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7caecf0100o18f.html
很多人认为他们富不起来是因为自己挣的钱太少,如果他们能挣多一点钱,他们就能把这些钱节省下来,进行投资,从而实现钱生钱的良性循环。然而,这其实是一 种有害无益的假设,这个理论存在的问题是,这些抱怨挣的太少的人在最近几次加薪前,可能一直在说相同的抱怨话。事实是,成为百万富翁与你能挣多少钱之间几 乎没有太大的关系,你是否能够富起来,关键要看你平时对待金钱的态度。
当然,要分析你为什么富不起来,原因可以找出一大堆,不过,以下十个缺点可能最容易成为你发家致富的拦路虎:
1、太在意别人怎么看你的车:汽车就是一种将你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的交通工具,但是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很多人将汽车视为身份的象征,每隔几年 就会在车子上花上一笔钱,而不是在汽车依旧能用的情况下继续开下去,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投资。其实,车只是一个“代表”,你在衣食住等方面也喜欢看别人的 眼色行事,为了面子,打肿脸充胖子,结果永远也完不成最基本的原始积累。
研究理財習慣的「行為投資學」愈來愈熱門,點出許多人們經常忽略、又阻礙致富的盲點。
理財、投資,應該是件理性的事。
但是許多財務、投資專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卻發現,人們常常不自覺地跟自己的錢過不去!
研究這些理財習慣的行為投資學(behaviorfinance)愈來愈熱門,也點出許多人們忽略、卻足以妨礙致富的盲點:
1、風險性資產偏低
提倡理財教育的花旗銀行與法國Insead管理學院合作的調查發現,許多年輕人知道長期而言,時間、複利的威力可以增加投資報酬、降低風險,但當下卻因為怕損失,不敢輕易把資產投資在風險與報酬都較高的標的。
例如,如果有一盤丟銅板賭局,擲出正面可以贏兩百元,擲出反面則輸一百元。以概率計算,參加賭局的人平均每局可以贏五十元,幾乎穩賺不賠。
但是台灣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卻平均要可以連擲六十四次,確保必是穩賺不賠,才敢參加賭局。
相比之下,超過五成的香港人只要可以擲一次,新加坡人只要可以連續丟十三次,就會冒險嘗試。
2、你沒有想像中的會存錢,強迫儲蓄效果大
學界著名的《經濟研究季刊》刊登一篇報告,讓銀行客戶選擇要固定在每個月的哪一天把固定金額的錢存入儲蓄帳戶,還是隨時要存多少都可以。
一年後發現,這些選擇強迫儲蓄計劃的人所存到的錢,比自己決定儲蓄時間與金額的人,多存到八一%的財富。
3、你的卡奴指數比你想像的高
行銷學者普烈雷克與西蒙斯特針對麻省理工學院的企管碩士班學生進行一項實驗,問他們願意用現金還是信用卡、分別以多少錢購買NBA籃球賽的門票。
結果發現,傾向付現的人只願意用二八五美元購買門票;願意用信用卡的人卻願意花費六○六元。兩相比較,信用卡使人多花了一一三%的消費金額。
顯然,理財顧問們要大家剪卡或出門只帶現金、不帶信用卡,不是沒有道理。
4、購買過多耐久財
Insead管理學院的教授華頓布羅克等人在香港進行一項實驗,要七十二名消費者在五個星期內記錄所有的消費行為,包括花了多少錢、購買哪些東西、用什麼方法支付,以及這是炫耀性消費還是必需品。
結果發現,在這總計兩千多件消費中,受試者在購買炫耀性與非必要性商品時會即時、或盡快付清;但在購買耐久的必需品時,卻容易用信用卡或申請貸款。
因為他們認為耐久財可以使用很久,值得先買下再慢慢付清,而容易淪入貸款陷阱。
5、花錢時,想想比例原則
大家都認為,賺愈多錢時,消費佔總收入的比例會下降,存下更高比例的薪資。
但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這麼想,卻不見得這麼做。
《消費者研究期刊》刊登一項研究,問大家如果收入是九千元港幣,分別願意花多少錢在飲食、娛樂與購物。
接著再問,如果收入是五百元與十六二萬元,又分別願意花多少錢在上述消費。
結果發現,收入愈高,薪水用於消費的比例愈高。人們只注意到名目薪水的提高,可以花更多錢,卻沒有去計算,薪水中用於每一項消費的比例為何。
6、過度自信
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在一項財富趨勢研討會中,也提出不少人們在投資方面的盲點。
例如,人們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與見識,認為自己比較會選股、操盤,結果反而頻繁地轉手買賣股票、並且傾向投資高風險股票或投資過度集中。
同樣的是,瑞典的研究調查發現,有高達八一%的創業者認為,他們的生意一定會成功。
7、不願面對錯誤
有八成的投資人在需要現金時,會選擇賣掉已經賺錢的股票,留下賠錢的投資。
但是企業經營時,卻往往會留下有利潤的部門,結束虧損的業務,未來才能繼續產生收益。
