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风扇大王”之子拟出让蚬壳电器控股权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12/20090812030503920.html


每经实习记者  杨可瞻

        蚬壳电器工业  (00081,HK)日前发公告称,该公司目前正与独立第三方(认购人),磋商 有关该公司可能进行集团重组及可能发行新股份,一旦该事宜付诸实行,将导致该公司控制权变动。蚬壳电器还指,预期认购人将会于交易完成后提出全面收购建 议,不过目前并未就磋商订立协议。

        蚬壳电器目前的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是翁国基,而其父亲正是被人们称为“电器工业奇才”闻 名海外的“风扇大王”,传奇实业家翁祐。正是在翁祐的锐意创新和不懈努力下,当初破烂不堪的小厂才逐步发展成为了当今流通市值高达19.63亿港元,实力 雄厚的庞大跨国电器制造商。

        那么由翁祐辛辛苦苦、一手打造的电器制造业王国控制权,可能易手一事背后到底可能又有着什么样的企业思考和策略呢?

        据 蚬壳电器公布的资料披露,该公司三大主要业务为产品制造、科技项目以及投资拓展,其中产品制造业务主要由传统核心业务——家用电器产品、电子生产服务 (EMS)等构成,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拓展业务则主要涉及房地产,其中包含了房地产开发、投资和交通运输。

        于2005 年,蚬壳电器收购了中国光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控制权,蚬壳电器表示,此举为该公司业务组合注入策略性的重要项目外,还为国内房地产业务带来了更多商 机,此外在房地产投资方面,蚬壳电器地产投资包含了工业及商业项目,地域遍布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北美洲。

        就在本月蚬壳 电器曾宣布,其附属公司深圳市建地与惠州众望,于公开拍卖中以9292.74万元人民币,共同投得一占地19.7万平方米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以进一步提升 该公司于中国内地的物业发展项目,不仅如此,之前还盛传该公司欲将地产业务分拆上市,更令市场猜测蚬壳电器主要业务发展方向,将不再是过去的家电制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2

從彰化蜜餞小販到中國千億營收輪胎大王 正新創辦人羅結 84硬漢傳奇

2009-12-21  今周刊





半世紀前,正新集團董事長羅結只是一個挑著扁擔,在彰化鄉下賣蜜餞為生的小販,憑著過人的膽識,以及幾近於固執的執著,打造了傲視全球的輪胎帝國。

今年正新營收逼近千億元,是中國第一大輪胎廠,他個人更躋身台灣前10大富豪。84歲的他,中風二次,卻仍帶領集團攻城略地,這位新科富豪,他的成功傳奇,值得你我關注。

撰文‧李建興

一件一百二十億元的投資案,需要考慮多久?﹁我們評估一個星期就決定,毫不遲疑!﹂正新橡膠總經理陳榮華說。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彰化縣長卓伯源一早就領著縣府一級官員,引頸企盼地等待著,他等待的不是別人,就是正新投資人每年只能在股東會見到一面的正新集團董事長羅結!

羅結當著卓伯源面前大筆一揮,一件巨額的投資案馬上定案,今年全亞洲最大的輪胎投資案,就落腳在目前仍是一片甘蔗田的彰南科技園區,彰化縣也馬上憑空增加二千五百個就業機會,他的氣魄令人吃驚!

這位已經八十四歲的董事長,不僅是彰化縣的企業投資大戶,更是足不出戶的中國輪胎大王。每天有一百萬條四輪、二輪車胎從正新中國五家工廠生產線進入大陸市場,產能稱霸中國,正新同時也是全球第十大輪胎廠,集團市值近一千二百億元。

傳奇典範

白手起家躋身台灣十大富豪當電子業、金融業遭金融海嘯衝擊,營收、獲利下滑之際,羅結領軍的正新集團,○九年營收卻將逆勢創下九百億元、稅後淨利高達一二二億元的歷史巔峰紀錄,EPS︵每股稅後純益︶預估高達八元!

不僅替公司、 股東賺錢,羅結的個人資產也隨之倍增,依據︽富比世︾(Forbes)雜誌六月最新公布的﹁二○○九年台灣富豪排行榜﹂顯示,羅結今年資產排名大躍進,擠 下奇美許文龍、新光吳東進、遠東徐旭東等富豪,從去年的十六名擠進前十名,與國泰蔡宏圖、鴻海郭台銘及康師傅魏應州並列台灣最有錢的富豪!

相對於這些富豪排行榜上的常客,羅結可說是台灣知名度極低的傳產富豪。這二十年來,不僅投資人很少看過他,就連投信、外資法人頂多也只能從一年一度的股東會見到他,對外極少曝光的他,因此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

羅結一生替自己賺進約新台幣五百億元的財產,更率領正新從一家中型上市公司,成長到年營收九百億元的巨型企業,很難相信半世紀前,羅結還只是一位挑著蜜餞四處叫賣的年輕小販,他的一生,可說是台灣橡膠業傳奇的最佳典範。

事 實上,發跡在早期、集結上百家輪胎廠,而素有台灣艾克隆(Akron,位於美國俄亥俄州,為輪胎重鎮)之稱的彰化縣員林鎮,羅結比起同樣起家於員林,地方 士紳起家的華豐橡膠顏家、張家以及建大工業的楊家來說,創業最晚,背景也最寒微。來自於佃農家庭,只有小學學歷的羅結,畢業後,十幾歲的他只能挑著蜜餞四 處叫賣。

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物資缺乏,當時有人開始利用戰時留下的各式報廢車胎,透過斬胎、抽取紗布的作法,翻製成自行車胎販售獲利,早 期羅結便在彰化縣員林鎮的北門輪胎行當學徒。在看好輪胎為民生必需品,前景可期下,羅結於是創立了大新輪胎,當起了老闆,到一九五一年,再與連榮車行老闆 李陳榮合資設立連新輪胎,只不過最後因理念分歧而拆夥。

性格執著

媽祖遶境,身體不便仍堅持鑽轎底據員林當地一 位輪胎界大老透露,連新分家時,硬生生地在工廠正中間畫下分隔線,資產對分,互不侵犯,惟商標「連新」被李家標下,羅結則以「正連新」為名,另起爐灶,但 卻引來李家抗議,後來則拿掉「連」字,更名為「正新」。沒想到財力較豐的李家進一步動作,硬是買下緊鄰羅結工廠外圍的土地,逼得羅結只好另覓土地,並找了 外甥蔡文順︵現為上櫃公司富強輪胎董事長︶等人集資六百萬元,一九七八年在今天彰化縣大村鄉正新總廠位址設立了新據點,開啟了輪胎王國的傳奇故事。

極 少與外人接觸的羅結,是一位低調、話不多的人,據熟悉正新的人士透露,羅結天生硬骨子的執著個性,即使已經二度中風,○六年媽祖遶境時,時年八十一歲的羅 結,仍堅持坐在輪椅上迎轎。等媽祖鑾轎一到,他突然要求鑽轎底(以示誠心),當時家人一再勸阻,羅結發脾氣丟掉枴杖,奮力地撐起上半身硬要鑽轎,這時孫子 馬上趴在輪椅下,讓祖父趴在身上,祖孫倆用力往前爬,因為兩人疊在一起,神轎班還特地把轎子抬高,以讓祖孫二人爬過去。即使高齡八十四歲,羅結硬漢的性格 還是依然鮮明!

這樣強烈的性格,充分反映在羅結事業的經營上。從自行車胎起家,羅結不甘於只做台灣競爭最激烈的小胎,在小池塘裡當大魚,他堅持游到大池塘練身手,提升正新的競爭力。因此他成為台灣第一家轉入汽、卡車等大胎的小車胎廠、第一家從內銷打進外銷的輪胎公司、第一家從台灣布局大陸的台灣車胎業者,甚至目前生產上百種的品項,成為全球產品線最完整的輪胎企業。

「遲早要做的事,不如早做!」這是羅結領導正新集團四十多年來的名言,總是比別人早一步,成為羅結致勝最重要的關鍵。

轉型外銷

成 功打進美國原廠車配胎市場啓以正新成立之初為例,當時員林鎮有數百家小工廠在做自行車胎,彼此競爭激烈,利潤微薄。當時美國正流行迷你摩托車,由於時值日 本經濟大幅成長,日本輪胎廠因紛紛轉型做汽車胎,根本看不上機車胎訂單,而台灣同業也認為美國流行的東西「來得快,冷得也快」,風險太高,但羅結卻認為, 這是正新從自行車胎跨入機車胎、由內銷轉入外銷的大好時機,因此大膽接下訂單,沒想到這一項連羅結都自認是吃了「好膽藥仔」(大膽藥)才敢碰的生意,竟源 源不絕而來,讓羅結挖到創業的第一桶金。

極具膽識的羅結,總是敢挑戰同業不敢挑戰的市場。九○年代初,羅結已指揮正新軍團渡海到美國紮營練 兵多年,雖然正新一直只能在售後維修市場徘佪,始終擠不進汽車原廠配胎市場,直到九九年,由於當時美國福特汽車的探險者休旅車︵SUV︶採用普利司通的輪 胎,發生了多起爆胎翻車意外,因而解除合約,羅結一接獲消息,立即指示正新前線業務員與美方接洽,終於說服福特高層一口氣全部換用正新的MAXXIS(瑪 吉斯)輪胎,不但讓正新在北美市場一炮而紅,更開啟了原廠車配胎市場大門。台灣第二大輪胎製造廠建大工業董事長楊銀明就佩服地說:「羅結總是比同業早一步 切入新市場,這步棋是走對了!」跨出自行車輪胎業,耕耘美國市場,都是羅結創業歷程中的突破,但相對於這些小步伐,一九八九年決定到中國投資,可說是羅結 人生最大的一個跨步。

布局中國

砸二千萬美元在廈門設廠

一九九二年,具有冒險性格 的台商紛紛搶灘中國進行投資。這一年,康師傅控股董事長魏應州帶了五百萬美元到中國北方天津做最後一次拚搏;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則帶著一千萬美元深入中 國尚未開發的湖南長沙設廠;但羅結這一出手就砸下二千萬美元在廈門設廠,手筆之大,當時可說是震驚兩岸!

八○年代末期,儘管正新在台灣就像 一隻充滿動能的猛虎,成長快速,但當時羅結認為台灣的輪胎產業已過了快速成長期,加上時值熱錢流入,台幣大幅升值,一般民眾又沉迷於股票等金錢遊戲,造成 產業大缺工,他數度感嘆地說:「我們就像在大路中遇到『狹橋』,看似前程似錦,面臨的卻是生死存亡瓶頸。」為了埋下正新下一個世代的生存種子,羅結赴中國 投資,不像當時一些台商採取打帶跑策略,準備撈一票就走,他反而花大錢買最新的設備成立生產線。羅結的二女婿陳榮華就回憶,西進之初,相較於許多台商,多 半把台灣廠二手、半淘汰的機具拿到大陸生產,正新一開始就堅持砸大錢用全新的機具,為的就是做出最好的品質。

不過,正新之所以能在百家爭鳴 的大陸市場站穩腳步,成為全世界第十大輪胎廠,其實與羅結擇善固執的性格有絕對的關係。據了解,早期有不少企業人士慫恿羅結在大陸做一些可以較早回收的速 成事業,以免因政治不確定性,蒙受損失,但羅結卻反駁:「既然害怕就不要去,如果去了,就要打著長期投資、永續經營的算盤!」為了求生存,許多台商寧願低 調,在台面下偷偷轉進大陸投資,但是個性執著的羅結卻認為,投資就是有關公眾利益,因此決定在九一年九月,趁著政策解禁,將廈門投資案送到投審會審核,但 由於投資金額太大,當時還引起一些人嚴厲批評羅結「資匪」、「利益輸送」。

面對外界的批評,羅結高分貝地說:「投資廈門,只是一個工業園丁 對兩岸產業規畫與分工的第一步,不是『資匪』,也不是『利益輸送』!我並不那麼在乎錢,這種指控,對我十分不公平!」後來在羅結的堅持和奔走下,加上產業 界紛紛出面為正新發出不平之鳴,終於讓當局態度軟化,在一個月之後同意正新投資案。

除了提早大手筆布局大陸搶占市場外,正新以強勢品牌的姿 態嚴格管理全中國五千多家輪胎經銷商,也是脫胎自正新在台灣設計的制度:採銷售搭配完整售後服務的方式來穩住客源,並嚴格控制價格,避免混亂。其在大陸的 經銷商通路採三階經銷商制模式經營,即使是最末端的小輪胎店老闆,都知道正新的批發價格,讓這些小老闆都願意與正新做生意。

除了AM市場︵ 售後維修通路︶外,正新也積極在大陸爭取OE︵原廠委託製造︶的訂單,目前已是上海通用、福特江鈴、四川豐田、南京FIAT、江蘇悅達及蘇州金龍、吉利汽 車等大陸整車廠主要供應商。其中上海GM通用汽車更已全數採用正新輪胎,其餘車廠也都有意提高對正新的採購比重。

經過二十年的布局,正新在大陸從一座廠擴增到五座廠,日前更宣布將在重慶投資三千萬美元設立新廠搶攻西部市場,法人預測,正新有機會打入年產量達二百萬輛汽車的長安汽車集團供應鏈。

權力平衡

二子二女各擁領土、勢均力敵如今四輪大胎、二輪小胎加起來,大陸正新每日的生產量達一百萬條,堪稱是中國的輪胎王,如今中國的營收已占正新集團營收的七成,未來隨著中國車市的爆發成長,正新將有如踏上風火輪狂飆。如果沒有羅結在二十年前的大膽決策,就不會有今天的成果。

羅結奮鬥了近六十年,才建立正新的輪胎帝國,雖然行動不太方便,但是羅結依然堅持每日一早到員林總部上班,是台灣最勤奮的董事長之一。雖然在全球七十幾個國家擁有工廠、銷售據點,但重大決策在經理人研究評估後,還是由羅結做最後定奪,至今他仍掌握著正新的經營方向。

關於第二代,羅結不採王永慶的信託模式,也不用國泰蔡萬霖的相互持股模式,而是選擇家族權力平衡模式。羅結育有二子二女,大兒子羅明和性格不羈,因此集團經營大任集中在次子羅才仁、長婿陳秀雄和次婿陳榮華身上,號稱正新三傑。

其中陳秀雄早年從中油基層幹起,進入正新後一路跟在羅結身邊,打拚事業長達三十年,對於工廠基層事務十分熟稔,因此當集團前進大陸時,陳秀雄就受命為先鋒部隊,負責廈門廠。

陳榮華是眾子婿中學歷最高的,台大經濟系畢業後,又攻讀交大EMBA,是品牌、行銷、管理的長才,目前被安排留在台灣掌管總部,以及擘畫全球投資、品牌行銷大策;至於次子羅才仁則是研發專才,駐守品項最高階、競爭最激烈的大陸昆山廠。

有趣的是,看似被邊陲化,與接班絕緣的羅明和,卻擁有正新一一%的股權,大幅超越﹁三傑﹂,這樣的安排,巧妙地平衡了二子二女間的勢力。

陳 榮華說,正新有一套大樹理論,也就是放任枝葉自由發展,但卻又被樹幹緊緊牽繫。換言之,正新內部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各廠營運自負盈虧,如要擴廠,總部不 辦現增而由各廠的盈餘投資,只是決策最終歸由中央裁定,這種既是地方自治又中央集權的策略,造成第二代的良性競爭,放手在各自的舞台上發揮。

只做一事

用 畢生的精力把輪胎做到最好除了聰明布局,羅結的安內之道也繫於其嚴謹的治軍風格。誠如台灣橡膠公會總幹事陳亞欣所言:「早年羅董沒中風時,每次公會開會, 從不缺席!」他自律甚嚴,早期連星期假日,都還會到工廠查看機器設備的保養情況,每每一談起輪胎,就眉飛色舞。正新一位退休的老員工指出,羅董從來沒有 vocation(假期),連出國搭飛機,別人在閉目養神,他還是利用機艙裡的微弱光源,翻閱工業相關雜誌。而經營事業更講究專心,羅結曾說:「上市公司是讓人投資,不是賭博。」也因此,即使集團實力雄厚,卻沒有任何業外轉投資。

六十年就做一件事,羅結用畢生的精力把輪胎做到最好、最大,法人估計明年正新集團將正式衝破千億元營收大關,早年羅結曾發下豪語:「正新是我一手創造的,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發揚光大,成為名列世界前茅的國際化大公司!」看來,他已經做到了!

