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四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匯付天下、富友支付、易寶支付、隨行付收到了央行正式下發的處罰意見。 (CFP/圖)
為了搶市場和“應付”監管,銀行和收單機構頻頻聯手;“剪不斷,理還亂”的行業混戰背後,銀行卡的價格體系正待修補重塑。
2014年9月,四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匯付天下、富友支付、易寶支付、隨行付收到了央行正式下發的處罰意見。匯付天下受到的處罰最為嚴重,一年內要退出15個省市的現有收單業務,富友及易寶將撤離7個省的收單業務,隨行付將撤離5省2市的收單業務。
收單業務是指消費者在商戶那里刷卡消費,銀行將刷卡消費的資金在規定周期內結算給商戶,並從中扣取一定比例的手續費。發卡行、收單機構和銀行卡組織分成的比例為7∶2∶1。
每季度,中國銀聯會發布一份“銀行卡受理市場規範工作通報”:2014年上半年,全國確認違規商戶比2013年底相比增長了三倍;在46萬違規商戶中,有77%來自第三方支付機構,其余來自銀行類機構。
在銀行卡發卡量突破42億張之後,央行支付結算司正在草擬新一輪銀行卡調價的方案,業界呼籲良久的“借貸分離”、“統一商戶類別”等原則將貫穿其中。重塑銀行卡價格體系正在成為監管和產業各方的共識。
愈演愈烈的違規行為不僅在非金融機構和代理服務商中盛行,銀行也加入其中。《2014年上半年銀行卡受理市場規範工作通報》(以下簡稱通報)顯示,銀行違規商戶106,101戶,占全部違規商戶的22.97%。
非金機構將大量交易通過套用交易渠道、線下轉線上等手段,繞過卡組織直接連到發卡行。這種行為違反了央行和發改委刷卡手續費規定的監管條例,也違反了非金機構與中國銀聯的協議約定。
《通報》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案例,2014年6月,快錢將自身拓展的商戶交易變形改造後大規模轉移給北京銀行上海分行、中國銀行北京分行和湖北銀商處理,導致接收交易機構交易量暴增,其中包含大量套用、冒用、大商戶等違規行為。
銀行正在絞盡腦汁繞過銀聯與第三方支付等非金機構單獨連接,“最多的時候,一個分行接了二三十家非金機構。”招商銀行負責收單業務的人士稱。
根據發改委2013年的定價,收單手續費分為四個等級,餐娛類的手續費是1.25%,民生類手續費0.38%。如果非金收單機構直接與發卡銀行進行連接,兩方就會私下商定一個價格,或是打包售賣通道費,這個價格要比發改委的定價低很多。
不僅如此,原本發卡行、銀行卡組織、收單機構的分成模式也不再適用。因為這筆交易繞過了銀行卡組織,令其受損,而分行與收單機構的分成也是私下商定的。
“違規的沖動在分支行,與非金機構單獨連接能夠帶來幾十億的結算和存款。”上述銀行人士稱。對分支行來說,結算量、存款都上去了。但是,總行的利益卻在受損。
以賓館消費為例,通過卡組織轉接,發卡行可以拿到千分之九的手續費收入。如果,分支行違規操作,繞過卡組織,只能拿到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一年下來,全行就是幾十億的損失。
此外,通過卡組織轉接,需要填寫很多信息,從而保證交易的完整。卡組織也會對風險進行偵測。但單獨連接卻不需要,“商戶是不是真的,支行無法辨識。”這對銀行來說,孕育著巨大的風險。
《通報》顯示,招商銀行違規商戶數最多,達到14843家,占比6.35%。排在前三名的還有中國銀行和農業銀行,違規商戶數超過一萬家。
以民生銀行為例,對於批發類商戶大量采取補貼手續費的方式,並通過由此帶來的存貸款業務獲得收益。銀行會給小商戶手續費一價封頂的優惠政策,刷多少錢,手續費都是26元。
但銀行和非金融收單機構的私下聯系,也使價格市場化初露端倪。“從歐美市場的經驗來看,銀行或者非金融機構對商戶的服務是有差異的,政府將商戶手續費強行定價並不科學。”一位在收單行業浸淫多年的市場人士稱。
2006年以前,國內收單市場的參與者只有四大行和銀聯商務。銀行會把一些收單業務外包出去,做一些商戶拓展、布放POS機、維護機具的工作。
之後,股份制銀行開始進入收單市場,在沒有實力和國有大行展開直接競爭的情況下,他們所采用的競爭策略和支付機構現在用的差不多,即通過套碼的方式來搶商戶、擴規模。
套碼是指收單機構為商戶設置的“商戶類別碼”,以此標明接受刷卡商戶的主營業務和行業屬性,為此商戶需要繳付的刷卡手續費也不同。比如“5812”代表餐館,手續費率1.25%;“5411”代表超市,手續費率僅為0.38%。
費率不一,就帶來了套利空間。不少收單機構為了搶占市場,會為商戶安排費率低一檔,甚至低兩檔的MCC碼,商戶為此就能少付手續費。其中,公益類交易和大額交易的費率較低,這類業務一度占到銀行跨行交易額的70%。
但對銀行來說,收單業務不是主營業務,利潤也並不豐厚,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於是,外包漸成趨勢。
2010年,《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二號令)給了這些機構一個名分。非金收單機構的數量一下增加了上百家,外包代理商也多達上千家。
