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安倍經濟學的死穴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610995

隨着時間日增,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效力漸減,也可以說,負面效應亦同時增加;我們在日前先談論了正面效應,今天來談談負面因素。根據日本內閣府14日公布的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統計速報,日本的經濟增長雖然已是連續四季增長,但增速有減緩的趨勢。

除去物價變動因素,日本的實質GDP比去年同期增長0.5%,以年率換算則為增長1.9%。安倍政府的經濟政策使得公共股資增加,第三季公共投資比前一季成長6.5%,支撐了日本景氣的緩步復甦;不過,個人消費增長幅度縮小,只比前一季增長0.1%。進出口數據顯示,雖然對歐盟的汽車出口見增長,但受到對亞洲新興國家出口衰退影響,整體出口減少0.6%;進口則因火力發電廠燃料進口增加,使整體進口增2.2%。

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GDP增長速度減緩是因為部分新興市場國需求低迷導致出口減少。不過,由於預期日本國內個人消費等內需仍有增長,故經濟可望真正的復甦;加上海外整體需求也逐漸止跌回穩,故出口也可望回升。然而,已有日本當地專家憂心經濟增長減速,安倍經濟學效應是否還能維持下去,因而敦促政府須持續刺激個人消費和企業投資才行。

日本綜合研究所理事長寺島實郎就指出,安倍的經濟成長策略,仍停留在「願景」階段,沒有真正的執行計畫。寺島說,安倍上台後,改採超級金融貨幣寬鬆政策,促使日股漲了30%至40%,但大多數買家都是外資。他說,從安倍上任以來,外資在股市已買了12.6萬億日圓的股票。相對地,日本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分別賣出了5.8萬億與5.7萬億,總計賣出了11萬億多日圓的股票。

為什麼日本人不買自己的股票?寺島說,日本人就是不買日股,因為過去20年的泡沬經濟,讓日本人飽受傷害,讓很多民眾無法相信日股。寺島因此指出,日本股市上漲,是很不自然的狀態,只是金錢遊戲,不是為了讓日本經濟復甦、讓日本的技術得以提升,而是外資短線操作的金錢遊戲。

「不是股票上漲就是好」,寺島說,若不想讓經濟的櫥窗,變為是簡單的金錢遊戲,就要有經濟的增長策略,而安倍的第三支箭,就是增長的策略,然而,他說,眼前看來安倍的策略也只是在討論願景而己,不是執行計畫,既沒有執行者,也沒有時間表,也沒有列預算等。所以,他認為,日本若要擺脫過去二十年的失落,想要跳脫眼前只是金錢遊戲的股票上漲,安倍的經濟增長策略在願景外,還要有具體落實的執行計畫。

事實上,許多經濟學家及決策官員都表示,安倍致力創造的經濟成長「良性循環」,若要持續下去,最起碼的關鍵在於員工薪資提高。儘管企業獲利擴增,股市也上漲,但基本上還是要家庭普遍增加消費,及對未來的財務更有信心。因為除非薪水增加,否則這種新的心態難以深固。事實上,安倍現正致力突破這個瓶頸。

華爾街日報指出,近日日本政府從首相安倍晉三及日銀總裁黑田東彥以降,幾周來都一直向日本企業施壓,要求他們在明春為員工調升底薪。但日本讀賣新聞最近一項對日本105大企業所做的調查顯示,日本大企業無視政府的施壓,仍拒絕為員工加薪,其中僅有7.6%表示考慮為員工加薪,僅有24%到25%表示考慮增加一次性的給付,如紅利。日本重量級企業組織經團連的副會長宮源耕治,在日本NHK電視台的辯論性節目中,即反駁為日本員工加薪的建議。他說:「儘管許多企業狀況比以前好,但「個別企業間仍不相同」。弱勢日圓嘉惠許多企業,但有些則受害。」

我們相信,日本經濟要獲得堅實的復甦,尚欠「東風」——即中國因素也。日本政府解釋,近月出口數字並不理想,因受到對亞洲新興國家出口衰退影響,而這正正反映日本跟中國進行貿易的重要性。事實上,自釣魚島爭議發生後,中日政經文化交流轉冷,雙方經濟貿易活動放緩,打擊日本出口,加上棄核後進口能源成本飛漲,在在拖復甦後腳。

儘管日本政府消息人士認為,根據習近平10月下旬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表的講話,可見中國的外交姿態正趨於軟化,但我們認為,日本是釣魚島爭議中較不利於打持久僵局的一方。中方只要繼續冷待雙方關係,安倍政府最終應會為進一步催谷經濟復甦,而姿態漸軟,而這對中日兩國的經濟都會是好消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05

安倍經濟學:日本的危險實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7047

安倍經濟學得名於去年12月就任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是安倍發起的一項激進政策實驗,旨在擺脫國內持續二十年的通縮、推動經濟增長。

這個詞從去年底興起。今年年初,索羅斯為首的對沖基金利用它產生的日元下跌影響做空日元,狂賺數億美元,安倍經濟學名揚海內。

頂部安倍化身為超人的插圖是今年5月印刷版《經濟學人》的封面。

轉眼安倍經濟學問世將近一年,它效果怎樣?有哪些風險?前景如何?

丹麥盛寶銀行(Saxo Bank)指出,安倍經濟學以未經考驗的QE、財政刺激和結構改革三大措施為依託,最關鍵的策略便是結構改革。

除了短期的QE和財政支出,安倍政府維持經濟增長還需要整頓關鍵的產業,這類舉措包括整改醫療保健、能源和IT業。

加入多邊自由貿易協定「泛太平洋夥伴關係」(TPP)也可能對大幅提升日本的國際貿易比重至關重要。

安倍經濟學要取得成功,就需要鼓勵消費者增加開支,要轉變日本家庭目前過度存款的習慣,因為它形成了通縮的趨勢。

盛寶銀行認為,安倍經濟學面臨的風險不小。

比如國內農業可能面對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因為加入TPP意味著撤銷進口關稅,日本農場主將更加依賴政府支持,國家財政負擔會進一步加重。

下面請看盛寶銀行的圖表解讀安倍經濟學(點擊看大圖):

日本, 安倍晋三, 安倍经济学, 日元, 日本国债, 日经指数, TPP,QE,结构改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25

《迷思篇》安倍經濟學與台灣的共同困局 世界變了 別再舉貶值救經濟大旗!

