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萬達26億美元併購AMC 火拚A股院線第一股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21/4ONDIwXzQzNzA4OQ.html

5月21日上午,大連萬達集團宣佈,以26億美元正式併購北美第二大電影院線AMC。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院線運營商。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稱,這是一次「震驚世界的民企跨國併購」。

今年4月,萬達集團旗下的萬達電影院線和商業地產分別向深交所和上交所遞交IPO申請。目前,萬達商業地產公司的申請仍在接受初審,而萬達電影院線正在落實反饋意見中。業內分析,大手筆收購北美院線,無疑將提高萬達院線的股票發行價。

而倚靠商業地產巨鱷萬達集團,萬達電影院線在與廣州金逸影視傳媒火拚成為A股院線第一股的道路上又添加了幾分籌碼。

北美第二大電影院線AMC的所有者包括Apollo投資基金、摩根大通、貝恩資本、凱雷等在內的投資集團。過去幾年,AMC一直虧損,今年前4月才開始了盈利。目前,AMC在全美經營346家影院,擁有5028塊屏幕,其中IMAX屏幕120塊,每年觀影人次約兩億。

據外界分析,AMC的估值是15億美元。併購後,萬達集團將以26億美元價格購買AMC100%的股權和承擔其債務。併購後,萬達將再投資不低於5億美元的資金用於運營。王健林對AMC未來盈利充滿信心,不過也認為構成此次併購行為的最大的問題是AMC負債太高。

統計數據顯示,當前全國各大院線擴張已步入高潮期。截至2011年末,全國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銀幕3030塊,平均每天增加8.3塊銀幕。全年全國城市影院數量已突破2800家,銀幕總數達到9200多塊,銀幕增長率超過45%。

廣電總局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增加了33.3%,達到131.5億元,行業市場價值達到了172.5億元的規模。而今年中國市場的發展更為迅速。

隨著萬達商業地產的成功和中國電影產業的成長,萬達影院目前已成為亞洲銀幕數排名第一的院線,2011年它的票房收入居中國第一。

截至目前,萬達院線每年便以100塊銀幕的增速爆髮式成長。此外,萬達院線旗下幾乎所有影院都是自有資產,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高度統一,形成了商業地產和院線聯動的萬達模式。

此次併購,無疑將加速中國更加牢固在電影市場上的定位,萬達併購北美院線甚至讓國產片輸出跟著沾光。

在海外併購道路上,王健林認為萬達的海外併購會主要集中在文化,酒店和零售三個方面,方式將繼續採取併購和股權投資。

附:萬達影院與AMC實力對比

萬達 AMC

影院數 86家 350家

屏幕數 730塊 5028塊

2011年票房收入 17.8億元人民幣 上百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22

萬達院線:大而不強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0ONDIwXzQ0NTI0OQ.html

如果不是機緣巧合,大連萬達集團(下稱「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或許不會考慮做院線,也不會有今天國內第一大院線萬達院線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達院 線」)。對於萬達在文化產業上的大舉投入——以31億美元併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公司,業內質疑聲不斷,已經嘗到甜頭的萬達顯然是要在影視文化產業這條 道路上頭也不回地走下去。

逼上梁山

若不是當年上影集團的一念之差或許不會有今天的萬達院線。

2004年前,還在專注於地產業務的萬達沒想過自己會辦院線公司。

知情人士透露,當初,萬達一心想發展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了保證綜合體有多種商業業態,萬達也想把電影院這樣的商業業態引入萬達商業綜合體內,因為電影院不僅不佔用優質地段,即便放在綜合體最偏僻的角落也可以很賺錢,而且還能帶動綜合體的人氣。

「當時萬達只想引入一個好的院線公司。後來,萬達找到了當時國內最大的院線公司之一的上影集團。」上述人士說。

不 過談判並不順利。萬達的想法是,萬達廣場建到哪裡,上影集團的影城就造到哪裡。在上影集團高層看來,萬達一年要造十多個廣場,上影集團就要跟著建設十多家 影城,以一家影城投資2000萬~3000萬計算,一年就要投入2億~3億元以上,而當時全國票房收入才十多億元,這讓上影集團高層為難,最終放棄了此次 合作。

雖然被國內最強的院線公司拒絕,不過萬達集團並不死心,又找到了當初非常看好中國電影市場的華納公司,此時的華納賣掉了在英國的所 有影院,並看中了中國這塊尚未真正被開墾的沃土。雙方一拍即合,2004年年初,華納宣佈與大連萬達集團合作共建「華納萬達國際影院」,雙方先後在大連、 天津等5個城市建立了5家具有五星級水準的多廳影院。不過很快雙方合作不歡而散,知情人士透露,雙方合作生變很可能是政策影響,由於雙方主要合作模式是萬 達出資建設影院,華納協助萬達建設影城並提供一定技術支持,影城還可以使用華納卡通人物。雙方還約定時機成熟後將合資經營,可是過了近兩年,華納未出一分 錢購入影線公司股份,華納這種只出知識產權(主要是卡通形象使用權)、不出錢的做法很難讓萬達接受。華納也有苦衷,由於政策上外資進入我國影院市場有限 制,華納遲遲無法進入實現對影院的收購。雙方合作就此作罷。

經過兩次碰壁後的萬達,此時已經很難找到更好的合作者,此前找的兩家都是國內 以及國外數一數二的院線巨頭。於是萬達一橫心,乾脆自己做院線。2005年,萬達集團出資900萬、萬達集團房地產管理有限公司出資100萬共同成立了北 京萬達電影院線有限公司,正式進入電影文化產業。

捆綁地產

萬達集團進入院線的時機可謂正當時。

2005年開始,中國電影產業實現了輝煌的跨越。從2005年到2011年,中國城市電影票房從20億元暴增至131億元。「萬達院線選擇了中國電影產業高速發展的時期進入,時機非常好。」聯和院線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

萬達院線借助萬達廣場,給影院聚攏了很高的人氣,這種院線捆綁地產的模式至今讓其他院線羨慕不已。「能夠找到萬達廣場這樣的優質物業開設影城是很多院線夢寐以求的事。至今,院線的爭奪還是主要集中在優質地段的爭奪。」一家院線公司負責人表示。

顯然,為萬達院線發展貢獻最大的還是商業地產。業內研究人士表示,萬達院線公司既做院線業務,還同時做影院業務,能夠同時吃進院線的約5%票房分賬以及影院的約50%分賬,僅此一點,其盈利水平就高於大多數院線公司。

本報獲得的資料顯示,萬達院線營業收入從成立初2006年的6179萬迅速增長到了2010年的6.7億元,淨利潤從2006年540萬元暴增至2010年的1.72億元,房地產支持下的萬達院線實現了從螞蟻到大象的蛻變。

四 年前還默默無聞的萬達院線,在2009年以8.33億元的票房問鼎全國,票房產出佔比全國15%,成為國內第一大院線。2007年~2009年三年內,全 國票房平均增長30%左右,萬達院線的增幅達60%,居全國第一;平均單塊銀幕票房是全國單銀幕平均票房的17倍。廣電總局最新數據顯示,萬達院線去年票 房收入達到17.85億元,領先第二名中影星美院線4億元。

發展困局

事實上,萬達院線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在2009年,萬達院線淨利甚至還虧損了1832萬元。萬達廣場的建設速度已經難以滿足萬達院線的發展速度,萬達院線也開始在萬達廣場之外建設影院,這削弱了萬達院線的優勢。

「但是又不能不走出去。」知情人士透露,「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院線公司對優質地段的爭奪也進入白熱化,萬達院線如果固守萬達廣場將會失去萬達廣場之外的大批優質商業地段的市場。為了搶佔優質地段,萬達院線從2009年開始在萬達廣場以外的區域建設影院。」

北京新影聯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黃群飛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票房高漲,影院租金也不斷上漲,很多院線公司為了爭奪好的地段,哄抬租金,一線城市很多影院租金已經達到影院票房的20%以上,高的甚至有25%左右,給影院的運營成本帶來了很大壓力。

不過,當萬達院線走出萬達廣場時,很多優質地段已經有多家院線入駐。藝恩諮詢相關分析師透露,萬達院線在重慶新開的一家影城,周邊已經有六七家影院,票房面臨很大壓力。

因此,萬達院線也在籌劃開拓三四線城市。雖然,業內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前景依舊看好,但是短時間內,一二線城市影院過於集中,三四線城市市場並未真正啟動。

為何買AMC?

