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王建宙顯大將之風 李華華

2008-11-19  AppleDaily

呢幾日又係一年一度流動電話界盛事GSM Congress大會嘅大日子,一如往年,香港傳媒天未光就坐船過大海,去澳門睇睇我哋港股龍頭中移動(941)話事人王建宙有乜要講畀大家知,事關佢舊年就係趁呢個場合,爆響口話傾緊引入iPhone。

今年,王總嘅message係──「阿媽可能會回購」,941粉絲收到啦!不過,華華想講嘅唔係回購,而係王總越嚟越有國際電訊企業一哥風範,以全英語做主講嘉賓,又明知成班記者晨咁早捧佢場,唔使大家點追就企定定任問,等大家唔會白行一趟。

常小兵帶記者兜圈

至於出席同一場合、啱啱做咗內地電訊業「二佬」嘅新聯通話事人常小兵,要成班記者跟佢圍住會場走兩個圈都唔肯點答問題,出席會議時又要用耳機聽普通話繙譯,睇嚟佢要蒲多啲國際大場合學吓嘢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4

《戴維斯王朝》讀書筆記 無雙之風

http://xueqiu.com/6389443455/23420189
1.在保險領域和後來的銀行業領域,戴維斯和他的兒子購買了慢速增長行業中股價不高但發展良好的企業股票,所用投入遠低於去購買那些最火爆的高科技行業中的優質企業,這些高科技行業往往競爭異常激烈,並面臨投資不成反成「失資」的危險。

2.1928-1930年,戴維斯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他專心研讀國際政治,對股市漠不關心。

1930-1931,戴維斯 獲哥倫比大大學碩士學位。

戴維斯不論市場景氣或低迷,節奏或快或慢,看好或看跌,他都抓住保險股票不放。美國保險股價過高,就購買日本保險股。1994年臨終時,他已將初始資本擴大了1.8萬倍。

戴維斯熱衷持股於精心挑選的公司(他稱作「滾利機器」),深信擁有滾利機器會獲得意料不到的回報,反對不必要的開支。

斯比爾購買「成長中,低股價」的公司股票。

他們的投資是真正意義上的長期投資:不是五年十年,而是終身永久。

即使是迅速增長,有這廣闊前景的行業也不能保證自始至終地回報其經濟資助者。

股票走勢根本不受報紙評論或驚人頭條的影響。股價暴跌是因走投無路,卻又能絕處逢生。

全體意見一致是個危險的信號!

二戰後,戴維斯在杜威的政治機器中扮演小小螺絲釘,也是紐約州保險司坦率直言的公務員。

道瓊斯指數公司平均支付的股息率,是山姆大叔債券利

率的兩倍。除此之外,幾乎在市場的每個領域,股息收益都遠遠超過債券收益,並且作為股東還可以有機會分享資本收益。

即使如此,大家還是不買賬。

「戴維斯雙殺」:公司收益提高,股票首次上漲;接著,投資者給收益貼上高價標籤,股票會再次上漲。

一旦確定公司處於盈利狀態,他就把注意力轉移至使資產複利的投資組合上!

華爾街每日,每週,每月,甚至每年的起伏波動都不會改變戴維斯的決策,他在士氣低落的股市中牢牢地抓住股票,心理明白是市場對自己投資組合的真正價值判斷不公。即使面對熊市,他也能傲視群「熊」。

戴維斯雙殺:保險行業總體收益翻了4番,熱切的投資者要多花上3倍的價格才能買到這些股票。

新股狂潮往往是股市危機來臨前的最後一幕。

戴維斯尋找那些富有冒險精神而又低成本運營的複利機器。

戴維斯開始投資時周圍環境大為有利:普通股票以6倍收益售出,股息為8%到10%,利率很低,國債利息不到3%;斯比爾投資時環境不利,股票以20倍至25倍收益售出,股息為3%到4%;國債利息為5%到6%。牛市

已是風燭殘年。

斯比爾學會的:別做債券持有人,債券持有人就是出借人。作股東,股東是所有者,擁有一家成功公司之股票遠比其債權回報豐厚。

你的投資策略越是精明,你的資金擴張得越快。

到每個公司的領地之前,戴維斯都要留心一下主管人員停車場的空地,以證明領導層是在努力改善高爾夫球技還是努力增加股東們的投資回報。

股市下跌是好事!下跌的股市能讓你以更優惠的價格買到好公司的更多股票。如果胸有成竹,你就能從中賺取大量錢財。只是很久以後才能體會到罷了。

「我看見自己將參加一個接一個的正式晚宴。基本上會被困在一張公共關係網中,看似榮耀,卻左右逢源。我感覺自己寧可看100張財務報表,向100位首席執行官提問題,也不願為了公事主持一個雞尾酒會,招待100個客戶。」

