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 義联集團春酒上,台大前校長陳維昭和清一色鋼鐵業、政界人士同坐主桌,顯得特別突出。 近年,林義守身邊多了不少知名人物,陳維昭成為義联集團顧問最讓人驚訝;這位學識淵博,在醫界、學界地位崇高的人,竟被沒 有學歷的董事長延攬,成為備受禮遇的「客卿」。 「客卿」,原指中國古代君主,請別國的能人賢才來本國做官,官位為卿,以客禮對待。 林義守旗下的「客卿」不只陳維昭,有「最美麗董事長」稱號的陳敏薰,中興大學前校長、生技業大老蕭介夫,骨科與臂神經叢權威杜元坤等,均陸續投效在林義守 的麾下。這些人,不是碩士、就是博士,卻願意從台北、台中南下,彎腰成為一介白丁的員工。 他們都是一方之霸的人物,到義联任職,親朋好友的第一個反應都是:「頭殼壞去」、「又不是沒地方去,為什麼要去那裡上 班?」不解與質疑接踵而來。 而這些社會歷練十足的人,又為何願意「頭殼壞去」,用自己好不容易掙得的名聲與光環,來為林義守加持?深究其中,他看到對方需求、給對方資源與舞台,是讓 這些「能人異士」,願意如蕭介夫所言「用一生的清譽來賭林義守」的關鍵。 觀察近年林義守延攬的「客卿」,主要為發展醫療、教育、地產休閒領域,他們又可分為三大類:「退休大咖」、「話題人物」、「明日一軍」。 醫療領域》延攬台大前校長等七年,以提升南部水準打動他 退休大咖轉型,陳維昭最具代表。 陳維昭擁有台大醫學院院長與台大校長經歷,等於取得台灣醫學界、學術界的最高桂冠。這種人,一般條件請不動他,林義守承諾,以義守大學以及義大醫院兩項資 源,提供陳維昭延伸過去經驗、提升南部醫療水準,讓他再創事業第二春,這點打動了他。 早在二○○○年,陳維昭擔任台大校長時,林義守便透過陳的表哥、立法院前院長劉松藩引見,希望他能到義守大學與義大醫院服務。當時,陳的事業如日中天,怎 會放棄眼前榮景,到名不見經傳的學校和醫院? 陳維昭的拒絕沒有打退林義守。七年後,陳從台大退休,在同事幫他舉行的退休晚宴上,林義守和義守大學前校長傅勝利也是座上賓。這兩人大老遠從高雄跑去台 北,可不是單純的吃飯,而是一人帶著一張聘書,邀請陳到集團服務。 林義守的細膩操作,讓陳維昭點滴在心,願意在拒絕七年後,再續前緣。 傅帶著義守大學客座教授聘書,林帶著義联集團顧問聘書,特意選在陳的退休當日送上。一般人退休就是無業游民的開始,但陳維 昭接下聘書,生涯轉型無縫接軌,影響力也開始延伸南台灣。 休閒領域》禮遇陳敏薰配保鑣、送鋼琴,條件照單全收 林義守深知,義联從製造業跨入服務業,需要話題十足的人物來打響集團知名度。台北一○一前董座陳敏薰、前亞力山大俱樂部董 事長唐雅君,就成為他邀請的對象。 林義守不諱言表示,義大皇冠假日飯店與義大世界開幕,需要廣為宣傳,陳敏薰有過經營開發金控與台北一○一的經驗,對提高義大皇冠假日飯店知名度,有加分的 效果。 其實,他沒說出來的背後,是陳敏薰與唐雅君剛好都陷入事業的低潮,林義守的雪中送炭,讓她們格外感動。 二○一○年初,陳敏薰已卸下台北一○一董座一年多,加上扁案官司纏身,不甚得志;唐雅君則因亞力山大俱樂部涉嫌詐欺案,成了眾矢之的。兩人在最不得意時, 林義守主動邀請,並送上董事長和策略長的大位,很快的就打動她們。 至於陳敏薰提出希望有保鑣、有助理,宿舍配有鋼琴、每週一要回台北念EMBA,林義守每項都答應。「我們既然要用人家,人家提出來的,我們就要滿足她,」 林義守說。道盡他在要大牌、名牌加持時,捨得給的一面。 對林來說,用人如下棋,每一階段都有盤算。他常說「用人要看對方的優點」,所謂優點,就是該人士能否帶來他想要的效益或利益。 教育領域》請到中興前校長支持辦學,要把研究變成好生意 他聘請中興大學前校長,同時也是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的蕭介夫,擔任義守大學校長,看中的是能協助集團往生技產業發展,有「明日一軍」的潛力。 蕭介夫在中興校長任內,曾邀請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擔任校務諮詢委員會召集人,快速打響中興大學名號,學術位置也重新定位。