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流通教父加入全聯 再戰江湖 徐重仁×林敏雄 封王之戰(078-084)

2014-01-13  TWM
 
 

 

自統一超商退休一年半後,徐重仁選擇加入台灣超市龍頭「全聯福利中心」,誓言將打造台灣第二次流通革命。面對外界好奇,他的算盤怎麼打,他輕鬆且自信地說:「聽起來好像不可能,但是我們看著辦吧!」製作人.劉俞青、方德琳 撰文‧許瓊文 研究員.楊政諭走進位在宜蘭市中心,一家近二百坪的超市,大門口備有十五個停車位,電動門敞開後,映入眼簾的是潔淨整齊的貨架,溫暖的燈光色調,明確的購物動線,讓人宛如置身台北市百貨公司地下室的頂級超市。

如果不是門口偌大的藍白色招牌,可能不知道,這是過去以「實在真便宜」策略,站穩台灣超市的領導品牌「全聯福利中心」。

全聯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宜蘭市健康路上,成立了這家「新形態店」,這個最新的店型,也將是全聯近七百家店的示範店,將提供消費者新的購物體驗。

一四年一月七日採訪這天,是尋常的周二上班日,正午時刻消費者不多,但更能讓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新店鋪帶來的空間舒適感。

一位住在附近的盧小姐,自己開著車前來購買今晚全家人的食材,她說,「這家店擺放比較整齊,而且停車很方便!」盧小姐發現,新開的全聯和其他家很不一樣;不只是盧小姐,和太太、媽媽一起來「逛」全聯的戴先生也說:「全聯不只便宜,也變好逛!」不需要多做說明,全聯的轉變消費者很快就察覺到。

這些改變的背後,有一位重量級的藏鏡人,推動著全聯福利中心的演進,他就是台灣「流通業教父徐重仁」。從一三年,徐重仁就帶領一組人馬,在這裡進行店鋪的調整實驗。從這裡,他要進行另一個通路改革的夢想,打造全新的超市生活形態。

與林敏雄攜手 打造「二次流通革命」將場景轉換到台北市內湖全聯新的總部大樓,在一月六日,徐重仁六十五歲生日這天,對外界宣布接任全聯總裁職務。

當徐重仁與全聯董事長林敏雄走入記者會現場時,宛如好萊塢明星進場般,鎂光燈閃亮全場,將近五分鐘的時間,快門的聲音沒有停過。當天上午全聯以簡訊通知媒體,隨即下午的記者會,現場擠進電子、平面媒體記者將近百人。

徐重仁的這一步,為台灣的零售通路產業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所有人都好奇,他到底怎麼想?

當晚電視台、新聞評論節目以及隔日的各大報紙,都以大大的標題討論著徐重仁是「教父的逆襲」、「復仇」、「與統一超商對打」等字樣,猜測他是衝著統一超商而來,要用全聯超市與老東家一較勝負。

記者會隔天,徐重仁接受《今周刊》的獨家專訪,徐重仁拿出自己在臉書上的PO文,回應了媒體的揣測。「電視媒體有很多不專業,誤導了觀眾的觀念,造成大家的惶恐不安,甚至製造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對立,相當可惜!我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我想的是『共好』,而不是誰仇恨對立,這不是我追求的人生。」事實上,在過去的一年,徐重仁就以顧問的身分,參與全聯的經營,宜蘭的示範店,就是徐重仁的「牛刀小試」。被問到對全聯未來的目標,徐重仁滿足了報紙的標題,預測「二○一七年要達到一千店,二○二○年營收達二千億元,」雖然他幽默地說,「這個數字比較好記啦!就像我以前在7-ELEVEn喊出﹃Two thousand in two thousand︵在二○○○年開出兩千店︶﹄一樣。」但是徐重仁很清楚,這句話不只是口號而已,而是三十多年在零售產業的歷練,以及三百多天對全聯的觀察,他早已胸有成竹,「我心裡有一個清楚的方向,要證明這個產業有一定的水準,超市可以成為每個人家裡的廚房與倉庫。」「我的夢想是為了創造社會的幸福感!」徐重仁在感性的背後,其實是有著清晰的理性分析脈絡,很清楚地擘畫著全聯未來的方向。

徐重仁要將他的管理思惟,引進全聯福利中心,帶動超市的演進,創造「第二次的流通革命」。

打造新形態超市 要靠四大策略首先,徐重仁要做的是「導正觀念」。他告訴全聯的經營團隊,「不要一直看別人在做什麼,相信自己的思惟邏輯,超市不等於量販店,也不等於便利商店。」徐重仁進入全聯的第一步,就是矯正所有人的觀念,要打造新一代的超市形態,不是與便利商店、量販店搶市場,而是提供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創造更好的購物經驗,貼近市場脈動的設計。

徐重仁在擔任全聯顧問時期,先主導成立最高層的「決策會議」,每兩周開一次會,各部門的最高主管都參與。「過去各部門各自為政,很多事情沒有溝通,所以我先抓粽子頭,高層討論決定的事情,下面就會一步步執行。」「過去全聯很少橫向聯繫,總裁為全聯注入新的能量!」全聯負責展店的副總經理賴淑子說,「總裁的器度、專業,讓我深感佩服,很興奮可以跟他一起工作。」不只是賴淑子,就連董事長林敏雄都難掩對徐重仁的崇拜。

第二步策略,徐重仁要從「店鋪形態」開始下手。位在宜蘭的新形態店就是一個示範例子。過去全聯的廣告中,總是強調狹窄的走道、昏暗的燈光,是為了節省成本,將利潤回饋給消費者,建立「物美價廉」的品牌形象。但是,徐重仁認為,現在的平價時尚不只出現在服裝品牌,零售通路也可以提供消費者「平價產品」,並保有舒適、寬敞、方便的購買環境。

舉例來說,過去全聯的購物走道為了陳列更多商品,往往只有一米左右,在新形態店的購物走道,就擴增到一米五;貨架陳列的高度,過去把庫存商品堆到天花板,但是新形態店把庫存商品放到後方倉庫,隨時補貨,可以讓一位一百五十公分的女性,很輕鬆地伸手拿到商品。

此外,新形態店採用LED的環保柔和光線,搭配咖啡米黃色系,襯托貨架的鐵灰色,以及簡約風格的吊燈,整體的「時尚感」會讓人錯以為在頂級超市。同時徐重仁也要求,將生鮮商品清楚分類,把「水果」放到走道中間,採用落地陳列的方式,「因為水果顏色鮮豔,如果整理整齊,放得很漂亮,是會『勾引』消費者進來『看看』,即使不買水果,也會勾起其他購買欲望。」但是,新形態店的投資成本,並未比過去多,徐重仁將店內品項數,從一萬多件減少到七、八千件,重新規畫商品陳列及購物動線,「消費者反而可以更輕鬆地買到他想要的東西。」徐重仁說。

接著,徐重仁也要開發更多新品項,為消費者帶來幸福感。例如開發更多以「小家庭」消費概念的品項,成為消費者家裡的廚房。

第四項策略,徐重仁認為在現今「食安問題」嚴重的大環境下,全聯很快地推出「二○一四安全蔬果白皮書」,包括蔬果的源頭契作管理,以平價擴大有機蔬果、農產品的供應,以及取得大宗作物生產履歷的認證等。徐重仁運用他多年來在零售產業的畢生絕活,讓全聯有「煥然一新」的感覺。

全聯悄悄改變中 提升品牌形象為第一要務在徐重仁的領導下,全聯悄悄地在改變中,對外不只要讓消費者有全新的購物體驗;對內也要讓全聯成為A級的作戰團隊,提升整體的品牌形象。

負責提供全聯所有貨架的供應商和麗富總經理葉進榮,在一九九九年開始與全聯合作,至今超過十年。他觀察全聯的發展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他們有全台灣最先進的物流、倉儲系統,足以與統一超商的捷盟抗衡,而且超市的規模更大,貨物的數量更多!」葉進榮分析,一家便利商店只需要一輛三.五噸的貨車就足夠配送所有貨,但是一家超市上萬種商品,需要至少八.五噸的貨車,這背後的倉儲物流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驗,「全聯早就不是過去靠供應商自己來送貨的小公司了!」葉進榮說。

在徐重仁看來,台灣超市還有很多可以創新的空間,例如結合社區在地化,提供更多服務,幫老人宅配購買的商品,或是與虛擬網路線上線下整合,提供更方便的購物流程,「與傳統的超市很不同,你們以後會感謝我啦!」過去,徐重仁讓台灣的便利商店打造出另類驚人的台灣奇蹟,超商多樣化的經營形態、不斷創新的服務,讓國際都來取經,更奠定7-ELEVEn在台灣指標性的地位。

如今,就如同徐重仁在臉書上為自己下的結語:「我將今後的事業視為台灣『第二次流通革命』是具有充分的使命感,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為我們的社會盡一份心力。」徐重仁能否再次為流通產業打造新的奇蹟,外界都引頸期盼拭目以待。

徐重仁

出生:1948年

現職:全聯實業總裁、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經歷:統一超商總經理、台灣連鎖加盟協會理事長學歷: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管理學名譽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研究所

徐重仁拚一場新流通革命

——零售流通業市占版圖

流通業

營業額總計

5560億元

統一超商33% 1835億元

全聯13% 700億元

全家9% 494億元

其他45% 2531億元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

註:全聯營收是以全年預估,其他以2013年前11個月營收計算,流通業包含便利商店、超市與量販店。

徐重仁的夢想與責任—— 全聯展店大衝刺1998年 68店 全聯實業接手全聯社68家分店2003年 200店全聯突破200店,營業額178億元,超越頂好成為超市一哥2009年 500店 全聯第500家店開幕;營收超越全家便利商店2013年 700店全聯擴張至近700家店,年營收約700億元2017年 1000店 徐重仁上任總裁,預計2017年要開到1000家店2020年2000億元過去,徐重仁的創新點子,改變你我的生活?

茶葉蛋

便利商店首創的第一項熱食便是茶葉蛋。

24小時不打烊

全年無休,一天24小時提供消費者更方便的服務。

金流代收服務

便利商店代收服務全球第一,為便利商店增加許多「過路財」。

物流宅急便

提供消費者貨物運送服務,間接刺激電子商務產業的蓬勃發展。

自助服務機

買高鐵票、訂機票、叫計程車,一台機器全部搞定。

現煮咖啡服務

創造咖啡午茶的飲食習慣,下午來一杯超商咖啡提神醒腦。

外食新選擇

坐在便利商店裡,就可以完成一頓滿足的簡單午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35

流通的月餅票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14s.html

    中秋節臨近,今天幾個股友前來聊天,笑談股市是怎麽忽悠老百姓股民的話題,我笑引一則微信段子來比喻:

    股票就像如此流通的月餅票:月餅廠家印制一張票面100元月餅票,65元賣給經銷商,經銷商80元賣給消費者A,A將月餅票送給朋友B,B以40元賣給黃牛,廠家最後從黃牛手上以50元回購;最終,月餅沒有生產一個,而廠家賺了15元,經銷商賺了15元,A送人情而少花20元,B賺了40元,黃牛賺了10元;皆大歡喜!廠家只需印制月餅票就行了。老百姓股民就像這里的消費者A,冤大頭一個!哈哈!樂樂!

