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四大预言均未兑现 中国乳业“坚强”反弹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2/20090912025609861.html


每经记者  李文艺

2009年9月,距离去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刚好一周年。

        这一年,我国乳业发生了许多“意外”:行业并没有如之前所想一蹶不振,相反的是,不到一年时间迅速收复失地;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企巨 头仍然稳坐前三位置,行业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强大的行业规范和政策扶持,令业内感叹我国乳业凤凰涅槃般的新生。原来,过去大多数人对于乳业危机的判断都 是错误的。

        本周,《每日经济新闻》特别推出三聚氰胺事件一周年报道,通过多方采访,还原我国乳业、乳企在经历行业毁灭性打击后的恢复状况。  

【行业】

三大乳企稳居前列  销售额涨回原位

  一年后,人们又开始拿着吸管没有担忧地喝牛奶了。

        不管是官方数据,还是上市公司年报或消费者信心调查,都显示经受“三聚氰胺事件”打击后的中国乳业已经基本恢复  “元气”。最让人意外的是,当初危机来临时的四大预言一个都没有兑现,而整个行业的恢复过程却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预言一:

2009年将是行业洗牌之年

        2008年11月,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独善其身的两大二线品牌飞鹤、三元先后高调宣布,分别以1.6亿元和1.3亿元的价格竞得央视重 点广告段和黄金广告段。央视广告招标会历来被看成中国行业景气的风向标,由此,外界认为: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企巨头一统天下的时代可能终结,2009 年乃至今后的几年都将是中国乳业的洗牌之年。

        尽管2009年还没有完全过去,但传说中的洗牌似乎不会到来了,伊利、蒙牛、光明仍然“霸占”着三巨头的交椅。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陈 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称,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整个行业还没有出现大面积洗牌的现象,市场格局基本不变,只是在细分市场上结构有稍微的调整。如奶 粉市场中,原本三鹿所占有的18%市场份额被其他品牌瓜分;伊利的奶粉业务发展很快,市场份额由之前的不足10%发展到现在的13%;光明也逐渐把奶粉这 块业务当成支柱业务在发展。液态奶老大蒙牛的市场份额稍有下降,但仍然处于第一的位置。同时,三元和飞鹤的发展也很快,但相比第三名光明仍有不小的差距, 暂时无法撼动三巨头的地位。

预言二:

三巨头未来两年都将亏损

        2008年9月22日,“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中金公司立即下调了三大乳企的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报告称,危机除了重创乳企公司的销售 外,还将增加其未来的营运成本,退货、库存滞销将引发大额会计计提;危机公关增加费用开支;乳品需求下降推高营销投入;从紧监管提高生产成本。因此,中金 公司预计

*ST伊利(600887,收盘价18.99元)、蒙牛乳业(02319,HK,收盘价20.10港元)、光明乳业(600597,收盘价6.89元)三 家上市公司2008年~2010年将连续亏损,从而给予三公司“回避”的评级,并采用2009年1倍的净资产价格作为公司股价的安全底线。

        同时,摩根大通也预期,蒙牛乳业的业绩将在未来三年遭遇滑铁卢,2009年和2010年预计净亏损。

        2008年,乳企上市公司中,除三元股份(600429,收盘价7.09元)外,其他均为亏损,但今年上半年这一情况就发生了改 变。*ST伊利今年上半年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增长117.57%;蒙牛乳业上半年净利润6.62亿元,同比增长13.55%;光明乳业上半年净利润 4533.54万元,同比下降67.8%。三大乳企都实现了盈利,销售额恢复的情况整体向好。

        事实上,三家公司去年股价大跌时,最低价格也没有跌破每股净资产。

预言三:

三元将领跑中国乳企  进入三强

        去年底,三元股份董事长张福平曾放出豪言——“三元要进入中国乳业的前三名”,2008年业绩披露后,三元股份盈利4000多万元,成为 唯一一家盈利的上市乳企,加上二级市场股价的良好表现,由此业内“恍惚”认为三元已经成功实现“上位”,或将领跑中国乳企。特别三元是收购三鹿后,更增加 了上述一预期实现的可能性。

