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迷心竅下的必然 林奇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6638


林 奇:「人生在世應追求些甚麼,只能由個人自己去作判斷。人生的價值往往是在追求的過程中產生,以甚麼作追求的目標反而不重要。」施永青先生如是說。林奇亦 深表認同,惟昔日我們的部分香港人,財迷心竅,炒樓炒過籠,一注本錢卻炒三間屋,九七金融風暴一到,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穿上泳褲和泳衣在裸泳!

林奇始終認為:「買樓不是罪!」

只有在「錯誤時間」、「錯誤評估個人可負擔能力」、「錯誤價錢」下盲從買入,才是罪!一如亂聽冧巴買入超級無良坑人垃圾莊家股,而犯上這種罪的人,其可預期的發生性並不是偶然,而是財迷心竅下的必然!


為蝸居做房奴值得嗎?

《am730》
2010/01/13
文:施永青


我年輕的時候,熱衷於社會運動,常譏笑那些不肯關心社會的同學只懂得搞「四仔運動」。所謂「四仔運動」,就是指買架車仔、追個女仔、買間屋仔、生個BB仔。對當時不少年輕人來說,這已是他們的人生的簡單寫照了。

這「四仔」中,最關鍵的是有能力買間屋仔,有了間屋仔,就不難娶到個老婆仔,生番個BB仔,有沒有車仔都不成問題。然而,要在香港買間屋仔並不容易,為達此目的,年輕人須畢生為它付出代價。

讀 書時,他們學習只顧求分數,以便用會考的好成績去換取一份好工作。開始有工作,就得節衣縮食,積累首期買樓。樓未供完,老婆已要生孩子,原有那間蝸居已不 夠用,非買間大一點的不可,於是又得由頭辛苦過。一如希臘神話裏,普羅米修斯被罰,需把大石背上山頂,但大石一放下就滾落山,令他又得不斷地落山再搬過。 不少香港人的一生,就是在買完一間樓再買一間中度過。有些二十四孝父母,自己有樓後,還想買間給子女。所以,把他們稱為房奴,並不為過。

我當時心想,難道我的一生也應該這樣過嗎?人生可不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我拒絕為買屋而虛耗自己的青春。我選擇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工人夜校教書。工作的收入雖然低微,但很有意義。我可以讓那些年紀輕輕就失去讀書機會的工人有讀夜校的機會,還可以喚醒他們去維護自己的權益。

我教了八年書,不能說沒做過一點好事,但相對經濟起飛對香港工人帶來的好處,簡直是微不足道。

隨著社會的進步,香港已不准僱用童工,青年人都有接受免費教育的機會。我們原有的工作,已變得沒有需要。

我 發覺,香港的經濟之所以有這麼快的發展,並不是靠少數知識分子肯自我犧牲去為人民服務;而是靠大量沒有偉大理想的普通人,為了結婚、生子、而不斷努力奮 鬥。可能正是因為有這麼多人願意投身「四仔運動」,香港才能迅速富裕起來。我忽然對願意做房奴的人肅然起敬,覺得他們絕不比那些一心想做「救世主」的知識 分子卑微。

人生在世應追求些甚麼,只能由個人自己去作判斷。人生的價值往往是在追求的過程中產生,以甚麼作追求的目標反而不重要。我認識有個朋友,在香港工作時,他的理想就是要買間獨立屋;後來移民加拿大,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獨立屋,目標達到後,人生卻失去了動力,最後寧願回來香港,獻身為蝸居而努力的工作。

或許你不認同這樣的選擇,但對有些人來說,買樓對他們來說,是更容易令他們投入的目標,他們在為此而努力不懈的時候,個人的潛力反而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生活才有喜怒哀樂。

誰有權去譏笑他們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18

国美:一种商业传奇的必然与偶然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7671.html

们对国美的未来充满担忧和好奇,除了关注黄光裕家族和陈晓为代表的董事会争斗的诸多砝码,我 们为解读这一事件带来新的维度:国美发展成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我们关心的是,不管黄陈之争结局如何,作为一个公众企业,国美将走向何方?以国美为代表的 3C渠道霸权时代是否已经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度过了最美好的 25年,随着电子商务发展和上游企业自建渠道意识的觉醒,国美最好的时光是否已经一去不复返?

25年前,当黄光裕与哥哥黄俊钦借了4000元走出汕头郊外的凤壶村,一定不会想到自己能成就一番商业传奇。假如时光能倒流,身在牢狱的他,或许还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这条路。

因为,这条路,迎合了一个商品短缺到商品丰富、制造业薄弱再到制造勃兴的大国的崛起。得益于此,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流通业尤其专业的流通渠道,从一个不具名分的制造业附庸、商业“原罪者”,开始变身为中国现代商业价值链中的核心力量。

在家电连锁零售渠道领域,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已成为拥有定义产品、左右价格、影响产业结构力量的主人。延续多年的渠道霸权话题,仍然彰显着渠道领域的威权意识。

但将视线放在3C零售之外的中国整个流通业,却并没有更多类似命运的人物出现。国美的商业传奇,一定带有某种难以言传的偶然性。否则,果断、敏锐、悟性极高的黄光裕,应该不会“旁逸斜出”,偏离合法的商业游戏规则,由一个渠道英雄转化为自我毁灭的悲剧人生。

国美电器

黄光裕最早的经历正是商业。当他十五六岁时,便与哥哥黄俊钦到内蒙古倒货。

几本黄光裕传记显示,他们当年怀揣从母亲那里借来的4000元由家乡向北方倒卖电子表、收音机。那个年代,这些产品对普通中国人的吸引力,或许就像眼下的苹果iPad。

但那时倒货却是投机倒把、违法违纪的事情。黄光裕胞妹黄秀虹说,那时家里特别害怕,总是提心吊胆。结果后来果然出事了。黄俊钦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他的父亲在老家先后各自被关了81天。

底层生存经历,让黄光裕心中沉淀下奋斗的欲望。随即,他跟着哥哥在老家开无线电厂,做扩音器、喇叭生意,赚了点钱。之后觉得做制造业不合适,于是1987年重回商业,在北京卖服装,没赚到钱,两个月后彻底转做电器。

这正是国美创立的源头。这一定位,直接让他们获得了重大生意机会。那时,中国家电业正处于变局时刻,1978年后引进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生产线, 在计划定点生产政策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70多个冰箱生产厂、80多个洗衣机生产厂等开始释放产能。但因需要凭票到国营商场购买,市场供不应 求,消费热情迸发的老百姓,常常买不到货。

于是黄光裕兄弟开始四处钻营拿货,广东那边进口商品集散地的优势让他们大赚了一笔。在这一过程中,黄光裕开始体会到货款与商品周转率之间的微妙关 系,并学会了玩弄小小的资本游戏。比如明明缺货,却在店里摆满纸箱,伪造商品库存,借此吸纳老百姓的定金,增加现金流开支。由此,他在京城快速累积起名 气。直到1990年,他们终于摆脱中间商角色,获得家电厂家青睐,建立起直供合作。

角色转变给了国美巨大产业机会。3年后,黄光裕在北京拥有20多家门店。1993年,他正式成立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将所有店面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这是中国家电零售连锁渠道的雏形。之后,他去日本考察,正式确立了连锁发展之路。

