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TOPVIEW让基金变笨 同行翻底牌窥视王亚伟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nd/20081222/06145665980.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793

王亚伟“中航系”豪赌再下一城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8/5MMDAwMDE4NTY5Mw.html


陷入华夏基金人事变局中的王亚伟,收到一份意料之中的“礼物”。

2010年7月7日,已暂停上市的*ST昌河(600372.SH) 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定向增发草案,已为上市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

根据这一重组方案,*ST昌河将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 业”)等4家公司定向增发,购买包括陕西千山航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千山航电”)100%股权在内的6家公司股权。

本次注入的资 产被评估为25.52亿元,比之前的预案降低了1.22亿元,一旦本次重组完成,*ST昌河将成为中航工业旗下核心航空电子业务的资本平台。

而 随着重组大幕徐徐拉开,王亚伟的“中航系”豪赌再下一城。*ST昌河暂停上市之前,华夏大盘精选和华夏策略精选分别持有601.06万股和300.09万 股,上述两只基金均为王亚伟掌舵,累计持有*ST昌河流通盘的4.62%。

*ST昌河转身

借 助此次定向增发,已被暂停上市的*ST昌河有望实现华丽转身。

根据增发草案,*ST昌河将以定向增发的方式,购买中航工业持有的千山航电 3.56%的股权,中航科工持有的凯天电子86.74%的股份、兰州飞控100%的股权,系统公司持有的宝成仪表100%的股权、太航仪表100%的股权 以及华燕仪表12.90%的股权,汉航集团持有的华燕仪表67.10%的股权、千山航电96.44%的股权。

本次交易的目标资产评估值合计 为25.52亿元,同口径下对应的标的资产母公司报表净资产账面值合计18.99亿元,评估增值6.53亿元,评估增值率为34.38%。

而 增发价格被定为不低于7.58 元/股,暂停上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ST昌河以接近涨停收盘,8.34元的收盘价在暂停上市的股票中,也属高价。

而 从2009年初的4.31元起步,*ST昌河的上涨行情几乎未作调整,截止到2009年4月9日停牌,短短4个月内,股价几乎翻番。

方正证 券在其报告中表示,通过本次交易,中航工业所属主要航空电子业务的经营性资产及产品业务将实现上市,从而基本实现中航工业所属航空电子板块业务的整体上 市。

“交易完成后,中航电子的资产规模、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都将得到明显提升,有利于增强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根 据经中瑞岳华审计的2010年1-4月和2009年备考财务报告,本次重组完成后,相比2009年4月30日的数据,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增长近500%, 净资产增长幅度超过200%,每股净资产由1.51元/股增至3.23元/股,增长113.92%;2009年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 净利润分别较合并前增长121.12%、752.48%和1000.12%。

而*ST昌河也从近乎贴身肉搏的微车领域脱身,转而主攻航空机 载电子设备制造业务,“在飞参系统、导航系统、传感器等多个细分行业中,上市公司将占据国内主导地位,从而成为国内航空电子设备全套产业链的主要供应 商”。方正证券在其报告中表示。

王亚伟再下一城

而王亚伟在*ST昌河历时超过1年的潜 伏,也到了收获时刻。

2009年一季度,华夏大盘精选和华夏策略精选分别持有*ST昌河340.96万股和277.69万股,分列第二和第 四大流通股股东。

至*ST昌河停牌前,王亚伟掌控的两只基金已经将持仓累积到了901.15万股。

相比停牌前的收盘价 8.34元,完成重组的股价也有望一飞冲天。

方正证券在其报告中表示,本次交易完成之后,“公司2010-2011EPS 可达到0.39元和0.42元,给予公司36-40倍PE估值,对应合理价值中枢为14.8元,公司停牌前股价为8.34元”。

以此推 断,*ST昌河股价尚有60%以上的上涨空间。

而除了*ST昌河外,王亚伟还压中了中航系另一家公司中航地产的重组。

中航地 产2009年一季报显示,王亚伟掌管的华夏大盘精选出现在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的行列。同时出现的还有华夏优势增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和华夏策略精选灵活 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一季报显示,华夏大盘精选持有中航地产370.19万股,占比2.67%;华夏优势增长持有中航地产379.31 万股,占比2.73%;华夏策略精选持有中航地产237.31万股,占比1.71%。

此后不到一个季度的时间,2009年5月6日,中航地 产下午开市后就开始停牌,一个月后,向控股股东定向增发的方案被和盘托出,中航地产随即迎来两个涨停。

但2010年以后,地产股在政策调控 下风声鹤唳,中航地产也于2009年11月底的最高19.97元一路滑落至7月7日的收盘价9.87元。

但中航地产一季报显示,华夏系并未 及时脱身,除华夏优势增长在2009年4季度减仓130.73万股外,其余华夏系基金并未减仓,华夏大盘精选更是在2010年一季度加仓30万股。

相比2009年一季度华夏系建仓时的交易均价9.27元,目前华夏系在中航地产既无利润可言,而逆势加仓的华夏大盘精选或许已 经浮亏其中。

此外,中航精机也有王亚伟身影闪现。

截至2010年一季报,5只华夏系基金出现在该股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累 计持股1121.96万股,持仓市值超过1.22亿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97

基金经理“十强”:王亚伟、邹唯领衔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87520.html

巨大的压力、无时不在的诱惑、偶然的鲜花与掌声、频繁的挫败或起伏……这就是新兴市场中一个基金经理必须面对的挑战。他们是站在最前沿的人群,感受中国股市和公募基金业的潮起潮落、冷暖际遇。
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基金经理在中国仍然是带着一些神秘色彩的人群。西装革履、高额收入,这是他们表面的光环。伴随而来的也有更多的质疑,业绩好坏、人员流动等,基金经理的一举一动都是市场焦点,因为他们管理的是投资者的“血汗钱”。

对于投资者来说,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可能直接成为他们购买基金的原因。但是,目前547位公募基金经理,谁能撰写投资神话呢?

第一财经日报《财商》在任职期3年以上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经理中,依照区间净值超越基准年化收益率、基金年波动率、基金规模三个指标,分别以5∶3∶2的权重综合打分,评选出业内十大优秀基金经理。

这十位基金经理分别是:华夏基金王亚伟、嘉实基金邹唯、易方达基金陈志民、潘峰、中银基金孙庆瑞、富国基金陈戈、兴业基金王晓明、富国基金宋小龙、鹏华基金黄鑫和易方达基金侯清濯。

“70后”研究员出身

这十位基金经理清一色为“70后”,从业经验在8~16年不等。从性别上看,9位基金经理为男性,仅中银基金孙庆瑞一位女基金经理。学历方面,9位 基金经理学历为硕士,仅易方达潘峰为博士。9位基金经理无海归经历,仅易方达陈志民曾公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并曾在 美国Evergreen Investments基金管理公司国际股票投资部工作。

从从业历程上看,十位基金经理基本都依循“研究员—助理—基金经理”的职业发展道路。“这是基金经理标准化的成长路径。”银河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群航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财商》采访时表示,“基金经理的投资必须建立在对公司研究的基础上。”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令华对本报表示,目前公募基金经理出身主要来自三种,一是研究员出身,二是社保或基金专户出身,三是第三方资产管理部门即 做投资出身。“相对于投资派,研究员出身的基金经理更看重公司基本面研究,但对市场情绪的关注会比较少。”也就是说,这类基金经理在“选股”方面的能力强 于“选时”。

曾令华表示,投资派出身的基金经理可能更注重市场情绪的“催化剂”作用,在买入时间的把握上更有优势。

关注基本面

由于研究员出身的关系,十位优秀基金经理都非常关注公司基本面研究。而潘峰、陈戈和宋小龙都对“成长股”情有独钟。

世界投资大师巴菲特、索罗斯及彼得·林奇等的投资理念都对基金经理有重要影响。王亚伟曾公开表示,对其投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彼得·林奇。“作为共同基金行业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成功经验最有可能在中国的共同基金行业得到复制。”

易方达潘峰最喜欢的两位投资大师是巴菲特与索罗斯。在他看来,巴菲特属于乐观主义者,他相信优秀的管理层可以把公司做好,坚持长期持股的复利效应;而索罗斯则是偏悲观的投资者,他所提出的反身性理论对公募基金投资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富国基金宋小龙则希望能像彼得·林奇那样可以找到5年翻10倍,甚至3年翻10倍的好股票。他表示,彼得·林奇说过,你的组合里面,有两只股票可以 做到5年翻10倍,你就是全美国最优秀的基金经理。这个规律在中国同样适用,只要找到两家这样的公司,就是中国比较成功的基金经理。

1 王亚伟

华夏大盘基金经理

1971年出生,经济学硕士,15年证券从业经验。曾在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华夏证券工作。1998年加入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历任兴华基金经理助理、 基金经理(1998.4~2002.1),华夏成长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01.12~2005.4)。目前掌管华夏策略精选基金和华夏大盘基金。

真正让王亚伟声名鹊起的是华夏大盘基金。王亚伟2006年执掌华夏大盘,接手第一年,王亚伟便取得154.5%的净值增长率,在同期市场上163只 非货币型基金中名列第11。此后,华夏大盘成为2007年股基冠军、2008年股基亚军和2009年股基冠军。以“牛市赚得比别人多,熊市跌得比别人少” 著称,王亚伟个人也成为基金界的“神话”,众多投资者对其趋之若鹜,甚至形成了“王亚伟概念”。不过,华夏大盘业绩优秀还和这只基金长期暂停申购有关,使 得基金经理不用考虑规模变化。

但今年年初以来,王亚伟执掌的华夏大盘表现平平,基金净值一度缩水9.09%。7月初,华夏基金内网上发布通知称王亚伟将不再担任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消息传开后一度引发媒体大猜想,王亚伟究竟是“引咎辞职”还是“术业专攻”?

