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道德經譯註 第三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8vn.html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註釋
 
虛:淨化。
志:慾望。
無知無慾:這裡特指沒有奸詐的想法,沒有非分的欲求。
 
翻譯
不崇尚賢能,這樣就會使人民不爭奪名利。不以稀有之貨為貴,使人民不產生為盜的想法和行為。不令人們看到激起人們慾望的東西,使民心不被擾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會淨化人們的心志,滿足人們的溫飽,削弱人們的慾望,強壯人們的身體,始終使人們沒有奸詐的想法。使那些所謂的聰明人不敢胡作非為。按照無為的方式做事,那麼天下就沒有什麼不可治理的了。
 
理解
 
這一章是歷來被人們詬病的一章,尤其像「常使民無知無慾」這一句,老子像是在教統治者實行愚民的政策。單看這一章確實感覺人們說的有道理,但是縱觀《道德經》全文,你會理解老子並不是反對人們聰明,而是反對人們濫用聰明,他最擔心的是人們聰明但是沒有智慧,利慾之心過重而行奸詐機巧之事。所以這一章的「知」字並不是智慧的意思,而應該指的是非分的欲求(就像後面講到的「仁」跟孔子的「仁」的不同一樣)。再看老子生活的時代,春秋戰國,是一個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時代,是一個大道廢,玩弄權謀詐術的時代,老子見狀痛心疾首,作為周之守藏吏,他熟讀歷史,特別嚮往原始時代人們那種淳樸的狀態。痛恨當時統治者的腐化墮落,甚至在第五十三章直接稱這樣的統治者為「盜竽」,也就是強盜頭子。他因此也就特別希望統治者能夠把人們治理的像原始時代那樣淳樸。
老子這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個人認為方法還是有點問題的。像「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從根本上說這是一種消極的態度,因為這樣做,人們的心亂不亂就取決於能不能見到激起慾望的東西。個人認為只有一個人的內心真正能控制住自己的慾望,不成為慾望的奴隸,這才是根本的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348

道德經譯註 第二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8vm.html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註釋
斯:連詞,那麼,就。
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另一個版本的解釋說「音」是樂音,是優美動聽的聲音,而「聲」是指普通的、不那麼動聽的聲音。

翻譯
    人們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麼惡的觀念也就形成了。都知道什麼是善,不善的觀念也就形成了。因此有和無互相產生,難和易相互轉化,長短相比較而存在,高和下相互依存,音和聲互相配合,前和後相互跟隨。因此聖人以無為的態度處理事情,以不言的方法施與教導。萬物自在的生長而不加干涉,生養了萬物卻不佔有,成就了萬物卻不自居有功,正是因為不居功,功業才不會離開。

 

理解

「無為」的理解:老子的「無為」講的是無心於為,也就是順其自然,任勢而為,不是自己特別的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也就是說不妄為,但這並不是說教人消極無所作為,當為不為並不是無為。看一個反面的有為的例子也許會加深大家對無為的理解,大家都知道「揠苗助長」這個故事,故事裡的人為了讓禾苗長得快點,親手把禾苗拔高了,結果適得其反。故事裡的那個人的行為就是典型的「有為」。有人說老子是主張出世的,但實際上,聯繫本章前文中老子講到了自然現象所表現出來的對立統一規律,老子實際倡導的是通過無為的方法來達到有為的目的,所以我認為老子是主張入世的。
「不言之教」的理解:聯繫第七十三章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所謂的「不言之教」實際上指的就是天道,也就是自然之規律,「聖人行不言之教」說的就是聖人按照自然規律做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349

道德經譯註 第七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bc0.html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註釋

不自生:不為自己而生存。

翻譯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天地不為了自己而存在,因此能夠長久的存在。所以,聖人總是把自己放在別人的後面,保持謙虛、收斂的處世態度,正因為這樣,反而得到了眾人的愛戴,處在了眾人之前。聖人總是將自己置之度外,凡事不為自己考慮,正是因為這樣,自身得以保全。就是因為聖人沒有私心,才能成就自己。

理解

讀過這幾章也許就會發現老子講道理的方式,首先說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比如天地的運行,自然的現象等等,再擺出自己的觀點。就像這一章,老子先給出天地長久這一事實,然後給出天地長久的原因---不自生,也就是不為了自己而存在。最後闡述自己的觀點: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後其身是一種謙虛的心態,外其身是一種無私的胸懷。這類話大多知易行難,只有行為才是王道。但人往往就是這樣,不經歷磨難不知安寧的可貴;不與死神擦肩而過,不知生命的寶貴;沒經歷過病魔的折磨,不知道健康的可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48

