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法門:向前看 艾薩 Isaac Sofaer
|
|
投資與駕駛不同,假如你顧着望睹 後鏡,只會令你感到更加迷惘。你別無他選,只要找出最短程那條單程路,那裡便會為你帶來最大的利潤。這條單程路叫做「財務分析」,但在投資世界裡只有百分 之一的投資者懂得駛進那裡。
不過,即使你做了財務分析,這並不代表你不會虧蝕,因為這就是人生。股神畢菲特曾說過:「如果你不能承受五成損 失,你就不應該投資。」現時,即使虧蝕了百分之五,已經足夠令投資者膽戰心驚;但同時他們在樓市或外匯中,虧蝕了百分之二十五,卻無動於衷。股票以質取勝
你 可能認為,現時熊市當道,但投資在中國市場,卻是你唯一的選擇。請把時間花在研究中國的公司,而不要理會一些無關痛癢、浪費時間的財經新聞。閱讀一句有關 中國的研究,好過花一整天去看彭博的外國新聞報導。
你的投資組合裡面,不須有近百隻股票,也不須每日都做買賣。你只須投資在五至十隻中國最 好的股票已經足夠。你要記住,你不是去澳門賭大細,只要你做足功課,始終會有回報的。
你會發覺即使是在商場上叱咤風雲的商家,在股票市場上 也可能是傻瓜一名。買賣股票,千萬別跟一些沒有長線往績可循的人;又不要純粹因為一個聰明人買某一隻股票,你便跟着買入。要買,就買入你有研究過的股票, 然後加上小量的客觀分析。
不要短視
請把周期、利息、匯率忘掉。這些因素與股市運作實際關係不大。你投資在最好的股票上,就可 以一世自豪。除非你是一個貪心的人,又習慣虧蝕,否則不要把眼光放在那幾個月的時間,或是那一個幾毫的股價上。財務分析的好處是,你可以確定你的投資選 擇。當股市下挫,令你心亂如麻,但只要再重複翻看業績報告,發覺你投資的公司,根本沒有任何問題,那就不用沽出股票。很多時候,因為市況波動,你往往會 「豎起耳朵」聽消息,就是因為沒有好好分析財務報表,你根本不了解你持有的股票,更不知道為何你會買入這隻股票。睇報告唯一的缺點是,數字可能是堆砌出來 的。主席、董事局會想盡辦法瞞騙分析員,第一、二次或許會成功,但其把戲最終都會被揭穿。祝君好運!艾薩 [email protected]
艾 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 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
草根吴亚辉:向前一步是幸福
http://www.eeo.com.cn/2011/0929/212794.shtml
本刊见习记者 迟有雷 /文
老吴并不老,严格来说挺年轻。百游年轻的同事背后都悄悄叫他“吴叔叔”。
1981年,吴亚辉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小县城,他最大的梦想是走出去看看。 1998年,他考上了石家庄铁道学院,当时这个学校是包分配的。骨子里不安分的吴亚辉,没有选择这个老家的“铁饭碗”,“读到一半我就跑了”,吴亚辉辗转到西安翻译学院,过完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当时,离开老家对于吴亚辉来说就是种进步。走出去,是他潜意识里战胜自己的第一步。
没想到迈出了这第一步,紧接着是下一步。
不要铁饭碗
2002年,大学毕业后,吴亚辉被学校分配到上海。虽然嘴里说着“野鸡大学”,但心里还是挺感激学校。“学校还是不错的,将我分配到上海教育报刊社 旗下的成年就业杂志。”由于学的是英语,让他负责澳大利亚领事馆。这也让他有机会了解国外的情况,“当时想出国留学,但家里条件不好。”
出国梦想破碎了后,吴亚辉老老实实呆在杂志社,“事业单位也挺好,呆够三年,上面给解决上海户口。”
这种想法没有维持多久,老毛病又犯了。“感觉在上海呆着不舒服,恰逢胃不好,我想回西安。”这种当时打破常规的做法,被吴亚辉归结成“年轻时候的嚣张和冲动”。
第二次放弃“铁饭碗”后,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动机。“当年放弃了正规的大学,读了个野鸡大学,总觉得不正规。”这使他感觉底气不足,然后转化为自己的冲动。“脾气很嚣张,就要打破常规。”
2002年底,吴亚辉回到西安。花了2个月时间找工作。因为有在媒体实习的经历,让他进了《中国计算机报》。其间,有其它单位找过他,都被拒绝了。“因为我喜欢IT,柳传志和杨元庆是我的偶像。”
如愿以偿地进了《中国计算机报》,不安分的吴亚辉从编辑、销售,一路做到发行。“报纸的整套作业流程我都做过。”已是报社西安编辑部主任的他寻思, 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可玩的了。闲暇之余就和自己一个经常跑北京的同事聊天。“如今什么热?”他同事说,“互联网,一个是媒体,一个是网络游戏。”吴亚辉说: “媒体不想做了,那就去干网络游戏。”当时北京最好的网络游戏商是金山和目标软件。“因为这师哥是目标的忠实玩家,就推荐我去目标。”
2004年初,吴亚辉来到了目标软件,开始征战网络游戏。
征战网游
吴亚辉来到目标软件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市场策划
从媒体过来的老吴有一手好文笔,但还不知道游戏为何物。“你要了解游戏,不能光会写东西。”目标软件副总裁王莹劝诫他。
2004年,目标软件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游戏研发和运营商。不论是单机还是网游,在国内都是有高的地位。吴亚辉过来的时候正逢发行单机版《复活》。 “我都不知道什么是游戏,自己在那玩《秦殇》。后来,赶上目标上《天骄2》,王莹让他去熟悉《天骄1》。“我又开始玩《天骄1》。”就这样,吴亚辉开始慢 慢熟悉游戏,但除了会写稿,还是有点摸不着市场策划的门。
就在这个时候,吴亚辉遇到了自己的带头大哥——魏啸。
现任百游高级副总裁的魏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现代计算机》,同样做到编辑部主任。在一次采访时任金山副总裁的王峰时,萌生了跳槽的想法,随后去了金山。从PR经理一直到《剑侠情缘》的产品经理。2004年底,他来到目标软件做商务总监。
“我的经历和魏啸非常相似,只不过是他比我早了2年。”吴亚辉说。
从2004年到2007年,吴亚辉跟着魏啸经历了目标软件的上升期也看到了目标衰退的迹象。从《天骄2》、《傲世》到《凤舞天骄》,吴亚辉一步一步跟着走过来,无论是研发和运营。他都轻车熟路。然而目标的一个决定,让吴亚辉开始迷茫。
