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國大豆產業受控於外資 國內八成壓榨企業停工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7/2MNDE4XzQyODY2Mw.html

種植戶大面積棄種大豆、改種玉米;80%的豆油壓榨企業停工;下游飼料加工企業高成本運營……記者調查發現,在國產大豆主產區黑龍江,大豆產業鏈深陷發展困境,這個被業內人士視為國產大豆最後的「堡壘」隨時有淪陷的危險。

接 受中國證券記者採訪的專家、企業負責人、種植戶認為,在大豆對外依存度達80%左右、外資控制產業鏈的情況下,中國大豆產業有崩潰的風險,其背後既有政策 上放開大豆進口的原因,也有行業難以抱團,缺乏自主價格體系,爭奪話語權失敗的因素。前車之鑑,後車之覆。他們建議,明確大豆產業發展國家戰略,完善補貼 政策,建立「敏感農產品」發展規劃,以避免大豆的今天成為玉米、油菜等其他農產品的明天。

國產大豆每況愈下

種植面積銳減 加工企業停工

提要:作為國內最後一塊國產大豆生產基地,黑龍江等東北三省的大豆產業鏈已陷入難以持續發展困局,若不從戰略高度出發對大豆產業情況加以重視,幾年內國產大豆可能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國產大豆產業將全線崩潰。

「今年大豆種子白送都沒人要。」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石人鎮農資銷售員時曉晶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大豆種子賣不動,大豆肥也是如此。到目前為止,賣出的700多噸化肥中只有1噸大豆肥,可見幾乎沒人種大豆了。」

4月底5月初是東北地區春耕密集期,中國證券報記者調查發現,作為全國大豆主產區的黑龍江省,大豆播種面積大幅減少,農民改種玉米的現象頗為普遍。

「今年200多畝地全改種玉米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石人鎮城子村大豆種植戶劉慶振無奈地說,「去年春耕時盼著豆價能漲上去,結果盼到今年春耕,豆價也沒達到2.5元/斤。」

根 據中國大豆網對東北三省上千個監測點的調查估算,今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或比去年減少30%左右,吉林減少31%左右,局部地區最高減少70%。黑龍江 省農委公佈的數據顯示,該省大豆種植面積呈逐年遞減趨勢:2009年比2008年減少近4%,2010年比2009年減少近10%,2011年比2010 年減少約20%。

「預計今年東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會創下歷史最低水平。」中國大豆網總編劉兆福不無憂慮地說,「如果大豆價格突破不了2.5元/斤,毫無疑問,明年大豆種植面積會繼續減少。」

目 前,國產大豆市價為1.8-1.9元/斤,國儲收購價為2.0元/斤。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玉米與大豆的合理比價一般在1:2.5左右,目前國內市場的玉 米與大豆比價為1:2.0,偏離幅度較大。種大豆的比較收益低直接導致農民改種玉米。哈爾濱市呼蘭區農村合作社負責人陳令軍算了一筆賬:去年租地價格每畝 300多元,種子、化肥、農藥加起來的成本大約是60元/畝,人工和機械化成本大約是50元/畝,算下來種一畝大豆的成本要420元左右。在風調雨順的年 景下,大豆畝產最高才達400斤。以目前2.0元/斤的收儲價計算,一畝大豆的收入約為800元。如果種玉米,畝產1400斤左右,按目前1.0元/斤的 收購價核算,一畝玉米收入為1400元。另外,今年租地價格漲到每畝500元,誰還會種大豆?」

農民因為豆價低不願種豆,大豆加工企業則 因為加工產品價格難漲不願高價收豆。「我們不可能按超過國家保護價的價格收購大豆。」黑龍江龍江福糧油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勝斌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每斤一塊 八九的市場收購價能減輕企業的虧損度。收購價格若超過2.0元/斤,會加劇企業的虧損。

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表示,目前省內豆粕 每噸約為3280元,豆油每噸約為1萬元。這個價格不是由國產大豆加工企業形成的,而是由外省那些更具加工優勢的油脂加工企業形成的。「終端價格被鎖死, 加工企業就不可能接受太高的原料價格,農民的大豆也就難以賣出理想的價錢。這樣,大豆供給減少,形成價格上漲預期,加工企業往往更加沒有能力收購,只能減 少加工,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據測算,近期黑龍江哈爾濱地區大豆加工成本大約是每斤2.1元。

「根據近兩年的情況,黑龍江大豆年產量維持 在600萬噸左右,其中約一半交給國家臨時儲備,剩下部分2/3運往省外做食品加工,最後約有100萬噸供給省內加工企業。」王小語介紹說,相對於省內 1740萬噸的加工能力來說,100多萬噸大豆如杯水車薪。因此,壓榨企業階段性開工已是定局,未來幾年或將出現大規模的倒閉。目前,黑龍江省內80%的 豆油壓榨企業處於停工狀態。

記者調查發現,在具有「油脂之鄉」之稱的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大豆壓榨廠幾乎全部處於停工狀態。哈爾濱平 房經濟開發區內的10多家油脂加工企業,80%的企業已停工。省內的大豆油壓榨龍頭企業——九三油脂集團也面臨同樣的困境。該集團目前在東北的加工廠處於 半停工狀態,集團已計劃對東北地區非轉基因大豆加工廠進行改造和轉型,逐漸將主業投在玉米油和橄欖油生產以及沿海轉基因大豆油生產上。

受 壓榨企業開工率不足影響,黑龍江省豆粕供應量大幅減少,飼料加工企業面臨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壓力。四五月份是養殖業回暖時期,隨著其對飼料需求的增加,飼料 加工企業逐漸進入生產銷售的旺季。由於當地豆粕供給不足,為維持生產,黑龍江省內大部分以豆粕為原材料的飼料加工企業只能高價採購省外豆粕。

「一 般省外豆粕是用進口大豆加工成的,這種豆粕的去蛋白加工成本高,導致價格每噸比省內豆粕高100元左右。再加上運費,總的算來,省外豆粕要比省內豆粕每噸 高出近300元。」黑龍江省正大實業有限公司飼料廠總經理溫奎良解釋說,由於很多飼料加工企業自身也做養殖業,「為了保持飼料生產和銷售的相對穩定,省外 價格高,企業也要買。」

上游農民不願種豆,中游加工企業大面積停工,下游飼料加工企業高成本運營,黑龍江省的大豆產業深陷困局。與往年有 所不同的是,今年全球大豆減產預期強烈。根據美國農業部最新報告,由於南美大豆減產,2011/2012年度全球大豆產量將下降9.1%至2.4億噸,產 量下降幅度為歷年來之最。但大豆需求量將略增0.7%至2.53億噸,總體需求仍是歷史最高水平。本年度產需缺口1310萬噸,超過2008年的920萬 噸,為歷史最大缺口。

大豆減產預期已在期貨市場上有所反映。今年3月以來,大商所玉米期貨遠月價格開始走弱,大豆遠月價格持續走強。儘管 如此,農民種植大豆的意願仍然大幅降低。業內開始擔心,國產大豆可能出現無豆可收的局面。這無疑將給價格本來較低的進口大豆提供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黑龍 江省內加工企業只用國產大豆的不成文規定可能出現更大的裂痕。

目前,不少黑龍江企業或在沿海港口建廠,或到南方省市租賃企業,加工進口大豆,然後把豆油、豆粕等產品發回黑龍江來賣。這種情況已經顯現出來了。

不 少業內人士擔憂,目前沿海地區的油脂加工企業大部分已被外資控制,東北地區成為國產大豆產業的最後一個「堡壘」。目前東北地區這最後一個「堡壘」隨時存在 淪陷的危險。王小語說,作為國內最後一塊國產大豆生產基地,黑龍江等東北三省的大豆產業鏈已陷入難以持續發展困局,若不從戰略高度出發對大豆產業情況加以 重視,幾年內國產大豆可能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國產大豆產業或將全線崩潰。

行業話語權喪失

進口大豆稱霸 外資控制產業鏈

提要:農民不種大豆,表面上看是種植效益不如玉米,但歸根結底是國內大豆產業受控於外資,使整個產業鏈失去了上下游的互動。

「市場公認國產大豆供不應求,但奇怪的是,一邊是國產大豆賣不出去,要靠國儲收購,一邊卻是進口大豆大幅增加。」王小語稱,「這種『冰火兩重天』局面的出現是大豆進口依存度過高所致。過高的對外依存度導致國內大豆產業鏈從原料開始便受制於外資,失去了話語權。」

「農民不種大豆,表面上看是種植效益不如玉米,但歸根結底是國內大豆產業受控於外資,使整個產業鏈失去了上下游的互動。」王小語認為。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大豆市場作為我國最早開放的農產品市場,3%的低關稅、不設過渡期、沒有進口數量限制,導致產量高、價格低的進口大豆快速佔據中國市場。

黑 龍江大豆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1996年我國大豆進口量為110萬噸,2000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達到1200萬噸,4年間連豆價格指數從3546下跌到 1791,跌幅將近1倍。2000年至2003年,大豆進口數量躍升到2000萬噸,連豆指數4年內始終維持在2000至2300之間。2004年,國 際、國內大豆價格快速上漲,沿海加工企業採購大量進口大豆後,市場價格又快速下跌,連豆指數在半年時間內從3963點下跌到2674點。當年大量高價採購 進口大豆的沿海企業虧損嚴重,多數企業被迫出售資產或股份,外資乘機參股或收購,中國大豆產業鏈條從加工環節斷裂。此時,以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 為代表的國際資本業大舉進入中國。通過原料進口貿易、直接建立合資或獨資企業、資金參股來控制國內大豆產業。有媒體報導稱,4家跨國公司不僅壟斷了中國 80%的進口大豆貨源,而且在全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有64家參股控股,佔比達66%。

此後,大豆進口數量不斷攀升。根據海關統 計,2007年我國進口大豆3082萬噸,2009年進口4254萬噸,2010年進口5478萬噸,2011年進口5264萬噸。最新數據顯 示,2012年一季度,我國累計進口大豆1333萬噸,同比增加21.6%,對外依存度達到80%左右。

 

與此同時,國 產豆油的市場份額逐年縮小。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統計,2005/2006年度,國產大豆壓榨數量740萬噸,佔國內榨油消費總量20.85%。此後一 路下滑,2008/2009年度,國產大豆壓榨數量220萬噸,佔國內榨油消費量5.23%。2009/2010年度,國家實施扶持國產大豆政策之後,國 產大豆壓榨加工數量回升至600萬噸,佔榨油消費市場份額13.64%。根據黑龍江大豆協會測算,最近兩年國產大豆壓榨數量佔國內榨油消費量10%左右。

目前的現狀是,從原料到加工再到食用油市場,中國大豆產業已被跨國公司控制。

宏 源期貨豆類期貨分析師張磊認為,這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等4大糧商基本控制全球大豆貿易環節,他們通過倉儲、物流來獲取利 潤,而通過套期保值規避大豆價格的系統性風險,而國內廠商僅僅是全球大豆產業鏈的一個環節,而且是很弱小的一個環節,不可能有定價權。

