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海離國際金融中心有多遠?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5317

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是老話題,尤其一年一度的官方主辦的陸家嘴論壇期間。不過,比起人民幣國際化、資本賬戶開放、全球金融治理等宏大議程,出租車卻連連搶鏡。

作為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陸家嘴論壇演講中循例表示期待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意外的是他以「上海出租車經營規範,很少帶著乘客繞路」為例稱許上海金融生態;巧合的是,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此前一天關於上海虹橋機場出租車「有序規矩」的兩條微薄被轉發兩千多次,本地媒體《新民晚報》甚至頭版報導。

現實往往更戲劇性。「出租車插曲」引發的笑聲尚未落幕,關於陸家嘴打車難的抱怨已不期而至:「陸家嘴香格里拉門口的出租車集體拒絕打表,坐地起價」等微薄幾小時內轉發迅速超過兩千條——浦東香格里拉酒店,正是陸家嘴論壇會址。

出租車重要麼?城市文明,往往都是由具體而微的細節構成。一位台灣作家曾經表示衡量城市禮貌往往在於人與人的距離,「地狹人稠的城市,一臂伸展之距,是禮貌,更是基本空間。」

比起GDP數字與摩天大樓,衣食住行更是城市宜居宜商的溫度計,也比「某某歡迎您」的標語有誠意。如果讀者有在商務區寸步難行的經歷,自然會明白這一看似無關宏旨的「出租之癢」,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難以迴避——正如郭樹清面對觀眾笑聲,繼而表示「大家不要笑,誠信對金融市場的發展很關鍵,至關重要。」

換而言之,出租車可以作為城市軟實力的一個註腳。一線城市商務區打車難是普遍難題,如有金融街遭遇無車可行的讀者,多少會同意在陸家嘴打車情況稍好,譬如虹橋機場秩序井然背後有其管理因素,譬如每組手推車都要求錯開45度角擺放,但二者不過五十步與一百步距離——這也可看作一個相當粗糙而簡化的比較,如果從治理水平與商務環境而言,上海與其他城市或有「一輛手推車」的距離,但並沒有超過「一輛出租車」,上海及其同儕仍需努力。

進一步審視,這「一輛出租車」的距離,或許也正是上海離國際金融中心的距離。金錢永不休眠,而保障金錢順利流動一個重要底線就是規則。規則,大處或許可是法治,小處則可以是一個不會繞路也不會坐地起價的出租車司機。

回頭反思現代市場經濟,往往是基於陌生人之間的交換,而規則的缺失往往意味著風險;依賴信用交易的金融業更為依賴透明而穩定的規則,任何投資者都天然厭惡不確定性。

一度,上海離國際金融中心的距離很近。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是當之無愧的遠東國際金融中心;今天上海人為人稱道的專業態度和經濟理性,其實往往從那個時代的繁榮中找到一些歷史因素。

譬如今天國人情感複雜的租界,事實上也埋下了中國最早現代化的種子,舊上海大部分報館以及各路革命黨都依託租界活動。戰亂期間,數百萬人湧入狹小的租界,從人口密度來看,1942年公共租界每平方公里70163人,法租界83599人,同期華界2991人,上海地區7431人。儘管租界的人口密度高於華界,但是租界的管理水平卻遠遠高於華界,原因之一就在於「規則」。姑且不論「蘇報案」等往事折射出的中外法制迥異,小到市容水平也大為不同:「試觀漢口、上海之洋街,皆寬平潔淨,而一入中國人街道,則狹隘擁擠,穢污不潔」。

今日上海金融中心夢圓幾何?2009年,中國明確提出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當的國際金融中心。如今漫步高樓林立的陸家嘴區域,恍惚之間,與紐約曼哈頓以及倫敦金絲雀碼頭似無區別。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11年年底,上海金融市場的交易總額已超過400萬億元人民幣,在滬各類持牌的金融機構已經達到了1100家,而小陸家嘴區域去年平均每幢樓帶來的稅收據說超過6億元。

正如有大樓無大師不能稱之為大學,有大樓而無銀行家同樣難堪國際金融中心重任。外資金融機構云集往往是上海的賣點之一,近些年不少本地政策也是向海外高端人才頻頻伸出橄欖枝,從海外招聘到地方退稅甚至人才公寓,等等。

但問題在於,這些措施往往惠及個體有限,城市是有機體,商業是大生態,而金融業也不是絕緣體。一位下飛機直赴香格里拉酒店參加陸家嘴論壇的國際銀行家,與一位坐長途火車而來的面有菜色的90後外地服務員,或者一位逡巡四處拉客的疲憊不堪的本土出租車司機之間,對於上海的看法多半截然不同——但是前者對於上海的用戶體驗,卻往往會受限制於後者。

中國資本市場往往被稱為「政策市」,而中國金融中心往往也視為政策放行的結果。上海對於全局的重要性,反而使得最有突破性的金融改革不太可能率先在上海推出——這或是近日上海呼籲日久的人民幣兌換試點花落名不見經傳的深圳前海最大原因。

從世界金融史來考察,金融中心誕生往往源自市場自發的聚合作用。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由計劃體制過渡到市場體制的國家,政府的作用自然不容小覷,但是一方面需要警惕政府行為的正負效應,另一方面,無論投資者與地方政府,都需要避免「中央政策依賴症」。

在人民幣自由兌換、資本項目開放、個人所得稅等改革無法出現重大轉機之下,上海還可以做什麼?筆者認為,這並不意味著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方面無可建樹。以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的編制規則為例,主要基於人力、商業環境、市場准入、基礎設施和總體競爭力等領域的評估——從這些評估條件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完全可以有所作為。與其押寶中央政府的充滿不確定性的政策放鬆,不如首先從營造一個對於金融業更為友善的生態開始,從有規則的市場監管者到有規則的出租車,都是軟性環境的重要構成部分。

規則是隱形的,也很難成為顯性政績,往往也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甚至對於規則的「曖昧」態度,往往也被歸為中國特色的一種。但是正如諾斯等人研究指出,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而有效率的經濟組織需規則的保護,如果沒有規則很難成為一個生產擴展型社會。

回到陸家嘴出租司機的「坐地起價」行為,是出租車司機待遇、供需關係、出租車行業管制、公共治理等一連串事件的結果;不過,這看似令人不快的行為背後,也有著存在即合理的經濟邏輯,這也是缺乏規則之下必然誕生的「黑市行為」。

也正因此,要求出租車司機為了在陸家嘴論壇避免「友邦驚詫」而不漲價,並沒有合理性。出租車司機也是理性人,其對於陸家嘴論壇的「無感」,也揭示了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除了為政府帶來稅收,還能為上海這座城市尤其是普通人帶來什麼?對於外資、大型國企佔據金融業重要地位的上海,這點尤其值得反思。

城市的歸屬感首先源於安全感,其底線在於遊戲規則明確。近期上海美國商會和布魯金斯學會一則調查報告中,明確指出金融法律規則為金融中心存在的先決條件,「僅有公認的成文法律是不夠的,還必須以可預測和合理的方式實施這些法律條文。不僅僅商業法律應當得以妥當實施,在公司內任職的關鍵人員必須有一種生活在合理的法律之下的人身安全感,並且知道這些法律的實施不會受一些武斷或腐敗因素的干擾。」

進一步看,講規則的對象,不僅侷限於金融業與高端人才,更應該具有普適性:不僅普通人應該可維持經濟學家所謂「體面生活」,即使流浪漢,也應該享受一份受尊重的「立錐之地」;換而言之,只有對人人都適用的規則,才能真正稱之為制度。上海如能以國際金融金融中心建設為契機,對外開放的同時對內改革,帶動城市自身的變革,這對於市民以及中國,比起大樓與數字,都更有意義得多。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08

$民生銀行(SH600016)$ 民生銀行能走多遠? 東博老股民

http://xueqiu.com/9528220473/23632617
以下為知名個人投資者東博老股民先生在雪球2013投資策略會上海專場(3月30日)的演講實錄,題目為《民生銀行能走多遠?》