林義守也期待蕭能提高義守大學校 際排名與學術地位,他並承諾以集團資源支持蕭辦學,把研究落實為產品。 而義大醫院前任院長陳宏基任期屆滿後,林義守提拔杜元坤從副院長升任院長。在三位副院長中,林義守思考杜是骨科權威,是義大醫院響噹噹的招牌。但杜元坤對 行政職興趣缺缺,只喜歡開刀、看病人。林選擇退讓,讓杜能繼續他最喜愛的臨床工作,行政事務則找專人協助處理。 陳維昭、陳敏薰、蕭介夫與杜元坤願意接受新職務,除了舞台與資源,更重要的是,他們感到被「尊重」。 蕭介夫說,前校長傅勝利退休後,繼續留在集團擔任顧問,集團依舊給付擔任校長時期的薪資待遇,這點讓他很感動。陳維昭則說,他提出的集團資源要整合,與提 升集團形象建議,林義守均照單全收。 鋼鐵本業》只留聽話的人至少六位總座,因理念不合求去 相較林義守對集團新事業的「客卿」們禮遇有加,那些長年跟在林的身旁,一路拚搏、幫他建立鋼鐵王國的老同事們,心中可不是滋味。他們都知道,要能夠在集團 安穩生存的不二法門,只有「聽話」兩字。 發展鋼鐵業時,林義守從龍頭大廠中鋼挖角不少,大方的加薪、給職位,重用專業經理人。只是這些經理人的個性跟鋼鐵一樣的硬邦邦,遂常與他們認為不懂得鋼鐵 業的林義守意見相左,在雙方堅持想法下,折損不少大將。 義联集團旗下的鋼鐵多以「燁」命名。若把之前賣掉的燁隆算進去,光是總經理級,至少有六位因理念不同而離去。如燁隆的郭炎 土、燁興的林茂宗、燁聯的魏賢祥和張文春、聯綱的趙國安、燁輝的王正杰。他們都曾為林義守打拚建立鋼鐵王國,最後卻一個個打包離開。 最有名的兩個例子是郭炎土和張文春。林當年挖角郭炎土,期待他主導興建位在台南七股大煉鋼廠,該案卻卡在環評遲遲未能過關。花了高薪請來總不能放著不用, 加上郭又很有看法,常和林發生齟齬。最後下場是,郭被冷凍,升任為燁隆副董事長。 而讓燁聯營運起死回生、以行事嚴格著稱的張文春,儘管對集團有戰功,但因為張文春某些事情的配合度不高,且林義守想培養女婿徐文鍵,遂臨時被告知將升任為 燁聯副董事長。張文春一想,升任副董事長代表被「冷凍」,他不甘不明不白被冷凍,遂帶著不滿求去。 曾經傳為佳話,林義守等二十年才等到國內冶金專家、唐榮前廠長陳發熹,請來擔任越南廣聯鋼鐵董事長,只是,越南鋼鐵廠舉行開工典禮後就停在那裡,陳發熹董 事長頭銜掛了一年多後,緣盡走人。 因此,在義联內要能夠做得長久,耐操、配合度高,是最起碼的條件。 財務禁區》只給家臣把關親戚負責管控,外人很難賺到錢 放眼望去,能夠在集團服務超過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都符合耐操與認命兩大特色。譬如燁輝總經理吳林茂、燁聯總經理郭中起等,都是服從性高且埋頭苦 幹型的。 林義守用人還有一特色,採用「同心圓」模式,外圈為上述「客卿」與專業經理人,負責經營與對外疏通,內圈則是他的心腹與親戚,負責財務與採購,這群「家 臣」才是最瞭解集團全貌、最貼近林義守的一群人。 他經營龐大的企業集團,靠的是高度掌握財務與採購兩大項。他曾說,當集團越來越大,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抓得仔細,只要把跟「錢」有關的項目抓緊就好。他的 外甥張天吉和姪女婿梁平勇,分別幫他看管這兩塊,精準的把關、滴水不漏。 張天吉負責掌控集團財務與調度,集團投資的事業,只要林一聲令下,張立即把資金備齊;集團能夠降低成本,毛巾擰不出一滴水,靠的是梁的殺價、控管功力。一 位跟義联集團往來的廠商就說,「你休想從林義守身上賺到錢。」 集團登梯,「用對人」是林義守的成功秘訣。在他的心中,總有一幅管理學常用的BCG矩陣——「明日之星、獲利金牛、問題兒童、明日黃花」,客卿與家臣們, 誰在哪個象限,他心裡清清楚楚;跟他做事,對自己的任務、位置,須有自知之明,否則當初風光進駐,其後仍可能被迫走人。 