📖 ZKIZ Archives


股市無法「跑步前進」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5vaa.html

  最近歐債危機不斷加深,國內經濟實體盈利普遍下滑,前景堪憂。面對不斷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國務院開始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並 準備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今年4月份,發改委批准項目多達328個,而到5月份甚至出現一天批准上百個項目。其中儘管有很多清潔能源、 節能環保等項目獲批,但大部分獲批項目仍然集中在鋼鐵、基建等領域,與上一輪四萬億投資無特別明顯的差異。而且,這種高速的審批速度,很難讓人相信,這些 獲批項目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分析調研、論證研究的結果。

   

    我國的鋼鐵產能佔全球的一半,是美國的八倍、歐盟的四倍,日本的七倍,印度的十倍。2011年,我國鋼鐵業毛利率不到3%,全行業嚴重虧損。2012年一 季度,鋼鐵業虧損額更是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最高點。武鋼準備斥資390億發展非鋼產業,其中包括萬頭養豬場計劃。老鋼鐵基地花數百億轉行,而新鋼鐵基地投 700億籌建。湛江的說法是淘汰落後產能,優化產業佈局。全行業不到3%的毛利率,我看再怎麼淘汰優化也是低效投資、重複投資!700億存銀行一年定期都 有3.5%。對於湛鋼的未來,我想,等過些年董事長宣佈進軍生態豬市場就知道情況了。

 

    增長放緩,盈利下滑,政府採用刺激經濟的政策本無可厚非,上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危機時期的羅斯福就是這麼幹的。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政府刺激經濟只是手段,激 起經濟實體的活力、促成經濟可持續發展才是目的。2009年四萬億的負面效應已經很明顯,而目前官方似乎依然在走之前的老路。

 

    重大項目投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沒那麼簡單。資金從何而來?只能從銀行體系中來,從股市中來,再或者直接從央行的印鈔機中來。中國股市,尤其是銀行股, 已經因為09年的經濟刺激被壓制、困擾了兩年多。而新的一輪經濟刺激,如果依然只是國進民退、重複投資、低效投資,這只會更添市場對銀行體系的壞賬和經濟 可持續增長的擔憂。為什麼不能更多的從「放鬆市場管制、打擊國企壟斷、扶持民營經濟」入手,刺激中國經濟呢?歸根結底,還是某些人的「公有制」情節、「大 國企」思維,甚至是既得利益在作怪!

 

    很多投資者將賺錢的希望寄託於國內股市牛熊的頻繁轉換,買在熊市底部賣在牛市頂部。我認為,這種想法有點一廂情願,已經失望了四年多,估計未來依然得繼續 失望。在中國經濟沒有找到新的增長動能之前,在中國經濟沒有轉型成功的跡像之前,中國股市不會誕生2006-2007年那樣的超級大牛市。

 

    新的一輪經濟刺激的確可以讓股市上漲,但大漲的概率依然很小。大型固定資產投資來帶的刺激,只會讓經濟短期好轉,從中長期看,經濟後續的增長潛力和股市上 漲的幅度、可持續性都非常值得懷疑。而且,如今已經不比2009年了,市場不會在同一個地方犯同一種錯誤。地方政府可以「跑部錢進」,拉大項目大工程,即 使低效虧損也可以讓國家和銀行買單。而股市呢,「跑步前進」有何動力?由誰買單?

 

    我的觀點是,未來幾年的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依然不妙,前景不太明朗。中國股市基本沒有產生大牛市的土壤,市場指數持續震盪、趨勢向上已經是最好的可能了。 進一步說,中國股市即使有牛市也是結構性的小牛市,而且,結構性牛市的領頭羊一定是輕資產、弱週期行業,絕對不可能是一些人「逆向投資」而看好的銀行、鋼 鐵、鐵路等行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15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思科A&D戰略無法雪中送炭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301/t20130123_401348.htm
思科賴以稱雄的購發(A&D)戰略存在本質缺陷,導致其核心創新能力萎縮。如今,思科要改變頹勢,就必須採取激進式或顛覆性創新,借鑑IBM模式,將自身由硬變軟。

  

  尹一丁/文 

 

  創立於1984年的高科技企業思科(Cisco)的發展壯大,是一個典型的硅谷成功故事。當時,不同計算機網絡之間無法直接交流。任職於斯坦福大學不同部門的一對IT情侶伯賽克(Bosack)和雷納爾(Lerner)因無法互送電郵情書而苦惱,就設計出了第一代路由器,將不同電腦網絡連接起來,思科由此誕生。16年後,這個當年的夫妻店,市值曾一度突破5000億美元,居全球榜首。雖然其後市值大幅縮水,但今天的思科年收入仍高達460億美元,員工66000多人,是高科技行業裡舉足輕重的領軍企業。


  獨特的購發戰略曾鍛造輝煌

 

  思科是誕生於高科技黃金時代的幸運兒。當時的IT行業對路由器的需求極其迫切,而1987年美國政府將互聯網向全球開放的舉措,更將簡單的路由器市場迅速轉變成為一個潛力巨大的計算機網絡行業。思科生逢良時,為把握此新興產業崛起的良機,其前任總裁摩格里茲(Morgridge)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決定採用購發(Acquisition & Development,簡稱A&D)策略,而非傳統的內部研發(R&D)來實現增長。這種方法可以很快形成完整的產品線,佔據產業的各個制高點。從此,A&D就成為思科獨特的核心戰略。

 

  其實和研發相比,收購具有更高風險,在高科技產業尤其如此。為使此戰略有效,思科制定和完善了其收購的理念和步驟。首先,思科不但重視被收購的技術和產品,更重視被收購的團隊。所以,它收購的核心考量就是如何確保人才不流失。在此原則指導下,思科的收購作風友善平等—在收購時,精心設計出儘量滿足被收購公司整體利益的方案;收購完成後,又以完善的方法和流程將新人迅速吸收整合,即刻發揮作用。

 

  具體來講,思科的購發戰略遵循四個步驟:審核、洽談、評估和整合。在審核階段,思科嚴格遵循預先設定的標準,不只看產品的市場潛力,更看兩個企業是否在戰略目標和文化上相容,從而決定此次收購是否能給思科所有的核心利益相關者,如股東、員工、用戶、商業夥伴等帶來長遠利益。在洽談階段,思科從不以大壓小,充分考慮被收購方的整體利益,並使諸多相關部門,如財務、人力資源、技術、法律等介入洽談,為全方位整合新企業做好充分準備。

 

  評估階段通常和洽談階段同時進行。跨部門收購團隊一般花費兩週封閉作業,再從部門角度深入重審收購目標,確保各項分析完整而嚴謹。收購後,思科遵循先整合人員後整合產品的原則,很快宣佈新員工的職責,使新人迅速到位開始工作。有時還會讓新團隊和高管一起工作幾個星期,增強彼此間的瞭解和信任。同時,思科給這些被購企業的高管提供優厚條件和成長機會。

 

  思科購發戰略的獨到之處是重技術,更重人才;看現在,更看長遠;關注局部(如技術),但更關注全局(企業整體利益相關者)。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思科成就斐然,如收購Crescendo而成功進入交換機市場等。而一系列成功收購幫助思科一步步成為行業領袖。而其獨特的購發模式不但獲得同行的讚賞,還成為各大商學院競相宣講的案例。

 

  靈活商業模式引領潮流

 

  思科不但採取獨特的購發戰略,還一直是高科技行業裡商業模式創新的先驅,也是製造外包的最早實施者之一。早在1992年,思科就決定專注於戰略、設計、營銷和用戶服務,將80%的製造業務外包。此舉在降低成本的同時,讓其在技術選擇上保持高度靈活性。而保證此外包戰略有效實施的關鍵是思科對企業網的有效使用。

 

  1993年,思科就已率先建立了第一個具有基本交易、用戶支持和交流功能的企業網。1996年推出的「思科在線」(Cisco Connection Online),功能更加完善,允許用戶設計、購買並獲得技術支持,真正做到一步到位。此企業網不但顯著降低了思科的成本,還通過製造在線,將外包製造商緊密地整合到思科的產業鏈中。思科將整個製造過程和運輸過程自動化,外包商直接從用戶獲得訂單,如同思科自身的一部分。此網幫助思科降低了高達50%的庫存量,並把交貨時間縮短一倍。另外,思科也是首家建立功能完善內部網的企業。1994年推出後,顯著提高了思科內部的交流和合作效率。