羅結

出生:1925年

現職:正新橡膠董事長

學歷:小學畢業

家庭:育有2子2女

從修車胎廠到輪胎帝國

正新集團營收成長大事紀

從1987年上市至今,正新一路攻城略地,目前已成為營收9百億元、市值超過千億元的輪胎帝國。

1967 年 羅結自立門戶,成立正新,資本額600萬元,員工178人,揭開打造輪胎王國的首幕1971年 率業界之先,打進外銷市場,業績開始第一階段大躍進1974年 擺脫小胎競價束縛,開始生產卡車與汽車用輪胎,是後來能搭上中國汽車大成長的關鍵抉擇1987年 正新股票上市,進入資本市場,羅結由蜜餞小販成為上市公司老闆 集團營收:30億元1989年 羅結以私人名義成立廈門正新公司, 率業界之先西進大陸,為日後成為中國輪胎王走出第一步 集團營收:50億元1993年 於上海近郊昆山設廠生產汽車胎,順利搭上中國汽車業成長之路,從此營運大幅躍升 集團營收:70億元2002年 羅結輪胎帝國版圖伸入東南亞泰國,再搭上東協成長列車,布局更為完整 集團營收:200億元2009年 中國祭出補貼政策,汽車成長力道爆發,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消費國,正新歷經多年產能擴充,營運收成,成為全球第10大輪胎廠,羅結也名列台灣10大富豪 2009年集團營收:900億元

羅結家族位列台灣

第10大富豪

——2009年台灣富豪排行榜排 名 姓名 財產(億美元)1 蔡宏圖(霖園集團) 51 2 蔡萬才(富邦集團) 42 3 蔡衍明(旺旺集團) 36 4 郭台銘(鴻海集團) 33 5 魏應州(康師傅集團) 32 6 林榮三(聯邦集團) 23 7 林百里(廣達集團) 21.5 8 王雪紅(宏達電集團) 21 9 林堉璘(宏泰集團) 19 10 羅 結(正新集團) 15(約相當於483億元台幣)

資料來源:《富比世》

正新躋身全球第10大

輪胎品牌

——全球前10大輪胎廠

排名 品牌 國別 2008營業額

(億美元)

1 普利司通 日 本 234.35 2 米其林 法 國 228.2 3 固特異 美 國 186.26 4 馬 牌 德 國 81 5 倍耐力 義大利 60.03 6 住 友 日 本 48.43 7 橫 濱 日 本 39.76 8 庫 柏 美 國 36.86 9 錦 湖 韓 國 26.93 10 瑪吉斯(正新) 台 灣 26.41 資料來源:Tire Business.com 羅結巧妙部局,兒子女婿各擁天下,勢力均分

羅結

現職:董事長

股權:7.13%

妻:羅黃葉

現職:大股東

股權:10.9%

長子:羅明和

現職:

大股東,為最大單一股東

股權:

11.42%

次子:羅才仁

現職:副董事長、掌管大陸昆山廠

股權:7.67%

妻:邱麗卿

現職:無

子:羅元佑

羅元隆

長婿:陳秀雄

現職:總經理,掌管廈門、天津、廣西廠

股權:1.62%

妻:羅銘鈴(羅結長女)

現職:大股東

股權:3.22%

子:陳柏嘉、陳涵琦、陳涵馨

次婿:陳榮華

現職:正新總經理,掌管台灣、泰國、越南廠及台灣營運總部

股權:0.73%

妻:羅銘釔(羅結次女)

現職:監察人

股權:3.64%

子:陳秉豪、陳麗榛、陳季盈兩岸三地最大輪胎帝國的全球布局

天津廠 天津大豐

地點:天津市北辰經濟特區

成立時間:1994年

主要負責人:陳秀雄

概況:生產機車及自行車外胎,2009年日產能為9萬條

上海廠 中國正新

地點:江蘇省昆山市

成立時間:1993年

主要負責人:羅才仁

概況:生產轎、貨車輻射層外胎,為大陸各廠中品項最高規,2009年日產能為5.2萬條

海燕廠 廈門海燕

地點:廈門市海滄特區

成立時間:2001年

主要負責人:陳秀雄

概況:生產卡、客車輻射外胎,2009年日產能為6000條

廈門廠

廈門正新

地點:廈門市杏林鎮

成立時間:1989年

主要負責人:陳秀雄

概況:生產自行車、卡車及機車外胎,為正新在大陸第一座廠,2009年日產能為31萬條

廣西廠

正新實業

地點:廣西省欽州市

成立時間:1998年

主要負責人:陳秀雄

概況:生產各式車輛內胎及輪胎半成品,2009年日產能為50萬條

泰國廠

泰國正新

地點:泰國

成立時間:2002年

主要負責人:陳榮華

概況:進軍東協、印度的據點,生產轎、貨車輻射層外胎,2009年日產能為3.7萬條

越南廠

越南正新

地點:越南

成立時間:2004年

主要負責人:陳榮華

概況:生產機車外胎,2009年日產能為1萬條

台灣廠

台灣正新

地點:台灣彰化縣大村、溪州、花壇一帶

成立時間:1967年

主要負責人:羅結、陳榮華概況:含總部以及五座工廠,產製各式車胎,2009年日產能為15萬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95

香港「的士」大王致富歷程


今天不太想寫東西,但看到生果日報的一篇報導,想起他們的雜誌壹仔在2009年9月24日的一期也有報導過,特此供大家分享。

的士大王月入千萬




金融海嘯至今整整一年,金、股、樓價均已重返海嘯前水平,部分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一向有經濟寒暑表之稱的的士牌價,亦迅速反彈至三百七十萬元,貼近歷史高位。

的士牌價颷升,車主的荷包自然盆滿鉢滿,當中最飲得杯落,肯定是手握四百多個的士牌照的泰和車行老闆伍熀,其身家保守估計逾十五億元。伍熀四十年前在土瓜灣推銷汽車電池起家,及後轉營的士,每月穩袋近一千萬元租金。

今年以來,的士牌價一直有升無跌,根據的士聯合交易所資料,市區的士牌價由海嘯期間三百二十多萬,現已攀升至三百七十萬元以上。

的士行內規模數一數二的忠誠車行董事總經理鄭克和說:「金融海嘯期間牌價跌咗幾十萬,不過上年年尾開始升番,因為多咗人失業轉揸的士。雖然話經濟差啲,但自由行咁多,所以唔算太差,加上依家低息,都有影響。」

自從政府於九八年停發的士牌後,的士牌價便企穩在二百萬元樓上,加上的士是搵食車,有穩定租金收入,因此除了的士司機外,亦吸引不少投資者密密收集的士牌。全港現有一萬八千部的士之中,八成半屬紅的,但登記車主僅得一萬一千人,證明不少炒家持有多於一個的士牌。

截至八月底,擁有最多的士牌的一名車主,共有四百一十四部紅的,持牌數量較排第二的車主多一倍半,佔全港紅的總數約百分之三;以現時紅的牌價三百七十萬元計算,總市值逾十五億元。據悉這名疊水車主,今年以來密密掃貨,增持了六十四個紅的牌照,計及升值,賬面已賺一千萬元。

每區有的士判頭

儘管並無資料顯示這名的士大王姓甚名誰,但行內多個的士車行老闆及司機不約而同指是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會長伍熀,由他創辦的泰和車行更是行內一哥,有知情者說:「依家市區的士,基本上由佢(伍熀)獨大。」

位於土瓜灣的泰和車行,主要從事的士買賣及租賃,當中又以租車為主,有行內人說:「買賣淨係賺差價,唔係賺得幾多,但租車收入細水長流,所以好多車行都係靠租車為主。」

由於車隊規模龐大,的士又往往走遍港九新界,為了易於交更,車行會事先將所有的士分派到指定地區交更,每區並委派一名的士司機做判頭,負責代收車租,該名判頭每月可額外獲得千多元報酬,而每名司機在租車前,須向車行繳交數千元按金。

現時,市區的士兩更合共收到車租六百五十元,每部的士每月約可收兩萬元租金,以泰和擁有四百多部的士計算,每月車租加上司機所付按金的生息,每月便穩袋接近一千萬元。

業內人士表示,全港有超過二十萬人持有的士駕駛執照,車行根本不愁出租:「近來的士司機多咗好多,所以好少車租唔晒,反而有時會有人無車揸。」

這 間億萬車行的掌舵人伍熀,衣著平實,身形矮肥,加上一頭白髮,表面看只是年逾七十歲的鄰家老伯,但附近街坊均知他來頭不小,「泰和車行喺度廿幾三十年,好 多年前係租鋪,不過業主加佢租,由五萬幾加到七萬,佢索性自己買鋪,間鋪成千萬o架!你唔好睇佢喺土瓜灣,佢身家億億聲。」

儘管伍熀貴為億萬富翁,車行亦已交由兒子伍海山打理,但他仍三不五時落鋪巡視。記者上週五早上在其車行門外遇到他,上前向他求證是否的士大王,他不發一言,便由兒子及多名下屬包圍坐上平治房車離去。惟街坊說他沒架子:「佢見到我哋都會點點頭打招呼,絕對唔係好高傲嘅有錢佬,佢都係由低做起,所以唔會睇唔起人。」

伍熀亦熱愛賽馬,馬場中人均知他是的士大王,他於九八年開始先後擁有四匹馬,為他帶來近六百萬元獎金。其中三匹已經退役,現時只剩與兩名兒子伍海山及任職牙醫的伍富山共同持有的「泰寶馬」,此馬曾四度奪冠,惟去年開始成績急轉直下,於剛開鑼的馬季更未見落場。

賣電池出身

在土瓜灣扎根逾三十年的伍熀,未做的士大王之前,不過是一個普通小商戶,街坊指他最初僅住在土瓜灣的唐樓。有熟悉伍熀的人說:「佢以前只係開間鋪仔,賣汽車電池,成日同的士行推銷,俾佢識到做的士嘅運通泰老闆黃兆麟,然後學吓學吓先開始買的士牌,之後就搭張枱喺門口做的士生意。」黃兆麟為運通泰創辦人,於七、八十年代是有名的士車主,更獲賭聖葉漢之子葉圍洲等人入股運通泰,伍熀後來亦有入股,夾份做的士融資貸款。

有知情人士說:「當時流行供車會,每個月供,供滿十五年或者二十年就可以有架的士,如果供到半路唔供,就要賣咗架的士贖會攞番啲錢。」不過,伍熀等人想出新招,成功出位搶了很多的士買賣生意,「佢首先收平啲,例如人哋賣一百萬一架的士,佢可能收九十八萬,不過,供款嘅頭三期甚至頭六期叫做頭期錢,中途斷供嘅話,無得攞番頭期錢。其實佢個計法好似樓按咁,初期幾乎係只供利息,加上頭幾年嘅供款係最多,之後越來越少,我哋俗稱做『大頭會』。」

當時伍熀等人借錢予司機,又或幫司機做擔保向銀行借錢,讓司機以極少首期,甚至零首期出車,惟車行要承擔一定風險,「但大頭會可以俾佢哋快啲收番借出去嘅錢。當時大部分的士司機中學都未畢業,唔識諗咪貪平幫襯佢,唔知自己未必供到咁多年,結果攞唔番頭期錢。佢袋咗筆錢,先捱過金融風暴。不過,有啲行家唔鍾意佢哋呢種做法,所以行家同佢關係至今依然麻麻。」

穩健作風渡難關

運通泰九十年代中期淡出的士行業,轉營金融,「運通泰上市時,伍熀都應該有啲股份,跟住公司賣盤,變成大眾金融,黃兆麟而家人都走埋,運通泰應該得番好少的士。」相反伍熀繼續專注搞的士,並越做越大,而他旗下更有一間公司仍然持有放債人牌照,方便替的士買家融資,惟近年已甚少提供這服務。

十年前的金融風暴,打殘不少車行,就連紅極一時的日昌車行李超凡亦破產收場,皆因當時的士牌價大跌,車行一邊要還自己購入的士牌照的按揭貸款,另一邊廂要應付車主斷供後的擔保,故此不少車行被銀行追債,損失數以億元。

但伍熀憑着「大頭會」渡過此劫,而且他的經營手法較為穩健。的士牌動輒數百萬元,故車行買牌亦常做按揭,然後每月以車租來償還銀行貸款,因此是高槓桿的行業。然而根據公司註冊處的資料,泰和車行拖欠的銀行貸款,多年以來一直維持在數千萬元,直到○三年才突然暴增至二億七千多萬元,原因極有可能是趁沙士期間的士牌價暴跌至二百五十萬元,大手掃貨所致。

伍熀一直循序漸進擴張,去年亦只得三百多個的士牌,他趁金融海嘯撈底後才增至現時四百多個,惟銀行貸款也不過三億元,僅佔牌價總值的兩成。總括而言,伍熀是靠低槓桿避險,然後睇準機會趁低吸納的士牌,並靠收車租穩守。

