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消息,谷歌在一年一度的開發者大會Google I/O 上發佈了最新的 Android 4.1 操作系統,其中非常核心的一項功能是Google Now,一款能主動為用戶推送有價值信息的服務。
在Google I/O 大會上,谷歌演示了Google Now 的部分功能,比如當用戶搜索了一個航班之後,一旦該航班有延誤,信息會馬上推送給用戶。
而另一個演示則更吸引人:谷歌會為用戶推送他最喜歡的球隊比賽的信息,谷歌甚至不需要用戶告訴它自己最喜歡哪支球隊,通過用戶過去的搜索記錄,谷歌已經知道了用戶最喜歡的球隊。
很多人認為蘋果的Siri 是一種進化了的搜索,因為它能夠更智能的回答用戶的問題而不是給出一堆鏈接。但是Google Now 更是是對搜索的顛覆,也更有可能成為人們未來的「私人電子助手」。
搜索的進化
搜索的核心是獲取信息,在過去,搜索的進化一直圍繞著如果更好的獲取信息,核心是個性化和實時信息。
過去不論是誰,搜索同一個關鍵詞獲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但是現在搜索結果正在變得越來越個性化。不同的人都會看到他更感興趣的搜索結果,提高了搜索的效率。
甚至由於搜索變得過於個性化,人們獲得的信息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從而讓原本能夠擴大人們視野的搜索變成了把人們限制在自我的世界工具。這還引發了關於搜索過分個性化可能引發的弊端的討論。
搜索在個性化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是將搜索和社交網絡結合。一旦搜索和社交被打通,那麼搜索引擎就能獲得用戶的更多信息,從而更好的幫用戶做出判斷。 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對「蘋果」的搜索。如果是一位果農搜索這個詞,出現的搜索結果一定更多和水果相關,而如果這位果農剛買了一部 iPhone,那麼搜索結果裡可能更多會出現蘋果公司的相關信息。
在個性化搜索方面谷歌遇到了來自 Facebook 的挑戰,擁有最多用戶信息的網站是Facebook,但它卻並不向谷歌開放。從某種程度上說,谷歌推出自己的社交網絡Google+ 的核心也是希望獲得更多的用戶信息。
實時搜索更多是搜索在技術實現上的改進,當然,大部分實時信息都存在於 Twitter,這對谷歌也是不小的挑戰。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位置也成為了搜索引擎提供結果的重要依據,這也是個性化的一部分。而隨著位置信息的加入,圍繞這一點可以打造一個生活服務的平台。
本地搜索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這個時候搜索提供的已經不僅僅是信息,更應該是一種服務。
從獲取到推送
很多人認為Google Now 是谷歌針對iOS 裡的Siri 推出的功能,從功能上看的確有類似之處,比如用戶看到的是一個最精準的結果而不是一堆鏈接。
但 Google Now 最大的革新是把搜索從用戶一個主動的行為,變成了向用戶推送結果的一個方式。用戶不再需要主動去搜索信息,谷歌會在適當的時候把信息提供給用戶。
這個時候,搜索引擎就變成了決策引擎,事實上搜索引擎的本質就是幫助人們做出決策。過去是通過提供鏈接,甚至一旦搜索引擎足夠智能,他就能夠代替用戶做出決策。
比如早晨天在下雨,Google Now 會提醒你出門記得帶傘。這裡完全不涉及到搜索的行為,而過去你必須先搜索一下當天的天氣,而且谷歌並沒有為你做多項推薦,因為最佳推薦就是帶雨傘,所以它直接幫你做出了決策。
在理想狀態下,Google Now 能夠為用戶做出各種決策。比如當你在日程表上添加了下週三要和朋友吃飯之後,Google Now 會結合你們見面的性質、下週三各自所在的位置、口味偏好、價格承受能力、當季時節等幫你定好餐廳甚至選好要點的菜,同時根據當天的交通狀況提醒你出門的時 間和應該選擇的交通工具。
這聽起來有點科幻(當然更智能的是 Google Now 會為你安排好一切然後提醒你下週三該和這位朋友吃個飯),但其實谷歌現在已經完全有可能做到這一點,前提是你要提供給它足夠多的信息以及有一個足夠開放的互聯網供谷歌接入。
訂餐已經有了成熟的互聯網服務,谷歌只需要接入即可,而位置服務、路況信息等,谷歌已經有了成熟的解決方案,甚至最核心的支付環節谷歌也有自己的Google Wallet。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谷歌必須足夠瞭解你。這可能引發隱私問題。這也是Google Now 並非默認開啟,而是必須用戶手動開通的原因。
目前看來Google Now 要達到如此智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在合適的時間向用戶推送最有價值的信息本身就是對搜索的顛覆,它的價值也會在未來體現的越來越明顯。就目前的電子設 備來說,使用者發出搜索請求仍然非常簡單,在電腦上輸入一個單詞或者拿起手機問一個問題都很輕鬆。
