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跌市中的心靈雞湯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25.html

今天一清早收到朋友whatsapp問止凡有否「心靈雞湯」,朋友對我的投資理念十分認同,但於大跌市時也希望我可以多寫有關股市的文章,令他在大風浪中能感到一點安慰。其實這位朋友太謙了,他對我透露了近日的操作,昨天已經set好「大炮」,到價就入,每註都達六位數字,在人家兵慌馬亂時開始貪婪起來,還需要什麼「心靈雞湯」呢?

其實,股市大升時,我喜歡出文分享作點提醒,到股市大跌時,反而不太喜歡多寫股票。人很奇怪,失戀時就特別鐘意聽情歌、失戀歌,令自己更進入失落情緒,到股市越跌時,就加倍留意身家數字,更加多看了股票手機,使自己越跌越驚,越驚越沽,越沽越跌,索羅絲的反射理論不就是指這個動作嗎?

若花時間每天看股評家研究解釋股市下跌原因,或估計後市走勢,倒不如借這跌市機會好好檢討自己。平日風平浪靜,看不見功力所在,到大升大跌時,就是見真章之時。在今次大跌市,有四大類人:「有錢無貨」、「無錢有貨」、「有錢又有貨」、「無錢又無貨」,你是那一類?

「有錢無貨」,是看中之前高位沽盡手中的貨嗎?這是漂亮的,不過是否每次都成功呢?而現在這類人又是否繼續手續現金呢?手持不能產生現金流的東西,買股票為的是「低買高賣」,是賺價差的概念吧,從機會率看,成功機會不高。另一個可能,這類人根本從來不沾手股票。

「無錢有貨」,心情最擔心可能是這一類,看到手中股價大跌,又沒有資金再去買股,看著身價暴跌,最想沽貨可能是這一類人。為何平日的操作會得出今天的結果呢?為何巴菲特每一次都在大股災市有充足現金呢?值得深思檢討一番。

「有錢又有貨」,一向有買股票的多會是這一類人,高手不高手,可能視乎現金水平多寡,有錢的,覺得現價便宜的,不妨分段買入,買至「無錢有貨」時,就埋頭工作少看股市好了。

「無錢又無貨」,這不是投資問題,而是理財的基礎也做不好,這類人的狀態基本上與大市無關,還是先搞好個人理財吧。

今天看到各大報章都形容這是股災,其實心感奇怪。終於看到曾淵倉博士的專欄,文章指恒指由4月時的高位跌了25%,比起金融海嘯的66%跌幅少很多,不算是大型股災。而我個人也不認為這是真正股災,如果看到這情況感興奮,可能尚不足以證明功力足夠。如果以高位28000計,一般股災都要大跌4、5、6成,即是可以跌到12000點才算是股災吧。

想像一下股災的情況,股市一直跌,每天跌,升點點又跌回去,跌足幾個月,一直跌到12000點,有多少人在這個點數還在笑呢?還有錢入市?又還夠膽入貨呢?不要少看股災的威力,亦不要以為一兩星期急跌就叫做股災,這碗「心靈雞湯」飲得太早了。

跌下去吧,我也會一註註「大炮」買下去,會由有錢買到無錢,之後就埋頭努力工作,等工作收入及資產產生的現金流繼續令我變回「有錢有貨」吧,不用分分鐘看著股市。當然,如果去到真正股災出現了,還有未曾動用過的孖展額,當要貪婪時,總不會「無錢」吧。提醒大家,永遠自己做決定,止凡可能最終出事,這就是一大「反面教材」了,大家切記小心行事。


題外話,賣個小人情給一位東方記者,她在找一些有投資理財想法的大學生作專題訪問,奈何這些主角有如大海撈針,所以她希望我可以在這裡呼籲一下,有興趣接受東方報章訪問的大學生blog友,可以留言留個電郵,她會找你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206

投資者的心靈最脆弱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11/blog-post_14.html

