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劉天和從科技大亨跨足養殖慘賠十六億的教訓 分散風險 雞蛋別放同一個籃子裡

2011-7-11  TWM




澎湖的養殖漁業因外在競爭環境激烈,十年前開始走下坡,劉天和卻在此時踏入這個行業,一位科技人改行養魚,他如何面對一連串難以控制的失敗,又從失敗中學到什麼教訓?

撰文‧梁任瑋

一場大病,你願意花多少錢換回生命?他卻在八年內燒掉十六億元,賭上畢生積蓄追尋健康,別人笑他「何必將辛辛苦苦賺的錢,都填到海裡。」他回答,「我不介意拿錢填海,但如果可以圓夢,我覺得很值得。」他是劉天和,天和生物董事長,澎湖最大的海上箱網養魚業者。

天和生物目前在澎湖的海洋漁場有三百二十個箱網,加上六個潮間帶養殖區,面積高達二十五.五公頃,養殖魚類達三十餘項,全盛時期最大產能是六十萬尾魚,招牌商品海鱺魚,在全球海鱺市場占有率高達五○%。

劉天和另一個頭銜是宏瑞製程董事長,經營半導體製程設備業。他二十四歲就創業經營冷凍空調,當時因景氣好、市場大,讓他在一九八二年順利轉型至高科技半導體設備業,搭上台灣電子業最輝煌的年代,躋身科技新貴行列。

罹癌切除整條大腸

乾 脆自己養優質魚吃 五年慘遭三次天災九八年,劉天和在一次健康檢查發現罹患大腸癌,因癌細胞擴散,歷經八次手術,最後整條大腸全部切除,並嘗試過人工肛門,更動了以小腸取代 大腸的手術,但因此變成很多東西不能吃,醫生建議他吃軟質食物,吃魚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市面上要找到健康無毒的優質魚,並不容易,他心想:「何不自己來 養?」一轉念間,他跨足養殖漁業,選擇台灣尚未遭受工業汙染的澎湖海域當作創業原點。

劉天和在澎湖設立養殖漁場,將高科技管理經驗套入海鱺魚養殖,建立水產履歷制度,全程E化管理,曾在當地聲名大譟,雖然品質嚴格把關,但他同樣無法逃避天然海域的極端氣候變化衝擊,這讓他真正嘗到事業經營的挫折,而且五年內先後發生三次。

第 一次是○七年澎湖外海的龍捲風,將整座漁場捲走,他賠了一億元;幾番折騰,○八年二月又遇到「澎湖百年大寒害」,是第二次挫折,當時飼養的十幾萬條海鱺魚 全數死光,損失金額近一.八億元,正當虧損尚未彌平之際,今年元月又再遇寒害,水溫驟降至攝氏十三.一度,劉天和養的海鱺、鮸魚、青嘴龍占、石斑因不耐低 溫,九○%都耗損,又損失近五千萬元。

當時,劉天和正在台大醫院住院,太太蘇敏玉為了不讓他擔心,刻意隱瞞災情,不敢告訴他澎湖出事了,直 到出院才說「咱們澎湖的海鱺魚又死光光!」當時正忍受病痛折磨的劉天和,同時面對巨大的身心煎熬,「真的很痛苦、很痛苦,欲哭無淚。」「命運捉弄人!」劉 天和說,因為去年九月才剛標下澎湖區漁會水產加工廠,砸下大錢整修裝潢,寒害造成的損失,等於讓搖搖欲墜的營運雪上加霜。

茫茫大海摸黑而行

將死魚廢料回收再利用 提高飼料養分劉天和說,去年整個冬天他一直在擔心,「如果農曆春節前這一關過了,應該就沒問題了。沒想到,還是過不了。」劉天和說,復育期至少要一年半以上,所以現在完全無法供應海鱺,客戶也抱怨連連。

問 他從挫折中學到什麼?「我一開始太過天真。」劉天和當初單純地認為,只要與其他漁民有所區隔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甚至以為自己養的有機海鱺可以專攻高檔 餐廳通路,但廚師澆他冷水:「你的魚那麼貴,我用便宜的魚當食材又不會吃死人。」完全沒有養殖漁業經驗的他,只能一直盲目繳學費,所有制度都建立在沒有經 驗可循的基礎上,就像在茫茫大海上,摸黑而行。

一開始,澎湖漁民告訴劉天和,海鱺要養得好,就要給牠們多吃一點,於是每天飼料成本竟高達兩百餘萬元,但效果卻沒增加多少。

尤 其,劉天和養魚以不用抗生素與生長荷爾蒙聞名,以一條十五公斤的龍膽石斑為例,其他養殖業者可能一年多就可以把魚養大,但劉天和的養殖期至少要四年至五 年,「愈大條的魚,風險愈高,時間就愈長,因此稍有閃失就容易失敗。」養殖過程所費不貲,使天和的產品成本高於同業二五%,除了每天餵食以中藥調配的有機 飼料,每周還打氧氣到箱網替魚洗澡、換魚網,避免寄生蟲殘留在魚鱗上,劉天和說,「養魚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才做完一輪又要開始下一輪。」

建立一條龍產銷模式

也 經營牧場與農場 開直營商店增營收直到○八年劉天和遇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康景軒,將死魚廢料、處理海鱺所放掉的魚血轉化為生物鏈一環,加上海藻變成有機肥料,大幅 提高飼料養分,也讓劉天和跨足畜牧業,用有機肥料養「海藻豬」,增加營收來源,這是他學到的第一個成功經驗。

天和生物開業八年來,以每年賠兩億元的速度,至今已燒掉十六億元。劉天和換算,一年至少要賺三億元才會打平,但難以掌握的天然環境,讓原本以零負債經營投入養殖漁業的他,兩年前遭遇澎湖百年大寒害受創慘烈,第一次向農業金庫貸款。

劉 天和也曾質疑自己「幹麼還要一直堅持下去呢?」但想到自己要吃健康的魚,天和生物在台灣又已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有一群死忠粉絲,「每次看到消費者鼓勵我 堅持下去,我又有信心了!」為了比別人更投入經營養殖漁業,原本在馬公市區租的透天厝,他留給員工當宿舍,八年來,劉天和都住在二崁辦公室樓上的鐵皮屋宿 舍,每天早上三點半就起床幫員工煮早餐,自己洗內衣褲,完全放下電子大亨的身段,甘願屈身住在漁場旁邊。

跨足養殖漁業不只改變劉天和的人生下半場,慢慢熟悉食物的生產鏈後,也讓他建立一套獨特的有機生活。

劉天和每天早餐喝五穀奶配地瓜,午餐是加熱太太一周前在台北冷凍好的飯團、蔬菜,已近十年不吃外食的他,因為怕防腐劑、化學添加物,每次出國,乾脆自備電鍋、有機米、小魚乾與醬油,就算在國外也自己煮飯的習慣,經常引起別人側目。

為了避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劉天和積極建立一條龍的產銷模式,是他翻身的第二個訣竅,除了海上養殖,他也在台中、嘉義開設牧場與農場,栽培有機蔬菜,養殖有機豬,並在三年前於台北市開設農漁畜牧直營商店「天和鮮物」,增加產品多樣性,希望創造更多營收。

跨足下游水產加工

超 低溫冷凍蚵仔 一年四季都能賣由於天然養殖漁業不可預測變數太多,原本只加工自己養殖水產品的劉天和,打算收購其他漁民的漁撈產品,跨足下游處理、冷凍保存市場,把規模 拉大,而不只專注於養魚,是他從失敗中學到的第三個啟示,今年下半年,位於澎湖的水產加工廠也將營運,是他跨向下游的第一步。

「我有澎湖唯 一的零下七十度超低溫冷凍技術,蚵仔一年只能收成一次,但我先冷凍起來,春夏秋冬都可以賣,將來就可以大幅降低看天吃飯的機率,也可以因應市場價格波 動。」站在澎湖西嶼鄉二崁村的舢舨上,回憶起過去這幾年在澎湖養魚的辛酸,劉天和希望公司能夠早日走出虧損的困境。

「他只要想完成一件事, 會不計一切代價達成。」天和生物轉投資的海島精品食材公司副總經理黃麗娟舉例,三年前在台北的天和鮮物超市開幕的天和烘焙麵包店,當時因為發生三聚氫胺毒 奶事件,為了讓消費者安心,劉天和要求員工把所有麵包的配方公布在收銀台後方,例如荔香玫瑰麵包,用的是真正的有機玫瑰花瓣,加上法國荔枝酒,這個舉動讓 麵包師傅一度無法接受。

但劉天和的堅持,最後換來的是客戶的信任,不僅嚴凱泰、蔡英文都是天和鮮物的客戶,目前在台北市北平東路的超市也逐漸損益兩平,今年甚至進軍貴婦百貨Bellavita,顯見品牌知名度已在上流社會打開。

曾經瀕臨死亡邊緣,逼得劉天和的人生沒有退路,他把活下來的日子當作多賺,積極運用原有的科技知識發展有機農業,打開多元通路,開發具健康概念的農產品,改寫看似走入夕陽的台灣農業市場,不再是無競爭力的代名詞。

劉天和

出生:1951年

現職:宏瑞製程董事長

天和生物董事長

經歷:空調設備工廠作業員

學歷:台中海墘國小

家庭:已婚,二子一女

從失敗中學到的三件事:

一、資源再利用,跨足畜牧業,增加營收。

二、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建立一條龍產銷模式。

三、跨足下游處理、冷凍保存,把規模拉大,不再只專注在養殖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6

「只喝咖啡聊天和發郵件並不夠」,持續積累人脈得下功夫和用真心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645.html

不過,有效人脈的建立不僅僅是握手和交換名片。這一觀點來自近日召開的第14屆商界女性沃頓年度研討會,會議主題為「通向成功的階梯:先問答後行動」。與會者指出,最牢固的關係是通過分享經歷,靠思想、自我整理和注意力建立人脈網絡而培養起來的。人際關係不一定會在多年後有回報,重點在於:想要讓人際關係歷久彌新,這關係得先是實在的。

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MetLife)分管跨國政府和行業關係的副總裁蘇珊·格林威爾(Susan Greenwell)在其中一個下午舉行的名為「建立並利用有效的商業關係」的專家討論會上說,「在關係培養中產生高下之分的差別之一在於,培養關係時保持真誠,才會讓關係在生活和事業上助你一臂之力。」她說,人們往往「把培養關係當作任務來完成。」

培養關係的一個好辦法是,嘗試找出你現在與別人已有的聯結,然後在此基礎上發展。格林威爾說,「你得自然地培養關係,從你們的共同點、共同的聯繫開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是,不要只關注有權位的人,而應該與工作中碰到的人建立真誠的聯繫。」

格林威爾說,培養的關係要等多年後兩人在事業上有所發展,晉陞高位才有回報。比如,她今天合作的許多政府高官就是早年在工作中認識的,那時他們的職位還沒有這麼高。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股票部的董事總經理珊莎·奧茲根(Shantha Ozgen)說道,「今天和我關係最好的人,我在十二年前做初級銷售員時就開始和他們培養關係了。」奧茲根剛入職時,她的上司是三位高級銷售員,他們都配有最好的會計師,她的會計師則被認為職位較低,對公司不那麼重要。她說,「這並沒有影響我,我有我自己的花名冊。」

奧茲根努力地瞭解與她接觸的每一個人,記得他們生活中諸如子女生日之類的生活細節。她說,「就是那些小事讓別人記住了我。」不管她的熟人轉行或是搬遷,她仍然與之保持聯繫。現在很多情況下,「這些關係儲備已經在自然地發展。」

發展權力關係的重要性

女性成功培訓學校(Women's Success Coaching)創始人兼校長邦妮·馬庫斯(Bonnie Marcus)提醒大家,培養長期關係並不見得要忽視能影響自己職業軌跡的權力者。她說,「我們需要真誠等品質,但也需要搞清楚我們知道是誰說了算。我在職業生涯中有很多教訓,其中之一就是發展權力關係的重要性。」

馬庫斯是從與別人競爭升職機會的經歷得到這一教訓的。她說,「該做的我都做了,我想,沒問題,我很自信、有能力、有業績,而且我確實為公司增加了收入,還降低了成本。」她甚至直接要求升職,並讓她的直接報告替自己說好話。「我還是沒有升職。原因是,我沒有發展權力關係,我沒有與最終決策的人培養關係。」

在一場名為「從現在起:建立在世界五百強企業工作的職業生涯」的專家討論會上,蘇珊·柯普曼(Susan Keppelman)給出了一個與高層領導會面的策略。柯普曼在總部位於華盛頓的跨國電力公司愛依斯(AES Corp.)任高級助理,她與其他四個MBA畢業生同時進入這家公司工作。

柯普曼回憶道,我們其中一個人「很聰明,提議我們一起去聯繫CEO」然後請他吃午飯,CEO同意了,「然後我們也聯繫了CFO和COO,這麼一路下來。」以小組為單位聯絡上司的方式讓她在認識高管的同時也加深了與其他四個MBA畢業生的關係。她很快注意到高層領導在走廊裡認出她並開始叫她名字、跟她打招呼。她說,這種集體聯絡的辦法「非常管用」。

中午聚餐並不是柯普曼利用集體來培養關係的唯一方法。出差時,她總是優先參加團隊活動,而不是獨處,選擇跟同事出去玩,而放棄去健身房健身。這些社交活動讓她有機會瞭解同事,否則大家在平時都是下了班匆匆回家陪伴家人。她說,「我覺得我最有意義的關係是在出差時培養的。不管什麼時候出差,我都決定了無論大家安排什麼活動,我都參加。」

與會者之一、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的創業團隊楊森保健創新(Janssen Healthcare Innovation)商業試驗開發高級經理安妮·休伊特·費希爾(Anne Hewitt Fischer)認為,尋找機會與以前不認識的人一起工作也是另一個建立彼此聯繫、培養持久關係的辦法。

休伊特·費希爾說,「積累人脈不僅僅是靠喝咖啡聊天、打電話和發電子郵件。」她建議可以主動參與一個項目的工作,這會是在一個新團體中建立聯繫的好方法。在強生公司,她參加了一個輪崗項目,短時間內可以在幾個不同的工作組裡輪崗。

「有時人們以為在大公司積累人脈就能讓你得到想要的工作,但我發現其實為你想加入的團隊工作才是最有效的辦法,當他們真的有職位空缺時你就能成為候選人。因為你並不僅僅是在建立新的人脈,鍛鍊新的工作技能,同時也是在向這個團隊展示你的性格和工作成果。」

小改變帶來大效果

另一個培養關係的方法是利用現有人脈並加強已有關係。葛蘭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品牌經理海瑟·艾斯普拉斯(Heather Aspras)在會上說,她是靠上司給她的引導來改善自己在公司的人際關係。「除了具體工作以外,我的上司常常和我一起想辦法來提高我在組織中的知名度,讓我在團隊中更受歡迎。」

一次,艾斯普拉斯和她的上司負責一個新產品的上市工作,為此上司要開一系列的會議。他們注意到,參加會議的人總是直接提問她的上司,雖然很多事情都是由她負責。她說,「因此我們決定由我來主持會議,現在人們開始漸漸更關注我了。這就是小改變帶來的大效果。」

