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近期大勢分析及最新投資策略 紅猴股評


From


http://redmonkeyblog.blogspot.com/2009/03/29-mar-2009.html


美國接連傳來的好消息,除了美股谷底急彈兩成外,全球股市亦從低位急升,當中以台灣及南韓股市最厲害,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只有香港股市才因中國因素受惠,反而要思考這中國因素是否有被誇大之嫌。

當全球經濟未有復甦跡象下,全球股市近期之大升,究竟是聰明資金預期經濟見底先買為敬,還是趁難得的好消息炒番轉?這個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現在跟買,搏的成數不小,中短線投資來說,升得越高,風險越大。

美國銀行及摩根大通剛轉口風,說三月業務未如理想;而對公私齊買有毒資產方案又疑惑漸生,小心投資者對先前數則好消息的過度反應忽然冷卻。

美 國聯儲局落場買美債,使美元急跌,商品價格乘勢而起,相關股份亦股價大升。但歐洲及日本剛公佈不佳數據,使美元又反彈不少,各國貨幣是否仍是累鬥累的局 面?美元暫且不死,商品價格有機獲利回肚,除非全球經濟好轉,或中國等有錢國家急於補充商品儲備,否則相關股份上升空間暫不大。

有說美元之跌勢確認,會於經濟復甦之時!美元近半年之強勢,因全球投資者仍視美元資產最安全。但當經濟復甦,全球投資者便會將資金班師回朝,那時美元會轉弱。大家身在香港,若美元真的貶值,持港元資產也要貶值!

Baltic Dry Index從谷底1,000彈升1倍以上至二千多點後,便回落至1,900點徘徊,暫未見實質商品運輸需求使指數再上,但可密切留意此指數之變化。

有 說美元狂印鈔票,會引發超級通脤(Hyper Inflation),剛看過一篇文章,提及通脤之形成,除了留意貨幣供應(Money Supply),還要看貨幣流速(Velocity)及產出缺口。若美元狂印鈔票注入金融體系,但金融機構還是惜借,貨幣流速(Velocity)低企會 減慢通脤之形成。另外,若產能像現在般過盛,仲有額外需求,亦只是啟動未用的產能,亦未致大幅拉高價格。所以美元狂印鈔票不代表即時推高通脤,此非常時 期,千萬不要一本過書睇到老。

所以,所有救市方案成功與否,端視信貸市場是否能重新有效運作,公私齊買有毒資產方案被視為有效一着,未解決的問題包括數額會否足夠買起所有有毒資產,拍賣出來的價錢要使金融機構作多少撇帳,有否足夠私人機構參與,會否引發另一波政治問題等。

除 了要密切留意公私齊買有毒資產方案的最新發展,亦要留意金融資產按市值入帳的會計制度會否作出更改,兩週內將有定奪。金融資產按市值入帳的會計制度作出修 訂,理應利好金融機構,但這預期會發生的事情理應已反映於金融機構的股價上,但又好像未作反映,到了開估時是好消息出貨還是再藉此好消息再衝一段,似乎要 到那時才能一清二楚。

既然仍有這麼多不明朗因素,這麼多問題仍未解決,投資策略又應如何制訂?

若大家對自己中短線投資信心滿溢,便繼續做自己認為棒的事,但應先回顧一下過往數年的投資於金融海嘯後,回報仍理想嗎?若答案是否定的話,請自省及更改一下投資方法及心態,不然歷史只會重演,只是時間問題。

筆者自問不善中短線投資,而不善中短線投資者去作中短線投資,只會在如1996至1997、1999至2000及2006至2007這些牛二牛三市况才賺到錢,但現時大家正在討論的是熊三還是牛一。

現在要投資,最理想還是Buy and Hold。但香港股市會否像日本一沉不起,越Hold得久,越蝕得多?匯豐(5)已令人怕怕,還有股票值得Buy and Hold?

若果大家真的非常擔心,便不好太貪心,放錢於銀行做定期算了。若一半擔心,便可嘗試投入一半資金;若全不擔心,便可嘗試投入全部資金。不過,經濟前景不明朗下,大家最好預留一筆錢足夠基本生活需要,剩餘的才作上述用來投資的「資金」。

以恒指作指標,筆者估計未來半年可能有以下發展境况(附上機會率)

(1) 升破18,000,上試26,000甚至30,000 (5%,投資市場,凡事皆有可能!)
(2) 升破15,000,向18,000進發(25%)
(3) 主力於12,000及15,500間徘徊(或會下試10,500)(55%)
(4) 跌破10,500,向8,000進發(10%)
(5) 跌破8,000,下試3,200,即從高位下跌90% (5%,投資市場,凡事皆有可能!)

所 以,筆者的策略會游走於(2)及(3)之間,於適當價位作為期3至5年的長線儲貨,若中短線升至理想高位,或作部分減持,待低位時再補貨。於中短線,筆者 不求跑贏大市,因要把握每個升跌浪高沽低買,着實困難。於為期3至5年的長線,筆者目標當然是跑贏大市,還要越多越好。筆者現在的投資組合,所持股票以 ETF為主,要跑贏大市,便要將ETF換入現時被大幅低估的優質股票,筆者正為此努力,而「紅猴股票估值表」亦正作大幅改動。

筆者的投資組合現值$1,223,000,自成立日起回報104%,每年複式回報24%。現金佔47%,股票佔53%。股票比買入時貶值23%,成本等同恒指18,300。筆者已制訂剩餘現金的用途如下

(1) 於恒指13,000至14,000間用$86,000,即投資組合現值之7%買入股票
(2) 於恒指12,000至12,500間用$159,000,即投資組合現值之13%買入股票
(3) 於恒指10,500至11,000間用$147,000,即投資組合現值之12%買入股票
(4) 於恒指8,000或以下用$183,000,即投資組合現值之15%買入股票

恒指現報14,119,若恒指不再跌至上述價位便上升,筆者便只能用現有股票等待獲利,這情况下當然未能賺盡,但於現時經濟金融環境仍未明朗下,筆者只能付出60%投資組合資金,即60%信心投入股票。

筆者此次訂下的投資策略,希望不用再作更改,剩餘的工作會集中找尋現價便宜的優質股票。不過,若恒指上破近半年的阻力15,500,筆者不排除改為高位入貨,暫時不考慮這點,當恒指升至15,000才作考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96

英之見:看清楚大勢 黃國英

2010-05-09  AD






 

賭波和投注在分 析上頗為相似,先要有一個中長線實力評估,另外再依據一些特殊情況,找出具值博率的機會。前者是重心,因為後者屬可遇不可求。

以近幾個月為 例,自己一直以曼城作為主打,認定了實力被低估,而且力爭前4,鬥志無疑問,只是在被外界極度看好的個別場次,例如對曼聯一役才避開,過程當然有贏有輸, 但長期埋單肯定有着數。其他中長線看法的例子,包括侯城、般尼不夠班,尹佩斯復出令阿仙奴下滑等。特殊情況是指環境忽然改變,令機會率與賠率出現偏差,富 咸打入歐霸盃決賽,加上韋斯咸提早護級成功,令兩隊在喜洋洋心態作戰,增加入球「大」的機會。

在股市中也大同小異,先要決定大勢來部署,今 次恒指到底是力守上次低位,中國內需股免疫於外圍危機,還是系統性崩潰?這個看法十分重要,決定了策略是逢低買,或是每次反彈都減持。特殊狀況則是一些細 微的機會,太古洋行分拆太古地產利淡,取消則觸發補倉盤,太古走勢和大市相關性極佳。

世界盃即將開鑼,便可以依據上述套路來準備,暫時的中 長線看法,是長捧英格蘭及加納,再攻擊上屆冠、亞軍意大利及法國,巴西亦是一支不穩偏熱的球隊,反而阿根廷似曼城,稍被低估。而在分組賽尾聲時,肯定有特 殊情況製造的機會,不是先知,到時才算。修改中長線看法說易實難,早期看清大勢是真正勝負關鍵,特殊情況頂多幫補而已。

文:黃國英

豐 盛融資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90

全產業鏈競爭成大勢 中國空調業由大做強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6/5NMDcyXzM2NTM5NA.html

中國空調業正快速與全球全面融合,短短10多年間,日韓企業以「核心產業層」的制勝法寶正面臨著來自中國對手的快速衝擊,並以「全產業鏈」競爭體系開啟新的征途。

近 年來,儘管日本企業在空調終端市場日漸萎縮,但仍牢牢掌握著全球空調壓縮機、控制芯片等核心環節,並獲取產業中利潤最豐厚的部分。而韓國企業雖然在空調終 端業務上缺乏規模和技術優勢,卻依靠集團產業鏈協同平台謀求在空調上的發展。同樣的中國企業,在擁有全球最大產能後,近年來競爭一直停留於規模、產能、市 場銷售「單兵突擊」,缺乏「全產業鏈」競爭體系的核心籌碼。

對於已在規模上做到足夠大(全球產能第一)的國內空調巨頭美的,打破「大規模 成長」天花板的突破口在於如何做到足夠強大(全球品牌第一),構建新的增長通道?在美的製冷家電集團中國事業本部副總裁王金亮看來,圍繞變頻空調的全產業 鏈生態體系建設,成為美的「由大做強」的跳板,不僅為企業在全球市場增加了籌碼,還成就了中國空調業在全球的底氣。

虎口拔牙

選擇在變頻空調而不是定頻空調,打造「全產業鏈」競爭體系,對於以美的為代表的中國空調企業而言,無疑是在日本企業面前「虎口拔牙」。

早 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東芝發明了變頻空調,隨後三洋、松下、大金開始掌握變頻壓縮機、變頻芯片及模組等核心部件,並建立了技術壁壘。在此後20多 年內,一直未向其它企業授權或開放相關核心技術。過去10多年間,所有國內空調企業生產的變頻空調,均需要向日本企業購買變頻壓縮機、變頻控制芯片,不僅 價格貴,還影響新品研發進度。

三年前,隨著美的全面介入變頻空調市場,迅速與日本企業在產業鏈上游核心領域展開了「針尖對麥芒」的較量。 直流變頻壓縮機一直被認為是日本的核心戰略業務,2009年格力試圖借道日本大金進軍變頻壓縮機領域,目前尚未推出成熟產品。美的集團控股的美芝壓縮機早 在2006年便投入雙轉子直流變頻壓縮機的自主開發,不斷克服專利壁壘和評價體系及標準的建立等重重困難,向市場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雙轉子稀土直流 變頻壓縮機。目前,美芝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先進的空調壓縮機製造企業,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26%,將此前的全球空調壓縮機大王松下遠遠甩在身後。

不 只是打破了日本企業長達30年在直流變頻壓縮機上的技術壟斷,在直流無刷電機上,美的產業佈局速度和技術創新進程更是令日本同行感到恐慌。早在1998年 美的集團旗下的威靈電機就涉足直流無刷電機的研發,擁有了滿足高低壓直流電機、PAM和PWM兩種控制方式、芯片內置和外置多種形式的開發和批量生產能 力,全面推動了美的在變頻壓縮機、芯片模組上的系統優化能力。目前,威靈電機在家用空調電機的產銷量穩居全球首位。

美的家用空調事業本部 總裁吳文新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全產業鏈競爭體系的形成,極大地提升了美的在變頻空調上的競爭力,最快15個工作日美的就能夠完成一款變頻新品的系 統匹配性開發。」不只是加速了變頻新品的研發速度,今年以來,面對全球稀土漲價對稀土變頻壓縮機帶來的成本壓力,美芝又成功地推出了非稀土材料的雙轉子變 頻壓縮機,增強了美的變頻空調在下游的普及速度。國家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短短三年間,在美的強勢推動下,國內空調市場的變頻份額從不足8%一路飆升至 38.68%,美的變頻空調的銷量也從200萬套、400萬套突破了1000萬套。預計2012年這一數字將突破1500萬套。