巴黎

70後兄本期談到幾年前的中人壽Fans 熱門Blogger,我估應該是說CKM001。個人是尊重70後兄的意見,但自己就反而覺得佢的消失是有點可惜,自己也曾經死撐超大,明白CKM001的心情,但至少佢囗說什麼就投資什麼,不像一些可以吹到自己七年組合升8倍,個市點跌組合都可以金槍不倒的Bloggers ,CKM001也不會像某些閃礫其詞,嗡一大堆buts, ifs , ors 然後一副高深莫測的"what do you think?"的專家,比較之下,他已是一條好漢。

其實"股票市場"呢個對手最有趣或可怕之處是無論用什麼個人最精的招數、財務、技術、投資、投機、宏觀、微觀、甚至亂估⋯⋯乜都好,即使上幾個回合你能打到佢一撲一碌,下一個回合佢係可以完全像無事發生,精力充沛兼一拳就可以收自己皮。

所以參予者千萬唔好過份自信或以為個人的絕技是天下無敵,人地駡自己自有佢既睇法由得佢,人地賺錢是佢本事,千萬唔好覺得個天有問題,股票市場每一秒的變化總有它的原因,價值投資是不可能勝天,只能夠在它無邊法度中的一小角中尋一點合理回報而已。

正如70後兄所言,人生其實還有更多金錢以外有意義的事要做。

所以投資、股票、物業⋯⋯只是一小小小小部分而並非最big deal 。

而我就會在每次大市下跌、逆市、輸錢既時候好呀Q咁諗,今次自己中招既難度分高過上次有進步就算不錯,看起來好似好呀Q,但不失為一個繼續玩下去的調節劑,唔係個市一唔順自己便怨餐懵、驚餐死,你可以死幾多細胞

投資方面:

昨晚IBM又跌蚊幾,於是決定再加碼,我在1-3班課堂同學的whatsapp群組曾出文説,以IBM既回購速度,30年後成間公司就會係股神擁有,不過如果我死都唔放(真係死個隻),雖然係雞碎咁大把,到時我仍會是股神的唯一拍乸,可能要和股神係個天堂講價唔定。

Happy investing to all of you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61

投資者的心靈最脆弱

巴黎

70後兄本期談到幾年前的中人壽Fans 熱門Blogger,我估應該是說CKM001。個人是尊重70後兄的意見,但自己就反而覺得佢的消失是有點可惜,自己也曾經死撑超大,明白CKM001的心情,但至少佢囗說什麼就投資什麼,不像一些可以吹到自己七年組合升8倍,個市點跌組合都可以金槍不倒的Bloggers ,CKM001也不會像某些閃礫其詞,嗡一大堆buts, ifs , ors 然後一副高深莫測的"what do you think?"的專家,比較之下,他已是一條好漢。

其實"股票市場"呢個對手最有趣或可怕之處是無論用什麼個人最精的招數、財務、技術、投資、投機、宏觀、微觀、甚至亂估⋯⋯乜都好,即使上幾個回合你能打到佢一扑一碌,下一個回合佢係可以完全像無事發生,精力充沛兼一拳就可以收自己皮。

所以參予者千萬唔好過份自信或以為個人的絕技是天下無敵,人地駡自己自有佢既睇法由得佢,人地賺錢是佢本事,千萬唔好覺得個天有問題,股票市場每一秒的變化總有它的原因,價值投資是不可能勝天,只能夠在它無邊法度中的一小角中尋一點合理回報而已。

正如70後兄所言,人生其實還有更多金錢以外有意義的事要做。

所以投資、股票、物業⋯⋯只是一小小小小部分而並非最big deal 。

而我就會在每次大市下跌、逆市、輸錢既時候好呀Q咁諗,今次自己中招既難度分高過上次有進步就算不錯,看起來好似好呀Q,但不失為一個繼續玩下去的調節劑,唔係個市一唔順自己便怨餐懵、驚餐死,你可以死幾多細胞

投資方面:

昨晚IBM又跌蚊幾,於是決定再加碼,我在1-3班課堂同學的whatsapp群組曾出文説,以IBM既回購速度,30年後成間公司就會係股神擁有,不過如果我死都唔放(真係死個隻),雖然係雞碎咁大把,到時我仍會是股神的唯一拍乸,可能要和股神係個天堂講價唔定。

Happy investing to all of you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762