艾斯普拉斯說,另一個可能有助於女性建立人脈的改變是婚後不隨夫姓。她當年就決定這麼做。她說,「名字是一個人的重要招牌,我們並不是始終知道人們什麼時候會注意我們的名字。」

艾斯普拉斯推斷她的這個決定在她應聘現在這份工作時起了作用。「我發現有幾個在葛蘭素公司工作的人是我曾經在另一家公司的同事,他們在簡歷上認出了我的名字,所以對我的評價很高。因此如果你要結婚,當你結婚時,要麼不改姓,或者如果改了也沒關係,但要在簡歷上寫上你的閨名,因為有些人只知道你的閨名。」

另一條關於培養持久人脈的建議是,僅僅為人所知是不夠的,還要讓人記得。百事可樂的份額管理董事希多·拉賈帕爾(Sheetal Rajpal)認為,做到這一點的訣竅在於充滿激情。

拉賈帕爾說道,「人們想瞭解你這個人本身。不要總是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你對工作以外的事情感興趣,這種熱情就很有散發力……任何時候我只要談起我熱愛的事情,人們都會有共鳴。這是會傳染的,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喜歡你……因此要利用這一點。這會讓你被別人記住,而且會給你帶來長期的好處。」

與會者、德意志銀行紐約分行的董事總經理簡·迪弗洛里奧(Jane DeFlorio)也同意被人記住很重要。她在「人際關係」專家討論會上說,「你得找出讓你與眾不同的地方。我在辦公室吸引人的辦法是我穿的衣服很誇張……有些和別人不一樣這很管用,雖然有點誇張,但是有效果……我發現一點點與眾不同能讓我變得突出。」

迪弗洛里奧說,不過要維持長期的關係,記住別人也同樣重要。她強調了在培養人際關係中自我整理的重要性。她說,「我會對我遇見的人做很多筆記。無論是一個會面三小時的客戶,還是在一個晚宴上認識的人,或者是一個坐在我旁邊的有意思的人,如果我想認識他或者想建立關係,我會給我自己發一封郵件。在與客戶會面結束後我會在餐館的盥洗室給我自己發一封語音郵件,總結我們當晚談話的內容,因為第二天我就不記得了。」

迪弗洛里奧對所有事情都做筆記,比如「工作以外的興趣、他喜歡特技跳傘、她喜歡刺繡……只要堅持記錄人們喜歡的東西,你會常常找到藉口回去找他們。」

總之,維護人際關係是個社交活動,如果一段關係是有趣的,就會變得最為持久。迪弗洛里奧說,「我把我的工作看作是一個巨大的社交藉口,這一點都不誇張。我把我的私人生活和商業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對於建立人際關係,她的首要建議,也是她希望她能早點知道的一點是,「學會開派對,如果你真的想專注社交方面的話……你要把人聚攏到你的身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267

阿里巴巴IPO深度報告:從盈利本質看阿里昨天今天和明天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30
萬眾矚目的阿里巴巴IPO即將到來,預計公司下周開始路演,9月中旬掛牌。

在這篇報告中,我們從盈利模式的本質出發,詳細解讀阿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阿里巴巴對於持續創新的追求和極具前瞻性的佈局,使其一直站在時代和潮流的風口,創造一個又一個驚喜。我們給予阿里12個月合理估值中樞2240億美元,建議投資者關注這家站在浪潮之巔的中國互聯網企業。

報告首頁:

阿里電商生態圈的盈利本質:平台之王,流量變現,成就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

如果把阿里巴巴看做是一家電商公司,那麼無論是1.68萬億GMV、525億營收和231億淨利潤等財務數據,還是2.55億活躍用戶、127億訂單、8億在售商品等營運指標,都足以震懾任何一個競爭對手。這一匯聚品牌商和消費者的網購平台,憑藉與生俱來的購物屬性,自然成為高轉化率的廣告發佈平台。因此從盈利本質出發,阿里巴巴更為準確的定義是一家依託電商服務集聚龐大用戶和流量基礎,並以廣告營銷作為流量變現手段的互聯網企業。FY2014,阿里廣告收入297億元,佔總收入57%,並有望在2015年超越百度成為中國最大網絡廣告平台。

阿里電商生態圈的拓展升級:供應鏈+國際化+移動端,打造覆蓋全球、全渠道的廣告交易平台

阿里巴巴作為一個在線實時廣告平台,其核心在於獲取更多用戶(廣告位),並吸引更多品牌商(廣告主)。目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基於PC端、覆蓋國內商品零售的廣告交易平台,展望未來我們對阿里核心盈利能力的持續提升充滿信心:1)行業高速增長,未來4年PC廣告CAGR=27%,移動廣告CAGR=69%;2)佈局菜鳥物流,提升供應鏈效率,鞏固流量基石;3)國際化戰略,其中海外代購規模14年翻倍,跨境出口規模未來3年CAGR=30%(速賣通4年達37億美金);4)All-in移動端,移動電商未來4年CAGR=59%(淘寶無線份額84.2%),O2O拓展生活服務類廣告主資源。隨著大數據技術提升,未來廣告位或將更為有效的切割,滿足移動端精準投放需求和競價搜索廣告向DSP展示廣告的轉型。憑藉對用戶、商品極深的理解和強大的大數據技術,阿里巴巴競爭力凸顯。

從IT時代到DT時代,云計算+大數據打造中國商業發展的基礎設施

阿里除了自身交易數據外,還通過投資、收購、合作的方式獲得廣泛數據源,並將大數據分析成果應用於電商、金融、健康、娛樂、生活等各個領域。金融已經成為電商以外大數據應用最廣泛的模塊,支付寶十年3.84萬億交易額(佔第三方在線支付份額50%,移動支付份額76%)、阿里小貸四年1600億累計貸款、餘額寶一年近6000億規模,而未來醫院、數字娛樂等領域的佈局,無不彰顯阿里巴巴打造DT時代商業發展基礎設施的雄心壯志。

盈利預測與估值探討:未來三年利潤CAGR=39.1%,12個月合理市值中樞2240億美元

我們預測阿里未來三年收入CAGR=36%、利潤CAGR=39%,增長動力來自大數據支持下廣告投放轉化率的提升及國際化、移動化戰略下廣告主和廣告位資源的快速擴張。我們對比同樣以流量變現為盈利模式的互聯網企業,考慮估值切換,給予阿里巴巴FY16年30XPE,則12個月合理市值中樞2240億美元。此外,我們梳理了與阿里巴巴有緊密的資本或業務層面直接或間接合作的上市公司(詳見第六章),供投資者參考!

風險提示
品質管控不力、物流體驗不足致用戶流失;VIE結構的法律風險;國際化戰略不達預期。

投資聚焦:
如果要評選一家全球最牛的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毫無疑問是這一殊榮的有力競爭者。這家由18個創始人在1999年創立的公司,本著「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一理念,建立了完整的CBBS電商生態圈,成為中國最大的在線商品交易平台。而之所以把阿里看做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在於其流量變現的盈利模式更接近google、騰訊、百度等,只是在流量聚集和變現的手段上有所差異。因此在我們看來,阿里巴巴的本質是一家以廣告營銷為主要盈利模式的互聯網企業。

回顧過去15年的發展歷程,阿里巴巴在每一個時點上對於行業趨勢的準確把握和提前佈局,都使其在激烈的競爭中佔得領先優勢,享受流量紅利。而看似眼花繚亂的業務佈局和收購兼併,核心都是圍繞廣告交易平台的建立、維護和拓展進行。在大數據時代,每個用戶的每個時間段都是一個獨立廣告位,因此在阿里巴巴建立的廣告交易平台中,如何獲取並維護用戶規模、如何延長用戶停留時間以及如何吸引更多品牌商資源是最為核心的競爭力。

阿里巴巴用15年的時間建立了一個從C(消費者)到小B(分銷商)到大B(品牌商)的國內電商生態圈,並以廣告和佣金實現流量變現。而展望未來我們看到的是阿里更具雄心的佈局,其核心正是擴展廣告主和廣告位資源:1)巨額投資菜鳥物流,提升供應鏈效率和用戶體驗,鞏固其廣告交易平台的流量基石;2)以天貓國際和速賣通進軍跨境電商,將其廣告交易平台從國內拓展至全球;3)全面ALL IN移動互聯,將其廣告交易平台從PC端拓展至移動端;4)O2O模式創新與佈局,將其廣告交易平台從實物商品領域拓展至生活服務類產品。數年之後我們所看到的阿里巴巴,將會是一個覆蓋全球用戶、全球品牌、全渠道服務的國際實時廣告交易平台。

如果你就此認為阿里只是侷限於電商生態體系的流量變現,那可能又低估了這家互聯網巨頭的雄心壯志。誠如馬云所言,以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為依託,阿里未來十年的目標,是「建立DT數據時代中國商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除了自身電商生態體系積累的2.55億用戶和800萬賣家產生的龐大交易支付數據、通過投資收購獲得的來自微博、UC瀏覽器、優酷土豆、高德地圖、中信21世紀、蝦米音樂等涵蓋社交、娛樂、生活、健康等各個領域的數據外,阿里還與外部機構如氣象局、藥監局、海關等合作獲得更廣泛的數據使用授權。毫無疑問,阿里巴巴是中國最廣泛、最領先、且最具價值的大數據擁有者之一,並將大數據分析結果應用於電商、金融、健康、教育、生活等各個領域,提升社會運營效率,創造更大的價值!

阿里巴巴對於持續創新的追求和對於未來極具前瞻性的佈局,將使得這家互聯網巨頭始終站在時代和潮流的風口,創造一個又一個驚喜。我們預測公司FY15-17收入復合增速36.2%,利潤復合增速39.1%,參考同樣以流量變現為盈利模式的互聯網企業,考慮估值切換,給予阿里巴巴FY2016年30XPE,則12個月合理目標市值2240億美元。建議投資者關注這家站在浪潮之巔的中國互聯網巨頭。

報告目錄:



一、阿里生態圈構建:貫通批零業務,打造閉環鏈條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是馬云1999年創立阿里巴巴時許下的願景。儘管彼時的馬云自己也未曾想到今天的電子商務應該是什麼模式,但其對最初願景的堅持不渝和前瞻性的業務佈局,都無不令人欽佩。

阿里巴巴1999年從B2B切入助力國內企業的外貿批發生意;2003年憑藉B2B穩定的盈利開始培育C2C市場;2008年借助C2C的流量基礎向B2C轉型;2011年阿里巴巴拋出大阿里戰略,打通批發和零售市場(2013年內貿B2B網站1688.com中50%-60%的批發訂單來自淘寶和天貓賣家),看似孤立的業務佈局最終構建了一個完整的CBBS電商閉環:從C端消費者需求出發,貫穿整條供應鏈到達B端供應商,實現C(消費者)-小B(分銷商)-大B(供應商)的供應鏈重構,而阿里巴巴作為S(服務商)參與全程。

我們在這一章節中將闡述阿里巴巴過去15年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這樣一個完整、龐大的電商生態系統,這既是阿里巴巴流量變現的基礎,也是未來O2O、國際化擴張的底層架構。

(一)B2B時代:以批發業務為突破,供血零售業務

1999年馬云和其他17位創始人成立阿里巴巴,上線alibaba.com(外貿)和1688.com(內貿),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理念,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發佈+網上推廣」服務,打造「網上義烏集市」。以B2B業務作為涉足電商的突破口,體現了阿里巴巴對當時中國電商環境的準確判斷。

1)網購人群基數低,C端需求未形成:根據信息部統計,1999年全國聯網計算機僅350萬台、網民890萬,其中網購人群佔比20.3%,且購物滿意度僅40%。C端流量基礎和購物體驗的缺失,使得紅極一時的電商網站如8848、卓越(B2C)、易趣、雅寶(C2C)等都經營艱難,並迅速走向倒閉或被收購的命運。

2)B2B行業需求剛性、政策支持: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外貿復甦,一年兩次的廣交會已難以滿足中小企業需求,同時政府也頻繁出台一系列支持電子貿易發展的政策,一個能夠突破時間、地理限制,幫助中小企業更便捷做外貿的平台呼之慾出。

3)互聯網IT技術尚處於發展初期:早期B2B以迎合中小企業商品信息展示、溝通交流的迫切需求為主,不涉及在線交易,因此對於阿里巴巴來說更易上手。

B2B業務不僅幫助阿里巴巴樹立行業地位(09年阿里佔B2B市場份額約60%),更為其日後向C端進軍奠定了夯實基礎。一方面,會員費+廣告費(主要為會員費)的穩定盈利,既是淘寶長期堅持免費政策的底氣,也是07年底在香港上市最好的背書。直到2011年之前,B2B業務一直是集團收入的主要構成,並以豐厚的現金流和淨利潤向零售業務供血);另一方面,B2B業務多年積累的龐大生產商和供應商資源,為阿里未來構建的C-B-B-S生態圈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C2C時代:免費模式+用戶體驗,打敗eBay

經歷了2000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B2B業務「會員費+增值服務」的盈利模式逐漸穩定,同時網民規模的快速增長為零售業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2003年中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已達到8000萬,同年eBay完成對易趣的全資收購(02年收購40%股份),而阿里巴巴上線淘寶,正式進軍C2C零售業務。

與eBay照搬海外市場佣金收費模式不同,淘寶從一開始就堅持免費政策(B2B業務的現金流和利潤是其強大支持),吸引大量賣家入駐,SKU數快速豐富,而eBay易趣直到2008年才宣佈免費,為時已晚。如果說免費政策成功幫助淘寶實現SKU數的規模化,那接地氣的用戶體驗則是徹底拉開與eBay易趣差距的關鍵所在:小商家集市模式VS二手拍賣模式、支付寶擔保VS銀行轉賬、推出阿里旺旺鼓勵溝通VS禁止買賣雙方交易前溝通等,無不體現淘寶對本土市場和消費者的準確理解。

2003年eBay交易額8.4億元,淘寶僅0.9億元;到了2007年上線天貓前,淘寶交易額已達到433億元,而eBay僅40億元,被遠遠甩開。回顧淘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於中國網購市場的流量紅利,從2003年到2010年網民數增長5倍,而淘寶註冊用戶從23萬增長至3.7億,體現阿里巴巴極具前瞻性的佈局。


  (三)B2C時代:淘寶導流、成就天貓

2007年隨著B2B業務在香港上市,阿里巴巴開始將更多精力轉移到零售市場。免費開店政策和接地氣的用戶體驗,使得淘寶成功擊退eBay,並建立了基於支付寶的網絡誠信和支付體系,但低門檻也帶來了商品重複陳列、賣家質量參差不齊、假貨橫行等問題。隨著網購市場的成熟,消費者對於品牌、品質、售後等越來越關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8年阿里上線淘寶商城(2012年1月更名為天貓),吸引品牌商或品牌授權的經銷商和分銷商入駐,全面從「淘便宜」向「淘品質」遷移。

與美國等成熟市場不同,C2C一直是國內網購的主流方式,但近年來B2C發展迅猛。根據艾瑞諮詢的統計,B2C佔網購市場份額從2010年的13.7%上升為2013年的35.1%,並有望在2017年達到52.4%,超越C2C的趨勢不可逆轉。而受益於淘寶流量導入的天貓商城,成立短短5年多就實現銷售額5050億元,佔國內B2C網購市場份額的50.6%,佔大淘寶系的31%。

天貓商城以交易佣金的收費模式提高商戶進駐門檻,同時為商戶提供基於大數據的營銷、訂單、金融等方面的服務(2012年7月推出的聚石塔平台,在短短半年時間裡就覆蓋了2萬多商戶,處理訂單1400萬單,佔天貓訂單總數的24%),收穫豐厚利潤,成功實現流量變現,幫助阿里巴巴扭虧為盈,並超越B2B業務成為集團新的利潤貢獻主力。

  (四)大阿里時代:打通批零市場,構建CBBS電商生態圈

電子商務不應該是孤立的B2B、C2C或B2C,而是整個商務活動的電子化。2011年6月阿里巴巴拋出大阿里計劃,拆分淘寶、天貓、一淘,同時B2B退市轉型,整合流量體系(阿里媽媽)、支付體系(支付寶)、物流體系(菜鳥網絡)、數據體系(阿里云)等,將看似孤立的零售市場(淘寶、天貓)和批發市場(Alibaba.com和1688.com)打通,構建了一個從C端需求出發,貫穿整條供應鏈到達B端供應商,實現C(消費者)-小B(分銷商)-大B(供應商)的供應鏈重構,而阿里巴巴作為服務商(S)參與全過程。

這個完整的CBBS電商生態系統,既是阿里巴巴日後流量變現的盈利模式基礎,也是未來向國際化(天貓國際和速賣通)、移動端O2O拓展的底層架構。我們將在後面的篇章詳細介紹阿里巴巴的盈利本質和未來的增長空間。



二、阿里生態圈盈利:平台之王,流量變現

阿里巴巴對於中國網購用戶流量紅利以及網購發展趨勢的精準把握,使其在短短15年時間裡成功建立起一個完整的CBBS電商生態圈。2014財年1.68萬億的GMV、2.55億的活躍用戶、127億的訂單、800萬的賣家以及8億的在售商品等一系列指標中,任何一個數據都足夠震撼,足以證明其絕對領先的行業地位!

