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7 AppleDaily
本港 1973年股災與美國 1929年股災,都屬特級的。在兩次股災中,本港股民傷得較美國股民重。
■美國杜指在 29年 9月見 381, 32年 7月瀉至 41。 34個月下來,杜指慘瀉 89%。
本港指在 73年 3月( 9日)見 1774, 74年 12月( 10日)見底 150。 21個月下來,
指慘瀉 91%。
■港股災情,以 2個百分點之微,慘過美股。然而,港股回鄉則快得多。 81年 6月,指重見 1774以上,用了 8年時間,返回 73年股災前水平。美股首次回見 29年災前水平,在 54年 12月,歷時剛好四分一個世紀。
■ 73年本港何以發生股災?用甚麼世界滯脹(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沒趣一齊來)引發嚴重經濟效果來解釋,當然了當,但比較複雜。
1個簡單理由,就是當年港股「炒過龍」。股票沒有一定公式計算的合理價,升至過度偏高的地步,企業盈利與經濟條件沒法支撐,就得下跌。所謂攀得高,摔得慘。
72年秋,置地公司發動牛奶公司收購戰,王德輝的華懋支持周竣年爵士(牛奶主席)抗拒收購,一場「華洋大戰」爆發。最後置地成功收購牛奶(牛奶位 於薄扶林的牛棚,在二十多年前改建成置富花園)。最後收購牛奶高潮迭起,大小股票股價幾乎天天漲,愈來愈多小市民,發覺「炒股可以發達」。 指由 72年 8月的 440點,至 73年 3月股災前一刻,升上 1774,升幅 3倍。置地的 PE,炒上 60-70倍,其他一些名氣大的地產公司, PE更飆升達 100倍。
港股有甚麼能耐,值 100倍 PE?結局當然是由瘋狂走到滅亡,到 75年尾指跌到 150點時, PE跌至幾倍,「合理化」了。
處谷底時,新鴻基地產( 016)的預期股息率高達 20厘,此時成為新地股東,發達是必然的事。當年投下 10萬元,今天也不知變成了多少個千萬元。
■「金魚缸」、「盲俠」與「魚翅撈飯」在 72年底 73年初首次出現,當年股災前其實已有不少「預警訊號」,只是太多人貪性戰勝理智,難逃一,明天續談。
趣味統計系列﹙之八﹚
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