所以散戶們應該重新思考投資哲學,不要再不願認賠殺出、抱著慘跌的基金或股票,期待它有一天會回春。
8、用不相關的信息來做投資決策
人們常受制過去的經驗或想法,而用偏誤的信息來分析未來與決定投資相關事宜。
例如,不少人擔心美國景氣走緩,而不敢投資美國股票。但近幾年的經驗顯示,股價的走勢跟企業獲利的關聯較大,不管美國景氣如何,許多美國企業都在新興市場賺了大錢。
如果執著於以往的舊觀念,就會與財富擦身而過。
9、羊群效應
不少散戶都有相同的毛病,放棄基本面而隨波逐流。結果,常常買在高點、賣在低點。
例如,在歐元剛上路那一段時間,不少投資人都盲從買入歐元、歐洲基金,結果歐元一上路,匯率就不斷下滑,當年,歐洲基金最後也多半以賠錢收場。
同樣的是前年日股大漲,結果許多投資人在去年搶進。沒想到,去年日本反而是亞洲漲幅最小的股市之一。
10、說得一口好財
投資最重要的就是要採取行動。
發現不少人勤於吸收、學習財經與理財相關信息,也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投資在哪些市場,卻因為忙碌、行情前景不確定或害怕風險,遲遲不敢出手,錯失不少財富。
要克服這種盲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定期定額,強迫投資。
甚至,更積極的方法是,在每年的第二季與第三季都選一天購買看好的市場基金。因為根據統計,每年的第二季與第三季,許多市場多半都會出現盤整,是投入的好時機。
| ||||||
香港最大的優勢,就是法治社會。 法律規則中,其中一個傳媒必須遵守的基本常識,就是案件在法庭沒有判決前,不能進行報導或評論,涉及ICAC的案件,則要求更為嚴謹,一般不能透露查案內容,過往就有傳媒因不慎「踩界」,而遭到檢控。 然而廉署為攞威,夥拍新華社拍片自我歌頌時「踩地雷」,知法犯法。 自從前廉政專員湯顯明酬酢風波,廉署遇上前所未有的形象危機。為了洗底,廉署與新華社旗下的新華電視合作,製作廉署四十週年特輯,宣傳片上更以「揭秘廉署運作機制」大作招徠。 然而當大陸電視台遇上回歸後的ICAC,郎有情妾有意便出事了!大陸電視台一面倒歌功頌德,報喜不報憂的作風,過度英雄化廉政公署,將已排期開審的許仕仁和新地涉貪案,與過往被廉署定罪如謝霆鋒、陳裘大等案件混為一談;其後又大鑼大鼓高調表示正調查湯顯明;又錯誤引述謝霆鋒頂包案資料,警員無罪變有罪。 法律界譁然,亦有法律學者指廉署參與及發放短片是「踩界」、「危險」和「非常不智」,亦直指廉署涉嫌干犯妨礙司法公正、藐視法庭和誹謗罪。 法律學者要求律政司介入,以免影響司法公正。而律政司也罕有立場強硬的,要求廉署作出澄清。 本刊調查期間,廉署即日剷除網上片段,動機成疑。 上月十四日,在廉政公署四十週年的酒會,特首梁振英、廉政專員白韞六盛裝出席,在場嘉賓獲贈送一隻「廉署四十週年特輯」的DVD,特輯記錄了廉署四十週年的威水史,其後廉署專屬頻道「廉署頻道」將片段放上網。夥拍的新華社旗下新華電視也不甘後人,指該特輯「目前覆蓋五大洲,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城市通過有線電視進入家庭,無線新聞頻道和亞視均可收看。」 揭廉署運作機制 負責製作該特輯,新華社副總編輯吳錦才今年二月曾向大陸媒體吹噓︰「為全面反映廉政公署運行機制和成功經過,我們從去年三月開始策劃拍攝這部紀錄片,攝製組先後獨家專訪了廉署不同歷史時期的四十多位關鍵人物,得到大量一手資料,內容權威詳實。」新華電視獲得「大量一手資料」,由此可見廉政公署在拍攝和宣傳影片時,都積極參與。上月,該特輯的宣傳片表明「揭秘廉署運作機制」,廉署高層全程配合新華社,廉政專員白韞六、副廉政專員黃世照、執行處處長李寶蘭坐定定接受專訪,攝製隊伍走進廉署內部拍攝,展示廉署內部風貌。但片段「娘味」十足,拍攝角度老土,如白韞六站在廉署總部天台「繑埋」雙手,鏡頭一百八十度「環迴」拍攝,顯得他雄姿英發;而執行處處長李寶蘭影得更絕,她拖著一頭烏黑長髮,塗上血紅色唇膏,憑欄遠眺維港海景,猶如八十年代MV。特輯亦貫徹大陸媒體一味唱好的精神,懶理法律後果。法律界其後對廉署四十週年特輯均譁然,指平時「密密實實」的廉署,為何會踩界,將未開審的案件與已被定罪的案件混為一談。有法律界更認為廉署急功近利,知法犯法,藐視法庭。本刊與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仔細研究廉署「出事」特輯,張達明也為之愕然,認為廉署嚴重踩界,妨礙司法公正。 罪狀一未審先判藐視法庭問題片段︰ 新地與前政務司司長世紀涉貪案,案件將於五月八日在高院開審,由陪審團裁決,許仕仁被指在二千年至二○○九年出任政務司司長等職務,涉嫌接受新地利益,包括免租入住位於香港禮頓山的豪宅,涉案金額接近四千萬港幣。法官一月預審時,曾下令傳媒不得報導預審內容,避免影響陪審員判決。特輯畫面播放許仕仁步入法庭和新鴻基中心片段,竟由廉政專員白韞六說︰「廉署不會驚因為呢個人官位有幾高,或者佢嘅生意有幾大,我哋(ICAC)就有所畏懼,(貫徹)『無畏無懼』嘅精神。」接著片段大爆調查內幕︰「為咗調查呢宗案件,廉政公署特別向立法會申請執行處,增設一個助理處長的編外職位,任期由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至二○一五年六月十五日,以處理案件調查以及審訊前準備工作,並且成立一個由高級調查主任至文書等,一共十六人臨時特別職務調查組。」