接下来,几乎就是一场疯狂地跑马圈地的陈旧故事。国美电器以及与它差不多同时起步的同行苏宁、永乐们,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展开了开店竞赛。这一疯狂局面,在2004至2007年达到高潮。最火热的几个月,国美电器平均每日新开两家门店。

在这一局面下,国美电器从制造业的附庸者成长为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业的翘楚,仅花了不到10年,且一直稳居中国商业连锁百强前十名。而黄光裕,则从一 个山村出来的倒货青年变身为商业社会的大众英雄,他的名字一直闪烁在中国甚至海外各家媒体的显著位置。2001年,他首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 列第 27位,2004年、2005年则蝉联首富称号。截至今天,虽然身陷囹圄,他仍是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传奇的偶然:一场异化游戏

抓住了制造大国崛起背后隐含的商业流通机会的国美电器,并非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否则,在它周围,绝不可能出现苏宁电器、永乐家电、大中电器等众多连锁品牌。事实上,张近东、陈晓等人创业经历甚至比黄光裕更波折。

黄光裕与国美电器的传奇,带有相当程度的偶然性:与其说是一种商业传奇,不如说是一种巧妙的商业游戏。

游戏有多种玩法。其一是隐蔽的商业地产商角色,其二是类金融生存。两种模式在体面、光鲜的家电连锁台面下,交汇成传奇故事,并带来深刻的商业“原罪”意识。

“这个行业跟地产之间,本来就有一种很自然的联系。”国美电器某高层说,家电连锁渠道在门店上的布局,从选址规划到最后落地执行,整个过程跟商业地产的布局完全类似。

这是国美、苏宁等家电零售企业甚至整个实体零售业心照不宣的发展脉络。那些租赁的门店,可以让它们变身为二房东角色,进场费等许多费用就是店面场所间接带来的收益,而那些自建的门店、购置的商场,则直接让它们成了房东。

黄光裕等至今仍崇尚连锁零售规模化胜于单店利润。原因在于,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一个地理位置带有不可复制的特征。但吸引上游供应商,快速复制大量门店,将能给予外界一种固定资产庞大的印象,借此打造资本运营的基础。

截至目前,黄光裕仍然不改初衷。几天前,他对陈晓等国美管理层的攻击中,就直接强调了这一思维。在他看来,保持门店数量规模是国美电器领先苏宁的第一要义。

事实上,还不仅如此。早在1993年国美电器正式创立前,黄光裕便与哥哥正式进军房地产,最后限于发展路径,他与哥哥分工,房地产主要由哥哥经营,而他则更侧重家电连锁零售。而张近东与其兄张桂平的分工发展路径,与黄氏兄弟之间有着惊人的一致。

截至目前,国美集团旗下商业地产、房地产业务已成气候,而它当初建立的基础,恰恰正是国美电器直接或间接的现金流。

这是一种异化的生存方式。也是过去多年,国美电器虽然利润非常低,但在黄光裕手里,却不是纯粹的家电连锁渠道,而是一种吸引资本注意力的门面,庞大的门店规模,能持续带来银行授信或打通其他融资渠道,从而带来更多现金流支撑家电之外的业务。

另一种玩法,即为类金融生存。业内人士认为,国美电器之所以能够低成本、高速度地跑马圈地,原因在于通过占用供应商货款,通过快速的商品周转周期维持一种银行吸纳存款的生意模式。只要它不停地开店,扩张规模,就能永远维持这一模式。

这种模式,几乎是零成本。有经济学家2004年分析过,国美新增一家门店大约需4000万元资金,如每年新开300家,需要资金约120亿元,可国美电器报表显示,当年其资产负债表上现金及等价物仅15.65亿元,缺口极大。

不过,由于存在上述模式,国美将成本转嫁了出去,它几乎仅仅负责设计装修等少量费用。比如,本周陈晓本人公布的数据,未来5年,要开700多家门店,每家仅需100万~300万元。

显然,如果没有商业地产空间作为基础,而仅仅依靠品牌力量,国美不可能拥有如此低廉的布局成本。因此,类金融生存的基础,依然在于前者,即家电连锁零售发展与商业地产的紧密联姻。

事实上,截至目前,国美与苏宁虽然调整了过去多年盲目跑马圈地的布局思路,开始优化网络布局,但是,这一过程中,它们主要考虑的依然是规模化,比如,过去一线城市数量众多、面积有限的门店,正在被超大面积的大店取代,并朝二级市场复制。

国美们:美好时光在飞逝

国美们的最新布局证明,黄光裕等人的商业传奇并非不可复制。

百思买一位中层人士表示,中国城市化进程还会经历很长的历史,即便是上海、北京这种看上去门店饱和的市场,一个新来者同样能够获得生机。

《第一财经日报》已从万得城高管处获得确切消息,10月28日,该公司中国首店将正式开张,而且,一年内,还将开出另外4家。它们全部位于上海。

而其他区域市场,尤其是城镇市场,国美、苏宁的覆盖效果同样不好。国美收购永乐时,它曾表示,国美、苏宁等专业的连锁渠道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仅15%左右。全国区域市场数量众多的小型家电零售商、代理商瓜分了剩余的更大的市场。

即便如此,竞争对手随时都会对主要集中在一线市场的15%发起冲击。截至目前,百思买已在中国布局自有品牌门店10多家,而旗下五星电器则拥有近 200 家门店,它已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加快布局速度。万得城人士表示,未来5年,公司门店不会少于100家,且集中于一线城市,而这已是最保守的布局。

而随着国美、苏宁的零售多元化转型,其他更多的综合性的零售渠道如沃尔玛、专业的3C连锁零售商宏图三胞等,甚至传统的IT大卖场,都已经成为直接的竞争对手。

这还只是实体的竞争。在虚拟的电子商务市场,数量众多的B2C企业如京东商城正逐步发出声音。它们个体规模虽然目前还停留在100亿元以下,仅为国 美、苏宁的1/10,但是,京东商城的成长速度却5倍于国美们。一旦网购习惯深入人心,国美电器们最美好的时光一定会快速缩短。

国美电器看上去还是很乐观。黄光裕近期争夺国美控制权的斗争显示,他一定还看好国美电器代表的行业成长性。去年,张近东曾对本报说,这个市场太大了,至少还有10年的好时光。

但是,10年时光,很可能会造就新的格局。当年,黄光裕、张近东涉猎家电零售时,一定也没有想到他们能够打破那些粗放布局的卖场与分销商,成就一番商业传奇。他们有什么理由不能相信,一个互联网时代,中国零售业市场不会出现新的渠道英雄。

事实上,黄光裕与国美电器的商业传奇,正是得益于价值链的扁平化,他们从制造业附庸地位起身,打破传统体制下的商场,借助上述两种游戏获得的渠道霸权地位,正在被一种更加扁平化的从品牌厂家、工厂直接到达消费者的网络模式(即B2C、M2C)侵蚀。

国美们享受了中国制造业崛起、商品丰富过程中的最美好的时光,这是成功的必然性,未来,它们想继续借助两大游戏坐享其成,可能要充满诸多偶然了。

◎国美:未上市门店价值几何?

“您认为大股东和董事会是否还有和解的可能?”

“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

“如果大股东获胜,您是否会选择离开国美?”