王亚伟的经典语录是:投资很辛苦,跟农民很像。我没想过要做巴菲特,也没想过做索罗斯,只想做个兢兢业业的好“农民”。

第三方点评:善于挖掘股票的隐性价值,独具一格的选股方式。从运作历史来看,选时能力也较强。今年二季度,基金重仓的医药股和新疆板块作出较好贡献。

2 邹唯

嘉实主题精选基金经理

理学硕士研究生,8年证券从业经历。曾任职于长城证券研究发展中心,2003年6月进入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工作。历任嘉实浦安保本基金、嘉实稳健基金、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基金经理,2007年7月至今任嘉实主题精选基金基金经理。

邹唯执掌的嘉实主题精选基金成为今年上半年唯一正收益的偏股型基金,以7.06%的半年业绩位列2010年上半年偏股基金第一位。近一年回报率为 30.41%,在150只混合型基金中排第1位。去年,相关媒体统计邹唯在嘉实基金的6年里,为投资者赚到了220.86亿元,而将其称为“最赚钱的基金 经理。”

邹唯表示,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排名并不是最重要的。基金经理追求的是两点,一个是投资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利用不断提高的投资能力为持有人赚钱。这 是你的根本目的。第二个是市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投资有高峰也有低谷。所以做基金经理好的时候要不断告诉自己会有差的时候,但是差的时候要告诉自己会有好的 时候。

在他看来,投资就是练心。他把投资分成三个方面:第一是心态,心态代表你的投资行为;第二是战略,战略代表投资方向,对大的趋势判断;第三是战术,代表投资操作。其中以心态层面最为重要。

第三方点评:邹唯是一个风险回避者;擅长主题投资。在选股思路上对热点板块具有较强的预见性,同时择时能力很强,从管理嘉实主题的历史来看,基本上对历次大的转折时点把握较好。基金经理对风险控制较好,从运作历史来看,其净值波动率较小。

3 陈志民

易方达积极成长基金经理

1971年出生,厦门大学法学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16年证券从业经历。历任厦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信托部经理助理,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现任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投资总监并兼任易方达积极成长基金基金经理。

陈志民个性严谨,他不是一个交易型选手,更擅长做自下而上的研究,寻找长期牛股。他曾表示自己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增长的优质企业来构 建核心资产,配置型资产则挑选有清晰而稳定主业的公司,根据行业变化、宏观变化,在不同阶段配置不同的比重。陈志民表示,一只基金长期的生命力就在于投资 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持续增长的公司。

对于2010年的投资策略建议,陈志民表示:“今年个股选择的重要性将远远大于对市场大势的判断,整个市场股票的分化将会非常厉害。从大资产配置的 角度来讲,选中优质股票并长期持有,会是一种有效的投资方法。此外,波段操作也是一种投资方法,有的人也能把握得很好,但是这种方法很难复制。总的来说, 方法有很多种,应该用自己熟悉掌握的方法去做投资。”

第三方点评:基金经理历史业绩较好,是易方达旗下投资策略相对比较灵活的基金经理。看好消费升级和新的商业模式催生的投资机会,投资遵循“新经济、新模式、新思路”。

4 潘峰

易方达价值成长基金经理

1974年出生,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8年证券从业经验。2002年毕业后加入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行业研究员,机构理财部投资经理,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基金经理助理,基金投资部副总经理。现任基金投资部总经理、易方达价值成长基金基金经理。

在投资方面,潘峰偏好成长股。潘峰表示,自己喜欢成长股的理由有三点:第一,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很多中小市值公司的成长比较快;第二,大盘股往 往都是有国资背景的大企业,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与考验;第三,市场也更偏好成长性,很多投资故事是以成长为主题,从长时间看,中小市值股票的市场表现 好于大盘股。“当然,大盘股在某一时期可能会跑到前面,但投资大盘股的机会多来自价值低估后的回归。”

潘峰认为,价值与成长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无论缺了哪一面,硬币都会变成残币。而时间是成长的最大敌人,却是价值的最好朋友。个股的成长性取决于对 未来价值的低估,而价值的增值部分是对未来成长性的兑现,长线的价值投资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时间和空间感,能够透过时空把握行业和个股的发展趋势,并经得起 时间的检验,这才是成功投资的诀窍所在。

潘峰曾表示自己的格言是:“当市场疯狂或恐慌时,你必须要清楚自己当时的位置,清楚自己与市场之间的距离。要坚持自己,但又不能完全脱离市场,与市场保持合适的距离,不太远也不能太近。”

第三方点评:由于所管理的易方达价值成长基金规模较大,因此在行业配置上也相对更稳健,主要倾向于投资采掘、金融为主的大盘蓝筹股。因此,基金业绩随指数的相关性比较大。

5 孙庆瑞

中银中国精选基金经理

管理学硕士、9年证券从业经验。曾任长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全国社保组合债券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助理、债券研究员,联合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债券研究员。 2006年加入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6年7月至2010年5月任中银货币基金经理,2007年8月至今任中银中国基金经理,2006年10月至 2008年4月任中银收益基金经理,2010年2月至今任中银蓝筹基金经理。同时兼任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权益投资副总监,副总裁(VP)。

作为一名做债券出身的女性基金经理,孙庆瑞对风险有种天然的警觉,敬而远之,她自称是名心态平和的基金经理人,相较于承担风险谋求高回报,她更习惯的对待市场的方式是心态平和,不随一时的涨落而喜悲。

孙庆瑞偏向于基于宏观经济的判断,这与她曾经在债券行业的从业经历不无关系。通过对宏观经济的密切观察,在经济向好的时候增加配置,重点布局强周期的行业;而在经济不好时则降低仓位,增加债券和基金的配置,回避下跌风险。短期看未必立竿见影,长期看却能够做到跑赢基准。

孙庆瑞认为,做投资责任心非常重要。此外,还需要积极进取,有活力。她曾表示,一个人除了睡觉之外,其他所有的时间都是用来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然后产生灵感,继而创造价值,所以有积极进取的心是很重要的。

第三方点评:孙庆瑞更关注风险控制,投资风格比较温和。

6 陈戈

富国天益价值基金经理

1972年出生,硕士,14年证券从业经历。曾任君安证券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10 月加盟富国基金,历任研究策划部研究员、行业研究主管,研究策划部经理,总经理助理。现任富国基金副总经理、富国天益基金经理。

陈戈坚持的投资方法是“精选个股、长期持有、持续盈利”。他非常注重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不太关注股票短期价格的波动。他认为,在中国市场做投资要 靠大概率事件赚钱,通过宏观经济自上而下的分析,在好的行业做中长期布局,而不是根据短期行业波动进行调整。不受市场热点左右,心态平稳,赢面就大,成功 概率也大。

他投资的股票换手率比较低。他曾表示,为自己做长期投资,买一只股票持有两年以上,既然都是好股票,就不用太费心,布局布好,该跟踪的时候跟踪一下,大部分时间表现都会比较好。

陈戈坦言,他做基金经理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时间比,自己最关心的是如何把好股票找出来。除此以外,不猜大势、不追热点,这样心态就比较稳定,压力也会相对小很多。

第三方点评:看好消费行业发展,偏向大盘蓝筹股。今年上半年前期表现一般,反弹以来业绩不错。

7 王晓明

兴业趋势投资基金经理

1974年出生,经济学硕士,10年证券从业经历。历任上海中技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研究员、投资部经理、公司副总经理,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兴业可转债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现任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副总监兼兴业趋势投资基金经理。

王晓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儒雅,而一开口又感觉很理性,他总是逻辑严密、条理分明地一条条回答你的问题。而王晓明的一位同事则称,“王总从不人云亦云,而且很注重研究风险。”

王晓明信奉的一条投资原则便是:风险管理是一切投资管理的核心,也是长期投资制胜的关键。大多投资失误都与对风险认知不足和对风险管理失当有关,一 个出色的投资者在衡量风险和挖掘机会上会分配同样多的时间。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理念,其次要有足够的风险控制手段,不断反馈修正 投资理念和风控措施。

王晓明被称为股市“泥鳅”,笃信“收益稳定才是硬道理”。他的投资法则是:长期股票投资回报并非取决于企业实际的盈利增长,而是取决于企业实际盈利增长率与投资者预期之间的差异。

第三方点评:在选股、选时方面控制比较均衡。基金仓位变动比较大、顺应市场节拍,注重公司研究能力。

8 宋小龙

富国天瑞强势精选基金经理

1972年出生,工学硕士,12年证券从业经历。历任北京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开发经理、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项目开发经理、研究策划部研究员、高级研究员。现任富国天瑞强势精选基金经理、富国通胀通缩基金经理、权益投资总监。

2009年,宋小龙管理的富国天瑞基金,业绩回报达99.16%,在全部72只偏股型基金中位居第四。2009年该基金净申购量为38.25亿份,成为“混合型基金申购之王”。

宋小龙表示,自己的投资理念是长期乐观。他认为,如果你对经济长期发展乐观的话,那么对你的很多投资行为会有很深刻的影响。如果大方向是对的,就要忍受短期的波动,坚持一下,光明就在眼前。