鏡頭一轉,畫面竟然顯示多個已被定罪的人物,旁白語帶雙關︰「雖然許仕仁是廉政公署檢控的最高級政府官員,在他之前,一些在政府中職位相當高的官員,亦都被檢控過。」然後便一一詳談被廉署檢控的個案,如「律政署四大天王」,前署理副刑事檢控專員胡禮達、二○○二年頂包案主角謝霆鋒,以及二○○二年高級警司冼錦華案。其中冼錦華案,旁述說︰「(該案是)廉署引用普通法中,有關公職人員行為失當案例,執法最有影響力的案件。」 法律意見︰ 張達明認為片段會影響該案陪審團的裁決。他說︰「廉署播許仕仁的片段,佢不單只高調提及廉署不畏權貴地進行檢控,接著播出以往成功檢控高官的片段,加強公眾感覺(錯覺)︰廉署檢控一定是有證有據,一定是好實在,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後,更定下上庭審理日期,在此情況下可能影響陪審團將來的判決,在此情況下,若果法庭認為此片的內容與形式,有實質風險影響陪審團意見,此做法會構成藐視法庭。」他又指出︰「藐視法庭罪行的有機會妨礙司法公正,影響陪審團的裁決,過往亦都有案例,當傳媒在有陪審團審訊的刑事案件,作出報導,結果律政司檢控有關傳媒,成功入罪。」 廉署回應︰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廉署有份贈送DVD及在其網頁發放片段,程序上應先諮詢律政司意見,但廉署繼續死撐︰「對於專輯提到的案件,我們理解是敍述廉署歷年來受公眾關注的調查工作,及因應調查結果作出的檢控,顯示廉署依法及無畏無懼的處事原則。」不過廉署回答後又覺理虧,於是又補充一句,會「徵詢律政司意見」。 律政司回應︰ 「律政司正向廉政公署瞭解事件,並會掌握準確的詳細資料後,研究事件對待審案件的檢控有否任何影響,及決定是否需要作出任何相應措施。」 罪狀二中立成疑問題內容︰ 特輯詳談前廉政專員湯顯明涉貪案,「由現任廉政專員白韞六,成立一個由他親自領導的調查小組,及其他人員展開刑事調查。是廉政公署四十年來首次調查卸任的廉政專員,廉署內部也有強大的監督機制。」說明由L組負責調查,小組由一名執行處處長管轄。 罪狀三 誹謗警員問題內容︰ 「廉政公署而言,喺法律面前,明星與庶民平等。」說得多冠冕堂皇,二○○二年三月二十三日謝霆鋒頂包案,廉署只在內文報導原審的結果,「警員劉志偉因收受利益,被判入獄六個月」,但實情是劉於二○○四年十月十八日在終審法院上訴得直,獲判無罪,終審法院在判詞指定罪有違常理,案件衝擊警隊士氣。 法律意見︰ 張達明說「這對警員非常唔公平」,廉署誤導公眾,有機會誹謗警員。 廉署回應︰ 資料蒐集由新華電視負責,其間廉署應邀提供協助,但會聯絡新華電視澄清。(廉署回應中並沒有提及自己發放片段的責任) 律政司回應︰ 律政司會「提醒廉政公署向有關製作單位作出澄清,劉志偉一案中上訴人在二○○四年十月十八日的定罪上訴已獲裁定得直,且案件並無發還重審。」而就警員涉及被誹謗,警方發言人表示,會跟進瞭解。 影響裁決結果 廉署四十週年特輯問題多多,隨時手尾長,前執行處處長徐家傑回憶在廉署工作︰「案情會有限度披露,但真係告咗就唔講,淨係講啲charge嘅啫,大家喺法庭睇到嘅嘢。「主要不想影響案件的最後結果,假如你(案件主管)胸有成竹,咁樣對被告不公平的審理,執法和司法不公正,咁你咪白做咗囉!」今次廉署如此大膽挑戰法紀,新地和許仕仁若認為特輯會影響陪審團的決定,隨時可申請「永久終止聆訊」,而新地發言人表示︰「不會評論案件。」 傳媒也被檢控 傳媒報導法庭案件,必須準確和嚴守法律條文,稍一不慎便會觸犯法例,過往傳媒曾因法庭案件被執法機關搜查,甚至被控告藐視法庭。二○一三年轟動全港的大角咀弒父母碎屍案,律政司控告《蘋果日報》及《爽報》的總編輯及負責採訪的記者藐視法庭,律政司指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後,兩份報章刊登被告的專訪,要求法庭判處罰款及監禁。《壹週刊》於九四年,刊登一篇關於張五常控告《東周刊》的誹謗案,《壹週刊》在陪審團未有裁決前,報導張五常在誹謗案所花的訟費,律政司認為報導有可能影響陪審團,控告《壹週刊》及總編輯張劍虹藐視法庭。九七年,上訴庭裁定《壹週刊》及總編輯張劍虹罪成,分別罰款二萬五千元和五千元。二○○四年七月廿四日,律師林炳昌在「先科國際」造市案,涉嫌干擾證人,妨礙司法公正。林炳昌被指與大律師艾勤賢,向女記者披露廉署受保護證人資料,其後廉署搜查七間報館及記者的住所,被指妨礙新聞自由。 |
1月7日,在熔斷機制正式啟動的第四天,A股在開盤後半小時內連續觸發兩檔熔斷閾值,隨即提前收市。連續的市場暴跌已使得場內杠桿資金暴露被平倉的風險。
周四市場大跌後,《第一財經日報》走訪的多家券商營業部情況顯示,維持擔保比例瀕臨警戒線的融資融券客戶出現明顯增多。多位市場人士強調,市場恐慌情緒加劇,融資盤再次面臨平倉風險,在當前A股觸發熔斷後即停止交易的背景下,流動性受限還將加劇券商自身風險。
“最好是不要走到讓券商去強平的地步,那樣拋壓會激,尤其有了熔斷機制後大家會更慌,都知道買盤買不進來,所以會搶著跑。”一家券商營業部資深理財經理說。
融資客平倉風險再起
