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國資委全球搵法律人才 李華華

2008-09-08  AppleDaily

中 國地大物博,勁人輩出,但國資委請人仍然要全球性招聘。究竟搵乜嘢人咁緊要?咪就係法律人才囉!要全球性物色人才,呢個職位要求當然嚴格,其實,過去5 年,國資委想請17個總法律顧問,但被錄用嘅只得11人,可想而知呢個崗位幾咁難搵人。遵守法紀,對法律同埋經營管理有一定認識就不在話下,仲要做到承上 啓下,可以平衡企業內外嘅各種關係。

據新華網引述一位企業總法律顧問講,作為法律顧問,要提供專業意見,企業決策合唔合法,作為法律顧問當然要負責,不 過,難就難在,法律顧問唔可以參加董事會、黨委會,只係可以列席總經理辦公會。簡單嚟講,高層次嘅會你冇份參與,淨係可以入去開啲低層次嘅會,但高層嘅決 策你都要負責,同綁住雙眼掟飛鏢冇乜分別。

要符合晒所有條件真係唔易,難怪06年到家,有成1200人報名,只有11間企業得償所願,搵到合心水嘅人 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5

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倒下15位大佬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marketresearch/20081220/12085663928.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772

中国铁建:汇兑损失7.8亿 国资委不会注资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114/0710575771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205

国资委严禁中央国企进行投机交易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324/11182747642.shtml


  中新社北京三月二十四日电 (记者 赵建华)中国国资委提醒中央企业,要审慎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不得盲从,防止被诱惑和误导;严格坚持套期保值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投机交易。

  国资委责令各中央企业,清理境内外从事的各类金融衍生业务。期货、期权、远期、掉期及其组合产品(含通过银行购买境外机构的金融衍生产品),都在清理范围之内。清理情况需向国资委作出书面报告。

  二十四日,国资委负责人介绍说,将对业务规模较大、风险较高、浮亏较多,以及未按要求及时整改造成经营损失的企业,开展专项审计调查。资产负债率高、经营严重亏损、现金流紧张的企业将不准开展金融衍生业务。

  该负责人介绍说,有少数中央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性、复杂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和投机心理,贸然使用复杂的场外衍生产品,违规建 仓,风险失控。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汇率和利率波动幅度不断加大,个别企业金融衍生业务产生巨额浮亏,严重危及企业持续经营和国有 资产安全,造成不良影响。

  国资委责令企业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不得超越规定经营范围,不得从事风险及定价难以认知的复杂业务。持仓规模应当与现货及资金实力相适应,违规经营或发生重大损失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国资委还提醒各中央国企,加强金融衍生业务监管。从事金融衍生业务的企业,要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发生重大亏损等重大事项,要在三个工作日内报告。从事境外金融衍生业务时,慎重选择代理机构和交易人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64

安琪酵母:“高科技企业不在国资清理范围”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05/20090905015032327.html


每经记者  王炯业

■当时安琪伊犁正在进行扩建二期工程,资金缺口较大,所以急需增加公司资金,改善公司财务状况。

■现在上市公司来收购这部分股权,不提供更高的溢价,日升科技不会卖给你。

■我们没有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当时我们入股是有风险的。

那么对于安琪伊犁的买卖是否损害了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呢?这种变相的股权激励是否需要交税等等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就此事专访了安琪酵母财务部部长蒋世毅。

入股伊犁是变相股权激励

        NBD:当初增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

        蒋世毅:由于当时安琪伊犁正在进行扩建二期工程,资金缺口较大,所以急需增加公司资金,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在2006年我们设立了一家公司——日升科技,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安琪伊犁增资解决资金问题。

        NBD:日升科技公司入股安琪伊犁算不算变相的股权激励?

        蒋世毅:这应该算公司的股权激励吧,我们主要目的是为了留住公司的骨干人员。

        NBD:中高层和技术骨干持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股份,这是否违反国家相关法律?

        蒋世毅:去年开始国资委有一个关于清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有子公司的股权的文件,但是高科技企业除外,所以我们不属于清理范围,我们持有日升科技,增发也好不增发也好,是不存在法律障碍。

        NBD:当时是哪些人参与了这次变相的股权激励?

