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週高論(20120802)】全世界的富豪都去哪裡避稅?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233

(原文摘編)日前,麥肯錫前首席經濟學家詹姆斯·亨利稱:全球超級富豪利用跨國稅收制度之間的差異,在避稅港離岸藏匿價值至少21萬億美元甚至高達 32萬億美元的巨額財富。其中,四成半來自發展中國家和非西方富國,包括中國的1.189萬億美元、俄羅斯的8000億美元及韓國的7790億美元。

避稅港是一些小型島或缺乏天然資源的地區,具有高度信息保密性、沒有外匯管制、更不用承擔沉重的稅務負擔、避稅很方便等特點,以此吸引外國投資者在當地申請設立離岸公司。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瑞士和開曼群島。

瑞士早在1713年就制定了「禁止將客戶的信息透露給其他人」的銀行法,這是瑞士成為「世界金融的避難所」和避稅者天堂的堅實基礎。甚至連美國總統競選人都沒法逃過「在瑞士銀行擁有個人資產」這一明顯帶著「逃稅」標籤的質疑。

2012年7月,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被曝光在海外可能隱藏高達2.5億美元的資產。美國金融服務委員會的前顧問格雷格隨即發表質疑稱:「他 是在避免向美國繳納應繳的稅金嗎?他是在提防美元嗎?」對此,羅姆尼解釋,自己成功的經商經驗,讓他在扭轉蕭條的美國經濟方面能比奧巴馬做得更好。

開曼群島沒有個人或公司所得稅、淨財富稅、遺產稅或贈與稅,被稱為「國際避稅地」。目前,已經有8000只對沖基金在開曼群島註冊,該島人口數量與 對沖基金只數的比例為5︰6。此外,該島還是六百多家離岸銀行的聚集地。各國貨幣在此自由流通、外匯進出自由,外國人的資產所有權得到法律保護,交通設施 健全,現已成為西半球離岸融資業的最大中心。

除了在避稅港離岸藏匿財富之外,還有許多其他避稅的招數。如,2011年有1780名美國人放棄國籍。在Facebook即將IPO時,該公司聯合創始人愛德華多·薩維林在獲得屬於自己的數十億美元之前,放棄了美國國籍,以此使其大大減少了納稅額。

看來,一方是看上了肥羊的政府,另一方是不甘被多割肉的富人,遊戲將永無止境地進行下去。

【推薦理由】經濟合作 與發展組織2009年認定的「避稅天堂」和「其他金融中心」名單中,總共包括38個國家和地區。避稅港有兩重性。一是避稅港有比歐美主流國家還要大的金融 自由、更少的管制和稅收及嚴格保護產權,蕞爾小國,沒有多少人、沒有資源、沒有工業,那只好跟別國拼制度了。水往低處流,錢往自由的地方流,這是逼著別國 政府稅率別搞得太高啊,否則錢會長腳。二是避稅港所吸引流入的錢,一些是合法掙來的,主要目的是避稅;另一些是做官貪或販毒得來的不義之財,主要目的是洗 錢。在反洗錢上,瑞士比開曼群島做得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19

地方融資平台:哪裡圈錢?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833.html

最近看到中國的經濟數據不太理想,有不少呼喚第二個4萬億的呼聲。

大家可以回去看我在2009年發表的博文,其基本觀點,就是中國在2009年的4萬億打雞血,基本上只有3年有效期(正好2012年到期)。在這之後如何走下去,當時的建議就是靠政府的4萬億打基礎,然後在這個基礎平台上,需要靠民資來唱戲做主角。

週報中曾經呼籲給浙江資本尋找出路,也是出於這種考慮。

打雞血的好處,就是保住了增長,保住了就業,也就保住了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但是打雞血也有壞處,其中最大的壞處,就是金融系統的壞帳會增加。

當然這些壞帳的增加,不少是因為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靠土地抵押的方式,來解決城市發展的融資問題。

但是這條路子,又因為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瘋漲,而逼迫中央不得不出手來防止出現大泡沫,這個就對地方政府的負債壓力和現在融資的難度,形成了一個難解的結。

從中央目前開始打的小雞血動作,可以明顯看到有向中西部政策傾斜的趨勢。也就是中央的雞血多是在中部和西部的地區的基礎建設。

而作為內需的一個環節,我認為中國和海外的專家們的觀點,都可以說過於偏頗。用美國這樣的超級負債消費的比重,比如說70%的GDP來源於個人消費,顯然文化上與中國這樣的講求節儉的東亞文化格格不入。所以中國如果能夠到4050%的個人消費佔GDP比重,大概就是到了最大的極限,應該謝天謝地了。

而作為外貿的一個環節,本來就是以沿海經濟為主,對中西部來說,不是主業,因此發生在外部的歐洲危機和衰退,以及美國的經濟恢復乏力,都主要對沿海地區的經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現在的經濟三架馬車,出現的情況是:

內需,基本上發展速度比較合理,繼續快速推高的效果不會出現。

投資,中央的投資基本上是在中西部傾斜,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外貿,因為海外因素的影響,情況比較不理想,這個對沿海地區的打擊比較明顯。

這個時候,沿海地區在經濟下滑(潛在的社會不穩)的困境下,必然要自己捧起地方投資的法寶。所以最近我們看到以下的一些動作:

1.     廣東省提出的19條穩增長措施,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扭轉投資下滑

2.     浙江寧波的重大工業項目和戰略性新產業項目。

3.     江蘇南京的加快基礎建設。

其他的沿海地區地方政府,估計也有不少動作。

當然這樣的動作,其他中西部的政府也不會閒著,比如湖南長沙的、陝西西安的、整個河南的,整個山西的,都是拍胸脯,吹大牛,動不動就是多少多少萬億投資的計劃。

那麼在目前中央對金融系統看得比較緊的情況下,地方的融資平台從哪裡圈錢?