但是本次Google I/O 大會還發佈了另一款超前的產品Google Glass。可以預見的是Google Glass 未來肯定會增加增強現實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主動搜索顯得笨拙而又遲鈍,用戶希望自己需要的信息能夠即時的呈現在眼前。這時候,正是Google Now 上場的好時機。
雨課堂解決了“三率”問題,即到課率、擡頭率、入腦率。
i黑馬訊 6月16日,全球首家中文mooc平臺學堂在線於今日正式推出連接師生的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服務課前、課上、課後每一個環節,讓師生連接更加密切。
以MOOC平臺起家的學堂在線,除了不斷開發課程資源外,還利用在線教育資源,從線上向線下打通,嘗試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雨課堂便是其中一環。雨課堂通過微課制作工具、智慧課堂設置方案,可實現只通過軟件升級多媒體教室到智慧課堂,為所有教學過程提供免費的數據化、智能化支持。使用雨課堂,教師可以在課前就將帶有MOOC視頻、習題、語音的課前預習課件推送到學生手機。而在課堂上,師生可通過雨課堂進行實時答疑、彈幕互動。與此同時,雨課堂為師生提供完整立體的數據支持,個性化報表、自動任務提醒,讓教與學更為明了。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老師楊永華表示,雨課堂解決了“三率”問題,即到課率、擡頭率、入腦率。通過課上掃碼簽到、直接推送習題、答疑彈幕、數據分析等,增強了師生互動,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i黑馬了解到,今年2月,雨課堂開始在國內8所高校的15個班級內公測,4月1日對外免費開放。截至發布會當天,有超過8367個班級正在使用雨課堂,活躍師生超過80000人。接下來,雨課堂團隊將從數學數據挖掘、場景多元化及第二課堂延展等方面進行產品升級叠代。
學堂在線方面表示,未來,他們在不斷增加課程種類的同時,將通過和國內外知名大學的合作,在“互聯網+教育”的前沿領域開展實踐和探索,努力深化與世界頂尖學習平臺的合作,推動高等教育的創新,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
上海自貿區將以自由貿易賬戶為基礎,構建跨境金融安全網,加強本外幣跨境資金流動的實時動態監測監控,建立完善“長臂管理”機制。
8月12日,上海市政府發布《進一步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浦東新區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建設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提出建立適應上海自貿區發展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的金融監管機制。
所謂的“長臂管理”機制,上海自貿區管委會政策研究局局長張湧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就是在資金流出境外後,對資金的去向進行延伸管理,防止以境外投資的名義套利套匯或洗錢。
《總體方案》也提出,要落實商業銀行“展業三原則”,發揮其在跨境資金流動等方面的監測監控作用。
今年初的上海兩會上,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長張新曾表示,上海自貿區已建立以自由貿易賬戶為核心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管理信息系統。依托這個系統,監管部門可以對跨境資金流動進行“逐筆交易、一星期7天、每天24小時”實時監測。
該系統具有“電子圍網”功能,可以自動計算企業能夠從境外融資的上限,超過限額會自動發現並預警。此外,還能實施宏觀預警,從宏觀上了解跨境資金流出流入的總體規模,以及具備強大的“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功能。
目前,上海自貿區共有40多家金融機構接入自由貿易賬戶系統,開立自由貿易賬戶5萬多個。
對跨境資金流動的關註,目前也較多聚焦在境外投資上。
自2016年2月起,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已經超過了實際利用外資規模。數據顯示,今年1~2月,我國對外直接投資299.2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225.2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反超實際利用外資74億美元。在之後的幾個月,反超幅度繼續擴大,6月底達到了194.4億美元。
今年1~6月,我國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累計888.6億美元,同比增長58.7%。2015年全年的對外投資額是1180億美元。