“我之前已经表达过了我的态度。”

直到8月23日,国美电器(00493.HK)公布2010年上半年业绩的当天,媒体仍在追问国美副总裁孙一丁对国美“战争”双方的看法。

如果说,在此之前双方更多打的还是口水战、心理战,那么公布业绩之后,真枪实弹却又没有硝烟的战争才真正开始打响。

如果大股东获胜,国美管理层将会集体换血?如果董事会获胜,大股东又是否可能善罢甘休?从现在来看,鹿死谁手,在特别股东大会投票结果揭晓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

未上市资产究竟多么重要?

目前决定双方胜负的最关键因素,就是9月28日特别股东大会上机构投资者的投票,不过除此之外,双方还有很多影响该结果的砝码。

陈晓方面最重要的杀手锏,就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增发,进一步稀释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但能否最终实现还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大股东黄光裕家族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参与增发。

而在大股东方面,最重要的砝码莫过于由其持有的国美电器商标以及100%持有的400多家未上市的国美门店和大中门店。

8月24日,黄光裕家族首次公布了这些未上市门店的资产底牌。到2010年上半年为止,国美上市公司门店740家,非上市门店425家——其中国美门店372家,大中方面53家。

从收入规模上看,国美上市公司收入248.73亿元,非上市资产收入125.38亿元——其中国美部分96.17亿元,大中部分29.21亿元。

从黄光裕家族公布的这组数据可以算出,上市公司门店平均单店半年收入为3361.21万元,非上市公司门店这一数据则为2950.12万元,也就是说非上市公司单店盈利能力仍然要略逊于上市公司单店。

国美内部人士表示,国美的非上市门店为黄光裕持有,大中门店所有权属于上市公司,但目前尚未与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原因是当时转让审批流程尚未完成。某种程度上也说明,黄光裕的筹码或许不像外界猜测的那么多。

以北京地区的大中门店为例,按照记者查到的大中门店分布图,其门店确实如其宣传所言,覆盖核心商业区,盘踞交通枢纽,围绕二环、三环、四环主干道, 并开始向偏远的郊区拓展。在黄光裕家族披露的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到,非上市公司最好的部分则是大中门店,简单计算来看,其半年单店营收平均为5494.34 万元。

昨天上午记者前往大中东三环双井店看到,该店位置虽然属于核心商圈,而且正在进行周年店庆,但部分由于上午的因素,顾客数量并不多,甚至有些冷清,更为不利的是,该店的路对面就是一家国美,而从该店转弯到三环主路,就是一家苏宁旗舰店。

国美上海和江苏门店同样不属于上市公司。一位苏州高新区的白领对记者表示,在她看来,国美和苏宁的门店数量在当地是一样多的,至少从顾客感受上没有区别,但无论是她还是身边的朋友,购物都只会选择苏宁或者五星,因为“同类产品国美价格更高,服务还不好”。

但对于上述非上市门店,国美方面解释说,其实这些门店的管理层都是由上市公司委派并管理的,而且与上市公司采用同一份采购合同和供销合同,只是每年 年底向上市公司缴纳1.5亿~2亿元不等的代管费,如果一旦分割的话,“受影响的只能是非上市部分,他们需要重新招聘管理层并重新建立供应商关系。”国美 方面表示。

至于万一大股东在投票中失利,其收回国美商标是否会让整个国美遭受重大打击?一位国美管理层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仅表示:“凭借现在国美管理层的实力,这个问题也没那么严重。”

结局猜想

“对我个人来说,选择退出可能是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但这并非对公司和股东是最有利的办法,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如果这样做,对公司、对团队、对投资者,都是不负责任的。”发布业绩的当天,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充满感情地表示。

如果大股东获胜,谁来执掌国美是最现实的一个难题。在业绩发布会上,陈晓也不无讽刺地指出,大股东提议的两个候选人(黄燕虹与邹晓春),无论在行业经验和领导威望上,都不能与现有管理层相比,相信投资者会有清醒的判断。

据接近黄光裕家族的消息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从7月19日开始,黄光裕家族就跟以陈晓为代表的董事会进行了沟通,到8月4日晚间谈判破裂为止,双方谈判过程接近一个月。

双方沟通的内容包括:陈晓等董事会成员同意大股东再往董事会里派驻一名执行董事,同时,陈晓本人同意离开,条件是黄光裕以6亿港元收购陈晓手上的国 美股份,到谈判破裂前,大股东方面已经准备好了这部分资金,上述人士表示,由于陈晓突然反悔,大股东才会仓促之间向董事会发出了8月4日晚间的那封信函。

不过,上述说法并没有得到国美及陈晓方面的证实。作为国美电器的大股东,按照黄光裕本人一贯在行业里被评价为“够狠”的个人风格,即使9月28日的 特别股东大会上,大股东未得到多数投资者的支持,大股东仍然可以按照香港证券市场的相关规定,再次提议召开下一次特别股东大会。

一位民企负责人也在近日向记者感慨,国美事件让中国众多家族企业都要重新考虑如何进行家族企业向公众公司的转型,以及如何看待和处理家族利益和引入职业经理人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风险。

但如果最终是国美董事会和管理层在投票中失利,又会如何?陈晓表示:“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股东都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他们都在按照自身利益和价值理念完成投票,(如果未能获得投资支持,)我将会坦然接受特别股东大会的选择。”

◎家电厂家暗建专卖店 欲摆脱国美、苏宁控制

“我们正在广州试点电视专卖店,公司计划全国先开几百家。”昨日,创维数码(00751.HK)一位中层透露,创维数码已经给各分公司下了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开多少家,目前电视专卖店开得最多的就是广州市。

“专卖店的目的,一方面是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想渠道多元化。长远目标当然也是不想完全受控于国美、苏宁这种大连锁。”上述中层说。

“国内彩电厂家集体出现库存危机,其实是整个产业链对国内平板电视的乐观所造成的。”创维数码彩电事业本部总裁杨东文8月24日对《第一财经日报》 指出,在今年初,包括国美、苏宁在内的渠道,彩电厂家、上游供应商都特别乐观,但由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国家政策效力因素递减后,今年上半年国内平板电 视增速同比去年骤减。

“在这场库存危机中,无论上游供应商还是彩电厂家都为当初的乐观付出了代价。但流通企业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一位国内彩电企业高层指出,中国制造利益链中,产销利益关系长期倒挂,还是会缩小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空间,也不利于国内制造企业成长。

或许正基于此,摆脱国美、苏宁等大连锁卖场的渠道霸权,成为中国家电企业长期的命题。

“国美和苏宁怎么会有经营风险?”彩电企业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虽然国美和苏宁在年初都给彩电厂家下了订单,但仅仅是意向性订单。彩电厂家只能先供 货,三个月后才结款。甚至消费者去购买了彩电,而国美、苏宁的仓库里根本没有彩电库存,国美、苏宁再将订单下给厂家,由厂家送货上门。

TCL多媒体一位内部人士承认,由于彩电厂家竞争激烈,几大彩电巨头的份额差不多,导致主动权始终掌控在连锁卖场手中。其次,彩电产品收入仅占国美和苏宁总收入两成左右,而利润贡献则更小,也从另一方面降低了厂家的话语权。

7月,福建省信息产业商公布一组调研数据,2009年厦华电子被全国性连锁经销商收取的不合理费用包括:进场费用400万元,促销费用50万元,广 告费 250万元,其他费用50万元,共计750万元。而该年度厦华电子被超市卖场、区域连锁经销商等收取的不合理费用还有共300万元。万利达集团在2009 年被卖场及经销商等收取的保底条款费用、工程机条款费用等不合理费用达395万元 。