1月7日二次熔斷後,一家大型券商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其所在券商在當天下午已召集各分支機構,就熔斷機制對融資類業務的影響召開了最新工作部署會議。
會議通知,由於熔斷機制在四天內發生兩次,對融資融券、股權質押、收益互換、分級基金杠桿份額等融資類業務有一定影響,因此將召集相關部門進行培訓,“務必做好融資類客戶的風險提示、風險防範和安撫工作。”
交易一線的券商營業部,兩融業務風險提升的苗頭更為明顯。
招商證券上海一家營業部相關工作人員稱,周四已向多位兩融客戶提示平倉風險,未來兩天面臨平倉風險的客戶可能還會逐步增多。申萬宏源某營業部現場內,一位客戶經理也表示,投資者目前仍對熔斷制度不熟悉,加之離岸人民幣貶值、減持禁令將解除等種種因素的作用,導致今日出現恐慌性拋盤,該營業部目前面臨平倉風險的兩融客戶也有增多,並已在加緊對客戶進行風險提示。
“在上午熔斷並收盤後,我們同事迅速的拉出兩融客戶情況來看。周一觸發熔斷時,我們營業部里維持擔保比例到1.5(即觸及150%警戒線)的用戶只有3個,現在已經有十多個了,並且新增的這類客戶中還有機構客戶。”上述券商營業部理財經理說。
該理財經理還表示,其所在營業部的兩融業務激進程度在該證券公司內處較低水平,尤其在去年“股災”後一直對客戶倉位控制等引導工作,目前風險較大的很多客戶,有一部分是去年九、十月份搶反彈時加杠桿進場的。
“兩融平倉的危機值得擔憂。很多融資盤在上一次熔斷後還在等機會,尤其這些投機性很強的人,越跌可能越不願止損撤離。但現在兩次熔斷後可以看到,一旦觸發後交易的時間非常短。比如周四首次熔斷後恢複交易時,可能連掛單、撤單的時間都來不及。如果手中的股票多,或者有的股票並沒有直接跌停,就更不好處理了。”該理財經理稱,當前熔斷機制並不利於市場流動性,若股指繼續下跌會加速兩融強平的蔓延,進而引發危機。
上述大型券商內部人士也表示,與去年“股災”時的兩融平倉危機相比,這次情況更為複雜,恐慌心理和拋壓聚集後,將會直接熔斷並停止交易,強平從理論上都強平不掉了,對券商來說風險更大,沒有特別好的補救措施。
兩融風險加劇
制度設計對市場流動性的影響,疊加內外環境中多方因素的影響,市場對於兩融業務風險的警惕正在逐步加強。
在1月7日上午銀河證券的電話會議中,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就強調,開年以來股市暴跌引發的兩融爆倉風險已不容忽視。目前,場外配資清理基本結束,而場內融資余額仍然較高,股市連續暴跌容易引發此類資金的風險。
在熔斷機制啟動前,兩融交易在去年底已趨於平淡。Wind統計顯示,自2015年12月31日起,融資盤已連續4個交易日凈流出,截至1月7日,滬深兩市融資融券余額達1.13萬億元。“後續若市場持續下跌,兩融風險將逐步暴露。”孫建波強調。
此外,聯訊證券分析師郭佳楠還表示稱,2016年開年以來個人換匯額度重啟,1月8日限售股將迎來解禁高峰,均使得當前資金面承壓,在周一指數大跌並觸及熔斷後,當前投資者應謹防短期恐慌性拋盤引發的兩融余額快速回落,以及由此形成負反饋效應。
“策略上,規避近期將要面臨解禁的個股,尤其是漲幅超過50%、解禁市值占總市值比例超過30%、估值較高的個股可能出現較強的拋壓。”郭佳楠說。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在今年4月新聞中,科比退役算得上一件大事兒。有人說,科比可以從籃球場上退役,但他不可能從他的財富中退役。在西方,在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框架下,科比的律師定是給他做了妥善的安排。
不只是面臨退役的知名運動員們,比爾·蓋茨家族、魯伯特·默多克家族、洛克菲勒家族、肯尼迪家族、班克羅夫特家族等全球資產大亨,都在通過信托的方式來管理家族財產,以此來保障子孫的收益及對資產的集中管理。
但是中國的富豪似乎沒有那麽幸運。目前,在國內富豪家族財富傳承中,主要有兩大財富目標,一是財富的保值增值,二是財富傳承。
在財富傳承中,家族信托的形式雖然近年來也正在國內興起,尤其得到許多民營中小企業家的青睞,但從其信托運作模式的普遍信任機制及與之適應的政策法規完善程度來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信任機制待建
胡潤百富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高凈值人群資產配置白皮書》稱,2015年,中國高凈值人士的數量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千萬富豪和億萬富豪人數的年增長率雙雙突破10%。全國共有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高凈值人群數量超過5萬人,分別為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和四川。
而能夠解決財富安全保障、財富傳承的家族信托正在成為高凈值人群關註的財富管理工具之一。