我剛才看了那個介紹上面說要讓我說民生銀行能走多遠?其實這個話題我來之前我還不知道,這是剛剛才看見的,它要走多遠其實這個對我來說是老話題了,也就是說在2008年的時候就說了民生銀行是十年十倍?也就是說按照現在的價值是30多,如果現在來看時間過去了4年多,這銀行的發展比我想像得要好得多,所以現在來說民生銀行一般我可以看50,但是說實話我拿不到50,因為這一次漲了幾天我都睡不著覺,我都想賣出了,不要了,你這樣漲下去我受不了了,為什麼呢?其實大家都知道我喜歡便宜,但是一漲了就不便宜了,那時候它漲了,招商也沒漲,浦發也沒漲,那麼相對來說民生不是不划算了嗎?其實就差一點點,如果它再漲2、3塊,我想我現在手上沒有民生了,留下來的就是招商和別的銀行了。

所以,如果說民生漲得快,我不可能拿到50,拿不到,如果它漲得慢,就像前幾年那樣老是在最低的情況那我肯定能拿到50。為什麼說它能到50呢?我要看它的依據來說,它一般大概到2014年吧,每股能賺個2塊,以後的幾年,每年業績增長到18%每年,應該沒問題。如果到了2018年的話應該就有3塊多的話,3塊多的話我也不希望它多麼高,有個15倍的市盈率,作為銀行來說應該是個合理的市場估值,那麼比如3塊多,15倍市盈率,那個時候應該也到了。

可能有人會說你為什麼能看得那麼長也看得那麼好?銀行股人家都說風險很大,如果一旦碰到金融危機,銀行就完蛋了.這句話不錯。所以要看好銀行股就要先看好我國的經濟,如果你經濟不看好,那麼銀行股一天都不能放在手上。那麼簡單地看金融危機會不會發生?從近代20年來說,幾乎就全世界來說10年有一次,1998年的時候是東南亞,到2008年的時候是美國,那麼現在到2018年是誰?這個問題我曾經考慮過很久,2018年會不會輪到中國呢?這句話我不太肯定,那究竟是日本還是歐洲?其實也就這三家人家應該在2018年左右會出來,或者是歐洲或者是日本或者是中國。但是如果這三家真的從各方面條件去對比去看的話,我覺得中國的概率最小,所以我還是想賭一把,當然前提還是它漲得慢,那麼我就賭到它50塊,如果它漲得快了,如果說星期一開始連續三個漲停板我就不要了,什麼50塊,20塊我都不要了,就買其他了。

你們有什麼問題問吧,我就直接回答。

提問:我不是太懂銀行,但是我覺得銀行應該到頭了,因為這個改革就像美國的銀行一樣有多少家我不知道,反正上千家幾萬家,中國總是這樣下去,像工商、建行永遠這樣下去的話18%的複合增長率下去的話,我覺得把美國都要收過來了,這種模式還能不能繼續下去?尤其民生,民生應該是民營的代表,這種民營代表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能不能持續下去,我覺得已經進入到一個轉折點了,這是我個人看法,但我不是太懂,所以希望您更尖銳地批評一下?



東博老股民:其實剛才這個問題就是剛才我說過的問題,因為銀行股這個東西它和國民經濟發展是息息相關,如果真的發生什麼經濟危機那肯定是不行了,我剛才說了一天也不能拿在手了。如果說過兩三年中國會發生金融危機,那麼其實你也不要去賭它了,就算是還有兩三年,那麼也許在剩下的兩三年還會可能漲,有人說就不知道什麼來,那我就不敢買它了,其實這是很重要了。

那經濟危機究竟會不會出來呢?這個確實我不敢說,我只能說我個人覺得在以後的下一個產生金融危機的地方,我想不是在我國,這其中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國的經濟其實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我們的中央政府有一個強大的控制能力,雖然說很多人覺得4萬億不是不好,但是我覺得這4萬億確實有必要,這個量是大了一點,但是對於那時候來說,也許你可以少一點,如果現在來說你當時弄了2萬億就夠了,非要弄那麼多,但那時有誰知道呢?其實這就是我國政府的調控能力的好處,其他國家都是市場經濟,你們就弄吧,來吧,都是出了問題再說,讓市場去解決問題,所以就容易產生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但我國不一樣,就看一眼經濟危機有可能要出來了,中央政府會給你調控一下,早期調控一下讓你好一點,這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是,政府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會平滑經濟波動,所以相對來說我國的銀行安全得多。

還有一個對於我們銀行還有一個非常嚴格又負責的銀監會,但如果你從美國的美聯儲和中國的銀監會相比的話,那美聯儲其實它是在鬧著玩的,金融危機根本不把它當回事,但是我國的銀監會會不一樣,比如現在剛剛出來的8號文,其實現在說起來理財也沒什麼,量也不大,一共也就7萬億,相對於135個億總資產來說等於是多少呢?等於是5%吧。也就是說這5%的量有可能發現問題了,那銀監會就看到了,就會阻止你了,所以對我們的銀行股你不要看空,一個是政府好,還有一個是銀監會它管得好。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曾經我們在1998年金融危機以後銀行不良資產到了20%多,大家都覺得我們的銀行確實那個沒水平,沒事情就沒事情,一有事情就是20%幾的壞賬,當然如果真出來20%多的壞帳,那麼對於現在的銀行真的是什麼都沒了。但是,現在就不能那樣看,當時有當時的情況,因為當時1998年的時候,一個是有東南亞金融危機,還有一個是國有企業的改制,那個時候地方政府對於中央銀行的債,人人都想逃,不逃白不逃,我還你了我是傻瓜。

我曾經聽到過有一個市的國有銀行行長,這個市裡他給貸款了100多個億,當然市政府說了,從來都沒想過要還的,後來給總行發現了這些壞帳,把他給辭了。過了半年這傢伙又來了,給他個副市長當,說他有相當大的功勞,等於是騙了中央的錢給地方做了貢獻了,既然被總行給辭了,那麼就過來當副市長吧。所以,這就是當時銀行的特殊情況,跟現在的商業銀行完全不一樣。

另外,我在2008年就說過三個什麼什麼的,也就是說以前和現在不一樣,我自己都忘了當時是怎麼說了,這樣說吧,當時的中國經濟和現在的中國經濟不一樣,因為基礎大得多。當時的國有銀行和現在的商業銀行不一樣,那個時候是國有銀行,國有的都是大家的,說起來是全國老百姓的,都不知道是誰的,是冤大頭的,我不貪你便宜我傻了,但是,現在是商業銀行不一樣了,它背後有股東,你如果要亂來就不行了。所以現在的銀行不能拿20年以前的眼光去看它。(當時一下子忘了,現在補充:其實就是三個今非昔比,即今天的整體經濟今非昔比,今天的商業銀行今非昔比,今天的國有企業今非昔比。)

謝謝大家。再提一個吧,其他的就放到雪球網上說吧,時間也太晚了。

提問:老師您好,民生銀行現在做得不錯,但是在村鎮銀行這一塊主要是做農村,農村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抵押物的不足,有這麼一個問題,我想問民生銀行在做村鎮銀行這一塊的時候,如何去防範這個風險?



東博老股民:村鎮銀行,我剛才在在外面就跟幾個人說過,他們也問我民生銀行的村鎮銀行是什麼東西?我說這叫雞肋,這叫做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本來民生銀行在這塊曾經想花大精力的,要另外成立一個專門的公司專門去發展村鎮銀行,它覺得我辦一個村鎮銀行比辦一個支行划算,那麼我可以把它每個角落裡面的東西都鋪滿了,成立100家、200家,但是這2年多弄下來純粹是雞肋,弄不好。我好像記得今年2012年一共也就賺了2個多億,2個多億等於什麼呢?就是一家大一點的支行新開的兩年多,也能賺個2個多億,但是它現在是28家兩年多今年也不過賺了2個多億,所以村鎮銀行這一塊幾乎是沒有前途。

所以,有時候我還覺得招商銀行不願意做村鎮銀行還是有道理的,人家讀的這些書還是有用的,但是民生銀行當時他不知道,我就幹吧,幹了就覺得沒什麼意思。所以以後村鎮銀行這一塊應該不會有什麼大的發展,基本上也不太願意弄了,就這樣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84

印度經濟Q&A:盧比究竟還會走多遠?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601

印度盧比近幾天連續創下歷史新低,週二盧比美元匯率歷史上首次跌破64。FT試圖用6組問題解答目前印度經濟現狀。

是什麼導致了印度盧比崩潰?

