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事件的根源 蔡東豪
|
|
最近一宗轟動內地商界的新聞,是 馬雲在未經股東和董事局同意下,擅自以低價把阿里巴巴全資擁有的支付寶,轉入自己控制的私人企業。阿里巴巴是香港上市阿里巴巴的大股東,除了擁有支付寶, 最重要的資產是香港人也非常熟悉的淘寶網。阿里巴巴是中外合資企業,美國雅虎和日本軟庫共佔七成股權,馬雲和管理層佔三成。最近胡舒立在《新世紀》週刊社 評以《馬雲為什麼錯了》為標題,撰文指責馬雲的行為違背了支撐市場經濟的契約原則。
馬雲是最受內地人敬仰的創業者之一,他言行高調,是內 地有影響力的意見領導者,也是少數被西方商界接受的內地商人。內地商人偷天換日轉移資產,踐踏與股東之間的契約,在中外合資企業屢見不鮮,但發生在阿里巴 巴這聲譽卓越的中外合資企業身上,內地和外國人同感震驚。這件事成為大新聞不是奇事,奇在這件事竟然存在討論的餘地。從表面證據看,這件事的是非黑白清清 楚楚,不存在討論餘地。馬雲沒有否認轉移支付寶一事,以其一貫作風滔滔解釋他這樣做的原因,是跟國家金融安全有關,國家對支付寶這類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外資 擁有權有所規定,馬雲在阿里巴巴董事局曾多次要求雅虎和軟庫就有可能違反國家規定,尋找解決方案,但得不到滿意回應,因此馬雲在有苦衷的情況下,擅自把支 付寶轉離阿里巴巴。馬雲事件的一段插曲是,他得到內地知名商人史玉柱公開聲援,支持他要做一個愛國流氓。看罷這些新聞,我再一次提醒自己,我對內地的認識 是小兒科。
馬雲事件是非黑白太分明,我不想多談,我有興趣的是馬雲這行為的根源。創業者創業初期有的是強烈信念和幹勁,缺 的是資金。創業者做出一點成績之後,有可能吸引到創投基金,創投基金除了提供資金,還提供其他管理、人事、企業管治等服務,助企業快高長大。創投基金很清 楚自己的位置,它們是財務上的投資者,最終目的是賺錢,創業者始終是企業的主角。因此,創投基金通常不會手持公司的控股權,甚至要求創業者保留控股權,以 確保創業者的持續鬥心。創投基金最大本領,除了發掘明日之星,最重要是知所進退。在九十年代末,科網泡沫期間,雅虎和軟庫如日中天,是狂潮的火車頭,而阿 里巴巴是初出生嬰兒,那時候阿里巴巴把控股權出讓予雅虎和軟庫,是高攀雅虎和軟庫。時至今日,雅虎和軟庫的規模大不如前,它們最值錢的資產,就是阿里巴巴 的股權。相反,阿里巴巴在馬雲的領導下愈做愈好,旗下淘寶網和支付寶成為內地網絡的天之驕子,據估計阿里巴巴估值逾二百億美元,可是馬雲仍要看雅虎和軟庫 的臉色,這種心理不平衡非同小可。
在馬雲眼中,當年雅虎和軟庫確實在阿里巴巴起步初期幫了一把,但這麼多年阿里巴巴愈做愈 大,功勞屬自己和管理團隊,相反雅虎和軟庫的付出已變得有限,但它們沒有識趣地賺夠離去,還處處阻礙公司的發展,已經失去當日入股阿里巴巴的意義。在馬雲 計算內,這麼多年阿里巴巴的價值升了這麼多,雅虎和軟庫應該賺夠了吧,是時候退出。這幾年馬雲多次跟雅虎和軟庫商討購入它們手上的阿里巴巴股份,但一直未 能達成協議,馬雲並沒有掩藏收購不成的失望。
馬雲事件的根源,不是商業糾紛,更不關乎國家金融安全,而是馬雲心理不平衡。 最近這幾年,我相信馬雲沒有一日不後悔當日讓出阿里巴巴控股權。這困局不易解決,因為雅虎和軟庫非一般創投基金,阿里巴巴對它們太重要了,根本沒可能輕易 放棄阿里巴巴的股權,唯一策略是賴死不走,反正阿里巴巴的價值會繼續上升。支付寶鬧劇是馬雲奪回阿里巴巴控股權的手段之一,這場搏鬥誰勝誰負說不定,可肯 定的是,各方會不停展露最醜陋的一面。投資者知所進退真的很難,我見過最成功的一個,是葉維義,他的事蹟收錄在《金錢之王》第一冊,標題是《The Art of Letting Go》,他是我心目中的王中之王。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温州借贷危机:根源与解决之道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15/4OMDcwXzM3MTc4OA.html
民营企业融资困境
《21世纪》:温州高利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和高层的密切关注,高利贷实际已存在多年,为什么问题会在这个时候集中爆发?
陆磊:高利贷并不仅仅是温州的问题,至少发达地区都普遍存在这种局面:借贷利率普遍偏高,实体经济面盈利水平普遍向下走,伴随着今年财富指数体现的经济不景气。
为什么会在这个时点爆发?道理很简单,实体经济收益率往下,而融资成本持续往上,两者出现交叉是不可持续的。所以随着货币政策或信贷层面持续偏紧,若没有后续补充,必然恶化实体经济向下和资金成本向上的态势,所以在这个时间点爆发并不令人惊讶。
高善文:温州事件也许只是更大范围内资金紧张的一个缩影。
实 际上,自去年10月份以来,由于通货膨胀持续上升以及宏观总量调控政策的实施,整个经济体系的资金成本快速上升。从最近一段时间的指标来看,资金利率水平 已经上升到历史罕见的高位,比如9月短期票据贴现利率就一度达到了12%、13%,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候的水平。资金的紧张在资产市场上也有广泛 的表现。近期股票市场总体估值一直在下降,接近历史低点,特别是过去几个月的下跌出乎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的预料;债券市场在今年9月中旬以前也一直疲弱;房 地产市场也开始表现出压力;理财产品市场利率上升很快,信托融资利率多在10%以上。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轮政策紧缩对中小企业的边际影响都要大于大企业,这并不奇怪。但是具体到本轮宏观调控,总结起来,其与2004、2008年宏观调控存在三个方面的特殊之处。
首先,2009年四万亿投资迄今并没有全部结束,与此相配套的项目贷款一定程度上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资金层面受到的挤压更为严重。
其次,在一系列调控举措和信贷压力下,截至今年7、8月份为止,房地产市场通过大幅降价加速回笼资金来应对资金压力的现象并不普遍。资金压力使得部分开发商通过高息融资获得资金支持,实际上也加剧了其它领域资金的紧张。
最 后,过去三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较严重的泡沫化,这在房地产市场、股票中小板市场、收藏品市场都有体现。经济的泡沫化吸引不少民营企业将资金用于资产市场 投资或投机。而资产市场投资资金链的可持续性建立在资产价格不断上涨的预期之上,一旦这一过程停止,资金链就会出问题。资产市场的投资活动看起来加剧了资 金紧张背景下企业的经营困难。
《21世纪》:温州高利贷危机折射出民营企业融资困境,近年来民营企业融资状况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
陆 磊: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投机泡沫问题,及货币政策该不该放松的问题,是两码事。在中小企业从事实体经济业务的背景下,应该向它提供相应的支持;但对于投机行 为,不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撑。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它一定有一个假定,就是你不是去炒房、炒地、炒资源、炒矿产 品,而是从事实体经济。当然,其中的困难是实际运行中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它到底是从事实体还是从事投机。
高善文: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 有技术上的原因,比如能够提供的合格担保品比较少、没有长期健全的信用记录、经营风险大、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等,使得无论在银行体系中,还是在资本市场 上,它们的融资都要较大企业更为困难。另外,房地产投资项目、基建项目,对信贷资金投放的影响也很大,以至于每一次紧缩,民营企业都会因配额、规模控制等 原因被排除在正规信贷市场之外。历史上的数次宏观调控,使得这一问题更为尖锐地暴露出来。信贷、融资市场上的筛选机制,迫使中小企业转向民间融资,同时也 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的利率双轨化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银行表外业务快速发展,高息理财产品大量出现;同时,银行通过信托产品使得贷款利率 自由上浮。利率双轨化也造成了存款人之间、贷款项目之间的分化。存款方面,大量中小存款人面临负利率,规模较大的存款人通过信托、理财产品享有很高的利 率;信贷方面,很多中央项目获得的贷款利率并不高,而很多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特别大,甚至被迫从民间借贷市场上高息融资。