第三方点评:对房地产板块长期看好,上半年重仓板块。7月初房地产板块反弹以来,表现比较好。

9 侯清濯

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经理

1977年出生,厦门大学管理学硕士,8年证券从业经验。曾在民生证券公司证券投资部、长城证券公司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004年10月加盟鹏华 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从事行业研究工作,曾担任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机构理财部理财经理助理和理财经理。2007年8月至今担任鹏华中国50开放式证券投资基 金基金经理。

黄鑫认为,投资是一项长跑,也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业,生命不息,投资不已,投资比拼的是投资人的毅力、耐力和理念。

第三方点评:对后市比较谨慎,看好消费类股票,认为周期类个股只有交易性机会。

10 黄鑫

鹏华中国50基金经理

1975年出生,工学硕士,9年证券从业经验。2001年毕业后加入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行业研究员。2006年1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现任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投资部总经理助理、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基金经理、易方达科讯基金基金经理。

从最近一两年的数据来看,侯清濯管理的基金业绩排名靠后,但是从三年来看,侯清濯管理的易方达平稳增长超越基准的年化收益率为9.85%。

侯清濯表示,投资不能把主观的意愿强加给市场。专业投资者应该能够正视各种信息,做出客观的判断,选择相应的对策,而不是简单排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第三方点评: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偏好于“买入持有”的价值投资,重仓股更换频率很低。

(注:点评第三方为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令华)





史玉柱與王亞偉較勁銀行股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71356.html

在資本市場上叱咤風雲的人物史玉柱和王亞偉近期在銀行 股上較上了勁,在王亞偉清倉銀行股的同時,史玉柱卻40次增持民生銀行。昨日,喜歡「盯上別人的田」的史玉柱在微博上透露,增持民生銀行屬於長線戰略投資,暗指中國銀行股的成長潛力不會立即顯現。

增持7億股民生銀行

本報此前曾報導,從3月30日至6月22日的57個交易日,史玉柱旗下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33次增持民生銀行,耗資超過28億元,持股比例從0.6%向3%逼近。

業界當時就預測,此輪增持只是消耗了史玉柱年初所說65億元中的一部分,不排除繼續增持的可能。而此後史玉柱的行動也證實了這一猜測。

從6月23日至7月14日的16個交易日,史玉柱又完成了7次增持。增持腳步雖有所放緩,但這7次增持出手都比較闊綽,合計成交金額約6.5億元,單筆交易的平均成交金額高於此前33次增持的平均成交金額。

港交所披露的股權信息顯示,7月14日,史玉柱完成了本輪對民生銀行的第40次增持,其已經穩坐第6大股東寶座。

史玉柱昨日在微博上透露,增持民生銀行的是上海健特公司,並非巨人網絡上市公司。對民生銀行的持股量則從去年的1.1億股增到當前的8億股。

他還表示,依法規,半年報前1個月內我們不能買賣,最後一次購買的6個月內不能賣。民生銀行預計將於8月17日公佈半年報,這也就意味著史玉柱從7月17日之後沒有再增持。

記者還瞭解到,史玉柱在美國上市的巨人網絡也有很多閒散資金,由於在「保險金融領域進行些財務性投資,賺取更多現金」,因此收到不少國外基金的批評函,認為史玉柱不務正業。對此,史玉柱表示,「在人家地盤上就要遵守人家習慣。我們要屈膝投降,痛改前非。」

不看三五年內的股價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史玉柱大手筆增持民生銀行的同時,中國基金 界的翹楚王亞偉上半年將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 保險類股票基本清倉。

史玉柱指出,王亞偉為了基民利益,更多考慮所買股票三五年內的股價,而「我們增持民生非投機性買賣,屬長線戰略性投資,三年內的股價漲跌和我們關係不大,我們關心的是三五年後民生的PE和PB」,「出發點不一樣,不存在誰對誰錯問題」。

銀河證券分析師董思毅指出,短期內地方融資平台擔憂以及又開始出現苗頭的再融資都會對銀行股形成重壓。

@史玉柱(巨人網絡董事長兼CEO)

我們增持民生,非投機性買賣,屬長線戰略性投資。三年內的股價漲跌和我們關係不大,我們關心的是三五年後民生的PE和PB。

在美國上市的巨人網絡……董事會決定用閒散資金在保險金融領域進行些財務性投資,賺取更多現金……基金們認為我們不務正業。在人家地盤上就要遵守人家習慣。我們要屈膝投降,痛改前非。



傳王亞偉離職 華夏稱系謠傳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1/1384014.html

到歲月更替之際,各行各業領軍人物的動向便成為業內最津津樂道的話題,近日,有網絡傳言稱基金業多年排名第一 的王亞偉或離開華夏基金,出任中信證券總經理或是去中信產業基金,職位不詳。對此,羊城晚報記者求證該公司相關人員,其表示此事純屬網傳,並表示一些網站 為吸引眼球,年年拿王亞偉來說事,不會再去回應了。

只是網傳未經核實

據該位內部人士表示,這則消息最初是一家證券類網站從某一網吧聊天記錄中搜索到的,但根本未與公司聯繫和核實便將此消息掛上顯著位置,之後人民網加 以轉載,令市場上不少人士誤以為真。不少紙媒記者紛紛向其核實真偽。她強調,瞭解王亞偉的人應該都知道,其偏好投資研究,對管理從來興趣不大,前年就辭任 投委會主席,就是因為要集中精力管好由他主管的兩隻基金。她笑稱:「網站上的人想提拔王亞偉,也要考慮一下人家中信證券老總的感覺啊,快過年了,隨便就在 網上把人家免了,讓人家情何以堪?」

作為基金行業內,惟一一隻旗下產品淨值從1元漲到超越10元整數大關的領軍人物,王亞偉已然是中國的巴菲特式人物,由於其投資的成功具有較強的持續 性,受到了不少投資者的青睞,為此,華夏基金不得不暫停了由其管理的兩隻基金的申購,不少投資者由於無法買入其管理的基金,便在季度報告中尋找其投資思 路,甚至於跟著王亞偉的重倉股去買股,市場上出現了一個特別的「王亞偉概念股」的板塊。

去年無緣基金前十

實際上,王亞偉近兩年來雖然一直業績不錯,但是冠軍的名頭還是讓給了他人,去年排名更是連前十也未能進入,但這兩年的冠軍基金的持續性較差,業績波 動性太大,要論穩定性,最好的經理人還是非王亞偉莫屬。得益於王亞偉的品牌號召力,華夏基金在因為股權問題上近年來雖然沒有發過一隻新基金,但其規模仍然 持續保持著業內第一,並遙遙領先於其它基金管理公司。


王亞偉「離職」背後

http://www.eeo.com.cn/2012/0428/225662.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趙娟  2012年4月最後一週,公募基金業已經許久沒有如此喧鬧過。

 

一如以往,各基金一季報在這一時間段公佈,「A股最賺錢的基金」華夏大盤精選一筆不同尋常的高比例淨贖回引爆了全行業。

機構贖回、緣起於其基金經理、華夏基金副總經理王亞偉離職的消息迅速蔓延。

中國人壽、泰康資產等數家國內大型保險公司投資業務相關人士均對記者表示,未曾贖回該基金,且對於這些大型機構而言,華夏大盤僅被贖回不到兩億,與其動輒幾十億的投資進出相比實在甚微,但他們也透露都從不同渠道獲知這一傳聞。

4月25日,華夏基金一改此前對此類傳聞堅決否定或不屑評論的態度,積極對外回應:「目前沒有確切消息,如果有確切消息會及時告知。」這一「未否認」的態度,無疑推波助瀾,將王亞偉推到了離職的邊緣。

這一天,恰巧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剛從美國回到北京。華夏基金已連續舉辦兩屆中美基金高峰論壇,以此和海外機構溝通交流,去年在北京香山,今年則在美國。據悉,上述回應是獲得范勇宏首肯後發出。

最近三年間,公募「一哥」王亞偉要離職的消息已在業內傳播了近十次,但從未如此次接近現實。無論華夏基金內部人士抑或外界,多數人已經判定,這一次,王亞偉走定了。

從2007年開始,公募基金業老牌基金經理大多陸續離職,頭頂光環的王亞偉被稱為無奈中「孤獨堅守」,有人說,他是公募基金、更是華夏基金的一面不能倒的旗幟。而為何此時,王亞偉真的可以選擇離開了?

一場暗戰的結局?