其实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格力电器才会在前几年与国美闹翻,而在今年7月,安徽格力又与苏宁闹翻。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格力电器在全国的专卖店数量还有上万家,相比之下,苏宁和国美的销量并没有触动格力电器的“中枢神经”。

而格力电器的做法以及其商业模式也成为家电企业效仿的对象。

“我们一直在鼓励下游经销商开美的专卖店,目前美的电器在全国的专卖店有近万家。”美的电器中国营销总部副总裁王金亮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中国是多元化市场,也需要多元化的渠道。在国内三四五级市场,国美和苏宁的影响力就非常弱小,而超市、商场等其他流通渠道就成为主流渠道。

王金亮表示,家电厂家与国美、苏宁一直在博弈,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话语权的大小。而美的系的“空冰洗”产品相对强势,所以国美和苏宁都会先付款后提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一位彩电厂家高层指出,美的和格力在与国美、苏宁博弈时,之所以强势,主要是因为白电产品是大连锁卖场最赚钱的产品线之一,而美的和格力还拥有遍布全国的销售终端,“对于这种客户,国美和苏宁也不敢得罪。”

尽管如此,一位彩电厂家高层表示,除非电子商务完全普及,否则想完全摆脱国美和苏宁这种大连锁卖场,是不可能的。因为,国美和苏宁在全国的渠道布局已经很稳定,其他渠道模式在短期内还是非主流的。

◎国美门店经营如常 消费者不关心高层争斗

国美高层争斗的硝烟似乎并未弥漫到门店。8月24日下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国美电器长宁路店看到,8月初结束的国美11岁生日酬宾宣传幅尚未撤下,产品展示架上装饰着一对对红气球,销售员一见到顾客在产品前徘徊,便会主动迎上前介绍,不时有客人到收银台结账。

与国美隔街相对的,是苏宁电器长宁路旗舰店。从记者的观察来看,两店的客流量并无太大差异。

消费者:不关心高层争斗

24日下午,家住遵义路的黄老先生正和老伴在苏宁挑选风扇,他称在新闻中了解到了国美上层斗争的概况,但并不认为该事件会对自己去国美购物有很大影响。

同样在家电区逛的苏先生,表示也从新闻中对国美上层的分歧一事略有耳闻,但他表示这不会直接影响到门店经营。“经营成功与否是看能否满足市场需要,他们那些资本的问题和经营是两码事,跟消费者关系不大。”

相较而言,年轻人对国美事件了解更多。在银行供职的小蔡说,通过网上新闻等途径,已经关注国美事件一段时间了,但他对此兴趣并不大,他认为,国美高层争斗的结果并不会对自己购物产生影响。小蔡平时最常去永乐家电,主要考虑到门店位置比较近,价格也适中。

“我一方面关心黄光裕的命运,但如果去购物,就只关注产品质量,这两件事关联不大。”在一家媒体供职的小静,对国美事件较为关注,不过她仍觉得对门店销售影响不大。

最受关注仍是性价比

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顾客购物普遍关注的还是性价比。

国美店里,一名顾姓阿姨正在选购冰箱,她告诉记者,自己刚从苏宁过来,对她来说,价格、质量才是最关心的问题。

小陈是年轻白领,曾去过国美、苏宁以及百思买等电器专卖店购物。她坦承自己最喜欢百思买。对她来说,购物环境、销售员的专业程度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苏宁、国美都有一个通病,摆货都很混乱,销售人员专业性也不高。”

但在记者询问中,绝大部分顾客仍表示,会把价格、质量放在第一位。

记者24日下午在愚园路百思买看到该店门庭冷落。大部分时候,员工聚在一起聊天,对顾客的态度也不及苏宁、国美积极。几乎在每个商品区都有部分“清仓”字样的产品,平均削价100到200元不等,但还是很难吸引顾客驻足。

一名姓瞿的先生表示,自己下班后偶尔会到百思买逛逛,但“价钱还是太贵,所以从来没在这里买过东西”。他表示,真正要购买电器的时候,还是会选择到苏宁、国美这样的专卖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7

光伏产业再现扩张潮 业内专家称明年“过剩是必然”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21/1891330.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85

立方網:「慢」是必然選擇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4/2MMDcyXzM5NTk2Mg.html

立方網(www.l99.com)並不「快」。

從2007年11月正式上線開始,立方網積累的用戶人群截至2011年底為300多 萬人;同樣立足地理位置信息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以下簡稱 LBS)的Foursquare,達到這個量級則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2009年3月Foursquare在美國上線,2010年8月其用戶數就突破了 300萬。

單純從表面看,立方網很「慢」,甚至被行業增速遠遠甩在後面。在過去3年,LBS市場中年增速在3-5倍的企業大有人在。艾瑞諮詢預計,未來3年中國LBS的用戶規模還將以290.6%的年復合增速增長。

「慢」不是沒有困擾,立方網在招聘時往往遭遇這樣的尷尬:你們還不如街旁網(jiepang.com)有名,言下之意是憑什麼要相信立方網會是中國的Foursquare?街旁網2010年5月才上線,一年後號稱有用戶90萬。

「速度不是終極目標」,能否像蘋果一樣成為某個歷史時期的「經典」,才是立方網創始人、CEO熊萬里在意的事。

立方網的「慢」,他是有意為之。「當年蘋果軟硬件一起做時,不是也有好多人認為喬布斯是瘋子?」

在 其他LBS們還在為用戶粘性發愁時,立方網卻已有了一群忠實用戶,「有相當一部分用戶和立方網相伴了四五年」,甚至還有用戶從各地出發、結伴到北京來參觀 立方網總部,因為聽說「立方網的辦公室是漂在水上的」,很酷。而在其2011年8月才發佈的新遊戲「第九維」的後台數據庫顯示,有諸多用戶已經持續玩了4 個多月。

何況還有業內的認可。如果回顧2009年的Google開發者大會,就會發現李開福曾經在開幕式上讚美立方網是「科技與人性結合 的代表性網站」。在數據後台,立方網在Apple Store及Google Market上的應用「立方飛鴿」(dovebox)、「在哪」(where)等應用,有蘋果、Google、微軟等的關注、評價和回饋。

今年立方網計劃在硅谷設立辦公室,「服務海外用戶」。

「別叫我LBS」

2007年熊萬里回國創辦立方網。在這句時間、人物可被任意替換的表述背後,是其把還沒學完的學位、家庭都留在了美國。熊萬里是哈佛大學城市規劃碩士、城市規劃與國家政策博士。他的導師之一,就是央視新辦公樓的設計者庫哈斯。

彼 時,Foursquare還未出現,也還沒有LBS這一概念。從2007年開始陸續上門的投資人,聽到的對立方網核心的闡述:是「地理信息系統(GIS) 的民用化」,基於地圖和時間軸記錄人生,「這就好像是立方網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而其上的種種應用不過是為了表達這一思想的文字」。直至如今,立方網依然 保持著看起來頗為文藝范的自我描述:給記憶一個落腳的地方。

1997年就開始接觸互聯網的熊萬里,發現互聯網的很多概念都是基於建築、城市規模。比如使用郵箱時必然會碰到的at,在建築設計中則表示位置。於是在2005年前後,這位城市規模學系的學生突發奇想,能否為每個人的人生搭建一個現實與虛擬結合的社區?