事實上過去1年來國內外投資者一直在抱怨印度經濟狀況。過去3年來印度經濟增速減半,一季度年化增速降至4.8%,在截止3月結束的上個財經常賬赤字佔GDP比率達到4.8%,而過去一週以來經濟形勢呈急轉直下。具有諷刺性是,印度政府旨在削減赤字支撐盧比的一系列舉措反而加速了盧比下滑,其中包括限制印度企業和個人向海外轉移資本。印度央行和財政部的此舉,被投資者解讀為面對危機已經絕望的信號。 

盧比究竟會走多遠?

對於盧比下跌那些有敏銳思維的經濟學家並不像印度官員那麼吃驚。事實上印度年化近10%的通脹率(高通脹已經侵蝕了盧比購買力)表明盧比還會繼續對那些低通脹率國家的貨幣貶值,比如美元。如果考慮通脹因素的話,盧比美元匯率可能跌至65。對此持反對立場的印度央行則主張,印度生產率提高某種程度上能抵消通脹的影響,這將令盧比穩定在57附近。不管是會最終發生何種情況,印度官員承認兩個月內盧比下跌超過12%,已經動搖了印度經濟發展基礎。

匯率急劇下跌會帶來什麼衝擊?

最大的風險是會對印度經濟信心造成毀滅性打擊,盧比螺旋式下跌將導致市場拋售印度資產,反過來引發盧比進一步下跌。那些有短期外匯借款的企業也將遭到打擊,因為按照盧比計算他們的債務成本正急劇上漲。從積極方面看,盧比貶值將削減進口刺激印度出口。7月貿易數據說明這已經發生,並正在幫助減少貿易和經常項目赤字。

印度可以做什麼事情恢復市場平靜?

決策者表示他們意識到最近出台的價格管制措施實際上導致引火燒身。他們現在幾乎聚焦削減中期經常帳赤字的計劃,比如重啟閒置的煤炭和鐵礦石礦場,並削減昂貴的石油進口。印度財長 Palaniappan Chidambaram表示本財年將把赤字佔GDP比率降低至3.7%。印度還將準備出台措施吸引更多長期FDI,海外投資能帶來亟需的資本並刺激經濟增長。

這些措施是否可行?

政策付諸執行並不容易。投資者認為印度失去吸引力,政治是改革最主要阻力。比如降低石油進口的一個最好辦法就是削減能源補貼,這也是Chidambaram已經開始實施的措施。但是削減補貼將引發反對黨指責國大黨領導的聯合政府「反對窮人」,而2014年5月印度將舉行大選。

大牛「Raghuram Rajan」領導下的印度央行能否創造奇蹟?

9月5日Raghuram Rajan將出任印度央行行長,作為一名知名經濟學家他曾警告金融風險將導致一場全球性的危機,並一直倡導印度經濟改革。但是他的市政將面臨印度粗暴的政治干預,此外沒有證據表明他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38

微軟收購諾基亞後,自己又能走多遠?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576.html

終端商輝煌不再

更早的一次令人津津樂道的消息發生在2011年8月,彼時谷歌和摩托羅拉移動公司宣佈,谷歌以每股40.00美元現金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總額約125億美元,相比摩托羅拉移動股份的收盤價溢價了63%。

125億美元是為了摩托羅拉的手機品牌?谷歌CEO拉里·佩奇在收購當天便表示,Android將繼續開源,收購的一個目的是為了獲得專利,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後,將增強整個Android生態系統。當然佩奇沒說的則是,收購專利,是一個目的,同樣也是唯一的目的。

隨後谷歌從「摩托羅拉家庭業務出售」到「將摩托羅拉中國天津和巴西的製造工廠轉讓給電子代工巨頭偉創力」,都在用行動表示,專利遠比智能終端這一宏觀體系更重要。

對於諾基亞問題同樣如此。

雖然昔日的芬蘭巨頭最終以被收購悲哀收場,甚至埃洛普被以「臥底」相稱,但至少可以欣慰的是,如若不是埃洛普堅定的走Windows Phone之路,恐怕諾基亞連被收購的資格都會喪失。

如同摩托羅拉一樣,一直根植於WP體系的諾基亞身上有許多微軟可以汲取的資源,專利、兼容性、人才,但終端產業鏈上的一系列冗餘體系則將必然被排除在外。拆了,買了,諾基亞將會重複著摩托羅拉的命運。

也許在每年的某一天,新款Windows Phone和Surface平板,總會如約而至的到來。

微軟又能走多遠

早在2007年四月硅谷投資人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便曾在一篇博客中寫道《微軟已死》。他說微軟直到2001年還是一家危險的公司,但2005年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財務狀況不錯,但那些關注科技最前沿的人已經不會看它了。

當然微軟的掌門人並不認可這種說法,2012年《第一財經週刊》(以下簡稱「一財」)曾對鮑爾默進行過一次專訪,在其中也多少可以看到鮑爾默的思想的縮影:

一財: 你認為在未來10年內微軟會怎樣?

鮑爾默:我相信會圍繞幾個核心平台—其中Windows是最重要的一個—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創新。云、新應用、新場景等,它們都將受益於大數據和機器學習,而且還會有許多基於這些創新的設備,以及支持它們運行的軟件。

一財:微軟目前已經涉足很多業務。你怎麼可能把每件事都做好?你如何平衡這些事情?

鮑爾默:嗯,我們現在的業務門類比大部分競爭對手—當然並不是全部—都要多。但我想說的是,我們的業務也不像你們說的那麼多。我們已經全力投入了設備業務:手機、個人電腦、平板電腦、電視。你會把它們算作不同業務,但我把它們看作一個整體。

一財: 讓各種平台都能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這意味著微軟得從PC平台向移動平台轉移?

鮑爾默:手機和電視很重要,電視的成功甚至更大。世界上的電視機數量遠超過小汽車的數量。

一財: 對微軟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鮑爾默:最重要的事……毫無疑問,我們要做什麼完全取決於Windows和Office。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做其他事情。這一過程中誕生了很多偉大的創新:Facebook幫助人們通過新的途徑交往,iPad就在以新的途徑幫助人們閱讀,智能手機可以幫助人們通過新的途徑保持聯繫……我們需要繼續推進Windows、Office和所有其他產品。

有趣的是在同一次採訪中,《第一財經週刊》曾問起鮑爾默如何看待創業公司Evernote,鮑爾默一開始沒反應過來。當他終於聽清了我們是在說什麼的時候,「這是家不錯的公司!對,它們的技術我們已經有了,那是個只有150人的小公司。」鮑爾默哈哈大笑——因為微軟在全球有超過9萬人。

「150VS90000」也許這就是微軟的現狀的縮影,雖然在採訪中足可看到鮑爾默的部分遠見,但事實上在操作上,微軟早已無法無視那9萬張嗷嗷待哺的嘴。

更可怕的則是「開放與封閉」之爭,這不僅僅是產品上的,更是思想上的。譬如谷歌的Android從開發之初就選擇的開放,但最終卻在移動廣告和Google Play中大肆收割。蘋果雖然也是產品封閉的極端代表,但在理念上卻是「不要給用戶過多選擇」,因為他相信蘋果總能給你想要的。

反觀微軟,仍然秉持這一種Windows XP版的傲嬌,來進行Win8的推廣,至於變態的使用習慣、產品體驗似乎都是用戶「自己的事情」——理念上的封閉注定了用戶正在越走越遠。

再進一步的話,蘋果的App Store、iTunes、iBooks正在用自己的硬件終端滲透著行業的各個角落,亞馬遜也早已建立了電商+云服務+Kindle的體系,而微軟,依然是Windows+Windows+Windows……

在大的生態體系下,用戶體驗的繼承性則是更可怕的產品,畢竟iCloud、Chrome帶來的完美體驗,已經使得用戶不再樂意付出高昂的成本學習微軟的那一套永遠無法學會的產品邏輯,可以預見的是,用戶會越發的深陷亞馬遜、蘋果或是谷歌的懷抱,至於微軟則已是人間不拆。