“目标开始转纯研发。”吴亚辉说。这个在当时市场看来不可思议。一方面盛大,九城这些靠着代理起家的公司正风生水起。另一方面,转型做研发,他们这帮做市场的将意味着“工作打折”。
2006年6月份,吴亚辉开始写博客。写的第二篇博客题为“青春不留白”。博客内容里写出了自己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在这段迷茫的日子里,认识了后来的老婆。“我在那段时间最大的收获。”
没过太久,他的带头大哥魏啸忽然有一天问他:“我要出去干一番事业,你来不来帮我。”吴亚辉二话没说,就和魏啸来到了百游。这是2007年初。
工作超人
来到百游,从零开始。
2007年8月,注册在广州的百游,把北京设为它的运营中心。吴亚辉跟着魏啸来后,迅速搭建市场班子,这才有了后面的同事叶安、张瑛、彭一鹏。据百 游前媒介经理张瑛回忆:“在百游,一个人能抵其它公司2个人干的活。不过也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而这种营造的氛围,在百游日后发展中大有益处。“每个人 都是抱着创业的心态去做事情,每个人都是百游的股东。”吴亚辉说。
自上到下的务实精神,让百游度过了初期难熬的日子。“2007年到2009年,百游不盈利,基本在砸钱,好歹熬住了。”这种务实不仅表现在业务上, 团队成员之间打交道也是没有等级概念。百游总裁林粤半开玩笑地说:“我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你们这帮人不把我当老板看。”这种尴尬网游巨人史玉柱也遇到过。不 过,只有纪学锋对他这样。在百游,每个人似乎都这样。
2009年,转机来了。
百游自主研发的《兽血沸腾》在7月份不删档内测之后,玩家最高同时在线8万人,加上迅雷联合运营的2万人数。在国内创下了10万人在线的成绩。在当 年,只有麒麟《成吉思汗》有这样的好成绩。而后者投入了千万推广成本为代价。同年,6月份台湾也上了《兽血沸腾》,最高1万人在线。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 刊:“港台能有1万人在线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人均消费能力普遍高于大陆。”
继《兽血沸腾》之后, 年底又推出了代理的第一款游戏《龙腾世界》。有趣的是,这款游戏是目标软件出品。“也许是当年大家知根知底,目标才放心将这款产品给我们做。”吴亚辉在之 前的采访中反复提及。2010年7月20日,《龙腾世界》公测当天是《兽血沸腾》当天人数的三倍。这个游戏也成了后来百游最赚钱的产品之一。
今年在单机市场的布局,让人看到百游市场运作独到的一面。先是《仙剑奇侠传5》过了百万销售量,近日又获得育碧大作《英雄无敌6》。除了工作,吴亚 辉说自己是个无趣的人。生活中没有啥爱好,1米8的个子,一个星期都不打一次篮球。自己的时间基本都放在了工作上,他颇感幸运的是自己当年找了女朋友,放 在现在,连找女朋友的时间都没有。
如今是助理总裁的吴亚辉更忙了。
一位消息灵通人士说:“百游开始走相关财务审计工作,冲击资本市场。”最近公司的一系列动作,暗示百游在筹备上市,极有可能登陆港市。
“现在特别淡定,不管什么时候上市,工作继续,生活依旧。”吴亚辉说。
桑德伯格:向前一步
|
|
臉譜公司首席運營官認為Facebook應專注于業已被證明的廣告模式,不會做電商,也無需追逐熱門概念如大數據和雲計算◎ 本刊記者 王姍姍 發自大連wangshanshan.blog.caixin.com 謝麗爾·桑德伯格(Sheryl San dberg)比照片上更漂亮。她身著豔紫色裙裝,富有動感的直發時而遮掩右側臉頰;轉過身看著你的時候,她的眼睛明亮,笑容親切。 我們在休息大廳相遇,她先發現了財新記者,主動過來打招呼,快樂地表示 “期待即將來臨的採訪” 。 我們一起走向電梯,沿途不斷有人要求與她合影。這位44歲的臉譜公司(Facebook)首席運營官,暢銷書 《向前一步》的作者,是今年夏季達沃斯會場上最風光的人物之一。這是臉譜公司創始人兼 CEO 馬克· 扎克伯格于去年對中國進行探路式訪問之後,這家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公司另一位重量級高管首次來華。 桑德伯格明確表示過此次不希望談及臉譜公司,更希望被中國公衆看作一本談論兩性平等話題的新書作者。這本新書以桑德伯格個人職業生涯為例證,講述男女兩性在機遇和社會認同上存在的各種不平等,在美國本土發行時被評論人視為 “職場女性的新宣言” 。 當然,誰都明白,桑德伯格的中國之行,怎麼可能只談自己的book 而不談 Facebook? 9月10日,一張桑德伯格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蔡名照的合影,被低調地發佈在國新辦官網的一篇新聞通稿內。桑德伯格臉上的笑容,很陽光、也很職業。訪問第一站的選擇是精心設計的,用心良苦。 “雙方就臉譜平台對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重要作用及合作事項等問題 進行了探討。國新辦二局局長武虹劍、九局局長劉正榮等陪同會見”——國新辦的新聞稿,中規中矩地描述了這家全球最大社交網站高管與中國網絡新聞監 管機構之間的首度交流。 次日,桑德伯格在大連接受了財新記者的獨家專訪,進一步突破了上述僅限于“新書”的溝通範疇。她總結了對臉譜的戰略定位: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專心做好平台;她認為現有的廣告模式已被證明足夠成功。 桑德伯格的很多觀點獨特而鮮明。 比如,對當下被業內視為技術大趨勢的那些熱門概念——大數據(Big Data)、雲計算(Cloud Computing) ,她堅定地說 “與我們無關” ,甚至毫不客氣地評價: “對大數據熱情萬丈的,大多是這個產業的局外人。 ”臉譜自2004年上線以來,從匯聚產品人氣到匯聚商業價值,在不斷給外界製造 “奇跡”感的同時,卻在戰略層面表現出 “穩紮穩打”和專注——讓外界看到其身上有種 “少年老成”的氣質。 這種矛盾景觀的根源,是由於這家典型的硅穀創業公司,擁有著一個極簡的“1+1”最高決策層結構:一個癡迷于產品,同時百忙之中還要抽時間死磕中文的天才少年 CEO,加上一個嚴重拉高團隊平均年齡,但有著非凡管理和銷售經驗的女COO。 “我一直被周圍人評價是一個 ‘愛管事’的女人。 ”說到此處,桑德伯格表情平靜,但語氣足以讓人聽出她的微微不悅。有關此類評價的回憶,顯然觸動了她的女權神經。 轉型 “管家婆” “我第一次見到馬克的時候,他跟照片上長得一模一樣。 ”桑德伯格以這句話為起點,向財新記者講述她與扎克伯格——這位比她年輕15歲的傳奇年輕人的合作經歷。 那是在一個朋友舉辦的聖誕節聚會上,他倆立在門廊前不知不覺地聊了一個小時。那時,桑德伯格正在考慮離開穀歌,期待新的挑戰。 而那時的扎克伯格,正面對著規模膨脹的公司架構,以及在商業拓展中暴露出的能力短板。他需要有人來幫助管理這個成長太快的團隊,好讓自己騰出手來做更有興趣的事。 “他是有點害羞,但他很體貼也很溫和, ”桑德伯格笑著說, “他絕對是一個訓練有素的IT 工程師,他真的非常喜歡談論產品。 ”那是2007的冬天,扎克伯格只有23 歲。 那年整個冬天,他倆都保持著奇特的“深夜聚餐”式的溝通,頻率多達“每周一兩次” 。每次都是扎克伯格拜訪桑德伯格的豪宅。桑德伯格甚至為這只“夜貓子”打破了多年來早睡的習慣。他們最愛交流的內容,聽起來匪夷所思——關於各自的信仰好惡以及人生使命。這些“高山流水”式的交往,最終促成了一個獨特的商業伙伴關係。 2008年3月,桑德伯格辭去穀歌副總裁一職,投奔年輕的扎克伯格,這一當時被視為不可理喻的瘋狂之舉,緣由盡在其中。 事實證明,桑德伯格的判斷明智、精准,她看懂了這個年輕人身上的獨特潛能。 “馬克從來不畏懼處理那些很要命的事。面對周圍人給予他的壓力,他自己依然能保持一種最好的狀態。他真的給我們很多啟發。 ”扎克伯格和桑德伯格在臉譜公司搭建了一個極簡的 “頂層權力架構” 。 “我們之間有很好的分工:他負責管理工程師團隊,親自參與產品研發,而我負責商業和團隊運營。盡管他也會幫我一些,但他主要精力還是集中在技術研發環節,這真的是他的興趣所在。 ”桑德伯格對財新記者說。 這種在簡單中自然平衡的模式,極度依賴領導者之間的默契。 就這樣,桑德伯格成為臉譜公司的“管家婆” 。她進入公司後所做的第一個重大貢獻,就是幫助這家年輕的公司從商業層面確立 “通過廣告模式實現流量變現”的正途。 奠定臉譜戰略模式 廣告模式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幫助臉譜公司在2009年首次實現年度盈利。 “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利用 Facebook 發佈廣告,把他們的產品和服務推薦給全球幾億臉譜的用戶。 ”桑德伯格強調,這種全球化的巨大商業價值,都是基於臉譜平台已經穩定獲取了一個龐大且粘性很強的用戶群。 “用戶每天泡在 Facebook 的時間很長,他們渴望實現的溝通,不僅是來自朋友圈,還包括他們正在使用的產品或服務。 ”桑德伯格解釋稱,廣告投放即基於這種投其所好的思路。 截至目前,臉譜公司用戶總數為 11.5億,移動月活躍用戶達到8.19億,同比增長51%。 目前,臉譜公司位於香港的辦公室負責與中國廣告主的業務對接。雖然不願透露具體數據,但桑德伯格對財新記者表示, “中國市場的業績一直在增長。 ”2012年5月18日,臉譜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為每股38美元,以1040億美元的總市值,成為美國有史以來 IPO 市值最大的公司,當時瞬間跳上全美上市企業規模排行榜第23位,甚至超過了老牌科技公司思科和另一個互聯網神話製造者——亞馬遜。 巔峰險峻。很快,臉譜的股價破發,上市四個月,股價一路跌至“腰斬” ,市值縮水一半。當臉譜在2012年8月推出移動端廣告時,投資人卻抱怨遺誤戰機。 直到2013年7月,投資人重新在臉譜的二季度財報中看到了令他們眼睛放光的數據: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3%,至18.1億美元,而公司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廣告投放收入在單季廣告總收入中的占比,已上升至41%;獲淨利3.33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淨虧損 1.57億美元。 在移動廣告銷售業績增長強勁的利好刺激下,臉譜于7月31日重回發行價,繼續一路向上。 “我對股價不關心。 ”桑德伯格說。她否認過去一年在 COO 位置上承受了來自資本市場的巨大壓力。 “運營一家上市公司,你收到最好的建議就是——不要太介意股價的波動,要專注于業務本身。 ”桑德伯格說,自己最關注的是 “多少用戶在使用我們的網站” ,以及業務收入增長的情況,“你要相信市場總有一天會認同你所創造出的價值” 。 桑德伯格表示,臉譜永遠是一個平台型產品, “我們不會直接參與電子商務,直接賣東西,電商可以在我們的平台上投放廣告。 ”盡管財報顯示,廣告收入與支付及其他業務收入在總收入占比,呈此消彼長的緩慢趨勢。但桑德伯格強調,臉譜 不需要把盈利模式擴展到電商領域,因為“現有的廣告模式已經非常成功和有效。現在那些全球最大的廣告主都在使用Facebook,所有廣告形式你都可以在Facebook上看到” 。 男權世界的女權鬥士 現年44歲的桑德伯格,生于一個猶太人家庭。1991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經濟學專業,之後入哈佛商學院獲 MBA學位。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導師勞倫斯·薩默斯的研究助理。每接受一個研究課題,她不會選擇將自己扔在圖書館死命檢索資料,而是更願意直接向專家請教,從聊天中尋找答案。桑德伯格從中展露出了通過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 桑德伯格從哈佛商學院畢業僅一年,就成為美國財政部長辦公室主任。 薩默斯的賞識至關重要,他當時擔任常務副財長,與財長魯賓合作無間,數年之後,薩默斯接任了財長。 按慣常經驗,這樣一個善於人際溝通,已熟稔政治文化的桑德伯格,會順理成章地走上政治“新星”之路。她令人意外地選擇告別華盛頓,投奔硅穀。 2001年,桑德伯格被時任穀歌(Google)CEO的艾里特·施密特看中,進入穀歌管理層,負責組建銷售團隊和公司運營。七年後,她又從穀歌離職,進入了尚且看不到盈利曙光的臉譜,重整這個因運營經驗稚嫩而一度被人們戲 稱為 “兄弟會”的大學生創業公司。 現在,臉譜公司已從桑德伯格加入時的幾百人,壯大至接近5000人。 “我感覺每一次變化,都會比前一個階段承擔更多的責任。在這樣一種漸進的過程中,你會越來越有一種信念:我們要始終拿出 ‘最好的自己’來面對我們的工作。 ”桑德伯格對財新記者如是說。 在《向前一步》這本書的前言中,桑德伯格寫到: “致我的父母,他們讓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致我的丈夫,他讓一切變成可能。 ”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並通過行動將一切變成可能——這其實也是硅穀文化的核心所在。 但在桑德伯格看來,硅穀仍是一個“男權世界” ,一如20年前她身處的華盛頓,乃至更早前就讀的哈佛大學商學院。無論仕途、商場還是學界,她都敏感地體會到了女性的弱勢,比平常女人更渴望呼吸 “平等”的空氣。 桑德伯格對女性合理權益的關注始于大學期間,她當時組建了一個名為“經濟與政府中的女性”的社團,鼓勵更多的女性研修政治和經濟類學科。她呼籲拋卻性別歧視,鼓勵女性主動走向“談判桌” ,與男性平視彼此,交換觀點。 “在 ‘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和‘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之間,你更希望自己成為哪一種?我的答案是兩個都想要。 ”桑德伯格對財新記者坦率地說,從根本上,她其實希望 “作為女性可以不要被問到這樣的選擇題” 。 從2011年起,桑德伯格開始在一些演講場合更多地討論女性在商業社會的公平待遇問題。後來,她決定乾脆寫一本書來闡述自己的想法。 “我想呼籲的正是 ‘男人可以同時擁有兩樣,為什麼女人就必須要選擇?’ ”現在,那些但凡存在性別傾向的提問,哪怕關懷性的,或是尋求建設性意見的提問,都在激發著桑德伯格改變世界固有觀念的勇氣。 “我們沒有把婦女和領導力結合起來, ‘男性才有決斷力’的認知,是一個全球性的文化特點。 ”在她看來,女性迄今未能在社會各界發揮足夠作用,而要改變現狀,則需從政府、機構,也包括女性本身,同時做出努力。 她認為,第一步要解決的,是 “面對”的問題。 “在我們的團隊中,我們非常公開地討論性別問題。我們絕不假裝處在一種男女平等的局面。但我們都知道,婦女在各界的領導層中並沒有被公平對待,這在世界上大多數地方都是個敏感話題,大家都對此保持緘默。 ”桑德伯格也在努力地讓自己成為一個成功的示範——對外,既能在男權文化盛行的環境下縱橫捭闔,有所建樹;對內,又是稱職的 “為人妻、為人母”的女性角色。 “在我的兒女的心目中,我的形象非常簡單——我就是媽媽。這種狀態已經足夠美妙了,我感覺自己非常幸運。 ”當採訪話題從工作轉向家庭,寥寥數語 間,桑德伯格明亮的眼睛里,泛起了些許淚光。 顯然,她並不想刻意地斂藏作為女人、作為兩個孩子母親的那一份柔軟的內心。 |
新華網發文力挺股市:規範兩融 牛市健康向前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76
周二,新華網發表了題為《規範融資融券,讓牛市更加健康地向前走》的文章,認為證監會在周一盤後的解讀為暴跌中的股市吃了“定心丸”,市場有望企穩回升,平穩運行。

上周五,證監會出手打擊違規資金進入股市,暫停中信、海通、國泰君安新開融資融券賬戶三個月,並對民生、廣州、招商等九家券商采取行政監管措施。此外,證監會表示要加強對融資監管,加大現場檢查和處罰力度。
同日,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擬對銀行委托貸款嚴格管理,明確商業銀行對委托貸款不承擔信用風險,對資金來源及用途做出具體限制,禁止將銀行授信資金作為委托貸款資金來源。
證監會、銀監會齊出手,給前進中的股市來了個“急剎車”。周一,滬指盤中暴跌逾8%,股指期貨有史以來首次跌停。大盤所有板塊全線下跌,銀行、證券、保險集體跌停。煤炭、石油板塊跌幅超過9%。兩市超過2000只股票下跌,近120只股票跌停。
面對市場哀嚎遍野,證監會似乎感受到了“壓力”。當天晚上,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周五對12家違規券商采取行政監管措施旨在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融資業務規範發展,不存在監管部門聯合打壓股市的情況。此外,資產低於50萬元的融資融券賬戶不會被強行平倉。
針對監管機構的兩枚“重磅炸彈”,新華網在文章中稱:
監管層對風險較高的融資融券加強監管有其必要性,尤其在市場出現快漲快跌時,整治違法行為,警示券商更是正當其時。
期待有質量的牛市,2014年在新“國九條”的指導下,中國資本市場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相信在改革的驅動下,A股市場會繼續走牛。
監管應精準發力,在藝術性、細節性下功夫,減少市場誤讀,讓市場更加健康運行,更好地保護廣大投資者。
去年下半年,經歷了數年沈寂,受改革紅利推動,A股終於爆發。11月21日,中國央行時隔兩年再度降息,刺激A股加速上揚。在牛市的號角下,12月5日,A股成交超1萬億元,創中國證券市場歷史新紀錄。12月19日,滬深兩市融資余額首次突破1萬億元,也使得這波行情被稱為“杠桿上的牛市”。
針對“杠桿牛市”,新華網自1月5日起四天連發四文,分別為《之一:投資者為何“虧也心慌,賺也心慌”》,《之二:券商切莫把兩融風險教育當兒戲》,《之三:投資者如何適應杠桿市場?》,《之四:加強灰色地帶監管,且行且珍惜》,警示高杠桿環境下市場可能的風險,呼籲對灰色入市資金加強監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馬克·紮克伯格:使命感能讓你更加專註、用心並向前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views/2015/1024/152494.shtml
導讀 : 在演講中,紮克伯格用3個故事來分享自己創業的心路歷程。
i黑馬訊 10月24日消息,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今日來到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發表中文演講。在演講中,紮克伯格用3個故事來分享自己創業的心路歷程。
以下為紮克伯格演講全文:
清華是個非常好的大學;這里的學生們正在創造很多重要和創新的東西;你們是未來的科技,商業,及其他行業的領導者。今天我想討論改變世界的話題。很多人會告訴你怎麽創立企業,怎麽解決問題。今天我想關註一個不一樣的問題。不是“怎麽去創立”,而是“為什麽創立“。這就是使命的本職。今天我想告訴你三個故事。就三個故事。
當你有使命,它會讓你更專註
2004年,我創立了Facebook,因為我覺得能在網上和人連接是非常重要的。那時候,互聯網上有很多網站,你差不多可以找到所有的東西:新聞、音樂、書、電影、買東西,可是沒有服務幫我們找到生活上最重要的東西:人。
人是我們生活最重要的東西。請大家看看這個房間,你們看到了什麽?不是這個桌子,這個椅子,而你關註的是人。這是人類的特點。每個人都想跟他們的朋友和家人聯系。當我們可以分享和聯系,生活會變得更好。當我們分享和聯系我們可以和家人和朋友有更好的關系。我們的企業更強大是因為可以和客戶有更好的溝通;社會也會變得更強大是因為我們知道得更多。當我創立Facebook的時候,我不是要創立一個公司。我想要解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想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當我看到中國的公司,像阿里巴巴和小米,我看到了一樣的故事。當你有使命,它會讓你更專註。
中國有一句話我覺得很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我第二個故事是關於“用心” 。如果你有了使命,你不需要有完整的計劃,往前走吧!你只需要更多用心。
我在哈佛大學的時候,我和我朋友每天晚上吃比薩,討論未來。在我們推出Facebook的第一版時,我記得我們非常高興,我們的產品把學生連接起來了,當時,我們想,總有一天會有人創造連接世界的產品。
有趣的是我沒想到我可能會建立這個連接世界的產品。我只是一個大學生。我覺得一個大公司,像微軟或谷歌會開發這個產品。他們有好幾千的工程師和上億的用戶。他們應該開發國際社交網絡。但是,他們為什麽沒做?我常常想這個問題。我們只是大學生,我們沒有計劃,我們沒有資源。我們是怎麽創造出這個擁有十五億人以上、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社區的?我們只是更“用心”。
在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人會說新的想法不會成功。我們面對過好多問題,改變過好多次。我們開始只是一個服務美國學生的小產品。一開始的時候,有人說:“Facebook只是給學生用的,所以它永遠不會是重要的。” 可是我們繼續前進,終於,我們把Facebook開放給所有人。後來,又有人說:“好,現在別人也用了Facebook,但是他們很快就不會再用它。”可是我們還是繼續。人們繼續用它,是因為人跟人連接是很重要的。然後有人說:“可能他在美國有用,但他不會在其他國家有用”。可是我們還是繼續。擴大到世界其他國家。有人說:“社交媒體永遠不會賺錢”。可是我們還是繼續。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企業。然後有人在說:“人們不會在手機上用Facebook”。可是我們還是繼續。今天我們成立了移動為中心的公司。
當時,我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沒有人知道。我們能繼續是因為我們用心。很多公司在創造社交媒體,但是他們害怕這些問題。我們相信,社交媒體和鏈接世界是重要的。我們相信,雖然我們不知道每個答案,但我們還可以繼續幫助人們,鏈接人們。我們只是更用心。我們一直在努力,現在十五億人在用Facebook。不要因為要改變,就放棄。中國有一句話我覺得很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一直努力,你會改變世界。
“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整個計劃,但是如果我們幫助人們,未來,我們也會獲益”
我第三個故事是關於向前看。馬雲說過一句話我很喜歡:“和15年前比, 我們很大;但和15年後比,我們還是個嬰兒。”為了重要的使命,你了解的更多,你也會覺得要做的事情更多。十年前,我們的目標是連接十億人。因為以前沒有互聯網企業做到過, 所以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目標。當我們達到了這個目標,我們開始明白十億只是一個數字,我們真的目標是連接世界上的每個人。這難多了。世界上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沒有互聯網。把他們連接起來,我們必須擴大整個互聯網。
要做到這個,我們要解決很多的問題。超過十億人不住在網絡附近。所以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技術——像衛星和飛機,把他們連接起來。 超過十億人沒有錢上互聯網, 所以我們需要讓互聯網更便宜。 大約二十億的人沒有用過電腦或互聯網,所以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方案,幫助他們連接起來。三年前,我們成立Internet.Org,去擴大互聯網。我跟我們的董事會說, 我覺得我們要花十億多美元。他們問我: 這個東西怎麽賺錢?我告訴他們: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鏈接人是我們的使命,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向前看,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整個計劃,但是如果我們幫助人們,未來,我們也會獲益。這就是向前看的意思。每走一步,你可以創造新的東西。以前你覺得是不可能的,現在就可能。現在你面對非常難的挑戰,你努力,也會解決這些挑戰。請一直向前看。
中國歷史是一直創新的。中國給了世界四大發明:造紙,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學習對創新最重要。在清華,你們有很好的學習機會,這些機會會幫助你們有美好的未來。
