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1-11 09:13 編輯 以史為鑒,亞太邁入習時代 作者:徐彪
最近一段時間,APEC會議成為毫無爭議的關註焦點,會議主題定為“亞太新願景:創新、互聯、融合、繁榮”。會議開幕後,大家對區域合作的討論逐漸升溫,甚至一度聽到“馬歇爾計劃”這種極富煽動性的描述。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腦子里一定充滿了疑問:互聯互通究竟是怎麽回事?一帶一路意味著什麽?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和一帶一路啥關系?從中國夢到亞太夢,咱們究竟想做什麽?
足夠了解情況的人,看習大大講話就好,答案都在系列講話里擺著呢。 11月8日,習近平主席發表《聯通引領發展 夥伴聚焦合作》主題演講,一天後,習近平主席發表《謀求持久發展共築亞太夢想》,系統闡述了亞太一體化和互聯互通這兩大命題。
對情況及來龍去脈了解不夠的,咱們就繞個大圈,從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資本主義發展史開始聊起,喝一杯清茶,聽俺慢慢道來。 資本主義從它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貼著善於創造經濟奇跡的標簽。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句話,可以改頭換面套用到中國:引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主義中國,在不到35年的時間里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每個人,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就在成長和變化,資本主義也不例外。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過程”,一方面它的發展導致了繁榮與蕭條的交替,改造了現存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這種由不斷創新而引起經濟增長的結果,卻不可避免地使它本身陷入困境,走向沒落[1];事實上,資本主義在它過往兩百多年生命里,歷經無數次內戰外亂,不斷以版本升級的方式在成長和蛻變。 美國,無疑是其中的典型。 對此,王健曾經有段很經典的論述:“一般而言,本國儲蓄不足會導致貿易逆差,如果沒有足夠的外資流入就必須動用外匯儲備,如果外匯儲備告罄就必須限制進口,強制實行貿易平衡。但對於擁有國際貨幣地位的國家來說卻並非如此,因為從理論上講,只要世界各國接受本國貨幣作為交換和儲備貨幣,即便是本國的凈儲蓄為負值,只要在全球範圍內儲蓄是穩定和增長的,就可以通過增發貨幣來滿足進口需求,而不會由於本國過度發行貨幣而引發本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通貨膨脹,實際是利用本國硬通貨的國際地位,向接受這些貨幣的國家征收“鑄幣稅”。在此條件下,必然是利用國際收支經常項下的逆差向世界輸出貨幣,購買本國所需要的商品。在美國,雖然90年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長達10年的高增長,但國民總儲蓄率卻從1990年的19%下降到1997年的16%。從居民儲蓄率看,1990年為6·8%,1995年已降到3·8%,1999年竟降到-1%。在此期間,貿易逆差也從1990年1200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4500億美元。在這一期間,由於美元的強勢沈重打擊了本國的制造業,進口消費品幾乎占到本國居民全部消費的40%,而自1995年以來,美國每年所吸納的世界凈儲蓄份額平均在三分之二以上,最高的1999年竟達72%!” [2]
你看,以動蕩的70年代為分水嶺(親,還記得第四次中東戰爭麽?),最初以實物商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盈利模式,發展到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為核心的盈利模式。其最主要表征就是國際貨幣體系的變更,在實物商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時代里,國際匯率制度只是國家對外貿易的附著品,需要一個穩定的匯率環境,所以才會有相對固定的匯率制度安排(布雷頓森林體制是集大成者)。在以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為核心利益的時代里,實物商品制造國需要盯住式的匯率制度安排(這也是過去三十年人民幣盯住美元的根本原因),但對於主導全球金融秩序的核心國家而言,固定匯率制度和官定利率制度無疑是不利於大規模國際資本流動及擇機獲利的,所以呢,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在歐美的聯手推動下,逐漸成為主流模式。
