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康师傅寻找“新大陆”:家族企业盯紧世界老大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8/HTML_TSEI5DI0FBDN.html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20号,康师傅制面一厂,这个近20年的老厂让来自台湾的魏氏兄弟淘到了在大陆的第一桶金。如今,这个老厂早已不再生产。数月之后,这里将被建成中国第一家方便面博物馆。

距老厂仅5公里之遥的十三大街睦宁路218号,则是一片忙碌的施工景象。这里正在兴建康师傅的新工厂。相比老厂每分钟100包的产能,新工厂每分钟产能500包,全年产能近50亿包。

“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方便面工厂,将在明年正式运营。”康师傅新工厂负责人说。据了解,康师傅新厂全部建成后,方便面产能将提升38%。

不仅仅是方便面。当年在台湾尚名不见经传的魏氏兄弟,在大陆的发展风生水起,不光方便面业务超越台湾食品巨头统一,稳居行业第一,在茶饮料、低浓度果汁、瓶装水领域均位居行业前三。

而康师傅将目光盯上了全球饮料巨擘可口可乐。“未来5-10年,我们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可口可乐。”康师傅控股集团财务长林清棠说。

发迹方便面

在进入大陆市场之前,康师傅的创造者魏氏兄弟一直在台湾经营着家族传承的“鼎新油坊”。直到1988年,大陆市场日益开放,想做大“鼎新油坊”的魏氏兄弟开始考虑到大陆市场寻找机会。

“在1989年至1991年期间,魏氏兄弟就带着1000万美金在内蒙古的通辽做蓖麻油、棉籽油生意。”已经在康师傅工作多年的林清棠说。

然而,价格颇高的小包装“清香油”很难打开一直习惯廉价散装油的大陆市场。短短两三年之间,魏氏兄弟带来的1000万美金亏了一大半。心灰意冷的魏氏兄弟一度计划撤出大陆市场。

孰知,返乡火车上的偶遇,让魏氏兄弟对大陆市场重拾信心。“方便面有市场,为何不生产方便面呢?”

“当时天津开发区政府很支持,也提供了很多帮助。”林清棠表示,这是康师傅当时选择天津作为大本营的重要原因。

1991年,康师傅在天津成立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正式进入方便面行业。康师傅方便面也在第二年8月,正式上市。据悉,当时魏氏兄弟几乎把所有的家当都用于投资生产适合大众口味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

在密集的广告推广之后,康师傅方便面一炮打响。据知情人士回忆,当时一度出现抢购狂潮,甚至出现批发商在康师傅工厂门前排长队,提着一袋袋现金来订货的场面。

康师傅也看准时机,利用批发商的预付款作为扩张资金,很快购进一批国外先进设备扩大产能。仅仅一年时间,康师傅就在天津上马了三条方便面生产线,迅速占领了北方市场。

此后,康师傅迅速将北方市场的模式向南方市场复制。继在广州建立第二家方便面生产基地,形成一北一南的战略布局之后,康师傅又在杭州、重庆、武汉投资了三个方便面生产基地,形成全国东西南北中五个根据地的战略格局。

争雄饮料

方便面业务的迅速发展似乎并不足以让康师傅满足。“经过3年多的发展,方便面业务已经很红火,获利能力也很强,但是我们需要寻找下一个成长源。”林清棠表示,饮料的成长性是方便面的3倍。

康师傅在1995年成立了顶津食品有限公司,正式进入饮品业务。据康师傅一位负责人透露,康师傅每年在饮料领域的投资额都有2亿-3亿美金。

从1992年生产第一包康师傅方便面至今,康师傅已经稳居中国方便面市场头把交椅。根据ACNielsen 2009年6月数据显示,康师傅方便面销售量的市占率为41.2%。

同时,在饮料业务领域,康师傅茶饮料与包装水分別以51.0%及23.2%的市占率居行业第一位;低浓度果汁也以14.7%的市占率居行业第三位。

现在,康师傅将全球饮料巨头可口可乐视作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饮料太复杂了,市场的品类太多。以中国总体的饮料市场的营业额来讲,我们要超过可口可乐,这是要花时间的。”康师傅上述负责人说。

对此,林清棠分析,与可口可乐相比,康师傅没有碳酸饮料,在二者主要的竞争业务中,可口可乐的优势在于碳酸饮料、低浓度果汁饮料;而康师傅的优势在于茶饮料和瓶装水饮料。

具 体而言,碳酸饮料领域,可口可乐的优势非常明显;低浓度果汁领域,可口可乐以30.2%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高于排在行业第三的康师傅14.7%的 份额;在茶饮料领域,康师傅以51.0%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相对于可口可乐优势明显;在瓶装水领域,康师傅以23.2%的市场占有率居于行业首位, 优于可口可乐。

另外,林清棠表示,由于奥运因素的推动,可口可乐碳酸饮料的增幅达到17.7%,高于往年约在8%-9%的增幅;康师傅瓶装水则由于去年的危机增幅下降到5.8%,而往年这个数字约在15%。