当前解决这一状况的方法,可以从利率市场化以及总量调控政策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是促进利率市场化,双轨变单轨,或者至少让双轨宽度收窄。看起来目前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有利时机。由于现行条件下资金紧张,即使贷款利率实现自由浮动,其对信贷市场的冲击应该也不会很大。与此同时,适当放开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也是可以考虑的。
其 次在总量层面进行调整,比如继续提高存款利率、适当提高贷款利率、纠正负利率,为利率单轨化做一个铺垫;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适 当引导银行间市场利率下行,增加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如此一来,一方面银行存款成本上升,逐渐同银行理财产品、民间借贷市场拉平,促使私人资金从银行表外向 表内回流、从民间借贷市场向规范金融市场回流,并提高了金融监管的效力;另一方面,银行间市场利率下降,银行发放贷款能力增强、贷款投放增加,从而降低了 民间借贷利率,这也就促成了两个市场的利率的适当接轨。
要不要救温州?
《21世纪》:继温州高利贷事件后,地方各级政府一揽子救市措施消息不断,甚至有消息表示温州方面正在争取央行申请金融稳定再贷款。要不要救温州,市场分歧很大,您怎么看?
高 善文:在这种时候,谈自由市场的理想于问题的解决是无益的。政府是救还是不救,关键看哪项举措的成本更大。倘若不救,可能面临的成本包括企业倒闭破产、工 人失业、当地政府税收减少、银行资产质量受到影响以及一定范围内民间金融体系的崩塌。倘若救,以上风险在短期内也许都能避免,但救的成本是,既要政府提供 相应资金,又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变相鼓励民间借贷。
地方政府在事件中恐怕不能置身事外。比如在债务重组中,地方政府就需要积极出面协调。 企业破产、资产处置、债权补偿等,都需要地方公安、司法、工商和税务部门的配合。另外,如果企业资产处置以后仍然无法弥补拖欠职工工资等应优先受偿的项 目,地方政府出资弥补缺口、维护社会稳定、完善职工善后保障工作,也是必要的。
那么就债权人的损失来说,政府需不需要出资?如果债权人是 资金较为雄厚的高利贷放贷者,那么其承受一定的资本损失可能也是应该的,因为其参与民间借贷之前已经对其中的风险进行了充分评估,当风险出现时理应承担。 如果是银行风险管理不当,导致银行资金参与民间借贷市场,也应当承担损失,政府的救助似乎是不必要的。
但问题是,如果大量的中小投资人参 与了民间借贷,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讲,政府出面弥补他们的损失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虽然说中小投资人自身应承担主要责任,但政府毕竟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 在补偿的同时,为了避免道德风险、避免政府未来一次次被拖入重组和救助中,必须加强监管。这似乎也是促成民间借贷合法化和阳光化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陆 磊:实际上中国央行自成立以来,或《中央银行法》颁布以来,还没有出现过由央行直接向地方或实体经济部门直接发放再贷款的经验或可能性。简单地说,这是违 反中央银行法的。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做三件事情: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支付清算。即便为了金融稳定,也是有前提的。之所以叫再贷款,是央行只能向它的金融体 系特别是系统性金融机构发放专项、定向的融资。即便在90年代三年治理整顿之后,加上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海南发展银行事件、城镇信用社全行业关闭,地方上也 曾向中央财政借钱,但绝不是向央行借钱,而是转手由央行提供面向这些金融机构的专项再贷款。所以,我个人以为绝不可能出现地方政府直接向央行申请再贷款的 可能性。
其次,温州并没有大的法人金融机构的总行,最多只有城商行和一些大银行在本地的分支机构,分行不是法人,不具备向央行申请紧急专项再贷款的资格。
温州的事情,我的看法是不管,要管也由地方政府而不是中央政府去管。这里有两点判断:首先,温州的事情属于区域性而非全局性金融风潮,它是民间的相互借贷,除非能够证明工、农、中、建、交这样的大银行已全面涉足,才需要通过拯救这些大银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其 次,民间借贷相对来说都是有钱人通过炒作来完成前期的投机性操作,前几天跑路的眼镜大王,他不是生产眼镜出了问题,而是炒作其它资源类产品出了问题。如果 我们对于投机行为实施救助,就建立了非常不好的道德风险产生机制,意味着炒作者成倍的收益是自己的,一旦赔了,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是可以救助的,这是严重 的权责不对称安排。投机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金字塔游戏规则,就像麦道夫诈骗事件,双方是愿打愿挨的,不可能出现美国联邦政府或美联储为此买单。
《21世纪》:温总理在视察温州之后表示,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您认为引导规范需满足什么条件?
陆磊:怎么理解阳光化?是把它放在阳光下随它去干,还是纳为正规金融?首先我们要界定,民间借贷不是非法集资,它本身就是阳光的,是你我之间商定的。不阳光的是非法的地下钱庄、自己代办银行业务,这
是该打击的。“阳光化”这个语境,我们应该有精细的认知。
其 次,假设把它变成正规金融,如2005年至今各地建立了很多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担保机构、典当行,这些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也有很多,为什么还有地 下钱庄或高利贷?它是打不尽杀不绝的,是人性使然,总有人是风险偏好者,想投机,想获得更高的回报,而也总有人能够提供这样的可能性,所以他们之间就按照 高利率进行交易。如果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四倍,就是非法;但如果双方签一个对赌协议,我现在借100块钱,来年你还我200,那就不叫 借贷,而是债权债务关系了。所以,这些跑路的企业家,到底是向一般不认识的老百姓筹资,还是向他的亲友筹资?如果是熟人就不属于金融法调节的范围,而属于 民法调节的范围。
高善文:中国民间借贷如此盛行,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规范金融存在着大量的管制、企业很多融资需求在规范金融市场上无法满足。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加强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规范金融市场的利率自由化和准入自由化,促进金融服务的便利化。
目前的情况是,民间金融的存在是无效率规范金融市场的一个补充,有它一定的合理性,政府应当加以规范和合理引导。
我 个人认为首先应以温州事件为契机,为民间金融支持下广泛存在的债务违约问题确立一个清晰的破产重组程序,这对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具有积 极意义。债务违约既然已经发生,随后的工作就是进行债务重组,比如最坏的情况,企业破产清算、资产处置、债权补偿;比如稍坏的情况,原先债权人承受一定比 例的资本损失、引入新的股权投资者和债权人、恢复企业经营等等。企业破产程序、优先受偿顺序、债务重组机制等,都需要有完善的法律程序和规章制度,中国在 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还很欠缺。因此,借由此次温州事件,确立明确的破产重组程序,促进民间借贷规范运作看起来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这种信用增强机制会使得中国 金融业生态越来越丰富和深化。
多重困境下的货币政策
《21世纪》:对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日前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上传递出这样的信息: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市场对于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在升温。货币政策当如何取得平衡?