戰略安全

通過掌握產業鏈上游的變頻壓縮機、直流無刷電機、芯片模組等核心部件的話語權後,美的不僅確立了自身的變頻空調市場的領先地位,還打破了長期以來中國空調產業的「核心技術缺失」軟肋,帶動國內其它空調企業在變頻空調上的發展,保證了整個產業的戰略安全。

目前,美芝直流壓縮機、威靈直流無刷電機除了是美的「全產業鏈」競爭體系的重要一環,還為同行業的中外企業供貨,打破了日本企業長期以來的供貨壟斷,增加了空調同行的新品研發進程並加速了變頻產業化的進程。

多 年來,針對中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上的整體核心技術缺失問題,業界一直擔心中國企業在變頻最核心的芯片模組上缺乏話語權,一旦變頻空調普及引發中國空調業的 「戰略不安全」問題,美的則通過「自主創新、合作開發、開放創新」等手段,不僅實現了完全自主生產電機專用控制芯片M-Core,還通過與東芝開利合作掌 握了變頻芯片模組的「黑匣子」技術,並借助早在2004年建立的「美的-IR聯合實驗室」,掌握電源逆變模塊(IPM模塊)、電機專用控制芯片、模擬驅動 芯片、功率器件(IGBT)全套核心技術,打消了社會對於變頻空調「戰略不安全」的擔憂。

王金亮坦言:「從美的未來五年戰略佈局來看,我們的目標不只是中國,而是全球。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建立面向國際化對手的差異化競爭體系。全產業鏈優勢不僅提升了我們的綜合競爭力,也從國家戰略安全的高度推動了中國在全球空調市場領跑地位的確立。」

相對於日本企業的「核心產業層」優勢,《中國企業報》記者注意到,美的代表中國企業率先構建的「全產業鏈」優勢,依託下游的強大營銷服務體系和中游的整機製造體系,最終建立了面向上游核心關鍵產業的立體化覆蓋,更具有成本優勢、更具靈活性。

隨著美的「全產業鏈」競爭體系在變頻空調得到成功應用並建立完成,奧維諮詢家電研究院院長張彥斌指出:「未來幾年,全產業鏈將會成為空調巨頭們新的競爭籌碼,並全面主導整個中國空調產業的轉型升級進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6

交易員“人去樓空” 暫時消沈or大勢已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133

瑞銀設在Stamford的交易大廳以往熙熙攘攘,如今人跡冷清。不止瑞銀,很多大型銀行交易員數量都在縮減。這種趨勢究竟是一時的消沈,還是永久的轉變?這個交易大廳足足有兩個最球場那麽大,最多可以容納1400名交易員,它甚至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然而時至今日,對著電話高聲喊單的交易員消失了,行情終端前也沒有盯盤者的身影,留在這里的幾乎全部是法務和技術部門的後臺工作人員。無論股市、債市或是貨幣市場,曾經喧鬧的交易活動沈寂了許多,這改變了華爾街的面貌。以往賺得盆滿缽滿的世界級大型銀行,如今正大舉裁員。按照前摩根士丹利北美信貸交易部門負責人Thomas Thees的話來說,當前的市場很“沒勁”。這影響了賺錢機會,並將最終影響到這些生意可以帶來的收益。隨著監管機構對各種市場操縱的調查越發深入,全球市場陷入了異常平靜的模式。外匯市場交易量降幅最大,高達45%。據美國塞拉利昂太平洋證券(Sierra Pacific Securities)市政債券交易員Jarrod Dean介紹,自去年8月以來,市政債交易量下跌了30%,利潤則暴跌超過70%。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提及,超低波動性和交易量暴跌導致交易收入驟減。《華爾街日報》援引波士頓咨詢集團的數據稱,去年,全球固定收益證券、貨幣及商品期貨業務營收降至1120億美元,較前一年下滑16%,較2010年更是大幅下挫23%。監管機構針對華爾街的限制越來越多,是交易量暴跌的觸發原因之一。自從金融危機以來,監管機構就開始對銀行業陸續出臺一系列限制措施,最出名的當屬多德·弗蘭克法案中的沃克爾法則,其中的一些條款限制了商業銀行的規模、限制銀行利用自身資本進行自營交易、限制銀行擁有或參股私募基金和對沖基金、甚至還限制了員工獎金的發放。市場對華爾街二季度表現並不看好。而美股的超高估值也讓投資者尤為關註企業二季度財報,一旦企業的盈利不佳,失去支撐的美國股市大概就離下跌不遠了。本周,諸如摩根士丹利、高盛和花旗之類的大型銀行將相繼發布二季度財報,投資者和分析師將從中尋找相關問題的蛛絲馬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11

《出手時機》「雞蛋理論」教你分辨牛市、熊市 看懂多空大勢 股票投資已贏一半(124-126)

2014-09-22 TWM  
 

 

二○○八年金融海嘯期間,雅雯重押聯詠,最後在加權指數崩跌至四千多點時忍痛認賠賣出,虧損高達五百萬元,可說是她投資股票以來最慘烈的一次戰役。這五百萬元的虧損,讓她學到一件事:股票投資不能當低頭族,要常常抬頭眺望大勢多空,才會大贏!

撰文‧謝富旭

已逝世的德國股神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éKostolany)曾說:「在牛市中,即使是最差的投資人也能賺到一些錢;在熊市中,即使挑到好股票,也賺不到錢。因此,投資者應最看重的是趨勢,其次,才是選股。」科斯托蘭尼的這句話,雅雯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參透,甚至付出了五百萬新台幣的學費才有所體悟。

二○○八年金融海嘯,眼看著自己重押的聯詠,從買進成本一六○元左右價位一路如溜滑梯般重挫,當時雅雯不斷自我打氣:「我是巴菲特、我是巴菲特!」然而,在加權指數連四千點關卡都岌岌可危時,市場氣氛宛如世界末日到來,雅雯心中的「巴菲特防線」也全面潰堤。

她忍痛賣在六十幾元。「一張虧了逾十萬元,五十張,總計五百多萬元,不僅○七年在股市賺的二百萬元全部吐回去,我縮衣節食、斤斤計較,在○六至○八年厲行記帳所省下的辛苦錢,也全部付諸東流。」她不堪回首地說。

雅雯檢討,之所以在金融海嘯慘賠,主要原因在於不了解自己。「我欣賞巴菲特,不等於我一定要把巴菲特當模仿對象,況且,自己的資金實力與心性修煉,就算要模仿巴菲特,也未必模仿得來!」注意市場趨勢,順勢投資即可雅雯學習到,市場巨大的波動趨勢,有如海邊潮汐,強湧強溯。一個成功的投資人,應當密切注意市場的巨大趨勢,順勢而動。「這就像是站在海邊,」她微微一笑,「漲潮了,你就下海衝浪;潮落了,」雅雯攤開雙手說,「你就回到岸邊,雙手叉腰。」她咕噥道。「不要一直待在海上,這樣危險。」在鑽研科斯托蘭尼著作的過程中,接觸到他的「雞蛋理論」,讓雅雯有如獲至寶的強烈感受。她說:「科斯托蘭尼所講的順勢投資,以及Peter Navarro的《巨波投資法》啟發我很深!」「大勢看對、行動,就能獲利。」她加強語氣說。

由於較能掌握大盤的多空趨勢,自○九年迄今,即使經歷歐債危機台股回檔、中國經濟降溫陸股破底等空頭試煉,雅雯皆能全身而退。過去五年來,在台股中,她○九年重押大統益(二十四元買進,四十元賣)、一○年重押正新輪胎(六十八元買,八十元以上賣)、一二年買進信義房屋(三十九元買進,五十四元賣出),皆讓她賺到三○%至六○%不等的報酬率。去年則在大幅減碼台股部位後,將資金轉移至看好的上海A股,帳面上亦出現三%至六%不等的獲利。

其次,如果判斷大盤走空,甚至不惜大膽放空。如一一年歐債危機爆發,雅雯就曾放空友達,獲利二五%。

成交量漸增是牛市徵兆

雅雯強調:「能分辨大勢多空,股票投資就已經贏了一半!」她以科斯托蘭尼的「雞蛋理論」為基底,加上自己從技術分析書上學到的「騰落指標」,消化閱讀投資理財雜誌的報導,再配合自己的生活與投資經驗,歸納出股市多空循環運行的規則,以及適合自己的操作策略。

雅雯解釋,把「科斯托蘭尼雞蛋」從中剖為左、右兩半,基本上,股市的多頭走勢,即所謂的牛市,就是左邊;股市的空頭走勢,即熊市就是右邊。「我這個股票門外漢加上數學白癡,竟花了快三年時間才搞清楚什麼是牛、什麼是熊?」她有感而發地說。

她判斷牛、熊階段,以兩個指標最具關鍵:一個是成交量,另一個是所謂的「回歸式騰落指標」(詳見新聞辭典)。散戶投資人如果能在牛一或熊三階段買進,等到牛三或熊一階段再賣出,即使挑股功力平平,也能賺得豐厚利潤,並規避大跌過程中帶來的心理與資金雙重壓力(詳見附圖)。

在雅雯的操作心得中,「牛一」階段的市場交易特性是:成交量低迷、大型股有起色,但散戶喜歡買的中、小型股仍欲振乏力,周遭朋友聊起股市興趣缺缺。

旅居上海十年的雅雯,看著上證指數從六千點直瀉至二千點以下,足足走了五年的空頭。近一年來,周遭即使有錢的上海朋友聊起股市仍興趣缺缺的情況下,A股卻悄悄從底部爬升逾一○%。她從種種跡象判斷,陸股從「熊三」邁入「牛一」階段的態勢頗為明朗,於是買進四檔A股,布局中國股市新一波的牛市賺錢機會。

牛市進入「牛二」階段後,市場大部分人開始逐漸認同牛市的到來,資金流入讓成交量跟著放大,這個階段,應該抱牢股票,不要因手上股票出現一至二成的獲利就賣出。

從「牛二」進入「牛三」,市場成交量不僅顯著增加,連虧損股也化身轉機股大漲,市場大漲頻率增加,回歸騰落指標暴升至一.三以上,甚至一.五以上(上漲家數是下跌家數的一.三倍或一.五倍)。這時候,手上不管是好股或爛股皆該大幅減碼或出清。

「牛三」進入「熊一」是雅雯認為最難判斷的階段。因為按照以往經驗,不管是成交量或騰落指標皆無法精準判斷「牛三」是否真的進入「熊一」。

中小型投機股重挫恐是熊市徵兆她建議,若股市成交量由熱轉冷,成交量顯著萎縮,大型績優股或中小型業績好的股票漲不太動,與此同時,一些業績不怎麼樣,股價偏貴的中、小型股明顯轉弱,從高點拉回逾二○%以上,當這些現象出現時就要高度警覺,最好先減碼。最正統的判斷方法是,若大盤從前波最高點拉回幅度逾二○%,也可判斷「熊一」正式確立。

近來台股走勢,大盤從九五三二點前波高點拉回僅三%出頭,但許多中、小型股從高點拉回二至三成卻比比皆是。代表中小型股的櫃買指數,從高點拉回的幅度最高曾達一五%;加上成交量急縮,大型股如國泰金、台積電與鴻海業績紅火,股價卻呈利多不漲,讓雅雯頗為擔心,台股由「牛三」進入「熊一」的味道頗濃。

「熊二」則是熊市最慘烈階段,不管大股、小股,好股、爛股皆告齊跌,騰落指標往往低於○.七以下,○.五也不稀奇。這個階段,成交量反而放大了,因為大家爭先恐後地逃跑。

「熊三」階段,股市大體呈跌多漲少,但跌勢不若「熊二」慘重,許多大型績優股止跌回穩,大盤偶爾的反彈讓騰落指標逐漸回升至○.七至○.八;不過成交量反而低迷,這時反而可考慮逢低買進,少量布局。