        目前,三元还未进入前三强,与“老三”光明乳业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截至今年6月30日,光明乳业总资产42.63亿元,上半年主营业务 收入38.52亿元,而三元股份总资产只有16.66亿元,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11.34亿元。此外,前三强乳企都是全国布局,三元股份的战线也只在北京 及周边省份,而奶粉产品在收购三鹿后,今年4月份才正式铺货,还未见成效。

        在上半年的业绩较量中,三元股份不但没有“领跑乳企”,还因为投入三鹿的费用猛增,营业利润基本没有了,3673.43万元的净利润中, 有95%来自公司投资北京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的投资收益,如果单看第二季度的营业利润,还是负数,短期内挤进三强是没希望了。

预言四:

中国乳业将一蹶不振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来势凶猛,当年10月我国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由正常情况下的70%、80%骤降至个位数,奶产品滞销迅速 蔓延至液态奶,甚至其他奶制品,行业形象几乎毁灭,相关部门还撤消了伊利、蒙牛、光明液态奶名牌称号。我国乳业面临着空前的行业危机,进口奶粉品牌迅速成 为主流,市场份额扩展至9成以上。当时,*ST伊利、蒙牛乳业、光明乳业的股价也一落千丈,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都跌至底谷。

        事实上,早在去年底的时候,中国乳业将一蹶不振的预言就被推翻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市场份额已开始出现恢复的迹象。乳制品工业协会的数据 表明,今年前5个月,行业工业产值已恢复至“三聚氰胺”事发前九成的水平,1~5月产值622.8亿元,同比增长5.82%,至少出现了缓慢的正增长。截 至目前,根据媒体对各个城市消费者市场的调查,三聚氰胺事件对消费者造成的心理影响基本消除,对奶产品的消费已恢复正常。不过,消费结构仍有变化,消费者 开始偏向于高端奶、酸奶等产品的消费。“正是这种结构的变化,导致乳企的销售量还没完全恢复,销售额却基本恢复到事前水平。”陈钢说。

业内分析

行业重振背后:政府扶持+消费需求

  危机中的四大预言皆没实现,我国乳业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恢复迅速,根本的动力是什么?陈晨认为,政府扶持起了关键性作用。

        2008年11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2008年、2009年及2010年的行业发展做出了要求和规定。

        最重要的是,除了对行业的各种标准化规定,规划纲要还对重塑消费者信心提出了三大措施。一是及时公布信息,二要维护消费者权益,三要普及乳制品知识。几条紧急措施执行下来,对消费者信心提升有很大帮助。

        “从一侧面看,三聚氰胺事件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国家还出台政策,要求奶制品行业加大对奶源的投入。我们知道,上个世纪90年代,像蒙 牛这样的企业大步发展时,上游投入远远跟不上市场的投入。现在,在国家政策的约束下,行业产业链的连接也是一个大趋势。”陈晨说。

        可以这样说,国家对乳业的扶持和规范让整个行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但出现恢复的根本原因还是市场的刚性需求。

        国金证券食品行业研究员陈钢称,我国的人口对奶产品的需求是巨大的,而且具有刚性。虽说去年事发时,短时间内掀起全民喝豆浆热,但豆浆与 牛奶毕竟不能完全替代,最终人们还是要回到牛奶的消费上来,短期的心理影响将很快消除。只不过,消费结构会有所调整,更多的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档次较高的牛 奶。比如蒙牛乳业,在今年年初还遭遇了一个“特伦苏事件”,对公司高端奶市场是一个重要打击,因为蒙牛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液态奶,而特伦苏的销售占据其液 态奶收入的20%,但今年二季度,该部分的恢复情况也比较好。三巨头的市场格局没有变化,其中也有消费习惯的因素。不过,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每日经济新 闻》在对公司的采访中发现,这些曾经受过伤害的企业,如今在面对媒体时仍然相当谨慎。

【公司】

“反弹”中  乳业三强表现各异

遗憾!三元股份“错失良机”