2013-12-09  TWM
 
 

 

後金融海嘯時代,國際貿易不平衡的趨勢正在逆轉,最大出口國中國正在轉向內需經濟,最大進口國美國則正將製造業回流本土,全球貿易增長大幅減緩,出口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衝擊最深,這是安倍經濟學與台灣的共同困局。

撰文‧楊政諭

匯率貶值就能刺激出口產業,出口興盛就能提振就業機會與國民所得,所得增加就能帶動整體消費及內需經濟;接下來,日本經濟就會展現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以上就是安倍經濟學的簡單流程,其中各自牽涉到一些基本假設。先前,各界爭論的焦點在於出口提升能否轉化為薪資成長,然而在日本今年第三季(七至九月)經濟數據揭曉後,就連原本較無疑慮的假設──貶值能夠刺激出口,如今看來似乎也是一種「假設錯誤」。

全球化年代 經濟由貿易驅動這一季,日本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年化成長率是一.九%,較前一季腰斬,而安倍力拚的「淨出口」,則較上一季不增反減,下滑○.六%。

貶值無效,這個現象或許會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感到意外,但包含台灣在內的所有出口導向國家,其實也都該用更嚴肅的眼光看待安倍經濟學的意外掉漆;尤其,當你想到日圓先生榊原英資對於日本出口不如預期的那句解讀:「因為時代已經變了,全球經濟都在轉型,就連不斷舉債消費的美國,逆差都在縮小當中。」是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全球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正從過去的貿易驅動,轉變為內需驅動時代。而榊原口中的「全球經濟轉型論」,其實也已經有了初步的數字可證。

攤開長期歷史數據,可以發現,國際貿易成長率和全球經濟成長率之間,在不同階段都存在著一定比率的關係:自一九八六年到九五年間,國際貿易成長率與全球經濟成長率相去不遠;這段時間,世界局勢橫跨冷戰後期至「後冷戰」的初期,國際間正在試圖打破貿易往來的壁壘高牆,在這個「全球化」的暖身期,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於成熟國家的內需經濟。

一九九六年至○五年,全球化大步向前,歐美國家與新興國家的經濟路線也開始出現了鮮明差異。經歷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新興亞洲國家,在此期間以累積外匯存底為重要目標,努力生產、外銷出口,再用賺來的外匯購買成熟國家債券,形同於借錢給成熟國家消費;相對來說,歐美成熟國家則是不斷拉高債務,以「舉債」的方式維持國家經濟成長。

成熟國家樂於消費,新興國家大量出貨,這樣的模式讓全球貿易量大增,以平均數字來看,此階段的全球貿易成長率約達全球經濟成長率的兩倍以上,這是一個貿易驅動經濟成長的年代。

歐債危機後 歐美轉型引發進口減少這樣的盛世一直維持到○八年,在陸續爆發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後,「改革」逐漸成為歐美國家的關鍵詞,在美國,改革的重點是「製造業回流」,在歐洲,則是「撙節」,兩者的共同結果,就是減少進口。

於是,二○一一年至一二年,全球貿易與經濟成長率的關係,彷彿又回到了冷戰時期的水準,比率數字下降到○.八%。隨著歐美大國的經濟結構轉型,進口需求減少,貿易活動將不再是驅動經濟成長的主力。

在榊原英資眼中,這樣的結構性轉變,正是安倍經濟學「以貶值拚出口」效果不如預期的重要原因;殊途同歸的,國內學者亦認為全球經濟結構轉變至此,的確也到了出口國必須重新思考未來戰略的時候。

「過去,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都會壓低匯率來提高出口競爭力,追求出超來強化經濟成長,但逆差國家怎麼辦?」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說,出口國長期以壓低匯率提升出口,就會造成國際貿易失衡,「這不是好事,順差國以鄰為壑,在國際景氣不佳時,逆差國家往往只好選擇祭出保護主義。」歐美需求減緩加上保護主義抬頭,這些因素都將讓出口成長的難度愈來愈高,政府也必須為了刺激出口付出更多資源,愈想「拚出口」,資源愈是傾斜,犧牲的,則是安倍劇本中扮演「經濟轉骨」關鍵角色的「消費」。事實上,○二年日本也讓日圓一口氣貶到一一○元水準,但當時不只薪資未見成長,甚至出現出生率下滑、資產價格浮漲等問題,才在○七年終止這場貶值實驗。

安倍掉漆後

台灣還要繼續拚出口?

過去幾個月來,出口業者不斷要求央行總裁彭淮南降低匯率救出口,「不過,央行在協助出口商部分,真的已經相當努力了,出口商不應該再繼續要求。」許嘉棟說,就算要與主要貿易競爭者韓國比,跟韓元比起來,台幣兌美元不見得貶少漲多。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公布的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十月的台幣比韓元還要來得低,出口商以「台幣貶不夠」作為出口不振的理由,其實不盡有理。而台灣長期阻升匯率所帶來的「內需不振」後遺症,其實也值得安倍借鏡。

匯率偏低的直接影響,就是進口物價上漲,進而衝擊國人購買力,影響消費與內需的成長動能。十一月間,一群世新大學財金系碩士生突發奇想,在假油議題火熱之際,他們分析了食用油價格的影響變數,結果,在預設的多項變數中,影響食用油價格的首要因素是國際棕櫚油價格,其次就是「實質有效匯率」。

「如果油廠老闆都很老實,以目前的台幣實質有效匯率來看,油價可能會比現在高出許多。」這是學生的結論。當然,這份報告不足以證明食用油與匯率的精確關係,但匯率與進口物價的「反比關係」卻是必然,這也就是彭淮南不斷強調的:「匯價不可能同時讓出、進口商滿意,更要為廣大消費者及一千五百萬弱勢機車族著想。」「連中國都在轉型內需了,你們也應該想想新的成長計畫。」這是榊原英資給台灣的建議。的確,中國正在試圖提振內需,這個計畫走了三年,至今雖然仍在跌跌撞撞,但至少已經正面回應了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既定趨勢。

仍然卡在「出口救經濟」思惟裡的我們,面對的問題其實和安倍的困局相似,是不是該想想,為了「拚出口」,台灣已付出多少成本?而在世界經濟轉型的此時,「拚出口」又能拚出什麼樣的未來前景?﹁停止一味追求出超﹂,或許才是台灣的答案。

實質有效匯率

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index, 簡稱REER),是用來衡量一國貨幣匯率對於主要貿易對手國一籃子貨幣的高低水準指標,由國際清算銀行(BIS)編製,目前該指數以2010年為基期,當匯率高於對手國的一籃子貨幣時,REER就會高於100,反則低於1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4

安倍的困局

2013-12-09  TWM
 
 

 

安倍開始射出三支箭以來,從日股大漲、舉國歡騰,到現在開始出現出口衰退、薪資下滑的副作用,究竟安倍為日本開出的經濟藥方,是日本失落二十年的解藥?還是引發後遺症的毒藥?

同樣身為出口導向的國家,日本面臨的詛咒,又帶給台灣何種啟示?

