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了一個報導,國家能源局近日發佈了3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等數據。3月份,全社會用電量416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1—3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 1165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9個百分點。分類看,第一產業用電量190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0%;第二產業8385 億千瓦時,增長4.5%;第三產業1398億千瓦時,增長13.0%;城鄉居民生活1683億千瓦時,增長15.5%。
如果除去城鄉居民生活用電,企業等非居民用電實際增長只有5.5%。過去10年來,中國的GDP可比價格增長率一直和用電量增長率差不多,金融危機以來, 用電量還明顯超過了GDP增長率,按照這一規律,我們可以推斷,1季度中國的GDP可比價增長率,估計沒有8.1%,很可能在5%以下。
按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1年1季度GDP是9.63萬億,今年1季度是10.8萬億,絕對量增長12%,那麼,大家認為中國真實的CPI是 3.8%還是可能達到10%呢?如果把通脹扣除後,GDP有8.1%嗎?是統計局公佈的8.1%可信,還是用電量增長率做參照更可信?
很多人都預計中國的GDP增速可能在二季度見底,但目前看來,似乎並無拐點跡象。上個月,溫總理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把今年的GDP增速主動下調到了7.5%,這也表明2季度GDP未必能見底。
從當前的宏觀環境來看,出口形勢仍然極不明朗,消費一時半會難見效果,所以投資這劑毒藥不排除再度祭用。鴉片抽慣了,想戒不容易,在既得利益集團的威逼利誘下,我看飲鴆止渴的概率不小。
今年M2的計劃是要增長14%,一季度實際增長13.4%,高於GDP實際金額12%的增長率,其中3月份貢獻較大。現在的情況是很多想貸款的企業沒資格 沒抵押品,有能力貸款的企業沒意願,所以央行想放水,都還不見得容易。央行放水也意味著通脹難消,中國經濟很可能演變成滯脹。發展委說,適當通脹有利於經 濟增長,那蒼井老師還說適當SY有意心身健康呢。
對A股的影響,我覺得一方面是貨幣投放增長,錢沒地方投資,資金推動股市;另一方面是經濟增長逐季下滑,去年3季報時A股除銀行股外,非銀行股利潤同比增 長還有9.2%,到四季度時非銀行股的利潤同比已經沒有增長了,而中報時還有近2成的增長,可見下滑速度非常快。按這個速度推測,今年一季報非銀行股的利 潤很可能同比負增長一成,今年二季度不排除同比下滑2成。
資金的增加和利潤的減少,會從多空兩個方向影響股市,由於目前A股大盤估值水準處於歷史低位,但與此同時,估值結構又非常畸形,除銀行外的其它股,特別是 中小盤股的估值並不低,所以今年A股很可能會維持窄幅震盪,上下兩難。我個人還是比較樂觀的預計,今年會是小牛市,至少有些個股是可以持有和買入的。
操作方面,我一直是滿倉換股,去年下半年將20塊的格力換成20塊的宇通後,產銷增長和校車事故的雙重利好,催使宇通走出了一波獨立行情,對我今年A股的收益貢獻巨大。另外,蘇寧也開始轉為盈利,另兩個股中國神華和中國平安(用招商銀行換入)目前略虧,組合表現良好。
港股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估值習慣和資金運動規律以及其它的一些市場規則不瞭解,使得A股的經驗反倒起了負作用,節奏一直都調整不過來,很是讓人迷茫。去年 大幅跑輸恆指,今年恆指沒跌,但我的組合也沒漲多少,重倉股956新天綠色能源和8058羅欣藥業業績增長都放緩,好在分紅大幅增長,但股價還是持續低 迷。傷心股1068雨潤食品更是如墮深淵,按公司的說法是今年中報業績都沒法復原,不知道大股東要調賬到幾時,做多的小散似乎沒人站出來抗議和控告。
A股相對港股單純,不論是大股東還是小股東,是機構還是散戶,大家基本都只能一門心思往上炒,做空動能小。港股大股東與小股東經常是對手,機構與散戶共同 利益也少,反正上漲和做空都能獲利。特別是大股東,上漲可以高位配股套現,跌殘了可以落井下石再來個私有化,股價怎麼走都有從容應對之策。大股東橫衝直撞 完全不需要遵守什麼規則,小散一天到晚如同槍林彈雨中穿行,香港市場簡直比舊社會的上海灘還糟糕。
想來想去,炒港股,要麼就跟隨大流搞投機玩趨勢。要麼就完全鑽進去,真正把公司吃透,並且還要給自己加多幾層防護罩,否則分分都可能被流彈擊中,被地雷掀 翻。不過,我還是安慰自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之東隅,收之桑隅。看問題得多個角度,缺點可能也是優點,強處往往也是短處,價值投資者不應該畏懼市場 波動,而應該利用這種波動,市場的強大往往也正是它的脆弱之處,關鍵還是要在失敗後調整好自己的位置。
淨利潤增長率是企業當期淨利潤和上期淨利潤相比的增長幅度,淨利潤增長率=(當期淨利潤-上期淨利潤)/上期淨利潤*100%。
由於PEG估值方法的巨大影響,淨利潤增長率這個指標是必須討論一下的。
先談談淨利潤增長率為0的股票的投資價值。
如果淨利潤增長率為0,如果用PEG估值,似乎市盈率應該是0。有些人據此認為淨利潤增長率為0的股票是完全沒有投資價值的,這肯定是錯誤的,經不起推敲的。
假設有一家公司,淨資產收益率一直保持20%,每年都把所賺利潤全部分紅,淨資產一直沒有增長,淨利潤增長率為0。本來這是一家優秀的公司,但市場一直給它一個極低的估值:1倍市淨率,即5倍市盈率。如果投資者把所得分紅全部再買入這家公司的股票,那麼他能獲得的復合收益率是20%。這樣的公司是完全沒有投資價值的嗎?]