從商品制造階段到儲備貨幣階段,我們看到一條清晰的升級路徑。好了,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實現這種轉變呢?或者說,人家為啥要你把你家央行印出來的鈔票當成儲備貨幣呢? 答案就在你能影響和控制多大規模的經濟區域。
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在戰後大規模重建計劃(包括馬歇爾計劃)的基礎上,歐洲和日本經濟區成為美元的最堅定支持者; 歐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在歐洲一體化的基礎上,整個歐洲區都是歐元的最大支持者,法國和德國傳統的從屬國們也鼎力支持; 日元成為全球前四大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在70-80年代“亞洲經濟圈”的基礎上。甚至可以設想,倘若“雁行模式”的“亞洲經濟圈”順利誕生並成為全球第三大一體化區域的話,日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占比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僅為區區個位數;
為何各國都在不約而同地采取區域一體化作為增加影響力和控制力的路徑呢? 答案可以套用克強總理喜歡說的那句話:這是既利當前,更利長遠的措施。一方面,這是老路走下去的辦法,區域一體化有利於拓展出口市場和原材料來源;另一方面,這是新路走起來的措施,區域一體化到最後,一定是貨幣和金融一體化。 回顧歷史是為了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中國,確切的說,是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中國當前所處的位置:對於尚處於初級階段,以實物商品制造和銷售為主要盈利模式的中國經濟體而言,市場才是生命線,當然,如果可以向上攀登成為全球儲備貨幣的話,我們也舉雙手歡迎。
從走老路的角度(獲取實物商品制造帶來的利潤)看,過去幾年數據告訴我們,中國外部市場環境,不容樂觀。 以歐美為例,主要發達國家過去兩年經濟明顯複蘇:
但是,看起來,中國的出口一直沒有起色,考慮到出口數據可能存在水分,比如出口騙退稅的啊,比如各地為完成GDP目標註水出口的啊,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廣交會的數據可能更加真實一些。而廣交會成交金額告訴我們,2011年以來,出口增速就陷入負增長的泥潭。
所以呢,從走老路的角度看(賺取實物商品制造帶來的利潤),對中國經濟體而言,只要你還想維持一個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如何開拓外部的基礎資源及市場,就是迫在眉睫的問題。解決之道,應該就在區域經濟一體化。
從走新路的角度來看(謀求獲取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人民幣國際支付全球貨幣排名最能說明問題。算起來,我們已經連續9個月止步於第七名。更悲催的是,中間某個月一度回落至第八位。要知道,從2011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快速推進,最長一次裹足不前,也不過4-5個月而已。
所以呢,從走新路的角度看(人民幣國際化,謀求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對中國經濟體而言,只要你還想維持一個較快的對外推進速度,如何開拓自己的經濟後花園,獲取一個穩定的後方,就是迫在眉睫的問題。解決之道,依然在區域經濟一體化。