話語權的喪失不僅僅是放開大豆進口的政策衝擊,也與國產大豆缺乏自主價格體系、缺乏領軍型龍頭企業等因素有關。

中 國大豆產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表示,由於我國農戶之間缺乏互相協作、產品規格不統一、品種混雜、批量小,在市場上失去討價還價的權利。而在大豆加工上,企業 採用「孤軍奮戰」的傳統模式,相互之間存在惡性競爭。這使國際糧商有了在國內擴張的機會,導致中國大豆的生產者、加工企業、消費者喪失了對大豆商品的選擇 權和話語權。

「國產大豆的發展表面上看是受進口大豆的影響,實際上是國產大豆產業沒有形成自己的價格體系。」國家大豆工程中心主任馮曉表 示,國內大豆的優勢沒有在市場上得到認同,混淆了進口大豆與國產大豆在種質資源和品質上的本質區別,沒有形成轉基因與非轉基因的大豆及製品市場價格體系。

王 小語也表示,國產大豆應形成自主價格體系。「原因在於,一是國產大豆是非轉基因的,和進口大豆不一樣,不應該賣一樣的價格。而且這幾年基本是劣豆驅逐良 豆,好的大豆、非轉基因的反倒不如轉基因大豆價格高;二是從黑龍江省大豆購銷看,大豆收購標準不一、收購半徑重疊,再加上收購主體不同,導致價格漲的時候 就搶收,跌的時候就壓價收購或不收,價格波幅大。」

話語權的喪失將給中國大豆市場帶來極大的風險。「從未來產需關係分析,國內大豆仍存較 大供給缺口,需要通過進口來彌補。未來一段時間,全球豆油、豆粕需求繼續呈現剛性增長態勢,而全球大豆產量受播種面積、單產水平和天氣等多種因素影響,增 產具有較多的不確定性。隨著全球生物柴油產業的快速發展,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國家正在加快推動以大豆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的步伐,全球大豆潛在需求量可能 出現激增,將導致全球大豆供求格局發生較大變化。」張磊表示,國際大豆價格將因供需關係的變化而加劇波動,我國進口大豆佔世界貿易量的高比例狀態將面臨更 大的市場風險。

警惕其他農產品重蹈覆轍

完善補貼政策 探索制定「敏感農產品」發展規劃

提要:油菜、棉花、玉米等農作物也正面臨與大豆產業相似的處境。應從大豆產業入手,探索制定「敏感農產品」的發展規劃,避免其他農產品行業重蹈大豆覆轍。

大豆產業鏈崩潰的風險讓不少業內人士疾呼,加大對大豆產業的保護和扶持。他們擔心,大豆產業的今天會不會變成玉米、小麥產業的明天。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穩定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大力發展期貨市場是國產大豆持續發展甚至再次謀求話語權的重要保障。

「保障種植面積,最重要的是要合理引導價格,使國內玉米與大豆的比價恢復至合理水平,以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防止國產大豆價格大幅波動。」劉兆福說,「關鍵是讓國產大豆價格讓市場來調節。」

 宋 勝斌表達了同樣的看法。「我們希望國家將目前的收儲政策做適當調整,把對農民的保護和補貼轉變到種植環節,讓農民感到種一畝大豆與種一畝玉米沒差別。」宋 勝斌解釋說,這有助於提高農民種豆的積極性。待秋收後,在沒有國儲定價的情況下,大豆價格完全由市場而定。「既能保護農民的利益,也有利於大豆企業。」

王 小語稱,2008年受國際次貸危機影響,國際大豆價格大幅度下跌,受其影響,國產大豆價格從每噸6000元下跌到每噸3000元,主產區大豆企業和豆農的 利益受到巨大衝擊,在這個背景下,國家出台臨時儲備大豆收購政策,2008年國家政策是積極而有成效的,既保護了豆農利益被低價格衝擊,又避免了產區企業 重蹈沿海企業被兼併的覆轍。

「但是,現在國家收儲處於一個『兩難』的處境,價格定高或定低都有可能影響到豆農或壓榨廠的利益。如果國儲價 高於大豆壓榨企業的成本,相對進口大豆的價格差距更大,壓榨廠就無力收購;如果國儲價過低,又會影響豆農收入和種植積極性,種植面積或將進一步縮減。」某 期貨公司人士表示。

黑龍江省農科院總農藝師劉忠堂認為,補貼資金應該用在大豆整個產業鏈上,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個環節,國家應該把糧油、外貿和大企業等環節都聯合起來。

馮 曉表示,應對補貼政策進行科學制定。針對農民的補貼以良種為主,而非產量。針對企業補貼,要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走勢,體現動態靈活性和時效性,當國際價格低 於國內價格時,自動啟動補貼機制,同時區分不同企業的政策需求實行個補。「種植補貼以穩定大豆播種面積為目的,加工補貼以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為目 的,補貼能夠加工獲利並且其加工製成品能夠被市場認可的企業,要持續不斷扶植至非轉基因產品市場基本形成,最終達到通過市場競爭手段使資源得到有效配置的 目的。 」

此外,期貨業內人士建議,企業應充分利用國內期貨市場進行全面風險管理,鎖定成本,提高競爭力,不要讓價格的漲跌影響正常經 營,同時減少在國外市場上被國際基金「狩獵」的可能。這樣,企業才不會被動地接受國外市場決定的價格。更重要的是,應當籌建與紐約、芝加哥和倫敦等交易中 心競爭的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要充分發揮中國國內巨大市場需求的戰略資源作用,逐步形成全球大宗農產品定價話語權。這應該成為一個國家戰略。

業 內人士認為,儘管國家有意鼓勵國產大豆的發展,但大豆產業由外資主導的現狀恐一時難以改觀。黑龍江省奇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有金認為,如在中國大豆 進口依存度尚不到50%時,國家出台有關保護民族大豆產業的政策會更有效。目前再談限制外資進入大豆產業以保護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已屬無奈之舉,而且,關 鍵還是引起國家決策部門關注後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仍太遲緩。比如,加入WTO談判時中國好不容易爭取到了農業補貼可達GDP的8.5%的條款,但一直未能 兌現。

一位研究人士憂慮,在國內大豆行業每況愈下,大部分大豆壓榨產能被外資控股或參股的當下,所謂「南美種大豆,美國定價,中國買大 豆」的格局目前難以動搖。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無視風險,劉登高認為,「油菜、棉花、玉米等作物也正面臨與大豆產業當初相似的處境。探索大豆產業發展規 劃,有利於將來應對其他產業的潛在危機。」他建議,從大豆產業入手,探索制定「敏感農產品」的發展規劃,避免其他農產品行業重蹈大豆覆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84

對我國住房需求的研究——2013年房地產將供過於求 Tess

http://xueqiu.com/6920515637/23062926
自去年以來,就企圖對房地產業進行真正基於數據的科學研究,以達到對此問題的科學化認識,服務於自己的決策。為此,我已經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仍有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有待通過數據以及分析技巧來解決,本文就是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的成果,相信這些成果,已經就目前關於房地產的大部分問題進行了研究,關於房地產的疑惑已經被逼進了一個較小的角落,對房地產的認識已經越來越逼近精確的正確(按精確的錯誤不如模糊的正確,但是我要達到精確的正確。)

在《試論房價上漲的邏輯軌跡》中,我指出,樓房作為一種剛需品,是在衣食等需求被滿足後,才被提上日程的,為此,我研究了我國的恩格爾係數和樓價上漲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查看原圖
可見,城市恩格爾係數在2001年開始停止急速的下降,而進入平穩的階段。這說明與衣食有關的需求被基本滿足,而我國房地產公司的住宅銷售平均價格(本文中的數據,全部來源於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鑑》)是
查看原圖
可見,我國的住房價格,自2003年起開始迅速上漲。自1991年到2003年,平均每年房價上漲9.3%,而從2003年到2011年住房價格平均每年上漲10.81%,速度提升了1.51%。我認為這就是與人們衣食被滿足後,剛需轉變為住房導致的。

根據我以前的分析,住房價格長期應該等於通貨膨脹,那麼實際結果是如何的呢?如下圖所示
查看原圖
可見,增長速度最快的是人均名義GDP,住宅價格據第二位,房屋造價低於住宅售價,而GDP平減指數和商品零售價最低,但是GDP平減指數又高於商品零售價。對此,我懷疑GDP平減指數有可能是更加準確的通脹指標。

上述數據的年均增長率如下表所示
查看原圖
若是從1995年到2003年計算,住房年均增長4.81%,其實住房售價的長期增長率應該是房屋造價,自1995年到2000年,住房售價和房屋造價的增長是同樣的幅度,但是自2000年開始,住房售價卻大幅度高於房屋造價。如果做一副圖,則如下所示。
查看原圖
可見,這些年來,住房售價偏高的局面未曾改變。顯然,如果我們說住房售價高於房屋造價的部分就是房地產商所攫取的利益,那麼地方政府在獲取這些利益上更為驚人。如下圖所示
查看原圖
可見,在2002年以前,土地價格的漲幅是很小的,大牛市自2002年以後,土地價格就開始加速成長,在房地產需求猛烈的階段,地方政府獲得了最多的利潤,而房地產商也獲得了比較多的利潤。對於這個局面,我想請大家看看鋼鐵業的情況。在我國對鋼鐵需求很猛烈的時候,鋼鐵廠獲得了很多的利潤,但是這裡面最壟斷的部分是鐵礦石廠商,所以當鋼鐵廠已經供過於求之後,上游鐵礦石廠商繼續獲得利潤。在電廠的建設中可以看到同樣的局面,就是電力設備廠商的利潤最豐厚。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些額外的利潤,其實只會存在於很短的時間,在大部分時間裡,上游可能是無利可圖的,上游產業的週期性更強。

我這裡不能確定的就是,房屋造價裡是否含有土地購買價格。
查看原圖
如圖所示,房屋建造成本也是自2002年以後開始急速上漲的,這裡面到底是因為包含了土地購置成本而導致的,還是純粹因為資源緊張導致的成本上漲(如鐵礦石價格高企,人力成本太高等等),我還沒搞明白。

如果我們認為房屋建造成本長期內是與GDP平減指數一致的,那麼這個價格就可能在未來跌33.46%,如果我們認為住房售價的增長速度應該是和房屋建造成本相一致的,那麼就可能在未來房價下跌21.45%,如何兩者共同起作用,那麼房價未來有可能下跌47.73%。

我國目前的房地產市場的市盈率是五六十倍,跌到正常水平,應該是二十五倍到三十倍,但是如果出現暴跌的情形,就可能出現十到十五倍的低價。根據上面的計算,房價跌到合理水平要跌一半,那麼腰斬再腰斬,極有可能是未來發生的現象。