淨利潤增長率為0的公司是否有投資價值,得看看它的股息率能達到多少。在今天的A股,很多大盤股淨利潤幾乎不增長,但如果能達到5%以上(最好在6%、7%以上)的股息率,那應該是有一定投資價值的;如果低於3%,那幾乎就沒有投資價值了。
這一節也提兩個公式。
1. 淨利潤=淨資產收益率*淨資產
上一節已經提到,淨資產收益率和淨利潤增長率之間並不存在完全的正相關關係。
但是,如果在淨資產收益率保持一定並且沒有融資的前提下,淨利潤增長率=淨資產收益率*(1-分紅率),此時成正相關的關係。
如果一家公司能夠保持恆定的很高的淨資產收益率(大多情況下都會有較高的估值),那麼分紅率較少甚至為0對投資者應該更有利,因為這樣會有較高的淨利潤增長率。
如果一家公司淨資產收益率只能保持恆定的很低的水平,那麼無論分紅率多少,淨利潤增長率都不會太高。此時,較高的分紅率對投資者可能是更有利的,投資者可以把所得分紅投入到盈利能力更高的公司。
2. 淨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淨利率
而銷售收入=銷量*單價。
大部分的公司,都是通過競爭不斷提升銷量來提高銷售收入,進而實現淨利潤的不斷增長。這些公司無法提升產品單價或者提升很慢,而成本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不斷上升,它們的銷售淨利率一般只能保持在穩定的水平甚至下降。
而有很少一部分公司,它們的產品在某些階段供不應求,能夠在提升銷量的同時不斷提高產品單價,這樣不僅銷售收入得以快速提升,銷售淨利率也因為價格漲幅快過成本漲幅而不斷提高。這些公司的淨利潤增長率在這樣的階段會非常高。
舉個例子:假設某公司只生產一種產品,該產品原來出廠價是100元,成本是80元,一年的銷量是100萬件,所得稅率是25%。那麼銷售收入是1億元,稅前利潤是2000萬元,稅後利潤是1500萬元,銷售淨利率是15%。
該公司決定將產品漲價10%,如果一年還是能銷售100萬件,成本不變,那麼,銷售收入是1.1億元,稅前利潤是3000萬元,稅後利潤是2250萬元,銷售淨利率是20.45%。雖然產品只提價了10%,但淨利潤卻增加了50%。
在A股,最好的例子應該是貴州茅台。下表是2002年和2012年貴州茅台的淨利潤對比情況。
貴州茅台/年份 | 2012 | 2002 |
淨利潤(億元) | 140.1 | 3.77 |
銷售收入(億元) | 264.55 | 18.35 |
銷售淨利率(%) | 52.95 | 20.54 |
茅台2012年的銷量只是2002年的幾倍,但茅台這些年通過不斷提價(2012年9月出廠價提高到819元,2002年出廠價218元),使得銷售收入提高到原來的14.4倍,淨利潤率提高到原來的2.58倍,最終淨利潤上升了37倍,股價也上漲了30多倍。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16 16:09 編輯 阿里凈利潤增長率的拐點出現了嗎? 從一淘網停止返利後對凈利的影響分析看趨勢 毫不誇張地說,阿里巴巴赴美IPO將成為中國公司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意味著華為之後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二家國際化公司,當然這一家是公眾化公司,影響更大些。在作者眼里,馬雲和阿里當得上是民族之光,不但給千萬賣家提供了不難做生意平臺,更改變了這一代及以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很多高手對阿里IPO後業務發展、估值等都有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僅限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估計一淘網停止返利對阿里凈利潤的影響,進而嘗試分析變化的原因。 