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息投資法的威力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2/blog-post.html
早前止凡在這裡寫過一篇「重視股息就是「食息派」? 」,討論觀點認為「食息派」亦可以獲得非常可觀的回報,可能有朋友會問:「本來5釐股息的股票,等到7釐買,每年只多賺2釐而已,真的這麼厲害嗎?」,讓我試試詳細一點討論。

假設有支5釐股息的股票,股價$100,即每年派$5,另外每年股息增長5%,即下年派$5.25,後年派$5.5,第三年派$5.79,如此類推(所舉的例子不是真實,但只想說明小小的數字,回報威力如何)。好了,今年不知何解,股市大跌,這支股票賬面值大跌,令股息率達7釐(股市大跌沒有影響派息能力),派息$5的她突然只值$71.4,就當以這個價($71.4)買入。

3年後,所收取的總股息為$16.54,如果3年後的股市好像雨過天晴,又再瘋狂起來了,現在這支派$5.79股息的股票因股價暴升而變成只有3釐股息率,即現價為$193。這個時候賣掉,股價加上三年來所收股息總共收回$209,對比當時$71.4的買入價,大約3年有3倍的升幅。

3年升3倍,本身已經是不簡單,但亦可能有人會認為只要投機者冒點風險,這樣的回報絕對不是問題,然而重點是這個方法所冒的風險其實不高,可以說是保守地穩賺的。理性地分析一下,採用這個投資法的投資者,所著眼的正正是現金流,只要繼續持有這個資產,股票本身就一直產生著「和味」的股息作現金流,持股期間根本沒有任何壓力。

如果大家有留意,在分析中我是沒有特別描述過持股期間的股價變化,例如有人會問為何派了股息(除淨後)不用對股價作出調整呢?因為這些股價上落一點都不重要,持貨期間,只需著眼豐厚的股息,不買也不賣,股價多少又有何關係。如果股價升上天,股息率自然會反映,指示你行動沽售。如果股價跌得過份,飛昇的股息率又會告訴你怎樣做,買入更多吧。

若然不是3年,而是5年,10年,甚至永遠的股價亦不能反映股息的價值,股息年年增長,但一直股息率居高不下怎麼辦?在這個時候,你應該快點告訴我這是哪一支股票,股息一直增長而股價永沒有反映出來,我會好樂意幫你買掉她,我所追求的正是這樣的資產,超便宜貨又能產生極強現金流。銀紙不能讓你變成富人,然而這樣的資產靠可以。

當然運用這樣的投資分析方法亦有不少重點,最重要的是資產本身一定要永遠保持優質,因為一旦派息能力不再,如意算盤立即崩塌。這個方法是如此的簡單,要著重的不是算式本身,而是公司的整體分析,其實這是每天巴菲特都在做的事情。要賺取巨額回報,內裡有否陰謀?我不知道,但我認為不需要太多陰謀也行。

巴菲特運用這個簡單的方法,在2003年時投資了中石油(857),當時只有6倍市盈率,股息率達6釐。當然,買入中石油還要考慮多方因素,包括明白公司整個賺錢模式、公司盈利是否穩定、石油價格、管理層作風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以2003年這個公司股票數字(市盈率及股息率)買入,實在立於不敗之地。

2003年,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平均價1.68元,到2007年以平均價12.2元沽出,沒有永遠的持有,未計及期間所收股息,5年賬面賺超過6倍。細心分析一下,這樣的操作需要陰謀嗎?需要內幕嗎?其實普通投資者亦能做到,看你功力如何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96

見證價值投資的威力--------首次揭露筆者組合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6/blog-post_12.html

見證價值投資的威力--------首次揭露筆者組合

巴黎:

經過了個多星期的考慮,筆者決定公告自己的組合:

        公司      佔比       本年獲得囘報
1。WFC         35%         15.8% +
2。BAC           1%          2.25% +
3。AIG            6%          7.7%+
4。SLF            3%          1.4%+
5。南車時代   2.2%        2.6% -
6。建行         25%          8%+
7。工行         15%          9%+
8。招中基      1.5%       1.2%+
9。財險          2%           4%+
10。光大       1.5%         9.5%+

現金               7.8%
                  ------------
                      100%  

美股組合本年至今 12.3%+
港股組合本年至今 10.9%+
共同組合本年至今 11.6%+


回報已包稅后的股息收入。

美股本年交易:
沽BAC,WFC,IBM,DLTR,
港股本年交易:
淨沽AIA,中信泰富,宏利,首創置業,
買賣,民生,中行,交行

本年美股囘報DJ 2.68%+  S&P  5.96%+
本年港股囘報恒生國企指數2.3%- 恒生指數 0.3% +


美股只靠一直持有WFC,AIG,交易不多,
港股組合頭一季並不理想,3月份開始的加注内銀曾一度虧損,后從新配置淨沽AIA,中信泰富,宏利,首創置業等把資金集中工行和建行,和轉買入高息的財險,光大和招中基。

筆者也是常人,買入的都是大家買的股,只是時間可能有點不同,組合並非模擬,公告是希望和Blog友分享其中一個有可能從平凡的股票獲得不平凡囘報的方法,如果有虧損一天,因爲都是血汗錢,望朋友莫打落水狗。

投資人不可能知道全世界的事,不可能花大量時間去評論別人為什麽錯,為什麽對,他最重要的事是把時間花在自己三呎範圍內的研究,像老虎的眼盯牢那支股票自己買的會是對,不要隨便買股,每一分錢也要重視它,即使是萬獸之王,頻頻出撃浪費精力後也能給一頭野狼殺掉,不要找難度高的獵物,找最無力反抗和最大機會的,要像獅子撲殺一樣,全力以赴,一旦咬牢後請別鬆開口,勿放走獵物。

常存感恩和謙卑心,因為好景是不會常來的。



Happy Investing to all of you!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92

通脹的威力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blog/289
止凡看到今期的「資本壹週」(指2009年8月時)的一篇文章講述一個非洲國家 - 辛巴威正飽受惡性通脹之苦,當地物價高得不可思議,市民經常性都要帶數萬億出街,但又沒有人打劫,為什麼呢?

原來這個地方通脹的程度是上巴士都要付三萬億辛幣,經常有人把一籮銀紙交給司機,司機都懶得數。2009年1月,當地央行還發行過面值一百萬億的鈔票,一字後面有十四個零,比起近期祭節用來燒的鈔票還要多零! 

最後辛巴威政府終於宣佈廢用辛幣了,改用美元及南非貨幣,但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因為當地鄉鎮根本沒有美元作找換,有些還要用食物或糖果作以物易物,好像回到原始時代一樣。

如果你借了當時還未嚴重貶值的辛幣來買了資產,用辛幣來結算的話,現在就不用還了,這是一個極端例子,但道理可供參考,增加財務智商。

此文章首次在 2009-8-30 發表於「取之有道」。




後記:

今天止凡回看這篇文章,有很多財務知識在其中,當中最能衝擊思維的問題,到底錢是什麼呢?如果一個國家不再承認自己的貨幣,又或是宣佈破產了,又會如何呢?一個國家擁有控制貨幣數量的主權,當國家現金不足夠,印多一點不就行嗎?為什麼需要廢掉國家本身貨幣?為什麼要另立通行貨幣?為什麼會破產?破產之後又如何運作?