對了,小米有「米粉」,蘋果有「果粉」,你聽說過微軟有「微粉」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83

京東離亞馬遜多遠(一):科技和零售公司的爭論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7/58416.html

除夕夜京東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申請後,國內媒體界差不多分成涇渭分明的看好和看衰兩派;整個春節期間因為京東IPO而硝煙彌漫:先是有知名記者因為“批評”京東被腦殘粉威脅,後來有科技媒體急不可耐地翻譯主題為“京東是下一個當當網”的稿件,再加上兩年前描寫淘寶腐敗的文章被重新翻出引發阿里人揣測陰謀論……作為中國兩大電商巨頭之一的京東,其上市前就早已是各方關註的焦點,在上市過程中被廣泛議論不足為奇;此次京東IPO,爭論的焦點不是京東能否成功上市,而是京東上市後能值多少錢?這個問題如果僅從公布的財務數據去分析,很難得到滿意的答案。京東要給資本市場巨大想象空間,所倚重的邏輯是:B2C是未來,而京東是中國B2C領域最強的玩家。確實,相對應C2C,B2C的份額在逐漸增大,兩年後B2C將超過C2C成為網購的主體;而天貓的B2B2C模式,由於目前缺少有效的倉儲物流做支撐,在服務和效率上要受限不少。京東要想證明B2C是未來,甚至不需要用到數據,只需對比一下美國的亞馬遜和eBay(前者更受資本市場青睞);顯然,京東在想方設法拉近和亞馬遜的概念,一旦資本市場相信京東將成為下一個亞馬遜,屆時再高的市值都會變得情有可原。問題是,京東離亞馬遜有多遠?京東有自己的強項,以不足10%的毛利率一直持續運營,2013年前三季度甚至還能盈利6000萬元(註:運營仍為虧損);而亞馬遜歷年的毛利率都在20%以上,但也經常性虧損。京東以低於亞馬遜10多個點的毛利率能做到虧損收窄,除了受益於中國人力成本較低外,自身在成本方面的把控能力確實值得稱贊。但成本把控能力強並不能為京東獲得太大溢價,很多線下零售商在這方面做得更好。亞馬遜獲得資本市場青睞,它的科技服務公司標簽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從營收上看,亞馬遜依然遠低於傳統零售大佬沃爾瑪,但在市值上目前亞馬遜1600億美元對應沃爾瑪2300億美元,相差並不遠。說亞馬遜是服務公司,2013年的745億美元營收里面,有18.2%(135億美元)是服務營收(第三方平臺Marketplace、倉儲物流服務FBA、數字出版KDP);說亞馬遜是科技公司,2013年亞馬遜AWS的營收規模在38億美元(數據來源於Macquarie);亞馬遜的互聯網廣告業務也被普遍看好成為下一個10億美元業務(2012年廣告業務營收6.1億美元,數據來源於EMarketer)。在服務上,京東和它的中國同行相比算做得相當不錯,京東以“正品+快速”的差異化競爭從淘寶的籠罩下殺出一條血路,最後一公里的自主配送確保了相對更好的服務;但以更苛刻的標準看,京東還稱不上是一家服務公司,其在服務質量和服務種類方面還明顯不足。京東也說自己是技術驅動的公司,而實際2013年前三季度京東在技術和內容方面的投入為6.88億,費用率為1.4%;同期亞馬遜的投入為47億美元,費用率為9.6%。客觀地講,京東在技術方面差亞馬遜還非常遠;當技術能力欠缺和技術投入不足時,技術難以驅動龐大的業務,靠人力驅動很多時候就被迫成為了選擇。從人員規模來看,到2013年底京東共有3.8萬名員工,而2013底亞馬遜的全職和兼職員工為11.7萬人;亞馬遜人員規模三倍於京東,營收六倍於京東。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做零售出身,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技術背景出身,創始人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兩家公司的不同。如果說亞馬遜和京東都是科技零售,但亞馬遜的科技成分顯然更多,京東的零售特性顯然更甚。亞馬遜的市值,有相當部分是靠AWS、KDP、FBA獲得溢價,它們背後正在撬動的是雲計算、數字出版、倉儲物流服務的巨大市場;作為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亞馬遜被認為能達到谷歌的高度。京東如果僅作為一家零售商+物流服務商,其想象空間將有限;如果其想成為亞馬遜一樣的科技服務公司,在技術方面的投入必須大力加碼。京東開展網絡零售晚亞馬遜將近9年,很容易用這個理由去解釋技術方面落後的原因;但是同樣,技術一日千里,長久這樣下去,京東技術方面落後亞馬遜的距離會更遠。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黃淵普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60

京東離亞馬遜多遠(二):市場邊界的遐想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0/58493.html

前段時間i黑馬發布了一篇“京東離亞馬遜多遠”系列文章,《京東離亞馬遜多遠(一):科技和零售公司的爭論》。寫這一系列文章,僅為提供一個有別於純粹財報分析的角度去看京東的IPO。這一篇是從市場邊界的角度對比一下亞馬遜和京東。中國電商企業去跟國外VC談融資時,不約而同的會提及:中國市場廣闊、傳統零售發展不成熟、市場分散(參考數據:2012年中國零售百強銷售規模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僅為11.3%,數據來源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網絡零售發展速度更快,網絡零售商就比傳統零售商有更美好的未來。反觀美國,百強零售企業在2013年的銷售額約為1.9萬億美元,(數據來源:Retailnet Group),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超過40%;其中前十大零售商又占百強零售總額的50%。另外一個可參考的數據是:美國前十大網絡零售商里面有9家是傳統企業(註:主流的排名沒有把eBay考慮在內)。中國的京東和美國的亞馬遜是同屬網絡零售商,中美兩國零售市場前景都非常廣,這給京東和亞馬遜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不同之處在於,京東所在的中國零售市場相當分散、傳統零售商相當羸弱;而亞馬遜所在的美國市場集中程度高、傳統零售商強大。從中美兩個不同市場的競爭維度看,京東即便能力比不上亞馬遜,但很有可能去快速搶占羸弱的傳統零售商的份額;而亞馬遜要想攻下原屬於傳統零售商的市場,難度相對更大。當然,中國市場過於分散,這對京東也未必是好事;京東的即便比傳統零售商效率更高,但同樣也面臨各不同市場難以整合的問題。很多時候強龍壓不過地頭蛇,效率上的小優勢未必能讓京東取勝。美國是集中度高的統一市場,亞馬遜直接挑戰沃爾瑪們,完全市場化競爭,點滴的效率優勢能起絕對性作用;資本市場對亞馬遜的期待是其能戰勝沃爾瑪,市值的標桿是趕上甚至超過沃爾瑪。考慮到中國經濟的增速,未來中國經濟總量和零售市場總額有望超過美國;中國的京東能觸及的市場邊界將非常廣。亞馬遜很早就意識到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2004年通過收購卓越網進入中國,客觀地講,10年下來亞馬遜在中國不算失敗,但確實也沒有在這個最大潛力市場取得領先地位,亞馬遜未來將為它在中國不接地氣的做法付出相應代價。但是,亞馬遜中國不等於亞馬遜;亞馬遜在中國和京東有差距,而京東在國際上遠遠落後於亞馬遜。亞馬遜1995年在美國網站上線,1998年就開始大規模國際擴張,當年10月建立了亞馬遜英國和亞馬遜德國;2000年開通亞馬遜法國和亞馬遜日本。到2011年底時,其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市場都取得強有力的地位。2012年後,亞馬遜開始向新興國家加大擴張力度。2012年2月,亞馬遜印度站上線;12月,亞馬遜巴西站上線。京東把國際化定位2014年的五大戰略之一,其實2012年京東就開始了國際化。2012年10月上線了京東英文站,2013年5月與新加坡iKnow集團合作的京東新加坡站上線。但京東的國際化進展相當不順利,英文站訂單量很小;而新加坡站上線不久之後被關閉。2013年亞馬遜745億美元的營收里面,國際市場(北美的加拿大、墨西哥除外)的占比為40%(299億美元)。亞馬遜是一家全球公司,從市場邊界考慮無限廣,其在世界主要市場的強力存在是其獲得資本溢價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京東目前國際化還未真正起步,國際銷售占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便和日本樂天(Rakuten)相比,京東也相差非常遠(2012年樂天市場的國際營收占比為13.2%)。中國電商企業過於依賴本土廣闊市場,整體國際化都比較差,對京東求全責備並不公平。無疑,上市後的京東將加速國際化進程。比較尷尬的是中國電商進行國際化非常難:中國文化整體弱勢導致書籍音像產品幾乎沒有國際市場,外貿B2C蘭亭和DX賣電子產品和婚紗的方式做不大且有法律風險,中國電商企業也沒有能力像亞馬遜那樣對外輸出雲計算的服務,要建當地網站相對獨立運營又缺少資金和國際化人才。目前,中國市場處於戰國時期,京東有望崛起成為最強者;憑借中國廣闊的市場前景獲得應有的市場估值。但是,中國京東如果成不了國際京東,它可觸及的市場邊界始終受限,能給出的想象空間也將受到影響。市場承認先發優勢,亞馬遜占領的市場京東進入後要想取得同樣的成績需要付出雙倍的努力。或許,劉強東去美國期間,除了準備IPO外,還真的學了英語為國際化做了語言上的準備。(完)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黃淵普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31