據上月27日晚阿里巴巴向SEC更新後的招股書,2014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旗下的中國零售平臺(淘寶、天貓和聚劃算)的總交易額GMV達到5010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5.1%;總收入15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6.3%;經過調整後的凈利潤(去除了一次性收益等)上升至73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的46億上升了60%,增加27億。 上半年阿里旗下一淘網宣布2014年7月1日起,停止返利(返還集分寶),說是:“通過一淘購買商品還是能獲得返利的,一淘只是暫停了鏈接搜索商品獲取返利業務,不會影響您集分寶的發放及使用權益。”,這個回答跟阿里招股說明書一樣,沒有說明這個政策變動對阿里的中國零售平臺(淘寶+天貓+聚劃算)交易總額(GMV)結構的影響,更沒有充分揭示對下來的時間凈利潤同比變動的影響。因為一淘不返利實際是大幅增加了短期的財務利潤。 按阿里公布數據計算出,2014Q2貨幣化率為3.13%(157/5010),而經調整後凈利潤占總交易額的比重(凈利潤/總交易額)為1.46%(73/5010);請註意原先一淘網平臺總返利率是2.5%,而返利率基本是根據返利總額/“交易總額”,而這個“交易總額”至少包含前述GMV的大部分。對於這樣重大政策變動,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數據分析 下面我們根據手頭的數據對此影響進行估計分析,真正的分析只有阿里內部在完整的數據下分析才能精確。 問了身邊常用淘寶的朋友,普遍感覺2014年上半年一淘的返利較2013年減少了很多。因為沒有看到阿里有這方面總的數據,嘗試用一個買家個人數據估計分析一下上述問題的影響。 調取了一個買家的數字大體測算了一下兩期的返利率(僅計獲取的總集分寶數/100/總購物金額),測算時間分別2013全年和2014年Q1+Q2;這個買家2013年全年和2014上半年的購物總金額分別是9620元和3376元,是阿里戶均交易額的2倍以上。 測算結果這兩個期間的返利率分別是2.04%和1.08%,差0.96個百分點;合理估計返利率在7月1日返利停止之前半年已經逐步減少了。 我們分別以上述買家個人2013年全年和2014年上半年的數字來估計2013Q2和2014Q2的返利率,估算上述返利變動對阿里2014Q2凈利的影響。因減少返利增加利潤34億(0.96%*5010*70%。因為手機天貓還有返利,低價值商品時有些不用一淘入口等因素排除掉30%)。 如果把這個因素考慮在內進行季度凈利潤比較, 2014Q2可比口徑凈利潤應調整為39億(73-34),那麽凈利潤較去年同期46億不升反降7億,下降15%。 考慮到返利率下降常理是平順的,2014Q2會比2014Q1+Q2的返利率更低,那麽這個同期凈利潤率的下降可能更大。 這個結果雖然是估計的,但調整後同期凈利潤變動方向有點出人意料。 再往將來看,如果把阿里2015財年(2014.4.1-2015.3.31)後三個季度凈利潤與上財年同期比較,一淘不返利增加的利潤會更大,因之前2014財年(2013.4.1-2014.3.31)返利率是完整的2.5%,跟中國零售平臺貨幣率3.13%是一個量級了,比我們在本文第五自然段計算經調整後凈利潤占總交易額的比重(凈利潤/總交易額)為1.46%還高。 如果還按這個口徑進行調整,2014Q2以後的年度凈利潤增長率變動可能不是很多方家分析的增加50%左右,而可能會低很多。 原因 筆者認為主要因這兩年京東等競爭對手快速崛起引致----買家會選擇轉變,流失到阿里之外,這樣阿里的收入結構會變薄。 特別在大件標準化高值商品的這類用戶體驗上改變了。原來這些商品也是由淘寶引導而創造的網購市場,但最終消費者的選擇會因為質量、物流、售後等因素的影響而不再淘寶或天貓轉而選擇京東、蘇寧等。 舉網購一臺電視機為例,可能是這樣一個場景。 1. 質量,淘寶上賣家和蘇寧沒有區別;但消費者選擇可能蘇寧,只是覺得蘇寧不會假,也許是基因的問題。 2. 送達,因電視是在大件,阿里賣家很多是送到一個物流商家,然後再通知買家去取;如果幾天沒取,會收保管費;有些送到家的,只送到樓下,如你住5樓,物流找你收錢,否則對不起,只送到樓下。