我們接著談,經過我的研究,說明住房的需求是農民進城和城市人口改善自己的需求共同導致的。如下圖所示。
查看原圖
可見,我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在過去每年提升0.9平方米。按照2011年年底城市人口7億來計算,每年將產生6.3億平方米的需求,而農村人口每年進城2120萬,產生6.9億平方米的需求。城市房屋更新換代,產生5億平方米的需求。可見,城市人口增加住房面積,城市房屋更新換代佔掉了住房需求的三分之二,而農民進城實際上僅佔三分之一。實際上,這就是2011年我國19億竣工住宅的分配情況。

那麼未來住房需求可能出現的變化是什麼,何時出現?我們有一些數據可以參考。根據我在《對我國房地產供需情況的分析》中得到的數據,我國在2024年可以達到城市化終點,屆時,城市人口將佔73.5%,也就是說,在2024年農民工進城的需求將會停止。

那麼我國的城市人口增加住房面積的需求會在何時停止呢?我根據統計資料已經得出了一些結論。據《統計年鑑》我分析了我國住房竣工住房的每套平均面積和住房出售的每套平均面積。如果我們認為一個家庭購買了一套住房,那麼他們必定對自己合宜的住房面積有著一定的預期,這是他們理想的住房面積,當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住房時,他們將會滿足。

我的數據結果如下所示。
查看原圖
這是竣工商業住宅的平均每套面積
查看原圖
這是售出房屋的平均每套面積。我們發現,住房售出面積在2008年之後趨於停止變動,竣工面積也向該值趨近。我認為這個值有可能就是新購房者所滿意的面積。這個面積,經過計算,是每戶105.6平方米。而據《統計年鑑》我國城鎮家庭在2011年平均每戶有2.87人,也即,我們可以認為每2.87人認為他們擁有105.6平方米住房會覺得合適,而據此推算,每人平均理想住房面積是36.79平方米。

下圖是我國住房竣工面積的數據。
查看原圖
可見,住房竣工面積在2006年才開始迅速增加,我想這可能是由於住房的供給對於價格上漲具有非常強的滯後性,因為住房的建造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事情,前面我們談到,住房價格是從2003年開始迅速上漲的,從2006年到20011年,年均住房竣工面積增加1.3億平方米。

如果我們看下圖,那麼我們就能明白後續的竣工面積會持續
查看原圖
可見,住房施工面積仍在快速增長。2011年的新開工面積達到27億平方米,由此可見,我國未來幾年竣工的住房面積仍將得到迅猛的增加。
查看原圖
所以,我們可以得到如下表格(下表所用到的有關數據,可以參看《對我國房地產業供需情況的分析》)。
查看原圖
在上表中,假定供給每年增加1.3億平方米,每年城市人口增加2120人,城市化達到73.5%之後停止,假定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6.79之後不再購買任何房屋,假定所有房屋每年折舊三十分之一,但是僅計算每人所擁有的36.79平方的折舊需求。

由上表可見,我國的住房供需局面將會在2015年達到均衡。而我國目前部分城市已經出現的房價供過於求的局面,就是一種前兆,這是由於我國國土面積大,各地發展不均衡,導致各地進入供過於求的時間有早有晚,但是在2015年左右,我國會有大約超過50%的地區達到供需均衡,並進入房價的週期。我個人相信,這個時間的節點判斷,誤差可能不大於一年的時間。

據《統計年鑑》竣工面積和出售面積有所不同,因為目前房地產採用預售制度,已經出售但尚未竣工的面積不計入人均居住面積。相關數據如下
查看原圖
可見,已出售而尚未竣工的房屋有1128萬3177套,按照105.6平方米計算,是11億9150萬3491.2平方。

可見,若是考慮到預售制度,則前面表格中的供需缺口將是
查看原圖可見,若是加上已出售的套數但尚未竣工的房地產面積,房價有可能在2013年就能達到全國性的供過於求。

附註:提供一下各國人均住房面積的數據,據說這是新浪提供的一個專題上,是2009年的數據
最高的是美國,人均居住面積為67平方米,
英國是35.4平方米,
法國是35.2平方米,
德國是39.4平方米,
意大利是43平方米,
荷蘭是40.82平方米,
西班牙25.8
日本  19.6
韓國  19.8平方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75

那些年,我國出海的高鐵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873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2-9 10:37 編輯

那些年,我國出海的高鐵


作者:唐笑






中國高鐵已經成為了中國外交亮麗的名片,我國重要領導人多次在出訪海外時充當高鐵“超級推銷員”。日益成熟的技術、建設成本優勢使中國高鐵走向世界。我們對現有資料進行了總結,我國和21個國家在高鐵上進行了交流,部分國家有了意向,甚至簽約。我國高鐵正在逐步走出國門,走向國際。這將提升中國高鐵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並進一步擴大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一、東南亞
1.越南



項目:河內市-胡誌明市高鐵建設
長度:1570公里
金額:560億美元
最近進展(2013.3.21):停止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越南高鐵計劃觸礁,該高鐵計劃連接北部的河內市及南部的胡誌明市。越南認為中國高鐵技術不成熟,仍然堅持使用日本新幹線技術。然而2010年3月,日本新幹線高鐵計劃在政府內部由內閣會議敲定後,約5萬億日元的投資規模遭到了質疑,結果在同年6月的國會上遭到否決。另外,一些越南政客反對采納中國高鐵技術是因為擔心中國可能利用高鐵運輸軍隊並入侵越南。

2.老撾



項目:中國-老撾高鐵項目
長度:417公里
金額:70億美元
最近進展(2014.11.1):停滯不前
資料來源:南方周末

“高鐵外交”在老撾道路並不平坦。老中鐵路全長417公里,其中62%由橋梁隧道組成,設計速度分為160公里/小時和200公里/小時兩段。這無疑是一個高難度項目,光是隧道的總長度就足以連接日本和韓國。當然,其價格也不菲。70億美元的投資相當於老撾一年的GDP總額。價格問題成為中國高鐵在老撾被擱置的主要原因。老撾高鐵項目是老撾2020年前擺脫貧困的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老撾人民非常期盼高鐵早日建成。老撾副總理也表示已著手籌備與中國有關部門商談高速鐵路項目建設。對於中國來說,這項計劃除了將帶來進出口貿易的便利,還符合更大的戰略考量——中國將可以獲得不經馬六甲海峽,直通印度洋出海口的高速通道。


3.泰國



項目:廊開府-沙拉武里府-羅勇府、沙拉武里府-曼谷線鐵路
長度:734公里、133公里
金額:106億美元
最近進展(2014.12.5):泰國批準合作備忘錄草案
資料來源:新華網

中國將參建兩段鐵路,分別為長734公里的廊開府-沙拉武里府-羅勇府一線,以及長133公里的沙拉武里府-曼谷一線。這將是泰國第一條1.435米軌距的鐵路,整個工程需要投資額3500億泰銖(約合106億美元)。目前最新動向是承做一部分,未來還可能有訂單。今年8月,泰國執政的軍政府已經批準了兩條連接中國和泰國的鐵路項目,項目中計劃建設的兩條高速鐵路將在2021年完工。這兩條高速鐵路將直通中國西南方的雲南省,將加強泰北地區與中國的聯系。這兩條鐵路項目並非原先泰國政府與中國磋商的“高鐵換大米”項目。泰國軍政府雖然批準了兩條鐵路項目,但仍處於初步階段,要等到新政府成立後通過公開招標以確定誰能獲得合同。同時泰國方面決定將昌孔—春武里府廉差班海港線作為中泰物流運輸試點。相信這也是中國展開的“高鐵外交”的一部分。中國鐵路部門有關人士告訴《中國日報》記者,中國計劃建設一條從昆明通向新加坡的高鐵線路。這條長3000公里的高鐵將穿過老撾、泰國和馬來西亞。由於高鐵帶來的便利,昆明到東南亞將只需幾個小時車程。屆時,昆明將逐漸成為湄公河地區的中心,並將最終成為東南亞大陸事實上的首都。

4.柬埔寨



項目:柬埔寨柏威夏礦山鐵路及沙密港港口項目(非高鐵項目)
長度:404.481公里
金額:96億美元
最近進展(2012.12.31):合同簽約
資料來源:中國中鐵公司公告、新浪財經

中國中鐵與柬埔寨鋼鐵礦業集團簽署《柬埔寨柏威夏礦山鐵路及沙密港港口項目柬埔寨柏威夏礦山鐵路及沙密港港口項目EPC合同協議書》,約定由公司按照EPC合同模式承建柬埔寨柏威夏礦山鐵路及沙密港港口兩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該項目總投資額達96億美元,是柬埔寨歷史上投資金額最大的鐵路項目,對柬埔寨的發展及柬埔寨民眾的福祉意義重大。柬埔寨鐵路發展最緊迫的問題是缺乏資金。柬埔寨的鐵路多為上世紀修建,多年戰亂造成鐵軌和橋梁嚴重破壞,柬埔寨政府無力維修,負責鐵路運輸的柬埔寨皇家鐵路虧損嚴重,幾乎停止運營。柬埔寨非常期待中國加大援建。針對包括中老鐵路在內的泛亞鐵路中線未能經過柬埔寨,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國際合作大臣賀南洪絲毫沒有掩飾他的“眼紅”。 在專訪中,賀南洪請中新社記者轉達,高鐵對柬埔寨的發展意義重大,希望中國在這一項目的援建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5.緬甸




項目:皎漂-昆明鐵路工程計劃
長度:無數據
金額:200億美元
最近進展(2014.7.18):停滯不前
資料來源:環球網,騰訊新聞

中緬鐵路合作遭緬甸民眾抗議,中緬需要時間繼續磋商。緬甸鐵道運輸部今年7月18日發布消息說中緬皎漂-昆明鐵路工程計劃擱淺,雙方於2011年簽署的項目合作諒解備忘錄已到期,但“中方沒有續談,緬甸鐵道部也無實施計劃”。中國駐緬甸大使楊厚蘭表示不是中方放棄該項目。如果緬甸民眾真反對,緬甸政府也不支持,中方也願意尊重緬甸民眾的願望。但是如果緬甸民眾支持、政府支持,就可以繼續這個項目。中緬昆明-皎漂鐵路工程是泛亞鐵路網的一部分,南抵緬甸蘭里島至規劃的印度洋深水良港皎漂港,包括中國境內昆明-瑞麗段(690公里)和緬甸境內木姐-皎漂(810公里)。


6.馬來西亞





項目:城際動車組、維保項目和輕軌列車
數量:98列車訂單
金額:80億元人民幣
最近進展(2013.9):簽訂列車合同
資料來源:21世紀網

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推進,中國南車株機公司表示將擴大與馬來西亞的合作。株機公司已先後獲得馬來西亞城際動車組、維保項目和輕軌列車共6個項目訂單,總計金額近80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5個項目共計98列車訂單,成為馬來西亞軌道交通裝備發展最大的推動者。

