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發改委鼓勵處方外流 藥品銷售擠向零售端

國家發改委昨日發布《關於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禁止醫療機構限制處方外流的方向再次得到明確。

《方案》 強調,加快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獎懲制度,結合醫藥分開、取消藥品加成等政策的實施,加強診療行為管理,防止過度治療等不規範行為,控制醫療費用。

《方案》 要求,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藥品通用名開具處方,並主動向患者提供處方,保障患者的購藥選擇權;推進各類所有制醫療機構設備共享,推動醫療機構間檢查結果互認,減少重複檢查,減輕患者醫療負擔。

《方案》 要求, 完善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的發展環境,在市場準入、社會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學術地位、等級評審等方面對所有醫療機構同等對待,加快形成多元化醫療服務格局,擴大患者選擇權。推動醫生多點執業,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加快落實分級診療。

自2009年新醫改以來,一系列政策推動醫藥分開。此前出臺的多個政策文件均明確提出,采取多種形式推進醫藥分開,禁止醫院限制處方外流,患者可自主選擇在醫院門診藥房或憑處方到零售藥店購藥。

不過,多年來,在“以藥養醫”的醫療環境下,公立醫院主導處方藥市場的格局尚未完全改變。據海通證券測算,2014年國內醫院藥占比約為38%,如果壓低至30%,意味著1/4以上的藥品將被擠出醫院。在醫院用藥結構中,約55%為針劑、45%為口服制劑。由於針劑風險較大,在院外沒有註射渠道,因此只能是口服制劑流向院外,在藥品總量擠出1/4,且只能是占比不足醫院用藥一半的口服制劑被擠出,意味著1/2的口服制劑將被擠向零售終端。

業內人士認為,處方藥的導入,將對零售藥店的業務模式產生深遠影響,包括導入後零售藥店將直接對接大量的慢病和重大疾病患者,渠道價值和對工業企業的話語權將大幅提升,同時,患者資源以及大數據的沈澱,也將使零售藥店藥事服務、慢病管理等創新業務落到實處,並可能與醫保、商業保險產生更深層次的商業模式創新。此外,部分一向不重視零售市場的外資藥企,已經組建了零售團隊,包括阿斯利康、默沙東和賽諾菲等企業,紛紛涉足藥店零售市場。

 

(綜合來源:發改委網站、經濟參考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9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