同樣,上海自貿區成立以來,因為企業境外投資實行以備案制為主的管理模式,提高境外投資的便利化程度,也進一步提升了企業參與境外並購項目的競爭力。
近三年來,上海自貿區企業對外投資成倍增長,備案中方對外投資額從2013年的3.29億美元猛增到2015年的229.18億美元。
2016年1~4月辦理境外投資備案284家,備案中方對外投資額106.9億美元,同比增長105%。
在境外投資備案過程中,上海自貿區特別註重審核境外投資交易的真實性,防範個別企業利用虛假交易換匯出逃的風險。
同時,外匯管理部門也積極指導銀行按照“展業三原則”,做到了解客戶、了解業務、盡職調查,審核資金來源和資金用途等,防範利用虛假交易換匯套利和資本外逃的風險。
今年6月底,國家外管局上海市分局回應“叫停個人投資購匯”時表示,將繼續積極推進簡政放權,支持有條件、有能力的企業“走出去”,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切實促進對外投資健康有序發展。
此外,《總體方案》還提出,要完善警銀合作等工作機制,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做好反逃稅、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金融監管工作。
上海市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了《發揮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優勢 開展綜合監管試點 探索功能監管實施細則》,提出要將所有從事金融業務或變相從事金融業務的行為,都納入監管範疇,進而規範金融市場秩序,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促進上海金融業持續健康發展。
張湧表示,如果做不到“管得好”,那麽“放得開”就是一個偽命題。“自貿區的要義是更加開放,包括金融、貿易、投資等領域,但管好是放活的前提。所以,事中事後監管是自貿區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2日返回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對兩套深海潛標進行實時傳輸改造,破解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的世界難題。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王凡介紹,海洋實時觀測數據長期依靠衛星遙感和浮標。用於觀測水下和深海數據的潛標只能每年回收一次,從中獲取數據,無法像衛星遙感和浮標那樣獲得實時數據。
“這是因為潛標最上面一個浮體距離海平面還有四五百米,這些數據無法穿透海水傳輸到衛星上。”王凡說,“這個航次中,科考隊員在水面上放置了一個數據實時傳輸的浮體,它與潛標通過無線和有線兩種方式連接。潛標將數據傳輸給浮體,浮體發射到衛星上,衛星再反饋回陸地實驗室。”
航次首席科學家汪嘉寧介紹,這項技術的難點在於浮體與潛標之間要建立穩定的聯系,另外海上施工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難度。此次實現實時數據傳輸的兩套浮標,分別采用了無線和有線連接,證明我國科學家研發的兩種解決方案均可行。
據了解,深海潛標觀測數據的實時傳輸技術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發而成。
“潛標數據的實時傳輸將為海洋環境和全球氣候研究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實時傳輸回的數據將提高海洋氣候和環境預報的精度。”王凡說,“這個航次破解了深海潛標觀測數據實時傳輸的世界性難題,今年我們將對西太所有的潛標全部進行數據實時傳輸改造。”
汪嘉寧介紹,這個航次中,科考隊員還成功回收2015年布放在這個海域的11套深海潛標和300余件觀測設備,並重新布放14套深海潛標和440余件觀測設備,再次刷新了單一航次布放、回收深海潛標觀測設備數量最多的世界紀錄。
王凡表示,通過這個航次的維護,我國在西太平洋的潛標觀測網已經進入了穩定運行階段。
我國在西太平洋的潛標觀測網歷經3年多建設,目前擁有潛標近20套,成功獲取了熱帶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連續3年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將為我國科學家探索研究熱帶西太平洋環流的三維結構、暖池變異及其對中國氣候變化的影響提供寶貴數據資料。
這個航次是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的航次之一,歷時54天,航程7800余海里。
社交平臺從文字、圖片、即時語音,轉向實時和場景化更強的視頻為載體,交流方式也向著互動的新形式轉變。
移動互聯正在進入一個糾結的時刻。智能移動設備的人口紅利逐漸消逝,移動應用正在衰退,“APP已死”的聲音日漸高漲。
下一波的機會又在哪里?