一直以來阿里巴巴都被認為是一家平台型電商公司,其扣點佣金的「二房東」物業經營模式也被其他競爭對手所效仿,但僅僅4年時間就從FY2010虧損8億到FY2014盈利230億的驚人變化,讓人不禁懷疑,這真的只是一家電商公司麼?

撥開電商外表,阿里巴巴的盈利模式其實與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公司更為接近,即提供服務(阿里的電商、百度的搜索、騰訊的社交)積累龐大用戶和流量資源,隨後通過流量變現帶來收入利潤的快速增長,而廣告和遊戲幾乎成為所有互聯網公司流量變現的共同選擇。因此在我們看來,阿里巴巴的本質是一家以廣告營銷為主要盈利模式的互聯網企業。在這一章中我們將詳細解讀阿里巴巴電商生態圈的盈利本質,揭示其大數據支持下強大的廣告交易平台模式。

(一)規模經濟+流量變現,典型的互聯網巨頭

阿里巴巴是典型的互聯網公司,早期以免費模式切入電商領域,充分受益網購用戶流量紅利,建立了中國最大的商品交易平台,後期則以廣告營銷實現用戶和流量的變現,收穫豐厚利潤。08年成立的天貓,經過2年的淘寶導流和培育開始顯現平台規模效應,隨著引流成本下降(銷售和市場費用率下降)和流量變現能力提高(毛利率上升),收入和利潤高速增長。營業收入從FY2010的66.7億元增長至FY2014年的525億元,CAGR為67.5%;淨利潤從FY2011扭虧為盈到FY2014盈利230.8億元,CAGR為169.2%,而在FY2012年後更是迎來利潤迅猛增長的拐點。

在FY2014阿里巴巴525億元收入中,按業務類型分,83.4%來自零售業務(包括淘寶、天貓、聚划算、速賣通等),11.8%來自批發業務(alibaba.com、1688.com),云計算及其他業務佔比4.8%;按區域分,86%來自中國市場(包括淘寶、天貓、聚划算、1688.com等),而中國市場收入中的95%又是來自零售業務(淘寶、天貓、聚划算),並以廣告營銷收入和交易佣金的形式獲得;從盈利模式的角度來分,56.6%來自在線廣告營銷,24.7%來自交易佣金,11.8%來自B2B會員費,因此阿里巴巴是一家電商公司,更是一家以在線廣告為主業的互聯網公司。


從全球主要的互聯網公司收入結構來看,除了亞馬遜(以商品銷售為主)和eBay(以交易佣金為主),其餘公司都不約而同地以廣告和遊戲作為流量變現的主要方式,而廣告、遊戲、服務(亞馬遜和eBay本質上賺的是物流、數據、金融服務的錢)則是這些公司的主要盈利構成。

以BAT三巨頭為例,百度作為搜索引擎,連接人與信息,其收入主要來自關鍵詞搜索和展示廣告;騰訊作為社交平台,連接人與人,其收入主要來自互動遊戲;而阿里作為電商平台,連接人與商品,其收入主要來自廣告。FY2014,阿里巴巴收入略遜於騰訊,但利潤超越騰訊,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巨頭。


  (二)零售業務:品牌化轉型盈利激增,成就最賺錢互聯網公司

    阿里巴巴零售業務包括淘寶(C2C)、天貓(B2C)和聚划算(團購),是CBBS電商生態圈最為關鍵的環節,也是流量變現的重要基礎。阿里集團80%的收入來自零售業務,主要以商家在線廣告投放和交易佣金為主,並伴隨少量淘寶店舖裝飾和聚划算平台上架費。相比長期習慣免費政策的淘寶C店賣家,天貓商城中的品牌大商戶不僅向阿里支付交易佣金,也更有意願和能力投放廣告以吸引流量。從淘寶向天貓的全面導流,對用戶而言意味著購物體驗的提升和商品品質的保證,而對阿里來說則實現了從賺吆喝到賺利潤的轉型。

阿里巴巴廣告收入大多按效果付費,而交易佣金直接按交易額扣點,因此無論是廣告還是佣金,都高度依賴於平台整體GMV的擴大,而這背後的核心基礎是阿里自創立以來苦心搭建的商品交易平台所匯聚的龐大用戶和流量規模。FY2014,阿里巴巴零售平台活躍用戶達2.55億,同比增長48.3%;賣家數量800萬,同比增長33%;活躍用戶平均訂單數50單,買家賣家活躍度及黏性遙遙領先競爭對手,也為公司帶來過去2年59%的GMV復合增速和79%的收入復合增速。

FY2014零售業務整體貨幣化率為2.69%,若剔除移動端影響(移動端仍處於培育階段,貨幣化率較低),PC端的貨幣化率為3.11%,較FY2013同比提升0.22個百分點。考慮到淘寶C2C免費政策,我們極端假設阿里巴巴國內零售收入全部來自於天貓商戶(事實上淘寶C店賣家也會投放大量廣告,並使用直通車等服務),則FY2014天貓商城貨幣化率8.27%,過去三年持續下行,這背後既有移動端培育的影響(剔除移動端影響,天貓PC端貨幣化率約10.2%,同比下滑0.8個百分點),也有品類拓展的因素(從高毛利率的服裝向3C/數碼、日化用品、生鮮等延伸)。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阿里巴巴零售業務收入來源於平台商戶的盈利,因此阿里巴巴貨幣化率(營業收入/GMV)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平台商戶的利潤率水平。對於服裝、化妝品等高毛利率的品類,品牌商在享有較高盈利能力的前提下,也有更強的意願在渠道投放廣告。線下渠道中,主打化妝品的莎莎、卓越,以服裝/化妝品為主的百貨等毛利率都遠高於經營3C/家電的蘇寧、國美;而在線上渠道,同樣也是主打服裝和化妝品的唯品會、聚美優品毛利率遠高於經營3C/家電的京東商城。因此,較高的服裝、母嬰、化妝品等高毛利率品類佔比(我們測算上述三個品類佔比50%左右)是阿里巴巴得以收穫300億廣告收入的重要原因。我們以天貓商城核心品類服裝為代表,嘗試來判斷對商家而言,阿里巴巴平台的綜合費率的合理性和成長性。

在此之前我們極端假設所有零售業務收入來自天貓,實際上儘管淘寶免收交易佣金,但商戶仍願意投放廣告以吸引流量(假設淘寶整體廣告費率在0-1%之間);另一方面根據易觀國際的數據,天貓佔B2C網購服裝市場份額為75%,我們據此測算服裝約佔天貓GMV的40%(假設60%其他品類的整體廣告費率在0-2%之間)。

在淘寶C2C廣告費率0.5%、天貓除服裝以外其他品類在整體廣告費率1%的中樞假設下,我們計算天貓服裝的廣告費率為10.3%,這意味著加上5%的交易佣金後,天貓服裝品類商家的費用率約為15.3%,高於聚美優品開放平台服裝14%的扣點率(不承擔物流),也高於唯品會扣除倉儲物流費用後12.4%的扣點率,體現了天貓更強的流量基礎和平台價值。我們認為天貓商城目前的綜合費用率較線下傳統渠道仍有優勢,儘管服裝、化妝品等品類受垂直電商分流影響,但憑藉其強大的大數據能力,在不改變原有品牌商轉化率的前提下,實現廣告資源的進一步細分,促進GMV和廣告收入的持續增長。


1.  在線廣告:大數據支持下的按效付費模式

阿里巴巴建立的電商生態圈,擁有2.55億的活躍用戶、800萬的賣家、8億的在售商品數以及年127億的訂單數,是中國最大的在線商品交易平台。這一匯聚了品牌商和消費者的在線商城,也自然成為高轉化率的廣告發佈平台,2013年更是以近300億元的廣告收入緊隨百度,並有望在2015年實現超越。而阿里巴巴在2011年9月推出的TANX系統,整合阿里體系內外的廣告位和廣告主資源,該系統目前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實時在線廣告交易網站。隨著阿里巴巴大數據技術的提升,未來有望實現廣告位更為有效的切割,最大限度實現精準投放。

從盈利本質上看,天貓商城與傳統零售渠道並無太大區別,都是打造集聚客流的平台(在線交易平台 VS 實體門店),將流量(客流)分配給品牌商並轉化為銷售,以扣點、廣告費、上架費等作為流量變現的途徑。但不同於傳統零售被動式的硬廣宣傳,阿里巴巴的廣告收入以按點擊(P4P)或成交(淘寶客)效果付費模式為主,有利於廣告轉化率的提升,因此更容易被廣告主接受。

和傳統門戶網站(如新浪)和搜索網站(如百度)等相比,阿里巴巴天生的電商基因,使得在阿里平台上的廣告投放更容易轉化為最終成交,且阿里多年積累的對用戶消費數據的挖掘也更有利於幫助品牌主實現精準營銷。未來隨著「千人千面」的推進,每個用戶每次網頁瀏覽都將成為一個獨立的廣告位,若能有效切割並充分利用,阿里的GMV和廣告收入仍有相當廣闊的成長空間。


TANX(Taobao Ad Network andExchange)系統是阿里媽媽在2011年9月對展示廣告業務做的創新升級,也是我們認為非常重要、並且極具前瞻性的產品。TANX系統將阿里媽媽旗下主要廣告業務打通,阿里平台及外部B2C網站賣家均可以通過內外部DSP(Demand-Side Platform,需求方平台)進入系統,按自身需求選擇相應的廣告位進行實時競價投放。

TANX系統的作用在於實現了對每個用戶、每次網頁流量的有效切割,充分利用用戶碎片化的流量。對廣告主而言,TANX平台可以依據用戶瀏覽行為和購物歷史數據對其進行標籤分類,保證廣告能夠達到目標受眾,最大限度實現精準投放;對阿里而言,TANX實時抓取用戶登錄情況,能有效提升網站碎片化流量的變現能力;而TANX實時競價的定價方式則實現了市場化透明定價,保證每一個用戶展示行為都能合理評估定價,阿里平台廣告投放真正實現用效果說話,看轉化率給錢。目前,TANX平台每日自動廣告投放量已達百億級,是中國最大的實時在線廣告交易網站。


2.  交易佣金:提高商家入駐門檻,全面轉型品質和品牌

阿里巴巴零售業務的交易佣金來自天貓商家支付的年費和技術服務費,前者根據體量和品類收固定金額,而後者則根據品類按銷售額比例收取。除了3C家電(2%)、食品藥品(2%-3%)、服務類(0.5%-2%)以及虛擬用品(0.3%-0.5%)較低外,其他主要品類的技術服務費率均為5%。對於阿里而言,交易佣金旨在提高商戶入駐門檻,此外也為天貓商家帶去區別於淘寶賣家的流量資源傾斜,如在搜索結果中優先呈現、參加「雙十一」促銷等,以實現全面向品質和品牌的轉型。

隨著天貓GMV的規模快速擴張,阿里交易佣金收入也相應持續高速增長。從FY2012到FY2014,天貓商城GMV從1140億元增長至5050億元,CAGR為111%,高於同期B2C網購市場規模83.4%的復合增速,天貓佔阿里GMV比例也從17.2%提升至30.1%。與此同時,阿里交易佣金收入從29.2億元增長至120.2億元,CAGR為103%,綜合扣點率從2.56%下降至2.38%。


  (三)批發業務:從信息服務到交易服務,在線產業帶助推平台復甦

    B2B業務是阿里巴巴進入電商行業的突破口,其會員費+增值服務費的穩定盈利是公司日後向零售業務進軍,並長期堅持淘寶免費政策的底氣所在。但由於批發業務交易金額大、交易對象相對固定,真正的交易仍在線下完成。2012年阿里B2B業務香港退市後,發力從信息服務平台向交易服務和資源整合服務平台的轉型升級,一方面打通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以淘寶、天貓800萬賣家的採購需求帶動B2B平台的在線交易需求;另一方面以在線產業帶模式與地方政府和第三方服務商合作實現B2B的線上線下融合,帶動阿里內貿業務逐步走出停滯困境。

我們認為對阿里巴巴而言,B2B業務的復甦和交易在線化的意義除了增加收入外,更重要的在於:1)打通零售和批發市場,為零售市場提供穩定高質的批發供貨支持:2)積累商家交易數據,為阿里金融服務等提供大數據支持。


1.  打通批零市場,從信息服務向交易服務轉型

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B2B平台,大多停留在信息服務階段,即為中小企業提供產品信息發佈和搜尋渠道,依靠「會員費+增值服務費「實現盈利,而真正的交易則在線下完成。與零售市場面對數億買家不同,批發市場交易金額大、交易對象相對固定,既難以向賣家收取交易佣金,也制約了付費用戶數的增長(截至2013年末阿里巴巴B2B付費用戶約81萬(內貿市場69萬,外貿市場12萬),相比零售業務2.55億活躍買家和800萬賣家相去甚遠。單一盈利模式以及會員增長放緩,使得B2B業務收入很快觸到瓶頸。從1Q12-4Q13,B2B平台收入增速從29%下滑至15.7%,信息服務的平台定位已難以持續,向交易服務和資源整合服務平台的轉型成為行業共識。