蘇寧則是送到家上樓。讓消費者選擇,蘇寧完勝。 3. 蘇寧送貨人員有時還會並且告知只要你不開包裝箱,等廠家人員來安裝正常使用才簽字認可;如果自己開箱,有問題不負責。試問誰會開箱。而阿里店這方面相對做得一般,很多時候需要跟賣家打好幾個電話,時間占去了,心情自然不好,原因你懂的。消費者選擇,蘇寧。 4. 售後,淘寶有廠家保證,蘇寧有廠家和蘇寧雙重保證,不過蘇寧的加一重----保證有時要收錢的,買家選蘇寧不一定給蘇寧加錢保證,實際還是只有一重廠家保證,但心里可能覺得蘇寧更有保證。 你會選擇誰? 影響買家轉變的一是熟人朋友相介紹,二是百度搜索其他用戶體驗,不是說內事問百度麽,當這個市場夠大時,按上面場景推斷-轉到蘇寧等是自然是大概率事件。 這個轉變是大趨勢,一淘停止返利可是加速這個轉變罷了。 一淘可以搜索電視機型號或網址鏈接時買家直接可以在搜索結果上比價,然後選擇賣家;就算哪天一淘不給搜索淘寶或天貓外的商品,消費者也就按電視機型號登錄蘇寧、國美、京東、亞馬遜等幾個網址搜索,反正屌絲沒錢有時間。再之,這個物品售價是1000或更高時,給我2.5%折扣就有25元。如果價格一樣時,返利就是一個重要因素了,更不用說其他消費體驗和經驗。 其他的大件標準化高值商品也是這樣。 因為是大件商品,最終如果在價格相同或差別不大時,體驗影響也很大。有分析文章說近兩年電視/手機/洗衣機等幾個大件都是網購,但越來越少選天貓和淘寶了。 而據艾瑞咨詢數據,天貓在B2C網購市場份額已由2011年4季度57.2%峰值下滑至2014年1季度的50.6%。其實在反映這個趨勢。 當人們在這一類高值商品的網購轉出阿里後,阿里的貨幣化率收入可能會下降,賣家投廣告意願小了,甚至投廣告後人們還會看好型號後轉到其他非阿里平臺去比價後再購買。那麽阿里單位GMV的廣告收入可能在下降。 這是發生上述變動的原因。 不知哪一天這個下降會抵住GMV增加。那時就進入平衡點了。 建議措施 結論:如不計一淘停止返利帶來的利潤增加,阿里凈利潤增長率的拐點應當是出現了並在加速下降! 一淘停止返利可能不會跟2008年淘寶收費一樣,幾個人抗議一下就過了,反正收益在增加。一淘停止返利舉措影響可能更長遠,可能是雙刃劍:停止返利可能加速天貓占B2C占比下降趨勢,當然好處是增加了短期利潤,這是個營業措施沒有錯。阿里只能這樣選擇;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下,今年IPO勢在必行,只有保短期利潤。 相信阿里內部高層早就清楚上述凈利潤變動因素的重要性及增長率變動。但這次選擇IPO成為公眾公司,招股說明書如果沒有充分揭示是不合適的。 近兩年其他電商發力提高用戶體驗,近一年大家至少都在心里使勁圍剿阿里,阿里就跟今年的恒大般,可能還是中超老大,大家都在研究你,找對付你的辦法時,但沒有去年那種高高在上的優勢了,並且進入“新常態”---常被打。 但生活還在繼續,恒大該買人還買,引援還得繼續,另外還得想新招。 市場競爭加劇,對消費者也有好處,也是阿里的貢獻。 所以如果這次IPO成功,阿里土豪了,也許可以考慮把中等市值對手吃下來一家,國美200億左右市值,蘇寧600億左右的市值。後臺進入阿里體系,品牌依舊獨立運營! 是為建議! |
昨日(9月25日),向來低調的順豐,召開了公司成立21年來的第一次規模較大新聞發佈會,對外推薦順豐的新品牌——「順豐冷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瞭解到,到2014年底,順豐將建成啟用包括北上廣深等地總計10座近6萬平方米的B2C冷庫,成為我國擁有最多B2C冷庫的企業之一。同時,今年底前完成規劃9條冷運幹線。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冷鏈行業經過近兩年的爆髮式增長,正在從資金投入走向業務落地。順豐冷運的參與,將起到極大的規模效應與引領作用。
採用「一段式」全程冷鏈
對於冷鏈「藍海」的「覬覦」,順豐由來已久。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2012年5月,順豐優選上線銷售生鮮食品之始,順豐速運就已經低調開始冷鏈物流的佈局;2013年9月開通華東倉、華南倉後,順豐優選的物流配送由順豐速運全線承接,自此開始更大規模的市場研究與開發。