“总的算起来,我们的饮料规模约占可口可乐的六成多。”林清棠表示,要拉近康师傅与可口可乐近四成差距的就是瓶装水业务。

而在集中处理包装水业务的之后,康师傅会集中资源和力量扩大低浓度果汁业务的优势。

据了解,在茶饮料、瓶装水业务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康师傅有意分拆稍逊可口可乐一筹的低浓度果汁业务,单独运营和管理,以迅速扩大这项业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98

中國物聯網龍頭新大陸集團來台招商結盟 中國﹁新兆元商機﹂台廠吃得到

2010-6-7 今周刊





北京政府力推的﹁新兆元產業﹂||物聯網,其實在中國已有很多普及的應用,而這些應用都由新大陸電腦公司所主導。新大陸將在台尋找更多策略聯盟關係,以實 現物聯網的願景。

撰文‧林宏文

端午節到了,如果你住在北京,想要送肉粽禮盒給住上海的朋友,你不用大費周章請快遞從北京送到上海,只要先在網路上訂購,然後透過中國移動手機上提供的 「電子憑證」服務,傳送一個電子憑證到上海朋友的手機,你的朋友就可以帶著手機到上海指定的分店,用電子憑證直接領取最新鮮的肉粽。

電子憑證服務商機無限

在全中國麥當勞分店中,經常性舉辦的紅利回饋活動,也一樣能透過中國移動的手機,傳送電子兌換券給用戶,消費者只要拿著手機到各分店,就可領取這些贈品。 以上都是中國政府力推的﹁新兆元產業﹂具體應用。

此外,中國市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應用,那就是與食品安全有關的﹁動物溯源系統﹂。透過對牛隻生產過程的管理,包括育種、吃的食物、打過的疫苗等資訊,只要 用一台類似手機的感測設備,在牛耳朵旁感應一下,就可獲得這些資訊。而牛隻屠宰及運送過程,也都能納入系統管理,讓消費者能夠吃得安心。

類似像牛隻這種食品安全的溯源系統,在毒奶事件發生後,已成為政府單位最優先的工作。目前全中國一年採購量已達六萬台設備,未來將擴及到豬、雞、鴨等動 物,估計未來一年將有二十萬台的潛在需求量。

這蓬勃發展的應用商機,也是今年三月五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將加快研發﹁物聯網﹂應用的具體案例。過去,網際網路︵Internet︶ 是人與人之間的互連,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則是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互連。全世界人口不過五十多億,但物件的數量則遠遠超過,要把人與物全部聯繫起來,商機自然難以估算。

至於上述這些應用,全都出自一家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的新大陸電腦集團公司。與中國移動獨家合作的「電子憑證」服務,去年,光是以這種行動條碼發出去的紅 利及折扣券就近一億則;至於與中國農業部合作的生產履歷「動物溯源系統」,新大陸在全中國「智能識讀設備」的市占率就高達七成。

因此,近日來台參與台北國際電腦展的新大陸電腦集團總裁王晶說:「物聯網早已不是概念,而是已有一大堆實際應用的案例,這將是具備革命性的科技創新!」根 據拓墣產業研究所的估算,二○一○年中國物聯網應用市場近人民幣兩千億元︵約新台幣一兆元︶,二○一五年更將成長至人民幣七千五百億元︵約新台幣三兆七千 億元︶。由於在中國已取得最多物聯網商機,因此,在深圳A股掛牌的新大陸電腦集團,在這波大陸股市修正過程中,卻仍逆勢大漲,從最低人民幣三元大漲到十七 元以上。

首家來台投資的陸資企業

新大陸集團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閻蔚中表示,其實台灣在物聯網研發上已有一定基礎,部分業者也擁有相當獨到的RFID︵無線射頻辨識︶傳感技術,但台灣沒有足 夠的市場進行技術測試,因此中國市場可作為台商的物聯網發展基地,雙方技術互通有無,將物聯網產業的餅做大。

為了擴大與台灣業者的聯盟,目前新大陸已經與台灣RFID廠商進行合作,同時,也在台灣收購台灣盈科泛利公司。這家公司是以開發手機雲端應用的軟體為主, 預計未來將切入開發iPhone手機上的各種應用服務;另外,新大陸也委託創意電子及台積電,協助新大陸設計及生產代工物聯網IC產品。

其實,新大陸集團的發展,是近年來中國新興企業中一個非常特別的例子,董事長胡鋼是少數兩度創業成功且都股票上市的人。早年胡鋼曾與一群團隊創立過實達, 並且推動公司在深圳A股掛牌,但後來由於與大股東及其他經營團隊不合,只能黯然離開。二度創業成立新大陸,結果只花了六年,就讓公司又順利掛牌上市,如今 又成了物聯網龍頭,更增添胡鋼的一分傳奇。