其間,中國的銀行卡市場也經歷了三次定價。開始,央行曾經區分商戶的類別制定了兩種費率,即2%和1%;聯網通用和銀聯成立後,2003年,央行以批複的形式同意了銀聯提交的銀行卡跨行交易收益管理辦法,也就是業內所稱的“126號文”。126號文確定了發卡行、銀行卡組織和收單機構7∶1∶X的利潤分成,固定了發卡方和轉接清算機構的收益,放開了收單機構,並針對商戶類別做了差別定價。
然而,2013年2月,國家發改委主導了最新調價,形成的格局是:發卡行、收單機構和銀行卡組織分成的比例為7∶2∶1。
2013年7月,央行出臺的《收單業務管理辦法》再次加劇了市場的博弈。
第26條規定,收單機構將交易信息直接發送發卡銀行的,應當在發卡銀行遵守與相關銀行卡清算機構的協議約定下,與其簽訂合作協議,明確交易信息和資金安全、持卡人和商戶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
這一條款實際上承認了收單機構可以與發卡行直接聯通,前提是征得轉接清算機構的同意。“文件出臺後,越來越多的收單機構開始繞過卡組織,和銀行直連。”接近央行的人士稱,征求意見稿中有規定銀行卡轉接必須經過央行認可的銀行清算組織來處理。最終的版本選擇了折中的表述,是各方博弈的結果。
10月17日,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樊爽文在“價格體系重塑——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論壇”上表示,央行正在研究新一輪銀行卡調價的方案。業界呼籲良久的“借貸分離”、“統一商戶類別”、“線上線下統一定價”等原則都將貫穿其中。這也被市場各方視為理順市場秩序的根本。
上海交大產業發展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陳宏民是該領域的專家,在他看來,歐美國家的銀行卡始於信用卡,我國則是基於工資卡等原因推動的借記卡先發展起來,之後引入信用卡。為了普及信用卡,監管機構和卡組織都未對借貸記卡區別定價,以避免因借貸分離定價後,信用卡相對較高的手續費導致商戶拒刷。
建設銀行信用卡中心曾經測算,信用卡資金成本約為0.4%,風險成本為0.2%,這還不包括運營和市場營銷等成本。目前的銀行卡定價機制不足以覆蓋信用卡的成本。
但擺在銀行面前的現實問題是,如果實行差別定價,信用卡的收費標準勢必要高於借記卡,很可能會導致大量商戶拒絕受理信用卡。因此,央行也需要評估借貸分離對持卡人、商戶的影響範圍及持續時間,以及對銀行利潤的影響。
陳宏民認為,在定價結構上,應從商戶差別定價轉為卡種差別定價。在渠道管理上,基於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趨勢,應從線上線下雙軌制的管理模式轉為線上線下統一管理。
目前,線下實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而線上價格政府未出臺明確規定,由市場定價。從商戶手續費標準看,線上價格整體上低於線下價格。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加速了線上線下支付場景的融合。2014年9月,擁有4億用戶的微信則悄悄在其“錢包”模塊中嵌入了“刷卡”功能——掃碼支付。在指定商家,只需點開這項功能,手機上便會出現一個二維碼,商家掃碼之後,消費者可以直接用手機完成付款。
如果在線下餐飲走線上交易,那麽信用卡手續費將從1.25%變為低於0.7%。
包括中國銀聯業務部總經理黃建軍在內的多位行業領導者認為,線上線下價格並軌也被業內視為未來發展的趨勢。將線上定價納入政府定價體系並與線下價格統一,消除套利空間,同時結合不同線上支付產品的風險水平可對價格做適當調整。
高陽科技(0818)清算放開將利好收單業務 作者:蔡偉鴻 報告摘要 銀聯壟斷終結。中國政府網於4 月22 日發布“國務院關於實施銀行卡結算機構淮入管理的決定”,自2015 年6 月1 日起,符合要求的機構可申請“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在中國境內從事銀行卡結算。我們認為這意味著在中國清算市場一家獨大12 年的局面被打破,中國銀聯將告別壟斷時代。 外資及國內支付機構將搶占市場蛋糕。根據規定,申請成為銀行卡結算機構需要i) 註冊資本不低於10 億元人民幣;ii) 至少具有符合規定條件的持股20%以上的單一主要出資人,或者符合規定條件的合計持股25%以上的多個主要出資人;iii) 提出申請前應當連續從事銀行、支付或者清算等業務5 年以上。我們從行業渠道了解,在國內支付機構中,目前主攻線上支付的支付寶以及擁有最大線下收單的工商銀行參與清算市場呼聲最高。外資卡組織方面,雖然在中國市場蟄伏30 年,但此前一直只能做中國持卡人的境外業務,而其最期待的是通過在境內發行人民幣信用卡占領市場,從而帶動這些持卡人在境外的刷卡消費。未來VISA、萬事達、美國運通、JCB 等外資品牌都有機會通過其會員銀行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信用卡。 