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什麼樣的管理層是好的管理層? 向洋二號

http://xueqiu.com/1598500957/24600295
先說我自己的經驗總結:一,有能力;二,有人品。
具體的方式如:
1, 分紅制度合理;
2, 高管是否持股;
3, 股權激勵方案合理(行權期短;與工資不成比例;行權業績目標低;獎勵股份與業績不匹配要不得)
4, 言行一致不放空炮;
5, 工作狂熱,隨時處於可處理公司事務狀態等等。
具體就不展開說了。主要分享德魯克的觀點:管理層最好是一個團隊,而不是一人當家。可以有表面的職位高低差異,但實際團隊內部是平等的。一個標誌就是頂層的幾位人士工資水平差不多。
附原文吧:(在這之前,他論述了一人當家的壞處)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
...........................
............................

查看原圖
    巴菲特也有相關的的言論論述一人當家的危險:任何一個崇拜領導者的組織,不管有多離譜,他的追隨者永遠可以找到可以支持其理論的投資評估分析報告。

    然後我用我關注的一二十隻股票驗證了一下:大體符合這個工資標準:最頂端的4、5個人工資水平相差無幾;副總經理的薪水是總經理的75%-90%。不管是國企、私企,大企小企,像瀘州老窖、沃森生物...才發現一家例外:格林美(現在企業歷史還短,企業早期)。而印象中老大強勢的,就不太符合這個工資標準,例如格力電器、美的電器、萬科。
    當然,這個工資標準只說明管理層是團隊模式概率大於是一人當家模式。而團隊模式也不一定任何情況下都比一人當家模式效果更好。
    問題:符合工資標準的企業中團隊模式/一人當家模式的比例?
              優秀企業中有多少比例的企業符合這個工資標準?
              符合這個工資標準的企業中,有多少比例企業可稱得上優秀企業?
             不符合這個工資標準的企業中,優秀/一般/差等企業比例?
             有哪位神人做個統計就好了[大笑]
如果您看見這篇文章還算感興趣的話,還請指教。嗯,最重要的是留下您認為優秀的企業中,哪些是團隊模式/一人當家模式,哪些符合這個工資標準[大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335

什麽樣的互聯網公司是好公司?