新大陸的成功還有一點很重要,由於新大陸沒有把自己局限在中國市場,還積極對外擴展。例如,新大陸早期就已投資荷蘭帝普科技公司,這家公司在自動識別及數 位看板產業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後來收購股權達荷蘭母公司的五八%,也讓新大陸強化本身的技術實力,並順利跨入歐洲及美洲等市場,同時也取得了目前台灣新 大陸的團隊,讓新大陸成了第一家來台灣投資的陸資公司。

如果比較目前中國政府推動的兩大政策﹁物聯網﹂與﹁三網合一﹂,﹁三網合一﹂由於牽涉到廣播電視及電信等主管機關的權力劃分,目前仍停留在溝通階段,尚未 有執行細則;但物聯網商機卻早已展開,只是在今年才成為熱門話題。在台北電腦展熱炒許多新議題的同時,物聯網恐怕是未來幾年最值得關注的新趨勢。

新大陸電腦集團 (深圳A股代碼000997)

成立時間:1994年

董事長:胡鋼 總裁:王晶業務內容:訊息識別、電子支付、移動通信支持、高速公路訊息化等營收獲利狀況:2009年營收人民幣11.3億元,每股純益0.19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4

結緣百業做同盟----新大陸,初具隘口態勢,待壟斷基因成長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mxqr.html

去年有朋友問我二維碼產業的商機到底在哪裡?看上去二維碼早已遍地開花,手機掃碼也很普遍,O2O從一個相對冷僻的詞變得普及起來,但看不出哪家企業能有脫穎而出的跡象,新大陸就更看不懂,他們到底算是怎樣的二維碼產業?

 

我的回答是:新大陸的二維碼產業要發力,需要三個條件,一是二維碼儘可能的普及普及再普及;二是國家隊的碼制地位確定後,在應用推廣上逐步進入發力期;三是新大陸是國家隊碼制芯片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的核心合作方。

 

很多人研究新大陸,以為它的下屬子公司上海翼碼就是二維碼應用的代表,並為新大陸不斷退讓上海翼碼的持股而不解,包括我本人在《隘口企業*新大陸》一文裡也有這樣的誤解,實際上上海翼碼的O2O屬於服務型應用,業務門檻是不高的,而且運作成本不低,時間積累成本更高,現代企業發展背景下,一種商業模式運作六七年才有過億的營收規模,發展速度是慢的,當然翼碼的不容易在於它是先行者,在無人穿鞋的地界吆喝鞋子,累計效率肯定是低的,這個很無奈,等到騰訊、阿里這些巨頭也開始行動的時候,輻射推廣的效率立即就發生裂變了。

 

O2O全稱是ONLINE TO OFFLINE, ONLINE就是線上,是虛擬的部分,網絡、移動、通訊等等,絕對是高效率的,OFFLINE是線下,就是各種商業實體的簡稱,線下希望通過線上的高效率信息傳遞來打破現有瓶頸,擴大時間和空間的充實率,讓線下實體在時空上的業務規模放大擴張,如果它僅僅是一種實體業務的延伸和補充,產生的價值溢價有限;人們熟悉的團購就是一種O2O商業模式,只是它的媒介不是二維碼,國際上最著名的團購網站是GROUPON,在納斯達克上市後表現不如預期,一度跌的很慘,在這兩年互聯網股票如此大熱的背景下,這個表現是非常糟糕的,可見O2O模式對目前的運營商來說不算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好在O2O絕不僅僅只是實體業務的延伸那麼簡單,系統的看,多個新的網絡技術聯合應用之下,比如雲技術,移動支付,O2O就成為一種改變人們生活消費方式的技術變革,這個意義就大了,它所能惠及的人群和商家就不是現在規模所能概括的了,所以O2O將來會怎樣,將會在發展中逐步清晰。

未來不論O2O如何發展,二維碼都將會是一個重要的參與角色,這是它的安全性,信息全面性,兼具軟件和硬件應用等特性所決定的,而且比較確定的是,硬件識讀機具設備商受益程度最大,佔位相當於淘金熱時期的賣鏟人。

 

不過市場上很多人把有二維碼參與的O2O模式,認為是二維碼的主要商業模式,還是比較片面的理解,低估了二維碼的商業應用範疇,當然,市場當下認識的不夠全面,還是和二維碼產業的核心發展沒有完全到位有關。

 

我跟蹤新大陸多年,這家企業的創新意識不錯,可以打高分,堅守核心技術的信心也很強,二維碼業務推進的不如預期,主要還是受限於整體產業規模的發展不到位,有力發不出來;另一點特別之處在於這個企業有較多的高層人脈資源,也比較能揣度政策的發展走向,並為此早作鋪墊,二維碼立項以來,公司對之理解深透,各層面的鋪墊工作已經做了好多年,方案準備,技術保護,人才隊伍的搭建和培養,技術研發和各項應用的廣泛涉獵等等,都做足了功課。

 