斯比爾親眼目睹了購買高價成長股的後果,也終於瞭解到公司經營者一般都會儘量地報喜不報憂。

戴維斯對鋁,橡膠,汽車或混凝土公司絲毫不感興趣。諸如此類的生產商都需要造價很高的廠房,修理和不斷革新會讓他們的現金所剩入幾。他們會在經濟蕭條期賠錢,因此股票收益也不牢靠。他們總要引進新工序或新發明,這會使他們面臨破產危機。縱觀整個生產製造業的歷史,沒有幾個公司能夠長壽,只有那些不斷革新改造的公司才能不被淘汰。

一些保險公司已經度過了他們的200歲生日,而銷售的產品基本上沒變,還是開國者活著時候的那些。他們把客戶的錢用於投資,從中漁利;而生產商永遠也得不到這樣的機會。

銀行業和保險業永不過時,因為金錢永不過時。

正因為銀行不會過時,所以也不能引領潮流,那麼投資者就不會情願花大力氣購買銀行股票。這樣一來,你可以總是以較低價格買到銀行股票,不用花許多錢,就能為銀行的發展投資。

銀行是借他人之財發家致富的,但資金的配置必須謹慎才行。不計後果地發放貸款是職業劣根性,但風險可以由老練的經營者降到最低;說是老練,不如說是不讓利慾熏心。

慕斯股增長迅速但股價昂貴——但一旦利潤消失,投資者對該股票又失去了興趣,這種情況就足以致命。那麼,戴維斯雙殺就逆轉了。

1974年,標準普爾400指數幾個月前還以30倍市盈率出售,現在卻跌到了7.5倍市盈率,交易的甜頭僅僅是5%。巴菲特建議:「當其他人貪婪時,你應該恐懼。當其他人恐懼時,你應該貪婪。」

斯比爾從此購買低價的適度成長股。他認為,當那些備受冷落的公司股價上漲時,即使整個股市衰退,他們的表現也不會過於失望。既然你能走樓梯,為什麼還要冒險撐桿跳呢?

一大出現問題,你就想知道誰是負責人。良好的資產負債表和卓越的領導才能使他高枕無憂。

「金錢永不過時」,銀行保險永不過時。一個管理完善的成功零售商在一個時代後即使盡最大努力,也會慘遭淘汰,然而要搞垮一家管理完善的銀行卻非易事。

斯比爾還購買自然資源公司的股票,並運用了他在紐約銀行研究工業集團時逐漸開始重視的主題投資。20實際70年代中期明顯的主體就是通貨膨脹上升,這有利於石油,礦業,林產品和其他硬資產。斯比爾堅持購買自然資源股票,遠離熱門股,並選擇適度成長股,偶爾也能來一記雙殺,從而使風險基金在股市中始終保持頂尖選手地位。

他鄭重聲明絕不會投資於有債務問題的公司。

保險業,到了70年代,飆車,多管閒事的陪審團和欺詐性索賠使CEICO這家保險業收益最穩定的公司苦惱不已。美國人口史無前例的年輕化,路上擠滿了十幾歲的年輕司機,他們不顧後果地冒險駕駛,事故率上升,而70年代的通貨膨脹率更高於60年代,增加了修車和救治傷員的成本。

1974年到1975年,公司一直對新聞媒體以及戴維斯在內的董事會隱瞞存在的問題。直到董事會聘用的一名公司外審計員透露這一壞消息時,索賠額已經超過了公司資產。

CEICO在達到42美元的高價後,又下跌了90%,僅為4.8美元。

戴維斯作為最大的股東,如今卻成了最大的輸家。本&葛拉罕(巴菲特的老師之一)也好不了多少。他已是80歲高齡,如今,這輩子的大部分積蓄都捲入了這家衰落的公司。

巴菲特購買了GEICO公司,他問新執政官能夠保持低成本運作,伯爾尼回答是的,他強調如果公司能生存下來,就一定能回到那傳奇般的利潤率。

1976年的股價很便宜,當時的廉價股很普遍。

戴維斯的金融生涯有3個階段:學習,掙錢和回報。學習階段持續到他40歲出頭,掙錢階段從40多歲持續到七八十歲。

股市崩潰對戴維斯來說是個令人興奮的好時機。他一直認為熊市能讓人發財。

當股市在「黑色星期一」收盤時,戴維斯虧了了1.25億美元,但這個消息並沒有使戴維斯動搖,他能容忍在股市上虧損1.25億美元,因為他已經購買了一大堆廉價股。

事實上,投資於蕭條產業才能掙大錢。

投資者要在這一行業中獲利,就要購買保持低營運成本的公司的股票。這一隻是巴菲特/戴維斯的做法,他們都尋求那些收益豐厚,管理良好且日常開支低的保險公司。比如CEICO和AIG,開通納賢的領導能力是極為重要的,「你在保險業會見到很多令人驚訝的事情」,巴菲特寫道,「這個行業往往會將人們掌握或缺乏的管理才能誇大到一個不合理的程度。」