雅雯說,只要把牛市與熊市的大方向抓對了,或許三階段的時間點有誤差,對散戶而言,已經大大提高獲利勝算。「我們在海灘低頭撿拾貝殼的同時,不要忘了要隨時抬頭留意有沒有大浪即將席捲過來,除了躲避風險,也不要錯過大浪帶來的機會!」

騰落指標

騰落指標就是每日股票上漲總家數減去下跌總家數所得的數字。把10天時間內上漲家數除以下跌家數的比率,則稱之為回歸式騰落指標,又稱漲跌家數比。

數字如為1,代表上漲家數與下跌家數相同。1.5則代表上漲家數是下跌的1.5倍。0.5則是上漲家數是下跌家數的一半。騰落指標通常用來衡量市場大勢的多空。

從「科斯托蘭尼雞蛋」分析股市6階段

牛市多頭走勢

最高點賣出

牛三

★ 成交量暴增。以前老是在股市吃虧的親友,聊股票興致頗高,對股市獲利喜形於色,還熱心提供明牌。

★ 騰落指標高過1.3~1.5。不管有沒有業績支撐的阿貓阿狗股皆上漲。

等待

牛二

★ 成交量增加。少數比較懂得投資理財的親朋好友,已經陸續把錢投入股市。

★ 騰落指標落在0.8~1.2之間,只要有業績面支撐,大、小股都容易上漲。

最低點買進

牛一

★ 成交量小。周遭朋友沒什麼人在聊股票,或一聊股票就咳聲嘆氣。

★ 騰落指標大多落在0.5~0.8之間,長多資金進場,但買氣集中在大型股上。雅雯認為陸股目前可能在這個位置。

空頭走勢熊市

熊一

★ 成交量從高點開始掉下來,幾個月前還說股票賺了不少錢的親友,抱怨最近股市走勢很弔詭,操作難度變高。

★ 騰落指標在1~0.75之間,投機股或小型股大跌或急跌,大型股緩跌。雅雯認為台股目前可能在這個位置。

熊二

★ 成交量又增加了,開始聽到周遭親友哭訴在股市虧了錢,還說以後再也不碰股票了。

★ 騰落指標在0.5~0.7,中、小型股續跌,先前有支撐的大型股補跌,甚至呈大跌局面。

熊三

★ 成交量低迷。周遭很多人說慶幸已經把股票出清,並批評股市根本是吃人的市場,還是乖乖地把錢放在銀行就好。

★ 騰落指標在0.7~0.8,全體跌多漲少,但跌勢不若熊二階段慘烈,許多績優股反彈止穩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69

向低利率區間挺進----降息不僅僅因為房地產大勢已去 立春

來源: http://xueqiu.com/9428236477/33411492

A.時機

一般傳統上,加息周期是牛市,降息周期是熊市,但是在今日中國,這個傳統效應不再,可以預見,中國將開始一輪降息周期,在不遠的未來,我們或許還會看到第二乃至第三次降息,包括降準;在息率上,中國過去多年受困於房地產的飛速發展,不得不維持高位,已經大大落後於創新型經濟發展為主軸的發達國家,使得企業融資成本過高,而那些傳統的非價值創造型企業如銀行,則過多獲得無風險收益,大大阻礙創新和轉型經濟的發展,中國高層對房地產的過熱發展 一直高度關註,自2004年以來在口頭上始終表示嚴重關切,無數次仰望星空,祈求上蒼給出兼顧兩全的良方,都無奈迫於現實的複雜性,不得不跟隨這一巨大趨勢漂移,既不敢下重手,又不敢放任,十多年來如履薄冰;而房地產,終於在近乎惡性的超常規發展中,走到盡頭,雄風不再,不管怎樣,還是要遵循最基本的市場化原則,在房地產上過度強調投資,也要受市場懲罰的, 這是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幾百年積累下來的通用經驗。

房地產十多年的超常規發展,根本源起於中國建國後三十多年,房地產基數為零的背景,在一個真正的,大面積的無產者體系里瘋長,看上去這像是一種報複性的惡補,從過去的赤貧,到今天的超英趕美,是新中國歷史上一次真實的大躍進,這個飛奔的結果,使得中國40多個省會和重點城市的居民平均房屋產權擁有率遠超世界頭號發達國家美國,也遠超英國,它是歐洲這一數據的最高保持者。

近期美國人口普查局報告,2014年第三季度美國的住房擁有率是64.3%, 是近二十年的最低,而英國早在三年前就已經下降到63.8%,並且預計仍將下降,而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的調查,截至2014年3月,中國城鎮地區住房擁有率已上升至89.2%,城鎮家庭擁有多套房比例上升至21.0%,而住房空置率高達22.4%,這些空置住房占用了4.2萬億的銀行住房貸款,從這些數字看,開句玩笑說中國是再也沒可能發生無產階級的文化大革命了,沒這個基礎和土壤了。

上述數據中,最讓人驚嘆的是空置房占用的4.2萬億銀行住房貸款,這表明我們這個社會有如此巨大的一筆資產不創造任何價值,就是睡在那里等升值,基本不參與社會流通,根本對賺取租金沒有興趣,房價持續上漲就是它們存在的意義,可是當這類數字堆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房價上漲的進程必會戛然而止,這筆錢如不發生踩踏效應逃脫,就是等著風化和腐爛,社會財富和資源的浪費到了這種程度,不是用觸目驚心四個字就可以一筆劃過的,人們終將為此付出代價。

這個代價就是整體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倒退,今天,當自住房擁有率達到如此高的程度後,個人靠囤積房產以及地方財政再想靠房地產大發展獲取超額收益的基礎已經完全不存在,擊鼓傳花,多數人手里都有了花之後,傳給誰呢?按照國際慣例,房產稅的實行將是必然趨勢,地方財政一定會走這條路,房產稅試點工作已經啟動,幾個回合之後,試行方案就會推出,三五年時間,甚至更短,就會全面鋪開,地方政府的財政來源,必會落腳在這個最大最穩定的基座上,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房產稅本來就是地方政府最大的一筆收入來源,中國不會例外,老白姓最終也會接受,但條件是地方政府要更多的接受民眾的監督,用這筆錢,地方政府是可以做很多造福本地的大事的。

因此,多項數據和發展趨勢表明,野蠻原生態發展的中國房地產大勢已去,未來的方向是走向理性和科學,轉型經濟的根本,除了讓創新型經濟與中高端制造業成為主流之外,也包括讓房地產產業進入良性健康發展的軌道。

何謂良性健康的發展?那就是盡可能還原房地產消費使用的商品屬性,抑制房地產的投資投機屬性,從純金融角度看,數據顯示,長期而言,房屋投資收益比通脹高不了多少,而股市收益則大幅跑贏通脹。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收集了1890年以來的美國房價數據,經過通脹調整,房價上漲十分有限,實際就是和通脹相當,沒有明顯跑贏通脹的超額收益;而老牌資本主義金融重鎮荷蘭,其首都阿姆斯特丹,雖幾百年來經歷各種變局,仍有良好的數據存留,一份自1628年到2008年的房地產數據表明,荷蘭房地產四百年來,去除通脹因素,每年的增長實際上只有0.4%,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的誕生地,有很久的金融理財傳統;上述美國和荷蘭的數據好像還沒有把房產稅和維護裝修費用算進來,如果也計入的話,房產的增值效應長期看甚至是不敵通脹的。

取值美國與荷蘭的數據,一是他們經歷的時間足夠長,有說服力;二是他們在金融理財方面是全世界的最高段位;三是他們都是無可爭議的一線世界經濟強國;他們上百年的直接經驗就是標桿,任何一個國家要取得經濟的持久發展,在幾個核心問題上必須重視他們的數據,房地產剛起步的中國尤其需要認真對待他們的經驗,不要用任何所謂中國特色來做解釋,房產是必須生活品,其投資和投機屬性必須受到遏制,否則就會像當前這樣,22.4%的住房空置率,驚人的社會資源浪費,如果房價因投資投機需求持續上漲,那即便有更高的空置率,其表現出來的熱銷力度仍然不會減,市場表現會持續供不應求,這種虛假需求完全脫離房地產生活必需品的消費屬性,並隨產業鏈傳導出去,令所有相關資源和各行業產能假性繁榮,形成如同吸毒一樣的惡性循環,如果不能被有效遏制,最終腐蝕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正因為此,歐洲經濟發展最好的德國,在房地產上甚至連投資機會都不給。

在中國房地產基礎還很薄弱的情況下,國家可以不重視這些優秀經濟體的共同選擇和態度,走到今天,透支式的飛奔了十年,在超高的自住擁房率和超高的住房空置率這兩個數字面前,在經濟發展的未來走向上,是準備向美國、德國、荷蘭看齊,還是準備做現在的日本和香港,這是一個還需要爭議的問題嗎?!

房地產的發展讓中國人完成了從無產者到有產者的角色轉變,下一步,有產者會不會管理和經營好自己的資產,才是一個國家能不能走上長期持續發展之路的最關鍵因素,所謂有恒產者方有恒心麽,這個過程和這個教程,應該是由以資本市場為代表的多種金融理財手段的發展壯大來完成的,因為從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國民財富的占比中,房產不超過30%,剩余的都是金融資產,全部是房產那是土財主,表明其所生活的社會經濟活動低迷,投資機會稀少,持有多種金融資產是國民財富發展的必然趨勢,要實現它,低成本的運作資金是一個有利條件。

從美國經濟的發展史來看,整體息率運行區間越低,社會和企業經營投資活動就越活躍,創新成果就越多,資本市場和各類金融投資理財規模就越大,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中美兩國的利率體系在結構,各利率間的傳導機制和監管架構上大致相同,也都分為官方利率和市場利率兩大類別,但在運作上,區別還是較大的,主要表現在市場化的程度上,以及對經濟活動的敏感性上,美國自格林斯潘以後,整體利率的中軸線一直在下降,官方也主要在聯邦基金利率這一項上發揮調控作用,其余的交給市場;中國在過去十年房地產為第一經濟發展支柱後,到近期一直實行高資金價格的宏觀調控政策,緊縮貨幣,存款準備金率維持在20%的高位,據統計,中美兩國多種利率相比較的結果,是整體真實利率是美國的1-7倍。美國的寬松貨幣政策,使得資金價格低廉,消費貸款成本和經營投資成本低,進而刺激投資、出口、消費,經濟和資本市場長期活躍。

長期看,定調轉型經濟的中國,必然是按這個方向發展,整體息率運行區間將不斷下行,沒這個條件,轉型是空談,過去受限於房地產過熱的高壓,想做不敢做,現在房地產勢弱,推出寬松貨幣政策的時機已然成熟。

本次降息意義將不同以往,因為在這個節點推出,著實可圈可點:一來創新經濟正方興未艾,需要低成本的資金運作;二來以資本市場為代表的多種金融投資業務正走逐漸出低谷,需要大量資金湧入配合其積極發展;三是房地產強勢不再,貨幣寬松可以延緩其下探進程,過去中國的不幸在於人口多,城鄉差距過大,今天中國的萬幸也在人口多,城鄉差距尚在,房地產大躍進的惡果,將會被還能持續多年的城鎮化進程對沖不少,而更關鍵的是,這一趨勢下,貨幣寬松,不必擔心像08年那樣,4萬億會滑落到以地產經濟為代表的過剩產能中。

其實近兩年間,CPI數據的趨勢走向已經表明中國有可能向通縮方向發展,這個明顯的拐點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出現,如果不是顧忌房地產的瘋狂,在息率上應該早有動作,因為這不是立竿見影的,可這一等就又過了兩年,期間CPI環比已經多次出現負增長,同比增幅也已經到了1.6%,再這樣走一年兩年,很可能就真的通縮了,而一旦通縮,麻煩遠大過對通漲的治理。因此過去的兩年多真是非常糾結和痛苦的時段,只能慢慢熬,熬到今天,即使多次降息,房地產也終將雄風不再時,終於可以放手一搏。