但很多人認為家族信托至多只是一種產品,並不標準化。這是早幾年的普遍情況,當時不少機構是考慮投資,不是資產保全、不是財富傳承。中凱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陳凱認為,前者是理財信托不是家族信托。“這兩個,除了都叫信托,沒有任何共同點。”
雖然從2013年平安信托首推家族信托產品,拉開了國內家族信托的發展大幕。此後幾年時間,私人銀行、信托、第三方理財等機構紛紛加入了市場蛋糕的爭奪中。但目前看來,家族信托的接受度依舊不高。
傳統的融資類信托產品方面,因宏觀經濟增速下滑、企業不斷降低杠桿、房地產企業和地方政府投資下降導致融資需求出現一定下滑,同時信托項目的兌付風險逐漸暴露,過去兩年里信托行業增長的“高速列車”開始放緩,投資人面對高收益的融資類信托產品時表現得更加理性了。貝恩公司發布的《2015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個人直接持有的融資類信托產品余額年均複合增速從2010年~2012年的約60%下降到約40%。
按照海外的一般運作形式,家族信托客戶須將資產交給信托公司打理,一旦交給信托公司後,資產的所有權即不歸其本人,而由信托公司作為受托人按照約定支配,資產的收益權則可根據其意願指定受益人取得。但在中國,缺少契約文化的現實阻礙了富人們對家族信托的信任,特別是民營企業家背景的高凈值客戶對家族信托尤其是對其中的“財產權剝離”很沒把握,不敢放手也不願放手。
“人們不了解家族信托這個東西,它有什麽好處什麽用處、怎麽用,所以它的接受程度相對比較低,所以大家現在做的都是市場培育過程。”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李魏表示。
全面的家族信托管理理念薄弱,對家族信托高端客戶的投資者教育有待加強。信托的基礎為信任,信任的前提是“充分了解”。
“當我們面對客戶的時候,互相信任的機制是非常關鍵的,其實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是跟客戶的交流、如何建立新的機制。”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有限公司家族財富管理部總經理朱閔銘說,對於東方人來講,他更希望他的財產是由東方人、中國人來管,一旦信任一個人以後,便會永遠信任他。
政策法規需完善
不少專業內人士詬病家族信托的局面沒有打開一定程度是因為國內目前的相關的法律制度與司法判例尚不健全。“中國的《信托法》也不錯,可以用,但是離健全還是有距離,就像一個法制從0到100分,我們現在可能只有30分。”李魏說。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家族信托受限於一些政策法規。首先,財產登記轉移等配套制度不夠完善。根據《信托法》,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財產及財產權利,包括房地產、藝術品、遊艇等實物資產,原則上均可以作為信托財產。但在實際中,由於涉及信托財產的登記、轉移等配套制度不完善,特別是對於信托財產的非交易性過戶登記存在一定操作障礙,目前國內信托業務主要為資金信托業務,很多投資領域也受到限制,這為開展家族信托帶來了障礙。
其次,中國現行稅收制度尚未針對信托財產所有權與收益權分離的特點設計專門的稅收制度,從而在涉及信托的營業額,獲得收益的個人所得稅、房產轉讓的房產稅,股權轉讓的印花稅、增值稅等征收方面產生了大量的重複征稅現象,這些稅收大大降低了個人資產大部分為股權、房產等非現金持有的高凈值人群設立家族信托的熱情,而且中國不動產和股權過戶稅負偏高更是給推動家族信托設置了不少的障礙。
另外,在國外,人們通過家族信托托管家族企業股權等金融資產,實現傳承。但在中國,由於《信托法》未就股權資產管理作出明確規定,如果家族信托采用信托持股的構架,將無法對企業所有權、管理權以及分紅權的清晰劃分提供法律依據,一旦發生委托人死亡等突發事件,如何確定企業的管理者將成為複雜難題,缺乏明確出路。
同時,監管細則也束縛家族信托業務開展。如關聯交易逐筆事前報備問題。由於家族信托涉及大量資產配置業務操作,都屬於監管部門認定的“關聯交易”,因此需要逐筆上報,降低了投資的時間效率。合同報備和信息披露與客戶隱私需求沖突,由此導致的個人財富等隱私信息的曝光風險可能導致大量優質高凈值客戶流失。
那麽世界上有沒有健全法律制度的範例?“沒有絕對健全的法律制度,都是在一步步更新的。一個法律制度不完善的時候,換一個角度,它就是限制最少。”李魏認為,至少目前而言家族信托的可保護的範圍,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界定,至於其他的細節問題,可以結合其他的法律,再沒有的話,也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結合中國的國情,形成中國的家族信托。“我們只有實踐多了、案例多了,甚至糾紛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層面才會被重視起來。”