第三代:

安德魯8歲時就已經明白,與投資股票相比,儲蓄存款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替代品。

克里斯10歲就已經明白了卓越經理人投資理論,當他發現格里&蔡是聯合麥迪遜保險公司的總裁後,他就對該公司進行投資。

斯比爾回憶道:「我告訴他們投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多麼熱愛這一行,即使在70年代的蕭條時期也是如此。我深信選股這件事任何一個孩子都能幹,我試圖讓它變得簡單而有趣。有關於數學的部分——記賬和計算程序,我認為他們以後可以學。我讓他們幹偵探工作,找出有關公司前景的蛛絲馬跡。有時候,我去一些公司訪問時會帶上他們,就像我父親當年帶我去公司一樣。」

聽了MCI公司總裁做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後,托利在個人賬戶上購買了該公司的股票,並冠以家庭推薦股。

第三代從不討論棒球,曲棍球或好萊塢,他們和第二代只談論股票和政治。

《華爾街日報》重新點燃了安德魯對金錢遊戲的興趣。

戴維斯僅僅以15W美元的原始資本,50年後變成了2.61億。

一旦戴維斯購進優良公司的股票,其最佳決策就是按兵不動。他守著那些保險股度過了每日,每週,每月的循環波動,他經歷了溫和的熊市,動盪的熊市,崩潰和回落,也見證了眾多分析師的高預測與地預測,技術性賣出訊號以及股市變動的顯著信號,但始終穩坐釣魚台。只要他堅信公司的領導能力和持續盈利的能力,他就按兵不動。

該投資組合的關鍵之處在於:少數幾個大贏家在戴維斯一生的投資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些贏家要經過很多年才能升值。任何缺乏經驗的投資新手比起久經沙場的投資老手都有一個內在的優勢:時間。

美國的嬰兒潮一代希望自己的投資組合能夠給他們帶來無憂無慮的退休生活,因而把數十億資產投入了共同基金。他們狂熱的購買行為使20世紀90年代成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股票的最佳年度。

富國銀行和花旗銀行陷入嚴重違紀,股價一路下挫。

而富國銀行總裁卡爾&雷查德正是那類能夠促使戴維斯作出最佳投資決策的領袖人物。雷查德告訴斯比爾:「我自己在這家銀行有5000萬美元,因此我不會讓你失望的。」

斯比爾略帶不安地購買了富國銀行的股票。他不希望被一些令人不快的意外搞得措手不及。因此他嚴密注視銀行的最新發展情況,「晚上我會因為擔心一些細節問題而驚醒,第二天,我會打電話去核查。半年裡我跟他們談了至少有20次。漸漸地,我越來越相信他們已經控制了不利局面。」

《英雄所見略同》:巴菲特也買了富國銀行的股票。

當時華爾街大部分著名悲觀主義評論家都相當不看好富國銀行。

斯比爾也買了花旗的股票。10年後,斯比爾在花旗銀行的投資翻了20倍。

新的花旗集團由桑迪&韋爾管理,韋爾又是一個例子,證明了卓越的領袖能帶動公司發展到一個任何計算器都無法衡量的水平。韋爾的任務是「收購,增長和削減成本」,他完成了這三項任務,並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使花旗集團的收益每5年翻一番。

克里斯上台時,在嬰兒潮中出生的人開始為退休存錢,使金融服務業從中受益,就像二戰後他們的父母大量購買保單而使保險公司受益一樣。

戴維斯用了42年的時間賺到了第一個4億美元,而斯比爾在4年後幫他賺到了又一個5億美元。

牛市末期,很多公司都編造賬目以滿足華爾街的期望。

對於戴維斯來說,買進一支股票就是一輩子的事。

不買高價成長股!

戴維斯,彼得&林奇和巴菲特通常不買技術股。技術行業不可預測。

對付熊市最好的保護措施就是購買那些資產負債表良好,債務少,有實際收益並由能力實現全球化經營的公司。這些公司能挺過經濟蕭條期,最終佔據更大優勢,而拙劣的對手則被迫削減資產或倒閉。

價值型投資者並不關注可能成功的公司,而是投資於已經成功的公司。

戴維斯持有保險股票40年。

戴維斯家族基本原則:

1.不買廉價股,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會預測好時機何時到來,這也正是他們一貫所做的。公司業績可能會恢復,單著僅僅是個假設。即使能夠恢復業績,花費的時間也常常會超出任何人的預期,只有受虐狂才會喜歡這類投資。