  提到三元股份,不得不想起那个曾经被国人视为“民族英雄”的品牌,但现在这种感觉正渐渐远去。

股价跑输大盘  业绩靠投资收益

        去年9月三聚氰胺事发,三元股份因在该事件中“独善其身”,成为二级市场唯一走强的乳企,2008年9月18日起,连续走出6个涨停,后 因收购三鹿事项停牌,今年2月16日复牌后继续走出3个涨停。但这种猛烈的势头很短暂,2月18日完成3个涨停之后,是三元股份长达半年时间的高位震荡。 目前的股价相比2月17日的价格稍微上涨了4.73%,但同期的大盘却上涨了28.9%。

        更没想到的是,三元股份在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中,竟有95%来自投资收益。

大力投入  “背着”三鹿赛跑

        对于三元目前的状况,业内存在一些分歧。

        大部分券商研究员认为,历史给予三元股份的机会一瞬即逝,而三元股份并没有掌握住。持这部分观点的人士认为,去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全 国许多消费者都不知道三元这个品牌,事发后,人们知道了这个品牌,这对三元股份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机会。但当时的三元还只是区域性品牌,在营销手段和产 能上都无法做出迅速的反应,所以错失了一次良机。现在,随着三聚氰胺影响的消失,消费者对三元的品牌概念也在消失。

        “三元股份能把三鹿的接力棒拿过来,还是不错的,但是在最近几年可能是一个磨合期,要培育市场,没那么快见成果。”东海证券行业研究员卢媛媛说。

        但是,国信证券研究员黄茂却看好三元股份。“这一年来,三元股份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非常快,去年是14.14亿元,今年上半年就已达到 11.34亿元。在公司的扩张发展中,只要收入猛增就是有潜力的公司。”黄茂称,三元股份之所以营业利润很低,是因为对三鹿的投入费用太大,投资者可以关 注三元下半年这部分投入费用,如果有所减少,预计明年,三鹿这部分资产就能带来利润,慢的话估计要3、4年时间。

        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三元未来的成败就押在“三鹿”上了,如果这部分资产整合得好,三元股份就还有机会,整合不好就是负担。

感叹!*ST伊利强者仍强

  因为连续亏损,我国乳业第一巨头伊利股份一不小心被ST了,但2009年,*ST伊利打了一场翻身仗,股价和业绩都有突飞猛进的表现,估值优势在行业中显得很突出。业内认为,这应该归功于*ST伊利早已建立的较为完善的产业布局和积极的宣传攻势。

走出阴霾  今年股价上涨138.57%

        去年9月份,三元股份连续涨停时,*ST伊利却在连续跌停,但此后走势发生逆转,*ST伊利今年以来股价涨幅138.57%,远远超过大盘。

        最重要的是,*ST伊利半年报显示其业绩增长快速,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13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增长 117.57%;1~6月份,主营业务收入122.17亿元,同比增加6.69%。但是,国信证券研究员黄茂分析说:“*ST伊利过去两年因为摊销股权激 励费用,导致净利润为负,因此今年净利润的增长不能说明问题,应该比较营业收入,这一数据今年与去年变化不大。”

        从*ST伊利的产品构成看,上半年液体奶实现收入77.73亿元,冷饮收入21.17亿元,奶粉及奶制品的营业收入21.2亿元。不过, 奶粉的营业利润率为40.71%,高于冷饮的33.41%,总体来看,液态奶收入仍然占了一大部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ST伊利的销售费用为 17.99亿元,相比去年的16.41亿元,增加了9.63%,业内认为*ST伊利上半年采取了积极的促销策略。

期待业绩释放

        *ST伊利是业内产业布局最完善的企业,相比蒙牛乳业和光明乳业基本依靠液态奶,*ST伊利是液态奶、冷饮、奶粉三条腿走路。有数据显示,三鹿倒下后,*ST伊利迅速抢占奶粉市场,市场份额已从之前的不到10%上升至13%。

        对于三元股份、光明乳业、*ST伊利三家A股公司的投资机会,业内普遍认为*ST伊利中长期更值得关注,除了明显的估值优势,另一理由是 看好公司长达8年的股权激励计划,有助于将来业绩的释放,更何况公司的销售费用较高,若能适当压制,利润增长空间弹性大。