來源: http://xueqiu.com/7207662042/26730935

1. 公司大幅領先,所在領域具有馬太效應,“老二非死不可 “形成馬太效應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最終的結果就是勝出的公司獲得壟斷紅利。例如即時通訊領域的QQ,微博里的新浪微博等。究其原因,社交用戶的核心需求就是交流,因此互相影響巨大,最終某一群體的用戶,只會聚集到某個特定平臺。即使是掛掉的MSN,以前也可以認為在外企白領里具有馬太效應。在遊戲領域,競技類遊戲也會有馬太效應,如英雄聯盟,穿越火線等,基本都是壟斷了所在的細分市場。但其他端遊和頁遊的馬太效應就不太明顯,如天龍八部,征途,傳奇等可以同時存在多年。具體原因,大致是因為RPG遊戲玩家的需求多樣化,需要不同類型的遊戲滿足。而細分市場的競技類遊戲,用戶需求明確,精確,而且玩家間的互相影響也更大(如打槍遊戲,大家都玩CF,所以我也玩CF)。在電商領域,淘寶的C2C也呈現馬太效應,平臺規模越大,商家和用戶越多,反過來又促進平臺變大。但在京東,蘇寧易購,易迅等參與的百貨類B2C領域,馬太效應較弱。原因是這幾大B2C目前差異較小,多數是標準化商品,用戶基本是哪里便宜去哪里,因此幾大B2C都在努力的發展商戶開放平臺來突圍。需要關註的是,在折扣特賣的細分領域,唯品會是不是擁有馬太光環?這個我了解不多,歡迎大家討論~視頻行業的馬太效應則比較弱,仍處在廝殺階段:拼外部內容的話,要麽是看誰獨家買斷燒錢多,要麽就沒有差異化,去誰家看都一樣。拼自制內容的話,馬太效應更沒有了,用戶口味的多樣性,決定了每家都能抓住一部分用戶,我喜歡去優酷看《曉說》,但老婆更喜歡去搜狐看《極品女士》。馬太效應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形成能夠自增強的閉環。社交領域是特定用戶間的閉環,朋友都用QQ,所以我也用QQ,同事都在用MSN,所以我用MSN。淘寶網則是用戶和商家的閉環,用戶多則商家多,商家多則商品多&商品便宜,進而吸引更多用戶。2.  用戶粘性強這個比較容易理解,最典型的就是微信。在功能上,易信,來往和微信都能滿足需求,但我不會離開微信去用易信,因為我的朋友都在這里,社交關系鏈在這里,這個就是用戶粘性。類似的社交粘性公司還有:新浪微博,YY,豆瓣,知乎等各種社區化產品遊戲開發中,通過社交機制加強用戶粘性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因為玩家長期留在遊戲里並付費,更多的是因為他在遊戲里遇到的人,以及與這些人之間的愛恨情仇。沒有社交關系的公司怎麽辦?用戶體驗和用戶習慣也可以建立粘性。比如我搜索用百度,一是長久養成的習慣,二是搜索結果還算滿意。購物上淘寶,是因為它東西多,價格便宜,還有支付寶保障,他是C2C網站里體驗最好的。如果沒有特別大的差異化優勢,用戶習慣一旦確定就很難改變。比如各個視頻網站,都培養了自己的習慣用戶,即使我看《中國好聲音》不得不去搜狐,但看完之後,還是繼續用優酷,因為習慣。由習慣帶來的粘性,雖然在同質競爭里問題不大,但容易被新的模式和差異化競爭取代。例如多年前的新聞門戶,新浪和搜狐都有一批忠實用戶,後來QQ開始彈窗… 再後來,出現了微博,微信,自媒體…3.  用戶使用頻率高,使用時間長這里的傑出代表還是微信,大家可以統計下自己每天打開微信的次數,使用微信看各種資訊的時間。一個產品,用戶用的多,用的時間長,賺錢的事情自然可以慢慢挖掘。另外一個例子是PC上的360,安全產品其實是一個使用頻率很低的產品,收入空間也非常有限。奇虎在完成安全產品布局後,借勢推廣了360瀏覽器,導航站,遊戲,搜索等高頻率的產品,營收才開始爆發。使用頻率低的產品能不能成功?可以,在單次使用期間,蘊含了比較大的商業價值。比如搜房網,汽車之家,易車網,每一個來的用戶,都有潛在的購房和購車意願,所以在收入上也能找到大空間。另外以年度周期來看,搜房和易車的用戶訪問頻率不高,但在用戶買車和買房的時間區間里,訪問頻率也是比較高的。4. 具有用戶平臺,業務穩定性強2007年以前,遊戲行業的領頭羊還是盛大,網易,九城等公司。到了2013年,騰訊在遊戲領域已經是一騎絕塵,360也是後來居上,而昔日幾家公司的業務則大多處於停滯和衰落狀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騰訊和360具有平臺優勢,只要用戶在,就可以源源不斷的推送新產品。而單純的遊戲研發和代理公司,穩定性就會差很多,一款產品不成功,用戶就會流失到其他公司。類似的案例還有國外的Zynga,作為盛極一時的facebook遊戲開發商,在連續幾款遊戲失敗之後,衰落的速度令人震驚。用戶平臺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很大,可以從馬太效應,用戶粘性,使用頻率,業務協同性等多個角度來分析,以後有機會再單獨討論。目前可見的幾個平臺:QQ,微信,360系列,淘寶和天貓,YY,新浪微博(勉強算半個),人人網(衰落中)5. 好的生意模式互聯網公司大致有兩種商業模式:一是賺用戶的錢,讓用戶為更好的體驗付費,比如騰訊的遊戲和各種鉆,YY里的鮮花和汽車。二是賺企業的錢,比如百度和阿里。兩種方式的基礎,都是以大量用戶為基礎的,這也是互聯網的偉大之處,一切以用戶為核心。不同業務的公司,有不同的命。遊戲公司的利潤率輕松達到40%以上,而B2C電商和視頻網站還在為盈利苦苦掙紮…所以,什麽是好生意?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用戶的獲取和維護成本:互聯網是以用戶為中心的,獲得用戶是賺錢的基礎。易車的營收略高於汽車之家,但凈利潤只有其50%左右,主要原因是其需要從百度導入用戶,營銷支出較大。B2C電商們的一大支出也是流量費用,而騰訊和YY這些用戶平臺,獲取和維護新用戶的成本就會低很多。潛在的付費用戶數量:百度和QQ都是典型的長尾付費,付費用戶數量巨大對用戶和企業的付費吸引力:QQ用戶願意為黃鉆付費,但新浪微博用戶很少為會員掏錢付費深度:房產和汽車企業明顯比淘寶小二有付費深度付費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例如大環境不好的時候,向企業收費的公司受影響會比較大。收入增長和成本的關系:好公司的一個特征是,增長和成本的線性關系很弱,用戶和業務爆發式增長,但成本增長很慢,由此帶來利潤率的提升。這一點也是互聯網公司和傳統制造業比較大的區別。6. 好的公司文化和管理層這個是投資所有公司都需要考慮的。正面典型,騰訊可以算一個,創始團隊穩定互補,管理層專心業務,公司文化受到員工認同,管理規範等等。負面的… 可以看下橋哥的盛大,朱哥的九城,和曹會計的新浪。最後,感謝雪球,還有雪球上認識的朋友們~~~寫的有點亂,不足之處,歡迎大家討論!@不明真相的群眾 @梁劍 @傻大黑粗 @高頻交易者 @Ricky @從易 @Teslafans @TAKUN @釋老毛  @GT周  @國老  @富蘭克淩    @余曉光    @堅信價值  @滴水石  @李妍   @朱時雨 @雨楓 @炒飯鍋鍋  @許誌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778

信達國際:蹊蹺的減持,叫小股民如何判斷是好? 永不賣股票

http://xueqiu.com/2894925127/27036937
2013年11月28日,中國第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上市,作為發行後市值超千億的大型公司,在母公司熱烈上市的過程中,旗下參股子公司銀建國際,卻堅決而猛烈地減持了控股子公司信達國際控股的股份,確實令人大跌眼鏡!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信達,信達國際,銀建國際的股權和董事關系:
查看原图信達國際(   HK00111)是2008年12月,中國信達旗下全資子公司華建國際的項目公司
SINODAY和銀建國際(HK00171)作為一致行動人在香港併購的本地券商公司(原名亨達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其主要業務是在香港從事受證監會規管的證券經紀,企業融資顧問,資產管理等業務,擁有香港證監會五類牌照的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