如何把中國的家族信托落地做好?“還是要高度仰賴信托的架構和條款的設計。”最後,中倫(上海)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龔樂凡指出。
在中方發出文章警示“當前中英關系正處在一個重要歷史時刻,相互尊重和信任更顯彌足珍貴”之後,英國政府表示,仍希望同中國維持強勁的雙邊關系。
9日,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金融時報》刊發《相互信任是中英合作的基礎——欣克利角考驗中英互信》的署名文章。對此,外媒多解讀為“中方對英發出警告”。
在此前甚囂塵上的關於核電站安全的問題上,劉曉明犀利地指出:“我們從不擔心外國公司會控制中國的核電站。事實證明,正是這些國際合作成就了中國核電產業的快速發展。”
英國政府發言人隨後強調,因成本效益問題,英國政府對於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的開工進行推遲,這並不代表對中國的熱情已經冷卻。
7月28日,英國新政府突然宣布,將英中法三國合作建設的欣克利角核電項目的簽約推遲到秋天才做決定。英國的反複行為招致了法國不滿和其他遊說群體反撲。在工會壓力之下,法國執政的社會黨在當地時間9日發表聲明稱,對於法國在此項目中繼續參與持保留意見,並表示對於法國電力集團(EDF)的計劃持“結構性憂慮”。
英政府忙滅火
在署名文章中,劉曉明提出欣克利角核電項目不是臨時起意、倉促上陣的,而是英、法、中三方本著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精神,經過深思熟慮達成的重要成果。
劉曉明指出,在英、法、中達成合作協議前,英法兩國有關部門和歐洲委員會均對欣克利角項目進行了研究論證和審批,相關企業和媒體也就項目的投入產出成本、施工工期和技術安全性等議題進行了廣泛深入討論。
“正是由於英國的開放,中國已成為英國在歐洲外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英國亦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之一。過去5年里,中國對英投資超過其在德、法、意的投資總和。”劉曉明在文章中對中英貿易和投資往來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同時指出, “這些成績的取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英雙方堅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如果說英國的開放是中英合作的條件,那麽相互信任則是中英合作的基礎。”
劉曉明在文章中呼籲:“希望英國繼續對中國開放,希望英國政府繼續支持欣克利角核電項目,盡早做出決定,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對於劉曉明大使的文章,英國政府發言人緊急回應:“中英仍在一系列廣泛領域進行合作,從全球經濟到國際事務,且我們將繼續尋求同中國維護強勁的關系。”還表示:“該決定關乎這一巨大工程,因此,新政府對此仔細斟酌是正確的。”
據《衛報》報道,英國財政部消息人士也指出,剛剛訪華的英國財政大臣哈蒙德對於中國對英國投資的承諾不會輸於他的前任奧斯本。
哈蒙德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稱:“英國將始終維護同中國的全球戰略和經濟夥伴關系,在英國脫歐之後,我們同其他歐盟外夥伴的貿易關系將比以往更加重要。……我們同中國的關系為兩國人民帶來實質好處。英國是中國在歐投資最多的國家,英國企業也積極參與中國的經濟發展。”
欣克利角核電站效果圖
回應安全問題
此前,多家外媒指出,英國新政府做出上述暫停決定,幕後推手是英國首相的幕僚長蒂莫西,原因是出於對中方參與所產生的安全問題的顧慮。
9個月前,蒂莫西發過一篇《政府正在把國家安全賣給中國》的文章,他在文中質疑卡梅倫政府為追求經濟合作而低估國家安全問題。
對此,劉曉明大使在文章中對被媒體炒得最兇的安全問題指出,一方面“英國的核能監管體系和法律制度是世界一流的,英國政府監管部門有豐富的經驗,也有充分的能力保證核電站的安全。中國發展核電30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運行業績和安全水準,在核電發展和監管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國際機構的高度評價。同時,英、法、中三國都是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成員。”
另一方面,“建設核電站投資巨大,風險亦大。核電領域的多國合作是國際通行做法。”他指出,“中國的許多核電站都是通過國際合作建成的,其中有美國公司、加拿大公司、法國公司、俄羅斯公司。有國際規範的監督管理制度作為保障,我們從不擔心外國公司會控制中國的核電站。事實證明,正是這些國際合作成就了中國核電產業的快速發展。”
嫌電價太貴?