曾 經有投資人問:既然是LBS在中國最早的探索者,立方網為何不豎起這面大旗?熊萬里卻不以為然,「這就像要讓孩子學數學,總得先讓他們有興趣。現在連興趣 都沒有,哪裡談得上學習?」2007年蘋果iphone的出現才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此前基於移動端的應用就是無本之木。

因此,立方網 的各項應用儘管都最早開發了APP,但其依然重視Web端。截止2010年,其200萬的用戶中來移動終端用戶僅佔10%左右;目前web端的用戶仍超過 六成,儘管移動終端用戶的增速要遠高於web端。然而,仍有一部分用戶「會在web和移動終端之間切換」,因為web更有利於某些操作。

過去4年裡立方網一直在等,等待國內硬件和用戶群的成熟。

相關資料顯示,中國3G滲透率目前僅有6%;而美國、韓國、日本的相應數據則分別是50%、80%和90%。「如果沒有高配置的平民智能機的出現,何來LBS的發展?」熊萬里說。

「簡潔來源於複雜」

另一個立方網在等待的,則是產品的成熟。「立方網還要有所提煉。」熊萬里說。迄今立方網的很多操作,如果沒有「說明」用戶根本不知道怎麼使用。

這被認為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每個人都知道簡潔、簡單是好的,但卻忘記了簡潔、簡單必然是脫胎於極其複雜的系統、極其複雜的支撐體系。」

作為喬布斯的粉絲,蘋果是熊萬里最好的案例。1970年代就使用蘋果產品的熊萬里說:你不知道有多難用。

早期在沒有任何推廣的情況下,立方網吸引用戶的殺手鐧依然是「對設計的追求」。據透露,10個打開立方網網頁的用戶中有9個會繼續點擊。這個比例遠遠高出平均水平,10個訪問者中若有8個往下點擊就已經是很高的水平了。

「核心就是設計。」熊萬里相信,好的產品總會吸引到人,「立方網有很多創新的東西。」比如其一開始就和C3 technologies合作,後者是一家三維地圖開發商,2011年10月被蘋果收購。

他甚至斷論:未來是設計師的未來。「現在單位面積利潤最高的是誰?第一名是蘋果、第二名則是蒂凡尼」。而這兩個品牌都是以設計著稱的。而一些投資人也在考慮投資垂直領域裡的出色設計師。

在產品設計上,立方網也奉喬布斯為圭臬。這或許不僅因為蘋果的成功,更關乎立方網的生死。「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立方網產品的影子」,比如圈子、朋友買賣、禮物贈送等等。

「如果不是有更多讓用戶眼前一亮的創新,立方網何以為繼?」熊萬里反問。

「遊戲階段」

在立方網上能做什麼?「立體交友、極致分享」的表述,表明立方網實際上是一個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立方網走到今天,都沒有超出最初的架構。」那是2005年的暑假,熊萬里和摩托羅拉IT 總架構師錢天兵為立方網設定的。2007年起上線後的第一個應用「品」,就是讓人群依據興趣聚集成圈子。

在 經過與旅遊結合、簽到(check in)、電子商務之後,基於LBS的彈性社交應用在進入2011年之後,逐漸吸引了諸多創業者扎堆集中。曾經有一位投資人表示2011年僅他看過的陌生交 友類應用就將近600家。「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在一定時間內總會被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熊萬里認為。

為了搭建這個「虛擬」社區,立方網的借力點是遊戲。從最早的偷襲、心理測試、立方PK到現在的第九維,都是遊戲。「通過遊戲,人們最容易交到朋友」。遊戲對於用戶數增長和粘性的貢獻,開心網已有過演繹。

在 立方網的增長中,遊戲或許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初期其用戶的增長在每天幾千個,但僅2011年立方網的新用戶增長就超過100萬,增速超過50%。這些用戶 是未來LBS的基礎。「我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做真正的LBS」,熊萬里解釋:沒有足夠多的用戶,哪來的對基於地理位置的信息、工具乃至各種服務的需求?

「切客」模式的LBS們實際上早已發現,他們看似龐大的用戶會被迅速稀釋、淹沒。

「要 走到LBS,必然經歷LBG(local based game)、LBT(local based tool)以及LBI(local based information)等階段,儘管會有交叉發展階段」。不過,在未來半年內,立方網會逐步加重LBT、LBI等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78

徐小平:能忽悠我的創業者必然有一定的能力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8/56442.html

以下為徐小平演講全文。

大家知道,美國號稱有30萬天使投資人,(因此)美國的創業創新毫無疑問是世界第一。剛剛我聽牛社(《創業家》雜誌社社長牛文文)講,他曾經發起一個運動,要(在中國)找到3千個天使投資人,最後才找到200多個。當然,中國遠遠不止200多個(天使投資人),但這個領域(確實)還非常弱、非常小。所以,現在對天使們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我們做新東方時,創業環境那麼惡劣,但是我們也走出來了。我有過一個比喻,(上世紀)80年代,創業就像做賊一樣,政府隨時可能會抓你;(上世紀)90年代,創業像偷情;而20世紀頭十年,創業的政治風險不多了,但大家像孫子一樣創業,面臨各種各樣的干擾。但今年,尤其三中全會以後,這個時代是英雄般的創業,各位都是英雄!

我做天使投資,大家都說是感性派,把徐老師一忽悠,他頭一熱就投了。但如果誰能讓我頭一熱就投了,這個人也必定有一定的能力。天使投資沒有財務數字可看,往往只有一個夢、一個計劃,或者最原始的網站。天使投資最、最重要的就是人怎麼樣。

在新東方,我的主要工作是看人。說的好聽,我有看人的能力;說句不好聽的,我並沒有哪個行業的經驗,所以,我就抓住我的強項「看人」。我在新東方,一個一個跟人家見面,根據這個學生的素質,告訴他,怎麼走人生路才能走得寬廣。所以,交流能力、展現能力、自信心、價值觀、人品、人格、為人,這些東西都要看。而一個創業者要想做得偉大、成功,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東西。一個人如果沒有模式,或者模式很爛,但我覺得人很不錯,那我們也會幫助他。

但什麼是好人、值得投資的人呢?真格、真知、真我。首先是真格,品格要好。真知,俞敏洪在北大就是優秀的英語老師,我本人在北大就是做學生工作的。一次別人問我,說你搞音樂的,怎麼會創業做新東方?我說,我就是為學生找到方向。最後一個是真我。創業會使一個人全面爆發,所以,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將會決定你的成敗。

昨天是新東方成立20週年,我們在人民大會堂搞了一場隆重盛大的晚會,俞敏洪上台演講,說的一個事情,我特別感動。他說,當年到北大,經過天安門時,他的夢想是能夠到人民大會堂參觀一下;參觀後,他又想,能不能在這裡吃一頓飯;在裡面吃飯的時候,他又說,我能不能在這裡參加一次會議;等他做了政協委員,在這參加了會議,他又說,我能不能在這裡組織一個會議。這意味著什麼?一個人最最卑微、渺小的慾望,只要你堅持、努力就能夠實現它。在座的每位黑馬都有自己的夢,只要你堅持,毫無疑問,或多或少會有收穫。中國青年天使會希望能讓大家宏大的期待,能夠在這裡得到實現。

