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被渾水研究(Muddy Waters Research)做空九個月後,中概股裡的「績優生」分眾傳媒(FMCN.NASDAQ)宣佈了私有化計劃。
美國時間8月12日,分眾傳媒公佈了來自一個聯合體的初步非約束性建議書。這個聯合體以公司董事會主席江南春為首,此外還包括五家PE——凱雷(Giovanna Investment Holdings Limited)、方源資本(FV Investment Holdings)、中信資本(Power Star Holdings Limited)、鼎暉(CDH V-Moby Limited)及光大(China Everbright Structured Investment Holdings Limited)。
該建議書提議對分眾傳媒進行私有化,對每股美國存托股支付現金對價27.00美元,折合每股普通股現金對價5.40美元。該聯合體成員將成立一 個收購載體公司,擬採用債務資本和股權資本兩種方式融資,並已與花旗全球市場亞洲、瑞信銀行新加坡分行及星展銀行就交易融資事宜進行磋商。
這一計劃引爆了市場的驚訝和猜測,被猜測最多的是其私有化的動機——這家於2005年掛牌納斯達克的廣告公司,是中概股「老將」,業務成熟,表 現穩定,做空機構雖出具五輪打壓其股價的報告,但激烈廝殺中,分眾應戰迅速,最終沒有像綠諾、多元環球、東南融通等公司一般遭到SEC調查,也沒有在應接 不暇的集體訴訟中黯然退市。
既然已經雨過天晴,分眾何必還要私有化?
遭遇阻擊
2011年11月,渾水研究首次發佈對分眾傳媒的研究報告,指責分眾誇大廣告屏幕數量(從12萬塊誇大到17萬塊),歷史收購中存在貓膩,損害上市公司利益。
第二天,分眾發佈公告一一回應,稱渾水研究的指責不真實。但由於此前渾水研究戰績顯赫,市場恐慌下,分眾首日股價仍大跌40%。此後,渾水並沒有輕易放棄,而是繼續發動了四輪攻擊,直至2012年分眾發佈年報,這令分眾不勝其煩。
雖然對分眾的攻擊無果而終,但市場人士認為,渾水最終獲利了。渾水做空的價位約在十七八美元,絕大部分交易當天平倉,即便被套,也有足夠多的機會全身而退。
為了應對渾水的攻擊,2011年四季度,分眾聘請兩家國際第三方機構把廣告屏數了一遍,並進行了一些法律諮詢,僅這些支出就高達230萬美元。
此外,分眾準備2011年年報時,分眾合作多年的審計機構德勤因多家中概股公司客戶落水,自身遭到質疑,要求分眾聘請第三方機構出具獨立意見。分眾最終聘請了一家律所和一家投行,對交易環節的合規性和以往收購的定價及賬目進行審查。
「當時江南春(分眾傳媒董事長)覺得立刻能反駁回去,又提出大股東回購,做了好多措施。儘管渾水這件事基本上擋回去了,股價也有反彈,但看到後續整個的環境,就覺得維持上市意義不大了。」 接近分眾的人士說。
江南春一度為此出離憤怒,最終因為缺乏可操作性而放棄了訴訟。原因之一是渾水的註冊地點不在美國,之二是很難證明渾水具有惡意。
金杜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張毅對財新記者表示,雖然很多公司想起訴做空機構,但美國資本市場這種合理質疑很多,起訴缺乏法律依據。
「我們給你提供那麼高的增長,你還不待見我們,那我們就不跟你玩了。」前述接近分眾的人士說。
![]() |
還是價格
據接近交易的人士介紹,此次分眾私有化中,資本方面主動接觸江南春。凱雷、方源和中信資本三家作為主投,有接觸公司、接觸銀行等明確分工。三家PE對估值認識一致,股份分配也比較平均。
聯合體提議的私有化價格較前一日收盤價溢價16%,較前30日和60日加權平均收盤價分別溢價34.1%和31.5%。
接近交易的人士表示,按30天、60天、90天來看,私有化提議價格全部超過30%,雖然最後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導致宣佈兩週內漲幅很大,但是依然比較滿意。
美股不設漲跌幅度,變動較大,「有些私有化交易價格,最後要比前幾天收盤價低,但相對過去12個月還是高。」這位人士說。
PE機構給出的價格來源於分眾私有化之後未來上市的溢價,而由於分眾傳媒的結構相對簡單,回歸A股或者H股都不存在法律障礙。
從2007年《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開始,廣告不再是外商限制類行業,而只需獲得省級工商部門的前置審批,國浩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吳小亮介紹。也許是為了避免麻煩,分眾採用了部分協議控制的模式:其架構既包含境外對境內公司的直接持股,也包含協議控制。
