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18 16:06 編輯 放水技術哪家強?——評2000億SLF傳聞 作者:姜超、顧瀟嘯等 放水技術哪家強? 周五又傳出央媽偷偷摸摸放水的消息,各大媒體都稱是據外媒報道,是SLF還是PSL語焉不詳,放水數量倒是言之鑿鑿,包括數家股份制銀行,總額約2000億。
不少人恍然大悟,難怪國債期貨尾盤又大幅拉升,感情又有靈通人士提前知道了消息。本周國債TF一路高歌,債券牛市根本停不下來,央行又是降回購利率,又是SLF,要論這放水技術,誰能比的上呢?
不是說好了不放水了嗎?這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嗎?節操到哪里去了呢?債券市場牛氣沖天,不少上當受騙中途下車的小夥伴都忿忿不平,貨幣利率都降到2字打頭了,債券市場的利率低得都不認識了,城投債漲得都不像是融資平臺他爸生的了,央媽為啥還要發大水呢?
其實大家都誤解了央媽。
一、央媽需要節操嗎?錯!放水是央媽天生的使命! 要回答這個問題,大家得知道央媽從哪里來的。
美國成立的時候是沒有央媽的,美國央媽是後來才有的,稱後媽也不為過,不像中國央媽一直是親媽。美聯儲誕生於1913年。其誕生的原因是美國在1870至1910年間發生了8次嚴重的經濟危機,所以美國人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案》,成立了美聯儲。由此可見,美聯儲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經濟危機,放水是其與生俱來的使命。 觀察美聯儲成立以後100年的歷史,可以發現經濟周期和美聯儲的聯邦基金利率高度相關,在任何一次衰退發生後都可以觀察到美聯儲的大幅降息,其核心原因在於人類政府忍受不了經濟衰退,希望通過利率下降來刺激經濟複蘇。 在央媽誕生之前,如果發生了經濟衰退,企業會減少投資,老百姓會增加儲蓄,這個時候資金的供需就會慢慢好轉,利率會逐漸下降。等到利率低到一定程度,企業發現借錢投資重新有吸引力了,這個時候經濟慢慢就複蘇了。但是在央媽誕生以後,其神聖使命就是在經濟衰退後主動大幅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盡早複蘇。
縱觀所有國家以及中國的歷史,還從來沒有過經濟衰退而央媽不放水的,要不然也不會搞成全球零利率! 二、要問放水哪家強,長安街邊找央行?錯!放水最強的是美國的央媽! 怎麽評價放水的好壞,不能看過程。如果看過程,美國、日本、歐洲的央媽都放水到了零利率,而且日本零利率都快20年了。歐洲的央媽還發明了負利率,比美國央媽來的還刺激。
美國央媽實施了三輪QE、歐洲搞了LTRO現在又要搞TLTRO,日本發明了QE現在搞得是QQE,沒研究過的小夥伴看到這些名詞都暈菜了。相比之下,我們央媽只不過搞了搞SLF和PSL,而且一直都是偷偷摸摸遮遮掩掩,跟人家比放水那簡直就是毛毛雨。
但為什麽我們說是美國的央媽最會放水呢,因為人家放水有效,經濟複蘇了,完成了其神聖使命。而日本掙紮了20多年也沒有好起來,歐洲好像又要掉到坑里去了。中國經濟從07年見頂開始算下滑已經持續了7年,再滑下去時間就要創改革開放以後的歷史新紀錄了,但目前經濟好像也沒看到能見底企穩的跡象。
