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讨论:你愿意为优质企业付出多少 laoba1梁军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ko3k.html

尽管估值是艺术,也不可能有精确的结果,但不能因此而放弃估值和安全边际,否则买入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对于稳定的企业,保守的DCF估值结果最值得信赖、最具参考价值,加上其他的辅助方法,还是能得出较正确的安全边际区域。

 

豹豹

1、PEG是个伪指标,理论基础是很薄弱的;PE中的E,也要看具体的行业和企业,有些重资产的行业,1元的E,只能对应0.5元的FCFE。对于投资者而言,有些行业的E是高估了的,FCFE才有意义;
2、对于具备内在稳定性的企业而言,一个低的长期增长率也可以维持一个高PE;
3、与其强调“周期性”,不如强调内在稳定性;
4、过度依赖于宏观层面的预判、行业前景,是有问题的。基础的需求很难被替代,客观的说,具备内在稳定性的企业极少、极少。

1、这篇文章立论的基础,在于概念与形式逻辑的界定。
什么叫“能长期投资”?标准是什么,是某个绝对收益率么,还是相对收益率?这个“能”是强调“可能性”么?
这些得界定清楚,才好展开。否则的话,基准不确立,只是拧几只股票出来论证,这只是一种很不完全的归纳法,同一时间段里面我同样可以拧几只表现不好的股票 来论证“中国股市不能做长期投资”。再比如,即使日本股市熊了20年,是不是我可以拧出类似于丰田之类的股票来论证“日本股市也能做长期投资”?“买彩票 能致富”?
2、这个“能”的probability 
,对应的是环境、个人选股的素质,还是其他?这是普通人稍加努力就能做得到的,还是极高天赋与能力的人才能做得到的?这点区分很重要。
3、这种不完全的归纳,意义何在?是论证一种“充分条件”,作为近似的规律,还是干脆是按图索骥?
4、我相信《证券分析》中的朴素智慧——均值回归。“强者恒强”也是一种规律和客观现象,但是那的确是极少数。
投资世界里,实证研究多数是惘然的,成功之路固然有章可循,但无法按图索骥。
顺便啰嗦一句:除了巴菲特,还有卡拉曼很值得研究。

 

millionaire

可以看出来豹豹的逻辑思维很强,我几乎是不会辩驳,因为无从入手,大家对投资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这种思维甚至撼动我觉得自己的投资理论的基础是否站得住脚。但是深入思考之后还是有一些观点:
(1) 
在中国是否能进行基于企业的长期投资 这个问题我们无需认真地分辨他针对的群体,究竟是普通人稍加努力就能做得到的,还是极 高天赋与能力的人才能做得到的?我认为并不重要,只要我们确定能成功,那我们就得努力得到我们想得到的结果,只要是例证存在这种可能性,就存在我们追求的 意义,发表的这篇文章并不在于告诉你 你究竟有没有可能成为巴菲特,只在于告诉你巴菲特的方法在中国究竟行得通还是行不通。如果更深入一点来 看,我们应该拿着这样的选股标准来分析究竟按他的标准选出上述几家长期价值投资标的的概率,还有能长期持股的可能性,答案是不需要超人般的能力和心态,只 要是有心人,大多数人是能做到的。
(2)关于估值,豹豹并不认同laoba1的估值系统,直指PEG,而且豹豹的观点似乎是不认同针对优秀企业在相对高估值上面投资的理念。其实他的博上的 估值并不是单纯的PE及PEG,其实是一个体系,涉及ROE、垄断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确定性、成长性、竞争优势、企业经营存续期,选股的安全边际不 在于绝对与相对估值,而在于基本面的安全边际。如果上述条件都非常的好,可以给出较高的估值水平投资,注意,这是在基本面安全边际良好的基础上实行的。
 
 其实这几乎是不可能应用数字上来量化的,因为估值安全边际的买入是可能有陷阱的,就是踏空的风险,极端一点地说,就是如果你面对 伟大企业要打一折买入,那你得到的永远是银行利息。我们水平的高低在于平衡极端情况风险和踏空风险之间的能力,就是既不错过机会也不投资将会碰到极端条件 的企业。如果对于真正伟大的企业,设定高安全边际的风险要比一般估值水平买入的风险大得多。
 