撰文‧楊卓翰、孫蓉萍

走在日本東京街頭,隱約感覺,安倍經濟學好像已經把這個國家分割成兩個世界。

肅秋,上班時間,在東京喧騰鬧區一片約莫六公尺見方的電視牆上,正在播送即時新聞,日本厚生勞動省興奮地宣布最新的十一月政府調查:明年日本企業,有八成願意加薪。在那個世界,日本因為首相安倍實施的「安倍經濟學」一周年,股票大漲、企業獲利增加,日本終於走出失落的二十年。官員的高分貝,透過電視牆,清楚地回響在東京街頭。

然而,就在巨大的電視牆下,一個個疲倦的日本上班族,低頭盯著自己的手機,等著過馬路,沒有一個人抬頭。新聞裡官員們的興奮談話,和他們似乎沒有多大關聯。在現實世界,他們機械性地滑著手機、面無表情地走過街道。他們的薪資,也正一路下滑。

安倍經濟學的表與裡

日本勞動省沒有在新聞裡提到的現實,太多了。十一月,勞動省才發布消息,今年日本大學畢業生薪水連續二年下降,降至十九萬日圓(約新台幣六萬元),比去年減少一%、比前年減少三%。截至十月,經常性薪資水平已連續十七個月負增長。日本最大國際人力顧問公司怡安翰威特(Aon Hewitt)資深經理梁志榮就說:「從實際勞動市場來看,安倍經濟學對今年、明年的薪資影響,可以說是零。」政府官員的驕傲vs.小老百姓的無感;上漲的物價vs.不漲的薪水;美好的承諾vs.更差的現況。安倍經濟學上路一年,成敗當然還不能就此蓋棺論定,但至少在許許多多的層面,現實狀況已經脫離了原先預設的劇本,這個左右亞洲景氣榮枯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能否如期走出失落年代,已經存在愈來愈多的問號。

到底,安倍經濟學出了什麼問題?它為什麼能讓日本股市大漲七成,人民的薪資卻只聞樓梯響?它為什麼可以讓像豐田這樣的出口企業起死回生,卻讓國內消費落至谷底?而今年第三季日本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更「掉漆」,年化的季增長率放緩至一.九%?

事實上,安倍當初承諾日本經濟「正向循環」的齒輪,已經卡住。就連看好經濟的「日圓先生」榊原英資,都疾呼安倍應該加速成長計畫。日本遇到的問題,又帶給台灣什麼啟示?

第一支箭「貨幣寬鬆」

貶值救出口 埋下負成長隱憂安倍經濟學,仰賴的就是透過三支箭的經濟效果,將日本經濟帶向「正向循環」。這三支箭,分別就是日本最弱的三個面向:「貨幣寬鬆」、「財政寬鬆」、「成長計畫」。

首先透過央行無限制的貨幣寬鬆,也就是俗稱的「印鈔票」,推動日本金融環境的流動性,讓日本企業能夠多借錢、多投資;同時,因為日圓增加貨幣供給,供過於求造成日圓貶值,可以增加日本的出口競爭力,企業獲利也能因此改善。

雖然政府和央行開始覺得日圓貶值的「正向循環」已經開始,但十一月十四日, GDP發布,卻讓所有人跌破眼鏡。一.九%的經濟成長率,僅是前二個季度的一半而已。而且,原本應該隨貶值而大幅增加、帶動經濟的出口產業,反而是負成長;逆差(淨進口)更是連續三季擴大。

在安倍經濟學的一片叫好聲中,這樣的第三季數字實在出人意表。早稻田大學金融研究所顧問野口悠紀雄更認為,這是安倍經濟學出現了「負成長」的警訊。「實質消費成長衰退、出口出現負成長。增加的只有住宅、庫存投資等『一次性』需求和公共事業。這和日本政府、央行說的『經濟開始進入良性循環』,完全相反。」野口悠紀雄說。

企業獲利增加 錢卻進不了民眾口袋從表面上來看,寬鬆貨幣政策帶來的貶值效果,雖然已有功效,日本製造業指數(PMI)擴張速度創七年新高,豐田等企業獲利增加,但是最大的問題,卻出在「獲利產業不平衡」上。這就是為什麼錢,進不到民眾的口袋。

過去,日本也有過「大貶值時代」,那是在二○○二年到○五年間,小泉純一郎擔任首相時。當時日圓兌美元是一一○到一二五元,比現在的安倍區間還要更便宜。但是,從企業獲利表現可以發現,當年日本採行「貶值救經濟」政策時,獲利改善的只有製造業;而占日本經濟規模八成的非製造業(服務業及農業),成長反而極弱。單看出口成長雖亮眼,但若宏觀看日本經濟,就像是跛腳般的經濟成長。

這正和台灣十幾年來經濟結構的問題一模一樣。多數台灣人都以為製造業是台灣最重要的產業,但是,真正關係到你我薪資荷包的,是占經濟大多數的服務業。不過,台灣和日本的服務業同病相憐,因為我們的經濟、產業政策,都是像安倍一樣,以出口為本。「日本和台灣很像,最常聽到的就是企業大老要求總統或是央行總裁貶值。但是,貶值會打擊進口,這是中學生也懂的道理。」一名金融業人士說。

以日本來說,貶值的結果可能更嚴重。這波貶值,讓日本的進口價格全面上揚,包括進口原物料及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結果讓諸多國內進口企業成本增加,投資反而衰退。上一季日本企業投資總額增長了四.四%,而這一季僅增長了○.七%。不只企業成本提高,連民生消費,也因為進口物價狂飆影響而縮手,這一季只成長○.一%。「貶值拉抬的通膨,是最大禍首。」野口悠紀雄說。這,就是他口中的「壞通膨」。

帳面出口量增加 實際購買力卻下降但是,安倍傾全國之力貶值之後呢?雖然企業獲利的確增加,而日本國內,到底有沒有因為貶值受惠?其實,雖然日圓計算出口額上升,但若用美元計價,日本的出口額可就「現形」了。

日圓貶值後,以「日圓計價」的日本出口值大幅增加,從今年年初的六十四兆日圓,一路上升到六十七兆日圓,增加四%。但是,因為日圓兌美元貶值,所以若以「美元計價」,則從八千四百億美元下滑到七千二百億美元,足足縮水一四%!別以為出口值上升,日本就因此賺到錢!

日本到底是賺了錢,還是賠了錢?從貿易平衡帳來看更為清楚。事實上,日本的逆差(進口大於出口)已經連續十六個月擴大,第三季已達一.○九兆日圓。瑞穗證券研究與顧問公司資深經濟學家宮川則男就表示,這很有可能拖垮日本經濟成長,「貿易逆差對日本經濟不是喜訊,意味財富持續流出日本。」他在報告裡指出。

日股大漲 無法轉化為薪資成長安倍的貨幣政策,除了透過便宜日圓增加出口,另一個推動日本經濟循環的途徑就是透過「提升資產價格」,進而提升消費。照理說,日股受到安倍激勵,今年以來大漲七成,日本股民應該也賺很大?錯!

