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20 08:55 編輯 中國還能在通縮門口抵抗多久?——從9月CPI展開的跨時解釋和推理 作者: MFI團隊 江勛 李想 熊婷婷 現在,我們面臨一個問題,就是通縮是不是“狼來了”? 我們幾個月前曾論述說,中國理論上是要追求通縮的,但這有條件假設,即2014年內外部通脹都會起來。但在現實中,當通縮陰影在全球主流經濟體系統性蔓延(現在甚至也令美國開始擔憂起來),中國的持續緊縮政策就變得危險起來。7月以來,全球金融市場不斷醞釀了類似於歐債危機時期的恐慌,這對人民幣資產價格也形成了挑戰。 9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9月CPI和PPI;16日公布了9月的宏觀金融數據;9月17日,外媒報道稱央行將通過SLF向股份制銀行註資2000億元,但亦有說法稱是PSL,對此央行未予以確認。我們將這三件宏觀事件合並起來處理。 CPI進入1時代的邏輯性 9月份的各項數據恐怕都令人擔憂。價格水平上,CPI環比上漲0.5%,同比上漲1.6%;PPI環比下降0.4%,同比下降1.8%。由於這份數據明顯的低於大家的預期,雖然我們的同行們已經做了充分的結構性分析,我們認為仍然還有一些重要的整體性邏輯需要引起市場重視。 CPI出現比較罕見的全面冷化狀態,從分項看,無論是核心CPI(扣除能源及食品)還是非核心CPI,表現均告萎靡。環比來看,吃喝拉撒玩中,只有供給上有約束的豬肉和成本剛性的服務產業價格有明顯上漲,其他如運輸和車用燃料受制於油價下跌、通信受制於創新性破壞均出現較大跌幅,而居住價格漲幅非常小, ![]() 值得註意的是其中租房價格只漲了0.3%,同比只有2.6%。如果我們觀察居住價格(包括租房及水電燃氣和裝修等居住費用)及租房價格的同比漲幅,進一步的展示了房地產投資的預期收益率已經見頂無疑。租房價格漲幅已持續而顯著地低於居住費用之漲幅。9月份居住費用的環比漲幅遠大於租房價格漲幅。 ![]() 要註意的是,食品價格與非食品價格的拉動同步下跌已經持續兩個月,農村CPI漲幅低於城市CPI漲幅已經持續3個季度,且暫未看到回暖之勢。曾經屢試不爽前期亦頗為高層擔憂的豬周期,看起來中途夭折了,而且還帶來了不良影響。 如果我們把環比的CPI數據拉通來看,則可以看到更為顯著地變化:2012年以來,CPI環比的波動朝著接近於0-0.5這一地帶收斂。而此前,我們大體可以清晰的看到兩個旗形的波動周期。 ![]() 這樣看上去,事情就比較嚴重了,是否我們已確鑿的進入一個緊縮周期了? 我們來分析下。從邏輯上講,CPI受到兩個短期變量的左右,一個是貨幣發行量,另一個是PPI。 從貨幣主義的立場看,所有通脹都是貨幣現象,從長期來看,貨幣供給增速同通貨膨脹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實證研究發現系數接近於1;但短期來講,貨幣供給對物價的沖擊式顯然,因為貨幣供應量有不同的定義,在不同的口徑之間,產生了短期波動長期回歸這樣辯證統一的關系。對中國這樣高儲蓄的國家,實際上對CPI的短周期影響最大的是M1,而不是M2,因為中國CPI的核心構成是消費品,而M1的核心部分也是居民和企業備應日常支出的存款,M2口徑則對資本品價格更有效。這樣,我們就看到了下圖: ![]() 實際上,M1—CPI—庫存,三個周期高度融合,只是M1向CPI傳導一般需要大約6-9個月的時間。理解了這個邏輯,我們就不至於對目前過低的數據大驚小怪。 M1在2012年年初見底,從2012年年中開啟的新的CPI—庫存周期。但是顯然,這一輪周期出現了此前從未出現的雙底結構,2014年1月份,MI又創下了1.2%的新低,那麽CPI理論上也會出現雙底結構。按照6-9個月的傳導期,8月份CPI漲幅1.9%,9月CPI漲幅1.6%,正好落在這一區間,10月份大概率也會低於2%。