道德經譯註 第六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asr.html

原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註釋

谷:是山谷的谷,而不是稻穀的谷,後者在古代寫作「榖」。谷是空虛的意思。

神:並非指神靈,而是指道的變幻莫測、不可測度。

不死:永遠存在,不會消亡。

玄牝之門:即母性生殖器,代指生育萬物的道。

翻譯

道是虛空、變幻無窮、永遠存在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道綿綿不絕、若隱若現的存在於天地之間,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理解

老子一直不斷的強調守柔、處靜,在後文中也提到「柔弱勝剛強」(三十六章)、「牝常以靜勝牡」(六十一章)、「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七十六章),強感覺老子有點女性主義的傾向。也許是女性柔弱守靜包容孕育的特徵更接近於道,老子才把女性比作道本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49

道德經譯註 第五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a00.html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註釋

仁:這裡指存在私心和偏愛。這跟孔子主張的「仁者愛人」是不一樣的。

橐龠:〔tuó〕 〔yuè〕風箱。
屈:窮竭。

數:通「速」,加速。

中:這裡的守中並不是儒家的中正之道的守中,根據老子在《道德經》的一貫政治主張,這裡的中應該是虛靜無為之意。

 

翻譯

   天地是沒有偏愛的,把萬物看作芻狗,聖人是沒有私心的,把百姓看作芻狗。天地之間,不像是一個風箱嗎?雖然是空虛的,但力量卻不會窮竭,越是鼓動它,產生的風越多。政令繁多只會加速國家的衰亡,不如保持虛靜。

 

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一句最早是在看《誅仙》的時候知道的,每一部《天書》的第一句就是這句話,看完小說後著實好好研究了一下這句話。芻狗是用草扎的狗,古時候用來祭祀。莊子解釋說,芻狗在祭祀前人們對它畢恭畢敬,一旦祭祀過後卻被人踩甚至被燒掉,這說明人們只是把芻狗當作一個器物在使用,並沒有什麼感情。天地把萬物當作芻狗,也就是說天地是沒有偏私之心的,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頗有「人在做,天在看」的感覺。對於天地來說,它不會因為一個人是壞人,就不給他提供飲食等生存資料,因為另一個人是好人,就不讓他承受苦難,天地是超越好壞這個對立概念的,天地只是依道而行,所有人在它眼中都是一樣的。至於人的福禍生死,都是人自己自作自受。

 

   之前我說過老子是主張入世的,像這一章就是一個例子。老子先說天地無偏私之心,照此邏輯推出聖明的統治者也應該對老百姓沒有厚薄之分。然後又舉風箱的例子,風箱越鼓動風越多。最後提出自己的論點:統治者不應政令過多,政令過多只會使人們無所適從,加速敗亡,應該傚法天地,保持虛靜、無為(第六十章中「治大國若烹小鮮」講的也是這個意思)。舉個例子來說,就像市場經濟中的政府,只需要建立好公平的規則,市場的參與主體就會自髮根據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則行事,最後的結果是亞當斯密所說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私利但在客觀上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相反,如果政府干預太多,反而會出現很多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51

道德經譯註 第四章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9gt.html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註釋

沖:虛,空虛。

湛:深沉,指道的幽邃而不可見的樣子。

 「解其瑞,挫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在第五十六章中有同樣的句子,講的是領悟了道的人,並且這四句在文中意思不是很連貫,因此有人認為這是誤抄進的衍文。

 

翻譯

   道是空虛的,但是使用起來卻沒有止境的。它是那樣的淵深呀,像是萬物的本源。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芒,混同於塵世之間。道深沉幽邃,似有似無,我不知道它是由誰而生的,它好像是在天帝之先就已經存在了。

 

理解

   語言是有侷限的,當你說一個東西是紅色的時候,一個正常人一聽就會明白,但是你能給一個先天失明的人講清楚什麼是紅色,什麼是綠色嗎?但不管先天失明的人能不能感受的到顏色,顏色還是在那裡,它是客觀存在的。再比如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大象腿的盲人說大象像柱子,摸到尾巴的盲人說大象像繩子。但是我們見過大象的都知道,大象既不是柱子也不是繩子,大象就是大象,只有見過的人才會瞭解。當你要給沒有感受過的人講,你就只能用你們都知道的東西去描述了。但你描述的東西永遠不可能是被描述的東西本身,只能是它的近似。