中西部省市,估計想圈的錢,還是以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國家銀行信貸為主。而東部沿海,民間富得流油,估計如何開放各種政府控制的領域,把民間資本弄進來折騰,是一個法子。

從政府融資的角度來講,估計以前靠土地未來增值收益和房地產開發的法子來融資不容易行得通,現在就必須換個法子,多管齊下。

1.  一個就是政府資產證券化,把政府的產業,以打包的方式,先組合再切割,就可以用證券的方式,賣出去融資。而證券的利息,就靠這些資產的日常收益來支付。

2.  一個就是城市建設之中,將基礎建設和相鄰土地打包開發,靠商業地產增值和未來的特許許可費(比如說機場、地鐵等等中的城市建設收費和商業牌照費等)作為債券發行的保證。

3.  一個就是開徵房產稅,和靠將近郊農業土地改變用途增值收取土地增值稅的方法。

估計象重慶那樣的金融創新和融資方法,在不少地方會偷偷出現。一旦有效,其他地方會一窩蜂的仿而效之。

總之,中國還沒有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估計中央不間斷的打幾次雞血,然後對地方政府的新投資衝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防止一哄而上,不要失控,估計還可以混幾年過去。

反正最後不行,還可以上軍事凱恩斯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21

中國的影子銀行在哪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a7pp.html

-在香港會計師公會的演講(9月21日)

...... 前面,我講了中國各級政府對小額貸款行業的過度而且愚蠢的監管。我認為,這些監管正在窒息這個行業的成長。

下面,我回答大家的第一個問題,中國的影子銀行究竟在哪裡?我的回答是,中國最大的影子銀行是信託投資公司,和銀行的千奇百怪的理財產品。這是金融體系中最大的風險。而小額貸款公司和民間借貸實在是小打小鬧,不值得一提。

據一項統計,中國的信託資產規模在2008年底只有1.2萬億。2011年底它幾乎上升到5萬億。今年6月末,它又漲到5.54萬億。這個速度大大超過整個金融系統資產的增長速度。銀信合作和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實際上也是把資金從左口袋轉到右口袋,變相提高利率。

為什麼如此猖獗??原因就在於利率管制。人民銀行給老百姓定的存款利率太低(遠低於通脹),然後,銀行即使再加了3-4個百分點的利差(雖然這個利差太 大,反映了銀行的低效率和暴利)之後的放款利率相應地還是太低。所以全國正規市場的資金價格太低,貸款需求被人為地刺激起來了,連低效率的項目也可以依靠 貸款並有利可圖。國有企業的爛項目和有關係的民營企業的投機項目佔用了大量信貸資金。那麼,普羅大眾只剩下三條路:付高息,走歪門,或者受飢餓。

付高息和走歪門當然主要是指信託公司和銀信合作。相比較,小額貸款公司和典當行的所有貸款加起來,不超過6000億元,相當於信託資產的九分之一以下。而 且,小額貸款公司和典當行的信貸資金基本上是股東的自有資金,放款決策也分散在6000多家單位,這跟危險的銀信合作完全不一樣。銀信合作使用的是"別人 的錢",爽多了,槓桿高多了,投資決策集中多了,風險也就大多了。

問題2:長期以來,政府一直鼓勵銀行支持中小企業。但是,為什麼越是鼓勵,中小企業的日子越艱難?
張化橋答:是啊!我也納悶。我看問題在制度。銀行高級經理們也是人,他們犯不著把中小企業貸款太當一回事,自找麻煩。如果我當行長,我也是一樣。銀行的成本結構,內部程序和態度很不適合於做中小企業貸款。當然,有些好銀行(比如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等)是例外。但是, 大家不要指望銀行大力推行中小企業貸款。

我覺得他們應該做批發業務,把資金批發給小額貸款公司,消費信貸公司,典當公司,租賃公司,農商行,等等。法規不允許的,修改法規就行了,不要作繭自縛。我們的很多法規是沒有經驗的官僚們拍腦袋弄出來的。雖然它們禍國殃民,但是修改起來還挺難的。

問題3:聽說很多小貸公司出了問題,政府決心加強監管。你怎麼看?
張化橋答:我一聽監管,就頭疼。小額貸款公司和典當行的股東們基本上是拿自己的錢放款。你監管部門在那裡著什麼急呢? 股東資金的比例高,負債率低,有什麼風險?出了問題,也只是茶杯裡的風暴。領導們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放到刀刃上。我認為,銀信合作只是一個大毒瘤,但根源在 利率管制。你解除了利率管制,毒瘤自然消失。

我認為,人民銀行必須加息,才能真正減息。什麼意思?大量的國企和大民企常年在資金池裡浸泡著。低利率鼓勵他們投資更多低效率的項目,浪費資金,加劇全社 會的資金短缺。所以中小企業就只好付出高息。換句話說,中小企業的高利息負擔是國企和大民企的低利率所導致的。人民銀行必須大幅提高基準利率,才能真正降 低中小企業負擔。


問題4:聽說中國的影子銀行的資金出路中進入房地產領域的比重很高。你怎麼看?
張化橋答:房地產行業有什麼不好?這是合理合法的生意。他們為千千萬萬龍的傳人蓋房子,何罪之有?政府今天把它當經濟的支柱,明天當罪人。我覺得很奇怪。

問題5:回頭看中國的這三十年,貧富差距拉大了。根源在哪裡?
張化橋答:除了貪污腐敗以外,根源在(1)利率管制等於存款人大大地補貼了一部分用信貸資金的人。(2)政府對股市的 發行通道的強勢管制和審批也變成了大眾補貼上市公司和大股東們(加PE)。(3)房地產的升浪是低利率和由此產生的信貸膨脹的產物。而信貸資源的分配不均 惡化了財富不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82

我在哪裡?

2012-10-01  TCW




可能有不少人和我一樣,感覺「外面人」和「家裡人」對自己的看法不太一樣。最近我突然想到:到底外面的我,還是家裡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呢?

過去我是這麼認為的:家裡的人不太了解我,他們不知道我有多大能耐,有多受尊重,有多少非等閒之輩常常「請教」於我……居然我講的話不聽,對我的態度不遜,不僅不向我請教,還常「指教」我,簡直完全錯過了擁有我這樣的「家人」的重點,當然損失的是他們。

直到最近我才看到,在外面的我,其實不夠真實,也不夠全面。出門在外與人交往,常帶著目的,不是別人有目的,就是自己有目的,只要任何一方有目的,彼此的對待就難免失真。就算雙方都沒目的,單純交往,畢竟人生交集淺,彼此承擔不深,因此顯露出的自己必不全面。

看清楚了在外面的我,不是真正的我,在家裡的才是,恍若大夢初醒,有如莊周夢蝶,醒來嚇出一身冷汗。原來自己一直認同的,只是個不全面的假我,家人眼中的 真我,卻自己看不見、也不承認。我還想起,曾經有一度覺得出差時住的酒店浴室燈光設計得好,照起鏡子來比較順眼,心情也愉悅,回家就覺得看鏡子裡的自己有 點「失真」,想請設計師來改一改呢。原來我是一個不願意看見自己的人,照鏡子不順眼,還想改鏡子呢。

我還想到,自己有時與人相交,深感心領神會、頗有知音難得的感受,是不是其實只是對方認同我而已?有些人我講話他聽不懂,讓我覺得他不了解我,其實也只是 他不認同我而已?我把認同誤當了解,把不認同視為誤解,因而不斷錯過看清自己的機會,越活越虛假,誤了自己的人生。我小時候覺得父母不了解我,上學後覺得 老師不了解我,上班後覺得老闆不了解我,結婚後覺得太太不了解我,做父親後覺得孩子不了解我……活到一大把年紀,才發現世上最不了解我的,居然就是自己。 真是汗顏啊!而這樣一個不了解自己的我,其實又哪能真正了解別人呢?