劉曉明認為,發展核電是英國自身能源規劃的實際需求。
“近20年來,英國的核電發展有所停滯,現有的15個核電站大多數已達到設計壽命,正漸次退役。” 劉曉明提出,英國《能源白皮書》預測,到2025年全英將只有一個核電站仍在運行,英國電力供應將面臨重大短缺。核電相較於其他的現代清潔能源,有著運行成本低、維護技術成熟及發電穩定等優點,自然成為英國解決電力需求的重要選項。
不過,從英國政府到媒體,各方都把對欣克利角核電站的主要質疑放在價格方面。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刊登的文章代表了對該項目的部分批評觀點:“有關安全問題,這很可能是誇大了的,但是欣克利角核電站的計劃看起來不那麽劃算。”
批評人士們認為,其一,欣克利角核電站的電價是在2013年全球能源價格崩盤之前達成的。其二,全球能源格局將進一步發生大變革,而現在就將電價鎖定到2060年並不那麽明智。
具體而言,為了促進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的推進,英國政府保證,以2012年的水平為基準線將電價設為92.50英鎊/兆瓦時(MWh),且將持續35年之久,此價格是目前市場價格的兩倍,但已經得到了歐盟相關司局的批準。
上述《經濟學人》文章提到,未來包括太陽能和離岸風能在內的新能源所產生的電價會更有吸引力,而過去六年中太陽能發電和離岸風能發電的進展就證實了這種看法。
《經濟學人》文章末尾幽默地表示:“所有這些選擇都可能比欣克利角要便宜,選擇新能源這一策略可以幫助延緩時間並看看還有什麽新科技將浮現。不過也有可能,無論怎樣這些也還是來源於中國。”
2017-11-05
姚斌(一只花蛤)
證券市場紅周刊
價值投資靈活多變,從不畫地為牢。正如巴菲特在《格雷厄姆和多德部落的超級投資者》的演講里所展示的那些投資者那樣,他們在一個共同的前提下很少有相同的投資組合,並且風格迥異而多樣。
如果這些案例還不能說明問題的話,那麽,基爾科•卡堅贊的《華爾街金融大鱷》可以作為最好的註解。
卡堅贊的這本著作成書於2000年前後,中譯本於2001年由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目前已成絕版書。在這本書中,卡堅贊采訪了18位價值投資者,他們都是才華橫溢的共同基金經理。這其中,有人們耳熟能詳的克里斯托弗•戴維斯和比爾•米勒。由於文章篇幅原因,我從中選出5位進行審視和解讀。
只買大盤成長股的弗雷德·阿爾傑
弗雷德•阿爾傑專註於大盤成長股,他買的是美國增長最快的公司的股票,比如思科、亞馬遜和雅虎等,這也是他理想的公司:有好產品,快速成長,在創造性的管理下,進行著生機勃勃的事業。價格不太重要,只要公司繼續盈利。
當對股票進行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地評估後,他就確定一個“目標倍數”,也就是售出時所期望增長的倍數,即預期收益,算出至少未來五年的盈利預估值。他稱為“潛力增值”,一旦達到潛力增值後就縮減倉位。
阿爾傑並不想買進然後永久持有股票。因為他認為
1、能夠值得多年持有的優秀公司極少;
2、你並不知道自己已經發現了一個優秀公司。如果公司基本面有任何問題,他都會立刻拋出。
一只股票變成虧損股最普遍的原因是基本面不好。你覺得它應當增長30%,但只增長了20%。這樣的股票一旦股價下降,可能有兩個反應:也許是增持的大好時機,或者是有人知道你不知道的某些事情,因而它可能很糟糕。這種事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律,投資者必須了解公司了解它下滑的原因可能是什麽。
有趣的是,阿爾傑竟然還堅信技術面分析,不過他並不將其作為選股的唯一基礎。這是18位投資者中僅有的一位,這讓我想起了安東尼•波頓。波頓也是價值投資者中少有的會運用技術面分析的大師。
專註科技股的布魯斯·貝蘭斯
布魯斯•貝蘭斯專註於高科技,尤其是通訊和計算機網絡工程領域。對於價值,貝蘭斯要求“有伸展性的價值”,這就意味必須從基本面入手。
他喜歡有進入壁壘的、有專利品牌的、生產專利產品的公司,它們常常有能夠做杠桿使用的巨大市場份額。然後尋找好的管理層,在經營上真正懂得如何管理企業,在財政方面十分精細高明,並且本身擁有大量股份,以股東的利益行事。
貝蘭斯十分崇尚本傑明•格雷厄姆,並且運用格雷厄姆方法進行投資。他曾經在氣息奄奄的電話公司股票上獲利豐厚。
貝蘭斯拒絕追漲,經常自問期望得到的回報是什麽。要是僅僅股價上漲,他並不認為非得持有它。他要求價廉物美,或者買一個有好估值的優秀公司的股票,或者買一個有優秀估價的好公司股票。
貝蘭斯喜歡對股票高度集中持有。他認為,也許有5只股票是你的最愛,另有10~15只是好的,但是相互之間沒有什麽區別。他不相信諾亞方舟的方法。在諾亞方舟上,樣樣東西都是兩個,最後竟弄出一個股票動物園。
針對盈利股,他認為擁有優秀管理者的優秀企業數量並不多,如果公司大獲成功,他寧願攥著不放。對於不懂的東西,他會說“不”,寧願失去一個機會,也不願損失真正的錢。
專註偉大公司的格倫·比克斯塔夫
格倫•比克斯塔夫專註於偉大的公司,他有一套長期持有的哲學思想。這就是,在股市上創造真正財富,是通過長期持有偉大的公司,年複一年、卓有成效地參與他們的成功而實現的。
如果回首觀察某些偉大的公司在股市上創造出來的財富,就會發現它們是由多少年來翻了多少倍的個股創造的。好的企業不會泛濫,所以應當將投資對準辨認它們,並盡可能地持有好股。