  道就是如此,他能被人感受到,有的人感受的多,有的人感受的少。老子就屬於感受的多的那個人,但是他限於語言的侷限性,只能給我們一點點描述他的感受,但他怕人們誤解道,所以老子在第一章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能被語言說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楞嚴經》手指指月而指非月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去追求去探索。

   在這一章老子就給人們講了道的一個特點-----空虛。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卻客觀存在,使用卻不會被用完。本章最後一句中老子說的很誠懇,我也不知道道是怎麼來的呀,反過來說,道就是最本源的東西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52

2014/4/14 道德經譯註 第九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ciz.html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註釋

揣:錘煉。

翻譯

持有的東西達到滿盈的狀態,不如就此罷手。錘煉東西使之很尖銳,但是不能長久的保持。金玉堆滿家中,沒有人能守得住。富貴而且還驕傲,那是自己招惹禍患。成功了就隱退下來,這才合乎天道。

理解

《易經》乾卦上九曰:亢龍有悔。《象》解釋說:盈不可久也。乾卦用九曰:見群龍無首,吉。《象》解釋說:天德不可為首也。這跟這一章中老子說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成身退,天之道」本質上是一致的。難怪有人說《道德經》是老子給《易經》做的解釋。

為什麼老子要強調功成身退?我認為一方面,許多人在獲得了成功之後往往想取得更大的成功,獲得了權勢又想要更大的權勢,獲得財富想要獲得更多的財富,其中很多人是因為貪婪。但是取得的成就越高,面臨的風險往往也越大。歷史上的范蠡與文種截然不同的命運就說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像在政府、企業等組織,你坐到了高位,成就了功業之後及時隱退,這樣可以給後進者更多的機會,傳承往往比傑出更重要。德魯克在《旁觀者·弗裡德伯格的世界》說的那樣「公共事務不像科學和藝術,不是個人之力所能成就的,必須持續下去。公共事務的偉人必須有偉大的後繼者。但偉人留下的總是真空。」「如果後繼者只是庸庸碌碌,之前的偉人不要也罷。一個本身有能力,又能提拔後進的領導才是真正的偉人與領導者」,功成身退對組織的傳承也很重要,在這一點上,毛主席和華盛頓還是有點差距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43

道德經譯註 第十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da3.html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釋

載:一種解釋為句首助詞,無意義。第二種解釋為與抱字同義,因為在古文中同一意義往往用不同的字來表示。第三種解釋為承載之意。

營:魂的意思。魂,代表著人的精神思維。魄,代表著人的形體感覺。營魄抱一可以理解為精神與身體的合一。

抱:保持。

一:指的就是道。

離:離開。

專:集中,結聚。

玄:微妙的意思。

覽:又作「鑑」,就是鏡子,這裡含有觀照的意思。

天門:天含有自然的意思,門指的是與外界接觸的通道,天門即天賦的通道,指的是人體的耳目口鼻等感覺器官。

雌:指的是雌性的溫柔、寧靜的特點。

為:幫助。

長:作為首長,含有引導之義。

翻譯

精神和身體相合,持守住道,能夠做到不離開嗎?集中精氣以達到柔和,能做到像嬰兒一樣嗎?滌除雜念觀照內心,能夠做到沒有瑕疵嗎?愛護人民、治理國家,能夠做到無為而治嗎?自然的感官在接觸外物時,能夠做到寧靜平和嗎?明曉事理之後,能夠做到不使用智巧嗎?滋生萬物,養育萬物。生養了它們卻不佔有它們,幫助了它們卻不自恃有功,引導了它們卻不主宰,這就是高深玄妙的道德!

理解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周總理曾經稱讚這句是《道德經》裡最精彩的一句。也難怪,我想這就是天德的最高境界了吧。生化萬物卻不佔有,滋養萬物卻不依恃,成就了萬物卻不為主。這是何等的境界!

 而人們總是習慣於佔有,不習慣失去。習慣於主導,習慣於把自己的意志投射在他人身上。人們總是更多的把得到看作是應該的,而把失去看作是不正常的。在失去的時候覺得痛苦或委屈。當自己的觀點被人排斥,喜愛的東西被人不屑……大多數人的反應就像是自己被攻擊了一樣。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像出家人一樣放下一切,四大皆空。我只是覺得人生,快活的過是一輩子,掙扎的過也是一輩子,為什麼不讓自己變得輕鬆一點,不被太多的榮辱得失所羈絆,不被太多的紛爭所糾纏。

少一分佔有心,就多了一分豁達。少一分主宰心,就多了一分寬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46

道德經譯註 第十一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e2d.html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註釋

轂(gǔ)

