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30 17:10 編輯 伯南克的自白:我眼中的泰勒法則和美聯儲利率 作者:程俊 以下是伯南克博客全文: 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約翰泰勒(John Taylor)對貨幣經濟學貢獻良多,其中最為著名的自然是泰勒法則。泰勒法則本質上是一個簡單的等式,可以比較準確地預測聯邦基金名義利率的變動趨勢。因此,這一法則不僅受到學術界和美聯儲的重視,也為廣大投資者所矚目。 泰勒本人認為該法則應該作為貨幣政策的基準,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泰勒一直對美聯儲過去十多年的貨幣政策持質疑態度。在近期的IMF會議上,泰勒再次重複表示美聯儲未能嚴格遵照法則操作才導致了貨幣政策的無效。在本文中,我將解釋為什麽我不認同泰勒的說法。 何為泰勒法則? 首先來簡單了解一下泰勒法則。長久以來,FOMC就一直是聯邦基準利率、隔夜貸款利率的決策者,而泰勒法則在1993年才面世。泰勒法則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針對通脹率和產出變化調整的準則。 公式可以描述為:r = p + 0.5y + 0.5(p – 2) + 2 (the “Taylor rule”) 其中 r=聯邦利率 p=通脹率 y=實際GDP和目標GDP的絕對偏差 2=美聯儲目標通脹率 名義上,美聯儲的目標真實GDP是指在勞動力和資本完全使用的假設下,經濟體的總產出。在這一假設之下,變量y在泰勒法則中可以被視為產出缺口。 簡而言之,(原先的)泰勒法則認為美聯儲應該以0.5%作為基準來收緊貨幣政策(加息)。每加息1%相對應通脹率走高2%,亦或者實際GDP之於潛在GDP1%的增幅。 泰勒法則還認為,當產出缺口為零的情況下,美聯儲應該將利率維持在歷史平均水平2%。在1993的論文中,泰勒指出,此前6年(1993年之前)FOMC的決策和他的公式描述完全一致。 泰勒對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詬病 看起來泰勒法則很好的展示了過去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路徑,但是這對於未來美聯儲的決策有實際意義麽? 最初泰勒本人也不認為泰勒法則可以作為實際政策的指導。在他1993的論文中,泰勒承認,一個定式的規則無法將貨幣政策決策人所遇到的種種因素考慮在內。作為美聯儲主席,我相信泰勒最初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在我的決策中,我會參考很多公式和法則,包括各種泰勒法則的變化公式。但是我可以完全確定的說,在變化莫測的實際經濟面前,任何單一的法則都不可能解決所有難題。 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泰勒卻開始變得固執。他堅稱美聯儲任何時候都應該遵照泰勒法則來制定貨幣政策,任何細微的變化都會帶來巨大的錯誤。 泰勒認為,美聯儲在2003-2005年保持了過低的利率(和泰勒法則的理論利率相比),由此引發了地產泡沫和金融危機的出現。此外,泰勒還指責美聯儲在金融危機之後未能及時加息,因此導致了美國複蘇乏力。 泰勒做出上述指責的理由可以如下圖1所示。我按照泰勒1993論文中的理論公式和GDP平減指數下的泰勒法則結果做出了圖1。在計算產出缺口上,2009年之前我使用的是FOMC官員當時的預估數據,2010年之後我使用的則是國會預算委員會的預估數據。這樣做的理由在於,在當時的情況下,實際數據要反複修正,因此第一時間並無法得確切的結果。對於貨幣政策決策者而言,預估和實際數據的意義顯然是完全不同的。 ![]() 顯而易見, 2003-2005年和2011年之後,美聯儲實際利率的確“過於寬松”——低於泰勒法則的理論利率水平。 我曾在2010年就泰勒所認為的低利率引發地產泡沫做出回應。簡單來說,我認為2003-2005年的利率水平情況並無法和地產泡沫的規模和引發時間有明確的聯系。這里我不想就這段時間的利率做更多的展開,讓我們來重點看一下金融危機後時代的利率水平是否過低。 改良版的泰勒法則 為了檢驗泰勒法則的有效性,我對泰勒法則做出了一定的改良,並對其指導意義做了一些統計。 