這些問題,如果放到個人財務上看,很多人都會明白。收入小於開支,沒有儲蓄,欠債累累,這樣的個人財務,早晚會出事,按法律行動。但如果落到一個國家,一個體制上,這些問題都好像變得難明。

一個國家,走不同的主義路線,用不同的貨幣政策,都會有不同的宏觀結果。例如,今天全世界都話中國經濟如日方中,內地客到香港及世界各地花錢的豪爽令人側目,買過千萬物業能以現金付款,都認為這都是非常有錢的表現。

這些行為,令大家眼前看到了真正的「錢」,而又有多少人會真正了解中國的經濟如何獲得這個成就呢?這個成就又能如何維持。記得美國在金融海潚時拿十萬億救市,歐洲又救,中國也拿了四萬億救市,這些錢從何來呢?不又是印出來的。中國經濟到今天最聰明的地方,就是還不容許人民幣自由流通,不能流通,沒有人知道當中有多少「水份」。

今天的中國人,不少國家的人都話似80年代的日本人般有錢,到處買東西,有錢的程度,好像能把全世界的資產都買下。但回看今天日本的經濟,大家又會否想想,如果當年日本就像今天的中國一樣,為何今天日本的經濟會如此低迷,國債比例是全球之冠呢?請不要忘記,中國今天還是被界定為「發展中國家」,跟北韓及非洲地區是差不多的。

一口氣帶出了很多問題,找不找到答案就靠blog友自己了(在這個blog看文章,不時都會找到一點點的),只是希望能擊出點子,讓大家有興趣留意一下這個世界的經濟是如何運作。看到辛巴威的貨幣,加上近年美國、日本及不少歐洲國家的財務問題,對於辛苦經營而財商不高的打工仔,可能自己的錢一直在靜悄悄地向外流走而不自知。相反,對有足夠財商的人,就算看不見機會處處,也至少能夠保護自己的財產

現今的金錢世界,在香港及台灣這些地方,不是你不理財,經濟就與你無關,沒有好好作投資理財及學習財務知識,只會連自己及家人的財產都保不住。 

文 / 止凡,香港『取之有道』部落格主筆,多年來發表過許多的好文章、好提醒,擁有許多忠實讀者。

想要透過投資理財追求你想要的生活型態,請訂閱電子週報,或到本網文章粉絲團按「讚」,閱讀更多的財經好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69

一次搞懂iPhone 6的威力!

2014-07-14  TCW
 
 

 

今年七月,iPhone 6的生產線啟動,台股的萬點行情也正式起跑。

全世界最令人期待的科技產品,iPhone 6即將在九月現身,究竟這支手機的威力有多大?

《商業週刊》科技組總動員,進行一場台灣蘋果iPhone 6供應鏈的大追蹤,從上游半導體到下游組裝廠,從高科技到傳產業,發現台灣科技業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個龐大訂單熱潮。

就在六月第二週,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與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都正式接獲通知,蘋果iPhone 6供應鏈名單確定。這兩大組裝廠各自拿到七成、三成的iPhone 6組裝訂單,正式啟動在中國的招工大計。

雖然這兩家公司入選早就在市場預期中,但真正令這兩家大老闆驚訝的,是這次iPhone 6訂單的數量。

台灣正熱!將成亞洲唯一獲利股價齊漲國

「(iPhone 6)數量沒有一代可以比,」一家供應鏈高層主管透露,蘋果下給他們的量月月走高:七月量產三百七十萬支,八月出貨量月成長一.七倍,九月出貨量將再比七月成長兩倍!

今年以來,各界對iPhone 6的出貨量有眾多臆測,從六千萬到九千萬支不等,經本刊訪察,首批訂單至少有六千八百萬支,比起iPhone 5上市時的訂單量整整多出一倍!光是鴻海分配到的iPhone 6訂單量,今年就將貢獻鴻海將近一兆元營收。

台灣五大筆電代工廠上半年筆電出貨量約六千萬台,換句話說,蘋果光是一季的手機訂單,就可以抵上筆電訂單半年的出貨量。

「一支手機救台灣,已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這位蘋果供應鏈高層主管說,等到九月發佈,市場只會籠罩蘋果光,其他手機廠將靠邊站。

iPhone 6這支手機救了台灣,不僅讓死氣沉沉的科技業,重新動起來,也救了台灣股市,台灣在紐約華爾街的外資機構心目中,已經超越韓國,成了華爾街的亞洲新寵。

資產規模高達七百一十四億美元的柏瑞投資(PineBridge)全球資產配置投資主管凱利(Michael Kelly),談及亞洲出口國家的展望時指出:「目前真正的甜蜜點在台灣。」他認為,台股科技類比重大,加上蘋果將推出iPhone 6及新iPad等新產品循環登場,將會帶來大利多;而且「台灣很可能是亞洲唯一一個股價與企業獲利齊上漲的市場。」

柏瑞投信投資長唐雲益補充,台灣科技業不乏在蘋果供應鏈卡到好位置者,晶圓代工和鏡頭,如同軍火商寡佔市場,加上穿戴式技術、物聯網訂單,未來一、兩年看好台灣科技業。

台灣股市今年至今漲幅達一一.二%,在亞洲主要股市僅排在印度和泰國之後,名列第三,而韓國反而卻跌了○.○七%。

統計二十二檔掛牌的iPhone 6直接供應鏈(含上市與上櫃)股票,有七成公司的股價,都創下五年新高。一位蘋果供應鏈高階主管打趣的說:「如果沒有蘋果,就沒有上百元的鴻海,一百二十元的台積電,也不會有破兩千四百元的大立光。」

韓國降溫!三星股價下跌,手機銷售量也下修

外資更是用實質行動,展現看好台灣的態勢。今年以來(統計至七月三日)外資在台灣買超金額高達一百零五億美元,大勝韓國的三十五億美元,是亞洲主要股市裡外資買超最多的國家。

台灣一片看好,韓國則愁雲慘霧。

瑞銀證券在六月二十六日舉辦台灣企業論壇,包含台積電、日月光等蘋概股參與,與會的瑞銀證券分析師謝宗文感受深刻的說,參加論壇前,客戶先到韓國,看到「三星供應鏈廠商都很悲觀,但是到了台灣,氣氛一變,每家企業都自信滿滿。」

iPhone 6尚未出鞘,佔韓國股市權重達一八%的三星電子股價,已先反映,從五月高點約一百四十五萬韓元,下跌到六月中的一百三十二萬韓元,高盛在五月下調韓國股市評等並指出:「韓國股市從美國經濟復甦受惠程度不如台灣。」

台灣南部一家軟板零件供應商的董事長,第二季發現來自韓國的訂單減少,請業務去打聽,才知因為三星手機銷售量下修,韓國軟板廠訂單被砍了五成,「連韓國第一大軟板廠Interfelx都苦哈哈,還有的客戶連廠都想賣了!」

此外,三星過去在大尺寸手機市場稱霸的地位,已經受到威脅。iPhone 6不僅螢幕尺寸變大,規格更是全面提升。這些改變,讓台灣的蘋概股家數大增,打入iPhone 6的台灣供應商比iPhone 4時代增加近一倍,由十五家成長到二十八家!

過去,iPhone 5台灣供應鏈佔台股市值僅八.七%,但此刻,iPhone 6供應鏈佔台股市值約二○%,史上最高,一掃過去對台灣科技業悲觀看法。

原本,外界預期這次蘋果為分散風險,會擴大供應商數量,但是現在看來,這次的單子並沒下在成本低的中國,重要零組件依舊掌握在台灣手上,為什麼?