我自從發現自己這大毛病後,也發現周圍有不少人和我有類似的毛病。似乎這是一種時代流行病,而且越來越嚴重,嚴重到多數人都樂於淺交、怯於親近,活出一種 「遠交近攻」的生命狀態,到最後乾脆只在網上和陌生人交往,不和坐在對面的人說話。這樣下去,總有一天真、假人生糾纏交錯,沒人找得到真正的自己了。

有鑑及此,我也才明白,為什麼老祖宗的儒家修行,講究「由親及疏」。因為「這樣才是真的!」不是嗎?

(本專欄每兩週刊登一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17

價值投資的關鍵點在哪裡? william頭盔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2220806
價值投資的關鍵,不在投資上,更不在如何配置資產上,而是在認識清楚價值上。其實一旦我們真正搞清楚了價值,要投什麼是很自然的事,而且也不是什麼難事。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很自信地說這個投資沒有風險。巴菲特說,賺錢比花錢容易的多,就是這個意思。沒有風險的條件下,資產配置是很其次的東西,怎麼賺的錢比賺多少錢重要百倍。但問題是我們如何生出那雙智慧的眼睛看到價值!

價值投資最重要的就是對人的投資(論語雲「以人為本」),但很多人把方向搞到估值、搞到安全邊際等等,為什麼?原因就在於把價值投資的關鍵點放在「投資」上了,本末倒置了。

為何本末倒置?想要啊!想得啊!所以很多自以為是價值投資者,對「買的好」更關心,而對「買好的」卻沒有去更深刻地理解和研究,最終成了價值投機者。

人的事最難研究,所以價值投資最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21

小微貸款的基礎設施在哪裡?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clwz.html
- 在全國工商聯"小微企業研究中心"的發言,

謝謝大家讓我成為專家團的專家。汗顏啊!做了一年半的小額貸款,我發現有兩個問題。

(1)全國6000家小額貸款公司面臨著一個共同的挑戰。除了少數幾家小貸公司有像樣的IT設施,其它都是土法上馬,當然沒辦法做大業務。一個公司1-2億股本金,依靠手工能做多大?如果每家小貸公司都開發自己的IT系統,這就是6000個小兒全,全社會有多少重複勞動?我們可以共用一套中央系統嗎?我很想知道。

三個月前,德意志銀行呼籲全球的投資銀行共享IT和交易系統。這是英明的見解,雖然現在還沒有投行響應。投行的IT和交易系統是奇貴的,小貸公司的IT對於實力單薄的小貸公司來說,當然也很貴。

如果沒有像樣的IT,小貸公司就不能做千千萬萬的微小貸款,也就只好發放大額貸款,吃銀行的剩飯。小貸公司的放款利率(年息24%上下)大大高於銀行的貸款利率(8-9%),如何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

這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高風險的客戶到小貸公司,低風險的客戶到銀行。小貸公司由於承擔了高風險,資金成本高,負債率低(可惡的監管制度!),因此只好用高利率來維持。如此循環。我們小貸行業有可能自生自滅。難道這就是我們制度設計的險惡用心嗎?

(2)缺一個徵信系統。商業銀行可以用人民銀行的徵信系統。雖然這個系統有缺陷,但是遠遠好過沒有。現在,在多數省市,這個系統並沒有對小貸公司開放。在開放的省市,這個系統收取的使用費也是個門檻。這是歧視還是懲罰?我們小貸公司在審查客戶時,不知道客戶在其它地方有沒有貸款,有多少,過去的信譽如何。在同一個地區,每個小貸公司都在做重複勞動。

在美國,有3個大的,私有的,企業徵信局。也許,我們應該鼓勵私有部門做這樣的事?我最近在看這方面的材料。但我還完全是外行,希望行家指教。如果我弄得有點明白了,想領頭做這事兒,你們會不會當我的天使投資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50

創業公司CEO中,頂尖的10%贏在哪裡?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2/2493775.html

1 擅長找人,也擅長炒人

出色的 CEO 都是招人好手,這就意味著你得為了你的夢想和事業招來人,也得趕走人,尤其在看起來不太重要或者很冒險時。以前我曾經在一個 CEO 手下幹過,他很會招人,但是不會炒人。死定了的。

2 創立一種文化,而不單是一家公司

最好的 CEO(比如 Zappos 的 Tony)能夠構建一種文化,給每人一個使命,這樣就會在一堆爛公司中站出來。

3 傾聽,行動

許多 CEO 會告訴你他們在幹嘛,但是只有最好的才會去傾聽反饋,甚至依據這些反饋做出改變。這一點我要誇下 Flipboard 的老大 Mike McCue,他會告訴觀眾有哪些功能是他負責設計的。

4 夠堅韌

AirBnb 用了一千天時間才把生意弄轉,想想要是他們在第 999 天放棄了會如何?最好的 CEO 都會不斷的努力向前,即使所有事情都似乎在跟他們作對。

5 有願景

不消說,隨便一抓就有一大把不錯的 CEO,但是除非你可以創造出某個真正對人們有用的產品,要不然沒人會記得你。你能看到所有人都有穿戴式計算設備時的場景麼?我相信有些人可以,他們就是那些能帶來有趣產品的 CEO。

6 專注

我有個朋友,以前在 Steve 手下,他說 Steve 的牛逼之處就是,他手下的團隊不搞定特定任務就不准換其他的。

7 說話清楚

就是有很多人不會講好一個故事,讓大家都能記住。而 CEO 的職責就是給別人講述這家公司和產品的故事,那些最好的 CEO 正是精於此道的人。

8 理解客戶

最好的 CEO 打心裡明白自己的客戶想要什麼,即使是在做出一些反客戶的選擇時。

9 擅長說服別人

CEO 經常需要和不同利益群體的人打交道。消費者想要這個東西,投資者偏又不喜歡,怎麼辦呢?優秀的 CEO 總能找到辦法把別人說的心服口服,牽著別人的鼻子走。

可以加分的幾點有:

Nice

Steve 的確不怎麼 Nice,但是他在很多方面都是例外。人們會記住那些混蛋,儘量繞著他們,所以作為 CEO 還是不要太討人厭。

創造者

沒錯,就算你不是創造者也可以做 CEO,但是這麼做就有點逆流而上的意思了。好的 CEO 通常是那些可以寫寫代碼或者能夠用 3D 打印機做出一個全新設計的人。

正直

最好的 CEO 都是倖存者,如果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私下裡以不同面孔對人,是很難倖存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17

李開復:在哪裡創業與怎麼創業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2/2497896.html
去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在複製以往PC互聯網的成長,可今天它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移動的特質。

創業環境在最近兩三年有非常大的變動。

3年前,很多人不關心移動改變世界,但我們和其他公司在這方面下了賭注;2年前,更多人看到了這個領域的潛在機會;而在過去一年,有些公司開始開花結果。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挑戰,比如海外上市市場的冷卻,讓投資人更為謹慎,比如巨頭的介入,加大了創業成功的難度。但是,海外上市公司在2012年的成長正帶回投資人的信心,國內不少創業公司也已經達到千萬元級別的月收入,擁有海量用戶的產品正在崛起。

對於2013年的投資和創業環境,我還是抱樂觀態度,明年我們再來參加極客公園創新大會時,一定會有更多的創業者、投資人帶著微笑坐在這裡。

移動互聯網5大趨勢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在複製過去PC互聯網的成長。今天的移動互聯網,就像是2000年~2002年左右的PC互聯網,但是它還有移動的特質,發展也更快速,比當時PC互聯網的發展快3~5倍。

移動互聯網接下來的發展有5個比較大的趨勢:

第一,移動互聯網智能設備的數量今年可以向5億邁進,就像以前PC數量的增長,這會帶來巨大的機會。

第二,競爭越來越激烈。巨頭、大的互聯網公司會把更多的資源投入移動互聯網,同時更多的創業者在進入,同質化競爭愈加激烈,把別人的成功案例拿來改改已經不夠了。

第三,渠道整合。移動互聯網的渠道比較單一,主要依賴應用商店,渠道的增長沒有用戶和產品增長的速度快,這意味著創業者獲取流量的成本在增加,我相信接下來會有少數品牌渠道的出現,而流量和渠道的運營也會更精細化,而非之前的一次性下載。

第四,貨幣化的完善。虛擬貨幣的模式在遊戲行業已經基本成熟,讓我們欣慰的是,隨著多個千萬級移動應用的出現,非遊戲貨幣化模式發展得比想像中要快,一些國際品牌已經願意投放移動廣告了。

第五,數據化創業。之前不管我們創新的點子從哪裡來,基本都是精英創業的過程,剛開始做小規模運營,然後再在過程中分析用戶需求。但在大數據時代,創業者可以通過已有的公開數據挖掘用戶需求,找到創業方向。

哪些領域適合創業?

雖然已經有品牌廣告主願意投放移動廣告,移動廣告的發展沒有我們原本預測的那麼悲觀,但現在依舊不適合靠廣告盈利的移動互聯網創業。靠廣告賺錢的產品需要有巨大的用戶量,而如果有那麼大的用戶量,也就不用擔心拿不到投資了。

現在看起來,做大的社交平台的創業機會其實比較少,因為已經有幾個大平台存在了。但是小公司可以依賴這些平台快速獲取用戶,比如我們投資的啪啪,大家應該把大平台看做獲取市場和用戶的渠道。另一方面,在一些窄眾的垂直領域也許會有社交平台的創業機會存在。

今年,我們有可能會看到O2O領域的突破。這種突破可能發生在旅遊等特別有增值機會的行業,或者是另一些移動互聯網能夠改變的傳統領域,比如打車、訂餐甚至是推銷,這些領域不用太擔心巨頭的介入。如果誰有這些領域的專長或用戶源,是非常值得探索的。

企業級應用也是很重要的,在美國上市公司中,開發企業級應用的比開發消費級應用的要多。今天正在發展的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會不會帶來一些機會,打破以前國內企業不願意、不喜歡付費的局面?我很確定,在5~7年以後,中國會有非常多的企業級應用創業者。

創業者的放棄,投資人的放權

雖然我們都知道100個創業者中可能只有1個成功,但所有的創業者都會認為自己在那1%裡面。不過創業一段時間以後,他們會發現理想和現實的落差。造成這種落差,一方面是由於自己過於樂觀和自信,另一方面則來自於對行業思考的不成熟。行業轉變得太快,於是聰明人就會有很多新點子,這些點子要不要放棄?這種心態其實會帶來很多挑戰。

過去一年我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幫助創業者砍項目,勇於放棄其實是他們必須具備的能力。對於創業者來說,一定要抱有平和的心態,要善於調整,堅持和維持不是一個概念,當他們發現方向不對的時候,就要堅決做調整。當達不到指標時,他們需要冷靜的評估,嚴格地問自己為什麼沒達到指標,同時要對自己的執行力提出非常嚴格的要求。

在選擇投資人方面,創業者首先應該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欠缺什麼。過多創業者認為自己只需要錢,其他的都是附加價值,但是他拿到錢之後,往往會發現當自己走錯路時,沒有人來幫他糾正。所以錢不是唯一的需求,也不是最重要的需求。假如他認為自己的管理經驗不足,那麼就應該去尋找人脈很強的投資者來幫忙完善團隊。

另一方面,投資人跟創業者一樣,也必須在執著和放棄之間尋找平衡點。往往懂得很多的VC會強勢地告訴創業者該如何去做,我認為好的投資者是那些既能提供增值服務又懂得放權的,雙方彼此尊重,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跨屏領域有機會也有陷阱

從智能手機到平板電腦,移動互聯網已經崛起。大家都在猜想,下一個浪潮會不會發生在電視領域?跨屏會產生多大機會?我們有非常多的理由樂觀,也有不少的理由悲觀。

樂觀的理由很簡單。PC多了,互聯網崛起,智能手機多了,移動平台誕生,而現在大屏電視也多了起來,智能或超級電視領域的機會一定是巨大的。跟手機和PC一樣,電視也能聯網了,此外,電視屏幕還有自己的特性,它有非常標準的視頻體驗,能讓你觀看任何的電影和電視劇,它還是一個適合多人參與的家庭娛樂環境,這些都是很好的發展方向。