美國股市的空手道遊戲能走多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211

今年以來,美國股市不斷刷新之前創下的歷史新高,說美國股市在歷史高位已經沒有意義,因為現在美國股市在不斷創造歷史的最高位,而關鍵問題是,這樣強勢上漲的情況能夠維持多久?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當公司不再通過股票回購來推高股價的時候。美聯儲每月幾百億美元的MBS購買讓企業獲得了大量的現金,企業又用這些現金來回購公司的股票。借錢來買自己的股票似乎對於公司的所有者權益沒有直接影響,但這樣的方式能夠推高股價卻是事實。

然後,企業用被高估的股票去作為併購中的支付對價,同樣的股票,讓自家公司一過手,價格就上漲許多,然後再用這些股票去收購別家公司。下圖顯示,美國企業併購中,股票在總收購對價中的比例已經創出67%的歷史新高。

但是這樣左手倒右手,然後又空手套白狼的把戲又能玩多久?來自高盛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股市的市銷率(公司市值與銷售額的比率)的中值已經處於過去35年以來的最高位,比互聯網泡沫時還要高。

高盛的研究報告顯示,只有那些真正實現了高速增長公司才能夠維持高的股價,從而給予投資者較高的回報。

下圖顯示,對於10~15倍市銷率的公司,在大多數情況下,5年期年化收益率跑贏同類公司的幅度要大幅高於1年期收益率跑贏同類公司的幅度。只有但銷售增長率超過500%(年化增長率43%以上)的國家,1年期收益率跑贏同類公司的幅度才會大幅高於5年期年化收益率跑贏同類公司的幅度。

下圖顯示,對於低市銷率的公司(市銷率低於0.5),在所有情況下,5年期年化收益率跑贏同類公司的幅度都遠遠高於1年期收益率跑贏同類公司的幅度。

也就是說,股票價值過高的情形一般不會維持太久,低價股票往往能夠為投資者帶來不錯的回報。高盛在報告中給投資者給出了兩個選擇,一是隨波逐流,趁著股市不斷創出新高的勢頭,狂賺一筆,崩盤前離場;二是投資有基本面支撐的低價股票,如果這些公司能夠未來實現預期的增長率,投資者可以獲得相當可觀的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724

美國股市的空手道遊戲能走多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211

今年以來,美國股市不斷刷新之前創下的歷史新高,說美國股市在歷史高位已經沒有意義,因為現在美國股市在不斷創造歷史的最高位,而關鍵問題是,這樣強勢上漲的情況能夠維持多久?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當公司不再通過股票回購來推高股價的時候。美聯儲每月幾百億美元的MBS購買讓企業獲得了大量的現金,企業又用這些現金來回購公司的股票。借錢來買自己的股票似乎對於公司的所有者權益沒有直接影響,但這樣的方式能夠推高股價卻是事實。

然後,企業用被高估的股票去作為併購中的支付對價,同樣的股票,讓自家公司一過手,價格就上漲許多,然後再用這些股票去收購別家公司。下圖顯示,美國企業併購中,股票在總收購對價中的比例已經創出67%的歷史新高。

但是這樣左手倒右手,然後又空手套白狼的把戲又能玩多久?來自高盛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股市的市銷率(公司市值與銷售額的比率)的中值已經處於過去35年以來的最高位,比互聯網泡沫時還要高。

高盛的研究報告顯示,只有那些真正實現了高速增長公司才能夠維持高的股價,從而給予投資者較高的回報。

下圖顯示,對於10~15倍市銷率的公司,在大多數情況下,5年期年化收益率跑贏同類公司的幅度要大幅高於1年期收益率跑贏同類公司的幅度。只有當銷售增長率超過500%(年化增長率43%以上)的國家,1年期收益率跑贏同類公司的幅度才會大幅高於5年期年化收益率跑贏同類公司的幅度。

下圖顯示,對於低市銷率的公司(市銷率低於0.5),在所有情況下,5年期年化收益率跑贏同類公司的幅度都遠遠高於1年期收益率跑贏同類公司的幅度。

也就是說,股票價值過高的情形一般不會維持太久,低價股票往往能夠為投資者帶來不錯的回報。高盛在報告中給投資者給出了兩個選擇,一是隨波逐流,趁著股市不斷創出新高的勢頭,狂賺一筆,崩盤前離場;二是投資有基本面支撐的低價股票,如果這些公司能夠未來實現預期的增長率,投資者可以獲得相當可觀的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11

中國旅遊社區:離TripAdvisor有多遠?

http://www.iheima.cn/thread-1329-1-1.html
老前輩與後來者

以往提到旅遊指南,很多人首先會想到Lonely Planet藍色封面的書冊。Lonely Planet創立至今有41年歷史,作為一種品味符號,曾被人稱為「旅行聖經」。它用慢工出細活的態度,沉澱了優質的內容,在全球範圍內打造了某種共同的旅遊精神。毋庸諱言,國內一些知名的旅遊攻略社區網站和移動App在起步階段,都從Lonely Planet國際版的網站上,拷貝了不少POI(Point of interest,指興趣點)、點評或者是產品。可現在面對後來者,Lonely Planet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在中國顯得遲緩了。

「經常有讀者來問出版計劃,會開玩笑罵我們,說我們出書比生孩子還慢」,Lonely Planet中國分公司總經理李小堅說,「但這也體現了市場對於高質量內容的需求」。Lonely Planet 2006年進入中國,與三聯書店合作出版,兩年市場靜默期後,從2013年起他們正在陸續推出20餘種新書,到2015年內容將覆蓋中國絕大多數省份和境外絕大部分地域。

而近年來依託互聯網而迅速崛起的新一代在線旅遊攻略和社區,則比這位「老前輩」要生猛許多。通過海量UGC內容+人工選編,窮游錦囊已經號稱覆蓋全球主要境外目的地,並且主打的是「這個星球上更新最快的旅行指南」。而螞蜂窩自稱其旅遊攻略的下載量截止2013年已經累計超過1億次。

對於傳統旅遊指南與在線攻略的競爭關係,孤獨星球的李小堅說:「高質量、值得信任的內容一定有市場。Lonely Planet中的背景信息與POI信息是作者實地調研獲得的,當人們出去旅遊一趟後,才會知道這些靠譜的信息是多麼寶貴。Lonely Planet在英文世界同樣提供在線旅遊攻略及各種電子產品,我們發現在線旅遊攻略雖然輕快,卻未必能滿足旅行的完整信息需求。」

但不能否認的是,提到旅遊攻略,現在年輕人更多的想到的是某些網站或者App。

窮游的CEO肖異如此評價Lonely Planet:「他們對品質的注重,對版權的尊重,包括整個產品生產的流程,這個體系流程幾十年下來,是非常好的。我們也傳承和借鑑了很多Lonely Planet好的東西。但Lonely Planet的書面臨很多的問題,比如說它的出版週期比較長,動輒幾年一版,它很厚重,其實真正用到的也就那麼幾頁,而且相對價格不菲」。