日本股市和台灣不同,散戶只有不到五成的比率;而日本央行十一月七日公布的數據發現,日本家戶仍有三一%沒有任何金融資產。因此,日股大漲,僅是讓外資和機構投資人賺飽飽,實際上,還有可能會因此而擴大社會的收入差距。衡量貧富差距的指標「吉尼係數」,在今年十月公布,竟是二○一一年以來的新高。

不幸的是,薪資收入,正是安倍的正向循環大齒輪中,最重要的環節。沒有薪資成長,所有的通膨都成了「物價漲薪資不漲」的壞通膨,而民間消費也無法振作,自然無法推動經濟循環。如果安倍的三支箭有一個靶心,那絕對是「薪資」!

除了經常性報酬創下連續十七個月下滑的悲慘﹁薪情﹂,實質消費成長率也未見起色。安倍必須說服企業調高勞工薪資,但這非常困難。怡安翰威特資深經理梁志榮說:「企業普遍不相信未來的獲利會持續增加,所以在勞動投資方面自然都很保守;就算明年消費稅上路,真正有加薪意願的也不多。」全球景氣趨緩 出口導向政策遇挑戰不只是怡安翰威特和勞動省的加薪調查結果不同,包括日本《讀賣新聞》、《朝日新聞》以及《華爾街日報》等單位的調查,都發現日本企業加薪意願極低。而這,只是日本國內對安倍經濟學看法的小分歧。

「對未來的日本,我看下行風險還是很多。」日本央行的鴿派董事白井早由里,在十一月十四日央行總裁黑田東彥記者會後,接下麥克風。這句話,出現在黑田的超樂觀經濟預測後,特別引起日本媒體的追問。雖然黑田地位難以動搖,這仍代表了央行內部看法的不一致。

她接著解釋,不但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衰退,「我也不覺得先進國家的復甦真的穩固。因此,日本的出口導向政策,面對全球需求減緩,可能很快遇到挑戰。」白井說。

「有關全球經濟的轉變,我認同白井的看法。」被問到央行內部意見分歧,榊原英資回答。「安倍的貶值,只是暫時性的。再過二、三年,日本貶值效果就會消失。」「全球貿易的方向正在改變,安倍的第二、三支箭,必須加速執行。」

第二支箭「財政寬鬆」

太過依賴 將陷入惡性循環而榊原口中的第二支箭:財政政策,如今卻是「異常突出」。

「實質政府固定資本形成(公共投資)的季增率,可以說異常增加,」野口悠紀雄指出:「七至九月季增六.五%,換算成年增率高達二八.七%。」將近三成的緊急大型修正預算,以及公共事業費用,單手撐起了日本全國的經濟。「如果沒有公共事業的增加,七至九月實質GDP季增率應該幾乎是零!」野口說。

他進一步指出,光靠公共支出的日本經濟的生產力,並無法持久。「這種一次性的支出,基本上不會一直持續……,稱不上是良性循環,也不會觸發良性循環。」更何況,日本的公債餘額仍占GDP的二三○%,一旦經濟成長必須持續仰賴更多的公共支出,「它就必然會對財政運作造成影響。」野口解釋。

安倍的劇本中,增加政府支出後能夠永續的關鍵,就是景氣回升後,可以將稅制健全化。但是,野口對於明年四月將消費稅五%調升為八%也不樂觀。「消費稅勢必會讓消費降低,因此明年四月以後的經濟幾乎可以確定會大幅衰退。」野口說。因此,為了填補降低的成長率,公共支出反而陷入得不斷擴大的窘境,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最糟的情況下,將只有公共事業支撐經濟成長。這麼一來,財政赤字會進一步擴大。且儘管沒有經濟效果,調降法人稅率的政治要求一定會出現。在這種條件下,財政如何才能運作,將會是重大課題。」野口預測。

另一方面,雖然日本央行的無限購債計畫,的確順利地消化掉退休基金拋售公債計畫的賣壓,並將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壓低至十二月一日的○.六一%,創下近半年來的新低。但是,安倍現在發現自己印鈔容易,但要說服企業用鈔票,卻很難。就算日本長、短期利率環境都如此寬鬆,企業借款餘額仍然創下歷年新低,更讓安倍經濟學的齒輪卡住,無法照計畫運轉。

第三支箭「成長策略」

結構性改革尚未成形

回到安倍的最後一支箭,也是最重要的一支:增長策略,到現在仍「沒有人知道長什麼樣子」。瑞信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陶冬如此形容:「只聞樓梯聲,不見人下來,結構性改革在利益集團的八卦陣中迷失」。

雖然市場對於神祕的第三支箭仍有諸多質疑,榊原英資解釋:「我對第三支箭並不悲觀,安倍主要任務,就是創造新的需求、引導新的投資。」但是,他也指出,「安倍必須要加速第三支箭出台的速度」。因為,榊原再次強調:「貶值,對於日本長期經濟成長效果有限。而日本如果想要長期保持二%的溫和成長率,薪資和內需的轉動,是當務之急。」安倍如何能夠帶給日本人民當初激昂地承諾的「光明的日本」,最大的關鍵可說是這個尚未完全成形的第三支箭,也是未來最需觀察的重點。

安倍最大的困難,就是日本的投資信心無法恢復。日本經歷過大泡沫的高峰與谷底,因此對投資的戒心非常高,第三支箭若能成功,就可重新喚起日本大眾與企業的投資信心,安倍的良性循環,也才能正式啟動,日本連續下滑的經常性薪資,才可能有起色。

如果真能像他承諾的推動加薪,讓日本經濟脫離階段性的出口型國家,重新開始轉動內需,安倍經濟學才算是真正發酵。安倍走過第一年,獲得各界掌聲;在第二年,他得拿出更多真功夫,才能帶領日本走出一條活路。

安倍的盤算,卡在哪裡

6關鍵

卡住良性循環

第1支箭 大膽的金融寬鬆措施期待物價上揚、擺脫通貨緊縮

日圓貶值

期待出口企業業績改善

股價上揚

第2支箭 機動性的財政政策出口獲利改善,但內需產業無成長出口企業有利可圖 企業業績改善

增加發行公債、財政惡化

薪資上漲? 出口獲利增加,但薪資卻衰退資產效果 股票等資產價值上升,就會把手上的錢拿去消費消費增加? 股價大漲,卻沒有消費效果需求增加 需求全靠公共投資 設備投資增加 供應增加

公共投資增加

第3支箭 帶動民間投資的成長策略

未看到具體政策

正中紅心

達到2%的通貨膨脹率,擺脫通貨緊縮,名目GDP成長率達到3%日圓貶值並非萬靈丹!