日本上世紀70年代的經驗告訴我們,天上不會掉餡餅,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也是古人說的那句話: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到蘋果園里摘蘋果的時候,第一輪摘掉的必然是低垂且成熟的果實。等到容易采摘的果實被摘完,輪到那些長的高你手夠不到的果實,這時候,就需要梯子。幾乎所有國家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從輕輕松松就把出口的錢給賺了,到費心費力到出口的錢給賺了。以日本為例,經歷了高速增長的60年代(年均GDP增速高達10.55%),進入70年代,初步完成工業化之後,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區間(年均GDP增速5.2%)。內需減弱的時候,日本朦朦朧朧地意識到,必須開拓外需和原材料市場,於是大規模的經濟援助應運而生: 1970年,年度對外“經濟援助”11.52億美元; 1973年,三年翻倍,年度對外經濟援助超過20億美元; 1978年,五年再翻倍,年度對外經濟援助超過40億美元;[3]
這些錢被拿來幹嘛了呢?開路,確切的說是打開亞洲國家大門的買路錢。舉例而言,1970年,日本政府的雙邊“發展援助”近98.3%集中在亞洲。到1979年的時候,日本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發展援助”國,僅次於美國、法國和聯邦德國(那時候柏林墻還沒倒下咧)。
你必須承認,通過國家經濟援助打開大門的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國家隊的作用在於攻堅克難,潮水般的私人資本才是開疆拓土的主力軍。70年代末,一個關鍵性標誌出現:私人資本長期輸出從1978年開始第一次超過了國家資本,占比跨越50%紅線。短短八年後,當1986年來臨的時候,日本私人資本輸出占比已然高達97.6%。
私人資本為啥這麽積極呢?還是為了市場。日本刊物《東洋經濟》1987年7月1日刊文統計:日本國外當地法人的調查顯示,投資的目的是擴大第三國市場銷路的動機占比最高,達48%。
從打開銷路這個初衷開始,幹著幹著,日本政府忽然發現,從經濟上統治亞洲已經逐漸成為可能。尤其是經歷了80年代大規模私人資本輸出之後,日系產業資本已經深深地滲入到亞洲各國的經濟血脈中去。於是,“雁行模式”被提出來,日本人開始憧憬“東亞經濟圈”的美好藍圖。
所謂雁行模式,說白了,就是把日本出面整合亞洲各國的產業分工,已經成為落後過剩產能(不再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轉移到“亞洲四小龍”,等四小龍成熟後,再轉移至東盟諸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亞洲國家被人為分成等級鮮明的三類國家: 雁頭,技術密集與高附加值產業:日本 雁身,資本密集產業:四小龍 雁尾,勞動密集產業:東盟諸國
當我深更半夜碼字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不禁產生出一種對宿命的敬畏感。或許,真有所謂國運的東西。倘若沒有1985年的廣場協議,日本就不會選擇飲鴆止渴式地吹起房地產泡沫;倘若沒有1992年地產泡沫破滅,日本倡導的“東亞經濟圈”或許早已成為現實,而在東亞經濟圈的框架里,中國永遠不可能獲得大規模產業轉移的機會,進而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需要感謝美國。因為,沒有美國,不會有92日本泡沫破滅和97金融風暴,也就不會有中國加入WTO成為世界工廠,更不會有今天的盛世。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需要警惕美國。因為,今天的中國,正在重蹈30年前日本的覆轍。30年前,當日本人經過十年準備,決心出手整合亞洲經濟版圖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它會成為被打壓的對象。因為,全球儲備貨幣王座上的那位,不會認為你僅僅想把老路(賺取實物商品制造利潤)走好,而是認為你在奔走相告積極走新路(謀求國際儲備貨幣份額)。而我們都知道,全球儲備貨幣份額,從來都是零和博弈。你每多拿走一個百分點,都意味著有人要讓出百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無論“一路一帶”還是“亞太經濟一體化”都很重要。他們共同構成一個宏偉的藍圖,我們設想從亞洲出發打造一條橫跨亞歐的經濟新版圖。但是,古人教導我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小的時候母親也告訴我們飯要一口一口吃,才不會噎著。 而這個“足下”和“第一口”,恰好對應著三個區域一體化:
東北角:中日韓朝俄對應的東北亞一體化,從中韓自由貿易協定開始突破。事實上,今年7月份,習大大打破外交慣例出訪韓國,其中很重要一個任務就是為了中韓自由貿易協定。APEC會議期間,中韓官員沒日沒夜商討相關細節,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和韓國總統樸謹惠舉行首腦會談,如果順利的話,雙方有望宣布談判成功。中韓自貿協定只是一個支點,從這個支點出發,我們可以撬開東北亞一體化的大局面(提示一下,以運貨的港口和運人的油輪線路為代表的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受益類公司或有機會)。 南邊: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中巴走廊、孟中印走廊、中新走廊。 西邊:重點落在在中國-中亞區域一體化上,涉及國家主要包括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吉爾吉斯斯坦。打好基礎後,再徐圖新歐亞大陸橋和中伊土走廊。 有了目標區域,如何發力呢?很簡單,三步走: 第一步,要想富,先修路。“路”泛指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電力和通信)先行,沒錢怎麽辦?亞投行給你貸款(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中國擬出資一半),考慮到亞投行畢竟是多邊機構,人多嘴雜意見紛繁難免怎麽辦?咱們再拿出400億美元來,搞一個絲綢之路基金。外匯儲備放在手里只能買美國國債,還不如拿出一小部分來紮紮實實推動區域一體化,認為這種做法是敗家子的,請自覺參閱前文日本當年做法。 受益標的:港口類上市公司、建築工程類上市公司、電力建設類上市公司、鐵路設備生產商、電力設備生產商、電信設備生產商、電信設施工程企業。 第二步,修好路,開工廠。大規模產能轉移的過程中,優先受益的一定是過剩產能產能行業,其次受益的是已經逐漸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未來不斷收緊環保標準和執法力度,汙染密集型企業也會加入產業轉移的大軍。 受益標的: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光伏、紡織服裝等輕工業、部分化工; 第三步,金融企業大規模對外擴張,中資銀行、券商、信托和保險的旗幟飄揚在幾大區域。
受益標的:券商、銀行、保險、信托;(來自華泰策略) |
本文系一財網發布的《第一財經日報》文章,授權華爾街見聞轉載,導語部分有刪節,作者為胡平平。
歷史是最好的鏡子。
如何從A股歷史中找到市場運行的規律?
第一財經《財商》本期推出的內參《2015上半年投資路線圖》當中,以歷史為鏡子,對歷史數據進行多方面分析,從中尋找出2015年每個月份A股市場可能的運行規律。下面內容為1月份投資路線圖節選。
歷史上的1月:
漲跌互現,滬深300更為堅挺
第一財經《財商》統計顯示,歷年來A股市場1月份漲跌概率持平,過去10年的市場當中,1月份有5年錄得上漲,5年錄得下跌,10年來月度平均下跌了0.70%。
從各個指數的表現上看,滬深300指數在歷年1月份表現更為堅挺,從未墊底;過去10年來1月份平均上漲了1.94%,優於其他指數。
證券行業歷年1月份最牛氣
過去10年的歷史當中,哪些行業在1月份表現最強勢?
第一財經《財商》對申萬二級行業過去10年1月份的平均漲跌幅進行排序,再從中剔除了部分僅在某一年度表現強勢的行業,如互聯網傳媒行業,該行業過去10年1月份的平均漲幅為5.71%,在全部行業指數中排名第7,但其僅僅是由於在2014年1月份迎來一波傳媒行業,當月該行業暴漲了38.04%,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此將其剔除在外。
在第一財經《財商》精選出來的十大行業當中,過去10年1月份平均漲幅最大的為證券行業(9.77%),同時,其在2007年、2009年和2012年的市場中均進入行業漲幅排名前十行列,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年1月份券商股走強的同時,A股市場也迎來一波上漲或者反彈行情。
稀有金屬行業在過去10年的1月份中平均上漲了5.17%,排名第9位,但值得註意的是,在過去10年中,該行業有4年都進入了行業漲幅榜前十的行列當中,也就是說,該行業在1月份走牛的概率更高。
歷史的鏡子:
2015年1月份將如何演繹?
從以上歷史數據可以看出,A股過去10年的歷史當中,1月份走強與下跌的概率一半一半。1月份對於全年市場走勢起到了一個引領全局的作用,一般1月份市場走強,全年A股表現也不會太差。而1月份走跌,當年A股也很大概率會熊貫全年。
基於當前市場氛圍,牛市的基調已經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1月份是否也會帶領2015年迎來一波“開門紅”的行情呢?