銀建國際(HK00171)是一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投資控股公司,其主要股東為:中國信達持有19.01%,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持有15.8%,銀建集團持有10.15%的股份,171的董事會主席一直由中國信達委派。

中國信達(HK01359)是第一家由國家金融管理公司轉型而來的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在2013年底的IPO中,獲得了超過160倍的超額認購,發行募集資產達到驚人的219億港元,是2013年香港股市的第二大IPO事件。

在母公司熱烈上市,前景一片光明,籌資超過預期,這樣美好大背景下,我們的第三大股東,與母公司關係非常深厚的銀建國際(HK00171)竟然劇烈地減持了111的股票。首次公告是2013年11月27日,銀建國際當日減持了2098000股,均價1.386元,持股從7.17%降到了6.85%。(巧合的是:2013年11月29日香港披露易的數據顯示:太平證券席位證券減少2098000股。)如果這個巧合是真的銀建國際減持的話,那麼也就意味著在減持當天,證券還沒有過戶的時候,銀建國際就主動公佈了減持消息!)

這個公告應該震驚了市場。因為中小投資者弄不懂為什麼在美好前景清晰可見的情況下,知內幕的投資者竟然要逆向減持,是111有外人不知的暗疾嗎?因為銀建國際的主席陳孝周先生,同時也是信達國際的主席,銀建國際減持甚至清倉信達國際,陳孝周先生是怎樣想的呢?

正當市場疑慮未定的時候,隨後的12月5日,銀建再次公告,以均價1.29減持414萬8000股,持倉從6.19%到5.55%,再次,2013年12月9日,銀建再次公告,以均價1.28減持479萬股,持倉從5.04%降到4.29%,再以下的減持,由於已經低於5%,不算主要股東,已經不需要公佈了。

在2013年12月9日,銀建國際已經將111減持至5%一下無需披露的水平的時候,111發了一紙公告,內容是2013年111跟母公司關於IPO的服務交易成立,營業額和利潤較2012年12月31日大幅增長!但是,111的2012年才做了1億的營業額,淨利潤1千萬,所以,即使有50%的成長,其總營業額和利潤都是微乎其微的!難道,是銀建國際在這樣的朦朧利好之下,利用111市場稍顯活躍的交投氣氛,就悄悄開溜了嗎?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隨後的日子裡,銀建仍然在持續減持111的股票。因為銀建國際在2013年11月27日到12月9日短短12天中,就減掉了2000萬股以上的111,去意之決,不可謂不堅決。

按照最後的減持價1.28來看,在111已經公佈了2013年已經大幅盈利的基礎上,111的PB預計低於1.3,在堅守了6年之後,平均成本達到1元,是什麼讓銀建國際在我們認為是111公司發展苦盡甘來的檔口,突然對111絕望了呢?這一點,確實讓持有111和準備投資111的中小股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股份公司的股票買賣是十分自由的,任何股東的操作,只要不違反法律,都是可以,但是,銀建國際減持111的股票,就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

首先,銀建國際持有111的股票,是通過和111的母公司中國信達的子公司SINODAY一致行動人併購亨達國際得來的。而且從2008年到2013年底,銀建國際都是111的主要股東。銀建國際的董事會主席陳孝周先生,同時身兼111的董事會主席,而銀建國際的獨立董事洪木明先生,也同時身兼111的獨立董事。我想,在銀建國際開會決議賣出111的以後,再讓兩位董事在兩家公司分別開會,是否有點尷尬呢?

陳孝周先生 同時還是中國信達1359的高級管理人員,在中國信達公司中主管投資及資產管理業務。如果在母公司熱烈上市的檔口,把2011年據說是可以分享111發展機會的1.1元買入的供股賣掉用1.28的均價賣掉,那麼,大股東又如何向中小投資者解釋呢?

據此,:

1.             鑑於公司主要股東在業績預告敏感期拋股,且該主要股東為買賣雙方的董事會主席,知道公司內幕,為公平起見,敦請111今早公佈2013年度業績經營情況,包括營業額和經營利潤,相信對於一家規模只有6。5億市值,主要經營地集中在香港的小規模公司,半個月時間已經可以做到,公佈真實的2013年業績有助於所有111的投資者(以及潛在投資者)同主要股東銀建國際一樣瞭解111的經營情況,特別是此次母公司IPO上市對111的業績直接影響。

2.               鑑於母公司IPO上市後,其全面規劃會有重要變化,因此,敦請大股東近早明確對111的定位和實施步驟。不要讓這家微型公司五年後還處在朦朧當中。

3.             請證監會密切關注,以便發現在這個不符合邏輯的交易中,是否存在內幕交易的問題,如有問題,應該立即嚴懲,還中小投資者以公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54

好戲派台(8):用人物建構故事才是好劇本《中國合伙人》(經典重溫)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12197