2013年12月,順豐正式成立食品供應鏈事業部,至今年9月,集冷運存儲和中轉功能於一身的上海和廈門冷庫正式啟動。
據瞭解,國內目前主要採用的是「二段式」半程冷鏈(幹線運輸+落地配,依託城市間幹線冷鏈運輸,以城市冷庫為節點,配合 「最後一公里」的落地配完成宅配),而順豐冷運主要採用「一段式」全程冷鏈。
據順豐相關人士介紹,「二段式冷鏈宅配」的最大優點是能夠快速複製,但不足在於,從落地配的角度看,落地配如缺乏資金,便無法更替專業的冷鏈設備。生鮮商品具有高度非標準化、質量動態變化、產品多樣性等特點,訂單量沒有形成規模化時成本控制較難。一件商品的運輸途經幾家物流承運商,這對上下游的信息對接以及承運商之間的信息對接都提出了嚴格要求。
冷運市場競爭逐步升級
此外,為業內所關注的是,目前我國冷鏈物流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綜合冷鏈流通率僅為19%左右,而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綜合冷鏈流通率已超過九成,發展具有很大空間。
昨日,順豐速運食品供應鏈事業部總裁吳國立指出,在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分別只有5%、15%和23%,而歐美國家的這一數值已經分別達到了95%、100%和95%;同時,在我國這三類物品的流通損腐率也很高,分別為25%、12%和15%,歐美國家可以全部控制在5%左右。
「如果我們的果蔬流通損腐率能夠像歐美國家一樣降低到5%,每年減少的損失可高達1000億元。」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黨委副書記余平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余平透露的一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的果蔬冷鏈需求已經達到9200萬噸,並且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其中上海的增長率更是高達30%以上。這也是包括順豐在內的冷鏈物流企業,首先選擇佈局華東地區的原因。受高速增長的冷鏈需求刺激,2013年全國冷鏈固定資產投資超過了1000億元。「冷鏈物流作為高端物流業態,前景十分廣闊,高附加值的背後包含著高回報。」
正因為如此,國內冷鏈市場競爭也在暗流湧動。澳柯瑪9月18日晚間發公告稱,擬獨家出資6000萬元設立河南澳柯瑪專用汽車有限公司,向食品、醫藥等有冷凍冷藏需求的客戶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
據瞭解,阿里巴巴目前主要利用菜鳥網絡平台整合社會物流資源,為天貓客戶提供第三方冷鏈物流服務。雖然目前採取的運輸方式仍主要是「二段式」半冷鏈配送,但部分已經實現全程冷鏈。同時,還有一些綜合型電商,70%的冷鏈訂單是通過自建配送完成。
——大眾的投機心理是不可救藥的,只要看起來有增長的機會,他們就願意支付任何價格。他們會被任何標有“特許經營”的公司所吸引——電腦、電子科技、或者是當時流行的任何東西。
在股票市場,人們往往迷戀於高增長而為之付出高昂的對價,但收獲的往往卻是低收益甚至虧損。中國股市的高增長低回報與美國股市的低增長高回報形成鮮明的反差。
中美股市比較:中國股市高增長低回報與美國股市的低增長高回報
美國沃頓商學院 金融學教授傑里米·西格爾在其《投資者的未來》一書中對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的表現進行了統計分析:
1957-2003年間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凈利潤年均增長率為6.08%、年均股息收益率為3.27%;在此期間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年均投資收益率為10.85%(含股息收益率),平均市盈率為17.45倍。在此期間美國名義GDP年均增長率為7.18%。