社交平臺最先展開新的探索。在APP吸引力下降的今天,人人網等平臺衰落,在海外,推特也到了即將被賣掉的窘境;但Facebook、WhatsApp、微信,在今天,依然成為全球用戶都欲罷不能的使用對象。它們之上,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態體系。而與之相對,從去年開始的直播,一度火爆了整個移動互聯網。
以往的社交平臺,還是簡單地鏈接“人與物”,而在現在這個時代,“人與人”的鏈接不斷得到強調,相比於之前的社交平臺上用戶分散的狀態,集中地把“人”連接起來,是大數據和智能化時代,我們對社交的一大需求。
場景化、實時化,就成為了直播等類似平臺的強大優勢所在。而對於移動互聯時代而言,“實時”又是否是下一個值得期待的機遇?
“實時”是下一代社交平臺的方向?
社交已經被“做盡”了嗎?這似乎是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的觀點。從海外的Facebook,到國內的微信,社交平臺似乎已經被做到了極致。前者在全球眾多國家紮下腳跟;而國內13億人,已經被微信圈走了7億多。當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興趣社交、新聞分發……都被包攬了之後,社交新的痛點又在哪里?
從去年開始的直播的火熱,為我們打開了新的大門。直播把品牌、用戶、內容、交易等等,匯聚到了同一個平臺上,迅速聚攏了大批用戶。而在評論、打賞和送禮物等方式之後,直播也在探索新的交互玩法。事實證明,直播在中國的大地上遍地開花,商業模式、盈利模式、交互方式、創新形態都被印證是有生命力的。
在微信、QQ都可以支持用戶發起實時視頻和語音通話之後,移動社交平臺陌陌也行動了。在新版本中,陌陌新增了“視頻聊天”功能,用戶可以和身邊的人直接語音或視頻來進行交流。除此之外,陌陌還推出了“多人連麥互動”,幾個用戶在會話時可以直播,並和其他在線觀眾互動;在陌生人交友時,也可以連麥交流。
社交平臺逐漸從文字、圖片、即時語音,轉向實時和場景化更強的視頻為載體,交流方式從評論和點贊,向著互動的新形式轉變。
在聲網Agora.io創始人、CEO趙斌看來,“實時互聯”是未來具有探索價值的、非常“有意思的”一大趨勢。而陌陌等應用背後的音視頻和直播技術支持,就是聲網提供的。
趙斌是在通信和互聯網技術領域的一員老兵,有著20年左右的從業經驗。他也是連續創業者。他曾是Webex創始團隊成員,在之前擔任過5年YY(歡聚時代)CTO。而現在,他創辦的聲網Agora.io,則是專註於實時通信技術服務的技術公司。2014年,聲網創辦時,提出實時雲服務,將實時音視頻技術打包成一個SDK,讓全球開發者和互聯網企業快速接入,通過構建的SD-RTN軟件定義實時網,實現高質量的通信和直播。開發者如果需要實時通信功能,無需自己開發,直接嵌入聲網的SDK,就可以直接獲得高質音頻和直播服務。去年7月,聲網宣布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
聲網Agora.io創始人趙斌/受訪者供圖
走進這個領域,是因為在趙斌看來,實時通信技術已經進入了一個突破期。
實時通信Real-time Communication和即時通信Instant Messaging,都是通過網絡通信系統對信息進行轉發,但在用戶體驗上卻有著不同。即時通信基於TCP協議,可以容忍一定的延時。而實時通信則更加追求低延時和接通率,通俗點說,它更類似於“打電話”,但是不僅有語音,還包含了視頻等元素,這就為更多的傳統場景,提供了更豐富的想象空間。
對於國內直播平臺而言,選擇多家CDN服務商,進行內容分發,這是目前的主流方式,一般能夠實現3-5秒,網絡不穩定的時候可能會達到十幾秒的延遲。“這種嚴格來說我們稱它是即時互動。”趙斌對i黑馬說,“它的交流效率沒有那麽高,互動深度也不夠,但是,和過去純單向的直播相比,已經是個極大的跨越了。畢竟,它從單向變成了雙向。”