做天使投資,必須要賺錢,否則就是一個施捨基金、慈善基金。天使基金唯一的判斷標準就是你的回報率,看這個人能不能給我們帶來高回報率。

亞當•斯密說,我們之所以有我們的晚餐,並非屠夫、酗酒者的慈善,而是因為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追求。當你做天使的時候,我覺得會更令人尊敬,因為你為這個社會創造了價值、創造了財富。而你帶著賺錢的慾望去投資,幫助創業者不斷做得更好,而不是抱著錢在家數來數去(當然,最後是越數越少),這個時候,你才真正為這個社會做出了偉大貢獻。

我們每天都在看項目,天天想,一個十億美元的公司誕生了,然後,慢慢看著它崩潰,然後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唯品會開頭非常艱難,聚美優品是個很好的項目,但今年渡過了多少艱難的時刻?這些項目我們也要支持一把,這是天使投資人的一個社會責任。

天天見項目,如果覺得這人還行,通常天使投資人都會虛偽地講一句:再聯繫吧!而我不這樣,如果這個項目不好或者人不好,我會直接指出來你哪不好,我覺得這是天使投資人的增值服務。當你這樣做的時候,這個創業社區才能更加成熟、完善,才能真正盡到我們的責任。

馬克.吐溫說,缺乏錢財是所有罪惡的根源。做一個天使,最偉大的社會責任,是為創業者創造社會財富。我相信,隨著中國青年天使會的繁榮發展,為中國創造財富的力量也會不斷加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209

工行姜建清:小企業貸款增加,工行壞賬必然上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329

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表示,隨著政府放鬆對經濟的管制,中國銀行業的壞賬將不可避免的上升,一些弱小銀行也將被淘汰。

姜建清反擊批評者稱,工商銀行準備好迎接挑戰,但是不應採取難以忍受的高標準。

姜建清稱,工行目前的不良貸款比率為0.91%,狀況不錯。但是,隨著向小企業和家庭等高風險群體增加放貸,工行的不良貸款必然會增加。

在政府2008年實施刺激政策後,中國銀行業出現放貸狂潮。現在,中國銀行業的壞賬已經開始上升,但是全行業的壞賬比率仍然低於1%

在一個異常坦率的採訪中,姜建清告訴FT稱:

「看看其它國際大型銀行。它們的壞賬比率都是1%或2%,但是沒人對它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中國的銀行而言,這是種奢望。」

「全世界似乎都認為,中國銀行業的壞賬比率必須低於1%,並要求以後每年遞減。我們能否真的把壞賬比率降至零呢?這在經濟上是不可能行的。」

姜建清補充表示,加快放鬆對利率的管制也使銀行面臨嚴峻挑戰,擠壓中國銀行業傳統的「擔保」利潤

因為政府也允許銀行破產,因此姜建清認為,銀行不能夠繼續指望從國家那裡獲得支持他稱:

「如果你經營失敗,你就會被淘汰。」

「問題的關鍵是,銀行的壞賬準備金是否充足。我們行的壞賬準備金非常充裕。」

姜建清還表示,房地產行業和地方政府借款的風險在可控範圍內。他舉例稱,在買房付款中,抵押貸款僅佔一半,剩下的用現金支付。

姜建清認為,因為政府鼓勵貸款給小規模私營企業而非大型國有企業,因此銀行資產質量面臨更大問題。他還稱,這種貸款的收益高,風險也高。

針對國外的批評,姜建清稱:

「你不應該對別人家的孩子要求過高。你應該看好自己的孩子。」

姜建清也不認為操縱數據。他稱:

「我們已經做出了最大努力,定期向分析師和投資者公開所有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69

林玉明:品牌是民營醫院必然要走的路

http://www.iheima.cn/thread-1476-1-1.html
高起點
2002 年以前,我主要在山西銷售醫療設備,當時就感覺公立醫院對婦產科重視程度不夠,床位很緊張,有的病人還住在走廊裡。如果我們能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加人性化,應該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但當時大家都看好綜合性醫療(i黑馬::這裡指由幾個不同科室組合而成),都做小綜合醫院,我提出做專科醫院,大家都不理解。而且那麼多可選擇的科室不開,為什麼單獨選擇一個專業性特別強的?所以我們集團的人都反對,包括我的兄弟也反對。


第一家婦產醫院建在山西太原。房子是粉紅色的,醫院裡有人彈鋼琴,像賓館,服務也很人性化,很受時尚年輕女性的喜愛。當時,辦這樣一個醫院大概要一兩千萬,基本上把我全部積蓄,還加上跟別人借的錢都投了進去。創業初期很艱苦,開業遇上非典,工資都發不出。後來,我們醫院經營不斷創新,客戶也越來越多,在當地有了很好的口碑。兩年後,投資就收回來了。


第二年, 我們開始在重慶、武漢、天津等地擴張, 與太原一樣, 都叫「 現代女子」。我的想法是在全國每一個地方都開一家。2008 年,在資本進入前,我們已有8 家醫院,基本都是兩年實現贏利。第一家醫院創辦後,全國各地很多人都來參觀,有人開始模仿、冒牌。我們想保護,但有時力不從心。而且模仿者裡有的還是朋友,不好打官司也不好罵,所以特別難受。我一直呼籲民營醫院一定要有自己的內涵,一定要提升管理,不要一味模仿。現在這種仿冒情況還存在,最近寶島醫院,就被人連logo都不改地仿冒。


莆系抱團,但抱團是指信息共享。抱團不等於不競爭,但不是惡性競爭。特別是前幾年,市場不規範,不正當競爭,搶地盤,吵架、打架的特別多。成立聯盟也是規範的意思。我一般不愛吵,愛模仿模仿,我的思路跟他們不一樣。你模仿我,我超越你,讓你永遠模仿不了。核心的東西不是好模仿的。做高端品牌民營醫院最大的問題就是口碑比較差,誠信有問題。


這麼多年,我總把誠信放在第一位。第二位就是專家隊伍。我們對專家、技術非常重視,我們北京的專家隊伍,在搞婦科的民營醫院裡是最強大的。第三,服務也很重要,要重視顧客感受,我們基本上採用酒店式的服務模式。第四,我們還通過JCI 認證,保證醫療服務體系的品質。創辦現代女子醫院時,國家對民營醫院管理特別嚴,我們沒有進入醫保(林玉明的助理稱,目前現代女子系醫院均已進入當地醫保),專家和醫生都很難請。我們最初的團隊,一是退休專家,二是廠礦醫院裡出來的醫生,還有一些是剛從學校畢業的。「現代女子」定位於中端,現在我們的「和美」品牌定位在高端。這個變化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及國家政策走向,目前北京、上海等地都在鼓勵高端醫療。在北京,我一個醫院(指和美婦兒)的投入要一億多,七八年才能收回成本。


這個沉澱的過程,非常痛苦。以前民營醫院通過廣告,能夠馬上上一個軌道,很快收回成本。我現在不一樣,沒有打廣告(i黑馬:此處僅指和美婦兒,現代女子等仍有廣告投入)。理論上,創品牌跟做廣告不矛盾,但廣告成本很大,往往一打廣告,就著急了,這個肯定不行。創品牌這條路,是非常艱難的。我要通過內部管理體系,通過對人才的培養,不斷沉澱。設備可以模仿,房子可以模仿,但是內在的管理體系,專家、服務體系,很難模仿。這個投入很大,回報很慢,但是有口碑的東西做起來,錢自然而然就來了。