 所以,估值是一个系统,是真正反映投资人能力的一个系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把握得恰当与没那么恰当的区别,PEG并没有错,他只是一个辅助指标。

(3) 强者恒强既然为一种长期存在的规律和客观存在,无论是不是极少数,都是必须研究清楚其中内在原因,不能因为只是极少数我们就置大好河山 于不顾。我的理解,强者恒强的现象还是在于基本面,就是ROE、垄断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确定性、成长性、竞争优势、企业经营存续期,如果基本面安全 边际足够的强,那他恒强的几率就要比其他企业大的多。
(4) 
梁军儒更像是“道”人,豹豹更像是“术”人,投资很多时候是不能用数字来说明问题的,所以在上面的问题上没有较真。如果用芒格的格栅理 论来说更是投资就升华成一种直觉,是历练出来的感觉,如果用数字和逻辑分析出来的就电脑好像看一幅话,能分析出来有多少种色彩,多少像素组成,但电脑分析 不出来画是不是漂亮。
提到的观点一面倒地倾向的观点,因为一直是看梁老师的博客成长的,但也符合我所掌握的客观事实,如有得罪之处请多多包含,仅供讨论。

 

汉尼拔

为何能够获利丰厚,我个人感觉有几点:
1、对投资标的内在价值有很深的了解
2、固守自己的原则,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耕耘
3、不机械的以单个指标(如市盈率)来简单判断手中持股是否高估,这一点特别重要。这也是大多数人曾经持有过这些优质股却不能坚持下去的经历。
4、没有对投资标的足够的深入了解和追踪分析,怎可能坚持持有?
市场诱惑多,市场的杂音也多,静下心来,在热闹中保持一分理性。
“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远远胜过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入一家一般的公司”。)“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远远胜过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入一家一般的公司”。

总想着赚大钱的人,往往最后总是亏大钱。
股市不是说你想赚多少就能赚多少,
天道酬勤,
怎么赚比赚多少更重要。
持续稳定的赚远胜于一时的暴利。
股市,没有天才,也没有奇才,只有这样,你才能理性地对面对,坚持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

 

舟山

特质不是相貌之类的,最差的个股有特质吗?特质就是壁垒,是因,不是果。长期持有白药这类的,即使在最高价买入,最多损失时间成本,不会血本无归,长期持有风险极小,而没有特质的,长期持有有可能血本无归。

 

新浪网友

那些期性股票,很多科技股、绩差概念股、重组股也许某个时候能大幅上涨个五六倍.可是几乎没有人能从中受益.很多持有这些股票的人即使在它们上涨了五六倍 依旧还在高高的山峰上站岗呢那些害得人倾家荡产或者永远解不了套的垃圾股,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为它们说好话,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们在某个时区涨幅比较大?它们 曾经从高峰一路下滑尸骨累累惨状怎么没有人去说呢,由于缺乏任何投资价值长期在低位盘整偶尔资金炒作一下就这么多人为之心动啊。

 

花都巴菲特

非周期性医药,消费股就一定比周期性股收益好吗
不一定见得,
医药,消费股的高市盈率在透支未来,用金子的价格买金子,或者这种企业以后发展停缓或者投资者开始给以不再那么高的市盈率时,付出金子的价格可能太贵了

消费股确实是很好,发展的确定性很大,只是太贵,只有通过时间磨平这种溢价
周期性行业(这里指地产煤炭银行),除了靠价格暴涨获得暴利外
还可以通过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张获得增长,而且增长空间很广阔,不一定非靠暴利
担心会出现05年以前的状况可以理解,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亦不同,周期性行业壮况未来就真的会回到2000年吗?看不出来