外行人投資無着數

投資的士看似收入穩定,但外行人參與的話分分鐘摸頂,因為的士牌價透明度極低,而且成交量不多,每月平均只有一百五十宗過戶紀錄。儘管的士聯合交易所定期提供成交數據及牌價,惟其所謂的參考牌價,往往與車行售價不同,有業內人士直言:「基本上係幾間大車行話升就升,話跌就跌。」再加上買賣差價,外行人幫襯買牌,肯定貴人一截。

聯友的士同業聯會主席梁澤生說,職業司機買牌投資尚可,「外行人買個牌番嚟,又唔熟呢行,去邊度搵司機租車呀?」

以買一輛三百七十萬元的士為例,一年車租約二十四萬元,表面看有六釐回報,惟要確保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每天日、夜兩更都能全部出租,而且要路上平安,否則一次意外可能蠶食一年回報。

雖然投資者可以將的士交予車行代為出租,但車行每月要收取千多元的管理費,每日租金亦只有五百多元,遇有意外或要維修的話,仍要車主負責出資,七除八扣後,回報相當有限。

有部分車行提供買車兼代為出租的一條龍服務,並擔保在首兩年有五至六釐回報,但這些回報是按買車首期計算,一般而言首期是牌價的一成半,以現時計算即要五十多萬;六釐即三萬元多,若按牌價計算,回報其實不到一釐。

歷代的士大王

胡忠:合和主席胡應湘之父,原為豬農,後轉職的士司機,一九二六年與朋友合資買了首架的士,兩年後擴至八部,至六十年代有近五百部的士。六七暴動後,變賣所有的士,轉營地產。

曾榕:二十年代創立金邊的士,是九龍最大的士公司,並首創在的士引入無線電通話。除的士外,曾榕亦有投資物業,現於窩打老道仍有曾榕大廈,並有份創辦廣華醫院。

李超凡:中五畢業後做信差,八○年考到車牌,轉職車行推銷員,三、四年後買入首部的士,隨着牌價升值,他不斷以加按形式購入更多的士牌,至九○年已達一百部。九五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他深信新機場啟用後,的士牌價會升至四百萬,於是大舉掃貨,豈料金融風暴令牌價大跌,被銀行追債三億,於九九年破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64

張瑜平手握五十個知名品牌獨家代理權 中國鐘錶大王二月在台設旗艦店

2010-01-25  商業周刊(台灣) 




ECFA還未簽,大陸企業已急著透過各種管道搶進台灣市場,其中備受矚目的是中國的鐘錶大王張瑜平,他的頂級鐘錶旗艦店即將於台北市一級戰區開幕。張瑜平不但開店,還合併台灣最大的百貨鐘錶通路商,他是誰?又看好什麼商機?

撰文‧周啟東

台 北市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是台北東區寸土寸金的黃金店面,近來,一間四百多坪的店面正在趕工裝潢,十幾位工人忙碌地鋪上大理石地板、裝管線。二月底這 裡將成為擺滿愛彼錶、寶齊萊、豪雅錶等奢侈品牌的頂級鐘錶名店,背後的老闆不是台灣人、香港人,而是中國鐘錶大王張瑜平,他是誰?為何搶在ECFA︵兩岸 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前登台搶開店?

合併精光時計

積極布局台灣鐘錶市場

﹁其實我們早在五年前就看好台灣的奢侈品市場,三年前就在台灣設分公司了。﹂上海新宇鐘表集團華南區副總經理黃文蔚在嘈雜的工地裡,一邊視察裝潢進度、一邊解釋著,不只砸重金租下台北市的黃金店面,新宇集團還在○九年十月悄悄以四千八百萬港元(約合新台幣兩億元),合併台灣最大的百貨專櫃鐘錶通路商──精光時計,一夕間進駐全台灣百貨公司三十一家門市專櫃,成為布局台灣市場最積極的大陸奢侈品通路集團。

上海新宇鐘表集團董事長張瑜平是該集團靈魂人物,也是布局台灣奢侈品市場的關鍵人,雖然他是中國企業家,但他先以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新宇亨得利控股在台灣設分公司,繞開台灣對陸資企業登台規定,搶占台灣每年上百億元的奢侈品市場。

﹁ 二○○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過後,中國開放大陸旅客香港自由行,香港名品店前排滿了大陸消費者,張董相信未來台灣也會重演相同的盛況!﹂ 負責台灣華南、香港及台灣展店業務的黃文蔚指出,由於大陸客自由行尚未開放,新宇集團的新店將先鎖定台灣的頂級客層,一邊等待台灣開放陸客自由行商機。

張 瑜平對台灣是陌生的名字,但在大陸及香港奢侈品牌市場卻是呼風喚雨的霸主。他手上握有全球知名品牌LVMH集團、Swatch集團、RICHEMONT集 團、勞力士集團等旗下超過五十個知名品牌的大中華區獨家代理權。由於他在全中國擁有超過二一○家直營鐘錶門市,連LV的母公司、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團── LVMH集團都搶著當他的股東,在新宇亨得利控股○五年上市時持股七%成為原始股東,就是看好他在大中華區奢侈品通路的影響力。

四十九歲的張瑜平,早年是廣東惠州華僑商品供應總公司派駐香港的採購員,與香港的國際品牌代理商、中國的經銷商建立良好的關係,擁有豐富人脈。九三年自立門戶創業,從事鐘錶的進出口批發生意,九七年時中國最大的鐘錶批發公司北京老字號亨得利有意重組改制,張瑜平透過關係入主;○三年,他將所屬的北京亨得利、上海新宇及上海鐘錶店重組,成為現在的上海新宇鐘表集團,這一年也成了張瑜平大轉型的一年。

二 ○○○年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三年准許外商進入中國零售業,過去以鐘錶批發為主業的張瑜平逐漸產生危機感,看到香港、台灣許多品牌代理批發 業務被原廠收回,他決定砸重金轉型為零售通路商,﹁自己開店做通路要花大錢、冒風險,但為了企業的生存,張董只好拚了,他是很有決心的!﹂黃文蔚說,張瑜 平說轉就轉,○三年,靠著購併、合資方式,一口氣就開了二十家店,花了人民幣超過一億元。

由於擁有自營通路,建立與消費者的直接關係,例如Swatch等一度收回自營的國際品牌,最後不得不回頭與張瑜平合作,這就是通路的威力。看到這股趨勢,張瑜平於○五年九月將新宇亨得利業務在香港上市,以募集快速開店的龐大資金,之後以每年平均新開二十家店的速度擴張,其中包括香港及台灣。

找當地最強通路商合作

藉以綁住國際大品牌

張 瑜平在各地快速展店,大都是靠購併策略,而購併之後還能夠發揮效能,主要是他有一個獨特的﹁八○╱二○法則﹂,也就是他最多只買下被購併對象八成的股份, 原有老闆一定要持股至少兩成,﹁張董希望有錢大家賺,原來經營者持有股份,才有一起打拚的動力!﹂黃文蔚說,而且購併後,仍交由原經營團隊管理,張瑜平不 派新宇的人進駐接管,這是他特別的經營模式。

購併創立超過半世紀的台灣精光時計就是最好的例子。兩年多前,張瑜平就低調來台灣主動拜訪位於台中的精光時計,雙方由於收購價格等條件談不攏,張瑜平兩年間親自到台中數次,最後終於在○九年初談定合併,﹁合併後張董除了參加董事會外,沒有派人來精光時計監督,發展策略完全由我們擬定,雙方充滿互信,合作相當愉快!﹂精光時計執行董事李順富透露。

尋 找當地最強的通路商,並以豐富的品牌代理資源說服一起合作,回過頭來再以強力的通路資源綁住國際大品牌,張瑜平可說是中國最精明的奢侈品牌經營者。他的目 標在建立全球最大的﹁品牌高速公路﹂,讓所有奢侈品牌可以快速接觸大陸新興的富有階級。靠著這條高速公路,他已擁有人民幣三十五億元身價,成為﹁二○○九 年胡潤中國零售富豪榜﹂排名第十一名的大陸富豪。

當中國最大的奢侈品通路商挾著豐沛國際品牌資源登陸台灣時,台灣業者準備好應戰了嗎?新宇集團是否會改變台灣頂級鐘錶業生態,值得觀察。

張瑜平

出生:1961年

現職:新宇亨得利集團董事長

經歷:

惠州華僑商品供應總公司採購

北京亨得利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36

另类地产投资:香港街市大王的淘金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hhc6.html

从1996年开始介入街市生意,在香港驰骋10年,“街市大王”邓清河把自己独特的商业理念带进广州、深圳,开始新的扩张。

 

  我们很少了解街坊之间的肉菜市场,更不会知晓这些城市居民必须的生活集市,一个一个连起来,会成为一个大生意,造就一个企业成为上市公司,更推动一个 活跃、但低调的人物成为香港的“街市大王”,他一手掌握除了香港政府之外最多的社区街市资源,每年收入数亿元,纯利率在10%多,相当稳定。

街市,我们俗称农贸市场、肉菜市场,这是一个冷门,大众化,又往往被忽略的地方,但又是非常有特色的投资领域,也许不入大机构投资客的眼界,但稳定 而且不断扩展的市场,就如同一个稳定收益率的基金,是个典型的“隐性金矿”。

 

  从1996年开始介入街市生意,在香港驰骋10年,“街市大王”邓清河把自己独特的商业理念带进广州、深圳,开始新的扩张。

 

  这家名叫宏安集团的香港企业和他的主人邓清河,2006年7月25日进入一河之隔的深圳,斥资6550万元人民币现金,收购国内A股上市公司深圳农产 品(000061,股吧)控制的深圳集贸市场公司50%的股权,这笔生意涉及深圳20个主要的街市,营业面积3.2万平方米,2004年的营业纯利为 580万人民币,2005年纯利达到520万元。而同期,深圳20个街市的总资产在6100万元人民左右。

 

  这笔买卖如此突然,让市场觉得宏安集团(1222.HK)对街市未来发展的兴趣依然很大,其实在2005年的业绩收入中,街市收入达到1.51亿元, 是单个项目收入最多的,其收益率偏低但又稳健,占据纯利7013万元的20%左右,约1543万元。2006年3月公布的业绩也表明街市收入占营业额 40%,纯利贡献1830万元,接近25%。

 

  所以,收购公布,宏安集团(1222.HK)股票微涨3%,但分析师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说深圳集贸市场的市盈率超过20倍,投资回报率并不乐观,而且 同样的投资,香港的街市租金收入远远超过内地市场,香港一个猪肉档一年的租金20多万,水产档年租超过15万,菜档都要10万左右。而深圳的租金普遍只能 收十分之一。

 

  其次,根据公布消息,宏安集团(1222.HK)收购的深圳20个街市,8个产权已经转让到深圳集贸市场,3个产权未转让,而且有可能转让不成功,另 外9个需要向深圳国土资源和房管局等租赁,不可以随便拆除重建,或者分拆转卖。对街市经营老手来说,宏安集团(1222.HK)有丰富拆除重建经验,每一 次都会得到超过2倍的增值,这一次似乎不符合自己的原则。

 

  2004年7月,邓清河就率领宏安集团(1222.HK)进军广州,拿下荔湾区宝华新街市经营权,按照香港的做法,邓老板拿出不少现金先装修改造街 市,把脏乱差、拥挤、阴暗的内地传统旧市场改造成光亮、豪华的现代新街市,焕然一新后,准备逐步加租,希望商户环境好,吸引大量市民,但街市的便宜、方便 特色一旦改变,很多居民首先反对,商户也绝地大反击,加租计划接近流产。邓清河率领宏安集团(1222.HK)在广州交了学费,而且是数百万亏损的学费。

 

  但宏安在深圳很爽快,在签署意向书后的五个工作日内,宏安集团(1222.HK)支付1000万元人民币的订金给深圳农产品。宏安集团 (1222.HK)拟向银行贷款约3000万港元以支付交易金,而余额将以内部资金支付,他们用了全部现金。

 

  2006年8月初,宏安集团(1222.HK)董事总经理陈振康指出,宏安今年打算用一亿元投资内地街市铺位,发展街市管理业务,洽谈中的项目位于广 州、深圳及上海。

 

  陈振康表示收购可增加公司的街市投资,而随着内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看好租金升值潜力。据称,目前深圳集贸旗下街市的每平米月租金仅为50至60元, 以收购价计租金回报只有4%多,但投资客希望协助街市改造,如安装冷气设施等,租金上升空间大。

 

  邓清河被誉为“街市大王”,在香港是现成的榜样,在2003年3月底,公布的数据是邓氏一共经营12个街市,面积26万平方尺,包括:荃湾丽城(万 有)街市、马鞍山颂安(万有)街市,东涌富东(万有)街市、将军澳厚德街市、马鞍山恒耀街市、粉岭嘉福街市、蓝田启田(万有)街市、马鞍山马鞍台街市、天 水围天盛(万有)街市及天水围天瑞街市、天水围天泽街市、蓝田平田街市及沙田愉翠商场街市。还管理了七个商场及逾4500个车位。

 

  大家会认定这个从街市上赚钱的机构,将会是地产投资和经营的特别版。有人称其为“民间版领汇”,其管理能力和方式和香港第一个地产REITS很相似, 领汇完全靠物业租金来获得经营利润,而且要分派9成收益。

 

  要街市大王这么做,当然不可能,这家上市公司,街市经营年收入1亿多元,利润不到2000万,还是小,但细看宏安集团(1222.HK)的多年财务报 告,很快你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他的营业额只有3亿多,但经营利润7000多万,很多地产投资在为他增值。而且,街市大王手握2家上市公司,还参股一家上 市公司,并和另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从掌握的上市公司市值来说,街市大王的身价超过10多亿了。

 

  一个在财技上有出人意料举动的生意人浮出水面,他在资本市场是个低调的行家,也是个毫不手软的抽水机大王,甚至可以称其为老练的玩家。

 

  我们来看看他的威水历史,一段少为人知的故事。

 

  第一个10年 邓清河发家史

 

  邓清河今年45岁,在新界沙头角围村长大,1980年他预科毕业,进入黄克竞工业学院修读建筑课程,但在中途辍学,与当时的女友,即现在的太太游育 燕,在大埔大尾笃租地开单车档,租单车给到大尾笃郊游的游客,一度生意不俗。但不久,大尾笃维修水坝,封闭路段,再没有地方踏单车,邓清河被逼结业。

 

  1984年,他转行做装修,1986年在其士集团担任地盘管工,首个工程是其士的富安花园一、二期工程,之后与建筑公司建业实业及青木集团建立关系, 渐渐进入居屋装修行业。

 