二維碼應用可以進入的產業巨多甚至無限,在未來二維碼的商機大潮中,具體商業應用可以分作三類:

 

第一就是O2O;除了上面提到的上海翼碼為代表的服務類,更大的機會,對於新大陸而言最受益的部分是硬件機具的提供,O2O產業,服務方面的門檻並不高,競爭也較激烈,但是一旦上量並且規模化,軟件識讀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足以應付的,那麼快速準確的高效率硬件識讀需求必然大增,比如移動支付裡需要用到二維碼技術的部分,騰訊也好,百度、阿里也好,爭來爭去的結果只會讓市場規模和使用人群不斷升級,不管他們誰勝出,硬件識讀機具方面,目前在二維碼芯片產業裡,國內也只有新大陸一家企業具備全產業鏈和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優勢,這個賣鏟人將會長期因此受益,壁壘很高,時間累計成本很長,由於目前二維碼識讀要求不高,因此軟件解碼還佔據主流,隨著二維碼更大範圍的普及,識讀速度,效率、安全性和精確性要求不斷增長,一旦硬件機具需求放量比如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也有此芯片要求,那個爆發則不可估量,而且這基本上屬於壟斷性的業務,目前市場上對新大陸的炒作就是基於這一層面的認識。

 

第二類屬於增進企業運作效率的各種應用,如物流管理、零售企業庫存與銷售管理等等,這些商業應用屬於充分市場化競爭的部分,整個產業鏈裡有云計算,有軟件服務,有硬件設備,還有大數據分析等等,技術門檻很高,真正可全面實施運作的企業寥寥數幾,屬於國際化競爭範疇;在這種技術壁壘之下,國內能走到這個領域的企業極少,這不是賣一個單一的產品如掃碼槍那麼簡單,是需要軟硬件結合的系統化服務,才能為客戶帶來高效率的收益,這塊業務的商業價值很高,要漸入佳境,還需時間磨合,從近半年的新大陸公告可以看出,他們也確實正在逐步進入到各行業的具體應用中,比如和蘇寧云商的合作,對彩票營運商的機具供應,而這僅僅是開始,未來會有更多的產業延伸,而且越是合作深入,那麼與客戶的共生關係就越強,幾乎不可能被替代,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二維碼的這類商業模式具備很高的商業潛力,是最具持久生命力的部分,一旦全面發力,其在資本市場的市值是完全有資格獲得高溢價支撐的;

 

二維碼的第三類商業應用是安全管理,在中國,一定程度上這可能就是新大陸的獨家生意了,也是中期新大陸最重要的看點,因為它具備了唯一性,這在今天的各類企業中是稀缺的,有獲得壟斷性的極大可能,不僅不會被法律找麻煩,還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政策性保護,這樣的商業應用和企業,涉及面又如此之廣,或許A股市場只有這一家。

 

有朋友曾和我討論新大陸的稅控發票,說這個領域公司好好做,多爭取客戶,必定會有很大的潛力,我反問他自己開公司的話願不願意主動接受新大陸這樣的稅控發票,這種意味著你很難有什麼靈活與發揮餘地的稅控業務,如果沒有國家強制的推行和管理,靠一般商業化原則,難道是可以推廣起來的嗎?

 

同理,不管是食品安全管理,藥品流通管理,還是金融品的安全管理上,一旦用了二維碼體系,難道會讓它充分市場化?會有多個標準同時共存?多套執行方策並行?多個碼制混用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安全管理就成無稽之談了,一個標準,一個碼制,一個控制下執行的主流技術,沒有多元化,也沒有競爭,唯一要求是技術體系的安全性和自我糾正與升級能力足夠高,足夠安全,這實際上是政府公權力的一種技術化手段,作為觀察者,我不能確定這種安全體系的管理一定會這麼操作,但我看不出市場化機制在這個領域上的可行性,所以倒推出這種相對壟斷性操作的模式,即便要引入共存的運作方,那也一定屈指可數,服從高度的可掌控性,而實際上,在國家標準的漢信碼可識讀芯片的產業化層面,至今我未見有第三方企業的加入。

參見以下報導:

2013年12月16日,國家質檢總局下屬的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在北京召開「漢信碼應用推廣新聞發佈會」,中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二維碼----漢信碼生成和識讀軟件研製成功並上市使用。新大陸電腦公司作為其戰略合作夥伴應邀參會。

早在2012年10月,新大陸與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簽訂了「漢信碼解碼芯片研發及其產業化推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當時的協議,目前新大陸漢信碼解碼芯片的研發已經進入到了最後階段,有望在2014年完成流片投入應用,該芯片一旦投入應用,將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極大促進漢信碼在全國乃至在國際上的應用;