2004~2007年間,日圓大幅貶值,但無助服務業業績,也無助個人薪資成長第三支箭「成長策略」 仍有諸多問號

成長策略的影響途徑

成長策略寄望以企業端的成長,帶動個人薪資增加、刺激消費,來達到正向循環安倍的成長齒輪能轉動?

成長策略

創造新需求

需求增加 企業設備投資增加? 缺乏具體策略,效果令人懷疑供給增加 薪資上漲?過去貶值雖提升獲利,卻沒有加薪收入增加 消費增加? 就算收入增加,財政收入不足,年金退休金不保,仍不敢消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5

《大師篇》兩位經濟大師預言安倍經濟學前景 日本要有活路

2013-12-09  TWM
 
 

 

啟動良性循環是關鍵

日圓先生榊原英資雖然對日本現況樂觀,但全球經濟結構的改變,讓他不禁為安倍經濟學的未來擔憂。

至於早稻田大學金融研究所顧問野口悠紀雄,更是悲觀預言,明年四月之後日本經濟恐見衰退。

整理‧楊卓翰、孫蓉萍

日圓先生榊原英資:

提振內需

才是安倍經濟學該走的路

日本一.九%的經濟成長率雖然比前二季低,但是還不算太差。別忘了,日本是一個很成熟的市場,不可能每一季都是四%的成長。因此,這不能說是一件意外的事,但若要討論日本經濟的未來,的確還有其他的事情需要擔心。

出口增加只是安倍經濟學的一個副作用,是在寬鬆政策、活絡金融目標底下的產物。今年日本股票價格漲了七○%、日圓貶值也超過二○%,由此來看,寬鬆政策至此可說是有效果的。但若問我這個「有效」的狀態是否能夠持續?我會打上一個大問號。

全球景氣衰退 安倍經濟學布陰影事實上,全世界的經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好。經濟到明年可能只會有二%的成長,在二○一一年,這個數字是三.九%,所以全球經濟成長的腳步正在慢下來。特別是新興市場,像中國和印度,衰退的速度是很顯著的。這些國家的高速成長,已經正式宣告結束,沒有了。

這很值得關注,因為全球經濟結構可能從此扭轉。新興市場沒辦法像過去十年那樣成長,現在全球經濟反而是成熟市場在拉動。同時,美國、歐洲、日本,都正在想辦法把工作帶回自己的國家,國內的經濟活動都在增加,並在想辦法減少逆差,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現在出口成長率總是低於經濟成長率。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短期現象,但我會很小心地繼續觀察。因為,這對日本或是台灣這種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可以說是很危險的,很有可能會有更大的衝擊。我們的經濟成長都仰賴出口,也就是得靠其他國家的需求才能持續。至少就這個因素而言,已為日本明年經濟布上了一層陰影。

貶值只能階段

內需才是根本之道

因此,一切都要回歸到安倍的「第三支箭」,也就是實質的成長策略,藉以增加日本本土的投資、內需,而不再單靠出口。安倍政府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也在準備降低投資稅目、公司稅等。他們被迫這麼做,因為這才是日本真正的活路。

貶值,無法當成一個國家的長期目標,就我看來,日圓貶值的時效性,只有二到三年,僅是「階段性任務」。安倍一定要有中長期的成長目標才行,日本已經不是製造業為主的國家了,我們的服務業占了七成,振興這些產業,方法和過去大不相同。當貶值可以讓出口製造業獲利增加,像醫療、教育、民生消費等產業,則是要靠法規解禁、引進投資等方式才能成長。

當然,薪資成長也很重要。現在這個效果可以說來得有點慢,我們需要等到第三支箭發生效用,整個「安倍經濟學」才能說成功。像我之前所說的,全球經濟正在衰退,所以日本必須更快地發展內需。

我相信不管是中國、新興市場,或是美國,未來二、三年的出口一定會減弱。因此,日本高出口成長遲早會結束,我們一定得轉型。

我不是台灣經濟方面的專家,但從貿易趨勢來看,中國或是日本、美國,當你周邊的國家都已經在轉型,都想要讓內需成長,台灣的出口表現逐年下降的機會也相當高。我相信台灣一定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你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好的成長計畫,增加內需才行。

早稻田大學金融研究所顧問野口悠紀雄:

不見薪資消費成長

反而更擔心惡性循環

所謂「經濟良性循環」,是指政府沒有追加刺激措施,也沒有以各種方式振興出口之下,國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仍能自動自發地持續增加。政府告訴我們:「經濟正開始良性循環!」但我在七至九月GDP報告中看到的,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假設經濟開始良性循環,應該出現以下現象。首先,實質所得增加,實質消費增加;其次長期利率走低,設備投資增加;最後淨出口擴大。

但是以上的改變完全沒出現,尤其是沒有看到薪資與消費成長,而這是安倍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點。日本的員工報酬出現首次負成長,實質消費成長率也降低;「物價如果上升,支出也會增加」,這是安倍經濟學的基本看法,但現實卻出現相反的現象,完全脫離劇本演出。

明年四月後 經濟開始大反轉事實上,從這一季的報告來看,經濟成長主要來自住宅需求、存貨投資,以及公共事業,但這些只能算「沒有持續性」的需求;住宅需求與存貨投資增加,或許與政府預計明年第一季調高消費稅率有關,等於把未來的需求提前「逼出」,以這種需求達到GDP成長,不但稱不上良性循環,更不會觸發良性循環。

至於安倍政府祭出狂推公共事業的政策,從中長期觀點來看,並不能強化日本經濟。因為公共事業的預算分配,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政治壓力,而非實際評估未來的需求,因此,難保不會蓋出一條「沒車走的高速公路」。在蓋公路的當下,或許會增加GDP數字,但不會提高日本經濟的生產力。

換個角度想,如果缺少了「被提前逼出」的種種需求,也沒有政府在公共工程上的大興土木,那麼,日本的經濟成長率會變成負○.四%,而這個數字,其實就是現在日本的實力。明年四月後,這個實力,就會變成實際的數字,也就是經濟負成長。

接下來,反而要擔心「惡性循環」了。經濟成長率降低,要求大幅增加公共事業的政治壓力就會更強,財政赤字會進一步擴大。而且政治上也可能出現調降法人稅率的聲音,在這種條件下,財政運作更吃緊,安倍經濟學也就更難照著劇本演下去。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發表第三季GDP當天,日本股價急漲,原因是日圓貶值;成長趨緩的數字竟能讓股價大漲,實在奇怪,股價和經濟脫鉤,幾乎只受匯率影響。

榊原英資

出生:1941年

現職:日本青山大學客座教授經歷:日本國際金融局長、大藏省財務官、早稻田大學教授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

野口悠紀雄

出生:1940年

現職:早稻田大學金融綜合研究所顧問經歷:一橋、東京、早稻田等大學教授、大藏省官員學歷: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東京大學工學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8