至今還有很多人對房地產情比金堅,相信本次降息根本上就是為了扶植房地產;也有一些高層智庫認為降息是為了應對地產下滑的大沖撞,如國務院參事夏斌今年9月在上海發展沙龍上做的《中國經濟可能陷入嚴重蕭條》的演講,雖然當時還沒有啟動降息,但是其講稿披露的嚴峻境況就是降息的伏筆,而這種所謂的“嚴峻狀況”正是房地產吸毒模式綜合癥的一些癥狀罷了,越早處理越好,這些高層幕僚的過度擔憂,也側面反映了大政府指導經濟模式的一些弊端,反應慢,不靈敏,有盲點,自以為是;實際上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管得越少,越有生機,就像改革開放之初,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完全出乎高層預料,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活力中堅力量那樣,只要放開管制,國退民進,打破國企壟斷壁壘,對其進行產權改造,減少權力尋租空間,降低資金借貸成本,完善法制,中國經濟是不會差的。

接下來,要相信投資場所和投資手段之間的比值效應,前面已經分析過,房地產的投資屬性被如此看重本身就是一件錯事,但事實和背景決定了人們持有此看法的合理性,可是一旦有更加高效的投資場所和工具出現,那些所謂的堅定都是經不起誘惑的,無需房價下跌,不漲就可以讓資金急急逃離,這也是用市場化原則來應對房地產的畸形發展。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利息整體下降空間會較大,因為我們更需要消費貸款成本和經營投資成本低,需要刺激投資、出口、消費,需要經濟和資本市場長期活躍,降低資金成本促進創新,待整體息率中軸下降到一個新的區間後,再行新的升降周期,這一過程,有利於資本市場,有利於經濟轉型,也有利於銀行盡早成熟,銀行不能老抱著央媽奶嘴,深度市場化對銀行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做得好,銀行會獲得重新估值。

B. 人民幣匯率

盧麟元撰文說本次降息的重大結果,將是終結人民幣二十多年的升值進程,轉而進入貶值周期,作者本意不願看到此景象,但推測貶值會必然發生,並將由此引發一系列衰退,我認為這是一種誤判。

息率的升降長遠看不會影響本幣的發展趨勢,決定一個國家幣值地位的,永遠是政治軍事實力、經濟實力、貨幣購買力和國際公信力,美國在過去二十年間利率總體上一直是走下行的,絲毫沒有影響美元應有的國際地位。

近年來,中國的軍事實力在不斷加強,軍費開支也逐年加大,軍工蓬勃發展,自主技術項目越來越多;政治影響力上也在逐年上升,已經具備主導區域性政經合作的實力, 盡管在很多理念上還和世界主流有較大差距,但是大的沖突是沒有的。

經濟上,轉型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在全球產業鏈結構中所處的被動地位,一旦自主性因素加強,占全球經濟權重不斷擴大,話語權就增強,只要在國際公信力上沒有什麽疏漏,應該是能夠維持強勢貨幣地位的;

而購買力方面,房地產逐漸平穩下來,其他商品上大的物價波動應該是不會有的,從國家經濟轉型主攻內需消費的長遠策略看,購買力持續提升是向這一方向努力的成果,否則就是失敗,現在已經有不少在美歐生活過的人發帖比較人民幣和美元、歐元、加元與澳元的購買力,綜合看,尤其是在基本生活消費品上,人民幣的購買力是很強的,尤其是在電商發達的今天,這個優勢會保持很久。

所以,利率的升降,絕不是決定匯率的核心元素,會帶來短期震蕩,但絕不會影響趨勢,況且美元和人民幣的聯系史上,還有一個很大的糾結,1994年前後中美匯率存在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兩種價格,當時主政經濟的朱總理一口氣把匯率定在8.7,結束雙軌制,客觀上為中國之後的出口創造極大的有利空間,而美方一直對此事心有芥蒂,認為人民幣被人為貶值,多年來美國幾乎從未停止喊話,稱美方在貿易上吃虧,並堅促人民幣升值,而人民幣這多年來對升值一直是半推半就,盡可能延緩其進程,希望最大可能的獲得經濟轉型的時間差同時保證出口的競爭優勢。

因此,綜合來看,影響匯率的因素非常多,權重比例不均,甚至隨時空境遇變化而更加複雜,絕不是僅僅因為一個利率的變量就能影響其趨勢,事實上,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成為一個持續發展的強國,才是關鍵。

C. 資本市場

從現在起,長遠看,中國經濟增長率會不斷下降,最後可能在3-4%左右穩定下來,並圍繞這個中軸波動,基數越大,增長越緩,這符合基本的數學定理,符合經濟規律,如果追求長期發展,那麽平均經濟增長率高於平均通脹率2-3個百分點就好,保持它,做到動態平衡就是善莫大焉,任何過大偏離都將引發經濟的大震蕩。

在資本市場上,有一個公共規律,那就是好東西從來是漲不停,短期幅度不大,長期積累驚人;而壞東西從來都是短期脈沖式直上雲霄,接下來是漫漫無期的跌不停,一國經濟的發展也是這樣,長效的就一定是相對較慢的,兩位數增長那是基數太低,層級太低,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再去追求高增長,那就離死不遠了,就好像從營養不良吃到健康,可以兩位數發展,從健康吃到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還要張嘴沒夠,那就可以去壽材店準備後事了。

所以現在報刊電視等媒體上天天掛在嘴邊的中國經濟不好之類的說辭,到底是要哪樣?我想不必太懂經濟,懂一點基本的規模發展論和數學常識,就應該知道現在還拿GDP發展數字來論經濟好壞和前景是否光明是多麽誤人子弟,甚至要人性命,那不就是給糖尿病人開暴飲暴食的菜單,給心血管病人三餐大魚大肉麽?

中國早已不是短缺經濟,量不再是問題,問題在質上,今後評價中國經濟增長的重點是質不再是量,這個變化是肯定的;為什麽中國資本市場從前年開始局部活躍,最近開始明顯活躍,降息後,開始全面躁動,甚至這兩天有點過了頭?

局部活躍就是開始追求“質”的發展的表現,那些企業和行業,雖然目前業績還未能顯現,但他們代表未來;這一期間受美國新經濟發展大潮的聯動,中國相關的中小企業進入了發展的活躍期,給經濟的未來塗上一抹亮色,以美國為代表的新經濟爆發,催生一波超強的資本市場大牛市,從前年開始,就逐漸席卷世界,這波牛市發生在世界整體經濟尚未完全複蘇的階段,確實讓很多人參不透個中意義,其實它發生的核心就是即將大行其道的智能產業,將全面改變現代經濟工商業的方方面面,既是一次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又是一次擊垮資源稀缺論的大戰,舉個例子,有過開車經驗的人知道,汽車的油耗指標有兩個,一個是高速狀態下的,一個是市區範圍下的,不同車型差異較大,兩者相差 高到70%,低至30%,因此開車最經濟的不是距離最短,而是用時最省和速度最快,這就是效率,智能產業解決的就是效率提升,這本身就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既節省資源,又兼顧環保;當智能化不斷提升,單位能耗下的產出即會不斷增加,對資源依賴更低,產出卻更大,未來三五年,人們將明顯感受到上述變化,這正是本輪全球牛市的最核心,也是推動中國牛市的最核心之一。

除此外,近期中國資本市場明顯活躍,還受益於多個層面,直到上周降息,開始全面激活人氣,甚至出現了過熱;前文分析過,本次降息時機特殊,開啟了一個趨勢,是貨幣政策寬松的信號,會持續釋放資金,同時資本市場的相對低位會吸引各路資金,境外的,全社會的,而最大的一股資金洪流,十多年囤積在房地產市場的資金會在比價效應的不斷推升下漸次進入,幾股資金洪流匯合資本市場,牛市特征已經非常明顯,這兩天的加速跑步入場,是一種心理躁動的表現,調整降溫將不可避免。

但寬松貨幣政策的大門是打開了,轉型中國所需要的中國創造,高端制造,刺激消費,低成本的資金,資本市場的活躍等等,在這個環境下更有可能有所成就,現在這個框架有了,後面就看如何建設和引導了。

只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構成還不成熟,上個月我曾寫過《中國沒有藍籌股》,在這個題目下的第二部分《慢牛還是快牛》中專門推測過,缺乏真正藍籌股的股市特點很可能就是暴漲和長期慢跌,近期股市有點瘋狂的表現,印證我這個看法的基礎還是比較頑固的,市場的飛躍,那些周期性的,產能過剩的,資源性的,需要向社會讓利的行業群體都表現搶眼,盡管它們有一定的估值回升空間,但終究不是經濟長遠發展依仗的主流,牛市的核心邏輯一定是新興產業創新和制造,要清楚,執牛耳的,從來都是先知先覺者!

最後,如果說房地產大躍進讓中國人變得有產,那麽以資本市場為代表的多種金融投資理財工具的大發展將教會中國人認識到什麽才是好的投資品,從前年起我總說這幾年的股市好比2000年左右的房市,會出現一個席卷幾乎所有中國人的長期牛市,中國要真的能成為世界經濟重鎮,全民就需要有這麽一次洗禮,希望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當然也將五味雜陳,曲曲折折,最終,如果成功的話,大部分人會認識到,資本市場是最好的投資所在,這是世界發達體制國家的公認,也是一個成熟經濟體必須做到的,除非最後沒有成功,那資本市場的陷落也是與之相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56

大勢已去超人李揮別香港

2015-01-15  NM

 

李嘉誠,香港無人不識的首富。他不單是馳騁商界的「超人」,也曾是雄霸香港地產、電力、電訊、零售、以至港口運輸的「李氏力場」。在香港,像他一樣的真正華資大孖沙,已買少見少;他在記者會上吐出的每一句話,都是金科玉律。但上週五的長和系世紀重組記者會上,李嘉誠為香港的政、經狀況暢所欲言,當中隱含着他對香港未來的啟示。上週長和系宣布世紀重組,關鍵是將集團的註冊地點,由香港改到海外的開曼群島,意味誠哥終於身體力行「遷冊」。九七年長和系已曾重組,由和黃提供資金予母公司長實,趁低價吸納並發展中港地產業務。十七年後今次重組,剛好相反,以地產得來的資金「供養」長和海外發展,保住超人李多年來打下的江山。誠哥在中港兩地的影響力,已日漸褪色;回歸前後他已講過:「一時經濟好壞並不擔心,只擔心社會和諧、政策結構有否改變。」前年他又公開說:「香港不能人治。管治失當一夜間可蕩然無存。」誠哥的預警,香港人必須參透。

近年長和系發表中期業績,已取消記者會,更多次傳出誠哥不再面見記者。上週五的重組記者會,李嘉誠親自出馬,逐一回答記者疑問。會前記者都議論紛紛,猜測今次是分拆?私有化?還是重大收購?揭曉原來是世紀重組!今次重組,簡單來說就是將長實及和黃的資產合併再分拆。除了遷冊,長和系內的海外基建、石油等非地產業務,將歸入新公司長江和記實業(長和),而長和系內的地產業務,則會分拆出來,至新公司長江實業地產(長地)。李嘉誠由直接持長實四成股權、及間接持和黃兩成股權,變成直接持有長和及長地各三成股權,意味誠哥睇好海外,睇淡中港地產。八十有七的誠哥,在記者會中顯得中氣十足,甚為精神。他對重組大計十分滿意,直言:「總之一定好!你信我就信我。」過去兩年,他曾說過長和系不會遷冊,今次自然被在場記者群起追問,李嘉誠解畫說:「喺過去十多年,百分之七十五的新上市公司,多為來自國內的公司,都是在開曼群島註冊,再在香港上市,當中有民企、國企,一樣以此方法上市,所以無文章可造。」李嘉誠的答覆一直未能令在場記者滿意,李澤鉅最後沒好氣的說:「解釋咗N咁多次,要砌生豬肉都冇得講。」