《中國合伙人》, 是筆者2013年最喜愛的電影。

《中》的英文名字 《American Dreams in China》,比起中文名更能夠總結出這套電影要說的核心故事。

全片的主旨,就是借新東方(國內最大的英語教學公司)的背景,說出了土龞黃曉明、海歸鄧超以及浪漫詩人佟大為各自追夢的一個故事。

陳可辛的強項,是用人物建構故事,而不是先有想拍的情節(如風暴中的中環亂戰)再用人物硬套,這亦是筆者最喜愛的地方,因為現實的情節亦往往是由不同性格的人交織出來。

因此,求學時代無特別出息的但卻最有勇氣傻勁的黃曉明, 反而是最能於谷底中打出一片天的人,這種性格由一開始下跪求Tripeat 考三次大學試,到監粗媾女神,以至到一無所有下海創業,到後期遇到不同問題所展現的反應,這種性格始終如一,亦印証了戲中一句話「他改變不了世界,但至少做到不讓世界改變他自己」。

本來最有機會跑出的超優生鄧超,最後敗走美國,這個情節卻一點不讓筆者意外。從來未有失敗經驗的人,當遇上小挫折時(在美國無左份工要做waiter),便己經兵敗如山倒(VS 黃的豁出去及佟的瀟灑無所謂),這不是我們日常生活經常看到的嗎?

浪漫派佟大為,由學生時代的不羈詩人變到最後的比誰都平凡老實,由激情開始到後來經過現實(俾女飛 + 無野撈)洗禮後回歸平淡,也不是許多浪漫派的寫照嗎?

筆者看到網上有評論說陳可辛是拍出了土豪版中國式奮鬥故事,理據是黃買下實驗室的名字以「孟曉駿」為名以送給鄧超,再立下決心上市反攻美國,展現出暴發戶心態,這種看法實在是只見樹葉不見樹林。以黃的傻勁,一開始送大屋送地碰了一鼻子灰,到後來終於明白了鄧要的是「尊嚴」,而最後改送實驗室及宣佈啟動上市,這不是充份說明了角色性格的互動而產生的火花嗎?

三位立體而符合現實的主角,交織在一起,便讓一切變得很合理,你為覺得情節的推進便合該如此。

永遠不死的夢想主題,加上豐富鮮明的主角性格,讓筆者看得非常投入,也彷彿看到了自己和朋友間的一些碎片畫面,感受良多。

少許題外話,作為曾經一個創業者,筆者自小已經常看不同企業創業家的故事/自傳,許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經過精心包裝的公關故事,你會懷疑,到底創業家是不是天生的英明神武,運籌維握?

筆者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十居其九都只是像黃曉明的時勢迫人,又或者「膽粗粗搏一搏」,真正科學化做足research 研究而打出一片天的人,反而是鳳毛磷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15

毛利率高是好生意的標誌,但最終能給股東帶來真金白銀回報的是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f equity ,ROE)。 週年洋

http://xueqiu.com/6691655012/29839356
毛利率高是好生意的標誌,但最終能給股東帶來真金白銀回報的是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f equity ,ROE)。很多人迷信高毛利率,只選擇毛利率高於30%的公司,低於此標準不看,當然,縮小選股圈,可能會選到不錯的標的。毛利率高,只表明出生於富貴之家,在最艱難的時刻,依然可以有餘糧。不好的地方在於,這類企業出身好,財大氣粗,不好好珍惜,浪費大量資金和資源,回饋給股東的盈利並不高;還有就是肥得流油,引來無數餓狼搶食,最終大家都只能賺到市場平均利潤,原來可以做土豪和地主的,都只能有富農和中農的身價。高毛利率好,但我們也要警惕其特殊的挑戰和競爭。
但ROE就不一樣了,如果ROE長期保持超過15%,那就一定是一個優秀的公司。那意味著,你每投入一元錢,每年能獲得一毛五的淨收益,5年可以回本。一般來講,高毛利率的公司,管理層只要不做錯事,不浪費資金和資源,ROE達到15%是比較容易的。但是毛利率比較低的公司,ROE要能長年達到15%,那這個公司的管理層一定要非常優秀才行。
根據杜邦分析法,因為ROE由三個方面乘積形成:淨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俗稱財務槓桿)。毛利率低的企業,其淨利潤率也低,比如5%或6%左右,如果是商業零售類企業,淨利潤率會更低,1%~2%,如果其ROE要達到15%,那就需要很高的總資產周轉率和比較高的資金槓桿。如果是製造類企業,資產比重大,很難有較高的總資產周轉率,那在淨利潤率較低的情況下,只能加大權益乘數,也就是加大資本槓桿,多從外部融資,可以是銀行借款,也可以是發債,也可以是上下游資金。從銀行融資有利息成本,發債要付債息,這都會增加經營成本,更難以實現長期的高ROE,只有無償佔有上下游的資金,還能被其認同,才有可能實現這類企業的超過15%的ROE。而這需要企業有相當的競爭力和極端的誠信才行。企業管理層沒有強大的管理和經營能力是難以做到的。
在毛利率低的行業,如果企業的ROE連續多年超過15%,反映出的是公司高管的能力。在低毛利率行業,能做到多年高ROE的公司,一般是從激烈競爭中拚殺出來的,相比出生富貴之家的企業,體質更好,更能抵禦經濟和行業的寒冬。這類企業往往能基業長青,給堅定的持有者相當豐厚的回報。(每天一則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418

愛康科技:太陽能電站是好生意 Pune的碎片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2v0jb.html

 其實文章寫的一般,我平時寫blog更簡化,寫公開文章要求還是解釋清楚。我也試圖這樣寫了。幸虧編輯的妙手神功 不然估計大部分人看不懂。
其實文章的內容 還不夠漂亮 這是第一次嘗試 以後我還考慮寫更多。 謝謝 何編輯。
愛康科技:太陽能電站是好生意
2014年8月29日 11:04