幾年前,我的妻子, Priscilla, 在一個北京的醫院學習。她選擇北京,因為她想要在中國,和非常好的老師學習。我的中文很糟糕,但是我還是很喜歡學習中文。你多學習會在生活里創新,也會在工作上創新。在你開始做之前,不要只問自己怎麽做。要問自己:為什麽做?你應該相信你的使命。解決重要問題。要用心。不要放棄,要一直向前看。你們可以成為全球領導者,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可以用互聯網影響全世界。
我非常興奮今天在這里可以和清華學生,和線上的朋友交流。多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們一起來連接世界。
版權聲明:
本文整理自馬克·紮克伯格在清華經管學院的演講,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清華演講:關於使命、用心和向前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1857.html
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清華演講:關於使命、用心和向前看
一財網 劉佳 2015-10-25 10:07:00
馬克·紮克伯格作為清華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用中文為學生授課,並且講了三個故事分享了自己為什麽創立Facebook。
一年前,身穿灰色短袖T恤、藍色牛仔褲的Facebook公司創始人兼CEO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出現在清華經管學院舜德樓,進行了一場全程中文的對話。 在這場對話里,他談及的創新、十年目標、
一年後,馬克·紮克伯格作為清華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用中文為學生授課,並且講了三個故事分享了自己為什麽創立Facebook。
紮克伯格的第一個故事是“使命”。他說,之所以創立Facebook,是因為當時人們在互聯網上幾乎可以找到任何東西,但唯獨缺乏關註人與人之間聯系的服務。創立Facebook,正是出於要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的這一使命。
“我想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當我看到中國的公司,像阿里巴巴和小米,我看到了一樣的故事。當你有使命,它會讓你更專註。”他說。
紮克伯格的第二個故事是“用心”,他表示有了使命,甚至不需要有完整的計劃,只需要用心往前走就行了。Facebook在成長的路上也曾遭受很多質疑,然而到今天已經有15億人在用Facebook,紮克伯格稱:“我們只是更用心。不要因為要改變,就放棄。中國有一句話我覺得很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一直努力,你會改變世界。”
第三個故事是“向前看”。紮克伯格稱自己很喜歡馬雲的一句話:“和15年前比, 我們很大;但和15年後比,我們還是個嬰兒。”他說,當你了解越多,你會覺得要做的事情就更多。
以下為紮克伯格演講全文:
清華是個非常好的大學;這里的學生們正在創造很多重要和創新的東西;你們是未來的科技,商業,及其他行業的領導者。今天我想討論改變世界的話題。很多人會告訴你怎麽創立企業,怎麽解決問題。今天我想關註一個不一樣的問題。不是“怎麽去創立”,而是“為什麽創立“。這就是使命的本職。今天我想告訴你三個故事。就三個故事。
2004年,我創立了Facebook,因為我覺得能在網上和人連接是非常重要的。那時候,互聯網上有很多網站,你差不多可以找到所有的東西:新聞、音樂、書、電影、買東西,可是沒有服務幫我們找到生活上最重要的東西:人。
人是我們生活最重要的東西。請大家看看這個房間,你們看到了什麽?不是這個桌子,這個椅子,而你關註的是人。這是人類的特點。每個人多想跟他們的朋友和家人聯系。當我們可以分享和聯系,生活會變得更好。當我們分享和聯系我們可以和家人和朋友有更好的關系。 我們的企業更強大是因為可以和客戶有更好的溝通;社會也會變得更強大是因為我們知道得更多。當我創立Facebook的時候,我不是要創立一個公司。我想要解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想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當我看到中國的公司,像阿里巴巴和小米,我看到了一樣的故事。當你有使命,它會讓你更專註。
我第二個故事是關於“用心” 如果你有了使命,你不需要有完整的計劃,往前走吧!你只需要更多用心。
我在哈佛大學的時候,我和我朋友每天晚上吃比薩,討論未來。在我們推出Facebook的第一版時,我記得我們非常高興,我們的產品把學生連接起來了,當時,我們想,總有一天會有人創造連接世界的產品。
有趣的是我沒想到我可能會建立這個連接世界的產品。我只是一個大學生。我覺得一個大公司,像微軟或谷歌會開發這個產品。他們有好幾千的工程師和上億的用戶。他們應該開發國際社交網絡。但是,他們為什麽沒做?我常常想這個問題。我們只是大學生我們沒有計劃,我們沒有資源。我們是怎麽創造出這個擁有十五億人以上、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社區的?我們只是更“用心”。
在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人會說新的想法不會成功。我們面對過好多問題,改變過好多次。我們開始只是一個服務美國學生的小產品。一開始的時候,有人說:“Facebook只是給學生用的,所以它永遠不會是重要的。” 可是我們繼續前進,終於,我們把Facebook開放給所有人。後來,又有人說:“好,現在別人也用了Facebook,但是他們很快就不會再用它。”可是我們還是繼續。人們繼續用它,是因為人跟人連接是很重要的。然後有人說:“可能他在美國有用,但他不會在其他國家有用”。可是我們還是繼續。擴大到世界其他國家。有人說:“社交媒體永遠不會賺錢”。可是我們還是繼續。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企業。然後有人在說:“人們不會在手機上用Facebook”。可是我們還是繼續。今天我們成立了移動為中心的公司。