「現在境外開曼公司是由江南春、機構投資者和小股東持有,要做的其實就是把開曼和香港的兩層殼拿掉。選擇一個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把其它公司重 組變成它的子公司。江南春是境內自然人,通過一系列重組,變成江南春和機構投資者等直接持有境內公司股權,把外資企業變成內資企業或中外合資企業。」吳小 亮說,「怎麼出去的再怎麼回來就行。」
當年分眾經過一系列重組變成外商獨資企業,現在要看當年外匯有沒有違規違法,包括分紅是不是符合75號文的規定,如果沒有違規紀錄,那就外匯登記證註銷,她說。
預先溝通
分眾宣佈私有化提議的第二天,其第二大股東復星國際(00656.HK)便宣佈,分眾傳媒的私有化建議書「為分眾傳媒股東提供了一項具有吸引力的選擇」。
復星國際還表示,江南春的參與是該項建議交易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復星無意支持沒有江南春參與的其他競爭性收購建議。
這一支持性表態不僅為本次私有化增加了極大勝算,還對可能出現的攪局者先行勸退。財新記者多方確認,這正是預先溝通的結果。
復星國際於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投資3.05億美元從公開市場上購買了3765.3077萬股分眾傳媒的美國存托股份(ADS),當時佔分眾總股份的26.3%,為第一大股東。
2011年7月,復星國際減持了一部分股票,獲利約1.47億美元。
復星國際對分眾傳媒純屬財務投資,理論上其應佔據董事會一席,但並未派過代表。
接近分眾傳媒的人士分析,復星國際的持倉成本約為8美元,如果復興願意直接退出,可淨賺6億美元。如其不願退出,未來預計也可通過其他安排參與分眾的私有化,當然,這並非所有股東皆有的權利,而是第二大股東獨享的話語權。
「私有化需要三分之二股東通過,復星就持股17.2%,如果它反對,再加幾個小股東,私有化肯定沒戲。所以之前肯定要得到復星的默許。」該人士說。
多家PE推動交易,多家銀行提供融資,與股東做預先溝通,在每一個環節,消息都有走漏的可能。
在私有化交易宣佈前的一週,分眾傳媒股價開始大漲,累計上漲近20%,高於中概股整體漲幅。同時,其換手率和成交量也開始放大。坊間質疑,有知情人士進行內幕交易的嫌疑。
「環節一多,內幕交易無法避免。」前述PE方面人士坦承。
但與A股不同的是,金杜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永良介紹,雖然SEC對內幕交易查處嚴格,但對個人行為的追查可能不會影響到公司的私有化進程。
分眾走向
「華爾街對我們的每股盈利預測大部分在2.5美元,分眾的市盈率低於10倍,每年能實現20%-30%的增長。高成長性的股票應該有高溢價,現在沒有,反過來就正好是一個私有化的機會了。」接近分眾的人士表示。
但A股市場對廣告概念並不非常歡迎,多位人士分析說。如果可以靠上創業板的服務業或傳媒行業,對分眾或許更為有利。
「我們財務透明,增長確定,投資人瞭解江南春這個人。相對於別的風險投資,同樣等個三五年,對資本來說投我們的風險更小。」前述接近分眾傳媒的人士表示。「A股再低也是20倍,上傳媒板塊可能更高。不過,上海話說沒有『保大洋』的事,這條路也不是一定能成的。」
對廣告行業來說,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是一個顯著的風險,但沒有人說得清楚它對分眾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這個投資最大的風險就是經濟下行對廣告的衝擊。任何一個大企業,要砍首先就從廣告開始。這其實是受經濟影響比較大的一塊。」某PE高管說。
事實上分眾一直在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從在電梯間張貼廣告,升級成液晶廣告牌,之後發展電影院廣告,此外還在開拓不同的渠道。目前電影院方面的發展業績非常好。
據瞭解,這次投資的PE機構專門研究了渾水攻擊的問題,獨立審計過分眾LED屏的數目,之後一致認為分眾業績穩步上升,但公司發展太快,併購協同的問題導致2009年業績大倒退。
「我們認同公司的基本面價值,退市之後,公司治理結構上、業務上,肯定有改善的空間,董事會也會加強。還有就是風險控制,財務報告是不是夠細緻,整體上隨意性強一些。這些都是PE進入一個公司要做的事情。」參與交易的一位人士表示。
接近分眾的人士認為,私有化之後,分眾傳媒可能會擁有更大的試錯空間,去探索一至兩個新的增長點,因為「資本市場的容忍也就是三個月到半年,不會更長了」。