2.不買高價股。

任何公司的高股價都沒有吸引力。

熱門股經常外強中乾。

很容易遭到戴維斯雙殺。

3.購買適度成長型公司價格適中的股票。選擇那些收益增長速度高於股票市盈率的公司才是理想的投資。

保險和金融業容易被低估。

4.耐心等待直到股價回覆合理。

如果斯比爾看中某家公司,但其股價過高時,他會耐心等待時機,直到股價回落。偶爾出現的熊市也成了謹慎的投資者們的最佳夥伴。就像戴維斯過去常說的:「熊市能使投資者發大財,但他們在那時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有時候,一個行業會出現自己的熊市。

任何一家公司都會有自己的熊市,只要負面新聞使股價下跌。此時正是購買股票的好時機,前提是公司的負面新聞只是暫時的,並不會阻礙公司的長期發展。

「當你購買一家實力雄厚的公司價格下跌的股票,你會有一定風險,因為投資者的期望值比較低。」

當市盈率過高時,克里斯被迫等待股價下跌。

5.順流而動

只要斯比爾能找到股價合理,有實際收益並實現全球化經營的高科技公司,他就會急切地購入。

6.主題投資。斯比爾會尋找主題,比如70年代的通貨膨脹。

到了80年代,通脹下行,斯比爾削減了硬資產,轉而購買金融資產,利率下降使金融業從中受益。

90年代,主題是:嬰兒潮人口老齡化。隨著美國歷史上最富裕的一代人逐漸老齡化,藥品公司,保健業和療養院成了受益人。藥品股票出現過一次大幅度上漲後,斯比爾開始等待下一次股價下降的來臨。

7.讓績優股一統天下。

戴維斯家族購買股票後一般不會拋售。斯比爾說,「我們以長期可以接受的低價購買股票,最終,希望股票能以『合理價格』出出售,而一旦達到合理價格,只要收益能持續增長,我們就會長期持有該股票。我們願意以合理價格購買股票,但最終還是希望這是一支成長股。」

「我會安安心心守著一支股票度過兩三個蕭條期或者說市場週期,那樣的話,我就能瞭解公司是如何應對經濟蕭條期和繁榮期的。」

8.信賴卓越管理。戴維斯的投資依賴於美國國際幾天的漢克&格林伯格之類卓越的經理人。同樣,斯比爾也信賴因特爾的安迪&格羅夫和太陽美國公司的艾利&布羅德。如果一位優秀的領導人離開了原先的公司去了別處,那麼斯比爾也會相應地把資金投入該新公司,因為他信賴該經理人的才能。

「任何一家公司要獲得成功,優秀的管理是至關重要的,這是華爾街公認的真理,但是一般的分析報告總是忽略這一點」,克里斯說,「分析師總是喜歡討論最新的數據,但是對我們而言,如果公司領導人沒有事先經過評定的話,我們絕不會購買任何股票。」

9.忘記過去

華爾街的風風雨雨告訴我們最寶貴的一點就是歷史不會完全重演。

10堅持到底。「股票在1年,3年或者甚至5年內都會有一定風險,但10年到15年就不同了。」克里斯說,「我父親進入股市時正逢股市巔峰期,但20年後,當初糟糕的表現已經無關緊要了。在致股東的信中,我們一再重申:我們在跑馬拉松。」

戴維斯檢測表:

1997年,斯比爾寫到,他的基金所選擇的每一家公司都具備如下大部分特徵:

1.一流的管理,誠實守信的良好記錄。

2.開展創新研究,利用技術充分發揮優勢。

3.國內外運作均表現良好。國外市場使呈飽和狀態的美國公司有了新的機會實現快速發展。一些華爾街分析家聲稱可口可樂公司的鼎盛時期早早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已結束,但可口可樂公司卻走向海外,使他們的言論不攻自破。類似的例子還包括美國國際集團,麥當勞。

4.所售產品或服務永不過時。

5.公司內部人士擁有大量股份,並對公司的成功舉足輕重。

6.股東資本回報率高,公司經理人致力於回報投資者。

7.保持最低開支,從而使公司成為低成本製造商。

8.公司在一個不斷發展的市場上佔有優勢地位或上升地位。

9.公司善於收購競爭對手,並能增加盈利。

10.公司資產負債表良好。

戴維斯家族依賴於戴維斯雙殺來提高回報率,而不是下注與高風險的投機股。

如果投資能以美奶奶10%的速度增長,那麼就會得到豐厚的收益,而如果能以每年15%或者更快的速度增長,將有巨額回報。哪怕近期出現虧損也會顯得微不足道。耐心,深思熟慮以及三個時代的考研構成了戴維斯王朝成功投資的秘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42

中資收購受阻,德國也吹保護主義之風

德國大選之年臨近,蔓延於歐盟的這股反全球化與貿易保護主義之風有吹到德國的嫌疑。

當地時間24日,德國芯片設備制造商愛思強(Aixtron)發公告稱,上周五,德國經濟部通知該企業,撤回了此前對於中國福建宏芯基金的收購批準,並計劃對此收購案進行重新審核。而就在上周,中國福建宏芯基金已經趕在收購期限之前付清了愛思強約65%股份的資金。

自中國企業在德國大舉收購以來,德國輿論界對於中資的收購就充滿了憂慮:在警惕中國收購德國高科技企業的同時,也抱怨無法在中國得到對等的投資空間和市場準入。

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經濟部目前正在起草“歐盟層面投資檢查關鍵點建議”,旨在針對非歐盟國家對歐盟投資增添新限制。

出於“安全考慮”?