那麽,對於用戶而言,幾十秒的延遲,是必須要克服的問題麽?“或許對於傳統互聯網的很多業務而言,多數用戶對延遲並沒有那麽敏感。”趙斌說。“比如說短信,或者微信,我晚收到一會兒也沒什麽關系,你也不會發現,也並不會覺得不爽。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這些應用,恰恰是技術比較成熟、用戶的體驗性也都做的比較好的領域了?而比如直播、或者視頻會議,這些場景,恰恰是受到了技術的制約,還沒有爆發的。”
實時和常規的互聯網模式有所不同。在以往,用戶是被動地接受互聯網上提供的內容和消費。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實時互動”的需求也隨之增加。趙斌認為,自己看到了實時互聯的大趨勢。“智能手機和4G網絡的普及,為實時互聯網奠定了基礎。技術在迅速地發展並且不斷趨向成熟。”趙斌說,“智能移動設備也讓實時交互、視頻交互,隨時可做了。攝像頭和麥克風內置在設備之中,降低了實施的門檻,也激活了需求。”
也正是因此,在微信和Facebook的滲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之時,直播仍然擁有了發展的機會。它作為全新的社交方式,將用戶、品牌、社區、交易等通過一個平臺聚攏到了一起,也提供了流量變現的新渠道。
而在此之上,對更優化的互動體驗的追求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如果用戶只是“圍觀”而不能交流,也就限制了直播平臺的變現和用戶黏性的增強。
我們或許也可以想象,在直播平臺上,用戶不再只通過發送文字、圖片或者表情,送禮、打賞,表示自己的心情。如果能夠和現場一樣,模糊了主播和觀眾的區別,通過視頻、通話和主播進行交流,主播會像現場表演一樣,收到歡呼和掌聲;或者在約會平臺上直接和對方約起活動,那會是什麽樣的情景?
這不僅僅是直播體驗的需求。平臺如果能夠模擬生活中的社交,並且讓垂直領域的交易和交互實現場景化,這或許是下一代社交的新機遇。而互動性越強,對“高延遲”的容忍性也就越低。
這也是聲網所追求實現的目標。“今天我們的全實時互動技術,可以支持視頻、音頻的連麥,基本上是毫秒的延遲。這個是真正的實時互動,和現場一樣,就像我們倆面對面在聊一樣。”趙斌告訴i黑馬。據介紹,聲網全互動直播SDK目前可以支持7個主播視頻連麥,1萬人語音連麥,連麥間可以做到毫秒級的延遲。
“當解決了實時性的問題後,這種互動交流的深度,以及參與的沈浸深度和現場感都是非常強烈的,而且交流的效率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趙斌表示。
在以往的即時通信中,更多地是保證信息傳輸的可靠性,而要做到低延遲的實時通訊,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可控的網絡環境影響,出現延遲、卡頓等情況。為了實現上述場景,聲網為此搭建了一套虛擬通信網絡SD-RTN(Software Defined Real-time Network),在全球部署了將近100個數據中心,來解決實時通信過程中的質量問題。此外,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網絡不穩定性和網絡突發的異常,聲網還嘗試從編碼算法上采取全新的技術手段。
據了解,從去年年底開始,聲網Agora.io開始正式商業化。在一年時間里,聲網的實時API幫助了3萬開發者,連接全球的終端用戶超過3億,累計實時通話服務量已經超過50億分鐘。
聲網Agora.io視頻sdk/受訪者供圖
“實時”正在顛覆線上運營模式?
