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聊一下泰勒的行為經濟學、沈沒成本與機會成本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t50.html

    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因在行為經濟學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榮獲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泰勒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完全理性的經濟人不可能存在,人們各種經濟行為必然會受到各種“非理性”的影響,這些非理性行為有時導致那些“看起來很美”的決策最終失效甚至釀成惡果。比如,買股票,很多投資者即使感覺買錯了,意識到付出的已經成為沈沒成本,也不願及時糾錯,都會猶豫不決,抱著僥幸心理,一拖再拖,期待回本或盈利;有的還會在“低位”追加投入以求攤薄成本,結果加重損失。行為經濟學提醒人們要學會忽略沈沒成本。

    有時,沈沒成本和機會成本往往又是交織在一起的。比如,做股票誰都想買得更低甚至最低。由於底點只有一個,而要買到這個底點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又因每個人的判斷都帶有主觀願望,結果不是買得早,就是買得晚,而且各人差異很大。即使借助完全“理性”的智能炒股機器人,哪怕它把全世界所有的大數據都演算個遍,也都無法精準地抄到這個底點。這樣,買得早或買得晚而造成高買的這段損失勢必變成沈沒成本。如果投資者老是為此耿耿於懷,責備自己:“媽的!又買高了!”顯然毫無意義,毫無必要,因為這是做股票絕對無法避免和必須付出的成本。

    單從買入的角度看,這段損失就像潑出去的水,是覆水難收的沈沒成本,但從整個投資過程來看,這又是基於投資者能力的機會成本,即這是投資者根據自己的能力,為了獲取以後的贏利所要付出的成本,而這個機會成本的大小取決於投資者買入水平的高低。所以,為了盡量降低機會成本(同時也是為了減少沈沒成本),投資者不得不努力學習、分析與研究,從而提高投資能力,而這個追求又是無止境的。難怪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告誡道:“投資本來絕非易事,認為投資容易的人都是愚蠢的。”

    上面講的就是買股過程中沈沒成本與機會成本交織在一起的情況。

    同理,賣股也一樣。

    了解和理解一些行為經濟學,有利於糾正投資的錯誤行為。正如泰勒所說的,我們一旦發現了一個行為問題,就可以采取另一種行為作為解決辦法。

    泰勒的行為經濟學非常重視“直覺”的相關研究,因為現實中人們經常憑借直覺而不是理性來做決定。而傳統經濟學假定人都是理性人,這與實際情況大相徑庭甚至背道而馳。

    泰勒的行為經濟學致力於自我控制問題的研究,以期幫助人們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和更好的決策,希望能以較少的代價去盡量接近傳統經濟學的一個理想目標:把人當作是理性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0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