無論是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速還是經濟增速,中國均顯著高於美國:2000-2013年間,中國GDP名義增長率14.38%、顯著高於美國7.18%的名義GDP增長率;在此期間,2000年前上市的985家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4.8%、剔除股權融資攤簿效應後的凈利潤年均增長率為10.61%(數據來源見筆者《A股投資者13年收益盤點》一文,下同),顯著高於1957-2003年標準普爾成份股凈利潤6.08%的增速。
從追求高增長率的角度而言,投資者顯然應該投資於中國股市。然而,高增長的中國經濟及以此為依托的業績高增長的中國股市,其投資回報率卻遠遜色於美國市場:
1957-2003年間,標準普爾500成份股年均投資收益率為10.85%,其中,資本利得收益率7.34%,略高於7.08%的名義GDP增速和6.08%的凈利潤增速,年均股息收益率為3.27%。投資者的總體收益率10.85%(註:西格爾計算的股息率是股息/除息日股價,總收益率=(1+7.34%)×(1+3.27%)-100%=10.85%,限於篇幅,不展開討論),顯著高於名義GDP增長率。
2000-2013年間,2000年前上市的985家A股上市公司年均投資收益率為2.12%,其中,資本利得收益率僅為0.92%、遠低於14.38%的名義GDP增速和10.61%的凈利潤增速,年均股息收益率為1.19%。投資者的總體收益率2.12%,顯著低於GDP名義增長率。
項目 |
凈利潤增速 |
GDP |
資本利得收益率 |
股息 收益率 |
年化投資收益率 |
平均 市盈率 |
美國(1957-2003) |
6.08% |
7.18% |
7.34% |
3.27% |
10.85% |
17.45 |
中國(2000-2013) |
10.61% |
14.38% |
0.53% |
1.19% |
2.12% |
40.27 |
增長率陷阱
在《投資者的未來》一書中,傑里米·西格爾比較了IBM與新澤西標準石油1950年-2003年的增長率和投資回報率:IBM的每股利潤、每股收入、每股股息的增長率都顯著高於新澤西標準石油。
表二、1950年-2003年IBM與新澤西標準石油增長率比較
增長率 |
IBM(%) |
新澤西標準石油(%) |
占優者 |
每股收入 |
12.19 |
8.04 |
IBM |
每股利潤 |
10.94 |
7.47 |
IBM |
每股股利 |
9.19 |
7.11 |
IBM |
行業增長 |
14.65 |
-14.22 |
IBM |
“假如一個未蔔先知的精靈在1950年就把這些事情告訴了你,你會把錢投到哪里,IBM還是新澤西標準石油?如果你的回答是IBM,很不幸,你已經成了增長率陷阱的犧牲品。”
如果在1950年將1000美元投資於新澤西標準石油並將股利再投資、2003年將增值到126萬美元,而投向IBM的1000美元只能增值至96.1萬美元。
西格爾進一步指出:“ 增長率陷阱不僅適用於單個公司,對於產業部門也同樣適用。增長速度最快的金融產業,收益率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總體水平,而自1957年以來萎縮了將近80%的能源產業的投資收益率卻超過了這個指數。”
“增長率陷阱同樣也適用於國家。過去10年中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卻為投資者帶來了最低的回報。中國,20世紀90年代最強勁的經濟引擎,以過高的投資價格和萎靡的股市表現讓投資者深感失望。”
不幸的是,繼90年代之後,在最近的十多年里,中國股市繼續維持了高增長低回報的現狀。
高增長的中國經濟及以此為依托的、年均凈利潤增長10.61%的中國股市在過去13年間給股票投資者的年均收益率僅為2.12%;而低增速的美國經濟在1957--2003年間卻為其投資者提供了年均10.85%的收益率。為什麽迷戀高增長的中國投資者收獲的卻是低收益率?