或許看到國內增長乏力,萬達開始將觸角伸向海外。

5月21日,萬達宣佈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收購金額高達26億美元,加上最高不超過5億美元的運營資金,全部投入金額高達31億美元,成為中國民企海外最大併購。「公司國內市場發展空間限制也可能是萬達發展海外市場的原因之一。」藝恩娛樂諮詢相關分析師表示。

不少業內人士對這樁併購無論從選擇的地點還是公司都不看好。

美加市場去年票房下跌3.8%至102億美元(折合約640億元),對比中國2011年電影票房年增長35%至131億元,美加市場顯然已是強弩末勢。

AMC公司的發展狀況也不盡如人意。目前AMC觀影人數不斷減少,利潤也被現在持有AMC的私募基金不斷擠壓。去年第四季度,AMC淨虧損8300萬美元,而2011財年,AMC淨虧損則更高,達到1.23億美元。

一位院線產業觀察人士表示,由於是一家年代久遠的院線公司,萬達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跟時間對AMC旗下影院進行翻新,加上收購金額如此巨大,很可能造成萬達集團的資金鏈緊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52

網絡院線:電影的第二戰場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302/t20130222_410359.htm
《泰》創造了國產電影票房的新紀錄,低落了一整年的國產電影完成了一次完美「逆襲」。隨著《泰》下映,之前只能播放花絮和預告片等邊緣素材的視頻網站開始熱鬧起來,「迅雷看看」獲得了《泰》的獨家網絡版權,騰訊視頻、愛奇藝等也獲得其分銷版權,《泰》二輪播放即將在網絡院線展開。

  

  不只是《泰》這樣的票房熱門,好萊塢大片、國產大片以及各種類型的小成本電影,都成為網絡院線的「囊中物」。購買電影版權、建立付費電影頻道成為了眾多視頻網站的一致選擇,搜狐、樂視、優酷等都與好萊塢建立了合作,2013年1月,騰訊又宣佈與好萊塢多家電影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網絡院線已然成為了電影的第二戰場。

  

   網絡院線初長成

  

  廣電總局電影局公佈的信息顯示,2012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170.73億元,同比增長30.18%,全國銀幕數為13118塊,同比增長42%,全國生產各類電影893部,同比增長60%。雖然銀幕數的增長率高於票房增長率,但相對於增長更為迅速的影片數量而言,銀幕仍是稀缺資源,893部國產電影中只有227部獲得了上映機會。

  

  即便那些能夠上映的影片,票房在1000萬元以下的「炮灰」也不在少數。2012年票房收入前十的影片總票房達到了63.5億元,佔到了總票房的37%(表1)。這其中,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上市公司,由於聚集了更多的資金和行業資源,留給小公司的機會越來越少,2012年,華誼兄弟電影票房超過20億元,佔比超過了國產片票房的1/4。

  

  

  

  在影院競爭日趨慘烈的大背景下,網絡院線的出現相當於開闢了一條新的發行渠道。不僅是那些無法進入院線的中小影片有了出口,即便是票房不錯的影片,也拉長了放映期。中國三、四線城市影院建設還相對滯後,無法全面覆蓋潛在消費者,而網絡院線恰好可以補缺。

  

  事實上,從視頻網站出生開始,電影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只不過,彼時只是盜版DVD的網絡集結,影片零散地分佈在各大視頻網站當中,並未形成體系。隨著版權保護觀念的普及,BT類下載網站、在線視頻網站陸續被調整甚至關閉。雖然購買電影版權提升了視頻網站的成本,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網絡院線也漸顯崢嶸。

  

  2010年末,國內的視頻網站開始推出熱門電影單片付費點播業務。2011年3月,包括樂視、騰訊、激動、迅雷、暴風影音、PPTV、PPS在內的7家視頻網站組建 「電影網絡院線發行聯盟」,他們在各自的網站發佈付費頻道,同時實現上線時間、播放品質、資費的統一。

  

  2012年6月12日,優酷、土豆、愛奇藝、電影網、騰訊視頻等國內多家網站討論並通過了《促進電影網絡院線發展的若干意見》,涉及的內容包括:實施兩個月付費窗口期標準,放映形式分為用戶點播和會員包月兩種,影片播出時不得插播任何形式的廣告,視頻網站不得提供下載、分享等非在線播放形式的服務。此外,各家視頻網站還表示在網絡院線發展初期,將嘗試5:5的分賬。

  

  與此同時,專業的新媒體影視節目發行公司也伴隨著市場一起成長。成立於2009年的盛世驕陽,憑藉先發優勢,與國內近200家影視製作方建立了合作關係,購買了大量的電視劇、電影、電視節目版權,再將其銷售給電信運營平台、視頻網站、數字電視服務提供商等,為後者提供全方位的影視內容解決方案。盛世驕陽聯合律師及授權代理進行數字版權的維權,促進了行業的規範。但類似機構的存在,在客觀上助推了版權費的高漲,成本回收的難度也隨之加大。在盛世驕陽成立初期,盛大對盛世驕陽進行了戰略投資並獲得了控股權,2012年初,盛大退出,隨後,盛世驕陽宣佈對數千集劇目降價30%。

  

   大片「開路」,小片「露臉」

  

  網絡院線的載體決定了其容量要遠大於實體院線,可以將好萊塢大片和小眾影片等一網打盡。好萊塢是電影的名片,搜狐、樂視、愛奇藝、優酷、騰訊等都與好萊塢建立了合作關係,並且,這種合作日趨頻繁和緊密。

  

  2012年11月,優酷土豆集團宣佈與索尼影視達成協議,將在5年內陸續引進索尼影視經典大片和每年上映新片,獲得了後者 300多部影片的播出權。至此,優酷土豆集團已經與包括華納兄弟、夢工廠、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迪斯尼、環球影業、獅門影業及索尼在內的全部好萊塢主流電影公司達成協議,並在網站上開闢了好萊塢專區,包月費39元(目前優惠價格為15元)。

  

  2013年伊始,騰訊又宣佈與華納兄弟、環球等多家電影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為用戶提供經典大片和最新影片。用戶既可以選擇支付20元的固定月費成為「好萊塢VIP」,享受重複收看好萊塢影院中上百部電影的權利,也可以每次支付5元收看一部最新電影—網絡上線與美國影院上映的時間差被縮短到兩週。

  

  對於視頻網站而言,好萊塢大片的影響力,一來可以達到「撐門面」的目的,二來也更容易引導用戶形成付費習慣。不過,好萊塢的製片方往往要求視頻網站對影片進行收費,再從中分成,甚至雙方還會協定「保底金額」,這對國內的視頻網站的財力是極大的考驗。

  

  相較之下,國產影片的網絡授權則沒有那麼嚴格,影片是否收費可根據具體情況商定。據業內人士介紹,如果影片有名導演、名演員坐陣,票房值得期待,那麼通常它的網絡版權在上線前三個月甚至半年就已經銷售出去了,如果是大製作,更是可能提前一年便開始接洽。

  

  雖然目前國產影片的網絡播出也開始嘗試分賬模式,但仍以一次性支付版權費的模式為主。電影網絡版權的價格會根據預估的票房確定,價格從幾十萬到幾百萬元不等,部分可達到上千萬元。因為票房無法準確預估,所以視頻網站購買電影版權具有一定「賭」的成分。國內的視頻網站在購買電影和電視劇版權上有所側重,電影網、迅雷看看、優朋普樂、樂視在購買電影版權方面比較活躍,其中電影網、迅雷看看兩家的獨家採購達到內地院線片的6成左右。

  

  在購買版權之後,視頻網站前期獲得付費觀看的收入,而影片後期進入免費頻道,則是通過吸引流量賺取廣告費,此外還可以對版權進行分銷。以《泰》為例,迅雷看看一早就拿下了其網絡版權,一邊將其進一步分銷,一邊在自家網站上大力推廣,影片上映一週前,相關的營銷活動就已經展開。

  

  大片之外,網絡院線為票房不理想的中小成本影片和未能進入院線的影片,開闢了新的發行渠道。這類影片通常對視聽效果的要求並不高,電腦便可以滿足基本需求。從各大視頻網站電影點播的榜單上可以看到,除了與票房的排行出現一定的相關性之外,一些搞笑的、熱鬧的,甚至略帶情色包裝的影片也取得了不錯的點播率。這些影片的網絡版權價格並不高,甚至部分影片只有幾萬元,相較於通過網絡營收,更重要的是獲得一個「露臉」的機會。

  

   「爭奪版權」之外的嘗試

  

  網絡院線聚集了豐富的影片資源,但國內互聯網用戶的付費習慣仍在艱難的培養過程中,各大視頻網站所宣稱的付費用戶數量也是虛虛實實,「盈利」二字還很模糊。視頻網站們希望通過「爭奪版權」的方式來聚集優質內容,吸引用戶,為未來的盈利蓄勢。但目前來看,即使版權費已經「理性回落」,但仍是視頻網站一筆不菲的支出。

  

  然而,如果仍把「爭奪版權」作為競爭的核心,那麼網絡院線也不過是對實體院線的簡單複製,並沒有充分發揮其互聯網屬性。在線影片租賃服務商Netflix(NFLX,NDAQ)則嘗試把網絡影院當成互聯網產品來運作,在2011年將視頻服務和DVD租賃業務分離,計劃逐步向流媒體業務轉型,通過大數據來瞭解用戶的觀看習慣和偏好,提供傳統電視無法提供的服務。Netflix擁有由2900萬名訂閱用戶組成的龐大數據庫,其中記錄了每部影片被快進、重複、甚至中止等詳細信息。這些數據成為了預測影視作品流行趨勢的依據,Netflix再據此有選擇地購買版權。

  

  此外,Netflix並不買斷影片版權,而是購買其在一段時間內的播出權,在保證影片多樣性的同時,有效降低了成本。在DVD租賃收入不斷下降的情況下,流媒體業務仍保持增長。2012年第三季度,其美國流媒體業務收入達到5.56億美元,超過傳統DVD租賃業務的兩倍(表2)。另據IHS研究公司的數據, 2011年Netflix網絡電影銷量佔據美國用戶在線電影總銷量的45%,營收超過蘋果。目前,Netflix的海外市場尚未成熟,付費用戶僅為369萬,仍處於虧損階段。

  

  

  

  一部影片的受歡迎程度具有偶然性,Netflix根據用戶數據所做出的預測也只是一種參考,大量優質內容資源的聚集仍必不可少。但即便如此,Netflix對於網絡影院的運營思路仍可以給苦苦「爭奪版權」的中國網絡院線帶來啟發,網絡院線已經成為電影的第二戰場,但絕不是單純地「在網絡上播放電影」,「爭奪版權」只是競爭的初級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80

爛片充斥電影院:誰在控制中國的電影院線?!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945.html

誰在控制中國的電影院線?