第三方線下收單支付龍頭將率先受惠。我們強調支付市場是一個雙端市場 (持卡人及商戶端),卡組織除了擴大發卡規模外亦需要緊抓商戶。我們了解到現時包括VISA 及萬事達等外資卡組織已與各主要發卡行進行合作,下一步將通過與第三方線下收單支付企業或自建收單機構 (例如VISA 當年在巴西通過建立收單機構VisaNet (即現時全球第7 大收單機構Cielo 前身) 以抓緊商戶端) 合作的方式拓展當地市場。我們相信隨行付作為國內領先第三方線下收單支付企業將在以下兩方面受惠:i) 有機會與外卡品牌合作拓展新的商戶群,加速擴張商戶規模;以及ii) 清算市場的開放必將為卡組織通路費 (估計現時約萬分之0.7-0.8) 帶來競爭壓力,有利收單業務盈利能力提升。 重申“買入“評級。高陽科技為中港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具備性感的持續性收入模式的第三方線下收單支付龍頭企業。我們預期i) 新商戶接入進度好於預期、ii) P2P 小貸業務發展進度超預期、以及iii) 不斷改善的業績表現將為股價向上催化劑。我們重申公司“買入”評級,以SOTP估值法給予公司目標價3.60 港元。 風險提示:i) 新業務執行風險;ii) 政策監管風險;iii) 收單業務增長慢於預期。 ![]() (來自安信國際)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在一個玩家曾經幾乎只有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支付行業里,最早市場化的板塊是收單業務。但在2011年5月開放此業務時,不知道監管們有沒有料到,在僅僅四年多以後,銀行們非但不再是大玩家,甚至已經出現被第三方支付邊緣化的傾向。
“愉見財經”專欄日前從多名消息人士處求證獲悉,今年第三季度,從異地在上海持牌信用卡中心的數據來看,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單的占比已經50.89%,同比快速上升了13.67個百分點,首次超過了銀行們;而從季度環比來看,今年以來第三方收單交易平均增幅高達15.83%
異地在滬持牌的有農行、建行、招行、興業的卡中心。雖然數據並不涵蓋所有銀行,但若前述幾家銀行的卡用戶無特別刷卡偏好,則此數據或已具有風向標意義。
自央行下發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至今,第三方支付已經擴容至269家。
“突圍”與“領跑”
從具體數據來看,前述卡中心上季度不含取現在內的消費交易總額約為14518.52億,其中由第三方支付公司作為收單機構的交易額7388.24億元。
第三方收單已經過半,這看似節點性的事件,事實上卻已在業內人士所料。某卡中心管理層人士在接受“愉見財經”采訪時用“必然趨勢”來形容,他表示銀行收單占比什麽時候跌破50%不過是個時間問題,“除了一些特色市場,例如高檔酒店、百貨公司等還是銀行布放POS機的‘根據地’,在其余行業,商業銀行的收單市場是萎縮的。”
如果說第三方支付在線下POS機市場是吃力地剛剛“突圍”出大片江山,那在互聯網及移動端,第三方支付上手就是“領跑”的。目前,暫無新近數據顯示線上消費交易收單中第三方支付與銀行的占比格局,但可以估算的是,支付寶列行業首位。
“即使是原本屬於線下的交易,支付寶、微信支付(財付通收單)等也以‘二維碼掃碼’的方式滲透而入,帶走了大量交易份額。”一名互聯網研究平臺支付行業分析師表示。
“蛋糕”與“雞肋”
雖然在外界看來,銀行們的收單業務被第三方支付切走了半個“蛋糕”,但也許在銀行的視角里,刷卡手續費率調降加之收單業無序混戰,已讓這一業務變成了“雞肋”。
艾瑞咨詢此前有一份觀點報告稱,銀行的核心業務是負債和資產,支付清算和電子銀行業務只是銀行中間業務中的一小部分,該類業務在銀行業務收入的占比非常小,銀行的重視程度不如第三方支付。
愉見財經也從某大行卡部人士處聽聞,在銀行的各業務盤子里,卡部門本來就不是“顯口”;而在卡業務中,真正帶來利潤的分期還款和最低還款(即逾期收息),靠交易手續費賺不到多少錢;即使是交易手續費中,按照POS收單7:2:1的分配比例,也是發卡業務比較劃算(發卡機構取七成、收單取兩成)。
收單業務讓銀行們興趣不大之處還在於兩點。第一,2013年2月刷卡費率被統一下調,幅度在23%至24%。第二,一眾收單機構為搶占市場開始了“套、冒、繞”,比如通過MCC(商戶類別碼)套碼等把高費率交易變成低費率。
行業亂象直接導致銀行線下收單回傭率“跳水”。以卡業務已是業內領軍的招行卡中心為例,“愉見財經”獨家獲取的一份數據顯示,其線下回傭率在2014年初是0.32%,但到了今年中,已經只有0.26%。但即便是0.26%,也已經高於第三方支付線下僅0.22%的商戶平均回傭率。
無論是“蛋糕”還是“雞肋”,銀行的錢總之是少賺了,各卡中心收單回傭收入對總收入的貢獻度也下降了。“愉見財經”獲悉,三季度前述異地在上海持牌卡中心的收單回傭收入為4.06億元,已比2013年一季度下降了18.8%,僅占總收入的1.64%。
“皮鞋”與“球鞋”