創業者的心靈雞湯

2016-07-07  NM

一旦決定創業,就代表要埋頭苦幹搞公司,如果是startup,更加為研發而廢寢忘餐,既要面對營運壓力,又要兼顧家庭經濟,曾幾何時感到孤單覺得攰。如果,有過來人從旁扶助,分享經驗兼做心理導師,的確可以減輕壓力。

由科學園推出的「start-up CEO友導計劃」,是由多名在科學園中「成長」,現已成為行政總裁的過來人,為科學園內新加入的startup提供營商指導及指引,由科學園培育計劃成員組成的科培網絡(Technology Incubation Network),主席鄒健宏(Kenneth)二○○九年進駐科學園,是科學園早期一分子,「創業過程不一定會一帆風順,無論是工作或家庭,都會有起跌,自己從事流動音樂播放產品,亦曾經歷過高低潮,二○一○年贏得香港電子業商會創新科技產品獎,公司業務亦蒸蒸日上,甚至將業務發展至英國、美國及日本。」可惜在二○一二年,一連串的事情令Kenneth面臨人生低潮,「當年蘋果改用全新連接插頭Lightning,公司旗下所有產品突然要全部改動,同年,太太因生產而出現醫療事故,回想當時,同時要面對公司及家庭問題,意志非常消沉,就算返到公司亦無心機工作,好在得當時科學園一班朋友支持同鼓勵,所以去年就跟科學園方面商量,建議搞一個由『過來人』分享經驗的計劃,希望以朋友方式,幫助新的startup公司。」

廿位導師

「友導計劃」的出現,其實同搞startup的心理差不多,都是以個人自身經歷,眼見現時的不足而產生的新念頭,但要實行起來,就有不少細節要兼顧,「計劃中,預算每一位有經驗的CEO,帶領一或兩個新startup的CEO,現時大約有二十位有經驗的CEO參與計劃,剛在六月初舉行了第一次的聚會,讓科學園的新startup,選擇其『導師』。」其實,科學園以前亦有類似的配對計劃,但並非由科學園的經驗CEO擔任『照顧者』角色,而是搵來坊間大企業的CEO,「之不過時間較難遷就,彼此見面時間太少,誇張點講,分分鐘成年先見一次,最後覺得成效不大,所以,今次就向科學園內入手,從科學園培育計劃出來的CEO擔當導師角色,由於大家都在科學園返工,所以見面機會多好多,想溝通搵對方亦都更容易。」

亦師亦友

雖然無論政府或私營機構,都有不少為startup而設的計劃,但大多只在公司業務發展上作出扶助,但可以照顧創業者的心情,「CEO友導計劃」的確夠貼身又貼心,而剛於五月尾搬入科學園的鄧熾承(Jackson),就正正選了Kenneth作為其導師,「在LCD行業做了十多年,是工程及科技學會會員,其實在未入科學園前,就已經認識Kenneth,那時他已經成功建立其業務,但跟他未算太熟。」十個startup,九個搞科研,而Jackson跟Kenneth,雖然一個玩音樂,一個搞寵物健康穿戴式gadget,但同樣涉及軟硬件設計,所以雖然「亦師亦友」短時間,但在進入科學園後,跟Kenneth的接觸愈來愈多,才知道其低潮時的經歷,由於我多年前亦曾創業,最後結束收場,所以很值得向他學習。」

撰文:劉耀祥攝影、攝錄:鄭樹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43

從生理到心靈 「一個人」經濟大爆發 看商機》單身潮帶動三大消費趨勢

2016-08-08  TWM

當單身成為社會常態,為單身族量身打造的商品紛紛出爐, 如何抓住機會、掌握先行優勢,將關係未來各項產業的發展。

台灣單身人口逐年增加,家庭結構也有明顯改變。最近一次台灣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一人戶已超過一六○萬戶,成為第二大住戶結構,僅次於兩人家庭。這群人口新勢力的消費心理與行為特色鮮明,敏銳的業者瞄準他們的需求,滿足這群龐大勢力從生活到心理面的商品,紛紛出爐,創造新商機。