首先,是台積電歷經兩年準備,今年正式直接供貨蘋果A8晶片,成為半導體的「發包商」,嘉惠半導體供應鏈。例如,台積電下游的封測股日月光和IC基板景碩,都間接受惠;台積電旗下的精材公司,也成為蘋果唯一指紋辨識封裝廠;加上台積電擴廠,設備廠也雨露均霑,如家登、漢微科等。

後勢看好!科技股加持,台股指數最高上看萬點

有人因此從中、日等國業者手上搶回訂單,如電池模組廠新普、麥克風製造商美律,分別從中國的德賽電池、歌爾聲學公司搶回訂單;製造石英元件的台灣晶技,則搶下日商訂單,蘋果占其營收由兩成成長為四成。甚至,連小到螺帽的零件,都由中鋼子公司中鋼精材吃下。

換言之,iPhone 6帶來的是「有基之彈」,讓今年台灣科技業的獲利將創下新高。

高盛證券亞太區首席策略分析師劉勁津就預估,台灣整體企業是亞洲唯一營收往上成長的市場。台灣企業今年營收成長一四%,明年再成長一八%,劉勁津表示,成長主要來自科技股,而半導體和iPhone 6供應鏈是主要亮點。

科技股業績的加持下,高盛還樂觀預估未來十二個月,台股指數高點為一萬零五百點。

越接近iPhone 6上市時間,外資報告越競相調升台廠股價和獲利預估值,巴克萊資本證券把台積電股價調到一百六十元的歷史高點,麥格里(Macquarie Research)也預估大立光今年每股稅後盈餘將破百元,達一百二十六元。

一位iPhone 6的零組件供應商高階主管,以「最健康紮實」形容這一次的蘋果訂單。他指出,比起其他品牌有一餐沒一餐的下單,蘋果預測相對準確,每一代產品的量持續放大,連帶讓每家供應商都賺錢,只是賺多賺少;因此對供應商來說,只要拿到案子都是加分,「今年下半年鐵定供不應求。」

根據RBC Capital Markets調查四千位使用者發現,當iPhone螢幕變大後,想換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有接近五成在未來三個月會考慮購買iPhone;就算不想換手機的使用者中,也有三五%會因為iPhone尺寸變大而考慮換機。

這是一張跟時間賽跑的訂單,從確認數量、組裝到上市,僅有三個月期間,只要有一個小環節出錯,就會拖延上市時間,也考驗台灣科技業的能耐。

蘋果希望藉著大螢幕反擊三星,這一仗不僅關係蘋果能否重返王者榮耀,也牽動著台韓科技的消長。雖然蘋果光是股價上漲的保證,但過去五代iPhone已證明,在蘋果手機出貨高峰過後,股價激情亦會跟著褪去,如果無法在蘋果訂單後,提升自己,最後也會被蘋果拋棄。

此次iPhone 6雖大增台灣供應商數量,但也有正嵗、順達科等過往iPhone供應商被踢出局,如何利用這個機會,讓蘋果的量變帶來產業的質變,才是台灣科技業提升競爭力,甚至打敗韓國科技業的關鍵。

【延伸閱讀】它將創下iPhone史上最大出貨量,貢獻台股56.7%漲幅——iPhone 6影響台廠5大關鍵

●關鍵1》新品首季銷量預計創歷代新高!iPhone 4(2010/6上市):4,000萬支iPhone 4s(2011/10上市):3,300萬支iPhone 5(2012/9上市):3,400萬支iPhone 5s+5c(2013/9上市):5s3,600萬支+5c1,140萬支=4,740萬支iPhone 6(預計2014/9上市):4.7吋6,000+5.5吋800萬支=6,800萬支註:iPhone 6為預估出貨量,分析師訪察供應鏈後推估,出貨量將帶動銷量創新高

●關鍵2》台廠接單家數,比iPhone 4多近1倍iPhone 4:15家iPhone 5:23家iPhone 6:28家(台積電首次進入)

●關鍵3》蘋概股市值總和6兆,約iPhone 5時代3.6倍iPhone 4:1.95兆元iPhone 5:1.70兆元iPhone 6;6.05兆元註:蘋概股市值為上市、上櫃和興櫃

●關鍵4》18家上市直接供應鏈,今年貢獻台股大盤逾518點前五名:1.台積電/255.21點2.鴻海/101.70點3.大立光/54.31點4.日月光/35.15點5.可成/21.03點18家總計:518.72點(貢獻台股56.7%的漲幅)註1:僅列出直接供應鏈,代理商、通路商等間接受惠者不列入計算註2:統計區間為2014/1/2~2014/7/3

●關鍵5》今年以來外資買超台股,比韓股多2倍外資買超台股:105億美元外資買超韓股:35億美元註:數據統計至2014/7/3

資料來源:igold籌碼大師、彭博社整理:曾如瑩、吳中傑

【延伸閱讀】你不知道的iPhone 6背後秘密

1.組裝員人數,是筆電10倍一支iPhone 6組裝需要500位作業員,筆電只要50人

2.體內「黑壓壓」蘋果要求iPhone 6內裝零件全部都得是黑色

3.毛利少8.4個百分點因螢幕成本墊高,iPhone 6毛利45%,低於iPhone 5的53.4%

4.據傳天線向宏達電取經模仿HTC十字天線設計,解決金屬機殼背板阻擋收訊的問題

5.機器人也是作業員鴻海可能啟用機器人大軍;F-鎧勝導入自動化,產線人力少9成

整理: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02

歐洲央行會議前瞻:資產購買計劃威力究竟有多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02

mortgage-rates23

歐洲央行周四公布購買數千億歐元私人部門資產的計劃,但關於資產支持證券(ABS)的一些核心問題估計將在相當一段時間中依然沒有答案。

歐洲央行將在周四公布購買資產支持證券(ABS)和擔保債券(Covered Bonds),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希望以此複活經濟,並推高通脹。分析師預期歐元區9月通脹將跌至5年新低。

但是英國《金融時報》認為,本次歐洲央行會議肯定無法解決關於資產支撐證券一個核心問題,即歐洲央行願意購買多高風險的ABS。

面對通縮威脅,歐洲央行準備祭出大規模貨幣刺激,從現在開始到2016年年末,歐洲央行資產負債表最高將擴大1萬億歐元。最新的私人資產購買計劃是此前TLTRO廉價貸款方案的延續。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歐洲央行是否會購買那一部分風險較高的資產支持證券。資產支持證券(ABS)按不同信用質量區分各系列證券。按照風險由低到高,基本分為高級(Senior)、夾層(Mezzanine),和低級/ 次順位( Junior /Subordinated)三系列。

歐洲央行能否購買風險較高的夾層(Mezzanine),事實上取決於歐洲各國政府。新一屆歐盟委員會還沒有組建完畢,歐元區財長不可能在10月底之前討論這個問題。而從目前德國和法國的立場,均不支持購買高風險的ABS。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本月初說過,歐洲央行將購買最安全級別的資產支持證券,即高級(Senior)層。德拉吉還表示,只有在政府同意擔保損失的前提下,歐洲央行才會購買夾層(Mezzanine)。

據華爾街見聞網此前報道,全球金融危機導致歐元區ABS市場大幅縮水,在歐洲央行公布資產支持證券購買計劃之前,新的ABS交易利差縮小,主權財富基金以及其他國家的央行均避免購買歐元區的ABS資產。

野村證券ABS策略主管David Covey告訴英國《金融時報》,“歐洲央行的回歸,將重新賦予給歐洲ABS市場合法性。”

據金融業遊說團體歐洲金融市場協會( Association for Financial Markets in Europe)估計,目前歐洲的ABS市場規模為6624億歐元,銀行在資產負債表中這部分證券估計為7268億歐元。銀行通常使用這類高等級債券作為抵押品,換取歐洲央行的廉價貸款。現在的問題是,歐洲央行能否購入留在銀行手中的ABS。