當時,我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沒有人知道。我們能繼續是因為我們用心。很多公司在創造社交媒體,但是他們害怕這些問題。我們相信, 社交媒體和鏈接世界是重要的。我們相信,雖然我們不知道每個答案,我們還可以繼續幫助人們,鏈接人們。我們只是更用心。我們一直在努力,現在十五億人在用Facebook。不要因為要改變,就放棄。中國有一句話我覺得很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一直努力,你會改變世界。
我第三個故事是關於向前看。馬雲說過一句話我很喜歡:“和15年前比, 我們很大;但和15年後比,我們還是個嬰兒。”為了重要的使命,你了解的更多,你也會覺得要做的事情更多。十年前,我們的目標是連接十億人。因為以前沒有互聯網企業做到過, 所以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目標。當我們達到了這個目標,我們開始明白十億只是一個數字,我們真的目標是連接世界上的每個人。這難多了。世界上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沒有互聯網。把他們連接起來,我們必須擴大整個互聯網。
要做到這個,我們要解決很多的問題。超過十億人不住在網絡附近。所以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技術——像衛星和飛機,把他們連接起來。 超過十億人沒有錢上互聯網, 所以我們需要讓互聯網更便宜。 大約二十億的人沒有用過電腦或互聯網,所以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方案, 幫助他們連接起來。三年前,我們成立Internet.Org,去擴大互聯網。我跟我們的董事會說, 我覺得我們要花十億多美元。他們問我: 這個東西怎麽賺錢?我告訴他們: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鏈接人是我們的使命,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向前看,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整個計劃,但是如果我們幫助人們,未來,我們也會獲益。這就是向前看的意思。每走一步,你可以創造新的東西。以前你覺得是不可能的,現在就可能。現在你面對非常難的挑戰, 你努力,也會解決這些挑戰。請一直向前看。
中國歷史是一直創新的。中國給了世界四大發明:造紙,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學習對創新最重要。在清華,你們有很好的學習機會,這些機會會幫助你們有美好的未來。
幾年前,我的妻子, Priscilla, 在一個北京的醫院學習。她選擇北京,因為她想要在中國,和非常好的老師學習。我的中文很糟糕,但是我還是很喜歡學習中文。你多學習會在生活里創新,也會在工作上創新。在你開始做之前,不要只問自己怎麽做。要問自己:為什麽做?你應該相信你的使命。解決重要問題。要用心。不要放棄,要一直向前看。你們可以成為全球領導者,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可以用互聯網影響全世界。
我非常興奮今天在這里可以和清華學生,和線上的朋友交流。多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們一起來連接世界。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泡沫IP狂熱褪去後,二次元內容產業如何大步向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1/156215.shtml
泡沫IP狂熱褪去後,二次元內容產業如何大步向前?
將門創業
黑馬說
有時社會對二次元充滿了誤解,但對於喜歡它的人來說,又是非常嗨的。那二次元到底是如何形成與發展到今天的呢?讓我們聽聽燃也文化創始人兼CEO 周佟彤分享,二次元人群從2008年-2016年心態和心理的變遷。
文|周佟彤
階段一:2008年-2012年,小眾文化的自嗨
在這個階段,日韓文化剛剛從互聯網開始興起,第一撥玩這些內容的人開始在圈子里形成一定的影響力。當時大家在玩Cosplay的時候,很多人是不理解的,會質疑說這是奇裝異服,並且認為我們就是一幫不務正業,花一些錢、跟一幫社會人士在一起瞎玩兒。人們並不理解為什麽我們看漫畫、喜歡動畫,會有這種非常“奇異”的行為。
但那時候我們也不期待別人的理解——“你們根本不懂什麽叫做二次元或者漫畫”。當時我們管自己叫“二點五次元”,而不是“二次元”。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是夾在2D產生的世界和我們真實的3D這個世界中間的一撥人。
當時職業化做這件事情的社會地位其實是非常低的。當時如果你說你想以後做個漫畫家、動畫師,甚至做一個Coser,大家會覺得這個東西不能賺錢,又不能當飯吃,為什麽要去做呢?
所以,這個時候社會對二次元充滿了誤解。但對於喜歡它的人來說,又是非常嗨的——我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我們自己有小眾文化的抱團,這種凝聚力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階段二:2012年-2015年,抵觸與發展並行
到了2012年,網絡媒介開始盛行,有很多傳播流量介入,人人網、微博、貼吧等大眾開發平臺替代了以往BBS為主小眾空間,使得傳播的形式逐漸開始流行開來。漸漸地,動畫、漫畫這件事開始有了一些“酷”的屬性。不知不覺你會發現,身邊的人也漸漸開始進入了這個領域。大家不再掩飾自己的喜好,開始去分享和溝通。
一些初級的商業化也開始出現了。例如,在Cosplay圈里有很多關於購買假毛、隱形眼鏡、服裝、道具等初級的交流,以及自己印刷的同人本等,也有一些規模的漫展出現。
這個時期誕生了很多商業化的規矩,慢慢地形成了一套體系。這些規矩是在和現實世界這些商業化的發展空間中不斷地摩擦形成的。比如“漫展”這種形式以及展出同人本的銷售是否“通販”。( 通販,是日語中的漢字,意思是郵購,多用於ACG領域,比如售賣同人誌、周邊物品等。)