然後,物價會經歷一輪反彈,持續到明年7月份左右,然後重歸跌途。 但是9月的M1數據也很糟糕,僅增長4.6%,邏輯上,明年的物價水平依然不盡如人意。當然,這還需要觀察貨幣當局的救市力度。這里有兩種可能,一是如果當局仍然以定向寬松工具(如SLF)為主,那麽有70%概率中國經濟在經歷短期反彈之後,在明年三季度開始陷入通縮;如果當局連續兩次以上動用高能貨幣工具(降息或降低存款準備金),輔以更大力度的房地產和基建救市政策,那麽最好的結果就是滯漲。 這又並不僅僅取決於貨幣當局的施政意願,很大程度要取決於國際貨幣市場環境,如果美聯儲內部鴿派重新取得主導權,明確的延緩加息節奏,那麽中美尚有重新達成寬松性貨幣政策的協調機制——我們觀察到近期美聯儲的鴿派講話是異常的,中美兩國貨幣當局可能在嘗試重建一些互信。我們還觀察到IMF政策的戰略性轉向,在本屆秋季年會中,IMF正在修正本輪危機以來過度凱恩斯化的錯誤,轉向訴求各國的結構改革,這可能也會要求美國軟化其貨幣政策立場,以為全球改革之陣痛留下空間。當然,從根本上,這還要取決美國經濟後續擴張的動能。 PPI與CPI關系之變異 我們應進一步思考,也是被研究者們忽視的問題是,為何本輪CPI-庫存周期會出現雙底?為什麽本輪周期無論是物價還是實際經濟增長都如此疲軟?這樣的結構導致預期中作為經濟複蘇、商品牛市及債券熊市的2014年表現出迥異的形象。這是什麽導致的? 我們的答案是,受到更高級別的大周期的下行趨勢的壓制。 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來研究影響CPI的另一要素,PPI。 由於PPI長期處於0以下,大家似已習慣。但9月同比下滑1.8%也的確令人不安。采掘、原材料等上遊行業PPI低迷的態勢沒有改觀,兩者同比跌幅達6.7%和2.7%,反映上遊行業的工業生產購進價格指數跌幅更大。 一般來說,CPI與PPI之間有一個傳導機制,而且一般是PPI向CPI傳導,傳導關系及時間差實際上反映的是經濟結構關系。這樣,我們就可以使用CPI-PPI這一剪刀差去前瞻性的判斷經濟走勢,剪刀差見底通常意味著企業盈利見底。我們從下圖可以發現,過去十年,這一工具總體都是有效的,但是2010年之後就迥然不同了。 ![]() CPI-PPI這一剪刀差與GDP的前瞻關系不複存在。2012年年中以來的這一輪周期中,剪刀差持續維系在4個百分點左右高位遲遲不能回歸,且波動率非常之低,同樣GDP增速在7%-8%這一區間低位徘徊。這說明,雖然高位剪刀差賦予的利潤空間,對產能嚴重過剩的企業來說,刺激作用已經嚴重式微。這正是進入經濟從利潤表擴張轉向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顯著特征。 這樣,PPI向CPI的傳導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從正反饋模式切換到了負反饋模式。工業品價格上漲向下遊傳導時候,消費品價格在經過非常短暫的反彈後迅速施加向下的作用。 ![]() 對此,如果我們理解為總需求不足。那顯然就需要進一步的凱恩斯式投資,但目前的困境可能正是2008-2010年過度刺激的後果,這顯然已是一個宏觀悖論。實際上,就我們的理解,凱恩斯主義本質上並非是一個總量需求工具,而是一個結構調整工具,但是政客們對此產生了普遍的功利性的誤解,濫用的結果無疑是加劇結構失衡。 PPI之所以不能再正常的向CPI傳導價格波動,原因是PPI與CPI的錯配,即產出結構與需求結構已嚴重不匹配,這一矛盾的實質是資本品嚴重過剩與消費品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矛盾的兩面統一於一個根源,即財富分配的嚴重畸形,資本利得過高,而其他生產要素(人、環境)利得過低。——這是近期政治向左轉,重提階級鬥爭的原因。 