德國經濟部目前確認,要重啟對上述收購案的評估程序,但是拒絕透露更進一步的細節。不過此前德國經濟部國務秘書馬赫尼西(Matthias Machnig)則表示,此次撤回批準的原因是因為出現了有關安全方面的考慮。

愛思強是一家制造LED芯片生產過程中關鍵設備的企業,其2015年的收入近2億歐元,其中60%來自亞洲地區,客戶多為中國LED芯片企業。然而由於近年來LED市場增長放緩,愛思強出現虧損問題。

2016年5月,中國福建宏芯基金提出以每股6歐元收購愛思強,收購總金額約為6.7億歐元,此收購價溢價約51%。同時,在收購協議中規定其企業總部、研發中心和主要高官均不變,所有技術和相關知識產權仍歸愛思強所有,中方預計獲得6個監事會席位中的4個。而德國經濟部9月8日已經在審查中通過了該收購案。

不過,馬赫尼西在上周接受采訪時表示,德國經濟部未來計劃保護一些在德國具有戰略重要性行業中的企業。

《第一財經日報》查閱德國經濟部在此方面的文件,尚未得知德國經濟部將哪些行業列為“戰略重要行業”。

在德國,涉及外資審查最為重要的規定是2009年修訂的《對外貿易和支付法》和《對外貿易與支付條例》。這兩部法律規定,德國經濟部在符合法定監管條件下,有權對德國所有行業領域內進行的外資並購進行審查,具體而言,如果一個外國投資者收購股份達到了25%以上的董事會投票權,德國經濟部就可以啟動審查程序了。

僅有在取得德國政府同意的前提下,才可以對有可能嚴重威脅德國公共秩序與公共安全利益的並購予以否決或者附加相應並購限制條件。而以前對此的解讀涉及電信、軍事、能源等行業。

德國憂慮中國投資

此次,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還計劃推進在歐盟層面的投資審查計劃。在這份題為“歐盟層面投資檢查關鍵點建議”的文件中,德國經濟部計劃推出以下措施:第一,如果歐盟外國家外資收購者收購股份達到了25%以上的董事會投票權,政府有權阻止這一收購行為;第二,如果投資身後有外國政府身影,那麽歐盟有義務做出幹預。

上述第二點,又分為四種情況:第一,投資受到產業政策引導;第二,政府補貼投資者;第三,收購企業為外國國有企業;第四,投資者來源國中,德國企業進入該國的準入十分有限。

就在10月23日,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在媒體上發表呼籲中國開放市場的署名文章,並在其中指出,令市場發揮作用意味著“移除國有企業特權,為非國有企業創造更加公平的經商環境”。而且這也意味著惠及外資企業。

在投資方面,中國企業今年上半年在德國的總投資額,是2015年的20倍。柯慕賢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這是中國企業在德積極並購高科技企業的結果。

事實上,在2015年,根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報告,中國就已經成為在德綠地投資項目數量第一的國家,項目達260個,創歷史紀錄。

2015年對於德國來說也是一個創紀錄年: 從未有那麽多來自中國的綠地投資項目,德國也從未有過這麽多的外國投資項目。

進入2016年,中國企業持續對德國投資的熱潮,據安永咨詢公司發布的信息,僅在2016年上半年,中國投資者對德國企業的投資額躍升至108億美元(約合97億歐元),接近過去10年總投資額的兩倍,其中,中國投資者共收購或參股37家德國企業。

安永會計事務所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對德國的總投資額為5.26億美元(約合4.27億歐元)。這就意味著,僅2016年上半年中國對德投資的總額就是2015年全年的20倍。

今年以來,中國在歐洲總共進行了119樁收購交易,其中24樁發生在德國。年初以來,中國投資者以大約每周一家的速度收購德國公司。其中最引人註目的交易包括:美的集團以約44億歐元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生產設備制造商庫卡集團,中國化工以10億美元收購德國先進的塑料和橡膠處理設備生產商克勞斯瑪菲集團,以及北京控股以15.9億美元收購一家德國高科技垃圾能源公司。

然而,中國在德國的收購狂潮引發了德國從政界到知識界的憂慮,這一狀況在今年美的收購德國庫卡期間達到頂峰。

當時,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所負責人海爾曼(Heilmann)特地在《金融時報》上撰文,呼籲歐盟應對有政府背景的中方投資做出更強硬回答,並稱盡管最終要同中方達成《中歐雙邊投資協定》,但在近期,德國和歐盟的政策制定者需要對這種“新的且潛在十分有害的投資者”做出回應。

而目前德國經濟部的這份推動歐盟層面的投資審查建議則體現了上述擔憂,這種氣氛可能在德國政界開始蔓延。

大選將近撈選票?