高 善文:静态地看,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动态地看,压力看起来正在消退。过去三个月,通胀压力消退的速度比市场预期的要慢,表现出很强的粘性,但这可能不 会影响通胀压力逐渐消退的基本趋势。目前在资金仍然紧张、外围市场不稳定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表现出比较广泛的减速迹象,硬着陆担忧的升温,反映出市场对 经济的看法比较负面。
从历史经验来看,央行的判断与经济形势的发展似乎总难一致。每一次通胀爬升的时候,央行往往很早地预警风险;在通胀 回落的时候,又总是过一段时间才确认趋势。当然这可能不完全是专业能力的问题,同央行所处的地位也有关系。我个人认为,目前央行的调控相对而言偏滞后于周 期,经济可能没有央行判断的那样好,通胀也没有央行认为的那样糟糕,这一点跟2008年有点相似。
未来一个季度继续维持总量政策的稳定, 这并不意味着结构性的政策不能实施。考虑到目前比较严重的利率双轨,即使利率不能立即自由化,也可以考虑先提高法定利率,相当于一次紧缩性政策;同时,提 高贷款投放规模,相当于一次扩张性政策。两相结合,操作适当的话,既能实现总量政策的稳健,又能形成利率双轨向单轨的靠拢。鉴于目前经济可能的下行风险以 及通胀下行的趋势,即便政策在最后的操作上略偏向于扩张,也是可以接受的。
陆磊:着陆是肯定的,硬着陆是不可能的。经济上的硬着陆一定伴 随着金融危机,这在当前暂时不足以发生。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绝不会是由于民间借贷链条断裂,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了大问题。现在财政收入仍然保持30%的 增长,说明政府是有钱的。虽然房地产调控使土地和房价不往上涨了,但也没有非常强的下跌动力,所以整个融资平台发生泡沫破裂的可能性还不大,短期内不存在 硬着陆的风险。
经济增长率达到9.2%就说是硬着陆,这太可笑了,这仍然超过了我们设定的目标7%。硬着陆一定是经济急剧下行,伴随着金 融体系的崩溃。四季度我预测是8.3%,我们观察到的是民工荒,并没有观察到大面积失业,所以,没什么好怕的。现在我担心的是在这种背景下货币政策又放 松,进入下一轮的泡沫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甚至出现资本外逃。
货币政策具体的操作,首先,我认为加息周期随着7月份那次加息已经结束了。虽然中国应该加息,负利率就是让老百姓补贴投机者,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再分配;但现在我们投鼠忌器,怕经济硬着陆,不再加息,这个可能性我愿意接受。
其次,不排除出现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这不是说放松贷款,而是避免银行体系出现比较紧的资金状态,导致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危机。
最 后,在适当情况下,如明年一、二季度以后,随着通胀率下行,可能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也仅仅是为了使实体经济面不至于过紧,而不是大幅度地放松银根。关 于降息,我个人以为可能性不大,因为我们已经是负利率,所以利率政策可能会进入一个稳定的平台期,能动的只是数量性工具。总之,我不赞同现在下调存款准备 金率,但赞同根据银行体系情况来调整公开市场操作。
(因时间关系,陆磊的发言未经本人审核。)
散戶成「植物人」根源何在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7/2882002.html據相關媒體22日報導,深圳一家券商研究所對該券商旗下數十萬個人投資者的歷史數據進行的研究表明,60%的個人投資者開戶之後,在3年內成「植物人」;90%的個人投資者在開戶後的5年內成「植物人」。
按該券商研究所的定義,所謂股票投資的「植物人」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資金加持股市值在一萬元以內;二是一年以上沒有交易;三是一年以上沒有從銀行賬戶向證券賬戶轉入資金。一旦一個投資者攜資金進入股市交易,到同時滿足這三點,這個投資者就算成為「植物人」。換言之,五年的投資基本消耗了一個新入市散戶的「元氣」,成為「植物人」虧得一塌糊塗並對股市傷透心。應該說,散戶炒股遭遇這樣的窘境並不意外。時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一年多前與投資者代表座談時稱,「每年有兩三百萬的新股民進入市場,同時也有數以百萬計的投資者損失慘重,因而決定退出市場或不再交易。」
需要反思的是,為何會如此多的散戶成為「植物人」?一般認為,大量散戶虧損出局,與其熱衷高風險的「炒新、炒小、炒差、炒短」等「四炒」有很大關係。散戶難以改掉頻繁追漲殺跌的不良投資習慣,資金周轉率數倍高於機構投資者。深交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深市個人投資者平均持股期限僅為39.1天,遠低於機構投資者的190.3天。另一方面,散戶在與機構的博弈中處於弱勢地位,特別是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對上漲行情很難「先知先覺」,往往在盲目追漲殺跌中損失慘重。昔日的「公募一哥」王亞偉曾在離職新聞發佈會上稱,任何一隻股票都不適合散戶買,除非他對該公司非常瞭解。
其實,散戶虧損成「植物人」或被迫出局的現象嚴重,不是簡單因為股市投資「一盈二平七虧」,而首先在於A股市場本身缺乏投資價值。從2007年10月見頂6124點跌落以來,A股基本上延續了長達近6年的熊市,期間有過的反彈沒能改變走熊的基本態勢。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上證指數7月19日再度跌破2000點,而2000年7月19日是其首次盤中突破2000點大關,13年來的滬市股指正好「零漲幅」。在一個13年股指「零漲幅」且最近6年持續走熊的股市中,處於弱勢地位的散戶豈會不虧損纍纍?某種程度上說,新股民興沖沖進入股市的那一刻已經踏入了「地雷陣」。
正因為A股市場長期走熊,基金同樣在「地雷陣」中未能倖免。剛剛公佈的基金半年報顯示,儘管結構性行情活躍及創業板指數創反彈新高,基金扎堆投資創業板的力度空前,但二季度主板指數下跌逾一成還是導致基金傷得不輕。除貨幣基金和債券型基金外,其他各類基金全線虧損,其中,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二季度分別虧損454.22億元、63.93億元。
在A股「地雷陣」中逆勢賺錢不是一件容易事,更何況中小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存在不足。內幕交易、股價操作等行為的違法成本不高,就連基金也爆出參與內幕交易,使得那些信息掌握如「無頭蒼蠅」的散戶成了博弈中的「冤大頭」。例如,高送轉行情經常造就股價翻番的大牛股,可「潛伏」的盈利機會往往屬於提前得到內幕的機構,而不是等待上市公司公佈分配預案的散戶,散戶只有追漲後遭遇「見光死」的苦命。
A股市場尚未形成以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理念為主導,缺乏長期投資的整體氛圍,導致新入市的散戶容易熱衷於追漲殺跌。單純靠勸阻「四炒」的投資者教育,很難起到保護散戶的效果。避免更多散戶成為「植物人」,從根本上說,一是需要提振股市,解決造成A股市場與經濟增長背離的深層次矛盾;二是落實好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否則的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圖解中國經濟失衡的根源——並非政策惹的禍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394
雖然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了30多年,但其帶來的問題也是「驚人的」——經濟結構中消費與投資比重的失衡。很多人會認為這是長期金融壓制政策造成的結果,但前世行中國主管黃育川認為,這種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更多是一個小農經濟大國快速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結果——這是自然而然的。他還指出,誤讀經濟失衡的根源會導致錯誤的針對性政策。他寫道:
中國經濟增長不平衡是事實。在過去10年了,消費佔GDP的比重已經穩步跌至了35%——這是所有主要經濟體中的最低水平,同時投資的比重上升至超過45%,同樣也是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如下圖所示)。但這些不平衡是脆弱的一面(正如大部分觀察者認為的),還是中國經濟騰飛的結果,因此並不存在本質上的問題呢?