報導稱,在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的漢信碼市場應用推廣方面,新大陸在產品配套方面給予了全面的配合與支持,同時在多項重大的全國性應用中積極推薦漢信碼;例如,新大陸中標的國家稅務總局「涉稅文書票證二維碼應用標準諮詢項目」中,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二維碼碼制在國稅涉稅文書和票證中得以應用,二維碼在涉稅票證領域的市場空間達160億元,而且國外競爭者還無法參與其中,隨著中國版二維碼橫空出世將會掀起自主知識產權二維碼國產化和產業化的浪潮,加快我國物聯網感知識別技術領域民族產業的發展。

 

這些報導透露出了非常重磅的信息,主要看點是:

雙方的合作,立足於兩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一個是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在碼制標準、應用等方面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一個是在這一碼制基礎上的二維碼解碼芯片化、產業化的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這兩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意味著權威性,唯一性和標準制定者的高度,除了北京意銳科技參與漢信碼的生成研製和軟件識讀之外,在芯片化產業化上我們沒有看到有第三方的介入和參與,而且,這種合作已經開始過渡到應用推廣層面。

漢信碼是2007年被確定成為二維碼國家標準的,只是產業化推進進展因為謹慎和試點步驟多而緩慢,二維碼的爆發,新大陸公司的爆發,必定是以漢信碼的一系列市場化推進為前提,而這一點,今天終於曙光初現。

 

上述種種歸結成為兩個字,那就是「壟斷」,這是國家安全所要求的,必須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必須排他性,國外競爭者亦不得參與的這麼一種管理型業務,如此,應該不難理解自2010年新大陸高調宣佈二維碼解碼芯片化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和進展後,企業在隨後的兩年內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聘請國際上最資深的專利保護專家來為其二維碼芯片在全球範圍內(美國、歐盟等技術重鎮)申請了共約近200項專利,如果沒有對這項技術未來巨大應用的預見與把握,是不會耗費如此大的精力財力,全方位的長期的去做這件事情的,而這麼做的目的也很明確,實際也是一個目的:拓展足夠安全的護城河,在斯諾登事件後,國家層面的安全要求更加迫切。

 

縱觀全球,企業獲得壟斷地位絕不是單純因為技術,相反技術的可靠性很低,而且壟斷多數情況下並不是好事情,因為它會折損效率,所以才會有反托拉斯法,但是壟斷會在一些特殊的行業和具體應用中出現,並且具有相當的合理性,而恰恰,這一合理性來自於對效率的增益,比如互聯網行業,一項應用和商機就基本只能成就一家企業,符合效率最大化原則;同樣在安全管理上,比如食品、藥品溯源,金融管理如稅控等等,需要壟斷的理由主要來自國家安全因素、管理一致性的要求和權威性。

 

這些要求是市場化的商業競爭所不能給予的,其推進方式也正好相反,市場化講究的是從下到上,從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裡歷練成長,競爭淘汰,最後成為業內楚翹;安全管理則是強制推行的,推進方式則是從上到下,制定標準,嚴格執行,過去的十多年,整個中國社會,在食品安全、藥品管理和金融安全方面,積累的問題多多乃至民憤都很大,政府在這些問題上亟需重磅的解決方案,挽回公信力和權威性,也給民眾一個放心的交代,所以二維碼體系在這個方面的迅速推進,必定成為新政的迫切選擇。

 

從2010年的概念性炒作,到今天二維碼產業的逐漸上位,其廬山真面目正日趨清晰,我們看到二維碼的三大商業應用涉獵之廣,之深,對各行業產業的滲透之全之細,實在不能按一般意義上的產業來劃分歸類,因此,判斷它的投資屬性也就不那麼簡單,週期的還是非週期的,硬件的還是軟件的,B2C的還是B2B的,充分市場化的還是帶有政府合作性質的壟斷的,很少有哪個企業的產品是可以多個行業和產業通吃的,而且軟件硬件與服務兼具,客戶即面向企業又面向普羅大眾,這樣的維度和廣度,一時間要給企業的商業模式做個明確的定義還真是不易,所以把這一點交給時間,時間會給我們一一呈現,資本市場也會在每一次進深一步的解讀中去刷新估值。

 

從現在開始,整個二維碼產業爆發的基本條件都已經具備,國家隊的標準制定,產業化的可操作性,二維碼應用的程度不斷深廣;在前文分析的二維碼三大商業應用中,今後每一塊的發展都可能會有突破,每一個突破都將是重量級的,當前市場的熱度還只是來自移動支付,未來會有更多的發現;對於默默耕耘十多年的新大陸來說,收穫期已近在眼前,儘管本文著重分析了它極有可能獲得壟斷性的業務空間,但是最終要成長為一個偉大的企業,成為一個真正靠創新、服務和口碑而成就的隘口企業,絕不可僅滿足一些壟斷性業務,還是要把參與充分的市場競爭作為企業發展的首選,那樣鍛造出來的企業,是有能力面向全世界的,以二維碼產業涉獵的廣度和深度,打造一個千億市值的領導型企業完全是可以期待的。

 

(請看這篇作文的同學別放下文章就去追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906

三星在美國布局“新大陸”