高增長低回報的兩大原因
個人認為,導致中國股市高增長低回報,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盈利能力平平,高增長主要依賴於股權融資吸納外部資本驅動,而不是內含增長;其二,迷戀於高增長預期,股價估值過高。
1.盈利能力一般、股權融資攤簿投資者收益
2000-2013年間,中國GDP名義增長率14.38%;在此期間,2000年前上市的985家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4.8%,表面上看,這一增速高於同期GDP增速,但這一增速並不是通過內含增長實現的,相當一部分依賴於股權融資,剔除股權融資攤簿效應後的凈利潤年均增長率為10.61%。
以同方股份為例,2000年同方股份凈利潤為2.36億元,2013年同方股份凈利潤為6.77億元,凈利潤年均增長率為8.44%;但在此期間,同方股份先後4次增發、一次配股,募集資金49.48億元;多次股權融資使原來的股東的持股權益被攤薄,剔除股權融資攤薄效應後的凈利潤增長率僅為5.27%。
上市公司之所以頻繁再融資,是由於其自身的盈利能力不足以支撐過高的增長率。長期而言,企業的內含增長率不高於期初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期初凈資產);2000-2013年間,985家上市公司歷年平均期初凈資產收益率為9.48%,並不足以支撐其保持與中國經濟的同步增長;因此,相對於中國經濟14.38%的名義增長率,中國上市公司總體上是一種低盈利能力下的高增長,14.8%的年均凈利潤增長率相當程度上依賴於股權融資。
筆者此前曾撰文《盈利能力、成長性與內在價值》,分析了盈利能力、成長性與內在價值的關系,並得出結論,只有基於高盈利能力的增長才能為其股東創造價值,低盈利能力下的增長並不能為股東創造價值:
一個凈資產100萬元、凈資產收益率3%的企業,可以實現凈利潤3萬元,如果股東對其註入資金100萬元,凈資產翻番,凈資產收益率保持不變,則凈利潤也能翻番,由3萬元增至6萬元。但這種低盈利能力下的高增長顯然不能為其股東創造價值。
由於中國股市總體盈利能力平平,增長主要依賴於股權融資,相應攤薄了原股東的收益。以同方股份為例,2000-2013年間,期初凈資產收益率均值僅為7.54%,盈利能力平平,利潤增長主要依賴於大規模的股權融資,而不是內含增長,並沒有為其原有股東創造價值。
2.高估值導致低收益
根據股利折現模型,固定成長股票的投資收益率等於股息收益率加上增長率:
其中, g為增長率,D1為未來一年的每股現金股息、P為股票價格,D1/P為股息收益率。
2000-2013年間,985家A股上市公司剔除股權融資攤薄因素後凈利潤年均增速10.6%、年均股息收益率1.19%。如果將A股市場總體上看成一個固定增長股票,那麽,理論上來說,投資於這個市場的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11.79%,但投資者的實際收益率僅為2.12%。為何投資者的收益率會大打折扣呢?
依據股利折現模型計算的固定成長股票的投資收益率實際上隱含了一個假定條件,即股票的估值水平保持不變。當市盈率保持不變時,資本利得收益率等於其業績增長率,但是,如果市盈率發生變化,收益率就會發生顯著變化,一旦市盈率大幅下降,高市盈率的股票就會面臨股價大跌的風險。
在估值水平發生變化時,資本利得收益率等於凈利潤增長率加上估值變化帶來的收益率,估值水平上升時,估值變化收益率為正,反之為負。
1957--2003年間,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凈利潤年均增長率為6.08%、而資本利得收益率為7.34%,略高於凈利潤增長率,這意味著在此期間估值水平上升了,估值變化收益率為1.26%。在此期間,美國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為17.45,這也意味著,1957年的市盈率水平可能顯著低於17.45的水平。
由此,我們可以將美國股市的年化投資收益率分解為三個部分:凈利潤年均增長率6.08%、股利年均收益率3.27%和估值變化收益率1.26%,三者合計為投資者貢獻了年均10.85%的收益率。
2000-2013年間,985家A股上市公司剔除股權融資攤薄因素後凈利潤年均增速10.6%、年均股息收益率1.19%,但投資者的實際收益率僅為2.12%。總體市盈率水平由66.12倍下降至2013年的18.71倍,估值變化收益率為-9.67%。雖然A股凈利潤增速高於美國市場,但由於估值水平的大幅下降,導致總體投資收益率遠低於美國股市。
高估值對投資收益率的另一個負面影響是:高市盈率一定導致低股息收益率。美國股市年均股息收益率3.27%,而A股市場年均股息收益率僅為1.19%。
股息收益率與市盈率的關系:
股息收益率= 每股紅利/股價×100%
= 每股紅利/每股收益×(每股收益/股價)
= 股利支付率/市盈率×100%
其中:股利支付率=每股紅利/每股收益×100%,
由公式(1)可知,股息收益率與市盈率成反比,市盈率越高,股息收益率越低;與股利支付率成正比,股利支付率越高,股息收益率越高。
印象中,A股的股利支付率較低,所以,我曾經認為,A股的股息收益率低,主要是由於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低所致。但統計數據卻顯示,2007年之前,A股的股利支付率並不低:
2007年之前,985家A股上市公司歷年總體股利支付率均在40%以上,此後,股利支付率大幅下降。以2000年為例,當年股利支付率為43.3%;985家公司中股利支付率不低於30%的有477家。然而,當年股息收益率僅為0.66%,高市盈率導致了低股息收益率。
假設某股票每股收益1元、市盈率100倍,則股價為100元,即使其利潤全部以現金方式發放股利,其股息收益率僅為1%(1÷100)。高市盈率一定會導致低股息收益率。
表三、2000-2012年間歷年股利支付率、市盈率統計