字號:

Current Size:100%

分解愛康科技太陽能電站的運營要素可知,公司在不到7年的時間內就可收回投資,余下時間可坐等收益。更何況,這一業務還可獲得豐厚的政府補貼。

本刊特約作者 碎片哥/文

 

愛康科技(002610.SZ)2014年半年報顯示,10億元的銷售收入中,約9億元由太陽能配件部分貢獻,電力銷售收入只有1億元。半年報還顯示,“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已累計控制並網光伏電站176.33MW,其中地面電站165MW,分布式電站11.33MW。”“目前,公司在建或籌建光伏電站包括新疆特克斯昱輝20MW、甘肅金昌清能100MW、新疆奇臺30MW、非公開發行募投項目 80MW分布式電站。公司將通過自建或收購的形式繼續推進業務目標的實現。”

此前的7月29日,愛康科技在收購九州方園博州新能源有限公司100MW 光伏電站的公告中有這樣的描述,公司開始著手探索從“太陽能配件專業供貨商”到“金屬加工、新材料、太陽能電站一體化經營”的戰略轉型。

愛康科技定下這樣的轉型方向,前景如何?

7月29日披露的另一份公告是,愛康科技投資九州方園博樂市新能源有限公司並進行60MW光伏電站建設的議案,筆者根據此公告,進一步拆解太陽能電站的運營要素。

公告稱,“該項目擬進行 60MW 光伏電站項目的投資建設。按公司內部測算,本項目預計總投資不超過56583萬元,運行期20年。項目建成後,預計年均發電約9450萬度,年均電費收入約8977.5萬元。”“該項目所在地新疆博樂市位於光伏發電二類資源區,按相關政策規定,標桿上網電價為0.95元/度,但仍存在電價補貼不能及時到位,影響項目現金流的風險。”

如考慮到20年折舊,以及銀行貸款利率(半年報披露為6%-7%),還有稅收等因素,粗略計算可知,太陽能電站每瓦需9.44元投資,每瓦發電是1.5度,每度電收入0.95元,那麽每瓦近似收入1.42元/年,即6.65年(9.44/1.42)就可收回投資。但是合約運行期為20年,余下13年的收入都可以算成凈利潤。

如果太陽能電站完全依賴貸款,那麽這個盈利模式類似於銀行的存貸息差。仍以上述公告為例,近10元的投資能產生1.5元年收入,不計算折舊和稅收,相當於15%的回報率。如果全部利用銀行貸款,利率6%-7%(何況未來貸款利率下降的概率遠大於上升的概率),兩者相差就是近10%的息差。即使考慮折舊影響,也是5%左右的息差。這和銀行息差差不多,況且銀行還有資本充足率限制。

如果用租賃模式,那麽愛康科技可以做無限度的杠桿,租賃利率是8%,收益率15%,以折舊率5%來計算,凈息差可達到3%。

從這個角度來說,愛康科技具有金融股屬性。

而20年的運行期,是太陽能電站超越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地方。因為銀行的貸款回收永遠是問題,保險公司稍微好些,畢竟有沈澱成本。但電站合約是20年電價不變,屬於政府信用。這無疑是市場中最高等級的信用。

同時,政府用再生能源附加電價模式保證補貼資金來源。2013年8月底,國家發改委發布特急通知《關於調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與環保電價的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除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以外的其他用電,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電價由原每千瓦時0.8分錢提高至1.5分錢。按照測算每年將有800億元再生能源補貼。

而且,按照政府再生能源“十二五”計劃,太陽能發電要達到21GW,目前並網只是10GW左右,也就是2014-2015年兩年並網可能超過10G。

換句話說,現在的愛康科技占據天時地利人和,小荷才露尖尖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65

YC創業第一課:什麽是好想法?如何做出優秀的產品?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8/146188.html

YC 與斯坦福合作開設了新課程「怎樣創立一家創業公司」。課程除了 Sam Altman 本人授予之外,還將包括 PayPal 創始人 Peter Thiel 授予的壟斷理論,以及著名投資人 Marc Andreessen、Ron Conway 以及 Pinterest 的創始人 Ben Silbermann 的「怎樣融資」等等。

第一節課由校長本人和 Facebook 的第三號員工 Dustin Moskovitz 上陣。正如 Sam Altman 所說,他們在 YC,給創業公司的建議都非常具體,但這麽多的創業經驗之間存在著 30% 的共性。這是他們第一次嘗試記錄這些共性。

本文根據 How to Start a Startup Lecture 1 聽譯整理而成。
 

現今的媒體把創業描述成為一份非常光鮮、自由的工作,其中存在的誤解,讓不少人盲目地「為了創業而創業」。Dustin 根據自身經歷及經驗告訴我們,現實並非如此。

邊開派對邊工作?