品牌是民營醫院必然要走的路,不跟資本結合很難做出品牌。不能再靠虛假廣告走過去的老路,說難聽一點就是騙人。


與資本結合

在莆田醫療裡,我有很多創新。第一個是開辦女子醫院專科連鎖;第二個是跟資本結合。應該來說,是比較超前的。引進資本時,我們有幾個想法:一是通過外力來推動內部變革,讓自己更加健康;二是通過外力來推動行業發展。資本進來前,我們有8 家醫院,現在有30 家,從數量上來說是全國最大的專科連鎖機構。資本進來,需要財務規範、管理規範。不規範的話,人家給你投錢,錢跑到哪裡都不知道。一些人完全靠廣告,然後騙人,過度醫療,那投資者給你投資,不就是跟你一夥了?但規範的成本非常高。莆系裡跟資本結合的還不是很多,一些是條件沒達到,一些是沒有意識,因為日子過得也很滋潤。現在,還是依靠短期行為的話,說嚴重一點,死路一條。


我是1969 年生人,應該來說我算莆系第二代。我一出來就比較創新,對品牌比較重視,起點不一樣。目前莆系裡,詹國團是做三甲醫院,通過土地跟醫院結合的模式來發展;我這邊做特色專科醫院,以數量來發展;林志忠也有自己的特色(邊欄:簡單介紹林的特色)。莆系,以前大家不看好,口碑很差,這兩年是一個難得的調整機會,國家政策比較支持。現在很多大公司都要進入醫療市場。我看好莆系醫院的未來,它更貼近市場,更瞭解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14

格林斯潘:QE無助實體經濟 退出寬松必然痛苦 儲值買黃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52

格林斯潘,美聯儲,QE,加息,黃金

1987-2006年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近日表示,美聯儲購買債券的QE未能達到既減少失業又刺激經濟增長的目標,撤銷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必然產生痛苦;美國通脹必將上升,黃金價格未來會大漲,是儲存資金的好工具。

北京時間今日淩晨,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宣布從下月起停止購買資產的QE3。格林斯潘在美聯儲公布這一決定以前發表了上述觀點。在美國外交政策與國際事務智庫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會議期間,格林斯潘稱,購買美國國債和MBS的QE的確有助於推升資產價格,降低借款成本,可它對實體經濟並未起多少作用。

格林斯潘認為,有效需求還是一潭死水,通過購買債券刺激需求的努力並未奏效,提高資產價格倒是獲得了極大成功。問及是否為自己領導的美聯儲沒能制止金融危機前的市場泡沫而遺憾時,格林斯潘說並不遺憾,因為他發現,歷史經歷顯示,央行戳破泡沫要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只會導致經濟下行。而他領導美聯儲時不願那麽做。

對美聯儲何時開始加息這個問題,格林斯潘說,這是“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之一”,

“我認為,不可能以一種不帶來任何麻煩的方式結束貨幣寬松政策。”

近來美聯儲官員暗示朝加息轉變,在市場引起了極大波動。所以,沒有理由懷疑真正推升利率的過程會與此有任何不同。

格林斯潘警告,美聯儲可能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決定加息的時點,如果銀行家決定取出存於美聯儲的聯邦準備金,會制造通脹風險,屆時即使美國的經濟狀況還沒有準備好,美聯儲也可能被迫加息。

“我認為,真正會出現的壓力不是來自美聯儲,而是市場自身。”

同時,格林斯潘看好黃金,認為黃金的價值不受政府推行的政策影響,是儲值的好工具。上周末,格林斯潘在新奧爾良的投資會議上提到,美國通脹最終必定上升,五年內金價會漲很多,黃金總是無需任何其他擔保就被人們接受。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38

十倍股必然性小於偶然性,我把波段分成:邏輯段+狗段+罌粟段 投資輿情

http://xueqiu.com/4318577537/38015750
-------我不做十倍股,因為十倍股前期是不可能分析出來的,時間太久了,都是後期慢慢走出來的,公司管理層都不知道自己會增長多少,必然性小於偶然性,做到十倍股的不是實力是運氣,靠運氣是賭博不是投資。

    我主要根據資金,成長和群體行為特徵等逐浪而行。所以研究波浪特徵格外重要。這裡分析下波浪的分段,我把波浪分為:邏輯段,狗段,和罌粟段。

      前面分析過,邏輯段是可分析出的結果,比如估值低估,成長性好,大環境好,資金成本低,甚至有內幕消息等,這些都是可以感知的信息,屬於可測的波段。舉例如前期樂視網28到50可能屬於邏輯段,去年12月8號前的券商股也屬於邏輯段,邏輯段的風險小於收益,個人覺得可以適當分倉加槓槓。

    前面解釋過,邏輯段好比是幾個人比賽扔出骨頭,骨頭跑多遠不僅取決於扔骨頭的人是否強壯,遠處那隻狗也很重要,狗是無法預測的,狗段屬於不可預測段,狗段取決於主力選擇和市場情緒。狗段不受估值約束,多少倍PE都可以,風險和收益都很巨大,這個階段可以繼續參與,同時去除槓桿,做好止損。罌粟段最要命,很多情況下時主力為了出貨故意拉起來的波段,是主力為了出貨不得不拉升的波段。

    三段之間轉折是緩慢的,是需要很多信息的,也是概率性事件。很多人通過量化來做決策,但因為模型的簡化,誤差率也很高。我的決策依據就是前面幾條說的一些特徵,如市場情緒,K線,量價,背離等。這個決策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要麼自己去悟出東西,要麼跟著別人亦步亦趨。

      我們要根據市場行為特徵分清楚三個段落,然後最大可能獲利,和控制風險,分析三段的特徵也格外重要,但這種特徵和界限也是模糊的, 可轉化的,大致的,不可能十分精確的。

     邏輯段特徵:情緒低落或猶豫,指數或股價剛剛抬頭,但上下反覆,讓人捉不透,忐忑不安,大部分人都拿不住籌碼,不相信有牛市。

      狗段特徵:邏輯難以解釋,但市場相對熱絡,成交量活躍,股價和成交量持續拉升,很多人獲利。邏輯段和狗段是有可能都獲利的階段。

      罌粟段特徵:群情激昂,大爺大媽都能掙錢,然後指數還在瘋狂拉升到不可思議階段,類似128、129時的券商股價,恨不得傾家蕩產壓上去。罌粟段是重新利益分配段,不可能都賺錢,主力必須要找人買單。

     邏輯段不斷反覆情緒,然後突然拉升,主要是不想太多的人上車,否則都是坐轎子的了,罌粟段情緒高昂,刻意製造牛市景象,就是希望大家都來接盤。所以情緒高昂的時候就要注意風險了,熱鬧的地方要小心。

     我們的目標是搞清楚自己的優勢劣勢,揚長避短。首先是大力度地去掙邏輯段的錢,可以適當重倉甚至加槓槓,畢竟是自己看得懂的。小心地去掙狗段的錢,這段是莊家必須走的階段,利用身段靈活偷襲莊家的最好階段,也是最肥美的階段。一定要遠離莊家設計的罌粟段,罌粟段是莊家故意設計出來的,引散戶上套的階段,也是莊家極致發揮資金優勢的段,是散戶十分被動的階段。

      很多人一看到股價上升,就心癢難耐,恨不得賺下市場每一個銅板,殊不知有些波段是設計的陷阱。就算你參與了罌粟段的漲幅,但最後肯定是輸多贏少,因為在這個階段你是被動的,是信息不對稱的,是被操縱的。千萬要遠離,遠離的前提就是分清楚階段,控制住慾望,看淡一些漲幅。魚頭魚尾理論說的也是這個,但無法區分段落和操作。