單位:億元
項目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年度分紅總額 |
306.62 |
303.49 |
292.81 |
331.57 |
448.65 |
452.98 |
543.12 |
凈利潤合計 |
707.97 |
464.49 |
479.46 |
696.92 |
830.61 |
663.50 |
1149.32 |
股利支付率 |
43.3% |
65.3% |
61.1% |
47.6% |
54.0% |
68.3% |
47.3% |
分紅收益率 |
0.66% |
0.84% |
0.99% |
1.15% |
1.85% |
2.26% |
1.49% |
平均市盈率 |
66.12 |
77.76 |
61.82 |
41.52 |
29.20 |
30.16 |
31.64 |
表三(續)、2000-2012年間歷年分紅比例、市盈率統計
單位:億元
項目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年度分紅總額 |
637.15 |
501.60 |
584.58 |
823.60 |
908.14 |
1121.59 |
凈利潤合計 |
2240.99 |
1277.15 |
2180.71 |
3453.45 |
3877.08 |
3608.04 |
分紅比例 |
28.4% |
39.3% |
26.8% |
23.8% |
23.4% |
31.1% |
年末總市值 |
108102 |
39190 |
89564 |
92021 |
69113 |
75268 |
分紅收益率 |
0.59% |
1.28% |
0.65% |
0.90% |
1.31% |
1.49% |
平均市盈率 |
48.24 |
30.69 |
41.07 |
26.65 |
17.83 |
20.86 |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過高的估值從兩個方面導致低收益率,一方面,高市盈率必然導致低股息收益率、A股的股息收益率遠低於美國市場,另一方面,估值水平的大幅下降,導致資本利得收益率低下,使A股市場投資收益率遠低於美國股市的投資收益率。
創業板或將重蹈當年A股主板覆轍
2000年末已上市的985家A股上市公司在2000-2013年間凈利潤年複合增長率10.6%,2013年凈利潤達到2000年末的3.7倍,然而,在此期間投資者的年均收益率僅為2.12%,高增長的中國股市的投資回報率卻遠低於低增長的美國股市。高估值、低盈利能力是導致A股市場低收益率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A股主板市場估值重心不斷下移,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以創業板為代表的小盤股的估值重心卻不斷向上。以2014年9月1日收盤價計,2012年底前已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統計數據顯示:上證A股平均市盈率為9.62倍、平均市凈率為1.34倍;而創業板平均市盈率64.32倍(接近2000年A股主板66.12倍的市盈率)、平均市凈率4.98倍,遠高於當前主板市場的估值水平。
表四、創業板與主板估值水平比較
板塊名稱 |
市盈率(TTM) |
市凈率 |
上證A股 |
9.62 |
1.34 |
深證主板A股 |
20.13 |
2.05 |
中小企業板 |
40.45 |
3.46 |
創業板 |
64.32 |
4.98 |
另一方面,創業板總體的成長性、盈利能力卻顯著低於主板市場:2013年上證A股凈利潤較2010年增長了33.29%、年均增長率10.05%,同期創業板凈利潤僅增長了19.24%、年均增長率6.04%。
表五、創業板與主板凈利潤及其增長率比較
單位:億元
項目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增長率(2013/2010) |
上證A股 |
14481.2 |
16434.9 |
16905.7 |
19302.5 |
33.29% |
深A主板 |
1464.9 |
1631.9 |
1449.8 |
1879.0 |
28.27% |
中小板 |
979.6 |
1082.5 |
978.6 |
1036.8 |
5.84% |
創業板 |
223.1 |
264.2 |
241.0 |
266.1 |
19.24% |
從盈利能力來看,2011-2013年間,上證A股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期初凈資產)分別為17.30%、15.40%和15.41%,同期創業板的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3.66%、8.52%和8.04%;今年上半年,上證A股年化凈資產收益率15.75%、創業板年化凈資產收益率僅為7.74%。
表六、創業板與主板盈利能力比較
項目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1H年化 |
上證A股 |
17.30% |
15.40% |
15.41% |
15.75% |
深A主板 |
13.09% |
9.75% |
11.29% |
10.33% |
中小板 |
13.99% |
9.88% |
9.27% |
8.56% |
創業板 |
13.66% |
8.52% |
8.04% |
7.74% |
無論是盈利能力、還是成長性,創業板市場都顯著低於主板市場,而估值水平卻顯著高於主板市場,市盈率接近2000年時主板市場的水平,高估值、低盈利能力的創業板市場或將重蹈當年主板市場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