(藍線代表私人消費,紅線代表投資)

很多分析師把這些不平衡歸咎於低利率,加上被低估的人民幣匯率支持,它們被認為是壓制消費,鼓勵過度投資的因素。但這個觀點是具有誤導性的,因為這些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不是金融壓制,而是一個廣泛成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這個過程已經導致家庭收入佔GDP的比重下降,儲蓄率上升,加在一起解釋了過去15年裡,消費佔GDP比重的下滑。
上述的一切都可以利用Arthur Lewis贏得諾貝爾獎的模型得到,該模型顯示了農業部門的過剩勞動力轉移到現代經濟體系中,是怎麼與投資上升相伴而生的,並導致了高速但不平衡的增長。他的分析還預測了其它情況,當勞動力供應收緊,增長放緩,經濟將變得更為均衡——現在普遍被稱為「劉易斯拐點」。
這些不平衡來源於城鎮化後勞動收入佔GDP比重變化帶來的影響,因為工人從農村轉移到以城市為基礎的經濟活動中。比如說,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民種大米產出1萬元,在支付投入成本後,淨收入為9千元。那麼,他把2千元存起來,並消費了剩下的7千元。在國家宏觀經濟的統計中,他的經濟活動轉化成了佔生產總值70%的消費水平。
假如他轉移到深圳,並在富士康(蘋果)找到一份工作,每年的收入變成了3萬元。象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一樣,他存一半消費一半,也就是1.5萬元。蘋果把他的勞動與資本和進口部件結合在一起,生產出附加值為6萬元的iPad。那麼,現在他的消費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已經降到了25%。
如下圖所示,這種特定的勞動力轉移,在國家宏觀經濟的統計上會顯示出,勞動收入佔產出的比重從90%下跌到50%,同時消費佔GDP的比重從70%下跌到25%。

這個過程通過每年數千萬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不斷重複。這已經導致農業部門工人佔總勞動力的比重從約50%大幅下跌至35%,同時工業和服務業的工人比重也出現了同等的上升(如下圖左圖所示)。因為在工業領域中,勞動收入佔產出的比重低多了(相對於農業部門的接近90%,工業部門只有約50%,如下圖右圖所示),勞動收入佔GDP的比重已經大跌。
(藍線為農業,綠線為服務業,紅線為工業)

但這種下滑並不存在任何不正常的地方,因為外來務工人員賺的錢和消費水平都是過去的幾倍,企業又能夠通過不斷增加吸收勞動力和投資來擴張,同時國家也有益於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和兩位數的經濟增長。
(家庭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

(中國不同地區的家庭收入佔GDP的比重,紅線代表西部,藍線代表東部,綠線代表東北,紫線代表中部)

....(如上圖所示)如果金融壓制或人民幣匯率是中國增長不平衡的根源,那這種消費的下滑就不應該存在巨大的地區性差異,因為全國的定價體系都是類似的。此外,如果存在地區性差異,那麼就應該認為,鑑於東部處於工業和商業的中心,這種消費比重的下滑應該更明顯。但實際上情況是相反的。從2000年開始(90年代末中央政府實施開發大西部戰略),大西部而不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歷了家庭收入佔GDP比重大跌40%,同時其它地區過去幾十年出現的下跌則更為平緩。
【敗局】丁家宜「消失」的根源:文化難以磨合導致分裂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014在併購當年,丁家宜品牌創始人掛冠而去,次年,一批關鍵的銷售人員緊跟其後。正如同其他的許多併購一樣,文化的難以磨合是導致分裂的最重要原因。
文化衝突是併購案例裡的老話題,說到底就是對人才的管理和運用。它體現在目標差異、權力之爭、價值觀的體現和做事準則。
強勢的外資巨頭在全資收購了本土品牌後,來自股權和心理的優勢,使得辛苦打拚出天下的本土品牌團隊的心理失衡。當外資得意於版圖的擴張時,本土品牌團隊在意的是失去的自由和話語權。在這個天平之上,難以有成熟、規則式的解決方案。
獲得資產並不難,難的是日後的執行,執行就得靠人,就像麥肯錫的一個合夥人所說,「其實戰略只佔1%,99%是執行」。
在科蒂集團亞洲副總裁David Ennes替代丁家宜創始人莊文陽去運營丁家宜品牌時,即便是面對同樣的市場,同樣的資產,仍然會模仿走樣,所謂水土不服。水土不服的原因是,缺少對中國鄉鎮城市和農場市場的文化、消費習慣和渠道商特性的瞭解和思考。
日化外資巨頭進入中國之後,慣於根據以往經驗鋪設一線市場,但丁家宜的創始人莊文陽則在建立品牌之初就敏銳地發現,「中國內需市場的肉在農村,骨頭在城市」,他要求銷售團隊在中國四萬個鄉鎮中,攻下一萬個。
中國鄉鎮城市和農場市場極其分散,消費習慣差異大、語言不通,沒有成熟的百貨商場、賣場,甚至沒有小型商超渠道。對於分散的、情況各異的市場,還要有不同的營銷策略,瞭解到終端消費者的需求之後,還要依據自有產品主導、改變其消費習慣,這並不容易。
此外,面向底層大眾日化產品,不僅要有價格優勢,還要量大、渠道廣、品牌定位清晰、廣告宣傳到位,對於渠道商來說也有更複雜的訴求和特性。
對外資來說,越是接地氣的產品越難以操作。外資公司自身流程、決斷的複雜,也使得其在中國低線城市的競爭上處於弱勢。
近幾年來,隨著一線城市的飽和,細分市場競爭強勁,外資公司想繼續鞏固在中國的業績,就必須深耕市場,以往慣有的品牌優越感和大相逕庭的市場狀況,使其會選擇從併購一個本土品牌開始。可是到最後,被併購的本土品牌只是成為其在中國低線城市的試金石,有的如同大寶、小護士逐漸消匿,也有如同科蒂和丁家宜,彼此拖累,彼此消耗。
這時外資很委屈,賠了夫人又折兵,還被人揣測為「併購一家本土品牌就是為了滅掉這個品牌」。更多外資的敗走,只是因為無法本土化,面對複雜的中國內需市場水土不服,不獨卡尼爾、露華濃,也有大量本土品牌崛起後又消逝的案例。
到底要依靠什麼征服終端用戶,只能是專業人和專業人掌握的那些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這也是平安信託與家化之爭中,原上海家化總經理王茁所說的,「在化妝品行業中,面對複雜、草莽的的市場環境,企業家(指葛文耀)在戰略性產品推出和推廣中的關鍵作用不容忽視」,企業家的進攻性、應變力和強勢推動力,不是通過MBA教程式的判斷邏輯、推行一整套KPI考核和風控,或者其他先進的管理模式就能取代的。
莊文陽離開後的丁家宜,在三年之後銷聲匿跡,這個曾經銷量居國內日化行業前三名的本土品牌,只剩下一堆有形資產,每年在大筆的品牌商譽減值、資產設備減值之後,造成科蒂集團業績的負累,終於忍無可忍被叫停。
來源:經濟觀察報
把脈樂視:三重危機、一個根源與兩種結局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4/148556.html