政經不通

今次重組,誠哥是綜合多方政治及經濟形勢考慮下,所作出的重大決定。一名認識李嘉誠二十年的銀行家指,今次舉動,給商界的感覺不只是遷冊、而是有「走難」的感覺、將重心放於海外。「佢睇唔好大陸。習近平近年打貪的力度太辣太大,去得太盡,會唔會習近平人身安全都有問題,到時邊個上場?到時政策又會變喎。」此舉正是避開政治風險。李嘉誠兩年前受訪時說過:「無法預測政治變化,只能以智慧作出對股東有利的事。」事實上,李嘉誠早年直通上世紀領導人鄧小平,與江澤民關係最為密切,與胡錦濤也不差,但與習近平卻未見交情,政治經絡打不通,發展自然亦難與昔日相比。去年九月,董建華率領富豪訪京,大合照時李嘉誠雖被安排在習總旁邊,互相俾面,但今次在佔中後敏感時刻安排遷冊,貫徹其資本家本色。一名市場人士指:「中央會覺得,係咪咁唔俾面呀?但誠哥已計過晒所有負面影響,覺得利益更大先會做嘅。」近年香港的營商環境被政治主導,社會愈來愈激進、分化,地產電訊等重要領域亦被內地中資入侵。認識李嘉誠的銀行家指,誠哥海外資產豐厚,是最有本錢走出去的華資財團。「香港仲有邊個大孖沙,好似李嘉誠咁有條件搞重組?新地、大劉相繼出事,政治好唔穩定。李嘉誠擺明撐唐唐,同CY又唔係好朋友,難聽啲講,重心搬往海外,有咩事都無咁易凍結佢資產。」

地產角色由中資取代

事實上,自CY上場後,長實有兩年時間都無投得任何土地,直至上月才「執死雞」,較市場預期下限更低價、約廿億元投得深水埗海壇街一個八萬多呎重建項目。長實鮮有「入市」買地,香港的土地儲備亦由一二年的四千萬呎,大幅下跌至最新只有八百萬呎,被會德豐、新地等迎頭趕上。一三年售樓目標三百億,但最終全年只賣得五百個單位,套現五十億元,成績大倒退。李嘉誠在年報中亦為賣樓成績差解畫:「利息、建築成本及經營開支持續上揚。」香港樓市難玩,在香港致富亦由以往的地產變成科技、賭業,李嘉誠的富豪地位被馬雲、馬化騰等追貼。加上中資地產公司如中國海外、保利、萬科等積極來港「搶食」。翻開長實年報,賣樓收入大減,要維持整體收益就要靠「阿仔」和黃支持。一三年,長實來自和黃的貢獻比例,由去年的四成增長至四成四。李澤鉅在去年一次分析員會議上,亦曾表態說:「不會和地產談戀愛,會在基建投入一些時間。」

Victor Discount

而李嘉誠最關注的,當然是大仔李澤鉅能否成功接棒。但面對地產界大洗牌,亦要為政治籌碼不及他的大仔盤算。李嘉誠前年接受《南方都市報》訪問時,這樣形容大仔:「自己不喜歡應酬,Victor比我不喜歡的程度更甚。」李澤鉅商界朋友少,政治能力亦薄弱。他雖為全國政協,但前年選全國港區政協常委,李澤鉅雖成功當選,但竟有二十張反對票,成為全場最多,據聞投反對票者,正是一眾「梁粉」;轉軚挺梁的新世界主席鄭家純則高票當選。 李澤鉅與「梁粉」不咬弦,與其處事作風強硬不無關係,大家硬鬥硬。當中包括前年拆售雍澄軒酒店當住宅,由李澤鉅拍板,但事前並沒有與政府溝通,亦揭露了地政的漏洞,陳茂波、林鄭及CY以「口水戰」先後公開指責長實,但李澤鉅無面俾,一直堅持做法合法,最終要證監以涉嫌違反「集體投資計劃」,長實才決定取消交易。而同年碼頭工潮愈鬧愈大,更觸動北京神經。惟李澤鉅態度強硬,有指最終北京「發功」,要求李嘉誠出手,和黃才向外判商拋出加薪方案。自李澤鉅接棒後,不少財經界人士都把他視作「Victor Discount」,認為他為人太計較,中港官員也不會如俾面誠哥一樣俾面他。重組淡出香港,正好減輕了李澤鉅接掌後為集團帶來的「折讓」,也為免日後出事時,朝中無人難辦事。

兩次重組結果相反

回顧歷史,長和系已不是第一次重組,上一次在九七年一月,確立此後的垂直式控制,即李氏控制長實、長實控制和黃、和黃控制長建。當時長實直接控制和黃,其盈利表現亦受惠於和黃收益的增加。而在重組後數個月,政府陸續推出打擊樓市過熱的措施,同年尾董建華宣布八萬五政策,樓價大跌;翌年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股市亦暴瀉。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前副教授林本利說:「當時李嘉誠睇到地產會唔掂,可以搵和黃養住長實。」風暴過後,長實亦透過和黃的派息,在中港兩地發展。去年和黃分拆屈臣氏,向長實派了二百億元股息。今次重組,時移世易,長和分拆長地出來後,長地會持有中港兩地物業銷售及酒店收租等業務。長地會向銀行貸款五百五十億元,並給予長和作為分拆地產業務出來的補償。這正好讓長和有一筆額外資金發展海外,而長和主要發展海外基建等公用事業,派息穩定,情況就如「收租」養「收租」。即使後代難與自己的智慧及魄力相比,八十七歲的李嘉誠,選擇這樣規劃集團未來方向,可保千秋萬代。

超人撤資之路

長和重組 一雞四味

誠哥向來無寶不落,絕頂聰明的他,從來profit-oriented,做每個決定都能為他帶來多重着數。今次長和系合併,雖是「撤」的一步,但自然仍會有錢落袋:

1. 派息俾誠哥更彈性 從會計角度上,在離岸註冊的公司好處甚多。據資深會計師林智遠表示,香港成立的公司,若換股時,都要繳交釐印費,離岸公司則可豁免;而且,香港的公司,只有已實現(realised)的盈利才可用作派息,「即係收入十蚊,要減去成本中的九蚊,剩番一蚊係真實的盈利,才可以派息,但離岸公司有可能你收到十蚊就可以派十蚊息。」過去長實、和黃因物業重估產生的賬面盈利,都無法用作派息,但轉為離岸公司後,就不受此限,只要有錢即可大派特派,所以誠哥坦言日後有望增加派息,作為大股東的他,就袋袋平安。2. 避開會計新惡法另一方面,在香港會計制度中,控股公司如持有子公司五成股權或以上,便要以「綜合法」入賬,即子公司的資產和負債,要按比例計入母公司的資產和負債中。現時長實持和黃49.97%,低於50%,故只需以「權益法」,將資產減去負債入賬,不用合併賬目,但卻有如金剛箍,限制長實增持和黃。事實上,由於和黃負債高達三千三百多億元,若以「綜合法」入賬,長實的負債率將由百分之九,急升至百分之二十二,而市值對資產淨值折讓,亦會大幅擴大。去年會計採用新制度,若母公司對子公司有控制能力,就要合併入賬,這加速長和重組的需要。一二年,長實更換沿用三十九年的核數師德勤,改用羅兵咸永道,會計界傳聞就是德勤不願應誠哥要求、繼續分開入賬所致。現時長和系重組,長實不再持和黃,一了百了。3. 誠哥平價增靚貨對誠哥而言,今次重組最關鍵是:看準時機。過去一年,和黃股價一度升至一○七元高位,貼近長實價位。但去年底受油價急跌拖累,持有赫斯基能源的和黃,其股價節節向下,至上週五公布世紀重組時只收八十七元,今次重組,誠哥就以此前五個交易日的平均價,來釐定換股價格基準,這樣雖對和黃股東無着數,但作為長實大股東的誠哥,卻能變相平價增持和黃資產。更令人佩服是,今次重組不涉真金白銀收購,交易成本近乎零,只涉及顧問費、律師費等「雞毛蒜皮」費用。4. 員工改組效率更好在昔日的「垂直式」架構下,作為大股東的誠哥,以往要靠和黃派息給長實,再由長實派息給自己,日後便可簡化流程縮短時間,收息收得更爽。日後誠哥要出售或分拆和黃旗下資產亦更容易,「以前香港公司要法院批准,又要經過和黃同長實股東表決,以後只係要長和股東表決就得啦。」另外,長實作為主要地產商,卻持有長江生命科技、飛機租賃等非地產業務;而和黃作為綜合企業,又持有長江集團中心、黃埔花園等地產業務,兩間公司業務不專注,除令股值有折讓,管理上亦不夠效率。「長實作風是華資公司,較多華人,和黃就較為西化,兩間公司文化組織不同,易事倍功半。現時重組後業務統一,員工大執位可簡化流程,工作效率更好。」一名投行高層表示。

盧森堡避稅天堂

除了開曼群島,誠哥一早有將公司註冊在避稅天堂盧森堡。根據國際記者調查組織(ICIJ)的報告,和黃公司的名字亦出現在盧森堡註冊的避稅公司名單上。另外,李嘉誠基金會亦將旗下赫斯基能源股份,透過兩間巴貝多的公司(位於加勒比海與大西洋邊界上的獨立島嶼國家),借予盧森堡一間空殼公司。而該空殼公司在借股期間,可接收赫斯基能源所有派息,變相避稅。曾經是亞洲金融集團總裁陳智思手下,人稱「眼哥」的財務高手,現時亦長居於盧森堡,幫誠哥守財。

長和長遠不吸引

本週一長實及和黃股價分別上升一成五及一成三,和黃股價更一度重上一百元。不過,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前副教授林本利就睇淡長和,「和黃收入主要來自英國同歐洲,佢賺英鎊、歐元,但又借落好多美元債。而家美元升值,英鎊、歐元貶值,變相令佢賺少咗錢,又要還多啲錢。」根據年報,去年和黃超過四成收入來自歐洲,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地,但美元債有近七百億港元,佔總債務三成,其餘為歐元、港元等。另外,重組後長和從誠哥手上增持百分之六加拿大赫斯基股權,總持股達四成。雖然長實副董事總經理葉德銓,在上週五的記者會上,講到要「求」誠哥才肯「割愛」減持,是「慷慨」股東之舉。但誠哥真係有益人?事實上,因為近期油價大跌,赫斯基能源股價已從去年中高位三十七加元,跌至二十五加元,跌幅逾三成;赫斯基能源亦宣布今年將削減資本開支十七億加元,意味經營收縮。除了赫斯基,和黃旗下其他能源業務公司如港燈,聯營公司如UK Power Networks及Northern Gas Network;加上其他需倚重能源的業務如電廠、碼頭、油礦等俱會受重大影響。重組震撼市場,不過老股東話照跟誠哥搵食。曾淵滄是長和系老股東,當年以幾蚊雞買入,持貨廿多年,「揸咗廿幾年,仲部署咩鬼!但今次重組後,超人喺公司嘅地產持股量係跌,非地產業務嘅持股量係升,咁已經係最大嘅信號。」曾淵滄估計,李嘉誠未來將增持長和,但不會減持長地,「再減持就好易被人追擊!我都係等收長和同長地,超人增持邊樣,我就會跟佢增持邊樣!」誠哥雖然揮別香港,但留低的投資智慧,仍然影響着每一代香港人。

冷知識:點解長實控和黃有折讓?