解讀安倍內閣財政預算草案:沒錢?沒事!有央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796

當人們都忙著過聖誕節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他的小夥伴們(內閣部長和自己的盟友)悄悄的敲定了將於明年4月1日開始的2014財年的財政支出預算草案。自由投資人Wolf Richter表示,日本政府的2014預算草案表面上看比上一年小,實則不然,日本政府可以通過補充預算來增加開支,還可以今年舉債明年花。為這場花錢狂歡付錢的是日本央行,他們不僅在貨幣化當前的財政赤字,還在將累積了多年的政府債務貨幣化。安倍經濟學正在加速,財政赤字將繼續瘋狂增長。 2013財年的財政支出已高達95.9萬億日元,別急,以後還會更高!因人口老齡化導致的社會保險支出增長了4.8%;通過炒作與中國在領土問題上的爭端,軍費開支增長了2.9%;通過四處大興土木(修無用的橋和河堤),再加上還有些價值的東京奧運會項目,公共支出飆升了12.9%,達到6萬億日元。 這些低效率的政府支出並沒有讓已經低迷了20年的日本經濟重獲新生,但也沒有停止的必要,因為這是送給日本國內企業及其政治盟友的禮物。 政府大張旗鼓的宣稱,他們只需要發行41.25萬億日元的新債券,其實只彌補了43%的財政開支,而2013財年發行的債券彌補了46%的財政支出。如果您對這些數字看著沒有什麽感覺,那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日本的財政預算制度吧。 每個財年里,政府都會審議通過1到4個“補充預算”,或者叫“經濟刺激計劃”。例如在2013財年,最初的預算為92.6萬億日元,後來又通過了10.3萬億補充預算,所以當前財年的預算為102.9萬億日元。 當然,2014財年也不會例外,預算草案中已經包含了一項5.5萬億日元的補充預算,這項補充預算是用來對沖明年4月份生效的消費稅的提高。上次的消費稅調高觸發了搶購風潮和其後的長期衰退,而這一次的增稅則會從一臉不情願的日本國民口袋中掏走4.5萬億日元。4.5萬億日元,外加1萬億日元,剛好夠支付5.5萬億的刺激計劃,何必要幹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事?安倍其實玩的是糊弄人的遊戲,5.5萬億的刺激計劃將由2013財年發行的債券來為其融資,如此一來,這5.5萬億對於2014財年來說就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2014年財政支出預算高達101.4萬億日元,稅收收入預計為50萬億日元,這已經是自2007年以來最高的稅收收入了,但也只能彌補其中的49.3%,剩下的50.7%都將通過發行債券所籌集的資金來彌補,不知道安倍政府所宣稱的43%的債券融資計劃是怎麽算的?     如此高額的財政赤字該怎麽辦?不用擔心,日本央行幫助您! 早在這份敗家的財政預算草案浮出水面之前,日本央行就已經承諾在每年印制60—70萬億日元來讓貨幣存量在兩年內翻倍,與此同時,日本央行還無恥的重申,他們不是在將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僅僅是在執行貨幣政策而已。 日本央行真是把全世界的人都當傻子了。他們不僅在貨幣化當前的財政赤字,還在將累積了多年的政府債務貨幣化,這種讓債務緩慢貶值的作法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債務違約。而這種辦法的好處就是讓人們手中的債權不知不覺的貶值,而所有持有日元和日元債權的人都將受損。 估計許多人都已經知道,日本政府在通過借錢來維系了十幾年之後依然沒有找到解決日本經濟問題的辦法,而伴隨著貨幣好幾倍的擴張,日本國民的養老金、銀行資產和債券卻會因貨幣的註水而大幅貶值。如果說,QE是日本精英階層向美國學來的高招,那麽日本的工薪階層是否會心甘情願的為QE帶來的通貨膨脹買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18

安倍玩火的盤算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769910

1226日,正當日本近期與中國及南韓的關係跌至冰點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突然參拜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安倍抵達靖國神社後,獻上了寫有「內閣總理大臣安倍晉三」字樣的白菊花;但為淡化事件,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澄清,安倍的參拜是以「私人立場」進行,當局並未介入其中。

這是自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以來,時隔7年後再有日本首相任內進行有關參拜。此舉迅速激起中韓強烈反彈,中國直斥日方是「區域內麻煩製造者」,同時強調中國人民對此絕不接受。南韓亦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深表憤怒,並召見日方駐南韓大使館公使,傳達韓方嚴正抗議的立場。而作為主要盟友的美國亦對此感到失望。華府認為此舉會令日本與鄰國關係緊張,損害東北亞地區的穩定。美國大使館發聲明稱,美方希望日本與其鄰國尋求具建設性的方式,來處理敏感的歷史事件。

分析普遍認為,安倍一意孤行首次任內參拜靖國神社,以向「為國捐軀的英靈」致敬為名,實則為日本掙脫「戰後體制」的枷鎖,凝聚國內右傾力量以落實修憲、建立國防軍的目標而張勢。但如此抹煞過去侵略亞洲鄰國的歷史和罪行,並一步一步引領日本偏離戰後長期堅守的和平發展軌道,不僅令中日和日韓關係進一步惡化,最終亦可能會陷入「自我孤立」的外交窘境。

事實上,安倍於重掌政權一周年之際參拜靖國神社,除了反映他錯誤的歷史觀和右傾意識形態外,更多出於政治利益的考慮。2006年安倍接替小泉任首相,既繼承了小泉內閣的安保戰略,還與澳洲和印度建立雙邊安全合作框架,制衡中國。由於他當時把施政重點放在修憲強軍,忽視社會保障和經濟改革,誤判民意,政策不得人心,結果政府短命而終。

去年重掌政權後,安倍明顯吸取了之前教訓,一方面以「安倍經濟學」刺激經濟,同時把中日在釣魚島的主權爭端激化,使兩國關係「軍事化」,並渲染中國威脅論,挑起國內民族主義情緒,製造輿情、引導民意,支持率一度暴漲,據此也為自民黨重奪國會控制權掃清了障礙。

然而,基於安倍的右傾政策過於越軌,也惹來朝野不少反對聲音,使一度高漲的支持率滑落。最近安倍政府強行通過《特定秘密保護法》後,共同社隨即進行民意調查,顯示內閣支持度暴跌了百分之十至47.6%,是上任後的最低點。面對不利形勢,為了維持支持率,安倍看來兵行險着,企圖透過渲染中國的威脅及重燃日本民族的自豪感以攫取右翼勢力的支持,穩定權力的強度。

信報專欄作家凌劍豪指出,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不是新鮮事,中韓的回應亦是意料之中。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在任內六次參拜,便曾導致中日韓關係緊張。小泉積極參拜靖國神社,目的為了討好右翼保守政團,希望換取後者對其經濟改革的支持。當時以日本注重門閥政治的文化而言,小泉家族名聲遠比不上前首相吉田茂的孫兒麻生太郎;論管治經驗,小泉又及不上前首相橋本龍太郎;因此,小泉之管治威信,多數源自個人魅力、盟友竹中平藏的經濟改革及濃厚民粹主義。基於這些因素,與黨外團體的關係變得重要。