        蒋世毅:当时我们有规定有达到一定资格的员工才能入股,就是中高层和技术骨干,还有不少人放弃的,也就是说有资格的人数大于最终认购的人数,那些没有认购的人认为当时安琪伊犁风险很大,其实当初没有入股的人很后悔。

        NBD:那没有资格的呢?是否可以提出申请入股?

        蒋世毅:那是不允许投资的。我们提出的要求就是中高层技术骨干,是为留住他们。

        NBD:那么,当时的174人成立裕宏和193人成立裕华都是谁?当中的人员是否存在交叉持股?

        蒋世毅:不存在。都是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一家公司是管理和研发人员组成的,另一家公司是销售市场和生产方面的人员组成的。

只有高溢价才会卖给上市公司

        NBD:入股后,安琪伊犁对上市公司和日升科技会分红吗?

        蒋世毅:安琪伊犁决定了分配方案后,就是按照三七比例分红的,但当年产生的利润不会全部分完,比如按照会计法则提取资本公积金等。

        NBD:这次以7亿多价格收购了日升科技旗下三家公司,这些人的投资成本是多少?投资安琪伊犁的时候这些中高层和技术骨干出资了吗?

        蒋世毅:投资安琪伊犁我们没有出资。日升科技注册资本是4000万,这就是我们的出资成本,日升科技本身每年有滚存的利润,它一年净利润大概有7000万。

        NBD:每年都有7000万利润?

        蒋世毅:哦,不是。最近的2008年有7000万净利润,这利润主要就是来上述三家公司。

        NBD:有投资者质疑现在安琪伊犁以6亿多卖给上市公司,而当初你们的入股成本却只有3000多万,这个怎么解释?

        蒋 世毅:我们现在的评估是基于日升科技的三家公司未来收益,我们盈利预测来看是非常保守的,我们预计上市公司今年每股收益0.86元,明年业绩大概1块多, 这些预测都是还没有考虑未来的新增项目。因为日升科技持有安琪伊犁等三家公司,现在每年稳定创造9000万利润,按照收益现值法,折现评估下来就是7亿 多。

        NBD:那当时的评估方法是否和现在一样?怎么就评估出那么低的价格了?是否属于贱卖呢?

        蒋 世毅:当时我们出资的时候安琪伊犁刚刚成立,存在不确定性,当时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所以当时每股只值一块多。现在企业走入正轨了,盈利了,肯定和当时评估 不一样。而且当时产能是6000吨,现在3万吨,这不能比。再说,2006年的时候其业绩并不好,现在回过头来看不好评判。

        NBD:就基于这点给予每股1元多的评估价格?当时是按照什么方法评估的?

        蒋 世毅:当时企业刚刚起步,我印象中是按照成本法评估的。现在企业发展了比较成熟稳定了,我们就用收益现值法评估。而且当时安琪伊犁没有上市,所以就是1 元,而现在要上市了,那么市盈率就是20倍、30倍。现在上市公司来收购这部分股权,不提供更高的溢价,日升科技不会卖给你。

        NBD:据我们了解当时安琪伊犁本来就是上市公司的资产,是日升科技通过增资才参股30%的,那时上市公司股价在7、8元左右,所以不存在没有上市的情况吧。

        蒋世毅:是的。

        NBD:那你们当时评估出来的这个价格是通过谁同意的?

        蒋世毅:当时的流程和现在的流程是一样的,董事会,股东大会,国资委同意,法律上没有任何障碍,所有评估,出资都要经过国资委确认。

        NBD:按照你的说法当时流程是走了,但是毕竟上市公司卖出了如此优良的资产,你们这样的做法是否侵害了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

        蒋世毅:不是卖给日升科技,增资扩股的时候日升科技进来的,没有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当时我们入股是有风险。

我们高管有日升科技决策权

        NBD:上市公司对安琪伊犁两次的股权变化方案都是董事会定的并同意的,但是董事会里的成员就是你们高管,那高管与上市公司存在利益冲突,当时高管是否有回避?