《小時代》在20個城市的首日排片45.01%,打破中國影史全項紀錄,雖然影片褒貶不一,但是如此高的排片還是帶來了穩定的票房收入,上映三天即破兩億元;同樣「負口碑」影片《天機·富春山居圖》(以下簡稱《富春山居圖》)上映時達到35.6%的排片份額,票房2.9億元也算「完美收官」。

相比之下,同期上映的影片如《光輝歲月》《逆光飛翔》等影片卻票房慘淡,《光輝歲月》在上映後三天票房不足百萬元,而對此《光輝歲月》劇組也公開與光線傳媒掐架,斥責對方不作為。

從《富春山居圖》到《小時代》的高排片率可以發現,中國電影院線和發行方有力掌控影片的生殺大權,而觀眾則是陷入從「被選擇」到「無從選擇」的怪圈。市場化調節的電影產業在中國發展畸形,營銷本無可厚非,然而「爛片大排檔」集體拉低觀眾口味,而「好片」也會因為市場的「不選擇」而慢慢銷聲匿跡。

制發方利益早綁定

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影營銷技術總和都比不上「排片率」一個數字,特別是首日高排片量已然成為片方宣傳手段之一。

6月27日《小時代》全線上映,第二天片方微博即曬出一組數據彰顯其野心:如果從《阿凡達》到《北京遇上西雅圖》等近年20部賣座片的首日排片量進行對比,不難發現在最近半年賣座片中,《泰囧》首日排片約34%、《西遊:降魔篇》約40%、《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約35%、《中國合夥人》約36%,這些影片最終累計票房均超5億元……

據瞭解,《小時代》首日排片量即達到45%,壓倒前人的數據將《小時代》以及背後的樂視影業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映三天導演賈章柯即在微博上暗諷《小時代》無約束排片擾亂市場經濟秩序。

排片率懸殊直接導致影片票房收入巨大差異,而票房收入則關係著製作方和發行方在分賬中獲得的實際利益,其中再加上黃牛等因素的爆炒加碼,院線排片成敗是決定影片生死的致命因素。而背後利益的操縱者還是發行方和院線。

記者觀察到,電影《小時代》開演即列出背後投資方有十餘家,其中包括北京大盛國際和樂視,而這兩家也在發行方之列,其中樂視影業則在後期發行中佔據絕對份量,其CEO張昭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沒有一個片子不做市場會有好結果,而等片子出來了再到處求人發行絕對為時已晚,樂視對《小時代》從投資到製作到發行,早就有自己的想法,這幾方面是相互配合的。」

而同時擔任出品方、製片方和發行方的大盛國際則因為成功投資發行電影《錦衣衛》和《葉問2》而聲名鵲起。在電影的宣傳發行期間直接加入其他投資方則是大盛國際創始人安曉芬和張昭的共識。

「電影進入發行階段而投資方多得根本擠不進來。」安曉芬表示,「具備優勢資源。再有實力的公司也不可能一家做,不僅是為了分散風險,而且是為了資源組合。你看很多電影出品單位一串,都是因為資源整合的需要,院線、電視台、廣告商這些資源都是錢買不來的。」

事實上,與其說發行院線「珠胎暗結」,不如說院線排片量的多少最終是發行方內部資源整合的外化體現,合力迫使院線「投降」。

「一部電影的上映檔期和排片率,製片人和導演往往沒有太多的話語權,是由發行方來決定。發行的軟實力和電影本身硬實力的總和才是影片最終成功的保證。好比像《小時代》投資和發行高度重合一體化,首先上映的檔期都可以由總裁自己決定,另外除了利益驅動也有關係因素,《小時代》投資方的資源太豐富了,而且一些直接參與發行,這其中資源充分調動也能促使院線、影院必須給這個面子。」電影營銷專家王大勇表示。

發行方的話語權

製片方、發行方與院線和影院的票房分成比例之爭由來已久。分賬制是現在電影產業票房利益分配最主要的一種形式。一般而言,每部影片在電影院上映的收入,除去5%的國家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的營業稅兩項固定支出以外,剩下部分的實際分成比例為:製片方和發行方佔43%~45%,院線和影院佔55%~57%(部分強勢影片有浮動)。而製片方在43%~45%中間再進一步協商分賬,一般而言發行方需要先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佣金),約佔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的5%~15%。再在發行總的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收回發行佣金,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以及稅金等。

因此,承擔風險最大的製片方分賬最少,一直以來分賬制度向院線傾斜引起製片方的不滿,而在調整比例無果的情況下只有依靠發行方將蛋糕整體做大,才有可能確保賺錢。而在整個發行環節中,和院線確定具體的排片數量又是最關鍵的一環。發行方與製片方的命運綁在一起,而發行方又和院線之間相互博弈。

事實上,在製作、發行以及院線三方中,只有發行幾乎是旱澇保收的,這也就決定了其可以在兩方中間調節利益關係。一般而言,為了取得良好的排片率,發行方小投入而換取高票房則是圈內不言自明的潛規則,比如,電影人朱三衛抨擊《小時代》砸錢包場造聲勢,還根據排片率的高低給影院返點,影院排片達到40%給影院一個點,45%給影院兩個點。對此樂視影業並沒有給予否認。首都電影院總經理邱鴻濤表示,這種以排片率返點的做法也不是《小時代》獨有。「當然沒有高額票房預期的影片,哪怕片方說不分成,影院也不可能接受。」

在中國電影市場明顯畸型的利益分配格局中,看似市場化而實際壟斷性的院線投資,製片公司、發行公司、院線公司等諸方之間看似清晰又異常模糊的職能界限,最終反映到排片率上,呈現飆高失控狀態。

「進口大片的發行基本上不叫『發行』。海外片方給了什麼素材,製作完了給影院上映就行了。如果這部電影份量很重,院線、影院都知道能賺錢,就會把檔期調給這部電影,這根本就不叫『發行』。發行實際上包含了更多的層面,包括宣傳、策劃和排映。排映實際上最能反映發行方的水準。」王大勇對記者表示。

相對於廣義上的「發行」,每個發行公司又有自己的定義。光線影業發行總經理陳紅莉認為任何一部電影若委託光線擔當發行方,公司的職責是將承載影片整體的宣傳規劃,包括宣傳階段活動的設計安排,其中,尤為重要的是需要藝人積極配合,藝人的配合對宣發任務而言,其重要性屬策略級別。

食物鏈底端的掙扎

在任何範疇下,市場制度和規則的不公正,最直接、最必然的結果都是處於食物鏈最末端、最弱勢的群體被更慘烈地蠶食和犧牲掉,去年有《銅雀台》,現在有《光輝歲月》《逆風飛翔》。然而即便《富春山居圖》《小時代》的爛口碑,但是由於類型片和觀眾心理接近,投資金額多,有品牌植入,並且有大明星支持,相反最符合如今市場的要求。

一般而言,一部電影上映之後,院線會根據其口碑、上座率等因素決定是否增加排片場次。此前增加排片場次都是由影院經理來完成,但是一些院線為防止院線經理權利過大將萬達院線和大地院線主動權從影院經理手中回收到院線方。

然而,這種看似由市場調節的機制卻由院線方親手打破。由於上映時排片比例懸殊導致那些擁有高排片比例的影片即便再爛也能夠通過口碑營銷,或者進行映後營銷從而將排片率在第二周之後穩定在20%~30%的水平。而那些一開始排片率就超不過10%的影片則幾乎不可能在後期使影片排片率陡增。由於這種機制的自動運行,因此處於食物鏈最底端的製片方其實非常被動,如何化被動選擇到主動成為製片方必須考慮的問題。

近來影片《光輝歲月》和光線的罵仗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道理。

「這絕對不是天災,而是人禍。」《光輝歲月》導演熊欣欣在6月的海峽影視季上直指宣發方(光線傳媒)沒有做好分內事而導致票房慘淡。該劇組隨後在公開信中吐槽光線傳媒「宣傳物料投放不到位,電影同行觀影活動不組織、安排的場次很尷尬。」並稱與光線傳媒停止合作。

同樣遭到類似「不公」待遇的還有小清新影片《逆光飛翔》等,因為排片率只有個位數,製片方通常把矛頭直指發行方,令《光輝歲月》劇組氣憤的正是光線傳媒拿人錢財卻沒替人辦事。