悲觀的原因是我們可能面臨著很多陷阱。如果PC互聯網公司來做,可能過多想著做一個工具;如果移動互聯網公司來做,可能會過多套用移動端的開發經驗;而如果是電視機生產廠商來做,他們可能又會陷入遙控器控制一切的思路中去。電視跟手機有著巨大差別,它是家庭的、多人的、輕互動的娛樂設備。同時還有另外一些挑戰需要解決,比如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怎麼看電視了,怎麼讓他們重新坐到電視屏幕前,比如如何解決製造成本外的內容成本問題,最後還有政策監管方面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我們對這個領域是非常看好的。我個人的看法是,蘋果用iPhone重寫了手機行業,我相信它還會用Apple TV重寫電視行業。Apple TV也許會有讓人一驚的完美體驗,一旦它流行起來,其他公司就能迅速跟進。一個行業巨頭的動作會印染一個產業

C2C(Copy To China)模式已經死亡,中國的互聯網年輕人應該用怎樣的方式更好地創業?從微信、微博、YY上,我們可以學到幾個精神:第一,創新是必要的,但不必每個地方都創新,可以從別的地方獲取靈感,然後結合起來;第二,一定要把用戶需求放在第一位,技術要找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用戶的「痛處」;第三,利用數據挖掘需求,而不僅僅是拍腦袋。這是產品經理們最需要理解的3種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78

搜索的藍海在哪裡?時效、實名與垂直 hnims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aa38260101b2fz.html

  當最近對於某官方搜索公司的評論充斥互聯網時,阿里的搜索悄然引起關注;此時不乏深諳行業底細的專業意見和一些隔岸觀火的戲謔。站在科技和商業觀察者的雙重視角,我一直想撰文漫談搜索市場的商業機會,即我們思想和眼光可及的藍海究竟在哪裡?百度、360、搜狗、即刻、盤古、阿里搜索還有一兩個我們不方便點名但是非常優秀的創業者,它們誰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模糊」中爆發出的明確需求

  讓故事從需求和用戶開始:今天大眾用戶的搜索需求最大特徵究竟是什麼?毫無疑問,答案是「模糊」。舉例:某用戶搜「布拉德皮特的妻子」,僅通過這些關鍵詞你無法判斷他要找的是安吉麗娜·朱莉,還是前妻安妮斯頓。

  早先有些自作聰明的搜索引擎總想玩弄用戶提供的關鍵詞,以證明自己智能——比如和ChinaDaily合作,甚至被克林頓推薦過的Accoona曾試圖通過關鍵詞猜出用戶背後的需求,最後該公司去向不明。僅看皮特的案例就可以否定這種模式。用戶都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定義Query,你又怎麼可能知道?

  再來一個更自我顛覆的問題,搜索用戶自身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答案:一群「注意力渙散」的人。未來要致力於搜索行業的學生上第一堂課就會學到這個假設。不多解釋,用一個案例說明:作為飛人的粉絲,你輸入了關鍵詞「喬丹」,結果百度出了性感的、曲線婀娜的「三版喬丹」,你會戳向哪裡?這不是注意力渙散是什麼?

  結論:「一群容易分神的、並且歸納不清自己需求的用戶和信息需求」最後被現代統計學和計算科學的創業者捕獲,誕生了當今最有含金量、高度排他的IT生意——搜索。

  紅海的邊界

  要找尋「藍海」首先要知道「紅海」的邊界在哪裡。仍然幻想自己可以和Google、百度正面交鋒的創業者要警惕這個邊界。這早就不是算法的問題。就算你一夜之間擁有了它們兩者的算法,你連走到海灘的機會都很小。這是一個金錢和硬件構築成的壁壘:為了支撐每天你這幾下點擊,這兩家公司發電量都夠得上十幾座巨型城市的需要。

  在哥倫比亞河下游的河岸上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的建築物利用河流落差先發電後散熱,同時解決了數據中心兩種最大的能耗,每日處理數十億次的搜索請求——這是Google今天的數據中心。在北歐有一些龐大的、布線精密、但是尚未起用的地下設施,這是Google未來的數據中心。

  此外,兩家公司都有巨大的人力團隊來保證搜索質量,抵禦各種攻擊遊戲規則的人。而你需要多大的投入和速度才能迅速爬得一樣高,去和他們面對面對話呢?

  互聯網檢索目的就是全網、全文,一個文檔一個單詞都不漏過。單從字面上就知道是一個高度排他性的生意。繼續在這個方向上從0到1地去發展難度可想而知。遺憾的是包括360、即刻等國內公司仍然想在這個領域正面衝擊。

  那麼真正被巨頭留下的機會在哪裡呢?

  時效背後的藍海

  相關性檢索最大的軟肋就是對於時效的判斷。這也是為什麼兩個巨頭都將新聞需求獨立出來。同樣以「布拉德皮特的妻子」為例,到今天Google相關性檢索結果第一頁中仍然是一大半關於「安吉麗娜·朱莉」,而另一半有關前妻「安妮斯頓」。

  為了滿足那些尋找朱莉最新消息的人,我們需要一種更注重時效的服務。這就是為什麼Google曾經和Twitter合作,提供精確的時效內容。在地中海南岸騷亂的時候,美國的兩個「國家寵兒」Google和Twitter聯手傳出了大量一線記者和當地社交媒體用戶的聲音,後者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說的自媒體。作為媒體編輯,我一度試圖使用這個服務來第一時間確定卡扎菲的生死、穆巴拉克的結局。但是,不要忘記,如果沒有Twitter,Google的這個服務就消失了。

  還需要更多的證據支持嗎?打開百度新聞並搜索,注意看頁面下方——那是新浪微博的搜索結果。是的,他們已開始合作!百度和新浪微博的聯手原理上和Google與Twitter的關係完全相同。這也正是即刻和盤古等團隊應該嘗試的差異化領域。誰能夠提供一個好用的即時檢索,那將是趟入藍海的先行者。

  至此,應該明白為什麼Jike.com叫「即刻」而不是「極客」了吧。不過遺憾的是,公司包括鄧亞萍在內的兩任CEO沒有把脫胎於日報資源的產品推向「即刻」,而是去克隆了「相關性檢索」的產品,衝向了那片紅海。