德拉吉相信歐洲央行進入這個市場,能引發大規模ABS新發放交易。但是分析師認為除非歐洲央行表態購買高風險的那部分資產,否則很能引發一輪發放熱潮。

David Covey說:“如果歐洲央行只買高級(Senior)層,這只能在資金層面幫助銀行,而無法起到資本層面的效果。絕大部分的資本釋放,將來自購買夾層ABS。”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00

美聯儲的"威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562

美聯儲成了道瓊斯指數導向型的央行?前後相隔一周,美聯儲鷹派成員、聖路易斯聯儲主席Bullard里對美國經濟和美聯儲政策看法卻大相徑庭,而期間最大的差別似乎就是道瓊斯指數跌了1100點:

20141017_rufriggingkiddingme

(左:“我們應該樂於接受減少部分寬松政策” 右:“在這個節骨眼上,符合邏輯的做法就是推遲結束QE”)

10月9日:

Bullard在參加了聖路易斯聯儲的一次研討會後表示:

當央行和市場的想法出現錯配失,結局常常不是很好,因為隨後可能會有讓人大吃一驚的事情發生。

他表示,現在“市場正在犯一個錯誤”和預期美聯儲將會把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維持到比美聯儲官員自己當前預期的更長時間。對於那些市場預期,“我們希望能比現在更好地與美聯儲保持一致。

“我們應該對好消息作出反應,經濟取得了很好的表現。我們也應該樂於接受美聯儲取消一些寬松政策”,而且這麽做宜早不宜遲,他如是說。

10月16日

Bullard本周四表示, “美國宏觀經濟基本面仍然強勁”,對下半年經濟同比增長3%的預期“仍然完整無損”。

但是他表示:

 “美國通脹預期在下滑,這是央行無法袖手旁觀的。”

“我們可以等到12月再結束QE。 但是如果市場是對的,這預示著美國經濟面臨著某些更加嚴重的問題,那麽屆時美聯儲將有權擴大QE。

道指收複近半失地:(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41017_rufriggingkiddingme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14

深入緬甸 發現東協共同體威力更殺

2914-11-24  TCW
 

就在美國總統歐巴馬乘著空軍一號,抵達緬甸參加東亞峰會同時,十一月十三日,一場由台灣工具機與電子電機廠商為主的設備展,也在緬甸第一大城仰光舉行。

會場中,一百多家參展廠商討論最熱門的話題,不是在台灣吵翻天的中韓FTA,而是「歐巴馬」、「東協」、「AEC」這三個關鍵詞。尤其談到「AEC」,多伴隨著強烈的緊迫口吻「二○一五年就要實施了」!

AEC是指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透過降低東協十國區域內關稅障礙與法規障礙,建立單一市場與生產基地,預計明年底前啟動。雖然AEC上路,不代表東協各國間的各種產品關稅全部一次降至零,但卻是往零關稅的方向前進。

緬甸當地報紙,斗大登著歐巴馬訪緬,東協領袖牽手照,美、日、中、韓等國與東協十國領袖合照。這些照片共同的特色是:台灣缺席。

各國領袖手拉手獨缺台灣,台商心涼了一半

「看他們手拉手,心就涼了半截,如果台灣也有人,跟他們在台上牽在一起,那有多好!」參展台商苦笑說。

縱使外交情勢不利,台商還是很積極的拓展東南亞市場, 由外貿協會與展昭公司主辦的緬甸電機電子暨電力設備、工具機暨自動化設備展,指標廠商包括大同、士林電機、東台精機、帆宣科技、台一國際、台勵福等,均派人到仰光坐鎮。當仰光省長U Myint Swe偕同工業部長與商業部長,駐足攤位研究台商產品時,廠商都以流利英文賣力解說。

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對中國與香港的出超(出口減進口)金額,從二○○九年到二○一三年,五年成長三二%,但同期間,對東協的出超成長,卻達一四三%!

再看各地區占台灣總出口的比重,五年間,中國占比未因ECFA明顯放大,維持在二七%以內,美、日、歐占比都縮小,只有東協大幅成長為一九%,等於出口美國加歐洲的總和。若以市場成長性觀察,東協比中國更有潛力。

根據緬甸總統登盛在東亞峰會期間的演講,東協十國GDP總和已有二兆五千億美元,到了二○五○年,AEC將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認為,「AEC比中韓FTA對台灣殺傷力大」,因為中韓FTA包括的資通訊產品,許多輸中已免稅,而傳產這塊,台韓在中國的銷售區域不同,韓國偏華北,台灣偏華南與華中,未必正面交鋒。台灣銷東協以傳產、黑手產業為主,不但關稅高,牽動的就業面也很廣,再加上東協快速發展,像十年前的中國,現在進去才能賺它「轉大人」這塊。

「AEC在二○一五年底前生效,東協是台灣很重要的新興市場,東協的每一塊,我們都不能放過。」貿協副秘書長葉明水說,「要來跟它一起成長,等到二十年後它成氣候,你再來,就沒有位置了。比人家小,就要比人家快,比人家彈性,比人家努力,這樣才有機會。」

緬甸台商會會長曾春雲則憂心表示,AEC實施之後,「對某些台灣廠商會很不好,從台灣進來的商品,就無法享受到免稅的好處。」

AEC影響多大?以台灣工具機、堆高機、電信電纜等銷往緬甸為例,目前關稅依品項從五%到一六%不等,如果泰國、馬來西亞的競爭者關稅降至五%以下甚至○%,台灣無論如何就是比人高一截。

但若產品獨特性強,買家願意出高價,是否就能抵銷關稅衝擊?在東協市場,答案恐怕沒這麼簡單。

競爭對手都動起來韓搶打品牌,泰占地理優勢

首先要考慮台灣的「國家品牌定位」,在東南亞,人們普遍認為美國、歐洲、日本、新加坡的品牌,是第一個等級;韓國、台灣、泰國、馬來西亞,是第二個等級;中國以及其他東協國家,是第三個等級。也因此,台灣的直接競爭對手不只韓國,還包括泰、馬。

韓國品牌以砸大錢做廣告聞名,不但仰光街道到處可見三星、LG的廣告,就連仰光機場每個海關櫃檯前,也放置三星的空氣濾淨機。緬甸市區看不到麥當勞、星巴克,卻有儂特利、樂天超市。

泰國則有地理優勢,邊界緊靠馬、緬、柬、寮等國,運費低,速度快。而台灣產品銷往東協多走海運,若要抵達較遠的緬甸,須繞道麻六甲海峽,遠比中國產品從雲南走陸路南下,或泰國產品直接往北送慢。

至於中國,雖然品牌印象低一階,但除了華僑,東南亞民眾往往分不出簡體與繁體字,只要看到中國字,就聯想到價格較低、品質較差。也有不少台商學乖了,產品與包裝一律不出現中文,只寫英文,以免產品中國化,陷入殺價競爭。

但情況也不全然悲觀,因為買方會變,台商也會變。

東台精機的緬甸代理商黃?榿提到,緬甸最大的空壓機客戶是中國人,包括紡織、金屬加工等工廠,「但他們不要大陸貨,因為常壞,反而要找台灣的機器,比較耐用。」也有緬甸的新興中產階級指名買台製的血糖機、血壓機,他們認為台灣的醫療產品比較好,寧可多花一點錢。

而台灣企業布局,也正隨著東協崛起而變化。策略包括:一、直接在東南亞設立生產基地,標準化與中低階產品在東協生產、銷往東協,台製產品走高階客製化路線,銷售歐美;二、看好當地中產階級興起,專切利基市場,例如醫療產品與衛浴用品;三、以完整的售後服務取勝。