Lonely Planet的轉變

誠然,拿Lonely Planet的出版冊數,與電子攻略下載的次數相比,不是很公平。但從Lonely Planet到在線攻略,一場不再回頭的轉變確實是完成了。這不僅僅是從CD唱片到在線音樂般介質的簡單換代,也不僅僅是小資精英每況愈下到普羅大眾,這場轉變的根本在於互聯網生產力,為人們找到了一種更經濟高效的旅遊信息獲取方式。

至於他們自己的互聯網產品,Lonely Planet中國分公司目前正在籌備,將在4月對外公佈一些電子化的進展,畢竟他們目前只有14個員工,精耕內容的同時,還要花不少時間來做品牌營銷,比如進到校園,向對他們茫然無知的90後大學生們介紹「Lonely Planet是什麼」。據瞭解,他們近期高校系列推廣活動選擇的合作對象是螞蜂窩,也是希望借助後者在線上和年輕一代用戶中的品牌影響力實現雙贏。

除了在線同業,利用既有的品牌優勢,孤獨星球也在非常開放的尋求各種合作。比如今年2月與IMAX合作,將對新西蘭的旅遊介紹與電影《霍比特人2》的宣傳結合,抓住了熱點,互動效果不錯。

李小堅總結,孤獨星球現在對自身的定位,不僅是一家出版公司,而是一家全媒體的內容提供商。在數字媒體方面,他們會尋找更多的合作夥伴,並且向整個在線旅遊行業和互聯網行業學習,包括快速的響應和產品經理的態度。

大風起了,創業公司扎堆來

相比傳統媒介,互聯網的特點除了快速、靈活、海量,其實還有扎堆以及同質化。在線旅遊攻略社區也不例外。

與中國其他互聯網領域情形類似,在線旅遊攻略社區被發現機會大好後,迅速被擁擠成了一片紅海。其中不僅有窮游、螞蜂窩、在路上、面包旅行、蟬遊記、世界邦、下一站等等創業公司,還有如攜程這樣的巨頭成立的獨立的攻略社區事業部……而在一眾創業公司的背後,是資本投入的熱情和熱錢。

「大風起了」,肖異和世界邦的聯合創始人趙新宇,不約而同的把原因歸結於此。這股大風便是中國自助遊和出境游的勃興。

如果單看App或網頁,想要瀏覽目的地攻略或UGC遊記的普通遊客,面對上述的旅遊社區,或許很難辨別出差異性。因為在呈現方式上,同樣的海量圖文、目不暇接,同樣的風格優雅、視覺清新,各家甚至在頻道名稱上都「高度一致」。

「大風來了,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被吹起來?你的積累在哪裡,你的護城河有多深?」在肖異看來,雖然扎堆者眾,但做遊記攻略社區其實是「門檻極高」的一件事,因為好的內容社區需要長時間的沉澱。「國內很多大的旅遊公司、大的OTA,他們要人有人,要資源有資源,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嘗試,最後大部分都是以失敗或者轉型而結束的」,肖異說,「海量的內容、社區氛圍、高質量的用戶,每一個都不是靠錢、靠人就可以短時間砸出來的。」

不同的路徑,共同的問題

內容是需要時間來積澱的。早在2004年留學德國時,肖異就創辦了窮游論壇,積累十年,現在很多網民談到出國旅行攻略或遊記,首先想到的便是窮游。與蔡景暉搭檔後,肖異在2011年啟動窮游的商業化佈局,並在2013年7月,獲得了阿里巴巴千萬美元級的戰略投資。

從2006年一個讓驢友分享圖片和體驗的個人網站算起,螞蜂窩已歷經了8年的沉澱。該公司聯合創始人、CEO陳罡認為,誰會是遊記攻略領域最終的贏家,還要讓用戶用鼠標和拇指投票。在獲得今日資本和啟明創投2千餘萬美元的投資後,螞蜂窩的商業化進程也在明顯加快。據螞蜂窩所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2月,其網站和移動端註冊用戶已經達到4000萬。

面對這兩個內容方面的先行者,2013年才創立、力圖打造一站式出境游平台的世界邦旅行網則另闢蹊徑,讓在國外生活的「達人」來為遊客提供信息幫助,於UGC的基礎上,派生出DGC(Daren Generated Content)的概念。在世界邦聯合創始人趙新宇看來,「99%」的UGC內容都是無效的,一般的問答形式也速度慢且不靠譜,而對當地生活瞭如指掌的達人,則可以很清晰的解決出遊者的問題,並提供實際可行的旅遊規劃。

目前世界邦旅行網擁有2000餘名旅遊達人,並通過一個後台社區來運營維繫這個群體,趙新宇說,達人是他們的「核心資產」,會像找創業夥伴一樣去重視這個事情。據透露,世界邦上銷售的商品,也會按照達人的推薦來為用戶計劃和預訂行程。

談到未來的行業形勢,趙新宇說,旅遊社區圈裡很多公司估值都不低了,「剩下的事就得見真章了,你不能總講故事。最後就看你的硬水平,要看最後你的東西能不能商業化。」

說到底,商業化的問題是所有旅遊社區共同面臨的核心問題。

商業變現?有人急,有人不急

同樣面對商業變現的問題,不同位階的選手,處理起來有輕重緩急。

世界邦的兩位創始人有大型IT公司高管及投資人的背景,從公司創立之初的策略方面,對在商業模式的規劃就「直達要義」。以達人模式的內容吸引來用戶和流量後,他們的注意力更多放在服務和商業轉化上面,其社區內容中推薦的機票、酒店、門票等產品,都直接鏈接到世界邦自己的商城裡銷售。

聯合創始人趙新宇介紹,他們希望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對於自身定位也更多是一個境外游產品的電商平台,類似天貓。

反觀窮游和螞蜂窩,在擁有足夠龐大的用戶數和足夠深的口袋之後,他們在現階段並沒有急於把商業化當做目標。儘管「目前收入增長非常快」,但陳罡透露,他們現階段的目標不是盈利,而是做好內容積累人氣。自稱「財務健康」的窮游也表示,現階段主要追求「用戶體驗的提升以及用戶規模的擴大」。

而一些專注於旅行分享的移動App,如面包旅行、在路上等,最近開始了由內容社區模式轉向交易模式的探索——這被業界看作是面臨營收壓力的體現。

「旅遊社區裡面的水深水淺,他們試過一年半載之後就知道了」,陳罡表示,旅遊社區的壁壘已經建立,市場也許沒有空間給新來者慢慢做積累了。而在沒有內容和用戶基礎上的所謂商業化,必定是無本之木。

在變現問題上,陳罡體現出「互聯網式的耐心」。他饒有興趣的給記者演示其螞蜂窩頁面上新推出的智能推薦功能,即根據用戶的瀏覽行為和社交關係進行個性化的產品推薦,但說到交易問題,他表示首先還是要把用戶體驗做好:「我們最核心的還是攻略,要把攻略這個事情做到極致。」

記者在採訪中觀察到,主流的旅遊社區還是非常專注於做好內容以及相關的移動端應用的。在陳罡看來,「PC是一個航母,移動端就是一個戰鬥機的機群,非常靈活,如果你僅僅用一端,這個事情很難做」。對移動端戰略的重視也體現在了這些主流旅遊社區的團隊構成中,超過半數是技術開發人員,其中移動端的又佔大頭。而在用戶增長方面,他們注重口碑相傳和內容積累,不喜歡搞SEO、導流量,因為在他們看來,那樣來的用戶質量不夠高。

遊客通過購買,才能完成一次旅行

媒體平台的內容與贏利一直被視作是一對矛盾。廣告能創造收入,卻造成用戶的反感,並且很有可能會阻礙內容的中立;如果內容「立」不起來,平台價值下降,又反過頭來影響廣告收入。大家孰知的新浪微博,便一直沒有解開這個糾結的死扣。

而旅遊社區,作為媒體平台情況則明朗很多。至少TripAdvisor已經證明了,旅遊社區上是可以完成交易閉環的。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每個旅遊社區都認同內容和商業化應該結合,他們在「商品即信息」這一點上存在著共識。