對此,光線影業發行總經理陳紅莉對記者表示:「對於一部投資超過7000萬元的電影,而且宣發費用都不需要自己去墊付,大家覺得宣發費多少合適?事實上,雙方商議宣發預算不超過1000萬元,實際給了我們700萬元,目前花掉的費用不超過400萬元。其中還包括應該出現在製作費裡面的費用:主題曲製作和後期製作。而在看完粗剪版之後認為不值得為其發行。」

事實上,在發行方擁有話語權的大形勢下,宣傳發行成了「良心活兒」。「光線只負責發行,無投資。如果沒有光線的發行,《光輝歲月》只能更慘,影院已經很買賬了,上映權在影院一方,影院要賺錢,不可能上不賺錢的片子。」陳紅莉表示。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打嘴仗的同時,《光輝歲月》在院線的排片率居然微微回升,即便製片方賭氣說:「不玩了,下線吧。」一些影院仍舊排片的原因在於《光輝歲月》利用微博大戰有意無意完成了上映以來最有效的一次營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42

萬達院線擬中小板IPO募20億 王健林資本版圖漸明

http://www.iheima.com/thread-3380-1-1.html
預披露顯示,萬達院線此次將選擇在深交所登陸,預計發行不超過6000萬股,預計募集20億資金,其中將有16億元投向「影院建設項目」,將在全國43個城市新建影院50家。而去年登上福布斯內地首富王的王健林通過其控制的萬達投資持有萬達院線68%的股份,其他27名股東持有剩餘32%股份。
  而根據今年1月份王健林的表態,今年還有一家要上市的目標公司為萬達商業地產。證監會此前披露的IPO預備公司申報名單顯示,萬達集團旗下還有萬達商業地產在會,其中首次發行公告為2012年2月1日,但業內人士透露,實際上這家公司的報會時間早在2010年。

  王健林的資本市場版圖

  萬達院線初次進入IPO是在2012年,當時其與金逸影視拼搶國內電影院線上市第一股,不過事後進程一度停滯。
  不過就算是兩年之後再度啟動,其依然也要面對電影院線第一股之爭。4月18日,上影集團旗下院線、發行業務板塊的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進行IPO預披露公司中,稱擬發行9350萬股普通股,佔公司發行後總股本的25.03%,計劃募資額為9.69億元。

  但相比院線第一股,更讓投資者關注的是近年來王健林想打造怎樣的資本版圖。
  「南萬科,北萬達」,在中國的地產版圖上,一直被相提並論,但是目前,雖然萬達集團2013年資產達到3800億,收入達1866.4億,其中,地產收入1262.5億,第一次躋身房地產行業銷售前三甲。值得一提的是,萬達是排名前十的地產公司中,唯一的未上市公司。

  近年來,在萬達集團商業地產業務急速擴張之際,其他動作也不少,2013年,萬達在香港成功買殼並成功發債、年尾力推海外收購項目AMC影院紐交所上市,此外還收購了兩家旅行社、頂級遊艇品牌以及斥資7億英鎊投資倫敦豪華酒店,還曾試水O2O電商。

  進入2014年,在萬達集團年會上,王健林曾經提出,「今年要推動2個目標公司上市,這是投資管理中心的重點工作。」其中2個目標公司則包括萬達院線以及萬達商業地產。

  在分析人士的解析中,此次萬達院線也能被解讀為萬健林正是落子國內資本市場,而這個上市平台,萬達等待了整整三年。

  擬上市中小板募資20億


  萬達院線的預披露招股書中顯示,萬達院線計劃發行不超過6000萬股,擬融資20億元,上市地點選擇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
  而預披露招股書顯示,2011年~2013年,萬達院線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2.09億元、30.31億元和40.23億元,同期分別實現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3.05億元、3.88億元和6.03億元。從毛利率指標來看,萬達院線的盈利能力仍在不斷提升,2011年~2013年,毛利率分別為64.60%、64.86%和66.04%。

  值得注意的是,爆米花也是萬達影院盈利能力的一大貢獻,預披露招股書顯示,在主營業務中,萬達院線的「影片票房收入」為30.87億元,包含售賣爆米花在內的「賣品收入」約為4.78億元。

  實際上萬達院線看起來並不「缺錢」。資料顯示,其中截至2013年年末,萬達院線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為11.75億元,較2012年末增長近七成;當年經營現金流淨額為10.18億元,投資現金流淨額為-5.36億元,籌資現金流淨額為-180萬元。

  不過萬達院線表示,預計募集20億資金,其中將有16億元投向「影院建設項目」,將在全國43個城市新建影院50家。
  部分專家分析稱,萬達影院的上市能使其提速全球擴張,有利於我國院線平台建設,但也有專家認為,目前我國影院上座率僅15%,一二線城市影院建設飽和,三四線城市消費能力尚未開發,院線很快會遇到擴張瓶頸,而萬達影院則很快會觸及行業的「天花板」。
      來源:騰訊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849

電影院線研究筆記 杉再起-倍霖山

http://xueqiu.com/6525233368/29438452
作者:GUCCI

----------------------

電影產業鏈共有四個環節:製片、發片、院線、影院。製片是拍攝電影的公司,發片和院線是二級經銷商,發片資源稀少尤其進⼝只由中影集團和華夏電影運營。在擬上市公司中,僅上影股份具有發片資格,其他兩家只能做院線和影院。

「院線制」就是以若干家影院為依託,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由一個電影發行主體和若干電影院組合形成,以資本為紐帶的院線與影院之間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以供片紐帶的僅實行統一排片的發行放映機制。而片方只需直接與院線洽談票房分成。

在所有的票房收入中,有5%屬於繳納「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3%為營業稅,剩下的淨票房收入按照政府的指導性意見,在票房分賬中影院提取50%左右,製片和發行一般不少於43%,剩下歸院線。

根據組合形式,我國院線可分為資產聯結為主、簽約加盟為主及兩者並重的綜合型院線三類。萬達院線依託資產聯結模式,院線以資本和供片為紐帶,實現對旗下影院統一品牌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排片。上影股份等以供片為紐帶簽約加盟,實現統一排片,但不能完全實現統一品牌統一經營和管理。金逸傳媒則是以資產聯結為主,同時歡迎加盟。

截至 2013 年底,全國共有城市院線 45 條。共有 29 條院線年度票房超過 1 億元,萬達、上海聯和、中影星美、廣東大地、中影南方、廣州金逸6條院線票房均超過 15 億元。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一、全球電影行業總體狀況

美國電影協會(MPAA)公佈了2013年全球電影市場數據,全球電影票房在2013年達到了359億美元(2230億人民幣),比2012年的347億美元增長3.5%低於去年增速6.4%。全球銀幕數135000塊,中國的銀幕數是18195塊,佔全球總數的13.5%。



若以美國人群的觀影次數為上限(平均每人每年看4.3次電影),假設在人口總數以及票價不變的前提下,估算出中國年度觀影人次為57.62億,即電影市場年票房極限是兩千億人民幣。不過美國的院線在戰後即到達頂峰,而中國的院線在上升期便收到互聯網視頻日益緊湊的票房窗口的競爭,城市化進度和觀影人群都與美國有很大差異,我們估計中國6.22億城鎮居民,人均觀影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2次,中國票房達到500億是比較有可見度的預測。



北美地區作為全球電影行業最發達地區票房已經趨於穩定,2007來3D影片成為貢獻北美票房增長的主因,但2013年比去年略有下滑1%至17.4億美元。電影製片廠、院線和有線電視網都組成大型傳媒集團作戰,應對新媒體的衝擊,而在國內沒有一家真正意義的垂直整合的影視傳媒集團,萬達可能是最有可能走出來的一家。



二、中國電影行業總體狀況

2013 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 217.69 億元,其中,國產影片票房收入 127.67

億元,進口影片票房收入 90.02 億元。如下圖表明,近三年來的票房增速有所平穩:



由於審查制度,上影的影片比拍攝的影片少得多,且國內觀影人群年齡下移,導致創作風向難以把握。2013年電影產量同比有所下降,近年來的電影產量情況如下:



我國院線及影院市場發展仍十分迅速,近十年來我國院線數及銀幕數如下:



經測算,2007年以來的票價如下: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票價

29.2

30.8

31.0

36.2

37.0

36.7

35.2

2010年以來票價增長乏力從側面表明行業競爭激烈,三分之一院線虧損,由於院線成本高,因此電影票價很難下降,這給了低價競爭的視頻公司以可乘之機。

三、擬上市院線公司的比較

   2013年擬上市的三家院線公司經營情況如下(單位百萬元,且由於會計政策不同,將毛利潤定義為扣除銷售費用後的營業利潤,將固定資產定義為增加長期待攤費用後的資產):

2013年經營

營收

調整毛利率

淨利率

淨利潤

總資產

資產負債率

調整的FAT

ROA

上影

578

36.85%

24.57%

142

960

47.50%

3.09

14.79%

萬達

4023

29.78%

15.04%

605

3452

36.18%

1.97

17.53%

金逸

1624

13.85%

2.89%

47

1533

78.02%

1.53

3.07%

上影固定資產周轉率最高,即上座率最高,導致淨利率最高;萬達總資產和營收最高,顯示了統一管理的規模效應;金逸固定資產周轉率最低,淨利率最低。

為進一步研究上影股份和萬達院線的經營狀況,具體測算出票房相關的指標:

上影

萬達

年度

2011

2012

2013

2011

2012

2013

票房收入

286

332

387

1,785

2,456

3,087

單銀幕收入

338

328

338

258

252

248

觀影人次

1204

1236

1372

4,086

5,841

7,780

平均票價(元)

39

43

43

44

42

40

租金比例

9.82%

11.30%

13.80%

9.30%

9.67%

10.65%

衍生收入佔票房

9.97%

8.77%

17.38%

12.81%

13.14%

14.96%

淨利率

21.66%

22.71%

24.54%

13.92%

12.87%

15.03%

影院的租金成本隨著商圈發展和票房收入增加而不斷上漲,是院線重要的成本指標。美國三大院線AMC是18-19%左右,RGC是14%左右,CNK是12%左右。

2011

2012

2013

上影租金成本

28.05

37.53

53.41

上影租金比例

9.82%

11.30%

13.80%

萬達租賃費用

166.01

237.45

328.68

萬達租金比例

9.30%

9.67%

10.65%

衍生收入指的是院線除票房外的賣品收入和廣告收入。院線的未來發展趨勢應該定義為年輕人群社會實際交往的平台,為增加收入院線應該維持較低票價或者加大3d及IMAX影片的比例,來保證較高的上座率從而增加毛利率高的賣品及廣告為代表的衍生收入。

上影股份主營業務為電影發行及放映業務:主要包括電影發行收入、院線經營收入;影院經營收入;影院賣品收入及廣告收入等。2011年度、2012年度和2013年的營業收入較上年分別實現19.21%、14.14%和22.25%的增幅。

數字均為百萬元

2011

2012

2013

電影放映

285.72

332.12

386.89

電影發行

58.94

66.36

60.52

賣品收入

23.78

26.07

31.99

廣告服務收入

19.91

19.25

63.81

營業收入

414.25

472.85

578.04

萬達院線除發行業務外和上影基本一樣。2011年度、2012年度和2013年的營業收入較上年分別實現35.46%、37.24%和32.71%的增幅。

數字均為百萬元

2011

2012

2013

電影放映

1784.67

2456.00

3086.85

商品銷售

205.66

332.15

477.75

優享卡

23.74

52.95

136.63

廣告收入

62.3

77.14

157.25

其他業務

132.32

112.87

164.08

營業收入

2208.69

3031.11

4022.56

院線公司各項業務收入構成:

電影發行收入

上影股份的電影發行業務為專業的第三方發行業務,不參與影片製作,2011年至2013年營收增速為3.50%、12.60%、-8.80%,毛利率為64.37%、65.64%、66.37%,而市場主要競爭對手同時從事一定的影視製作投資業務,前五名中影、華夏、華誼、光線、樂視的份額分別為32.5%、17.16%、12.53%、6.5%、3.68%,上影股份佔比較小。主要為聯和院線和東方發行按照分賬協議確定的比例獲取的淨票房收入。

2011

2012

2013

電影發行

58.94

66.36

60.52

發行電影(獨家)

11(3)

16(5)

19(7)

控股的發行收入

21.29

20.44

17.24

參股的發行收入

9.82

18.57

14.52

無聯結髮行收入

38.67

33.98

31.44

電影放映業務收入

該收入主要為下屬控股影院銷售電影票收取的票款。上影股份2011年度、2012年度和2013年度電影放映業務收入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2.79%、16.24%和16.49%。萬達院線2011年度、2012年度和2013年度電影放映業務收入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37.62%、25.69%和37.62%。

3D與IMAX影片能給觀眾提供獨有的觀影體驗,因此票價也較高,以2013年單場票房為例,3D與IMAX影片是普通影片的1.46倍與2.89倍。

萬達票房

2011-12-31

2012-12-31

2013-12-31

3d影片佔比

29.19%

35.11%

35.84%

IMAX影片佔比

8.84%

14.07%

15.25%

票房過千萬元影片數

49

53

73

賣品收入

該收入主要是影院的賣品部零售的定型包裝食品、飲料以及電影周邊產品等賣品收入,上影2011年至2013年複合增長率為15.98%,萬達2011年至2013年增長率為35.70%、61.51%和43.83%。

2011-12-31

2012-12-31

2013-12-31

上影商品收入

23.78

26.07

31.99

上影商品毛利率

60.94%

67.82%

70.31%

萬達商品收入

205.66

332.15

477.75

萬達商品毛利率

67.33%

68.00%

70.30%

萬達每單消費(元)

23.76

27.79

29.90

國外除影院渠道外的收入佔到2/3以上,如美國最大的院線Regal娛樂,從2007年開始便開設附有餐廳的高檔影院,目前已開設5家,統一命名為Cinebarre Line,計劃發展為一個高端的子品牌。而AMC院線也計劃將旗下約375家影院中的10%改造成此類影院。據美國影院主協會2011年初公佈的數據,在旗下5750家影院中,已有400家影院設有餐廳。對於國內影院來說副食銷售是主要的衍生收入,但我國影院一般都坐落在商圈等繁華地段,餐飲娛樂都比較豐富,因此影院要豐富食品種類,培育自身特色,讓觀影人群感受到物有所值。`

廣告服務收入

該收入主要指為廣告發行方提供的銀幕廣告業務、陣地廣告業務、噴繪廣告業務、平面廣告業務以及影片宣傳活動等業務收入。影院廣告包括銀幕廣告和銀幕外廣告兩種形式,銀幕廣告是指電影放映前播放的商業廣告,全美2011年銀幕廣告取得的收入約佔影院廣告總收入的90%

以上影為例2011年至2013年複合增長率高達79.03%,2011年至2013年毛利率為89.45%、91.22%、75.98%。

近三年來財務摘要,萬達保持著較快的增速,而上影由於影院地段較好導致淨利率較高;萬達推出優享卡導致預收賬款佔比較小。財務看,院線投資大,固定成本高,不過營運資本上佔優勢,對製片廠的話語權和資金佔用能力均較強。

查看原图
綜上所述,院線是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發展起來的服務業,固定成本高,投資回報差異大。在鏈條中對電影製片廠的話語權強,財務佔用能力強。上影的發行業務佔比小,且募集資金外地擴張,回報率可能不如現有在上海核心地段的影院。萬達由於在商業地產最合適的時間窗口上做了佈局,優勢十分明顯,如果能向上整合集團的發行和製片業務,則具備了綜合傳媒集團的形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14

【行業觀察】萬達電影:「院線第一股」大熱門 影視帝國模式需慎行

http://www.iheima.com/thread-12182-1-1.html
影院經營業績突出

萬達院線日前在證監會網站進行了財務狀況的預披露。其招股說明書顯示,在IPO要求的3年報告期內,截至2013年底,下屬影院經營業績表現突出,影院票房收入自2011年的17.85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31.61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到33.07%。

而作為行業領先的影院投資建設及運營商,截至2013年底,其在全國73個城市擁有已開業影院142家、1247塊銀幕。最近3年,萬達院線的營業總收入由2011年的220869.48萬元增長至2013年的402255.75萬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34.95%。在2009至2013年間,萬達院線年票房收入、市場份額、觀影人次連續5年均位列全國院線第一名。

萬達院線總經理葉寧曾表示,萬達院線既做院線公司,同時也做影院業務,能夠同時「吃」進院線約5%的票房分賬以及影院約50%的分賬,僅此一點,其盈利水平就高於大多數院線公司。更為重要的是,捆綁商業地產共同發展的運營模式,成為萬達院線持續高增長的關鍵所在。

萬達院線本次擬發行新股數量與公司股東公開發售股份數量之和,不低於本次發行後總股本的10%,且不超過6000萬股。本次募集資金到位後,將用於影院建設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項目預計總投資20億元,計劃全部使用募集資金進行投資。

高品質觀影服務凝聚人氣

萬達院線招股書指出,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為上海聯和、中影星美等國內院線公司,目前尚不存在同行業A股上市可比公司。其招股說明書指出了自身的核心優勢,如快速的跨區域擴張能力、超強的連鎖經營能力、品牌影響力等。

至2013年,萬達院線共有下屬37家影院躋身國內影院票房收入百強,60家影院進入影院票房收入200強。而在其被業界稱譽的放映技術方面,率先在國內引進雙機3D技術和RealD3D技術,並採用數字影院管理系統(TMS系統)進行聯網遠程放映管理。同時,已與加拿大IMAX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截至2013年底,已投入運營的IMAX銀幕合計89塊,約佔全國IMAX商業銀幕數量的2/3,是全國擁有IMAX銀幕數量最多的院線,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

此外,萬達院線於2012年推出了自有巨幕品牌「X-Land」放映系統,已推出自主研發且集成領先電影放映工藝技術的X-land巨幕27塊,提供了較為高端的觀影體驗。

高品質的觀影服務為萬達院線股份凝聚了較高人氣:2012年和2013年,其觀影人次分別達到5841萬人次和7780萬人次,人次增幅達33%,會員數量突破1100萬,顯示出觀眾對其服務品質的認可。