i黑馬:在業界看來,樂視就像一個謎。看不懂,也琢磨不透。這種神秘感也附著在創始人賈躍亭的身上,從年初開始,賈躍亭的行蹤一直被各大媒體所關註,直到他親自在微博發聲,稱自己已回京,然而留給外界的一些謎團仍然處於朦朧狀態。這篇文章的作者從危機、根源和結局三個維度為樂視把了把脈,;來看看他的解讀。
賈躍亭不在的日子里,樂視的管理層使勁渾身解數,力圖營造一種“一切正常”的表象。但遺憾的是,事情並沒有朝著樂觀的方向發展。
“樂視就是我的生命!”12月23日,樂視網董事長兼CEO賈躍亭在一條微博里這樣寫道。
根據樂視官方的說法,賈躍亭因身患胸腺瘤,此時應該身處北京某醫院病房。樂視網總部位於北京東四環朝陽公園附近的宏城新泰大廈,這里距離協和、同仁等大型醫院都不遙遠,但就算如此接近,這位一手創立並帶領樂視網一路狂飆突進的英雄式人物卻無法輕易回去。
從6月初出走海外,到11月底回京住院,再到如今,賈躍亭隱居幕後已長達半年之久。在這半年里,樂視先後經歷了監管風波、政治傳言、資本危機等多重挑戰。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樂視的一部分謎團被逐漸揭開,但更多秘密仍然伏在水下。
賈躍亭不在的日子里,樂視的管理層使勁渾身解數,力圖營造一種“一切正常”的表象。但遺憾的是,事情並沒有朝著樂觀的方向發展。
12月22日,樂視網股票跌停。12月23日,再跌近3%,收報29.23元,僅僅比2010年IPO的發行價高出0.03元。隨著令計劃被調查的消息傳出,有關樂視前途命運的討論再度甚囂塵上。樂視究竟面臨著什麽樣的危機,其根源何在,其結局又將如何?
三重危機
監管、政治、資本,是橫亙在樂視面前的三座大山。
樂視危機始於監管風波。今年6月,互聯網電視行業的監管單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連發禁令,不斷規範行業行為。過去行事最為高調的樂視首當其沖,樂視盒子因此停售,至今未能恢複。
盒子作為攻占電視存量市場的有效手段,成本低廉,使用靈活,與樂視靠內容收費的理念十分契合。被下架意味著樂視的商業模式失去了大量的潛在用戶群體,其前景必然因此大打折扣。盒子之外,樂視的電視業務目前還沒有受到相同待遇,但並不意味著廣電總局在盒子和電視兩個終端產品上會采取兩套監管標準。未來完全有可能將監管範圍擴大到電視上,屆時樂視將不得不進行大量整改工作,其硬件免費內容盈利的商業模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地,還有待觀察。
樂視網的市盈率曾經一度高達100倍之多。市盈率代表著投資者對其未來的看好。版權、內容是樂視網的過去,互聯網電視業務是樂視網的未來,其推進的順利與否,事關成敗。而現在的狀況是,樂視已經經不起政策的絲毫折騰,一旦利空來襲,很可能功虧一簣。
此前,《財經》、財新、澎湃等媒體的報道梳理了賈躍亭和令完成、匯金立方的交錯關系。根據公開報道,除了在樂視網的發展過程中存有灰色操作的嫌疑之外,賈躍亭還有可能是匯金立方的早期合夥人之一。
匯金立方的早期投資者北京傑威森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權掛靠在賈躍亭的高中同學賈雲龍名下。不過,在最近接受媒體采訪時,賈雲龍聲稱自己對此並不知情,並表示曾經把身份證借給過賈躍亭;如果代持身份成立,賈躍亭就與令完成產生千絲萬縷的牽連。
據報道,令完成目前正在接受調查。由令完成任董事長的匯金立方,過去幾年曾經介入了包括樂視網在內七家公司,並幫助它們成功上市。有媒體統計匯金立方由此獲利十幾億。如果賈躍亭確實是匯金立方的早期合夥人之一,那麽其牽涉面將遠遠超出樂視網之外,情況將會更為複雜。作為樂視的靈魂人物,賈躍亭已經“隱身”了很長時間,未來一旦有“壞消息”傳出,樂視的管理層和投資者恐怕會陷入慌亂之中。
如果說監管層面、政治層面的危機還不在眼前、且不受樂視控制、只能聽天由命,那麽資本層面的危機則迫在眉睫、更為棘手。賈躍亭目前持有樂視網股份的44.21%,為了滿足樂視集團業務的強大資金需求,賈躍亭將其持有股份的73.36%都質押了出去。
一位證券行業人士說,今年創業板股票的質押率約為40%。根據樂視公告,賈躍亭質押股票的時機通常都在股價處於高位之時。如果按照40元來計算,賈躍亭質押的每股股票實際融到的金額約為16元。而按照證監會135%為警戒線、120%為平倉線的規定,當樂視網的股價跌到21.6元時,就必須追加質押物,跌到19.2元時,券商和銀行就會強制平倉。屆時,大量股票進入二級市場,樂視網股價將會狂瀉不止,賈躍亭將因此喪失公司控制權。
意識到這一危機的樂視,在今年8月發布公告稱,擬非公開發行股票融資45億元,但目前這項融資尚無明確進展。在這筆“救命錢”到來之前,樂視網必須穩住股價。為了加強投資者的信心,樂視在過去幾個月里講出了生態農業、新能源汽車、智能玩具、國際化等故事,還通過賈躍芳向公司提供無息貸款、管理層集體增持等手段向投資者表態,甚至不惜“割肉”、要將本來希望單獨上市的樂視影業並入上市公司。
業務、創始人、公司運營三個方面統統出現問題,這不禁引人發問:這些危機的根源在哪里?樂視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一個根源
眾所周知,在涉水互聯網電視行業之前,樂視網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網站,雖然手握大量版權,並且率先實現盈利,但這個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在優酷、土豆、搜狐視頻等同行眼里並不起眼。在牌照、行業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並沒有使樂視網取得多大意義上的成功,直到後來,推出盒子、電視,才讓這家企業有了萬眾矚目的明星感。
公告顯示,從2013年開始,賈躍亭開始頻繁質押自己的股份,反映出在電視業務的影響下,樂視對資金的極度渴求。不可否認,踩點互聯網電視業務的樂視有先見且打出了一副好牌,其內容和硬件的品質也一度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商業模式更是備受追捧。但正所謂小牛難拉大車,樂視過去的根基太小,未來要做的事情太大。
和BAT、小米、360等公司的擴張路徑不同的是,樂視並沒有一項可以助其進可攻退可守的核心業務。而創業板再融資渠道匱乏、國內股市對“聽故事”的偏好,決定了樂視不同於中概股企業的膨脹之路——以故事籌資金、用資金講更大的故事。而隨著業務線越來越寬,需要的資金也越來越多,如果沒有新錢進入,舊有業務很可能無法進展。
樂視正是由此失控,停不下來。而撞上監管、政治等等外部危機之後,不少投資者望風而逃,資金的軟肋便日益凸顯出來。
總而言之,樂視過去的積累,本來就無法承載賈躍亭的遠大理想,而強制上路後,走得越快,出軌的風險就越大。
兩種結局
盡管樂視的資本危機愈演愈烈,但業內專家普遍認為:與樂視身處同一條船上的銀行、證券公司不會讓其輕易沈沒。因為一旦股價跌到平倉線,意味著這些機構投資者前功盡棄、損失慘重。
也就是說,樂視的真正危機還是在業務和創始人層面。一位專家表示,隨著事態進一步演進,如果出現更壞的情況,導致機構投資者托市困難,賈躍亭及其核心管理層將很可能面臨著“退到幕後”的局面。
當然,賈躍亭個人的危機如果能及時化解,對樂視來說才是更好的結果。