7.新加坡



項目:新加坡-馬來西亞高速鐵路計劃
長度:300公里
金額:200億至300億令吉
最近進展(2014.11.10):積極爭取
資料來源:中新網,新浪新聞

李克強總理正在積極向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推銷中國高鐵。今年11月總理李克強會見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表示中方願積極參與馬來西亞—新加坡高鐵。新加坡-馬來西亞高速鐵路時速可高達每小時350至450公里的新馬高鐵,可將從新加坡到吉隆坡約6小時的行程,縮短至90分鐘。然而,德國西門子更有勝算。新加坡《海峽時報》指出,德國西門子高速列車,是新馬高鐵計劃(HSR)可能采用的列車型號。

二、亞歐大陸橋


8.羅馬尼亞




項目:無數據        
長度:無數據
金額:無數據
最近進度:羅馬尼亞政府通過中國在羅馬尼亞建設高鐵,等待歐盟批準
資料來源:搜狐新聞

羅馬尼亞政府已經通過中國在羅馬尼亞建設高鐵,但作為歐盟成員,鐵路網需要歐盟方面的批準和標準認證等一些列程序。去年李克強總理訪問布加勒斯特,探討在羅馬尼亞修建高鐵項目並且設計了兩套具體方案;目前正在歐盟層面進行審批,最終結果將於2015年公布。兩國總理所討論的高鐵項目將遵循匈牙利-塞爾維亞鐵路模式,由中方提供高鐵技術及融資,融資將從中國設立的中東歐100億美元基礎設施基金中劃撥。

9.土耳其



項目:安卡拉-伊斯坦布爾二期主要路段改造項目
長度:158公里(雙向)
金額:12.7億美元
最近進展(2014.7.25):已通車
資料來源:新華網

安-伊高鐵在今年7月順利通車,中國高鐵在土耳其開花結果。7月25日,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和中國駐土耳其大使郁紅陽等高級官員出席通車儀式並試乘了首趟高鐵。土耳其對安-伊高鐵正式開通感到非常高興。他說,近年來,土中雙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安-伊高鐵正式開通見證了中方的實力。並且,他對高鐵項目做出貢獻的建設者表示衷心感謝,也希望土耳其將與中方展開更廣闊的合作。安-伊高鐵連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的安卡拉-伊斯坦布爾。2006年,中國鐵建牽頭並聯合中國機械進出口公司等組成的合包集團成功中標安-伊高鐵二期主要路段,設計時速250公里。這是中資企業在境外組織承攬實施的第一個電氣化高速鐵路項目,對推動中國高鐵“走出去”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中國駐土耳其商務參贊朱光耀表示,這個項目起點非常高,因為該項目是在土耳其這個準歐盟國家建設。

10.俄羅斯



項目:莫斯科至喀山高鐵
長度:770公里
金額:1萬億盧布
最近進展(2014.10.14):已簽署合作備忘錄
資料來源:高鐵網

中國高鐵獲得了進入俄羅斯的許可,中國高鐵將殺入俄羅斯。今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問俄羅斯期間,在兩國總理見證下,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中國交通運輸部、俄羅斯鐵路公司以及俄羅斯交通部共同簽署高鐵合作備忘錄,推進構建北京至莫斯科的歐亞高速運輸走廊,優先實施莫斯科至喀山高鐵項目。從技術上看,中國高鐵與俄羅斯的需求很接近。中國北車已經研制了世界速度最快、技術水準最高的高寒動車組,能在零下40℃和零上40℃之間運行,是世界高寒高鐵的典範。莫斯科至喀山高鐵項目是歐亞高速運輸走廊的試點項目,投入運營後可將兩地間列車運行時間從目前的11小時30分縮減到3小時30分鐘。

11.英國




項目:倫敦-英格蘭北部HS2高鐵項目
長度:無數據
金額:500億英鎊
最近進展(2013.12.3):英國同意中國投資
資料來源:搜狐證券

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向中國敞開了投資英國HS2高鐵項目的大門。然而,中國投資英國高鐵計劃引發質疑。英國官員強調稱,在這條鐵路線的建設階段,將不會引入海外直接投資,建設投資將來自英國的納稅人。這意味著,中方只能投標申請HS2的運營權,或投資於沿線的外圍項目,如車站周圍的開發項目。而且,引入中國投資可能引發爭議,因為它將深化中國對英國基礎設施項目的所有權。

三,西亞和南亞

12.巴基斯坦




項目:喀什-巴國內鐵路網
長度:1196公里
金額:無數據
最近進展(2014.11月底):可行性研究
資料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高鐵出海的觸角已經伸及到巴基斯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改委官方宣布中巴鐵路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全面啟動。中國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新疆鐵道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相關專家,喀什地區、克州相關部門,在喀什召開了中巴鐵路預可行性研究報告方案研究初稿座談會。會上,中國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就中巴鐵路方案研究初稿,新疆鐵道勘察設計院就已編制完成的《喀什、克州地區鐵路規劃》、《中吉烏鐵路(國內段)喀什至烏恰鐵路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向參會人員進行了介紹。
中國到巴基斯坦的鐵路主要是走中亞的線路,計劃從喀什站引出,經疏勒縣至紅其拉甫口岸站後進入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經拉瓦爾品第市至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接入巴國內鐵路網。

13.伊朗




項目:庫姆-伊斯法罕鐵路
長度:無數據
金額:無數據
最近進展(2014.10.10):合作意向明顯
資料來源:參考消息網,觀察網

伊朗與中國高鐵合作意向已經向十分明朗,伊朗已同意中國投資於庫姆-伊斯法罕鐵路。伊朗道路與城市發展部的協調與籌資委員會主席阿斯加爾?法赫爾表示,伊朗已就庫姆-伊斯法罕快速鐵路項目的籌資和實施問題同中國官員達成協議。中國企業也表示願意投資並實施伊朗的高速鐵路項目。今年3月,庫姆市官員賽義德?阿塔什紮爾宣布,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已獲選建設該市的單軌鐵路和地鐵項目。北方工業準備為建設地鐵和電車軌道項目簽署一份6億歐元的協議。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5月在上海同來華訪問並出席亞信峰會的伊朗總統魯哈尼舉行會談。習近平表示,中方歡迎伊方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帶動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合作,啟動高鐵項目。

14.沙特阿拉伯






項目:沙特麥加薩法-穆戈達莎輕軌
長度:18.06公里
金額:120.7億人民幣元
最近進展(2010.11.13):已通車
資料來源:中國經營網,維基百科

2009年2月10日,沙特阿拉伯與中國鐵建簽訂《沙特麥加薩法至穆戈達莎輕軌合同》。從合同簽署到正式運營的22個月里,扣除齋月、朝覲等宗教習俗和作息習慣以及高溫的影響,留給這條鐵路的建設者的實際工期僅16個月。近4000名作業人員頂著沙特夏天的高溫酷暑,兩班倒人歇車不歇,24小時連續作業。然而,中國鐵建沒有對該項目的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導致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沙特方面不斷提出增加工程量的要求,甚至提出新的功能需求,而雙方此前在合同中卻並沒有針對這個項目列出詳細的工程量。為了將整個項目完成,中國鐵建不得不賠本繼續推進項目工期。2010年10月25日,中國鐵建發布公告,稱該項目預計將發生巨額虧損,總虧損額約為41.53億元。為了減少上市公司股東的損失,中國鐵建將這個項目的風險和損失轉嫁給了母公司中鐵建總公司,國家為這個巨大的失誤“埋單”。

15.印度





項目:德里-東南部城市欽奈間高鐵項目
長度:1750公里
金額:326億美元
最近進展(2014.11.13):可行性研究
資料來源:中國日報網

印度的大多數鐵路線都是英國人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修建的,因此急需升級改造,而鄰國中國恰恰建成了世界上線路最長的高鐵網絡。中國對印度的高鐵市場有濃厚興趣。《華爾街日報》稱,中國將就在印度德里至東南部城市欽奈間修建高鐵一事進行可行性研究,並承擔研究費用。這可以看出我國是多麽希望拿到這條鐵路的建造合同。

四,美洲

16.美國




項目:波士頓地鐵車輛采購項目
數量:284輛地鐵車輛
金額:5.566億美元
最近進展(2014.10.23):中標
資料來源:中國聯合商報

今年10月,美國馬薩諸塞州交通局宣布中國北1車中標波士頓地鐵車輛采購項目。這是中國軌道交通裝備企業在美國面向全球的招標中首次勝出,對成功開拓美國市場具有很強的戰略意義。與此同時,當美國加州高鐵10月22日重啟全球公開招標時,中國南車就向美國加利福尼亞高速鐵路管理局正式提交了參建該州高鐵的投標意向書。同時,中國北車旗下的唐山軌道客車公司也表達了對加州高鐵項目的競標意向。

17.墨西哥



項目:墨西哥墨克高鐵
長度:210公里
金額:37.5億美元
最近進展(2014.10.23):可能再次投標
資料來源:新浪新聞,Wind資訊

中國鐵建與中國南車擬再度競標墨西哥高鐵,並且勝算較大。墨西哥墨克高鐵是指墨西哥國迄今最大的基礎設施項目,原來由中國鐵建、中國南車及墨西哥4家本地公司組成的聯合體在未有競爭對手下中標,但墨西哥反對黨議員指責投標被操控,政府隨後取消投標結果。墨西哥已就單方面取消中國企業的高鐵城建項目中標賠償了1億多元,並且宣布將在11月以同樣的條款重新招標。有消息稱,二次競標名單中將出現包括龐巴迪在內的另外四家國際公司。王夢恕院士表示,在這個項目上,中國有成套的解決方案和大批城建隊伍,而且中方承諾工期3年,外加5年運營維護,這是任何一個競爭對手都拿不出來的條件。即使標書已經公布,中國企業二次競標勝算依然很大。中鐵建相關人士透露,二輪招標一旦失敗,中方將發起針對首輪招標被撤標的申賠程序。

18.委內瑞拉


項目:迪那科-阿那科段高鐵
長度:471.5公里
金額:75億美元
最近進展(2014.4.11):正在建設
資料來源:西部網

在查瓜拉馬斯市建設工地,隨著一臺大型鋪軌機將一節軌排穩穩放下,由中鐵一局施工的委內瑞拉北部平原鐵路迪那科至阿那科段正線開始鋪軌,這是我國在南美洲鋪設的高鐵“第一軌”。線路全長471.5公里,設計時速220公里,合同金額高達75億美元。初次走進南美建築市場的中鐵一局,克服了環評困難、貨幣貶值、物資匱乏等種種影響,在全線參建單位中連創“七個第一”,即:2009年12月8日在全線首家開工;全線第一個完成環境評估許可;全線第一個主體路基開工;全線實驗室第一個投入使用;全線國產機械設備使用率最高;全線主體路基填方試驗段第一個完成;全線線下主體工程第一個完成。因為在高鐵鋪軌上的強勁實力,又承接了全線的鋪軌任務,充分顯示了中國鐵路陜軍頑強拼搏、敢打硬仗、永創一流的精神。對此,委內瑞拉國家鐵路局發展部部長奧蘭多代表鐵路局局長弗朗西斯科先生對中方參建人員不遠萬里到這里修建高速鐵路,為委內瑞拉帶來了高鐵先進技術,給貧困地區帶來了進步和發展表示衷心感謝。

