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7 AppleDaily
本港 1973年股災與美國 1929年股災,都屬特級的。在兩次股災中,本港股民傷得較美國股民重。
■美國杜指在 29年 9月見 381, 32年 7月瀉至 41。 34個月下來,杜指慘瀉 89%。
本港指在 73年 3月( 9日)見 1774, 74年 12月( 10日)見底 150。 21個月下來,
指慘瀉 91%。
■港股災情,以 2個百分點之微,慘過美股。然而,港股回鄉則快得多。 81年 6月,指重見 1774以上,用了 8年時間,返回 73年股災前水平。美股首次回見 29年災前水平,在 54年 12月,歷時剛好四分一個世紀。
■ 73年本港何以發生股災?用甚麼世界滯脹(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沒趣一齊來)引發嚴重經濟效果來解釋,當然了當,但比較複雜。
1個簡單理由,就是當年港股「炒過龍」。股票沒有一定公式計算的合理價,升至過度偏高的地步,企業盈利與經濟條件沒法支撐,就得下跌。所謂攀得高,摔得慘。
72年秋,置地公司發動牛奶公司收購戰,王德輝的華懋支持周竣年爵士(牛奶主席)抗拒收購,一場「華洋大戰」爆發。最後置地成功收購牛奶(牛奶位 於薄扶林的牛棚,在二十多年前改建成置富花園)。最後收購牛奶高潮迭起,大小股票股價幾乎天天漲,愈來愈多小市民,發覺「炒股可以發達」。 指由 72年 8月的 440點,至 73年 3月股災前一刻,升上 1774,升幅 3倍。置地的 PE,炒上 60-70倍,其他一些名氣大的地產公司, PE更飆升達 100倍。
港股有甚麼能耐,值 100倍 PE?結局當然是由瘋狂走到滅亡,到 75年尾指跌到 150點時, PE跌至幾倍,「合理化」了。
處谷底時,新鴻基地產( 016)的預期股息率高達 20厘,此時成為新地股東,發達是必然的事。當年投下 10萬元,今天也不知變成了多少個千萬元。
■「金魚缸」、「盲俠」與「魚翅撈飯」在 72年底 73年初首次出現,當年股災前其實已有不少「預警訊號」,只是太多人貪性戰勝理智,難逃一,明天續談。
趣味統計系列﹙之八﹚
何車
2009-07-09 NextMagazine
| ||||||
香港股市不再下下跟隨市場老大哥的走勢,最近甚至倒過來帶領已迷失方向的美國道瓊斯指數,令人耳目一新。不單如此,港股還把中國股市從發展過急的漩渦中拉出,更是全球最快意識到股市不是一面倒向下的市場,率先重整旗鼓。 跌 市永遠是有限的,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市場會無限地收縮,亦沒有股票或指數可以跌超過百分之百。相反升市則可無窮無盡,在過去三十年,牛市的升幅往往超過一 倍:在八九至九四年,股市由二千點升至一萬二千點,升幅逾五倍;在○三年至○七年,表現亦不遑多讓,恒指由八千點攀升至三萬二千點。 衰退兩年內完結 普 遍人都認為負面經濟因素仍要持續一段時間,惟買家如果等太久才入貨,有可能錯過了低位,所以在跌市時應開始吸納股份。一個有經驗的長線投資者,不會等到股 市跌至最低位才買貨,他亦不會嘗試在牛市最高峰沽貨。相反,只要他們覺得股價吸引便會入市,當發現其他股票有更佳前景時,便會沽貨換馬。 如果投資者能預見某公司可在兩年內增長逾五成,那還等什麼?今年三月,市場上便有很多類似股票;何況每年有兩成增長的投資,表現已相當不俗,一心一意等股市見底才買,博中的機會其實不高。 那些強調經濟衰退未完,認為股市未見底,買貨是愚不可及的經濟學家,我常與他們爭辯。儘管現時衰退未完,但有誰知道何時才見底?而且各國情況不盡相同。我有信心衰退可在兩年內完結,之後全球經濟將更勝現在,所以在低位買了貨的投資者,都作出了明智決定。 目標回報五成 當龐大的壓力把股市推到不合理的水平時,五成的增長目標,由可望而不可及,變成了合理回報,這樣的機會就算不是後無來者,也肯定是人生難得。