  1987年,邓清河和太太邓游育燕创立宏安工程公司,积极投标政府工程,从事与楼宇建筑有关工程,为私人参建居屋计划项目住宅提供室内装修及翻新服 务。1989年,宏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立,负责宏安工程大部份建筑业务。1991年,业务拓展至购物中心项目管理,1994宏安集团进一步拓展业务至翻 新建筑署辖下政府楼宇项目。他们是夫妻店,做建筑装修和翻新业务起家。曾经有“装修大王”雅号。

 

  早年的邓清河夫妇很威水,但水很深,旁人一般不知,一是,当年做地盘装修工头经常和黑社会扯上关系,1993年小西湾富景花园户主为装修问题,被黑社 会恐吓,一度传闻和邓氏人马有关,影响直至1995年宏安集团上市,还需要邓清河向外界澄清。

 

  二是,香港媒体曾经报道邓氏是楼盘、铺位大炒家。邓清河名下曾经有五十间公司,1994年至2001年曾经记录有多达690个物业买卖记录,包括商 铺、车位,大部分位于新界,总金额4.52亿元,大部分已卖出。其中最大宗交易是1997年,他名下公司买入屯门居屋龙门居159间商铺,总值2.53亿 元,至后陆续售出,账面赚了1.5亿元,但有报道说部分买家也是他名下的其它公司。他赚了多少钱,谁也不清楚。邓清河夫妇早年曾以个人名义购入沙田和大埔 6个住宅单位,截至1998年售出,共赚得458万元。

 

  1995年,宏安集团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代码1222,属性是一家建筑公司。上市后,业务开始多元化。1996年后,宏安集团(1222.HK) 介入街市管理、商场分租、停车场及物业管理,并参与物业发展及物业投资业务。

 

  邓清河虽然没有读书,文凭也没有,但很有生意头脑,宏安起步以屋村装修为主业,在帮其它人装修中,他发觉屋村街市生意机会很多,但缺乏管理,是个大金 矿。转而向香港房委会标投参与管理屋村街市,希望介入街市生意。

 

  早年的“街市大亨”是香港集旺公司老板周起鸿,曾任博爱医院副主席,邓清河在博爱的活动中认识周起鸿,才搭上线。后来,周起鸿希望引退江湖,移民美 国,邓清河便提出收购集旺。1996年,宏安斥资2300多万元入股从事公共及私人屋苑街市承包管理商-香港集旺有限公司,控制49%股权,当时集旺负责 管理6个包括房署街市,宏安得以开始大举进入屋村街市业务,邓家人丁兴旺,邓清河之妹邓梅芬英国赫尔大学会计系毕业,是专业管理人,负责处理6大街市管 理。收购集旺后,房委会在1996年8月起准许宏安旗下其它公司承投管理房署其它街市。

 

  邓清河作风硬朗,他开出的收购条件是两年内可再增购股份至75%,他要取得控制性股权。一直到2000年,宏安再买下集旺其余51%股权,作价不公 布。

 

  邓清河的管理作风也极有个性,他平价拿到房署的街市租约,一般会改造街市,他管理的街市比房署直接管理的街市要漂亮些,光线和冷气非常充足,通道宽 大,地面干净,不会有污水,也闻不到街市常有鱼腥肉腥味,厕所亦很像大商场的厕所。

 

  他说要面对大型超级市场逼近屋村社区的进攻,街市需要变身,而且,他用各种方式吸引人流,送厕纸、送米,培养附近居民进入街巿购物的习惯,完全看准家 庭主妇的心理,他又推出免费购物巴士接送,大抽奖等等活动,就要吸引人流。他曾经牺牲2个铺位的位置,只为了增加楼梯通道,方便人流宽敞进出。

 

  “我们街市和超巿的客人群不同,每个人都是自己档口的老板,你需要提供贴身服务,更多货品选择,单是橙和苹果就起码有两至三种。在香港启田街巿一所面 店,所卖的种类已超出100种,加上热辣辣的砵仔糕,让超市无法竞争。”,邓清河和记者说,“同样是一万尺铺位空间,我们的营业额起码比超市多百分之三 百!”

 

  也正是因为有生意,加租就是第二步,而且宏安通过旗下多家公司租用铺位,再和经营的肉档、鱼档老板分成经营,他控制市场能力超强,手法狠辣,感觉肉档 多了价格竞争,就坚决砍掉多余的,为住户着想,还在街市增加五金、家庭用品铺位,他说经营结石必须实行计划经济,必须独裁。有人调查,宏安旗下街市商铺租 金一般比香港房署自己管理的街市高三成以上。

 

  2000年,宏安集团经营9个街市,营业收入8100万元,纯利4100万,占集团总纯利67%,成为主要赚钱来源。2001年,管理11个街市,收 入1.04亿元,纯利超过4000万。

 

  宏安在1996年亦收购了多个房署停车场的管理权,包括以900万收购利家车场有限公司75%股权。1997年和1998年,宏安商场管理公司荣获香 港房屋委员会颁赠之“最佳商业伙伴”及“最佳商场单一承包商”奖项。

 

  看到这里,你会很清晰看到邓氏家族和他们的企业如何起步,如何度过第一个10年。他们完全依赖最基础性的行业开始积累原始资本。介入冷门的生意,但的 确富有超越常人的管理和创新能力。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很早就进入香港资本市场。在前期,他们没有声音,也没有动作,甚至只是资本市场的一个牙牙学语的幼儿。但他们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和雄 厚的现金流,他们就好像在池塘中那只在荷花页下已经耐心等待很久的饥饿的短吻鳄,他等待猎物、看准时机,期待那漂亮的一系。

 

  凶悍的猛兽一年抽水4次

 

  虽然,邓氏很有管理能力,赚钱能力,包括增值能力,把自己从一个自行车租赁小贩,变身为资产数千万的上市公司主席,装修大王、街市大王,名声日隆。

 

  但他的企业依然是不折不扣地家族色彩,邓清河及其妻游育燕、妹邓梅芳、邓梅芬、妻弟游育堂、以及由邓清河全资拥有的公司 CaisterLimited,共持有超过1.5亿股宏安,占总发行股数19.3%,他们是个一起发财的大家庭。

 

  从1994年上市到2000年,这家企业在潜行,没有太多声音,但留意这家企业的人会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好像一切都是预设的,有很多令人费解的举 动。

 

  1994年宏安集团上市前,公司大赚3800万元,1995年宏安集团(1222.HK)上市后随即回落,仅赚3456万元﹐其后一直变差,1996 年宏安集团(1222.HK)赚3002万元,但这一年公司开始四处出击,对外称分散投资,购入黄大仙翠竹花园467个车位,收购集旺公司49%股权,又 收购利家车场75%股权,管理及经营屋秔停车场。又开拓建筑材料贸易,买卖柚木、瓷砖及假天花组件。涉足商场经营,在黄埔新天地开设电脑特色商场。

 

  多元化之后,1997年宏安业绩转盈为亏,亏蚀1773万元,1998年再亏蚀6768万,经营亏损5500万元。

 

  邓先生依然热爱在地产市场的买进卖出,1997年公司斥资3100万购入沙田伟华中心89个车位,1998年宏安集团(1222.HK)宣布斥资 4180万元高价,向主席邓清河购入私人拥有的小西湾及湾仔多个商铺单位。之后,这些铺位就跌价。虽然亏损,但又宏安集团(1222.HK)1998年还 派每股0.5元高息﹐邓清河家族私人持有50.3%股权﹐900多万元入账。

 

  1999年业绩更差﹐公司宣布大亏1.16亿元﹐其中3693万元经营亏损,8387万元特殊项目亏损﹐包括为物业拨备6341万元。这明显在说明公 司过去一年的投资行动有不少错误,对股东和投资者来说不是好消息。

 

  但,1999年底,宏安集团(1222.HK)故伎重演,再次以1500万购入邓清河太太游育燕名下香港九肚山物业,公司化之后,邓氏夫妇又租回自 住,每月支付公司数万元。

 

  1999年下半年,面对全球网络热潮,过得不轻松的宏安集团(1222.HK)也开始触网,通过附属公司互动科技与中国文化部辖下企业签署意向书,共 同发展“中华文化信息网(ccnt.com.cn)”海外版,宏安高调表示将出资5000万人民币组合营公司﹐宏安占49%﹐文化部占51%,一时网络热 潮侵袭,又传出消息方正科技(600601,股吧)(0418.HK)也会入股,文化部副部长也表示宏安是合作试点。

 

  宏安集团(1222.HK)股价在6天内狂涨11倍,从0.25元仙股价,直飞3元高价,搞得市场一片惊呼,2000年2月再宣布与文化部拓展全国性 文娱活动售票网﹐又赞助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500万经费﹐风头劲过香港若干大亨。

 

  此时,你知道邓清河正在谋划什么计划吗?配售集资。

 

  1999年7月,宏安集团(1222.HK)股价低残,当时以每股0.185元,配售7500万股,集资1387.5万元。

 

  2000年2月,股价大涨之时,宏安集团(1222.HK)快马加鞭,以每股1.38元,配售4700万股;集资6486万元。大抽水之余,公司不断 发放消息,再接再厉,同一个月内再次以每股1.18元,配售4500万股;集资5310万元,主席邓清河轻轻松松套现1800万元,挣钱真的不是很难啊。

 

  故事还没有结束,2000年3月,宏安集团(1222.HK)乘股价未落,再以每股0.72元配售9000万股,集资6300万元。

 

  4次集资共吸纳资金1.9亿元,其中只有2000万元作为收购新业务﹐其余的资金用来偿还银行贷款﹑留作一般营运资金。到2000年6月底,宏安集团 (1222.HK)股价就像过山车,直落0.28元,大跌回到原位。

 

  2000年7月,宏安集团(1222.HK)再宣布以先旧后新方式﹐向独立第三者发行1.35亿股﹐每股作价0.29元﹐集资净额3800万元﹐这是 2000年内第四度以先旧后新配股集资。当然,邓家人不会含糊,在配售中,宏安集团主要股东邓清河、太太游育棠﹑胞妹邓梅芳﹑邓梅芬﹐以及其它主要股东全 资拥有的CaisterLimited将私人配售1.35亿旧股,其后再以相同价格认购1.35亿股新股。完成配售后﹐CaisterLimited及其 它宏安主要股东的持股量从原来的23.2%﹐摊薄至19.36%。

 

  一年内集资4次,资金额超过2.3亿元,一度超过公司市值,公司坐拥2.5亿现金,富得流油,邓先生的抽水机大名开始远扬,更重要的是:这家原来不见 经传的企业,陡然闲,成为香港资本市场财技非凡的榜样。而,装修佬、街市大王的名号下,邓清河再次拥有财技高手的大号。

 

  市场对宏安集团(1222.HK)开始刮目相看,宏安集团(1222.HK)也绝对不含糊,在互联网泡沫即将破灭之时,断然终止投资文化部的中华文化 信息网(ccnt.com.cn),撇帐300多万元;他的举动,投资者还是很欢迎的。

 

  看上百年老店位堂大收购开始

 

  说混战一场也许比较贴切,宏安集团(1222.HK)在资本市场飞驰一阵之后,突然在2000年12月宣布以1.26亿元收购一家百年中药老店--- 位堂99.79%股权。

 

  位堂创立于清光绪23年(1897年),广州官宦世家黎昌厚先生,联同其它三个家族,在广州浆栏街44号开设第一间店,利用传统的制药秘方生产中药补 品,也经营中草药批发买卖,位堂养阴丸﹑参茸白凤丸及保婴丹均是家喻户晓的产品。1930年在香港荔枝角道开设第一家分店,1952年位堂从广州迁往香 港,1970生产线正式迁移到香港,1979年正式在香港注册商标。

 

  20世纪70年代黎家第四代传人黎宗岷先生接手管理位堂,同期请郑少秋演唱“太阳出来了”经典广告歌,在香港传遍大街小巷。这个老字号中药品牌在香港 扎根。1993制药厂由香港大角咀迁往九龙油塘高辉道。

 

  位堂历史悠久,但经营平淡,1998年纯利960万元,1999年底净资产3597万元,税后利润1030万元,不算好,也不算坏。

 

  宏安与卖方BPL签订利润保障协议:如果位堂在2001年1月1日至3月31日间税后纯利不到200万元﹐卖方BPL须向宏安支付不足金额的 75.8%。此外﹐宏安可于2001年2月1日至2003年8月15日选择行使一项认沽期权﹐出售其所持位堂股份。

 

  转投中药,邓氏明显是外行,当时就有人批评他“纯粹炒作”,收购前位堂只剩下三间门市店,品牌虽大但又老又钝,花1.26亿,接近净资产的4倍,除非 有其它想法,这个出价令人怀疑。有人就说邓清河一定会快速出售,或者分拆。

 

  邓先生明显要比一般的买家,或者说玩家要想得多很多,他不仅没有卖股份,分拆,还要做大老字号,当然,他不会拿自己的真金白银来填亏损。

 

  故事到这里,应该进入一个新的领地,很多人物要出场,更多的商业举动应运而生。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家上市公司---康健(康健博客,康健新闻,康健说吧)国际(8138.HK)。

 

  2001年2月,康健国际(8138.HK)收购生产佩夫人药水的卢森堡大药厂49.88%股权﹐购入价只是4倍市盈率,相当有手段。

 

  2001年3月29日,创业板上市的康健国际控股有限公司(8138HK)突然露面,斥资3006万元,向宏安集团(1222.HK)购入位堂24% 股权。

 

  这家从事一站式医疗保健服务的上市公司,2000年10月,以每股1.25元,发售4430万股上市,开展私人诊所服务,2001年曾经很火爆,因为 传出消息和李嘉(李嘉博客,李嘉新闻,李嘉说吧)诚的长实﹙001HK﹚组成策略伙伴﹐长实透过topsonltd.斥资990万元入股康健﹐康健 亦成功引入策略股东包括﹕雅各布臣药厂﹑SCM增长基金﹑渣打直接投资基金及邓清河的宏安集团(1222HK)。

 

  康健国际(8138HK)虽然一群医生组成,但得到财经老手指点,在资本市场表现神勇,丝毫不比拿手术刀差劲。上市后7个月,刚过禁售期就抽水集资, 一年内竟然六次抽水集资,他的主人医生曹贵子被誉为新一代股市抽水大王。

 

  同时,宏安集团(1222.HK)也没闲,2001年4月,购入制造销售佩夫人品牌药剂的卢森堡大药厂19%权益。

 

  6月,再斥资1125万元,奔赴内地收购中富企业17.6%权益,中富企业持有湖南湘雅医学院旗下的湖南湘雅制药厂80%股权。湘雅制药是湖南省最具 规模的药厂,拥有重点药物为医治青光眼病的“青光康”,另有8种新药进行第三次临床测试。