今年初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總經理曾對記者稱,「股東和管理層如此不和,今年華夏基金一定會有大變動。」僅過數月,華夏基金果真要物是人非。

去年11月,華夏基金持續5年的股權轉讓終落定,但其管理層與大股東中信證券之間的矛盾依然是公開的話題。

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與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氣場不合的最初原因外人不得而知。不過,自中信證券入主華夏基金後,二人之間的矛盾即逐漸顯露。

2004-2007年券商綜合治理時期,中信證券與北京市政府、中國建銀投資合作重組華夏證券,2007年3月,北京市國資委宣佈放棄外資的高價競 購,而將所持有的40.725%華夏基金股權低價轉讓給中信證券,以此作為中信證券將註冊地點由深圳遷回北京的條件之一。有趣的是,後來中信證券在落地北 京僅短短三個月後又將註冊地遷回深圳。而華夏與之,也本就不是一樁「自由戀愛」。

完成對華夏基金全部股權收購後,中信證券放棄了旗下原中信基金當時依然稀缺的牌照,選擇將中信基金與華夏基金合併,亦是在證監會帶領下欲打造業內首個合併案例。但華夏基金與中信證券的矛盾從此公開化。

實際上,雖名為兩家基金合併,不如說華夏基金僅留下了原中信基金的資產,而一人不用。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當時,范勇宏曾專門寫信給董事長王東明,內 容是,希望保證華夏基金管理和人事任免的獨立性。言外之意明了——不願接受中信基金管理層。據悉,王東明看信後大怒。中信基金總經理呂濤原為王東明昔日秘 書,王東明此前或未想到其舊部會因此合併需另尋出路。

不久後,中信基金員工在投研會上遭華夏基金團隊奚落事件被曝出,最終多數人選擇了出走。

此後多年,中信證券每年一次的年會上,各子公司一把手多會出席,唯獨華夏基金范勇宏從未露面。而代其參會過的華夏基金數位副總經理,也多備受冷落。

據悉,中信證券內部會議上,高管們談到華夏基金,態度幾乎都只能是——能為我們賺錢就好了。

而在股權轉讓問題上,中信證券和華夏基金更是數年博弈。

華夏基金管理層是業內著名的強勢團隊,華夏基金發展為業內龍頭,管理團隊功不可沒,因此不希望管理層控制權被削弱以及尋求股權激勵一直是范勇宏團隊的訴求。華夏基金內部還曾有傳聞,范勇宏可能接任華夏基金董事長。

由於持股超限,中信證券需將所持有的華夏基金51%的股權轉讓他人。這一過程中,范勇宏直接聯繫有意向的購買人、去海外尋找買家、有意參股者都需經過華夏管理層認可的傳言不絕。事後,已經出局的重慶信託更被認定是華夏基金當時所確定的代持股東。

但中信證券則看上去按兵不動。2010-2011年間數個有意向的購買方都被媒體公開於眾,但又都被「淘汰」,最終,中信證券將股權分為5份出 售,5位購買者都為資本市場並不熟悉的新面孔,留下的股東與華夏基金管理層的聯繫已被大大削弱,而中信證券只需與其中兩家交好即可依然掌控大局。

期間,王東明曾表態並不急於將華夏基金股權出手,華夏基金則承擔了因股東持股超限違規的代價,旗下所有新產品被暫停發行了兩年之久,規模遭同行追趕。

在這次股權博弈中,很明顯,中信證券最終站在了上風,而他們的戰略似乎很簡單:不露聲色,但態度堅定。中信證券還獲得了連續四年華夏基金貢獻的超過10億元的淨利潤。

中信證券與華夏基金高層的關係也曾一度緩解,達成默契。中信證券一位高層曾對本報表示,買入股權經營一家企業有各種各樣操作方法,目的就是為了給股東更好的回報,精力擱在為控制權爭來爭去弄的兩敗俱傷沒有任何意義,我們會做好股東的角色,給管理層足夠的信任。

不過,就在此次王亞偉離職消息傳出之前,華夏基金管理層與大股東近期又不和的傳聞亦再次傳出。

2012年初,華夏基金高調對外透露,公司將全員降薪,理由是股東們對其利潤下降不滿,對過高的人力資源投入不滿。

但殊不知,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一直都是基金公司股權激勵的搖旗者,他多次表達基金行業應以人力資源為核心,撰文呼籲行業制度鬆綁。

而其實,2010年,華夏基金的年終獎早已十分豐厚。有說法是,管理層將許多臨時員工轉為正式員工做多員工總數,而在股權轉讓前將存余的利潤分給了主要員工。

華夏基金管理層也未放棄一直以來的訴求。今年2月,華夏基金被媒體爆出通過殼公司籌建銷售子公司「華夏人」,其核心高管為實際控制人,擬以此曲線實 現股權激勵。但被曝光後,華夏內部的一致口徑變為,華夏人公司並未開展過任何業務,也未申請過第三方銷售牌照,這家公司一切動向已停。

數年來華夏基金的董事會結構在業內頗為特殊,僅董事長王東明、總經理范勇宏,外加三名獨立董事,而無其他董事。這或是兩方一直抗衡的結果。

管理層與股東方的對抗並非一道是非題,但從力爭人事任免權到尋找股東代持,再到籌備殼公司,范勇宏看似已經步步退敗。

而他最大的砝碼,則是他自己,以及他的團隊、他的頭牌——王亞偉。

就在股權轉讓的過程中,2010年7月,市場曾有傳言,范勇宏將與王亞偉一同辭職,但被證監會駁回。證監會內部人士稱,從未接到過華夏基金高管辭職的報告,從程序上看,高管辭職在公司內部流程走完後,只需上報證監會。但這一傳聞一度沸沸揚揚,亦被人看做「以退為進」之舉。

而這一次,所有嘗試後,華夏基金管理層難道已經無路可退?

華夏變局

其實,留心華夏基金最近兩年的變動,大不同前,但似曾相識。

目前華夏基金在兩年間已接連培養起8位高管,已是業內最多,除了總經理還有6位副總經理、1位督查長,最新提拔的是今年4月21日同樣是投研體系出身的副總經理林浩。而2010年,另一大基金公司博時基金原總經理肖風離職前夕,亦同時提拔過5位副總經理。

當時,肖風對離職依然諱莫如深,但不到一年即出走PE,同時提拔5位高管的舉動也被認為是安撫軍心為離職進行鋪墊。

再觀華夏基金最引以為豪的投資部,許多核心人士都為自己找到了出路——郭樹強領軍天弘,張益馳、孫建東、楊愛斌先後轉投私募,張龍出走美國等等。

華夏基金內部目前還剩下的早年核心為執行副總經理滕天明、主管機構業務副總經理張後奇、主管公募銷售副總經理吳志軍、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劉文動等。 其中,滕天明是華夏內部被譽為範勇宏最信任的人。如若范勇宏有朝一日果真離開華夏基金,在華夏基金內部看來,除非中信指派,接替他的,將是滕天明。

而其投資總監劉文動,善於管理和宏觀研究,頗善言辭,曾被同行稱為「口才最好的投資總監」,但其投資能力實屬一般。今年,華夏基金大幅調整了基金經理團隊,劉文動退居二線。亦有說法是,最近兩年,劉文動與中信證券方面交往頗多。

有人說華夏基金已無干將。今年華夏基金可以發行新基金後,將方向定在了固定收益產品和工具類產品上。該公司內部人士稱,培養一位優秀基金經理很困難,而沒有好的基金經理股票型基金的業績難有保障。

今年初,華夏基金投研體系五年來首次大變動,連續對旗下9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做出了十餘次調整,提拔多位基金經理助理之後,還從銀河基金挖來孫振峰任華夏成長基金經理,這也是最近幾年來華夏基金第一次從外引入基金經理。

這一切源於華夏基金對業績的不滿。2011年,華夏基金業績整體下滑,華夏優勢增長、華夏復興、華夏盛世業績均排在了同類後三分之一的位子。其實2010年,其整體業績即已不再那麼耀眼。

相應的華夏基金總資產規模也已經連續兩年已400億元的速度縮水。

穩坐業內規模第一交椅數年,范勇宏似乎並不擔心華夏基金規模的縮水,在華夏內部他曾多次提到2009年華夏盛世和滬深300指數基金發行時機不對,規模冒進,但業績不佳反傷了持有人。

在業內,華夏基金是最早開始重視投研團隊的公司,2006年華夏基金主要策略即從營銷導向變為投研導向,投研團隊不再配合任何銷售工作。而其基金經理的收入亦是業內最高,股票型基金經理月薪十萬早已在多年前就已實現。

范勇宏的思路下,華夏基金未來的出路依然只能是做好業績,有了業績,才能保住規模和品牌。不管誰將離開,這一思路或是目前華夏上下既定的方向。

如果不是博弈退敗,范勇宏已經不再需要王亞偉了嗎?

而尤其在華夏的核心投研體系中,王亞偉似乎已是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明星老將。之於他,無論是影響力還是其他,都更需要一個安全的著陸地。

近期業內亦多處傳聞,范勇宏將就職證監會。

王亞偉留下什麼

「王亞偉最終還是要離開,就像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其實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並無意外之處。

王亞偉的一位老同事感嘆,這份工作他已做了十多年了。在眾多出走私募的老牌基金經理眼中,王亞偉本已是個特例。

既然是這樣一個充滿光環的「神話」型人才,而他管理的兩隻基金資產總規模僅72億元,從常理看似乎大材小用。但華夏基金為了保住自己的金字招牌,此前不願做任何冒險,例如打開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的申購。王亞偉更像被「困」其中。

如今,在和股東一系列較量後,華夏基金管理層已更沒有必要冒險。王亞偉亦不能砸掉自己的招牌,急流勇退或是最好的出路。

其實,王亞偉已經是在尋找最安全的降落法。2010年7月,他即宣佈不再擔任華夏基金投委會主席,而去年以來,關於他離職的傳聞數次甚囂塵上,到最近的一次,不少業內人士已是審美疲勞。

一位熟識王亞偉的基金經理認為,他最可能的選擇是,短期內「人間蒸發」一段時間,或休息或出國,總之不再出現在國內公眾的視線中。

華夏基金舊將郭樹強轉做天弘基金總經理時,業內既有傳言,天津方面承諾華夏管理層股權,王亞偉、范勇宏也會先後加盟天弘基金再造一個小華夏。但如此激進的「對抗」式退出,在一向傳統的證監會監管體制下,似乎不太可能。