而對於實時互聯網應用而言,直播之外,或許還有著更大的想象空間。當直播在攪動著社交領域、改變著流量變現渠道的同時,實時互動的方式也在顛覆著我們的在線生活。“以今天我們看到的特征來描述,它非常像是一個多元化場景的滲透,以及應用模式的發展。”趙斌說。
其中許多場景對大眾而言,其實並不是難以想象。例如遠程醫療,在用戶在線參與面診、通過視頻和音頻完成線上診療,都對視頻和音頻傳輸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在線教育也是其中一大實際應用場景,如果通過視頻實時傳輸,在線授課的教學效率也將得到極大地提高。
當然,還有VR/AR。在趙斌看來,它和實時語音有天然的結合點。無論是VR遊戲還是其他應用,視頻和語音的延遲都是用戶無法容忍的。語音識別和音效一直是影響用戶體驗的行業難題,而應用實時通信技術,則可以實現良好的畫面沈浸感受。
“在監控和機器人領域,也有很多應用被改造成了有交互能力的場景陪伴。比如在美國現在一類智能門鈴和門鎖已經開始普及,在住戶入室門的門鈴前裝一個攝像頭,有人來按門鈴的時候,你的手機上就會收到視頻通話,你無論是否在家,都可以處理事情,比如你可以和快遞員通話,要求他把快遞放在門邊。現在有很多有意思、多元化的場景,可以用之實現。”趙斌說,“現在人工智能的話題成為熱門,人工智能本身也需要大量的數據和信息,而信息不流動,價值就是有限的。即使是人工智能的交互,對實時性也是有要求的,只有實時才能保證精確性和效率。”目前,聲網的實時技術已覆蓋到社交、遊戲、教育、醫療、IoT等多個垂直行業。
實時通信這片市場的潛力正在逐漸被開發。“通信市場本身就很大。網絡傳輸在質量上還達不到電信級的標準,但是它具備能力的應用性和豐富性,會帶來很強的社交應用的價值。所以,這片市場是巨大的。事實上,在5年以前,微信也不是現在這樣。所以,我覺得,實時互聯網的未來,是不可限量的。”趙斌說。
(新華社/圖)
中國網絡小說闖入英語世界之前,早已走紅東南亞。
火熱來襲的中國網絡小說2015年一度驚動了越南官方,越南通訊傳媒部出版、印刷和發行局向各出版機構發出公文,要求“清理、仔細編輯言情、耽美內容的出版物”。
贊比亞土木工程師奧斯卡曾經追更中國漫畫《妖神記》,到關鍵情節時,英譯版遲遲沒有更新。“這時我看到評論區的一個哥們留言說,越南語的版本已經翻譯到前面去了。”奧斯卡滿心羨慕嫉妒,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也是那時才知道,原來中國漫畫遠遠不止英譯的這些,而且它們大多是根據中國同名網絡小說改編的,那些才是更有意思的作品。
全世界使用越南語的人數遠遠少於使用英語、俄語和西班牙語的人數,然而在翻譯中國網絡小說的速度上,情況卻正好相反。俄羅斯IT從業者阿蘇·雷德邦和西班牙高中生胡里奧·卡拉斯科·阿瑪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都是因為不堪忍受俄語和西班牙語翻譯中國網絡小說的緩慢速度,才去英譯網站追更的。而越南語翻譯中國網絡小說的更新速度,又大大領先於英語。
造就“越南速度”的,是中國網絡小說在當地長達十年的風靡。“從我們這邊出去的小說、出版的圖書,(主要市場)首先是港臺,接著是東南亞、韓國,然後才是歐美。”中國最大的網絡文學生產平臺閱文集團CEO吳文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在中國網絡小說的英語讀者中,東南亞讀者同樣人多勢眾。2016年底,全球最大的中國網文英譯網站“武俠世界”公布了讀者們所來自的國家,讀者人數排名前四的國家,東南亞國家就占據了兩席。
越南碩士研究生黎氏源的專業是中國文學,在學校里,她跟著導師研究巴金《隨想錄》和傷痕文學;課余時間,她則受雇於出版社,翻譯《貴妃駕到》等中國網絡小說。
“‘貴妃’是一個學生小姑娘,她認識一個很有錢的帥哥,以前他們很討厭對方,但是經過很多事情後,他們覺得對方對自己很好,所以他們發生情感,最後兩個人結婚了。”黎氏源用一句話描述了《貴妃駕到》所寫的俗套故事情節。
“其實我也不喜歡網絡文學,我喜歡巴金和莫言,”黎氏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翻譯網絡小說,是為了掙錢。她的翻譯報酬是每十個字一千越南盾,黎氏源一整天能掙三四十萬越南盾(約合人民幣100元),這樣的收入在越南大學生兼職當中屬於比較高的。
中國網絡小說是2007年進入越南的。當時,曾經留學中國的越南譯者莊夏讀到中國網絡作家寶妻的小說《抱歉,你只是個妓女》,小說敘述了一位女性的曲折遭遇。“她覺得這個作品會有很多人關心,會有很多越南讀者讀這個作品。”黎氏源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於是莊夏把小說譯成越南語,翻譯小說以圖書形式出版,3天賣出超過5000冊。“越南讀者很喜歡這個小說,曹婷的作品翻譯成越語以後,很多中國的網絡言情小說也都翻譯成越語了。”