為啥美國央媽最會放水,因為人家水平高!同樣是QE,日本和歐洲都是央媽買國債,而人家美聯儲買的主要是MBS等信貸資產。買國債其實還是屬於降息的範疇,因為把長期國債的價格買上去,那麽長期利率就會降下去。因此QE買國債只是降息的延生,在短期利率降到零以後進一步降低長期利率,比如日本的10年期國債利率就被買到了0.5%。
但是買信貸資產和買國債是不一樣的,信貸資產屬於風險資產,因此美聯儲購買信貸資產是幫助美國的商業銀行改善資產質量,增加其信貸供給意願。簡單的說,歐洲和日本一直在降低各種利率,雖然可以刺激信貸需求,但由於房價下跌經濟衰退,銀行的資產壞掉了,銀行不願意放貸,所以日本90年代以後以及目前的歐洲信貸都是負增長。但是美國的銀行壞賬被美聯儲買走了,輕裝上陣,所以願意放貸款,美國的信貸增速在09年以後就轉正了,美國的經濟複蘇也是最好的。
所以去年日本搞的QQE允許日本央媽直接購買貸款,甚至信托和股票,這個才是安倍經濟學生效的核心。而現在歐洲最新版的TLTRO的核心目標也是允許歐央行除了貸款給商業銀行買國債之外,還可以貸款給商業銀行買信貸資產,但是受制於松散貨幣聯盟其購買數量低於預期。這也好理解,人家德國人允許歐央行買希臘的國債就不錯了,再讓歐央行去買希臘的貸款,殺了他估計也不願意,因此也肯定做不大。要知道當年美聯儲購買的信貸資產曾經要占到其總資產的一半左右,所以歐洲又開始做跳水運動了。
因此,美國央媽才是當之無愧的放水之王! 三、央媽只是定向寬松,絕對不會降息?錯!降息周期已經開始了! 理解了央媽誕生的神聖使命,看了美國、日本、歐洲的央媽表現,你就會明白世界上沒有不放水的央媽,只有不會放水的央媽。 有人會說?央媽一直在定向啊,又沒有降息,定向怎麽能叫放水呢?
其實是你不懂央媽,央媽的放水工具正在發生變化。 如果觀察下過去30年的經濟數據,基本上每次經濟陷入衰退期,央媽都會降息,遠的一輪是96年開始的,持續到02年,近的有兩輪,包括08年和12年。那麽這次為什麽不降息呢?不是沒降息,而是降息的工具發生了變化。
以前中國處於利率管制時代,所以央媽可以替商業銀行做決策,幫他們降低存貸款利率,所以以往央媽放水都是簡單粗暴,一目了然。
但現在中國處於利率市場化時期,貸款利率已經完全放開了,所以央媽沒法直接降貸款利率,因為商業銀行可以完全不聽。好比國慶期間憂國憂民的央媽就放開了房貸利率限制,但是實際調研下來根本沒有銀行打折,或者所謂的打折都有諸多附加條件,原因無他,利率成本太高了。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平均還在5%左右,銀行5年期存款利率上浮10%的成本也在5%以上,再考慮銀行的經營成本,房貸利率低於6%估計都不賺錢,所以6.5%的房貸基準利率頂多能打到9折、95折,7折只是個傳說。 所以中國央媽現在不是不想放水,而是沒有以前那麽好用的招了。那麽央媽該怎麽辦呢?就應該向放水之王美聯儲學習!
首先,美聯儲降息降的是聯邦基金利率,通俗的說等於中國的回購利率。回購利率屬於銀行向央行借錢的成本,而貸款利率屬於企業向銀行借錢的成本。一個是批發市場,一個是零售市場。所以如果把美聯儲作為我們的榜樣,那麽在中國利率市場化之後,央媽未來唯一能夠強有力控制的就是批發市場的回購利率。
如果把回購利率看做央媽新的基準利率,就可以發現降息周期已經開始了。從今年7月份第一次降息20bp,到9月、10月又各降了一次。如果有人告訴你美聯儲降了聯邦基金利率,那麽你肯定知道美國在降息。但如果我告訴大家央媽在降回購利率,很多人都不知道央媽在幹嘛,其實就是新的降息周期開始了,要不然國債期貨不會在7月份以後豎著漲,股市牛叉到對經濟跳水完全不敏感!
