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觀點】你有什麽資格指責打車和叫車APP燒錢?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1/57829.html

打車APP給外界的印象是從未停止燒錢步伐,靠賺投資人的錢生存的商業模式也一直被業內詬病。但i黑馬今天分享另一種聲音:對一個試圖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行業來說,早期教育用戶的成本是必須消耗的,只有通過這種不性感的燒錢的運營方式,才能最終慢慢培養出自己的用戶。你能想象麽:你肚子餓了,但必須站在路邊試著吸引飯館小老板的註意力,才能有口飯吃?你能想象麽:當飯館小老板經過你身邊的時候,僅僅是因為不喜歡你的長相或不想提供你要點的菜品,而故意擦身而過?這兩個想象中的場景,擺在餐飲業是如此的滑稽可笑,但擺在出租車行業,卻讓人們覺得司空見慣。”Screw. That. That is not howthe service industry should work” (靠,這,這不是服務業該幹的事啊)。Uber公司的“數據傳教士”(DataEvangelist) Bradley Voytek這麽說。為什麽Uber會改變人們租車的方式?是因為Uber擁有能夠實時判斷打車需求所在地理範圍的指揮中心?是因為Uber能在雨天及惡劣天氣狀況下仍能確保服務的確定性和可靠性?還是因為Uber能夠靈活調用地圖數據並提供可視化體驗?以上說的都沒錯,但與技術無關的答案卻總是很容易被人遺忘。Uber的CEO Travis Kalanick最近在接受華爾街日報的采訪時稱,不同於矽谷大多數科技創業公司“工程師至上”的企業文化,Uber的運營團隊和工程師團隊是“平起平坐”、一樣重要的。盡管在“極客”和大多數人眼里,產品運營的作用遠遠不如技術性感。Uber已在中國上海、深圳和廣州三座城市開啟了試運營,因為尚未正式發布服務,Uber官方拒絕透露更詳細的戰略和接下來的舉動。但業內人們談論的興趣點顯然是在“Uber在中國真能燒錢”這個點上――它們最近在上海的整體費率下調了近30%,每推薦一位好友加入Uber,雙方還將都獲得100元的獎勵積分。事實上,Uber不僅在中國這麽燒錢,在美國也是這麽燒錢――在舊金山和紐約,因為使用過一次Uber而被經常贈送Uber獎勵積分的事也司空見慣――而燒錢就是Uber最看重的、與技術平起平坐的運營的一部分。國內被批評“燒錢”的打車類app就更多了――著名的“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都是靶子。其中“上車貼補話費”、“搶單獎勵10元”等做法都被認為是燒錢的無底洞――似乎每個人都替這些打車app和叫車工具憂心忡忡,燒了快上億了,收入幾乎為零,怎麽搞?但如果你不燒錢呢?你是指望一個從來不上科技網站的用戶有一天自己醒悟:原來提前叫車比站在街邊打車更靠譜?你還是希望司機自己明白過來:車上裝一個平板電腦兩個智能手機同時開著兩個不同的app能接到更多的單――而且你還得自己舍得花錢去買那些他們過去嫌貴覺得沒用的手機和Pad?這些都是一點都不性感的、被人們詬病為“燒錢”和“沒前途”的運營。我們身邊的科技媒體 、評論家甚至一部分創業和投資者,關註的問題早已不是打車和叫車類的應用將會如何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如何縮短用戶、司機與app之間的溝通流程與成本、如何計算市場投入帶來的用戶增長與司機接單率、技術架構和後臺如何能更適應運營的需要、地面推廣和線下推廣如何更有效率和更精準等問題。他們關心的,僅僅是哪家融了多少錢,哪家又在哪個市場砸了多少錢。我也不知道掉進錢眼兒里的究竟是打車和叫車類app的創業者,還是那些看客?好在你們不關心,但那些創業者們仍然關心。沒有這些不性感的“燒錢”的運營,就會有更多人站在街上守株待兔地等出租車,就會有更多司機想拉的活拉不著,不想拉的活在眼前晃。等到這些“地推”和“燒錢”積累了足夠多的用戶和司機,有賺錢的日子在後頭。中國某打車應用公司最近稱:它們目前70%的用戶是在WiFi環境下叫車――這意味著路邊打車,甚至直到在路邊才想起來用打車app這種用戶習慣正在改變。你也許會像我一樣感受到,不那麽“性感”的產品運營也真真切切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無論它是Uber,還是易到用車或嘀嘀打車,都是你們最看不起的“燒錢” 燒出來的。 相關公司: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作者:童濱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