「三年以外的業務可能就是移動的廣告,O2O(Online To Offline)概念這塊,屏未來可以完成銷售。每個屏都有編號和精確的地點,可以鎖定地域的商戶。提升廣告效果,還有空間。另外,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北京上海基數大但增長率不高,二線城市增長很強勢,空間很大。」他說。
阿里巴巴計劃排除在美國上市的可能、或轉攻港股市場;儘管全球市場對這筆可能成為今年最大IPO的生意期待已久,但阿里巴巴還是為他們留下了瀟灑的背影。
阿里巴巴的B2B業務Alibaba.com於2007年在香港上市,隨後在去年私有化,為整個集團的上市做準備。作為中國最大電商,阿里巴巴最早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上市,其估值在600億美元到700億美元之間。阿里巴巴表示還沒有選定協助其上市的投行,也沒有選定最後上市地點。
但是美國和亞洲三個與阿里巴巴溝通過的的銀行表示,美國上市幾乎已經被排除。其中一家表示,「現在事情都沒有最後確定,而且他們的行動也十分保密,但是他們的計劃全部是與香港相關的。」
銀行們表示,阿里巴巴不想在美國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即將面臨的監管和會計準則的約束。
另外,一家銀行表示,作為中國大公司,要上交如此多信息給美國監管者審閱,事關尊嚴。另一家銀行表示,阿里巴巴高層希望通過在香港上市,表達一種文化認可。
此前銀行和分析師們預期,阿里巴巴將會至少在美國同時上市,因為美國市場投資者更多,科技股估值普遍很高。
對於在香港上市的理由,銀行們表示,阿里巴巴相信主要的精通科技股的投資者會將目光投向全球市場,而且香港上市也滿足其對於估值和流通性的要求。
中國公司在美國市場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因為2010和2011年的拋售使得中國公司大傷元氣;很多公司低價交易、尋求退市。
過去兩年中美國交易所退市的中國公司市值已達超過70億美元,包括最近公佈的分眾傳媒和亞信科技。
2012年有兩家中國公司在美上市,而今年尚無一起。2011年和2012年54家中國公司在美國市場融資超過60億美元。
5月21日,順風清潔能源(01165.HK,下稱“順風”)宣布,以20.4億港元的代價收購LED生產廠晶能光電(下稱“晶能”)59%股權,方式為發行新股。而就在2014年,晶能還一度傳出飛躍太平洋、赴美上市的消息。從目前動作看,將晶能放入順風板塊成功的話,也表明這家LED制造商已放棄了美國IPO的想法。
赴美計劃改變
此次順風對晶能的59%股權收購分為兩部分:向晶能的現有投資者購入3480.7萬股的股份,向持有晶能光電期權1428萬股的雇員手里買股份。晶能的實際投資人之一是鄭建明,也是順風光電的大股東。因此這筆收購構成了關聯交易。
據計劃,順風將以每股5.2港元來發行3.92億股新股,相當於現有已發行股本的12.73%,經擴大股本後的11.29%,每股作價較昨日的收市價溢價了4.42%。 發行完畢後,鄭建明持股順風20.6%,湯國強持8.26%,而其他公眾股東持股71.09%。
就在2014年7月,一度傳出晶能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計劃,籌得了以亞太資源(鄭建明控制)領銜的8000萬融資,並準備在2015年擇機赴美上市。但是,此次選擇將把控股權重新移交給兄弟公司順風的話,意味著它將在短期內不去美國。
瞄準智能手機閃光燈領域
晶能為開曼群島註冊企業,主要生產、銷售室內外照明、專業光源、LCD背光及LED芯片、LED封裝,2014年收入為5936萬美元,稅後利潤為-2935.9萬美元,凈資產為9695.7萬美元。該公司從2006年開始研究矽基氮化鎵LED技術,擁有6寸、8寸矽襯底LED技術,獲全球200多項專利,垂直整合LED產業鏈。該公司稱,相比普通照明光源,其有50%~80%的節能效應,生產成本也不算高。
近年來晶能取得了突破,已開發出高性能矽基LED閃光燈產品,用於智能手機。在全球智能手機獨領風騷的時代,新的手機LED閃光燈需求也會暴增。晶能瞄準了上述領域,曾預計2015年該企業可獲得總收入2億美元。
晶能納入順風後,對後者而言存在著另一種解讀。鄭建明一直希望順風不僅做光伏,還有其他清潔能源產品可逐一進來。2015年2月10日,順風就收購了8個風電項目,設計產能為723.5兆瓦。如今把晶能攬入懷中,也使順風期望化身為“綜合化清潔能源服務商”的這一目標,向前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