台積電重要設備廠商帆宣,計畫在緬甸伊洛瓦底江畔的工業區,買進六公頃土地建廠,該公司除了在中國,在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緬甸都有據點,就是看好東協潛力。大同在越南、泰國有廠,東台在馬來西亞設廠,泰國有服務據點,往後更會策略性的因應東協市場需求,部分產品直接由東協銷往東協。

手腳不能再慢下去台商機會,只剩三百多天

距離AEC上路只剩三百多天,台商正跟時間賽跑,「我們比人家貴一點,就要跑得比別人更快,」台勵福國外拓銷部銷售經理何建德說,「(布局東協)機會就剩這一、兩年了!」

兩年前,貿協駐仰光主任葉人誠剛到當地,坐計程車遇下雨得穿上雨衣,因為車窗關不起來;兩年內,緬甸進口四十幾萬輛車,街上有左駕車、也有右駕車。看似赤貧的路邊茅草房屋內,卻有著閃亮的LED電視,除此之外桌椅家具全部沒有。到處充滿違和感的地方,正潛藏龐大機會。

十一月十二日,比東亞峰會早一天的東協領袖會議開幕,當東協聯盟盟歌響起,東協十國領導人與其外交官們卻沒幾個人能跟著唱,這反映東協各國還有許多不協調的窘境,看在台灣廠商眼裡卻是好消息。這表示只要我們策略夠準、速度夠快,在這個大市場,還有很多商機可搶。

【延伸閱讀】台灣對外出口,東協成長最多——台灣近年對各地出口占比變化

■2009中國 26.6香港 14.5東協 14.8日本 7.1美國 11.6歐洲 11.1

■2013中國 26.8香港 12.9東協 19.0日本 6.3美國 10.7歐洲 9.1

》5 年來對陸、港出口占比變化小,對東協卻大躍進

資料來源:經濟部整理:劉佩修

【延伸閱讀】東亞峰會大拜拜,連歐巴馬也趕著「進香」

「為什麼東協各國領袖在緬甸開會,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國總理李克強、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韓國總統朴槿惠、印度總理莫迪,全飛去軋一角?」這是許多人看到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 ,EAS)新聞時最不解的地方。

東亞峰會簡單來說,就是東協(ASEAN)十國領導人,加上對東協市場有興趣、或擔心中國勢力太大的國家領導人,齊聚一堂的會議。自二○○五年起,東亞峰會均在東協領袖會議(ASEAN Summit)後緊接著舉辦,今年東協領袖會議在緬甸召開,因此東亞峰會也在當地舉辦。

東協十國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汶萊、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是東亞峰會的主幹。其他參與國家,包括中、日、韓、美、俄、印、澳、紐等。中、日、韓最早成為東協全面對話夥伴,被稱為「東協加三」。

至於東協經濟共同體(AEC)是東協發展的重點項目。雖然初期AEC僅限於東協十國,但因中美日韓都積極搶攻東協市場,預料未來AEC區域內的關稅、投資優惠措施,也將部分擴及東亞峰會國家,這也是台商很擔心中日韓競爭者,因AEC而享有比台灣更優惠稅率的原因。

由於歐巴馬趁此屆東亞峰會,與緬甸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會面,李克強則大手筆宣布撒錢,對東協十國提供兩百億美元貸款,也與緬甸簽署七十八億美元協助建造天然氣發電廠,還有電訊、金融等多項合作。這些政經議題,讓今年峰會格外受到矚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33

一次看懂大數據的威力


 

早晨,一打開門,一台無人飛機已經降落在門口,這是購物網站寄來的包裹,裡頭是你孩子下個月的尿布,和老婆的電動牙刷刷頭,這是你正想下單的產品。

開車準備去上班,汽車秘書顯示出不塞車的路線,並順便通知:「偵測到本月開車里程數低,所以保險公司剛把保費調降三成 。」

進入公司,一打開電腦,一封e-mail通知你,從今天起你要調整職務了。因為電腦根據你的薪資、績效和產業趨勢計算,你應該「轉型」到新專案單位。

下班後打算去參加例行的紅酒聚會,才叫車、還沒開口,司機已經知道你要去哪。

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亞馬遜(Amazon)、通用汽車(GM)、微軟與出租車公司Uber,正在做的事。

這些改變,都源自於大數據(Big Data)。現在,正是我們搞懂這個似懂非懂趨勢的最佳時機。

原料:人類的一舉一動打卡足跡、購物紀錄,變挖不完的金礦

大數據,顧名思義。當我們使用Google搜尋資料、刷信用卡、使用手機、上臉書打卡、上網購物??,所有的行為就構成了數據資料,自動上傳到網路上的資料庫內。專家從這些巨量的資料中找出關聯性後,商人就能推測出我們下一步想買什麼,醫生可以預測我們何時會生病,汽車維修商比你更早知道,你的車何時會故障。

有關大數據的傳奇陸續傳來。上半年,德國隊靠它擬定戰術,贏得世界盃冠軍;現在,面對伊波拉疫情,全球政府也是靠它,結合飛機航線加上手機移動資訊,去預測疫情的蔓延地圖,以做出防範。

《經濟學人》說它「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美國歐巴馬政府定義它是「二十一世紀的新石油」,是「挖不完的金礦」。

連台灣今年最熱的議題:機器人與物聯網的崛起,也跟它有關。顧問機構麥肯錫直指:「到了二○二五年,它是支持物聯網、機器人等十二項、商機高達三十三兆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零二十兆元)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工具。」

但,此時此刻我們該好好認識它的原因是,全球百大企業,已經準備好了,要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簡言之,這不只是個科技變化,而是預告: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是我們的荷包,都將迎來一場革命。

提煉:全球廠商都準備淘金從賣飛機到賣玩具的,都靠大數據賺錢

萬聖節前夕,我們飛往美國,走進田納西州,見證一場盛會。

這場盛會,是全球資料倉儲龍頭,也就是大數據龍頭廠商天睿(Teradata)所舉辦,一週內,在這個擁有八萬二千座農場、以生產農牧產品著稱的美國南方大州裡,湧進四千多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商業人士。

從波音、寶僑(P&G)、eBay、華納兄弟、全球最大商務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福特汽車、7-Eleven、奈飛思(Neflix)到玩具反斗城等,都名列其中;台灣方面,從宏達電到4G剛開台的遠傳、台灣大與銀行業者如土地銀行、彰化銀行,都沒缺席。

從製造飛機的到賣玩具的,所有人一起鑽研,如何靠大數據賺錢。例如有三億用戶的領英,已可透過用戶資料,與他們更換職業頭銜的軌跡,比使用者更快「算」出自己下一份想換的工作是什麼,這可以讓各企業提前「挖角」他們。甚至,企業主還可以透過這個平台,跟蹤有多少員工跳槽到競爭對手的公司,以評估自己在業界的競爭力。《經濟學人》評論,它將掀起全球勞動市場革命。

「還有台灣的台積電,」天睿執行長科勒(Michael Koehlor)接受本刊專訪時說,連製造業也正在應用,它們透過大數據算出製造流程可能出現的瑕疵處,只要提升一%良率,跟對手三星比,就是能否爭取到數億美元訂單的關鍵。

就像當年的舊金山淘金潮一般,不同領域的人從四面湧來,只是這次淘的「金」,是看不見的數據。

即便我們走回台灣,也看到統一超商忙著計畫用人臉辨識技術,掌握每個客人的真實面貌;雖然印刷廠被視為夕陽產業,但全台傳單、名片印刷市占超過四成的健豪印刷廠,卻一口氣要徵八個擁有碩、博士學歷的大數據系統工程師。

「不做大數據,企業恐怕無法存活!」科勒的結論,有點驚悚。但根據麥肯錫的預測,擁抱大數據的零售業者,能比同業多出六成獲利,優勝劣敗,確實將因此定出。

效能:比傳統抽樣調查準聽數據的話,老闆下決策不再憑直覺

為什麼所有人都選擇此時擁抱它?