實際上,德國一度對中國投資持非常開放的態度,當然,這發生在中國企業大舉進入德國之前。

然而近兩年來在中資湧入的同時,德國企業卻抱怨無法在中國獲得對等的市場投資準入。

柯慕賢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盡管中資企業在德國積極並購,且德國對外來投資持開放態度,然而德國企業仍在中國諸多領域受到限制,要實現平等競爭環境,希望中方也可以進一步開放。

不過德國工商大會主席石偉策(Eric Schweitzer)對德國經濟部的行為則提出了批評,稱德國不能一邊依賴自由市場,又一遍關閉自己。事實上,德國在中國已經有大量投資,但中國在德投資量本身仍少。石偉策將在下周隨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一起訪華。

商業資訊公司ALACO分析師費舍爾(Martin Fischer)則稱,德國2017年大選臨近,德國從來都更樂於做一個投資者而非投資接受國,目前中國的投資狂潮引發了一波貿易保護主義情緒,而一些德國政客則在其中尋找機會,積攢政治資本,譬如加布里爾所在的社民黨。

“雖然社民黨認為敲響貿易保護主義大鼓可以吸引選票,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樣的政策。”費舍爾說,譬如德國機械工程協會就警告這種行為的危險性,並敦促議員們把力氣放在遊說中國開放更多市場份額上。

“也許在選舉年,屏蔽一些收購行為是張好牌,但是這種行為無法幫助德國中小企業。”費舍爾說,因此這些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恐將弄巧成拙,傷害到那些他們本想保護的企業。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自2009年以來,歐盟層面向來不缺少制定統一投資審查制度,應對中國投資的討論,但是最終歐盟仍選擇以同中方進行《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

在今年6月的《歐盟對華新戰略》文件中,歐盟也指出,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而且就安定和有法治保障的投資環境而言,歐盟現在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最主要目的地。

歐盟並稱,歐盟歡迎中國來歐投資,當然是在符合歐盟法律法規的框架下,同時,需要中國開放其市場吸引歐洲的投資。

此前,中國歐盟商會表示,希望中歐雙方可以在2017年完成包含市場開放、全面互惠對等的全面投資貿易協定的磋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436

國外最近的短視頻流量紮心了...老鐵快醒醒,長視頻之風又刮起來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1/162001.shtml

國外最近的短視頻流量紮心了...老鐵快醒醒,長視頻之風又刮起來了
全媒派 全媒派

國外最近的短視頻流量紮心了...老鐵快醒醒,長視頻之風又刮起來了

美國最大的短視頻內容方之一NowThis近期就高調宣布進軍長視頻領地。

本文由全媒派(微信ID:qq_qmp)授權i黑馬發布。

過去2年,資訊視頻領域的“信條”大抵是:無論什麽內容題材,先得保證“夠短”。你我都已經很熟悉這樣的論調了:

某A:如今人們的內容消費都是碎片化的,長視頻很難有人會看完;

某B:短視頻更適合社交傳播;

某C:年輕人早就沒那麽多的註意力看完一個超過5分鐘的視頻了Balabala...

但是,在註意力稀缺的當下,所謂頭部流量依然只是少數人的遊戲;更值得註意的是,這些頭部流量漸漸顯露出“調轉車頭”的端倪——他們開始布局和耕耘“長視頻”了!

微信圖片11

這個論調並非空穴來風,美國最大的短視頻內容方之一NowThis近期就高調宣布進軍長視頻領地。

短視頻的皇冠要掉? NowThis調轉車頭耕耘長視頻

提到NowThis,可能不少人已經很熟悉。這個由《赫芬頓郵報》的聯合創始人Ken Lerer和前CEO Eric Hippeau推出的美國年輕視頻內容方,自出生伊始就主打15-30秒的短視頻新聞,這家公司沒有自己的主頁或是App,而是通過YouTube、Facebook等平臺進行針對性地生產和分發。去年底,NowThis每天可以發布60個短視頻,視頻月播放量達到25億,絕對是資訊短視頻領域的鉆石級玩家了。

微信圖片_22

去年10月,NowThis母公司Group Nine Media得到了Discovery Communication 的1億美元投資。隨後,NowThis透露,拿到這筆投資後,NowThis的一大企劃是組建長視頻小分隊,將觸角延伸到原創內容和調查新聞。