另外最新的SLF和PSL是想幹嘛呢?其實和美聯儲購買銀行的MBS信貸資產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經濟衰退房價下跌,銀行的資產普遍大幅惡化,這周媒體還在報道鋼貿重鎮佛山的銀行壞賬率在今年翻番了。壞賬上升以後,銀行肯定會惜貸,所以可以看到9月份的融資總量數據還在大幅萎縮,只有10000億,雖然信貸有8500億不少,但是信貸只占融資總量的一半,另一半的非信貸融資幾乎就沒了。而如果沒有融資輸血,經濟下行的風險就壓力山大!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次的2000億SLF要求銀行用自己的高等級債券或者優質信貸資產做抵押,這意味著以後商業銀行可以將自己的信貸資產向央行置換現金,未來如果央行降低要求,甚至商業銀行可以將壞掉的資產向央行置換現金資產,從而改善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增加其信貸供給能力。 從歷史看,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當時中國銀行體系整體壞賬率超過30%,個別年份甚至高達50%,後來之所以信貸和經濟持續好轉,也在於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銀行壞賬,而所有買壞賬的錢其實就來自於央行的再貸款。 所以在我們看來,目前中國央媽做得已經非常不錯了,學習美聯儲有模有樣,降息周期也開始了,QE也在做,而且根本停不下來! 四、央媽放水可以解決問題嗎?錯!央媽不是救世主! 央媽放水可以解決眼前的痛苦,縮短經濟衰退的時間,但對於長期的經濟增長潛力無能為力。經濟增長從長期看與貨幣無關,這個應該是個基本常識,不管學不學經濟學都能明白,只不過有時候身在局中容易忘記。
所以我們可以回到歷史去看,同樣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和日本的央行基準利率都進入到長期下降周期,但是美國經濟總量翻了三倍,而日本的GDP總量幾乎沒有變化。美國的股市從1000點漲到現在的16000點,日本的股市從40000點跌倒16000點。 所以,會放水的央媽是稱職的央媽,但央媽不是救世主! (作者供職於海通宏觀) |
得益於債券和外匯市場波動性的複活,大投行們交易收入普遍回升,而最大的贏家是高盛,與一年前相比,高盛的固定收益部門(FICC)的收入同比暴漲了74%至22億美元。這一增幅將美銀、摩根士丹利、花旗和摩根大通遠遠甩在了後面。
縱向來比,高盛今年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去年三季度FICC的收入同比下滑了44%。
但筆者想順著這一點通過自己的思路盡可能發散並詳盡的談談,即未來究竟是谷歌的,還是蘋果的?
Android: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蘋果與谷歌的未來對決必然首先要看iOS與Android兩款操作系統對於開發者的吸引程度與後續發展趨勢。而事實上這里面還有些歷史糾葛。谷歌前 CEO現任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於 2006~2009年8月三年間擔任蘋果董事。而當時的施密特具備兩種身份:既是谷歌的首席執行官又是蘋果董事會的董事。谷歌在2005年花5000萬美元收購 Android 後就一直在進行Android的原型機的研發。後來我們看到的Android 原型機當然與後來的 iPhone全觸屏機並無太大區別。之後,谷歌的 Android 系列手機攻城略迅速發展。