在美國矽谷門羅帕克市的沙山路匯集了上百家的風險投資公司,這個被稱為“西海岸華爾街”的地方不僅擁有雄厚的資本,更是成為全球新技術、新應用的投資風向標。2012年底,三星投入11億美元在這里開設了“三星戰略與創新中心”(SSIC),兩年後,位於美國加州山景城的三星美國研究中心(SRA)落成。

“人們總認為三星什麽都選擇自己做,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來矽谷尋求新項目,同時在三星資本之外也會借助外部資本力量,來加速新業務的發展。”三星創投(Samsung Ventures)總經理Shankar Chandran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過去的2016年,三星創投總計投出了2億美元,在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VR/AR、智能硬件等領域共計投資了50家公司。

從手機、電視、冰箱、洗衣機到顯示器等,以硬件著稱的三星也在悄然布局軟件服務應用,和眾多大公司一樣,為了避免實業市場快速更叠帶來的潛在風險,通過戰略或財務投資進行多元化布局,孵化更多的創新業務來與既有業務產生戰略協調效果,也讓自己不錯過“next big thing”。

押註VR、人工智能、IoT

在過去近50年的時間里,矽谷科技創新也經歷了PC、互聯網、智能手機三次大的時代浪潮,每一次的技術創新會經歷“死亡谷”周期,淘汰近90%的泡沫,才能夠在浪潮轉換之間立足生存並不斷成熟。在Shankar Chandran看來,新一代的信息化模式正在催生矽谷第四次創新浪潮的到來,即智能設備時代。“前三個浪潮都是人與機器之間的聯系,未來更多的機會在於機器與機器之間的學習和相互交流。”

從三星創投在過去一年投資的項目來看,其投資標的主要集中於雲計算、IoT、數字醫療、智能硬件、設備解決方案、人工智能、VR、AR幾大領域,且更為聚焦能夠與三星主營業務產生緊密聯系的關鍵部件、核心技術創新。例如在雲計算領域其更關註閃存技術、存儲技術、下一代的機器學習和分析工具,而在人工智能領域更聚焦機器的分析和預測能力、圖像和視頻識別技術、非監督學習和控制技術。

“對於三星而言VC更多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發展。”Shankar Chandran坦言說。在今年的CES上三星推出的新款智能冰箱所搭載的一塊液晶顯示屏,能夠發布消息、上傳圖片、更新日程、分享信息、備忘留言等,據悉,該屏幕顯示技術和應用就源自三星所孵化的一家創業公司。

“資金支持之外,更多是幫助初創公司實現技術與技術、公司與公司之間的跨界合作,加速技術落地和商業化應用。”三星NEXT基金負責人告訴記者,就在今年1月份他們成立了1.5億美元的基金,專註投資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物聯網。

對於項目選擇標準,Shankar Chandran表示會堅持三點,首先,關註“Big Idea”、“Big Thing”,即市場容量要足夠大,未來可能會改變整個行業甚至全世界。其次,更為關註創業團隊的構成和創業經歷,尤其是擁有失敗創業經歷的連續創業者。同時創業團隊的開放心態和合作能力也是重要考量標準。

矽谷創業循環系統

從地域角度而言,三星所投資的項目集中於美國、以色列和歐洲,將全球首席戰略官一職放在了矽谷,而非韓國總部,並將其視為三星全球戰略制高點,也是希望更為快速地觸達新想法、新產品和頂尖人才。

除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多元化的創業氛圍、雄厚的經濟基礎之外,Shankar Chandran一再強調矽谷成功的秘密在於一套非常健全的創業循環系統,允許且包容失敗。在其看來,一個創業公司的成長壯大就像一個小孩子成長,在矽谷創業公司在成長初期就可以獲得個人創業孵化器、頂尖院校、科技公司、政府實驗室、高校研究所等獨一無二的幫助和鼓勵,而伴隨公司成長壯大又可以獲得銀行、律師事務所、風投機構、媒體公關、人才招聘的支持,成長為一個青年。

“在這之後90%的創業者是創業失敗的,而僅有不到10%的人最終創業成功IPO或者被並購。” Shankar Chandran表示,而矽谷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允許失敗,且形成了失敗者的回爐體系,失敗的創業者能夠重新回歸至嬰兒時期或者青年時期,再次獲得相應的資金和資源協助”。

創業系統能夠循環起來的另一個關鍵點在於,在新公司不斷創立的同時,也有現存公司在退出市場,而退出的方式多種多樣,包含同類項創業公司合並,或者創業公司為大公司所並購,或者直接IPO上市,當然創業失敗也是一種退出機制。而對於矽谷成功的創業者而言,他們往往會選擇繼續投資初創項目,並將成功經驗分享傳遞給創業公司,這使得矽谷這部創新機器不停運轉。