NowThis的60s+故事計劃

NowThis的短視頻計劃先從“60s+故事”開始,他們打算先生產一批長度在3-5分鐘、關註核心問題和時政話題的視頻,內容涉及移民、社會公平、氣候變化、刑事司法公平等。

為了補充融資和業務拓展後所需的人力資源庫,他們專門從各大媒體挖角了一大批人才,包括:

微信圖片33

原《赫芬頓郵報》政治版執行編輯Nico Pitney,現擔任NowThis時政總監,負責每日突發新聞和原創視頻

原MTV數字執行Matt McDonough,現擔任NowThis執行制片,負責直播和原創系列,探索新節目,助力NowThis在Facebook等平臺上實現爆發

原NPR高級產品經理,First Look Media編輯Andy Carvin,現擔任NowThis高級主編

原南加州大學副教授,First Look Media總編Kim Bui,現擔任NowThis總編

而NowThis的長視頻計劃已經小有成效:2016年10月,NowThis和數字工作室Astronauts Wanted合作推出Trumpocalypse(川式末日)系列動畫,YouTube平臺點擊量超過70萬。

12月,又和喜劇工作室Jash合作制作了一部對話視頻,議員Bernie Sanders和喜劇演員Sarah Silverman長達1小時的非正式政治對話,YouTube點擊量達56萬次。

微信圖片33

雖然相對國內來說,5分鐘左右的時長還屬於短視頻範疇,但就NowThis自身慣性而言,從60s到數分鐘,不啻於一次“質感”層面的升級。

據悉,NowThis會先從3-6分鐘開始,試水一些更偏傳統的內容;未來則會進一步擴展到半小時到一小時。NowThis認為,Facebook會是重要的分發渠道,但G090、Wachable、Netflix和Amazon等OTT平臺,則會給長視頻帶來更多想象空間。

為何要發力長視頻?

NowThis在短視頻領域玩得好好的,為何要“想不開”拓展長視頻業務呢?深究來看,無外乎三個原因:

第一,資本的引入讓NowThis試圖拓展業務的邊界,好好地利用原先積累下的流量和粉絲基礎。NowThis的總裁Athan Stephanopoulos就表示:“是時候拓寬思路,打造品牌多樣性了,我們應該探索長視頻形式,對一些社會關註事件進行深度報道。”

第二,短視頻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NowThis亟待形成自己新的競爭項,而長視頻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口。不管現在的流量效果如何,先占住坑才是王道。正如NowThis首席內容官Tina Exarhos所說:“越來越多人在湧入視頻市場,還有不少人在試圖複制一個NowThis,只有樹立品牌,關註年輕人的痛點,我們才能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微信圖片_44

第三,NowThis希望借長視頻,拓展更多的盈利空間和分發渠道。例如,開始關註長視頻在OTT等渠道的分發,或許可以就未來的客廳經濟搶先布局。

換言之,在NowThis那里,沒有一勞永逸,只有永恒的變化。以短視頻起家固然占有先機,但及時開拓新的版圖,才不會被後浪拍在沙灘上。

千禧一代為何可能喜歡長視頻?

Vice一直以來不缺爆款文章刷屏,而其聚焦於年輕讀者的Vice News,在視頻領域也一直是“特立獨行”的。其制作的平均時長超過20分鐘的“長篇新聞紀實報道”,常常能引發不小的反響。比如Vice曾深入ISIS,用鏡頭記錄一個被封閉的恐怖世界,具有極強的真實性和說服力,YouTube上的點擊量達到了近1200萬次。 

微信圖片_550

之後,他們還去到朝鮮,為身處墻外的觀眾還原了世界的另一頭,在YouTube上獲得了700萬次點擊量。Vice甚至還觸碰毒品、自殺等敏感話題,用長視頻扒開血淋淋的現實。

那麽,Vice News的長視頻具有哪些獨特的魅力,能夠吸引到千禧一代呢?首先,比起精心剪輯的電影,Vice News發布的紀實節目的形式其實更像視頻直播,例如,其中的對話很像戰地記者與現場目擊者或專家之間私底下的交流,而非一板一眼的采訪。

其次,真實性非常重要。“如果做到了真實,又能呈現有趣的敘事,就一定會有非常好的結果”。為此,Vice在世界各地都建設了自己的“分舵”,讓記者直達故事發生地,更好地提供第一手資料。

有人將Vice的“長視頻”策略歸結為一套“深度思維”:深度內容生產、深度滲透社交媒體、深度制定發布策略,滿足用戶在短平快信息之外對優質新聞的渴求。

視頻生產者們,放下對年輕人的“成見”吧!