「控股公司折讓」簡單來說是指控股公司持有附屬公司後,估值或股價被拉低。以上週五收市計算,和黃的市值為3,726億元,但持有49.97%和黃股權的長實,市值僅得2,891億元,與其賬面股東權益3,790億元比較,存在23%折讓。折讓出現的原因是,和黃屬於長實最重要的資產,投資者會認為,買長實股票,便等於間接買和黃,為免隔山打牛,倒不如直接買和黃股票。有會計師解釋,這是因為利益及控制權力不相等。長實有和黃百分百控制權,卻只得近一半利益,所以有折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563

果殼:在科學和商業間尋找大勢

2015-01-26  NCW  
 

 

SNS社區如何在用戶情感依托變淡之前謀求轉型,以“謠言粉碎機”著稱的果殼網試圖從在線教育中尋找出路◎ 財新記者 王歆慈 文wangxinci.blog.caixin.com 2014年12月22日,成立剛滿四周年的果殼網宣佈完成2000萬美元的C 輪融資, 除了IDG 等原有股東跟投,中國教育企業好未來(NYSE :XRS)作為領投方砸出1500 萬美元,將果殼網納入其在線教育行業的布局當中。

對於互聯網上的年輕用戶而言,經常以“謠言粉碎機”身份亮相的果殼並不陌生。2014年反腐大興,官員貪墨頻頻 曝光,網上曾流行起了一篇帖子——“1億元鈔票需要多大房子才能裝得下”,而該帖出處,正是果殼網,只不過,這篇內容是果殼在2011年以趣味科普的心態發表的,並非指向貪腐官員。

果殼網CEO 嵇曉華告訴財新記者,2010年成立的果殼,作為一家企業來說,一直都“ 離錢太遠”,MOOC 學院是果殼找到的首個有力的商業模式,而之所以選擇在此刻融資,也是覺得目前正是果殼在線教育被市場逐漸認可的節點。

“ 離錢太遠”,或許正是大家喜歡果殼的原因之一,但大家喜歡,並不能成為一家企業“ 走得長遠” 的支撐。在商業文化的衝擊下,“ 飯否”“ 譯 言”“BlogBus”這些極具氣質的小而美產品漸行漸遠,果殼若無法突破小衆瓶頸,尋求可持續的商業路徑,那麼它的生命最終也只能在“小而美”中定格。

姬十三坦言,直到2013年拿到B 輪融資,果殼才慢慢摸索出機會得以“ 像一個真正的商業公司那樣去戰鬥”。

果殼初探商業

姬十三本名嵇曉華,生于1977年,30歲 博士畢業才離開學校的他有著深厚的生物學功底,卻走上了一條自由撰稿人的道路。本著對科學的熱愛,他與一群有著不同專業背景的科學愛好者成立了果殼網的前身“ 科學松鼠會”,一個旨在大衆科普的公益組織。

經過兩年發展,科學松鼠會的品牌逐漸響亮,但是NGO 模式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卻不容樂觀,缺乏資金、人才,連註冊登記得到合法身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09年底,有風投找到姬十三,希望能將松鼠會商業化運作。但彼時的姬十三並不想把一個公益品牌變成一個商業機構,輾轉半年,最終他決定把公益機構保留下來,從中分出一批人,做一個新的品牌,做一些商業化的事情。給果殼帶來首輪天使融資的是摯信資本的鄭慶生,他通過豆瓣給姬十三發了“ 豆郵”,兩人見面吃了一頓飯,談成了這件事情。

鄭慶生能得到姬十三的首肯,與摯信資本的背景有關,摯信資本是一隻特別關注文藝青年氣質創業的基金,除了姬十三和他的果殼網,摯信還投了文藝烏托邦的豆瓣、為年輕人規劃旅遊路線的窮游網、雕刻時光咖啡館,以及後來的單向街書店。姬十三覺得這些公司具有非常相似的氣質,所面對的人群,也都是社會中的亞文化群體。

“ 後來我才知道,在過我們項目的時候,摯信資本內部還是挺有爭議的。

大家都問:商業模式是什麼?後來是他們老大李曙君拍板說:‘ 如果這個機構過兩年變成一個社會企業,我們也認了。’”姬十三回憶說。

雖然拿到了投資,2010年的創業環境可不比現在,隨手在網絡上都能搜索到大把創業資訊,果殼成立的頭兩年,走了不少彎路。

果殼的初創團隊大部分是科學松鼠會的成員,大家都是本著試試看的心態,與姬十三共同建立了果殼網,但多數還 在外掛有其他職務,並未完全投身到這個創業項目中來,其中包括了果殼的另一名聯合創始人和現任COO 的姚笛,也是姬十三的本科校友。在成立一年多後的2012年初,由多人“兼職”組成的果殼團隊遇到了挑戰:由於對未來發展信心不足,流失了一大批核心骨幹。

“ 那時有50多個人,對於創業公司來講不算小。但企業管理、運作稍微有點混亂。而公司的很多決策,也不是特別符合商業規律。” 姬十三說。

2012年下半年,投資市場突然變差,果殼也開始面臨資金問題。“ 當時 有兩家VC 要投資果殼,但是有一家在最終協議簽字前一天不幹了。”姬十三壓力很大,公司賬面上的錢只夠維持運轉幾個月。

當時果殼有一個收入來源——幫助一些科技類商業客戶做傳播上的解決方案。比如汽車類型的品牌,它們可能會在其他媒體投放廣告說自己的大氣豪華,但同時也需要果殼網來替自己向受衆講一講發動機的原理、引擎的故事。

但果殼也並非飢不擇食。當林志穎在微博上推廣其公司開發的有著“ 逆生長”功能的膠原蛋白飲品時,果殼網的“ 謠言粉碎機”欄目直接炮轟林志穎是在誤導公衆。

姬十三的態度很明確,品牌傳播服務只是生存的必要妥協,但是必不敢賴以為生。“科學有其中立性,我們現在敢於對很多企業說NO,是因為我們有投資方的錢作支持。但如果五年之後依然這樣,就會有問題。”他認為,科技品牌傳播服務只能作為補充,從長遠來看,還需要下沉找到更有力的商業模式。

下沉產品

在這種想法的驅動下,果殼開始謀求蛻變。2013年年初,果殼拿到由IDG 領 投的B輪融資,想法終於得以付諸實踐。

而這也使得果殼與原本有幾分神似的知乎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

這裡有必要提一下兩家公司的歷史。果殼與知乎正式上線的時間分別是2010年11月和2010年12月, 幾乎就是前後腳。剛上線的時候,兩家公司存在模式上的差異,果殼有點類似今天的“ 新媒體”,模式是主動撰稿生成內容,再吸引用戶;而知乎則更像中國版的Quora(美國問答社交網站),即先憑借社區化平台建立賬戶系統,再通過問答社交讓用戶自己成為內容來源。

大家之所以喜歡拿果殼與知乎進行比較,是因為兩者有著相同的氣質,也確實做過許多類似的事情。兩家公司都成立于2010年, 回顧來看,2010年前後,正值諸如張悟本“ 吃綠豆治百病”的偽科學大行其道,內容從生成到發佈的門檻極低,網絡用戶急需一個能在此環境下辨別真偽的解決方案。

這時,果殼效仿美國Discovery 頻 道“ 流言終結者”的模式對謠言進行證偽,知乎則是通過用戶專業領域認證的方式,對回答內容的可參考性做出了保證。當時可以看到一個現象:許多明星級用戶,既為果殼撰稿,又在知乎上貢獻回答,兩者都在做一件事——在知識普及領域建立公信力。在這樣的“ 歷史機遇”下,果殼與知乎被劃入了同一陣營,互為對手,也相互比照。再加上兩者有著非常接近的融資節奏、較大的用戶覆蓋重疊,且果殼在成立最初也多少帶有些博客社區的性質,一度有不少用戶把果殼和知乎當成了兩款有著共同基因的產品,其源頭所指,正是在2010年3月首輪融資就達到8600萬美元估值的Quora。

直到2013年年初果殼拿到IDG B 輪融資,兩家公司“分道揚鑣”的序幕才正式拉開。知乎繼續本色出演,一如既往地緊跟Quora 步伐。而果殼,則迎來了它的第一個商業化下沉產品——MOOC 學院。正是這個于2013年7月上線試驗性產品,改變了果殼今後的命運。

MOOC 學院的前身其實是果殼網下一個在線學習興趣小組,由於內容成長較快,用戶活躍,果殼決定將其剝離出來做一個獨立的社區產品。在學院成立之前,果殼花了半年時間進行調研和籌備,曾在全國範圍找大學生一對一喝咖啡,詢問需求。根據當時調研的結果,在校學生都有一個普遍需求,即希望能瞭解其他院校的學生是怎麼上課的。果殼建立了一個以課程為單位的社區產品——“ 果殼學院”,將全國各地的大學生用戶,按課程分類收攏在一起,形成一個學習討論平台,但實踐之後,效果並不理想。

為此,姬十三帶著幾個產品經理來到大學校園,跟學生一起體驗學習生活,最後得出結論:“ 在中國校園里,往往在每個小群體里都會有一兩個學霸,每個學霸能覆蓋好多個寢室,抄作業、提問都可以找他們。”姬十三認為,並非是中國學生不樂於分享學習心得,而是在中國特殊的校園環境下,學生有更便捷的獲取他人學習經驗的途徑,基於學校課程的線上學習討論很難推進。

於是,果殼將這種學習討論社區與開放式網絡課程結合,成就了後來的MOOC 學院。與TED、哈佛公開課 這些傳統網絡公開課不同的是,果殼的MOOC 學院開課時間有限制,有點兒像學校的學期,錯過就得等下次,課上還會有很多小問題,用戶必須答對問題才能繼續上課,有點兒像遊戲通關。另外MOOC 有作業,有截題時限,有期末考試,通過考試會給用戶一張證書。

一個屬於果殼的在線教育模式終於成型——這對果殼來說,其更重要的一層意義在於找到了一種可持續運作的商業模式。目前MOOC 學院擁有80萬註冊學員,主要用戶群體是大學生和工作三年內的年輕白領。2014年9月,果殼與世界最大的MOOC 平台Coursera 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此外還對接了全球超過20個國際在線教育項目。

有了MOOC 學院的果殼,走起路來心裡踏實了,後來還用同樣方法炮製了兩性社區“ 知性”,和投資智能產品“ 小蛋空氣淨化器”。不過總體來看,MOOC 學院仍是目前果殼下沉產品中最成功的案例。姬十三自己也說,未來果殼商業化的部分,將以在線教育作為主要方向。

現在果殼的公司理念,也從原來的“科技有意思”,又分支出了“改善人與知識的關係”,前者涵蓋了果殼網、華語科幻星雲獎、菠蘿科學獎等科普內容,後者所代表的則是如MOOC 學院、小蛋淨化器這類能對人們生活產生直接影響的下沉產品。姬十三介紹說,目前這兩部分在公司中的員工占比差不多是1 :1。

SNS 的共同課題

回過頭來看,MOOC 學院最後功成出自當時的一次試驗性項目,其實這種項目試驗的機制早在2012年就已存在於果殼:員工有想法,可在不影響主營業務的情況下,申請經費和資源,展開試 驗。華語科幻星雲獎、菠蘿科學獎,都是此機制中的早先產物。這些項目雖也深得用戶喜愛,但若論商業價值,則遠 不及MOOC 學院。如果說果殼項目試驗的目的,是為了找到一個比起主營網站更加可持續的商業模式,MOOC 學院也是在不斷“試錯”後得到的成果。

不過,整個過程看似偶然,卻也存在一定必然性。假如果殼網並非以科學知識普及為核心定位,就不一定會優先去考慮做在線教育的嘗試;假如果殼本身不是一個主動內容製造者,而是像知乎一般主要由用戶生成內容的社區,那也未必會選擇向用戶提供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作為其在線教育模式;假如果殼原有內容並非以科技作為內容主導,那麼也不一定能夠在幾年時間里積累下一批求知欲旺盛的網絡用戶,更不必談能夠如此輕鬆地將大量用戶導流至學院平台。