當然,這讓喬布斯十分震怒,他自然非常清楚施密特在其中的暗地推動作用,喬布斯和施密特也因此反目,喬布斯後來說:“我將用盡我生命的最後一口氣息,將不惜花掉蘋果存在銀行里的400億美元來糾正這件事。我要摧毀Android,因為它是一件偷來的產品。我願意對此發起一場核戰爭。”但隨著喬布斯因癌癥離世,庫克領導下的蘋果顯然已經無法完成喬布斯要消滅Android的遺願。用《反脆弱》一書的觀點來看的話,即Android在與iOS的長期對戰中,具備了強大的反脆弱力。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這句話應用於Android身上同樣合適。今天Android已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近80%的份額,谷歌現在以Android作為系統底層核心,把手機、汽車、穿戴、家電、筆記本等智能手機與相關智能硬件廣泛的連接起來,這是谷歌連接一切的核心。
iOS未來依賴於iPhone硬件的銷量 Android可通過軟件服務尋找值服務盈利點
我們再來看兩者軟件生態的布局。筆者認為,蘋果的軟件生態的優勢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要看對手是誰,與三星和當時的諾基亞相比,蘋果當然在軟件布局上有著絕對的優勢。但與谷歌相比,卻有可能略輸一籌,而且未來的差距會加大,蘋果的封閉體系決定其在軟件布局的時候,不能對硬件創新怠慢,甚至,用戶對蘋果硬件創新的期待要高於軟件創新。因為時尚感與高端品牌調性必然是首先最直觀的反應在蘋果硬件上。而蘋果的品牌溢價需要蘋果長期保持高端產品的定位,對於企業而言,很難保持在高端品牌的同時,還通過降低成本來提高盈利能力,而投入研發資源來推出利潤更高、性能更高硬件產品是保持蘋果競爭力的有效手段,那麽蘋果的軟肋就在於,隨著全球智能機技術成熟,硬件技術邊際效應遞減,智能機開始轉移到靠軟件的增值服務賺錢,硬件利潤空間被壓縮的情況下,而蘋果則需要長期維持硬件的高價格與高利潤,這個難度是可想而知。
而谷歌則不一樣。谷歌由互聯網平臺與軟件布局延伸至硬件,軟件與互聯網服務與平臺建設是其基因,而軟件與互聯網服務隨著時間越久則紮根越深生態鏈越完善,其核心優勢就越強悍。我們看到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幾乎已經連接了谷歌可以連接的硬件,包括手機、汽車、穿戴、家電、筆記本等,我們看到在I/O開發者大會上,谷歌就發布了八大新品,包括;Android Wear智能手表系統、車載系統Android Auto、Chromecast電視棒和Chromebook以及新一代操作系統Android L與Android TV應用程序、Google Fit健康管理平臺。谷歌可通過Android進而連接一切,通過谷歌搜索引擎的大數據優勢,掌控用戶基於硬件使用的各種數據進而轉化為更優的用戶體驗並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
而谷歌相對於蘋果的優勢還在於可以不依賴硬件盈利,比如基於推出的針對低價手機的Android One平臺,據說谷歌可以將目前Android手機的價格降低到100美元左右,這必然將那些尚在使用功能手機用戶也拉入到谷歌平臺。對於谷歌而言,互聯網和軟件生態是其天生的優勢基因,而硬件是輔助,不依賴硬件盈利是谷歌的互聯網基因決定的,依賴連接一切的布局,谷歌進而可找到軟件增值服務的盈利點。
因此隨著後續Android的體驗愈加完善,在摩爾定律與谷歌Android系統更完善的雙重壓力下,那麽蘋果高端手機價格將持續受到沖擊,屆時蘋果可能也將會面臨與三星同樣的危機,我們看到三星在目前智能手機硬件發展到頂端之後,橫向一體化的硬件供應鏈優勢逐漸消失,而三星的品牌價值也開始縮水,用戶會在在硬件體驗差不多的情況下,買一個價格與硬件配置方面性價比更高的國產手機。這也是國產手機可以在低端市場以性價比優勢強勢搶奪三星份額的原因。
在未來,如果蘋果硬件表現持續創新乏力,而Android系統體驗又越來越完善的情況下,蘋果將在外部競爭的壓力下,品牌溢價也或將面臨縮水,從另一個角度看,在未來,用戶又有什麽理由要買一個價格高企,但又與Android手機在軟硬件體驗差不多的蘋果手機呢?