實際上 CEO 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辦公桌前度過的,他們或思考如何完善產品,或回複用戶反饋郵件,或幫助解決工程上的難題。創業面臨非常大的壓力。創業者的抑郁在最近甚至成為了一個話題,被《經濟學家》以漫畫的形式登上了雜誌。所以這不是危言聳聽,是赤裸裸的現實。

創業者的壓力,一來自於自身承擔的責任。誠然各行各業的人都會害怕失敗,但創業者的失敗將牽連到跟隨自己的職員。有的職員以此謀生計,更多的人則是把自己的時間成本給了公司。創業者必然是希望能不要辜負這些信任的。

創業者的壓力,二是來自於工作變成了一個全天候的事情。當你已經就寢,或正在渡假,或一個平常的周末,一但有狀況發生,手頭的事情必須全都放下,一切以工作為先。 創業者的壓力,三來自於媒體的過分關註。適當的媒體曝光是件好事,但大部分人應該都不喜歡媒體連自己的隱私都暴露。

創業者的壓力,最後還有一點來自於,創業者是不可以輕易選擇放棄的。一個員工因為各種原因離開公司無可厚非,換做創業者這麽做是會受人指摘的。他需要跟公司共同奮鬥很長時間。如果公司發展順利,這個時間可能會是 10 年;如果不順利,也至少需要 5 年。前 3 年用來意識到公司的前景黯淡,後 2 兩年則是在收購公司度過。在這個時間點之前離開,不僅自己利益受損,員工的利益也會受到牽連。

曾經有人說過,一個 CEO 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調節好自己的心理狀態。這句話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

可以享受老板的權力?

當我們在工作的時候經常認為老板將時間和經歷花費在了不必要的事情上,自信自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其實未必。

Evernote 的 Phil Libon 說過:

創業公司的 CEO 並不如人們所想,是公司的頂層人物可以發號施令。實際上你需要對所有人匯報工作,你的員工,用戶,合作夥伴,媒體,他們反而更像你的老板,因為你需要照顧到所有人的想法。

員工會對公司的發展各執一詞;用戶對產品的需求不盡相同。因此,當你覺得你的老板是個傻瓜的時候,他其實只是在抉擇要如何平衡「老板們」的矛盾。

如果你當老板,或許周一來的時候還信心滿滿,胸中有雄心壯誌,第二天就可能因為有個重要的員工要辭職而被迫分散心力優先處理緊急事件。

工作時間靈活?

老板的工作時間很靈活,可以制定自己的行程。這聽起來的確很吸引人。可實際上,你需要 24 小時待命,工作與生活已經沒有界限。這個工作的推動力不僅來自於你自身對產品的熱愛,也來自於與你合作的夥伴和投資人的期待。

有些公司聲稱一周可以只工作 4 天,甚至 12 個小時。如果你只是想在一個很小的領域內做一個小生意,這也未嘗不可。可一旦你想要做些許擴展,即便只是招 2-3 個人,也需要全職工作才能應付得過來。

金錢、影響力雙豐收?

創立自己的公司能賺更多錢,同時有更廣泛的影響力。可實際上,你在初創公司擔任重要職位賺得也並不少。

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計算: Dropbox 和 Facebook 的估值分別是 100 億美金和 2 千億美金左右。如果你在早期加入 (第一百名員工),獲得公司 10 個基點的股份,那就分別是 1 千萬美金和 2 億美金(當然你的職位應該是個很有經驗的工程師)。就算你在 2009 年加入 Facebook,成為他們的第 1000 位員工,那你也能獲得 2 千萬美金。這些數字已經非常高了。

那作為一個創業者你能獲得多少呢? 我們假設一個照看動物的創業公司在創立後第四年,估值達到 1 億美金。通常來說創始人能獲得 10%,事實上的比例肯定有波動,但這個數據是較為平均和合理的。(如果創始人獲得的比例高於這個數字,或許你該考慮分更多利益給員工。)所以,作為創始人,你的身價能達到 1 千萬美金。 再假設有個非常了不起的太空旅行項目,在第四年達到了 20 億美金,則創始人獲得 2 億。

至於影響力,我認為這是與公司的市值直接掛鉤的。到一個成熟的大公司,你的影響力會擴大,因為有更加廣泛的用戶基礎(例如 Facebook 和 Google 都有上億的用戶),完整的基礎設施,可以隨時組成一個有執行力的團隊。Brett taylor 作為 Google 的第 1500 名員工,開發了 Google Map。JR 在 Google 開發了 Gmail 內的 chat 對話框,並在 Facebook 的 hackthon 中領導小組開發出了「點贊」功能。這些都是影響力非常廣泛的產品,他們都是借助大公司的平臺成功。

只有「這個產品不得不做」的沖動,才是正經的創業理由。你應該能感受到這股沖動,並且認為世界上需要這麽一款產品,它非得由你來完成不可。你的熱情能感染職員,你自己的潛意識里也能認識到,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這件事。

重新衡量過自己的創業動機後,接下來需要考慮的事情就是你的創業想法是否優秀,產品是否完美,團隊是否出色,執行是否到位。在第一課中,我們先來談談想法和產品。

想法

想法重要嗎?

關於創業想法,最近很流行的一個說法是「想法並不重要」。這個理念叫做 pivot,他們認為無論創業想法是否有價值,未來是否有市場,都可以先付諸於行動,再在實踐中快速叠代,最終找到正確的定位。這種做事方式從某種程度來說是正確的,因為在實際上手之前,創業者想要準確預測未來每一步的動向是非常困難的。但是 YC 的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成功的公司在創業初期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即便是那些采用了 pivot 而獲得成功的公司,產品每一次的轉變依然是在創始人的控制之中,並非漫無目的。想法很重要。

好想法能給為公司職員們亮起一盞綠燈。人們知道要向哪里前進,能給企業帶來極大的好處。

首先,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你很難讓一群人專心、高效地工作。

再者,一家優秀的創業公司需要十年以上時間耕耘。創始人本身也需要一個奮鬥的目標以使自己更加投入到事業中。如果創業者對這個想法缺乏足夠的認同感,很可能導致中途放棄。創立一家公司的痛苦,需要想法本身帶來的使命感抵禦。

最後,公司外部的組織也會樂於幫助這樣有遠大目標的企業。

好的想法是什麽樣的?