    預祝朋友們中秋快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63

關註ETF流通量問題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9/etf.html
一天收到blog友的留言,討論有關ETF流通量問題,止凡不知道這裡有多少blog友都關心這個問題,無論如何,值得貼出這個問題討論一下。



Darth Mike留言:

止凡兄,請教一個關於ETF流通量的問題。我認為對於業餘投資者而言,指數ETF是一個不錯的投資工具,特別是一些海外市場。畢菲特今年在給股東的信也指出指數ETF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工具(香港投資者比較好彩,畢菲特剛推薦vanguard,它就來香港)。

但香港現時有不少ETF的成交量也十分低,一個成交日可以只有幾手成交,股票是否真的可以反映指數?

我聽過ETF有莊家制這回事,但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效,請問止凡有沒有研究過?


止凡回應:

有關莊家制這回事我沒有研究,所以還是不亂加意見了。

至於流通量問題,這跟指數反映及複製應該是兩回事吧,然而有關流量的重視與否,這就要看你如何看待股票投資了,又說以做生意的角度看,股票流通量真的重要嗎?

Darth Mike回應:


止凡兄真是當頭棒喝,細想一下,指數投資最好便是和市場唱反調,根本不需要擔心成交量問題。

據我了解,套利機制才是影響股價是否跟隨指數的因素。


止凡回應:

在我來說,股票的流通量問題都不是考慮範疇,因為我都是從生意人的角度去考慮投資,不過這未必適合所有人,這要看個人的投資取態吧。


Darth Mike回應:

用生意人的角度去投資,正是Graham所講最好的投資態度,真正實行比空講難得多,一起努力吧。


止凡回應:

能實行與否,還要看財務知識,加油。


後記:

從起初Darth Mike兄的留言中可以看出他較重視ETF的流通量,甚至把流通量跟指數反映的效率相提並論。然而,經過一輪對答討論之後,他都沒有再執著流通量的問題了,變成用生意人的角度去投資。

其實流通量是一個很有趣的命題,如果大家知道「市價」這一回事的話,都會明白一買一賣達至成交才造成「市價」,如果一些貨物流通量欠佳的話,可能很容易被人造「市價」。近日在討論金利來(0533)這支股票,其流通量亦是部份blog友關心的問題。

如果大家有看「竊聽風雲2」,當中就有這樣的點子,由於某股票在市場上沒有「貨」,買家要買入的話,就算上一次成交價是2元,賣家可以一下子提高十倍至20元,在沒有其他賣家出「貨」的情況下,買家要成交根本沒有選擇餘地,只能不買或按20元去入貨,在這情況,流通量異常低,成交價參考價值很有限。

情況就好像單幢樓甚至獨立豪宅,同類成交量很低,每個單位又不一樣,過往的成交價都不能作為新交易的標準,出入可以很大。尤其是在今天政府對樓市出了這麼多調控措施,使物業成交量大大萎縮,貨源不足的話,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以上所說的都是流通量不足所產生的現象及問題,然而,如果大家以生意人的角度去考慮股票或ETF買賣,看一盤或多盤生意組合的價值,買入後著眼於內在生意價值,這些流通量不足而影響買賣價格的問題其實又不用太上心。

好像經常說的茶餐廳例子,作為老板,好好經營,有錢賺自然可以分紅或開分店,慢慢把生意搞大,難道又要關心這類生意要賣盤時的流通量問題嗎?著眼找一些在賣掉生意時會有較多人有興趣買入的生意會較佳嗎?對問題想得透徹,自然能幫到你下決定,你會發現有些擔心可能是不必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71

關於醫藥流通行業 價值at風險

來源: http://xueqiu.com/9769652619/36392620

看益豐藥房的招股書,順帶把醫藥流通行業的知識完全的梳理了一遍,雖然對這個行業一直在關註,對國藥系的布局一直在跟蹤,但從來沒有那麽完整的梳理過邏輯,感謝這份招股書,價值千金啊。建議投資醫藥流通行業股票的朋友們好好看一看。我這里也分享一下,我整理和評註後的數據、邏輯:

1.醫藥流通行業

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藥品批發企業1.49萬多家;藥品零售連鎖企業3,570家,下轄連鎖藥店15.82萬多家,零售單體藥店27.44 萬多家,零售藥店門店總數達43.27 萬多家。2013年,藥品流通市場規模穩步提高,全年藥品流通行業銷售總額 13,036億元,同比增長16.7%,其中藥品零售市場2607億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長12%,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藥品市場規模明顯擴大。

藥品流通企業兼並重組步伐加快,行業集中度開始提高。2013年藥品百強批發企業銷售額占全國藥品批發銷售總額的64.3%。連鎖經營發展較快,連鎖企業門店數已占零售門店總數的1/3,百強連鎖企業銷售額占零售企業銷售總額的28.3%;現代醫藥物流、網上藥店以及第三方醫藥物流等新型藥品流通方式逐步發展,扁平化、少環節、可追蹤、高效率的現代流通模式比重開始提高。

由於長期實行的“以藥補醫”等體制性弊端,以及藥品定價、采購和醫保支付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加上準入門檻較低、行業規劃管理欠缺、市場競爭不充分、執法監督工作不到位等因素,導致藥品流通行業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流通組織化現代化水平較低。藥品流通行業集中度低,發展水平不高,跨區域擴展緩慢。現代醫藥物流發展相對滯後,管理水平、流通效率和物流成本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二是行業發展布局不夠合理。藥品流通城鄉發展不夠平衡。三是流通秩序有待規範。藥品購銷領域各類違規經營現象比較突出。部分零售藥店出售假劣、過期等不合格藥品。部分中藥材市場存在藥材交易混亂、質量缺乏保障、市場管理缺位等問題。

我國醫藥流通市場集中度情況,如下圖:



從圖中不難看出,2013年銷售總額超過100億元的大型醫藥企業也有12家了,這與全球醫藥巨頭400-500億美元的銷售規模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根據商務部統計,2013年主營業務收入前100位的醫藥分銷企業銷售規模占同期全國市場規模的 64.3%,比2012年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前三位營業收入占同期市場規模的29.7%,比2011年提高0.9個百分點。目前,我國醫藥分銷行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行業集中度,且遠高於醫藥零售行業,分銷行業集中度的提高也會帶動醫藥零售行業集中度的提高。

2.醫藥零售行業

醫藥零售行業是醫藥流通行業的細分子行業,根據 SFDA 南方所的統計,2001年-2013年,我國醫藥零售市場總規模(含零售藥店和醫療機構)實現了16.26%的年複合增長,其中 2013年達到12645億元,同比增長17.99%。不過09年後行業的整體增速在下滑。如圖所示:


醫藥零售市場終端主要包括醫療終端和零售藥店兩大類。從發達國家的行業發展趨勢以及我國新醫改的精神來看,“醫藥分離”是長期發展趨勢。歐洲90%以上患者通過零售藥房獲得藥品,美國80%以上的藥品通過零售藥房出售,日本這一比例也達到了50%以上。但目前我國醫藥零售市場的終端仍以醫院為主。2013年我國醫藥零售市場總規模12645億元中,醫療終端市場總規模達到10026億元,占比79.29%;零售藥店市場規模約為2619億元,占比僅20.71%。

我一直沒有仔細的寫過醫藥流通這個行業,主要是這個行業的水比較深,國家的政策是決定行業發展方向和速度的主要因素。解讀起來確實有難度。醫藥為什麽不分家,因為分家以後領導們的油水就沒了。

根據國家藥監局數據,截至2013年底,我國零售藥店總數達到43.27萬家,其中藥品零售連鎖企業3570 家,下轄門店15.82 萬個;零售單體藥店 27.44萬個,連鎖率約為36.57%,平均每家連鎖企業的門店數量僅有44 家左右,而美國前三大零售藥店的藥店數量均在 4000家以上,其連鎖化率達74.20%。下圖為美國的發展歷程:


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前100位藥品零售企業銷售額占零售市場銷售總額的28.3%。其中,前5位企業占9.0%,前 10位企業占14.4%,前20位企業占18.5%,前5位企業至前100位企業占零售市場總額比重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這和地方零售藥店的崛起有關。

總的來說,我國醫藥零售行業的連鎖化率和龍頭公司市場占有率實在太低太低了,不過這也意味著行業未來的空間無比巨大。

目前,醫藥零售仍以連鎖門店模式為主,但隨著新醫改的推行,醫院藥房托管、網上藥店的等多種模式都會出現。誰都不能阻止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藥房托管和網絡藥店的模式這兩年非常火熱。藥房托管是指醫療機構通過契約形式,在藥房所有權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將藥房交由具有較強經營管理能力、並能夠承擔相應風險的醫藥流通企業進行有償經營和管理。藥品商業企業與醫院簽訂的托管合同,醫療機構將藥品收入的一定比例支付給受托方,剩余歸醫療機構所有。而網店無需過多解釋,截至 2015年1月,根據國家藥監總局披露數據,全國取得互聯網藥品交易資格證的企業已達 368 家,其中獲得 B2C 模式(企業向個人消費者提供藥品)的網上售藥資格的藥店由2010年底的21家增至270家,網絡藥店的發展是醫藥零售企業發展的趨勢之一。

當然網店肯定會對現存的實體零售有一定的沖擊,但因為醫藥行業的特殊性,沖擊的範圍短時間只會局限在OTC品種上,無需太過擔心。

其實這個行業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流通”兩個字上了,簡單說就是誰的成本更低(上遊采購成本),誰的渠道建設更好(下遊銷售價格),誰就能更具有優勢。之前我一直比較看好國藥系在這個行業的布局,接下來簡單益豐制藥和行業內幾家大公司的對比……

具體完整的解讀,見摩爾平臺的新股分析,估計這批新股研究的下篇將會在明天發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122

醫藥流通行業深度報告:醫藥電商,揚帆起航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385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2-11 14:43 編輯

醫藥流通行業深度報告:醫藥電商,揚帆起航
作者:羅毅

顛覆者的崛起

醫藥電商蘊含巨大潛力,迎來黃金發展期

互聯網普及率大幅提升,網絡購物蓬勃發展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6.9%,較2013年底提升了1.1個百分點。其中手機網民達5.27億,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個百分點。2013年我國網上購物交易規模已達18,500億元,同比增長42%,市場規模已經與美國相當,網絡購物交易額占中國社會消費品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也已經由2009年的2.5%大幅提高到8.7%。



醫藥互聯網零售勢不可擋,相比發達國家潛力巨大
藥品作為一種高度標準化和條碼指示性的商品,是最適合電子商務的行業之一。從2005年第一家醫藥B2C藥房網上線,隨著網上消費習慣的形成和網絡平臺及配套服務商的湧現,網上藥店已進入爆炸式增長階段。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網上藥店銷售規模約42億元,較2012年翻了2倍,預計2015年我國醫藥電商的交易規模將達到百億。

由於藥品互聯網銷售具有便利、優價、隱私保護、更好服務等優勢,已成為全球藥品銷售的一個重要渠道。美國自上世紀90年代後期就出現了以互聯網為交易平臺的網上藥店,到2000年美國已擁有1000余家網上藥店,每年交易額達200億美元以上。2005年,網上藥店總數達1400家,銷售額在439億美元,約占美國藥品零售額的19%,成為各種藥品銷售渠道中僅次於連鎖藥店的第2名。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通過網絡零售的藥品高達743億美元左右,占藥品零售市場約30%。