钢铁,有色,这种强周期行业,在经济下行周期可能会行业性亏损
但地产,煤炭,银行有出现行业性整体亏损吗
投资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的股东权益增长率是否确定,是否够高
为何06年-10年保利潞安招行可以跑赢楼主的消费股?
因为这4年这几个企业的就算经历调控,企业的发展依然稳步前进
虽然速度有高有低,但企业发展从来是螺旋式增长,股东权益增长率
一点都不低,不信可以看看年报一下几年来这几个企业的股东权益增长率
既然如此,未来几年不见得经济就会比08年差,在一个回暖期为什么
就断定这些典型企业的发展会停滞?看不出,倒是可以看得出保利招行
等的业绩锁定性非常高,在各自领域发展依然非常强大
投资,关键看的是企业的发展,而不单单是对行业的看法
巴菲特非常喜欢非周期行业,但也会投资韩国的浦项钢铁,为何???
因为环境不同,企业竞争力不同,发展前景不同,投资回报更不同
所谓的非周期消费业无非就是发展不太受经济环境影响,从而业绩增长
比较有保障,波动不大而已,但因此而享受如此高市盈率难以令人接受
对于您的三个问题,
主要您关心的还是周期性行业股价波动大,但波动大,B值大从来不是
投资的核心困扰问题
估值低的时候买入,20倍以下,如果15倍以下更好如现在,
估值高的时候40倍以上卖出
期间波动又如何,就算涨了2倍再下跌50%又如何
只要估值不超出可以接受范围,企业在未来3~5年成长确定
当然拿在手,享受成长,享受戴维斯双击

 

laoba1梁军儒

如果周期性行业象你想的那么简单,相信巴菲特、林奇这些大师不会把它们作为辅助标的了。
不要以为周期性行业一直都会象05-09年那样简单明了和暴利,在周期性行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那段时间只是个案。若有兴趣研究一下十年前的周期性行业,与近几年完全是两回事,收益率远没有近几年高,而且套你六七年是常有的事(可参考《周期性行业的暴利仅此一次 
》一文),即便能翻身,年复合收益率也会很低。未来周期性行业将逐步恢复常态。

 

新浪网友

另外当当用市盈率衡量企业价值局限是很大的.我知道很多人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来为股票高市盈率打气这是很害人的.但对于真正优质中国企业,你千万不要低估 它们的成长速度和空间.这几年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超乎大家的想象的.白药才70亿美金市值算个屁啊所以不要跟瑞辉比,现在中国企业关键是成长\成长还是成 长!只有企业快速扩张才能为股东增值.如果中国现在的上市公司三五十年后能真正出现世界五百强企业.那将来的一年分红比现在营业收入还 高.........

 

汉尼拔

再说一下选择的指标问题,不同的人喜欢用不同的指标,大致上可以划归两类:
一类是用于评估内在价值的:如ROE,毛利率,。。。
一类是用于买卖决策的:如PE、PB。。。。。
我个人的看法是,指标之间,特别是分属于不同类别的指标之间不要相互对顶甚至以一项去否定另一项。
最好是以内在价值的评估为基础,以第二类的指标做出买卖决策。
还有一点,指标不要搞得太复杂。

 

劲宇

30%的净资产收益率,全部保留盈余,不考虑增发和分红,7年后净资产应增加6倍多,上述股票总收益率远大于此值,原因要么六年前价格低估,或者现在价格 高估。这让我想起了八、九十年代的伯克希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也是总市值增长率远大于净资产增长率,伯克希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后面十年涨幅远小于大 盘。结合目前市场流行投资消费股和医药股的背景,我估计消费股和医药股未来回归价值会是大概率事情。长期来说,总市值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是一致的。

 

半粒尘埃
我觉得做投资没有那么复杂。好公司人人都知道,金牛百强前十名的公司不会差到那里,便宜的时候大胆买入一直持有到市场疯狂时卖掉赚几陪很正常只要有耐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81

創業失敗的七大緣由:太以創意為中心居首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211.html

據國外媒體報導,Ciplex創始人伊利亞·波辛(Ilya Pozin)近日刊文指出,七大失誤導致創業失敗。以下是文章全文:

有了偉大的創意就能確保創業成功嗎?顯然不對。

雖然下面的數據有點討厭,但3/4的創業公司還沒接觸市場就慘遭淘汰。是的,即便那些再偉大的創意也會被丟進垃圾桶裡。作為一家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導師以及青年企業家委員會的成員,我見證過太多的創業公司過早夭折。

即便聽起來很讓人氣餒,但比較現實的期望是創業公司成功的關鍵。通過多年來參與創業公司圈,我總結出很多創業的失誤和失策,包括負面的合作關係、過度開發的產品以及糟糕的市場營銷策略。當然,如果企業家能夠避免下面幾個錯誤,那麼等待他們的將是成功。

1、太以創意為中心。這點很難理解,但創業成功靠的不僅僅是一個好點子。當今社會,創意一抓一大把。你肯定也不是第一個想到的人。真正關鍵的是做事的人。不要將自己和某種創意牢牢綁定,以更開闊的視野做事。

2、太快放棄。關於創業成功這件事,放棄肯定不是一個要素。創立一項事業需要強大的責任心和毅力去跨越一個個障礙。遇到困難要具備彈性,持續地克服負面情緒才能讓你在正確的道路加速前進。

3、忽略簡潔性的魔力。創業公司經常會失去關注點,過度開發他們的產品。不管你信不信,多加幾個功能並不會把你和競爭對手區別開。確保你設計的是最小可用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4、預先規劃市場營銷策略。你認為自己研發一種了不起的產品,其他人可不這麼認為。所以市場營銷和用戶接納程度是創業成功的關鍵。我經常看到很多創業者花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開發產品,但是在產品發佈方面,未能給出詳細的策略和預算。如果想讓公司發展壯大,一開始就要想好市場營銷策略。

5、從不詢問建議。逃避任何刺耳的批評只會讓你走向失敗。有經驗人士提供的建設性批評意見能保持公司健康發展。收集這些反饋意見時保持開放的態度。只為那些真正值得你關注的意見改變策略。

6、想的太大。你想讓每個人都用你的產品,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你可以想的很大,但找到屬於自己的小市場。這樣市場營銷會更廉價、有效和方便。比如你開發了高爾夫產品,你絕對不會把它推銷給阿拉斯加人,對吧?相反,你應該關注一個地區以及所選目標客戶的潛在共同興趣。這樣市場營銷策略會更加簡單化。

7、雇錯了人。就像我之前說的那樣,人才是偉大創意後面的驅動力。如果你的團隊充斥著不夠激情、機智的人,那麼他們就為你埋下失敗的伏筆。他們甚至可能是你的商業夥伴。如果設立長久的成功目標,就要選擇恰當的團隊成員,同時他們在技能、觀點和做事角度方面和你形成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12

摩根大通承認內控不力,同意為倫敦鯨事件支付9.2億美元罰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389

週四,摩根大通與監管機構就「倫敦鯨」事件達成和解,同意支付9.2億美元的罰金,並承認了銀行的內部控制存在問題

摩根大通9.2億美元的罰金分別賠償給了SEC(2億美元)、美國貨幣監理署(3億美元)、美聯儲(2億美元)和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2.2億美元)。

監管機構的關注點在於,摩根大通的風險管理和財務報告系統出現了問題,並認為它沒有把風險管理系統的不足向其董事會和監管機構報告。

該銀行首席執行官Jamie Dimon承認了摩根大通的行為違背了美國的證券法。他在一份聲明中稱:

「我們已經承擔了責任,並從開始就意識到了我們的錯誤。我們從中學到了教訓,並努力彌補錯誤。我們將繼續努力,希望不但我們的股東和客戶認為我們是各方面都最好的銀行,也希望我們的監管者有同樣的看法。既然損失已經發生,我們就得做出許多改變。這些改變將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壯和明智,也會使我們成為一家更好的企業。」

摩根大通一直受到法律訴訟的壓力,而這項和解協議是一個里程碑事件。

但是,美國司法部和CFTC仍然在調查此事

Portales Partners LLC的分析師Charles Peabody對彭博表示,摩根大通的所付出的代價仍然沒有結束。投資者希望清楚的知道摩根大通此事的嚴重性。Peabody稱:

「因為美聯儲仍然在接受CFTC和美國司法部的調查,因此我還不確定這項和解能夠讓我們得出什麼結論。」

一些背景如下:

此前,市場預計摩根大通將支付至少7億美元的罰款。FT預計,摩根大通的罰款金額至少達8億美元。

2011年5月份,摩根大通在倫敦鯨事件中損失了20億美元。幾個月後,該銀行的損失就達到了58億美元。

上個月,美國司法部對兩名前摩根大通的倫敦交易員提起了刑事訴訟,指控他們故意少報他們在交易中的損失。

美國股市開盤後,摩根大通股價一路走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93

仍不死心,安倍有意為TPP生效繼續勸說美國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4日在參院全體會議回答代表質詢時,就簽署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總統令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稱“我認為其明白自由且公平貿易的重要性”,表達了將繼續勸說美方以促使生效的想法。

共同社報道稱,安倍同時指出,“經過數年談判取得成果的規則將成為21世紀的世界標準。”他還提及了推進自由貿易的必要性,強調“也將切實推行重振經濟所必要的措施,包括支援欲進軍海外的中小企業及加強農林水產業等”。

官房副長官萩生田光一在記者會上表示“有關TPP的戰略性、經濟性意義,將繼續沈下心來尋求理解”。至於有關力爭以排除美國的11個TPP參加國框架下使之生效的方案,他否定稱“目前沒有考慮”。

總務相高市早苗在記者會上表示:“日本將在構建擁有自由且公平的共通規則的自由貿易圈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和美國就TPP重要性進行對話也很重要。”

同樣對TPP協定沒有死心的還有新加坡,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此前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強烈的意願,希望TPP繼續走下去。

此外,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這三個簽約國也正計劃“曲線救國”,澳大利亞貿易與投資部長Steven Ciobo24日接受采訪時稱,中國和印尼可以加入該協定,以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白,指出TPP“原有的架構就是為了讓其他國家能夠加入。”

他表示:“我知道印尼已表達了興趣,而且如果我們能夠對其重新規劃,中國也有可能加入。”

23日,特朗普正式簽署命令,啟動美國撤出TPP的進程

TPP是卸任總統奧巴馬極力推行的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協定,有12個國家參與其中(美國、智利、秘魯、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新西蘭、文萊、澳大利亞、日本、墨西哥、加拿大),經濟總量達全球40%。

特朗普此前曾多次指出,TPP將給美國制造業帶來沖擊,他就任後美國將立即退出TPP。當地時間1月23日中午,特朗普正式簽署命令,開始啟動美國撤出TPP的進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711

除了劉強東,圓通老板願意為快遞員五險一金少賺10億元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6/161265.shtml

除了劉強東,圓通老板願意為快遞員五險一金少賺10億元嗎?
王亞奇 王亞奇

除了劉強東,圓通老板願意為快遞員五險一金少賺10億元嗎?

快遞員現在吃的是青春飯,將來誰來養活他們?

本文由i黑馬原創,作者王亞奇,編輯盧旭成。

劉強東與圓通速遞微博開撕

此事緣起於2月11日,某網友在百度圓通貼吧發布一則爆料,該網友稱自己有八件快遞在北京花園橋網點停了半個多月一直收不到,忍無可忍只能親身前往取件,卻被幾萬件堆放在一起的快遞震驚:沒有工作人員,取件只能在堆積如山的快遞包裹里自己翻,拿件隨便無人看管……詢問之下得知,圓通欠了他們至少八九萬的工資。

今日18:23,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在微博上表示,這幾天看到有快遞公司停擺的新聞,並吐槽這是電商十幾年高增長隱藏起來的毒瘤。

2 

快遞公司是如何發財的呢?