如果有很多創業想法在腦中徘徊,那就選擇出現頻率最高的那個。因為那往往是你最愛的一個創意。

一個好的主意一開始看起來可能非常不靠譜。Google 提供網絡搜索服務,Facebook 提供讓窮苦大學生上傳自己狀態的平臺,即便現在聽起來這些想法也貌不驚人。當然,當人家覺得這個想法很瘋狂時,你自己心里必須對你堅持這個創意的原因如數家珍。

好的創意初始階段切入點要盡可能的小。

好想法能用一句簡單的話解釋清楚。

與市場上現有產品有很大的不同,而不是只在設計或所涉及的領域微創新。

從受眾的需求出發。

怎麽獲得想法?

獲得一個傑出的創業想法是需要練習的。Paul Gram 會在下周的課程中分享這部分內容。

關於市場

當產生一個創業想法,分析市場的重要性很容易遭到忽略。除了產品本身,產品面向的市場目前規模如何,未來有沒有拓展的潛力,以及公司將來的發展路線等等都必須考慮到。其中對未來市場的預測尤其重要。包括很多投資人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他們太關註產品本身和市場目前規模,但卻忽略了產品在十年內可能的發展。一個規模雖小但在迅速擴張中的市場要好過一個規模大卻發展緩慢的市場。發展市場中的顧客,面對自己的需求急需一個解決方案。他們會因此願意容忍一個尚不完美的產品。產品和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同步發展。作為學生有一個優勢,就是對這種有發展潛力的市場有較高的嗅覺敏感度。

產品

有了一個自己熱愛並且有市場潛力的創業想法之後,下一步就是創造出一個優秀的產品。只要產品足夠優秀,滿足用戶的需求,融資、公關等後續操作就會水到渠成。

如何創造出優秀的產品?

在 YC 我們是這麽做的:創始人每天除去吃飯睡覺、鍛煉身體,剩下的時間全都用來不斷重複「與用戶交流」,「根據反饋改進產品」這一循環。創業者需要這樣一個把用戶的反饋轉化成產品的機制。首先,不要試圖通過 Google Ad Words 尋找你的目標用戶。請在現實世界中找到一個對產品有認同感的人,將他招入公司。觀察他使用產品的習慣,詢問他是否喜歡,是否願意為此支付費用,是否會向朋友推薦這款產品。分析用戶的需求後,改進產品。新產品再由用戶試用,提交新一輪的反饋。這個反饋循環應該存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同時註意,這項工作必須由創業者親自完成,不可借由員工之手,因為這是了解自己目標用戶的絕佳途徑。

先讓一部分人愛上你的產品。當有一批初始用戶非常熱愛你的產品時,他們會主動向身邊的人推薦。這樣不斷發散開來,用戶數就會飛快地增長。可如果一開始只有一部分人對你的產品表示還行,那他們後續也很難從這份「還行」,發展到熱愛。若用戶數沒有自然增長,說明產品尚不夠優秀。不要忽視這個現象,並抱著僥幸心里,只顧坐等合作夥伴的援助。

產品要簡單點再簡單點。產品日後的設計可以非常龐大,但在初始階段一定要簡潔易用。想想只有一個輸入框,兩個按鈕的 Google,你就能明白。簡單的產品還有一個好處,開發者能在一個領域將一個性能做到機制。這在日後會成為用戶愛上產品的理由。

CEO 的考核標準,就是公司未來的樣子。所以要用能衡量未來發展的指標,來評判公司的現狀,並對結果誠實。這些指標包括,活躍用戶數,活躍程度,用戶留存率,收入,凈推薦值等。

本次課程推薦的相關書籍: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Zero to One

The Facebook Effect

The 15 Commitments of Conscious Leadership

The Tao of Leadership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27

制作公司擬上市,好聲音是好生意? 香草子

來源: http://xueqiu.com/2297288645/32079232

中國好聲音的生意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64

對沖基金大佬:杠桿是好東西 不要妖魔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20

clifford-asness-1

傳統智慧認為杠桿不是好東西,會導致人們輕率的放大風險並可能引發金融危機,但一位掌管著千億美元資產的對沖基金大佬卻認為杠桿是個好工具,當然前提是你得合理使用它。

資產管理公司AQR Capital創始人之一Cliff Asness,掌管1200億美元資產,他認為杠桿是幫助人們分散資產配置的好工具,但是使用和管理起來並不容易,確實也有不少人陷入了杠桿的誘惑做起單向押註來,這確實會放大風險。

Asness本月十五日撰文指出,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一般來說資產配置要形成組合,很少有只配置一種資產的。不同資產的風險回報比也不同,這時為了平衡組合風險,使用杠桿相對調整每種資產的配置可以使你獲得最佳的回報。

例如在一個多空雙向的市場中,有三位基金經理,一位專做股票,一位專做債券,另一位專做大宗商品,假設這三位凈經理人的水平都一樣高。但商品市場的風險無疑是高於債券市場的,假如你將資金平均分散至三人手中,商品交易的表現將決定你的回報(股票市場風險介於商品和債券之間)。