在歐洲,歐洲藥劑師協會下屬的藥店90%以上都開展網上藥品預訂服務,網絡零售占比已達到20%。資料顯示,在瑞士每五種藥品就有一種是通過互聯網銷售的。在亞洲,日本政府也積極推進藥品互聯網銷售建設,第三方藥品互聯網銷售平臺是日本政府積極發展的模式。相比之下,中國的醫藥電商仍然處於剛剛起步階段,2013年中國醫藥產品的線上零售額占比僅為1.7%,預計今年接近2.5%。

低滲透率的背後是巨大的市場空間。藥品網購意願調查顯示,未來肯定或很可能會網購藥品的消費者合計占比64%,大多數網購消費者能夠接受網絡購買醫藥產品的方式,潛在消費群體規模巨大。

供應鏈全面打通,“三流合一”效率制勝
傳統的醫藥流通體制采用“統購包銷、逐級調撥”的三級批發管理模式,經銷權買斷品種的流通環節最長可達6-7個。大型流通企業只能控制流通環節的一部分,除了配送以外,還要兼顧推廣和銷售,眾多小批發商完成了藥品價值鏈中醫院灰色利益環節的分配,長鏈條多環節的經營模式導致效率低下,直接表現為流通環節在藥品價格構成中所占比重高達70%,其中批發環節占50%。同時,中間交易的冗余導致信息傳遞不透明,特別是患者和醫院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患者處於弱勢地位。

互聯網的“去中心化”、“扁平化”對整個醫藥產業鏈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將電子商務引入醫藥供應之後,將形成新的醫藥行業供應鏈體系。第三方醫藥電子商務通過對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加強了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的協作能力,多層的中間批發環節將消失,交易渠道變得單一,有利於控制供應鏈成本。新的醫藥供應鏈系統使藥品流通環節成本大大降低(可從70%降至25%),從而極大地減輕消費者的醫藥費用負擔。

平臺與官網B2C競合加劇,純競價引流模式面臨瓶頸
現階段,醫藥電商主要有三種運營模式:自營式B2C網上藥店、第三方平臺模式和B2B采購平臺。過去網上藥店受到嚴格限制,以網上批發業務B2B模式為電子商務應用的主流。近幾年,隨著政策的逐漸放開,醫藥電商B2C模式得到了迅速發展,從最開始的醫藥企業向電商轉型,傳統電商巨頭天貓、京東等也紛紛牽手醫藥企業形成平臺式B2C,以提供一站式購物體驗。

2013年,平臺式B2C交易規模達到25.8億元,占比約六成,天貓醫藥館銷售規模約20億元;自營式醫藥B2C網站的交易規模全年為16.8億元,前10名醫藥B2C銷售額均突破億元大關。由於大部分B2C官網在天貓也設有旗艦店,平臺和自營的界限不會劃分的很清晰,相互滲透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分品類來看,天貓醫藥館在醫療器械、隱形眼鏡、OTC藥品、計生用品、保健品等品類取得了一定規模效應;自營式B2C類重點發展藥品品類,更加回歸藥學服務本質。

平臺與醫藥B2C官網競合加劇
天貓醫藥館領導地位強化,醫藥官網經營壓力加大。年初阿里投資中信21世紀,由於中信旗下第三方醫藥平臺95095擁有中國僅有的藥品監管碼體系。該體系是CFDA為了保證藥品在流通環節的質量,欲對整個流通過程進行監控設置的。未來雲計算和中信21世紀或聯手推進藥品信息化平臺建設,開發一整套基於醫療和健康領域的信息化標準,天貓醫藥館在醫藥B2C行業的領導地位無疑會更加強化。

另外,由於京東2014年重新規劃開放平臺類目,“營養保健、醫藥”被升級為經營大類,京東POP平臺中的醫藥類目(京東醫藥館)無疑會得到更多的流量資源與活動支持,京東醫藥館的市場份額也有望得以提升。

由於同質化競品大量存在、BAT流量價格越來越高,商家在享受流量紅利的同時,盈利普遍不高。天貓、京東是天然的比價平臺,企業入駐天貓需要交納30萬元的保證金,在平臺上完成一筆交易天貓需要收取4%的提成,支付寶、淘寶客還收取約1%費用。算上每單物流成本占據5%~6%,人工費用大概5%,營銷費用7%~10%,如果產品毛利率過低,勢必入不敷出,這也是為何醫療器械、計生用品等在第三方平臺大賣的核心原因。

2013年,中國醫藥B2C行業平均毛利率為19.3%,費用率為20.6%,平均利潤率為-1.3%,少數實現盈利的企業,凈利率也不超過2%,只有美國連鎖電商巨頭的的20%~40%。

相比第三方平臺上純粹的網絡零售企業,醫藥連鎖企業運營電商平臺,更具有品牌、信譽度、質量保障等優勢。隨著網絡購物的發展與成熟,用戶的消費觀念正逐漸發生改變,對醫療產品的訴求不僅僅局限於價格,而對品牌信譽、咨詢服務、售後保障等消費體驗方面越來越註重,過去完全靠標準品競價引流的模式面臨瓶頸。

政策東風已來,醫藥分開或曲線前行

處方藥松綁,引爆千億市場

資質審批加快,少數電商實現盈利。國家藥監局規定,網上售藥必須具備《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和《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截至2014年9月10日,CFDA共發放306張《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其中第二方批發交易類B2B證書(即B證)72家,真正開展業務的不超過20家(含自產自銷類);第三方平臺交易資格的企業(即國A證)12家;網上零售類B2C證書(即C證)222家,真正開展業務的不超過80家,少數企業已經實現盈利。

政策壁壘是行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尤其是處方藥和醫保兩座大山。國內藥品終端銷售收入中,處方藥超過80%,以醫療機構銷售為主。由於網上藥店並未與醫保、新農合等醫療保障體系對接,在網上藥店購藥支付時還不能使用醫保卡支付,零售藥店(包括網上藥店)20%的藥品銷售天花板清晰可見。

美國網上藥店(通過VIPPS認證)處方藥銷售占整個網上藥店市場50%以上,消費者通過郵寄或者傳真處方、提供處方醫生的電話號碼、保險賬號四種方式即可在網上藥店購買處方藥,並通過發達的第三方物流網絡,完成藥品的分銷與配送。

制度破冰在即,萬億市場可期。《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的出臺,體現了醫藥分離的政策導向,史無前例的解開電商在處方藥銷售和物流配送方面的政策約束,醫藥電商的市場空間有望從目前的近2000億非處方藥,向近處方藥萬億市場擴展,醫藥電商有望實現從新業態到廣泛應用業態的跨越。

值得註意的是,對於網上醫保報銷難的問題,也在加速解決中。目前海南、上海已在試點網上購藥醫保報銷,未來試點範圍有望擴大,各地扶持醫藥電商的配套方案將陸續出臺。7月阿里巴巴宣布,旗下支付寶的“移動智能就診”服務將正式接入醫保。

慢性病、常見病類口服藥最先受益。首先,慢性疾病病程長,在反複就診和患者教育中,患者對疾病和治療有了一定認識,能夠自我判斷病情,且熟悉相關藥物的使用。其次,慢性疾病的治療方案相對固定,且很多需要終生服藥,長期使用固定品種的藥品進行治療控制,使患者對醫生處方的依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最後,口服藥儲存使用方便,相對註射等給藥方式更安全,適合患者自療。

第三方物流催化劑,電商行業快跑。由於自建配送中心成本太高,連鎖率尚不足以支撐門店配送,物流已成為制約醫藥B2C發展的軟肋。即便是首家擁有通過GSP認證物流配送公司的藥房網,也只能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幾個城市自行配送。此次征求意見允許引入第三方物流配送,為現代醫藥物流與上下遊的對接創造了便利條件,加速醫藥電商演進速率。

各方利益博弈,醫藥分開或曲線前進
從發達國家的行業經驗來看,醫藥分離是長期發展趨勢。歐洲90%以上患者通過零售藥房獲得藥品,美國80%以上的藥品通過零售藥房出售,通過實行醫療保險與醫療機構市場化,運用純商業的醫藥制衡機制,引入第三方力量如GPO(集中采購組織)、PBM(藥品購買福利組織)參與購買分銷、使用目錄管理、處方藥報銷等。根據美國醫療行業采購協會數據,由於制約機制和流通環節減少,每年節約費用高達330億美元。

零差價和總額預付改革,醫院對藥品關註度下降。在以藥養醫模式下,醫療機構嚴格控制處方外流。“十二五”醫改將取消“以藥補醫”、實施醫藥分開作為公立醫院改革的關鍵環節,2014年公立醫院試點將覆蓋50%以上的縣(市),2015年全面推開,藥品零差價率已在部分省屬公立醫院推行。隨著藥品加成的取消,醫院對藥品和差價的關註度將會下降。

藥品變為成本項目,公立醫院內部機制變革。在全民醫保制度下,醫療服務項目費用的大部分由醫保機構來支付,醫療機構與醫保機構醫療服務談判協商機制的建立,使醫保機構向醫療機構的費用支付本質上變成一種市場購買關系。由於一種支付方式中預期性成分越多,供方承擔的經濟風險就越大,其節約資源和控制成本的意識就越強。總額預付制等支付機制改革,使醫院的藥品從主要收入來源變成成本項目,醫療機構將盡量結余更多醫保資金來提高盈利能力,而不是通過出售更多更貴藥品來獲利,從而改變醫療機構的盈利模式。醫療機構只有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從醫保支付中獲得更多的團購服務補償支付,也能從眾多患者那里獲取更多總量自付費用,從而必然影響到公立醫院內部運行機制的改革變化。

院內物流——藥房托管——社會化藥房或成為現實路徑。終端的巨大變革必將沿著產業鏈向上遊傳導,引發醫藥流通領域的巨大變革,醫藥流通企業參與院內物流,托管藥房成為醫院自然的需求。目前,國內大多數醫院藥品存貨占醫院流動資金的40%-70%,同時藥品管理人員工資,保管損耗都加大了儲存成本。在院內物流成本成為醫院額外的負擔,醫院在藥品流通上會希望進一步降低藥房的成本,甚至實現醫院藥品零庫存。未來在藥品加成平移到位基礎上,逐步形成醫師負責門診診斷,患者憑處方到零售藥店(網上藥店)自主購藥的新模式。

醫藥電商OTO元年開啟,健康方案轉型是未來方向

線上線下聯動,開啟醫藥電商OTO元年
突破業內痛點,催生基於服務的OTO模式
由於醫藥產品的特殊性,站在消費者角度,藥品安全性與配送及時性成為醫藥電商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由於電商天然存在著“非直接接觸性”,很難想象現階段消費者對從未使用過的藥品,會首先選擇在網上購買。實體店的存在恰好可以給消費者提供真實體驗,消費者對在實體店購買的產品的功效、使用方法和註意事項都了解後,需要繼續購買時就有可能在網上藥店購買。

其次,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都是因為生病,或者亞健康狀態等才下單購藥,希望的是在第一時間內購買到藥品。遠距離物流配送的延遲,勢必導致消費者體驗的下降。以當前國內藥店連鎖率來看,開展全國範圍內的門店配送模式還難以成形,因此連鎖門店送貨與第三方物流相結合的方式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現實選擇。

最後,與其他消費者可以自由決策的商品有所不同,客戶在購買藥品的同時更希望得到專業的藥學服務,而基於服務的OTO模式,通過互聯網電商平臺與傳統門店相互融合,可以有效解決包括專業藥學服務在內的信息互通、快速物流以及客戶體驗三大問題。