2012年阿里巴巴B2B業務從香港退市後,發力批發業務的轉型升級,打通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實現從C(消費者)-小B(分銷商)-大B(生產商)的供應鏈重構,以淘寶、天貓800萬賣家的採購需求帶動B2B平台的在線交易需求增長。根據阿里研究中心數據,2013年阿里內貿批發業務中(1688.com)50-60%的訂單來自淘寶/天貓賣家,其中13年「9.4」備貨節當天在線交易總額突破41.9億,創B2B行業記錄。


2.  在線產業帶:批發市場的O2O融合

在線產業帶以線下傳統產業帶或專業市場為基礎,構建在第三方電商平台上的在線生態圈。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企業+政府+第三方服務運營商+B2B平台運營商」的線下產業帶標準模式逐漸形成:即線上部分主要由B2B平台提供產業帶專題頁面,線下則由政府牽頭組建電子商務產業園區,而服務運營商則提供免費或低成本代運營服務(政府補貼支持平台商或代運營商)。

根據阿里研究院的數據,自2012年9月與浙江湖州織裡政府簽約建立第一個在線產業帶以來,截至2014年三月,阿里巴巴全國共簽約在線產業帶101個,覆蓋阿里巴巴內貿網商50萬家。2013年,共有180萬名淘寶(天貓)賣家通過在線產業帶在線下單,形成3800萬訂單數;在線產業帶全年交易額突破500億元,2015年交易額有望達到3000億元。



三、阿里生態圈擴展:供應鏈+國際化+移動端

在前兩個章節中,我們詳細闡述了阿里巴巴是如何在過去15年裡構建起一個連接C端、小B(分銷商)和大B(供應商)的電商生態圈,並深入分析了阿里巴巴生態圈的盈利本質:基於電商平台龐大流量的變現,而廣告營銷、交易佣金則是其主要變現手段(近60%的收入來自廣告業務)。如果我們把每一個用戶看做是一個廣告位,那麼我們會發現阿里巴巴本質是一邊連接著廣告主(品牌商),一邊連接著廣告位(用戶)的互聯網廣告交易平台,而與生俱來的商品交易屬性,使其相比搜索引擎、門戶網站、視頻網站等互聯網公司有著更高的交易轉化率,也因此成為品牌商最為看重的廣告投放渠道。

對於一個廣告公司來說,最核心的就是獲取能接觸到大量用戶的廣告位資源,以吸引廣告主的青睞。對於阿里巴巴來說,日均UV達到2億的淘寶和天貓對品牌商來說就是最好的廣告位,隨著大數據支持下的「千人千面」計劃推進,每個用戶本身就是一個獨立廣告位,因此在阿里巴巴所搭建的廣告交易平台中,最核心的就是獲取並維護用戶規模,同時吸引更多的品牌商資源。圍繞這一流量變現本質,我們更容易去理解阿里巴巴在各個領域的佈局,也更能看清阿里巴巴強大的競爭實力。去年以來阿里巴巴一系列眼花繚亂的瘋狂併購,看似分散,實際上都是在強化並鞏固其廣告交易平台的市場地位:1)搶佔廣告位資源(收購UC優視、微博、恆大俱樂部、高德地圖等,以擴充用戶數,佔領用戶更多時間);2)維護廣告位資源(收購菜鳥物流、銀泰百貨等,以提升用戶購物體驗,鞏固電商龍頭地位);3)拓展廣告主資源(收購文化中國、中信21世紀等,切入健康娛樂產業,擴充產品和服務)。

在此之前,我們更多看到的是阿里巴巴建立的基於PC端、連接國內用戶和商家的電商生態圈,這既是阿里巴巴流量變現的基礎,也是未來擴張的底層架構。從電商生態圈的鞏固和拓展來看,我們認為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三大戰略是供應鏈、國際化和移動端。佈局菜鳥網絡,提升供應鏈效率,以滿足消費者對配送時效和質量的高要求;國際化走出去+引進來,拓展海外廣告主和廣告位資源;All-in移動端一方面搶佔用戶移動端廣告位,另一方面也是增加實物商品以外的廣告主資源,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對於用戶購物行為的瞭解以及強大的大數據技術,使其在移動端廣告推送上領先優勢更加凸顯。數年之後我們所看到的阿里巴巴,將會是一個覆蓋國內外用戶和國內外品牌的國際實時廣告交易平台,而其收入和盈利也將隨著廣告位、廣告主的拓展,以及大數據支持下廣告投放率的提升而持續快速增長。


(一)供應鏈:電商滲透率持續提升,建菜鳥網絡補物流短板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更高的經濟發展速度、更強的消費升級需求使得中國消費市場規模仍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而線下傳統零售供應鏈的落後更是促使國內網購滲透率持續提升,並有望遠超發達國際水平。

隨著網購行為的成熟,消費者的痛點逐漸從低價向更高的產品品質、更優的購物體驗轉移,而B2C近幾年遠高於C2C的高速增長也印證了這一趨勢的變化。阿里巴巴在C2C領域以95%的市場份額所向披靡,但在B2C領域的市場份額僅50%,無論是京東、一號店等具備全品類全供應鏈能力,還是唯品會、聚美優品、噹噹網等在垂直品類上具備除快遞環節以外供應鏈能力的公司,都對阿里系平台形成了分流。

為了鞏固在中國網購市場的龍頭地位,阿里巴巴除了加強淘寶向天貓的導流以吸引品牌之外,更是在2013年5月聯合銀泰、復星和三通一達等企業共同打造社會化物流網絡,提升供應鏈效率以實現更優的物流配送體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菜鳥物流計劃的啟動,是阿里巴巴應對自營B2C競爭的必然選擇,也是維護廣告交易平台基石的重要戰略。

1.  中國網購市場:規模在擴大,滲透率在提升,結構在變化

中國網絡購物市場規模從2008年128億快速增長至2013年的1.8萬億,年複合增長率達70.4%。但和美日英德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互聯網滲透率(45.8%VS四國平均85.5%)、網購滲透率(48.9%VS四國平均71.8%)仍然有較大差距,另一方面國內消費佔GDP比例僅36.5%(四國平均61.2%)、人均實體零售面積僅0.6平方米(四國平均1.7平方米)、且線下實體零售供應鏈效率低下,因此我們認為國內消費的成長空間和線下實體零售的建設落後,使得中國網購市場依然能保持快速增長。根據艾瑞諮詢預測,中國網購市場規模到2016年將達到3.8萬億,未來三年複合增長率為27.2%。


平台電商規模效益和贏家通吃的特點讓淘寶在C2C在市場所向披靡,難有對手。但在逐步度過網購初期流量紅利、低價驅動的粗放式增長之後,C2C商品質量參差不齊、售後服務不佳、物流服務偏弱等購物體驗上的劣勢逐步顯現。同時,強調商品品質、物流和售後服務等客戶體驗的B2C電商不斷壯大,用戶對網購主要訴求將由「淘便宜」向「淘品質」遷移,網購平台增長重心將轉向B2C市場:據艾瑞諮詢數據,2013年B2C在整體網購規模中佔比35.1%,預計到2017年將達到52.4%,超越C2C成為網購主要渠道。





阿里巴巴在C2C市場是絕對龍頭,但在更加注重服務和購物體驗的B2C市場受到了京東、一號店、唯品會、聚美、噹噹等自營電商的有力挑戰。自營電商對產品質量、售後服務的強管控能力是作為平台電商的阿里所欠缺的,儘管天貓商城借助淘寶引流仍然在絕對規模上遙遙領先,但市場份額有所下滑:據艾瑞諮詢數據,天貓在B2C網購市場份額已由2011年4季度57.2%峰值下滑至2014年1季度的50.6%。就如我們此前所論述的,阿里巴巴龐大的買賣家基數、交易規模是其廣告交易平台的基石,而轉型品牌化(從C2C轉向B2C)和提升供應鏈效率(菜鳥網絡)是維護這一基石的必然選擇。

2.  菜鳥物流計劃:整合社會化資源,彌補供應鏈短板

與京東、一號店等自營電商自建倉儲物流體系不同,阿里一直扮演平台服務商角色,依靠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深度合作來搭建社會化物流體系,為平台商家和消費者提供支持:即通過中央物從業務量來看,阿里巴巴2013年雙十一單日1.56億、全年50億包裹(約佔2013年中國快件總數的54%)的規模,已絕非自建物流或單一物流公司能夠滿足,搭建社會化物流體系是必然選擇,但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對合作夥伴的管控,諸如送貨延遲、單面驗貨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阿里。隨著消費者對物流、售後等價格外因素關注度的提升,阿里啟動菜鳥物流計劃,彌補供應鏈短板,以維護廣告交易平台基石。

2013年5月阿里巴巴聯合銀泰、復星和三通一達等企業共同組建菜鳥物流網絡,首期投入1000億元(累計擬投入3000億元),計劃用8-10年時間建立一張能夠支撐日均300億(年約10萬億)網絡零售額的智能物流骨幹網絡,實現覆蓋全國的24小時必達物流網絡。隨著天網(中心物流信息平台)、地網(菜鳥高標準倉儲體系)和人網(線下實體服務體系)組成的三網搭建完成,菜鳥網絡將有能力實現配送全程跟蹤,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滿足消費者多樣化且個性化的配送需求。

阿里巴巴與日日順物流、中國郵政的合作,便是菜鳥物流體系搭建的典型舉措。1)前者在全國擁有9個發運基地、90個物流配送中心、倉儲面積達200萬平方米以上,建立了7600多家縣級專賣店、約2.6萬個鄉鎮專賣店和19萬個村級聯絡站,並在全國 2800多個縣建立了物流配送站和17000多家服務商網點,幫助阿里巴巴實現大件商品配送體驗上的突破;2)而後者在全國擁有11.8萬個網點(包括村郵站、三農服務站、社區服務店等),覆蓋中國最偏遠的山村和極寒之地,通達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且未來兩年將與阿里巴巴實現數據全對接,在物流、金融、信息安全、跨境電商等多個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二)國際化:天貓國際請進來,跨境電商走出去

在此之前我們探討的是一個連接國內用戶和商家的電商生態圈如何建立,並且如何盈利。如果把阿里巴巴看做是一個廣告交易平台,那麼龐大的用戶(廣告位)和品牌商(廣告主)資源則是這個平台的基石,未來廣告收入的增長也將依賴於廣告主和廣告位的持續擴張。截至FY2014年,阿里巴巴擁有2.55億活躍用戶,800萬賣家,其1.68萬億的零售市場交易額在中國網購市場中佔比達到83.2%。儘管仍然處於國內電商壟斷地位,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將不斷受到各個品類垂直型電商的衝擊和分流,因此國際化將成為阿里巴巴下一階段做大廣告交易平台的重要戰略。

阿里巴巴的國際化主要分為天貓國際和速賣通,前者是把海外品牌引進來,後者是把國內品牌帶出去。目前的阿里巴巴更多是一個基於國內零售業務的電商平台,廣告位為國內消費者,而廣告主為國內品牌商。在我們的分析框架中,天貓國際把海外品牌引進來,實際上是增加了阿里巴巴的廣告主資源;速賣通把國內品牌帶出去,海外消費者則成了阿里巴巴的廣告位資源。因此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國際化戰略對於阿里巴巴核心盈利模式的加強,即從中國在線廣告交易平台向國際在線廣告交易平台的升級和轉型。

2010年,阿里巴巴上線全球速賣通開始涉足B2C出口,2014年正式推出天貓國際涉足B2C進口。前者推出4年時間就實現37億美元的交易規模,遠超蘭亭集勢、DX.com等平台;而後者與C2C海淘相比,在渠道合規性、商品品質、物流體驗和售後服務等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如同當年淘寶搶佔國內網購市場一樣,率先佈局且擁有強大B端資源和海外物流佈局的阿里巴巴,有望充分享受跨境電商的流量紅利。

1.  跨境電商空間大:批發與零售比翼,出口與進口齊飛

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和海外市場對中國製造的強勁需求維持了中國跨境電商近年來30%以上的復合增速。2013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3.1萬億,佔中國進出口總額12.1%。根據易觀國際的預測,未來三年跨境電商交易額仍將維持30%左右的年均增速,至2016年達到6.5萬億,佔進出口總額19%。

從結構上看,目前跨境電商以出口為主(佔比90%左右),且基本以B2B形式存在,支付、物流等環節建設的落後使得跨境B2C市場發展緩慢,主要跨境B2C平台如蘭亭集勢、DX.com等交易規模均在十億人民幣量級,且交易品類集中在3C、服裝等;另一方面由於政策限制、平台缺失使得進口電商B2C主要以淘寶、eBay等平台的C2C海淘為主,增長強勁但整體規模不大。

在我們看來,中國製造的價廉物美、跨境支付物流等基礎建設加速以及跨境交易習慣的逐漸形成,將推動跨境零售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根據PayPal的調研預計,2013-2018年美國、巴西、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等五國在未來5年跨境網購的人數持續增長,跨境網購消費金額將實現翻倍增長。而與此同時,中國消費者對跨境網購的需求也十分強勁,預計未來五年中國跨境網購人數將翻番,交易規模將增長362.7%至1601億美元。

對阿里巴巴而言,在國內網購流量紅利漸失、增長放緩的情況下,依託B2B平台Alibaba.com的人氣和知名度順勢推出速賣通(B2C出口)並上線天貓國際(B2C進口),全面進軍跨境零售電商市場,無疑為平台流量開拓了一個新的增長點。通過加速支付寶國際化(如2014年7月支付寶與海外購物退稅機構瑞士環球藍聯宣佈,將聯合推廣支付寶海外退稅服務)和海外物流體系的建設(如投資新加坡郵政、與澳大利亞、巴西等當地郵政服務商達成戰略合作等),阿里巴巴的國際化之路讓國內其他電商難以望其項背。


2.  天貓國際:擴充海外廣告主,打造海淘千億市場正規軍

2014年2月,天貓國際正式上線,為國內消費者直供海外原裝進口商品。天貓國際與天貓經營模式相同,即品牌商直接入駐平台面對消費者,平台則提供阿里旺旺諮詢、國內物流和售後等服務。目前天貓國際品類涵蓋母嬰用品、食品保健、美妝個護和服飾鞋包四大類,入駐商家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韓、台灣等多達數千個品牌,其中不乏Dior、NewBalance、LeeJeans等知名品牌。

據中國產經信息網預計,2014年中國海外代購市場規模將達1549億元,同比增長102%。與C2C海淘相比,天貓國際在渠道合規性、商品價格和質量、物流時間和售後服務等方面均具有明顯優勢,有望迅速搶佔海外代購市場千億規模蛋糕。


3.  全球速賣通:擴充海外廣告位,迅速佔領跨境零售市場龍頭地位

阿里2010年上線全球速賣通國內佈局國際零售市場,採取B2C和B2B兼容模式,通過一站式商品上架翻譯、物流運輸和支付寶結算服務,使得國內賣家直接面對海外零售商或顧客。目前,速賣通已覆蓋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日均海外流量近5000萬UV。除英語網站外,速賣通還在俄羅斯和巴西上線了俄語和葡萄牙語網站。