惊喜!光明乳业发力奶粉

在乳企中,光明乳业尽管与蒙牛、伊利一起被看成前三强,但蒙牛与伊利是第一阵营,光明乳业只能是第二阵营。在危机和反弹中,光明乳业始终都很“温柔”。

        光明乳业的股价走势自去年见底后,也是一路向上,但反弹的力度没有*ST伊利那么大,今年以来的涨幅为63.27%,与大盘走势基本持 平。上半年业绩报告发布后,光明乳业成为唯一一家业绩同比下滑的乳企,净利润4533.54万元,同比下滑67.8%;主营业务收入37.48亿元,同比 下滑0.58%。在光明乳业的主要产品构成中,液态奶的收入占到了80%以上。公司表示,业绩大幅下滑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奶粉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工业奶粉销 售收入下降较大。

        中投顾问陈晨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中,光明乳业受到的品牌冲击相对较小,所以在恢复过程中,反弹也不那么强烈。

        不过,三聚氰胺一事后,光明乳业在战略布局上也有惊喜,今年年初公司表示,正式将原本非主营的奶粉业务纳入公司的支柱业务之列。按照光明 乳业去年全年73.59亿元的主营收入规模,在奶粉的收入上需达到20亿元以上,才能算是真正的支柱产品,而去年光明乳业在奶粉的收入上只有2.5亿元左 右。

        高华证券认为,光明乳业的半年报也体现出液态奶的需求有所恢复,但乳制品的总体收入基本持平,略低于预期,上半年高企的销售费用仍然说明公司在采用激进的策略进行品牌重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8

上半年全國31省份GDP增速均未達預期目標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248

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上半年GDP數據已全部公布。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重慶增速居首,黑龍江增速墊底。22省份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和全年預期目標相比,31個省份GDP增速均未達標。

22省份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數據來源:各省公開數據。(小虎、zero/圖)

22省份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GDP同比增幅為7.4%。在31個省份中,22個地區的增速超過了全國水平,8個省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寧夏剛好等於全國平均水平。

從上圖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區增速總體高於東部地區,且重慶、貴州、西藏、天津、青海、新疆6省GDP增速均超10%。受產業結構影響,東北三省、河北、山西等地GDP增速則處於墊底狀態,且大幅低於全年預期目標。

財經評論員李文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與經濟發展梯度吻合,西部地區仍然能享受到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的快速提升,並且產業轉移和向西開放等一系列政策也對西部省份發展起到引導作用。

而東北和華北的部分省份經濟對單一行業依賴度仍然很高,政府通過投資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暫時“止痛”,但是爬坡過坎過程仍然很艱難,並且還要註意以後是不是會對結構轉型等產生副作用。

GDP增速前五名和後五名。數據來源:各省公開數據。(小虎、zero/圖)

重慶增速居首 黑龍江增速墊底

在全國31省份中,GDP增速前五名的分別是重慶、貴州、西藏、天津和青海,其中重慶以10.9%的增速位居第一;而後五名的是上海、吉林、山西、河北及黑龍江,其中黑龍以4.8%的增速墊底。

值得註意的是,一季度黑龍江的GDP增速僅有2.9%。面對如此難看的數字,二季度以來,黑龍江加快了以投資穩增長的步伐。

6月23日,黑龍江出臺《黑龍江省促進經濟穩增長的若幹措施》,計劃投資3000余億元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其中僅基礎設施建設一項就投資2300多億元,與黑龍江全省一季度GDP總量相差無幾。

而重慶的高增長,則得益於多重因素拉動。中國戰略思想庫秘書長田雲向《新京報》分析,重慶GDP增速排名靠前,需要考慮進出口貿易對經濟的拉動。重慶位於“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為重慶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作為內陸開放城市,重慶的加工貿易對拉動GDP貢獻巨大。另一方面,從消費的角度看,重慶的公租房建設處於全國前列,這避免出現收入低、房價高的局面,老百姓有更多余錢來消費,用消費來拉動GDP。

5省份GDP增速回落。數據來源:各省公開數據。(小虎、zero/圖)

5省份GDP增速回落

通常情況下,隨著二季度微刺激措施逐步發力,整個上半年的GDP增速相較於一季度,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回升。但卻有五個省出現了相反的情況。其中,天津和安徽均回落0.3個百分點,新疆、遼寧和吉林均回落0.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這5個地區二季度經濟出現了下滑。