 

  稱雄多年已現頹勢

 

  過去10多年來,雖然思科在行業內一直雄踞領袖地位,但其股價一直在15-30美元/股之間徘徊。而IBM、蘋果、谷歌和亞馬遜等企業的股價卻走勢強勁。而且,一向以溫和、平等企業文化著稱的思科,從2011年至今已解僱1萬多人,佔員工總數的14%。

 

  思科表現不佳有若干原因。從外部來看,它的核心市場,即路由器和交換機已經飽和。儘管思科的運營利潤仍高達22%,但銷售增長率很低。而且,在其核心業務領域,競爭越來越激烈。高端產品有阿爾卡特-朗訊、朱尼波(Juniper Networks)和惠普,中下端有華為和中興等,從兩頭擠壓思科的市場空間,讓其應對乏力。

 

  但更深層的原因卻來源於思科內部—成立至今,思科一共收購了130餘家企業,但其賴以稱雄的購發戰略已走到盡頭。首先,這個戰略不再具有可持續性。當初思科股價高揚時,收購主要用股票支付收購對價。但從2000年到現在,思科股價低迷,而目標公司的要價卻越來越高,即使思科現金量再充沛,也難以為繼。

 

  其次,思科早期只收購小企業,收購價格低,也容易消化吸收。但在增長壓力下,思科開始收購中型企業,造成了諸多收購的整合失敗。其實,思科的很多收購案例都是敗筆,直接造成了今天的思科增長乏力。更重要的是,因為過度依賴收購,嚴重影響了思科的創新能力。儘管思科近年的研發投入每年高達50億美元,卻沒有取得顯著成果。思科需要能夠帶來高速增長的顛覆性創新,但這種創新不是非差異性產品,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買到,它來源於企業內部創新能力的長期積累。

 

  這樣看來,籠罩著亮眼光暈的購發戰略存在本質缺陷。當一個新興產業快速成長時,一個企業可採用此戰略彌補自身研發能力的不足,迅速佔領市場。但長期依賴於此,只會導致核心創新能力萎縮,形成這種外強中乾的局面。因此,購發戰略可有效填補產品鏈的不足,但無法幫助企業形成核心技術能力。換句話說,它只能錦上添花,而無法雪中送炭。

 

  在思科幾乎將研發完全外包的情況下,其競爭對手華為多年來卻紮紮實實地研發,並取得驕人成績。過去幾年,華為持續成為全球最大的專利產生者,總數高達5萬件。而在華為14萬員工中,研發人員比例高達44%。這就是思科無法有效應對華為挑戰的真正原因。

 

  長期遵循購發戰略的另一個副作用,就是喪失了業務的核心。思科的路由器和交換機仍佔其總收入的50%,是它安身立命之本。但它在過量收購中不但偏離核心業務,同時也失去了在此市場的優勢地位,讓華為、阿爾卡特和朱尼波一路高歌猛進。當然,思科也進入中年,規模太大,具有一切中年大公司的問題,如官僚主義等,這也使得增長變得更加困難。



  振興戰略未有建樹

 

  為使思科重振雄風,總裁錢伯斯採取了兩項重大舉措。

 

  其一,近兩年開始大規模擴張,進入虛擬醫療服務、服務器、智能電網、云計算、網絡安全、太空路由器等超過30個新業務領域。錢伯斯希望半數能夠成功,在未來5-10年為思科提供25%的總收入。

 

  但市場對這種極度擴張戰略並不看好,因為它不但沒有重塑思科的核心業務優勢,而且把戰線拉得太長,進一步喪失戰略重點。其實,在沒有核心研發能力基礎上的擴張都具有盲目性。擴張一定要基於對核心技術能力的延伸。曾經迷茫的錢伯斯已認識到這點,中止了這種過度擴張。

 

  其二,對思科現有組織結構進行深度變革。2000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破裂後,思科已變革過一次,將易造成資源浪費的事業部結構(電訊商部、大企業部和中小企業部)轉變為更有效率的功能部門結構(工程部、製造部和市場部等)。但其缺陷是企業對成本過度敏感,從而忽視了用戶的不同需要,並因為跨部門合作的障礙造成對市場反應過慢。

 

  為解決此問題,思科建立了龐大的委員會系統,組建由750位來自各部門管理人員構成的50個議事會和董事會。議事會負責百億美元的市場,而董事會負責10億美元市場。委員會目標明確,決策過程透明,但由於它高強度的工作量和排斥特立獨行的成員,導致高達20%的高管離職。其實這些個性鮮明的人員往往就是企業創新的原動力。毫無疑問,這種機構改革進一步損傷了思科的創新能力,終於在2011年被中止。

 

  復興之路在何方

 

  思科一直都在尋找快速增長的空間,雖在服務器和安全軟件上有所建樹,但在其他諸多領域均無成效。2012年,思科有上揚趨勢,似乎巨人再次崛起。其實不然,這是錢伯斯大力控制成本,並對競爭對手採取更加針鋒相對的手段而帶來的短期效益,就如同陷入困境的惠普當年在前任總裁赫德嚴格的成本控制下而顯現出的短暫繁榮一樣。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持續成長只有一條路,就是持續創新,靠成本控制和解僱員工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思科的核心問題就是自身創新能力不足。激進式或顛覆性創新才能帶來新的增長動力,而這兩者都無法在市場上購買。所以,思科復興的第一步就是盡快建立強大的內部創新能力。

 

  其二,重新找到戰略重點,回歸核心業務。思科多年的收購勝少負多,而且戰線過長。思科需要大刀闊斧砍掉非核心業務,並依靠核心技能不斷找到新的增長空間,而非亂拳出擊。傳統路由器和交換機市場雖已飽和,通信的網絡化和云計算卻是未來趨勢,這些都將給新型路由器和交換機帶來巨大增長空間。思科要繼續強化自身在這個核心業務領域的優勢,大力推動包含其高端服務器的綜合計算系統,開發超高速交換機,力爭成為云計算基本框架的提供者。

 

  其三,網絡行業正在軟化,逐漸消除對某些昂貴硬件的需求。思科應抓住機會,大力開拓云端軟件和服務新領域。其實,思科從來都是一個軟件企業,提供主流的網絡操作系統。思科還應加強針對特定行業網絡系統的開發,將網絡硬軟件整合為特定行業服務,可考慮通過收購進入高端IT諮詢服務。

 

  簡而言之,思科復興之路應借鑑IBM模式,抓住云計算技術革命的契機,將自身由硬變軟。即牢牢把握云計算高端路由器和交換機市場,開拓相應的軟件和服務業務,並放棄中低端市場。事實上,華為換帥後如果依然保持強大的產品優勢,遲早會逼迫思科簽城下之盟。因此,IBM式的戰略轉型是思科的最佳選擇。當然,思科的復興也需要一個新的統帥。執掌思科16年的錢伯斯已老。思科的下一步突破需要新思維、新商業模式和壯士斷腕的魄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86

全國確診感染H7N9患者增至16人 世衛組織:無法就中藥是否能預防病毒做出評論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522

截止4月5日下午5時,H7N9禽流感暴發病例分佈圖。 (魚仔/圖)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4月6日通報,截至4月5日17時,全國共報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16例,其中死亡6人。病例分佈於上海(6例,死亡4例)、江蘇(6例)、安徽(1例)、浙江(3例,死亡2例)。報告的16例確診病例間未發現流行病學聯繫。所有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均已採取醫學觀察措施。只1名密切接觸者出現症狀,但已排除人感染H7N9禽流感,其餘密切接觸者均未發現異常。目前疫情處於散發狀態,尚未發現人傳人。

4月5日新增2例

江蘇省衛生廳4月5日通報,江蘇省新確診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患者殷某,女,61歲,南京市秦淮區人,退休在家。3月20日患者發病。4月2日因病情加重轉至南京某醫院治療。目前,患者病情危重,正在全力搶救。患者陸某,男,79歲,南京市秦淮區人,退休在家。3月21日患者發病。3月31日因病情加重至南京某醫院治療。目前,患者病情較重,正在全力 搶救。