而天弘基金內部人士則表示,郭樹強來到天弘後曾稱並做到了,「公司不盈利我即不拿獎金」,幹勁十足,並無任何要讓位之像。

王亞偉離開公募最大的平台而繼續留在公募界已不合常理。

去年以來,他將轉投中信產業基金的消息也數次傳出。但中信產業基金相關人士明確對記者表示,無此可能。

雖然中信證券與范勇宏關係僵硬,但無論是中信證券還是中信集團高層都有人對王亞偉均頗為賞識,亦有過傳聞,王亞偉將留在中信集團。但提及當年范勇宏對王亞偉的知遇之恩,華夏基金內部人士也認為,這種說法沒有可能。除非,二人關係並非外界所想那般牢固。

2011年,從紐約還傳來過消息,范勇宏和王亞偉都常來往於中美,曾在華爾街尋找資金,欲引資投資A股。但這種傳言,尚需證實。

王亞偉亦在2009年僅有的一次媒體採訪中表露過,不會離開公募,「如果我的投資風格確實無法再適應公募基金發展的要求,我也只能考慮其它的發展路徑。」

今年在證監會積極推進的退市制度、新股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中,二級市場的投資氛圍甚至遊戲規則正在發生大變化,低估值藍籌行情大有捲土重來之勢, 而王亞偉的投資常以中小盤股、重組股出奇制勝。有基金經理曾研究過王亞偉的投資,他基本不依賴於擇時,但深諳A股過去的遊戲規則,和產業資本一起賺重組股 的大錢。如今看來,重組概念已是末路狂歡。

在國內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精選一直是特例:從不打開申購、規模穩定、常得業績冠軍、機構投資者甚至有傳言監管部門官員投資其中,如今,這個時代即將結束。

對於公募基金業,多年來,王亞偉更像是一個符號。他僅管理著不到百億的資產,雖然業績持續領先同行,但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不能投資其中。

在監管部門眼中,公募基金經理的使命並不僅僅是在二級市場博弈中為投資人賺到超額收益,促進上市公司發展、帶動整個資本市場創造更多價值或意義更大。

少了某個人或某個符號,基金行業並不會傷筋動骨。但是,行業的發展已經急需制度的變革,公募基金業未來的出路在人,但不在某個人。如何讓更多優秀的人留下,同時為更多投資人創造業績,這些或是未來王亞偉留給這個行業最迫切的問題。



王亞偉告別會:今後不再從事公募行業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4tuw.html

    評註:王亞偉走了,公募界的投資傳奇結束了。不管外界或其本人承認與否,我認為,王亞偉肯定是當前中國基金業最接近彼得·林奇的基金經理人。國內的基金經理很少關注,但王亞偉卻一直是研究的對象。很少分析他的持股,我只關注其中閃耀的投資思路和理念。王亞偉堅持走「人跡罕至」之路,堅持提倡「尊重市場」、「獨立思考」,道理很簡單,但又有多少人真正領悟並靈活運用了呢?

    投資,本來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擺脫公眾和媒體的視野無疑是一件好事。祝願亞哥卸下包袱之後,投資之路走得更順更遠。

    不知為何,我有一點點惆悵……

 

    北京金融街通泰大廈12層,華夏基金公司會議室,王亞偉離職新聞發佈會14點正式開始。5月7日,王亞偉已經正式卸任副總經理和基金經理職務,這次是王亞偉主動提出和媒體見面的。

 

  5月7日下午,王亞偉決定在離開華夏的最後一刻召開「告別發佈會」,對於一向惜字如金的王亞偉來說,這次公開面對媒體讓業界也是出乎意料。媒體早早聚 集在華夏基金的會議室裡,人滿為患已不足以形容現場的狀態。王亞偉在告別會上表示,今後不再從事公募行業了。王亞偉稱,離職一事比較敏感,是我個人決定, 現在外面傳我去的那些地方,我能明確告訴大家,我都不會去的。目前我打算先休息一段時間,好好休養一段時間後再做去向的考慮。現在公司股權轉讓已經落定, 公司也有新的發展規劃,我個人覺得已經不再適合公司的發展需要,本著對公司負責對自己負責的原則,在此換屆之際(應指證監會換屆)我決定離開公司。

 

  王亞偉表示,與媒體交流一直持有一種糾結的態度,可以說是一種葉公好龍的心理。當前沒有人能離開媒體,我的工作也離不開媒體的資訊,媒體從業者的敬業 精神和態度也讓我敬佩,甚至我很想和優秀的媒體人有深度的交流,但是這些都比較難實現,因為我是個工作生活分得很開的人,但是媒體卻不是這樣,生活中的某 句話很可能就成為他們的工作內容。說是葉公好龍,是不想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我不希望成為媒體的焦點,不希望別人炒作所謂的「王亞偉概念股」。畢竟現在中國老百姓並不具備專業的分辨能力,對媒體有種盲目的信任。

 

  媒體問:為什麼現在辭職?  

    王亞偉:不適應的感覺雖然一直存在,但是這是有個時間的積累的過程,一開始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適應,能不能扛過去,能扛多久。這是其一,其 二是之前股權轉讓的問題,當時我沒有跟公司提出這個問題,是出於對公司的考慮。現在公司股權轉讓已經落定,公司也有新的發展規劃,我個人覺得已經不再適合 公司的發展需要,本著對公司負責對自己負責的原則,在此換屆之際(應指證監會換屆)我決定離開公司。雖然在公募、在華夏這麼久,那麼多同事感情很深,但是 既然已經決定離開,還是堅定地執行下去。我本人是個市場化的風格,是以市場為基準的,從投資的角度而言,我不覺得有什麼不適合。

 

  媒體問:您是彼得林奇的粉絲?怎麼看王亞偉神話這個定義?

  王亞偉:我不是彼得林奇的粉絲,只能說我接觸投資的早期他的幾本書對我比較有影響。但是隨著自己的經歷慢慢豐富,他對我的影響正在逐步降低,我希望博采眾長,在我自己的思考中形成我自己的風格。

  中國這麼多年來有很多經典理論,比如黑貓白貓理論,其實最好這些理論都反應了一個道理:尊重市場,敢於創新。

  我比較看重市場當前階段有那些機會,而且不喜歡空談理論。很多事情在歷史那個階段看,他的操作和行為沒有問題,但是用現在的觀點看就不合理。要尊重歷史的客觀條件。

  至於業績的好壞,並不是說有多麼過人之處。我一直覺得躲在人群中會有一種安全感,但是對投資而言未必理想,要有獨立的思考。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市場。

  中國的老百姓只知道我買了這只股票,不知道我為什麼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並且他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回改變對這只股票的判斷。另外我購買一隻股票, 最多佔淨值的10%,而他們很可能傾囊下注。此外,風險控制的手段不同。我購買一隻股票的同時,可能會用其他的股票投資去對沖這種風險,但是他們不會這種 方式。

  這如同一個老中醫開了一個方子,不同的藥之間有相互制約,不是單一利用那味藥。道理是一樣的。以至於我現在買一隻股票,都會想想散戶會不會盲目跟從,會不會導致他們的風險太高,這掣肘了我的投資決策,也是我這幾年中面對的最大的投資困境,是我離開的最主要原因。

  我建議媒體不要針對基金經理購買的股票做大肆報導,這種報導方式不利於中國的散戶投資者。當然,我也面對很多其他困境。比如我和別的機構的人交流討 論,很多時候這些討論都源自我並不成熟的一些想法,我的意圖是拋磚引玉,但是每每被媒體急速報導了「磚」的一面,「玉」的成分被忽略。以至於我最好都不敢 拋磚了。

 

  媒體問:你如何看待中信的邀請?

  王亞偉:和中信的淵源比較深,從職業生涯來講,幾乎一直沒脫離中信的背景。這次離職,中信證券董事長也對我進行了挽留,很感謝董事長對我的器重。現在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考慮,但是如果以後也有其他可以和中信合作的方式,也不錯。

 

  媒體問:去年的年報中您沒有新的重組股出現,為什麼?