 

  两家上市公司看似毫无关联,也没有任何公开协议,但进取态度和策略都很接近,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他们的互补举动惹人关注。

 

  2001年8月,宏安集团(1222.HK)收购梁伟(梁伟博客,梁伟新闻,梁伟说吧)浩夫妇持有的上市公司得利钟表(0897.HK)40.84%股权,收购财技也不同凡响。

 

  从事钟表生意的得利集团(0897.HK)陷入财困,宏安以770万元,即每股0.2元的价格,向得利主席梁伟浩购入29.19%的权益,并且向得利 垫支为期18个月的贷款2100万元,用作偿还得利结欠银行贷款2900万元。宏安收取最优惠利率加两厘(即八厘七五)高息。

 

  邓清河很见技巧,宏利只购入29.19%的得利,一方面可回避35%的全面收购界限,另一方面,因为得利同时在英国伦敦上市,亦刚好回避伦敦收购合并 守则中,30%的全面收购触发点条例。

 

  梁伟浩夫妇一共持有得利40.84%权益,他随即以每股0.2元的价格,将余下股份售予独立第三者。

 

  宏安集团(1222.HK)收购得利集团(0897.HK)曝光后﹐宏安及得利股价一同受惠﹐得利股价更大升97%﹐打入十大升幅榜之首,邓清河挺得 意,他被誉为在解救财困公司中获利,甚至公开表示“视拯救为一门生意”。

 

  但2001年10月,得利集团(0897.HK)遭到追债,当日股价大跌36%。得利在1998年12月发行一批2008年一共380.7万英镑(约 4184万港元),年利率9.5%可换股无抵押借贷股份,而PrudentialTrusteeCoLtd则为受托人。他入禀法院要求在2001年11月 22日前缴付275万英磅(约3000万港元)连利息的欠款,否则就可能会申请得利清盘。

 

  宏安集团(1222.HK)陷入泥潭,持有的得利集团(0897.HK)可换股债券、债券,以及宏安向得利提供的垫款总额达到6139万元,已超过宏 安资产净值三成。谈判半年后,宏安和清盘人取得协议,支付2200万元利息。

 

  邓清河的资本之路时而风光,时而坎坷,但这为从底层打拚起来的商人依然不屈不饶,他要追逐他的终极目标。

 

  配售集资疯狂抽水机隆隆作响

 

  目标在哪里?一边是购并,一边,配股集资的急速战车再次开动,这一次来势更为凶猛。

 

  2001年7月,发行3008万元两年期无息债券,每股兑换价0.188元。

 

  2001年9月宏安集团(1222.HK)以每股0.08元,配售1.6亿股,集资净额1230万元。

 

  2001年10月,宏安集团(1222.HK)宣布削减股份溢价帐约1.29亿元,以此抵销公司经审核累积亏损。

 

  2001年11月,宏安集团(1222.HK)再出击,宣布先旧后新方式配售2.28亿新股,集资约2000万元,宏安随即收报0.103元,下跌 8.04%。

 

  每次配股集资,邓先生的做法都类似,就是家族公司先以每股0.09元配售1.17亿股现有股份,然后再以相同价格认购2.28亿股新股中的1.31亿 股。邓氏家族很会玩,不仅拿到钱,还以少赢多,可以通过配股再增持宏安约1%权益。

 

  2001年12月,宏安(1222.HK)表示准备斥资1.38亿元扩展药业,其中4000万元购入香港九龙湾一药厂;6500万元用于两年内设立4 条生产线;3300万元增持卢森堡大药厂股权19.01%,由22.57%增至41.58%。公司随即宣布以先旧后新方式配售2.74亿股,每股0.09 元,净集资2400万元。

 

  因为宏安(1222.HK)股价疲软,2001年下半年的3次大抽水,股票数量很可观,超过6亿股,但集资金额却只有6000多万元。邓氏的抽水机个 头很大,声音隆隆作响,马力十足,无奈水塘水量不足,活水太少,他要的是很多大水潭,甚至希望是大湖,已经不是宏安一个小水塘了。

 

  当然,他还是决定先把这个水塘再继续抽干。2002年1月,宏安集团(1222.HK)宣布以每1股供4股,供股价0.03元;又再每4股送1红股, 供股价较停牌前的0.18元大幅拆让75%,以此吸引投资者,集资1.91亿元。

 

  动作太过凶猛,宏安集团(1222.HK)股价复牌随即插水大跌35%,跌倒0.077元,创上市以来新低。市场人士都批评公司集资太过频繁,而且筹 集的1.9亿元中,7000多万仍未决定用途。

 

  2002年4月底,新收购来的得利集团(0897.HK)也加入抽水机行列,每股0.1元配售2640万股新股,集资264万元。

 

  2002年5月,得利集团(0897.HK)再以每股0.1元,配售3170万股;集资300多万元。

 

  2002年5月,宏安集团(1222.HK)宣布,大股东邓清河家族以每股0.02元配售16.35亿股旧股,后以同样价钱认购19.5亿股新股,宏 安集资净额3650万元。

 

  所有行动的说法都是为发展位堂中药,2002年2月位堂首间门市登陆港岛铜锣湾。

 

  2002年5月下旬,宏安集团(1222.HK)及康健国际(8138.HK)联手把位堂99.79%股权注入得利集团(0897.HK),作价 2.2亿元。

 

  得利以0.01元高折让价格大量发行新股136亿股,发行一笔8400万元可换股票据来支付2.2亿元收购款,新股价格比停牌价0.163元大大折让 94%,该批可换股票据年期为3年,年息为3.8厘,持有人可按1仙换取新股,若宏安悉数行使,股权将增至75.47%,令宏安藉此取得控制性股权,而康 健国际(8138HK)则可获得约53亿股得利股份。

 

  2000年,宏安集团(1222.HK)1.26亿拿下位堂,3006万元卖出24%股权,这一次注入资产,扣除投资成本后﹐粗略估计宏安集团 (1222.HK)直接获利7000万元。当然,他还有得利集团(0897.HK)超过40%的持股权,握有2家上市公司,2年来已经配售集资超过3亿 元。

 

  这生意做得如此爽很少见,财技玩得如此彻底,抽水和资产挪移如此大胆,都极为罕见。尽管,邓氏家族在股市仅仅数年,不算老手、也不算大亨,极为低调, 但所作所为,已超过报纸常见的购并高手、公司金手指、财务高人了。

 

  他见报率很低,也极少公开露面。外面冠一个“街市大王”的招牌,不入流,不上台面,也很少被关注,但其实,台下的凶猛操作,犀利手法,不达目的不罢休 的姿态,毫无畏惧的强悍,都已经熠熠闪光,只是外面罩了一层薄纸。

 

  而,隐性的搭档-康健国际(8138.HK)也大获其利,2001年以3006万元买入24%位堂股权,2002年就卖出5200万元,直接赚了 2200万元,这生意也是很不错的,医生脑子好使,一点懂了财技,也是不得了。

 

  2002年6月,为符合联交所规定,宏安和康健以每股0.01元分别配售45亿股及15亿股得利集团(0897.HK),令公众持股量回复至 44.61%。同一个月,宏安集团(1222.HK)以每份0.001元配售20亿份2003年认股权证。

 

  2002年8月,位堂借壳上市,号码0897,大号位堂药业控股有限公司。

 

  街市大王?还是财技高手?

 

  因为出售资产,宏安集团(1222HK)2002年成功转亏为盈,全年纯利2770万元﹐营业额增长五成﹐有3.2亿元。投资位堂带来营业额7240 万元,利润1490万元,公司很富,握有现金3.138亿元。但他的股价一直在0.01元左右。

 

  邓清河还有后招,他要挽救一下已经被抽水过渡的公司,要给奄奄一息的病人打一针强心针。

 

  2002年10月,宏安集团(1222.HK)建议股本重组,将每股面值0.01元的已发行股份,150股合并为1股,再把每股合并后股份削减股本 1.4元,维持每股0.1元,股本减值所得的一1.1亿元落入公司盈余账户。

 

  不过市场还是看淡这类仙股,宏安集团(1222.HK)股本重组生效之日,合股后股价托上至1元水平,但开市仅仅8分钟,股价如坐过山车,瞬间从高位 下滑,重挫53%,收市更跌倒0.46元,成为跌幅之首。

 

  仙股跌至0.01元的时候,已跌无可跌,散户想沽也没人要,股份大合并后,股价被托高,再次提供下跌空间,投资者肯定选择抛售脱身。所以以宏安股价要 起死回生很难,不过公司落袋大笔现金,邓先生偷笑。

 

  2003年1月,宏安集团(1222.HK)以1200万港元向康健国际(8138.HK)购入位堂(897.HK)1200万港元可换股票据,宏安 持位堂可换股票据本金额增至7600万港元。

 

  1月中,康健国际(8138.HK)另行使其余800万港元可换股票据,以每股0.01港元,兑换8亿股位堂股份,康健国际(8138.HK)在位堂 (0897.HK)持股量由12.99%增至17.76%,而宏安持股量由42.4%降至40.08%。

 

  2003年2月,宏安集团(1222.HK)以总代价7320万港元,分别向康健国际(8138.HK)及卢森堡大药厂两名独立股东,收购持有“佩夫 人”品牌的卢森堡大药厂52.26%股权连贷款,令持股量增至99.79%。

 

  首先,宏安集团(1222.HK)向康健国际(8138.HK)转让21.21亿股位堂(0897.HK)股份,每股作价0.033元,换取康健持有 的49.88%卢森堡大药厂股权,还有约266万元股东贷款,整体作价相等。之后,宏安又以相同作价,用5255万股位堂股票及现金148万元,向卢森保 药厂两名股东购入佩夫人2.38%权益。

 

  交易完成后,宏安在位堂的持股量将进一步下降至31.87%;康健则增至29.84%。

 

  虽然财技绵延不绝,但,宏安爱好品牌的特性很明显,卢森堡大药厂在2002年3月底,资产净值约1052万元,收购价格较资产净值有11.8倍溢价, 卖家康健国际(8138.HK)大获其利。

 

  很难再把这两家上市公司完全分开看,在某些领域,他们的互动已经相当明显,也非常互补。

 

  宏安集团(1222.HK)持有中药业务,明显不是目标地,所以故事还要继续。2003年7月,宏安集团(1222.HK)以1.3亿元全数出售所持 卢森堡大药厂99.79%权益给位堂(0897.HK),位堂发行7000万元可换股票据支付,同时发行59.7亿新股支付。交易结束,宏安集团 (1222.HK)所持位堂(0897.HK)权益增至49.8%。

 

  2004年1月,位堂(0897.HK)出售在中国从事装配与制销手表及手袋业务,作价1020万元,买家是得利原来的老板----梁伟浩。

 

  2004年2月,位堂(0897.HK)向大股东宏安集团(1222.HK)收购中富企业51%股权,作价2700万元,中富企业控制了湖南湘雅医药 公司。

 

  到这里,一段故事有了结果,做建筑和街市管理的宏安集团(1222..HK)终于购并、持有一家内容丰富的中药企业,有百年老品牌、国际色彩产品、有 中药生产制造基地、还有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这些都在短短3年内完成了。

 

  我们不得不对一个和鱼肉蔬菜生意相关的街市大佬刮目相看,这个没有多少读书经历,也没有多少资本市场训练的中年人,在股市上如此驰骋,烟雾腾腾,一片 混战中,竟然杀出了一条血路。

 

  位堂故事更风狂的财技演出

 

  位堂(0897.HK)的重组可圈可点,但其业绩实在乏善可陈,2002年,公司收入2.21亿元,亏损3379万元,2003年营业收入2.60亿 元,亏损2892万元,2004年营业收入3.49亿元,亏损3239万元,2005年营业收入3.27亿元,亏损6821万元,2006年营业收入没什 么增长,还是3.25亿元,但亏损急速膨胀,达到1.06亿元。

 

  5年来,持续亏损2.7亿元之多,股价也持续在仙股价,一直低于0.5元。这么差的业绩,的确给投资者和股东太多失望,也严重损害股东利益,但重组的 期待依然维持了公司的运营,善良的人们可能还在期待这个中药老字号的美好未来。

 

  但,大股东却不是这么看的,在宏安集团(1222.HK)休养生息的2003、2004年,位堂(0897.HK)开始持续和大股东交易,同时展开频 密的配股行动。

 

  2004年4月,位堂(0897.HK)拿出6450万元,向大股东宏安集团(1222.HK)收购位于九龙湾宏光道9号六层高的位堂大厦。为了收 购,位堂(0897.HK)以每股0.16元,1供3方式发行不少于16.58亿股新股,另3供股送1红股。此次凶猛配股净集资额达2.5亿元。

 

  2004年8月,位堂(0897.HK)收购湖州龙海生物药业70%股权,代价2900万元,这家内地公司主要从事制销药用搽剂及胶囊。

 

  2005年2月,位堂(0897.HK)向控权股东宏安集团(1222HK)全购位于九龙弥敦道581及581A号地下、阁楼物业,总代价6320万 元,现金支付3320万元,发行可换股票据之方式支付3000万元。

 

  2005年9月,位堂(0897.HK)2400万元再收购信立实业、信立农副产品及信立物流各8%权益。间接投资东莞农副产品分销中心。

 

  2005年7月,位堂(0897.HK)以1000万元出售九龙京士柏卫理道君颐峰住宅物业;同年10月,集团以980万元出售君颐峰另一住宅单位。

 

  如此频繁的收购,大机构都不一定吃得消,更不要说一个连续亏损5年的小型企业,翻查位堂(0897.HK)配股集资的资金用途,发现绝大部分是用作偿 还债务,其中主要债权人是其母公司、大股东、所有物业交易的卖方---宏安集团(1222.HK)。

 

  所以位堂为何债务多,为何老是亏损。其实在没有被宏安集团(1222.HK)收购前,

 

  位堂只有3个门市店,但一年还有超过900万元的利润,根据位堂(0897.HK)的公开资料,在2006年,其连锁门市已经超过61家,反而大亏损 数千万元,债务负担多年维持在1.8亿元以上。

 

  原因就在宏安集团(1222.HK)的关联交易。宏安2003年7月向位堂注入生产佩夫人品牌药的卢森堡大药厂,换取总值约7000万位堂可换股票 据;2004年4月位堂以6400万元向宏安购入九龙湾的位堂大厦。都带来高额负担。

 

  位堂(0897.HK)表示过这是重组的需要,但过多交易完全忽略位堂的承受能力,单是需要支付的高额利息,足以拖垮位堂的业绩。

 