內部創業平臺

除了開發平臺,將外部創業者創意吸納進來,同時提供內部員工創業“加速器”平臺,打開內部創業渠道,將內外創新混合,才能夠不斷激發大公司的創新活力。包括海爾所搭建的各類“小微”創業“加速器”平臺,聯想內部也成立了“小強創業”加速器,通過資源、運營和決策機制保障,將內部員工自下而上的創新想法突破層級審批,迅速進入決策者視野,並快速變為產品接受市場檢驗,進行產品叠代。

三星內部也於2012年成立了Creative Lab創意實驗室(C-Lab),主要對三星員工的創新想法進行培育。在今年的CES三星展出了一款針對消費者皮膚護理的解決方案,它由一塊微針貼片和一臺可以對皮膚進行分析和護理的便攜式設備組成。微針貼片可以通過對肌膚進行深層穿透來輸送有效成分,從而提升吸收效果。

護理設備可以對皮膚的含水量、發紅情況和黑色素進行測量,並以此為依據通過LED燈為用戶提供私人定制的皮膚護理。肌膚的檢測情況會被存儲在配套的應用程序中,從而實現對皮膚變化的長時間追蹤。據悉,該項目即來自員工創意,通過公眾的反應對每個項目的商業價值進行檢驗,從而幫助項目進行改進。

新軌道如何演變為主軌道,這是橫在所有大公司面前的挑戰。建立強勢品牌之後,他們希望加速尋找更多細分產業的整合機會,以此獲得更為持久的戰略和技術優勢,一如三星旗下NEXT Ventures副總裁兼總經理Brendon Kim所言“將偉大的創意打造成產品,將產品成長為繁榮的企業,並擴大規模,對公司生態系統進行改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32

比美國人還熱衷“顏值”!爆款唇膏開啟彩妝新大陸

從數年前《來自星星的你》開始,到《歡樂頌》《微微一笑很傾城》……幾乎每部熱門時裝劇過後,都是“爆款”唇膏的大規模生長期。

一旦上癮,唇膏一支怎麽夠?國際大牌彩妝順勢追捧這一消費風潮。

5月16日,上海的來福士廣場中庭人群聚集,保安嚴陣以待。下午兩點鐘剛過,人頭攢動,維多利亞·貝克漢姆穿過出現在中庭搭建的展臺上。這一次,是為她的合作彩妝系列站臺。

王一惠(化名)當天正巧路過來福士。人潮喧嘩過後,她到雅詩蘭黛的精品店里逛了一圈。貝嫂合作系列的產品品類不多,無外乎是唇膏、高光粉、眼影之類;色調也不多,基本是屬於歐美人愛用的冷色調,單品價格在人民幣400~800元之間,高於品牌的日常款。

在這個亞洲國度,過去一兩年里,各大品牌的彩妝銷售開始大幅增加。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已不滿足於基礎護膚,對於彩妝的需求日益旺盛,彩妝消費人群也在逐年增多。

就全球市場而言,唇妝產品亦是彩妝品類中最受歡迎的——全球唇妝產品年銷量為15億支。在中國市場,“80、90後”們對彩妝的使用較上一代人更為普遍。當嬌艷欲滴的唇膏遇到情感訴求、個性化訴求強烈的“90後”,擦出的火花足以引爆巨大的消費力。

人人都愛化妝

王一惠在精品店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於是和朋友上了二樓的MAC。店家將唇膏櫃臺放置到了最顯眼的地方,一群年輕女孩圍著樣品在手上試色。王一惠在去年看過《微微一笑很傾城》後就種了草(意即“喜歡上某一事物”,多指消費品),終於她買下了那款西柚色的唇膏。

對於如今年銷售額超過100億美元的雅詩蘭黛集團來說,彩妝依舊是其最大的業務板塊。在全美排名第一的MAC亦是雅詩蘭黛旗下的品牌,占到集團銷售額的兩成以上。不過近年來這個品牌遇到了“老化”的危機,銷售一度下滑。好在,這家擁有超過30個品牌的大公司,依舊可以利用其多品牌組合銷售來解決問題。

根據雅詩蘭黛本月公布的季報,在截至3月31日的2017財年三季度,這家公司的銷售額和凈利雙雙取得增長。公司方面表示,這得益於其去年收購的兩個彩妝品牌Too Faced和BECCA,占銷售增長將近一半。

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弗雷達(Fabrizio Freda) 在財報中稱,期內集團三大部門所有市場表現均有所提速,其中中國和旅遊零售渠道尤其強勁。

而該集團旗下另一個品牌TOM FORD2015年全年銷售5億美元,增長速度為29%。這一增長勢頭維持到了2017年,銷量依舊保持雙位數增長,直接帶動了雅詩蘭黛集團化妝品部門的銷售額增長。

新興市場的興起也會為其帶來業績,比如中國。中國消費者對於TOM FORD的熱賣顯然具有一定的貢獻。雅詩蘭黛中國公司的一位相關負責人透露,這一品牌在中國內地不過五家店,但這五家店的銷售卻全部擠進了其在全亞洲銷售網點的前十名,由此可見中國內地消費者的購買力有多強勁。