  還有一個站位更好的國內團隊,他們擁有新聞社的背景、最龐大的中文媒體團隊、以秒更新的獨家內容,他們甚至可以讓自己的即時內容優先進入自己的即時檢索——他們就是新華社的盤古。而且從盤古的首頁可以看出,他們比即刻更懂自己的基因優勢。但是,目前他們的有效內容遠遠不夠,也許身份決定他們會永遠缺乏足夠的內容源,因為他們遠離UGC和自媒體。

  這篇藍海屬於誰?那就要等待那些擁有充足可信的新聞資源,對時效理解準確,最懂自媒體,又能夠規避內容風險的產品團隊。

  人肉搜索的藍海

  在一個十幾人的研討會上,我曾目睹一位劍橋同仁展示了一個軟件作品,通過公共信息人肉出了與一位在場教授相關的人。當姓名不斷被羅列出來的時候,教授驚訝的表情至今難忘。當然最後他不得不打斷程序的運行,也許因為部分結果開始涉及他的隱私。

  谷歌在歷史上致勝的關鍵:用網頁相互引用的網狀關係實現了對網頁價值的判斷,極大提升了用戶體驗,即我們所知的PageRanking。留下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否可以用人際關係實現對於人的價值判斷呢?這也許可以叫「PeopleRanking」。

  如果你輸入「王濤」,不僅可以找到和你個人最近的那個王濤,還可以找到最具有大眾媒體價值的那個「王濤」,其中光是球類運動員就有3個。而在當前的搜索中,你可能一個都見不到,中國光是叫王濤估計就有15萬個,抵得上5個摩納哥的人口。這,當然就是潛在的商業機會,它也只留給那些可以把實名做得最大、最徹底的創業公司。在這一點上自暴自棄的開心網賣身騰訊日後會被證明是個極大的價值低估。

  作為一個高度規範化實名社區的臉譜一直攔阻Google進入,讓對方頭疼不已;而Google如此思念臉譜的內容,以至於最後自己決意投身SNS的情結也在於此。

  這背後還可以衍生出更多小生境,比如搜索和你最相關的實名UGC。舉例:婚慶是個不錯的市場,但是過來人都知道強大的點評網在婚紗攝影等小類別的非實名UGC已經被水軍沖得七零八落;一個用戶只要搜索出自己兩三個實名朋友關於婚紗攝影的真實點評就能產生自己一萬元左右的消費判斷,但是在點評網無法得到滿足。類似的還有旅遊,電影等,前者幾乎是空白,後者要看豆瓣。

  掘金垂直需求

  此外,還有很多專業需求可以成為藍海:司法、醫學領域的垂直檢索。這些價值隨文化環境不同而不同。前者在依賴判例的美國很有用,前不久自殺的天才亞倫就在此有過成功的產品;後者發展迅速,更多面向專業人士。

  類似想法在不同領域都存在機會:在中國,類似票務、商旅、房產等都有做得非常好、但是不足以獨踞市場的成功者,比如去哪兒和安居客等。上述這些如果加入PeopleRanking的維度,價值又將完全不同。這,也許會是後來者的超車機會。

  數字化的「齒輪」

  到最後,我再想像一下「搜索引擎」未來究竟會變成什麼樣?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忘掉Google、百度、360和搜狗等等。未來的搜索就如齒輪,是一個無處不在的工具。我們能說出身邊的齒輪在哪裡嗎?和大工業時代相比,人類機械已經不以裸露齒輪為性能強大的象徵。同理,未來優秀的搜索產品不一定具有搜索的具象;而上文羅列的思路連冰山一角都算不上。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簡單的、無差異的互相剋隆一定會失敗。最後誰能利用背後技術去實現一個顛覆傳統用戶體驗、有用且差異化的服務,就將是下一個藍海的發現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71

優酷將到哪裡去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grz5.html

 

2010年底優酷上市的時候,還是對其報以很大的熱情的,畢竟視頻流量第一的地位是不容小覷的,我也曾持有優酷,但很快就改變看法,僅僅把它當作一個交易對象了,多空都做,而且,最後盤點下來,是做空更賺錢!

 

我對優酷的看法發生改變,源於其上市不久優酷的核心人物古永鏘的一次訪談,為此我專門寫文章分析我在這個訪談中看到的失望,並與2011年1月發表在淘股吧上,那篇文章未能得到許多看客的認可,被認為是情緒之作,上週我看到關於優酷最新的一篇分析報導,遂把我的老文章扒出來,兩相對照一下,覺得寫的是浮躁了點,但今日的結果,確實在當時古永鏘的談話中就已經埋下了伏筆,足見對一個企業的發展而言,靈魂人物的認識和執行是多麼重要,今日把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再來看看,這個中國第一視頻將向何處去?

 

文一:

從古永鏘的訪談看到巨大的失望

作者:立春 2011年1月發表於淘股吧(有刪節)

 

雖然很看好樂視網,但我對優酷還是保有一分敬畏,畢竟在這個行業,流量第一還是具備了很好的優勢,資本市場的激動並非沒有道理,但是看了古永鏘的訪談,對此人非常失望;

1。傲慢和輕敵

古永鏘說:「這個行業只有第一和第二的故事,沒有第三名什麼事兒。」絕對的大謬也,可以說,在YOUTUBE模式下,這個論斷成立,但是在收費模式下,或者收費免費共存模式下,這個結論完全錯誤;他自己就是YOUTUBE模式的完全翻版和跟班,初期靠大量的影視盜版填充內容起家,現在不得已跟著別人也做起了收費,行業創新能力和意識大大落後,可能仗著自己是互聯網屆的元老吧,但是很遺憾,這個年輕的行業是絕對不可倚老和輕敵的,稍有懈怠,便被圍剿;

2。優酷是「hulu+ netflix」模式,做成了youtube的規模

這個簡直是一派胡言加,不管HULU還是NETFLIX,和優酷完全風馬牛不相關,在這麼重要的媒體訪談中嘴裡跑火車,有矇騙投資者之嫌疑,優酷是完全的YOUTUBE跟隨者和翻版,從古永鏘的訪談中可以看到他當初辦優酷的一些原始想法,根本就沒有「收費」「影視版權」這些提法,怎麼上市了以後變成別的模式了,而且這兩種模式在美國都是盈利的,優酷自詡為「hulu+netflix」模式,做成了youtube的規模,如果真是如此,優酷的股價要遠超NFLX,應該在200-300美元的位置上才對,這樣的一個CEO,對自己的企業如此含混不清的認識,投資本市場所好,不會有好結果;未來優酷的走向,變得含混不清;


3.盈利很容易?!