看到這里,《福布斯》雜誌去年刊登過的一則報道,非常值得分享。文章中,清晰地解釋了千禧一代喜歡長視頻的原因。

微信圖片88

Vice們讓人意識到,內容生產商們或許對年輕人抱有太深的成見了,大家都拼命制作美食、萌寵、搞笑的軟性趣味短視頻,制作精良、顏值優先,以為這就是年輕人最喜歡的形式。然而,年輕人卻並不想背這個鍋:並非不願看長視頻,而是沒有足夠好看、有吸引力的長視頻,包括政治報道和嚴肅新聞。千禧一代們依然密切關註這個世界,只是獲取的渠道變得更社交化了。

《福布斯》的文章認為,長視頻對於年輕人來說有三大吸引點:

首先,長視頻的敘事可以排解孤獨。不少年輕人都說,在一個隨時與外界保持聯系的世界,我們為什麽越發感到孤獨呢?社交媒體被認為給年輕人們制造了一種幻覺:以為聯通世界,實則背道而馳。那麽,有什麽是比一部沈浸式長視頻更能排解孤獨感的呢?以Vice為例,其最擅長的事,就是用鏡頭陪伴年輕人,走進一個曲折的故事,而熟悉的旁白,又會幫助他們揭開一個又一個迷團。

其次是長視頻的真實感。毫無疑問,真實感是這個時代最重要也最稀缺的東西。2015年Elite Daily的調查顯示,面對“虛頭巴腦”的廣告,只有1%的千禧一代可能會被鼓動,面對新聞時,43%的人都把真實性作為新聞評判的重要標準。

第三是信任感。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曾發布一份報告:僅19%的千禧一代還認為多數人值得相信。這是因為,他們成長的環境正在飛速劇變,金融危機、刑事司法公正、無時無刻不在重塑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身處這樣的環境,千禧一代希望發聲,希望迎來一個知情社會,因此,他們希望自己是“兼聽則明”的,能夠關註各方的聲音。

微信圖片_99

所以,內容方們,盡快擺脫“年輕人就只愛短視頻”的思維定勢吧!不是長視頻不好,而是缺少足夠多真正好看的內容。

除此以外,整個行業需要盡快重塑對長視頻的認知,原因還在於技術算法和商業模式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遷。

正在快速深刻變化的兩點事實

短視頻不再通殺

實際上,2016 年以來,有關短視頻流量下滑的言論不絕於耳。根據Digiday今年初的一篇文章,指出如今Facebook上不少短視頻的流量都直接砍半了。報道指出,《電訊報》一周發布70個視頻,以往總瀏覽量能破千萬,但現在卻不到500萬了。

微信圖片1111

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市場競爭的飽和、算法的調整以及內容的變化。正如路透社新聞研究所Nic Newman所說,“爆炸式的內容和用戶稀缺的時間之間出現了矛盾。一旦所有人都在發力短視頻,Facebook也沒辦法保持以前的瀏覽率,只能設置一些內容權重......很多內容發布者也用Facebook Line彌補了短視頻流量的損失。”

JOE Media的CEO Will Hayward也明確地表示:“現在我們確實發現流量正從短視頻轉移到了長視頻上,以前大受歡迎的誇張的一次性內容現在已經沒那麽火爆了。與此同時,我們以前原創的長視頻不太適合Facebook,現在卻很吃香。我仍然相信,Facebook的長期目標就是占領電視的市場。”

除了市場飽和與算法調整,廣告模式上的變化,也對長視頻提出了新的要求。

長視頻成為更好的廣告載體

2016年底,Facebook也悄悄調整了算法:系統會多推薦長視頻,背後的考慮是廣告收入。

分析指出,Facebook已經榨幹了動態新聞中貼片廣告的油水,在體驗變差、用戶情緒爆發之前,開始瞄準長視頻的中插廣告。

此前,Facebook的廣告效果表現受到質疑,但通過改變算法給長視頻更多曝光機會,允許90s+視頻中插廣告,那麽更多的廣告就有了自己的位置。此外,Facebook還被爆購買獨家劇集、上線視頻頁卡等,不動聲色和YouTube競爭市場份額。

這還不止,Facebook還提出為廣告商提供TV式廣告,發布適配機頂盒的視頻App,試圖從社交平臺和OTT平臺全面獲得廣告商的信任。

Facebook此舉,也自然會讓平臺上更多的長視頻得到推薦,並進一步影響到內容創作質量。正如洛杉磯廣告營銷公司RPA的數字戰略部主管Rachel Fletcher所說:“長視頻給內容創作者開了口,能容納更多想法和創意。”

可以說,不論是主觀的創作意願,還是客觀的算法變化,這一輪的長視頻風已經刮起來了。但這並不意味著鼓勵大家再次跟風、又一股腦地投資長視頻內容,而是需要建立起這樣的思維意識:變化才是真正的常態。

只不過,更新換代的速度相比以往更快了而已。

資訊視頻 NowThis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0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