萬達院線也推出了自身的電子商務平台:萬達電影網新版自2011年5月上線,完成了在線購票、會員服務、綜合性支付平台等功能,萬達電影手機客戶端及WAP網站同步上線。2013年,萬達電影網瀏覽量共計1.58億次,訪問用戶數2311萬,網站註冊會員超過400萬人,重要檔期網上票房銷售佔比超過30%。

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對於電影產業的發展前景,萬達院線的判斷也詮釋著其影院投資大方向。萬達院線認為,城市居民文化娛樂消費升級、政策推動、技術升級等均為電影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盜版、新媒體分流等均可能影響觀影人次增長,同時,我國共45條城市院線中,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有影院、跨區域發展的優勢,行業競爭將進一步加大。

萬達院線承諾,募集資金到位後,他們將持續擴張業務規模、提升品牌影響力,並通過細化經營管理、建設以會員和電子商務為核心的系統管理平台、拓展衍生業務等方式提高公司未來回報能力。

對於萬達院線的上市進程,業內專家指出,目前排隊IPO的影視企業中,有多家均為院線及影院投資公司,如金逸院線、上影股份等。前者如萬達院線一樣,均是依託各自強大的房地產母公司進行擴張,但這兩家擬上市公司財務情況均較為明晰,資產剝離得較為乾淨,因此雖然涉及關聯交易,但估計證監會會給予較高寬容度。

有分析認為,在其他院線還在租金成本上「精打細算」的時候,萬達和金逸兩大院線的母公司優勢短時間內難以被超越。一些專家甚至表示出對於國內電影院線將萬達一家獨大、面臨上市斷層尷尬的擔憂。不過,業內人士指出,萬達院線上市之後,從某種意義上講,提升現有跨區域院線、影院的管理水平,應該比其擴張規模更早提上日程。

【行業觀察】市場爭奪戰:「影視帝國」模式需慎行

在本批IPO影視企業中,院線及影院板塊浮出水面,共有萬達院線、金逸院線、上影股份等將募資方向定為影院的擴張。從大形勢看,國內整體影院銀幕覆蓋面還不夠,但為業界關注的是,同業競爭也趨於白熱化,觀影人次增長遠低於銀幕增長、單塊銀幕盈利水平下降等信號也為業界擔憂。同時部分以影視製作起家的上游企業,也向影院發起了衝鋒號,加入了影院生存爭奪戰。

「關鍵看誰能像電商一樣『把錢燒到最後,把別人擠垮』。」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談道。從此次幾家院線公司看,萬達院線實力最強,在大多院線公司處於虧損的局面下,金逸院線近幾年開始出現良好的增長勢頭。而上影股份雖然為國企,但起步晚,並沒有太大優勢。

「影視板塊裡,我較為看好萬達院線和幸福藍海影視文化集團的上市進程。」魏鵬舉說,幸福藍海是典型的上游企業,雖然影視劇的收入較大程度上依託於其母公司江蘇廣電集團,存在關聯交易,但其近年來利潤增長和業務擴展穩定。從短期看,關聯交易對投資人是有好處的,所以預計證監會會持寬容態度。

魏鵬舉不看好江蘇廣電有線的商業模式,他認為,江蘇廣電有線對政策、優惠、區域行政壟斷的依賴度很高,業務模式單一,主要依靠有線電視收視費。而在如今三網融合、互聯網電視崛起的局面下,未來盈利能力堪憂。尤其絕對控制股東「缺席」,這導致未來它的經營決策效率會較低。

「幸福藍海此後肯定也會朝著全產業鏈方向發展,值得一說的是,當下影視類企業的全產業鏈經營思路。」魏鵬舉認為,全產業鏈運營從理論上講是正確的,美國大型的文化傳媒集團均是此模式。但放眼世界上的大型傳媒集團,更多追求的是跨區域、多業態、跨行業的全產業鏈架構。

以美國為例,「派拉蒙法案」秉承的「反托拉斯」原則是有道理的,他們強調將生產企業和下游環節嚴格區分開,一方面是反對生產、渠道的壟斷經營,另一方面,是防止上游企業將重心放在批發零售市場,坐地生錢,而忽略了本身內容生產上的創造力和活躍度。而中國由於目前部分文化領域是限制民營進入的,很多全產業鏈經營均是在狹小市場(如電影)裡進行,試圖形成絕對壟斷,一些企業做「地主」的發展苗頭已開始抬頭。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也談道,在往綜合性文化傳媒公司發展的道路上,已上市的文化企業不能「高枕無憂」。如電影類企業,中國電影市場也就是350億元的票房空間,在此基礎上不會有太大增長,而隨著院線數量的迅速增加,激烈的競爭必將導致電影票價進一步下降,進而導致票房的下降。放開狹小市場,往綜合性的文化傳媒公司方向發展,或許能拓展另一片發展空間。

來源:贏商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22

續集太好賣 兩年內23部排隊上院線

2014-07-14  TCW
 
 

 

《變形金剛4》在台上映兩週,票房再創新高,為好萊塢續集不敗紀錄,再添一筆。

翻開近五年北美票房前五名電影排行,二十五部片子中,高達二十一部為本身是續集或確定會拍續集的電影,只有四部屬於非續集電影。而未來兩年內,約將還有二十三部續集電影等著排隊上院線。

「續集是一種票房保證!」政大傳播學院副院長陳儒修表示,隨著製片成本越來越高,為避免不賣座的機率,製片必須不斷複製自己的劇本,再加上「好萊塢正面臨創意枯竭問題,」才會把既有的劇本延伸續集。

福斯電影娛樂執行長吉姆.吉納布利斯(Jim Gianopulos)曾說:「續集本身就是一種自我行銷方式。」它有時保證八○%海外票房,英國卡斯商學院(Cass Business School)研究證實他的立論,研究團隊算出一個計算電影票房的公式,結果發現,拍續集比重新發展一個新原創電影的風險投資係數還低,且多二七%票房的收入。

漫畫撐腰,英雄片拍不膩

每部片依據規模有不同預算考量,續集片的製作成本不一定比較少,「但第一集已和觀眾有過一次溝通,第二集宣傳比較簡單,」台灣製片李耀華分析。以《變形金剛》為例,《變1》製作成本一億五千萬美元(以下皆以美元計)、票房七億;《變2》製作成本兩億、票房八億三千萬;《變3》製作成本一億九千萬、票房十一億,成本沒有依集數增加而降低,但票房越來越好,投資報酬率一集比一集高。

不過,陳儒修也表示,好萊塢拍續集行之有年,恐怖片是續集始祖,再來是災難片,近年科幻英雄片崛起,是因為背後有龐大漫畫文本撐腰。

把時間拉回關鍵的四年前,當時《鋼鐵人2》正熱映,「小勞勃.道尼把鋼鐵人演得很好,大家開始注意到(英雄)這件事情,」狂熱球電影影評孫碩表示,「假設你是一個片商,拍續集可以賺大錢,你不會冒險製作原創劇本。」

續集已成為好萊塢電影獲利公式,製片公司漫威影業(Marvel)的英雄電影計畫已排到二○二八年。孫碩評論:「以後原創劇本恐怕消失!」

【延伸閱讀】近5年北美票房TOP 25,原創電影才4部——北美年度電影排行榜

●2009年第一名:阿凡達(原創)第二名:變形金剛2第三名:哈利波特6第四名:暮光之城1第五名:天外奇蹟(原創)

●2010年第一名:玩具總動員3第二名:愛麗絲夢遊仙境(原創)第三名:鋼鐵人2第四名:暮光之城2第五名:哈利波特7

●2011年第一名:哈利波特8第二名:變形金剛3第三名:暮光之城3第四名:醉後大丈夫2第五名:加勒比海盜4

●2012年第一名:復仇者聯盟1第二名:蝙蝠俠3第三名:飢餓遊戲1第四名:007第七集第五名:哈比人1

●2013年第一名:鋼鐵人3第二名:飢餓遊戲2第三名:神偷奶爸2第四名:超人:鋼鐵英雄第五名:冰雪奇緣(原創)

註:續集電影指本身已是續集或確定會拍續集者整理:莊雅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06

美國院線分賬機制:食品飲料及廣告為重要利潤來源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7/146157.html

\美國院線的盈利機制

對於主營電影放映的院線來說,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自然是票房收入。但如前所述,電影的排映安排是由各影院單獨與發行商商定的,而票房的分割也是如此。影院和發行商通常會簽署兩種協議,一種協議是長期的框架性協議,另一種則是每部影片上映時單獨的“影片租賃”合約。

這種合約會根據具體影片的放映做出各不相同的安排。但幾乎所有的影片放映協議都會包括以下幾項條款:

1.影院固定成本(House Nut):指影院的經常性成本,包括租金、維護費、公用設施的花費、勞力成本、設備費用、保險等。其數額放映商一般會和發行商基於電影院的地理位置、銀幕數量、座位數量及電影預告播放情況等安排商定一個固定數額。
 