首先,我對泰勒法則中通脹率的計算方式做了調整。原公式中,泰勒將GDP平減指數作為通脹指標,但是在實際決策中,包括FOMC在內通常將消費者價格作為通脹參考。GDP平減指數不僅覆蓋了國內生活消費品和服務價格,而且還涉及了政府開支和資本商品的價格。此外,它還排除了進口物價這一因素。 實際操作中,FOMC一直更傾向於將消費者價格的變化作為通脹指標,其中PCE指標重要性最為明顯。美聯儲為PCE設立目標水平,並將核心PCE視為中期通脹趨勢的參考。簡而言之,我用PCE替代了傳統泰勒法則的通脹指標。 第二個變化則出現在通脹和產出缺口的對應上。在原版泰勒法則中,0.5%的利率調整直接對應1%的通脹和產出缺口。而在實際中,貨幣政策決策者更傾向於接受更大的通脹變量,以換取更為穩定的產出狀況。泰勒在其隨後的研究中也有類似的變化。從我的經驗來看,FOMC更樂於接受相對更高的利率/產出比。現任聯儲主席耶倫也暗示1.0%的利率調整對應1%的產出缺口可以更好的反映通脹和就業情況。 圖2所體現的結果就是修正版泰勒法則的表現。在修正法則下,綠色的理論利率和黑色的實際利率在過去20年都保持了十分高的契合度。在2003-2005年間也沒有出現所謂的利率過低情況。 ![]() 而對於金融危機之後的利率表現,圖表也說明了一切。所謂的“標準利率”長期以來在實際利率下方,直到近期才“歸位”。顯而易見,泰勒法則所推薦的明顯負利率並不符合實際情況,因此FOMC維持利率水平在零附近並利用其他更多寬松措施的決策完全正確。 針對泰勒詬病的美國複蘇不夠強勁,我想說的是,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是大衰退時代以來最嚴峻的一次考驗。美國在複蘇中也面臨了其他不利因素,包括2010年的財政危機和隨後的歐洲債務危機。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必須說,美國的複蘇已然顯著。 言而總之,泰勒所認為的美聯儲問題缺乏根據。20世紀90年來以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十分合理並且具有延續性。 當然,你可以說就是因為對泰勒法則變量做出了調整才得出了我的結論。不過在我看來,用核心PCE替代GDP平減指數完全合理,而調整後的利率/產出缺口比也可以更好的呈現FOMC的實際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原公式利率/產出缺口比的情況下,無論使用何種通脹參考,泰勒公式都會將1990年代的貨幣政策定義為“過緊”;將2003-2005年的貨幣政策定義為“過松”。如果貨幣政策過松是造成泡沫的主因的話,那麽如何解釋90年代股市的大漲行情呢? 真實的貨幣政策:系統性,而非自動化 在上文中,我已經證明,90年代以來的美國國幣政策在改良版泰勒法則下十分合理。那是否意味著美聯儲就可以依照這一改良公式而去實際操作呢?FOMC能否僅憑借一個公式來做利率調整的決策?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貨幣政策需要的是系統性,而非自動化。簡單的泰勒法則並無法描繪出FOMC委員實際抉擇中的複雜性。舉幾個例子: 泰勒法則假定(認為)貨幣政策註定者了解產出缺口的規模。然而在實際情況中,很難計算產出缺口,因此FOMC委員們根本不可能就產出缺口達成一致。 泰勒法則還假定(認為)聯邦利率存在均衡性並且(通脹處於目標水平且產出缺口為零的情況下)是固定的2%。而上文已經指出,FOMC委員和市場均已經意識到實際均衡性要低於泰勒法則的設定。當然,FOMC也不可能就均衡性利率達成一致看法。 泰勒法則並未指出,在預測利率為負數的情況下,貨幣政策者應該如何操作。 泰勒法則未能給出通脹和產出缺口的重要性/偏好性。事實上,政策決策者的偏重點不同,經濟結果的不同以及貨幣政策效果傳遞的差異化也很難標準化。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FOMC的存在無法被替代。當然,我也不希望見到機器人代替人類做決策的那一天到來。 (轉自華爾街見聞)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2015-07-06 TWM