線上線下互動,資源整合創造價值
OTO模式可以幫助大連鎖企業尤其是區域性的龍頭企業來鞏固市場,利用已有的線下藥店資源,將門店作為體驗店、提貨點和配送點,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問題;同時突破傳統地域限制,利用互聯網龐大的消費人群,將醫藥商城作為推廣宣傳的營銷平臺,借助線上優勢為線下帶去流量。

對於醫藥流通企業而言,OTO一旦取得成功,模式便能複制,有利於外向擴張。如九州通旗下的電子商務平臺“好藥師”,利用九州通全國物流體系以及現有的藥店客戶資源,實現線上到線下的藥急送服務,並與騰訊攜手,在上海、北京 200 多家藥店提供線下到線上的店內掃描二維碼微信下單支付的服務,目標打造6小時送藥上門的OTO“藥急送”業務平臺。

移動APP助力OTO模式推廣
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移動技術的更新通過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將藥品需求和供給在一定地域內進行匹配,幫助實體店實現O2O攬客。

移動用藥管理較傳統藥店更為及時高效,通過提供便利的健康服務,增加用戶粘性。基於LBS定位技術,用戶能查詢離自己最近的藥店和其地理位置、聯系方式,並能享受藥師即時的專業服務(包括購藥前的咨詢以及服藥後的反饋),同時還可瀏覽相關的養生保健、病情自查,急救知識等醫療保健資訊,對用戶來說,問藥、查藥和購藥鏈條都將變得更加便捷。而從藥店角度,及時了解客戶需求,知悉買家反饋,因應調整服務內容,形成藥品買賣雙方的互動,藥店銷量就有機會增加。

在美國,APP已經成為CVS、Walgreens等連鎖藥店大佬的戰略重點,其功能包括:通過地理定位顯示周邊藥店,用戶可以據此進一步篩選、捕獲哪家店24小時營業、哪家有診所或藥妝店;用戶可以對自己的會員卡積分、優惠券進行管理;用戶可以掃描二維碼,查詢產品在某藥店(或網上藥店)的庫存及售價;或掃描上次使用過藥盒或產品包裝,直接下單等等。




在流量入口為王、OTO和CRM大數據崛起的背景下,誰能率先通過系統對接實現線上線下商品打通、支付打通、流量打通、營銷打通,提供貫穿整個售前,售中和售後的一整套健康管理方案,誰就將在行業洗牌中提升客戶粘性和盈利能力。



產業融合加速,健康管理轉型是未來方向從藥學服務到用藥管理,終極目標是健康管理
從世界範圍看,醫藥電商從單一去流通環節提供商轉向健康方案服務商,是一個普遍的趨勢。隨著消費者在線上購買藥品、健康品習慣的形成,零售電商進一步分析用戶及其家庭的關聯需求,為其提供體檢、醫療等健康方向的咨詢與引導,真正將用戶服務推向健康管理層面,而電子商務的顧客管理系統(CRM)與OTO的實施,將推動這一目標成為現實。

從賺取進銷差價收益為特征,到通過規模與運營優化的成本戰略,再到通過經營方式與服務創新獲取利潤,提供健康解決方案,醫藥電商行業核心競爭要素正發生根本變化,競爭範圍從渠道和品種、價格的高低、關系資源的強弱到發展戰略、商業模式、業務創新、增值服務、品牌管理等所有環節。競爭形勢轉向企業的資本運作、市場控制力、物流配送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品種保障能力、客戶服務和品牌經營等綜合實力的較量。

BAT參戰加速產業融合,看好一站式解決方案
布局健康管理方案,優勢互補加速融合。BAT的優勢很明顯,掌握海量用戶流量、品牌影響力大,但缺點是線下資源開拓能力較差,深耕能力不強,是典型的線上的巨人、線下的瘸子。輕模式的互聯網公司在基因上與O2O的重模式不兼容,通過收購可以快速擁有醫師和高轉化率用戶資源,完成醫療健康戰略布局。近期騰訊7000萬美元戰略投資專業醫療檢索網站丁香園;阿里支付寶聯合天貓醫藥館全面啟動藥店O2O項目,先後與海王星辰、國大藥房、雲南健之佳大藥房、廣東大參林大藥房、上海華氏大藥房、重慶桐君閣大藥房等20家主流連鎖藥店的O2O合作;百度整合上遊智能硬件及軟件服務商,致力於全網醫療信息的整頓梳理,將其打造成醫療服務領域的“大眾點評”,借此延伸至醫藥電商領域,並利用百度的大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推出“北京健康雲”。

看好遠程問診與移動購藥相結合的一站式解決方案。目前三分之一的用戶是通過網絡來獲取健康信息,所占比例最高。近九成患者在身體不適時首選網上查詢,可見,用戶對於借助互聯網來獲取醫療健康類信息以及病狀咨詢有著較大的依賴性。綜合類網站包括39健康網、尋醫問藥網等都屬於日均訪問量達到千萬級別,擁有幾十萬名註冊的專業醫師,能在第一時間給用戶進行答疑,並且不定期的舉行專家訪談、醫患互動等欄目,在提高網民活躍度的同時,更是實現有效、廣泛的網絡品牌傳播。

《2013中國醫藥互聯網發展報告》報告顯示,我國現階段移動醫療APP已經達到2000多款,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已達到23.4億元,預計2017年這一數字會達到125.3億元。

流量一直是垂直電商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移動醫療APP的優勢就是擁有大量可掌握的粘性高的用戶。引入移動醫療可以迅速解決電商起步初期的流量問題,也可以降低推廣費用。我們有理由看好這種遠程問診與移動購藥相結合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8月獲得5000萬美元C輪融資的春雨醫生從醫患“輕問診”平臺延伸到購藥服務,9月春雨移動健康與好藥師網上藥店宣布達成戰略合作,以後在春雨App內即可完成“輕問診”和購藥服務。截止到2014年9月2日“春雨醫生”作為一類綜合型健康類APP累計下載量超過了2589萬次,在移動醫療健康類APP中位居榜首。春雨醫生超3000萬的激活用戶及專業的醫生問診服務,加上好藥師及線下藥店藥品零售和配送的優勢,將為用戶提供線上問診+線下配送的體驗。

美國CVS:全球連鎖藥店之王的成長模式與借鑒
西維斯(CVS Caremark)是美國最大的零售藥店和保健事業提供商,在全美43個州擁有超過7000家連鎖藥房、800家診所(MiuteClinic)。2006年與Caremark合並後成長迅速,添加了全國領先的醫藥福利管理(PBM)服務,使CVS具備了醫療護理業的垂直整合能力。

CVS公司有兩大業務板塊,一是零售藥房服務,包括線下和線上零售藥房以及健康中心診所。二是藥學相關服務(PBM),2013年該業務收入達752億美元,超過了主要競爭對手ESI和Medco。近幾年,兩者交集變大,如PBM也在做郵寄賣藥,也有些向零售藥店靠近。

從CVS發展的軌跡來看,在CVS.com上線前,CVS已經完成多輪收購和整合,成為門店突破4000家的大型連鎖藥店。2006年門店數超過6000多家,並一度超過百年老店Walgreens。

1999年CVS.com網上藥店上線,成為美國第一家開展功能多元化的網上藥店,為顧客提供方便的購物、處方管理、PBM等服務。2013年CVS.com新增互動咨詢功能,消費者可在“Drug Information Center”查詢藥物詳細信息、藥物交互性、創建處方單以及鑒定藥物。

CVS在網上藥店基礎上逐漸利用移動電子商務為顧客提供更方便的購物、處方管理、優惠信息、預約就診等。

醫療服務和更好的客戶體驗,保證顧客粘性。CVS掌握了大量的銷售數據信息,通過對大數據精準的分析,系統會隨著顧客需求變化,更換商品種類和數量。CVS從來不和Wal-mart之類的企業打處方藥(主要是仿制藥)價格戰,雙方定位不一致,顧客去藥店買藥,正是看重藥店的專業的醫護服務。




由於PBM的處方藥分發渠道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零售藥店,而CVS零售藥店分發了CVS PBM超過1/3的處方藥,同時CVS零售店常常都會有對PBM計劃內人群的優惠活動(參與CVS的PBM計劃,在CVS藥店買東西可以折上折,所以很多顧客都寧願跑遠一些去CVS的藥店,或者等快遞寄回藥來),進一步鞏固了客戶群忠誠。同時,由於PBM會指定計劃內人群取藥的地點,CVS零售藥店也受益於PBM的大力支持,更多的折扣與穩定的合約關系,保證了雙方收入的穩定。

公司篇——上市公司優勢和增長動力分析

醫藥電商行業正處於高速成長期,雖然上市公司此類業務占比尚不高,但我們認為具有線下物流配送優勢,通過自建或戰略聯盟切入線上,健康服務模式轉型進程中走在前列的公司,將在互聯網變革浪潮中勝出,是現階段投資關註的重點。基於物流配送及供應鏈聯盟優勢推薦九州通;基於線下網點發力OTO優勢推薦一心堂、嘉事堂;基於上下遊產業鏈優勢推薦太安堂;另外關註新業務帶來較大彈性的太極集團(控股桐君閣)。



九州通(600998):醫藥電商先行者,發力移動端OTO

公司競爭優勢

領先的現代物流信息技術和物流運行效率。公司擁有400多人的物流研發隊伍,是目前行業中唯一具備獨立整合物流規劃、物流實施、系統集成能力的醫藥分銷企業。公司通過向客戶輸出技術與提供供應鏈整合方案,增強與客戶的業務粘連度。

完善的全國性三級醫藥物流配送體系。目前已在全國大部分區域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除西北和西南部分省會城市外)建設有 23 個省級大型醫藥物流倉儲與配送中心、32 個地市級中小型醫藥倉儲與配送中心和近 400個終端配送點,為公司的業務拓展與服務延伸奠定了堅實基礎。
眾多的上下遊客戶資源與豐富的經營品種。公司經營品種達1.4 萬多種、經營品規達16 萬多個,上遊供貨商 5600 多家,下遊客戶 7 萬多家。豐富的經營品種能夠保障客戶多樣化的需求,能夠滿足公司下遊客戶的"一站式"采購需求,既節約了客戶采購成本,也提高了客戶的采購效率。

靈活的民營服務機制,市場化的經營模式與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公司的民營機制,具有決策快捷、服務高效的特點。公司以第三終端為核心業務而形成的市場化經營模式,更具生命力。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強,公司的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低於同行業平均水平,公司在市場競爭中具有較大的成本控制優勢。公司對中高層管理人員和核心業務與技術人員進行股權激勵,提高了員工的積極性。

增長看點

OTO發力,B2C星火燎原。公司旗下好藥師大藥房成為第一批開通微信支付的醫藥電商,通過微信商城,提供“藥急送”功能,實現用戶通過微信下單藥品通過藥店在短時間內快速送達的模式,成為微信上第一個開展醫藥類O2O業務的用戶,已發展會員約400 萬人。目前好藥師已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完成近2000家線下藥店的簽約及系統對接工作,提供線下到線上的店內掃描二維碼微信下單支付的服務, 以及線上到線下的“藥急送”服務,預計年內簽約OTO線下藥店將達到萬家。