無論如何,風波過後的樂視需要一次全面革新,忘掉過去賴以依存的資源優勢,回歸到一個公眾公司應有的姿態,穩健、透明發展,忘掉“顛覆”,重新認識自己。
全球性通縮根源:人口、地產及債務周期見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011
中國銀行投資策略分析師蔡喜洋在最新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複蘇曲折,物價徘徊於通縮邊緣,其根本原因是,危機之後,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歷人口、房地產、債務三大周期同時見頂,使得有效需求的降速遠快於供給收縮的步伐。
他認為,雖然各央行紛紛采取大幅降息與量化寬松政策,但居民消費支出回升緩慢、企業資本開支動力不足、銀行信貸擴張謹慎,使得寬松貨幣政策的作用不再迅速靈驗。
各大經濟體中,唯美系國家人口增長和人口結構顯著改善。再加上頁巖革命等技術優勢和低廉的資金成本,強勢複蘇的美國經濟將會引領全球經濟進入再平衡。
全球主要經濟體滑向通縮邊緣
全球主要經濟體均已滑向通縮邊緣。2014 年 11 月數據顯示(圖 1-4),美國CPI 和 PPI 分別同比增長 1.3% 和 1.0%,兩個指標均已連續 6 個月持續下降,這也是美聯儲議息會議對加息措詞保持“耐心”的核心原因;歐元區分別是 0.3% 和 -1.3%,PPI 已連續17個月負增長,歐洲央行官員已明確表示警惕通縮風險 ;英國這兩個指標分別是 1.0% 和-0.09%,PPI 連續5個月為負值 ;中國分別是1.44% 和 -2.77%,PPI 已連續 33個月為負。


從 2013 年第二季度起,日本已結束長達 15 年的持續通縮局面,2014 年 10 月份其 CPI 和 PPI 同比均增長 2.9%,主要原因是安倍經濟學以提升通脹至 2% 以上為核心目標,並不惜大力推動日元貶值,但效果逐步走弱,今年以來消費或生產物價均已連續 6 個月環比負增長。

第二,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暴跌加劇通縮壓力。2014 年下半年以來,受美國退出寬松政策及加息預期影響,美元指數持續走強,反彈幅度達 12%,這使得國際原油和大宗商品市場風雲突變,同期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近 40%,鐵礦石價格下跌 35%,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亦大幅調整,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 2015 年全球通縮壓力的擔憂。
人口周期見頂
本輪危機同時疊加了美系國家(美、英、澳、加)和中國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勞動人口周期拐點(圖 7-8),以 15-64 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來衡量,美系國家(美、英、澳、加)和中國在 2006-2009 年經歷了勞動年齡人口周期峰值,歐元區國家(德、法、意等)和日本人口周期此前已於 1988-1992 年見頂(圖 6)。

人口結構決定需求結構,所以人口周期對房地產周期和債務周期具有決定性影響。本輪全球性的勞動人口收縮以及老齡化加劇,使得房地產需求擴張(居民加杠桿)以及政府債務擴張(政府加杠桿)失去基礎,這是企業部門資本開支動力不足以及金融部門信貸擴張謹慎的核心原因。
房地產周期見頂
從全球人口周期與房地產周期的歷史經驗看,人口周期拐點前後往往伴隨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歐元區國家(德、法、意為代表)人口周期見頂於 1988-1990 年,隨即出現 1990 年左右的歐洲房地產市場調整,平均降幅達 30% ;日本人口周期見頂於1992 年,其樓市於 1990 年左右崩盤,至 2014 年 6 月底,日本實際住宅價格仍不及1990 年 50% 的水平 ;美系國家人口周期見頂於 2006-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迅速蔓延為國際金融危機,重創全球經濟。

中國人口周期見頂於 2010 年,2014 年的中國房地產市場全面承壓,市場調整不可避免,但全面崩盤的可能性較低。
中國房地產市場一年的縮量大於其他各大經濟體房地產的全年增量,中國房地產周期進入下行階段也就意味著全球房地產繁榮周期的結束。數據顯示,2013 年中國銷售商品房約 1300 萬套,而 2014 年 1-11 月僅銷售 1000 萬套,收縮量級是 300 萬套。美國由危機前新屋銷售峰值 128 萬套(2005 年),估值 30 萬套(2011 年),2013年已回升至50萬套水平。而德國、英國一直維持在20萬套和15萬套的新屋銷售水平,日本新屋銷售市場不足 10 萬套。
債務周期見頂
危機之前,全球總需求擴張的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各經濟體持續增加債務杠桿。歐美發達國家居民部門加杠桿支撐其過度消費,其典型莫過於次級按揭住房貸款,政府部門加杠桿維持其高福利社會的龐大開支 ;中國則是企業部門加杠桿推動產能持續擴張。當房地產泡沫不再膨脹,債務循環不再持續,建立於債務杠桿基礎之上的全球經濟平衡體系瞬間坍塌,隨之而來的殘局已是眾所周知,各經濟體不得不面臨痛苦的去杠桿過程。
從債務規模看,日本總杠桿率最高(515.8%),歐元區國家緊隨其後(350%),美系國家次之(300%),新興市場國家靠後(250%),這一排序也與人口老齡化或社會人口撫養比的排序保持高度一致。日本老齡化程度為 25%,歐元區平均為 20%,美系國家為 15%,新興市場國家為 10%,中國為 9.7%。
偏高的老齡化加重了社會撫養負擔,這構成了各經濟體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結構的巨大差異,成為決定各自債務規模和結構的核心因素。

全球經濟從“大穩定”走向“大衰退”,唯一原因就是過度繁榮。危機之前,全球經濟繁榮的基石是美系國家和中國勞動人口占比持續上升,在歐美消費高速擴張、中國產能持續擴大與房地產市場快速膨脹的合力下,全球總需求高歌猛進。
而隨著“歐、美、日、中”人口結構的趨勢性轉變,總需求面臨人口、房地產、債務的三重收縮,各央行通過降息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提振居民消費、推動企業增加資本開支,進而改善居民就業和財政收入的傳統作用機理已經難以奏效,這就決定了再平衡之路是漫長和曲折的。
美國引領世界
不同經濟體的人口稟賦和增長趨勢存在巨大差異,也就決定了各自房地產周期和債務周期複蘇的不同步。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且加息預期偏鷹,進一步印證了美國複蘇的強勁勢頭,且有望擡升 2015 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美國經濟複蘇有其內在原因 :