一個關鍵數字,可以說明一切。人類幾十年來都在創造資料,但是,過去兩年來,人類創造的資料量,占人類史上總資料量九成。

大量數字集結,改變人類有史以來做決策的邏輯。以前,我們透過抽樣與樣本調查,去推測後續可能發生的事,用直覺做決策。

現在,我們隨身攜帶的智慧型手機,就像一個一個「情報發射站」,隨時把你我的資訊發射出去。瞬間,廠商可以看到所有消費者的樣貌與喜好,不再需要樣本與抽查,因為整個「母體」的資訊一次浮現。

你我,都是個獨立的數據「製造商」,平均下來,我們一個人現今創造的資料量,相當於三百二十座全世界最古老的圖書館——亞歷山大圖書館的資料規模。

足夠龐大的母體,讓廠商預測準確度,越來越高。

美國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因此擁有「預判發貨」的能耐,能在你下單前,就把貨物準備好發貨。該公司的判斷依據,除了你過去的購物清單、搜索紀錄、心願清單,以及滑鼠停留在商品頁面上的時間外,其透過累積逾三億用戶的交易資料,讓它能精準推算,跟你類似喜好的消費者買了什麼,而這很可能也會是你想買的商品。

目前,在亞馬遜網站中,有三分之一的購買行為,都是因系統推薦而成立。

顛覆計程車產業的叫車服務商Uber也宣稱,它可以在上車前就知道你要去哪裡,準確率達七五%。因為它建立了一套演算法,把超過三千名舊客戶的乘車路線,包含上下車地點、搭乘時間、最常去哪裡等資訊,都做了「標籤」,藉此推算出乘客準確的下車地址。

齊全的母體資料,讓廠商的淘金路徑越來越多。

例如,當我們的汽車都有電腦後,保險業者就可以從電腦儲存的數據看出,這位使用者常跑的路線、開車習慣(煞車和踩油門頻率)、零組件耗損程度等,提供客戶保單價格。愛飆車的,保單價格會提升,保養次數多的駕駛,則可享有低價保費。保單規格從現在的幾種分類,驟增為成千上萬種。

停車場業者可以從車輛數據看出最好的設點位置,因為它會顯示,這個城市的車子,最常在哪裡繞圈尋找車位;家電業者會搶著跟汽車商買數據,因為最理想的狀況是,當車子往家裡路線開的訊息上傳時,家中冷氣已經準備好打開,電鍋自動啟動,等著主人回來吃熱騰騰的飯。

在本刊專訪《大數據》作者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的眼裡,大數據,已成為未來企業除了人才與設備、土地外,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進化:變企業和國家「隱形資產」阿里巴巴靠它創8.8兆市值,美國靠它救經濟

這個在財報的資產負債表裡看不見的「隱形資產」,價值有多驚人?剛創造全球最大購物日的阿里巴巴集團,就是最好的例子。

攤開阿里巴巴的財報資料,截至今年九月底,其設備等有形資產約人民幣八十六億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三十六億元),但其市值卻高達新台幣八兆八千億元,這中間兩百倍的差距,多數是大數據的價值。

國際法人看好它,就是因為它掌握了五億用戶的消費習慣與金錢實力。掌握這些資料,它可與基金公司合作,個別推薦基金;能自己當銀行,小額貸款給消費者;當一般銀行要花兩週徵信,該集團不用一分鐘就能做出評價,壞帳率還比其他銀行低。

「大數據應用將是驅動美國經濟成長的動力,應視為國家新資產。」白宮報告也直指它對美國的重要性。

挑戰:亦邪亦正的存在它能讓人致富,也可能變隱私小偷

廠商看到的是淘金機會,但這對我們的影響極為深遠。先談生活,我們將因大數據而享受便利性。以前,不論男女身高,一種病症大概就是吃同一顆藥;但未來,藥廠可以追蹤你的病史,打造一顆你專屬的藥,不再出現用藥過度或過少的問題。當然,你的隱私權也就此一去不回。亦正亦邪,是它最好的形容詞。

再談工作, 第一百一十頁的革命表就透露出,它會挑戰我們現有工作的價值。如《富比世》(Forbes)以「華爾街的叛徒」為文,報導三十歲的納德勒(Daniel Nadler)所開發的「選股搜尋引擎」,可讓大家像用Google搜尋一樣,找出會漲的股票。「分析師將失業」、「對沖基金優勢全失」是媒體們對此事的評論。

我們的財富也可能洗牌,投資市場的風向球正改變,掌握最多「資訊流」的公司,市值不斷提升。在中國,阿里巴巴市值是國內第一大石油公司中石化的一.九倍;在美國,才掛牌兩年多的臉書,因為其每個月活躍用戶數超過十三億,現在市值已遠高於豐田汽車、可口可樂。

不管喜歡或反感,巨輪已在滾動,我們只能選擇以更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它。

當公司的人資長有一天被電腦取代,決定我們何時該升遷、偵察出我們何時會職業倦怠(惠普已實行);當電腦跑出的數字遠比人類推測準確,我們的直覺判斷與決策,還有意義嗎?

這是麥爾荀伯格最常被挑戰的問題,但他卻告訴我們,接下來大家要比的,正是人的想像力、冒險力與雄心壯志。假設當年福特汽車的創辦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僅靠大數據去推算客戶要什麼,得到的答案也只會是「一匹更快的馬,而不是汽車」。

大數據,就像當年的指南針、現在的望遠鏡跟雷達,它是幫助我們看更清楚的工具;但能否在大數據時代中航行更遠,取決於人的想像力與冒險心。認識它、了解它,態度對了,你就有更多勝出機會。

【延伸閱讀】它們能「算」出你的下一步!

下週要買的日用品、下一季喜歡的衣服??

現在,當我們滑手機、上網搜尋,甚至刷卡血拼的同時,就在製造大量數據。

而專家與企業們,透過這些數據「挖掘比對」,能做到的事,遠比你想像的多!

■星巴克算出你想在哪喝咖啡利用數據平台,請當地合作夥伴填入附近零售商圈、車站及人口分布圖,決定在哪裡開店

■美國航空推薦你會埋單的機票將1億名會員分類,設計個人化產品和廣告郵件,網站點擊率增加2倍,每年挹注營收數百萬美元

■Uber知道你想去哪裡追蹤乘客慣去地點,預估搭車目的地,準確度已達75%

■亞馬遜知道你購物車少了什麼取得「預判發貨」專利,能預測你將買什麼,在你下單前就備好貨,確認訂單後就寄出包裹

■Zara知道你適合穿什麼在紐約旗艦店每件衣服植入RFID,蒐集客戶試穿資訊,用以開發新品與改善用戶體驗,幫助增加30%銷售量

■Google預測流感何時發生結合線上搜尋趨勢,準確預測流感,可提早示警;比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早7~10天

■Netflix推薦你會迷上的電影分析觀眾習慣與評價,用以製作或推薦影片,自製劇《紙牌屋》被稱為「數據革命」的代表

■DHL規畫不塞車路線從社群網站、天氣預報、新聞等抓取資料,分析是否有龍捲風、罷工活動等,決定是否重新規畫寄送路徑

■惠普算出你會職業倦怠蒐集35萬員工薪資、工作評價、調職情況等資料,算出「離職風險」,省下員工離職成本達3億美元

■花旗給你會賺的投資組合引進超級電腦,幫客戶分析最佳投資商品與建議,引起華爾街與銀行界跟進

■BMW知道你車子何時會壞管理汽車數千項設定,能預警客戶提前維修車輛;每年省下3,000萬歐元維修成本

整理:顏瓊玉、蔡靚萱、莊雅茜

【延伸閱讀】大數據為何暴紅?