【延伸閱讀】他為搜羅人才,什麼人都敢用 —— 林義守用人表 1978~迄今 楊森隆 義联職位:義联集團顧問 經歷《經濟日報》記者 1988~迄今 王正杰 義联職位:義集團經營管理發展委員會主委 經歷中鋼組長 1990~2000 郭炎土 義联職位:前燁隆總經理 經歷中鋼副總經理 1990~迄今 李必賢 義联職位:聯眾鋼鐵董事長 經歷立法委員 1990~迄今 傅勝利 義联職位:義联集團顧問 經歷國科會工程科技推展中心主任 1993~迄今 郭中起 義联職位:燁聯不鏽鋼總經理 經歷中鋼組長 2003~2010 陳宏基 義联職位:義大醫院前院長 經歷長庚醫院主任 2003~迄今 杜元坤 義联職位:義大醫院院長 經歷長庚醫院主任 2005~迄今 吳承璋 義联職位:義大世界購物廣場董事長 經歷高雄縣議員 2007~2009 陳發熹 義联職位:越南廣聯鋼鐵前董事長 經歷唐榮鋼鐵廠長、威致鋼鐵總經理 2007~迄今 陳維昭 義联職位:義联集團顧問 經歷台大醫學院院長、台大校長 2010~2011 唐雅君 義联職位:義大世界前策略長 經歷亞歷山大健康休閒俱樂部董事長 2010~迄今 陳敏薰 義联職位:義大皇冠假日飯店董事長 經歷開發金控董事長、台北101董事長 2012~迄今 蕭介夫 義联職位:義守大學校長 經歷中興大學校長 資料來源:各媒體 |
據wsj,Feld於1933年加入高盛,最初是一名勤雜工,此後80年一直為高盛服務,退休前的工作是幫助客戶進行私人財富管理業務。
今年早些時候,高盛為他舉行了工作80年慶祝會。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紐約的辦公室度過。慶祝會後,他選擇在佛羅里達的棕櫚海灘度過了自己的餘生。
高盛在對他的悼詞中寫到:「Feld為一些公司最重要的客戶提供建議,這些客戶中有許多都經歷了好幾代人……他是我們所有人積極和永不懈怠的導師。」
同事回憶稱,Feld生平最津津樂道的故事,就是前高盛CEO Sdney Weinberg如何幫助他與客戶交流。
在2003年他88歲接受媒體採訪時,他依然堅持每週工作四天,在工作之餘還會在高盛的體育館約健身教練鍛鍊身體。
採訪中他還表示,他喜歡向客戶推薦藍籌股,比如通用電氣和可口可樂等。他經歷了90年代的互聯網繁榮和泡沫,但抱怨說「永遠也理解不了高科技」。
他的同事經常打趣地問他「長壽的秘訣是什麼」,他的回答總是「我只是很幸運罷了。」
遺囑能交代的事項很多,但只有財產及身分安排具有法律效力; 一份有效遺囑,只有及早面對,深思熟慮,才能將人生最後休止符,畫上圓滿句點。 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遺囑曝光,意外掀開大房、二房爭產風波。大企業家所擁有的法律資源豐富,都難以避免遺囑內容與客觀條件出現矛盾,對財產具一定規模、或相對複雜的人來說,想要確保生前立下的遺囑確實發揮效果,最要緊作法,還是在思慮清晰時,先熟悉遺囑方式與相關法律規定,及早安排。 準備立遺囑前,不妨先了解一下遺囑的功能;從「交代後事」的角度來說,主要功能不外乎三部分,即財產分配、身分安排(如未成年子女監護權),以及精神訓勉。 但若從法律效力的角度來看,「遺囑處理的是財產上的權利及義務,或透過遺囑方式,為未成年子女指定監護人;另外,若有非婚生子女,也可透過遺囑方式認領。」建業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吳志豪表示。 五種法定形式 公證遺囑真偽爭議最少 吳志豪指出,「很多遺囑內容,都與『遺願』有關;像希望後輩可和睦相處、孝順長輩、兄友弟恭等,既不屬財產安排,也不是指定監護人或認領,類似這樣的『精神訓勉』,在法律上就沒有任何拘束力。」只要年滿十六歲、具行為能力,就有資格立遺囑;而依據《民法》規定,遺囑方式共有五種,必須符合其中一種要件與形式,所立的遺囑才具有法律效力。 這五種法定遺囑形式,包括自書、公證、密封、代筆及口授遺囑。從實務上來看,由於遺囑經公證人認證後,就成為效力如同結婚證書或戶籍謄本一般的公文書,具有證據效果,因此在各種遺囑形式中,以公證遺囑的真偽爭議最少。 「要確保遺囑不會被挑戰,找公證人是最好的辦法,但根據客戶經驗,大部分不喜歡找公證人的原因,是擔心遺囑消息走漏、不確定公證人是否可信;特別是法院公證人,洩漏消息風險更高。 在此情況下,建議最好找民間信得過的公證人。」安永圓方國際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闕光威說。 除了確定遺囑方式之外,包括遺囑執行人、保管人及開封儀式,最好都要事前規畫清楚。