  王亞偉:我投重組股其實並不是很多,只是我投的時候市場沒有什麼人投這個,所以我顯得比較突兀。其實我不管是從數量上還是投資的比例上,都不算大,對我的業績的貢獻也不大。我比較熱衷挖掘被市場低估的東西,可能是我挖掘這個機會的時候,別人沒關注沒挖掘,或者發現了但是覺得投資意義不大,於是這個機會就凸顯給我了。現在重組股已經沒有更多投資機會了,風險更大,所以現在我不再更多關注重組股,而去關注其他領域了。我覺得投資還是應該挖掘一些別人沒有關注到的領域。

 

  媒體問:能不能談談你的繼任者,談談華夏基金的靈魂人物

  王亞偉:繼任者的人員今天已經公告了,我相信他們能夠管理好這兩隻產品,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基金經理。靈魂人物這個是歷史定義的,不是現在能確定的, 如果真的說靈魂人物,可能5年10年之後你能看出來。有人問是華夏成就了王亞偉還是王亞偉成就了華夏,我現在可以明確告訴你,是華夏成就了我。確切說,是 全體華夏人成就了華夏基金,而華夏基金同時成就了所有的華夏人。離開這麼優秀的一個團體,對我而言也算是個損失,那麼多同甘共苦的經歷和精神,不會因為我 的離去而渙散。


    (來源:鳳凰網)



王亞偉辭職事件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04/100386729_all.html

  王亞偉辭職已經演化為一個事件。

  4月25日,市場傳出王亞偉離職的消息。對於這位公募基金界的焦點人物而言,幾乎每年都會有一次或數次離職的類似「新聞」。

  這次的傳言甚至為王亞偉找好了五六個「下家」,包括中信產業基金、天弘基金、中信證券、平安資產管理和社保基金等。

  但是據接近王亞偉的一位商業人士稱,王亞偉告訴他辭職後,將創設私募基金。華夏基金公司董事長、華夏基金大股東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在與王亞偉離職談話之時,也曾表示有意參與投資王亞偉未來的私募基金。不過截至發稿前,這一說法並未能得到王東明本人的證實。

  與此同時,市場風傳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也將離開華夏基金,出任5月底即將成立的中國基金業協會副會長。

  但證監會有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范勇宏是否出任,使全職還是兼職出任,目前還沒有最後確定。范勇宏和華夏基金亦未對這一消息做出回應。

王亞偉神話

  作為業內為數不多的幾位「元老級」公募基金經理之一,「光環」和爭議一直圍繞著他。

  在任意一個搜索引擎上輸入「王亞偉」這個關鍵詞,股吧中散戶們對其「重倉股」始終熱議紛紛,股票咨訊類媒體熱愛將王亞偉概唸作為奪人眼球的「標題黨」。

  2010年以來,二級市場持續低迷,王亞偉管理的「華夏策略混合」和「華夏大盤精選混合」兩隻基金的收益卻仍然「突出」。

  資本市場對王亞偉「神話」一直存在不同的聲音。暫停申購、封閉基金的做法、每年四季度淨值的瘋狂增長、「押寶」重組股的高成功率等,均為外界熱議。

  4月28日晚間,王亞偉的離職被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短信證實。而過去幾乎每一次出現王亞偉離職的消息時,均有消息稱范勇宏與王亞偉同進退。

  2005年底,王亞偉開始執掌華夏大盤精選。此後的五年間,在中國的年度基金排名榜單上,王亞偉的名字一直在狀元和榜眼的位次上交替,直到2011年「意外落榜」,跌出前十。

  2009年王亞偉的「奪魁」可謂「險勝」。華夏大盤精選在最後一個交易日勝出,以不到0.1個百分點的微弱優勢戰勝銀華核心價值優選。而在收官之戰前兩天,王亞偉的華夏大盤精選距離對手仍有1.43%的業績差距。

  這一「逆轉」細節被媒體和坊間津津樂道,繼王亞偉此前創造的2008年熊市神話後,又為其個人投資業績增添了戲劇化的意味。

  「王亞偉很多時候被神化了。」一位資本市場多年從業人士坦言。

  在他看來,王亞偉的成功因素包括暫停申購和信息判別能力。「很多時候,如果去仔細尋找股票市場中的一些特定類型的股票規律,王亞偉模式未必難以複製。」他表示。

  2007年,成為王亞偉的金字招牌的華夏大盤精選暫停申購,並一直維持封閉狀態。在此後長達五年的時間裡,無論市場行情如何,華夏大盤的持有者始終維持著較低的贖回量,直到2012年一季度被打破。

  1971年出生的王亞偉,今年剛過不惑。1989年,王亞偉以安徽省高考狀元的身份進入清華大學電子系,本科期間選修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企業管理雙學位。

  1994年畢業後,王亞偉進入中信國際合作公司,開始接觸到證券投資。一年後進入華夏證券,任職華夏證券北京東四營業部研究部經理。在中國公募基金元年的1998年,王亞偉與營業部總經理范勇宏加入華夏基金籌備組,開啟了兩人在華夏長達14年的職業生涯。

  王亞偉先後擔任基金興華、華夏成長、華夏大盤精選和華夏策略的基金經理,並在接手華夏大盤之後連續數年創造傲人業績,在2008年的熊市中,將華夏大盤的淨值推高到6元以上。

  王亞偉重倉已經成為中國二級市場當中一個「概念」。在華夏大盤業績連續飆升之後,華夏策略的發行引發了基民的追捧。

  2007年,王亞偉獲得基金金牛獎、明星獎、最佳表現獎、最高回報獎和最受歡迎獎;2009年則憑藉逆轉贏得「股基王」的名號;2011年,王 亞偉名列《福布斯》中文版發佈的「2011中國最佳基金經理50強」榜首,此前兩年,他連續在《福布斯》中文版中國十佳基金經理榜奪冠。

爭議不斷

  在財富神話不斷在業界和坊間傳播的同時,王亞偉十分「突出」的重組股選擇能力亦廣受關注。

  王亞偉先後「押寶」的重組題材股票包括*ST廣廈(000557.SZ)、*ST昌河(現名中航電子,600372.SH)、勝利股份 (000407.SZ)、吉林森工(600189.SH)、天保基建(000965.SZ)、中航精機(002013.SZ)、海南高速 (000886.SZ)、陝國投A(000563.SZ)、浙江陽光(現名陽光照明,600261.SH)、中恆集團(600252.SH)、浙江東日 (600113.SH)、國陽新能(現名陽泉煤業,600348.SH)、峨眉山A(000888.SZ)、樂凱膠片(600135.SH)等。

  重倉重組股的時機和眼光都非常重要。重組本身具有風險,重組的結果也未必受到市場的認可,而找到即將展開重組行情的個股,究竟靠技術還是內幕信息,市場頗有爭議。

  2010年,在王亞偉旗下基金下注兩年後,被中航工業集團重組的*ST昌河復牌,開盤大漲164%,一日之內,兩隻基金浮盈1.42億元。在被王亞偉垂青之前,*ST昌河從2006年至2008年連續三年虧損,股票被停牌。

  能夠提前嗅到重組的味道,埋伏兩年最終獲得巨額回報,王亞偉被認為獨具慧眼。其屢屢在重組股上得手,特別是能夠先於市場持有的能力,亦使業內產生懷疑其信息的來源。

  對於其點石成金的原因,王亞偉曾經公開表示依靠的是「公開信息、合理推測、組合投資」,「沒有依賴任何內幕信息」。

  除了熱衷各類重組股,王亞偉執著於投資小盤股也廣為業界爭議。

  按照發行時公佈的招募說明書,華夏大盤精選基金股票資產的80%以上須「投資於大型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招募書中特別約定,「大型上市公司是指市值不低於新華富時中國A200指數成份股的最低市值規模的公司」。但華夏大盤公然違背了基金契約。

  以2006年三季度交易截止日9月29日計算,當時的新華富時A200指數最小市值成份股海欣股份(600851.SH),市值為24.53億 元。華夏大盤基金十大重倉股之一峨眉山A(000888.SZ)2006年9月29日收盤股價為7.71元,當時的總股數為2.35億,總市值規模為 18.12億元,明顯違背了「不低於新華富時中國A200指數成份股的最低市值規模」的契約規定。當期另一隻十大重倉股岳陽興長(000819.SZ), 也是同樣的情形。這兩隻股票,分別佔華夏大盤基金當期淨值的2.71%和2.54%。

  因此,華夏大盤基金常被各分析師作為小盤股基金的典範進行剖析。無怪乎業內人士稱:「華夏大盤早就該改名叫華夏小盤。」

  2007年2月11日,華夏大盤精選修改基金契約,在「投資風格」部分將大盤股的定義修改為「大型上市公司是指總市值不低於15億元的公司」。 然而,截至2007年年底,兩市1526家上市公司裡,市值低於15億元的股票只有119家,佔比僅7.8%。這就是說,如果按照華夏大盤精選新招募說明 書的定義,等於把兩市92%以上的股票都納入了「大型上市公司」的範疇。

  此外,市場人士對於王亞偉的基金總能「先進先出」,獲取超額收益感到非常驚奇。

  一位二級市場資深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別人幫抬轎子的事,我們也聽說過。」他透露,此方式在業內很常見。

  具體的操作手法是,一位市場上知名的基金經理得到「消息」後買入股票,此後繼續傳播消息,待華夏基金的季報公開這位基金經理持有這只股票後,市場則會跟風,隨後基金經理陸續拋售,最後消息落實。

  坊間基民在崇拜王亞偉的同時,亦為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的暫停申購,感到不滿。

  東方財富網曾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七成投資者認為王亞偉長期封閉基金的做法不公平,並有60%以上的受調查者認為王亞偉操作基金的模式不利於基金行業的發展。

  「我並不認為王亞偉封閉基金不公。事實上,這種做法客觀上保護了歷史基金份額持有人。」一位經紀業務領域資深人士認為。

  他指出,很多基金經理的策略是做大基金的規模,而目前基金管理費是與基金規模掛鉤的,其中做大規模的過程中「注水」的方式並不鮮見。王亞偉封閉基金,相對一味做大規模的注水方式還是要好很多。

  一位王亞偉的年輕同事對財新記者表示,王亞偉在華夏「就是一個普通的基金經理」。他認為,王亞偉做事謹慎,會逐個與分析師進行溝通,參加路演。「我個人對王亞偉作為基金經理的工作還是非常認可的。」他表示。

  一位大型公募基金經理表示,只要出名,就會有爭議。在他看來,職業基金經理應該對爭議保持「心靜」,專注於投資,無心其他紛擾。

  2009年,曾有傳言稱王亞偉被監管部門調查,此「調查」最終不了了之。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透露,監管層很早開始關注王亞偉超強的業績表現。2011年6月,中國證監會發佈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 導意見(修訂稿)》,從投資決策、交易分配、監控監察和信息披露四個環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金公司公平交易制度,從而切斷基金利益輸送鏈條。