從經濟周期來看,2008年年底展開的新的朱格拉周期(生產設備周期),在透支性刺激之下,在2010年就已經創出了歷史高點,剩下的6年左右時間都處在漫長的調整期。對應於實體,我們看到的是,已經無法通過擴大內需來消化過剩產能,工業企業繼續擴大生產設備投資的動能消失。——這是2013年下半年來外交路線轉向“以空間換時間”的原因。 ![]() 從更高級別周期考慮,自1998年開啟的庫茲涅茲周期(房地產周期),也與2013年見頂。 這樣,在兩個高級別周期的下行趨勢的高壓之下,出現了本輪CPI-庫存周期的雙底結構,及一系列疲軟不堪,若即若離的經濟數據。讓金融市場深感疲憊周折。在強調一次,8-9月經濟數據的惡化,只能被視為雙底結構的表現,而不是經濟周期反彈的結束。另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的是LPI(物流景氣指數)。 ![]() 在雙底結構中,2014年從預期中的高點變成一個實際上的次低點。我們還要說,最糟糕的時間還沒有到來。高企的CPI-PPI剪刀差,實際上意味著經濟系統巨大的出清壓力。明年下半年,大概率我們將感受到它的威力。 實際利率問題及央行救市 實際上9月數據對我們沖擊最大的是實際利率問題。我們分別以1年期國債收益率-CPI,及1-2年期信貸類信托產品收益率-PPI,計算了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的實際利率。 ![]() 近一年來,雖然個別利率品種下跌,名義收益率曲線已經像飛機場那樣平坦,但實際利率則一直在高位,尤其是居民部門的實際利率,9月顯著反彈,已經接近2002年及2009年年初的高點。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註意。 實際情況要比上圖複雜,但這樣的實際利率結構,至少告訴我們如下三點: 第一,無風險利率下降造就牛市的理論65%是錯誤的(對此,我們還會專文探討)。 第二,實際利率高企,實際上意味著貨幣當局努力想挽留居民儲蓄,而不是推動貨幣脫媒,但即便如此,銀行仍然發生了流動性短缺,說明貨幣的衍生及流通機制存在很大隱患。 第三,人民幣2014年的動蕩是一場預演,近期人民幣的強勢帶有避嫌屬性。明年的實際利率水平在趨勢上已經很難維系目前高位,當局毫無疑問已意識到通縮的威脅正在逼近。 從廣譜利率的角度看,當局通過銀行間市場的擴圍和直接幹預,確實能拉低利率尤其是貨幣市場利率,但這仍然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時間成本很高;二是從銀行間市場到實體經濟的傳導鏈條,仍然面臨著商業銀行逆向選擇的障礙。 因此,盡管9月17日,外媒報道稱央行將通過SLF向股份制銀行註資2000億元,從邏輯上,它可以視為前期5000億SLF效果不佳的加碼。但是我們認為這恐怕也是杯水車薪,難以改變貨幣供給真正的問題,放出去的貨幣仍然大量淤積在同業市場。我們寧願希望是2000億的PSL,只有這個工具目前可以改善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同時降低中長期利率。 不管怎樣,央行開始備戰通縮。央行抵抗中長經濟周期的下行高壓的效果,首先取決於動用工具的級別,如果貨幣政策效果不佳,那麽就必須再度擴張財政杠桿或加大地產及基建刺激政策。如果當局錯誤的將年底及明年上半年的CPI-庫存反彈理解為救市產生了效果而重新袖手旁觀,那麽明年下半年進入通縮的條件,就比較充足了。 讓我們再強調一次,中國救市的空間受制於於外圍貨幣空間。 |
德國央行長期以來試圖阻止歐洲央行進行大規模債券購買的行動已處在失敗的邊緣。
德國央行反對大規模債券購買行動即所謂QE,反映出QE存在的合法性、有效性及道德危機的問題。