「立下遺囑後,如果沒有交代遺囑執行人、開封執行程序,就等於沒有人知道遺囑這件事,之後被燒掉或撕毀,也可能發生。」闕光威再三提醒,遺囑執行人雖不是法定要件,但遺囑人往生後,誰要在第一時間發動、公開遺囑?以何種形式公開?誰負責保管遺囑或把遺囑拿出來?都必須仔細交代清楚。 「曾有一個案例,是遺囑人往生後,遺囑執行人召集親屬會議,表明自己曾被告知是遺囑執行人,但手上卻沒有遺囑,問大家知不知道遺囑在哪裡?後來,透過老先生的看護,才發現遺囑原來被鎖在保險箱裡;幸好看護人還在台灣,否則遺囑可能就這樣憑空消失。」闕光威舉例說明。 一般來說,遺囑執行人不會只有一個,當執行、分配過程中出現爭執時,應採多數決方式,因此以三或五人規畫較適當。「但要注意,遺囑執行人可以辭任,安排上最好有順位可遞補。當然,遺囑執行人也可以是保管人;但風險是當執行人被買通,或所託非人、遺囑遭到撕毀時,就完全沒有證據了。」他強調,遺囑執行人一定要是自己最信賴的人。 至此,可以確保遺囑能夠被完整有效地公諸於後人,且較不會發生遺囑真偽的判斷爭議;但若遺囑內容不盡完整,卻還是可能引發遺族彼此之間的爭執。實務上,常見的糾紛往往出現在「長輩生前沒說過的人與錢」。 財產若有爭議 先協商再依特留分分配 舉例來說,要是出現其他意外繼承人主張參與遺產分配,或有家族不清楚的境外資產;此外,遺囑人在去世前若長期意識不清,導致財產先行遭人挪用,也恐會引發繼承人之間爭執。 為了避免這些狀況發生,遺囑的內容就必須完整交代所有「生前不想說清楚」的人與錢,那麼,即使去世之前財產遭到挪用,這些財產也可依法討回,列為待分配的遺產當中。 另外,若有「特別想照顧的人」,遺囑內容也可清楚交代。富邦證券財富管理部協理陳秋蘭舉例,像遺囑人若沒有事先約定好房子所有權,一旦由其他人取得,配偶或小孩很可能就得被迫搬家。「遺囑可先寫好房子留給配偶,避免日後被其他繼承人平分。」這樣的安排,很有可能會與法律保障繼承人基本享有的「特留分」相互衝突;但在實務上,若屆時發生爭議,法院往往會依據遺囑內容,而要求遺族先行協商,以「完成遺願」為前提彼此溝通妥協,萬不得已,才會進行房屋拍賣,再依特留分計算分配。 當然,遺囑人若能在遺囑內容中就妥善考慮特留分問題,交代的每一筆財產分配都能符合特留分對繼承人的基本保障,那麼,上述爭議更能避免。但值得注意的是,財產中若包含不動產或股票等價值會隨市場波動的資產類型,那麼,該等財產的市值計算,會以被繼承人死亡日為基準。 越清楚越好,這是立遺囑的不二法則,除了上述問題之外,「像遺產稅或喪葬費用該由誰繳?最好也都要事先交代詳細,以免日後出現糾紛。」陳秋蘭說,「實務上,就曾出現妹妹墊款、辦完喪事後,自行提領遺產支付,卻被姊姊提告的案例;畢竟像誦經,也不太可能在完成儀式後,立刻開單據,像這種情況也很麻煩。」陳秋蘭提醒,遺囑可寫的東西很多,越詳盡清楚,能避免的身後問題就越多;隨著每個人狀況不同,因應方式也不一樣。 只有及早規畫,深思熟慮,才能將人生最後休止符,畫上圓滿句點。 撰文 / 歐陽善玲 |
葉倫日前公開談話,其立場被解讀為轉趨鴿派,但字裡行間卻隱約透露出,對聯準會公信力未來挑戰的憂心。 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 (Janet Yellen)三月二十九日的公開談話,透露出聯準會的政策思惟,市場解讀其立場轉趨鴿派。在她發言幾分鐘後,市場立即給予正面反應:風險資產價格定揚,公債殖利率下跌,美元貶值,波動率指數(VIX,編按:又稱恐慌指數,代表投資市場的信心指標,愈高代表投資人對股市狀況愈感到不安)下跌。 在全球經濟環境維持相對穩定前提下,要持續近日這股正面趨勢,還須同時關注長短期的政策訊號。 葉倫此次出席紐約經濟俱樂部(Economic Club of New York)發表演說,對於美國的經濟前景表示謹慎看待,並提及聯準會在決策時必須小心維持平衡。 政策工具尚未用盡使用效力卻有限 她表示,二0一六年美國經濟前景雖然好壞互見,但已浮現令人振奮的跡象,其中,就業市場持續改善即是一例。 但她也強調景氣存在「外在」風險,包括:全球經濟腳步走緩、美元趨勢,以及市場對中國貨幣政策的反應。她甚至提到,部分結構性利空可能會影響成長力道,且通膨前景面臨異常的不確定性。 