“你硬要把我們和第三方機構比,不就像讓一個穿皮鞋的人和一個穿球鞋的人賽跑一樣嗎?”一名銀行業人士曾在接受“愉見財經”采訪時忿忿不平。這比喻雖然偏頗,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業亂象。
如“愉見財經”此前獨家刊發的《支付收單業混戰》系列稿件中所提及,支付收單行業亂象包括MCC套碼,比如把手續費率1.25%的餐館POS機套成手續費率0.38%的超市POS機,甚至套成單筆最高限額封頂的民生類商戶;還包括制作虛假商戶、機構之間互相“切機”(別家機具換成自家軟件)、違規機臨時“過戶”躲避監管等。
一份來自監管的數據顯示,違規行為中如變造費率,其中超過70%的違規商戶來自第三方支付機構。
漸漸的,收單行業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傾向。當“劣幣”惡性競爭將行業的整體利潤越做越薄,誰停手反而只有死路一條;當“良幣”們死撐行業底線,所面對的很可能是大批被“養刁”的商戶習慣了靠套碼占便宜,已經不會接受任何一臺合規的POS機。換言之,合規的收單機構生存空間正在被擠壓,違規的格局正在被固化。
在這種無序競爭中,“愉見財經”從銀行業采訪獲得的一個頗引人深思的觀點是,收單市場里的各方分屬不同的監管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專業外包機構和商業銀行的監管標準存在不一致。這或許是銀行們在收單領域的一口吐不出的苦水。
不過展望未來,情況又將有所變化。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牌照從明年5月開始就將逐批到期,不少機構續牌有一定難度;另一方面,近期監管正在重拳整頓“二清機”等收單行業亂象,對違規機構已造成嚴重展業影響。
除了線下支付領域,在更為熱門的互聯網和移動近場支付端,行業各方霸主已悄然蓄力,謀一場版圖之爭。“愉見財經”本期《窺探支付格局之變》系列將繼續對此進行觀察解讀。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點開Model 3預購網頁,台灣也出現在選購地區名單內,新電動車帶動相關台股跟漲,但要在台灣上路,仍有難關。 「建議盡早預訂,因為等待的時間正在急速增加……,」這是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美國時間三月三十一日最新款電動車Model 3發布後,給車迷的忠告。 這款車預定最快出貨時間要到二○一七年年底。即便如此,仍吸引粉絲狂搶,有人甚至不惜搭帳棚夜宿門市外,堪與早年iPhone開賣熱潮匹敵。 發布會當天,Model 3全球單日預訂量達十八萬輛,這數字,是二○一五年特斯拉全球銷量的三.五倍,按照每輛平均銷售價四萬二千美元來計算,特斯拉一天內的訂單總金額就約七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四百三十億元)。會後短短兩個交易日,特斯拉股價就上漲七%,在油價大跌、其他電動車廠銷量不佳的險境中,逆勢成長。這,還只是剛開始,它每天訂單都在增加,宣示平價電動車的時代來臨。 擁有超級工廠高科技含量技術的特斯拉,每每出手總讓業界驚豔,第二代Model S被國際重量級汽車雜誌《Motor Trend》選為一三年「年度風雲車」,被稱為是汽車史上偉大的發明。 聯博資產管理資深分析師沃伯頓(Max Warburton)尊崇特斯拉是「福特之後最會垂直整合的高科技汽車公司。」現在,賓士、BMW等大廠都積極發展電動車。美國通用汽車更派人專門研究特斯拉,通用汽車前執行長艾克森(Dan Akerson)直言:「如果我們不小心應付,特斯拉將會成為我們的大麻煩。」搶攻平價電動車市場的Model 3,未稅定價三萬五千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一十三萬元)起跳,和旗下中價位車款Model S七萬美元的定價相比,直接腰斬一半。錢少了,功能不打折,同樣配備當紅的自動駕駛輔助功能、超級充電系統,預付一千美元即可下訂,且隨時可退訂,難怪一開賣就轟動。 然而,在電動車發展的關鍵時刻,最輝煌時曾占特斯拉供應鏈五分之一的台灣,恐怕無福消受。擺在眼前就有三顆「石頭」需要移開。 第一顆石頭是價格;第二顆石頭是政策;第三顆大石是電動車生存的環境。 價格高,比美國貴近七成目前台灣街頭看到的少量特斯拉,仍以貿易車商由美國進口為主。國內專營電動車的貿易商綠動未來推估,Model 3的定價,加上美國州稅、台灣關稅、運輸、檢驗費等必要成本後,由貿易商引進市場的銷售價將落在一百九十萬元左右。這個價格,比美國當地未稅價一百一十三萬元,高出近七成。 為何曾是特斯拉生產基地重鎮的台灣,對於平價電動車只能「望車興嘆」?推廣逾六年的電動車,發展卻不及電動巴士、摩托車來得有成效? 以特斯拉為例,台灣的價格不僅高出原產地,與亞洲其他城市相比,同樣高出一截,貿易車商孚海國際執行長陳德威舉例,以Model S基本款來說,在香港售價僅約新台幣兩百多萬元,台灣則高達四百萬元,相差達一倍之多。馬斯克指出,平價電動車是邁進大眾市場、平民負擔得起的汽車之最終一步,但以台灣的高額售價,我國顯然被平價時代潮流遠拋於後。 反觀香港,這個總面積約四個台北市大的城市,卻占特斯拉在中國的八成業績、在全球市場占比近五%。