SNS 社區如何有效地在用戶情感依托變淡之前謀求轉型,是最近兩年各類大型互聯網社交平台都面臨的一個問題。有多金者如Facebook,可以直接砸錢收購Instagram、Whatsapp,但對於像果殼、知乎、豆瓣這樣略小衆的SNS 社區,如何結合自身現有的內容積累和用戶特徵,定制新產品、新功能,或許是比起斥資收購而言更好的生存之道。

現在的果殼,當然沒有像當初李曙君所說的那樣成為一家社會性企業,果殼確實離錢更近了,但姬十三說這並不是自己放棄了理想主義,只是把理想主義藏在了心裡。他告訴財新記者一個小故事,曾經與堂弟談天,聊到自己非常恐懼死亡,後來一路求學,志在解開生命的真相。但隨著心智的成長,有一天姬十三突然領悟到,對待這些問題,“自己可以做一個科學的旁觀者,而非第一線的研究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61

【深度】PPT版講解:征信市場的發展大勢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00&page=1&extra=#pid11231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30 10:38 編輯

【深度】PPT版講解:征信市場的發展大勢
作者:張越,吳丹

關鍵節點

2015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而央行發布《關於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則打響了深化改革的新年第一槍,這不僅意味著八家機構或將首次拿到個人征信業務牌照,更為意味著中國的民營個人征信元年已經正式開啟。

十年慨嘆

獲知這一重大消息,曾在國內和國際領先征信企業工作多年的筆者,不由得感慨歷經十年醞釀的征信條例終於開花結果。曾幾何時,中國的征信行業由於沒有明確的法律保護,長期遊走於侵犯隱私和維護信用的灰色地帶。征信行業作為國家金融系統乃至社會發展的基石,長期以來在中國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假貨橫行、食品安全危機爆發和侵權行為泛濫,卻正是源於中國社會和商業領域的信用缺失。

重大轉折

在美國征信業已經有超過160年的歷史,成熟的美國征信市場不僅業務規模超過600億元,同時也為美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產品創新提供了關鍵性的基礎。而中國的征信業一直以來的緩慢發展,則與政府未能對自身在征信市場中的角色做出明確的界定密切相關,但是隨著十八大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重新明確,中國征信業尤其是企業與個人征信業的發展迎來重點轉折

未來可期

隨著個人征信未來超千億的市場預期以及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大爆發,征信市場將成為互聯網大軍的追逐熱點,背靠以交易和即時通訊為核心的大數據資源和壟斷優勢,征信領域成為了阿里系與騰訊系生態系統新的戰場。征信業務也將從長期的默默無聞一躍變成了一顆閃亮的新星,成為了傳統金融市場的關鍵補充要素、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基礎設施和保障社會秩序的新的有力工具。

立體圖景

因此,為了幫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征信市場發展將給中國帶來怎樣的變革,慎思行經波士頓咨詢和騰訊征信許可特別整合了波士頓咨詢董事張越和騰訊征信負責人吳丹在不同場合關於美國征信市場與中國征信市場,傳統征信領域與互聯網征信領域的發言,以求通過對比的方式為大家建立一個關於未來征信市場發展趨勢的立體式圖景。


第一部分:以美國征信市場為例看海外傳統征信業發展

美國征信業的發展歷程

美國征信行業的興起源於消費的盛行,經歷了快速發展期、法律完善期、並購整合期以及成熟拓展期四大發展階段,逐步壯大並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征信體系,在美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圖1 - 美國征信業的四大發展階段

- 20世紀20年代,大眾消費文化開始盛行並催生出廣泛的信貸需求,而經濟大蕭條的出現則造成了個人違約率的上升,整個社會開始關註征信。在這樣的背景下,征信市場開始快速發展。而信用卡的誕生更是使信用的應用場景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 60年代至80年代,17部法律相繼出臺,奠定了征信市場的法律基礎。在這一階段, VISA、MasterCard等卡組織誕生,信用卡的應用進入快速發展通道,與之相伴的是個人征信市場的蓬勃生長。

-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銀行開始跨區經營並進行大舉並購整合,全國性的征信需求誕生。而信息技術的發展亦使征信機構全國性經營成為可能。於是,征信市場也進入了整合期,機構數量從2000家減至500家。

- 2000年至今,美國征信市場逐步進入成熟穩定期,主要機構於是開始拓展海外市場,並致力於開發更多的征信應用。征信市場逐漸呈現出專業化和全球化的態勢。

從美國征信行業的歷史發展路徑來看,先是野蠻生長,然後理智整合,在這個過程中,應用場景的拓展、技術的進步和法律法規的完善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例如,如果沒有信用卡、沒有電子化交易,信用很難真正找到有利可圖的商業模式。

美國的征信體系發展至今,全社會對於“信用”已經形成了成熟的認知。以“個人信用”為例,其內涵由“5C1S”定義:品德(Character)、能力 (Capability)、資本 (Capital)、條件 (Condition)、擔保品 (Collateral)、穩定性 (Stability)。同時,信用的邊界也得到了明確的刻畫,即對於用來量化信用的數據基礎形成了共識。


圖2 - 美國征信體系對“個人信用”定義

當前美國征信市場的格局

目前,美國征信市場的特點可以用12字概括:專業分工、邊界清晰、各司其職。整個征信體系分為機構征信和個人征信,其中機構征信又分為資本市場信用和普通企業信用。資本市場信用機構有標普、穆迪、惠譽等,普通企業信用機構包括鄧白氏等。

而個人征信體系中,征信機構包括億百利、愛克非、全聯等。此外,美國征信體系中還有400多家區域性或專業性征信機構依附於上述七家機構,或向其提供數據。美國征信市場的總體規模達到600億元,遠遠超過中國目前約20億元的市場規模。


圖3 - 美國征信體系。

美國征信體系中的產業鏈也已經發展到成熟完善的階段。


圖4 - 美國個人征信產業鏈

註:Metro 1 及 Metro 2 是美國信用局協會(ACR)制定的用於個人征信業務的統一標準數據報告格式和標準數據采集格式
資料來源:文獻研究;方正證券研究

以個人征信為例,如圖4所示,產業鏈中第一環節是數據收集,其來源比較廣泛,有利於機構更加全面的掌握個人的信用狀況。然後是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例如,第二環節中,Metro1 及 Metro2 是美國信用局協會制定的用於個人征信業務的統一標準數據報告格式和標準數據采集格式。這種標準的誕生是征信行業發展的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第三環節是三大征信局對海量數據進行處理,進而形成信用產品,包括評分、報告等,最後是將數據應用於各種場景中,比如個人租房,辦理貸款業務等等。


圖 - 5 美國三大征信局概況


圖 - 6 美國三大征信局的業務布局


圖 - 7 FICO的業務概況

美國征信市場的發展趨勢和借鑒意義

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之後,美國的征信行業正出現一系列新的發展趨勢:

· 數據源多元化

除金融相關數據外,電商、電信業、零售業數據正在進入征信體系。

· 數據標準輸出

美國征信局協會(CDIA)正在將美國征信數據的標準推廣至其它國家,以促進征信體系的全球化發展。

· 征信體系融合

個人征信與企業征信的應用呈現融合趨勢。例如,評價企業風險同時考量其高管、董事會成員的個人風險。

· 應用場景拓展

風險評估種類不斷細化,從單一信用風險到資產預測、破產預測、償債預測、收入預測等細化風險;從簡單評分產品到定制化的數據應用與工具對接服務,評分產品僅為初級篩選,同時作為模型輸入對接定制化的客戶應用和工具;超越風險領域,例如幫助企業找到潛在目標客戶,提升營銷效率。

美國征信行業發展的歷程與其背後的邏輯對於中國發展征信行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刺激消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主題,隨之而來的個人信貸需求的爆發可以預期。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亟待突破征信瓶頸,而互聯網及大數據技術在中國突飛猛進的發展無疑為發展征信行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究竟中國的征信行業將會出現怎樣的發展路徑目前很難預期。縱覽海外,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主導”模式並非唯一。以法國為代表的“政府主導型”征信市場,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的“混合型”征信市場均有其利弊。中國的征信市場也將在“市場化”和“中心化”的路徑之間不斷的探索前行。而且,發展“征信”並不僅僅是一個商業問題,它的背後存在著一個社會對“信用”本身的認知。基於此,中國征信市場的發展必然與整個社會在價值觀層面的相關討論與反思密不可分。


圖 - 8 海外征信市場的三種模式


圖 - 9 海外征信市場的模式比較

中國征信市場大風已至,而航線與彼岸仍是一場極具魅力的猜想。

第二部分:中國征信業及互聯網征信的發展趨勢及騰訊征信的定位

中國征信市場概況

中國征信市場與美國征信市場差異較大,這主要是由於美國人的消費習慣與中國人有所不同,很多人傾向於用信用卡等方式申請借款消費,因此美國有征信記錄的群體占據了市場主導,大概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60%-70%。

而在國內,即便是最成熟的央行征信系統也只覆蓋了8億人,其中有交易記錄可以進行征信的群體主要是那些有成熟穩定經濟能力的人群,總量只有3億人。而另外5億人在央行征信系統中則只有基本信息,尚屬征信的空白市場,再加上那些連基本信息都未被央行記錄的人群,就構成了中國征信市場未來的巨大發展潛力。

客觀來說,我國社會的草根階層實際上從未享受過真正的金融服務,其核心原因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征信記錄,無法支撐金融機構做出信貸決策。但是在這一人群中,實際上很多是藍領工人,他們有正規的職稱,有不低且穩定的收入。一般人均收入大概在四五千元,一些高級藍領工人的月薪甚至能達到八千到一萬元。如果從銀行的角度來看,這些人的特質決定了他們已經可以成為信用卡使用的主流人群。而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不斷提高,這一人群的收入將不斷增加,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將進一步增大。

現在問題是雖然銀行了解他們有較高的收入水平,但仍不能將其中高風險和低風險的人群進行有效的區分,因而無法為這一群體提供信貸服務。面對這一問題,一般而言銀行有兩個選擇:要麽放棄這一市場,要麽自身建立一套征信體系去區分風險程度。

從第二個選擇來看,銀行自身建立一套征信系統成本非常高昂,並且最終也不一定能夠建成,這就給互聯網征信機構帶來了市場機會。而且除了藍領工人群體,剛畢業的學生也是一類有著巨大征信潛力的群體,由於他們剛開始有收入,所以銀行很難對他們進行信用判斷。而互聯網征信機構則不會像銀行那樣僅僅從是否擁有信用卡消費記錄,是否申請過貸款,抑或是對象的畢業院校來進行信用評價,而是將依賴更多來自互聯網的數據來對這一群體進行更為綜合的判斷和評估。

另外,征信對象的生活消費狀態是否穩定,也是在做風控時非常有用的信息。評判這一人群的信用,分辨其中風險程度低和風險程度高的個人主要依靠大數據。這里的大數據不僅僅局限於金融機構收集的數據記錄,還有這一人群在現實及虛擬生活消費方方面面留下的記錄,這些沈澱下來的大數據能夠幫助金融機構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互聯網征信發展願景

互聯網征信並不是對現有體系進行顛覆,而只是對現有體系進行補充,使金融機構對個人信用的判斷更為全面更為準確。這麽來形容,傳統金融機構的系統是從正面來評判,但有時候一個人的正面可能不容易看見,而互聯網征信則是從側面甚至是背面來對一個人的情況進行描繪,並將其提供給金融機構,作為其判斷這個人信用程度的關鍵參考。

互聯網征信業務大體上分為三個方面:

1.服務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

金融機構當前的主流服務人群是白領階層和一些高端消費人群,金融機構不僅希望降風險評估的成本,也希望能夠更好地篩選出風險較低的客戶人群。金融機構現有征信系統從美國引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應用已經相當穩定成熟。但如果他們能從互聯網征信機構得到一些其他方面的補充信息,就能使得他們的風險判斷更為準確。

例如兩個在現行系統中有同樣信用等級的人,但是其中一人喜歡購物,而另一人在虛擬世界中有一些比較顯著的風險信號,金融機構就可以通過互聯網征信對這兩者進行更深入細致的分析判斷,給以前者更高的信用等級,因此實際上互聯網征信的意義在於能幫助金融機構進入風險判斷的更深層次。

2.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

普惠金融是國家在金融領域的推進重點,國家大力推廣的原因是因為草根階層金融需求得不到現有金融模式的滿足。如果互聯網征信能提供針對這一人群的信用報告,那麽即使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仍不能滿足這一人群的金融需求,但社會上也會產生一些其他基於互聯網征信下的新型金融模式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因而互聯網征信的第二個作用實質上就是幫助草根用戶去得到以前難以獲得的金融服務。

3.樹立信用體系的意識:

央行和商業銀行一直在推動建立一套覆蓋中國絕大多數人的完整信用體系,卓有成效。在推進過程中,一些用戶接受了信用體系,但仍然有另一些用戶還沒有完全被教育到。而他們付出的信用成本可能很高, 因為一旦有違約出現,這種信用成本將會影響到用戶未來幾年住房貸款、購車貸款的申請。而互聯網征信能通過一些成本比較小的方式進行引導,使之能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信用記錄,這里的信用記錄實際上就是一種信用報告,隨著互聯網信用記錄或者說信用報告的逐步建立,才能使得整個社會逐漸建立起應有的信用意識。

因而我們能看到互聯網征信主要的三個作用,其對機構、個人和社會都是非常有利的。

征信業務分類

征信業務大概分為兩類:

面向金融機構的業務

這一類業務更為傳統。首先是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金融機構這一方面的風險大致分為兩類:

· 信用風險

· 欺詐風險

在審核貸款申請時,金融機構所面對的兩個核心問題是:

· 申請者未來違約的可能性是多大

· 申請者是不是本人

針對這兩個問題都有對應的解決方案,對於信用風險而言,綜合國外和國內的應用經驗,信用評分與信用報告已經是比較成熟的產品。銀行了解如何使用這套解決方案,並且這套方案結果也容易產生與收集,因而這一套解決方案已經是通過實踐驗證能夠降低信用風險的工具。對於互聯網方面來說,互聯網機構面臨的不僅僅是銀行所面對的幾千萬個信用卡客戶,而是更大規模的用戶群體,如騰訊所面對的就是8億互聯網用戶,其中有2億是實名用戶,大致而言對於所有的網民,騰訊都有對他們的評判標準。當然,對銀行等機構而言,它們並不會單獨使用互聯網方面的征信報告,而是在現有征信系統的基礎上,加上來自互聯網公司的征信信息,從而對於銀行等機構的風險判斷形成一個強有力的補充。

而針對於欺詐風險,對於銀行等機構來說也許是比解決信用風險更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也是傳統征信機構系統所面臨的一大難題。互聯網應用的一些反欺詐技術,將有效地幫助金融機構防範風險。此外,對於互聯網征信來說,由於互聯網征信機構能夠能接觸到大量的用戶,因此可以告知用戶,其個人信用報告中存在不良信息。如果用戶認為其中一些不良信息有疑問點存在,互聯網方面就能給用戶提供一個申訴渠道。讓用戶瀏覽和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不但能幫助建立起信用意識,也能幫助用戶有效挽回自己的信用損失。信用評分信用報告是傳統征信在做的業務,互聯網征信與傳統征信不同的是互聯網上數據的維度比傳統維度豐富很多,不僅是表現數據和一些經濟學上的數據,互聯網方面還有更多的包括支付、交易、社交、行為、虛擬財產、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數據。當然這些數據也給互聯網征信帶來了挑戰,因為這些數據並不結構化,因此如何恰當使用這些數據,從中生成穩定的模型,提煉出其中的風險信號,會變得非常有挑戰性。從初步研究來看,社交關系已證明是非常有價值的數據,可以輔助判斷申請者是否為本人,但是隨之而來的作弊行為也將層出不窮,所以在反欺詐技術方面,互聯網方面將不斷開發新的反欺詐技術,這將是一個此消彼長不斷對抗的過程。

面向個人用戶的業務

在監管中對征信服務有一個要求,就是提供一個用戶查詢和申訴個人信用記錄的渠道,這一點對於互聯網公司而言,也許反而相對容易做到一些。因為互聯網公司本身就與個人用戶有著更多的接觸,例如用戶在使用微信或者QQ的時候,大約每個小時能夠查看一次。因而互聯網公司本身與用戶的高效溝通渠道,則是互聯網征信比傳統征信具備更強優勢的地方。

騰訊征信定位

我們的最大的優勢來源於我們的數據積累和與用戶全方位的觸達交互,另外騰訊有著非常深厚的技術積累,作為一個高科技公司,我們在過去十幾年間一直在對抗各種形式的欺詐,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了解用戶並為用戶做出一個很精確的畫像。這些積累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意義重大,這也是我們在做征信業務時的巨大優勢。數據與技術是驅動我們發展這一項業務的核心競爭力來源。我們希望未來不僅是在國內,同時也是在國際上把騰訊的互聯網征信做成一個新的標桿。




來源:慎思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87

PPP推廣大勢開啟,註入環保行業新活力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476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2-26 11:34 編輯

PPP推廣大勢開啟,註入環保行業新活力


1.PPP定義:政府、社會資本深入合作,“同”享收益、“共”擔風險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營”模式,定義存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PPP,包括了幾乎所有政府服務外包的各類形式,包括帶有融資功能的BOT、TOT、股權合作等,也包括不帶融資功能的DBO、委托運營。狹義的PPP,是指政府與私人部門組成特殊目的機構(SPV),引入社會資本,共同設計開發、共擔風險、全過程合作的公共服務開發運營方式。


狹義PPP和傳統BOT存在區別。傳統BOT屬於廣義PPP範疇內模式的一種,但狹義的PPP與傳統BOT存在2方面的區別:1)BOT項目中的資本金投入基本來自社會資本,而PPP項目可能來自政府、社會資本合資;2)BOT項目前期由政府規劃、設計,後期由社會資本建設和運營,前、後期銜接不佳,導致項目前期規劃設計不夠優化、後期運營低效;PPP則使得社會資本更多地參與前端設計、政府更多參與後期運營,提高項目整體的質量和效率。



2.政策趨勢:2014年來多項PPP政策出爐,3方面體現本輪政策力度甚於以往

PPP非新概念,早在2005年,國務院即出臺PPP類的政策——非公經濟“36條”,此後2010、2012年分別再提。2014年以來,系列PPP政策出臺,與往年政策相比,我們發現主要區別體現在3方面:1)從措辭來看,對於引入社會資本,從早年的“允許”到“鼓勵”;2)從政策發文機構來看,早年國務院牽頭、住建部響應,到2014年以來,繼國務院發布定調政策後,發改委、財政部均有配套政策推出。3)從政策密度來看,2014年出臺PPP類政策4項,而2005、2010、2012年分別發布1、2、1項。



3.環保PPP空間:整體產能空間不變,但市場化運營比例提升

PPP是模式上的轉變:更多環保民企有望進入運營領域,弱化國企壟斷。1)歷史經驗來看,在市政環保設施的運營領域,民營企業因資源、資金“短板”,較難與國有企業匹敵,在資金要求相對較低、競爭激烈的工程領域,則民企眾多。一個側面證據是,在A股9家水務運營上市公司中,7家為國企背景。2)推廣PPP的大背景下,政府樂於開放市政設施的運營市場,而上市的環保民企因激勵機制靈活、融資實力增強,獲取運營資產的機會將明顯多於以往。


汙水、生活垃圾處理存量產能市場化運營比例整體約50%,有待提升。我國早年的市政環保設施采用政府投資、政府(或其下屬事業部門)運營的模式,市場化運營比例低。1)汙水處理:截至2013年底存量產能約1.49億噸/日、我們預計2014~2020年間需新建產能約4000萬噸/日;目前,存量產能占比近80%,其市場化運營比例約50%,新建汙水處理產能的市場化運營比例約為55%。2)生活垃圾處理:垃圾焚燒方面,截至2013年底,存量產能約15.5萬噸/日,我們預計2014~2020年新建產能約15~20萬噸/日;目前,存量產能占比近半,相當一部分由政府運營,新建產能的市場化運營比例約80%。垃圾填埋方面,我們估計截至2013年底的存量產能約為40萬噸/日,2014~2020年凈新增的產能較少;現有產能的絕大部分仍由政府運營。

(註:以上市場化運營比例數字來自:住建部、《水工業市場》、《汙水處理觀察》、中金公司研究部估算)



4.個股影響:PPP推廣大勢開啟,環保民企面臨新機會

新型商業模式推廣,各出資方有望“共贏”。1)對於政府出資方,一般以環保設施實物出資,一方面,社會資本按比例現金出資後,政府後續新建、改造環保設施的資金有了保障,另一方面,社會資本對於環保資產的運營市場化要求更高,促使環保設施的盈利水平比單純由政府運營時提升;2)作為社會資本出資方,一方面,可以分享市政環保設施運營的穩定回報,另一方面,依靠政府合資方的資源優勢,可優先獲取新建、改造環保設施的工程訂單;3)若PPP項目的中長期目標是實現上市(即,環保資產證券化),作為原始出資人,政府、社會資本均將受益於初始投資增值、甚至翻倍。碧水源的雲南項目、巴安水務的貴州項目,都是典型的例子,具體分析如下。



典型1:碧水源雲南水務PPP項目。1)PPP項目公司:雲南水務產業發展公司,下屬資產為雲南省優質水務運營資產;2)出資方:雲南水務(政府背景)、碧水源、私募基金、PPP公司29名員工,持股比例分別為42%、36%、18%、4%,其中雲南水務為水務資產(實物)出資,其余幾方現金出資;3)截至2014年底,PPP項目公司已完成股份制改制,預計於2015年實現港股上市。假定以2倍PB發行,則碧水源具備9億元的潛在投資收益;假定以2.5倍PB發行,則潛在投資收益為14億元。(參考:截至2015年2月25日,A股水務公司PB平均為3.5倍,H股平均為3.2倍)


(測算方法:假定雲南水務產業公司上市後,碧水源在二級市場出售其全部股權,根據處置長期股權投資相關最新會計準則規定,投資收益=PPP項目公司權益市值-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截至2014年中報,碧水源持有雲南水務產業36%股權的賬面價值為7.9億元;截至2014年1季度末,雲南水務產業的凈資產為24億元;因此,潛在投資收益=24x發行PB倍數x36%-7.9)

典型2:巴安水務貴州水務PPP項目。1)PPP項目公司:貴州水務股份公司,下屬資產為貴州省優質水務運營資產;2)出資方:貴州水務(政府背景)、產業基金、巴安水務,持股比例分別為51%、39%、10%,其中貴州水務為水務資產(實物)出資,其余幾方現金出資;3)公告明確,PPP項目公司將在未來3~5年內爭取具備上市條件。



關註順應行業趨勢、積極拓展PPP業務的民營環保企業。推薦碧水源(借力再融資,有望通過PPP開展新一輪擴張),關註萬邦達(工業水處理龍頭,通過PPP模式進軍市政領域)、巴安水務(試水PPP項目,中長期業績彈性可期)、維爾利(垃圾滲濾液處理龍頭,有意涉足PPP模式助力轉型)。(來自電力環保小蜜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3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