除江蘇外,其他地區4月5日未通報新的病例。

4月6日起上海暫停活禽交易

農業部4月5日晚上9點多消息,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再次從上海市送檢的738份樣品中檢測到19份H7N9禽流感陽性樣品,8份陽性樣品來自松江區滬淮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其中雞7份、環境樣品1份;3份來自閔行區景川市場,其中雞1份、環境樣品2份;8份來自閔行區鳳莊市場,其中雞2份、鴿子2份、環境樣品4份。此前,4月4日,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從上海市送檢的松江區滬淮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鴿子樣品中檢測到H7N9禽流感病毒。

浙江則有鵪鶉驗出H7N9病毒。據新華網4月6日消息,浙江省衛生廳3日確診的第二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病前在上城區濱盛農副產品商行活禽攤點購買並食用過鵪鶉。杭州市疾控中心5日已從該活禽鵪鶉攤點上的鵪鶉中檢出N7H9病毒。目前該病毒樣品已送國家疾控中心複檢,並等待最後確認。6日凌晨,杭州市有關部門已對濱盛農副產品商行內放存的活禽進行撲殺,並暫停該商行內的活禽交易。

另據上海政府新聞新聞辦公室官方微薄「@上海發佈」4月5日消息,上海4月5日再次就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舉行新聞發佈會。上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威通報,4月6日起,上海全市範圍內暫時停止活禽交易,並關閉所有活禽市場。徐威表示,將對相關人員進行一定的經濟補償。

上海市農委副主任邵林初表示,暫停活禽交易會產生一系列問題,上海將儘量減少老百姓損失,包括儘量不損害經營者和養殖戶的基本利益。上海已經關閉松 江區滬淮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活禽交易區,被檢測出H7N9病毒的鴿子主人正在配合肉鴿來源調查,所有禽鳥已經被撲殺,共計2萬餘隻,並進行了無害化處理,對 商販等擬以不低於市場價50%的標準給予補償。

上海從4月6日起對全市3大活禽批發市場和461家活禽零售點以及各類花鳥市場,暫停活禽、野生鳥類的交易活動,並對所有活禽交易市場進行清理、消毒和封閉管理,堅決取締各類馬路市場活禽交易行為。暫時封閉公園等的進入式鳥園、鴿場等場所,鳥類表演等活動。

央視新聞官方微博@央視新聞4月6日消息,上海市信鴿協會緊急通知:2013年全市、區、縣信鴿比賽即日起全部暫停,任何信鴿組織及個人不得以任何名義組織信鴿賽事及信鴿司放活動。

世衛組織:無法就中藥是否能預防H7N9病毒做出評論

新華網4月6日消息,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格雷戈裡·哈特爾5日表示,目前在中國確診的所有H7N9感染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中,沒有人的H7N9病毒檢測呈陽性,而且沒有跡象表明病例之間有流行病學聯繫,現階段沒有證據顯示該病毒可以「持續人際傳播」。

針對關於使用「持續」這個說法是否表明該病毒有人際傳播可能的提問,哈特爾表示,在對密切接觸者的跟蹤觀察結束前,必須保持警惕,現階段還不能就病毒是否具有人際傳播能力下定論。

哈特爾還表示,他無法就中藥是否能預防H7N9病毒做出評論,世衛組織推薦的預防方式包括個人衛生防護、避免接觸患病動物和死動物等。此外,初步試驗結果顯示,奧司他韋和扎那米韋等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可能對該病毒產生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75

巨鯨音樂網「擱淺」:無法訪問已有月餘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316.html

這家股東名單包括姚明和谷歌(Google)的免費正版MP3下載網站,主要產品是與谷歌中國合作的音樂搜索。2010年, 谷歌退出中國大陸之際,理當是它的轉型時刻。

這樣的劇本屢見不鮮。周鴻禕曾看好社區搜索和聚合,在斥資3000萬美元、投入3年時間後發現自己「太超前」,從2008年春天,周開始發力於360安全衛士。周娟在2011年中愈加明白了優酷上市的意義——行業格局初定,留給56網的機會所剩無幾。4個月後,她將創立6年多的56網賣予人人公司的陳一舟。

但巨鯨網創始人陳戈拒絕按此演出。2010年以來,「因為慣性,因為放棄與谷歌的合作有點像離婚」,因為不知所措後下意識的堅持,陳戈和巨鯨網躑躅不前。直到2012年10月,谷歌以影響力未達預期為由,關閉了在中國的音樂搜索服務,放棄了巨鯨網和陳戈。

當公司大勢已去時,創始人應該幹什麼?

谷歌拒絕陳戈的次數超過10次

陳戈聲稱自己此時此刻「特別高興」,因為「它會促進你老老實實、很誠實地去學習」。說這話時,他語調平緩,呈現出解脫的表情,但無法判斷那是一張高興的臉。巨鯨網和他都沒有明確的下一步,但下一步「肯定會自由的飛奔」。

巨鯨網的創業方向被人稱為「寄生型」。

它2006年上線,姚明及其經紀人章明基是其天使投資人,2008年陳戈獲得谷歌投資,並和谷歌開始在音樂搜索項目上展開合作。此後,從谷歌導入的流量佔巨鯨網的70%左右,而且谷歌負責銷售廣告,「我們沒有銷售團隊,」陳戈說。

2009年10月,陳以正版流量吸引品牌廣告主的策略得到市場認可,3個月內巨鯨網即獲得300-400萬元營業額。依此路徑,巨鯨網2011年營業額將達到1億元。「我們會跟百度愛奇藝一樣」,陳戈回憶當時的巨鯨網。

但谷歌離開了中國大陸。在只保留研發存在感的原則下,負責音樂搜索銷售的谷歌廣告、商務部門率先杯清空。2010年春天起,谷歌提供給巨鯨網的流量開始下滑,廣告營收也隨之下降。7月,版權支出成為可見的成本壓力。「沒人賣廣告了。但我們還在支付帶寬、版權,現在光有投入沒有產出了」,陳戈說。

或許陳戈低估了谷歌退出背後的角力性質和動因。他是個理想主義中年人,他仍然相信「只要我目的很純粹,理想就會實現」。在那個炎熱的夏天,陳戈向外界釋放的訊息仍然是樂觀。他甚至向網友推薦工業搖滾樂隊Nine Inch Nails的《The Fragile》,因為「危情越大,機會越大」。

「機會」指的是移動互聯網。2010年8月,安卓(Android)手機出貨量達到每天20萬部,超越iPhone,成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操作系統。按照陳的設想,谷歌音樂云加巨鯨網將成為安卓手機在中國的標配音樂APP,如此,在移動互聯網建立起競爭壁壘的價值將大大覆蓋谷歌退出中國的損失。此外,陳戈希望巨鯨網能獲得銷售谷歌音樂搜索廣告的權力。

陳戈「幾十次」前往谷歌中國尋求解決措施,但他找不到人。谷歌中國的李開復、林斌、郭去疾、洪峰等人均已先後離職。而且谷歌中國的權力有限,無法對谷歌音樂云進入中國做任何承諾。音樂搜索曾是谷歌中國內部最大的項目團隊,彼時幾乎已經煙消云散。

於是,陳戈兩年內三度前往山景城(谷歌總部所在地),陳乘興而去。他不覺得在谷歌已經退出大陸的情況下,重新洽談一份廣告銷售協議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用谷歌音樂云一次性解決聯想、小米等手機廠商對音樂APP的需求也恰如其分——已經有手機廠商找到巨鯨網洽談合作。

在山景城的會議長達一兩個小時,但拒絕是那段時間的主旋律。「我說我們自己來賣行不行?回說不能,很多事情暫時只能如此。音樂云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等確定中國策略再說。但是到今天為止,谷歌的中國戰略也沒定啊。沒更多解釋了,就是這樣。這是我到今天還沒明白的一個問題。」陳戈說。

讓陳感到惋惜的是,在一次次的無效溝通中,巨鯨網只能依靠自身官網TOP100.CN獲取一年幾百萬元的收入,年年虧損。他曾看著音樂搜索服務的廣告位發呆,「按理說都可以賺回來,2011年谷歌搜索還算穩定,一年還有7、8億的視聽下載量,我們自己一年賣個3、4000萬元不成問題。但我賣不了,那是谷歌控制的。虧的錢不是我虧的。」