為美國經濟體質把脈後,葉倫接著謹慎評估聯準會的政策走向,說明如何進一步維持經濟成長動力,達到充分就業與穩定物價的兩大目標。 她指出,聯準會政策工具尚未用盡,並強調採取貨幣政策必須按部就班,小心為上。 對習於仰賴聯準會抑制金融波動、刺激資產價格的市場而言,這席話彷彿一劑強心針,但她也預警說,聯準會未來若再出招救市,效力恐怕有限。 關於歐洲與日本央行紛紛走上負利率路線,成效引發市場激辯,葉倫此次演講並未對此發表立場。 市場將葉倫的發言解讀 為:聯準會將持續扮演支撐經濟的角色。影響所及,風險資產價格齊漲,股價與公司債價格走高;隨著交易員調降基準利率預測,公債殖利率出現下滑;波動率指數跌落,美元連帶貶值。 短期要維持這樣的正面走 向,還有待聯準會其他官員接下來幾天能支持她的論點。但聯準會內部是否同調,還是未知數,原因除了經濟訊號好壞互見外,聯準會之前一再大手筆祭出非正規貨幣政策,對市場與經濟是否造成間接傷害,令人擔心。也因此,若干聯準會官員日前提出更保守的前景預估,甚至有人表示在四月升息也不無可能。 聯準會頻上陣救火 政策改革卻蹉跎 長遠來看,聯準會還面臨另一個挑戰。即使聯準會願意持續出手救市,為經濟添柴火,但非正規措施能否發揮應有的效力,誰也說不準。一是寬鬆政策執行時間比各界預期長很多,好處已逐漸鈍化;二是聯準會被當成唯一的「救市主」,導致愈來愈多人擔心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例如影響未來的金融穩定等。 從葉倫談話內容對照目前 市況,最值得讓人省思的,或許並不在於她所討論的特定議題,而是美國與全球經濟的福祉為何。她的字裡行間仿彿在說,在無法控制的情況下,聯準會愈來愈受到三個力量的影響,可能危及它的公信力和政治自主權: 第一、聯準會頻頻出招為政治人物爭取時間,他們卻不懂得善用,反而遲遲未能全盤考量制訂相關政策,解決美國經濟的週期性與結構性挑戰,亦造成美國綁手綁腳,無法在全球政策協調上扮演領導的角色。 第二、隨著結構性與週期性利空因素同時出現,再加上歐洲與部分新興國家的政治環境愈來愈複雜,使得原本已經疲軟的全球經濟,成長動能進一步減弱。 第三、金融市場無視於經濟和企業的基本面,覺得有權、也有能力要聯準會表態,採取行動。 |
平均每隔20分鐘,有一架飛機在中國或美國的機場降落,每年有約500萬人在兩國間往返,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美國求醫問藥。中國人生活富足後,糖尿病、癌癥等疾病正處於高發期,醫生數量不足,人性化服務稀缺,跨境醫療成為新的社會熱點。
徐宇紅是美國的一名急診科醫生,在2016年世界華人醫師年會上她對比了兩張照片,一張是淩晨四點的北京協和醫院,排隊掛號的人已經排成長龍;另一張是美國診所淩晨四點靜悄悄空無一人的場景。
中國現在兒科醫生的缺口是20萬人,全科醫生的缺口到2020年預計將達到30萬人,急診醫生也存在缺口,而報考醫學專業的人數在減少,有些醫學專業的名額招不滿,和睦家醫療副總裁胡春介紹。
醫生缺口,特別是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中國短期內無法迅速解決,合理利用美國等國家的優質醫師資源,可以緩解國內醫療市場的供不應求的壓力。
美國華人執業醫師協會會長錢湘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的醫學生在美國留學的有20余萬人,其中有約6000人拿到了醫師執照。
美國的醫師執照門檻非常高。候選人首先應該是大學畢業生,或者大三、大四學生,能夠通過醫學生入門考試MCAT(the 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進入醫學院後,候選人還需要通過USMLE 考試,即美國執業醫師執照考試(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這個考試淘汰率非常高。最後,如果要成為住院醫師,候選人還要參加相應的資格考試。2014年,美國招錄的住院醫師只有不到3萬人,美國醫生的選拔殘酷程度可見一斑。