劉強東此番吐槽,再次把快遞業的痼疾給點了出來——中國快遞業和它服務的電商業的繁榮是以“盤剝”年青人為代價的。

2016年是快遞公司上市大年,申通、圓通、順豐、韻達紛紛通過借殼,在國內實現了上市,中通快遞也在美國實現了IPO。這些公司上市後,市值驚人:圓通718億元;申通411億元(2月16日收盤價)……利潤少則數億元,多則十幾億元。這些快遞公司的老板身家也以百億元計。

創業家&i黑馬仔細比對了圓通公司的財報發現,圓通主要通過面單費、中轉費、派送費獲取收入。加盟商需先向圓通購買面單和按標準費用繳納對應的派送費,日常還要支付圓通中轉費。派件結束後,圓通才結算相應的費用給加盟商。2015年圓通的面單費+中轉費+派送費分別是27.52億元+44.14億元+42.37億元。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圓通的客戶是加盟商。

繳納了如此多費用給圓通的加盟商,則依靠快遞員送件獲取收入。為了利益最大化,加盟商大多采取低底薪+送件提成的薪酬制度。

據《揚子晚報》報道,2015年在南京南京鼓樓區的圓通快遞站,普通快遞員“底薪2000元,每天至少送滿100單,每單可以提成0.5元。”

但這建立在犧牲快遞人員的利益上

為了降低成本,圓通加盟站是不給快遞員上保險和社保的,“只給送貨的電動車投了保。”因為沒有保障,快遞員只能自己保重自己,快遞員圈子有這樣一種說法,“寧可摔車、摔貨,不可摔人”。

在中國,任何一家企業,給員工上“五險一金”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中國領先的快遞公司,除了順豐、EMS這種直營為主的公司外,大部分通過加盟的方式巧妙避開了這筆成本,保證了其近10%的凈利潤率(圓通2015年的凈利潤率按中通的統計口徑達9.75%)。

正是靠如此粗暴的方式,圓通快速擴張,2015年實現快遞量30.3億件,市場份額14.7%,號稱中國第一。

這種擴張帶來的後果也很明顯:加盟商的快遞員都把這份工作當做一個過渡,辛苦幹幾個月,賺到錢就閃人,流動性很大。他們用戶至上觀念薄弱,是否按時派件隨意性強。

他們確實需要向劉強東老板學習

中國快遞行業已變成中國支柱產業之一,據國家郵政局的數據,2016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完成313.5億件,同比增長51.7%;業務收入完成4005億元,同比增長44.6%。擁有超過200萬快遞員的行業卻普遍缺乏保險和社保,這實在不像一個主流行業該有的樣子。這讓相關部門捉急——2016年12月13日人社部新聞吹風會上,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主任唐霽松就呼籲給快遞員繳納社保。

撇開快遞員大部分是年輕人,寧願要高工資而對社保和保險意識淡薄的現狀不談,在創業家&i黑馬看來,主動給快遞員上社保和保險,應該是這些身家百億的快遞大亨們應該主動幹的事情。

這方面他們確實要向劉強東學習。他寧願京東虧損,也要把6萬名配送條線的員工全部弄成全職員工,上“五險一金”,他以此為豪。“每個配送員的工作不是一個簡單的體力勞動,是一份為客戶服務的偉大而有尊嚴的工作。”這是劉強東發給京東配送員內部信中的一句話。

讓快遞員有尊嚴地工作,除了東哥,其他快遞公司老板願意為此少賺數十億元嗎?

但顯然,圓通不能接受劉強東的觀點,@圓通速遞 官微轉發了一條關於京東刷單的新聞,其態度不言而喻。

3

圓通速遞有限公司關於網絡媒體失實報道的聲明

2月15日,部分網絡媒體以北京地區個別加盟網點整頓過程中出現的服務問題發布或轉載了“圓通可能要倒閉了”等失實報道,根據有關實際情況,公司聲明如下:

1、圓通速遞整體運營正常,包括北京區域在內的快件攬派均正常進行。

2、圓通速遞一貫以“客戶要求、圓通使命”作為服務宗旨,通過對加盟商的嚴格考核和優勝劣汰等機制不斷提升加盟體系整體運作質量。有關報道中提及的北京花園橋加盟網點因服務質量問題已被內部調整,受到影響的所有快件明天(2月17日)可派送完畢,花園橋加盟網點區域內的快件收派目前已恢複正常。我公司向受此影響的消費者致以最誠摯的歉意,並將按照服務約定向有關客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3、由於集中發貨、員工返崗等原因,春節後快遞業務整體運營壓力較大是歷年均可能出現的情況,也是整個行業的痛點,2017年春節後我公司也采取了多種方式確保整體業務高效、平穩運行。

4、有關網絡媒體的報道在事件性質、快件延誤時間、延誤件數量等方面均嚴重失實,我公司已經啟動法律程序,依法追究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

圓通速遞有限公司

2017年2月16日

圓通快遞 停擺 互撕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729

基因定制啤酒探路市場 你願意為哪些個性化定制買單?

如果有一瓶根據你的基因特點定制的啤酒放在面前,你願意為它付多少錢?

近期,美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宣布與英國倫敦一家名叫Meantime的啤酒制造商進行合作,專門為有錢的啤酒愛好者定制專屬啤酒,每桶售價可不便宜,制作一次(1200升/桶)的費用高達25000英鎊(30550美元,約合21萬人民幣),按照660ml一瓶來計算,一瓶折合人民幣105元。

縱觀國內啤酒定制市場,一些品牌只是在啤酒包裝上推出定制元素,比如在定制啤酒瓶上印出專屬照片等,但還沒有根據個人基因定制的啤酒出現。不過,國內一些基因檢測公司從個人基因組數據出發,推出個性化減肥方案,定制營養餐,還有一些公司進行定制護膚品開發等。

23andMe是否會開基因檢測公司和食品或飲品定制先河,從基因檢測出發,而衍生的醫療、健康、營養、美容等結合的個人定制的市場前景到底有多大?

噱頭大於實際意義

啤酒定制依據的原理是什麽?Meantime啤酒廠與23andMe合作,在釀制個性化啤酒之前,從客戶身上進行唾液取樣,然後科學家進行分析,檢測客戶的口腔味覺感受器(TAS2R38基因)對丙基硫氧嘧啶(一種可以從卷心菜、生西藍花、咖啡、黑啤中提取出的、類似苦味劑的物質)的敏感度,進而了解該用戶對苦味的喜好,有些人喜歡苦味較重的口味,有些喜歡清甜的口味。

一旦基因檢測結果出來後,啤酒廠就會將根據基因信息開始著手制作符合客戶需要的啤酒。啤酒樣本制成後,他們會邀請客戶與釀酒師一對一座談,並試喝樣品,以確保口感是否符合客戶的喜好。之後,客戶還可以親自體驗釀酒的過程,比如添加啤酒花、谷物和進行測試。

啤酒制造商Meantime的釀酒師Ciaran Giblin表示,這是世界上首款利用先進的基因技術根據個人DNA定制的啤酒。消費者只要往23andMe送一份自己的唾液樣本,他們就會提供給你一個配方,這個配方做出的產品是根據消費者的基因組成所研制出的最符合其口味的啤酒。

除了享受專屬的DNA量身定制客戶的啤酒,客戶還可以通過增加費用:為自己的啤酒命名;享受直達家中裝罐、供應到酒吧或直接入窖儲存的服務;參與一次名叫“The Knowledge(求知)”的課程;設計自己的專屬logo、啤酒瓶或啤酒杯等服務。

從售價來看,一瓶定制660ml的DNA啤酒售價105元人民幣,幾乎相當於一箱普通啤酒的價格,而定制啤酒不會以零售方式出現,而是為“土豪”以1200升/桶 來定制的。

以精準醫療為主業的元碼基因CEO田埂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基因定制啤酒的原理非常簡單,用基因來檢測用戶感受苦味的程度,如果用戶對苦味敏感,就降低苦味。人的味覺受體的基因比較簡單,但是嗅覺受體的基因已發現的有200多個,定制啤酒只是考慮了人的基因對苦味的靈敏度,所以這項定制的噱頭作用大於實際意義。