        蒋世毅:开董事会的时候,都是独立董事外部投票的,关联董事都回避了,方案是董事会提出来的是没有关系的,因为投票时候,关联董事都回避了。接下来,我们开股东大会的时候大股东安琪集团也要回避,就是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NBD:你们的这种股权激励要不要缴税?正常的股权激励都要交个人所得税。

        蒋世毅:如果变现的话要交税,所有税收都要收益实现后才交税,所以我们拿到股权后,如果变现了就要交税。

        NBD:那你们交税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

        蒋世毅:实际变现的收益和当时投资的成本来交税,我们这部分股权锁定期36个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承诺每年变现不超过总额的25%,从管理层方面考虑来看,没有想变现。就算变现还是要日升科技先变现,变现的决定权在日升科技。

        NBD:日升科技决策权在谁?

        蒋世毅:日升科技的大股东

        NBD:那么日升科技的大股东就是你们高管,决策权就是你们高管吧。

        蒋世毅:是的。到时候变现后要交税,公司会公告的,税务部门这方面也盯得很紧。我们从设立日升科技开始,我们都充分披露了,我们经营风格非常稳健,重大决策首先要确保不违法。

        NBD:现在还有几关可以完成增发?

        蒋世毅:增发预案披露后,宜昌国资委已经批准了。时间比较紧,我们同时在进行,还有湖北省国资委,股东大会批准,证监会,还有三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5

国资委“禁令”可能难抑央企高价拿地


http://business.caing.com/2010-03-18/100127859.html

这并非首次就主业非房地产的央企禁入房地产行业表态;3月15日夺得北京市海淀区东升乡地块的世博宏业,母公 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即不在主业为房地产的央企之列


  【财新网】(记者 李慎 18日发自北京)3月18日下午,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除16家以房地产业务为主业的央企外,还有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 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

  这并非国资委首次就主业非房地产的央企禁入房地产行业做出表态。1月8日,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表示,央企要 慎重进入股市、房地产和期货等高风险领域,已经进入这些领域的,要规范程序,严格考核。

  1月22日,国资委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在计算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时,对企业非经常性收益按减半计算,其中 包括主业不是房地产的企业在房地产方面的收益等。

  这也意味着今后即使央企在投资房地产等非主业项目中获得丰厚利润,央企领导人的业绩考核也将大打折扣。不过,国资委此前的几番表态似乎并未被央 企们认可。

  3月15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下称中兵装备)下属公司北京世博宏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世博宏业)以17.6亿元的价格夺下北京市海 淀区东升乡地块。国家烟草专卖局(下称中烟)下属的中维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亦参与了当天的土地争夺战。

  世博宏业3月17日晚召集部分媒体记者说明情况时表示,世博宏业是基于商业考虑拿下了海淀区东升乡地块,与大股东中兵装备无关;并且世博宏业是 该地块的一级开发商,为此投入了约1.5亿元资金和四年多的时间。

  国资委内部一位专家表示,允许从事房地产业务的16家央企,包括保利、中建、华润等,中兵装备不在其中,而中烟则不受国资委管辖。

  对于此次国资委高调下禁令,上述专家表示,可能会令一些主业非房地产的央企不敢像之前那样太出风头,但能否将他们从房地产行业彻底“清理”掉, 尚需打一个问号,毕竟相对于实体经济,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很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16

電企賺定蝕?國資委、統計局口供唔夾 李華華

2010-03-30  AD






 

同一個政府,同 一個行業,同一個月份,唔同字頭竟然會有截然不同嘅睇法!中國國務院旗下國有資產委員會綜合局局長劉南昌,前幾日響「2010年經濟形勢與電力發展分析預 測會」度講,二月份全個電力行業都蝕錢,電企資產負債比率普遍都高過80%,佢仲語重心長咁提醒大家,電力企業已經進入風險攀升嘅階段!講到個情況好似嚴 峻過雲南旱災,咁係咪無貨就唔好買,有貨快啲散先?