比克斯塔夫尋找的就是這樣的“完美的類型”。他要弄清它們為什麽成功,是不是可能模仿複制,有什麽特色成就了它們的偉大、長期成功的故事。
比克斯塔夫觀察到,一個偉大的企業具有容易識別的經營優勢。它做起事情來比競爭對手更有系統性,這些優勢一次次地表現出來。它通常分為兩類:一個常常是產品的優勢,出售的產品是不同的、獨特的或者是專利的,絕對難以複制,這就是一個偉大企業模式的基礎。另一個就是公司發現了更加有效的做事方式,這是成本結構優勢。當它擴大經營規模時,這些優勢便可以為企業增加活力。如果沒有享有這兩個優勢中的一個,頂多就是個二流公司。
那麽,偉大公司會被超越嗎?肯定的,因為事情永遠在變化。但是對它們的投資是因為優勢在它們一邊,在相對的一段時間里,他們被超越的可能性很小。在這個意義上,這就是比克斯塔夫投資方法的全部精粹,他在尋找幾乎不可能被超過的事物。比克斯塔夫的方法讓人想起了查理•芒格。
專註小盤成長股的詹姆斯·卡里南
詹姆斯•卡里南專註小盤成長股。他認為,公司越小,追蹤起來比大公司越有意思。如果一個公司能維持高成長的速度,它最終會被低估。而要做一個成長型投資者必須要具備某種智力、某種樂觀主義。
他一向以樂觀的態度看待優秀企業和營業收入高比例增長的成長型公司;他相信複合的力量可以永遠讓他擺脫困境;他很喜歡發現和探討令人興奮的新事物;不喜歡因市盈率低而買進,他要的是本壘打,是3倍;他想要那些華爾街還沒回過神來的、在新行業中有多倍收益的贏家。
卡里南用4個標準去評估一家公司,構建一個投資組合。這4個標準分別是:
1、必須有專利或者專賣的優勢,可以使他們在正在浮出水面的新行業中得到一個立足點。
2、這個優勢可能是無實質性的,但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市場策略或者關系。
3、獲得了市場份額的公司。身處新興的成長性市場,但沒有獲得市場份額的公司,即使增長了30%,如果市場增長了50%,這樣的公司股票也不會有良好的反應。
4、高邊際或者基於資本高回報,也就是超出10%的營業毛利或者超出17%的權益資本利潤。這樣就可以肯定其專利專賣優越程度的等級。
具備了專利專賣優勢,高速增長,不斷擴大市場份額,並且有良好的商業模式或者是優秀的管理層,他就很可能買進。但是,沒有太多的公司具有這樣的品質,那才是它們便宜的原因。在卡里南身上,可以看到彼得•林奇的影子。
尋找“粹中之粹”的弗雷德里克·雷諾茲
雷諾茲的“粹中之粹”指的是未來可能成為行業領頭羊的公司。雷諾茲選擇的公司業績要求在平均增長水平以上,比如13%增長率,但未來三年內可能達到40%或更高一些。它們的管理層好,單位增長率強,知名品牌,又有制定價格的能力,通常是行業中的老大或老二,能跟上經濟規模和全球的增長,資產負債率沒有超過30%,是能創造利潤、有很高回報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可能是中等規模,但未來將會有飛躍發展,快速增長,銷售額達到數十億美元。
雷諾茲采用分散投資的方法,股票的種類很多。他要投資的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司。他要努力進入的是未來5~10年內的新行業領域,也就是新技術領域,比如思科、戴爾、惠普和IBM等等。因為技術將引領全球市場,並使之增長。他認為華爾街有許多公司總是尋找便宜的股票,他們在付出較低的市盈率自己騙自己,結果得到的只是可憐的前景。
雷諾茲持有許多與巴菲特相同品牌的公司,在他的身上有著巴菲特的影子。因為他覺得可口可樂依然是舉世公認的飲料業巨人,微軟是最佳品牌的公司。他對於進取型投資堅定不移,深信進取型投資管理人在長期的股市上能夠取勝。因為他認為,類似於微軟這樣的公司每天都在為他工作。
雷諾茲的公司只有他一個人,因此這是一家“一個人管理的公司”。這在18位基金管理人中很少見。
結論
這18位基金管理人的成功原因都不相同,選擇公司的方式都不一樣,風格大相徑庭,但是都能夠從價值與價格之間的錯位來思考投資,不會因為市場偏愛高價的成長性股票而放棄對價格關註的紀律。
他們通常都會采用一個集中的方式,將投資集中於幾個最好的主意上,因為持有的股票只數越少,決勝市場的機會就越大。當然,專註小公司的管理人似乎例外,因為本質上這樣的公司傾向於劇烈的波動。這就是一個共同的前提。
他們會緊跟行業的領頭羊,買好公司。這樣的公司具有壓倒優勢的市場份額,是行業中的老大和老二,看中知名品牌,把股票看成擁有企業中的部分所有權,在這家企業上待上很長的一段時間。如果一家企業盈利讓人失望,若是短期的,他們會減持。若是物超所值,他們會出局;若是最初買入理論被證偽,他們也會出局;若是發現更好的標的,他們會更換。
當然,他們也不需要手腳麻利地出售最大的盈利股,因為持有一家真正的優秀公司,其上升的潛力總是無限的。他們決不輕估管理層的重要性。他們認識到,如果沒有第一流的領導,偉大的產品也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他們放眼長期,沒有試著戰勝市場。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註重短期的市場變化,就有可能喪失了高瞻遠矚的能力。
(作者為獨立投資人,著有《在蒼茫中傳燈:一個投資者20年的知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