據香港政府統計,截至一五年年底,全港共四千餘輛電動車掛牌,是一四年底的二.七倍;其中,特斯拉全年銷量二千二百二十一輛,占全港電動車總銷量逾八成,搶下市占之冠。 「我們想把香港打造成亞洲的挪威,做為推動電動車的成功例證,」特斯拉全球副總裁、中國區負責人吳碧瑄曾公開表示對香港市場的信心。 補助少,稅收減免不如香港為何在中國吃悶虧、曾一度撤守台灣市場的特斯拉,能成功打造香港銷售奇蹟? 「香港政府對使用電動車有很多鼓勵性的政策,我暫時還想不到,有其他城市在這方面可以超越香港,」馬斯克曾多次將特斯拉在港銷售佳績,歸功於香港政府。 香港政府最重要的決勝關鍵措施,是祭出稅務減免,創造極具吸引力的價格,最讓車主有感的,即是購買電動車免課「車輛首次登記稅」。去年七月,香港車主Henry Li因為搬到離上班較遠的郊區,須經常開車往返,考量若每天開車,每週約須加三次油,以香港油資每公升約新台幣六十元,每次加滿油得花三千到四千元,一週油資至少要價九千元,實在吃不消。 抓緊政府免除首次登記稅的機會,他終於在十一月以約新台幣二百五十萬元購入Model S。Henry Li說,若要繳首次登記稅,他得負擔約三百七十四萬元,等於比買價多出近五成。由於牌照稅減免、保險等,同樣有優惠;養護成本也比較低。以他為例,倘若每天用車的話,每月油資得花三萬六千元,但電動車的電費只要一千六百元,成本只剩油錢的四%。 Henry Li表示,換了電動車近半年,大大提升用車頻率,有朋友來訪也樂於接送回家,不必再錙銖必較用車成本。首次登記稅獎勵至明年三月底前,不少鄰居朋友都想趕在此之前買車。 無獨有偶,一五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前五大國的中國、美國、荷蘭、挪威,以及英國,都有政府扶植補助,車輛測試研究中心報告就明白指出:「購車補助是電動車市場擴張的關鍵。」充電難,高雄竟只有一據點近年香港政府廣設公共充電樁,全港共一千一百個,為全球電動充電樁密度最高的城市,平均每二十分鐘內,車主就能找到一個充電樁。 兩項重要政策,造就香港電動車市場的榮景,香港經驗,台灣能否借鏡? 「政策獎勵不足是最大的阻礙,」綠動未來創辦人劉小麟分析,國內電動車推廣不如預期,主因是缺乏有效的購車補助政策。按財政部規定,售價超過三百萬元的車款,還須課徵奢侈稅,即使是標榜環保的電動車亦不能倖免。現行的純電動車免徵貨物稅優惠,僅到明年一月底;免徵牌照稅也只到一八年一月初,若能讓兩者延長獎勵,才能提高民眾購車意願。他試算,若無減免,Model 3光是稅收加總,就將近四十三萬元。 目前,國內的電動小車約四百八十輛、公共充電樁約六百座,建設鋪設看似充足,但分布卻不均,以去年電動車友實際環台經驗,在南部、東部嚴重不足,例如第二大城市高雄市竟只有一座。 劉小麟建議,除了購車補助,還須輔以公共充電樁、電動車停車獎勵等實質配套措施,例如積極推廣綠能城市的台中市,免費提供電動車於公有停車場與路邊停車及免費充電的優惠,「雖然對買得起電動車的車主來說,花費影響不大,但至少代表政府有心提供一個友善的環境。」台北科技大學車輛工程系教授黃國修指出,特斯拉進軍台灣,能夠為國內電動車產業、零組件廠帶來刺激,「近距離了解國際大廠,怎麼經營、行銷這塊市場」,尤其是台灣發展多年的零組件廠商,有了再次投進供應鏈的契機。 受到特斯拉推出新車的拉抬,四月初,劍麟、健和興、貿聯、和大等電動車與零組件概念股,總共十五檔個股量價齊揚。 特斯拉帶來的平價電動車浪潮與產業技術革命,正揭開序幕,全球電池模組龍頭新普董事長宋福祥曾表示,電動車將是台灣下一個可望躋身兆元產業的領域。面對平價電動車的全球趨勢,台灣要如何跟上潮流,是新政府與相關產業未來的一大挑戰。 【延伸閱讀】它能自動駕駛,續航力最好—特斯拉新款與同級電動車比較•品牌型號:特斯拉Model 3 台灣售價(新台幣):預估約190萬元 出廠年份:2018年款 自動駕駛功能:有 座位數:5人座 單次充電最遠航程(續航力):346公里最大馬力(hp):未公布靜止加速至時速100公里:6秒 車載觸控螢幕:15吋 •品牌型號:日產 Leaf 台灣售價(新台幣):169萬~205萬元 出廠年份:2016年款 自動駕駛功能:無 座位數:5人座 單次充電最遠航程(續航力):135~172公里最大馬力(hp):107匹靜止加速至時速100公里:11.3秒 車載觸控螢幕:7吋 •品牌型號:BMW i3(純電版本)台灣售價(新台幣):199萬元 出廠年份:2016年款 自動駕駛功能:無 座位數:4人座 單次充電最遠航程(續航力):130~160公里最大馬力(hp):170匹靜止加速至時速100公里:7.2秒車載觸控螢幕:10.25吋資料來源:綠動未來、The Car Guide 整理:王柔雅 撰文者王柔雅 |
6月30日,拉卡拉在武漢推出兩款可穿戴設備新品:拉卡拉手環精英版(武漢通)和拉卡拉手環雙卡號。
據了解,拉卡拉手環精英版(武漢通)主打移動支付,內置武漢通及中銀通易-PASS卡, 可刷武漢公共交通,可在全國帶有銀聯Quick Pass標識的POS終端消費,為武漢市民出行消費提供了全新選擇。
背靠拉卡拉綜合性的金融服務平臺,手環還疊加了還款、征信、充值等業務,並支持運動計步、睡眠監測、來電提醒、擡腕亮屏等功能。