日本經濟學者大前研一在《一個人的經濟》一書中也點明,社會發展越成熟,人們就不再以「基本需求」為消費目的,唯有了解「一個人」的消費者心理,才能將其轉變為具體成長的銷售數字。桂冠「輕鬆生活飯麵系列」,今年改以單身族的生活樣貌出發,推出「享受我的獨處食」,成功擄獲單身商機。桂冠整合行銷主任王鈺婷透露,鎖定一個人的獨處概念,帶動一五%的成長,顯示行銷手法與單身心理認同的重要性。

台灣最早嗅到這股變化的,當屬食品大廠桂冠、義美,近年來他們紛紛推出小分量、個人化冷凍食品;超商龍頭7-ELEVEn也推出自有品牌「iSelect」,其品項從食品、衛生紙到美容飲品等商品不一而足,就連七五○CC裝的各類酒品區,也被三六○CC的小瓶裝取代,才一調整,銷售立刻成長四○%;超市龍頭全聯福利中心,為了搶攻單身族回家做料理的市場,提供免費的一人份食譜,刺激超市商品的買氣。

一人家電也是這種邏輯下的產物,一人咖啡機、果汁機,日系品牌日立,也推出容量一公升以下的電子鍋,標榜只煮一碗飯也很好吃。

「一人家電」不只是容量縮小而已,還得考量到單身者的需求,抓到這族群「寵愛自己」的生活美學,實用之餘須兼具摩登的外觀,才能吸引單身者打開荷包。

趨勢1〉分享經濟

共生公寓 打造「不孤單」的生活圈台灣單身勢力不斷壯大,單身者不一定與原生家庭共住,一旦老邁或生病,都缺乏照護支援。如果能把高齡單身與適齡不婚者,媒合互助的共住模式,或可建立單身者支援系統。

許多單身者透過「共享」的概念,揪友共遊、共食……,讓生活多采多姿,也建立有如家人照顧的人際網絡。心理醫師王浩威就說,他就有固定的單身友人,經常結伴出國共遊。藝人藍心湄也與好友們說好,老了要住一起,就近照顧彼此。

「因為家庭結構改變,人們不一定會與家人同住,單身的壓力或是孤寂,將有更多元的方式去支持。」東吳社會學副教授劉維公認為,單身者將發展出新的居住模式。在台灣,潘信榮與王維綱在二○一五年著手打造了「共生公寓」──玖樓。

「共生的模式是從北歐來的,一群單親媽媽住在一起互相支援、照顧小孩。加拿大魁北克也有一群工人,成立住宅合作社,從募資開始,建設管理自己的公寓。」王維綱說。玖樓的共生計畫,推行一年多來,在台北已有八處據點,近三十間房出租,月租金還比區域行情便宜五百元。王維綱表示,「折扣雖然不多,但提供有品質的環境,讓不同領域、年紀的人們住在一起,互相交流。」玖樓每棟公寓的客廳,一到周末都會化身社交舞台,舉辦餐會或展覽,還能跨公寓參加。

玖樓的「共生」概念,於今年開始發酵。最近有一對年逾六十的退休夫妻,找上玖樓洽談,願意提供公寓作為共住場所。王維綱表示,「這對夫妻有資源、人生經驗,住進去的房客,評價都非常好。」房東與房客儼然成為跨越世代的朋友,房東太太也樂於打理一桌好菜,與房客們分享。

玖樓下一階段的目標,想打造老人與年輕人共生的社區,老人家住在一、二樓,年輕人住在高樓層,中間是共用區域,一起吃飯、生活。

趨勢2〉照顧陪伴

除了打點起居 機器人還陪你逛街電影《雲端情人》中,孤單男子與AI人工智慧之間產生微妙情愫,這看似科幻的劇情,已悄悄在真實世界中上演……。

「未來十年,機器人的出現,會徹底改變單身生活的樣貌。」劉維公提出新的趨勢見解。

陪伴型機器人的進化飛快,從過去風靡一時的機器寵物,到最近能監控家中安全的機器管家,功能不但更貼近生活,還能排解寂寞、提供娛樂。日本愉快工業(YUKAI Engineering)的掌上型偶像機器人「iDoll」,能跳能唱,搶攻御宅偶像市場。日本媒體也曾刊出一個畫面,適婚女性每天由「Pepper機器人」陪著逛街購物,儼然是最知心的好友。