統計局讚好國資委話蝕

且慢!有電力股喺手嘅股民又唔使咁擔心喎,大家不妨 睇睇國家統計局又點講!佢哋響官方網頁度公佈,1至2月份電力行業利潤繼續快速增長,實現利潤156億人仔(人民幣是也),比之前一年增加咗132億,增 幅有成5.5倍(舊年同期係下降61.9億人仔),表現之好絕對唔講得笑!睇完統計局呢粒數,唔入齊4隻喺香港掛牌嘅電力股,至少都入一隻半隻喇!

咁…… 我哋應該相信國資委抑或統計局先啱呢?究竟電力企業蝕到嘔定係賺到開巷先?股民o依家應該買電力股定係沽貨好?華華真係唔知,我相信連溫總都未必答到你!

大 家惟有等下個月啲電企派成績表,到時咪知邊個「抄錯錶」囉!

建行俾人話抽水郭樹清嫌不光彩

內地電力行業究竟係賺係蝕o依家未 知,但銀行業就肯定威威,工行(1398)係亞洲最賺錢公司,建行(939)舊年利潤都首次過千億人仔,照計董事長郭樹清(圖)應該好開心,點知佢竟然嗱 埋口面。點解?咪就係俾人話「抽水」囉!唔好誤會,唔係郭生抽人水,而係建行喺市場集資嗰隻抽水呀!

郭樹清噚日喺香港主持記者會,劈頭已經 澄清,話建行冇喺市場抽水400億人仔,「我理解抽水有負面意思」,又強調佢哋間寶號唔缺水,俾人話佢哋要抽水,「不是太光彩」。

郭董越講 越收唔到口,話建行05年喺港上市,係首間H股全流通內銀股,一直都幾受投資者歡迎,前景一片光明,家陣媒體「抽水」嘅負面報道,講到建行好似洪水猛獸 咁。查實郭董唔使咁勞氣,事關「抽水」兩個字喺媒體嘅財經新聞出現,只係活潑坊間口頭語,股民一睇就明,媒體對間間內銀股,用語都係一視同仁嘅。

榮 太子離開中信阿仔留低狂加薪

建行郭樹清唔鍾意人哋用「抽水」嚟形容佢哋嘅融資大計,覺得用字唔多光彩,咁華華相信,當日中信泰富(267) 炒燶澳元,太子榮智健應該更加唔想多提。為咗呢件「唔光彩」嘅事,舊年4月太子毅然辭職唔撈,剩番佢個寶貝仔明杰(圖),喺中信泰富繼續做執董。表面睇, 太子好似付出咗好大代價,但作為平民嘅我同你,千祈唔好以為佢好慘!事關榮太子喺中信泰富公佈業績後嘅股價高位,掟貨套現8億銀。

仲有,根 據中信09年年報顯示,太子雖然4月唔撈,但都有百幾萬袍金執番,而太子仔明杰嘅人工,更加由08年嘅186萬,大幅「調整」到1252.5萬銀,升幅足 足近6倍!相對又遊行又輸得眼甘甘嘅小股民,係咪好大對比呢?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70

天府可乐状告百事可乐侵占国资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4/341820.html


1994年 百事公司与天府公司合资设立百事天府公司

● 2006年 天府公司将所持百事天府公司的所有股权以1.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全部出售给了百事公司

● 2008年 天府公司开始向百事公司追讨“天府可乐”品牌

● 2010年 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昨天分别成了原告和被告

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纠纷扯上了法庭。曾经的中 国可乐“老大”天府可乐计划通过一系列官司来追讨赔偿。

12年亏损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昨天不公开审理了中国天府可乐集团(下称“天府公司”)状告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百事公司”)及重庆百事天府饮 料有限公司(下称“百事天府公司”)侵占属国有资产的配方及工艺技术秘密一案。

原告与被告之间,曾有一段姻缘。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得的双方的合资协议及会计师事务所的验资报告显示:1994年,百事公司与天府公司合资设立百事天府公司,其中百事公司旗下 的美国肯德基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现金1070.7万美元出资,占合资公司百事天府公司60%的股权;天府公司以厂房、生产设备、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 713.8万美元,占合资公司40%的股权。