百洋醫藥集團董事長付鋼說,美國的華人醫師有不少是醫學界的精英,有一些在美國已經幾十年,父母年紀大了,孩子也已成年,希望有機會能回國效力。
付鋼表示,醫生是醫療衛生的核心,醫院只是醫生行醫的地方,優秀醫生的價值越來越重要。在2016年世界華人醫師年會上,百洋醫藥集團、和睦家醫療、美國彼愛醫療集團等都對華人醫師伸出了橄欖枝,希望延攬華人醫師精英到自己的平臺工作。
然而,華人醫師在中國向患者提供服務仍然有很大的阻力。以北京為例,華人醫師首先要通過北京的醫生執業資格考試,這個考試每年只有兩次報名的機會;通過考試後,華人醫生還要獲得相關部門頒發的工作許可證,還有一些其他的手續,準備周期至少在兩個月以上。
有華人醫師在2016年世界華人醫師年會上表示,在美國獲得醫生執照已經經歷了重重考試,為什麽在中國還要再進行執業資格考試?
現任中國醫師協會及世界華人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稱,重複資格認證的問題,預計將會逐步得到解決。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表示要擴大健康領域對外開放,這令希望從事跨境醫療的中外機構非常興奮。
開發跨境醫療的市場,中外機構有好幾套商業模式。一種是直接提供診療服務,美國彼愛醫療集團的短期目標是為在美國的短期居住遊客及長期居住華人提供私人醫生、亞急癥等醫療服務,並幫助有需要的病人對接各大醫學中心、醫療體系和頂級專家;其中長期目標是與中國醫療機構合作,在美國為華人提供醫療服務同時,在中國建立醫療中心、專科診所和醫院,在中國本土提供醫療服務。
和睦家在中國已經開出多家醫院,從美國聘請了60余位醫護人員直接為中國患者服務。
跨境醫療服務的另一種模式是提供間接醫療服務。百洋醫藥集團有掌上醫訊和易複診兩個移動醫療服務平臺,為中國醫生提供咨詢和診療建議是其重要功能。付鋼說,希望引進知名的華人醫師到其移動醫療服務平臺,有多種增值業務可以開發,包括為中美遠程醫療提供對接服務;華人醫師如果回國行醫,可以提供經濟人服務;撮合中國高收入人群與海外醫療機構對接等。
2013年,中國醫療衛生消費超過3萬億元,胡春稱,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6萬億元以上。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均醫療支出還會有大幅度的增長,這為跨境醫療將提供更多機會。
9月2日,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組織銀行、券商等51家主承銷商召開座談會,會議涉及了產品創新、註冊發行、後續管理、對外開放等多項內容。
在參會人士看來,此次承銷商會議中,註冊發行方面,最重要的一條創新之舉在於即將推出《投資人保護條款範例》(下稱《範例》),這是此前未有過的。
今年以來,在“三期疊加”的新常態下,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債券違約概率有所上升,這對債券市場防範信用風險,切實保護投資人權益提出了更高要求。
交易商協會稱,為進一步貫徹中央關於債券市場發展的系列政策精神,完善投資人保護相關措施,交易商協會系統總結和梳理了國內外信用風險案例,充分借鑒了境外投資者保護契約條款及境內銀團貸款合同相關經驗,廣泛征求了市場各類參與機構以及協會法律專業委員會意見,形成了《範例》,向市場公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範例》梳理七類風險形成四類條款,全環鏈多角度保護投資人利益。並且,首次引入“違反約定救濟工具箱”和“資產池承諾”條款。
首先是針對七方面信用風險事件,形成四類投資人保護條款。
具體而言,針對國內外特別是債務融資工具違約案例,總結出實際控制人變更、公司治理結構不穩定及重大資產轉移等七方面風險點,設計了“交叉保護條款”、“財務指標承諾”、“事先約束條款”和“控制權變更條款”四大類基本條款,將七方面風險事件作為持有人會議觸發情形,並分別設置了對應的投資人保護安排。