19.秘魯




項目:"兩洋鐵路"
長度:3000公里鐵路
金額:600億美元
最近進展(2014.11.12):意向明確
資料來源:經濟參考報

今年11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同秘魯總統烏馬拉舉行會談時表示,中方將積極參與建設從秘魯到巴西、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兩洋鐵路”項目。會談後,兩國元首共同見證了中國、巴西、秘魯三國有關部門設立“兩洋鐵路”聯合工作組等合作文件的簽署。“兩洋鐵路”是指橫跨南美洲大陸,連接太平洋岸及大西洋岸的鐵路建設項目。“兩洋鐵路”一旦建成,將是拉美歷史上第一條橫穿南美大陸的鐵路線,成為拉美互聯互通網絡的主幹,將拉動拉美國家甚至整個區域的物流發展,對區域甚至國際的經濟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意義非凡,堪比歷史上的巴拿馬運河。

20.巴西





項目:"兩洋鐵路"
長度:3000公里鐵路
金額:600億美元
最近進展(2014.11.12):意向明確
資料來源:青年時報,鳳凰網

今年7月16日,習近平在巴西首都會見烏馬拉,明確表示中國、巴西、秘魯三國就開展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兩洋鐵路合作共同發表聲明,並建議三國組建聯合工作組,開展包括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在內的整體合作。11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亞會見巴西總統羅塞。習近平強調,兩國應推動合作取得更多成果,促進貿易便利化自由化,推動巴方貨運鐵路、高鐵、“兩洋鐵路”建設盡早取得實質進展。巴方非常歡迎中方參與巴方高鐵建設,希望盡快成立“兩洋鐵路”工作組,啟動相關工作。巴方願意積極推動拉中合作。其實在2009年巴西政府曾邀請中國參與巴西的高鐵建設。這條高鐵線路將把里約熱內盧、聖保羅和坎皮納斯三座城市連接起來,就此結束南美洲沒有高鐵的歷史。但是,中國放棄了巴西高鐵建設的投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在勞工人數的比例上無法協調。按照中國的要求,修建鐵路70%的勞工必須是中國人,但巴西要求70%是巴西人。中國的考慮是,巴西的工人做事效率普遍沒有中國人高,而且經常要鬧罷工,要求漲薪,一旦走工會仲裁,往往就要半年,無法完成進度。另一方面,巴西人有極強的環保意識。如果鐵路修到一個村莊,或者修到一片森林,很難得到當地老百姓的同意,往往就要繞道走,這樣一來經費和工期都會受影響。

五、非洲
21.利比亞





項目:沿海線和南北線高鐵項目
長度:352km
金額:無數據
最近進展(2011.3.2):停工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中國鐵建新聞中心

2008年6月,中鐵十一局集團簽下利比亞首條高速鐵路項目,項目投資額達26億美元。該項目分兩個合同,分別為沿海線和南北線。該線西起胡姆斯港口,經米蘇拉塔、黑舍,東至西爾特,采用雙線設計,時速250km/小時,預計總工期近4 年。雖然對外表示其最高時速能達250公里,但實際參與項目的工程人員表示,由於利比亞政府沒有選擇電力機車,而用內燃機車牽引,最高時速只能達到180公里-200公里,不能稱之高鐵。然而,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武裝沖突,中國鐵建不得不放棄利比亞項目撤回全部人員,至今憚於惡劣的安全形勢未有重啟計劃。




今年5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位於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非盟會議中心發表題為《開創中非合作更加美好的未來》的演講。李克強表示,將在非洲設立“高速鐵路研發中心”。中方將積極參與非洲公路、鐵路、電信、電力等項目建設,實現區域互聯互通。中國願意進一步參與非洲鐵路建設,將在非洲設立高速鐵路研發中心,同非洲共享技術和管理經驗。

六、結語
理想很豐滿,現實也有進展。高鐵出海意向頻頻,今年可以稱之為“意向年”,在高層的推動下,也許未來“合同年”、“施工年”、“運營年”將不再遙遠。(廣發建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738

新華社:我國資本市場改革正進入攻堅期,需要一個穩定發展的股市支持 投星資產

來源: http://xueqiu.com/4440514088/33941586

【官媒發言】新華社:我國資本市場改革正進入攻堅期,需要一個穩定發展的股市支持,而缺乏基礎支持的暴漲暴跌,傷害的不僅是中小股民的利益,更不利於資本市場改革的穩步推進。中國股市不能靠桿杠資金來創造“神話”。


北京時間12月11日消息,據新華網消息,在過去不到一個月時間里,中國股市再次創造了“神話”,11月20日到12月8日,中國股民用十三個交易日的時間,股指從2450點暴漲至3020點,漲幅超過了20%。
  在經歷了長達7年的熊市之後,中國股民迫切地期待著一場轟轟烈烈的牛市到來。然而,在此次“神話”的背後,卻是大量包括融資融券在內的杠桿資金在“興風作浪”。
   依靠融資杠桿進來的資金,在行情上漲時會加速上漲、在行情下跌時會加速下跌,杠桿資金只要見到風吹草動就會出現撒腿就跑的情形。巨量資金過度依賴融資杠 桿,而經濟基本面難以支撐快速上行的“瘋牛”行情,如果後續資金跟進不足,一旦出現觸發下跌的因素,股指回落的速度也會像上漲一樣驚人。
  事實上,9日當天股市的暴跌已經暴露了此次“神話”的脆弱——任何影響到市場流動性的消息都能將整個市場陷入“斷崖式”下跌的風險之中。
  暴漲暴跌的股市不是一個健康的股市,而一個靠杠桿資金來創造“神話”的股市更讓人擔憂。
  如一句電影臺詞,“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借來的錢終究要還。在這場疾風驟雨的“牛市遊戲”中,最後來接盤的人也將成為最大的“冤大頭”。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改革正進入攻堅期,需要一個穩定發展的股市支持,而缺乏基礎支持的暴漲暴跌,傷害的不僅是廣大中小股民的利益,更不利於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穩步推進。中國股市不能靠桿杠資金來創造“神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27

印度專家:我國GDP增速預期超過中國就是個笑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81

自今年1月調整算法後,印度近幾個月頻現經濟增長超過中國的消息,上周還預計2016年GDP增長超過8%。看似“體面”的GDP數據已招致許多批評,連印度政府的首席經濟顧問、經濟學家Arvind Subramanian也對根據新算法修正的預期感到不解。一些專家稱這樣的修正值就是個笑話。

華爾街見聞上月文章提到,今年1月30日,印度調整了GDP的計算方式。計算GDP的基準年份從2005年後移至2012年。生產成本計價也改為市場計價。結果印度2013/2014財年的GDP增速從此前的4.7%大幅上修至6.9%,截止於今年3月31日的2014/2015財年GDP增速將達7.4%。

上周Subramanian參與的印度財政部經濟調查預計,2015/2016財年印度GDP增長將達到8.1%-8.5%。而路透此前獲悉,中國計劃將今年GDP增長目標降至7%左右。IMF今年1月預計中國2016年GDP增長6.3%。可是,據路透消息,Subramanian在上周的印度經濟調查發布後表示,對修正後的GDP預期感到不解。

上月3日接受印度英文日報《商業標準報》(Business Standard)采訪時,Subramanian還表示

“新的GDP增長數據讓我困惑。修正後,2012-2013年GDP增長從4.7%升至5.1%,2013-2014年從5%升至6.9%。這意味著2013-2014年GDP增長快了1.9個百分點。”這是“詭異”的數據,“特別是2013-2014年GDP加快增長,這和宏觀經濟的其他特征不一致”。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的印度裔新興市場與全球宏觀主管Ruchir Sharma在另一家印度英文報紙《印度時報》上發布博客文章

“GDP增速大幅上調是個拙劣的笑話,它毀了印度的信譽,讓印度的統計局成為全球金融圈的笑柄。”
“從企業收入到全國進口、信貸、鐵路貨運量、汽車銷量,所有數據無不預示著,增長低得多。可能更接近原來預測的數據:5%。”

Sharma還寫到,雖然很多分析師早就懷疑中國的GDP數據不可靠,但印度現在這麽做比中國更糟糕。

另一位印度經濟學家、駐新德里記者Dhiraj Nayyar上月在彭博網站發布的觀點文章稱,印度調整GDP讓人想起,印度面臨和中國同樣的數據問題。如果印度真要成長為超級經濟大國,就得更努力地打造世界級的統計系統,準確的數據必不可少。

今年1月下旬,印度非營利新聞機構Indiaspend.org發表於《商業標準報》的文章認為,即使根據IMF的預測,印度的經濟增速會超過中國,印度的實際GDP總量至少也要到2032年才可能與中國不相上下。

印度,GDP,中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61

林毅夫: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438.html

林毅夫: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一財網 薛皎 2015-05-15 13:16:00

林毅夫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各種產業的特性,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也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前後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目前國內學界和業界對於我國經濟改革中面臨的問題存在三大誤區——有質量的增長意味著放慢經濟增速、把投資等同於產能過剩以及認為既然政府投資的經濟回報率低,政府就不應該做投資。”5月14日,林毅夫在參加由複旦大學經濟學院舉辦的“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論壇時說道。

林毅夫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各種產業的特性,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也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前後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誤區一:有質量的增長=放慢經濟增速

但不容忽視的是,伴隨著經濟的增長出現很多問題,例如環境壓力增大,霧霾問題突出。林毅夫指出,目前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個認識,大家認為霧霾這麽嚴重,都是因為我國經濟增長太快,因為過去增長不講求質量,用高速度犧牲了增長的質量,所以現在要有質量的增長,把增長速度降下來。

對於這一說法,林毅夫認為,環境壓力的增加跟經濟的發展確實相關,但是跟增長速度本身可能並不直接相關。

舉例而言,一個最好的對比是中國與印度。1979年,中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按當時計價為182美元,印度是227美元,比中國高出25%。而2014年時,根據IMF提供的數據,中國的人均GDP是7572美元,印度是1628美元,不足中國的四分之一。

“過去這36年,中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速為9.7%,印度每年的增長是5.7%,明顯比我們慢,但並沒有看到他們經濟發展的質量比我們好。從各種指標來看,印度的霧霾比中國還嚴重,所以說中國的霧霾與高經濟增速並無必然聯系。”林毅夫說道。

通常,一個國家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即低收入階段、中等收入階段以及高收入階段。林毅夫認為,正是由於我國目前處於第二階段,產業結構以制造業為主導致了環境壓力的增加。

當國家處於中等收入階段時,例如德國、英國、美國等都曾經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因為制造業階段生產特性是能源使用密度高,而且排放的密度高,只有盡快進入高收入階段,產業結構變成以服務業為主,才能更好的改善環境。