而從風格上看,歷史上1月份滬深300表現更為強勢,行業當中走強的也更多是證券、有色金屬(金屬非金屬新材料、稀有金屬)等周期性行業以及軍工(航天裝備、航空裝備、地面兵裝)、鐵路運輸等行業。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幾大行業在1月份表現也會更為堅挺,值得關註。
在概念板塊上,由於元旦、春節假期的緣故,1月份與旅遊、休閑娛樂相關的概念板塊也更多得到市場關註,這也是1月份投資的獨有特色。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雖然統計數據中沒有出現,但高送轉也是每年1月份一個不容忽視的投資主題。在年報預告漸行漸近的背景下,高送轉概念將由前期的預期炒作過渡到實質性年報高送轉炒作階段,當前正是逢低布局高送轉股的第二波時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無論是股市、債市、亦或者原油、黃金、貨幣,任何一個品種都會經歷牛熊市之間的轉換。而對於資本市場而言,那些最後被證明是重大頭部的時刻都會出現一些普遍性現象,那就是市場整體的狂歡。
行情在絕望中誕生,在猶豫中上揚,在狂歡中見頂。
以日本股市為例,在1998年12月29日的時候日經指數觸及歷史新高,市場一片看漲之聲。回顧一下25年前——1990年1月2日的市場文章。
日本股市投資者現在分成兩種人:相信會上漲的投資者和持有懷疑態度的看跌者。前者賺到了錢,而後者則只能承受寂寞。
過去數十年,日本股市很好的“教育”了那些看空者。盡管PE水平明顯處於泡沫,利率和企業盈利水平的差距也在加大,但是市場依然在不斷刷新高點。
持有懷疑觀點的投資者錯過了大量的機會,今年也不例外。那些願意買入的人則把市場當作了提款機。根據大和證券的估算,如果你在1981年投資100美元到日本股市的話,到今年將得到650美元的回報。而同一時期在美股的收益可能只有185美元。
在股市火箭發射般的行情下,看空者考慮的問題是股市到底能漲多久,而看漲者則對於進一步上漲深信不疑。即便是最謹慎的看漲者也認為1990年股市將上漲到45000點,遠高於1989年收盤價38916點。
Nikko Securities首席策略師Lawrence S. Praeger表示,“我們對來年十分樂觀。”而Jardine Fleming Securities研究經理Christopher Russell則稱,“市場看起來一切都很好。”
市場如此樂觀可能並非全無道理。經濟學家預計經濟增速將達到4%以上,企業利潤也將出現11%的增幅。
Shearson Lehman Hutton Inc分析師Pelham Smithers就認為,“前景一片光面。雖然長期可能會有所回落,但是短期經濟形勢十分理想。”
一些對市場造成負面壓力的因素可能不會在1990年再出現。任何回落都只是短期行為,回頭來看,1989年的回調都應該買入做多。
雖然股市適整體市盈率已經飆升至60倍,並且市場還是存在許多風險因素,但是大多數分析師都在為股市無視利空消息上漲尋找理由。只有極少數的人在思考有什麽情況會導致股市崩盤。比如大和證券的副總裁Paul H. Aron就宣稱會計方式不同導致了日本股市市盈率看起來很高,如果按照合適的統計方式,日經的市盈率只有17.5,略高於美股的13.5。
有意思的是,過往美股見頂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情形。在1999年3月道指觸及10000點的時候,華爾街日報的標題就很有意思:
如今歷史似乎又要重演了?