但这段“婚姻”并不令中方满意,因为合资公司在成立后12年内年年亏损。中方认为美方通过向百事公司购买糖浆原液的方式,且“通过大幅度提高浓缩液 价格”将利润转移到了百事公司,使原告从一个国家大型企业变成了重庆市的市级特困企业。

2006年,由于债务缠身,天府公司将所持百事天府公司的所有股权以1.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全部出售给了百事公司。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拿到的起诉书介绍,原告指称:“百事天府公司成立后,被肯德基公司及百事中国公司先后长期实际控制。”

天府公司认为:“原告享有‘天府可乐’的配方及生产工艺的技术秘密,且技术档案也为原告所有,完全属于中国的国有资产。”

天府公司在本案中的诉讼请求是,判令被告百事天府公司立即停止使用原告所有的“天府可乐”配方及生产工艺的技术秘密,判令被告百事天府公司立即归还 原告所有的“天府可乐”配方及生产工艺的技术档案。

原告还要求被告赔偿因使用原告的技术秘密造成损失的100万元人民币。

百事公司方面不评论

被告方的代理律师梁勇昨天拒绝对该案作出评价。本报记者试图联系百事公司公关部经理刘军,但其手机一直无人接听,该公司负责媒体事务的石琳则称: “没办法对此发表评论”。

当天,该案的审理完成了质证程序,法院方面决定择日再审。

原告与被告之间,此前曾经有过多次交锋。

2008年,天府公司开始向百事公司追讨“天府可乐”品牌,但进行一段时间后未果。

本次天府公司改变了策略,将整个追讨权益的诉求分解成了一系列小案子,拟逐一击破。

天府公司总经理钱黄4月22日对本报记者称,在合资前“天府可乐”是国内可乐市场的老大,共有108家生产厂,占有全国可乐市场的80%份额。

钱黄说,双方合资后,百事公司利用其控股权和经营权,从广告到销售,全力推广百事品牌饮料。“整个过程步步为营,最终将天府品牌蚕食。”天府公司的 创始人李培全说,天府可乐系列饮料销量骤降,合资第一年销量占74%、第二年51%、第三年下降到21%,到2007年仅占0.5%。

钱黄表示,昨天的庭审中,天府公司方面抬出了两大箱书面证据,以及一些人证证明自己拥有配方及工艺技术资料,“对方提供了合资协议等证据,并坚称自 己是依照合同合法操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53

上海国资地产整合:决心很大困难也很大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22/5NMDAwMDE4ODA5Nw.html


近期集中启动的上海国资地产新一轮整合,或者正可以从某种角度去理解:除了上海市政府层面关于提升国有资产资本化率的基本目标外,此轮整合另一个目标,就是重夺上海房地产市场的话语权。

“以 往关于上海国资地产的整合进行过多次,但都不彻底,没有提升到整体的系统层面,这次政府相关层面的决心很大。”上海国资房地整合大戏主角之一——上海地产 集团的一位资深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不过,记者在与多位上海国资地产企业的相关高层的沟通中了解到,这次整合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决心很大困难也很大

上海国资整合近期风生水起,目前停牌的相关上海国资上市公司包括中华企业、金丰投资、上实发展、百联股份、强生控股等,可以看到,国资地产似乎又成为此轮国资整合的主要题材。

据 上述上海地产集团的内部人士透露,在上海国资地产体系中,主要包括上海地产集团系(下辖中华企业、金丰投资两大上市公司及其他多家各级房地产企业)、上实 地产系(主要拥有上实发展和上实控股两大上市公司和多家相关房地产企业)、浦东四大园区地产公司及其他各区县的各级国资地产企业。

不过,在上海地产系统以外的其他众多如电气、零售百货等诸多大型国资系统中,同样拥有大量的地产资产,包括较大体量各类性质的存量土地和存量物业。

目前的状况是,浦东四大园区地产公司经过前几年各自的整体上市等相关整合,已基本成型,当前和接下来的整合,主要是上海地产集团系和上实系,其他较为分散的国资地产资产的整合难度相对更大。

国资地产资产尤其是土地的权属则是整合首先面临的难点。据了解,由于国资地产集团下辖的地产资产,大部分源自当年通过政府划拨方式获得,权属相对复杂。而划拨的方式被叫停后,目前不少国资集团在运作的土地,并无独立的土地产权,无法直接在整合中进行腾挪。