鑒於如今歐元區通脹只有0.3%遠低於歐洲央行2%的目標,其實歐洲央行行長魏德曼(Jens Weidmann)原則上已經不再拒絕量化寬松這一選項。魏德曼不再懷疑QE對於擺脫通縮的必要性,他懷疑的是是否現在就有必要祭出QE:歐元區核心通脹持穩0.7%,長期通脹預期接近2%。西班牙雖然物價下滑最快,但消費者支出增長強勁。正如很多學者預測的德國央行預期下跌的油價可以促進歐元區增長。不過魏德曼認為:“未來幾個月通脹率甚至可能降至零以下。”但是他又強調說有幾個月時間通脹停留在零水準之下並不意味著通縮。
即便如此,據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表示,歐洲央行管委會基本上可以確定要在1月22日的會議上祭出主權債券購買,也就是所謂的QE。政策制定者們爭論的是他們是否可以等待魏德曼的理論被證實,萬一最後魏德曼錯了,歐元區是否承擔得起後果。
政策制定者們擔心持續容忍低通脹會有損歐洲央行的信譽,且會損及市場對未來通脹的預期,且會降低未來貨幣政策的效果。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已經為明年一月會議上最後攤牌做好準備。他曾勸說魏德曼支持一系列非常規措施來提振通脹,包括對銀行提供廉價貸款如TLTRO、購買私營部門資產如資產抵押債券或資產擔保債券。不過這些措施對促進市場借貸和減少歐元區經濟體之間的金融分裂狀況幫助甚微。德拉吉前段時間已經說服了大部分同事站在他這一邊,並決定擴張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1萬億歐元左右,這個目標離開QE的話很難實現。
魏德曼還心存懷疑的是原本目的是要刺激通脹上升的QE政策,最後可能使得歐洲央行以高價買進大量垃圾債券資產,替不思進取的政府買單。
說到底量化寬松應該是純粹的貨幣政策,按德拉吉的想法,歐洲央行不能為了保護自己,只購買最安全和流動性最佳的資產,而讓市場自己去解決那些風險較高的資產。也就是說歐洲央行會限制自己購買歐元區最安全的債券,這里指的便是德國國債,也是歐元區唯一還有AAA評級的債券。
歐洲央行沒法確定原來持有德國國債的投資者們會突然開始購買意大利或希臘的國債,將這些國家的借貸成本按歐洲央行所想的那樣壓下來。所以歐洲央行將需要自己購買大量意大利和希臘的國債,意味著歐元區的QE成敗與否跟各國的財政問題緊密相連,而各國的財政困局包括整個國家的結構性問題是歐央行無法解決的。尤其是歐元區不充分的司法和破產制度以及妨礙資源再分配的僵化的勞動力市場。魏德曼不願看見那些本應屬於某些國家自己的風險轉移到歐洲央行身上來。例如希臘左翼政黨風頭正勁,如果上臺甚至可能出現債務違約,類似的政治事件導致這些國家的長期債券永續性存在風險。
但是很多QE的支持者也提出了QE的好處。美銀美林預測在進行QE的情況下歐元區經濟2015年可增長1.2%,2016年增長1.3%,高盛預測不進行QE的話明後年增長0.9%和1.4%。
對於魏德曼來說,默許歐洲央行進行QE的話也並不是一無所獲,至少德國可以監視並確保一切風險停留在發債國自己那邊,並以此作為籌碼要求這些政府進行改革,進一步確立德國在歐元區內的掌控地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連續下跌逼近3000點大關之際,A股終於出現了反彈走勢,在雄安概念、次新、一帶一路等板塊的合力反彈之下,周四滬深兩市股指雙雙見底回升收紅,成交量也有小幅增加,只是這樣的反彈態勢能夠持續多久,市場人士普遍仍存疑慮。
從股指全天的走勢來看,股指早盤在低開之後仍然維持著近來震蕩下行的走勢,午後在滬指逼近3000點整數位之際,抄底護盤資金開始入市,雄安、次新、一帶一路等板塊成為資金主要介入的目標,股指隨後展開震蕩回升走勢。上證指數最後報收3061.50點,上漲8.72點,漲幅0.29%,成交1976億元;深成指報收9776.45點,上漲19.64點,漲幅0.20%,成交2294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1772.41點,上漲1.09點,漲幅0.06%,成交656億元。兩市全天合計成交4270億元,較上一交易日小幅增加。