攜手移動醫療APP,引領健康服務轉型。9月好藥師與春雨移動健康與網上藥店宣布達成戰略合作,以後在春雨App內即可完成“輕問診”和購藥服務。“春雨醫生”擁有4萬名全國公立二甲醫院以上主治級別以上醫生的強大資源,每日用戶提問量超5萬,超3000萬的激活用戶及專業的醫生問診服務,加上好藥師及線下藥店藥品零售和配送的優勢,將為用戶提供線上問診+線下配送的體驗。另外通過參股上海優伊,將“藥急送"功能植入“U醫U藥”APP 健康平臺(類似打車軟件),並開展“以糖尿病為服務對象”的日常智能護理平臺。2014H1,好藥師B2C業務實現銷售1.60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62.30%。未來公司將立足全渠道藥品零售,不斷整合網上購藥和移動醫療平臺,做大做強電商平臺。

一心堂(002727):多渠道營銷網絡並進,區域醫保優勢領先

公司競爭優勢

深耕雲南,輻射西南。公司作為雲南省最大的醫藥零售連鎖企業,堅持以連鎖藥店終端業務為核心,通過以省級區域為基礎的密集擴張策略,完善物流體系以及對供應鏈的價值整合,強化公司在雲南省醫藥零售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大力拓展桂、川、渝市場,成為西南地區醫藥零售連鎖行業的領航者之一。

規模優勢提高議價權,直采模式推升毛利率。隨著銷售規模擴張,公司對藥品銷售終端的控制優勢更加明顯,對上遊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進一步增強。近幾年公司采購渠道從調撥轉為直接從生產企業進貨,可獲得渠道毛利加零售毛利。目前從生產企業進貨的商品銷售額已達60%,廠商品牌共建品種銷售占比提升至51.43%,總代理、總經銷產品(不含貼牌品種)已達800多種,並逐步從大廠二線品牌向大廠一線品牌過渡。隨著品種及結構優化,商業毛利率將呈穩中有升趨勢。

增長看點

多渠道營銷網絡並進,電商宏圖漸展。公司利用自營式B2C、第三方平臺、O2O模式等,進行多渠道營銷網絡建設,官網囊括近三千個商品銷售,逐步形成線上線下的一體化的多渠道營銷網絡。上半年耗資6000萬元購買信息化電子商務系統,部分門店已經進行OTO實踐,計劃5年內做到線上線下全渠道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形成“傳統藥店、電子商務、醫藥工業”的三足鼎立。

醫保銷售占比較高,承接處方藥分流的利器。截至2014年6月30日,一心堂擁有直營連鎖門店2,408家,其中醫保門店1,895家,分別較2013年底增加19家和279家,預計全年醫保收入將超過15億,占藥品零售比例接近40%。處方藥網售一旦放開,區域醫保賬戶消費者無疑將優先選擇能線下報銷的藥店。

嘉事堂(002462):GPO+高值耗材引擎,業績進入加速軌道

公司競爭優勢

增值服務先行,有望承接藥品分流。公司是北京第二大社區醫院分銷商,在北京地區擁有直營連鎖藥店150多家,是北京地區直營零售網絡規模最大的醫藥商業企業。公司緊緊把握醫改新政下醫院和廠辦醫療機構的利益訴求,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醫院供應鏈管理方案,快速轉型多層次多元化增值服務商,與北京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提供“信息化、藥房外置、藥庫托管、醫院內物流“等10多項藥事增值服務,未來有望通過藥房托管承接更多藥品分流。

西部基地投建,第三方物流能力提升。公司物流中心的冷鏈物流標準和規模在全國排第一,物流二期整體引進日本大福醫藥物流成套設備及信息系統,物流三期工程於2012年底投入使用即飽和,整個物流中心的年配送能力超過100億元。公司在京西投建面向西部醫療機構的物流基地,主要業務為石景山醫療機構提供藥品配送服務,預計五年內藥品銷售可達12億,為第三方及本企業銷售配送額達到35億,形成輻射北京的整體物流格局。





增長看點

GPO規模快速擴大,不斷複制多點開花。上半年度首鋼項目實際銷售收入達2.92億元,隨著推向全國市場,規模將快速擴大,全年有望突破7個億。公司目前已經與鞍鋼、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中航醫療簽訂戰略性合作協議,配送規模預計均過億,凈利率將保持在1%以上。鞍鋼項目6月開始運營,未來將繼續深化多元化、多層次的技術服務核心競爭優勢。

心內科高值耗材網絡初具規模,打造覆蓋全國配送平臺。公司通過四次收購完成了心內科高值耗材銷售網絡的建設,全國最大的心內科高值耗材銷售公司初具規模,初步在全國建3-5個省級心內科高端耗材專業配送中心,未來將通過強強並購聯合方式,打造覆蓋全國的心內科高值耗材配送平臺。

太安堂(002433):收購康愛多,快速切入醫藥電商領域

公司競爭優勢

“太安堂”品牌歷史悠久,通過不斷的外延擴張及定增布局,中藥全產業鏈雛形初現。在近年來經過系列並購擴張及內生核心業務快速增長後,目前公司已形成不孕不育類、心腦血管類、皮膚類三大拳頭產品系列。同時公司積極拓展中藥上下遊,已布局上遊人參種植、中藥飲片,下遊連鎖藥店等。

布局連鎖藥店以擴大“太安堂”品牌影響力。公司計劃三年內在潮州、汕頭以及北上廣、重慶、武漢等重點一二線城市展開布局,建立30家太安堂品牌旗艦店(國醫館)。除銷售藥品、保健品及醫療機械等,設立名醫坐堂、理療等特色中醫服務。在潮州、汕頭、揭陽自主建立50家太安堂標準藥店;此外公司今年花費1600萬元收購了36家聯華複星醫藥的連鎖藥店,改成太安堂標準藥店,年內計劃一共收購50家,明年70-80家。

收購康愛多,快速切入醫藥電商領域。近期公司擬3.5億元收購廣東康愛多連鎖藥店100%股權,有利於公司快速切入醫藥電商領域,縮短業務培育時間,切實有效提升公司線上業務的影響力及規模,對於後續公司自有品牌通過線上線下業務融合及提升產生積極影響。

增長看點

康愛多品牌實力較強,承諾未來4年收入複合增速73.51%,凈利潤複合增速77.83%。康愛多主營醫藥OTC及保健品線上銷售及服務,12、13年榮獲電子商務百強企業,13年榮獲醫藥電子商務10強。旗下擁有康愛多網上藥店(自建)、康愛多大藥房旗艦店(天貓)及移動互聯網Web端,品牌效應優秀,12、13年1-7月天貓網上藥店銷售額排名前三。康愛多承諾2014-2017年銷售收入不低於2.8、6.4、11.5、14.5億元,複合增速73.51%;凈利潤不低於500、800、2000、3000萬元,複合增速77.83%。

太極集團(600129):醫藥商業逐步改善,桐君閣將成為提升重點

銷售網絡發達,終端配送積極轉型。桐君閣(控股30%)銷售收入的30-40億是大批發大物流醫藥商業模式,該模式毛利率較低,桐君閣正在積極轉向終端配送等高毛利率運作模式。桐君閣銷售網絡優勢明顯,川渝地區有10000多家零售終端店,其中自營約1300多家;預計未來將向全國積極擴展銷售網絡,對上遊擁有藥品采購的議價權,對下遊覆蓋大面積患者形成較強品牌認可度;

拓展醫藥電商領域,形成大健康產業合力。目前公司在川渝地區擁有完備的銷售網絡,並且將來拓展全國零售市場,為拓展醫藥電商發展建立低成本的倉儲和終端供應鏈,有利於電商短時間內做大做強。目前桐君閣有O2O電商平臺桐君閣醫藥網,有利於發揮10000多家零售終端店的優勢,太極集團層面有B2C 平臺太極養生館、天貓商城店,未來公司陸續還有多種大健康產品嫁接到個電商平臺上形成產品合力。

風險提示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藥品電子商務模式與傳統商業模式融合的速度將會加快。這將使傳統的藥品流通行業進入全面的轉型升級階段。在互聯網技術運用以及電商業務的發展階段,前期高投入和高風險特性,對融入互聯網和電商業務的公司而言,將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來自微信號羅毅首席分析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883

互聯網如何變革農產品流通渠道?會有怎樣的創業機會?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396

互聯網如何變革農產品流通渠道?會有怎樣的創業機會?
作者:直抒己賤


目前,我國每年有超過80%的農產品經由遍布全國的約4200個農批市場組成的網絡進行流通。農批市場既是農產品流通鏈條上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也是既得利益者,筆者作為從業者深有同感。根據某官方背景報告,蔬菜在進入銷區批發市場到零售市場的流通環節中,市場管理費和攤位費占總流通成本的約45%,接近一半。如果再加上中間商的利潤,那麽菜價中流通環節占比超過70%。


然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又逢新一輪土地改革啟動,加之信息化浪潮猛烈沖擊,生鮮電商浪潮越發洶湧,農批行業已然感到強烈不安。那麽互聯網如何影響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變革呢?流通渠道變革又帶來了怎樣的機會呢?


時逢互聯網經濟大爆炸,生鮮電商藍海浩蕩,各路資本奮勇搶灘。與農批市場平臺不同,電商平臺相對較輕,模塊化程度高,社會化程度高,加之當前經濟轉型,房地產企穩,社會各路資本紛紛湧入被稱為電商最後藍海的生鮮電商領域。


報道稱,我國涉農電商平臺已經有三萬家,農產品電商平臺三千家。無論數字是否確切,已足以證明生鮮電商的火爆程度,且不同於上一波粗放投資浪潮,亞馬遜等巨頭開始引領生鮮電商進行精細創業,大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勢。


一、平臺之爭?


一時間,生鮮電商似乎成了來不及完成現代化的農批市場的掘墓人,農批市場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北京新發地在京東設官方旗艦店;壽光農產品物流園很早就在嘗試拍賣模式;重慶香滿園電商平臺被譽為農批市場轉型電商的標桿;深圳農產品公司更是建立了涵蓋多個層次的電商平臺,還邀請前阿里巴巴CEO衛哲一起籌劃農產品B2B電商大平臺。


與各類主體相比,農批市場搞生鮮電商更有資源優勢,各類農產品聚集在此,各級販運商聚集在此,全國超過80%的農產品交易在這里完成,其中不僅有大眾消費農產品,也有優質的基地產品和進口產品,聯想佳沃都在北京新發地掛了一個大大的廣告牌。坐擁如此優越的資源,農批市場自然也不甘於收租和收進門費這種粗放和不可持續的模式,更不想被產業淘汰,紛紛試水電商,試圖與農產品流通鏈條發生更多關系。然而,目前並沒有哪個農批市場搞出顛覆效果,也沒有成熟模式,大都處在趕時髦或應激反應的段位。


再看生鮮電商,雖然農業上遊的種植企業、中遊的流通企業、下遊的分銷企業紛紛涉足生鮮電商,更有各路跨界精英奮不顧身。可是業內稱,全國的生鮮電商幾乎沒有盈利的,說明生鮮電商並未產生新的價值,並未形成成熟模式。平臺之爭並未形成,大家面對的更多是產業變革帶來的共同煩惱,如食品安全無保證、冷鏈物流不完善、標準化缺失等。行業變革不是一招一式之變,有必要從產業鏈角度去觀察,結合跨行業的因素,從系統學的角度去分析,才能有更全面、更清晰的視野。


二、相輔相成


農批市場是農產品從產地到銷地的驛站,並通過商貨聚集形成價格,處在農業中遊,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要途徑。農批市場在服務農產品流通的同時,與販運商一道,盤剝了農產品大部分利潤,壟斷了供需信息,市場坐地漲價情況屢見不鮮,食品安全問題則無從下手,對於農產品滯銷和炒作更是愛莫能助。