一是人口增長和人口結構顯著改善。美系國家通過移民政策松動,有效推動了人口增長,一方面有利於增量需求擴張,比如,一個可觀測到的明顯變化就是美系國家房地產活動已經顯著增強 ;另一方面優質移民人口有助於降低老齡化速率,減緩政府債務支出壓力。
從主要經濟體人口增長數據看,2008-2013 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四個國家的人口分別增長了 4.95%、4.57%、6.90% 和 11.06%,加權平均值在 6% ;歐元區平均為 2%,且核心國家偏低,德國為 -2%、意大利為 0.77%、法國為 3.15% ;日本為 -2% ;中國為 2.98%。

二是技術創新優勢全面突顯。如美國“頁巖氣革命”極大沖擊了全球能源和經濟格局,並為美國再工業化提供了低成本優勢,而互聯網信息產業、智能制造業加速等,也將增強美國經濟複蘇的內生動力。
三是全球低成本金融資源的支持。美國經濟率先複蘇是由人口、技術和資本全面推動的,而歐元區和日本由於短期內無法有效改善其人口和技術的核心要素結構,且債務壓力沈重,財政整頓和結構性改革遲緩,超寬松貨幣政策仍將是其唯一選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奧巴馬非盟講話:強人政治是非洲腐敗根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2168.html
奧巴馬非盟講話:強人政治是非洲腐敗根源
一財網 王琳 葛慧穎 2015-07-29 19:54:00
美國總統奧巴馬28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非盟總部發表演講,對非洲多國強人政治大肆指點,暗批這些貪戀權勢的人是非洲腐敗的根源。
美國總統奧巴馬28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非盟總部發表演講,對非洲多國強人政治大肆指點,暗批這些貪戀全是的人是非洲腐敗的根源。

奧巴馬在非盟發表演講
作為首位在非盟發表演講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毫不客氣地對非洲政治強人們指手畫腳,並表示,那些任期結束還不下臺的行為,是目前非洲民主進程受阻的根源。“我不懂,有的人已經很有錢了,為什麽還要繼續當總統?”他暗批非洲政治強人眷戀權位,成為國家貪腐的根源。“貪汙和腐敗令數以百億美元的金錢從非洲流失,而這些金錢原先可以用在建設學校和醫院上。”
奧巴馬特別指出,布隆迪總統恩庫倫齊紮尋求第三任總統時所引發的暴力顯示出,“當領導人試圖違憲行使總統權力時,就會威脅國家安全與穩定,導致國家危機與沖突”。
除布隆迪之外,美國盟友剛果民主共和國和盧旺達的領導人也被暗指漠視憲法與國內反對聲音,肆意擴張總統權力。
奧巴馬還反複地表達了對埃塞俄比亞當前強人政治的擔憂,“如果不釋放關押的記者,繼續限制反對派參與競選,埃塞俄比亞將不會釋放出內在的經濟潛力。”
同時,奧巴馬表達了對非盟的贊賞,稱非盟領導非洲人民將走出強人政治陰影,並敦促這片大陸消滅“腐敗毒瘤”。但諷刺的是,非洲大陸最有名的政治強人,擔任津巴布韋27年總統職務的穆加貝,正是今年的非盟輪值主席,並將作為繼續參加2018年的津巴布韋總統選舉。
此外,奧巴馬在演講中大談美國對非洲民主建設的貢獻,兜售西方政治制度,點名批評了多個非洲國家的民主和人權狀況。在2009年奧巴馬訪非時就曾宣稱:“非洲不需要強人,需要的是強大的民主體制。”
支持強有力並可持續的民主政府是美國對非外交戰略的首要任務。也就是說,美國要在非洲保持持久的介入,以維護非洲民主化的順利推進,以實現“美國對非戰略”的核心政治利益。
非洲作為美國維護與擴展其全球利益、顯示其全球領導力的重要地區,奧巴馬此次非盟演講顯得含義頗深。
英國《金融時報》稱,在整個演講中,奧巴馬用修辭反複強調非洲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與美長期安全合作以對抗恐怖主義。在中國2億美元援建的閃閃發亮的非盟總部大樓內,奧巴馬聲稱“美非合作將開啟新篇章”。
奧巴馬呼籲,“是時候放下對非洲貧窮落後的偏見了,世界必須承認非洲取得的卓越的成就”。但是非洲國家必須盡快解決失業問題,他說非洲目前10億人口,在未來幾十年內將會增加一倍。
奧巴馬在位於埃塞俄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的非盟總部的講話,標示著他此次非洲之行的最高點。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盈利上升的根源是保留盈利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7/blog-post_27.html
巴黎:
70年代Ben Graham做了一個有関自1915年來共55年的通漲、企業盈利和股價的關係比較。並記錄在73年版的Intelligent Investor 一書內。
他發現了它們彼此間的時間是無関係。
例如1966-70年通漲是22%,但股價和盈餘卻一值處於跌勢。和之前各個五年也出現類似的矛盾現象。
另一方面,Graham發現過去20年來,道指成份股盈餘大幅增加都是源於投入的"資本的劇憎",這些新增資本來源正是每年公司賺到的錢,未以股息派發給股東餘下來的資金。
很多朋友常常聽到筆者強調派息的重要性。或者我以Ben Graham這個發現解釋一下派息的真正意義。
假如一支股票,它賺的錢100%都是真數、並且都是現金,企業的管理人是個機警小心不好大喜功借貸人。如果是這樣的話,股票的PE會較Yield 派息更重要。因為企業不派息的盈利資金會保留在公司,作為添購一些可以再生錢的資產之用,並且一定會使下年度盈利上升。
以互太為例,互太因為幾年來的盈利100%全派給股東,所以它的固定資產和盈利都沒有上升。
其實呢個道理很易了解,假如閣下有一層己供滿的5年合約收租物業,如果每年收了的租保留用來作為多購另一個物業按偈供款所用,咁總資產和未來一年的總租金就會上升。
呢個原則上至到磚頭,下至到高科技產業都是一樣,因為高科技亦要用D現金走去收購另一些科企。
又有收開國企H股的朋友也知道,我們所收每一百元的股息是要繳稅10元。假如一支股票資產淨值是十億元,賺一億元全派息,閣下落袋扣稅後只有9千萬元。
若你用呢9千萬,再投資另一支十倍PE的另股票,下年總獲得是1億零9百萬,如果扣10%稅就只淨有9千8百萬,總資產就是11億8千8百萬,預測盈利是1億1千8百萬。
相反如果原來公司是保留不派息再發展,你手上的資產淨值便上升至12億1千萬,預期盈利就是1億2千1百萬。
呢個道理其實係好顯淺,而筆者的要求股票要有長期派息的目的主要是用來"防止"妖精公司搭棚做假數,或和個人財務安排的現金流需要。
如果閣下的現金流己很豐裕,又很了解公司,實無必要因派息高一點而付出過高的價格(高PE)。
有不小朋友常常問我為何不買高一點息的匯豐,我就用上面的原理給匯豐和工行五年來的資產淨值的增長比較,如果朋友一廂情願覺得匯豐銀行在總資產下跌中仍能盈利番升,又無一些數據支持,咁閣下就被情緒控制了智慧。
....................