其次,上实集团等主要的整合对象,此前容易整合的部分已经完成,剩下的往往是历次整合中都未能啃下来,要想在新一轮的整合中把问题解决,难度不小。

分散也是整合的一个难题。“大集团手上都有不同体量的地产资产,集中度较低,在整合中首先需要实现集中,但各层面有各自的利益,集中的第一步就不好走。”另一位上海国资地产系统的知情人士告诉本报。

“一般而言,国资地产的整合,主要是在地产体统内的整合,其他系统的地产资产将在本系统的整合中内部消化。”上述上海地产集团内部人士指出。

跨系统的整合难度显而易见,但不能实现跨系统的资产集中整合,其整合的效果离实现提高资本化率的目标,本身就存在差距。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与政府高层频传信号形成反差的是,作为整合中关键平台的上市公司方面,却显得有些茫然。

上述已停牌上市公司的一位高层向记者坦言,“我们能做的,就是静候集团甚至更高层面的最终决定并按章执行。”

上海国企地产的尴尬

提高国有资产的资本化率是上海国资多次整合的核心目标,而国资地产屡次成为整合的焦点,据上述内部人士透露,在众多因素中,上海国资地产资产目前的资本化率相对其他资产资本化水平较为落后,这是事实。

从5月17日中华企业、金丰投资双双停牌至今,已两月有余,两家公司重大事项的相关情况和复牌时间,迟迟没有公开信息。

“集团的整合酝酿了很久,也曾做过尝试,结果都不很理想。”上述地产集团资深人士告诉本报,而这次决策层似乎想一举解决多年的难题。

据 该人士透露,目前上海地产集团内部涉及中华企业和金丰投资的二三级部门的领导层已开始调动。“两个上市平台的最终定位已经明确,中华企业将定位于开发平 台,集中集团的地产资产,尽可能做大,其规模不会输给上海最大的非上市国资房企绿地集团或最大的民营房企大华集团。金丰投资则定位于房地产流通服务平台, 其现有的开发业务或将向中华企业集中,而中华企业目前的流通相关部门和企业的人员已开始向金丰投资调动,此前传言金丰投资将卖壳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上海国资地产急需整合壮大的另一个关键在于,近几年,上海国资地产正在逐渐丧失在市场的话语权,通过整合打造真正的国资地产巨头,重掌市场话语权,迫在眉睫。

近两年的上海楼市,上海本地国资房企的销售额正在被万科等全国房企超越。统计显示,2009年上半年,上海市场的房地产企业销售榜单显示,与2008年同期的排行相比,有50%的上海本地房企跌出前30强的“第一梯队”。

近两年土地市场的焦点地块争夺中,上海本地国资房企往往落败,这与北京国资房企攻城略地的强势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这次整合,我们要跟上北京国资房企的脚步,在拿地能力、开发量、销售量等各个方面,提升市场的话语权。”该地产集团人士坦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64

沪国资重组蛇吞象 A股最大商业零售上市公司揭盖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5/wMMDAwMDIwNDcwMg.html

“通过重组,新友谊股份的战略目标,就是打造零售业态综合能力最强的上市公司。”11月4日,百联集团总裁贺涛告诉记者。

当日复牌的百联股份和友谊股份均以涨停报收。

11 月3日晚间,停牌3个多月的百联股份(600631.SH)和友谊股份(600827.SH)公布重组草案,友谊股份以向控股股东百联集团发行新股,收购 后者持有的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下称“八佰伴”)36%的股权和上海百联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百联投资”)100%的股权;同时,友谊股份以新增 股份换股吸收合并百联股份。

按重组草案,百联股份和友谊股份的换股比例最终被确定为1:0.861。该项重组完成后,作为存续公司的友谊股份,将成为A股最大商业零售类上市公司。

数据显示,重组后的友谊股份2010年上半年营业利润和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将分别增长86.52%和252.95%,预计新公司2011年可实现466.1亿元营收和11.15亿元净利润。