據說谷歌拒絕巨鯨網的次數超過10次,更多次則是沒有回音。得不到答案時,陳戈也想過放棄與谷歌的合作,一走了之。但對他而言,巨鯨網意味著近在咫尺的理想。陳熱愛音樂,曾為崔健舉辦美國巡迴演唱會;憎惡盜版,這是他創立的普淶經紀公司倒閉的部分原因。他在美、中兩地觀察、思考、實踐音樂正版化的可能性,而谷歌音樂搜索是他夢想的實現,他視之為孩子。

「海歸12年,普淶六年,巨鯨六年。人生無常起伏,如這飛馳而過的風景。如果不是因為音樂,一個熱愛自由的射手座不會在一個地方走12年。我看到了氣象萬千,震撼人心,無怨無悔的風景。」

陳戈說自己花10分鐘洗個澡即能恢復正常。「畢竟我是創始人,不到萬不得已,不到最後,肯定要拼盡全力做任何對巨鯨有好處的事情。」

融資失敗後,陳戈幾個禮拜不出席例會

被拒絕的日子裡,陳戈琢磨數字音樂的發展方向。「Spotify和Pandora代表的都是過去式了,巨鯨也是。這些PC互聯網時代的數字音樂提供商都沒解決產品黏性和商業模式的問題。我還沒想好未來的方向,會專注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但問題是哪件事情是最重要的?巨鯨網可能會從過去的B2C轉向B2B,先在版權授權上做些考慮」。

蝦米網CEO王小瑋覺得陳戈有遠見,但巨鯨網這幾年的發展有點力不從心,「商業音樂、音樂遊戲等付費業務的機會,巨鯨的動作和他最終執行出來的效果還是稍微慢了點。而且他不是做互聯網品牌和產品出身的人,還需要團隊、產品層面上很大的支撐」。版權環境也在變化。唱片公司正在放棄固定授權費,開始按照收聽或下載次數收取費用。這意味著巨鯨網通過流量獲取廣告收入的商業模式面臨著成本上升的壓力。

事實上,陳戈設想中的巨鯨網,從未體現在公司過去兩年的產品上。陳戈的回應是:還沒離婚呢,你能在外面又談一場戀愛嗎?陳擱置了官網TOP100.CN,對過去發佈的巨鯨FM電台等產品也沒寄予多大希望,他「全情以付挽救」與谷歌的合作。

陳戈的另一個回應是:巨鯨網沒有資源投入新產品、新業務。「巨鯨2005年9月份成立,至今融資1500萬元美元。其中一半付給唱片公司,還剩下750萬元美元是過去7年的運營費用——平均每個月只有5、60萬元人民幣。」說到這裡,他笑出聲,「這些錢還要支付帶寬、服務器等費用。」

財力不足導致人手匱乏,巨鯨網官網2011年的改版耗時達半年之久。2011年2月前後,巨鯨網給新員工按採購流程買台五六千元的電腦,從申請到獲批需要花兩個月。這段時間,陳戈似乎想到了放棄巨鯨網。2011年3月28日,陳在辦公室附近午餐,看見輛摩托車後不禁浮想聯翩,「真想騎上去絕塵而去,像若干年前加州時的我心狂野。」

巨鯨網離職員工Jacky說,陳戈願意購買辦公用品,但他沒有財務審批權。這項權力屬於姚明的經紀人章明基,章擔任巨鯨網董事長。姚、章二人前後共向巨鯨網投資650萬美元,他們很少出現在巨鯨網辦公室,據說也不干涉巨鯨網的決策。但章明基似乎對失去谷歌后的巨鯨網信心不足。章明基拒絕了本刊記者的採訪要求。

顯然,陳戈需要完成B輪融資。他一度看到希望,2010年年底時,這希望甚至大到讓陳戈感慨「巨鯨今年從死復生」。2010年12月31日,陳關掉燈光,獨自在辦公室聽歌手汪峰的《春天裡》。這是一首有產階級撫今追昔、感傷時運的歌曲,陳說自己「老淚縱橫」。

但融資沒有成功。據唱吧創始人陳華透露,他任職阿里巴巴期間曾與陳戈洽談過收購巨鯨網事宜,「但要權衡很多利弊,收購或者投資(最後)都沒定下來」。接洽潛在的資金來源後,陳華發現融資過程比較難受,「大家會問谷歌是怎麼看的?谷歌到今天還是我大股東呢。」

而傳聞已久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領投巨鯨網2000萬美元,實際上只進行到簽訂投資意向書的階段。之後更由於CMC董事長黎瑞剛出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CMC團隊發生驟變,而於2011年8月徹底夭折。

融資失敗比遭到谷歌的漠視更讓陳戈備受打擊。Jacky說,那段時間,他「幾個禮拜都不開例會,出現一次,也就是表面上打個招呼,沒有其他的交流。」就算開會,陳戈也難以控制脾氣,「平時開會,他都會找一個人來批評,說得你一無是處。兩個半小時的會議,有一個半小時都是在說你,這種事情經常發生。」

巨鯨網的員工開始猜測,「公司是不是想讓我們走,省點錢?」當Jacky在 2011年末離職時,巨鯨網員工數量回到了50這個數字,比融資前夜的員工數降低了一半。現在巨鯨網員工不足20人。

陳戈感到孤獨,不被認可。2011年10月,一個VC界的女投資人對他說,「Hey,Gary(陳戈英文名),you are fucked by these people but you can not say anything?(你被這些人強姦了,卻又什麼都不能說嗎?)」陳透露,從此對「女強人」完全改觀、充滿好感。

在風雨飄搖的2010年夏天,陳戈覺得梁洛施情商高,不母以子貴,不向李澤楷逼婚,能得到李澤楷信任,「同大公司合作,創業者應學習梁洛施(香港藝人)。」

一語成讖。2011年初,李澤楷與梁洛施分手。2012年春天,過去數年間從未向媒體抱怨谷歌的陳戈最後一次前往山景城,在那裡,他看到了巨鯨網或谷歌音樂搜索項目的句號。谷歌告訴陳戈,「不要再等了」。

(應受訪對象要求,Jacky為匿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92

伊拉克和利比亞無法維穩 石油價格承壓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675

暴力還是和平直接左右石油市場。伊拉克政局不穩和暴力衝突已經讓伊拉克石油產量距離政府目標漸行漸遠。利比亞的不穩定性也讓該國石油出口量下滑至2012年以來最低水平。

一、伊拉克方面

路透社數據顯示,去年,伊拉克每天出產原油超過300萬桶。今天6月份,伊拉克原油產量已經下滑至每天296萬桶。

這與伊拉克政府設定的目標值370萬桶漸性漸遠。

為何伊拉克石油產量會下滑?

原因大致如此:暴力衝突上升、政治癱瘓、糟糕的石油運輸基礎設施。

先看暴力方面,據聯合國評估,上個月是伊拉克最血腥的一個月,愈演愈烈的暴力活動對石油工業影響巨大。一系列炸彈襲擊減少了Kirkuk-to-Ceyhan出口管道的運輸量。

政治方面,伊拉克政府與庫爾德地方政府一直存在矛盾。由於石油利益分配矛盾無法調和,伊拉克政府與庫爾德地方政府的矛盾已經造成每日石油產出減少15萬桶。

基礎設施方面,國際石油公司一直在抱怨伊拉克的石油基礎設施,其輸油管道質量和容量之差,已經無法滿足石油產量增長的需求,加之南部港口出發的海上運輸也受到天氣的破壞,很多生產由於運輸和倉儲壓力被迫關停。

二、利比亞方面

據Lloyd's List Intelligence數據顯示,7月份,利比亞石油出口下滑了20%,出口水平已經下降至2011年內戰之後最低水平。

7月份,一波罷工和民工活動讓利比亞被迫關閉了幾個出口油庫。7月,利比亞石油出口量下滑至每天78萬桶。

上週,利比亞石油部長警告稱,如果局勢得不到改善,利比亞將陷入「黑暗」。

6月份,利比亞石油出口量下滑至每天98萬桶,這是該國自2011年12月以後,石油出口量首次下滑至每天100萬桶以下。

能源專家Amrita Sen表示:

此時此刻,利比亞石油市場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利比亞石油出口下滑是實際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12

「一場不可逆轉、無法阻擋的改革」 周其仁:土地改革的誘餌與根子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347

幾億農民流動起來的土地制度,會不同於城鄉隔絕時代的土地制度。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莊農民,是這場改革曲線進程中缺一不可的力量。但發動過程是不均衡的,沒法設計,不能規定哪個先走哪個後來。改革的平衡點,會在其中不斷調整。合起來,才能逼土地改革往正道上走。

改革的動力來自流轉。流轉帶來可利用的土地總量上升,土地收益上漲,會形成新的既得利益,這是推動改革的力量。

拿流轉的好處誘惑人,拿確權約束人,這件事情就做成了,也能防止地方上「侵權式流轉」的邪火。

確權不是形式,而是一種關係的終結,它正在倒逼集體所有制那種不斷以人分地關係的終結。

不徹底改變現有集體制,流轉就不能發展起來。工業化、城市化下的土地需要包含流轉權的新型合作制,而不是基於地緣和人口不流動的村社制。

從小產權房到成都試點,到底哪一個會成為出口,誰也不能肯定,但這些可能的出口點背後的經濟力量和制度動因是一樣的——農村土地的相對價格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資源最終會流向出價較高的主體,這是不可阻擋的經濟規律。農村土地改革已經一江春水向東流,誰也阻擋不住了。

對土地改革的期待,最近一再升溫,甚至資本市場上只要沾上「土改概念」的公司,股價就一波波演繹上漲行情。

在本輪土地改革中,最具想像空間的便是農村土地改革。

1962年的《人民公社條 例》和198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消滅了城鄉之間一切的私有土地。前者把農村宅基地和自留地收歸集體所有,後者把城市私宅之下的土地收歸國有。兩種土地,權利不同,價格不同。城鎮的國有土地可經招拍掛程序自由流轉,也可抵押;集體土地若想流轉為非農用地,卻只有國有化一途(近年來有一些地方進行了各種集體土地流轉試點,但一來規模總體來說較小,二來還是受到種種限制,比如宅基地始終嚴禁轉讓給城鎮戶口)。不過這個唯一的途徑,成為引發不穩定因素的火藥線——據國家信訪局統計,現在徵地引發的糾紛每年約400萬件,一半以上群體性事件由徵地拆遷引發。

這個日顯僵化的土地制度,在改革開放以來受到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強烈的衝擊。在城市國有土地越來越難以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現實下,一方面,各種「地下」流轉在強大利益驅動下層出不窮,諸如被默認的「農村廠房」、屢禁不止的「小產權房」;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在現行制度框架內進行著包括「增減掛鉤」在內的各種試點,以期尋找改革的突破口。

2013年,中央層面,將農地「確權」寫入了「一號文件」;地方層面,廣東已出台文件,打算將農民房及其宅基地的買賣從村擴大到鎮,而溫州正試圖將其從村鎮擴大到縣域範圍。不過,最新的消息是,因為此項改革牽扯重大,存在激烈爭議,很有可能步伐會比原來市場期待的更慢一些。

中國城市和農村兩種不同的土地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屬於農民的土地如何變成屬於集體?當前改革的關鍵點和動力機制何在?下一步的改革將會不可逆轉地走向「同地同價同權」,還是會因改革的某些變形而停滯?南方週末記者就以上問題專訪關注土改多年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


從無法律禁止城裡人 買農民房

為什麼農民種的白菜能賣給城裡人,農民的房子和土地不能賣?它們一樣都是農民的財產。既然是集體制,就應由集體來決定,改革第一步要抽掉國家對集體土地的控制。

南方週末:在土地改革方面,農地很可能會比城鎮用地有更大的改革空間。在現實中,農地也是許多地方試點的重心,尤其是在2013年。8月,廣東宅基地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允許本鎮內非城鎮戶口之間的農房和宅基地使用權流轉;9月,溫州試圖將農民房的買賣從村鎮擴大到縣域範圍,因為引發輿論過度關注才暫時擱置細則的制定。這算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小點突破嗎?不過,一直以來,城裡人的房子可以自由買賣,本村之外的人購買農民的房子卻不受法律保護,這些試點也沒有突破這一點。

周其仁:首先要問的是,城裡人憑什麼不能買農村的房子?物權法裡說按照現有法律辦,可是現有法律裡並沒有明確的規定。2007年發佈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嚴格執行有關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中倒是明確了,城鎮居民不得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農民住宅或「小產權房」。

在我看來,作為公民基本權利的財產權,應該由法律來規定,而不是任何一級政府部門的政策通知。擔心轉讓會導致農民的權益受損嗎?這是不是也太父愛主義了?

事實上,在1962年頒發的「人民公社60條」中,承認農民的房子是農民的私人財產,是可以買賣和以各種方式轉讓的,當時並沒有規定說受讓方要受戶口和地域的限制。

現實中的跨村農房買賣早就存在,這反映了當任何一個資源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化的時候,資源總會流向對資源評價較高,也就是出價更高的主體手裡,這是不可擋的經濟規律,對社會也有益處。非要禁止或限制,現實就會繞道而行,就會遍地違法。「小產權房」多年來的事實存在和越禁越多,就是這個邏輯。

南方週末:即便放開對購買人戶口的限制,也只是放開了農房,農房之下的宅基地依然從屬於集體。這種殘缺的產權一旦面臨拆遷補償問題,是不是會激發新的矛盾?

周其仁:也是那個人民公社60條,同時說土地屬於集體,不得買賣、租賃、轉讓。這就造成房地分開,人為製造了糾紛和矛盾。房子可以轉讓,下面那塊地不可以,那怎麼辦?懸空交易嗎?

農村的集體所有制並不是我們想像中更鬆散的一種體制,實際上依然是受國家的全面控制。過去通過產品統購統銷、隔絕城鄉人口流動等,國家實際上成為了集體所有制的控制者。集體所有制並不是全民所有制,兩者的真正區別在於,國家支配和控制前者但並不對其控制後果負直接的財務責任。

改革第一步要抽出國家對集體土地左一道右一道的控制,比如農房農地不准自由賣給城裡人。為什麼農民種的白菜能賣給城裡人,農民空餘的房子和土地就不能賣?它們一樣都是農民的財產,都可以轉讓才對。

既然是集體所有制,那麼第一步先把決定權下放,由集體來決定,可以轉讓還是不可以,否則那個集體制,是空的、假的。

集體制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

20世紀50年代後,國家深入到鄉村一級,這是中國傳統上以往任何時期都不曾做到的。

南方週末: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制是怎麼來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農民是享有對土地的完整產權的,後來才變成土地歸集體所有。這一城鄉二元的土地體制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周其仁:20世紀50年代後,國家深入到鄉村一級,這是中國傳統上以往任何時期都不曾做到的。這與國家工業化的目標緊密相關,這是新中國建立後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通常來說,工業化的資本積累,主要源於本國的農業剩餘。但當時,中國農村的土地地租,卻隨著土改而被全體農村人口平分了,除了農業稅以外,更多的農產品都留在農民自己手中,成為他們私人的消費和投資。1953年開始,農民惜售糧食和農產品,導致國家收購農產品困難。在本質上,這是一個土地被農民平分完畢的小農經濟與雄心勃勃的國家工業化目標之間的矛盾衝突。

國家也曾試圖擴大徵稅,但50年代幾次高徵稅引起農民的集體抗議。既然這是耕者平分土地的結果,重新集中土地也就是從根本上改造小農的個體所有制。

最初是給農民更多限制,比如規定每家每戶的糧食和棉花生產指標,關閉集市貿易。後來,集體化進一步消滅了殘缺的農民私有權。互助組運動聯合了農民的生產活動,初級社歸併了農民的主要財產,高級社消滅了土地和牲畜的分紅,人民公社則在更大範圍內推行公有化。至此,國家拆除了農村社會的所有權藩籬,全面進入鄉村。

農民為什麼會接受這種改變?因為他之前獲得的土地所有權,不都是家裡傳下來的,也不是他自己買來的,而是通過政治運動(土改)分來的。現在國家號召集體化,農民不干行嗎?這就是國家造出集體制的產權基礎。

南方週末:中國鄉村有著自己的傳統土壤,這樣的背景下,突然生長出來的集體制對農村、對經濟有怎樣的影響?又會如何演變?