己參加我的投資課程的朋友千萬唔好錯失1/8(己滿座)和22/8的工作坊,保証能令閣下的投資智慧滿載而歸。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7/blog-post.html
LV、GUCCI不願“觸網”的根源找到啦!倉儲、物流易生枝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4673.html
LV、GUCCI不願“觸網”的根源找到啦!倉儲、物流易生枝節
一財網 劉瓊 2015-08-20 16:18:00
傳統奢侈品牌不願意授權電商平臺重要的原因是很難控制對方在倉儲、物流等環節中不出現調包等假貨問題。“一旦消費者投訴收到假貨,很難說清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問題”。
七夕情人節,垂直奢侈品電商平臺擺出過節陣勢,“七夕.約惠 挑戰全球最低價”等誘人海報登上主頁。
然而,不少奢侈品電商平臺為人詬病的缺陷之一是,無法獲得LV、GUCCI等大多數奢侈品牌的授權,這讓奢侈品電商平臺難以得到消費者的信任,貨源供應不足與屢屢出現的假貨傳聞等原因,近年來撂倒了不少奢侈品電商平臺,如尊享網、品聚網、佳品網、呼哈網。
如果說前些年,奢侈品牌通過自營實體渠道的銷售就能獲得高速發展而不屑與電商平臺合作,那為什麽近年來奢侈品增速放緩,明明知道電商平臺拋過來的橄欖枝能讓“抑郁”的業績報表亮眼些,但依然不肯打開品牌渠道授權的大門呢?
除了保持神秘感 還有哪些難以名言的原因?
雖然一些偏向生活方式的奢侈品牌,沒有回避互聯網,但傳統奢侈品品牌似乎總是與互聯網保持一定的距離。
除了傳統奢侈品牌一直偏重培養低調、距離感和神秘色彩外,對於不願意授權電商平臺的原因,一位美國奢侈品牌內部人士李伶俐(化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很難控制對方在倉儲、物流等環節中不出現調包等假貨問題。“一旦消費者投訴收到假貨,很難說清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問題”。
.jpg)
李伶俐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奢侈品公司有自己的電商官網,但因為聽說類似快遞過程中可能會被調包等,公司采取了多重保護措施。首先,公司會將產品包裹三層,最外層不會出現品牌的LOGO;其次,在寄出貨品的時候寄件人的名字不會寫自己公司,而是寫其他公司的名字;此外,公司免費提供給消費者可選擇的、信譽度較高的快遞運營商。
李伶俐另一個擔心是,很多奢侈品電商平臺都是以低價折扣來吸引消費者,奢侈品牌會擔心對這些品牌授權會打亂自己的價格體系。她對記者解釋說,在她所在的品牌官網和線下的價格完全一致,但奢侈品平臺電商往往有自己的折扣節奏。
“我們知道授權電商平臺會讓銷量上去,但是對於奢侈品牌來說,一方面,很多產品都是手工制作,我們擔心產量跟不上,另一方面,作為上市公司,我們也希望業績逐漸上升,可持續發展,不希望暴漲或暴跌。”李伶俐說。
她表示,她所在的奢侈品公司雖然中國市場沒有前幾年那樣保持雙位數的增長,“但現在高單位數增長也可以接受,前些年奢侈品牌在中國開店跑馬圈地,她所在的品牌也是每年凈開店幾十家店的速度發展,在人才、培訓、管理等方面都很難做得比較精細。”
對於奢侈品不願授權電商平臺的原因,奢侈品研究專家、巴黎HEC商學院營銷教授Gachoucha Kretz還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電商平臺上太多曝光度“消費者不僅可以對不同商品進行比較,還可以比較不同品牌。這對於奢侈品來說並不是什麽好事,比如不同的奢侈品品牌都有“波士頓”包,並有著相似的設計。”
不過,Gachoucha Kretz認為,這也提供了一個良性的競爭環境,迫使品牌在設計上更有創意,在產品系列的開發上更精確,在銷售方面更有創造力。“互聯網讓選擇變得更容易被替代:設計師和品牌經理需要通過發布原創的產品,而不是可替代的產品。如果你被某種設計吸引,如果你有購買某件全新產品的沖動,那麽你就不會在網上慢慢比較!”
謹慎觀察與合作
不管消費者是否會購買奢侈品,互聯網已經改變了人們的購物方式,因為他們可以在同一地點獲得更多的選擇,可以比較產品和價格,參考其他消費者的評論和推薦,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
盡管有各種顧慮,李伶俐對記者表示,公司也在觀察奢侈品電商的變化,“也不是沒有和其他的電商合作,比如會考慮臨時性的奢侈品‘閃購’,但目前不會做長期的電商平臺授權合作”。
閃購模式又稱限時搶購模式,一些B2C網站會以限時特賣的形式,定期定時推出國際知名品牌的商品,一般以原價1~5折的價格供專屬會員限時搶購,每次特賣時間持續5~10天,先到先買,限時限量,售完即止。
對於奢侈品牌來說,這是解決尾貨問題的新嘗試。李伶俐告訴記者,“鞋、包、服裝等不同品類的當季商品銷售時間和折扣時間不一樣。”此前某個鞋類的夏季新款,通常3月份開始賣,到7月份就開始8折、8月份就開始5折銷售,如果還有未售完的就會進入OUTLETS店,而現在部分尾貨還可以部分嘗試與信任度較高的奢侈電商平臺采用閃購的方式銷售。
另一方面,李伶俐所在的奢侈品牌在美國也嘗試與大型傳統百貨的電商平臺合作,比如梅西百貨的電商平臺,所以最近梅西百貨進駐天貓的消息,也讓她緊張了一下,“趕緊去打聽,是哪些品類先進來”。
還有讓奢侈品難以啟齒的因素是,Gachoucha Kretz認為,互聯網讓消費者可以獲得最低的價格。對於奢侈品集團來說,在數字時代的定價策略將面臨挑戰。
對於跨國銷售的奢侈品牌來說,貨幣浮動意味著地區價格的差異,不同的稅率也影響著零售價格,不管是在線銷售還是實體店銷售。
各地價格存在差異會讓理智的消費者去價格更低的地方購買免稅商品或者獲得稅收返還。當他們無法旅行時,他們會試著在網上尋找具有價格優勢的商品——這種價格優勢通常來自匯率或者不同地區在線購物網站的價格差異。
對於奢侈品牌而言,在數碼時代運用傳統的定價策略並不容易,因為網絡讓消費者可以進入任何網站。“如果奢侈品品牌在某個地區網站上很明顯地阻礙來自某地的消費者,這又會引起消費者的反感。然而,我認為這是品牌解決定價問題的唯一辦法。” Gachoucha Kretz說,一些公司已經在使用IP地址和地理定位來確保消費者訪問的是某個地區的本地服務器或網站,同時屏蔽其他地區的消費者。“我想這是合適的做法,也可以做得很優雅——對於奢侈品品牌來說,這點很重要。”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