拉卡拉作為聯想控股旗下的金融企業,是第一批獲得全國性全品類支付牌照企業,亦是央行批準開展個人征信準備資質的首批8家企業之一。
今年2月,西藏旅遊披露重組預案,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作價110億元收購拉卡拉100%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55億元。
但在本月23日,西藏旅遊對外宣告,證券市場環境、政策等客觀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 各方無法達成符合變化情況的交易方案,因此終止重大資產重組。
雖然未能實現重組,但通過重組方案仍能一窺拉卡拉的戰略布局和業績承諾。
拉卡拉在重組預案中承諾,2016~2018年的凈利潤分別要達到4.5億元、8.6億元和14.5億元。
不過,在支付寶、微信的迅猛發展下,拉卡拉的個人業務前景堪憂。數據顯示,拉卡拉去年面向個人的支付終端硬件銷售下滑收入為3717.41萬元,較2014年減少八成;銷售數量減少126.65萬個,降幅達到91%。
西藏旅遊在針對上交所對拉卡拉業績承諾的問詢回函中表示,在拉卡拉主營業務收入中,支付業務在2015年收入占比中超過70%。其中,面向企業的收單業務收入占比為59.01%,面向個人用戶的便民支付、移動支付等業務占比13.32%。
可以預見的是,在個人支付業務縮水的局面下,收單業務將成為拉卡拉未來突圍重點。
數據顯示,拉卡拉收單業務交易金額從2014年的2239.61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9038.72億元,增幅超過300%;企業收單業務收入約9.37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約59%,較2014年2.65億元增長254%。
根據預測,拉卡拉企業收單業務2016~2018年增長率分別為65%、62%、52%。除2016年自營模式鋪設預測為35萬臺,2017~2018年自營鋪設均為15萬臺,而代理模式的POS機鋪設則將持續穩定在103萬臺。
而拉卡拉此次重點推出的手環產品即是面向個人用戶的支付工具,也可通過智能收單終端滿足商戶的收單需求,通過各個合作商、運營商的加入,為商戶帶來更多新的商機。
據悉,今年內,拉卡拉的手環產品將完成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武漢、廣州、西安在內的12個國內主要城市的布局。
針對央行昨日對發布的銀行卡收單業務違規處罰決定,銀聯商務26日回應,堅決支持和執行央行維護銀行卡收單市場秩序的相關文件精神。已成立專項整改小組,並部署全轄整改落實。目前,絕大部分突出問題已整改完畢。
7月25日,央行官網發布公告,對通聯支付及銀聯商務的銀行卡收單進行業務檢查中發現嚴重違規現象,依法沒收上述公司的違法所得,並處罰款共計3700多萬元。
具體來看,通聯支付及銀聯商務因存在“未落實商戶實名制、變造銀行卡交易信息、為無證機構提供交易接口、通過非客戶備付金賬戶存放並劃轉客戶備付金、外包服務管理不規範”等問題,分別被沒收違法所得約303.4萬元和613.4萬元,處以罰款約1110.13萬元和2653.70萬元。
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印發的《關於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下稱《通知》)中,對競爭較為充分的收單環節服務費,由現行政府指導價改為市場調節價,收單機構與商戶協商確定具體費率。該費改已自9月6日起正式實施。
作為收單方,各第三方支付機構對於新規各有理解。有機構視此為行業“蛻變”的機會,也有機構將無法適應競爭而面臨“退出”。
收單機構格局迎變
事實上,在“96費改”開始之前,積弊已久的收單行業就已經面臨一輪嚴格的監管和淘汰。
對一些不合規收單機構而言,上個月是它們的“黑色八月”。央行一連下發了8張罰單,其中,部分第三方支付公司被罰金額超過千萬元。
此外,本應在今年5月進行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被推遲到8月。在8月12日和29日,包括銀聯商務、付費通、匯付等在內的首批27家、第二批12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許可證相繼獲得續展。余下的機構還在“跋涉”中。而即使是通過檢驗的機構,其許可證續展有效期也只有五年。
從央行的態度來看,收單機構將被“總量控制、結構優化、提高質量、有序發展”,一段時期內央行原則上不會再批設新機構,而對於現有機構,央行的重點也是進行規範引導和風險化解。長期未實質開展支付業務的支付機構將被取消相關業務資格、註銷許可證。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支付機構,將被嚴格查處。
行業積弊多年來集中於套碼、切機、信用卡套現、渠道套用等方面。而“96費改”則是在此基礎上對收單行業的又一次“攪動”。