電商作為新型平臺,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中間環節,保障了食品安全,方便了消費者的采購,但生鮮電商平臺大都處在下遊分銷的環節,對於農業中上遊的問題幾乎沒有貢獻。農產品流通的問題與農業生產方式休戚相關,相對於下遊銷售,農業中上遊的問題更為突出,例如生產破碎化,食品安全問題,批發販運環節過多,標準化缺失,品牌化缺失……


生鮮電商還包含著大量的新元素,如冷鏈物流、人口結構、互聯網科技、社會心理等,已然成為一個新的商業領域,需要以新的模式生產新的價值。然而全國生鮮電商幾乎都不盈利,說明目前的生鮮電商還不足以作為新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它還需要優化運營,需要繼續整合產業鏈條更多環節,整合更多關聯板塊。


縱觀我國農業和農產品領域,結合世界經驗,中上遊的問題最為突出。無數的生鮮電商失敗案例反複印證著一個事實:生鮮流通的根本問題並不在“最後一公里”,而在最初的“一畝三分地”;電商不僅是一種銷售渠道,更是一種全新的商業組織模式,針對標準化產品,互聯網對產業組織形態進行了再造,而針對農產品,還需再造產品本身。面對行業再造,農批市場和生鮮電商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我國農批市場龍頭企業已經開始探索現代化流通設施和世界先進的電子拍賣交易模式,而擁有互聯網基因的新型農業公司也開始布局農業中上遊,發力全產業鏈。


其實,單純討論兩類平臺到底是競爭關系還是合作關系意義不大,單純討論兩種模式的天然不可調和意義也不大,關鍵是一個具體的企業應該如何根據自身的特點做出最優抉擇,從而在行業變革中生存下去,而且活得更好。


三、雙劍合璧


在農產品流通的中下遊,一個本地化的農批市場可以充分結合生鮮電商,更好地解決行業問題,最終完成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下面分析一個本地化市場與不同電商平臺的可能合作方式:


1、本地市場與垂直電商


生鮮垂直電商無疑是眼下最“性感”的商業模式,但是由於其體系複雜,依仗效率,系統性風險很高。在現階段,倘若沒有強大的資本壓陣,沒有專業的團隊團結奮戰,一般都會死得很華麗。即便錢和人都不是問題,單個農批市場仍然無法保障產品品質穩定,更不用說價格。


市場內上遊販運商稂莠不齊,產品品質不一,品控成本太高,利用批發市場為根據地的優菜網的失敗就是鮮明案例。丁景濤所列的第一個失敗原因就是,把新發地作為產品源頭不可靠。其它有點兒名份的案例,如沱沱工社、甫田網等,產品都比較高端,單城運作,而且包裝食品很多,與農批市場內大眾化生鮮產品差異很大。目前,擁有較高品牌溢價的高端產品才可能抵消高配送成本,而大眾消費農產品在現階段很難平衡物流成本。


本地化的垂直電商看起來很美,但是對於沒有人才儲備、沒有互聯網文化的農批市場來說,太過複雜,產品差異太大,貿然轉型風險太高。但是,本地化的農批市場可以與本地化的垂直電商合作,出租或提供基礎設施,共同搭建跨線上線下的銷售體系。


甚至可以利用本地知名度共建品牌渠道,把市場輻射範圍內的零售終端收編為共同品牌的線下終端,讓零售終端在自營的同時,承擔配送站點的角色,把線上訂單導流給客戶臨近的零售店,實現就近配送或者客戶線上支付,就近自提。垂直電商的配送任務分散給無數的零售店或者消費者自提解決,甚至可以搞社會化快遞,將某個零售店周邊的小範圍密集配送任務外包給附近的閑散勞動力。


以上合作中,本地市場的基礎設施和品牌知名度降低了電商平臺的硬件建設成本,配送節點建設成本,以及品牌營銷成本;而電商平臺良好的線上運營能力和客戶維護能力又進一步豐富了農批市場的品牌內涵,減少了中間環節,延伸了其與本地客戶的關聯面,增強了對本地市場的控制力。


2、本地市場與B2C平臺


這兩年,各大電商平臺紛紛上馬生鮮項目,如天貓的大閘蟹、煙臺蘋果等。但是在天貓親身體驗後發現,產品標準化還是做得不好。京東今年也湧入了一大批第三方生鮮企業,經過目測,銷量一般。綜合電商平臺進軍生鮮品類主要依靠其先發優勢,有其他品類做支撐,導流容易,而且不涉及除了展示促銷外的其他環節,其它環節由商家自己解決或外包給第三方物流解決,平臺則只承擔自己熟諳的營銷環節。對於它們而言,農產品的生產-營銷-配送產業鏈已經成為“啞鈴”式成本分布,它們只取中間環節,邊際成本低。


農批市場巨頭做B2C平臺的話,既沒有先發優勢,又沒有流量優勢,需要投入太多資源去培養市場知名度,而且有天貓、京東、順豐等巨頭擋路,成功獨樹一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B2C平臺不是一個起步的好選擇。但是可以先利用已有平臺開發B2C業務,進一步豐富品牌內涵,增加客戶關聯面,為以後搭建平臺做準備。


業務模式其實才是“小而美”的輕模式,可以邊幹邊改,低成本積累經驗,培養用戶認知度。在宏觀環境不成熟的情況下,樹立標準,培育品牌,教育客戶才是側重點和可以有所積累的內容。一個本地化的農批市場,可以利用第三方平臺和第三方物流,選擇市場內優質產品,最好是海外產品或基地產品,利於穩定貨流和品控,做爆幾款單品,形成品牌後,進而再擴大選品範圍,培養更多供貨商穩定供貨能力,進一步增強品牌知名度和供應鏈控制能力,最後再自建平臺導流。


先低成本聚集流量,形成品牌,再重金重構產業鏈,從而形成不可複制的護城河,這是互聯網模式的精髓。對於農產品而言,現在還沒有品牌化,農批市場還有的是機會,但是打造品牌不可能自己去做,又要掌控品質,最好的辦法就是樹立標準,這才是聚集流量的輕模式。


無論最終建成何種線上交易模式,都應以品質如一的好產品作為前提,而知名的交易平臺品牌和完善的追溯機制也不是一日之功,直接上平臺,再培育客戶,難度太大,成本太高。以優質產品的電商業務輕模式作為切入點成本最低,而且一個大型農批市場在本地往往是有相當的知名度的,本地化的B2C業務是最好的切入點,可以以較低成本持續積累品牌認知度。


3、關於B2B平臺


深圳農產品公司搞了幾個大宗產品的B2B電子交易平臺,但都是針對白糖、繭絲等容易標準化的產品,白糖交易平臺每年倒有幾千萬利潤,其它的還都沒起來。生鮮方面,國內比較成形的B2B電子交易品類就是鮮切花的電子拍賣,但也是對手交易和現貨拍賣兩種方式並存,並未實現產品遠程交割,需當場看貨估價。原因就是,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依然不高,追溯體系依然不完善。


農批市場搞B2B電商平臺,自身就有難以逾越的悖論,而且大多數農批市場連電子結算都沒有,何談其它。但是,不可否認B2B電商平臺是龍頭農批市場轉型的重要方向,可以先利用電子結算工作培養用戶習慣,回過頭來還得繼續研究產品標準化。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不妨放手一試,但前提是先聚攏一批優質基地作為上遊客戶,把產業鏈上標準勞動集中起來,放開種植和餐飲等多樣性勞動,這是整個模式的最大努力所在。


四、農業創業的重要問題


1、我想知道我將死在哪里,這樣我將永遠不會去那個地方


這是巴菲特的搭檔芒格最喜歡的諺語之一。同一產業內,每個具體的企業所在的生態位不盡相同,需要結合自己的微生態環境和獨特優勢不斷拓展產業鏈控制能力,雖切入點各異,但殊途同歸。創業也一樣,生鮮電商似乎是眼下農業創業的最大熱點,但是在行業成熟前,創業者們拼的不僅是速度,更是卡位是否合理,以免淪為“馬太效應”的犧牲品。


眼下,阿里和京東盤踞大部分電商流量,後面還有一堆資本大鱷駕駛各式平臺在追趕,真不知道平臺型創業者的未來在哪里。而那群所謂“小而美”的垂直電商也紛紛揚言要解決“最後一公里”的痛點,可是系統浩繁,京東和順豐的十年耕耘豈是所謂跨界精英能夠比肩的,更不要提“菜鳥”動輒百億的投資。


不知道沱沱工社們還要扭捏多長時間才肯投入巨頭懷抱。垂直企業無非是在農產品電商尚不成熟的窗口期改造了部分高端產品的銷售形態而已,與大眾生鮮電商業務距離還遠。隨著產業趨於成熟,產業鏈上所有環節都將最低成本運營,巨頭還要打各種組合拳,甚至對整個生鮮大類進行補貼,垂直電商遲早要被巨頭收編。


2、深耕上遊才是創業者的最佳姿勢


互聯網巨頭搞農產品電商有很強的先入優勢和較低的邊際成本,無非就是為綜合平臺增加一個品類而已。營銷和物流環節都有巨頭在深耕,新進企業已經很難形成氣候,最好的方向是沿上遊單刀切入。我國農業的上遊很多基本問題仍未解決,如集約化生產,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化,產地註冊和追溯。只是上遊都是苦活兒、累活兒,意氣風發的創業者哪里願意去幹,反而高大上如京東,卻開始深入基地,推廣自己的農產品標準體系,甚至直接送種子下鄉,從最源頭抓起,一抓一條鏈。


我國農業上遊改造剛剛起步,而且農產品千差萬別,加上地理氣候等天然差異,容量巨大,沿上遊發力,做最好的產品才是前景無限的真藍海。創業種地貌似沒有電商平臺項目聽起來那般高大上,但是創業者首先要活下來,幹嘛非得去跟巨頭搶食,產品品牌化是農業最薄弱的環節,做一個好產品,利用競爭白熱化的各類電商平臺和日漸成熟的冷鏈物流,高高樹立自己的品牌,直接抓住消費者才是抓住救命稻草。


3、農業創業的七龍珠


(1)控制源頭才能控制品質


要再造農產品,需要從源頭抓起,嚴格管理進行標準化種植,按照品質標準分級包裝。這些工作不是有錢有人就可以搞定的,而最大的難點是管理中國土地和農民,這是直接關系企業穩定運營。錢就不說了,人才這一關其實更難過,農業科技人才下鄉意願極低,找到技術過硬又能融入農民管理農民的人才太難了,最好的方法是從當地農民當中選拔培養人才入夥,而不是空降,以免水土不服和中途出走。


至於土地,創業公司雖然無法像佳沃一樣一擲千金,全世界買果園,但可以參考佳沃與國內農戶的合作方式。第一種是完全租地自營,有錢可以任性。第二種是與大戶簽約,要求大戶將土地委托給佳沃管理,產品由佳沃包銷,佳沃用技術和盈利預期換取產品種植管理權和包銷權。第三種方式則更適合水平較高的種植基地,佳沃提供種植和產品標準,指導基地生產,提供必要農資,並包銷產品。


京東跟基地的合作也是采用類似比較松散的方式,京東出標準,提供必要農資,基地按要求種植。未來,平臺和基地的主流合作模式應該是比較松散的,深入分工降低成本,各自擴大規模,但當前國內農戶很難按要求生產出合格產品,所以盡可能控制生產過程是有必要的。