“不可能說我只要每天都有APEC藍,其他都不要。如果降低目前經濟增長速度,結果只會使我們在制造業階段停留的時間更長。我們應該在可以發展的前提之下,盡量快速的發展。”林毅夫說道。

誤區二:投資=產能過剩

“很多人把我國目前的產能過程歸結為發展模式錯誤,指出我們過去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導致產能過剩,所以現在要轉變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我認為這個轉變要適時而為。我並不反對消費的重要性,但是以消費拉動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林毅夫說道:“如果收入水平沒有持續提高卻一味鼓勵消費,只會減少儲蓄增加借貸,發達國家之所以出現金融危機,就是因為消費過度造成的。“

因此,林毅夫認為,要消費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增長,而只有通過投資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才能使勞動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進而增加收入、刺激消費。但他同時強調,只有有效的投資,才能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如果繼續投資於過剩產業,毫無疑問會導致產能過剩。“如果是投資於產業升級、完善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等方面,這樣的投資怎麽會過剩呢?“

誤區三:政府不應該做投資因為投資回報率低

目前部分學者提出一個觀點,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政府不應該用積極的財政對策,應該讓市場自己調節。並且指出,2008年以後政府投資基礎設施的回報率一般都比產業投資回報率低,所以得出一個結論,既然政府投資的經濟回報率低,政府就不應該做投資。

對於這一觀點,林毅夫認為存在明顯的問題。基礎設施投資與一般的產業投資在投資回報周期、折舊率方面都不同;此外,基礎設施的投資有很多是外部性、社會性的收益,這不是產業投資中可以直接得到的收益。“民營經濟可能因為基礎設施回報率低,不願投資,如果這時候政府也不投資,只會讓基礎設施建設出現瓶頸,影響經濟發展。”

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其實是政府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好時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4年10月份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表示,經濟下行的時候,政府可以用財政來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短期內可以啟動需求,創造穩定就業;長期來看,可以給經濟增長創造更好的環境,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發現國內學界還有不少人認為政府的投資回報低,所以不應該政府來做。我認為這是誤區。我們仍然有很好的經濟增長潛力和投資的機會。”林毅夫說道。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25

林毅夫: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438.html

林毅夫: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一財網 薛皎 2015-05-15 13:16:00

林毅夫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各種產業的特性,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也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前後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目前國內學界和業界對於我國經濟改革中面臨的問題存在三大誤區——有質量的增長意味著放慢經濟增速、把投資等同於產能過剩以及認為既然政府投資的經濟回報率低,政府就不應該做投資。”5月14日,林毅夫在參加由複旦大學經濟學院舉辦的“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論壇時說道。

林毅夫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各種產業的特性,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也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前後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誤區一:有質量的增長=放慢經濟增速

但不容忽視的是,伴隨著經濟的增長出現很多問題,例如環境壓力增大,霧霾問題突出。林毅夫指出,目前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個認識,大家認為霧霾這麽嚴重,都是因為我國經濟增長太快,因為過去增長不講求質量,用高速度犧牲了增長的質量,所以現在要有質量的增長,把增長速度降下來。

對於這一說法,林毅夫認為,環境壓力的增加跟經濟的發展確實相關,但是跟增長速度本身可能並不直接相關。

舉例而言,一個最好的對比是中國與印度。1979年,中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按當時計價為182美元,印度是227美元,比中國高出25%。而2014年時,根據IMF提供的數據,中國的人均GDP是7572美元,印度是1628美元,不足中國的四分之一。

“過去這36年,中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速為9.7%,印度每年的增長是5.7%,明顯比我們慢,但並沒有看到他們經濟發展的質量比我們好。從各種指標來看,印度的霧霾比中國還嚴重,所以說中國的霧霾與高經濟增速並無必然聯系。”林毅夫說道。

通常,一個國家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即低收入階段、中等收入階段以及高收入階段。林毅夫認為,正是由於我國目前處於第二階段,產業結構以制造業為主導致了環境壓力的增加。

當國家處於中等收入階段時,例如德國、英國、美國等都曾經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因為制造業階段生產特性是能源使用密度高,而且排放的密度高,只有盡快進入高收入階段,產業結構變成以服務業為主,才能更好的改善環境。

“不可能說我只要每天都有APEC藍,其他都不要。如果降低目前經濟增長速度,結果只會使我們在制造業階段停留的時間更長。我們應該在可以發展的前提之下,盡量快速的發展。”林毅夫說道。

誤區二:投資=產能過剩

“很多人把我國目前的產能過程歸結為發展模式錯誤,指出我們過去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導致產能過剩,所以現在要轉變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我認為這個轉變要適時而為。我並不反對消費的重要性,但是以消費拉動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林毅夫說道:“如果收入水平沒有持續提高卻一味鼓勵消費,只會減少儲蓄增加借貸,發達國家之所以出現金融危機,就是因為消費過度造成的。“

因此,林毅夫認為,要消費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增長,而只有通過投資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才能使勞動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進而增加收入、刺激消費。但他同時強調,只有有效的投資,才能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如果繼續投資於過剩產業,毫無疑問會導致產能過剩。“如果是投資於產業升級、完善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等方面,這樣的投資怎麽會過剩呢?“

誤區三:政府不應該做投資因為投資回報率低

目前部分學者提出一個觀點,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政府不應該用積極的財政對策,應該讓市場自己調節。並且指出,2008年以後政府投資基礎設施的回報率一般都比產業投資回報率低,所以得出一個結論,既然政府投資的經濟回報率低,政府就不應該做投資。

對於這一觀點,林毅夫認為存在明顯的問題。基礎設施投資與一般的產業投資在投資回報周期、折舊率方面都不同;此外,基礎設施的投資有很多是外部性、社會性的收益,這不是產業投資中可以直接得到的收益。“民營經濟可能因為基礎設施回報率低,不願投資,如果這時候政府也不投資,只會讓基礎設施建設出現瓶頸,影響經濟發展。”

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其實是政府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好時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4年10月份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表示,經濟下行的時候,政府可以用財政來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短期內可以啟動需求,創造穩定就業;長期來看,可以給經濟增長創造更好的環境,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發現國內學界還有不少人認為政府的投資回報低,所以不應該政府來做。我認為這是誤區。我們仍然有很好的經濟增長潛力和投資的機會。”林毅夫說道。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28

【文选】近年我国炼油行业相关政策及其导向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776


作者:庞江竹 宋爱萍等


目 前,我国经济面临传统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突出问题,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传统发展 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必须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新常态转型发展,即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式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式,经济结构由 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兼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为 了引领和推动经济新常态发展,2013年以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产业布局、节能减排、安全环保等政策性法规、文件、标准等,推进各行业进行转型升级,促进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炼油行业作为基础能源和原材料产业的主要供应者,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国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节能 减排、环保清洁化的重点行业。为此,笔者回顾分析了2013年以来我国炼油行业的相关政策,以期为“十三五”我国炼油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炼油行业市场化改革相关政策


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013年 12月2日和2014年10月31日,国务院相继发布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的2013年本(国发〔2013〕47号)和2014年本(国发 〔2014〕53号),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2014年本的政府核准目录对炼油行业提出要求:新建炼油及扩建一 次炼油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中列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能源发展规划、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扩建项目下放到省级政府核准。而2005年本目录 中,列入国家发展规划的炼油项目由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十 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按照准入要求参与石化产业重组改造和基地建设,推动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有 序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在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的前提下,允许拥有先进技术或原料供应能力的外商投资企业独资或控股建设炼化项目,进一步 增强原油供应保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推动我国炼化布局进一步优化合理


2014年 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石化产业布局方案》在国务院获得通过。该方案坚持安全环保优先、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坚持资源优化配置和坚持提高产业效益四大 原则,主要内容是抓好现有优势企业挖潜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加快能源进口通道配套石化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能源战略通道作用,优化提升石化产业基地,提 高原料多元化水平,推动产业集聚高效发展。未来我国将逐步在东部沿海形成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从北向南依次是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 泾、浙江宁波、福建古雷和广东惠州,2020年原油加工能力占全国炼油能力的40%左右。


3. 逐步放开地方炼厂进口原油使用权


2015年 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运行[2015]253号),对地方炼油企业逐步放开进口原油使用权。该文件 对地方炼油企业获取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具体条件、用油数量折算办法和申请确认程序均作了明确规定,申请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拥有一套及以上单系列设计原 油加工能力大于200万吨/年(不含)的常减压装置;二是炼油(单位)综合能耗小于66千克标油/吨,单位能量因数能耗不超过11.5千克标油/吨?能量 因数,加工损失率小于0.6%,吨油新鲜水耗量小于0.5吨,原油储罐容量符合有关要求(具备不低于15天设计日均加工量的原油储存能力);三是具备完善 的产品质量控制制度;四是具备与加工能力、原油品质等相匹配的环境保护设施和事故应急防范设施且运转正常,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及总量控制要求, 近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五是具备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良好的历史安全纪录,近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六是具备完善的消防安 全管理制度,近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火灾事故;七是淘汰本企业所有设计原油加工能力200万吨/年(含)以下常减压装置。


目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受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委托,正在制定《企业用油申请核查评估工作细则》,将对申请企业核查评估的具体程序和申请企业准备报送的具体申请材料作出具体规定。


4. 进一步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上调成品油消费税


2013年 3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624号),促进成品油定价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 化。该文件主要内容:一是缩短了调价周期,将成品油计价和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当汽、柴油调价幅度低于 每吨50元时,不作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二是根据进口原油结构及国际市场原油贸易变化,相应调整了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油种。与2009年成品 油价格改革相比,本次成品油定价机制实行后,调价时间节点透明度增强,调价频率加快,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贴合更紧,压缩了经营者无风险套利空间,大 大遏制了市场投机行为。


为 了抑制成品油消费过快增长,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趁国内外成品油价格大幅下跌时机,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连续三次上调成品油消费税,其中汽 油消费税由1.0元/升提高到现行的1.52元/升,柴油消费税由0.8元/升提高到现行的1.2元/升。加上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 教育费附加等税费,税负在我国成品油价格中所占比例快速上升,2015年已达到46.8%,仅次于英国的58.46%、德国的56.29%,远超过美国的 11.22%。


二、能源发展与节能减排相关政策


1. 进一步降低能耗物耗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炼油行业严格行业准入管理,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能耗物耗,提出炼油综合加工能耗要下降到63千克标准油/吨,水耗降低到0.5吨/吨。


2. 开展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试点


2013年 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试点工作旨在探索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的技术路 线、标准规范、功能应用和建设管理模式,搭建国家能耗在线监测平台的基础架构、验证、完善在线监测企业能耗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标准,确保能够采集到企业 一线真实的能耗数据。