惟當大市已經升了五成,儘管有潛質的股票仍然存在,但相對機會已較少。 如 果大家留意一些主流股票的股價變動,例如幾隻中資巨企,包括中移動、工行及中石油,在三月一日的股價分別為六十五元、三元及五元,它們的價格波幅一向被認 為較為遲緩,惟現在也升至七十六元、五元三角及八元五角。雖然中移動的升幅仍稍微低於五成的目標,但未來尚有十八個月時間,而我預期它的股價在這期間將會 升逾一百元。當然,工行及中石油的股價亦會繼續維持在高位,否則我的理論便不成立。 不過,若我堅持要買入兩年內有五成回報的股票,刻下已難以落注。我預期中移動在一○年的盈利能達一千四百億元,即每股盈利七元,預測市盈率十五倍,合理股價約一百○五元。現時七十六元的股價是合理水平,惟不是非買不可,工行及中石油的情況亦然。 待我看罷各大公司八月公布的中期業績,我的理據可能會有所改變。但無論如何,三月股市中的平貨,到七月價格升了一半後,吸引力驟降。現階段,我們可以做的除了重新估量經濟學家的論點外,便是耐心等待。 東尼Tony Measor 在證券界有三十五年經驗,八七年股災及八八年股市冒升時,他所管理的香港基金表現都是香港最出眾的。他之前是財經網站Quamnet的總編。在此之前,他在嘉洛證券工作,管理客戶二億五千萬元資金。 |
| ||||||
台港ETF本月底前互掛,兩岸三地的大中華股市將由間接投資邁向直接投資,未來陸股、港股都可以是台灣投資人的標的。因應大中華股市的新環境,本報特邀請有香港美少女股神之稱的維多利亞撰寫港股專欄,提供台灣投資人第一手資訊。 想 不到本人去台灣仍舊困難重重的時候,專欄已經先進入台灣市場。最近突然在網路上看到很多帖子(文章),關於大陸人士怎麼從香港赴台灣旅遊。原來從現在起, 在港就學的內地生和居留在港四年以上的內地人士,都可以較方便地申請到入台證。我看了一遍申請程序,立刻決定10月去台北看看。 我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之後去了香港上大學,兩年前有機會開始寫財經專欄。因為這樣,接觸到了不少同時投資港股、又投資A股市場的朋友。在台灣的第一篇港股專欄,想先寫寫我對港股跟A股市場的感受。 有 一次,一個交易主管說了一句話,令我印象頗深。他說,香港投資者拿100萬投資港股,希望把它變成200萬,內地投資者拿100萬來買港股,希望能夠拿走 1,000萬。A股投資者的賭性強很多,往往呈現一面倒的局面。要不,升到你不信;要不,恐慌到不行。港股較理性,A股愈升愈高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港股 很悶。最近就是這樣的情況。 在香港和上海的報紙寫了兩年的專欄,每天會收到不同的email。因此,我對兩地投資者的不同口味也有不少了 解。大陸的投資者特別喜歡研究中央政策,近水樓台,他們往往可以掌握第一手政策資料。香港的投資者對於中央政策似乎慢一拍,但他們就更注重年報分析。什麼 每股盈利,什麼每股資產淨值,研究得比較深刻。而這正是很多內地投資者不信的東西,年報可以做假,還是跟著政策走來得穩一點。 從email中,還可以看得出國內投資者對香港上市公司資訊的掌握上,渠道比香港人少。很多內地投資者來電郵說,他們買了做生物科技的宏霸數碼(802),因為看好公司的前景。若有留意華懋集團已故主席龔如心千億遺產案的投資者,都應該知道宏霸數碼的來龍去脈。 此股一上市便由6元炒到30元,再跌回現在的8元。其實宏霸數碼炒味極濃,根本不太適合投資。千億遺產案在香港的新聞裡天天播,差不多每個香港人都知道宏霸數碼的背景。相反,內地投資者卻缺乏了這些背景資料。 希 望可以藉著這個專欄,跟有投資港股的台灣同胞分享一些港股上的想法或一些香港本地的資訊。比如分辨出,哪些是真正想借助資本市場的幫助做大,得到大小股東 雙贏局面,而哪一些只是莊家用來轉移財富的股票。(本專欄每周日刊出,王雅媛email: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