這個“5·20”你表白了嗎?數據顯示,年輕男性越來越喜歡將高端品牌唇膏作為禮物。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的《2017中國美妝個護消費趨勢報告》(下稱《美妝趨勢報告》)顯示,唇妝的口紅在國人美妝消費滲透率不斷上升,且保持高速增長,2016年銷量增速已達到美妝整體增速的5倍。作為彩妝基本品,口紅具有價格不高、使用方便、普及度高、易打造爆款等特性,其未來發展空間依然很大。

對於MAC來說,2017年的中國很有可能成為其福地。

另一家表現較為明顯的則是法國美妝集團歐萊雅旗下的YSL。2016年10月,YSL為新款口紅上市前做了一輪推廣。一個《叫男朋友送YSL星辰,他是什麽反應?》的帖子一時間刷爆了朋友圈。彼時的火爆程度,讓歐萊雅集團的首席執行官讓-保羅·安鞏(Jean-Paul Agon)也忍不住在2016年三季度業績會上強調:YSL特別受中國消費者的追捧,該品牌在該季度內獲得了40%的業績增長。

到了今年2月10日公布的2016年財報里,YSL成績亮眼,全年銷售額首次突破10億歐元(約合77億元人民幣)。

歐萊雅的年度研究報告認為,目前中國新生代消費者每年在美妝上的消費預算在全球都處於領先位置:人均預算為77美元(約530元人民幣),其中19~24歲消費者人均預算為85美元(約585元人民幣),是同年齡段的美國和法國用戶的兩倍多。

消費偏好向高端品牌遷移

毫無疑問,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對於國際美妝巨頭來說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2015年與2016年連續兩年,由於中國政府對該大類產品進口關稅稅率與消費稅率的調整,護膚品和彩妝類產品國內外價差縮小幅度明顯,分別由2011年的84%下降到2017年的19%和21%。

熱門時裝劇一般會帶動美妝產品熱銷。在《歡樂頌》第一季里,蔣欣飾演的樊勝美使用昂貴的蕾絲面膜。(截屏圖)

大牌變得更為親民,同時中國消費者的品牌偏好也在升級。《美妝趨勢報告》在鎖定四年連續購買的成熟消費者的消費數據後得出結論:隨著消費者美妝消費的日趨成熟,品牌偏好會不斷向高端品牌遷移。

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消費的高端化和品牌的多樣化。

數據顯示,2013至2016年這三年間,天貓美妝個護前100銷量品牌中,高端線數量占比越來越高,表現十分搶眼。在2016年的雙十一期間,國際高端品牌折扣力度低,但依然增長格外迅猛,高端線增速遠超國貨線、大眾線。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麽貝嫂這次會為一個合作系列來到中國。其實貝嫂與雅詩蘭黛的合作並非首次。早在去年9月雙方就推出過一個系列,但彼時,合作系列的產品並沒有拿到中國內地市場來進行銷售。如今第二次合作登陸內地,貝嫂就親自飛來中國做宣傳推廣,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在歐萊雅集團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中,高端化妝品增長顯著,同比增長17%。該財報顯示,高端化妝品線的增長主要來自亞洲地區,貢獻了24%的銷售額,同比增長8%。財報中提到,中國成為高端化妝品消費的主力軍,“今年的前幾周,化妝品市場有點出乎意料地非典型。(對於歐萊雅來說)對高檔化妝品部的產品需求旺盛,特別是在亞洲。相反,對大眾化妝品和專業化妝品的需求很少。”

安鞏稱蘭蔻(Lancome)、阿瑪尼(Armani) 和 YSL這樣的彩妝品牌在中國很火,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對於歐萊雅的高檔化妝品部來說,這個市場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消費者品牌偏好已在向高端遷移。

日本的資生堂集團也同樣嘗到中國消費升級的甜頭。根據這家公司最近新出爐的一季度財報,其中國市場繼去年恢複增長後,今年一季度取得了14.9%的增幅,由309億日元增至355億日元;營業利潤則同比大增88.6%,達到66億日元(約合4億元人民幣)。

資生堂集團指出,中國市場的雙位數增幅主要由旗下資生堂(SHISEIDO)、肌膚之鑰(CPB)和茵芙莎(IPSA)等高端品牌驅動。

高端品牌在中國電商的收入亦水漲船高,該業務在線渠道收入占比一季度接近10%,而上年同期只有低個位數的份額。由於護膚和彩妝品牌電商的推動,一季度,資生堂中國電商收入增速近30%。

資生堂方面向第一財經透露,公司整體的高端品牌產品在過去一年里保持了高達兩位數的增長。以公司去年在中國大熱的“CPB”為例,雖然品牌的櫃臺數量僅增加了6家,但零售業績卻增加了86%;而另一個“IPSA”在過去一年中的櫃臺數量增加了10家,銷售額則大增140%。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0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