事實上,上述地區基本都是能源大省,或是工業基建投資大省,主要依靠能源或工業投資帶動GDP增長的情況與前文黑龍江等地的情況類似。隨著國家政策調控效果顯現,產能過剩的工區均面臨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

以天津為例,中國社科院工業所專家陳乃醒向《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天津過去經濟快速增長主要是高投資拉動,目前全國大部分工業產能過剩,此模式難以持續。

今年5、6月,天津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分別為8.7%、9.2%,這是國家統計局有可查統計數字的最低值。而消費增速為全國第31位,即全國增長最慢。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只有4.5%,位於全國倒數第一。

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臧學英認為,天津GDP的放緩是在調整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從某種程度來講,是好事,因為過去主要是以投資驅動為主,“下一步需要轉為創新驅動型”。

廣東省上半年GDP總量最大。數據來源:各省公開數據。(小虎、zero/圖)

廣東省上半年GDP總量最大

從GDP總量來看,廣東省上半年GDP總量高達3.088萬億元,為全國最高,江蘇以3.012萬億元緊隨其後,全國僅這兩個省的GDP總量超過3萬億元。山東排名第三,GDP總量2.808萬億元,也是唯一一個GDP總量在兩萬億級別的省。而西藏和青海則墊底,分別是0.037萬億和0.097萬億。廣東的GDP總量約是西藏GDP總量的83倍。

此外,GDP總量為千億級別的省最多,有18個;為一萬億級別的省次之,有8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865

朗城滙首輪504伙 售出四成 3新開售樓盤首輪去貨均未過半

1 : GS(14)@2018-10-28 11:51:52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315&issue=20181027
【明報專訊】面對「娥六招」,加上中美貿易戰升溫、加息等負面因素多重夾擊,最近推出的新盤首輪銷情,明顯大不如前,繼周四莊士中國(0298)屯門弦海僅售約36%單位後,過去兩年賣樓成績理想的華懋,昨日首輪開售504伙的元朗朗城滙(折實平均實呎1.6萬餘元),市場消息指全日售逾200個單位,佔首批推售單位約四成,與發展商原估計可賣七成即逾350伙,存在落差。

明報記者 林尚民、張允亭

翻查資料,近日推出的數個新盤,首輪銷情都未見突出,與6月底「娥六招」出台前、大部分新盤首輪「鋪鋪清」的景况相距甚遠;以本月推出的新盤為例,除萬科(香港)屯門掃管笏上源國慶節首推347伙清袋外,其後九建(0034)首推油塘海傲灣162伙僅售39伙,佔可售單位24%;屯門弦海周四首輪推出175伙,亦只售約63伙,佔可售單位36%(見表),更罕見出現大手時段「零出席」情况。

管理層上午估計可賣七成單位

昨日首度發售504個單位的朗城滙,雖然項目規模大,加上鄰近西鐵朗屏站,有鐵路優勢作招徠,但據悉在上午A組大手客揀樓時段,項目售約25伙;華懋銷售部總監吳崇武表示,該時段有兩組買家,各斥資約2500萬元購入兩伙3房戶,早上他預計全日可售約七成、即逾350伙單位。

大手客2500萬購兩伙3房戶

不過,據市場消息稱,朗城滙昨天全日售約203個單位,佔即日可售504伙的四成,雖然比海傲灣、弦海銷情稍為理想,但與華懋近年開售的新盤,如去年8月荃灣全.城滙首推521伙即日沽清,全盤953伙9日內清袋的情形有很大分別。

中原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本月一手市場暫錄約900宗成交,預料全月可錄約1300宗,近期發展商因應市况審慎開價,加上提供高成數按揭,預料11月一手可錄2000宗成交。

Napoli百伙出租 呎租30元

事實上,部分新盤發展商見銷情未有突破,便把部分單位放租,其中新地(0016)9月底開售的元朗錦田PARK YOHO Napoli,全盤712個單位,扣除撻訂單位後暫時售約46伙,新地副董事總經理雷霆早前已表明會把部分單位保留收租。

市場消息指出,項目現正式招租,涉及約100伙,現階段先推出第22座,該座提供單位由兩房起,標準戶實用544至1049方呎,代理表示,發展商意向呎租約30元,首30伙包差餉及家具,租期兩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4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