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農產品“周期病”仍需破解生產的盲目性丨記者觀察

事實上不只是豬肉,就在今年,鮮蒜的價格跌到谷底,在江蘇徐州,去年新蒜收購價格是2元/斤,而今年的收購價格只有0.4~0.5元/斤,還不夠成本,此前有媒體爆出在雲南部分蒜農甚至放棄采收的新聞。

近年來,從“蒜你狠 ”到“蒜你慘”,“火箭蛋”到“傷心蛋”,包括在奶牛養殖等行業,這樣的案例屢屢發生,農副產品價格周期性是正常規律,但目前過大的價格波動逐漸演變成一種“周期病”,其實無論是肉賤傷農,還是肉貴傷民,農副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都不利於行業的健康運行。

規模化確實是解決農產品周期性的一劑良藥,但只能作為長期命題。畢竟多年以來,由於國內農業和養殖業生產規模化程度較低,農副產品生產者中多數為農民,一方面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生產方式落後,且本身對於市場信息了解滯後;另一方面,農副產品生產和市場行情有滯後性,而市場遊資的進入讓農產品正常周期被打亂,這些都導致散戶盲目跟隨市場行情,追漲殺跌,成為市場供給的變數所在。

事實上,農副產品價格的周期性變化直接反映的是市場的供求關系的變化,周期的下行其實也是行業去產能的一個過程,而造成農產品價格周期性大幅波動的主要因素,很大程度上還是體現了養殖戶決策的自發性和盲目性。

但改變這一局面並不能簡單依靠行政命令,以豬肉為例,在此輪豬周期中,國家有關部門按照“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分別於今年3月底和5月初開展了兩批中央儲備凍豬肉的收儲。

在喬玉鋒看來,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動作,包括劃定禁適養區和環保政策等方面,政府所做的更多的是釋放一種信號,並不是通過行政命令來控制產能。

在業內看來,目前的市場格局正在要求農民提高規模化和組織化生產的能力,主動和市場對接,從而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這也需要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幫助,避免農產品生產和市場需求脫鉤。另一方面,國家有關部門也應該搭建更完備的價格預警系統,為農民提供更真實客觀的信息作為決策依據,防止農民過度生產和退出,緩和農產品的供應矛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