盡管周四股指在逼近3000點整數位時出現了反彈走勢,同時量能也有小幅增加,但這並未能解除市場人士對於後續走勢的憂慮。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此前股指的日內反彈頻繁受阻或表明空頭趨勢尚未結束,指數在破位之際出現技術性修複不足為奇,但在完全破位之後有可能形成M頭走勢從而加速恐慌下行。此時,待風險集中釋放之後,市場將會產生中期機會。否則,一路抵抗一路陰跌,抄底只會成為進一步下跌的催化劑,建議對於弱勢反彈還是要謹慎參與,快進快出為主。
華鑫證券策略分析師嚴凱文等則通過統計過去10年行情日線首度失守年線後一周以及一個月後的表現發現,過去10年第一次年線位的失守發生在2007年後的股災行情,2008年2 月1日首次完成下穿其後5個交易日上漲4.08%,30個交易日下跌12.13%;第二次下穿同樣也發生在2009年小牛市行情後的熊市行情之中,為2010年4月19日其後5個交易日下跌0.36%,30個交易日下跌13.82%;第三次下穿發生在震蕩行情之中,為2010年11月17日其後5個交易日上漲0.74%,其後30個交易日下跌3.08%;第四次下穿也是發生在趨勢性下跌行情之中,其後5個交易日指數上漲0.58%,其後30個交易日下跌8.4%;第五次下穿為2013年6月13日,其後五個交易日下跌2.99%,其後30個交易日下跌5.92%;第六次下穿為發生在2015年股災行情之中,為2015年8月24日其後5個交易日上漲0.7%,其後30個交易日上漲1.64%。
通過統計可以發現,過去10年6次對年線的有效下穿其後5個交易日大概率出現維穩行情,上漲概率為66%,其後30個交易日則大概率下跌,下跌概率為83%,且平均跌幅在8.67%。所以操作建議雖或有弱反彈,但依舊防禦為主。
不管你認為他將要失敗還是成功,我認為你都有必要去深入了解比特幣背後“去中心化”的深刻含義。
來源 | 遠讀重洋(ID:readabroad)
作者 | 吳顯昆
北京的中山公園一進門,穿過圓頂的亭子,後頭有一個相親角,大約每天有幾百位著急子女婚姻的大爺大媽在這里像擺攤一樣展示出子女的條件,以尋覓合適的女婿/兒媳。
其實你不要以為這里的男男女女都是因為條件不佳而遲遲沒有找到對象,恰恰相反,這里處處都是“留美博士”、“阿里巴巴高級數據分析師”之類的優秀人才,比起普通的人才市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所以,即使你為子女寫上非常光彩的履歷,也很少能引起大量關註。
然而這個周六我在中山公園閑逛,卻發現有一位大爺面前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好幾圈,我好奇,就上前看看這個大爺的孩子到底是何方神聖。
我擠上前,見大爺的面前就放了一張白紙,上面寫了十個大字:
“我兒子有一百個比特幣”
1
2017,比特幣之年
上面的故事當然是個段子,但比特幣無疑是今年熱度最高的事情。甚至有人為那些沒有比特幣的人專門造了一個詞,叫“Nocoiner”,意思就是“沒有比特幣的人”。
一枚比特幣今年年初的價格還不到 1000 美元,然而一年過去了,一枚比特幣的價格已經高不可攀,一度達到了 20000 美元。比起比特幣的漲勢,“萊特幣”、“以太幣”等其他“虛擬貨幣”(又稱“加密貨幣”)的價格更是翻了近百倍。
就拿萊特幣來說,如果你在 2017 年年初,以 20 元人民幣的價格花 2 萬購入 1000 枚萊特幣,那麽現在這筆錢已經變成了接近 200 萬人民幣。