  物业交易之余,大玩财技的配股集资也在继续,2003年7月,位堂(0897.HK)以每股0.01元发行59.72亿股;2003年8月突然宣布 100股合1股,合股带来1.4亿利润,公司入帐以抵销积累的亏损,合股又令股价在数值上上升,为其后于市场配股集资作准备。果然,2003年11月,位 堂(0897.HK)乘机以每股0.8元配售6000万股,12月快马加鞭,乘股价还没有残到仙股,再以0.6元配售7240万股。3次集资,动静很大, 还拿不到1500万元,真的令人扼腕。

 

  到2004年2月,位堂(0897.HK)还在不断融资,以每股0.55元配售9200万股;4月,股价不断跌,位堂(0897.HK)还要集资,只 能以每股0.16元,1供3的优惠方式,发行16.58亿股,另3供股送1红股,吸引投资者。其悲壮之势,令人叹息。

 

  熬到2005年1月,位堂(0897.HK)又要配股融资,这时候的股价是多少?平均在0.08元以下,如此疾病缠身,但公司管理层毫不留情,继续配 售5.52亿股,每股作价只有0.065元,集资3480万元。

 

  配股反应每况愈下,集资难度增加,位堂(0897.HK)不断施展另一招财技--1供3大折让供股。这又是双刃剑,如果小股东上钩,当然好,如果供股 欠理想,大股东就趁机低价吸纳股份。以2005年1月那次集资为例,大股东宏安集团(1222.HK)能以市价5成的折让价把在位堂的持股量由 28.57%增至49%。

 

  除了大折让供股,位堂(0897.HK)还有财技绝招:合股。2003年8月100股合1股、2005年4月,在股价不能再低的时候,再次推出10股 合1股。

 

  2005年10月,故伎重演,位堂(0897.HK)以每股0.15元的低价,1股供3股,配售10.47亿股。

 

  位堂(0897.HK)的财技可以简单描述成:不断进行配股→股价持续下跌→业绩持续恶化→突然合股→拉高股价→再配股→再大残股价,不断循环。

 

  2004年至2005年,位堂(0897.HK)的营业额上升50.6%至2.29亿元,零售额上升59.3%至1.59亿元,店铺总数达63家,批 发销售上升33.8%至6960万元。卢森堡西药保健产品营业额上升79.7%至6720万元。销售燕窝产品之附属公司GNT,年内录得营业额2920万 元。2005年至2006年营业额再上升3.8%至2.37亿元。

 

  单看这些业绩,感觉这家老字号正在增长。在零售市场,位堂零售店越开越多,毫无溃败之势,好像很蒸蒸日上,广告歌中,位堂代表着太阳,为大家驱除黑 暗、疾病,温馨又可爱,其实,在财务资讯上看,这家上市公司已经非常困难,而且几乎没有盈利的机会。

 

  持有位堂(0897.HK)的股民希望重见天日,但如此搞法,基本无力回天,股民投入的资本,在持续不断的数亿股、数十亿股不断发行的新股中,已经被 数十倍、数百倍的稀释了,要拿回自己的那点血本钱,估计都难。

 

  赚钱新奥秘物业快买快卖不要停

 

  回来再看邓清河的母公司宏安集团(1222.HK),2003年后,业绩开始转好,因为有稳定的街市生意和位堂(0897HK),外加物业投 资,2004年3月底止年度业绩,营业额2.9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5%,盈利为292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跌28.8%。股价也回升至1元以上。

 

  2003年,宏安集团(1222.HK)没有做任何配售,安静修养生息。进入2004年,又开始在物业市场大展拳脚,2004年9月,以3090万元 购入九龙京士柏卫理道四个住宅单位。同月又斥资7760万元向主席邓清河收购坚尼地城业物业,一次就收29个商住单位,打算重建新商住大厦。同月,宏安集 团(1222.HK)以7380万元出售位于亚皆老街32号之全幢物业,录得2270万元收益。进进出出,不亦乐乎。

 

  2004年10月,宏安集团(1222.HK)以7000万元收购元朗锦绣花园大道两幅土地,地盘面积10.5万平方尺。同月,又斥资1380万元收 购西贡蚝涌住宅发展地盘,面积约6.8万平方尺。

 

  2004年11月,宏安集团(1222.HK)在浙江湖州成立合资公司,兴建一幢四层高楼宇,附设农产品贸易场所、购物区及餐厅。同月,宏安集团 (1222HK)以2980万元出售九龙官塘物华街南洋大楼地下D室及阁楼D室之物业。

 

  2005年2月,宏安集团(1222.HK)出售九龙弥敦道581及581A号地下阁楼物业给位堂(0897.HK),作价6320万元。

 

  2005年11月,宏安集团(1222.HK)出售香港九龙钦州街58号楼高18层之米兰轩48个住宅单位及9个商铺,收入1.2亿元。

 

  2006年5月,宏安集团(1222.HK)附属公司利家车场,以7800万元价格出售尖沙咀海防道30号地下物业。

 

  这么多的物业投资,决定了宏安集团(1222.HK)已经不再是街市生意为主,在2004年,6成收入来自物业投资,2006年,街市的利润只占总盈 利的20%多。

 

  所以,截至2006年3月底的年度业绩创下了历史新高,营业额增加8.7%,达3.95亿元,纯利达到了7260万元,而1.8亿元之多的收入均来自 物业出售,其余1.5亿收入来自街市租赁。这个驰骋股市的老手再次渡过一年。

 

  可以预见,宏安积极收购地盘,未来的主要收入将会来自物业发展或买卖物业,而并非物业管理分租。邓先生深明其中财务技巧。

 

  但宏安集团(1222.HK)还是有很多风险,比如公司的现金流入主要来自股市融资,经营业务收入不稳定,要应付2家上市公司投资活动还是不够,依赖 物业买卖获得利润不稳定,也有很大风险,更重要的是:管理层无法维持长期的物业投资增长目标,也缺少更多获利手段。迷雾开始笼罩这个充满故事的企业。

 

  记录最好的表达方式

 

  看完这一切,你对这个从香港新界沙头角崛起,驰骋香港,低调营商20年,无声无息闯荡资本市场,搞得波澜起伏,声势浩大,但神龙不减尾。突然杀进街 市、拿下百年老店、习惯上市公司对敲、大口大口吸水、拿出6550万元现金,拿下深圳20个街市,3.2万平方米市场,进入广州、湖南、浙江,还想进军上 海的地产商人、街市大王、财技高人、凶猛购并者、冷血交易者、大功率抽水机、智商过人的邓清河,有了一个多面的认识。

 

  谁也不能简单得出一个结论,评价、甚至描述这些“英雄人物”,至少语言的乏力,无法轻易表现这些人的性格、特质,乃至所作所为。在某些时候,我们无力 褒贬我们看到的一切,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纪录,用白描的方式。

 

  当然,这也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如果没有看到一个人,长期的、真实的、多角度的行动,没有透彻了解事实真相,任何美好的语言和温柔的笑容,都可能是一个 面纱。任何外观的和谐、平淡,都可能孕育背后刀光剑影的搏杀,一刀致命的凶残,毫不留情的冷血。

 

  谁给我们光,看到世间真相?这一刻,绝对不会是上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10

博彩大王转型低碳 百龄国际收购永顺控股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30/xMMDAwMDE3MDcxMg.html


赌业大王黄锦亮近年来频繁高调收购。3月29日,其拥有的百龄国际(8017.HK)斥资2.8亿元收购永顺控股有限公司的全 部股权,从而间接收购东莞九禾生物塑胶有限公司60%股权。

九禾生物从事可被微生物分解的塑胶用料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及销售,系全国最 大生物降解塑料树脂企业广东上九生物降解塑料有限公司与永顺控股合资的企业,永顺控股持有60%股权。

据记者了解,黄锦亮早期主要在澳门经 营第三方赌业,即娱乐场贵宾厅博彩中介、放债业务,以及资讯顾问服务。而从2008年开始,其贵宾厅博彩服务收入急剧下降。

百龄国际财报显 示,近三年其博彩中介业务和放债收入从几千万港元持续下降,到2008年,只有700万港元,而2009年下降到了不到200万港元。其总营业额也以 50%的速度下降。

黄锦亮说,总营业额的减少主要由于资讯科技顾问服务及澳门博彩及娱乐业务表现欠佳。2008年7月,广东省政府采取措施 进一步收紧到澳门的个人游及当年全球金融风暴影响,该年度开始,每张贵宾博彩权的净收入下降。

这也迫使黄锦亮寻求业务多元化的途径。去年, 百龄国际曾以1.9亿元购入济宁港宁纸业51%的股权,投资发展高端防伪纸业务,从此开始涉足内地实业投资。

此次百龄国际收购九禾生物已经 准备两年,记者了解到,永顺控股系黄锦亮为与上九生物合作可生物降解淀粉树脂项目而专门设立的离岸公司。百龄国际分3期以现金支付2.8亿元,利用上九生 物的专利技术在东莞建设年产2万吨产能的塑料树脂生产基地。

根据协议,上九生物就九禾生物向百龄国际承诺,2011至2013年分别为税后 净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8000万元及1亿元的盈利保证。九禾生物若在上述三年中,任何一年未能达到盈利保证,将分别对百龄国际作出3600万元、 4800万元及6000万元的补偿。

上九生物董事长祝光富介绍,上九生物拥有可生物降解淀粉树脂专利,以木薯等非主粮植物为原料,通过生物 技术为塑料加工厂提供树脂材料,其产出的塑料成品可被微生物直接降解为土壤可吸收的有机物,属于非常环保的低碳科技产品。

“虽然此次合作的 对赌协议比较苛刻,但该专利产品经过10多年的研究,正在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阶段。2009年全球消费2亿吨,中国总消耗6000万吨,市场正在迅速增 长扩大,因此,我们对完成业绩比较有信心。”祝光富说。

此外,黄锦亮意欲逐步退出澳门博彩业,转型内地专注低碳概念实体经济。若九禾生物运 作成功,上九生物其他资产或将陆续注入百龄国际。目前,上九生物在东莞原有1.5万吨可生物降解树脂生产厂,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山东建设大型的5万吨产 品生产基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26

佳能董炯熙 64歲事業起風浪、74歲逆轉勝登頂 數位 相機代工大王傳奇

2010-04-12 今周刊





64歲,人生還有逆轉勝的可能 嗎?

今年74歲的能率集團總裁董炯熙,親身證明的確有可能。

10年前,他64歲,面臨影印機代理事業可能崩盤的重大挫折;他 不願退縮,選擇披上戰袍,為企業轉型再戰。

因為這個轉念,才成就超越鴻海與華晶科的全球數位相機代工大王。

撰 文·張惠清

佳能今年數位相機出貨量預估將高達二千萬台以上,超越華晶科與鴻海的一六五○萬台與一六○○萬台。繼去年小勝華晶科登上全球數位 相機代工王後,再次拉大與對手的差距。而讓佳能成功轉型的關鍵人物,不是年輕力盛的科技新貴,而是今年已七十四歲的董炯熙。

四十幾年前,董 氏兄弟當年靠打工累積的五萬元白手起家,如今打造的能率集團還寫下三個世界第一的成績。旗下的佳能企業、應華精密,與精熙國際,分別拿下數位相機代工、數 位相機金屬外殼、數位相機塑膠外殼全球市占第一的寶座。

六十四歲遭遇空前困難

現在市面上平均每十台數位相機當 中,就有一台由佳能代工。而時下各品牌數位相機精緻閃亮的金屬薄殼,則多出自應華精密,至今全球市占率已達五○%,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佳世達科技董事長 李焜耀、中國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爭相找董家想入股應華當盟友。

回顧自己過去四十幾年的企業經營成就,這位娶日本太太的「歐吉桑」接受《今 周刊》專訪時幽默地吐出一句令人噴飯的話:「運氣真是好,自己努力不多啦!」然而一想起佳能十年前的痛苦轉型,董炯熙卻拉下臉嚴肅地感嘆:「好運都在六十 四歲前用光光,怎知活到六十四歲變歹命。」原來,十年前,董氏兩兄弟都進入耳順退休之年,事業卻面臨空前挫敗危機。當時佳能營收與獲利嚴重衰退,股價逼近 淨值的歷史最低價位,股東有時還會打電話到公司抗議。「當時我一度很想收起來不做了,這樣比較清心,但公司股票已經上市了,要對很多人負責,我硬著頭皮也 要拚下去!」董炯熙回憶當時的心境緩緩地說。

「能率董家最精采的就是這十年,董炯熙點石成金,讓家族成功從服務轉型製造業!」與董家相識近 三十年,也是創投界的大老旭陽創投董事長邰中和觀察,董炯熙對產業下了很深的工夫,他做生意厲害之處,就是精明卻重情理,從不讓生意夥伴吃虧,很懂得把台 灣的價值展現給日本人看,讓日本人跟他做生意能心服口服!

在二○○七年與佳能換股結盟的和聯董事長童子賢,則表示,「我對他們的佩服,遠超 過原來表面接觸的想像;他們在六十多歲把事業帶上高峰,七十多歲安排布局,讓我看到他們面對事業與生命困境挑戰的韌性與耐性!」

從五萬元到 五百億元

以當年半工半讀積攢的五萬元創業金,成就現今台灣光學產業的一方之霸。從五萬元到五百億元光學王國的發跡過程,一切都要從董炯熙年 輕時,到海上漂泊兩年,擔任輪管船員說起!

出身高雄旗津的董家兄弟,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拿小公務員薪水來養活一家六口,年紀輕輕的董炯熙兄 弟靠著半工半讀完成學業。董炯熙就讀海洋技術學院,董炯雄則是在中小企銀工作,晚上到中興大學上課。

至於為何會念海洋學院,董炯熙說出了當 年的小祕密,原來他一直很想出國,實在沒錢只好轉個念;搭不起飛機,坐船出國也不差。而緣分就是這麼奇妙,當時他進入海洋技術學院後,第一個實習的航次就 是去日本。

當年的日本,才剛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敗仗,雖然已成廢墟,但卻乾淨且守法,董炯熙很快喜歡上這個國家,這股熱情驅使了他接觸日本文 化,拚命苦讀考進日本早稻田大學機械系。熱切的學習力,改變了這位來自高雄旗津小鎮的少年郎,董家的命運也開始有了重大轉變!