原本商戶是按其類別分檔次收取手續費的,而此次費改後不再分檔;同時,還取消了原批發類等商戶的手續費封頂機制。這一調整,意味著靠分檔獲得套利空間的套碼等行為,以及靠封頂機制完成的信用卡套現等,未來將大幅減少。
此前,行業事實上處於一個惡性循環中。一方面,大面積的違規行為造成行業整體利潤率的下滑;另一方面,越是盈利不濟,就越需要迅速擴大市場以求“以量補價”,急功近利之下,違規行為就越來越猖獗。這導致行業幾乎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格局,不違規或少違規的機構反而丟了市場。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表示,費改對收單環節服務費實行市場調節價後,收單環節市場競爭將更趨激烈,盡管短期內有所沖擊,但從長遠看是利好。
上海付費通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晨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對於收單市場中為放大利潤不惜鋌而走險,使出一些非法套碼、套扣等小手段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來說,‘96費改’將迫使它們縮減規模,對長期做違規業務的收單機構影響很大,套扣等非法手段也會得到減少。”
在他看來,費改以後行業不再打價格戰,競爭只能按規則做事,這個情況下機構就得靠提升服務品質來取勝,這時此前便合規開展業務的企業將有機會“超車”。
樂富支付品牌管理部負責人張濤則表示,有實力、市場認可的支付機構將獲得支持,通過兼並重組做大做強。
“看住”代理商
細化到操作層面,張晨註意到了收單機構的外包代理商群體。代理商群體近年來發展迅速、規模龐大,是支付機構與商戶溝通的“橋頭堡”,也是影響支付行業穩健發展的重要因素。
“代理商群體缺乏風險防範的專業素質,對風險的判斷以及處理能力參差不齊。”張晨稱。例如有些代理商違規操作商戶入網導致套現隱患存在,有些代理商違規銷售、辦理pos機,導致大量套碼行為,甚至其中還有不少違規的“二清機”(二道清算機)。
事實上稍早前,監管方面也進一步整頓了收單機構的代理商外包業務。
因此,對代理商進行規範管理,也是維持行業有序發展的舉措之一。張晨介紹了付費通的事前、事中、事後風控法則。比如在代理商簽約商戶時利用手機GPS系統定位,以確認“人到實際商戶地點”的真實性,對商戶“五證一照”在工商系統和央行系統進行複查(針對套碼商戶證照造假)等。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官方近日發布了對中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摸底走訪調查。其中重點對銀行卡收單行業和預付費卡行業進行了詳細的調研並提出行業存在的問題,同時還針對其他相關的行業給出指導性建議。
協會在報告中指出,雖然目前我國銀行卡受理環境在不斷完善,收單業務規模增長迅速,在市場競爭壓力下,收單機構逐漸從單一的收單服務商向綜合支付服務提供商轉型。但收單市場仍然存在監管差異、線上線下價格多套價格體系並行、創新業務風險防控機制缺失等問題。
銀行卡受理環境不斷完善
報告顯示,隨著受理成本的降低和市場推廣力度的加強,受理商戶數量持續快速增長,銀行卡的受理環境不斷完善。截至2016年底,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聯網特約商戶2067.20萬戶,同比增加23.78%,較上年末新增397.20萬戶;POS終端2453.50萬臺,同比增加7.51%,較上年末新增171.40萬臺;ATM終端92.42萬臺,同比增長6.63%,較上年末新增5.75萬臺。
同時,收單業務整體規模的上漲,使得收單機構積極布局聚合支付業務。根據協會統計數據,隨著受理環境的不斷完善以及線上線下收單業務一體化的發展,銀行卡收單業務量保持高速發展態勢,收單交易金額機構集中度有所提升。
2016年,全國182家收單機構共處理收單業務713.90億筆,金額76.50萬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6.33%和47.17%。排名前十位的收單機構中,商業銀行與支付機構各占五家,前十名收單交易額占收單總額的72.81%,比上年提高4.81個百分點。
受成本低廉、客戶需求等多種因素驅動,聚合支付業務方面的布局越來越受到商業銀行、支付機構的重視。調研的36家收單機構中,21家會員單位(58%)通過自身技術研發或與聚合技術服務商合作已經開展了聚合支付業務;4家會員單位(11%)正在推進聚合支付業務, 11家會員單位(31%)尚未開展聚合支付業務。
目前,聚合支付業務從形式上看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體現為商戶布放智能POS,即融合了掃碼、刷卡、雲閃付、指紋支付、聲波支付等支付方式中的兩種以上的POS機、PAD或其他智能終端;第二種形式體現為條碼臺牌,即通過在特約商戶收銀臺或餐桌等位置張貼、布放二維碼,支持微信、支付寶、銀行等不同機構的客戶通過掃二維碼完成支付。
收單市場存在問題