■2年來,人類創造的數據量,占過去總和的90%

■現在,1分鐘內人類製造了:Google搜尋29萬9,520次臉書按讚339萬2,740個e-mail寄出2億2,1180,570封蘋果App Store下載4萬1,210次Google Play下載8萬0,340次

■2020年,數據量會比2010年大50倍,將有500億個互聯設備在蒐集數據

■2025年,物聯網、機器人等12項產業商機約新台幣1,020兆元

資料來源:《大數據》、麥肯錫、顧能、《華爾街日報》、Cisco、objectivity、Penny Stocks、wirpro

整理:顏瓊玉、蔡靚萱

【延伸閱讀】它讓那些行業更有競爭力?

2020年預估前5大大數據受惠產業

■零售業生產力提升率(%):49商機(億美元):96

■顧問業生產力提升率(%):39商機(億美元):50

■航空業生產力提升率(%):21商機(億美元):43

■建築業生產力提升率(%):20商機(億美元):42

■食品製造業生產力提升率(%):20商機(億美元):34

資料來源:《大數據》、麥肯錫、顧能、《華爾街日報》、Cisco、objectivity、Penny Stocks、wirpro

整理:顏瓊玉、蔡靚萱

【延伸閱讀】它如何幫人類變更強?

以前:抽樣調查樣本1/1000,不夠精準》現在:一次看透整個母體

以前:只能線性推論因果關係》現在:事物之間的關係全面串聯

以前:依賴專家解讀,主觀來下決定》現在:數據告訴你該做什麼決策

資料來源:《大數據》、麥肯錫、顧能、《華爾街日報》、Cisco、objectivity、Penny Stocks、wirpro

整理:顏瓊玉、蔡靚萱

【延伸閱讀】從小黃司機到華爾街分析師,飯碗都受到威脅!

■Coursera→家教老師

全球最大線上教育平台,擁750萬用戶,能算出學生常錯的問題、犯錯原因為何,依個別狀況調整課程順序;越來越多學校要求學生在家上網上課,實體課堂僅練習與討論。BBC說它將掀起教育革命!

■餘額寶→基金經理人

分析支付寶3億用戶資料,精算其消費、現金使用習慣等,1年內吸金人民幣5,410億元,竄升全球第4大貨幣基金

■Uber→計程車司機

追蹤乘客慣去地點,預測乘客搭車目的地,2014年6月預估市值182億美元,改變300年計程車產業的規則

■選股搜尋引擎→股市分析師

讓大眾像使用Google搜尋一樣,找到下一檔會漲的股票,衝擊分析師專業。《富比世》稱發明者30歲的納德勒為「華爾街的叛徒」

■運動感測器→足球隊教練

今年世足賽,德國隊讓球員穿上裝感測器的球鞋和護具,蒐集踢球瞬間速度、衝刺次數等資訊。未來運動界最值錢的教練變成了電腦

■LinkedIn→獵人頭專家

分析全球3億多用戶,算出他們下一個想跳槽的工作,供企業挖角人才;《經濟學人》說它引發全球勞動市場革命

■常春藤入學保證班→求學顧問

前對沖基金分析師馬振翼創辦,用數千名曾被常春藤名校錄取與拒絕的學生檔案,研發一套演算法,包括學生高中成績、課外活動、移民背景等,算出學生錄取率並給建議,要價新台幣1,800萬元

整理:顏瓊玉

【延伸閱讀】當隱私變賺錢工具,世界需要新規則

一個擁有一百二十萬個抑鬱症患者服藥訊息的數據庫,每個名字賣九.五美分;一個擁有九十萬個性障礙患者名單的數據庫,每個名字賣十八.五美分……。

這是《彭博商業週刊》一篇討論美國人隱私權價值多少錢的文章,所揭示的「報價」。當大數據時代來臨,美國已出現一千四百多家「數據經紀公司」,正在販賣我們的隱私;為了更精確的投放廣告,美國企業二○一二年共花費約七十億美元購買個人資訊。

這將造成二十一世紀的資訊大亨崛起,就像是十九世紀的鐵路大亨跟鋼鐵大亨一般,現在掌握你每天的行程(行事曆)、交友圈(通訊錄)、生活內容(電子郵件)甚至是工作秘密(雲端硬碟)的Google,成為最需要提防的壟斷霸權。

我們很難脫離大數據的生態圈,因為這是享受免費服務的代價。但是不代表我們不能有作為,根據麥爾荀伯格的說法,就像二十世紀各種財務資料大量湧現,因此出現會計師和審計師,現在,應該要有專業的演算專家身分出現。當我們感覺到隱私被不當侵犯時,可以請教專家,甚至上訴爭取權益。

當隱私被剝奪,成為商人獲利材料,麥爾荀伯格認為,我們不是只有束手無策這條路,現在,是建立新規則的開始。

(文●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42

關鍵小事的威力

2015-01-19  TCW
 
 

 

我費心準備履歷表,卻總是得不到面試機會?

我努力工作,升官卻輪不到我?

我做到流汗,卻被嫌到流涎,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問題,或許不在你的專業領域,而是辦公室裡的小事。忽略這些小事,它們就會成為你往前奔跑時,最大的絆腳石。

超過三億三千萬名註冊會員、全球最大的商務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二○一四年十二月公布「名人部落格平台」人氣最旺的十篇PO文,作者包括前奇異集團(GE)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Google人資長波克(Laszlo Bock)、全球暢銷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魯賓(Gretchen Rubin)等。

十大夯文,嗅出三大職場趨勢

為何這十篇文章特別熱門?因為,它反映了兩件事:一、反映當代職場的新趨勢;二、指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卻經常可見的錯誤。

趨勢一:千禧世代與X世代以及嬰兒潮世代,三分天下的四代同堂職場。

「千禧世代」(Millennials)在十年前進入職場,出現史上最複雜的「四代同堂」,即千禧世代(一九八一年後出生)、X世代(一九六五至一九八○年出生)、嬰兒潮世代(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六四年出生)、沉默世代(一九四六年以前出生)。

不僅年紀橫跨四代,就連溝通科技也橫跨四代——紙筆、電話、網路、行動通訊;這讓職場溝通比以往複雜許多。

《富比世》(Forbes)雜誌二○一四年十月引用全球最大線上接案平台Elance-oDesk的調查,目前在美國已有超過二七%的千禧世代擔任管理職(managers,不分職位高低);預估在二○一五年,千禧世代將成為占比最大的管理者。

在台灣,十年前千禧世代占全體勞力比率近一一%,現在已近三五%,超過全體勞力的三分之一,快超越X世代的四成,新接班梯隊已然形成。

企業如何確保世代觀點不同的員工能共事?溝通、領導成為跨世代職場最重要的課題。因此,LinkedIn熱門文章中,如何避免說錯話、表錯情,成為上班族關切的主題。

趨勢二:企業聘雇常態人力意願降低,導致上班族求職更加困難。

《時代》雜誌(TIME)指出,以美國為例,企業雇用勞力成本增加,除了健保,還有勞工年金、失能保險、社會福利、照顧家庭有薪假、紅利,以及應接不暇的勞工訴訟,使得雇主用人更謹慎;以前只要履歷表、求職信和半小時面試,現在要外加作品、三到五輪的面試,從開出職缺到確認錄用,需要耗費好幾個月。