肖異表示,窮游是為了讓一次相對複雜的出境游全過程變得更簡單,而只有信息加上真正的旅行產品,才能夠幫助遊客完成這次的旅行:「窮游從誕生的第三個月就有酒店預訂。用戶是有這個需求的,難道光靠信息、光靠攻略,就能完成一次旅行嗎?不可能,你必須要機票、酒店。用戶說我要去巴黎,已經找到這個信息了,正好下面有一個巴黎特價機票和酒店,用戶是不會反感的。窮游一直以來在產品分銷上的轉化率和訂單數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趙新宇對於世界邦的解釋,則說得更直接:「社區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服務和商業化」。

在社區內容和產品銷售的結合方面,最為典型的是攜程的攻略社區。在攜程酒店、機票等產品的售賣基礎上,利用多來年累積下來的用戶點評,攜程攻略社區試圖打造一個信息與商品交易的閉環。

但對於攜程去做旅遊社區,陳罡並不看好。他認為「每個公司其實都有自己獨特的DNA。就像新浪做新聞是NO.1,但新浪不能做電商。阿里巴巴是電商,但做社交產品『來往』就沒什麼起色。」

螞蜂窩、窮游:收入主要來自CPC、CPS

起步於2002年的TripAdvisor,由酒店點評進入到旅遊搜索領域,在從Expedia拆分後於2011年獨立上市。通過分析TripAdvisor2013年財報中的收入構成,我們可以勾畫未來中國旅遊社區的變現道路:第一,TripAdvisor收入大部分來自CPC,佔2013年全年收入的74%,這部分收入是與旅行搜索和交易密切相關的。而傳統媒體思維中重要的「展示廣告」收入,僅佔2013年全年收入的13%,而與酒店點評和直接預訂密切相關的酒店Business Listing(全球通業務)佔13%;第二,TripAdvisor已自建交易平台TripConnect,使得單體酒店能夠通過系統對接在站內展示房價和庫存,在網站內完成閉環交易已經在TripAdvisor近期的發展計劃之中。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TripAdvisor與交易相關的收入佔了74%,而與媒體模式相關的兩塊業務,即展示廣告和全球通業務合計只佔比26%,也就是說,即使是作為全球旅遊社區的巨頭,內容也僅僅是其交易相關業務實現變現的流量來源,而展示廣告本身的轉化率和變現能力還不足以使其支撐起旅遊社區長遠的收入來源。

雖然國內的旅遊社區對於財務數字統統處於「不便細說」的階段,但我們還是可以在模式方面做一個簡單的比較。

螞蜂窩、窮遊目前主要還是採取了CPC和CPS的收入模式。肖異稱:「傳統展示廣告確實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形式,而且它對於用戶體驗是一種傷害。有非常多的人想在窮游上做硬廣告,但我們對這塊控制的還比較嚴。」

窮遊目前100多人的團隊中,並沒有專人去「賣廣告」,這對於互聯網媒體而言,著實有點讓人驚訝。肖異稱他們的收入主要來自CPS佣金,這也是他們從創立之初就開始嘗試的業務。

螞蜂窩同樣認為,將購買行為看作是信息獲取的自然延伸。陳罡稱:「我們的定位非常清楚,就是中立的Travel Media,由攻略派生出來的就是旅行的預定需求,比如說機票酒店的預定需求,我們會找最合適的合作夥伴進行對接。」

無論是機票、酒店還是打包的折扣產品,螞蜂窩、窮游都是採取與Booking.com、Skyscanner、攜程、去哪兒等產品供應方合作的方式,一旦用戶選擇預訂,頁面將跳轉到其他網站完成交易。這種用戶體驗並不是很好,尤其是在App上,容易給人不安全感,而主業之外「順帶」販賣商品的平台本身,也無法獲得較強的獨特性和用戶黏性。

儘管如此,起碼現階段看來,他們似乎不打算分散有限的精力,讓自己在銷售方面全面鋪開,過多滲入到與交易相關的環節中去。

「我們知道自己擅長做什麼,不太擅長做什麼」,肖異說,「完成商品在線的閉環交易本身並不難,但是閉環並不意味著完全是我們來做。」肖異暗示,在做了很多的準備工作後,窮游在社區商業化的探索上希望能走出一些新路。

世界邦:做出境游的天貓有多難

但世界邦的趙新宇則對旅遊媒體模式有自己的看法:「通過CPS、CPC也許能活著,但是你活不成一家大公司」,他形容這種模式是「硬拽出來的商業轉化」。

「在我們入行的時候,就認為旅遊社區領域媒體模式的泡沫已經很嚴重。」趙新宇稱,以前投過旅遊社區媒體模式的人,現在已經很少往這方面投錢,因為「吃過虧了,已經想明白了」。

既然覺得CPC和CPS模式有侷限性,世界邦的思路就是引入供應商,做出境游市場上的天貓。但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巨難的一個事情」,因為做境外的旅遊產品的商城,必須面對當地參差不齊的供應商,形成供應鏈和商業閉環,而世界邦現在未必能夠掌握這樣大的一個平台。
但在曾在中興通訊負責過海外業務拓展的趙新宇看來,做B2B平台,沒有旁人想像的那麼不現實。他說:「做商城的拓展,很多人望而生畏。其實沒那麼難。我覺得在海外做生意比在中國好做,你只要談明白,他會跟你做的。其實你要真做,找個合適的人去做,沒那麼難。所以這是一個視野的問題。」

但對於世界邦來說,從達人社區,到旅行計劃和行程安排,再到商城,涉及如此之長的一個鏈條,要在每個鏈條上都提供卓越的用戶體驗,控制每個環節用戶的流失,對他們來說絕對是不小的挑戰。舉例來說,用戶搜索一個簡單的海外機場接送產品,可能會展示10多家供應商的產品,用戶要在這10多家的產品中進行比較和對價,這本身就增大了用戶購買的時間成本,影響了轉化率。

除去以上問題,定位商城的世界邦,長遠來看必然要面臨傳統電商的競爭。而對於窮游和螞蜂窩來說,避開與OTA巨頭們的直接抗衡,做好自己擅長的內容領域,或許是在現階段更加現實的選擇。

新的威脅是它?大眾點評

主力戰場上,選手們忙於攻防彼此,眼看廝殺之下,局勢就要明朗,不料大眾點評卻雄心勃勃地從行業邊界地帶闖了進來。

目前,大眾點評已經積累了800萬商戶資源,9000萬移動端用戶,3000萬的用戶點評數據,其中與酒店相關的點評信息據稱有30萬,餐飲和酒店團購產品也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交易閉環可謂成熟。

但大眾點評要將自己「Yelp+Groupon+TripAdvisor」的故事講好似乎並不容易。已有相當積累的旅遊社區、OTA巨頭們在酒店和旅遊點評領域的資源,尤其是經驗的積累,都讓大眾點評的開拓之路不會是一番坦途。而如何抵禦潛伏已久,而且影響力不凡的中國「點評水軍」,將長期困擾著身處這個領域的每一家公司,更何況連TripAdvisor這樣創立十多年和擁有完善的監控技術手段和體系的點評巨頭都一直在面臨著這樣的困擾和指責。

到底誰會是中國的TripAdvisor呢?現在我們似乎可以來梳理一下思路了。

可以預見,在典型的UGC式遊記攻略模式中,窮游、螞蜂窩雙峰對峙的態勢會維持,一邊協同壯大,一邊將競爭壁壘繼續抬高。

商業化方面,因為巨額用戶數量的紅利,即使無需打造交易閉環,這兩家公司僅憑CPC、CPS也能獲得不錯的收入。客觀來說,螞蜂窩在SNS方面的基因使得其在社區化方面的探索已經超越了TripAdvisor作為旅遊工具化的應用範疇,但如何讓旅行者從習慣通過移動終端進行曬點,到讓他們逐步習慣圍繞POI進行UGC分享對螞蜂窩來說是不小的挑戰。而對於窮游來說,其論壇的基因使得其培養用戶圍繞POI進行分享的習慣同樣有不小的難度。

還是要回到TripAdvisor。雖然他們的中國版到到網在中國給人的感覺就是有點不貼地氣,無論是內容,還是市場營銷方面,但他們無論是在用戶和內容方面的積累都讓人無法小覷。據環球旅訊記者瞭解,到到網正在籌劃對其本土品牌的重新定位,並漢化TripAdvisor流行全球的App城市指南(City Guide)。