而鴻海在購併夏普後,今年五月推出的機器人手機「RoBoHoN」,可愛造形搭載AI人工智慧,還提供語音對話、人臉辨識互動的功能,要價近二十萬日圓(約新台幣六萬元),一開賣就吸引千人預購;華碩今年發表的機器人商品「Asus Zenbo」,能察覺家中成員的異狀,並拍照通知其他家人或是醫院,發揮居家守護的作用。

有機器人大國之稱的日本,更將照護型機器人,納入看照第一線的計畫;未來,機器人可望扮演老後照護的要角,提高銀髮單身族群的生活品質。

而台灣工研院近年所成功研發的行動輔助機器人,與高敏銳觸覺感知穿戴式輔具,也是老後一個人可以仰賴的工具。

其中,高敏銳觸覺感知穿戴式輔具,獲得一五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的肯定,可改善老後在寫字、飲食、喝水時,手部顫抖所帶來的不便,不須仰賴他人幫助。

工研院院長劉仲明表示,「科技能有效改善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我們可以將它推廣到全世界,帶來更高的價值。」機器人產業,可能會是未來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趨勢3〉未婚生養

輕熟女保留「生機」 凍卵需求暴增《今周刊》 今年針對三十歲以上單身者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有二一%的未婚女性雖暫時沒有結婚意願,仍有生養後代的欲望。由於女性生育期有限,卵子會因年紀而老化,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過去用於治療不孕的凍卵服務,成為單身女子的新選擇,當然也是生育銀行主打業務之一。

二○一○年成立的愛生育銀行副總經理王懷麟表示,伴隨單身意識抬頭,自一三年起,單身女子凍卵件數急速成長,是前一年度的兩倍之多。而且,過去凍卵的年齡層大約都是四十歲以上、經濟能力較高的女性;近兩年,三十歲前半的女性明顯增加。王懷麟提醒,三十八歲後卵子的健康狀況會急速下降,爾後的受孕情況也不佳,掌握三十五到三十八歲這三年的黃金時期,取卵冷凍是關鍵。

凍卵並無法律上的限制,但之後的人工受孕,必須提出婚姻證明才能進行,代理孕母等相關法條,也還在草案階段。送子鳥診所謝佳琳醫師則認為,「未來,凍卵的觀念會越來越開放而健全,年齡層一定還會再下降,待法規鬆綁,將有更多族群出現凍卵的需求。」從個人化商品到凍卵商機,如何抓住機會、掌握先行優勢,將關係未來的發展。

單身潮只會日漸巨大,掌握單身族人口結構的變化,確保站在浪尖上,才能抓牢新商機。

撰文 / 王炘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71

心靈更需要環保

《阿凡達》是James Cameron最成功的兩部電影之一。這部片好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也宣導環保理念,認為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它甚至警告我們,如果再為某種利益肆無忌憚破壞自然,人類也終將進入一種悲慘的境地。

環保可以分外環保和內環保兩種,外環保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而內環保,則是對心靈環境的保護。和外環保相比,我們更需要心靈環保。

和父輩的時代相比,今天我們有了更多的環保意識,城市綠化也有了相當改善,不論在人們的生活區也好,在校園內外也好,人們開始瞭解,居住在地球,就應該重視環保和綠化;而我們把綠化做好了,想破壞環境的人也會有所顧忌。我不知道人類何時會面臨這種外界的困境,但是我注意到,在心靈方面,我們已經陷入了更為艱難的處境。

現在許多年輕人畢業後,不論U Grad、研究生或是博士,當他們穿過中環優雅的環境,步入陸家咀氣派的辦公單位時,卻發現自己和這裡格格不入。什麼原因呢?缺乏這方面的教育。怎樣學知識、怎樣掌握科技,這些哪裡都不缺,但怎樣為人處世、怎樣做個品性善良的人,卻是缺失的。

慈悲與智慧,感恩與仁愛。我認為這些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尤其對今天的學生來講,比什麼知識都重要。

貪、嗔、癡、慢、嫉是五毒,是心靈垃圾,清除了這些,再植入善心和美德,或許就是心靈綠化的意義了。

五毒的核心是貪慾,也就是望,一個有著太多望的人,是很難過得開心的。當望在心裡湧動時,我們會覺得必須要些什麼。我必須要買個iPhone 7、我必須要買部車、我必須要買間屋、我必須要包個二奶、我必須要什麼什麼……有了一樣還要一樣,別人有的我們也要有,就這樣,欲望慣性讓我們的心永不滿足。

仔細想想,我們真的需要這些嗎?不一定。即使所有人都沿著這條之路匆忙走著,有智慧的人也應觀察一下心態,問問自己:我一定要這麼走嗎?這個方向對嗎?