3. 明确规定炼油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2013年 12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炼油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30251-2013),于2014年9月1日实施。该标准定义了 炼油综合能源消耗量、炼油(单位)综合能耗和单位能量因数能耗这三大炼油能耗指标的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强制性规定现有炼油企业炼油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指 标采用单位能量因数能耗,其值≤11.5千克标油/吨·能量因数;新建炼油企业炼油单位产品能耗准入值指标包括炼油(单位)综合能耗和单位能量因数能耗, 其值是炼油(单位)综合能耗≤63千克标油/吨,单位能量因数能耗≤8千克标油/吨·能量因数。这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针对炼油行业的政府性规范限制标准, 在此之前炼油行业综合能耗测算与限制标准主要参考《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石油化工设计能耗计算标准》(GB /T50441-2007)和《炼油行业单位能量因数能耗限额》(DB37/755-2007)等通用或地方性标准。


4. 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2013年 12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节[2013]514号),推动石化和化学工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 率、降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强度,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该意见主要目标是:到2017年底,石化和化学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2年下降18%,重 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持续下降,全行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8%、8%、10%和1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废水实现全部处理并稳定达标排放,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3%以上,新增石化和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指 导意见明确炼油行业重点任务:一是继续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2015年底前淘汰200万吨/年及以下的常减压装置(青海格尔木、新疆泽普装置除外);二 是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炼油行业2013-2017年重点研发和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包括:装置间热联合和热供料技术、超声波在线防除垢技术、二级 冷凝流程技术、板式空冷技术、炼油废水高效处理技术、膜分离氢气回收技术;三是推进重点领域治污减排工作,石油炼制企业的催化裂化装置都要安装脱硫设施; 四是通过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开展炼油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对原油的购入存储、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和回收处理等环节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 理,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五是建设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制修订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标准和规范,完善重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体系等;六是要求原油加工 综合能耗由2012年的92千克标煤/吨(相当于64.4千克标油/吨)降到83千克标煤/吨(相当于58千克标油/吨),下降9.8%。


5. 淘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


2014年3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三批)》公告,要求各生产和使用企业根据目录中所列产品目录,于2015年年底前停止使用。目录共有两大类337项设备(产品),包括电动机300项、风机37项。


6. 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2014年 6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该计划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 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


行 动计划重点措施包括:一是大力发展天然气,到2020年,常规天然气、页岩气和煤层气的产量超过2450亿立方米;二是适度发展煤基燃料替代、重点发展新 一代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生物质替代,加快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船舶、天然气汽车和船舶等交通燃油替代,到2020年,形成石油替代能力 4000万吨以上;三是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 准实行强约束,现有产能能效要限期达标,新增产能必须符合我国先进能效标准,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四是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加快资 源税费改革,积极推进清费立税,研究调整能源消费税征税环节和税率,完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实行差别化能源价格政策。


7. 提升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2015年 1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石油和化工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规范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标准、验收标准,指导支持各行业加快建设 能源管理中心,提升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该方案计划2020年前在石化行业建设和改造完善200个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其中炼油和乙烯企业约30个。能 源管理中心主要建设内容有:能源计量系统、能源数据采集网络、能源管理中心基础平台、能源集中监控平台、能源闭环管理平台、能源平衡与优化调度平台和高耗 能装置或设备的节能优化控制系统等。


三、大气污染防治与环保相关政策

1.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013年 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具体指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 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约25%、20%、15%,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约60微克/立方米。

其 中对于炼油行业的重点要求是: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所有石油炼制企业的催化裂化装置要实施脱硫;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限时完 成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治理,在原油成品油码头积极开展油气回收治理;提升燃油品质,加快石油炼制企业升级改造;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 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完善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成品油价格改革补贴政策。

2.修订实施新的环境保护法

2014年 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环境保 护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跨行政区域的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对地方政府实 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生产企业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违法的企事业单位将面临环境影响评价限批,停止建设、恢复原状,查封、扣押排污 设施设备,停业、关闭,行政拘留,追究环境污染罪等不同程度的处罚,同时要承担按日连续处罚、天价生态破坏赔偿、高额环保税费等巨额违法成本。

3.就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社会意见

2014年 4月,国家环保部发布《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环办函[2014]397号),就《石油 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向社会单位第二次征求意见。该标准要求新建企业自2014年7月1日起,现有企业自2017年7月1日起,其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 物排放控制按本标准执行,不再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和《工业炉 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中的相关标准值。

该 标准是针对炼油行业污染物排放要求的首个系统性专业标准,明确了石油炼制企业生产过程中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该标准规定,现有企 业直接排放到水体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为:COD(化学需氧量)≤70毫克/升、石油类≤5毫克/升、氨氮≤10毫克/升,与现行《污水综合排放 标准》(GB8978-1996)中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标准值相当,特别区域执行特别限值,主要指标为:COD≤60毫克/升、石油类≤1 毫克/升、氨氮≤5毫克/升;现有企业加工原油排水量限值为0.6立方米/吨(原油),新建企业加工原油排水量限值为0.5立方米/吨(原油);催化裂化 装置二氧化硫排放浓度限值为200毫克/立方米,特别区域的特别排放限值为100毫克/立方米;加热炉二氧化硫排放浓度限值为100毫克/立方米,特别区 域的特别排放限值为50毫克/立方米。

4.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进程

为 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关于油品升级的有关要求,2014年6月,国家能源局制定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成品油质量升级行动计划》。计划提出了明确 的炼油落后产能削减目标——2014-2017年同步淘汰落后产能5000万吨/年以上,其中央企2158万吨/年。同时,为纾解企业压力,该计划对升级 车用汽柴油实行加价政策,即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原则,车用汽柴油质量标准升级至国四的加价标准分别为每吨290元、370元,从国四 升级至国五的加价标准分别为每吨170元、160元。计划同时提出,为充分发挥税收对消费的调节作用,全面实施有利于油品升级的汽、柴油连续生产加工消费 税抵扣政策,并研究将部分成品油消费税税目的征收环节后移。

2015年 5月,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发改能源[2015]974号),印发《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方案》,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清洁油品生产与供应,提前全面 完成质量升级任务。该方案的主要目标是:一是扩大车用汽油、柴油国五标准执行范围,从原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试点城市扩大到整个东部地区11个省 市全境,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车用汽油(含E10乙醇汽油)和车用柴油(含B5生物柴油);二是提前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供应时间,将全国供应国 五标准车用汽油和柴油的时间由原定2018年1月1日提前至2017年1月1日;三是增加普通柴油升级内容,2016年1月1日起在东部地区重点城市供应 国四标准普通柴油,2017年7月1日起全国全面供应国四标准普通柴油,2018年1月1日起全国全面供应国五标准普通柴油。

5.北京市着手研讨车用燃料“京六”标准

为 减少北京雾霾天气,进一步降低机动车排放污染,2014年2月,北京市着手研究讨论车用汽油和车用柴油京六标准,计划2016年实施。目前,正在讨论的京 六标准有两个方案[1],方案一的指标要求较温和,方案二的指标要求较激进。即使较温和的方案一,主要指标也比国五标准和京五标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以车 用汽油为例,方案一的烯烃含量、芳烃含量、苯含量、50%馏出温度等指标要求限值分别为15v%、30v%、0.8v%和110℃,比国五标准相应指标分 别降低了9个、10个、0.2个百分点和前移10℃,比京五标准分别降低了10个、15个、0.2个百分点和前移10℃。较激进的方案二中,烯烃含量指标 和芳烃含量指标限值分别为10v%和22v%,比方案一要求更为苛刻。无论方案一还是方案二,一旦获准实施,将对国内炼油企业产品结构造成重大冲击。

6.进一步规范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和管理

2014年 11月,环境保护部组织起草了《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明确规定了排污许可证的申领范围、许可条件、许可内容、受理流程、审核流 程、载明事项,持证排污单位的义务以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为了实现对排污单位的监管所能采取的主要控制措施等,进一步规范了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和管理。

7.开展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

2014年 12月,环境保护部印发了《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的通知,要求在2015年底前,全国石化行业全面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完 成VOCs排放量和物质清单信息申报,初步具备VOCs监测监控能力,环境保护部建立统一的VOCs信息申报和管理平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石 化行业完成VOCs综合整治工作,其他区域石化行业全面开展VOCs综合整治工作;在2017年7月1日前,全国石化行业全面完成综合整治工作,达到《石 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相关标准的要求,位于重点区域的石化企业应按规定达到特 别排放限值要求,建成全国石化行业VOCs监测监控体系,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完成石化行业VOCs排放量核定。

8.《大气污染防治法》向社会征求意见

2015年 1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草案以新修订的环境 保护法为依据,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制度措施,突出了源头治理,对燃煤污染、工业污染、扬尘污染等重点领域的大气污染提出了多项具 体防治措施;规定了由国家建立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统筹协调防治工作;明确了实行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强化了政府责任,建立 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加大了对污染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例如“对造成一般或者较大大气污染事故的,按照污染事故造成直接损失的1倍以上3 倍以下计算罚款,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大气污染事故的,按照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3倍以上5倍以下计算罚款”。而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对造成大气污染 事故的处罚规定是“处直接经济损失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五十万元”,两者相比,草案的处罚力度相当严格。

9.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015年 4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主要目标: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七大重点 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三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 于三类比例总体高于93%;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 达到或优于三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

其 中,涉及炼油行业的重点要求:一是在2016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小型炼油厂;二是在 2017年底前,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工业集聚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三是七大重点流域干流沿岸,要严格控制石油加工等项目环境风险,合理布局生产装置及危险化学品仓储等设施;四是炼油等重点行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要 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五是制定国家鼓励和淘汰的用水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目录,完善高耗水行业取用水 定额标准,到2020年,石油石化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六是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资源税税费改革等工作,研究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 消费税征收范围;七是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水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制修订步伐,各地政府可结合实际,研究起草地方性水污染防治法规;八是完善标准体系,健全重 点行业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可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四、“十三五”炼油行业相关政策导向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我国炼油行业转型升级、做强做优的关键五年,2013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将给炼油行业的“十三五”规划带来深远影响。

1) 在炼油产业布局层面,炼油项目审批权的下放、石化产业布局方案的规划将促使炼油企业进一步向规模化、炼化一体化、基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被城市合围 的、原油资源不足的炼油能力逐步向安全防护纵深广阔、市场需求旺盛的东南沿海七大石化产业基地集中,推动我国炼化布局进一步优化合理。

按 照中央企业现有炼油产能规划,以2014年原油加工能力7.46亿吨/年为基础测算,2020年我国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9.17亿吨/年。根据国内成品油 需求预测,2020年我国成品油需求量将达到3.5亿吨,按照60%的成品油收率和80%的开工率来计算[2],2020年需要炼油能力7.29亿吨/ 年,与规划相比炼油能力过剩1.88亿吨/年。除全部淘汰200万吨/年(含)以下小炼厂的8967万吨/年炼油能力之外,未来还需要淘汰或搬迁其他 9800万吨/年左右的炼油能力,届时这部分炼油能力取舍将由市场作出选择,盈利能力越低,淘汰几率越大。

原 油进口使用权的放开、成品油定价机制及税费的进一步改革将不断推动地炼优胜劣汰,实现规范管理、有效监督,有助于国家对地炼企业的规范管理与严格监督,不 但可有效地解决地炼企业的原油资源问题,而且会促进炼油行业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推进我国成品油市场的逐步市场化和国际化。