      目前的行情來看,個人覺得主板大金融進入邏輯段,一是因為整理了兩三個月,二是為國分憂論和國企躍躍欲試說明指數等不及了,三是市場還在猶豫階段,籌碼也在震盪中紛紛換人。創業板目前還看不清楚是狗段後期還是罌粟段,但只要藍籌起來,創業板出貨就很難了,都是機構玩機構,再拉升也必然是罌粟段

      趙丹陽07年3000點就清倉,放棄了狗段行情,因為他是價值投資者,價值投資者不喜歡狗段行情。瑞鶴仙_5876 等超短玩家一年上十倍收益,主要是賺狗段的錢,很多暴富的人都是賺這個階段的錢,因為這個階段彈性最大,不受估值約束,刻意天馬行空地漲。散戶一般都「賺」罌粟段的錢,最後都是大虧,因為邏輯段看不懂,狗段猶豫不敢幹,罌粟段看起來最簡單,而且是現成的陷阱,同志們也都來了。切記,切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79

聯儲重於醒悟,人民幣空頭撤退的必然性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55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19 08:13 編輯

聯儲重於醒悟,人民幣空頭撤退的必然性
作者:王涵

聯儲會議:

2月26日我們召開電話會議(見微信《三個預期差》),指出美國經濟不支持聯儲持續加息,做空人民幣風險很高,資金轉向流入只是時間問題。本月聯儲會議盡管去除”耐心“一詞(加息還要加),但大幅調降增長及至年底的利率預期(從1.125%降至0.625),與我們的判斷一致。預期聯儲年內僅加息一次,持續加息的可能性不大,美元將有一波較明顯調整,美元兌大宗和新興市場的壓力減弱。

人民幣與跨境資金流向反轉,”外財“流入啟動:

1)政府的底線:不能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2)政府的能力:無論從資產負債、還是流動性管理,市場都難打穿央行“安全墊”;

3)貶值促出口不是選項:全球弱需求,弱匯率引發貿易保護將得不償失;

4)穩匯率:或有利貿易談判;

5)寬貨幣和強人民幣不矛盾:如寬貨幣致長期增長(利率)上行,反利好人民幣,1月底以來的俄羅斯就是例子;

6)匯率展望:6.15 +/-0.05是中間價中樞,資本外流壓力小時會貶一點,但不建議跟央媽“擡杠”賭貶值。

央媽的底線與能力

資產負債的測算,中國沒有貶值“平表”壓力:我們在此前多次講過,單純從國際收支頭寸來說,中國對外有4萬億美元負債(以人民幣計),6萬億美元的資產。因此如果從“外資撤出,平表”的角度來說,中國沒有1997年泰國那種“貶值做低負債,用於平表”的壓力。

拼籌碼的測算:央媽有能力穩定匯率。通常IMF的算法,是用短期外債與外儲之間的關系來作為匯率風險的評估指標。假設我們再激進一點,考慮市場上境外機構與個人能夠找到最多的人民幣砸盤籌碼(不含“墻頭草”的裸做空/多盤),估算的結果空方籌碼極限約10萬億人民幣左右(國外機構與個人在華持有¥4萬億人民幣左右的現金及股債資產,離岸人民幣存款¥2萬億,央行間貨幣互換¥3萬億多一點),這與央行的護盤籌碼22萬億人民幣(3.8萬億美元的外儲)相差甚遠。從這個角度來說,空方也難砸穿央行的“安全墊”。

底線是“不能出現趨勢性貶值預期”。上面籌碼的測算方法,沒有考慮的是“墻頭草”的裸做空盤,以及在趨勢性貶值預期起來後境內居民換美元的壓力。換句話說,如果中國老百姓恐慌了,人均換5萬美元,央媽肯定扛不住,所以“趨勢性貶值預期不能起來”是底線。我們在3月4日的文章中引外管局、央行官員的表述,就是想說明央行已經開始警惕了。央媽不想要趨勢性貶值預期,而且有能力護盤,那怎麽能賭人民幣趨勢性貶值呢?





貶值促出口得不償失

前述底線守住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考慮貶值促出口?個人認為還是有點得不償失。且不說這將延緩出口企業的轉型進程,當前全球的問題是“沒需求“,作為最大的出口國,小幅貶值杯水車薪,大幅貶值如果引發貿易保護,將得不償失(別跟我說”一籃子貨幣“,最終貿易格局的談判,還是中美博弈,所以USDCNY還是核心)。


穩匯率為“大棋局”護航

簡而言之,全球缺需求,那麽對外最重要的問題是開拓市場。中國的優勢很明顯,市場開放度低,對許多貿易對手來說,我們稍微開放一點市場,無論是市場換技術、還是市場換市場,都能形成”雙贏“。但如果一邊開放市場、一邊貶值,則貶值帶來的購買力下降,有可能降低貿易談判中的話語權,反而得不償失。(再說了,亞投行的終極目標是人民幣國際化,這個目標下,人民幣貶值利弊自明)。


寬貨幣與穩匯率不沖突

總有人說,“美國要加息,中國要放松,匯率怎麽穩得住”。且不說中國資本流動是管制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下俄羅斯盧布的走勢,就能明白這樣說法站不住腳。去年11月底之後,盧布大幅貶值,期間俄羅斯央行加息,結果盧布跌勢不止;1月底之後,俄羅斯兩次降息,同時盧布止跌回升。個人理解,利率平價決定匯率的邏輯沒錯,但關鍵是長期還是短期利率?在“資本恐慌性外逃“背景下,市場看重的是一國長期增長前景(長期利率),資本外逃同時緊貨幣,國內經濟更沒戲,那本幣不等著貶值等什麽?如果資本外流時,同時松貨幣,確保經濟不“缺水”,如果能改變市場對經濟的預期,對長期利率預期向上,貨幣自然就穩住了。很多事情,說穿了,都是很常識性的東西。


匯率展望:中間價6.15是中樞

綜上,央行的底線是”趨勢性貶值預期“不能起來,在這個前提之下,當然央媽也不會傻到要搞個趨勢性升值。所以:

1)兌美元中間價6.15(+/-0.05)很可能是較長時間內的一個中樞。你問為啥是0.05?正(zhuang)式(bi)的說法很多,實際上就是拍的,俺覺得湊個整比較吉利(your guess is as good as mine)。


2)在此前提下,如果市場貶值預期弱了(可以用即期匯率與中間價的價差來看),那麽中間價可以往6.2的方向靠一靠,為下次應對貶值預期起來時候留出操作空間。

3)如果貶值預期又起來了,那麽就再升一升中間價,調控條款。

資本流向已經反轉了

這個的理由絕對不是今天公布的那個2月份外占轉正。2月份那個時候,匯率市場那麽大貶值壓力,說資金流入,你信嗎?但是最近幾天,匯率市場明顯反映出來的是升值預期。原因很簡單,第一,上面說了,央媽還是籌碼多;第二,交易層面,人民幣打在跌停班上,央媽不動中間價,貶值空間沒有,升值預期一旦反轉就可以升4%;第三,貌似中國經濟也沒那麽差。這種情況下,為啥要空人民幣及中國資產呢?


來源:XYMACR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4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