2.電影租金:發行商占票房毛收入的份額,通常會隨著放映時間發生變化,並規定有保底份額。
 
3.上映影院數量:將上映這部電影的影院數量(也可用於指放映這部影片的首輪影院數量)。
 
4.保證上映周數:影院保證上映這部影片的周數。
 
5.分區:影院在所在市場是否享有獨家上映權。
 
此外由於影院的票房收入需要與發行商進行分割,但餐飲收入則不必,於是放映商較之發行商更傾向於擬定較低的票價吸引更多的觀眾。因此,發行商往往會要求在放映合約中規定具體的票價,且針對不同的人群有三種不同的票價。通常包括成人、兒童(小於12歲)和老人(超過60歲),也會規定特價票的最高折扣,但由於規定最低售價在美國並不合法,這些價格表面上往往由放映商提供,以規避相關法律。目前,美國電影的平均票價約為7.96美元。
 
在這些條款中,最關鍵的自然是放映方和發行方對票房的分配方案。一般說來,放映商對票房收入的分割大多采取階梯式遞減制,即其從票房收入中扣除影院固定成本後,再按照逐周遞減的比例將票房返還給發行商。在主流影片上映時的第一(或二)周,扣除放映商相關支出後,發行商通常可獲得90%的票房收入,放映商獲得10%或更少。接下來,發行商可獲得的票房收入每兩周降低10%,而放映商相應地增長10%,放映愈久能獲得的票房收入比例更高。另外,在實際操作中,主流發行商通常會要求分成保底,即每周所獲票房收入不能低於總票房的一定比例(通常首周是70%,其後每兩周降低10%)。
 
舉例來說,假設某家美國影院要求的每周固定成本為1萬美元,首周取得的票房收入為5萬美元。按照扣除放映商成本後90/10分割制,發行商可獲得90%×($50,000-$10,000)=$36,000。按照總票房70%保底制,發行商可獲得70%×$50,000=$35,000.發行商這時會選擇按照第一種方式結算,收獲36000美元票房。到第五周時,票房收入下降為3萬美元。這時按照扣除放映商成本後70/10分割制,發行商可獲得70%×($30,000-$10,000)=$14,000。按照總票房50%保底制,發行商可獲得50%×$30,000=$15,000,發行商這時會選擇按照第二種方式結算,收獲15000美元票房。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票房分配的比率並不是完全固定的,放映商和發行商需要依靠自己的實力與對方博弈,如果是重磅大片上映,發行商通常會占優勢,甚至可以對放映商提一些特殊要求,比如提前支付一定的“保證金”。而好萊塢幾大公司之外的一些小發行商則會在票房分割中占弱勢,大約最後能分到票房的40%到50%之間。一些在藝術院線放映的文藝片,其發行商最後分割到的總票房則可能低至35%到40%。
 
通常在電影上映前至少3個月,發行商便會與放映商協定好相關的事宜,包括上映的日期和時間段,要上映的場次,提供的座位數量,票房分配的比例等。但這些協定並不是鐵板一塊,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的空間,就票房分配比例而言,如果電影上映時的票房遠好過預期或者非常慘淡,放映商可以要求發行商提供一定的“獎勵”或“補貼”,發行商通常也會同意,因為畢竟他們與放映商之間是長期合作的關系,並不是“一錘子買賣”。但這種靈活性也容易造成一些糾紛,比如2004年好萊塢影星梅爾吉普森自組Icon公司發行了大片《基督受難記》,放映商Regal娛樂院線起初同意按照好萊塢大片的標準分割大致約55%的票房給發行方,但最後卻只按照藝術片的標準支付了34%的票房,於是憤憤不平的梅爾。吉普森發起了訴訟。雖然最後雙方以庭外和解告終,但從中也可以洞察美國電影的放映商和發行商之間複雜的利益鬥爭。
 
在電影上映時,放映商需要向發行商及時提供票房的數據,但向發行商支付票房收入則比較慢了,通常要在電影下檔之後的1-3個月,不過總的來說,放映商還是會老實地把錢交給發行商,瞞報票房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因為如今美國大多數電影院都隸屬於規模龐大的院線,這些院線都是上市公司,受監管方和投資者嚴密的監督,信息技術的發展也使得瞞報收入變得更加困難,絕大部分電影院都已采用聯網電腦售票系統。發行商不但會委派第三方公司監控這些系統,在某些時候還會委托一些公司對售票情況進行抽樣調查。如TNS的影院娛樂服務部就提供這樣的服務,它們會按發行商的要求派人秘密到影院清點某場放映的觀眾人次,之後發行商則可以將這個數據與放映商提供的售票數進行對比,看是否存在瞞報票房的情況。
 
為了提高票房收入,美國影院業近年來與好萊塢制片廠、發行商緊密配合,為觀眾提供越來越多平均票價較高的3D電影。在2009年7月當卡梅隆準備發行《阿凡達》時,美國還只有1600塊3D數字銀幕,到《阿凡達》上映時,3D銀幕達到了3000塊。而根據美國電影協會的報告,截至2012年底,北美市場已有14734塊銀幕可放映3D電影。
 
在票房收入之外,院線的第二大收入來源是食品和飲料收入,而且由於這部分收入不必與發行商分割,且爆米花和汽水等的利潤率甚高,可高達80-85%。因此食品和飲料收入實際成為了院線利潤最主要的來源。如上圖所示,據統計,2009美國院線的食品和飲料銷售收入為38億美元。而為了進一步挖掘這方面的贏利潛力,近些年來,美國各大院線采取了很多新的措施,如多開設櫃臺減少觀眾的排隊等待,開設餐飲自助服務,觀眾自助選好食品飲料後再統一結帳。更有院線開始在影院開設正式的餐廳,而不再僅僅設一個小賣部賣一些簡單的食品。如美國最大的院線Regal娛樂,從2007年開始便開設附有餐廳的高檔影院,目前已開設5家,統一命名為Cinebarre Line,計劃發展為一個高端的子品牌。而AMC院線也計劃將旗下約375家影院中的10%改造成此類影院。據美國影院主協會2011年初公布的數據,在旗下5750家影院中,已有400家影院設有餐廳,提供更精致也更貴的食物。影院的算盤是,對觀眾來說,可以在影院就餐,是比較節約時間的,如果價格合適,應該會受到歡迎。因此食物的價格並不會貴的離譜,如AMC影院餐廳與院外的快餐廳食物價格相當,盡量不使觀眾因為價格而打退堂鼓。餐廳會布置的很有情調,墻上裝飾藝術品,爆米花通常是免費贈送的,還往往配有吧臺。
 
廣告也是院線日益重要的一個收入來源。根據美國影院廣告委員會(Cinema Advertising Council,CAC)的報告,2012年,其旗下會員影院取得的廣告收入約為6.36億美元。影院廣告包括銀幕廣告和銀幕外廣告兩種形式。銀幕廣告是指電影放映前播放的商業廣告,2011年銀幕廣告取得的收入約占影院廣告總收入的90%。目前全美電影院的銀幕廣告業務主要由兩家公司壟斷:National CineMedia和Screenvision.National CineMedia由美國前三大院線及其他夥伴共同擁有和運營,到2012年底時,覆蓋了全美19700張銀幕。而Screenvision截至2013年3月覆蓋了14200張銀幕。相形之下,銀幕之外的廣告形式更為豐富,從爆米花、飲料的紙杯,到影院大廳里的陳列品,從批準促銷員進入電影院向觀眾推銷,到配合其他品牌舉辦商業宣傳活動,都能成為電影院廣告收入的來源。但總的來說,銀幕外廣告收入較為有限,僅占影院廣告收入的9%。
 
除了上述三種主要的收入來源外,為了應對放映業不景氣的態勢,各院線也在努力發掘新的收入增長點,例如充分利用影院的閑置時間段將場地出租。例如上面提到的National CineMedia公司便與各地的教會合作,出租影院的影廳用做星期天早禮拜,到2009年時已與180家教堂簽約。不過總的來說,此類收入來源的規模相較於前幾類收入仍是微不足道的。
 
相對於中國主流的幾家影院,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的收入情況分別如下:
 
華誼院線:2014年上半年收入為1.31億元,同比增長30.44%,毛利率為58.53%,已建成投入運營的影院為15家。
 
世茂院線:2014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0.7%,為超過312萬人次提供了觀影服務,同比增長40%。截至2014年6月末,世茂院線在全國各地已開業經營15家門店以並擁有140塊銀幕,影院座位數亦增加至2.1萬個。
 
萬達院線:2014上半年萬達院線收入24.8億元(其中票房收入為20億元,占比81%),完成全年目標的51%、上半年目標的129%,同比增長26%,利潤指標也大幅超額完成;新開業影城8家,新增屏幕68塊,累計開業影城150家,屏幕1315塊。
 
美國官方的院線管理機制
 
作為奉行自由經濟制度的國家,美國官方對普通行業的經營幹預很少,有限的幹預也通常出於兩種目的,一種是保證行業的合理競爭,打擊壟斷,另一種情況則是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對院線業的管理也主要涉及這兩個方面。
 