古永鏘:「開始的時候也糾結了一段時間。其實贏利不難。少買內容,少加服務器就能贏利,但這影響公司長遠發展。我們自己要有信心,把故事說圓,找到認可長期投資模式的投資者。」

這是一個資本投機者還是一個企業家呢?盈利不難,少買內容,少加服務器就行,這種自殺式的為了盈利的做法,很可能會被其真的用到實際的操作中去,目的是為了維持股價,但失去的絕對是廣袤的大市場和客戶,就好比一家上市公司說,做好報表不難啊,只要裁減一部分員工,少進原材料,減少投入,肯定會好看起來。。。。。。?暈!此人是斯坦福出來的麼?

古永鏘:「我們自己要有信心,把故事說圓」。

企業家是要做實事,還要高瞻遠矚,馬云很能講,但馬云真的不是在講故事,是在做實事,「把故事說圓」,那是投行的玩藝,出自一個管理企業的人之口,企業危險係數劇增!

4.三屏合一是未來的夢想?

古永鏘說2006年初創企業時就預言了三網融合,到了今天,整個訪談內容中看不出任何他在三網融合上面做了些什麼實質性的動作,反而訪談標題取名「三屏合一是未來的夢想」,現在是夢想嗎?不是吧,現在是實現夢想的關鍵時候啊,三屏合一的技術準備上,和廣電的合作模式上,在三屏內容的選擇和銜接上,以及取得一些重要准入牌照和資質上,有先見意識的企業早就作出佈局和實質性的產品了,他還在談夢想,相比之下,這種巨大的落後意識和行為,必將引發投資人的疏遠。。。。。

上個月老友「遠大前程」曾問我對優酷的看法,當時還對其保有一份嚴重關注的小心,這幾天在看到這份訪談之後,大大失望,這種企業的靈魂就是創業者自己,如果這個關鍵點上有什麼瑕疵的話,那是不能碰得,我也不主張就此去做空優酷,希望此文儘量保持客觀,但是說實話,非常失望!

5.求熱播劇是賠錢的?

古永鏘:「是的,購買版權的費用一直在升。但大家有一個誤解,我們做了很多估算,內容單價的提高,是低於我們的收入增長率的。我做兩個事,一個擴大購買內容的範圍,求全,而不只是求熱(播劇),求熱是賠錢的。我買更多體育、綜藝節目。二是快,2008年,我們都比電視台播出滯後90天左右,2009年《我的團長我的團》是7天時滯,現在我們所有都是一天後;」


熱播劇之所以「熱」,就是它能吸引眼球,吸引流量,而且熱播劇都是長視頻,和他買的更多體育,綜藝類節目吸引的客流是大不同的;古永鏘不是不知道熱播劇的魅力,但同時他也說對了一點,就是隨著版權費用的一路提升,買熱播劇的投資收益率大跌,這一點上,恰恰顯示了先行一步者的優勢所在,這個問題,對於掌控了網上播放首發權和分銷權的企業來說說,不但不成為劣勢,反而成為大大的優勢,尤其是,最近樂視打算今後在片中貼片廣告後再分銷,更是堪稱殺手鐧,此舉既提高了廣告收益,又凸顯把控版權的優勢,對於在這個問題上落後的同行來說,古永鏘在這裡沒有拿出戰勝對手的決策和更高的戰略戰術,把錢花在買綜藝體育節目上,不知道和電視台有什麼區別,和其他的視頻網站比起來有什麼優勢所在?

 

兩年之後,優酷股價相比初上市的輝煌大打折扣,在美國股市不斷創出歷史新高的今天,依然在低位徘徊,上週來自國際商報的一片分析文章對優酷的窘況做了分析,轉載如下:

 

文二:

 

優酷商業模式飽受質疑:業績糟糕股價探底

2013年03月22日17:05   來源:國際商報   

 

2013年3月,優酷宣佈併購土豆網迎來一週年,盈利依舊是優酷面臨的首要難題,在經歷了視頻行業瘋長和資本狂熱之後這一問題愈發明顯:業績連續糟糕,股價一再探底。

  近期,有投資人士指出,優酷正日益偏離其在上市時所拋售的「Hulu+Nexflix」商業模式,潛在風險越來越大。

  「一家獨大」和「馬太效應」許諾落空

  商業模式遭拷問

  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包含用戶價值和股東價值兩個圓環,而所謂的股東價值就是為股東帶來實實在在的利潤。

  眼下,優酷商業模式缺失了利潤的半圓。

  2010年12月,優酷以虧損800多萬元的狀況成功登陸紐交所。兩年後,據優酷3月1日最新發佈的2012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其虧損額度增至1.1億元,因業績未達華爾街分析師預期,當天優酷股價盤後大跌16%。

  優酷股價由2011年最高時每股近65美元下跌至目前的17多美元,包括優酷CEO古永鏘等管理層都受到了來自華爾街對其商業模式質疑的壓力。

  現實中,兩年前上市時古永鏘對資本方描繪的藍圖實現的並不理想,從而進一步削弱了投資人的信心。

  上市之時,優酷尚是小額虧損,當時給資本方畫了一張頗具前景的大餅:優酷是家互聯網電視公司,將Hulu與Netflix兩大模式結合,做到了Youtube規模。在馬太效應下,一家獨大,前景可期。

  Youtube在美國觀看人數第一,谷歌耗費16.5億美元才將之收購;Hulu推出當年便獲得9000萬美元收入,用只佔美國網絡視頻流量的1%,獲得該市場33%的廣告份額;Netflix則是美國視頻點播龍頭老大,流量佔到全美流量近20%。

  憑藉這「一家獨大」概念,優酷不斷融資,成功上市,買下土豆,獲得高收入,再大手筆投入。

  兩年多過去,騰訊視頻、百度旗下愛奇藝、搜狐視頻等大財團全力切入,一方面重金買斷內容,一方面通過qq、百度搜索、門戶等入口導入流量,在粘度、用戶覆蓋度上趕超優酷。

  國內調研機構易觀國際和國外數據諮詢機構HITWISE的數據均顯示,上市後優酷市場份額未按照預期上升,相反呈現萎縮態勢。按照HITWISE公佈的2012年7月的數據,優酷市佔份額同比由21.06%下降為20.03%;土豆網由15.08%下降為11.91%。優酷土豆的在線時長份額從40%下降到34%,處於被蠶食的下行區間。