我 国成品油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更是挤压了炼油行业的利润空间,原油进口权的逐步放开将导致国内炼油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国企炼厂由于受到政 府部门严格监管,其盈利难度将越来越大。地方炼厂一直处在政府监管之外,真正纳入政府规划管理还需时日,一旦其解决了原油资源问题,再充分利用固有的经营 手段灵活等优势,地方炼厂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届时国有炼厂面临的盈利压力将更加巨大,部分企业甚至可能面临生存困难。

2) 在节能减排方面,《能源“十二五”规划》、《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等文件从战略层面对炼油行业发展进行了把控。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目标要 求,除煤炭、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外,石油消费所占比例不超过13%,而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消费比例为18%左右,这意味着 “十三五”期间我国石油消费比例要降低5个百分点,炼油行业发展空间将受到极大压缩。

要 通过大力发展天然气、电动交通工具等交通替代燃料,促进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控制排放增长,未来炼油行业在交通运输燃料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石化 节能减排指导意见、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试点、高耗能机电设备淘汰目录、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炼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等文件及标准对炼油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了 具体要求,未来炼油行业将通过建设在建监测、能源管理中心、采用节能减排技术、淘汰高耗能机电设备等手段不断降低综合能耗。

2020年 前,炼油企业单位综合能耗要达到58千克标油/吨,而2014年,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炼油单位综合能耗平均值分别为58.4千克标油/吨和64.9千克标 油/吨,除中国石化外,其他包括中国石油所属炼厂在内的绝大多数炼油企业都面临巨大的困难,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才有望按期达标。

3) 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成品油质量升级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法》、《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 《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一系列更加严格的法规,显示出国家要全面治理污染、还人民绿水青 山的决心,对炼油行业水排放、二氧化硫排放、成品油质量升级进程等规定了具体指标和要求,给炼油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未来炼油生产过程清洁化和产品 清洁化将成为炼厂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值 得注意的是,与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并称的史上最严的新《安全生产法》于2014年12月1日颁布实施,这是一次对旧法的全面修改,相比旧法,新法 强化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主体责任,明确政府安全监管定位及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加大了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力度。

上述国家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我国炼油行业“十三五”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短期内,炼油行业将经历艰难的整合升级过程,但从长远看,有助于我国炼油行业真正实现绿色、环保、低碳、健康发展,大幅度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

本文节选自《国际石油经济》2015年第5期《近年我国炼油行业相关政策及其导向》。阅读全文,请查阅期刊或登陆石油经济网http://www.petroecon.com.cn/。

本文转自: 国际石油经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502

堵住“贖身暗門” 我國擬規定貪汙受賄判死緩者最多減為無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6678.html

堵住“贖身暗門” 我國擬規定貪汙受賄判死緩者最多減為無期

一財網 秦夕雅 2015-08-25 11:29:00

若這一修改通過,無疑將加大對重大貪汙受賄犯罪的打擊力度。近些年來,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主要指保外就醫),成為部分罪犯、特別是貪官的“贖身暗門”。

8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六次會議上,刑法修正案(九)三審稿仍在審議中。

新華社認證微博“新華視點”消息稱,在8月24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增加規定,對犯貪汙、受賄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行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後,終身監禁,不得再減刑、假釋。

很顯然,若這一修改通過,無疑將加大對重大貪汙受賄犯罪的打擊力度。

近些年來,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主要指保外就醫),成為部分罪犯、特別是貪官的“贖身暗門”。

就死緩減刑而言,根據現行《刑法》規定:

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後,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執行死刑。

而緩期執行期滿後依法減為無期徒刑的,不能少於二十五年,緩期執行期滿後依法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於二十年。

這一規定意味著,在過去,貪汙受賄罪被判死緩者,至少將執行20年有期徒刑;而刑(九)三審稿則計劃將為這一減刑設定更為嚴厲的底線——無期。

有法學者分析,在當下,在經濟犯罪領域減少死刑適用的前提下,這一修改將強化對重大貪汙受賄犯罪的懲處力度;與全社會正在進行的反腐倡廉形成共振。

官員被判死緩後大幅減刑的報道屢見報端,引發輿論廣泛關註。

黑龍江省綏化市原市委書記馬德因受賄600余萬元被判死緩,現在司法部燕城監獄服刑。由於在服刑期間表現良好並獲嘉獎,2015年7月,北京市二中院裁定準予馬德減刑一年,這已是他第三次獲減刑,減刑至有期徒刑17年。馬德受賄賣官案被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查處的最大賣官案,牽涉官員260余名。

天門市原市委書記張二江因被時任湖北省委書記痛斥為“吹、賣、嫖、賭、貪”五毒俱全,人稱“五毒書記”。2002年張二江因犯有貪汙罪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但經過4次減刑,張二江獲得了6年1個月的減刑,並於2010年11月順利出獄。

據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2011年報道,中國在押犯每年至少有20%至30%獲得減刑,而官員獲減刑的比例則達到70%。

對於這一領域可能存在的“暗門”,2014年2月,中央政法委出臺關於嚴格規範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切實防止司法腐敗的指導意見:

意見要求,在刑法、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框架內,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主要指保外就醫)從嚴規定實體條件,從嚴規範程序,從重追究違法違規辦理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法律、紀律責任。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979

從數字看我國土壤汙染現狀 國合會建議設“土壤銀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169.html

從數字看我國土壤汙染現狀 國合會建議設“土壤銀行”

一財網 章軻 2015-11-11 10:58:00

全國土壤總超標率16.1%,汙染以無機型為主,占超標點位的82.8%,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部分地區土壤汙染比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廢氣地突出一些,南方土壤汙染重於北方地區。

從數字看我國土壤汙染現狀。

正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下稱“國合會”)2015年年會建議中國政府建立“土壤銀行”,並建議將已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的《土壤汙染防治法》,更名為《土壤環境保護法》。

土壤環境狀況正日趨嚴重

國合會土壤汙染管理專題政策研究項目組、中方組長上海財經大學環境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樹義在10日的大會發言中介紹,我國土壤環境狀況正日趨嚴重,總體上不容樂觀,土壤汙染主要是重金屬汙染,而且主要是人為活動造成的。

王樹義列舉了三組數據:去年4月全國汙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超標率16.1%,汙染以無機型為主,占超標點位的82.8%,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部分地區土壤汙染比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廢氣地突出一些,南方土壤汙染重於北方地區。

另一組數據來自國土部地質調查局發布的《中國耕地地球化學調查報告》,調查面積150.7萬平方公里,調查耕地將近14億畝,占20億畝耕地的68%。調查結果顯示,8%的耕地是受到汙染的。

第三組數據來自地球化學探索雜誌的調查報告,該調查報告認為中國目前清潔土壤為60%,次清潔土壤近30%,汙染土壤2.6%。

“土壤汙染將成為影響中國公眾健康與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如果再不加強土壤汙染管理恐怕出現大問題。”王樹義說,中國土壤汙染管理起步較晚,正如環境保護提出土壤問題晚於水和大氣一樣,真正意義上的土壤管理始於2005年,國務院發布《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這個決定指出,以防治土壤汙染為重點,加強農村環境保護;開展全國土壤汙染調查和超標耕地綜合治理;汙染嚴重難以修複的耕地應依法調整。

王樹義介紹,國務院決定頒布之後,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土壤汙染方面管理。2005年12月環保部、國土資源部啟動“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2008年環保部發布《關於加強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的意見》;2013年國務院印發《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以及正在編制中的《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

王樹義認為,中國土壤汙染管理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土壤汙染管理基本法律依據缺失;土壤環境標準體系不健全;土壤汙染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的能力比較薄弱;保護和治理土壤汙染的資金來源沒有保障。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國合會土壤汙染管理專題政策研究項目組將向中國政府提出六個方面建議,將土壤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確定下來。

“我們提出這個基本國策的建議主要基於兩點,一個是基於土壤是重要環境要素的特殊性,第二是基於中國土壤問題本身特殊性。”王樹義解釋說,土壤資源是人類食物主要來源,有的研究表明95%的食物全部來自於土壤。中國是13億人口大國,同時意味著它是糧食消費的大國,目前土壤生產和生態服務功能正不斷下降。

王樹義說,中國還需理清土壤汙染管理思路。制定綜合性法律,逐步形成中國土壤汙染法律規範體系。抓住兩個重點,一是保護清潔土壤,另一個是汙染土壤的環境風險防控。區別對待現在、過去和未來不同時期的土壤汙染問題。

土壤汙染將成為影響中國公眾健康與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攝影/章軻

鼓勵和支持建立“土壤銀行”

王樹義說,項目組建議將目前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列入立法規劃的《土壤汙染防治法》的制定,修改為制定《土壤環境保護法》,“我們的考慮是關於立法理念的轉變問題,過去說環境保護就等於汙染防治,但我們認為環境保護不等同於汙染防治,環境保護以保護優先。土壤環境保護是治本問題,土壤汙染修複是治標問題,這里不僅僅是名稱問題。”

王樹義說,將制定《土壤汙染防治法》修改為《土壤環境保護法》主要由我國解決土壤問題基本需求和制定這部法律的基本目的來決定的。從我國基本的土壤環境狀況來看,大概80%以上土壤目前還是清潔土壤,保護清潔土壤可能是目前中國最大問題,怎麽保護清潔土壤不受到汙染,不受到破壞,防止品質下降,這可能是解決土壤問題最基本需求,也是制定法律最基本目的。

“中國目前用於治理汙染土壤花費了巨大財力,有專家稱保護和修複已經受到汙染的財力分布是1比100的關系,花1塊錢保護花100塊錢修理,所以源頭保護,使土壤不變壞為基本需求。”王樹義說,《土壤環境保護法》這個角度規定更全面,相對《土壤汙染防治法》範圍更寬,包括土壤環境質量改善、已經受到汙染土壤風險防控,及土壤的修複等,重中之重是清潔土壤保護。

王樹義說,應當用特殊辦法解決歷史遺留土壤汙染問題。“目前已經找不到汙染責任人,找不到修複資金,不知道誰承擔責任,不知道誰花錢修複汙染,這個問題客觀存在,這是應當高度關註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世界各國在處理土壤問題上遇到普遍性的問題。”

王樹義表示,應建立清晰責任機制,明確治理修複的責任主體,同時建立專門資金基金,用於保障治理和修複的資金來源。在加強和完善土壤汙染管理方面還應當建立完善土壤管理激勵機制和系列措施。

“應再鼓勵和支持建立‘土壤銀行’。”王樹義說,設立“土壤銀行”不是把清潔土壤運到一個地方把它保存起來。而是將土壤價值納入到自然資源核算體系當中,設立土壤保護基金,以資金補助方式來刺激有機農業的發展。同時公開土壤環境信息,開通公眾和社會監督檢舉等渠道,創新公眾和企業政府合作共贏管理模式。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2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