雖然,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改革之後,收單業務套碼套利空間進一步壓縮,收單機構整體合規經營意識和經營水平顯著提升,在市場競爭壓力下,收單市場活力也得到了有效釋放。但是,收單市場仍然存在監管差異、線上線下價格多套價格體系並行、創新業務風險防控機制缺失等問題。
調查發現,監管政策的差異性在某種程度上有失公允。首先,是商業銀行與非銀行支付機構之間的監管政策不統一。商業銀行受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等多部門監管,合規經營要求較高。而非銀行支付機構主要由人民銀行監管,兩類收單機構的監管標準存在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業銀行的產品創新和業務推廣。
其次是部分創新業務未有明確監管要求。從事傳統線下收單的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需要遵循《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拓展的商戶須有營業執照和相關行政許可,不能在線下拓展個人商戶;而條碼支付等新興模式拓展實體特約商戶和個人商戶,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政策約束,在商戶準入門檻以及費率標準方面可自行掌控,監管標準的缺失易導致非公平競爭。
同時,線下刷卡手續費價格體系仍存套利空間。2016年實施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改革,在標準價格商戶之外,仍然保留了公益類、優惠類和特殊計費類等非標準價格商戶(下稱“非標商戶”),雖然對非標商戶實行現場註冊並采取白名單方式,但是客觀上仍然存在一定套利空間,部分收單機構通過“大商戶模式”甚至系統化變造交易的方式將標準商戶變造非標商戶獲取不當利益。
此外,條碼支付業務以低成本優勢沖擊傳統收單業務。目前銀行卡收單市場對線下實行政府指導價模式,線上實行市場化定價,仍然存在套利空間。部分收單機構利用線上成本優勢發展實體商戶導致傳統收單機構商戶流失。
對於傳統線下收單業務,按照銀聯制定的價格標準,兩項費用均按照上限進行扣收,借記卡發卡行服務費費率為0.35%,封頂13元,貸記卡發卡行服務費費率為0.45%且不封頂;對於條碼支付等創新支付業務目前未有明確監管要求或行業標準,部分議價能力較強的支付機構跟大部分發卡行議定的發卡行服務費費率在0.1%左右,其向收單機構或代理商收取的費率在0.2%~0.25%左右,其直接拓展的部分商戶初期甚至實行零費率模式,顯著低於線下刷卡交易成本。
違規收單機構懲戒力度加強
綜合分析收單機構反饋的調研內容,各家機構分別提出了自身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困難、風險和問題。協會認為,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收單市場整體向好的趨勢逐漸形成,部分收單機構依靠創新產品和服務提升了服務水平,收單市場的活力在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改革之後得到了釋放。
協會提出,在收單市場監管政策方面,建議下一步由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出臺有關政策,統一不同監管機構對於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的監管尺度和標準,營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環境。在小微商戶準入和資質審核方面,建議出臺行業指引或監管細則,明確小微商戶、個人商戶的準入條件以及結算賬戶管理要求。
在價格體系方面,針對條碼支付等低成本收單方式迅速搶占線下市場,對單一從事收單業務的收單機構帶來較大壓力。協會建議一是通過窗口指導或行業協商等方式引導市場機構合理定價,理順條碼支付等新型支付業務的價格機制,杜絕大型互聯網支付機構對於線下收單機構的“降維攻擊”;二是在過渡期滿兩年後,按時取消對於線下優惠類商戶的特殊價格,統一各行業費率,減少套利空間。
監管方面,建議加大對於違規收單機構的懲戒力度,同時聯合工商部門清理從事支付業務的無牌機構。其次是針對仍有收單機構大量申請本身不符合條件的優惠費率商戶,建議中國銀聯加強對於優惠類商戶的入網審核和持續監測,建立健全後續定期淘汰抽查機制。
隨著金融科技的高速發展,協會認為,加強行業風險信息共享,推進大數據等新型技術手段在收單業務風險防控中的運用應當成為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借助大數據方法,梳理內外部客戶數據,綜合分析客戶行業、經營行為、交易特征、構建客戶畫像,不斷優化完善風險監測模型,及時發現潛在風險,提高行業風險防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