  這位人士透露,在證監會的內部系統中,王亞偉管理基金的基金非公平交易指數一度達到70%,遠遠超過50%的市場平均值。因此,華夏基金屢屢被監管層約談,王亞偉也一直被特殊對待。

  一位熟悉公募基金界的知情人士透露,因為太多方面的關注,王亞偉在華夏工作已備感壓力,早已萌生去意。

  不過,爭議終歸是爭議,多位長期進行買方股權投資的業內人士對這些傳言均有耳聞,但至今未有證據證實。

公司治理困局

  王亞偉的離職,將存在於華夏基金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矛盾大白於天下。

  成立於1998年的華夏基金,股權多次變更。2006年起,中信證券開始逐步持有華夏基金股權。2006年7月,中信證券出資受讓北京市國有資 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35.725%的股權和北京證券所持股權中5%的股權,交易完成後,共計持有華夏基金40.725%的股權。

  2007年8月,中信證券再次出資受讓北京證券持有華夏基金剩餘的20%股權,持股比例增至60.725%。2007年底,中信證券全資持有華夏基金,直至2011年8月開始因監管要求掛牌轉讓華夏股權。

  2007年9月,華夏基金吸收合併中信基金,中信基金的眾多高管並未順利降落華夏基金,而是紛紛離開,或選擇出走私募,或回歸中信,中信基金團隊幾乎沒有一個留在華夏基金,其中包括著名的基金經理孫建波和曾擔任王東明秘書的中信基金總經理呂濤。

  知情人士表示,「華夏基金管理層的強勢在這次合併中突出顯現,這也讓中信證券對此異常憤怒,連個人都安插不進去,心裡肯定很不平衡。」

  不過,華夏基金的資產盈利能力很強,中信證券的怒火也得到了對沖。

  2011年8月和11月,受監管政策要求,中信證券兩度轉讓所持華夏基金51%的股權。2011年12月,中信證券披露公告稱轉讓華夏基金股權事宜獲批,整個股權轉讓對價為83.44億元。

  中信證券和華夏基金的關係正式演變成非控股大股東,達到了監管層對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結構的要求。不過,這一股權安排並未理順華夏基金深層次的治理結構。

  中信證券認為對華夏基金控制過鬆,管理層過於強勢、獨立;而華夏基金則對於大股東心懷不滿,不用出力就干等著分錢,矛盾愈演愈烈。

  「華夏基金在中信證券的子公司當中較為獨立,中信證券一直沒有對華夏基金實行垂直管理。」一位中信證券的知情人士透露。他表示,其他子公司均與中信證券「走得很近」,而華夏基金則不然。

  按照風控的要求,中信證券應該對下屬子公司派駐人員,並實現數據的統一管理,直接介入子公司的日常經營,華夏基金則一直沒有被派駐人員,數據亦未實現接入管理。

  2012年初,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資成立了北京華夏人理財顧問有限公司,其中華夏基金出資1020萬元,佔51%股份,而北京匯通高華諮詢有限公司(下稱匯通高華)出資980萬元,佔49%股份。

  匯通高華通過多層股權架構設計,實際為華夏基金高管控制。華夏基金在第三方銷售機構中實現了自己的MBO。

  但是,中信證券並不認可華夏基金管理層在基金銷售機構中持股的行為,認為這會產生直接的利益輸送問題,比如將大量銷售收入轉入第三方銷售公司,管理層再從中分紅。

  「華夏基金是希望通過這個銷售公司來實現員工持股計劃,這是一種嘗試。」市場人士分析說。

  不過,接近中信證券的人士對此則明確表示,員工持股計劃的實現,不能通過偷偷摸摸的手段,更不能因此搞利益輸送。

  「想持股可以呀,在市場上按市價去買呀!」這位人士說。

  中信證券此前轉讓華夏基金股權的轉讓價格每股超過100元。

  業內人士透露,華夏基金在中信證券未入主時,謀求管理層持股,並相中了重慶國信,但最終無果。根據西南證券最新披露的信息,重慶國信持有西南證券6.94%的股權,為其第三大股東。

  「管理層持股的問題與大股東無關,這關係到監管層的態度。」一位接近華夏基金的人士表示。

  他認為,即使監管層放開對基金公司高管層的激勵,規模已經做到業內最大的華夏基金也絕不會成為放開試點的對象,「影響太大了」。

  華夏基金與中信證券的矛盾並不是基金公司裡的孤立個案,王亞偉也不過是眾多出走基金經理中的一棵大樹,未來基金公司的治理結構需要認真探究。

與薪酬無關?

  一位熟悉基金行業薪酬水平的資深人士透露,王亞偉一年的薪資已經達到2000萬元,這比一線公募基金的投資總監職位的薪酬要高出一倍,屬於業內的頂尖水平。

  在目前整體市況不佳、基金業績下降、投資者全面虧損的情況下,各家基金公司均繼續高價供養著大批基金經理,管理層薪酬更是高得令人咋舌。

  前述人士表示,華夏基金給基金經理們開出的薪資,在業內以「大方」著稱。王亞偉不僅是華夏基金明星基金經理,同時也是華夏基金副總經理,薪資水平不算不「合理」。

  不過這種行業慣例,可能並不符合股東的要求。本身帶有濃厚國企色彩的中信證券,就多次就薪酬問題與華夏基金發生矛盾。

  長期以來,基金公司的治理結構亦被業界看做制約基金行業發展的瓶頸。目前國內發行的基金均為契約型基金,一個重要特點即是投資者對投資決策和基金運作沒有發言權。基金業內人士指出,契約型基金容易形成「內部人控制」問題,基金經理、控股股東的道德風險發生率較高。

  以日本、香港等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基金公司大多採用契約型,而美國的基金則以公司型為主。

  與契約型基金的本質區別在於,公司型基金本身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發行股票或受益憑證募集資金。契約型基金本身不是法人,公司型基金則具有 法人資格,投資人購買股票或受益憑證後成為該基金的股東,分享股息、紅利和投資所得。公司型基金的董事會委託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資產,投資者作為股東, 權利能夠更好地得以保障,並相對有效地改善「內部人控制」問題和道德風險。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市場傳言雙方矛盾與利益劃分有關。

  一位接近中信證券的知情人士透露,中信證券曾要求華夏基金配合一些二級市場「操作」,但華夏基金方面不願配合,華夏基金與中信證券之間矛盾遂爆發。

  「公募基金配合券商、私募操作本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如果華夏願意配合別人接而不願配合中信,就顯得太不聽話了。」這位人士說。

  「王亞偉很早就想離開,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願。」知情人士稱,王亞偉為了離職自降身價,曾經願意去一家有政府背景但規模不算大的陽光私募。

  當時,王亞偉對該陽光私募的老總開出的條件竟然是,有一間獨立的辦公室,薪酬隨意。但即使如此,王亞偉當時也未能如願離開華夏。「他的去留牽扯太多。」該人士認為。

  對於王亞偉的離開,一位基金業內人士認為,王亞偉此前的業績除了個人能力,重要的是華夏集體力量的配合。離開華夏後,王亞偉是否能夠延續輝煌,市場正拭目以待。

  本刊記者陸媛對此文亦有貢獻



孤獨的王亞偉:那些關於他的讚美與質疑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2/3MMzE5XzQzMTg3Mw.html

5月10日,告別晚宴上,王亞偉又再度被華夏員工圍繞在身邊,他們一次又一次的走到了王亞偉身前,與他碰杯話別,許多人在晚宴結束後都仍然久久不能平靜。

就在不久前,類似的一幕剛剛在華夏基金位於北京金融街通泰大廈12層的會議室中上演,用兩個半小時與在場40多家媒體告別的王亞偉,在發佈會結束後,也被記者們圍在了人群中索要簽名合照。

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在當時的現場,有一個華夏基金研究部的員工,也擠入了人群,走到了王亞偉面前,介紹自己的身份,同時表達自己對於他的敬佩。

同一天晚上,經王亞偉自己認真修改直到晚間10點鐘才完成的發布會實錄,由華夏基金官方微博在網上公開,當晚的輿論幾乎被他的離別淹沒。

從華夏人,到媒體輿論,再到整個市場的參與者,多年來,王亞偉總是被圍繞在人群的中心,猶如一個山峰上的神話,孤獨地被大多數人仰望,讚美的同時卻又被不斷地質疑。

質疑:重組股與小基金

經得起多大的讚美,就要承受得了多大的質疑,這點在王亞偉身上體現無遺。

毋庸置疑,王亞偉的投資業績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肯定,在中國A股裡有公開記錄的產品裡,傳奇基金華夏大盤的業績迄今仍傲視群雄。

然而,市場對他的質疑良多,首先是重組股和封閉式基金的投資操作模式。在前者上的多次押寶成功,使得市場質疑他涉嫌內幕交易、引導了重組股投機的市場氛圍;後者封閉式的小規模基金操作,成為同行質疑王亞偉「神話」的主要論據。

對於前者,王亞偉在5月7日面對記者時指出,「從14年的時間來看,投重組股是我投資生涯中一個很短的階段,而且我投重組股,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說從我投資的比例上,都只佔很小的一部分。重組股對於我基金的整體業績影響不大。」