其次,事先約定處理程序和各方權責,增強持有人會議效力。通過事先在募集說明書中以條款的形式進行明確了投資人保護條款涉及的核心要素,約定了發生觸發情形後的處理程序,和發行人、投資人以及主承銷商的各方權責,在現有法律框架下解決了目前投資人反映突出的“即使開會表決通過,發行人照樣不執行”的問題,增強了持有人會議可執行力。
第三,分類細化觸發情形和違反約定責任,便於市場各方權衡選擇。
通過對各類條款的觸發情形進行了細化,各方可根據發行人具體情況遴選相應指標,並確定相應閥值。同時,由於不同類型條款違反約定責任的嚴重程度不同,對發行人生產經營的影響、市場波及效應均不同,因此針對不同類型條款設置了差異化的違反約定責任類型,區分必選項和可選項,供市場成員結合具體情形權衡選擇。
據本報記者了解,《範例》首次引入“違反約定救濟工具箱”和“資產池承諾”條款,更好的保護投資人合法權益。
國外的投資人保護條款一般針對違背承諾事件設置回售權,該方法快速有效,但同時也對發行人造成提前兌付的資金壓力。為緩解直接要求贖回帶來的發行人資金壓力,權衡各方利益,《範例》提出了包括“增加擔保、提高票面利率、回售權、不新增債務”等多種措施的“違反約定救濟工具箱”,在法律所允許的範圍內,允許發行人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消除侵害,使得投資人獲得一定的補償或者賠償,更好的保護投資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秩序的穩定。此外,《範例》創新設置了“資產池承諾”條款,發行人可通過承諾相關資產作為本期債項償債資金來保證兌付資金需求。一方面,發行人只需在募集說明書中進行承諾,由主承銷商行使相關的監管責任,手續相對便捷;另一方面,在極端情況下投資人如需進行資產保全,法院從法理判定上也會予以考慮。
並購重組大浪潮所帶來的“後遺癥”,還在隱隱作痛。截至2016年底,有超過1000起並購重組仍處在業績承諾期中。根據目前披露的業績實現情況不完全統計,去年至少有116起交易未完成承諾業績,占比超過一成。值得註意的是,盈利預測未實現還在不斷暴露並購中的各類風險,這對現有公司法律制度和證券市場監管都提出了新挑戰。
三成重組股去年盈利預測未兌現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去年共有1055起並購重組交易還處於業績承諾期。截至5月8日的上市公司公告披露,已有116起交易的去年實際凈利潤低於承諾凈利潤,占比達到超過一成。
具體來看,有35起並購重組的業績承諾實現率(實際凈利潤與承諾凈利潤比值)低於60%;更有多起交易的標的公司去年業績出現虧損,包括洪濤股份收購的學爾森、新華醫療收購的英德生物、雙良節能收購的商達環保等,虧損額均達數千萬元。
此外,部分連續外延並購的上市公司,還遭遇多個標的均未完成承諾業績的情況。長城動漫日前就公布了並購標的天芮經貿、東方國龍影視動畫、諸暨美人魚動漫未完成承諾利潤的公告,實現率分別僅有23%、76%、72%。
與此同時,因業績承諾未完成而引發糾紛訴訟,甚至資本運作亂象也開始出現。寶馨科技與並購標的上海阿帕尼電能技術公司之間,則因業績補償責任的歸屬而走上了法庭。上市公司認定承諾人應兌現業績補償;但後者提出,上市公司有幹擾阿帕尼經營等情況,對業績不達標其可以免責。目前,法院還未對此做出審判。
“變味”的承諾
導致盈利預測未實現的原因,包括市場環境變化、整合和治理不當以及交易本身的風險等。該學者就舉例稱,部分並購會出現標的資產盈利能力欠佳或者存在瑕疵,尤其是在冶煉、金屬、能源等周期型行業中更為明顯;有時還會因客觀政策影響而不能及時推進重組承諾的情況,比如2010年房地產行業等。此外,盈利預測本身就存在不確定性,互聯網相關的新興行業這一現象更突出。
同時,公司經營治理不善,部分股東、實際控制人、董監高的不當行為等也均能影響到標的業績。而因收購方與標的公司未能有效整合、標的公司控股股東違法違規行等,也經常導致業績“失諾”情況的發生。