據新華網報道,2007年以前,越南翻譯出版的中國圖書,已經占到他們每年出版新書的一半,只不過當時還沒有中國網絡小說的身影。2007年後,中國網絡小說在越南出版業迅速升溫。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2009年至2013年,越南翻譯出版中國圖書841種,其中翻譯的中國網絡文學高達617種。
十年來,越南也出現了網絡文學網站,排行前100名的作品,都來自中國。一位中國網友前去觀摩之後,感嘆越南網站的翻譯是“實時翻譯”,“國內發表半個小時就翻譯過去了。”一些急不可耐地越南讀者甚至直接登錄中國的網絡文學網站,借助翻譯軟件,津津有味地讀著被機器翻譯得半通不通的文字,等到小說在越南翻譯出版後再去啃一遍“熟肉”(網絡用語,指經過翻譯的文藝作品)。
如今,越南讀者喜愛的中國網絡作家包括葉落無心、暖晴天、道晴等,她們的作品主要是言情小說。不過,黎氏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現在的越南讀者也喜歡《時尚先生》等中國耽美小說。
東南亞的華人群體,可以直接讀原版的中國網絡小說,一些讀者還用中文搞起了創作。
最初,許多東南亞網絡作者去中國的起點、逐浪等網文大站註冊、發文。“有一些作者跟我聊過,他們去發了(小說)後,默默無聞,最後很黯然的收場,再也沒有發表第二部小說了。”馬來西亞出版人駱世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中國的網絡文學網站“(更新)速度太快,人太多,競爭力太強。”
2014年,駱世俊創辦了馬來西亞版的起點中文網。乍看上去,網站上玄幻、歷史、青春校園等小說門類一應俱全,最大的不同是,這是一個“輕量級”的中文網絡世界。在中國,網絡作者每天更新3000字是很正常的,“我吃西紅柿”等大神級網絡作者時常一天更新上萬字。而在馬來西亞版的起點中文網,駱世俊最開始對作者的要求是每次更新不少於1500字。“後來我就調低到了800字,要不然真的沒有人寫得出。一下寫1000字出來,可以成為報紙上的專欄作家了。”
馬來西亞人松贊就是網站的簽約作者,她平時在一家廣告公司上班,業余時間在網上連載一部玄幻小說。盡管有時隔兩個星期才更新,一次更新也只有1000字,松贊在馬來西亞網絡作者里當中已經堪稱“高產”。駱世俊的網站很快吸引了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泰國、美國、英國等國的中文網絡作者,逐漸成為海外中文網絡文學的第一大站。“中國網文界的門檻太高,因為他們要盈利嘛,如果碼字的速度不快就沒有讀者,沒有讀者的話IP就不值錢。”駱世俊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我這個網站其實就是放低門檻,給他們一個嘗試的機會。他們自己也想要形成一個圈子,互相提升。”
雖然這些海外中文網絡小說非常稚拙,但是充滿“在地感”。“比如‘青菜’這個詞在你們那邊就是‘青菜’,在我們這里還有隨便的意思。”駱世俊說,“我們讀了會心一笑,會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在讀中國網文的時候,這些感覺是沒有的。”
因此,這些作品仍然能吸引海外的中文讀者。松贊的作品就累計獲得3萬多閱讀量。參照馬來西亞的實體出版,這是個很可觀的數字。“這里的(實體書)銷售額非常低,出一本書,發行到全馬來西亞只需要(印)100本,而且每次都會退回來,售出50本已經是非常好賣的了。”駱世俊說。
馬來西亞網絡作者Alice蔡是一名高三學生,她受到中國網絡狐仙小說的啟發,自己創作了一部網絡連載小說。小說講述一只會說人話的狐貍從美國來到馬來西亞,陪伴一位高中女生的成長,Alice蔡也用寫作來陪伴自己的高中生活。如今,她即將畢業,將來想在大學學習中國文學專業。
駱世俊如今在中國的複旦大學讀中文博士,他的研究課題是馬來西亞的華文作家在中國臺灣的經典化過程。他覺得這個研究課題與自己做的文學網站頗有關聯。“很多馬來西亞作家在本地出書賣書沒有形成經典,後來一些人去臺灣地區出版的一些書就成為經典,比如馬來西亞作家李永平的小說進了世界小說一百強。”駱世俊對馬來西亞的網文作者也抱有期待,雖然他覺得這個過程“有點奇怪”,“一個作家到了另外一個地方,才可以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