共:即「拱」,拱衛、集中之意。

埏:shān)攪拌,揉合。

埴:(zhí泥土。

利:便利。

用:作用。

翻譯

車輪上三十根輻條集中到車轂中,正是因為中間是空的,才有了車的用處。攪拌泥土做成器皿,正是因為器皿的中空,才有了器皿的用處。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正是因為房子中間是空的,才有房子的作用。因此,「有」帶來了便利,「無」帶來了作用。

理解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讀完這句話不禁讓我感嘆老子的睿智。人們往往注重有形的物質,但老子卻看到了無形的東西。我想這句話可以給人很多的啟示。在社會的發展上就是要提醒人們不能只關注物質生活的增長,更要關注精神文化的豐富。在戰爭中就是不能只考慮作戰雙方的人數、裝備,還要關注士氣、民心的向背,就像《狼圖騰》裡的畢力格老人說的:打仗從來不論人數多少,關鍵看你是羊還是狼。在談婚論嫁上就是女人不要只在意對方是不是有沒有車和房,男人更不能只在意對方長得漂不漂亮,真正決定天長地久的是無形的性格、價值觀等。這句話用在人們的修身養性上,它的啟示意義在於教導人們要時常保持一顆空靈的心。人生就像一段旅途,如果背負的太多,就要時常清理一下。如果內心被慾望、瑣事、憂慮裝滿,怎能裝得下更多的快樂和陽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48

道德經譯註 第十二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ev6.html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註釋

五色:青黃紅白黑。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味:酸甜苦辣咸。

行妨:這裡指損害別人利益的行為。

腹:這裡為飽腹的意思。

目:這裡是悅目的意思。

 

翻譯

繽紛多彩的顏色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動聽的聲音使人聽覺遲鈍,多種可口的滋味令人口感麻木,縱馬打獵令人心發狂,珍稀的物品令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在物質生活上只滿足基本的需求而不去追求過度的享受。

理解

雖然我感覺《道德經》可謂字字珠璣,但有幾句話讓我有種振聾發聵的感覺,其中一句就是「為腹不為目」。所謂「為腹不為目」就是說在物質上只滿足基本的需求,而不過度的追求享受。

記得剛上高中的時候,我們班有一個同學春秋時節穿的是布鞋。這令我非常非常的驚訝。小的時候,幾乎每一個同學穿的都是這種布鞋,布鞋輕便、吸汗、而且不用花錢買,那個年代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做。後來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同學們有穿那種橡膠底的球鞋,那時候感覺穿一雙球鞋就非常的威風,就像《銀元時代生活史》裡陳存仁非要穿洋襪一樣,我也嚷著要媽媽買球鞋穿,而且從此拒絕穿土裡土氣的布鞋。所以你可以想像當我見到我的同學穿的是早已被我嫌棄多年的布鞋時我的驚訝程度!而且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的家庭經濟條件很差。當時我心裡沒有任何的鄙視,反而有一種深深的敬佩。

如果一雙一兩百元的鞋子就能滿足需求,為什麼非要花五六百甚至上千元買一雙阿迪或者耐克呢?一個兩千塊錢以內的手機就能滿足需求,為什麼非要買四千多的蘋果呢?(估計要被果粉捲了)仔細問一下自己,你肯定有一個答案。見鬼,還是說出來吧,就是那份虛榮心。但是,實際上誰也不會因為你滿身名牌而對你認可提高,頂多心裡會想,哇塞,這傢伙真是個土豪,或者又是一個富二代,nothingmore。一個人越是炫耀什麼往往說明他越看重什麼,這往往反應他越缺什麼。

為什麼要「為腹不為目」?老子看得非常清楚。過度的物質追求只會使人把精力放在外在的物質上。而且對物質的追求往往是沒有終極的,對物質過度追求最終會導致人被物質所奴役。

有個小故事把這一點說的非常明白。紂王早期的統治其實還是比較英明的,有一次箕子見紂王用象牙筷子吃飯,非常憂慮。有朋友不解問他,不過一雙筷子而已,為何如此憂慮?箕子回答說:紂王用象牙做的筷子,怎麼會滿意陶器做的餐具?一定會弄來美玉做的餐具與之搭配。美玉做的餐具怎麼會用來盛放普通的飯食?一定會弄來四方的山珍海味。吃的如此高貴,怎麼會滿意於穿著粗布衣服在普通的房子裡吃飯?一定會穿綾羅綢緞、建造豪華的宮殿來享受。沒過幾年紂王果然奢靡起來,甚至造酒林肉池設炮烙之刑供他玩樂,最後殷商也就亡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