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敗局】丁家宜「消失」的根源:文化難以磨合導致分裂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014
在併購當年,丁家宜品牌創始人掛冠而去,次年,一批關鍵的銷售人員緊跟其後。正如同其他的許多併購一樣,文化的難以磨合是導致分裂的最重要原因。

文化衝突是併購案例裡的老話題,說到底就是對人才的管理和運用。它體現在目標差異、權力之爭、價值觀的體現和做事準則。

強勢的外資巨頭在全資收購了本土品牌後,來自股權和心理的優勢,使得辛苦打拚出天下的本土品牌團隊的心理失衡。當外資得意於版圖的擴張時,本土品牌團隊在意的是失去的自由和話語權。在這個天平之上,難以有成熟、規則式的解決方案。

獲得資產並不難,難的是日後的執行,執行就得靠人,就像麥肯錫的一個合夥人所說,「其實戰略只佔1%,99%是執行」。

在科蒂集團亞洲副總裁David Ennes替代丁家宜創始人莊文陽去運營丁家宜品牌時,即便是面對同樣的市場,同樣的資產,仍然會模仿走樣,所謂水土不服。水土不服的原因是,缺少對中國鄉鎮城市和農場市場的文化、消費習慣和渠道商特性的瞭解和思考。

日化外資巨頭進入中國之後,慣於根據以往經驗鋪設一線市場,但丁家宜的創始人莊文陽則在建立品牌之初就敏銳地發現,「中國內需市場的肉在農村,骨頭在城市」,他要求銷售團隊在中國四萬個鄉鎮中,攻下一萬個。

中國鄉鎮城市和農場市場極其分散,消費習慣差異大、語言不通,沒有成熟的百貨商場、賣場,甚至沒有小型商超渠道。對於分散的、情況各異的市場,還要有不同的營銷策略,瞭解到終端消費者的需求之後,還要依據自有產品主導、改變其消費習慣,這並不容易。

此外,面向底層大眾日化產品,不僅要有價格優勢,還要量大、渠道廣、品牌定位清晰、廣告宣傳到位,對於渠道商來說也有更複雜的訴求和特性。

對外資來說,越是接地氣的產品越難以操作。外資公司自身流程、決斷的複雜,也使得其在中國低線城市的競爭上處於弱勢。

近幾年來,隨著一線城市的飽和,細分市場競爭強勁,外資公司想繼續鞏固在中國的業績,就必須深耕市場,以往慣有的品牌優越感和大相逕庭的市場狀況,使其會選擇從併購一個本土品牌開始。可是到最後,被併購的本土品牌只是成為其在中國低線城市的試金石,有的如同大寶、小護士逐漸消匿,也有如同科蒂和丁家宜,彼此拖累,彼此消耗。

這時外資很委屈,賠了夫人又折兵,還被人揣測為「併購一家本土品牌就是為了滅掉這個品牌」。更多外資的敗走,只是因為無法本土化,面對複雜的中國內需市場水土不服,不獨卡尼爾、露華濃,也有大量本土品牌崛起後又消逝的案例。

到底要依靠什麼征服終端用戶,只能是專業人和專業人掌握的那些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這也是平安信託與家化之爭中,原上海家化總經理王茁所說的,「在化妝品行業中,面對複雜、草莽的的市場環境,企業家(指葛文耀)在戰略性產品推出和推廣中的關鍵作用不容忽視」,企業家的進攻性、應變力和強勢推動力,不是通過MBA教程式的判斷邏輯、推行一整套KPI考核和風控,或者其他先進的管理模式就能取代的。

莊文陽離開後的丁家宜,在三年之後銷聲匿跡,這個曾經銷量居國內日化行業前三名的本土品牌,只剩下一堆有形資產,每年在大筆的品牌商譽減值、資產設備減值之後,造成科蒂集團業績的負累,終於忍無可忍被叫停。

來源:經濟觀察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2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