iOS 對決Android:開放性生態體系穩固性與抗風險性更強,未來更有想象空間
蘋果在硬件上的高端屬性決定其必然依賴硬件作為盈利的最大來源,蘋果從一開始就被創始人喬布斯采取了一種相對封閉卻有比較完善的生態鏈布局。蘋果與生俱來的是硬件創新的基因,iOS系統與軟件布局是附在硬件上與用戶的核心連接點。很多人說iOS是蘋果的核心優勢,在系統體驗等方面超過Android,但是Android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必然伴隨著系統的完善與用戶體驗的持續提升。
我們看到,今年谷歌發布新一代Nexus 6,基本是頂配,再搭配隨同發布的Android L,看的出來谷歌卡位蘋果大屏iPhone 6 Plus的意味明顯。目前業界人士鄭峻有觀點認為:”從Android 4.0開始,谷歌就有意放慢了此前奔放而淩亂的開發速度,而開始沈澱打造Android的實際體驗。前年重新打造統一的Play Store商店,去年隨著Android 4.4推出新運行模式ART,今年通過Android L統一應用界面設計,可以看到谷歌在這方面的實際用心,試圖證明Android體驗並不一定比iPhone差。”
而筆者還看到一點,即谷歌Android後面有一幫小弟,全球的大多數軟件開發商與全球幾乎除蘋果之外的智能機廠商(三星、中華酷聯小米、HTC、OPPO、摩托羅拉等)都是依附於Android 系統,可以這麽認為,Android後面帶著一幫小弟在與iOS對戰。而Android系統的整體穩定性就在於,眾多手機廠商依附在Android操作系統,即便Android的主力品牌三星手機下滑,但必然有另外的廠商(中華酷聯小米等)崛起,因此,Android體系的硬件廠商的總能量與總實力可以保持恒定與基本平衡,這樣也保持Android的用戶量與軟件開發商的穩定性,進而保證了Android的穩定性。
而目前業界普遍的看法是,iPhone系統手機從iPhone5便開始表現創新乏力,到iPhone6推出大屏手機更為認為是一種追隨。而硬件技術與工藝持續表現創新乏力,必然讓粉絲預期不斷受挫,若未來iPhone硬件上持續平庸而導致銷量下滑,那麽iOS系統要依附於哪一款手機之上?換句話說,蘋果流暢易用的iOS系統也是蘋果除硬件創新之外的另一大殺手鐧,但iOS系統的封閉性決定其對iPhone系列手機具有高度依賴性,因此,iPhone硬件的受歡迎程度決定其操作系統與軟件布局的有效性,事實上,作為一家時尚科技公司的定位,蘋果硬件工藝的創新乏力將使得蘋果在魅力上大打扣折。
在喬布斯時代,依賴硬件創新與工藝設計帶來的品牌溢價可以與整個Android體系抗衡,在喬布斯之後,逐漸平庸的蘋果還能否扛得住谷歌的壓力則很難說,換句話說,谷歌背後是一個強大的軟硬一體的開放的生態,iOS背後則是一個軟硬一體的封閉的生態。而谷歌開放的生態也是由谷歌的互聯網開放的基因決定。而從分析看出,開放生態的健康性則優於封閉帝國。
收購策略:谷歌在探索下一次科技創新與入口 蘋果在融合加固已有優勢
再看收購策略,谷歌是以互聯網軟件、平臺、網絡服務為核心業務進而延伸到硬件布局,蘋果以以硬件為核心業務延伸到軟件生態布局;而後者則以互聯網軟件、平臺、網絡服務為核心業務進而延伸到硬件布局。事實上筆者之前也談過這種觀點,即以硬件為核心發展到軟件的布局風險性更高。這篇文章也會涉及這個觀點。首先來看,谷歌以軟件互聯網服務為核心往硬件領域的布局近年來有哪些亮點?