  在問答網站知乎上,啟明創投合夥人胡斌稱,所謂商業模式就是怎麼賺錢。「互聯網公司你可以說前3-5年不會賺錢,只要用戶夠多服務夠好就行,但之後必須出來像樣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是企業的核心之本,一般投資人對公司的預期是3年時間。」一位投行人士和胡斌的見解相同。他強調,優酷上市2年多來連續虧損,其商業模式到了遭受投資人拷問的時刻

難贏最終棋局

  全球網絡視頻行業的商業模式大致分為UGC(用戶生成內容)模式、P2P模式和Hulu(正版視頻)模式以及Netflix(流媒體播放服務商)模式四種。

  Hulu運營方式是以正版、標清高質量的影視節目內容吸引用戶免費訪問網站,通過廣告獲得收入,這種模式秉持「與盜版絕緣」的理念,避免版權糾紛及法律風險;Netflix則以高清、超高清視頻節目吸引用戶直接為內容付費,而且連接有線電視、手機等多終端,其一開始就實現了盈利。

  優酷商業模式經歷了三個版本:初期是中國版YouTube,中期改為為UGC+Hulu模式,直到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則追逐概念描述為「Hulu+Netflix」。「優酷的商業模式是模式拼盤,主要立足UGC的Youtube模式,其和Hulu、Netflix是兩個東西。」土豆網一離職高管說,「所謂Hulu正版模式只是為了便於售賣廣告的一種姿態上的表示,即便上市後其也未曾真正清除掉版權訴訟頑疾。

  另據優酷財報顯示,優酷收入構成中9成為廣告,其直接向用戶點播收費業務(即Netflix模式)的收入不足1%。與Netflix相比,優酷正版資源有限。在中國免費的大環境下,Netflix模式也不太可能成為其一個大商業模式。

  Hulu自身陷入困境,Netflix收費模式在中國行不通,Yortube空有流量而難產生利潤。當所有的概念打完之後,優酷的模式一時陷入僵局。

  收入增長背後

  易觀國際分析師指出:正是優酷樂觀的收入增長掩蓋了其商業模式的缺陷:相對單一的收入結構、用戶可取代、廣告庫存有限、難以擺脫的版權訴訟、入口劣勢等,這些潛藏的商業風險一旦爆發,優酷模式的泡沫隨即破裂。

  優酷2012年第三季度收入從上季度3.8億元漲到4.8億元,增長1億元,但土豆網的收入卻由1.7億驟降到4700萬元,萎縮1.23億元。此外,優酷的廣告收入建立在入口上,在和百度旗下愛奇藝、騰訊視頻爭奪流量入口時,這一劣勢將讓優酷處於下風。

  國外分析師撰文稱,優酷的收入增長非常吸引人,但並不一定就能轉化成為投資機遇。此前,網絡股泡沫的破滅證明,營收與虧損的同時增長或者長期虧損,都不是可行的商業模式。

  最好的商業模式是在滿足用戶的一級需求時,把商業價值實現了,但優酷滿足用戶的內容需求可以被別家所取代,這大大降低了其模式的價值,也暴露出優酷商業模式在激烈競爭中將觸碰到天花板。

  面對潛在困境,優酷也試圖做出改變:發力視頻搜索搜庫和自制內容、併購土豆,並在2013年發力移動端視頻商業化。

  但這些舉措都是手段,並未給優酷的商業模式帶來實質性的轉變,優酷需要的是戰略思路調整。

  謝文說,優酷合併土豆仍不能解決商業模式問題。「在戰略上和長期內,併購沒有解決電視終端變為網絡終端後服務平台化的挑戰,也沒有解決與門戶類視頻服務的競爭能力問題。」

  在愛奇藝龔宇看來,視頻未來不能依賴現有的商業模式,「只有帶著社交基因、移動基因,視頻行業才會有大未來」。

  前有騰訊視頻、愛奇藝的大兵壓境,後有樂視網、優朋普樂等真正Netflix互聯網電視模式的分流,優酷要反思商業模式存在的問題,並醞釀相應對策。

 

綜上,我的看法是,優酷在視頻產業的發展上未能跳出過去門戶時代的互聯網思維定勢,在商業模式的定位上漂移不定,不知所以,收購土豆是一大敗筆,因為同質收購絕對是減法不是加法,從被收購後,土豆營收一落千丈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而土豆的王微順利套現成為目前最大的贏家,他今後可以經過沉澱和思考重新用殺回視頻產業,據說他將要致力的是內容生產方面的,說明他已經看到了更具發展潛力的東西;

 

優酷的麻煩在於對於今後的發展他幾乎已經陷在左右為難的沼澤地裡,已經造就的巨大產業不能不盡力維護,而維持下去盈利能力和盈利效率雙雙不給力,重起爐灶不可能,船大難掉頭,跟著別人搞正版和自制劇已經晚矣,因為內容製造不是一蹴而就的,相關人才隊伍建設週期很長,各項數據顯示優酷的市場佔有率正在被蠶食,儘管視頻產業整體發展的大潮會帶來相關企業的增長,但是正如優酷主帥古永鏘兩年前所說的:這個行業只有第一和第二的故事,沒有第三名什麼事兒是的,這句話在產業發展初期,誰也不能說出口,誰說誰先死,但是在產業發展中期,已經大致可以這麼說了,到了後期,就可以很大方的說了,但那時自有很多媒體出來說;

 

就目前的產業佈局和構架來推測,未來的第一第二,樂視網和騰訊視頻可能性更大,奇異甚至都危險,因為龔宇的只有帶著社交基因、移動基因,視頻行業才會有大未來這句話,也凸顯了他認識上的侷限,視頻的未來,是娛樂性、便利性、多屏全佔的覆蓋能力與百業交集的深度來決定的,什麼社交移動都是表面的東西,根本未能觸及核心,這種認識,加上百度霸主地位的搖動,都會給目前佔有入口優勢的奇異帶來未來發展的隱憂。

 

優酷上市之時,就已經做到了中國UGC的第一,UGC儘管有很多問題,但是堅持下去並非就毫無益處,畢竟這種存在模式對視頻產業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對優酷而言,今天仍然是把持著UGC第一的地位,關鍵在於他怎麼去挖掘,任何事情,只要堅持,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拓展,柳暗花明的境界就有可能會出現,網絡已經進入到自媒體時代,萬紫千紅的絢爛也只是剛開始,優酷如能夠悉心挖掘,完全有可能獨樹一幟,淘寶不就是創立了自商業新時代麼,優酷以這麼大的體量,再在跟隨與模式照搬的路子上這麼笨拙的走下去,未來之光只能是越來越暗淡的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