在“失諾”的案例中,不乏交易存在盈利預測補償機制。盈利預測補償機制,也被市場成為業績承諾補償機制。有研究資本市場的資深學者向第一財經介紹,上述機制的本質是估值調整,真正目的是在較長時間內考察目標公司實際運營和盈利水平,對並購交易估值和定價進行及時調整,並由交易對方補償實際和預測之間的差額。
但更為嚴峻的情況卻是,在近兩年出現的高估值、高盈利預測等並購個例中,盈利預測補償機制也被少數公司或資本演繹為套利工具。
“業績承諾補償機制的推廣和啟用,並不是在做盈利保障,也不能替代並購整合的各項安排。”該學者強調,並購交易能否成功,最關鍵的還是交易雙方管理和經營思路的整合,這需要充分而有效的溝通或合作。如果是“忽悠式”重組、或為炒作熱門題材而推進的並購,交易雙方可能並未有充分的談判和商業往來。部分並購中也會出現,交易雙方的交流集中在交易協議和盈利預測上、停留於過往財務數據層面,這種交易很難防禦潛在的非市場風險。
盈利預測並不能有效防控並購的長期風險,而激進的盈利預測還會提高違規的動機。
該人士介紹,結合過往的案例可以看出,尤其是基於收益法的評估模式下,業績承諾行為會提高標的資產的評估增值率,業績補償機制存在被變相使用的現象。“所以經常能看到,公司重組前盈利能力很低,但業績補償承諾卻很激進。這種操作,不僅增加了並購重組成本,還會掩蓋標的資產的真實盈利能力,暗藏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甚至掏空上市公司和圈錢等違法違規行為的風險。”
追責業績“失諾”
盈利預測補償機制,是並購交易配套措施不斷完善的產物,是保障和促進交易的重要手段。但是盈利預測未實現事件背後逐漸顯現並購風險端倪,這對現有公司法律制度和證券市場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
按照慣例,如果盈利預測未實現,並購交易對方將按照約定進行補償。但上述學者指出,實踐中交易雙方圍繞高估值、高溢價極容易形成利益一致;這種情況下,交易價格不再是雙方談判博弈的結果,而是借助信息不對稱來掩蓋虛高的估值。但評估機構、財務顧問、會計師等中介機構缺乏有效的約束手段,是很難抑制交易雙方對高估值、高盈利預測的傾向,評估、督導等職能“形同虛設”。
值得註意的是,對業績承諾的監管力度近年來不斷加碼。一方面,在並購重組的事前問詢及反饋意見中,標的資產的持續盈利能力、業績承諾的合理性等早已是監管的重中之重。因標的資產持續盈利能力存在不確定而被否決的並購重組,其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對於由承諾業績未實現而引發的商譽減值、業績波動等異動,滬深交易所目前也均會及時關註和問詢。
該學者還建議,盡管盈利預測自身難以避免潛在失誤和偏差,但交易雙方應盡力確保所有預測資料和參數的準確和公允;面對盈利預測未實現的風險,相關信披規則還可以進一步完善,並甄別上市公司和標的是否存在不當行為、細化責任分屬,落實中介機構職業規範等。
具體來看,當預計承諾未完成差額較大時,應要求上市公司和財務股份就盈利預測方法、依據、參照指標進行補充披露和說明,監管部門對盈利預測方法和依據再進行判斷。如果提出商業假設的依據缺乏真實性、客觀性或不具備必要的合理性,交易主體及責任人應承擔違反信息披露義務,甚至承擔虛假陳述的責任。
而在信批準確、真實、完整的基礎上,該學者建議,監管部門應區別對待業績“失諾”的具體情形。對於市場經濟因素造成的業績下滑,應關註上市公司持續盈利能力的變化,在定期報告中及時反映潛在風險,同時加強關註承諾人的履約能力和履約進展,敦促並購主體加強整合,避免業績和經營的進一步惡化。而對於非市場因素造成的業績波動,應敦促中介機構盡快介入核查和說明,確定控股股東、董高監等是否存在違法違規,提示投資者有關的法律風險。
其還表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董監高的義務和責任也應進一步細化,對公司盲目擴張和並購、因業績承諾未兌現而導致公司利益受損等,中小股東可以通過訴訟追究相關人員責任。中介機構也應真正承擔審慎核查職能,尤其是財務股份更要履行其持續督導職責,防控並購潛在長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