周其仁:中華文明的傳統是在家庭內部的土地「諸子平分」,這是傳統帶來的麻煩,小家庭內部諸子平分,導致誰也不願意離開故土,誰走了誰吃虧。這是一條小農經濟的路。英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之所以能迅速發生,恰恰是因為他們的傳統是長子繼承製,其他的兒子被迫從土地上轉出去。

但那時候我們的傳統還只是在家庭內平分,不會因為你家生了孩子就可以去分別人家的土地。

集體制是雪上加霜,在小家庭內平分的傳統上,再引入了蘇聯的村社制。那種「村社社會主義」,要點是隨人口變動不斷重新分配土地。蘇聯是人少地多,搞那套也許還可以,但中國恰好相反,人多地少。

因此,陰差陽錯學回了蘇聯的那一套,中國農村在事實上也成了村社,成員第一不准自由流動,不准進城,第二就是隨著人口變動不斷調整土地,不斷重分土地。

有限的土地在龐大的人口中不斷細分,新中國成立後增長的好幾億農民全部禁錮在土地上。這實際上是農村貧困的根源。農民被束縛在一個具體的框框裡,不能流動,也就跟工業化、城市化,跟現代文明沒關係。

確權倒逼集體制

確權不是形式,而是一種關係的終結,它正在倒逼集體所有制那種不斷以人分地關係的終結。「生增死減」在影響確權,進而影響農村土地的流轉。

南方週末:2013年,中央層面在農村土地改革問題上強調最多的是農地的「確權」,並且把它寫進了「一號文件」之中。其實這項工作在「土改重鎮」成都其實已經踐行了五年之久,為何直到今天才著手在全國層面鋪開?而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也承認「確權」工作至少還需要5年,似乎難度依然很大,確權之難難在何處?

周其仁:根據我的觀察,5年之內能完成全國範圍的農地確權(承包的耕地、居住的宅基地、村集體建設用地),就很了不起。

耕地承包權的確權發證是一個很好的觀察點。早在1980年代,就有5個1號文件中提出給農民頒發土地承包證,但是直到現在,中國大多數農村的承包地也只是村裡面寫一張條子蓋一個章。中國缺少尊重財產權、重視財產登記的行政傳統,事實上釐清財產是政府除國防、治安之外最重要的工作。做財產登記,是讓社會保持安寧和穩定最重要一環。我們就缺這一環,而且這些年來不斷變遷,釐清的難度越來越大。

農村承包地的流轉早在1980年代就放開了,但是規模始終不大,不是沒有人願意接手承包,而是產權關係太複雜了,不敢貿然進入。

在農村很多地方,生一個孩子,就要改變現有的承包關係,給這個孩子分一塊承包地;死了一位老人,承包地也要相應收回,也就是「生增死減」,這也是學習蘇聯「村社社會主義」的一個結果。今天通過流轉拿下來的耕地,明天可能就會因為一個或一批新生兒而改變,那「契約」還可靠嗎?

南方週末:「生增死減」的做法多年來是否有所調整?採訪中我們也瞭解到,在江浙等發達地區的農村最近10年已經不再「生增死減」了。

周其仁:200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確實對「生增死減」做了調整,規定在承包期之內,只有少部分預留土地、新開墾土地、進城農民退出的土地才能承包給新增人口。但我國農村同時還實行村民自治制,當承包地分配發生問題時,可以通過少數服從多數投票決定。

所以是否「生增死減」目前全國步調不一致,有些地方看承包法,有些地方靠自治投票。本來土地財產關係不能動不動就投票重來,但村莊一級還是政、地不分,所以剪不斷、理還亂。

南方週末:這是確權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嗎?

周其仁:我們課題小組在成都觀察到的是,確權確實耗時耗力,因為當農民意識到確權後發放的是一個正規的土地證之後,很自然的想法就是「確定之後不再改動」,所以就要求考慮承包以來所有人口變動的因素,甚至乾脆要求重新分配,工序極為複雜。

這不是什麼壞事,確權不是形式的問題,是要把一種關係終結。這是確權在倒逼集體所有制那種不斷以人分地關係的終結。

形象地講,是「生增死減」在影響確權,進而影響農村土地的流轉;根本上來講,不徹底改變現有不斷以人分地的集體制,流轉就不能發展起來。工業化、城市化下的土地需要包含流轉權的新型合作制,而不是基於地緣和人口不流動的村社制。

以流轉為餌,讓既得利益者來推動改革

拿流轉的好處誘惑人,拿確權約束人,這件事情就做成了。讓利益相關方看到這塊增量可能帶來的收益,以此作為驅動力和誘餌,來推動確權——要流轉,先確權!

南方週末:過去幾年的土地改革中,「土地流轉」、「增減掛鉤」討論的多也做得多,「確權」聽起來就像個技術工作。如何理解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和在土地改革中的意義?

周其仁:從邏輯上來講,確權是基礎和前提。沒有經過認真確權的土地,產權是模糊的,一旦全面放開流轉,必然引發新的侵權和攫取行為,容易造成新的分配不公。

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確權的目的也是為了流轉。如果只是農民在自己的房子裡面住,根本不需要什麼土地、房產證,養條狗不讓生人進來就得了。想流轉就不行了,沒有確權沒有發證,流轉之路走不太遠。

南方週末:對農村土地改革的一種普遍的擔心,就是放開流轉之後,可能會給有辦法拿到更多農地的人提供財富增值與變現的機會,引發新的不公。確權則是對此的一種約束,但確權這件事情費時費力又費錢,如何推動地方政府切實地做好它?如何讓農民主動配合它?改革的動力機制來自哪裡?

周其仁:流轉就是動力機制。土地流轉和增減掛鉤的試點最終都能產生出來一塊增量,讓利益相關方看到這塊增量可能帶來的收益,以此作為驅動力和誘餌,來推動確權。拿流轉的好處誘惑人,拿確權約束人,這件事情就做成了。

農民有可能嫌確權麻煩不予配合,這一點不用擔心。比如,如果放開農房買賣,農民和城裡人都會主動要求確權,因為農民要知道自己究竟能賣多少平米,城裡人也要擔心買了之後隔壁鄰居會不會找上門來。

對地方政府來說,農村耕地承包權流轉帶來的增量收益很好理解。「增減掛鉤」試點,表面看起來新增加的建設用地收益要分出一部分給農民,還要負擔農民集中居住的成本,不如直接徵地划算。但是真正搞懂了的地方政府會發現,可利用的土地總量是增加的,土地收益總額也是增加的。這就是改革中形成的新的既得利益,是推動改革的力量,改革光靠說是不行的。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讓他們看到流轉所能帶來的增量利益後,再把確權放到前置條件裡。想流轉?先確權!這就是系統改革的好處。不徹底確權不能搞房地產,不能搞災後聯建,不抵押農房。如此下來,農村幹部不積極,農民也會天天堵在政府門口要求確權。

資源流轉後給整個社會帶來的效益會是驚人的,對於政府來說,單單是稅收這一塊就是一筆巨大的財政收入,很多人沒有看到這一點。當年「房改房」之前,公家房產是個大包袱,但改革之後,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政府做了什麼?就是發一個房產證,開一個市場,最終通過抽一道稅獲得財政收入。

南方週末:目前來看,成都作為最早的土改試點城市,確權也是走得最前的,在那裡改革的既得利益如何推動改革?