依靠Alibaba.com積累多年的賣家資源、支付寶國際化穩步推進以及海外物流體系的建設,速賣通上線後迅速增長,交易規模迅速超越蘭亭集勢等B2C平台。FY2014,速賣通平台交易規模已達37億美元,其中24億美元通過支付寶結算。通過對以支付寶結算的交易收取5%固定佣金的主要盈利模式,FY2012-FY2014速賣通平台營收從2.2億元增至9.4億元,CAGR達105.1%。如同當年的淘寶,速賣通將充分享受跨境零售市場的流量紅利,隨著海外活躍用戶數和流量的持續增長,我們認為速賣通平台的廣告價值也將充分體現,其盈利模式也將從固定扣點發展為廣告+扣點的模式。


(三)移動端&O2O:流量爆發,阿里All-in

我們在此前反覆強調,阿里巴巴的戰略佈局始終圍繞其核心盈利模式的加強而展開。對於一個在線廣告交易平台來說,廣告位(用戶)和廣告主(品牌商)是其成功的基石,隨著「千人千面」計劃的推進,每一個用戶本身就是一個獨立廣告位,而在這一篇章中我們再次拓展廣告位的定義:即每一個用戶的每一個時間段是一個獨立廣告位(用戶在不同的時間面對著不同的屏幕,或PC,或手機,或IPAD,或電影銀幕,不同時點用戶面對的屏幕就是其獨立廣告位的載體),因此對於阿里巴巴而言,除了要擴大用戶數,還要儘可能佔有用戶更多的時間。

智能手機和移動支付的普及,帶動移動購物市場的爆發,而用戶購物習慣的轉變也影響著廣告位價值的遷移。PC端的用戶基數仍然龐大,但用戶時間卻被移動端分流,這也是為什麼阿里巴巴從2013年開始發力移動端的入口搶奪,包括上線來往,投資微博、高德地圖、UC優勢、優酷土豆等,其本質仍然是為了獲取用戶更多的停留時間,以強化在線廣告交易平台的核心盈利模式。

儘管微信在移動端入口爭奪中處於絕對壟斷地位,但其社交屬性使其在向購物領域拓展過程中仍然面臨一定障礙,阿里在移動購物市場76.4%的份額足以證明其電商霸主的地位。我們看好阿里巴巴的移動端戰略:1)阿里系的手機淘寶+支付寶錢包+社交地圖視頻等,已經形成強大的「入口—支付—分享」的完成移動端購物生態體系;2)大數據時代下,阿里系積累的商品和用戶數據幫助其實現更精準的推送,也更適合移動端展示廣告的特點;3)移動端O2O的佈局,幫助阿里巴巴將廣告主資源成功拓展至生活服務類業態,更多的商品種類提升用戶黏性的同時,也將提高廣告投放的轉化率。我們判斷阿里巴巴未來仍將在移動端展開一系列入口資源的爭奪,將其在PC端構建的廣告交易平台複製到移動端,隨著移動端用戶數和品牌數的擴大,其移動端的廣告價值也將持續提升,貨幣化率也將相應上升。

1.  移動電商:移動流量爆發,阿里率先佈局

從網購市場的渠道格局來看,PC端流量紅利逐漸喪失,2014年中國PC網民和網購用戶數已分別達到6.7億和3.5億,未來增速將向10%的中樞靠攏。另一方面,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支付的成熟逐漸改變消費習慣的同時,也帶來移動購物市場的爆發。2014年中國移動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預計將增長91%至3241億元,佔網購份額達到13.4%,未來4年CAGR有望達到 58.8%,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儘管微信在移動端入口處於絕對壟斷地位,但其社交屬性使其在電商領域一直難有作為,而阿里巴巴則在08年就已經上線手機淘寶率先佈局移動端,不得不敬佩馬云對行業趨勢的精準把握。從2Q13到1Q14,阿里巴巴移動端銷售規模同比增速超過300%,遠超行業增速。以最新的2Q2014數據來看,阿里巴巴移動端單季GMV高達1640億元,佔阿里系零售業務GMV的比例從去年同期的12%提升至32.8%,超越行業平均水平。而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2Q2014淘寶無線在移動購物市場份額高達84.2%,遙遙領先於排名第二的京東5.3%的市場份額。

移動購物的興起背後,是廣告位價值從PC端向移動端的轉移,儘管PC端的用戶基數仍然龐大,但用戶時間卻被移動端的各種應用分流。為了獲取用戶更多的停留時間,強化廣告交易平台的盈利基石,阿里巴巴從2013年開始發力移動端的入口搶奪,包括上線來往,投資微博、高德地圖、UC優勢、優酷土豆等一系列眼花繚亂的運作(這些入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阿里巴巴的潛在廣告位),並基本形成了強大的「入口—支付—分享」的完整移動端購物生態體系。

阿里巴巴正在移動端複製其PC端的成功經驗,而移動端屏幕小、使用時間碎片化等特點,使其更適合基於大數據技術下的精準推送,而阿里在用戶消費行為和商品數據的積累和應用方面無疑是最為領先的。阿里移動端收入從2Q12的4200萬提升至1Q14的11.6億元,貨幣化率也從0.44%提升至1.49%。我們認為隨著移動端用戶數和商品數的擴大,其移動端廣告價值也將持續提升。


2.  O2O創新:提升用戶黏性,擴大廣告主資源

O2O指的是將線下商業資源與移動互聯網相結合,利用移動互聯工具和技術,通過線上精準營銷、線下資源整合,最大程度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線下商業的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一般來說實物商品的O2O有兩種模式:1)從線上到線下,典型應用場景如用戶在線上購買或預定服務,再到線下商戶實地享受服務、或用戶在線購買或預定商品,然後再到線下的實體店取貨或體驗;2)從線下到線上,典型應用場景如用戶通過線下實體店體驗並選好商品,然後通過線上下單來預定商品。無論是哪一種,O2O深層次反映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信息獲取、消費行為的改變,倒逼企業在營銷方式、業務流程、資源配置等方面做出相應變革。

在阿里巴巴020戰略中,二維碼被作為主要的服務入口。在初步完成銀泰百貨、美宜佳、華聯超市等線下企業的跑馬圈地後,2014年6月阿里正式宣佈推出「碼上淘」開放戰略:首批上線的五類碼包含商品碼、服務碼、互動碼、媒體碼和碼上店五類,分別對應商品信息查詢、售後服務、互動營銷、快捷購買等功能,覆蓋天貓、淘寶商品和阿里系線下的各種服務。依靠二維碼的連接,阿里把線上企業營銷渠道拓展到線下的同時,也為線下渠道導入線上流量,實現線上線下的渠道融合。


相比實物商品,我們認為O2O對於生活服務類業態的經營效率提升有著更大的價值,一方面非標準化的生活服務產品無法在網上享受,另一方面O2O有望整合前端分散的消費需求,從而提升線下單點的盈利能力。目前一些比較成功的O2O案例,基本都是在團購以及其他生活服務類業態,如餐飲、娛樂、旅遊、社區服務等。以本地生活服務020為例,2013年本地生活020用戶達到1.85億,2015年有望達到2.93億。2014年上半年,本地生活服務中市場規模最大的團購市場交易額已達294.3億元,同比增長108.3%。

阿里巴巴在移動互聯各類場景的佈局同樣可圈可點,如點評網站口碑網、團購網站美團網、優惠券網站丁丁優惠、餐飲預訂淘點點、票務演出貓眼電影、地圖導航高德、用車服務快的打車等等。我們認為阿里巴巴在移動端O2O的佈局,一方面增加用戶黏性,佔據用戶更多時間;另一方面成功將生活服務類業態納入廣告主資源,今年7月大眾點評發佈O2O廣告價值模型,引入效果量化體系,便是最好的案例(大眾點評網發佈O2O廣告價值模型,通過商戶曝光量、到店轉化率、單次消費金額的統計建模得出廣告投放收益,旨在細化用戶從「關注」到「消費」的整個行為過程,並量化其中的廣告效果)。




(四)千人千面,迎接大數據時代展示廣告春天的來臨

我們一直強調,阿里巴巴不僅僅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從盈利模式來看更是一家以在線廣告為流量變現手段的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打造了一個從C(消費者)到小B(分銷商)到大B(品牌商)的國內電商生態圈,並以廣告和交易佣金實現流量變現,而展望未來我們看到的是阿里更具雄心的佈局:1)巨額投資菜鳥物流計劃,提升供應鏈效率和用戶體驗,鞏固其廣告交易平台的流量基石;2)以天貓國際和速賣通進軍跨境電商,將其廣告交易平台從國內拓展至全球;3)全面ALL IN移動互聯,將其廣告交易平台從PC端拓展至移動端;4)O2O模式創新與佈局,將其廣告交易平台從實物商品領域拓展至生活服務類產品。數年之後我們所看到的阿里巴巴,將會是一個覆蓋全球用戶、全球品牌、全渠道服務的國際實時廣告交易平台,而其收入和盈利也將隨著廣告位、廣告主的拓展,以及廣告投放率的提升而持續快速增長。

我們對阿里巴巴未來核心盈利模式的持續,以及在線廣告收入的快速增長充滿信心,主要原因在於:1)互聯網廣告行業保持高速增長,未來4年PC端廣告規模CAGR=26.9%,移動端廣告規模CAGR=69.4%;2)阿里與生俱來的購物屬性廣告轉化率高,購物網站廣告是網民點擊和關注度最高的渠道;3)國際化與移動化戰略先發優勢明顯,速賣通4年時間實現37億美元交易額,淘寶無線佔據移動購物84.2%市場份額,均遙遙領先其他競爭對手;4)競價搜索廣告向DSP展示廣告轉型,極深的對用戶、商品的理解和極強的大數據技術,凸顯阿里巴巴的競爭力。

1. 電商廣告:千億市場,阿里獨尊

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已經使其成為當今最重要的媒體介質。2013年中國PC網民數量達到6.2億,其中83.5%表示互聯網是其接觸時間最長的媒體(這一比例在2009年為67.8%),遠超排名第二的電視(2013年為9.1%)。網民對互聯網的強依賴使得網絡廣告市場快速擴張:2013年PC網絡廣告市場規模已達1100億,預計未來4年仍將保持26.9%的複合增長率,至2017年市場規模將達2852億元。


從網站細分類型來看,電商網站連接人與商品,其與生俱來的購物屬性使其具有更高的成交轉化率,也因此獲得更高的廣告回報率和媒介價值,未來將成為網絡廣告最為重要的投放渠道。2013年,電商網站廣告收入312.4億元,佔網絡廣告整體市場份額28.4%,未來四年電商網站廣告收入將保持37.1%的複合增長率,至2017年達到1103.7億的市場規模,在網購廣告市場佔比38.7%,超越搜索引擎網站,成為最大的網絡廣告投放渠道。

而在電商網站中,流量規模優勢和平台電商定位讓阿里得以獨享電商廣告市場高增長:2013年,大淘寶平台(淘寶+天貓)284.1億元廣告收入在電商網站廣告中佔比高達98.1%。儘管京東、一號店等自營電商以及唯品會、聚美優品、噹噹、美麗說、蘑菇街等時尚電商都將對阿里廣告平台形成一定分流,但一方面自營電商如何平衡自營商品和平台廣告主之間的利益衝突仍是難題,另一方面阿里在商品和用戶數據上的積累,使其擁有更高的廣告投放轉化率,因此未來仍將是電商廣告主最為重視的廣告平台。



2. 網絡廣告未來趨勢之一:移動廣告流量爆發

從在線廣告渠道來看,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使得用戶全天在多屏之間不斷切換,PC端流量逐步向移動端遷徙,移動端廣告市場將有更為強勁的爆發力。據艾瑞諮詢數據,2013年12月,移動端APP閱讀市場份額已達43.3%(VS2012年12月27.3%),並且在早上八點之前、下午五點之後的休閒和購物高峰時段,用戶在移動端所花的時間更多。流量的遷徙使得移動端廣告市場規模迎來爆發期:2013年移動廣告市場規模155.2億元,未來四年將保持69.4%的複合增長速度,至2017年,市場規模將達1276.9億元。而從廣告場景來看,社交和購物場景下的移動廣告將擁有更高的關注和點擊率。


3. 網絡廣告未來趨勢之二:展示廣告精準為王

從廣告類型上看,相較於競價排名、關鍵詞搜索等,基於大數據技術、實時競價的DSP展示廣告未來將有更大發展空間。從美國市場來看,到2015年展示廣告有望超越搜索廣告,成為最大的廣告類型。傳統的展示廣告投放方式是媒體購買,即廣告主根據自身的營銷訴求及目標受眾,採購相應屬性的媒體,從而實現對受眾的覆蓋。而DSP模式不同於傳統競價購買廣告位的無序模式,可以基於對用戶購物、社交等多方數據的交叉分析,將閒置廣告位分配給最合適的廣告主,並根據點擊或成交效果收費,真正實現將廣告投放由媒體購買向受眾購買的轉變。廣告投放精準化不僅減少廣告無效投放,節約廣告主成本,也將有效提高受眾對廣告的接受程度,從而提高轉化率。而廣告交易所實時競價、自動投放的模式不但提高廣告定價的透明度,也將更好的利用用戶越加碎片化的流量。

我們認為在移動端屏幕小、搜索需求弱化、用戶流量碎片化的背景下,基於用戶消費偏好分析的精準商品推送需求將更為強烈。自2011年9月阿里首先上線TANX廣告交易平台以來,谷歌、百度、騰訊等擁有流量優勢的企業紛紛上線廣告交易平台。據艾瑞諮詢數據,2013年DSP型展示廣告市場規模約為15.3億元,預計未來四年將保持83.2%的複合增長率,到2017年市場規模達到172.2億元,佔全部網絡展示廣告的22.5%。

對於阿里來說,先發優勢、用戶和品牌商資源以及對2.55億用戶購物和瀏覽等數據的分析無疑使其TANX廣告交易系統更具競爭力。根據阿里媽媽官網數據,目前阿里TANX系統日均PV超過50億,覆蓋超過50%的網絡推廣展示,每日自動廣告投放量達百億級,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網絡廣告交易平台。