就在董炯熙二 十九歲的那一年,命運之神來敲門。當時朋友告知在早稻田念研究所的他,日本Canon有意尋找台灣計算機總代理訊息,不過規定要電子科系。當時身無分文, 又是念機械系的他,卻毫不猶豫準備了十二頁的簡報資料,向日本人敲門毛遂自薦後,通過考試幸運地拿下代理權。

不過,挑戰還在後頭,代理的小 小一台手按式電子計算機,要價台幣七萬元。四十多年前的七萬元有多大?當時,一般公務人員薪資只有一千兩百元,七萬元可以在台北市買一戶小公寓。

董 炯雄帶著一台十三公斤的舊式手搖計算機,搭配佳能的手按電子計算機,到各大政府機關的總務處示範;雖然買的人不多,但看的人很多。靠口耳相傳,他開始跟政 府部門建立起關係,初生之犢不畏虎,終於在開業第一個月賣出了第一台機器!他笑著說,「我們賣一台計算機可以活一年,那一年居然賣了七台,我跟員工們說, 公司活七年沒問題的啦!」時勢造英雄,董家創業初期,正好趕上台灣內需市場起飛,傳真機、影印機、計算機需求量高,兩兄弟很快在銀行與企業界打響佳能名 號,賺得人生第一桶金。當時不僅日本Canon對董家的業務能力刮目相看,就連其他日本商社也指名要他們代理,包括東芝、CASIO(卡西歐)都由董家拿 下代理權。

靠著這份機緣,董炯熙在日本電子大廠的根基可說扎得又深又密!

董炯熙笑著回憶說:「當年王振堂、杜書伍都是我們通 路商,我還常常半開玩笑對他們說,如果不努力一點,我們就要換人喔!」佳能於一九九五年上市,公司年營收以近三十億元,與全錄、震旦行並列台灣前三大事務 機器公司。

從代理走入製造領域

但好景不常,就在佳能上市的第二年,辦公室設備市場起了重大變化。外商惠普、愛 普生的原廠開始進駐台灣,「它們有時一天就給你降價五○%,我們是代理商無法全權做主,把市場情況回報日本總公司,然後等他們裁決後再做因應,為時已 晚!」董炯熙回憶當時慘烈的市場競爭說,儘管公司才剛剛風光上市,但他心中早有了不祥的預感,一手創立的企業正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一 年,日本Canon收回代理權自己進駐台灣,頓失核心競爭力的佳能當年年營收只剩二十三億元,股價掉到十元左右,業界傳言不斷,都說佳能大概玩完了!「當 時我們像活在溫室,無風也無雨太安逸!」回想當年,董炯熙低頭沉思數秒說:「人真的不能過得太舒服。」那一年,董炯熙六十四歲。

「以前代理 看人臉色吃飯,只有研發、製造才是企業的根本。」董炯熙有感而發地說。喜歡研究新科技趨勢的董炯熙,因為看好光學產業的前景,從一九九五年開始已經陸續轉 投資一些光學公司,包括做相機皮套的應華、製造塑膠機殼與零組件的精熙、做傳統相機的明騰工業。

不過,這些公司對光學產業的布局,大體上仍 在低階且處於產業邊陲地帶繞來繞去。直到○二年時,當時隸屬光寶集團的電腦視訊裝置廠詮訊要賣,給了佳能正式進入數位相機產業門票的大好機會!

「老 實說,當時的詮訊也正處於低潮,剛丟了原本占營收七成左右的英特爾訂單,電腦視訊裝置當時前景不明,我們想要做數位相機,但苦無純熟技術與客戶!」詮訊前 總經理,現為佳能總經理的曾明仁回憶當時的情況說。

當時求售無門的詮訊,在董炯熙與董炯雄兄弟眼中看來,卻是可以補齊佳能光學產業布局,讓 公司轉型的一著活棋。曾明仁回憶說:「我們只深談了一次,董家好像就很確定『娶』定我們了,現在還讓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董炯熙說:「我們當時決定購併 詮訊,著眼點不是在於它們的產品線或客戶,而是在團隊!」「我覺得這個團隊負責任、肯拚、技術底子雄厚,這樣就夠了!」○二年,佳能正式合併詮訊,當時台 灣電子產業界,對這樁「弱弱聯姻」的婚事普遍不看好。但是,在董式兄弟負責打點疏通日本光學大廠客戶高層,曾明仁負責研發與廠務的分工合作下,詮訊屢屢跌 破業界眼鏡,爭取到卡西歐、Pentax(賓得士)以及三星等品牌數位相機的代工大單。

十年完成全面的產業布局

與 此同時,董炯熙兄弟也展開了十年的擴張計畫。他們很清楚,聚焦在熟悉的領域才有機會成功,除了以製造端當後盾,董家相當懂得善用資本市場的投資機會,逢低 承接危機入市布局。○三年,他們先以私募入主怡安科技,讓旗下應華借殼上櫃;接著○五年,再入主上奇科技,補強通路;○七年,投資從事塑膠外殼的精熙國 際;○九年底,又入主預錄光碟片廠豐聲。

十年二十倍速的擴張,董家兄弟以意志力戰勝年齡與體力,迅速完成數位相機的上中下游布局。與董家因 為房產合作結識的達欣工程創辦人王人達就說,七十四歲的董炯熙,一個星期還是飛日本兩三次,中午吃完飯,下午就飛日本談生意,隔天回台開個會,再飛日本與 商社人員打球。

「有一次,日本客戶來訪,為了搏感情,他和三位日本客人在七天內喝掉一百七十多瓶紹興酒。」弟弟董炯雄回憶著說,「最後一天 送客人上飛機,哥哥也進了醫院吊點滴。」還有一回,日本品牌大廠高層來台聚餐,喝到清晨五點,但半個小時後,董炯熙又陪著客人生龍活虎地出現在球場上。

「不 僅酒量好,董炯熙的學習力與求知欲也令人驚訝,尤其到了七十四歲,還親自跑工廠到全世界看技術。」邰中和分析,「他不做沒有把握的投資,對技術趨勢掌握度 很高,是一位很懂得追根究柢的企業家。」董家不做沒把握生意,也不喜歡畫大餅,跟他們做過生意的人共同評論都是,兩兄弟在商場上的身段是極為柔軟與圓融, 自己賺不到的生意,也會幫忙介紹給朋友,在業界廣結善緣!

當年日本Canon來台註冊公司時要找漢名,相中董炯熙取名的「佳能」,因此跟董 炯熙情商「借用」,以「台灣佳能」註冊。而以「佳能企業」起家的董家,居然未向Canon收半毛錢全部贈與,八○年代對外改稱「能率集團」。

邰 中和分析,這是做生意最高境界,可以做到這點很難,一般人在最好的時間好聚,但卻不一定能好散,要散的時候要把關係處理好,董炯熙這點做得很漂亮!

充 分授權 敢賞也敢罰

商場上何時精明、何時糊塗,董家深諳其中道理,甚至還能與敵人共舞,讓人見識到他們的氣度與格局!

台芝 副總張瑜家透露,當年,亞洲光學董事長賴以仁,創業前就任職於佳能企業,後來獨立創業,董炯熙不僅祝福他,還大方掏出在日本的人脈相助。

「台 灣人說,肚腸大(有度量)的意思,董家兩位老闆從來不會因為同行相忌與人交惡,反而是願意互相扶持;當年仁寶接日本單他們就幫了一些忙!」這是仁寶董事長 許勝雄對董家最深刻的印象。

進入能率近十年的佳能總經理曾明仁也說,「總裁重視細節、效率,又不拘泥形式。至今董家從未要求安插任何一個人 事,投資案也由我自己做主。」然而授權的背後,從傳統產業起家的董家,一套嚴格獎賞制度,激勵員工不斷創新與達成業績目標,這也是董家能夠不斷加速擴張的 關鍵,用對人、敢給也敢罰。

一位在能率二十年的員工就說,董家分紅大方,管理階層只要達成目標,獎金都是好幾百萬元地撥到戶頭,加上配股等 獎勵,旗下各上市櫃公司的專業經理人每年可領的獎金超過八百萬到一千萬元不等。但如果達不到目標,董家也會要求以減薪來做懲罰,直到達到目標才恢復!

「給 員工前景與希望,只要做得好薪水就會恢復甚至直線上升。」負責財務的董炯雄也常常告訴員工一個養雞理論,期許員工要當生蛋雞不要當肉雞。他說,肉雞不生 蛋,不用給最好的飼料,三個月就會殺掉,毫無價值;但如果當生蛋雞,主人會給你最好的飼料,希望你一直下蛋,藉此鼓勵員工,不要只是敷衍自己的工作,才能 成長。

儘管鮮少過問公司細節,但兩人對旗下公司的財報營運數字卻瞭若指掌,而且還自創一套「利不及費」的經營哲學!「不要問可以賺多少錢, 而是要問你在賣這項產品的過程中,成本費用到底花多少錢、省多少錢?」張瑜家說,「這是老闆最常問我們的問題!」在最好時刻 想最壞的情況賺錢人人都會,但降低成本、持續維繫競爭力才是王道,這是董炯熙十年前面對惠普與Epson挑戰時,所淬鍊出來的經營哲學。常有機會與他們一 起討論企業發展策略、檢討經營狀況的童子賢說,董炯熙很重視數字且要求精確,他常會問,為什麼毛利率下降?材料價格是不是貴了?可以找到更便宜的嗎?

如 今,能率集團數位相機的垂直整合實力已獨步全球,但在董炯熙心中卻很清楚,能率的下一步,是要壯大自己的規模。他明白,能率光靠代工數位相機一年五百億元 的營收,長遠而言仍不足與全球一流的電子專業代工大廠(EMS)競爭,未來代工市場仍是大者恆大的趨勢,因此選擇與華碩結盟。

董炯雄在佳能 最好的時候和華碩結盟,這一步棋不僅走得漂亮,更讓能率集團在科技產業的布局有了更寬廣的路。邰中和說,董炯熙想得很深遠,家族利益事小,但能率能否永續 經營,關鍵就在這一步棋!

回顧這六十歲創業的歷程,兩兄弟有感而發說,十年前靠著找到好殼進駐上市的模式,這樣的機會好運不會天天都有,所 以,現在他們每天都充滿危機感,要去設想很多事情,反覆地問自己:「假如數位相機不能做、假如被人取代該怎麼辦?」董炯熙笑說:「做事業、甚至是過人生, 你都得在最好的時刻,想最壞的情況,時時刻刻保有危機感。」這是他人生六十歲以前,在代理的路上摔一跤後,得到的最深體會。

董 家二代

董俊仁穩健、董俊毅投資有一套董炯熙與夫人董登紀子育有二女,目前都不在集團內任職。董炯雄則有二男一女,兒子董俊仁、董俊毅是近幾 年才開始浮出台面的董家二代。

董俊仁掌控能率的通路事業群,是佳能國際董事長。弟弟董俊毅負責轉投資事業布局,當年能率入主詮訊、怡安(現 應華),以及去年能率入主豐聲科技等多項投資案,都由他挑起大樑,目前還是蘇州應華董事長。至於女兒董怡君,則在集團內負責財務,十分低調鮮少曝光,其夫 婿章孝祺是上奇科技董事長。

在同仁眼中,董俊毅與董俊仁猶如董家兩位創辦人一樣,個性與專長上也有了互補的作用,「俊仁比較像伯父,個性圓 融保守,自組壘球隊、腳踏車隊;俊毅像父親聰明,是投資高手!」兩人也是少數不愛跑趴、不逛夜店的企業第二代!

世博熱不缺席 能率投30億元搶地「虹橋機場二號航站樓3月16日啟動,建案『虹橋綠苑』就距離虹橋機場不到10分鐘的車程,整棟75戶已有一半進駐!」今年以15億元 買下這座住宅商城,能率集團董事長董炯雄看著基地模型說,「我們只租不賣,看好的就是未來房地產的增值空間!」搶搭上海世博房產熱潮,能率憑藉著雄厚資金 優勢,早已悄悄布局房地產市場。上海「虹橋綠苑」主要是針對外籍商務人士為銷售族群,採五星級的飯店管理方式。

除住宅區投資,能率目前積極 布局中國廠辦市場,今年3月又以15億元在虹橋樞紐區買下6萬平方米的土地,預定今年5月底開工。

這是董家在中國房地產市場初試啼聲,未來 台灣、上海都陸續會有新的投資建案。

董炯熙

出生:1936年

現職:能率集團總 裁、佳能董事長學歷:日本早稻田大學機械系

經歷:應華工業董事長

董炯雄

出 生:1940年

現職:應華精密董事長、亞昕精密董事長

學歷:中興大學企管系

經歷:佳能董事長

從 代理霸業到代工帝國

能率集團稱雄數位相機代工界1965年 董炯熙與董炯雄以五萬元創業,成立佳能企業,取得日本Canon在台獨家總代理權。

1975年 成立應華工業,為日本相機大廠生產相機皮套,及相機零件的生產銷售。

1995年 佳能股票掛牌,董家把代理生意做到公司上市,當年營收29.79億元。

2000年 歐美原廠來台自己設分公司,影印機市場遭印表機取代。

2001年 Canon收回品牌,佳能業績開始走下坡,當年營收僅剩23億元。

2002 年 購併數位相機二線廠詮訊科技,讓佳能由通路商轉型為數位相機製造商。

2004年 大擴張階段,董家透過私募基金入主怡安,更名為應華精密,同一時間也入主軟體商上奇科技,董家旗下上市公司從一家增到三

家;集團總營收

160 億元。

2006年 轉投資精熙國際在港掛牌上市,完成集團在數位相機產業上中下游布局;集團總營收296億元。

2007 年 與華碩策略聯盟,擴大經濟規模,華碩以換股方式取得佳能13%股權;集團總營收458億元。

2009年 轉投資健策獲准掛牌上市,並入主豐聲科技,搶占影片預錄市場;集團總營收536億元。

2010年 斥資30億元跨入房地產,並啟動專業經理人計畫,組織轉型為控股形態;集團總營收上看750億元、獲利上看60億元。

從代工 製造到營建控股

能率集團六大事業版圖

相機零組件代工

應華精密

相 機金屬殼

資本額:7.4億元

市值:120億元

精熙國際(香港)

相 機塑膠殼

資本額:33億元

市值:53億元

數位相機代工

佳 能

相機製造代工

資本額:43.74億元

市值:233億元

創 投、房產

佳邦、佳美、

佳奈創投

投資、創投、房產等事業

辦 公室事務機

台芝國際

東芝電話系統、多功能事務機、

及影印機總代理

資本 額:2.64億元(未上市)

佳能租賃國際

日本佳能數位辦公室OA產品資本額:2.63億元(未上市)

軟體通路

上 奇科技

電腦系統軟體

資本額:4.2億元

市值:13億元

設 備製造

毅金工業

粉末治金類

資本額:3.1億元

市 值:9億元

豐聲科技

影音軟體預錄設備

資本額:3.38億元

市 值:17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00

中國豬肉大王 從南京、上海不斷擴張到全中國 從兩百元拚到兩百億的雨潤傳奇

2010-05-10  今周刊





中國超市、肉品專賣店中,最有名的豬肉供應商就是雨潤,一年屠宰兩千五百萬頭豬,雨潤的低溫肉品十二小時內就可以運到全中國的消費者手中,成為中國最具爆 發力的食品股。從兩百元到兩百億元,雨潤祝義才是如何成功的?