周其仁:成都的土改不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我們的課題研究小組在成都做調查時發現,不少縣級官員對產改確權的態度,是有很大保留的。比如,有些規劃建城區(按照規劃5年之內將變為城市建設用地)的農地就不作確權。時任成都常務副市長孫平得知後,一方面跟他們辯論,說服他們轉變思路;另一方面要求下級單位必須做好這件事情。

當然,我們並不認為成都當時的領導班子就是一群聖人,是改革的理想主義者。當年安徽小崗村能做成「包產到戶」,那些干部也不是什麼天生的改革派,也是各有一本難念的經,幾本經湊到一起才念出一份改革經的。

我的總結是,第一,成都的城鄉統籌牌打響之後,變成了一張很好的政治陞遷牌;第二,政治牌打響後,如果通過強拆搞城鄉統籌搞「三個集中」,負面反彈會更大,政治上不能出事;第三,新的既得利益產生了,總賬算下來可以用來搞城市建設的土地是增加的。

資料來源:2012 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 (李伯根/圖)

誰也擋不住這場改革

一個中央政府,一個地方政府,一個村莊農民,在這項改革的進程中缺一不可。紅臉黑臉,都是制度變革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國最怕的就是形成一邊倒的改革,那樣底下會趁勢胡鬧。

南方週末:但是,過去幾年的土地改革試點實踐下來,也有很多地方並不願意推動確權,而是借增減掛鉤和新農村建設之名,強迫農民「上樓」,從中攫取土地暴利。也就是說,地方政府不願意確權給農民,反而自己享受了流轉獲利。看起來,當下這種仍顯混沌的改革狀態,似乎變成了另一場對農民利益的掠奪,也是地方政府等相關利益方更願意維持的狀態?

周其仁:這是改革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矛盾和問題,沒有關係,你讓他們先去做。總有一些地方政府會看到流轉利益並用行政手段去實現,也一定會引發矛盾。但與此同時,那裡的農民也就懂了,新的利益點在什麼地方,也會維權,會保護自己的權益。隨著時間的推移,平衡點就會調整過來。

中國是一個大國,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過程。我們要相信中國的農民不笨,頂多只是比政府懂得晚了那麼一點,最終農民總會明白確權、流轉比以前的單一徵地模式,可以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權益。中央政府要做的事情,其實就是在放開流轉信號的同時,不停地強調以確權來保護農民利益,同時降低制度變遷的信息成本,鼓勵地方學先進。一個中央政府,一個地方政府,一個村莊農民,在這項改革進程中缺一不可,只是他的發動過程是不均衡的,不是理想主義的發動過程,不能規定哪個先走哪個後來。

南方週末:另一個擔心是,如果土地改革引發的社會矛盾越來越多、越來越變形,會不會導致改革的停滯甚至倒退?事實上,過去兩三年,批評「增減掛鉤」改革之下農民被迫「上樓」的聲音日益響亮。

周其仁:改革過程中總得有人踩剎車,否則地方上「侵權式流轉」的邪火會越來越大。中國最怕的就是形成一邊倒的「改革」,那底下就會趁勢胡鬧。上面有點意見不一致時,底下才會比較謹慎。這樣看,紅臉黑臉都是不可或缺的。的確,我們這裡侵犯私人產權是強有力的傳統,一不小心就重新侵犯產權。但是,什麼也不動,保守療法,事實上也保不住。

成都土改試點為什麼操作得比較細、比較謹慎?也是因為意見紛紛,前程未卜,也不知道前面會是一板子還是給一顆糖。

如果一項改革符合經濟規律,批評和叫停都是沒有用的。決定性的事實是,工業化、城市化已經讓農村土地的相對價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誰也叫停不了這件事,背後有不可阻擋的經濟規律在起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自然會首先將流轉放在第一位,這時候如果利用行政力量強拿的阻力小一點,強拿就會佔據主導,但維護社會穩定的成本也一定會上升,這個上升最終會讓地方政府回到以確權為基礎的這條路上來的,這是一盤怎麼也走不出去的棋了。

南方週末:換句話說,儘管過去5年有一些變了質的改革做法和一些批評聲,當下的土地制度變革仍然是進入了不可逆轉的階段?但是,6年前小產權房大規模出現時,您就判斷「變革土地制度的時機已經來臨」,直到今天小產權房似乎沒有任何制度上的突破,如何理解?

周其仁:首先,小產權房合法化的制度空間已經開了一扇門。叫嚷多年的禁止甚至拆除,其實最終沒有拆多少,反而近兩年不少地方政府開始用小產權房來填補保障房建設的空白。還有廣東的三舊改造,其實也是探索給農村建設用地合法的入市通道。

其次,變革土地制度的時機,從小產權房到成都試點,到底哪一個會成為出口,誰也不能肯定,但這兩個可能的出口點背後的經濟力量和制度動因是一樣的。幾年前,我看城市房價這麼火爆,小產權房有望成為一個突破口,沒想到城鄉土地掛鉤又沖出來一條路。改革不是完全靠設計出來的,只能因勢利導,由整個社會合力而成。

中國的改革永遠是走一步退三步,退兩步又走一步,曲線向前,當年的包產到戶一樣也是反覆過多少年。可以肯定的是,農村土地改革已經一江春水向東流,誰也阻擋不住了。

南方週末:如何做好這項不可逆轉的改革?現階段最重要的突破口在哪裡?

周其仁:就是成都那幾句話,「確權是基礎,流轉是核心,配套是關鍵」。「確權才能流轉」,要把這個原則變成農民的訴求,變成中央政府的要求,也變成地方政府的行動綱領。合起來,逼土地改革往正道上走。

等到確權完成,大規模流轉實現,在徵地制度以外就能並列出現另外一套土地轉讓的路徑,最後再來討論如何並軌,實現更完整的土地制度改革。

所以,現階段來看,要加快推動的就是三件事情。一個是確權,這是基礎;一個是推動跨縣(最好是跨省)土地流轉,包括農地也包括宅基地;還有一個是加快建立土地交易所,充分披露土地流轉信息、發現價格。

過去的經驗還證明,信息成本的降低有利於改革,這方面學者和你們媒體有不少事情可做。對改革中出現的不良苗頭,永遠保持及時的批評。

我比較相信形勢比人強,幾億農民流動起來的土地制度,終究會不同於城鄉隔絕時代的土地制度,這是很確定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679

倫敦市長語出驚人:經濟不平等是好事,部分人資質太低無法成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737

經濟不平等(economic inequality)已成為當前的熱門話題。

近日,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在倫敦政策研究中心演講時,語出驚人地表示,經濟不平等是好事情,一些人無法成功是因為資質太低,經濟成功與IQ高度相關。Johnson是右翼保守黨,現任倫敦市長。

Johnson稱,如今是自由市場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英國面臨的競爭日益激烈。沒有人可以忽略殘酷的競爭,經濟的不平等在不斷加劇。人們的資質天生就存在差距,嚴酷的競爭進一步加大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16%的人IQ低於85,僅2%的人IQ高於130。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高IQ的人與低IQ的人收入差距在擴大,經濟成功與IQ高度相關。Johnson認為經濟平等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經濟不平等是必要的,它可以促使有天賦的人努力工作,從而刺激了經濟發展。

Johnson同時指出,社會精英制度可以部分緩解經濟的不平等,措施如:採取選拔性的入學制度;提供獎學金給成績好的學生,供他們入讀私利學校等。

英國左翼黨對Johnson的講話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在報紙上刊登了題為《Boris Johnson:數百萬人因愚蠢而無從適應生活》的文章。就連Johnson的聯盟,中間派自由民主黨領袖Nick Clegg在接受BBC採訪時稱,Johnson的講話是草率的。

有意思的是,Johnson是一個非常精明的民粹主義政治家,有傳言稱他有很大的野心成為英國首相。Johnson在公開演講時發表這樣的觀點,也可能是認為大多投票民眾同意他的說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91

【創業方法論】七種公司永遠無法做大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9/56982.html

很多創始人都很痛苦,因為自己的企業做了幾年就是做不大。i黑馬認為一定是在某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本文講述了小公司做不大的七個原因,分享給大家。公司想要做大,需要更寬的視野全面地考慮問題。

1、格局小的企業

1999年2月,牛根生對孫先紅說:我給你100萬的宣傳費,對誰也不要說。先紅問:為什麼不能說?牛說:現在總共籌到300萬,拿出100萬做廣告,我怕大家知道後接受不了。我就要一個效果:一夜之間,讓呼市人都知道。於是1999年4月1日早上,一覺醒來,人們突然發現道路兩旁冒出了一溜溜的紅色路牌廣告,上面高書金色大字:蒙牛乳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

但在現實中,許多老闆肩上扛著品牌大旗心裡打著小算盤,樂於小打小鬧,希望以小的投入來獲得大的回報,從沒想過以大的投入來換取更大的回報。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格局。格局小的老闆,想的永遠是自己,希望從一顆雞蛋中吃出黃金;而格局大的老闆,則能著眼於未來,在大環境中定義自己的事業。