四、從IT時代到DT時代,建中國商業發展基礎設施
回顧阿里巴巴過去15年的發展歷程,馬云對於行業趨勢的把握、對於自身資源的認識以及極具前瞻性的業務佈局,都無不令人欽佩。從國內向全球延伸,從PC端向移動端遷移,從實物商品向生活服務類拓展,阿里巴巴建立的基於國內零售生態圈的在線廣告交易平台正在加速擴張其廣告位和廣告主資源。除了外延擴張外,云計算和大數據支持下的廣告投放轉化率提升則賦予了這一平台更寬的護城河。
如果認為阿里只是侷限於電商生態體系的流量變現,那可能低估了這家互聯網巨頭的雄心壯志。誠如馬云所言,以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為依託,阿里未來十年的目標,是「建立DT數據時代中國商業發展的基礎設施」,而電商生態體系可能僅僅是這一宏偉藍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DT(Data Technology)時代簡而言之,就是大數據分析激發和驅動生產力發展的時代,其大致思路可以概括為:1)通過數據化運營解決問題;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數據,並對其蒐集和處理;3)數據和運營結合,不斷進行數據化運營和運營數據再處理的循環過程,最終實現「collectdata for future problem」的目標,激發和驅動生產力的發展。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幾乎所有行業都是大數據應用的潛在行業,尤其在信息、金融保險、批發貿易和政府部門等最具潛力,而從市場規模上看,全球範圍內大數據應用的經濟價值將會是萬億美元級別。
從09年開始就佈局云計算領域,目前坐擁2.55億活躍用戶、800萬賣家消費和交易數據,微博、UCweb、高德地圖等社交娛樂數據,以及來自合作方如中國氣象局、美國海關、藥監局等授權使用的海量數據的阿里巴巴,無疑是中國最廣泛、最領先、並且最有價值的大數據擁有者之一,而在云計算領域的積累則讓阿里擁有極強的大數據處理分析能力。我們在此前探討的基於在線實時廣告交易平台的營銷體系,便是大數據分析的具體應用和價值創造。除此之外,新近推出的「污染地圖」、「藥品安全計劃」、各類金融產品等,都是阿里大數據分析在各個領域的應用。
(一)云計算:大數據分析基礎,生態系統運轉基石
與亞馬遜推出云計算服務的原因相似,阿里云計算業務的初衷也是為瞭解決電商生態系統膨脹和海量數據分析的需求。2009年9月,由阿里集團首席架構師王堅牽頭,組建「阿里云」公司,正式涉足云計算領域。成立以來,云計算作為阿里大數據分析的技術基礎,一直扮演阿里集團後台服務者的角色,是阿里生態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的基石:通過整合集團資源,為集團各個子公司提供統一的基礎設施服務,從而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深入挖掘整理阿里系統的用戶數據。
阿里在云計算領域的佈局可謂快步如飛:2013年8月,阿里自主研發的單集群規模從1500台升級到5000台,同時實現了跨集群擴展,100T數據Tear Sort算法30分鐘完成,比全球記錄快2倍;2014年1月,阿里ODPS產品1月對外公測(7月已正式發佈),這款產品具有BP級別數據處理能力,為用戶在數據倉庫、數據分析、海量數據統計、數據挖掘、商業智能和模型訓練等領域提供解決方案。猶如發電廠發電自用的同時向外提供電力服務一樣,技術積累升級使得阿里云計算在滿足自身繫統應用的同時也具備了向外提供云計算服務的能力。
通過與東軟集團、浪潮集團等IT解決方案與服務商合作,阿里云服務形成了從「核心產品—核心合作夥伴—典型行業用戶—典型企業用戶」的云服務生態體系。2013年末,淘寶和天貓80%以上的網店進銷存管系統已經遷移到阿里「聚石塔」云服務平台,超過98萬客戶直接或間接使用阿里云服務。除了服務於阿里系公司(淘寶和天貓、天弘基金、眾安保險等)和平台商家外,阿里云的服務客戶還涵蓋智能家電(美的空調、壹人壹本、TCL等)、金融(浙商證券、珠江人壽、吳江農村商業銀行等)、電商網站(12308全國汽車票、特步官方商城等)、遊戲(大掌門、刀塔女神等)以及大量中小企業、門戶和社區網站等。
2013年中國公有云市場市場規模約47.6億元,同比增長36%,預計2014年增長31.9%至62.8億元,而阿里云FY2014計算和互聯網基礎服務收入7.7億,同比增長18.9%;作為對比,2013年全球云服務市場規模約1318億美元,同比增長18%,而亞馬遜作為全球云服務龍頭,其云服務收入約31億美元。2014年7月,阿里三項云服務率先獲得工信部「可信云認證」,未來伴隨政府層面對信息安全的愈加重視、行業「可信云」標準的建立,我國云計算產業有望進入快速發展期,率先發力的阿里云將有望分享中國云服務盛宴。
(二)DT時代:數據化運營,提升社會效率,創造巨大價值
所謂大數據,至少具備3V特點:1)Volume,數據體量巨大。2010年全球數據存儲量就已超過6450PB;2)Variety,數據類型繁多,既包括便於存儲的以文本為主的結構化數據,也包括網絡日誌、音頻、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據Gartner預計,全球信息量中的85%由各種非結構化數據組成;3)Velocity,處理速度快。對數據分析處理要在秒級時間範圍內給出分析結果。
海量數據本身並不會產生價值,只有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處理來解決問題,提升社會運營效率的過程中才會產生價值,而所謂DT時代就是不斷進行數據化運營和運營數據再處理的循環過程,最終激發和驅動生產力發展的時代。全球範圍內大數據分析所創造的價值是十分驚人的,幾乎所有行業都能成為大數據潛在應用行業,其中信息、金融保險、批發貿易和政府部門大數據的應用價值最高。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預計,大數據應用在美國醫療服務業產業每年創造3000億美元的價值以及大約0.7%的年生產率增長;歐洲公共部門管理因為大數據每年創造2500億歐元的價值以及大約0.5%的年生產率增長。
(三)阿里金融:大數據支持下的互聯網金融創新
阿里巴巴無疑是中國最廣泛、最領先、並且最具價值的大數據擁有者之一。除了自身電商生態體系積累的2.55億用戶和800萬賣家產生的龐大交易支付數據、通過投資收購獲得的來自微博、UC瀏覽器、優酷土豆、高德地圖、中信21世紀、蝦米音樂等涵蓋社交、娛樂、生活、健康等各個領域的數據之外,阿里還與外部機構合作獲得更廣泛的數據使用授權,如氣象局的氣象數據、美國海關的海運進口提單原始數據、藥監局的藥品批號數據等。阿里巴巴在線廣告交易平台不斷提升的廣告投放轉化率,正是大數據分析價值創造的成功應用,而金融體系可以說是除營銷體系外又一大數據應用的典型領域。
2003年作為淘寶平台交易工具,阿里上線支付寶。2004年12月,支付寶網站上線,開始獨立運營。而基於支付寶積累的交易數據,阿里的金融服務業務也逐步擴張:面向平台商家推出小額貸款業務(阿里小貸)和特色保險業務(眾安財險);面向個人用戶則推出資產管理業務(餘額寶)和消費信貸業務。
作為集團電商生態圈的組成部分,支付寶自誕生之日起就受益於在線零售市場的爆發而保持高速增長。近年來隨著支付寶業務逐步拓展至信用卡還款、公共事業繳費等生活服務領域拓展,其規模已遠超阿里自身品台商品交易規模。FY2014,支付寶交易額已達3.87萬億,其中來自淘寶和天貓平台的交易額僅佔33.9%。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2010-2013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從1.01萬億增長至5.37萬億(CAGR達74.5%),預計到2017年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規模將達18.48萬億(未來4年CAGR達36.2%),而佔據互聯網支付半壁江山的支付寶有望隨著行業規模快速擴大而保持高速增長。
而在移動端,支付寶的領先優勢更為凸顯。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2013年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同比暴增707%至1.22萬億,未來4年將保持175%的複合增長率。以1Q14的數據來看,支付寶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1.17萬億,佔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份額高達76.2%,阿里前瞻性的佈局和All-in移動戰略的執行,成效顯著。
支付寶交易數據的積累使得阿里巴巴在提供交易工具之外,也為買賣雙方提供更多的金融增值服務。於買家,2013年6月阿里推出餘額寶,並控股天弘基金,進入資產管理領域。據阿里官方數據,截至2014年6月,餘額寶規模已超過5742億元。依據用戶在支付寶中沉澱的數據,餘額寶內部資金流出預測系統每天定時進行業務預測,平均預測命中率達86%,最高達97%,有效解決流動性管理問題。另外,通過推出「天貓分期」等服務,阿里也在逐步試水消費信貸領域。
於賣家,2010年在經過三年與銀行合作放貸後,阿里成立小貸公司,開始自營小額貸款業務。基於商家在阿里平台經營大數據的分析是阿里小貸和傳統銀行、一般小貸公司最大的區別。根據平台商家的歷史數據(包括個人信息、徵信信息、歷史表現、交易信息、經營狀況等)建立預測模型,綜合分析商家違約風險的概率,確定決定準入客戶,細化客戶授信。
在2013年年中獲批發行資產證券化項目盤活資金後,阿里小貸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13年4月,阿里小貸累計放貸810億元,至2013年末,阿里小貸累計貸款已超過1600億,累計貸款客戶超過65萬,全年新增貸款超過1000億元。作為對比,據央行披露數據,2013年全國新增小額貸款規模僅為2268億元
據阿里官方披露,依託云計算平台處理能力,通過每天處理30PB數據,包括店舖等級、收藏、評價等800億個信息項,運算100多個數據模型,阿里小貸實現3分鐘申請、1秒放款、零人工干預;每筆貸款成本3毛錢,不到普通銀行的1/1000,並且違約率不足1%,遠低於一般小貸5%-6%的違約率水平。

五、 盈利預測及估值探討
(一)盈利預測:未來三年收入CAGR=36.2%,利潤CAGR=39.1%
我們從GMV、收入、毛利率和費用率等維度對阿里核心指標進行預測。總體來看,我們認為未來阿里巴巴以廣告和佣金為主的流量變現盈利模式不會改變,預測阿里巴巴未來三年收入CAGR=36.2%,淨利潤CAGR=39.1%,主要增長動力來源於阿里生態圈GMV的增長、天貓GMV佔比的提升、國際化和移動端佈局的推進(本質是廣告主和廣告為資源的快速擴張、廣告投放轉化率的持續提升)以及云計算業務爆發、來自小微金服的投資收益及費用率持續下降。
1.  零售市場GMV預測
阿里領先的完整CBBS電商生態系統及供應鏈、國際化拓展和移動端領先佈局將推動阿里零售市場GMV持續增長,預計未來三年國內零售市場GMV增速分別為38.5%、31.1%和25.6%。其中,網購品牌化、品質化轉變、淘寶強大導流能力將幫助天貓高速成長。預計未來三年天貓GMV增速分別為70%、50%和40%,淘寶GMV增速分別為25%、20%和15%。移動端流量爆發、先發佈局優勢將使阿里移動端GMV增速大幅超越PC端,預計未來三年移動端GMV增速分為為150%、70%和50%,FY2017阿里國內零售市場移動端GMV佔比將達53%,超過PC端。
2.  收入預測
天貓GMV佔比大幅提升將帶動國內零售市場貨幣化率大幅提升。但考慮到移動端尚在投入期貨幣化率較低因素,預計國內零售市場貨幣化率保持小幅增長,未來三年分別為2.72%、2.89%、3.07%。其中廣告收入/國內零售GMV分別為1.79%、1.84%和1.91%;佣金收入/天貓GMV保持2.35%不變,略低於FY2014,主要由於向3C家電品、食品等扣點率較低品類擴展。
此外,速賣通業務受益跨境網購流量爆發有望大幅增長,預計未來三年收入增速分別為100%、70%和50%;云計算業務有望隨我國公有云市場同步成長,預計未來保持30%收入增速;B2B業務方面,國內市場收益CBBS模式下零售市場推動、國際市場收益外貿逐步恢復和「一達通」補貼推動,有望恢復穩定增長,未來三年收入增幅分別為11.9%、11.9%和12%;來自小微金服收入將隨阿里系金融業務快速增長(FY2014阿里小貸業務收入約17.5億元, 2014年8月阿里集團以32.19億元將小貸業務出售給小微金服集團,未來三年小微金服還將以日均貸款餘額2.5%比例支付年費,這部分費用將直接計入阿里集團利潤;未來小貸業務不再進入阿里集團收入和成本。具體見附錄「支付寶股權結構及相關協議簡介」),預計未來三年增速分別為60%、50%和40%。
3.  毛利率和費用率預測
毛利率方面:移動端、供應鏈等持續投入,以及對小微金服員工的股權激勵將壓低規模化帶來的毛利率提升,預計未來三年毛利率分為為72%、73%和74%。
期間費用率方面:產品開發費用率預計保持穩定,但上市後阿里將無需向雅虎支付技術專利費用(按收入1.5%),預計未來三年產品開發費用率分為9.0%、8.5%和8.5%;移動端投入使得營銷和市場費用率上升明顯,預計未來一年移動端依然會是投入期,此後將逐步回落。預計未來三年營銷和市場費用率分別為10%、9.0%和8.0%;行政和管理費用率未來將有較大降幅,但考慮到上市一次性承銷佣金費用和股權激勵費用逐步攤銷,預計未來三年行政和管理費用率分別為7.0%、6.0%和5.5%。
4.  盈利預測
依據我們對阿里零售市場GMV、收入、毛利率和費用率等維度核心指標預測,考慮15%實際有效稅率(稅率上升主要由於2014年起天貓不再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前兩年免所得稅待遇,改為減半按12.5%徵收),不考慮UC優視股權重估帶來一次性62.5億元收益,預測FY2015-FY2017三年淨利潤分別為317.5億元、459.3元和635.5億元,對應淨利潤率分別為42.6%、45.7%和47.9%,三年CAGR=39.1%。


(二)估值探討:12個月合理市值中樞2240億美元,對應FY16年30XPE
相比從電商、社交、搜索引擎等具體業務角度選擇可比公司,我們更傾向於從盈利模式的本質尋找估值可比公司。我們認為阿里巴巴的本質是一家以廣告營銷收入為流量表現手段的互聯網企業,考慮其在電商領域的絕對霸主地位和強勁而又穩定的盈利能力,我們選擇百度(搜索龍頭)、騰訊(社交龍頭)、奇虎360(安全監控龍頭)、谷歌(搜索龍頭)和Facebook(社交龍頭)等互聯網企業作為可比公司,並採用PE相對估值法對阿里巴巴進行估值。
阿里巴巴對於持續創新的追求和對於未來極具前瞻性的佈局,將使得這家互聯網巨頭始終站在時代和潮流的風口,創造一個又一個驚喜。我們預測公司FY15-FY17稅後淨利潤分別為317.5億元、459.3元和635.5億元,利潤復合增速39.1%,參考同樣以流量變現為盈利模式的互聯網企業,考慮估值切換,給予阿里巴巴FY16年30XPE,12個月合理市值中樞2240億美元(以上均按1美元=6.15人民幣即時匯率換算)。建議投資者關注這家站在浪潮之巔的中國互聯網企業。

六、 阿里巴巴相關投資標的梳理
作為一家市值將達2000億美元、引領中國電商、乃至互聯網未來發展變革的巨頭公司,阿里未來自身的高速成長,也將帶動相關領域合作夥伴的巨大發展機遇。我們梳理了與阿里巴巴有緊密的資本或業務層面直接或間接合作的上市公司,供投資者參考!