一個人生存於世,基本的衣食住行是要有的,缺了這些不行。但事實上,我們要的卻不止這些,我們大多數的需要是一種攀比,同事買樓了,是人勝利組。我也要買;同學買車,我也要買……我們是一樣的,他們有我沒有,點得?這不就趕不上他們了嗎?當慾望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成了整個社會解不開的心結,每個人就只有不停地尋找。從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到進入社會,在人生的每個階段裡不停尋找;從小人物到大人物,人人都有自己想要尋找的東西。

網路發達,很多同學上網,把太多時間花在一些沒有用的知識上,以至於自己的心靈如同沙漠,沒有智慧教言甘霖的滋潤,也沒有播下善法種子,一片貧瘠。其實,你們自己也知道,有些東西是不需要的。


日後你們肯定會有財富、有地位、有名望,但那時候你會最關心什麼?是自己,還是社會?我們從小到大想的都是自己了,最多也就是家人或親戚,除此之外,不會太關心我們的周圍或世界。這是自私的。自私不會帶來光明前途,只有無私和利他的心,才會發出光芒照耀世界。

其實生活可以這樣,簡樸一點好。為什麼蘇格拉底走進市場會感慨說:世界上竟然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我們也一樣,不需要那麼多東西。我們覺得需要這個、需要那個,多數是貪欲作祟,弄來了也不會滿足的。內心裡這個越來越大的欲望坑,用什麼東西能填滿呢?

所以,我們要經常清理欲望帶來的各種垃圾,綠化心靈,這樣才能過一個乾淨、舒適的人生。當然,活在今天的世界裡,如果不能與時俱進、不肯享受物質文明,就會成為怪物而與世隔離。我並不是讓你們變成這樣。我的意思是,貪婪不會帶來真正的人生品質,一味跟隨欲望而行,會活得很累、很苦。

有一個競爭對手永遠打不敗,那就是趨勢。孫中山很多年前有句話叫「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你也無法對抗歷史的潮流,這就是趨勢的力量。但是問題來了,趨勢到底是什麼呢?這個世界上,賺錢的事情,從來不是辛苦的事情。It’s about Give and Take

也是為什麼很多聰明人都賺不到錢的原因,趨勢看到了最後就是虛無主義者,因為覺得這個也就這樣那個也就那樣,都沒啥意思,看的太遠的人,其實挺適合做先知,當然也很容易成為先烈,看的太早的悲催案例太多了,意義更是不大。

我們的心是可以訓練的。很多好運動員不是天生就完美,之前也有缺陷,他們的身體是在經歷上千次、上萬次的訓練後,才變得柔韌有力、運用自如的。同樣,當我們被慣壞的心態,經由愛和慈悲的訓練,也可以進入一種善的、寬廣的狀態。長遠看,這種心態的利益遠勝於Medal, Fame and Glory的意義。那是不是人人都可以進入這種狀態?

你問過自己:你幸福嗎?智者是隨緣度日的。隨緣一詞看似平常,卻有很深的智慧內涵,當你不論走進任何一種生活情境,如果始終能保持隨緣心態,快樂就不會遠離你了。我在這裡寫1000字,影響到一個人,也是「修為」,像Hacksaw RidgeDesmond Doss救了75個,是更大的「修為」。



很多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其實不是。佛教向來不鼓勵懶惰或逃避,不是讓你一學佛就什麼都不管了。真正的佛教徒會全力投入,他會以知足少欲對待自己,滿懷慈悲關愛他人,進而在不斷省察內心的過程中,讓心漸漸開放,進入一種誰也奪不走的快樂中。