不光中國陷入了一種投資“虛擬貨幣”的狂熱中,美國、韓國、日本,世界各地都被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貨幣”神魂顛倒。所以在美國亞馬遜 12 月商業分類的榜單上,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的阿蘭•諾曼(Alan T. Norman)所著的《加密貨幣投資聖經(Cryptocurrency Investing Bible)》,超越大熱的《原則(Principles)》和《導師天團(Tribe of Mentors)》,成為了排名第一的暢銷書。
這是比特幣瘋狂暴漲的一年,所以,年末,我們不如來借著這本書,重新審視,或者好好了解以下兩個問題:
1.到底什麽是比特幣?
2.比特幣會給我們帶來什麽?
不論你認為這種瘋狂的暴漲是不是一種“泡沫”,我相信你都有必要去好好了解一下這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東西,畢竟,投資的本質是認知的變現,只有不斷提高認知,才有可能坐上下一輛通往暴富之路的車。
2
到底什麽是比特幣?
2009 年,一位名叫“中本聰”的神秘人物發布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交易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宣告了比特幣的誕生。
但是從“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交易系統” 的定義中我們確實很難真正理解比特幣到底是什麽。對此,我深有體會,因為在 2011 年的時候,我還在上高中,一位很好的朋友向我介紹了他在百度貼吧里看到的一個叫“比特幣”的新東西。
彼時他以數十元的價格購入多枚比特幣,幸運的是,他在比特幣漲到數百元一枚的時候決定將它們賣掉換一部最新的智能手機,不幸的是,他沒有想到後來比特幣可以漲到 2 萬美元一枚。
可惜,我沒有搞清楚它和 Q 幣到底有什麽區別,因此錯過了第一次和比特幣的親密接觸,一部智能手機都沒有賺到。所以,都是“虛擬貨幣”,比特幣和 Q 幣到底有什麽區別?
比特幣和 Q 幣的最大不同在於發行機制。
就拿 Q 幣來說,是由騰訊公司發行的虛擬代金幣,騰訊公司作為發行機構,它想發多少就發多少,Q 幣的數量完全由騰訊公司所控制。只要你願意用足夠的錢來兌換 Q 幣,就一定會有足夠的 Q 幣來跟你兌換。
所以問題就出現了,由於 Q 幣是可以由一個特定的機構無限發行的,它的數量沒有上限,所以很容易出現貨幣濫發超發的現象。
但比特幣是不同的。它沒有一個特定的諸如中國人民銀行和騰訊公司這樣的發行機構,而是被人“算”出來的。
可以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在比特幣的網絡里,系統自動出了一道非常難的數學題目,大家一起協作來解出這道難題。當系統給出的這道數學題被解開以後,參與解題的人就可以根據貢獻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作為獎賞。這種獎賞不是由某個機構來分配的,而是由客觀的計算來度量的。
而且比特幣已經在系統設計上定死了,一共只會發行 2100 萬個比特幣,因此也不會出現超發濫發的情況。
簡單來說,Q 幣是由騰訊公司來發行的,我們稱之為“中心化的貨幣發行機制”,但比特幣是通過計算,經由貨幣網絡來發行的,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的貨幣發行機制”。
2013 年的時候我再次與比特幣相遇。2011 年的疑惑還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就來了,當時我開始比較頻繁的使用支付寶、網銀等“在線支付”工具,那麽這些“在線支付”、“電子現金”又和比特幣有什麽區別呢?