(2)初創公司不一定非得從拿地開始


創業公司往往資金有限,無法大面積租地,也不容易取得農戶的信任,可以嘗試聯合一批先進農戶,先做平臺的合作基地,利用平臺扶持政策,代平臺管理生產,同時培育獨立品牌,品牌成熟後再涉足其它環節。若實在沒地,又沒穩定合作關系,創業公司可以先樹立標準體系,然後嚴格按照標準選品營銷,先做品牌化的販運商,品牌扶持起來後,然後再吸引大戶和基地加盟,進而增強上遊控制力。


無論如何,初創公司都應避免與尚無契約文化的散戶合作,寧可先做品牌販運商,也要保證產品品質,同時規避農戶違約風險。


(3)產品選擇關乎系統複雜性


農產品種類繁多,誇張點兒說,一種農產品就是一個產業。考慮到農產品電商的消費習慣尚未建立,冷鏈配套尚未成熟,創業公司應該盡可能選擇低系統風險的品種。例如,三只松鼠選的是幹果,自然損耗很少,給庫存周轉留出很多余地,而且容易實現標準化。當然加工過的幹果已經脫離生鮮品類了,而且三只松鼠的成功更多是因為它沒有貿然做平臺,而是有限單品切入,逐漸增加品類,做一個,成一個。對比之下,優菜網丁景濤所列的第一個失敗原因就是,新發地無法提供穩定品質、穩定數量的產品。


水果比蔬菜更容易標準化,保質期也更長一些,品牌化運作的水果已經出現了,但是蔬菜還幾乎沒有。肉類和海鮮更難標準化,更嚴重依賴冷鏈設施,更考驗運營能力。初創企業可以選擇容易標準化,易存儲,保質期較長的品種切入。


(4)本地化和體驗經濟大有可為


優菜網失敗後,丁景濤認定,平臺類公司不適合搞生鮮,垂直類公司都得死。但是,眼下本來生活網、甫田網等幾個垂直電商還活得不錯,其關鍵是利用高端產品(而且有很多包裝產品)的高價值量平衡了運營成本,而且嚴格控制規模,不跨地區運作,從而避免了跨地區運營風險的幾何增長。


本地化另外一個優勢就是,可以騰出更多精力耕線下體驗。丁景濤說自己總體是敗在了體驗上。非要讓大媽上網買菜是跟大環境在較勁兒,要轉移大媽們菜市場擇菜的快感,而不是將其扼殺。青年菜君針對都市白領提供切好配好的凈菜,不僅降低了年輕工薪族的就餐成本,又提升了生活體驗感。往大了說,買菜只是吃飯的一部分,吃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是可以轉化和改造的。本地化的生鮮生意可以利用便捷的互聯網,發展參與式、娛樂化的商業模式,城市里買菜做飯的更多是退休大媽,有的是閑暇,有的是社交欲。


如果上遊產品穩定住了,在品類不全的情況下,可以嘗試與零售終端建立B2B業務,一來避免最後一公里的成本,保證高效運營,二來借助成熟渠道推廣品牌,又不至於過早樹敵,同時騰出精力進行線下營銷,摸索更好體驗感的模式,模式成熟後又可以迅速導流。


(5)打假是個技術活兒


品牌打響後接著就是打假。有報道稱,昆明市場上90%的褚橙是假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個品牌。雖然做了二維碼驗證系統,但是仍然無法保證消費者最後拿到的是真品,因為二維碼包裝也可以造假。打假要根據產品的特性來進行,小米手機的辦法是嚴格限定渠道。其實褚橙品牌已經打響,產地固定,產量有限,完全可以限定渠道了。如果利用二維碼鋪一條從產地到消費者的“通路”,那麽假貨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以褚橙為例,建立褚橙官網,每一箱甚至每一個橙子都打二維碼,碼內附上交易信息,比如,某月某日從新平金泰公司批發給本來生活網,然後消費者在網上購買的時候,本來網也將交易信息編入二維碼,這樣消費者只要一掃這個二維碼,就被指引到褚橙官網信息庫查看這箱橙子的所有交易信息,消費者就知道這個橙子怎樣從果園到了自己手里了。褚橙官網來認證哪些渠道商擁有二維碼編輯權,即使二維碼可以造假,但是二維碼指向的支付信息不會改變。消費者一掃就知道這個二維碼對應的橙子被誰什麽時間在什麽地方買了。而目前,褚橙的二維碼可以輕易複制,塗層也能造假,只有由官網發布的信息無法複制,無法造假。


(6)產品也是一種連接方式


互聯網思維強調人與人的連接、物與物的連接、人與物的連接。設想,如果消費不僅是消費,而是一種新的人與人的連接方式會如何?很多好產品賣不出大山,如果讓生產者的個人信息或者故事直接反應在產品包裝上,消費者拿到產品後不僅可以享受好品質的產品,而且可以直接溯源至某個特定的農民、園丁、企業主,還了解了這個產品背後的那個特定的故事、特定的人的特點,並與他建立聯系。這些信息都可以載入二維碼,有問題直接打電話給這個產品的第一生產者。這樣既解決了誠信缺失的問題,還可以利用這種連接做額外的增值,比如推廣基地旅遊、精準公益等,進一步增加平臺的品牌價值和用戶粘連度。


(7)標準是根本,品牌是靈魂


褚橙應該是目前最經典的電商式運作生鮮農產品的案例,同一個操盤手隨後又推出柳桃、潘蘋果,但效果不佳,因為營銷無法真正解決行業大問題。後來柳桃公開征集推廣方案,其中以雕爺牛腩創始人孟醒的思路最佳:利用聯想的世界品牌和海外種植基地的優勢,在世界範圍內推廣獼猴桃的聯想標準,走“聯想品牌即行業標準”的浩蕩大路,而不能模仿立足哀牢山的褚橙的個人品牌。


無論什麽品牌策略,品牌是產品的最終價值增長點和差異化競爭的途徑,而標準化是品牌的骨架,沒有具體標準的品牌都是虛的。一套品牌化的農產品標準被市場認可後,註定要被整個行業借鑒。幻想一下,當同種產品都執行同一個標準,那麽任何形式的電商都不在話下,而標準制定方和品牌擁有者則具有了對行業的控制權。相信互聯網將對人類組織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在互聯網浪潮的帶動下,更多的農產品將實現標準化、品牌化,控制標準就是控制整個行業。


最後,筆者想說,行業變革既給傳統企業造成了危機,也為新型企業帶來了機會,然而當代中國正經歷最深刻、最複雜的變革,一個企業有必要及時全面掌握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充分認清自身特點,清晰分析環境和形勢,做出符合時代趨勢的最優選擇,以求在激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來源:虎嗅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125

銀泰商業(1833)積極推進OTO業務,降低流通環節層級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64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6 10:57 編輯

銀泰商業(1833)積極推進OTO業務,降低流通環節層級
作者:張薇
投資要點
業績概況:2014年錄得營業收入達52.51億元人民幣,同比去年的45.10億增長16.41%,2014年同店銷售按年同比下跌3.3%,經營利潤達17.58億人民幣,同比下降23.62%;凈利潤達11.64億元,同比下降32.10%,凈利潤為11.63億元,較去年下跌29.7%。凈利潤率達22.16%,相比2013年有所下滑,凈資產收益率為9.88%,每股收益0.5元。

中國百貨行業還將繼續受壓於渠道分流的負面影響:以國際經驗看,當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時,百貨行業會迎來快速發展,過去15年中國百貨行業的發展印證了這一規律,而當人均收入超過7000美元時,購物中心的業態將超過傳統百貨的增速,目前一二線城市正在經歷這一過程,傳統百貨被新興商圈的購物中心的分流效應明顯,預計分流還將持續18-24個月的時間。從公司的自身定位看,2014年的9家新店中,8家的購物中心的業態,預計未來將更多的側重購物中心發展,適應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全力成為以大數據驅動的消費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希望能夠使消費者能夠有更好的購物體驗,因此2014年將主力門店武林和百大一起做了整修,同時爭取在今年實現將武林店的所有SKU實現數字化並逐漸推行到其余門店,將過去傳統的二房東角色轉變為和供應商及品牌商利益一致的經營者的角色,實現共贏。同時,積極實踐OTO的推進,推出類似閨蜜微信圈的移動APP和微信公眾號,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當85後和90後逐漸成為消費主力時,公司現在推行的泛渠道模式會具有先發優勢。

提升市場占有率,降低流通環節層級:中國前4大百貨公司的市場占有率是7%,同樣以聯營模式經營的日本百貨前4名是市場占有率超過30%,這和百貨行業過去10年的地區分割粗放的跑馬圈地的發展方式有關,今後可以預計到行業集中度會提升,類似參股鄂武商的投資行為還會有發生的可能。同時,流通領域,中間環節要被打破,過去三四級代理模式很難維持,公司會和供應商及品牌商直接打通關系,對消費者的需求及時反應。同時,公司意識到過去二房東的盈利模式已經徹底走到了盡頭,要鼓勵供應商和公司的利益一致。

提升ROE目前57%的百貨和購物中心是自有資產,以後會考慮通過REITS的方式將資產變輕,提升ROE。

估值:目前股價是2015年7.8倍PE。

會議記錄:

1.今年新店的虧損會不會更大,因為去年開的店很多是在下半年開的,會影響今年全年的業績,公司對這塊業務能否有一個指引?
今年預計武漢銀泰城和溫州樂清店能夠盈利,全部新店今年預計虧損還是3億。

2.公司調整了會計政策,將物業價值重估的增量也計入了利潤,但是這塊利潤公司調整了會計政策,將物業價值重估的增量也計入了利潤,但是這塊利潤是沒有現金流入的,那麽公司的派息政策還是維持在40%嗎?
我們上市時就承諾過不低於30%的派息率,當時承諾時也沒有區別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獲得利潤,我們還是會維持不低於30%的派息比率。

3.蘇寧蘇寧去年做了創新,將它自有的門店做了SREITS再租回,市場的反映很好,公司的自有物業比它們多很多,公司有考慮這麽做嗎?
公司正在做,目前是57%的自有資產,我們是做出來了再和投資者說。

4. 2014年有來自住宅項目的收入,以後還會有和百貨無關的這些收入嗎?
公司在取得生產資料時,有的是租賃,有的是購買,有的是整體開發,會產生一些和主營業務不是很相關的業務,但是住宅這塊我們沒有新增項目了,這些也不是我們的重點。

5.公司公司CEO陳總目前也兼任集團的一些職位,陳總以後的工作重心在哪些方面?
主要精力還是在百貨業務。

6.公司對線上業務和銀泰網的定位是怎樣的,如何和阿里展開合作?
我們將60多個品牌,將近1萬個SKU放到了網上,現在下單後,發貨和配送是全自動的過程,不需要手工錄入,以後會多店聯動。

7.公司在哪些方面可以多下功夫?
公司在哪些方面可以多下功夫?第一,在業務層面:1)現有門店的精細化管理,比如武林加百大店的改進,這個做的很出色,在傳統門店改進上,還要多下功夫。2)對於新開的購物中心,要盡快減少虧損,因為物業規模比較大,要多下點功夫。3)業務創新方面,去年和阿里的合作很緊密,是戰略上的合作,我們的團隊和阿里的交流是比較好的。
第二,在資產層面,做REITS,制定更優化的方案。
第三,在管控層面,內部管控做的更紮實。