我們都希求快樂,但有些快樂是不長久的。我不是來傳教的,思想貧乏的人,如果不服用心靈妙藥,即便你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也不會快樂。否則,億萬富豪應該再快樂不過了,但實際不是,他們還是愁眉苦臉,有的連覺都睡不好,像大劉的晚年,要買一個腎,吃安眠藥,你有了錢,錢沒有帶給你快樂,因為他慈悲與智慧,感恩與仁愛全部欠奉,落得晚境如此。再看看六叔、四叔、超人、是不是對比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195

再記幾句心靈小語 李怡

1 : GS(14)@2012-05-03 00:28:5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89&art_id=16299577
再記下一些智慧的心靈小語。
◎莎士比亞說:「不太熱烈的愛情,才會長長久久。」愛情的溫度就像洗澡水,不是越熱越好,而是自己覺得舒服才好。愛情太熱會成為依賴以至負擔,不舒服的感覺會使愛走向反面。感覺舒服的愛最難得,也最持久。
◎「你現在怎麼糟蹋身體,以後身體就怎麼糟蹋你。」當你還健康的時候,就要注意作息有時,飲食均衡,若不顧健康地縱情聲色,或不眠不休地工作,日後身體給你的痛苦就沒有止境。
◎「旅行就是從自己呆幵的地方,到別人呆幵的地方。」你覺得生活在呆膩的地方,殊不知那正是外地人想來觀光的地方。也許你該想一想,身處的地方是不是還有你所沒有注意的值得觀光之處呢?
◎「人生最怕兩件事:一是臨終還有很多錢沒花完,一是錢花完人還很健康。」也許很多人不會認為臨終剩下許多錢是可怕的事。但我們看到許多富人在死後甚而將死未死已鬧至家中人公開翻臉,親屬形同仇人。絕對是一件可怕的事。
◎「有些事不說開是個結,說開了卻是個疤。」人與人之間有心病,常常選擇藏在心中不說出來,因為不知道說出來有什麼後果。如果彼此坦然相對,把話說清楚就等於把結打開。倘若說開了而解不了結,那就成為兩人面對面都困難的一個疤。所以要不要說開須先想到後果。
◎「因為寂寞,我們會錯愛一個人,但真的不要因為錯愛一人,而寂寞一生。」愛一個人,必須是真的愛,不要因為寂寞而愛,因為那是只為排遣寂寞的錯愛。但這樣去排遣寂寞,帶來的將會是一輩子的寂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087

日夜盯緊股價 金錢賺了 心靈透支 黃國英

1 : GS(14)@2012-07-10 22:11:04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0796
好多自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174

投資「運動員」心靈充電法 盧志威

1 : GS(14)@2013-07-17 23:44:06

http://hk.finance.yahoo.com/blog ... 3%95-031713328.html

美國知名精神科醫生艾里‧基輔(Ari Kiev),是首名受美國奧運醫學委員會聘請的心理專家,通過協助奧運選手,訂立目標,並改善訓練計劃,讓選手在比賽中發揮最大潛能,增高勇奪獎牌的機會。基輔後半生致力把理論,投放在交易員身上,並被S.A.C Capital的老闆史蒂芬‧科恩(Steven Cohen)邀為顧問,專門為旗下交易員,處理各種疑難雜症。

其中有一次,剛經歷完熊市,大部份交易員都情緒低落,甚至有些感到筋疲力竭,不想再做交易,徬徨無助下,便來向艾里求助。艾里的意見,是交易員應該暫時休息,遠離市場,讓身體和心靈重新充電,然後以較低注碼,慢慢開始交易。

復甦過程中,他會幫助交易員調低對回報的預期,如果交易員的期望依然太高,與現實落差過大,很易感到沮喪,不利重新起步。另外還要提醒他們,別要貿然加大注碼,因為信心動搖後,容易一錯再錯。

曾經有一位只做長倉的交易員,大約操作三千五百萬美元,輸了三百萬元後,雖然已大幅減低注碼,但心理上仍感到很沮喪,將自己困在辦公室不出外,又拒絕與人對話,已經瀕臨自我摧毀循環邊沿。艾里的做法,是幫他重新定義何謂「成功」,訂立較低的目標,例如一年內要從三千二百萬元,羸到三千八百萬元,如果交易員本身具實力,站穩陣腳後,應該很快便可恢復至原來狀態。