百联股份和友谊股份宣布吸收合并,也意味着上海国资整合再下一城。此前,强生控股(600662.SH)、锦江投资(600650.SH)和上实发展(600748.SH)已先后公布重组方案。

至此,今年启动的上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合之旅,还剩下上海地产集团下属的中华企业(600675.SH)、金丰投资(600606.SH)及9月份停牌的广电信息(600635.SH)3家公司。

蛇吞象式吸收合并

对于持有百联股份和友谊股份的投资者来说,7月19日至11月3日停牌期间多少有些煎熬的感觉。

这3个多月,上证指数从2424点爬升至3000点之上,涨幅达25%。而两只股票复牌后除补涨因素外,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重组草案本身。

根 据重组草案,友谊股份以每股15.57元向百联集团发行约3.02亿新增股份作为支付对价,用于收购后者持有的八佰伴和百联投资的相关股权,将持有联华超 市(00980.HK)21.17%的百联投资收入囊中后,加上已持有的34.03%股份,新友谊股份将以55.02%持股比例,控股联华超市。

同时,友谊股份以新增股份换股的方式吸收合并百联股份,按董事会公告前20个交易日均价经除息调整后作为定价基础,二者的换股比例被确定每1股百联股份换0.861股友谊股份。

而反对吸收合并的有异议股东,还可选择以百联股份13.41元/股、友谊股份15.57元/股和友谊B股(900923.SH)1.342美元/股的价格,向行使现金选择权和收购请求权。

需指出的是,上述两项交易共同构成两家上市公司的重组草案,缺一不可。

根据程序,重组草案经修改后还需获得商务部、国资委、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批准;以及需获得股东大会非关联股东同意和证监会核准;此外还要获得证监会对百联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要约收购义务的豁免。

重组完成后,百联集团此前下属上市公司之间及上市公司和股东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将被解决。

4日,百联股份董事徐波向记者表示,“新友谊股份将成为百联集团旗下经营百货和超商业务唯一上市平台”。

一 般来说,两家上市公司吸收合并往往会选择股本规模较大公司作为吸并方,股本规模较小的则作为被吸并方。无论是今年2月东航和上航的吸收合并,还是3月的上 海医药吸收合并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吸并方东方航空(600115.SH)和上海医药(600849.SH,后改为601607.SH)的股本规模,均大 于被吸并方。

但此次友谊股份和百联股份上演的却是“蛇吞象”。

重组前,友谊股份总股本已达11.01亿股,而友谊股份仅 4.72亿股。按停牌前的收盘价计算,百联股份152亿元的市值远远超过友谊股份近80亿元的市值。即便将此轮重组中友谊股份通过定增方式注入的资产计算 在内,友谊股份7.44亿股的总股本和约合125亿元的市值,依然比不上百联股份的规模。

那么,为何友谊股份扮演主角,吸收合并百联股份成为存续公司的主体呢?而且百联股份是2004年由第一百货通过吸收合并华联商厦而来。

业内人士分析,虽然股本规模较大,但百联股份股东结构相对简单。截至停牌前,百联集团持有上市公司44%的股权,其他9家股东均为机构,这为换股的执行带来不少便利。

相比之下,友谊股份股东较为复杂。百联集团直接持股6.35%,还通过控股52%的上海友谊复星(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友谊复星”)持股20.95%。

此外,由于友谊股份带有B股,如果选择其作为被吸并方,也将使换股过程变得异常复杂。

更重要的是,由于百联集团直接控股百联股份,因此将其直接换成持有新公司股份后,百联集团的持股将更集中。如果选择百联股份作为吸并方,那么友谊复星的持股转换后,将使百联集团持股被稀释。而这显然是后者不愿看到的。

对此,百联股份董事徐波表示,“由于友谊股份的股权有A股和B股,而百联股份是A股,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觉得选择友谊是最佳选择。”

据备考数据,新公司2009年的营收和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分别约396.24亿元和8.27亿元。

今明两年,重组后的新友谊股份将分别实现436.74亿元和466.1亿元营收,实现11.5亿元和11.1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