基因個性化定制市場潛力巨大

23andMe一直以來都是世界範圍內消費級基因檢測類別里具有標桿意義的公司。這家位於美國加州的公司,由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的前妻安妮·沃西基(Anne Wojcicki)創辦,它直接面向消費者唾液檢測的個人基因組試驗在2008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最佳發明。

23andMe為消費者提供包括族源分析、遺傳性狀和遺傳性疾病的風險評估等檢測。2015年6月,23andMe的基因檢測樣本量已經達到100萬個。在基因數據應用方面,23andMe做了很多嘗試,從藥物到食物,從運動方案到個性化的文娛用品,除了啤酒外,還有根據個人基因組數據定制的圍巾,根據個人基因組數據生成的音樂和手機壁紙,甚至還有手機卡牌遊戲。

WeGene(微基因)是國內被稱為最“像”23andMe的公司,為國內互聯網消費者提供消費級的基因檢測。所謂消費級,和應用於臨床的基因檢測相對應的,是消費者科學認知自身遺傳特性的一種方式,檢測結果有一定的科學性,但不具備臨床指導意義。

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在國內的接受度和美國相比顯然差了一大截,WeGene創立兩年多來,口碑不斷提升,樣本量目前達到數萬,但與23andMe的百萬樣本量仍有不小差距。

WeGene CTO陳鋼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基因檢測的結果本身並不是目標,後續根據包括基因組數據在內的人體數據的定制解決方案才是最終目標,而啤酒只是其中一個小事而已。整體而言,營養基因組學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很多食品行業的巨頭在這個領域都有長期的投入。歐美的科研機構也有很多營養基因組學方面的項目,比如歐盟的Food2me項目。營養基因組學公司Nutrigenomix在全球22個國家或地區提供服務,授權服務商超過一千家,在香港地區就有十余家。

陳鋼表示,如何在個性化同時,真正給消費者帶來好處是更重要的事情。 WeGene也在發展定制化服務生態,比如,有健身公司給WeGene的用戶提供基於基因組的個性化減肥指導,價格不便宜,銷售還不錯,還有和合作夥伴開發的定制營養餐也有一定市場。

作為人體數字化的入口,基因檢測如何和人們的醫療、健康、營養、美容等結合,推出個性化醫療,個性化營養、個體化美容等,並實現產業化和商業化,是國內基因產業一直探索的目標。

田埂認為,定制食品除了味道需求外,還有營養的需求,比如根據基因組數據,有些人不能代謝某些物質,有些人身體里本身缺乏某些物質,根據個人代謝能力和營養需求定制食品未來比啤酒的需求更強。

個性化美容護膚和基因、代謝等結合,被認為是基因定制化頗具潛力的市場。英國的geneu和美國的skinshift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國內數字生命公司碳雲智能就提出要和一些護膚品公司合作,為消費者定制護膚品,提供精準護膚。

設想一下,如果基因檢測公司和一些化妝品公司合作,利用基因組學,微生物組學(檢測尿液、糞便、表皮微生物等)和生活習慣調研等不同手段,建立了精準化肌膚護理的解決方案,尤其提出抗衰老的個性化方案,或許會有很多女性願意為此買單。

一位化妝品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精準護膚的市場才剛剛開始,更多的公司只是嘗試。女性對於美的追求從初級到高端,高端以後還是會出現衰老,整形和醫療美容就有了市場。每個人的皮膚特質不同,基因護膚品定制的市場肯定很大,但是如何推廣和普及還需要積累。

事實上,基因個性化定制是個大概念,也是一個涵蓋產業相當廣的領域。田埂就舉例說,基於基因組學而進行的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個體化的飲食方案,美容方案,都屬於個人定制,以後環境溫度,服裝材料都可能會根據個體遺傳基礎進行定制化調節。

“未來還或許可以根據遺傳匹配度以及遺傳喜好,精準的找到一個男朋友,是不是叫定制伴侶?”田埂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