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心靈更需要環保

《阿凡達》是James Cameron最成功的兩部電影之一。這部片好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也宣導環保理念,認為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它甚至警告我們,如果再為某種利益肆無忌憚破壞自然,人類也終將進入一種悲慘的境地。

環保可以分外環保和內環保兩種,外環保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而內環保,則是對心靈環境的保護。和外環保相比,我們更需要心靈環保。

和父輩的時代相比,今天我們有了更多的環保意識,城市綠化也有了相當改善,不論在人們的生活區也好,在校園內外也好,人們開始瞭解,居住在地球,就應該重視環保和綠化;而我們把綠化做好了,想破壞環境的人也會有所顧忌。我不知道人類何時會面臨這種外界的困境,但是我注意到,在心靈方面,我們已經陷入了更為艱難的處境。

現在許多年輕人畢業後,不論U Grad、研究生或是博士,當他們穿過中環優雅的環境,步入陸家咀氣派的辦公單位時,卻發現自己和這裡格格不入。什麼原因呢?缺乏這方面的教育。怎樣學知識、怎樣掌握科技,這些哪裡都不缺,但怎樣為人處世、怎樣做個品性善良的人,卻是缺失的。

慈悲與智慧,感恩與仁愛。我認為這些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尤其對今天的學生來講,比什麼知識都重要。

貪、嗔、癡、慢、嫉是五毒,是心靈垃圾,清除了這些,再植入善心和美德,或許就是心靈綠化的意義了。

五毒的核心是貪慾,也就是望,一個有著太多望的人,是很難過得開心的。當望在心裡湧動時,我們會覺得必須要些什麼。我必須要買個iPhone 7、我必須要買部車、我必須要買間屋、我必須要包個二奶、我必須要什麼什麼……有了一樣還要一樣,別人有的我們也要有,就這樣,欲望慣性讓我們的心永不滿足。

仔細想想,我們真的需要這些嗎?不一定。即使所有人都沿著這條之路匆忙走著,有智慧的人也應觀察一下心態,問問自己:我一定要這麼走嗎?這個方向對嗎?

一個人生存於世,基本的衣食住行是要有的,缺了這些不行。但事實上,我們要的卻不止這些,我們大多數的需要是一種攀比,同事買樓了,是人勝利組。我也要買;同學買車,我也要買……我們是一樣的,他們有我沒有,點得?這不就趕不上他們了嗎?當慾望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成了整個社會解不開的心結,每個人就只有不停地尋找。從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到進入社會,在人生的每個階段裡不停尋找;從小人物到大人物,人人都有自己想要尋找的東西。

網路發達,很多同學上網,把太多時間花在一些沒有用的知識上,以至於自己的心靈如同沙漠,沒有智慧教言甘霖的滋潤,也沒有播下善法種子,一片貧瘠。其實,你們自己也知道,有些東西是不需要的。


日後你們肯定會有財富、有地位、有名望,但那時候你會最關心什麼?是自己,還是社會?我們從小到大想的都是自己了,最多也就是家人或親戚,除此之外,不會太關心我們的周圍或世界。這是自私的。自私不會帶來光明前途,只有無私和利他的心,才會發出光芒照耀世界。

其實生活可以這樣,簡樸一點好。為什麼蘇格拉底走進市場會感慨說:世界上竟然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我們也一樣,不需要那麼多東西。我們覺得需要這個、需要那個,多數是貪欲作祟,弄來了也不會滿足的。內心裡這個越來越大的欲望坑,用什麼東西能填滿呢?

所以,我們要經常清理欲望帶來的各種垃圾,綠化心靈,這樣才能過一個乾淨、舒適的人生。當然,活在今天的世界裡,如果不能與時俱進、不肯享受物質文明,就會成為怪物而與世隔離。我並不是讓你們變成這樣。我的意思是,貪婪不會帶來真正的人生品質,一味跟隨欲望而行,會活得很累、很苦。

有一個競爭對手永遠打不敗,那就是趨勢。孫中山很多年前有句話叫「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你也無法對抗歷史的潮流,這就是趨勢的力量。但是問題來了,趨勢到底是什麼呢?這個世界上,賺錢的事情,從來不是辛苦的事情。It’s about Give and Take

也是為什麼很多聰明人都賺不到錢的原因,趨勢看到了最後就是虛無主義者,因為覺得這個也就這樣那個也就那樣,都沒啥意思,看的太遠的人,其實挺適合做先知,當然也很容易成為先烈,看的太早的悲催案例太多了,意義更是不大。

我們的心是可以訓練的。很多好運動員不是天生就完美,之前也有缺陷,他們的身體是在經歷上千次、上萬次的訓練後,才變得柔韌有力、運用自如的。同樣,當我們被慣壞的心態,經由愛和慈悲的訓練,也可以進入一種善的、寬廣的狀態。長遠看,這種心態的利益遠勝於Medal, Fame and Glory的意義。那是不是人人都可以進入這種狀態?

你問過自己:你幸福嗎?智者是隨緣度日的。隨緣一詞看似平常,卻有很深的智慧內涵,當你不論走進任何一種生活情境,如果始終能保持隨緣心態,快樂就不會遠離你了。我在這裡寫1000字,影響到一個人,也是「修為」,像Hacksaw RidgeDesmond Doss救了75個,是更大的「修為」。



很多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其實不是。佛教向來不鼓勵懶惰或逃避,不是讓你一學佛就什麼都不管了。真正的佛教徒會全力投入,他會以知足少欲對待自己,滿懷慈悲關愛他人,進而在不斷省察內心的過程中,讓心漸漸開放,進入一種誰也奪不走的快樂中。

我們都希求快樂,但有些快樂是不長久的。我不是來傳教的,思想貧乏的人,如果不服用心靈妙藥,即便你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也不會快樂。否則,億萬富豪應該再快樂不過了,但實際不是,他們還是愁眉苦臉,有的連覺都睡不好,像大劉的晚年,要買一個腎,吃安眠藥,你有了錢,錢沒有帶給你快樂,因為他慈悲與智慧,感恩與仁愛全部欠奉,落得晚境如此。再看看六叔、四叔、超人、是不是對比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1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