表面看來,安倍此刻面對的情況與小泉相似,但當中其實有一核心差別。話說當年以經濟改革作為「政權公約」的小泉,以及期待經濟復蘇的日本國民而言,藉「保守」外交政策換取國內對「激進」經濟自由化的認同,在在都是以經濟政策為優先,因此,挑起東北亞地區武裝衝突的機會不大。

但現在的安倍,缺乏獨有的個人魅力之外,外界對其政治及右翼歷史觀的認知亦成為既定事實;而小泉極力打倒的利益集團與國會議員勢力,亦有重生迹象;再加上與鄰國的主權爭議、「安倍經濟學」成效未彰等因素,皆令人質疑他是否能控制局面。因此,無論安倍怎樣重申「不會讓日本重新走上戰爭之路」,外界始終將其參拜靖國神社的舉動,等同於軍國主義的回魂。

然而,我們正密切關注,安倍此刻的極右舉動,會否正是本輪攫取右翼勢力支持的高潮所在?回顧上一回的失敗,安倍正是把施政重點放在修憲強軍,忽視社會保障和經濟改革,誤判民意,政策不得人心;因此,這回他應吸取教訓,適時知所進退。事實上,從日本國內外的政經環境看,安倍要日本進一步偏離戰後體制的和平發展之路,難度已經愈來愈高,隨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首先,美國對日本的關係與小泉時代正值巔峰時比較相去甚遠。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美國駐日大使館發表聲明,「對日本領導人從事激化與鄰國的緊張局勢舉動感到失望」。事實上,美國在戰略上需要「借日遏華」,但也不會無限度姑息日本的挑釁行為,令地區過度動盪,損及其利益。因此,華府這次公開反對安倍,已經對其造成巨大外交壓力。

其次,安倍在12月中的東盟峰會上,以政府開發援助為餌,謀求加強東盟「十加一」對華的軟制衡力量。然而,十國之中,除了菲律賓,其餘國家明顯各有所圖,未必對安倍包圍中國的「菱形安保圈」戰略聞歌起舞,正面得罪中國。因此,在國際政治現實主義下,安倍政府的外交戰略空間與出路其實愈走愈窄,最終難免陷入「自我孤立」的外交困局。

最值得憂慮的是國內的狀況,民眾甚至連「安倍經濟學」也開始質疑,而這是安倍政府最引以自豪的政策。《日本經濟新聞》及東京電視台最新民調指出,對於能否在安倍內閣的經濟政策推動下期望2014年經濟好轉,表示難以期待的佔49%,稱值得期待的則佔39%。安倍希望削弱中國經濟影響力,最近力推環太平洋經濟合作協議(TPP)談判,但受訪者對此表示「如果需要作出妥協,就不應達成協議」佔46%,而稱「為了達成協議,不得不作出妥協」者則只佔36%。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安倍或是時候要回到經濟議題上,否則,歷史上,他或要為埋下日本國運進一步衰落的伏線而負上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99

安倍親筆信:日本將大幅提高工人工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116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昨日發表題為《日本的工資驚喜》的文章,主要觀點是安倍經濟學的前”兩支箭“——積極的貨幣政策和靈活的財政政策已經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在下一步的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政府、企業、工會三方已經達成協議將大幅提高工人工資以應對消費稅提高並使日本經濟進入良性循環。 全文如下: 2013是日本經濟迎來二十年停滯轉折的一年。未來將因我們稱之為“工資驚喜(Wage Surprise)”的出現而更加光明。 9月以來在日本政府、商界和勞工領袖間進行的激烈討論正在產生積極的良性循環——工資增加帶來更經濟更健康的循環增長。到目前為止,我參加了四次會議中的兩次,其他參加者還有財務相、經濟相、勞動相以及豐田汽車的豐田章男、日本工會聯合會主席古賀伸明等人。每次會議開完後,我都感覺充滿信心、歡欣鼓舞。 讓我們直面現實。日本深陷通縮(其實不僅僅在日本是如此)已經超過了十年時間。在我擔任首相之初,我發起了大家稱為“安倍經濟學”的政策組合,因為縱觀全世界,只有我國的名義工資水平實際處於負增長狀態。 我第一次看到統計數字時,著實吃了一驚:自2000年以來,日本工資水平以平均每年0.8%的速度下降,而美國和英國名義工資平均每年增長3.3%,法國增長2.8%。1997年,日本工薪族總共賺到了279萬億日元,到2012年這一數字下降到244.7萬億日元。 換句話說,日本工薪族在過去十五年里損失了34.3萬億日元——這個數字比丹麥、馬來西亞或新加坡的年度0GDP還要大。只有這一趨勢得到扭轉,日本經濟才能重回長期增長軌道。 與此同時,日本公司的資本狀況不再萎靡不振。我個人還記得15年前日本公司的凈值比低到什麽程度——不到20%,而歐洲和美國為30%。因此,經濟學家說,日本公司的行為可以簡稱為4個字:過度借貸。 這已不再是事實。由於過去十五年來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續增長和企業持續的去杠桿化過程,負債水平有了很大下降。就凈值比率而言,日本公司目前已與歐洲和美國等量齊觀。 我驕傲地說,安倍經濟學在更為根本的層面取得了成功:我們重新振作了日本的集體精氣神。在我的政府開始執政的一年中,辭職思維讓位給了無限可能思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東京贏得2020年夏季奧運會和殘奧會舉辦權。受此影響,華爾街投資者紛紛表示要看好日本。 這就是安倍經濟學的前兩支“箭”——積極的貨幣政策和靈活的財政政策所取得的成就。那麽第三支箭——通過一系列政策促進私人投資從而提高生產率支撐日本的長期持續複蘇呢? 有人說,與第一支和第二支箭不同,第三支箭實現起來很困難。我不否認,結構性改革肯定要比貨幣和財政政策變化花更多的時間。許多政策需要立法,而我的國會同事們在過去幾個月中在這方面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此過程中,盡管國會爭論費時費力,但外界也不應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從加入泛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談判,到引入特別管轄區(我自己的辦公室將監督它們的實施),我的政府致力於竭盡全力催化經濟複蘇。“工資驚喜”也出現在這里,因為只有公司盈利能力和工資間長期缺位的聯系得到重新建立,對住房、汽車和其他耐用品的投資以及廣義家庭消費才能重振,最終使日本逐漸擺脫通縮、走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之路。 “工資驚喜”的靈感來自荷蘭,20世紀80年代初,荷蘭人達成了一個公式,為了維持發展,馴服猖獗通脹的責任應該由雇主和雇員共擔。這一共識被寫入了1982年瓦聖那協定(Wassenaar Agreement,因在海牙近郊的瓦聖那簽署而得名)。 如今,日本也在迎來類似的國民共識,或者應該說是荷蘭共識的逆向版:政府、主要行業和勞工組織應該齊心協力增加工資和獎金(同時促進能強化生產率的激勵)。 不消說,工資水平應該完全由管理層和工人決定。但同樣正確的是,政府、商界領袖和工會之間新達成的一致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公司承諾大幅提高工資和獎金。 這就是“工資驚喜”的實質。這將是一個全新的現象,它將與5萬億日元大手筆財政刺激一起,戰勝銷售稅增加帶來的潛在消極影響。最重要的是,它將繼續讓日本經濟行駛在可持續增長軌道上。我可以肯定這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69