对应重组后17.22亿股总股本,吸收合并后的新友谊股份2009年每股收益较重组前增厚至0.48元,但今年上半年则略有下滑。

根据上述盈利预测,重组后新公司2010年和2011年的每股收益约0.668元和0.647元。

按照目前两市商业零售行业2009年40倍和2010年30倍的市盈率,重组后的友谊股份合理估值将在19.2-20元。较友谊股份停牌前的16.88元有12%-20%的上涨空间。

沪国资重组正酣

2008年9月上海市国资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启了上海国资第三轮重组。

即将过去的2010年,上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重组渐入佳境。

今年2、3月,东航吸收合并上航、上海医药吸收合并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先后完成。

5月1日世博会开幕后,每月都传来沪国资上市公司停牌重组的消息。

5 月17日,上海地产集团下属中华企业和金丰投资双双停牌;6月14日,强生控股进入重大事项停牌;7月12日和19日,上实发展、百联股份和友谊股份相继 停牌;8月2日和16日,锦江投资及B股、海立股份(600619.SH)及B股先后停牌;9月2日,广电信息因“讨论重大事项”停牌。

如今,除广电信息外,仅有最早停牌的两家地产企业尚未复牌,其他各家公司的重组均已揭开面纱。其中,百联股份与友谊股份的重组草案,成为今年上海国资重组中规模最大案例。

从停牌时间看,中华企业和金丰投资暂停交易已近半年。

11月4日,百联股份重组草案出炉之际,中华企业公布关联交易公告称,公司决定将其控股子公司上海房地产集团持有的上海瀛程置业90%转让给控股股东上海地产集团。

目前,这家公司主要负责位于上海华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加上此前中华企业高管变动等一系列举动,被视为是为即将揭开面纱的重组开道。

4日,负责中华企业重组的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受地产调控政策影响,短期内中华企业仍无法复牌。

而今年9月开始停牌的广电信息原系上海广电集团下属,2009年6月和广电电子(600602.SH)一起转让给同处上海的仪电控股。

由于后者拥有包括飞乐股份(600654.SH)、飞乐音响(600651.SH)和上海金陵(600621.SH)等壳资源,因此集团曾有过将收归囊中的两家公司出让一家壳资源的计划。

但近一个月来,关于百视通公司将借壳广电信息的消息充斥坊间。

作 为获得IPTV首张牌照的全国性播控平台,2008年2月,百视通网络电视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百视通网络”)在同方股份(600100.SH) 增资后,形成上海文广集团(后更名为“东方传媒集团”,即SMG)60%和同方股份40%的股权架构。SMG后将30%股权转让,同方股份成为第一大股 东。

但今年7月初,同方股份先将百视通网络股份中的4.63%,以9737万元转让给成都元泓创投,并表示将逐步退出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9月底,同方股份再次将持有14.7%的股权作价3.09亿元转让给SMG,后者成为百视通网络第一大股东。从两次转让看,百视通的全部股权价值约值21亿元。

10月底,SMG、上海诚贝投资、上海联合投资等公司以其持有的上海欢腾宽频信息、上海东方龙新媒体和上海东方宽频传播等公司股权约值7.07亿元,认购百视通网络新增股份,增资后,同方股份持股比例被稀释为15.466%,而SMG的控股地位更稳固。

若一切如预期,百视通最终借壳广电信息上市,如不采用缩股或资产置换等方式,百视通网络股东则以百视通100%股权认购广电信息近4亿股新增股份,但由于仪电控股依然持有上市公司近3亿股,因此最终这部分股权依然需要转让或者划转才能够实现SMG的控股目的。

此外,受益于迪士尼开工在即的消息刺激,浦东建设(600284.SH)、隧道股份(600820.SH)和上海建工(600170.SH)三家施工类公司近日逆势走强。

其实,上述三家公司中,除上海建工今年5月完成资产注入外,其余两家公司均存在资产注入预期。

今年三季报显示,豪赌上海国资重组的中邮基金下属三只产品合计持有浦东建设1493.51万股,约占流通盘的4.31%;而嘉实基金则在三季度大幅增仓隧道股份,包括嘉实稳健在内的3只产品,累计持有1625.03万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