谷歌在2014年以高達30億美元機器人工程技術廠商波士頓動力、5億美元收購人工智能公司Deep Mind、32億美元收購智能家居公司Nest。谷歌的收購甚至擴充到生物性公司、太陽能公司等。另外,谷歌針對可穿戴設備(智能手表)又發布了Android Wear系統。我們看到,谷歌的收購策略涉及的領域包括機器人、增強現實、人工智能還有物聯網。意圖也非常明確:不斷探索下一次科技創新革命與入口。
再看蘋果近年的收購。在2014年,蘋果收購的公司具備典型代表性的包括以色列3D傳感技術公司PrimeSense、社交媒體分析公司Topsy、地圖應用公司Broadmap和雲筆記應用Catch、室內導航技術公司WiFiSlam、加拿大地圖數據公司Locationary、交通導航服務應用商HopStop、通訊芯片開發商Passif半導體、視頻推薦網站Matcha、公交應用開發商Embark和移動數據壓縮公司AlgoTrim等。
可以看出,蘋果涉及的收購的公司大多是涉及到小而美的軟件領域的公司。無論是針對視頻網站、社交媒體公司還是地圖應用公司又或者是針對流媒體音樂服務Beats的收購,蘋果的收購都是為了補齊自身在社交、地圖、音樂服務等方面的業務短板以及強化內容軟件生態進而推動硬件的銷量與市場占有率。那麽這所有的業務,都會融入iOS封閉生態圈之中,即融合已有優勢。
這也是有必然原因的,蘋果以硬件為盈利的核心,硬件上的技術創新大膽嘗試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用戶需求(比如蘋果大屏手機)已知的情況下,維持性創新相對更為穩妥與安全。目前來看,iOS系統相對完善,所以蘋果的收購策略相對而言不敢跨界太遠,小心翼翼有如履薄冰之感。另外,在摩爾定律之下,硬件發展到頂端後必然驅使蘋果打造強大的軟件生態與谷歌抗衡,這是順勢而為的必然之舉。
而這在目前蘋果的現狀可以反映出來,蘋果目前帶來更多的是維持性創新,而不是顛覆性創新。我們看到,iPhone6的20 納米CPU配合更大的電池針對續航提升做提升,針對iOS,蘋果展示了一系列軟件中心,整合了健康和健身數據。iPhone 6 Plue還添加了對光學防抖的支持。在新iPad身上,則比之前有更薄的機身(iPad Air 2比上一代薄18%),更好的屏幕(iPad Air 2),更好的處理器(采用蘋果公司的A8X處理器), iPad mini 3甚至在外觀沒變、屏幕沒變、配置沒變都沒變,唯一亮點在於新增Touch ID。蘋果精通維持性創新的門道,在發布會上針對每款新品帶來一個或幾個新特色功能大做文章已成為蘋果近幾次發布會的固有思路。
我們看到iPhone6與新iPad 在硬件上已經基本沒有太多亮眼的技術創新,更多的是功能上的小修小補。而維持性創新則意味著守成,這無疑也是蘋果的領路人庫克對自己的定位。庫克時代的蘋果,戰略核心開始漸漸有了不同,即圍繞iOS持續打造的封閉系統,而蘋果所做的一切均是為iOS封閉系統更加穩固以及資本市場對蘋果持續盈利能力的認可而不是探索下一次革命性的技術創新。
結語
回到之前的話題,蘋果如果在硬件表現為持續創新乏力,而Android系統與軟件生態上的體驗越來越完善,蘋果的生態將會變得脆弱,這決定軟件開發商與用戶更多倒向Android還是iOS。可以看出,布局未來或下一個科技創新點,蘋果無疑比谷歌更有壓力而且更加焦慮。
筆者同時認為,谷歌一大的優勢在於,可以不斷試錯。因為即便試錯,以搜索引擎為盈利與戰略核心的基礎業務也並不會動搖,這個邏輯也同樣可以對應到國內百度對於智能硬件廣泛的戰略布局策略。
而谷歌無論在智能硬件、未來科技或是智能手機硬件等領域的布局,即便無收成,谷歌在搜索引擎的核心業務也幾乎無人可撼動,從目前來看,Google的收購類似於一個環繞的星系形狀架構,外圍構建護城河,核心基地穩固之後,開始向外擴不斷擴殖,擴大疆域範圍與想象空間,各個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也非常明顯,基本上梳理出了一個難以顛覆的宏大帝國的基礎模型。因此谷歌探索新科技的步伐更為穩健與輕松,也並不執著於去針對短板的布局,並可有更多精力與時間來不斷投資布局智能硬件、生科技物公司、太陽能公司等,這麽來看,下一個入口與科技創新無疑更有可能會被步伐更為穩健,更具開放生態與科技探索精神的谷歌抓在手里,當初慧眼拿下Android,也證明了谷歌收購具備一定的前瞻性。