8.百貨業態的發展方向是什麽?
首先,中間環節要被打破,過去三四級代理模式很難維持,要和供應商及品牌商直接打通關系,對消費者的需求及時反應。其次,二房東的盈利模式已經徹底走到了盡頭,要鼓勵供應商和我們的利益一致。同時,要盡快將商品數字化,現在還沒有做這個事情的公司,當85後成為消費主力後,5年後會發現他們自己很被動。

9.阿里投資我們的目的是什麽?
他們肯定還是認可我們是個好公司,同時,我們有1500萬個有品質保證的SKU資源,這個也是他們看重的地方。

10.公司是否考慮做管理輸出,這樣可以避免自己開店帶來的重資產,以及租賃門店時帶來的培育期的虧損?
目前不會考慮做管理輸出,如果是自己的門店,我們可以要求40-50天的回款,如果是管理店,在財務上我們很難把控這類的風險。

11.公司為什麽要做電商?
讓服務變重,資產變輕。90後不會有線下線上的概念,對於他們而言,網購和房間里必須有燈是一樣的,是必須有的事情。2014年之前還沒有開始做這個事情的公司,在85後,90後成為消費主力時,就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12.公司預計購物中心對於傳統百貨的沖擊還會持續多久?
百貨行業受沖擊主要體現在過去很多沒有做過零售的人,都紛紛建物業進入這個領域,我們每天都聽見有關店的,但更多是關店的,已經在建的項目不可能不開業,我們預計這種影響會持續一年半。

13.公司考慮回購股份嗎?
4塊多的時候大股東考慮增持,但是當時靠近業績期就沒有做,現在5塊多,還是便宜,還是低估,我們內部開玩笑說,如果把銀泰自有的物業按原始成本一個一個的出售,都比現在的市值高。

來源:興證香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63

中石油中石化十大流通股股東驚現牛散 持有股票市值達數億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5-09/914677.html

統計發現,目前A股市值排名前50的上市公司中,有16家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出現了個人投資者,不少中字頭上市公司是歷史首次出現。

A股在一年內上漲超過一倍,催生了一種即使在2006年至2007年巔峰時期也未曾有過的景象——從去年年底開始,大量個人投資者現身大盤股的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

不少公司首次出現

統計發現,目前A股市值排名前50的上市公司中,有16家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出現了個人投資者,不少中字頭上市公司是歷史首次出現。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的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雙雙出現了個人投資者的身影。應淑愛以0.01%的持股比例成為中國石油第八大流通股股東,許育瑞以0.04%的持股比例成為中國石化的第七大流通股股東,兩者持股最新市值分別為2.06億元、3.44億元。

中國銀行一季度末的十大流通股股東中,有兩名新進的個人投資者,其中周滇持有24458.21萬股,市值10.83億元;楊莉芳持有21437.54萬股,市值9.50億元。

中國重工今年一季報的十大流通股股東中也有自然人的身影。截至一季度末,陳小毛持有中國重工4238萬股,持股市值5.65億元。而在中國建築一季報的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何國梁持有11798萬股,持股市值超過11億元。

此外,中國鐵建、中國北車、中國交建、中國電建和中國中冶一季報十大流通股東中也有不少個人投資者,均為近幾年來第一次出現。僅中國交建十大流通股東中就有四名個人投資者,持股最多的徐琦持有3564萬股,最新市值6.08億元。

超級牛散市值驚人

在今年這輪暴漲的行情里,作為超級牛散如果沒有跨入10億元俱樂部,簡直愧對股民們對偶像的膜拜和期待。在這牛人輩出的市場中,葛衛東持有的平安銀行股份市值高達44億元,手握1275萬股樂視網的章建平持股市值為19億元。

平安銀行公布的一季報顯示,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社保、公募、保險等機構林立,唯一的自然人叫葛衛東。截至一季度末,葛衛東持有平安銀行股份2.75億股,占平安銀行流通股比例的2.79%。如果以昨天的股價15.85元計算,其持股市值接近44億元。截至今年一季度,葛衛東還持有華誼兄弟,409.19萬股,名列流通股股東第九名,以昨天收盤價計算,持股市值達1.55億元。

樂視網一季報顯示,投資大鱷章建平以1274.94萬股的持股成為樂視網第二大流通股股東。樂視網昨天以147.95元報收,以此計算,其持股市值高達19億元。市場盛傳,在上一輪大牛市中,章建平資產從5萬元猛增至20億元。而在2007年,章建平在滬深兩市的股票交易額達到700億元。

 

(原標題:超級大盤股十大流通股股東頻現牛散)

  • 羊城晚報
  • 李怡
  • 鐘和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75

四券商持九成流通股 恩達集團巨震成“妖股”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117.html

四券商持九成流通股 恩達集團巨震成“妖股”

一財網 羅琦 2015-05-14 22:44:00

恩達集團2014年12月公司國際配售和公開配售的股份總共達6000萬股,意味著香港這四家券商持有流通股份約90.95%

正當全民熱炒港股之時,市場卻吹來陣陣妖風,香港創業板一只次新股恩達集團(01480.HK)由於在5月8日振幅達到280%,成為了全民熱議的一只“妖股”。

恩達集團的傳奇要從上周三天的股價說起,5月6日,恩達股價大漲61%,收報15.2港元;5月7日,恩達股價再漲94%,收報30.1港元;5月8日,該股股價早盤最高達到102港元,隨後狂跌不止,最終收報17.5港元。故事還沒說完,近幾日恩達在繼續下跌,5月14日收報7.6港元,幾日又累計跌56.6%。

由於漲跌幅之大有如坐“跳樓機”,恩達集團上周連續三天在港交所刊登公告,強調董事會不知悉導致價格波動的任何原因。但市場人士認為,在沒有任何消息的情況下,恩達集團的漲跌幅有點過於驚人,已經創下港股史上的記錄。

四券商持90%流通股

資料顯示,截至5月5日,香港有四家券商總共持有其已流通股份5457.2萬股,恩達集團2014年12月公司國際配售和公開配售的股份總共達6000萬股,意味著香港這四家券商持有流通股份約90.95%,股權相當集中。

香港投資人士溫天納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如果股權過度集中,一旦有人加以炒作,股價很容易就會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

港交所中央結算系統(CCASS)持股記錄顯示,四家券商分別為元大寶來證券、銀河國際證券、東方匯財證券及凱基證券,其中流動持倉中最重倉的就是元大寶來證券,這家券商是臺灣元大金融控股全資子公司,而該券商自從恩達上市以來,對恩達集團的倉位大約都保持在了2500萬股以上。

就在恩達集團的股價開始不斷下跌的同時,這四家券商也正在不斷減倉,最為誇張的是凱基證券,5月13日,凱基證券對恩達集團持股量僅為14.2萬股,一周內減倉686.8萬股;而元大寶來證券的持股量為2331.8萬股,一周內減倉428萬股。

但以散戶客為主的券商卻在不斷加倉,5月13日,中銀香港的持倉量增加至315.6萬股,匯豐銀行持倉量達174.99萬股,渣打銀行持倉量為100.58萬股,反映了不少散戶在近日看到恩達集團大幅下跌後,抱著賭一把的心態一頭紮進去。

“都升到過100港元,我想恩達集團也不至於再跌很多吧? 我就當賭大小賭一把,所以就買入了。”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投資者對《第一財經日報》稱。

引發監管討論

由於恩達集團股價大起大落,不少市場人士都呼籲香港證監會對公司背後的股價大幅變化進行調查。

香港證監會主席唐家成早前在出席活動時稱,不能評論個別股份,但證監會每天都會監察股價異動的個案,不過監管工作不能立竿見影,證監會會盡力保障投資者的權益,保證市場的素質。

香港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兼經濟民生聯盟副主席張華峰撰文稱,證監會可以以“有人故意進行市場操控活動,導致股票的價格或交投量出現不尋常波動”這把“尚方寶劍”去勒令某些股份停牌,但恩達集團只是每日發出一個“不尋常價格變動”通告,股價卻仍然能三日升10倍。

溫天納對記者稱,早在十幾年前,曾經有市場人士提出過強制性停牌制度,但當時有小股東強烈反對,擔心在公司被強制停牌後,來不及拋售相關股份,而機構投資者可能早已逃之夭夭,最終相關制度並沒有落實。

張華峰擔憂,在港股成交升至另一層次之後,同類事件必然再次出現,香港股票市場日後可能會出現更多類似事件,損害大眾投資者的利益,希望證監會可以盡快展現其決心。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50

韭菜割完了 6月7成散戶持A股流通市值不足5%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5221.html

韭菜割完了 6月7成散戶持A股流通市值不足5%

一財網 黃思瑜 2015-07-14 20:20:00

6月份的A股市場對於投資者來說“喜憂參半”。市場前半個月沈醉在蒸蒸日上的牛市行情中 ,吸引了291.1萬個人投資者加入;但後半個月的大跌讓市場情緒迅速降至冰點,新增個人投資者較前半個月下降四成

6月份的A股市場對於投資者來說“喜半參憂”。市場前半個月沈醉在蒸蒸日上的牛市行情中 ,吸引了291.1萬個人投資者加入;但後半個月的大跌讓市場情緒迅速降至冰點,新增個人投資者較前半個月下降四成。

從整月的個人投資者流通市值占比來看,超過2/3的個人投資者所持流通股票 市值總額不足總流通市值的5%。

6月1日~6月30日21個交易日,上證綜指跌7.25%,其中,6月1日至6月12日10個交易日漲12.03%, 6月15日至6月30日11個交易日卻大跌17.21%,進入A股市場的深度調整階段。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登公司”)周報相關數據顯示,截至6月12日,當月以來新增個人投資者291.1萬人,已開立A股賬戶的個人投資者有8792.7萬人。

另據中登公司月報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當月新增個人投資者463.53萬人,已開立A股賬戶的個人投資者達8965.46萬人。後半個月的大跌期間新增個人投資者172.43萬人,相較前面的12天下降了40.77%,大跌期間開戶的個人投資者有172.76萬人。

但受答得的影響,6月份的A股流通市值為46.96萬億元,較5月份的50.62萬億元下降約7%。數據顯示,6月末滬深兩市場共有A股有效賬戶18555.72萬戶,持倉A股賬戶占全部A股有效賬戶的比重為40.40%,空倉賬戶占59.60%。

從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的持股流通市值來看,截至今年6月底,20.52%的投資者持有股票流通市值不足1萬元人民幣,48.16%的投資者持有股票流通市值位於1萬元和10萬元之間,23.44%的投資者持有股票流通市值在10萬元至50萬元之間;持有股票流通市值位於50萬元至500萬元之間的投資者累計占有7.45%,持有股票流通市值在1000萬以上的則為少數,累計為0.15%,其中持股流通市值在1億元以上的僅0.01%。

以此來看,這意味著68.68%的個人投資者持有的已上市A股流通市值不足總流通市值的5%;九成左右個人投資者持有的已上市A股流通市值不足總流通市值的17%;流通市值位於100萬元至1億元之間那些3.55%的投資者,持有的流通市值占總流通市值比例在6.26%~34.60%區間。

從6月份整體而言,滬深兩市日均成交量及成交金額均有所上升,持倉A股賬戶數量有所上升,當月參與交易A股賬戶數增加。其中,截至6月末持倉的A股賬戶數為7496.43萬戶,環比上升9.90%;當月參與交易的A股賬戶數為8068.59萬戶,占6月末A股有效賬戶數的43.48%,較上月上升了2.68個百分點。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9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