風險提示
1、品質管控不力、物流體驗不足致用戶流失;
2、VIE結構的法律風險;
3、國際化戰略不達預期。

七、 附錄
1.  支付寶股權結構及相關協議簡介
2011年,為滿足監管要求以順利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寶從阿里集團剝離,成為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阿里;馬云、謝世煌分別持股80%和20%)全資子公司。同年7月,阿里集團、雅虎和軟銀三方就支付寶問題達成一致賠償協議(TIPLA協議)。
2013年初,以浙江阿里為主體,籌建小微金融服務集團)。依據成立公告,小微金服目標股權結構為小微金服及阿里巴巴集團全體員工持股40%,未來分步引進戰略投資者持股60%(監管部門批准前提下,阿里集團將以對小微金服37.5%稅前利潤收益權換取小微金服33%股權)。馬云在小微金服中的持股比例將不高於其在阿里集團中的持股比例(阿里IPO前8.9%);馬云和謝世煌此前持股浙江阿里(小微金服)作為過渡性安排,將不會在小微金服股權變更中獲得任何利益。
籌建中的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將掌控阿里系金融業務,除支付寶100%股權外,小微金融服務集團主要資產包括:眾安保險19.9%股權、天弘基金51%股權和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有限公司20%股權(小貸公司其餘股東包括阿里集團和其他外部股東;依據公開資料,小貸公司成立時阿里集團持股70%,銀泰、復興和萬向集團各持有10%股份,其中阿里集團所持股權將全部轉讓給小微金服)。
2014年8月,阿里集團將小貸業務出售給小微金服,並與雅虎、軟銀、小微金服等各方重簽TIPLA協議,2011年原協議廢止,兩版協議主內容對比如下:
2.  阿里巴巴歷年主要對外投資

(全篇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699

創業板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來源: http://xueqiu.com/7060402495/34303898

       如果是趨勢投資者或者順勢而為的交易方法,客觀的講,現在應該多配置主板周期股,基建股,有色煤炭,券商股,金融保險等等公司,在弱勢調整格局的中小創里面,大倉位配置股票,除非是能容忍利潤較大回撤,不擇時不做差的長線成長投資,否則確實短期盈利會比較困難。

       有人想把價值投資和趨勢投資合二為一,我想這是矛盾的。比如說,價值投資的做法是越低越買,而趨勢投資則一定不會在下跌的過程中以最低價買入,因為下跌趨勢還沒有改變。賣股票的時候,趨勢投資者賣不在最高位,因為上升趨勢還在繼續,而當趨勢發生改變的時候,利潤可能已經被挖去了一大截。一些概念性的股票,看著還是很好的上升趨勢,但下跌時卻往往是瀑布式的下跌,當下跌趨勢形成時,恐怕想出手都未必來得及。本來有不菲的利潤,幾個跌停下來,就會變為虧損。有的人拿了一些題材股,賺了一截就跑了,等賣了後,又狂漲若幹,於是後悔莫及。其實,按其估值來看,他賣的時候可能已經高估了,所以這類股票往往拿不到最後的,而且這類股票等跌起來,往往是驚心動魄的。趨勢投資的天生不足是未來的股價走勢永遠是空白,沒有人能夠100% 預測出來明天,頂和底往往是走出來之後才發現的。

  價值投資則有安全邊際作保證,對於下跌也是心中不慌的。散戶的優勢是時間成本遠小於主力資金的,所以低估買入,等待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用時間換金錢是不錯的選擇。就是要低估買入,高估賣出。

  成長投資則以公司的未來能高速發展為基礎,現在的高PE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轉變為低PE,持有優秀或者卓越的企業,輸了時間而贏了金錢。時間是成長投資最好的朋友。

  有時候必須用時間來換金錢,理論上講在主動尋求不同風格投資之間切換,大小盤價值和成長之間遊刃有余,這種投資者最後成功的絕對比例不會很高。當然,前兩年吃完小盤200-300%盈利,今年下半年開始再吃完大盤股100-200%盈利的投資者,我承認肯定有,但成功的比例絕對不多,至少我沒發覺周圍有多少股神,能賺這5-10倍資產增長的人存在。

       不同板塊不同風格,切換踩點精準,每次換擋成功每次全省而退?別忘了,之前數次二八切換,失敗的次數也導致賬面利潤回撤,就算這次成功了也需要對沖之前的失敗轉換損失。這也是世界上很少有交易型股神出名的原因。

       複利是原子彈,如果尋求每年熱點踩點精準,頻繁改變價值和成長的投資風格,理論成功率很高的話,巴菲特可以去掃大街了(20%多年複合增長率成為股神?)

       本文想分析的是,在市場風格轉換和註冊制預期影響下,創業板何去何從?

一。 先看看全年創業板指數的表現






        9月12日訊,為滿足融資融券業務發展需要,上交所發布了關於擴大融資融券標的股票範圍的通知。新增104只股票為兩融標的,滬市兩融標的證券增至509只。對應的中小板、創業板股票數量將分別達到172只和57只。降息利好效應刺激了大金融類,券商類股票融資余額大幅增長,推升了權重板塊和上證指數直線飆升。而二八效應下,小股票里面資金不斷流出,此消彼長的制約了中小創板塊整體表現。

       關於註冊制 :註冊制的提出,是管理層放棄三年盈利上市標準,接軌歐美成熟市場的思維進步,也是國人多年質疑為何好的科技公司和互聯網公司在海外上市的詬病處方,連一向被譏諷嘲笑的證監會都在意識進步,反而是散戶還在糾結靜態的估值體系。---  再好的制度,都是為了新陳代謝的循環系統。

       中國數億家庭都知道把家庭收入的絕大部分,投資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為他們未來的希望和潛力最大。( 力氣最小,但潛質無窮的孩子,不就類似於目前業績最差,但經濟結構調整方向所指的民營創業板群體嗎?)

       由於這次周期股行情是政策性推動和資金面聚合下的共振作用力,而實際經濟基本面的改觀還有待觀察,維持短期保GDP長期還是調結構的邏輯判斷,所以堅持轉型經濟模式還是李博士的核心,保持對於高彈性成長公司的關註。


二。最近創業板指數的表現 :

       消息面上,根據統計數據表明,截至目前在66份業績預告中,包括預增、扭虧、略增在內,共計46家創業板預喜,占比近七成,為69.70%。其中,全年業績增幅暫居首席的為大富科技,公司在三季度報預告,預計2014年1月至12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變動區間為52695.48萬元至57495.48萬元,凈利潤變動幅度為852.66%至939.44%。緊隨其後的是鼎漢技術。 

    業內分析,創業板業績大幅報喜或預示著二八轉換,未來小盤題材股有望開啟上漲行情。但在主板二八行情資金蹺蹺板的效應下,小盤類股票整體的表現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和影響,這也是創業板指數在12月16日創下1674.98點新高後,出現短期震蕩回調的原因。這個大小盤風格轉換幹擾的因素,除了以時間換空間等待以外,還可以關註年報業績超預期的有利條件出現,以及高送轉公司集中發布的刺激效應。






三。接下來創業板指數有可能的運行方向

       除了以上第二條純技術面分析以外,接下來從創業板前二十名權重的中長期基本面來分析一下創業板指數有可能的運行方向。因為前二十名權重股不僅僅是影響創業板指數走向的占比權重,而且作為七大新興行業龍頭股,其市值空間和走勢強弱也會影響到各自所在行業里面,大量分布在中小創板塊里面的民營成長上市公司,未來的市值空間和走勢強弱,眾人拾柴火焰高,積沙成塔積木成林,如果以權重影響個股,後期再由個股集中爆發後影響指數,從而就能判斷出創小指數的運行方向了。

       前期提過在創業板指數結束短期調整,返身往上突破,創下新高的過程中,前十大權重股除樂視外,整理突破的平臺紮實,均線多頭排列,攻擊也相當有力。

      下面合並多圖排列順序為 :碧水源,華誼兄弟,東方財富,樂視網,機器人,光線傳媒,藍色光標,匯川技術,神州泰嶽



       綜上所述的創業板最大權重的前十名股票,在突破其長期整理平臺後,對應的量能也隨之放大,有效性有待觀察。在實戰當中,當第一個博弈量能出現的時候,我們需要觀察的是這些博弈多頭資金什麽時候才出現第二次進攻,而此時的第二次進攻,就是我們同時的介入點,此時我們就稱為量能突破。

       所以,第一次創新高失敗退守下來以後,除了關註第二次進攻需要的博弈量能和領頭羊表現(光線,機器人)之後,還要總結第一次攻擊新高時候,失敗的原因所在,這就是作為創業板當中具有成長和創新的絕對標桿和龍頭意義的上市公司 ----  樂視網(300104)。

       根據木桶理論,在排除了創業板整個木桶里面的各條“長板”中長期無憂後(其它板塊權重公司的基本面和技術面都不錯),現在必須看看創業板的幾條“短板”現階段短期的不利因素了,其實光線華誼藍標華策華錄神州前期拉起後,也帶動了399006創下新高,關鍵是樂視網非但沒有同步上漲,價格還往下殺跌,由於其在影視文化傳媒里面的領袖地位和市值估值的牽引,從而使其它傳媒股被迫折回往下調整,畢竟再往上漲,短期華誼光線市值超過樂視,明眼人也知道站不住腳跟了。畢竟從成長性和自身實力來說,樂視網的絕對龍頭地位就是華誼光線往上突破的天花板。

       樂視網為首的影視板塊目前處於不利因素,先不談樂視網和影視板塊,看看其它創業板行業板塊龍頭權重股的基本面和技術面之簡單分析。(技術圖形和中期消息均OK)



東方財富(300059)------------------------------------------------


機器人(300024)--------------------------------------------------


匯川技術(300124)--------------------------------------------


碧水源(300070)-----------------------------------------------


朗瑪信息(300288)------------------------------------------------


樂普醫療(300003)------------------------------------------------


萬達信息(300168)------------------------------------------------



愛爾眼科,爾康制藥,湯臣倍健-----------------------------------



掌趣科技(300315)------------------------------------------------


宋城演藝(300144)---------------------------------------------


四。樂視網以及影視板塊何去何從?

       樂視網走勢影響文化傳媒整體走勢,而最大權重的影視傳媒影響創業板指數的後期走勢,那這三級傳導原理告訴我們,只要分析好了樂視網的未來,就可以給創業板的未來做出判斷了。

        問題就是,樂視現在是基本面以外的不利因素和賈躍亭妹妹減持壓力制約上行空間,雙重不利掣肘纏身的樂視網,看來見底信號就是二點 :

        1. 賈躍亭妹妹減持結束,在這之前應該不會有機構傻到,二級市場高價搶籌,而不去大宗交易接手折價交易的減持籌碼的。

        2. 基本面以外的不利因素逐漸明朗。這個我具體不說了,比較敏感。

       在樂視網這些非人力能控制的因素排除前,只能從基本面方面去分析一下,華誼光線樂視這些影視文化2015年的基本面和業績釋放程度,來推測影響創業板方向的客觀因素了,這些容易把握的住脈絡,比非基本面那些東西好判斷。

A。 2015年春節賀歲片超長檔期(歷史之最)以及華誼光線15年影視大年,有力封殺了創業板第一權重板塊文化傳媒後期的下跌空間。

       註意:這里不做樂視影業的片檔分析,但2015年是影視大年,拼票房是無疑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樂視影業不會差,但由於目前樂視影業這塊非上市公司資產,股東承諾要後期才能註入,現在就不做分析了。

       年底賀歲大片集中上映,短期內題材爆發和業績劇增的可能性,雙重催化劑容易推升文化傳媒,由於最大絕對權重板塊的良好預期,從而有力支撐了創小板的上升行情,封殺回調空間。

       2012年賀歲檔票房62億,2013年賀歲檔票房64億,賀歲檔成為了電影狂歡的集散地。2014-2015年賀歲檔,因天時地利等多方因素將成為史上最強的賀歲檔。11月21日,《黃飛鴻之英雄有夢》與《狂怒》一中一洋的組合吹響了賀歲檔征戰的號角,直至春節長假結束,今年正值農歷閏九月,2月19日才過大年,大年初七要等到2月25日了。本世紀,也是自從賀歲檔出現之後最晚的春節,也就是說,我們即將迎來截至目前最長的賀歲檔期——95天!




2014-2015年賀歲檔電影票房規模預測

本文顯示截至11月26日,今年中國電影票房已達到263.67億元。

     從12月2日國產大片《太平輪》上映開始,2014年-2015年賀歲檔將正式開啟。由於羊年春節比往年都要晚,賀歲檔在元宵節左右真正落下帷幕差不多有3個月的時間,影片的數量也是前所未有的龐大達70余部,平均兩天不到就有一部新片上映,這也帶來票房競爭的白熱化。華誼兄弟、華策影視、光線傳媒等上市公司都有多部影片殺入賀歲檔,共同分享史上最長賀歲檔帶來的影視盛宴。

       截至11月26日,今年中國電影票房已達到263.67億元。多位業內人士預測,今年中國電影票房將達到300億元。這意味著僅12月全國電影票房將達到35億元以上。對於上市影視公司來說,票房的多少直接影響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的業績。

賀歲檔票房或達80億元

        廣義上的賀歲檔是從前一年的12月初到次年的農歷元宵節。在2013年-2014長達78天的賀歲檔中,國內共上映新片71部,創下1.8億觀影人次、64億元總票房的賀歲檔新紀錄。2014年-2015年的賀歲檔由於羊年春節在2月19日,比往年都要晚,整個賀歲檔差不多有3個月的時間,這或將導致今年賀歲檔的票房總收入將有較大幅度提高。今年銀幕數已激增至2.2萬塊,比去年增長了50%以上,且時間又延長一個月,預計2014年-2015賀歲檔總票房突破80億元並非難事。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前三季度全國電影票房為219.49億元,同比增幅高達33.6%。其中,國產影片票房收入112.73億元,進口影片票房收入106.76億元。根據藝恩咨詢統計,截至11月26日,全國電影票房達到263.67億元,已高出2013年46億元。

在未來三年內,中國將逐漸發展成為超過美國的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

       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副會長王鳳麟稱,今年是中國電影產業的豐收年,電影票房全年總收益將有望達到300億元,而明年由於國產電影龍頭公司的投入計劃均為“大”年,預計明年有望達到400-500億的歷史新記錄。

年底業績有爆發空間

       有電影界研究人士表示,在2014年-2015年的電影賀歲檔80億元的總票房收入中,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策影視等公司的影片有望占到其中的30%左右。

這意味著,三家公司在年底和明年一季度業績有爆發空間。

        華誼兄弟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4.55億元,同比增長10.42%。其中,電影業務同比減少74.76%,下滑最為明顯。但太平洋證券認為,在賀歲檔公司電影業務將集中發力,為公司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貢獻可觀業績。據電影專業人士預測,華誼兄弟5部賀歲電影總票房可能達到10億元以上。

       根據華誼兄弟2014年初制定的“H計劃”,2015年公司計劃投拍18部電影,包括馮小剛監制《命中註定》、成龍的《天將雄師》等,其中《天將雄師》已確定在羊年大年初一(2015年2月19日)上映。這也有望在明年一季度為華誼兄弟貢獻業績。

       光線傳媒前三季度凈利潤1.97億元,同比減少17.6%。但公司電影業務表現較好,前三季度發行了《爸爸去哪兒》、《同桌的你》等10部電影,累計電影票房約23.15億元,實現電影收入4.7億元,同比增長9.32%。盡管賀歲檔公司上映影片不多,但王長田表示:“2014年票房預期值在30億元,目前已經實現超過23億元,年底完成任務並不困難。”

       華策影視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2.92億元,同比增長39.68%。公司今年以來大舉涉足電影行業,前三季度參與投資拍攝的電影《歸來》、《小時代3》等上映,並取得了超過10億元的總票房。而即將上映的《太平輪》、《小時代4》,票房收入也可能達到10億元。若真能變成現實,華策影視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業績有望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