而蘋果與谷歌的野心都在於連接一切,這與國內BAT在戰略上其實也不謀而合。相對而言,蘋果連接一切的基礎在於硬件的銷量能否圈住更廣泛的用戶,因為蘋果硬件作為iOS系統的基石,硬件在用戶上的占有量是iOS系統連接一切的基礎,危機感更重焦慮更深也是必然。而前面提到,谷歌的Android體系的開放性,使得硬件廠商的總能量與總實力與總用戶可以保持恒定與基本平衡,而谷歌連接一切則在於Android系統為紐帶,谷歌搜索引擎搭建的互聯網平臺作為服務基礎,可將技術、服務、用戶開放給更廣泛的軟硬件廠商,基於本身的大數據與互聯網根深蒂固的技術、用戶、服務與平臺優勢,著眼於未來科技連接一切便有了更多想象空間,在未來,谷歌前景更為可期。
(並購咨詢排名:按已宣布交易價值總額排)
今年並購業務異常火爆,高盛並購交易業務老大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高盛僅本周獲得的兩筆收購業務的交易額就超過了1000億美元:制藥巨頭企業阿特維斯 (Actavis)擬660億美元收購肉毒桿菌藥物生產商 Allergan,全球第二大油服企業哈里伯頓(Halliburton)計劃以346億美元收購第三的貝克休斯( Baker Hughes )。
由於摩根士丹利無緣該兩筆業務,高盛進一步拉開了與這一多年老對手的差距。並購咨詢業務利潤豐厚,研究公司Dealogic預計僅這兩筆業務可為包括高盛在內的投行們帶來最高3億美元的收入。
今年並購交易的火爆程度是金融危機以來罕見的。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算上Actavis和Halliburton的收購,今年全球並購交易的總價值達到了3.1萬億美元,是2007年以來最高的一年。高盛已經從中賺取了17億美元。
盡管華爾街經歷了這些年的金融風暴和動蕩,但是像並購咨詢這樣的業務並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高盛今年在全球範圍內為價值達9350億美元的並購交易提供咨詢服務。
本周一宣布的這兩筆收購交易,美國銀行也分得了一杯羹。但是行業里的另一大巨頭摩根士丹利卻無緣任何一筆。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Allergan的現有股東、對沖基金大佬Ackman一直希望由自己持股的加拿大公司Valeant制藥和自己的對沖基金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出面收購。但如今這種可能已變得微乎其微。
摩根士丹利的不幸就在於當發現無法從Allergan手中爭取業務後,它轉向了Valeant。結果Valeant當不成收購方,摩根士丹利也就與該筆年內最大的並購業務失之交臂了。
禍不單行,剔除了Valeant這筆不太可能發生的並購後,摩根士丹利的排名已經落後於摩根大通。
與摩根士丹利一樣站錯了隊的還有加拿大皇家銀行(RBC)和巴克萊銀行。《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稱,包括它們在內的七家公司原本將為Valeant提供超過200億美元的融資用於收購Allergan,然後瓜分超過5億美元的報酬。
現在,取而代之的是摩根大通。Actavis周一發布的聲明顯示,摩根大通將為其收購Allergan提供近60%的資金。此外,它還是Actavis此次收購的唯一顧問。
Dealogic預計,摩根大通、高盛和美國銀行將共同瓜分該筆收購交易帶來的1.6-1.8億美元。
在Halliburton的收購交易中,瑞士信貸是當之無愧的大贏家。它是Halliburton的主要顧問,Dealogic預計Halliburton將為該收購服務支付1-1.2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央行上周五降息的“紅包”顯然已經讓A股股民笑開了懷,而對於國際投資者來說,感恩節當周交易哪些資產獲利的概率更高?歷史數據可能會帶來最好的答案。