由於我們大部份人,都不會聘請到一名像艾里般優異的隨行軍醫,自己的做法,是尋找一班投資戰友互相提醒,最好每個都能獨立思考,品行端正,正如達利奧(Ray Dalio)管理的Bridgewater,大家可以如在大學課堂,不用理會身份地位,以理性、邏輯討論,各式各樣宏觀、行業、公司、甚至哲學的問題,即使最後做法各異,當然也是自由討論必然的結果。

另外培養工作以外的活動亦很重要,以自己為例,現在的目標,是每星期各用一小時跑步、打羽毛球、哥爾夫球、耍太極、做瑜伽、靜坐禪修,加上若干時間閱讀各式各樣的書籍,還有與小貓「盧小虎」玩耍和拍照,都有助自己抽離工作,保持平常心生活,對應付壓力,有正面的幫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60

錢可以輸 心靈資本不能輸掉 黃國英

1 : GS(14)@2015-02-12 00:13:23

http://www.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0352

金融怪傑之一、著名美債場內交易員Brian Gelber,曾在訪問中對普遍交易員的生涯,作過一番發人深省的評論:「一年十二個月中,有四個月你好旺。戰績理想,興奮到夜晚瞓唔着。第二朝急不及待起身,準備落場,勢不可擋。有兩個月,霉到暈,情緒低落,夜不能眠。根本不知哪裏才可找到賺錢交易,茫然若失。其餘六個月,賺完蝕、蝕完賺,來來回回。又是睡不安寧,因為明明能賺錢,卻總失諸交臂。那結果就是從來無覺好瞓,因長期掛心交易事宜,這樣會把人消耗淨盡。」他建議交易員要了解自己,將情緒維持在中道。否則就像一隻紙鳶,成功時心情像飛上半空;可是市場在你飄飄然之際,忽然收線,讓你直墜地面,帶來很大傷害。



為免投資令身心受損,應該在收市的時候放下輸贏,使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早前看過一篇文章,謂一個交易系統最弱一環,就是交易者自己。若然喪失繼續作戰的決心和能力,任何交易方法都不管用。大部分投資、投機的著作,都循循善誘教大家好好保護資本。這固然極重要,不過保護心靈「資本」,同樣不可或缺。喪失本金極其痛苦,翻身亦無比困難,但還是有少數例子,可以東山再起。例如金融怪傑中,很多位都曾在學習交易初期犯下大錯,輸得一乾二淨,多數要靠打工,甚至折現保險金重整資本,但無一人表示曾經完全死心。可是如果長期經歷上述的折騰,而自己不在心態上加以修正,當心靈資本耗盡,不再有鬥志和信念,認為最終能在交易上成功,則必然無法繼續。

要避免文初形容之況,時間分配與心境的整理是重要一環。如將交易視為一門生意,起碼也要設定開門和收舖的時間吧!當每日劃定的「營業」時間完結,便應暫時放下輸贏,這樣才不致影響日常生活。若果發現還是無法釋懷,無時無刻想着有關的倉位,那麼很大機會暗示該倉位的注碼已經過大,無論輸贏,都應該下降到不會長時間牽動情緒的水平。

對於暫時放下交易,最有幫助的莫過於培養一些與金融世界完全無關的興趣、運動,一來可以疏導平常緊繃的狀態,二來保持健康,對操作也有好處。交易員說白了也就是「腦力運動員」,如果百病纏身,狀態欠佳,可能連跑完全程都有困難,遑論爭取好的成績。交易上脆弱的手法和倉位,我們都會多加留意和予以改善,當最脆弱的可能是我們本身,就更不容忽視。

另一項避免情緒影響的預防措施,就是不要將交易中的金額物化。根據很多交易員的分享,每當想像某一交易的利潤,與現時中的一筆消費享受掛鈎,容易招致失利。因為該單交易無端被冠以一個利潤目標,可能令注碼過大,出入時的情緒也受影響:一旦損失,除代表交易失敗,情緒上還好像失落了「應得」的物質回報,對心靈資本構成雙重打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7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