台灣則出現臨時或人力派遣大幅成長。主計總處在二○○八年首次納入「臨時或人力派遣」類別;至二○一四年中、六年間的臨時或人力派遣人數成長超過兩成,增幅是非臨時或人力派遣的四倍。

求職比以前困難,如何寫履歷表、如何面試等文章,更受人們關注。

趨勢三:企業不再是人才的最佳選擇,自主工作者(Freelancer)興起,企業留才面臨挑戰。

另方面,上班族騎驢找馬的趨勢比過去更嚴重,《富比世》在「二○一五職場大趨勢」指出,高達八成六的美國上班族正在找機會跳槽或創業。

近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便探討全球「隨選經濟」(on-demand economy)的興起,其中自主工作者是新主流。而根據Elance-oDesk調查,美國自主工作者數量超過五千三百萬人,已超過全美三分之一的勞動力。此大環境背景,讓「離職」相關文章的需求度提高。

特別的是,對於全球上班族的職場挑戰,從威爾許到人氣部落客都沒有強調再進修或職訓,而是把關注焦點,放在日常觀念、態度、行為上。

忽略關鍵小事,小心變職場絆腳石

例如,企業雇人的考慮時間拉長,同時檢視應徵者所有細節,因此Google人資長提醒求職者寫履歷表,不要為凸顯功績而洩漏前東家的商業機密,那會讓面試官對你心懷芥蒂,也不要假造個人資料——現在網路人肉搜索盛行,太容易被抓包了!

例如,因為行動科技,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模糊,人人幾乎全年無休,一條LINE訊息就讓你神經緊繃;因此《情緒智商2.0》的作者建議,每週須設定一個「人間蒸發」時段,以保持冷靜、管理情緒。

還有,老闆時時尋求外包的可能,你的工作可能被外國人或機器人取代,〈別再為公司賣命的十個理由〉一文,提醒你不能讓一個人主宰職場命運,至少應分散到二十個人以上,以降低風險。

「大事、小事都很重要,但大事引人注意,會花比較多的力氣處理和面對,反而忽略關鍵小事,」職場作家謝文憲指出,「關鍵小事看起來沒什麼,但處理不好便會影響最終結果,成為職場絆腳石。」

《商業周刊》獨家取得LinkedIn人氣PO文作者授權轉載,並邀請台灣職場專家進行深入解析。二○一五年新春,我們就從這些影響人生的小事開始改變吧!

【延伸閱讀】全球3.3億人,最關心這些職場「小事」——2014年LinkedIn 前10大人氣文章排行

■第1名篇名:成功者如何保持冷靜作者:財星500大企業顧問:布萊貝利(Travis Bradberry)

■第2名篇名:我所看過最誇張的履歷表錯誤作者:Google人資長:波克(Laszlo Bock)

■第3名篇名:別再為公司賣命的10個理由作者:史上最佳商業書作者:阿圖徹(James Altucher)

■第4名篇名:趕走員工的10項笨規定作者:財星500大企業前人資長:萊恩(Liz Ryan)

■第5名篇名:面試關鍵3問作者:財星500大企業KPI策略顧問:馬爾(Bernard Marr)

■第6名篇名:成功者絕不會說的7句話作者:Inc.雜誌評選30歲以下頂尖企業家:波辛(Ilya Pozin)

■第7名篇名:值得跟的老闆必備8大特質作者:Inc.雜誌專欄作家:哈登(Jeff Haden)

■第8名篇名:開會時惹惱人的小事作者:紐時暢銷書作者:魯賓(Gretchen Rubin)

■第9名篇名:自毀事業的10個行為作者:20世紀最佳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

■第10名篇名:成功者與非常成功者的差別作者:全球青年領袖:麥基昂(Greg McKeown)

註:排名依點閱數統計,累計至2014年12月24日資料來源:LinkedIn Influencer整理: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326

【解讀】從蘋果超牛季報看iPhone6威力有多大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5937939

  在最近公布財報的公司中,可能沒有一家能像蘋果公司那樣引人註目了。蘋果今日發布的2015財年第一季度業績遠超預期,堪稱公司史上最強大財報。這份財報到底有多牛氣,我們且行且分析。

蘋果第一季營收凈利雙創新高

  截止2014年12月26日的這一財季,蘋果凈營收和凈利潤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當季凈營收同比增長30%,至746億美元;凈利潤同比增長38%,至180.24億美元。兩項業績指標均高出歷史預期,推動蘋果股價盤後大漲5%。


  蘋果業績是個怎樣的規模?與另外兩大科技巨頭微軟和谷歌做個對比。蘋果單季度營收是微軟的約三倍,是谷歌(上一財季)的近五倍;蘋果利潤是微軟的3.5倍,是谷歌(上一財季)的6.5倍,實在不能不佩服蘋果公司又締造了一個業績神話。

那是什麽造就了蘋果這個瘋狂的財季?iPhone和中國市場。



  細分蘋果當季各項業務就會發現,除了iPhone,蘋果其他業務表現都相當平緩。自iPhone發售以來,其營收基本上占到了蘋果全部營業收入的大半壁江山,2015財年第一財季甚至一躍達到了68.6%,成為造就蘋果業績神話的主推手。


  2015財年第一財季是蘋果4.7英寸iPhone 6和5.5英寸iPhone 6 Plus的首個完整銷售季,再加上銷售旺季的到來,iPhone熱銷和營收的增長是理所當然,只是增長幅度之大卻是出人意料:7446.8萬部iPhone,同比增長46%;來自於iPhone的營收則511.82億美元,同比增長57%。



  蘋果一直死守著單手法則,市場對大屏蘋果手機的需求被長期壓抑,直到2014年9月iPhone 6和6 Plus發布之後出現了井噴。就像蘋果曾表示的,新一代iPhone上市當天的銷售數超過以往任何一代,而且在接下來幾個月其需求並未放緩。這種局面的背後是三星、LG、HTC、索尼的尷尬,無力地看著蘋果最後進入大屏時代,卻再次拿走了最大的蛋糕。



  相比之下,蘋果其他產品表現都相當平緩。歷來最好的iPad也換不來銷量回升,當季iPad營收繼續明顯萎縮,創下同比減少22%的最大降幅;環比增加幅度很大,大概季節效應, 節日來臨,ipad一般會被選禮物。Mac銷售額同比增長9%,環比增長了4.8%,表現一般。而ipod的銷售數量和營收甚至沒有單獨公布,而是被統計在其他產品之內,可見其銷售慘淡。


  而細分各個市場業績來看,雖然當季蘋果所有市場都在增長。但大中華市場營收同比猛增70%,增幅是其他市場的數倍。庫克兩年前訪華時,曾經預言中國會成為蘋果最大的市場,這句話並不是恭維。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讓蘋果賺的缽滿盆肥。



神話繼續?

  喬布斯時代蘋果崛起的三駕馬車現在只剩下iPhone發力狂奔,其他兩匹iPod和iPad已成明日黃花。但iPhone和中國市場表現實在太過搶眼,帶動庫克駕駛的馬車以更加瘋狂的速度前行。

  當然,千里馬也有疲倦的時候,蘋果公司也在不斷地尋找新的增長點。預計今年發售的Apple Watch、預計今年6月發的iOS 9系統、預計在2025年上市的概念機——蘋果Lightmac,都牽動著果粉們的心,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蘋果又會締造一個新的業績神話。

@今日話題 $蘋果(AAPL)$ 

分享財說好文,成為朋友圈里的巴菲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4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