根據美銀美林的數據顯示,1994年以來不同資產在感恩節當周的表現差異十分明顯。美國股市通常而言會在當周錄得最好的表現。黃金、布倫特原油上漲的概率也較大。美元整體強勢也十分普遍。不過美林強調,季節性因素上,12月一直是歐元最為強勁的一個月。並且目前市場做空歐元的規模已經異常強勁,因此他們對激進看空歐元持有保留意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2-6 09:58 編輯 A股成交量爆棚破萬億 哪家券商最受益 作者: 青川 周四,券商集體漲停的壯觀景象驚呆了所有人,但今天券商再度上演漲停潮,一大片人認為,券商股這種炒法已經到了沒有節操的地步,不過在我看來,這真的不算什麽(也許你不同意,拍磚請輕點),券商正在一個大風口上:註冊制的改革對於券商的投行業務會有重大影響;而ABS業務未來的巨大容量,也使得券商未來的業務充滿了想象;交易所對於”T+O”的表態,更是增加了對券商業績的聯想。如果說上面這些還是摸不著的預期,那麽火爆的交易量就是券商看得見、摸的著的實實在在利好,證券營業部排隊開戶,盛況空前;大媽攜買樓買黃金的錢爭相入場,都會給券商的業績帶來實質化的收益。 我就交易量的提升給各家券商收入的影響,做了一個簡單的測算,供大家參考: 1、交易量暴升,傭金收入將快速上升 2013年A股成交額達到463529億元,日均成交量1947億元,20家A股上市證券公司共取得401億元的經紀業務收入,2014年,剩下的交易日按照日均8000億計算,全年預計將達到684573億元,日均成交將達到2876億元,以2013年的比例計算預計19家券商的經紀收入將達到592.23億元,根據19家券商2014年3季度報以及10、11月營業收入的公布,預計2014年營業收入將達到1143億元,我們分別假設2015年的日均成交量達到4000、6000、8000、10000億元,其他業務按照正常25%左右增速。 ![]() 2、哪家券商最可能受益? 一旦牛市成為定局,那麽券商經紀收入的大幅度上升也將板上釘釘。但對於經紀業務的依賴程度度不同也會使得不同券商業績增長幅度不同,筆者列出了A股20家券商和在港上市的內地券商的經紀收入占比,其中華泰經紀收入占比最高,達到80.71%,最低的是宏源證券,36.79%。在此,選取其中兩家A+H股上市的券商以及招商證券做簡單的券商業績測算。標的為招商證券、海通證券、中信證券。 ![]() 從表1來看,招商證券經紀業務收入占比最大達到69.10%,海通和中信最低,分別為44.53%、40.58%。因此,不同量級的交易量對於三只股票的影響也會不同。其中占比較高的招商證券收入將更能從交易量放大的過程中受益,筆者也列出了不同量級交易量對於三家券商收入的影響。 ![]() 註1:2014年經紀收入根據2014年的營業收入根據三季度報表數據和各券商10月、11月公布的營業收入數據計算,12月份為10月、11月的平均數 註2:其他收入是除經紀收入之外的收入,假定增幅25%,(2013年和2014年券商的收入增幅均在25%以上) 以上的這些數據只是基於交易量的假設做出的一個推導,可能大家覺得仍然不夠支撐券商的牛市,但諸如ABS、IPO註冊制這些真的只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預期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中國的券商向來只存高遠,以世界級的頂級券商為追趕目標,因此,這些制度的改革也會在改革的大背景中加快落實,IPO註冊制2016年推出將是大概率事件,ABS業務法律程序上已經沒有障礙,只待市場放量,產品成型,而T+0,也是和國際接軌的必然。因此,誰若始終覺得這是券商在玩概念,那麽必將錯失這一波券商牛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