撰文‧周啟東

清晨天色微亮之際,上萬名散布在中國各地的農夫,辛勤地將所飼養的豬隻送往兩百座鄰近的現代化屠宰場。每天平均有六.八萬隻豬,經由機械化的生產線,被製 成各式肉品、火腿、香腸;新鮮的產品在十二小時內,以零下四度的低溫保存,送到全中國各地的超市,供十三億消費者享用。串起這龐大肉品供應鏈的,就是有 「中國豬肉大王」之稱的雨潤集團董事長祝義才。

從兩百元開始

水產起家,悟出挑戰困難才有財富祝義才的「豬肉帝國」,在全中國九六○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幾乎每三百公里半徑就有一家工廠。很難相信,這位安徽赤貧農家 出生的企業家,兩位哥哥死於饑荒,自己二十年前也是個身無分文的窮大學生;而在飢餓中求生存,正是祝義才一路打拚的動力。

二十年前,祝義才靠著身上僅有的人民幣兩百元在安徽合肥創業;如今,他的身價已高達人民幣兩百億元,名列《胡潤百富榜》第二十六名。

許多人都問祝義才成功的祕密,「困難就是機會。賺錢少的、別人看不上的、又苦又累的、風險大的,這些別人不願做的,我去做!」祝義才指出,做別人認為困難 的事,才是他真正成功的原因。

口袋只有兩百元,一般人早就打退堂鼓,但是祝義才就是不怕困難。二十年前,他聽說水產出口到日本很有賺頭,馬上找上一家合肥出口日本的貿易公司,公司經理 看他一個年輕人沒有資金、經驗,甚至沒有公司執照,一下就把他轟出去,但是祝義才沒有退縮,接連五天去拜訪這位經理。「好吧,你的執著打動了我,你送一些 樣品來,我看看再說。」經理無奈地對他說。

根本沒有資金的祝義才,擺明就是一人公司,他到水產攤費盡脣舌說服老闆賒貨給他,他挑了一些最好的蝦子、螃蟹,馬上被貿易公司經理接受,祝義才人生第一筆 生意就此開始。

為了服務好第一位客戶,他親自坐在滿是冰塊的三輪車上押車送貨,經常凍得全身發麻,最後終於賺到第一筆人民幣十萬元的現金。這筆錢對於二十歲以前口袋中沒 有超過人民幣一千元現金的祝義才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也悟出只有挑戰困難才有財富的道理。

一九九二年,為了更上層樓,祝義才結束安徽水產生意,決定到南京做肉品加工生意。因為他看到中國人有錢了,做十三億人吃的生意一定是大有發展,當時國營的 雙匯、春都早就牢牢占住火腿、香腸等加工肉品市場。為了區隔,他選擇困難度較高的低溫肉品加工市場,這個選擇改變了他的一生。

最新工廠設備花錢就可以買得到,困難的是如何讓十三億消費者接受雨潤的肉品。一開始,祝義才不走傳統的批發路線,反而招聘大量的業務員專攻南京的飯店、餐 廳及熟食店。這些地方用量小、收款慢,花了一年時間,他才打入八成的專業市場。

逐漸打出知名度後,接著祝義才用人海戰術,以一位業務員負責一條街的方式,打入當地的傳統雜貨店,辛苦耕耘兩年多之後,雨潤食品已經成為南京著名的肉品供 應商。

從南京向外擴

進軍上海,用小店包圍大店打知名度為了進攻上海市場,祝義才可說傷透了腦筋,進軍上海馬上就可以有全國知名度,但是上海的中外合資超市姿態卻非常高,當時 八佰伴超市同意雨潤肉品進店,但是要求包裝要全部換成八佰伴的品牌。祝義才拒絕了,「我們雖然失去進國際知名超市的機會,但是卻保有了自有品牌。」他回憶 指出。

祝義才並沒有因此放棄上海市場,他改採「小店包圍大店」的策略,再以人海戰術將雨潤肉品攻進大超市周圍的傳統雜貨店、小超市,兩年之內,上海家庭主婦已開 始接受雨潤品牌,最後迫使大超市不得不進雨潤的肉品。

在逐漸開放的大陸市場,充滿無數的機會,但是機會並不等人,「依靠機遇,只能獲得暫時的生存空間,處處要先行一步,只有走在機遇的前面,才能始終占據領先 地位。」祝義才感嘆地說。雨潤會爆發為一家營業額高達新台幣五六一億元的大企業,不只是靠機會,還要領先競爭對手一步。

一九九七年,中國消費市場開始大成長,祝義才的南京工廠二十四小時生產肉品,門口排起長長的卡車等貨,根本是供不應求,祝義才想要擴大生產規模,但當時國 有企業當道,民營企業遭到嚴重歧視,想要興建工廠,拿到政府的核准文件簡直比登天還難。在許多民營老闆放棄之時,祝義才走了一條別人都不敢想的困難道路 ──收購、重組國有企業。

當時有一家國營的南京罐頭廠已經停工五年,為了掌握商機,他與市政府商議收購負債累累的工廠,並保障一千四百名員工的工作權,成為南京第一樁民營中小企業 購併國營企業的案例;但這卻是祝義才惡夢的開始。

收購國有企業

不斷購併,收購工廠奠定品牌基礎接下來一個多月,怕失去工作的員工不斷圍廠、靜坐抗議,甚至動手毆打派去接收工廠的雨潤經理。員工都勸祝義才放棄,但他認 為,沒有新工廠,雨潤就會失去市場,「派去的幹部要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務必在兩個月內改造工廠!」他下達最嚴厲的命令,因為他知道,失去這次機會,雨潤 就沒有壯大的機會。

他還親自上陣與工廠員工談判,在簽字保障工作、並發放積欠工資後,雨潤團隊終於走進破敗的工廠重新整頓。祝義才也與員工一起挽起袖子整理環境,半個月內光 是垃圾就清了兩百輛卡車。兩個月後,裝上新設備重新開工生產,當年就獲利人民幣五百多萬元,甚至創下南京罐頭廠建廠以來的紀錄。

祝義才的辛苦終於有了回報,由於這次的購併讓他享有全國知名度,藉機從南京、上海擴張至全中國市場。他快速複製購併經營不善國營工廠的方式,陸續在江蘇、 安徽、河北、遼寧、四川等省收購了十七家國有中型企業,投資近人民幣十億元加以改造,奠下雨潤豬肉帝國今日的基礎。

雨潤創立十八年來,每年快速成長,但是市場占有率仍不到中國整體豬肉市場的五%,顯示中國八成以上仍是傳統的溫體屠宰業主導市場。

中國政府明令二○一五年前要淘汰五○%的傳統屠宰業,為了掌握這波機會,祝義才今年將投資近新台幣百億元擴充現代化屠宰工廠,今年雨潤豬隻屠宰量將衝破三 千萬頭,成為真正的全球豬王!

祝義才

出生:1967年

現職:雨潤集團董事長

學歷:合肥工業大學

經歷:水產貿易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81

借力新36条 上海“肉鸡大王”欲玩转小贷公司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521/669682.shtml


每经记者 胡俊华 田甲 发自上海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难啊。想当初,为了手头资金有更高收益,我在2005年就申请开办典当行,报告层层 上报至商务部,等了两年才批下来。”张玉峰在位于上海外滩附近的办公室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希望新36条出台以后,会为自己的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 机会。
张玉峰是上海骏合实业集团董事长,集团旗下目前拥有建筑装饰工程公司、投资公司、典当行等,并在2009年2月发起设立了上海骏合小额 贷款公司,同时也是上海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理事长。
从1988年第一次“下海”创业,到日后业务发展壮大成为上海滩的“肉鸡大王”,再成功转 型进军建筑装潢业,进而将业务拓展至投资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张玉峰为我们讲述了一位民营企业家向金融业拓展的心路历程。
“肉鸡大王”进 军金融行业
张玉峰1966年生于上海松江,属马。1988年,他就放弃了一份“铁饭碗”工作,成为上海第一批自主创业的年轻人,干起了食品生 意,此后一做就是10多年。
“那时候还不存在民营企业的说法,第一次经商就挂靠在居委会的牌照下,厂子建在崇明岛上。当时交通也不像现在这样 方便,每次进出崇明岛都是汽车、轮渡来回倒,有时候赶路时一累就睡着了。”
艰苦的环境未能阻挡住张玉峰创业的激情,他在崇明岛建了一个大型养 鸡场,几年后发展为一个有200多名员工的中型企业,每天有2万只肉鸡销售出厂,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知名企业都在他的客户名单上榜上有名。“3个上海人 中就有1个就是吃的是玉峰生产的鸡。”
但到了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肉鸡出口生意受阻,张玉峰最终决定忍痛割爱,将工厂和业务悉数 出售。2000年,他开始转型装潢设计行业。受益于前些年打下的人脉基础,再加上对经济脉搏的准确把握,张玉峰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生意越做 越大,烦恼也随之而来。从商10多年后,张玉峰积累了丰厚的资本,需要一个生意作为载体,既能盘活资本,又能保证稳定的现金流。由此,到2007年时,张 玉峰开始正式进军金融领域。
民企争相出手小贷公司牌照
“当初为了设立典当行,我们花了两年多时间申请,最后层层上报至商务部,才获得 批示同意。”张玉峰表示,后来政策开了一个口子,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他也是马上提出了申请。
2008年8月29日,上海市政 府39号文发布,标志着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在上海正式展开。“39号文规定,每个区县有一到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名额,因此,每个区县稍有名气的企业老板 都提出了申请。”上海市奉贤区一位民营企业主透露,当时和他一起递交申请的企业有20多家,其中有6家企业都想做大股东。经过区金融办统一协调,有的最终 决定放弃申请,有的则临时组合起来成立了一家小额贷款公司。
根据文件规定,设立小贷公司,要求主发起人净资产不低于5000万元,资产负债率 不高于70%,连续3年盈利1500万元以上。
因为已经有典当行的经营经验,而且骏合实业具备了发起设立小贷公司的条件,张玉峰决定着手申办 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在2008年国庆节前夕就开始准备。经过近半年筹备,2009年初,上海市松江区骏合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张玉峰在 采访中坦言,做小额贷款公司和从事传统的行业根本区别在于个人的成就感。“赚钱有满意度,而赚钱的过程中如果能看到微型的企业能成长,为那些从银行贷不了 款的企业解决了难题,那种满足感、成就感是不一样的。”
我们比银行更有竞争优势
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张玉峰对记者表示,其实 小贷公司比银行更有竞争优势。他认为,虽然银行不差钱,但那都是老百姓存的钱,因此银行更加看重对风险的掌控。“有的银行虽然也成立了小企业部,但是在审 批贷款的过程中,要看企业的报表、盈利情况,审批流程比较复杂。而对小额贷款公司来说,是当地人扶持当地的企业,主发起人因为具备区域优势,对于村镇都很 熟悉,经营者是不是实实在在做生意的人,也都很方便地就能打听得到,发放贷款也能有的放矢。”
看似不起眼的小额贷款业务,张玉峰却看到了巨大 的商机和社会价值。他清楚地认识到,本区内微型企业资金量的需求比较大,关键看营销是否能真正地深入下去,走入开发区、商会等最熟悉企业用钱的地方。因 此,他在经营的过程中也积极地发挥联动作用,最大化地发挥信息和资源优势。
张玉峰表示,小额贷款公司由于业务局限在本地区内,最大的风险在于 道德风险,具体地讲就是贷款是否真的专款专用,是否真的用于自己的事业上,如果达到这个要求,生意失败的概率很小。
谈到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 的具体措施,张玉峰总结为:科学、理性的分析加上经验的结合。据悉,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可以通过合作银行查询企业的征信系统,还和上海资信进行合作,对 贷款对象的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股东的个人征信情况进行查询,并且制订了一套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程序。
小贷公司长远发展前景看好
虽然民间资本热衷于进军金融行业,但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对股东的回报比较低。从2009年全年的经营情况看,集 中在6%至8%的水平,少数能达到10%。由于资金短缺,绝大多数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都没有进行分红。
“小贷行业面临较高的税负。”张玉峰表 示,小贷公司须缴纳5%的营业税和25%的所得税,而农村商业银行开业前3年免交所得税,营业税只收3%,而且政府对这类金融机构另有一系列的优惠措施。
此外,由于不能吸收存款,小贷公司也面临放贷资金不足的问题。按照现有规定,小贷公司只能用自有资金放贷,同时向银行融资不能超过自身资本的50%,换 句话说,1元钱最多只能做1.5元钱的事情。“事实上,从银行融资的5毛钱有时也不能得到保证,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仍然比较谨慎。”不过张玉峰透 露,目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很多小额贷款公司通过股东连带责任担保的方式获得了贷款,南京银行、北京银行等一批外地到上海来发展的银行也愿意和小贷公司 展开合作,解决小贷公司的燃眉之急。
按照现有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3年以后可以转制成村镇银行,转制成社区银行也是一个出路。为此,张玉峰目 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管理,维护优质客户,保证市场占有率。张玉峰表示,希望在新36条所提出的鼓励民间资本进军金融行业等政策的扶持 下,小贷公司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56

中環在線:股壇長毛再度狙擊玩具大王 李華華

2010-5-25  AD






 

財金圈履歷核實 署署長David Webb(圖)又再出動!繼之前話玩具大王蔡志明學歷「假的真不了」,蔡生之後反駁話佢讀嘅係遙距課程。股壇長毛噚日就再度出口!今次仲拖埋蔡志明太太落 水!長毛話,响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註冊嘅Lincoln University,所頒發嘅學位獲加拿大特許商業管理學院(CCIBA)認可,而亞洲知識管理協會(AKMA)則授予頒發CCIBA院士,之不過,呢 三間公司嘅董事同職員都差唔多係同一幫人,而蔡志明兩公婆仲要係AKMA嘅榮譽總裁;另一位榮譽總裁就係鄭耀棠,關係複雜之餘,仲令認授性成疑。

除 咗蔡氏夫婦被長看狙擊之外,照例有其他上市公司高層有份被「金榜題名」!噚日佢踢爆攞過AKMA、CCIBA 或者Lincoln U頒發嘅學位有以下人事,包括嘉利國際(1050)主席何焯輝、萬保剛(1213)創辦人楊敏儀、實德環球(487)副主席馬浩文、安莉芳(1388)主 席鄭敏泰、積華生物(2327)主席劉友波同埋信佳國際(912)主席吳自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