美國音樂小天后泰勒絲,為了捍衛音樂創作者的權利,不惜怒嗆蘋果,讓全球最有威力的公司在短短幾天低頭認錯。
她不僅是紅透全球的偶像歌手,更是個為正義挺身而出的女戰神。
Profile 泰勒絲(Taylor Swift)
出生:1989年
學歷:美國亨德森維爾高中
成績單:
114歲投入鄉村音樂,是索尼/ATV音樂出版公司最年輕的歌手2全球首周銷售逾百萬張的專輯只有16張,她拿下3張3以25歲之前專輯銷售數來看,她以 2420萬張拿下美國排行第一名,超過第二名的小賈斯汀兩倍面對強大的蘋果帝國,台灣大大小小的代工廠老闆莫不謹言慎行,生怕稍一不慎,就得罪當今世上最 大咖的客戶,蘋果執行長庫克七度訪問中國,扶植大陸的「紅色供應鏈」,連接線用立訊、電池用欣旺達、天線用信維、電聲產品用歌爾聲學、瑞聲科技;手機玻璃 面板向藍思科技採購,更催生了中國第一個由製造業起家的女首富周群飛;相反地,一路陪著庫克「長大」的台灣科技廠,如今卻是人人自危,擔心被蘋果抽單。
但就在六月底,一位來自美國賓州的二十五歲小女生,唱鄉村歌曲起家的小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卻挺身而出,帶頭抵制新推出的音樂串流服務「Apple Music」,替剛出道的歌手、年輕的作詞者及製作人發聲,抗議蘋果「不付權利金」給歌曲創作者並壓榨他們。
她怒嗆蘋果帝國
為音樂人起義代言維權
泰勒絲在她的公開信中高喊:「我們不會向你們要免費iPhone,也請你們別要求我們送免費音樂。」同時宣布,她正在熱銷中的新專輯《1989》將抵制六月底推出的Apple Music,以示抗議。
Apple Music是在今年六月八日舉行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宣布的重大產品,並在六月底正式推出音樂串流服務。
無時無刻在路上、捷運途中,乃至辦公室內,手機接上耳機就可享受的音樂串流服務,是一個無比龐大的市場。多年來深耕華人音樂市場的KKBOX,掌握了台灣 與中國最新的創作歌手與消費者,是台灣極少數成功的網路服務;近年瑞典的Spotify也以音樂串流服務,吸引了全球七千五百萬名用戶,其中兩千萬名是每 月支付十美元服務費的付費用戶。
擁有數以億計消費者的蘋果,對於這個高速成長的串流音樂平台當然不能放過,不僅推出結合創作音樂、即時廣播電台、社交服務,更支援離線播出服 務,Apple Music一登場,就同步在包括台灣的全球一百個國家推出,公定月費是九.九九美元(約三一○元新台幣);可讓家庭六名成員同時使用的家庭套餐是十四.九 九美元(約四六五元新台幣);而為了搶占台灣市場,更以KKBOX的收費為基準,特別推出月費一五○元新台幣的服務。
重點是,來勢洶洶的Apple Music,一方面宣布「前三個月免費」的殺手級專案,另一方面,也不付費給提供創作音樂的創作者。
由於音樂有新鮮賞味期,蘋果這個不付音樂權利金的作法,惹惱了大量原本就是蘋果電腦、手機忠實客戶的音樂創作者。短短兩個禮拜,就醞釀出史上最大的音樂創作者起義事件,公推泰勒絲為大家代言維權。
她是音樂獎常勝軍
銷售破表,身價逾 億元泰勒絲是當今美國最紅的「國民小天后」,地位直逼二十年前的瑪丹娜、十五年前的Lady Gaga。她的青少年粉絲遍布全球,早已享有無可挑戰的一姊地位,她的MV《Blank Space》,創下了YouTube史上最快突破五億次點閱的紀錄,上傳才七個月,至今年六月底,竟然累積驚人的九.七二億次點閱率,即將創下十億的空前 紀錄;另一首《Style》則在四個月內席捲兩億多次點閱率。
當今美國最重要的流行音樂排行榜,就是老牌的《告示牌》及蘋果的iTune,泰勒絲○八年的專輯《Fearless》,一共在告示牌排行榜拿下十一周冠 軍,一二年的專輯《Red》則一口氣奪得告示牌七周冠軍、美國首周專輯銷售最高紀錄,以及iTune冠軍的三冠王紀錄。
如果以大聯盟的打擊手來比喻,泰勒絲是創紀錄的超級打擊王,她在○八、一○、一二年出了三張專輯,每次都在第一周就銷售一百萬張、每次都奪得當年銷售冠軍 寶座,一四年底發行的《一九八九》新專輯,至今銷售已經突破一千萬張,她的銷售紀錄超越三十年來所有的歌手,無出其右。
從○六年出道至今不到十年的泰勒絲,今年才二十五歲,手上已經握著七座葛萊美獎、一座英國音樂獎,以及難以企及的告示牌冠軍紀錄。她的唱片銷售與數位音樂下載數突破七千萬次,娛樂雜誌《Vulture》估算,二十五歲的泰勒絲身價超過二億美元(約六十億元新台幣)!