安倍經濟學,成敗看今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049

很多年以來,亞洲經濟似乎僅僅關乎中國。這種十幾年來單一地區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一直以來都是亞洲——甚至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不過在今年,所有人都開始前所未有地對日本經濟產生了更高的興趣。 日本目前正在進行一個大膽的貨幣政策實驗,他們為之冠以“定性量化寬松”(QQE)。而今年就是驗證其效用的一年。目前結果存在三種可能。首先,基礎貨幣翻番的任務有可能失敗,通脹會隨之回歸零點。第二個可能是狀況愈趨嚴重。也就是說“安倍經濟學”會變成“安倍末日(Abegeddon)”,通脹將會失控,利率躥升並且資本出逃。第三個可能也就是QQE的成功。如果政策起效,那麽日本經濟將成功享受到2%的通脹和1.5%的經濟增速。 在近期的研報中,匯豐銀行分析師Frederic Neumann認為,兩個亞洲經濟驅動因素——美聯儲的廉價貨幣供給,以及快速的中國經濟增長都打了水漂。不過他提到: “然而我們得到了第三個力量,它將在2014年對整個亞洲地區造成更大的影響力,那就是日本。” 對於亞洲來說,日本不僅是一個土豪投資客,也是一個底蘊豐富的競爭者。日本擁有著兩倍於巴西的經濟總量,也擁有著巨大的流動性資源。他從被Neumann譽為“史上最大貨幣刺激”中汲取支持,而釋放的流動性甚至可以彌補美國削減量化寬松帶來的缺口。Neumann認為,單單是日本的銀行就可以為東南亞經濟體帶去600到1400億美元的流動性。如泰國,其60%的直接投資都來自日本。此外,日本的企業已經找回了他們也“野性”。比如三得利就在今年斥資16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威士忌生產廠商Beam。 當然,中國的9萬億美元經濟總量仍然高出日本的6萬億。不過中國政府正竭力推行市場化改革,同時地方債和銀子銀行的違約危機也若隱若現。然而中國素有謠言粉碎機的美譽,而打破這一謠言的最好方法就是繼續在2014年以高於7%的速度增長。 對於日本,消費者價格則是關鍵。安倍已將其名譽系於兩年內完成2%的通脹目標上。目前而言成果是振奮人心的,今年則要關註其可持續性。日本去年11月核心通脹(剔除新鮮水果,但包括能源)錄得1.2%。值得擔憂的是近期的物價上漲或僅僅反映了由日元走軟引起的能源進口成本走高。若這一情況屬實,那麽通脹就是停滯的。不過縱使剔除能源,通脹仍然能達到0.6%,而這已經是15年高點——通脹也許真的回到了我們的生活中。 工資增長當然是通脹的重要環節,而這顯然可遇不可求。安倍政府希望大型企業通過提升薪資為通脹做點貢獻。不過縱使大型公司就範,擁有著更大勞動力基數的小型企業卻會因為資金短缺而難予援手。至少就業市場正在緊縮。失業率下降致4%,而求才求職比卻升至1.0。 從負面的角度,日本消費者將會面臨額外3個百分點的消費稅。這甚至令安倍的經濟顧問Etsuro Honda覺得不可思議。4月的消費稅上調將令產品需求大幅萎縮。 中期而言,經濟增速持於趨勢水平上方將是彌合產出缺口的關鍵。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上個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產出缺口目前為1%至1.5%,這一水平較之過去已經明顯收窄。在這一水平上,經濟可能在一兩年內維持“略微樂觀”的狀態。 不過,2%通脹仍非靈丹妙藥,就像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Martin Wolf)所說的,通脹對於日本人口結構危機無甚助力,因為你無法像印錢一樣印出新生兒,也無法印出女性就業的春天或者稻谷的豐收。不過誠然,如果日本能夠斬獲2%的通脹和1.5%的經濟增速,那麽日本經濟的表現比之往年毫無疑問會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54

“安倍經濟學”交易基本公式與日股大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159

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在華爾街,你要從交易安倍經濟學中獲利,首先要知曉下面這個基本公式: NKY ≈ SPX x JPY 在彭博終端機的編碼里,這個公式的意思是,日經225指數的回報大致與日元計價的標普500指數回報相同。 從下面James Mackintosh的圖表(圖中標普500指數以日元計價)可以看出: 自安倍在2012年末上臺以來,日本兩大股指與日元計價的標普指數走勢幾乎一致。 這一公式在周一被打破,日經225指數跌至14008點,創下11月以來新低。Topix指數更慘,跌幅達到4.8%,創下9月以來新低。 然而此前一日美股僅下跌了2%,而日元略有走強。 對此有很多解釋:投資者擔憂4月份的銷售稅上調;投資者擔憂新興市場亂局;他們還擔心美國參議院民主黨可能暫停TPP貿易協議的進程。 對於交易員,似乎在他們擔憂市場時就會買入日元,無論日本央行怎麽印鈔。 Mackintosh認為這些理由都沒錯,但其中任何一個都不足以解釋日股大跌。於是,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市場搶著了結日元交易頭寸。 華爾街見聞的讀者對此都很清楚,去年最熱門的年度交易就是:做多日經指數期貨、同時做空日元。 據CFTC數據,到今年初,日元期貨的凈空頭頭寸達到2007年峰值以來的最高。 下面來自Mackintosh的圖表顯示出日經指數期貨的多頭頭寸(藍色)與日元的空頭頭寸(紅色)的趨勢: 而此前描述的局勢導致日元走強。這促使交易員們回補此前的日元空倉,這進一步推高日元,從而帶來更多的空頭回補。而股指方面則恰好相反。 Mackintosh認為: 市場對於安倍經濟學的看法似乎都是關於日元貶值,而非基本面,這點從以上公式也可以看出。日股的表現與貨幣調正後的美股相當,這顯示市場並未對安倍的三支箭有多大信心。 當然,反過來說,日元走強導致股市下跌也並非市場在對安倍經濟學用腳投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