比特幣和支付寶/網銀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存在第三方清算機構。
網銀和支付寶本質上是一個“工具”,在這些工具里的數字是人民幣或者其他貨幣。貨幣通過這些工具來進行網絡上的流通,但是本質上,是在改動銀行的數字大賬本。
比如說,你利用網銀給 A 轉賬 1000 元,那麽在銀行的賬本上,你的數字減少 1000 元,A 的數字增長 1000 元。但是在比特幣網絡中的轉賬,不需要經過第三方的機構的清算,而是在整個網絡上進行確認的。也就是說,在這個網絡上,每一個人都有賬本,記錄網絡上所有的轉賬。
舉個例子,如果想要改動你在網銀上的轉賬,那麽其實,只要改動銀行的賬本就行了。但是如果你在比特幣的網絡上完成了一筆轉帳,那麽在這個網絡上所有人的賬本都會記錄這一筆轉賬,顯而易見,如果想要進行改動,那麽就得對每個人的賬本進行改變。
簡單來說,網銀上的轉賬清算是記載在銀行的大賬本上的,我們稱之為“中心化的貨幣清算機制”,比特幣上的轉賬是記載每一個人手上的賬本的,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的貨幣清算機制”。
所以你看,其實所謂“電子貨幣”、“網絡轉賬”都不是比特幣的獨創,而比特幣真正的本質就是在於這四個字,“去中心化”。
當然,“去中心化”並不是這個世界天然正義的運營方式,我們更需要討論的是,所謂比特幣,所謂“去中心化”,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麽?
3
比特幣和“去中心化”的意義
2017 年,除了“比特幣”,另外一個重要的現象無疑是“人工智能”了。從我們之前在《信仰經濟》和《生命 3.0》的解讀和學習中,我們不難得出這麽一個結論:比特幣和人工智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兩大覺醒符號。
那麽比特幣和人工智能又有什麽聯系呢?
簡單來說,由於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人類的工作最終肯定會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甚至人類本身最後要被人工智能替代的。
但是問題在於,第一,馬克思說,人類的本質是勞動,如果剝奪了人勞動的權利,那麽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麽?我們恐怕要在這件事真的發生之前把這個終極問題思考清楚。而在當下,人們往往是被消費主義的幻想迷惑了的。第二,如果人工智能不僅剝奪了人勞動的權利,而且要完全支配人類,我們還能為爭取獨立自主的權利,而做出最後努力嗎?
而比特幣就承擔了這兩個歷史任務。如果它失敗了,那麽人們在大夢初醒之後就會反思我們的人生以及我們這個世界運作的方式。如果它成功了,“去中心化”的屬性會讓我們能夠再多抵抗人工智能一會兒。
且聽下面的分析。
1. 如果比特幣失敗了,那它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 LSD
LSD 是一種 60 年代嬉皮士運動非常流行的迷幻藥物,服用這種藥物以後你可以產生 4 到 12 小時的感官、感覺、記憶和自我意識的強烈化與變化,想象力突然變得非常豐富。
在服用 LSD 之後,你可以在大腦里構建出來一個逼真的虛幻世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你無法分清現實和虛幻。
那為什麽說比特幣是一次會崩潰的泡沫,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 LSD 呢?