泰勒絲出生在美國賓州的小鎮,父親曾經是美林證券的股票營業員,母親做過基金公司的銷售總監。她十二歲開始接觸吉他,很快就展現作詞與作曲的天分,中產階級家庭重視教育與家庭價值的背景,從鄉村歌曲出發的音樂生涯,詞曲兼優的天賦,讓她走出迥異於上一世代的流行風格。
泰勒絲代表了當今青少年的文化主流,她不像前輩那樣奇裝異服、MV沒有腥羶色的畫面,她甚至說:「我的雷達中,沒有性感二字。(Sexy? Not on my radar.)」由於她創作的歌詞饒富新意,歌曲節奏快速,MV說故事的點子也充滿無厘頭的創意,深深抓住宅男少女的心。
她對抗免費音樂潮流
善用數位平台槓上Spotify 泰勒絲的經紀公司Big Machine Records也充分發揮網路世代的特色,在iTune、YouTube及數位音樂平台,創造出新世代的商業音樂典範。
善於運用數位平台的泰勒絲,也引領全球的音樂創作者(特別是不屬於大唱片公司的獨立音樂人),對抗「免費音樂」的潮流。
去年十一月三日,泰勒絲突然將她所有的音樂從全球最大音樂串流網站Spotify下架,引起高度矚目。
原來,泰勒絲帶頭抗議Spotify不給音樂創作人權利金的決定。最後,Spotify被迫同意給予每首單曲、每次串流下載○.六至○.八四美分(約○.一八元至○.二六元新台幣)的權利金。
她鼓勵女孩向前衝
外媒欽點,青少年精神領袖不僅如此,泰勒絲還在歌詞、演唱會、各種活動中,鼓舞二十歲上下的女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告示牌》說,改變音樂產業生態以及對女性主義的投入,讓泰勒絲超越歌手,成為年輕人的精神領袖。
泰勒斯的影響力,更早已獲得傳統主流媒體的高度肯定。《財星》雜誌選她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領袖第六名;《彭博商業周刊》專題報導說:「泰勒絲就是音樂產 業。」《時代》雜誌則選她為封面人物,探討「泰勒絲的影響力」;英國《衛報》在泰勒絲抵制Apple Music後,報導標題是「她會是音樂界最有威力的女人?」泰勒絲對Apple Music嗆聲後,竟然在幾天內便迫使蘋果讓步,《紐約時報》說:「當泰勒絲說話時,連全球最有威力的公司,也不得不低頭傾聽。」日前,蘋果資深副總裁艾 迪邱(Eddy Cue)代表公司宣布,Apple Music接受泰勒絲的提議,全額給付音樂創作人權利金。
一個年輕的女生,善用她的天賦與勇氣,迫使蘋果帝國屈服,這的確是個令人回味再三、充滿啟發的寓言故事。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蘋果搶攻線上音樂串流
挑戰KKBOX、Spotify打下的市場平台 台灣月費 活躍用戶數 特點KKBOX 149元 1100萬 1主要服務區域:
台灣、香港、新加坡、
馬來西亞等
2歌曲附歌詞
3華語與韓國歌曲多
Spotify 149元 7500萬 1主要服務區域:
歐美及亞洲
2歐美歌曲多
Apple
Music 據傳只收150元;家庭會員專案250元 6/30上線 1跟Siri做更好的整合,可直接用語音搜尋歌曲2下載的音樂可直接存入iCloud,直接匯入Apple裝置註:統計至2015年6月29日 整理:張佳婷
更正
本刊966期第72頁「簡單喜悅」一文,其中「這一面牆擺的全是茶道老師解致璋用植物染製……」,正確應為天染工坊陳景林老師,特此更正。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