當然,目前市場一片看好美元的聲音也不能忽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以美國為鑒:去杠桿後的A股牛市何去何從 格隆匯:Adam 暫停三家新開融資融劵賬戶:阿基米德的杠桿沒了 周五的晚上是個奇妙的晚上,自從11月21日晚央行突然宣布降息,每個周五都是號稱法定做多日,因為都怕周五晚上又突發個什麽利好消息,比如降準啦等等。但上個周五證明,這一天不僅是利好消息的專利日,也是利空消息的合適出場時間:上周五晚,中國證監會突然發文,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3家公司存在違規為到期融資融券合約展期問題,受過處理仍未改正,且涉及客戶數量較多,對這3家公司采取暫停新開融資融券客戶信用賬戶3個月的行政監管措施。 A股為什麽這幾個月這麽牛,主要原因就是意外降息導致資金加杠桿回流股市,也就是所謂的錢堆出來的牛市,或者稱為杠桿上的牛市。這個錢很大一部分就是從券商融資得來的,基本上12月,券商的融資額度都滿了,你要融資都要排隊,可見之前融資買股的火爆。而且這個融資是不規範的,證監會要求融資只能對50萬資金以上客戶開放,但實際上,很多券商為了搶業務,你25萬去給你融,誇張點的10萬資金也給你融。 但現在突然把券商龍頭的中信,海通,國泰的融資業務給暫時掐了,那麽等於說是把很大一部分新增資金來源給掐了。有杠桿的時候,是借力矩來撬,只要杠桿足夠長,地球撬起來都沒問題(這就是阿基米德所謂的,給我一支足夠長的杠桿,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沒杠桿時,就不是撬了,而是徒手搬,搬能搬多大的石頭?一不小心還會砸自己的腳——至少下周大多數場內投資者多少會被砸點腳的。 所以估計多數人都憋著和我同樣的一個問題沒好意思問:去杠桿了,這個牛市還成立麽?後市合區何從? 此時去杠桿的用意何在? 首先我從各方搜集了點消息,仔細揣摩後,談談我對管理層去杠桿的看法: 1:掐的是新開戶用戶,老用戶不管,就是以前那些不合規的用戶並沒有讓你強行平倉,這樣起碼可以不用擔心由於不合規問題導致的強行平倉對股市的踩踏。因為錯在券商,沒在投資者,國家沒道理強制把你的股票賣出。這可要理解成是不讓再加長杠桿了,而不是把原來的杠桿截斷或者截短; 2:處罰是中信等券商不讓新開戶,那麽如果要新開融資賬戶,只要合規,那去其他券商便可。這樣新用戶要融資入市的腳步你擋不住,頂多就是要規範,50萬以下不讓幹。而且近期增量資金入場步伐減慢,所以之前進場的機構與高凈值客戶資金幾乎都已經進了。這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市場的杠桿長度其實還是可以加的,只是換其他家去加,只是讓“首惡”分子消停消停。 3:A股十年不鳴,一鳴就不可收拾,一個半月任性暴漲,成了瘋牛。瘋牛當然危險,作為管理層,給股市降降溫,控制下小資金的風險理所當然。 4:冒失猜測,去杠桿的核心目的還有:希望保證國家貨幣寬松的效果不要南轅北轍。貨幣寬松是為了給經濟轉型提供支持和空間。如果央行的寬松,中小實體企業融不到錢的仍舊融不到,反而企業把大量資金投進股市想短撈一把,這就與政府的意圖相去太遠了。包括周六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禁止將商業銀行授信資金作為委托貸款資金來源,並規定商業銀行受托發放的貸款不得用於從事債券,期貨,金融衍生品,理財產品,股本權益等投資。其目的都在於保護實體經濟的資金不要被資本市場侵蝕了。 綜合來看,證監會的文件雖然客觀會封堵一些資金。但它的警示作用更大於實際控制作用,告訴市場要規範。換個角度,我們甚至可以猜測是為了配合之後的註冊制和進一步的貨幣寬松——我寬松可以,你別太過分。我寬松後只見股市紅火,不見實體經濟有個響,誰敢、誰願意繼續寬松? A股牛市到底走到哪一步了? 