不過TripAdvisor首先要想清楚的,就是他們到底是要做中國的到到,還是要做TripAdvisor China這個糾結了許久的話題。如何與這些更快、更靈活的本地對手競爭,並將其在全球市場上的優勢,轉化為在中國市場的勝勢,才是對他們長期的挑戰。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預訂領域進入到旅遊和酒店點評領域的OTA巨頭,如攜程、去哪兒、同程等,憑藉其良好的點評機制(要求入住後點評和會員積分獎勵)和圍繞具體的POI(包括預訂的酒店或景點)倒是有可能更好地解決用戶點評的激勵性和真實性的問題,並給自己的預訂平台導流。但對於這些OTA巨頭來說,點評和社區終究只是一個工具,獨立或在體制內發展一直是一個讓他們糾結不已的話題。

面對TripAdvisor這個令中國的創業者景仰的巨頭,或許中國的旅遊社區們做中國的TripAdvisor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找到適合他們的生存方法,並且不斷枝繁葉茂。

來源:環球旅訊
作者:曾憲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351

創業那些坑:從確定投資意向到開始發工資還有多遠?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270
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讓那些跟我一樣第一次創業的朋友們瞭解一下詳細過程和裡面可能存在的坑。這些事情曾經讓我抓耳撓腮找不到北,也曾讓我吃過不少虧,希望這篇文章能有幫助。

開始吧!你的項目成功打動投資人,並且確定投資意,恭喜!接下來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註冊公司了。

1. 怎麼註冊公司?

2014年3月1日之後新公司法就開始實行了,對創業者來說,這是一個重大利好,因為註冊公司再也不需要驗資了。也就是說,註冊公司最少只需要3塊錢了。那麼,還需要準備什麼呢?辦公地址。所謂辦公地址就是房產證上寫著能夠用於商業用途的房屋,一般的民房是不行的。這就帶來第一個問題,公司註冊地址怎麼辦?

我推薦大家去找孵化器。基本上所有的創業孵化器都提供代理註冊公司的服務,如果是國有背景的話手續費非常便宜,300塊錢左右就全搞定了,你只需要提供幾個最基本的資料就行了,非常省心。

這裡會有第一個坑,公司的註冊資金應該是多少?

2. 公司的註冊資金應該是多少?

假設你拿到的投資額是100萬人民幣,公司的註冊資金是不是該寫100萬?恩,我一開始就是這麼寫的,事實證明,我錯了。公司法規定,註冊資金需要由初始的股東按照股份比例打入公司賬戶。比如你們一共三個人創業,股份比例是60%、20%、20%,如果註冊資金寫的是100萬,那麼在投資人投錢進來之前,你們三人就分別需要往公司賬戶裡打60萬、20萬、20萬。

當然,如果你有一個有錢的爸爸或者岳父,能借你100萬從公司帳上過一下的話,那沒問題。否則請注意,註冊資金填10萬吧。

這10萬可以跟投資人簽署過橋貸款協議提前借給你個人,然後把錢存入公司賬戶就可以開始催促剩下的90萬到賬了。

如果你跟我一樣犯了錯誤怎麼辦?那只能去工商辦理減資手續,這個時間週期是50天,意味著剩餘的投資款將會延後50天到賬,很多時候可能會要命的。

3. 公司註冊好了,在哪裡辦公呢?

很多人下意識的會選擇在民居辦公,因為團隊小,還能省錢。但我建議大家去孵化器。前六個月,孵化器的收費基本上是一個座位一個月600左右,如果是三個人,一個月的租金是1800。乍一看覺得很貴,我們來詳細算算,水電煤氣上網和打掃衛生的阿姨就不說了,公司剛成立最需要的是什麼?人才!

請想像你是來面試的,去一個小區爬樓梯敲開門,到臥室裡面試。再想像一下來到一個充滿科技感的辦公室(大部分孵化器的辦公室裝修都很好),四周全是充滿活力的創業者。怎麼樣?感覺到了嗎?你會選擇哪一間公司?

別說在孵化器裡還能多和同行交流開闊眼界了,閉門造車這個成語的意思大家都是懂得。

4. 報稅和五險一金怎麼搞?

作為一個技術背景的人,我一提到這個頭就大了,全是一團霧,什麼都不清楚……這是孵化器的好處又顯現出來了,請大方的去找孵化器的工作人員,讓他們給你推薦一個靠譜的會計諮詢公司,他們專門幫助初創公司處理財務相關的事務。

請仔細跟他們搞清楚每個月需要提供的各種票據和時間點,用公司的錢和個人的錢是兩回事,正規點可以避免很多麻煩。一般來說正規的財務諮詢公司一個月的服務費是500左右。當然我也接到很多財務公司的電話,報價一個月才100塊,但沒敢用,直覺上財務這塊不能瞎搞。

至於幫助員工交五險一金,這就涉及到勞動合同簽署的問題了。首先,幫助公司繳納保險這件事情挺麻煩的,需要公司自己開辦社保賬戶,跑各種部門,今後每個月繳納的時候都要和相關部門打交道,真的可以輕鬆花掉很多時間。因此,初創公司的我們,最好還是找一個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幫忙去辦理吧。我之前問過51job,收費是一個人一個月150,一個月最低消費限額是1000,太貴了。後來朋友介紹了一個合作了好幾年的公司,一個人一個月收費100,無最低消費額,即可幫助員工繳納各種保險公積金。

最方便的是如果你有員工在外地工作,像我,一個員工在北京,一個員工在成都,服務公司能幫他們在當地繳納,這我們自己很難做到。
另外這類公司都能提供一份比較正式的勞動合和競業協議範本,別去網上搜了,用他們的。

5.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花錢?

我由於什麼都不知道,老老實實等公司的賬戶開好,把過橋貸款全都打進去之後才開始花,其實,只要公司在工商查名結束之後就可以開始了。大家都知道**是什麼吧(蠻多國外背景的創業者就吃虧在這一步了)?公司的名字確定之後,在購買硬件或者在線服務的時候就可以讓對方開具公司抬頭的**了,而這些**後面都是可以報銷的。

6. 去哪裡招聘?

其實創業公司最大的困難就是招聘了。就我親身的經驗來說,雖然新聞聯播天天說今年是史上最難就業季,但我真的一點都感覺不到。我自己都還在糾結,只能把我試過的渠道介紹給大家,其他的只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孵化器一般都會有一個公用的招聘賬號,可以用來在51job、chinahr等的地方發招聘信息。發上去之後簡歷來的很快,但確實不怎麼靠譜,海投居多,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你的公司是干什麼的,可以看著簡歷碰碰運氣。

拉鉤網,口號是專門針對互聯網公司招聘的,體驗下來這裡的簡歷相對來說比較靠譜,但是數量不多。但一個星期之後基本就沒有簡歷了,之後就算重新發新的職位也沒有簡歷過來了。所以請精心對待第一次職位發佈,好好寫職位介紹。

大街網,這邊基本都是畢業生,如果有招畢業生的需求的話這裡確實能接觸到。我在這裡找視覺設計師,收到了12份簡歷,面試了三個小姑娘,最後兩個覺得辦公地點太遠,一個選擇了別的公司,唉,說多了都是淚。

枇杷派,剛聽說的網站,挺小夥伴說也是一條路,本來今天準備試試,奈何首頁打不開,大家自己試試看吧。

7. 應該可以發工資了,可是兼職人員的工資怎麼辦?

正式員工的工資很容易,讓會計公司的人給你一份工資計算表,把員工信息和工資數字填上去,把表發給幫你交保險的公司,他們會計算每個人應該繳納的保險金額,然後會把計算過的表格寄給你,上面就會標明每個人實際應發工資的金額,網上銀行轉賬給員工就好了。

可是兼職員工怎麼辦?嗯,對於公司來說,每一筆支出要麼有勞動合同要麼有**,否則就會涉嫌挪用公司資金。那兼職員工的薪資怎麼辦?這事兒請諮詢會計服務公司和幫你處理保險的公司,他們會給你一個解決方案的,在這裡沒法說。

好了,這就是對於開辦公司我知道的細節了,如果還有什麼問題沒提到,大家儘管問。

來源:博客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