他一再強調自己的組合投資,實際上,這在業內人士中也得到了同感。一位公募投研人士就對記者指出,實際上觀察王亞偉的組合,他的業績是通過分散持股而實現的,很多個股的持倉量都不超過總資產比例的3%。

數據也印證了這點,以2010年王亞偉與他當年最主要的對手孫建波做對比。

2010 年年報中,華夏大盤共持有103只股票。其中,ST類股票4只,佔資產淨值的比例最高僅為1.66%,最低的只有0.23%,四者加起來也不夠資產淨值的 4%。而當年王亞偉在基金年報和上市公司年報中呈現出來的持股是103只,而孫建波的持股是85只。但是前者規模為77億,後者為126億,也就意味著以 公開數據計算,王亞偉每隻股票上建倉僅為0.75億,後者則為1.48億。

如果把時間線拉得更長一點,從2007年到2011年每年公開 數據呈現出的王亞偉在華夏大盤精選基金的持股數量來看,依次是115家、60家、82家、103家和95家,平均數為91家。而這些年,華夏大盤的年底規 模依次為56億元、30億元、63億元、77億元和63億元。

這意味著,從2007年到2011年,以華夏大盤為例,王亞偉在每隻股票上的平均持股市值為0.49億元、0.5億元、0.77億元、0.75億元和0.66億元。而這僅僅是基於其在公開資料中所能查找到的數據而得出的結論,「非常了不起」前述人士指出。

而對於小基金的質疑,前述投研人士就認為,王亞偉是個交易感覺很好的基金經理,實際上小規模、封閉式的基金更適合他。他指出,王亞偉其實是業內很早就開始採用批量組合下單方式交易的基金經理,而且這方面的能力突出。

孤獨:王亞偉的「擠出效應」?

王亞偉投資的秘密,也許只有他自己深得奧妙,但是市場對於他的質疑,還緣於他巨大的明星光環下的「擠出效應」。

一是對於公募基金乃至整個市場,除了重組股之外的投資模式的擠出。對此,王亞偉則直言,他的風格是「尊重市場、挖掘市場中被低估的投資機會。」過去的重組股投資僅僅是他發掘了當時市場未被發掘的機會。

更為重要的是,「一哥」在他離開的封筆之作中,已經詮釋了他對於「投資強調與時俱進」的說法,華夏大盤一季度的重組投資特色已經大幅度減弱。

王亞偉說,這是因為「重組股現在整體來看沒有超額收益」,「調整背後是我對市場投資機會發生變化的判斷。」

另一方面,他對於華夏團隊其他明星投研人士的「擠出效應」也多年來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質疑公司市場宣傳中對他的傾斜,是導致日後多個華夏出色投研團隊的離開主因。有人指出王亞偉擁有從券商到內部投研的單獨小組支持,別人無法比肩。

「除了業績出色,王亞偉在公司中表現出來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基金經理。」有華夏基金人士對記者指出。而他更是辭去投委會主席,徹底離開投研團隊人士管理工作,實際上只管自己的兩隻基金,具體投研部門的行政事務,由投資總監劉文動主管。

而或許更為重要的是,華夏本身投研體制決定了王亞偉實際上在資源上能否得到超公平待遇的傾斜。

和部分投資總監擁有絕對權威的基金公司不同,華夏基金的基金經理在自己管理的基金上擁有較大話語權,華夏基金的投資決策委員會負責判斷一段時間內證券市場的基本走勢,決定基金資產在資產類別間的分配比例範圍,基金經理只有少數重大單項投資決定需經投委會審批。」

而投委會對於基金經理個人的影響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次。

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2007年11月,大盤已經呈現瘋狂的時候,華夏基金投委會做出了歷史上第一次「強制性集體減倉」的決定,要求公司所有基金將股票倉位降低,積極抵禦市場系統性下跌的風險。同時,投委會對旗下各只基金不再考核在此期間的業績排名。

而事實上,這或是王亞偉在2007年成為「最賺錢基金經理」後,在2008年成為「最抗跌基金經理」背後的華夏團隊決策給予的支持。



「垃圾股王」王亞偉辭職 中國股市改革邁大步 中國基金教父下台 陸股野蠻時代終結

2012-5-28  TWM




操盤A股基金十三年,在市場締造淨值成長十二倍的傳奇經理人王亞偉日前辭職,在中國金融界投下震撼彈。法人分析,王亞偉下台,代表中國官方對A股的改革邁進一大步,也象徵真正的價值投資將在市場成為主流。

撰文‧周岐原

彼得林區(Peter Lynch)被外界譽為「二十世紀十大頂尖操盤手」之一,是因為他在一九九○年卸下經理人職務時,由他掌管的「富達麥哲倫基金」,規模從一千八百萬美元,茁壯到一四○億美元,投資報酬率高達二七六三%,成為實踐「價值投資」的傳奇經理人。

日前,有位號稱「中國彼得林區」的傳奇基金經理人辭職,他的離開甚至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結束,他是誰?又給中國股市帶來什麼影響?

他就是有「中國基金教父」之稱的前中國華夏基金公司副總經理王亞偉,在中國股市改革的高潮中,五月六日這位操盤明星突然宣布辭職,引發數千萬股民議論。消息見報後一星期,關於這位經理人的網路新聞累計多達二十萬則,影響力可見一斑。

基金淨值十三年成長十二倍「這是中國彼得林區時代的終結!」王亞偉離職消息一出,在中國引發鋪天蓋地的報導與評論,中國媒體紛紛將王亞偉與傳奇大師彼得林區對比。

巧合的是,王亞偉的操盤資歷與彼得林區相同,兩人都花十三年時間實際負責基金投資,同樣締造不凡績效。王亞偉操作的「華夏大盤精選基金」,在他卸任時淨值成長高達一一九九%。

有市場人士感嘆,在近年陸股頗為低迷的走勢壓迫下,王亞偉還能為操盤基金帶來十二倍的驚人成長,倘若他也身處在彼得林區的年代,績效說不定更勝一籌!

王亞偉曾自稱是「價值投資者」,但他之所以成為中國股市傳奇,歷年來他一再精選類似台灣全額交割股的「重組股」(代號前標記ST的垃圾股票),趕在這些企 業資產重組或被借殼上市前低價布局,然後漂亮收割獲利,是最主要的原因。只是這與一般投資界認知的「價值投資」,兩者之間有頗大落差。

專挑垃圾股 疑靠內線獲利「『劍走偏鋒』吧,只能說他(王亞偉)的觀念和我們很不一樣,ST股一般基金經理人是不能買的,他反而注意。」一位駐上海台資券商代表私下分 析:「市場有那麼多股票可以選,經理人卻選擇重組股,在其他國家是不被允許的。」從二○一○年九月恢復交易的「ST昌河」一役,可以了解王亞偉的投資嗅覺 有多驚人。

昌河原本是一家連續三年虧損的公司,因體質不佳遭停牌並進行資產重組,照常理推斷,應該沒有法人對這檔「垃圾股」有興趣。但暫停交易前,王亞偉操盤的兩檔基金大量買進,成為持股第二、第三大股東。

經過一年半等待,﹁ST昌河」受中航工業集團借殼轉型為工業股,復牌當天暴漲一六八%,不僅轟動市場,也讓王亞偉的基金獲利上億元人民幣。

大陸垃圾股多達數十家,正因為重組消息難以捉摸,王亞偉的投資「直覺」卻屢屢命中,難免讓市場懷疑,王亞偉是因為擁有內線消息,才能提前布局,在這片灰色地帶出奇制勝。

不過去年底,郭樹清由建設銀行董事長轉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全力改革中國股市,祭出嚴厲的下市法則,讓王亞偉一再獲利豐碩的「重組股」大門大力闔上。業界普遍認為,這才是讓王亞偉掛冠求去的主因。

「以後市場會越來越規範,監管趨向嚴格,A股裡有很多內線消息。」一位券商研究員坦言王亞偉離開基金業,代表中國股市叢林時代的結束(編按:集資籌資)。

陸股改革 關上暴富大門巧合的是,在王亞偉離職同日,郭樹清也在中國證券業創新大會上公開警告券商:「把投資者當傻瓜圈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法人直言,郭樹清全力推動交易改革,已在陸股掀起重大變化。

過去地方政府為促進就業和提升形象,即使上市公司體質再差,也千方百計挹注資源、重組資產以維持掛牌,藉此保護既得利益,令A股出現「只有慶生會,沒有告別式」的怪象,實施逾十年的下市規範形同具文。

如今連王亞偉都承認布局重組股的時機不再,個股不正常的重組將被下市取代,長期被視為「野蠻叢林」的中國股市,有機會朝制度化發展邁進一大步。

在王亞偉宣告辭職的記者會上,他還對記者分析,未來市場發展的方向雖然還不清楚,「但我比較看好藍籌股(大型龍頭股)的機會。」一位券商法人指出,這意味 陸股大行情即將到來,是王亞偉帶來的新啟示。他分析,陸股沉寂多年,官方又積極改革,等到修訂進度大致完成,「真正的價值投資才會成為主流,講基本面的人 才能在這個市場生存。」一位基金經理人離職,牽動全中國對證券業的檢討,甚至成為媒體連日報導的焦點,這恐怕是王亞偉始料未及的盛況。

王亞偉

出生:1971年

現職:無

經歷:中信國際公司、華夏基金經理人、華夏基金副總經理學歷:清華大學電子系、企管系畢業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