到3400後的A股看似扶搖直上,但卻又仿佛搖搖欲墜,那麽A股牛市到底走到哪一步了? 下圖是A股所有股票降息以來的動態PE的中位數。 ![]() 可以發現其實A股牛成這樣,但A股估值的中位數都幾乎沒有改變。說明了這個牛市是一個典型的結構牛市,只牛了那些大盤藍籌為代表的低估值股票。最明顯的就是上證A50的股票,估值水平從7點多倍到了最近的11.5倍(見下圖)。 上證A50動態PE估值水平 ![]() 我全面回溯了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歷史經濟與股市,中國目前的位置與美國80年代後很類似。下圖是美國股市過去的估值中位數,可以看到美國股市的中位數一直在20倍以下,如果我們這樣對比A股的40倍,那麽A股算是嚴重的高估。但其實A股的整體高估值是由中小盤股瘋漲造成的。如果我們把A50作為參考,A50的動態PE差不多與下圖中美國1984年的水平相當。 ![]() 美國經驗可以參考嗎? 1984年之後的幾年,美國的幾個主要特征是: 1、美國經濟持續下滑(見下圖)——這和目前中國非常類似 ![]() 2、貨幣政策處於寬松期,利率持續下行(見下圖)——這也和目前中國很類似 美國基準利率(1981-1994) ![]() 3、但股市卻一直在上漲,在經濟下行初期的三年是加速上漲的“瘋牛”,指數三年翻倍有多,之後才開始進入“慢牛”。股市估值的中位數從1984年的7倍上漲到了1991年的15倍左右。(見下圖)——這和中國目前更加類似 美國DJ工業指數(1984-1991) ![]() 很明顯,A股現在的處境、邏輯與美國1980年代非常像:經濟向左,股市向右。經濟下滑引致貨幣寬松,利率下降導致股市估值修複。 這個期間,美國股市動態PE從7倍漲至17倍。而如果我們僅考慮A50,也差不多從最低的7倍上漲到了最近的11倍。那麽參考美國估值修複到到15倍的話,只要國內貨幣政策仍舊偏向寬松,A50的估值修複過程應該還有比較長的一段路,漲到14-15的水平應該沒什麽問題。換句話說,如今A股的估值修複過程已經走了一半(或者更多?),還剩一半。但後面的過程可能不會像12月那麽瘋狂,瘋牛變慢牛的可能性很大,尤其在證監會突然發文控制流入資金的影響下。 再看看美國去杠桿後的情況 93年後,美國利率水平開始擡高,也就是開始了去杠桿。 但我們接著往後看DJ工業指數更長時間的走勢:氣勢如虹。 ![]() 上圖紅框內就是我前面說的美股估值修複的過程,也就是我們目前所謂的杠桿上的牛市階段,其實放大來看,這個階段的漲幅並不算大,美國主要的漲幅還在後面1992至2000年(這個期間才是牛市的主體過程)。而後面大漲的主要原因則很簡單:杠桿雖告一段落後,實體經濟基本面開始跟上來,美國經濟企穩走好並持續的高增長(如下圖紅框所示)。 ![]() 對我們的啟發與借鑒: 1、杠桿上的牛市很正常,也並不可怕。杠桿本來就應該產生牛市。杠桿都能撬動地球,一個區區牛市算什麽? 2、只靠杠桿並不能創造大牛市。真正的大牛市一定是宏觀基本面跟上來的結果。美國80年代後期股市的漲幅貌似不錯,但92年之後才是波瀾壯闊的基本面大牛市; 3、牛市不能一直靠杠桿:完全靠杠桿的牛市遲早出問題。適當的時候控制杠桿長度,對牛市、對經濟都有好處; 4、中國的宏觀經濟如果能在本屆政府帶領下完成結構轉換與升級,中國的未來會有遠比目前大得多的牛市。現在這牛市只是小兒科。 5、如今的A股我認為還只是以A50位代表的結構性牛市,並且修複空間不能算太大。最後要能支持A股繼續向上的動力則是國內經濟見底,用利潤的增長來消化估值水平,尤其是中小盤40倍中位數的水平,這樣才能看見一個皆大歡喜的全面大牛市。 6、最後的問題就是中國經濟何時見底,這個問題實在非常難回答,影響的因素非常多,但如今國內高層的種種動作,包括強勢的反腐,強勢的改革,有遠見的經濟政策,或許都預示著這個底離我們不會太遠。反過來說,如果經濟不能見底,現在炒的估值修複到最後也只是一個憋了半天的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