我們來對比分析一下曾經用 LSD 這種藥物驅動下的嬉皮士運動。這些年輕的男女用藥物構建了一個虛幻世界,然後反過來解構這個世界,展示這個世界的荒誕和不合理,號召人們遵從內心,不要被“現實”的幻像蒙蔽了雙眼。
但是,嬉皮士運動的結局是失敗的,他啟發了一部分青年的覺醒,但是對這個世界的根本秩序沒有什麽撼動。其實也是說明了這種虛無主義的覺醒運動是不可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覺醒的。
然而,比特幣作為一種“迷幻劑”,是從極度現實主義的角度出發的。
你可以認為比特幣是一場泡沫,但是在這場泡沫中,我們創造了價格、指數、完整的經濟理論、現代信息技術、龐大的組織協作,一切人類引以為豪的理性文明的要素,都可以在一層泡沫中得到構建。
那麽,我們過去認為理性的、堅實的、唯物的各種文明,是否也有可能是更為隱蔽的泡沫呢?因為我們過去證明某一個事物合理存在的論據,都可以從比特幣的世界中找到,不論是人還是理論。
房子是不是泡沫呢?
互聯網是不是泡沫呢?
紙幣是不是泡沫呢?
人類文明當前的運作方式是不是泡沫呢?
如果比特幣不斷增長不斷增長,以至於所有人都被裹挾到這一次瘋狂的迷幻實驗里,當泡沫破滅,大夢初醒,我相信會比嬉皮士運動更能啟發人們對人生的本質的思考。
所以,如果比特幣失敗了,那麽它對於人類的意義就是一次偉大的迷幻實驗。
2. 如果比特幣成功了,那它就是抵抗 AI 的最後一道防線
當然,比特幣一定會失敗嗎?我倒無法判斷。如果比特幣一敗塗地,那麽探討“去中心化”沒有什麽意義,而如果比特幣最終成功(雖然成功與失敗的標準不好確定),那麽“去中心化”的意義就會在人工智能的時代無限放大,成為我們抵抗人工智能統治的最後一道防線。
為什麽這麽說呢?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比“民主選舉獲勝”要簡單得多。
舉個例子,假設人類全盤接受了“去中心化”的想法,人類的所有權力都是由絕對透明的選舉產生的,那麽如果人工智能希望用非武力的方式讓人類接受他們的統治,必須要取得大多數人的同意,形成“共識”,才能統治人類。
而如果人類的組織形式是中心化的,那麽人工智能只要控制權力組織就可以啦。如果沒有透明的“去中心化”,那麽人工智能想要控制選舉也是易如反掌的。
再舉個具體的例子,如果人工智能希望獲得財富然後雇傭人類為他們工作,或者雇傭人類“聽他們的話”,他們在“中心化”的社會只需要修改銀行的大賬本就可以了。
如果我們這個世界使用比特幣作為貨幣,那麽人工智能是無法修改這個大賬本的,因此很難輕易地獲取大量財富。
所以說,如果沒有“去中心化”,那麽人工智能根本就不需要暴力手段就可以“文明地”完成統治人類的目標。
但如果比特幣為代表的去中心化的運作方式成為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底層運作邏輯,那麽顯然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工智能統治世界的難度,因為在許多事情上,都需要和大部分人類形成“共識”,才能推進執行。
不過,在更遠的未來,人工智能可能再也不需要人類的存在了,那麽不管我們是用比特幣還是萊特幣,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了,所以我說,比特幣只能是最後一道防線,而不是不能突破的一道防線。
所以你看,站在整個人類的高度,比特幣的意義絕不是17世紀郁金香泡沫式的投機狂熱那麽簡單,不管你認為他將要失敗還是成功,我認為你都有必要去深入了解比特幣背後“去中心化”的深刻含義。
所以本文的意圖不是寫一篇比特幣知識大百科,其實只想提綱挈領,直達事物的本質。拋開紛繁複雜的幻象,你最應該搞懂的就是比特幣所代表的“去中心化”哲學的意義。
我們人類社會過去數千年都是中心化的運作方式,在人工智能的時代生而為人,面臨人工智能未來可能的拷問,我們必須要去思考怎麽樣才能應對這樣一個嚴峻的考驗?也許,“去中心化”就是一個解。
這就是比特幣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