反壟斷方面,美國官方主要是以1948年的派拉蒙判決確立的原則為基礎。在此之前的大制片廠時代,美國電影業主要是由八大公司控制的,其中又以派拉蒙、米高梅、20世紀福克斯、華納兄弟和雷電華五家制片、發行、放映一體化的大公司實力最為雄厚。在20世紀20至40年代,它們大約生產了95%最為賣座的大制作電影,控制著70%的首輪影院。他們更彼此聯合,形成了一種寡頭壟斷的結構,發展出了很多限制競爭、提高自身利潤的策略,給獨立電影公司、發行和放映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放映業方面,五大公司之外的影院要想放映其制作、發行的電影,不但要接受較低的電影收益分成比例,往往必須接受打包式購買(block booking)和投盲標(blind bidding)的不公平待遇。
 
派拉蒙判決終結了這些不公平競爭的行為,規定此後在美國電影市場上發行商和放映商必須就每部影片的上映單獨進行談判,發行方必須為買家提前放映制作的電影。院線旗下的影院也必須單獨與發行商進行談判,而不能由院線統一進行。更具深遠影響的是,派拉蒙判決要求五大公司將旗下院線拆分出來,從而瓦解了好萊塢垂直整合的產業結構。在派拉蒙判決之後,好萊塢五大制片廠陸續拆分了旗下的院線,而接手這些院線的公司也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它們被要求只能在出售影院之後才能購買新的影院,而不能直接購買新影院進行擴張,除非他們能說服地區法院這些收購不會限制競爭。在他們收購影院之前,都需要在地區法院進行聽證會。而通常院線在其此前未進入的地區收購或新建影院的申請會獲得批準,因為這會有助於競爭。
 
可以說,派拉蒙判決中的這些反壟斷規定徹底改變了美國電影業的結構,而時至今日,這些規定仍然為獨立放映商所用,用來制衡大院線控制市場的力量。
 
如2006年,僅在加州經營一家影院的旗艦影院公司(Flagship Theatres)起訴美國第三大院線Cinemark.旗艦影院認為其擁有的Palme d'Or10-plex在與當地的Cinemark影院競標首輪影片中遭遇了不公平待遇。盡管Palme影院給好萊塢發行方開出的條件更為優厚,但卻常常被拒絕,發行商會選擇競標條件不如 Palme的Cinemark旗下影院Century's15-plex.旗艦影院認為這是Cinemark院線利用自己的規模優勢對發行商施壓的結果,是一種違反“派拉蒙判決”中影院投標必須“每家影院每部影片單獨進行”規定的“院線交易”行為。由於當下的重磅大片都是采用廣泛發行的模式,而發行商為了使自己的影片得到最大範圍的發行,需要與大院線搞好關系。因為大院線旗下影院覆蓋範圍大,包括很多沒有競爭對手的地區。而院線在理論上可以利用這些優勢要求發行商在有其他獨立影院或小院線競爭的地區,向其旗下影院獨家供片,而致使其他影院得不到賣座的影片。2011年,加州上訴法院判決Cinemark院線敗訴,認定其有限制競爭的行為。
 
除了反壟斷之外,保護弱勢群體的權益是美國官方在管理院線業時的另一個要點。如美國的殘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對影院為坐輪椅的殘疾人提供的座位有明確的要求。影院不但要專門留有可放置輪椅的座位,旁邊還要安排陪護座位;而且座位所在的位置要方便到達,且能為殘疾人提供與普通觀眾無異的觀影視角,否則便會遭到美國聯邦法院的訴訟。如1999年,美國第二大院線AMC便被美國法院起訴。控告其將輪椅座位都安置在影院的前排,無法給殘疾人士提供舒適的觀影視線。在經歷長達11年的時間後,AMC最終同意整改,將輪椅座位安放到影院的中部位置。美國其他多家院線也遭遇了類似的訴訟,如Cinemark、Apollo院線等,最終都以院線同意整改收場。
 
結語
 
縱觀美國院線的管理制度,有幾點經驗是值得中國的院線學習的。
 
首先,美國院線的形成是基於資本的聯結,院線商對旗下影院是控股的,從而使院線能將各影院真正整合為一個品牌,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而中國仍存在較多加盟制的院線,院線對旗下影院缺乏控制力,較難進行統一的品牌建構。

其次,美國院線建構起了票房之外的多元化盈利機制,用種種手段開拓了餐飲、廣告、場地租賃等收入來源,其中的策略值得仍極度倚重票房收入的中國影院業學習。

再次,行業組織在協調和管理美國放映業整體利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確立行業標準、展開政策遊說、組織打擊盜版到舉辦展會活動、進行行業調研和提供各種協助,美國院線中行業組織的功能設置值得中國相關機構效仿。
 
最後,不同於中國官方規定進行商業運營的影院都必須加入院線,美國官方並不要求影院必須加入院線,反而鼓勵獨立影院的存在,以促進市場的多樣化。美國官方也較少幹預院線的運作,但在反壟斷和保護弱勢群體權利方面則做出了嚴苛的規定,值得中國的電影主管部門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265

萬達院線成“院線第一股”引發蝴蝶效應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1/148080.html

i黑馬:隨著上周五晚證監會的一紙公告,“院線第一股”的謎底終於揭曉。頭頂“第一股”光環的萬達院線將快速拓展市場,而“意外出局”的金逸影視則前途未蔔。業內預測,國內院線市場或將再掀上市潮。

\隨著上周五晚證監會的一紙公告,“院線第一股”的謎底終於揭曉。頭頂“第一股”光環的萬達院線將快速拓展市場,而“意外出局”的金逸影視則前途未蔔。業內預測,國內院線市場或將再掀上市潮。
 

萬達風光背後存隱憂
 

據招股書顯示,萬達院線預計募集資金20億元,全部用於影院建設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萬達院線在全國的影院數量為150家,在全面覆蓋一線城市的同時,也在同步進軍二三四線城市。據招股書顯示,上市成功後,萬達院線計劃到2016年底建成影院260家,銀幕2300塊。在業內人士看來,院線市場很快將呈現出萬達院線一家獨大的景象。萬達院線市場份額、年度業績國內第一的地位也將進一步得到穩固。

盡管“院線第一股”現在風光無限,但其此前備受詬病的問題依然待解。一方面,萬達院線部分三四線城市的萬達影院處於虧損狀態。招股書顯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萬達院線一共有98家全資子公司和1家控股子公司,其中有15家子公司今年上半年呈現虧損。另一方面,截至今年6月30日,萬達院線已開業的150家影院中有89家租賃的是萬達商業地產的物業,占到影院經營面積的67.48%。有院線負責人透露:“萬達院線募資惠及關聯交易方的質疑一直不絕於耳,捆綁萬達商業既是優勢,也暗藏風險。”
 

金逸遭遇打擊業務受影響
 

已沖擊IPO兩年的金逸影視再次與上市失之交臂。就在金逸影視準備上會的前一天,武漢國資委在其官網發布嚴正聲明,稱金逸影視招股書中反映的武漢國資委是金逸影視團體票前五大主要客戶的消費情況嚴重失實。盡管金逸影視已於當日針對此事件做出致歉聲明,表明是其對相關信息做了簡化處理,但證監會依舊取消了對金逸影視的審核。

不過業內對其所謂的“簡化處理”也有爭議。有審計人士稱,金逸影視將國資體系內的所有消費進行合並計算、並將上述消費金額合並披露至武漢國資委名下確實不妥。中稅稅務分析師王偉卻認為,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的金額是“武漢國資委以及相關國資體系內單位”合計的消費金額,屬於合並列示,因而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此也引發業內對於金逸影視招股說明書真實性的質疑。中國科學院科學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之益表示,“武漢國資委”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其條件還不足以達到上市的標準。據金逸影視招股書顯示,盡管2011-2013年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分別為3437萬元、4485萬元、4650萬元,呈現逐年遞增趨勢,但凈利潤率卻逐年下滑。對比2013年萬達院線票房收入14.52%的市場占比,金逸影視僅為7.08%。

凈利潤率逐年下滑已讓金逸影視的上市路不被外界所期,而上市前一天被判下場,則為金逸影視未來的發展又蒙上了一層陰影。對此,保利影業公共事業部總監劉建峰向記者表示,受此影響,金逸影視原本計劃通過融資來進行的項目不得不減緩或暫停進程,需要立即做出調整。後續金逸影視與其他公司談合作也多少會受到影響。
 

院線市場或現上市潮
 

萬達院線之後,還有多家院線在排隊上市或是準備沖擊IPO。今年4月18日,行業排名第二的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預先披露招股書,擬募集資金約9.69億元,其中有8.05億元將投資於影院新建及升級改造項目。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影”)也在6月16日公布招股書,擬募集46.18億元,並有11.76億元用於數字影院投資項目。

劉建峰分析,由於直接融資是最好的融資方式,且現在IPO申報剛剛恢複,各大院線公司都將向上市進發,“據了解,位列市場第四的廣東大地就有上市的計劃”。

張之益分析,資本的進入將促使其他各大院線公司加快擴張,提速自己的上市計劃。從目前態勢看,下一個上市的很有可能是中影。然而,值得註意的是,隨著各大院線相繼沖刺IPO成功以及院線的投資放大,院線盲目擴張的現象也將愈演愈烈,這或將引發行業泡沫不斷,投資風險也將相應增大。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