2、心態小的企業

俗話說: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許多企業之所以做不大,就在於只謀子不謀勢。

謀勢就是定戰略,有了戰略,路再長,總有一天會走到;沒有戰略,走得越猛,死得越早。置戰略需求於不顧,希望用1分錢換來100元的效果的主,很難走出窮的境界,因為佔便宜本身就代表沒有境界。死摳一城一池,是活三年的企業,因為它不抬頭看天。東一鎯頭西一棒子的,是活三月的企業,因為它不低頭看地。不看天,山雨欲來渾然不覺,要被洪水淹死;不看地,夜半懸崖大步流星,要被群山淹沒。

3、短視的企業

立竿見影、刀下見菜,是大多數老闆的想法,當然這也沒有錯,因為解決目前的生存問題是第一位的。但是,生存問題屬於戰術問題,而發展問題屬於戰略問題,解決生存問題必須刀下見菜,但要搞定發展問題則需要細水長流最後水到渠成。現實中,很多老闆都有短視心態,以為整一個亮點馬上就能換回巨大的效益,於是一個活動搞下去或一期廣告投下去看到沒什麼效果就馬上停止。其實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因為品牌對於企業而言是一個長期工程和系統工程,既要有獨特的個性,又需要系統的提煉及提升;對於客戶而言,品牌又是一種認知識別和體驗識別,他們需要你能記住你的特別理由,因此也就需要你在訴求點上要堅持深入。

4、缺外腦的企業

曾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在中國,資源第一位,機遇第二位,能力第三位,學歷第四位,不少老闆比別人做得成功,就在於他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為他創造了部分條件。而很多老闆之所以做不大,原因就在於他缺少足夠的社會資源,單打獨鬥當然也就孤掌難鳴。說到社會資源,很多人都會想到領導支持這個詞語,其實這並不全面,向領導、職能部門傳遞企業的正面信息,獲得政策範圍內的支持,這只屬於整合營銷傳播的一個方面。除了官方資源以外,能幫你快速解決一定融資困難的親友資源,能為你迅速帶來人才的人力推介資源,能為你出謀劃策充當參謀的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等,這些資源都會對你的發展壯大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都是企業的外腦。

5、缺內腦的企業

一個好漢三個幫,如果沒有一批能征善戰的下屬為你衝鋒陷陣,老闆再厲害,也難以成事。許多企業就面臨這樣的問題:優秀的人招不來,有出息的人留不住,剩下的看誰誰不順眼,為什麼會這樣呢?員工願不願加盟公司、能加盟多久,與薪酬福利、團隊氛圍、學習提升、辦事機制,成就感,歸屬感、生活現狀等各種因素緊密相連。目前,大多數的企業,薪酬福利都差不多,關鍵問題是:老闆只看重行政管理與業績,只關注你今天賣了多少、有沒有遲到早退,至於思想管理、技能管理、狀態管理與團隊氛圍管理,老闆根本就沒有這個意識,最後員工技能得不到提升,思想得不到引導,越干越沒勁,只好走人了事。管理的表面化,最終導致員工素質同質化,做不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6、用金扁擔挑糞的企業

從前有個小夥子,祖輩都是菜農。小夥子每天挑糞去菜地澆菜,從小習慣了這年復一年的活。一天,他去菜地的路上在一棵大樹下歇腳,坐在挑糞扁擔上,遠眺村裡大財主的那幢豪華樓房,心裡突然有個夢想﹕有一天我要是像他那麼有錢,我一定要打一副用金子做成的扁擔挑糞。用金扁擔挑糞雖然有了財富有了金子,但是挑糞的思維還是沒有改變,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那種操作手法。所以,很多企業看到別人有了馳名商標就馬上去申請一個馳名商標,看到別人開了一個自助火鍋生意不錯,於是就立馬也開一個。有了這些金蛋蛋以後,馬上把它做成一根金扁擔挑著以前的大便繼續前進。

7、需要預約的企業

中國的小老闆令人感動和尊敬,在我看來,哪怕是開小飯館的小老闆,也功德無量,令人尊敬,因為他們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貢獻了更多的稅收,開發了更多的技術。他們多數才華橫溢、精明能幹、出身草根、白手起家,其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勇氣讓人佩服。他們在資金與技術貧瘠的土壤中紮根,在不利政策環境中破土,在外資、合資品牌叢林中成長,生命的頑強與堅韌讓人感慨與驚嘆。他們熱情而富有理想,為了實現百年老店的夢想,很多人起得比雞還要早,睡得比狗還要晚。企業最大的瓶頸是資金!然而,在你沒有實力之前要想獲得金融支持,幹過企業的人都深有體會,最缺德的機構莫過於銀行,他們向來都是雨天收傘!在尊敬與感動之餘,又難免有點兒心酸與不安。因為很多小老闆都患上了這樣的毛病:事業不大架子大、老闆不大脾氣大,自以為是,傲氣十足,結果很多的機會就在這種需要預約的情況下喪失了。



接來下我問你:

1、每天你忙東忙西忙上忙下忙左忙右忙裡忙外,忙到最後你雖然賺了點錢,但你永遠沒有時間與自由。

你何時才能享受企業越強大,你越輕鬆?

你何時才能享受你離企業越遠,企業越壯大?

2、何時才能享受你做的越少卻賺錢越多?

何時才能讓團隊進一步,而你身為老闆退一步?

我可以跟你肯定一件事—如果你不解決,不跨過,你的企業永遠只是一家三流的小企業!你身為老闆絕對只是一個大業務員,大管家,超級員工。

你還想這樣下去多久?這樣下去會有怎樣的後果?

成功的企業需要構築三大系統:產品思維、團隊思維、客戶思維!

1、產品思維解決的是如何賺錢(商業模式)的問題(賣什麼、怎麼賣、在哪裡賣);

2、團隊思維解決的是如何分錢(分配機制)的問題(人,薪酬,考核,晉陞,願景,規則);

3、客戶思維解決的是如何收錢(營銷模式)的問題(不能靠能人,也不能靠神人,要靠業務流程) ;

真正的老闆需要的是全局的系統思維能力,不但要學會如何賺錢、更要學會如何分錢,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把錢收回來!

任何一個人只要會學了這三點,就可以在商場上立足,並持續的為自己源源不斷賺取財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18

對沖基金為何無法擊敗股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765

下圖為過去五年裡,股票型對沖基金與指數基金的表現對比圖。藍線為股票型基金,紅線為Vanguard 500指數基金。2009年1月,若投入100 美元,五年後指數基金的價值為220美元,多/空倉策略的對沖基金在扣除至少25美元管理費用後,價值為155美元。金融時報分析師Dan McCrum認為有三點原因導致對沖基金無法擊敗股指。

对冲基金,美国,美国股市

1. 風險管理能力

大型對沖基金每月發佈投資表現報告,促使他們交易頻繁。月度報告模式限制了對沖基金的靈活性,大趨勢上的把控並不好,應該大量交易的時候沒有大量交易,不該交易的時候仍在交易。馬後砲地說,今年年初最大的風險就是沒有大量買入股票。

2. 常年做空股票

許多不錯的方法適用於做多股票,比如股票價值、企業質量、盈利趨勢、甚至猴子投飛鏢式的隨意投資等。做空股票卻並不容易。長期來看,做空股票是在與市場的整體趨勢對抗。多/空倉策略的對沖基金使用做多與做空結合的方式進行投資,該策略旨在降低投資風險,但大多基金的投資效果並不理想。部分基金選取低貝塔值的股票做空,因為此類股票波動性小,做空成本低。但是長期看,低貝塔值的股票漲勢很好。

3. 止損交易

市場摩擦增加了交易成本。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大,交易頻繁,交易本身的成本外加交易止損數額巨大。

有人認為,對沖基金與股票不屬於同一類投資資產。這是不對的。多/空倉策略的股票型對沖基金與股市走勢高度相關。花旗銀行分析師Jonathan Stubbs指出,幾乎在任何一個時間段裡,股票投資的回報都是不錯的。下圖從左到右分別為過去1、2、3、5、10、20、25年間裡,經風險調整後的股市與債市的年化複合增長率。深藍色柱代表股市,淺灰色柱代表債市。

对冲基金,美国,美国股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