展望2015年     華誼發布“百億”大片計劃 2015年將拍攝18部新片

  日前,華誼兄弟召開第四季“H計劃”發布會,公布了2014至2015兩年共32部新作片單,同時還宣布了華誼與好萊塢正式“聯姻”的消息,從今年起將與美國Studio8合作,進入到全球電影市場的競爭中。今年也是華誼成立20周年,過去20年華誼累計票房達到90億,總裁王中磊自信地表示,第四季“H計劃”的票房目標將是100億。

       2015年的片單展現了17位導演的18部新作。明年徐克、成龍都將推出新作。一直喊著要退休的馮小剛將繼續為觀眾帶來新片,但具體項目暫未公布。三部魔幻大作也是明年華誼的亮點,即烏爾善的新作鬼吹燈之《尋龍訣》、葉偉信的《封神傳奇》和王晶的《神魔》。2015年顧長衛的新作《暗殺》將進一步挑戰電影新類型。管虎一口氣公布兩部新作,分別是《瘋城記》和《八百》。滕華濤此次也公布了新作計劃《十年女友》。搖滾“王子”鄭鈞跨界轉型成為監制和編劇,與好萊塢合作的電影處女作《搖滾藏獒》也將推出。 

    除了15部華語電影之外,2015年華誼還將奉上兩部參與投拍的好萊塢大片。《秘窗》導演大衛·凱普再度合作約翰尼·德普推出新作《貴族大盜》,主演還包括格溫妮絲·帕特洛、伊萬·麥克格雷格等好萊塢大明星。另一部好萊塢大片是由基努·李維斯主演的《疾速追殺》。

  王中磊還透露,華誼兄弟今年將向美國Studio8公司投資1.2億美元至1.5億美元,從制作領域開始進入全球最成熟的好萊塢電影鏈條,正式加入到全球電影市場的競爭格局中。董事長王中軍進一步透露,在華誼與Studio8的合作中,和四位重量級的好萊塢一線導演都有契約,“他們都有10億美元以上的成績。”因此,他認為第四季“H計劃”100億的票房目標還可以說得再大一點,“可能我們未來幾年有一部戲就有100億,15億美元,這都是有可能的。”





展望2015年    光線多部重磅排擋巨作將會登場,名副其實的光線影視大年

       光線影業昨天發布了15-16年上映和籌拍的片單,一共32部,如果加上之前光線老板王長田在采訪里說過的,姜文禦用編劇郭俊立的處女作《改頭換面》,《泰囧》編劇束煥的新作《婦仇聯盟》,和萬達華誼合拍的《鬼吹燈尋龍訣》,當然還有正在撕逼大戰中的《何以笙簫默》,總片量應該超過32部,多數屬於重磅加精品。

       王老板說光線的四大重點是喜劇、青春愛情、魔幻武俠和動畫。

       王長田好像真的是按這麽來的, 片單里徐崢的囧系列有兩部,大師系列應該是鄧超的延續,加上“速激”導演林詣彬束煥的《橫沖直撞》,束煥的《婦仇》,《匆匆那年》《左耳》《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誰的青春不迷茫》《沙漏》這些同一量級的暢銷書也都來了,當然還有顧漫授權的《何以笙簫默》《鐘馗》《鬼吹燈》《少林寺》《古劍》《誅仙》還有金庸系列,關鍵是有星爺的《美人魚》《盜墓筆記大電影》





B 。創業板第一權重板塊影視傳媒多家龍頭公司,今年開始進入並表期。

        A. 華誼兄弟 :《時空獵人》、《神魔》、《刀塔傳奇》穩居網遊收入榜前十,銀漢並表收入有望超預期。後續馬雲馬化騰馬明哲最有power的中國夢之隊力挺。

        B. 樂視網 :考慮公司2014 年用戶爆發式增長所帶來的相關費用提升,以及花兒影視並表進度,定增後募投項目產生協同作戰效應。

        C. 光線傳媒 :熱鋒網絡業績承諾增厚全年EPS,仙海網絡20%股權、藍狐文化50.8%股權、妙趣橫生26.67%股權、熱蜂網絡51%股權、杭州玄機科技5%股權及北京炫維時代科技40%股權業績承諾增厚下半年EPS。

      《盜墓筆記》、《誅仙》等期待度較高的熱門電影增厚明年業績。

       D. 藍色光標 :11-13 年分別投入8.28、1.96、21.30 億並購,先後收購傳統廣告公司今久(報刊)、博傑(電視)等,數字營銷公司思恩客、美廣互動,國際公司Huntsworth、WAVS 等,數字化、國際化是未來,數字化方面將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視頻四個方向進行布局,依托技術解決人力資源瓶頸,國際化將以歐洲、北美為中心。

       未來股價催化劑可能來自行情反彈、並購、再融資及模式轉型,有望帶來業績估值雙提升。2014 年博傑、藍色方略、WAVS、密達美渡等都將產生新增凈利潤(預計1.8 億),不考慮其它並購,假設原有公關業務增長維持30%,預計14 年歸屬於上市公司凈利潤7.27 億,EPS 為0.77 元,15-16 年EPS 分別為1.01、1.28 元,對應14-16 年PE 分別為35、27、21 倍,系統性風險致股價下跌,考慮到後續並購,明年動態估值不高,目前有估值吸引力。如果考慮到並購能及時並表,藍標估值確實不高了。

       E. 華策影視 :2014 年前3 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2.43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9.75%;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92 億元,比同期增長39. 68%,其中克頓傳媒增厚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6,751 萬元。

      說明:克頓2 月份開始並表,今年1-9 月實現凈利潤1.50 億元,並購日克頓傳媒存貨公允價值大於賬面價值差額為6,217 萬元,根據收入實現本期攤銷計入合並主營業務成本為3,868 萬元,報告期實際並計凈利潤為6,751 萬元。

        F. 神州泰嶽 :基於收購天元網絡和祥升軟件後,協同效應明顯,上調公司15年、16年凈利潤1億元、1.3億元(調整後分別為10.98億元、16.21億元),預計公司2014-2016年EPS分別為0.50、0.80、1.18元(發行後全面攤薄),新遊戲《刀塔帝國》超預期流水,有望支撐公司估值。

C 。總結 :估值市值往下調整,業績利潤往上調整,達到平衡點後投資最佳。

       超長賀歲檔,業績並表,2015年最強大片年,多重因素支撐影視板塊(創業板最大權重)在市場價格回調後,利潤和業績往上的對沖因素,形成了2015年低點的買入機會,當然需要等待更值得buy的機會。

       在最大權重板塊無憂,其它權重板塊優勢,A股市場整體牛市氛圍下,短期規避,中長期關註殺到30-40倍的成長股,開始潛伏慢慢建倉,不失為上佳的戰略投資。因為無論哪個市場,還是哪個時期,都是價值投資和成長投資的輪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44

又一家上市公司賣房 天和防務擬出售北京三套房產

天和防務9月27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擬將3套房產通過房產中介公司予以公開出售。擬轉讓價格分別為:1、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69號19層1單元2201處房產不低於680萬元;2、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69號19層1單元2202處房產不低於1250萬元;3、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中路6號華亭嘉園C座2層204室處房產不低於700萬元。本次出售房產預計產生收益約10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792

軍工股早盤集體活躍 天和防務漲停

3月8日消息,今日早盤軍工股集體異動,天和防務漲停,景嘉微、北方導航漲逾6%,太陽鳥漲近5%,江龍船艇漲逾4%,天海防務、雷科防務、中兵紅箭等紛紛拉升。

消息面上,日前在全國人大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傅瑩透露:2017年中國國防費增長的幅度是7%左右。2016年中國國防預算為9543.54億元,因此2017年中國的國防費用極有可能首次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

另外,在近日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推出了《推進裝備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思路舉措》,制定了12條舉措和45項任務,在軍工領域將降低準入門檻、擴大民企參與範圍,推動武器裝備建設的軍民融合在更廣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發展。這是繼今年年初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設立之後軍工板塊的又一新動作。有分析人士表示,軍工板塊投資機會將貫穿2017年全年,“民參軍”概念股或有突出的市場表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11

2017兩場民生硬仗:保衛藍天和遏制房價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府工作報告作為政府的施政綱領,不僅是治國理政的路線圖,也是國計民生的任務表,其起草與修改,一字一句牽動民心。

根據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代表審議及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委員討論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國務院對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反複推敲,共充實修改了78處,其中涉及房地產、環境保護、扶貧等多個民生領域。

事實上,政府工作報告的起草與修改匯集了數百萬人的心血,直接參與討論修改的有9000多人,除4000多名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的負責人外,還包括全國兩會期間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21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在正式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並吸收代表委員的意見和建議後,經全國人大代表投票表決通過,才算真正定稿。

第一財經記者在政府工作報告修改情況說明中發現,涉及修改與補充的領域多是近一段時間市場關註的焦點。其中,8處與“藍天保衛戰”有關,包括“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有4處涉及房地產,補充寫入了“遏制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

攻堅“藍天保衛戰”

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的“藍天保衛戰”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熱詞,此次78處修改中多達8處與之有關。

8處修改分別是:“優先保障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改為“優先保障清潔能源發電上網”;補充“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加快稭稈資源化利用”改為“加快稭稈綜合利用”;在“對所有重點工業汙染源,實行24小時在線監控”後面補充“確保監控質量”;補充“提高燃油品質”;“加強對霧霾形成機理研究”改為“加強對大氣汙染的源解析和霧霾形成機理研究”;“強化應急措施”改為“強化預警和應急措施”;對違法行為“必須嚴厲打擊”改為“必須依法懲治”。

有專家表示,這些字句的增減使得治霾方案更加精準、科學。

值得一提的是,新修改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了“源解析”和“霧霾形成機理”的問題。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掌握科學的源解析和準確的霧霾形成機理,這既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關鍵,也是目前大氣汙染防治的痛點、難點和薄弱點。

“細顆粒物(PM2.5)實際上是兩部分,一類是直接產生的,一類是由氣態物質汙染物反應生成的。要知道汙染的來源,把一次生成和二次生成的物質追溯到是誰產生的、哪些汙染者排放的,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今年全國兩會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對記者說,只有通過源解析,才能知道是誰排放的、貢獻量有多大。

環保部此前對北京、天津等35個城市開展了源解析,基本弄清燃煤、工業排放、揚塵、機動車、稭稈焚燒等都是PM2.5形成的主要原因。

問題的複雜性還在於,各地因為產業結構不一樣、生產生活條件不一樣,汙染源的來源和構成比例是有差異的,而且這個差異有時候會很大。即使在同一個城市,由於季節性的變化,這個來源也會有所變化。

這就要求大氣汙染防治必須科學施策、精準施策。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近年來,環保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以及地方環保、科研部門都加緊對霧霾形成機理的研究。“一些研究上升到決策層面,比如,我們在今年的工作計劃中,對氮氧化物的控制就加強了。”陳吉寧說。

“應該說,對重汙染天氣的成因,無論在宏觀層面還是中觀層面都是清晰的、明確的。”2月22日,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趙英民向記者介紹大氣汙染防治相關問題時表示,從宏觀層面來看,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不合理的產業布局、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導致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遠超環境承載能力。這是大氣環境質量仍不盡如人意、重汙染天氣頻發的根本原因。

環保部的監測結果顯示,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為例,該區域國土面積占全國7.2%,卻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30%左右,單位國土面積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高汙染、高能耗產業大量聚集和燃煤、燃油集中排放是造成該區域大氣汙染的直接原因。

核電迎來快速發展期

從上述造成汙染的原因可以看出,使用清潔能源是減輕汙染的主要手段之一。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分析說,“優先保障清潔能源發電上網”,就是要加大核電的上網數量。

中國著名核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水電是很好的能源,但已經很有限了,風電和太陽能受氣候的影響很大。而核電除了清潔之外,還是一種高效、穩定的能源。”

第一財經記者從中國廣核集團獲悉,2016年,全國核電機組按發電能力可生產2428億度電,但由於各種因素限制,實際完成的計劃電量1829億度,參與市場交易消納137億度,總計損失電量462億度,棄核率達19%,相當於近7臺核電機組全年停運。

“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很麻煩。”某核電企業的一位內部人士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基於去年上述棄核現狀,由中國廣核集團董事長賀禹發起,中國核工業集團董事長王壽君、國家電力投資集團董事長王炳華等多名全國政協委員在全國兩會上聯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再次建議保障核電消納。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賀禹等多名全國政協委員曾聯名提交了一份類似的提案建議。

針對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補充的“安全高效發展核電”,葉奇蓁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發展核電,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自從有了核電以來,中國始終堅持要安全發展核電,這從來沒有變過。

在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高效發展核電非常關鍵。“核電你不能搞得貴。”葉奇蓁說,“核電需要經濟性。”他舉例說,隨著中國核電國產化不斷提高,核電的建造成本得到了進一步的降低,這使得發展核電變得更加高效、更加經濟。

官方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有35臺在運核電機組,共計3360萬千瓦,在全國各類電力裝機中的占比僅約2%,這與美國、法國等核能強國尚有較大差距。

中國核電規模還在繼續擴大。2月17日,國家能源局官網公布的《國家能源局關於印發2017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顯示,中國“年內計劃開工8臺機組”。

成本降低、規模擴大等種種跡象顯示,核電產業即將迎來快速發展期。

堅決遏制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

“總理講,幹不成的就不寫,政府說了就要算。要把2017年能做到的事兒寫進去,民眾關心的事兒寫進去。每改一個字都很謹慎,一個標點都可能會是討論的熱點。”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在78處修改意見中,關於房地產調控政策領域的變化格外引人註意。按照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對房地產調控的總體基調仍然延續了2016年“因城施策去庫存”,這與三四線城市仍處於房地產去庫存階段不無關系。

而修改稿涉及房地產領域的改動有4處,分別為兩條補充和兩條修改:補充了“健全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遏制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兩條修改分別是將“繼續發展公租房”改為“繼續發展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因地制宜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改為“因地制宜、多種方式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

從去年四季度開始,監管層就已開始通過各類調控措施,遏制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國家統計局在解讀去年11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數據時曾表示,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已得到初步遏制。而上述4處修改則為今年房地產市場調控定了調,即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同時,繼續遏制一、二線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

全國兩會前夕,住建部部長陳政高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2016年房地產政策經歷了從寬松到熱點城市持續收緊的過程。兩會提出因城施策去庫存,但隨著熱點城市房價、地價快速上漲,政策分化進一步顯現。

一方面,熱點城市調控政策不斷收緊,限購限貸力度及各項監管措施頻頻加碼,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防範市場風險;另一方面,三四線城市仍堅持去庫存策略,從供需兩端改善市場環境。

始於2015年底的一輪熱點城市房價飆升與信貸環境、階段性供求緊張及地價上漲不無關系。“遏制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後,今年的房貸增速節奏是否會改變?央行行長周小川在10日的全國人大新聞發布會上給出了答案。他說,住房貸款在中國還會以相對比較快的速度發展,但是確實要適當平衡。隨著住房產業的政策調整,估計會適當放慢。

事實上,政府工作報告還對信貸總量進行了控制,將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紛紛由此前的13%下調至了12%。

當然,房地產調控並非只是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健全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繼續發展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因地制宜、多種方式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的提出便是為了讓更多住房困難的家庭告別棚戶區,使廣大人民群眾住有所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5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