但如果你想平衡風險的話,你就得多分配一些錢到債券經理手中,少分配一些錢到商品經理手中,而股票經理的資金量則介於前兩者中間。這樣你將獲得比平均分配資金更好的風險/回報比。

不過這里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這樣分配的話,你的收益很有可能減少,這時如果動用一些杠桿放大股票和商品的資金量或者頭寸,則可將預期收益提高到開始三者均分資金時一樣的水平。

最後,Asness強調杠桿的存在不是為了給自己增加更多風險,而是為了在相同風險的水平下獲得更合理的收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820

研究:陪伴子女時間長未必是好父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91813.html

研究:陪伴子女時間長未必是好父母

一財網 盛媛 2015-03-29 18:02:00

尤其是當母親因為工作而承壓,卻試圖花時間陪伴孩子時,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盡管調查顯示美國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已經是世界之最,但很多美國家長仍因覺得不夠而內疚。然而,最近一項新研究顛覆了傳統觀點,認為父母陪伴子女的時間對子女未來的成就而言並沒有那麽關鍵。

美國家庭研究學術期刊《婚姻與家庭》雜誌在即將出版的4月刊中發表了首份關於父母陪伴時間的大規模研究結果。該結果稱,在年齡3~11歲的孩子中,父母陪伴他們的絕對時間實際上和孩子的發展沒有關系,同時,對青少年的影響也很小,包括孩子的學業成績、行為和心理狀態等。

時間長短無關緊要

“可以不誇張地告訴你,20個統計中有19個都顯示家長花費的時間長短和孩子未來的成就沒有關系。”上述報告的作者之一、多倫多大學社會學家米爾克(Melissa Milkie)說,“一點都沒有。”

相反,研究發現當父母尤其是母親,在壓力過大、睡眠不足、內疚和焦慮時陪伴孩子,反而對女子成長不利。

報告作者之一、俄亥俄州的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社會學家野間口(Kei Nomaguchi)說:“母親的壓力,尤其是當母親因為工作而承壓,卻試圖花時間陪伴孩子時,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這並不是說父母的陪伴不重要。很多研究顯示,高質量的父母陪伴和孩子未來成就之間有積極的正向關系,所謂高質量的父母陪伴包括讀書給孩子聽,一起進餐,交談,或者一對一地和孩子一起活動等,家長溫暖和體貼地對待孩子也是如此。而陪伴時間的長短關系並不大。

“理想情況下,該研究極大減輕了父母因未能花費大量時間陪伴孩子而造成的負疚感。”米爾克說,“顯示了什麽對孩子來說是真正重要的。”不過,米爾克的研究並未說明多長時間的高質量陪伴是足夠的。

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青少年精神專家比爾(Matthew Biel)稱,研究還顯示在高強度的城市環境中,在嚴格的家長教育下,孩子的出軌行為會相對較少。

另據米爾克的研究,對子女未來成就影響較大的因素,不是家長陪伴的時間和質量,而是母親的收入及受教育水平。

皇後大學社會學家辛(Amy Hsin)發現,耗費大量時間陪伴6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或者什麽都不做,實際上對孩子有“不利”影響。美國兒科學會強調,孩子也需要自己的時間,不需要家長的參與,以進行社交和認知發展。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在穩步上升。1965~2010年間,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從每周2.6小時大幅增長到7.2小時。同期,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則從每周10.5個小時增長到13.7個小時。1965年~2014年,有18歲以下孩子的美國職業女性比例從41%猛增到71%。

米爾克此前的研究發現,現在職業女性陪伴孩子的時間和上世紀70年代早期全職媽媽照看孩子的時間一樣。她希望探尋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長短對孩子是否有很大影響。“我真的很驚訝。”她說,“我們發現目前的工作時間根本沒有太大影響。”

青春期影響

不過,米爾克和其他研究人員發現,父母陪伴對孩子真正有影響的時間段是在青春期,青少年和母親共處的時間越長,出現不良行為的概率越小,青少年參與家庭活動的時間越多,沾染毒品、酒精和其他危險違法行為的幾率越少。研究發現,平均每周有6小時家庭時間對青少年來說有積極正向的作用。

然而,野間稱母親因懷有負疚感而盡可能地多陪伴孩子可能會起到反效果。“我們發現母親的苦惱和他們子女未來的前景有關。”野間說,包括行為和情緒問題,甚至是“較低的數學成績”等。

研究人員稱,一些母親的壓力來自於所謂的“密集母愛”理念,認為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是“無可替代”和“神聖的”,花越多時間在孩子身上的母親就是好母親,這導致很多母親不惜犧牲睡眠和其他時間陪伴孩子。

對中產階級父母來說有很多社會文化壓力,而低收入的母親並沒有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的傳統,但無論是哪種母親,不僅僅有經濟和日常壓力,很多可能也感到擁有的資源不足以幫助孩子達到預期。

馬里蘭大學羅伯特•史密斯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庫伯(Nicole Coomber)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說她感到了比丈夫更大的壓力。“沒人問他如何管理和平衡一切。”她說,有時候甚至是自己對自己也有更高的期望,“我不知道為什麽我們試圖成為一個完美母親。但這種聲音一直在我腦中回蕩。”

編輯:應民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