與此同時,行業的分工也開始細化,Cosplay逐漸地細分出來專門的攝影師、化妝師、服裝師、道具師甚至還有專門賣假發的店鋪、鞋子的店鋪、隱形眼鏡的店鋪。廣播劇也逐漸延伸出了相對成熟的劇組模式——有導演、編劇、宣傳、策劃、CV,以及後期。行業的不斷分工細化,為之後的商業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階段三:2015-2016年,飛快的跨步
到2015年,隨著資本化進程的加速,同時90後、95後的人進入25-30歲階段,具備了較好的消費能力。他們在網絡上也逐漸掌握了一些話語權,上升成為了信息的重要來源與發行者。所以這些人群導致了主流文化價值的導向變得越來越年輕化。
很多之前在小圈子的詞語現在變成了一種引領潮流的存在。二次元這種“小眾文化”的屬性變成了一種“全民娛樂”的屬性,似乎和二次元或者是ACG事情沾上邊,就可以貼上非常“潮流”、“新鮮”的標簽。甚至一些廣告或者公關公司也會為了吸引年輕人的這一撥主流消費者,逐漸往這方面去靠攏。包括我們現在說的很多的“鬼畜文化”,還有一些特別貴的廣告片,也都是用這種形式去表現。像Papi醬這種調音調、快速節奏的短視頻格式,其實在二次元里面已經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了。
二次元以及90、95後的商業屬性升級進入產業階段,也要感謝消費工具的升級。兩年前,我們都很難想象到自己掏出微信、支付寶就可以刷二維碼直接付款。但現在你會發現,在遊戲或者相關視頻網站VIP的購買,以及網上付費的時候,這個阻力越來越小了。
另外,現在一些媒體在宣傳90、95後甚至是00後時,總是會強調他們一些特殊的地方。但每一個年老的人,其實都曾年輕過。 90、95後現在的這種狀態,當年在80後被說“垮掉的一代”的時候,也同樣發生過,只不過當時沒有網絡和資本這麽大的催化在其中。
我所經歷的整個產業結構
燃也目前做的是整個版畫版權的運營,所以我們也不得不沾上“IP”這個今年特別火的一個詞。
有人把IP中的品牌概念放大到了整個IP上,有的人把一部作品(產品)也叫一部IP,還有的IP是系列劇。而IP進入中國最初的概念,是指對比起來能穩定賺錢能力、有長期生命力的、可挖掘度非常深的作品,有強烈的態度和獨特的世界觀,比如《魔戒》《Star Wars》《哈利波特》《西遊記》《盜墓筆記》《三體》以及可能非常有潛力的《九洲》,這是我對目前市場上錯綜複雜的IP概念的一些分辨。
很多人都在說我們是做IP的,我們自己也會說我們是有IP相關的業務,但是還是要區分一下每次說IP時候到底指的是哪一個概念。
內容產業結構這塊,現在整個行業會把它分成三個大部分:
內容的產生
內容的放大
內容的變現
在變現程度上國內是有影視和遊戲這兩個部分比較突出,但是現在也在轉型的階段。
在今年之前,遊戲大放異彩,已經達到了一個離流水或現金非常近的時代。由於資金的長期積累和粗暴的換皮讓市場快速疲憊,遊戲公司都開始往前端去尋找,找尋到了內容產生的階段。
在內容的產生階段,大家比較熟悉的網絡文學的價值也是這兩年才漸漸被資本方認可價值。事實上我們回想很多小說在網絡文學網站上連載時,是沒有那麽多人認可它的文學價值的,但是由於影視行業的進入,現在它的商業價值逐漸爆發出來。主要還是因為它承載了很多內容的生產的職能,包括漫畫、音樂以及同人文學等,也有類似的職能,所以大家也都在挖掘里面的更多可能性。
放大其實是國內現在稍微痛苦的階段,因為它離產生和變現都還有一定距離和空間,產生的階段是屬於發酵的過程。像我們熟悉的動畫,它是整個ACGN產業鏈條中放大環節里很重要的一部分。現在流行的,還有真人網絡劇、網絡大電影之前也是,不過最近也產生了變現的可能性,低成本的投入以流量為杠桿撬動的收入,為放大和變現都提供了便利。再比如平臺——B站也有放大的職能,流量和口碑在網站上再次放大,也包括一些工具性的APP其實都在放大這個環節里面。燃也現在也想進一步讓內容去發酵,讓更多人知道,這都屬於放大的環節。通過流量的增長和增值,去撬動後方更大的投入。
而影視、遊戲,以及在國外非常掙錢的手辦周邊,與電商銷售相關的內容、線下的活動交流等,這都屬於變現的環節。
目前國內動漫行業的專業化程度是低於世界整體的梯隊水平的。一些專業人才,還沒有代表性的作品;一部分從業者都是從個人愛好慢慢發展成了技能,現在又變成了工作。無論對誰,這期間都是需要磨礪兩到三年,才能漸漸掌握文創行業的經驗和人脈。所以這個專業化的概念其實很模糊,也很少從其他行業得到繼承和發展。
說到產業之間合作環節的銜接,目前也是比較薄弱的。大家都在試探中去磨合。對行業的合作與整合能力就成為了很重要的競爭力。如果你是原創環節,就需要不斷地與下遊(你的合作方)銜接碰撞。目前大家都在互相試探,不斷地伸出手,又縮回手,這是現在行情的整體情況。由於沒有統一的合作體系與法則,所以每一次都有很多精力和溝通成本的浪費。
更受關註的一點是內容變現的能力。我認為變現能力與互聯網產業還沒有很高的相關性。從內容層面上,能獲得盈利的更多是偏傳統產業的模式,比如從以前的出版、影視等相關領域跳出來的,因此他們在這方面的經驗會大於新晉的互聯網創業整合者。
同時內容與新媒體的結合度就很高,但新媒體只能獲取流量上的導向,還沒有明顯資金上迅速變現的案例。網紅在其中是一個紐帶,能把咨詢的內容和線下的傳統逐漸結合起來。目前網紅導流最好的還是美妝、美食、書籍出版等能非常快連接起來的領域,當然還有時尚品牌的衣服,它也是屬於線上和線下的連接。
因此內容流量的紅利分層,尤其是二次元領域,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人本身。人是打破“次元壁”最重要的一個媒介,例如Cosplay可以借助人本身傳達出很多的信息。還有一些線下的演出、網紅、簽約的歌手等,這些都屬於第一層認識。對人的認知是最簡單最立體的。
第二層:咨詢類。屬於信息流,不斷地曝光整個進程的進度與更新。跟進人們的談資和抓住眼球。在網絡時代大多數都是為受眾提供簡單、便利的閱讀體驗。
第三層:內容類。需要人去主動分析內容,比較重,需要長期經營。
這個順序是了解一個次元可接受程度與合作難易程度從高到低的變化。
從最初基本沒有聲音形象的文字,到表情包、圖片的情緒態度加入,再到長視頻、短視頻加入了聲音、視覺的沖擊和環境上的因素,到現在的直播,時間元素變得很重要。最後VR的加入,使得整個模擬的概念出現了新狀態。人們的需求在整個交流和溝通中越來越豐富多彩,信息獲取也越來越多。但整體的接受程度卻呈越來越快、精準、直觀的趨勢。
目前,二次元的“紅利”比較明顯集中在“人”身上。比如,304Cosplay的次元文化,Cosplay真人秀的紅龍文化,像是以墨明其妙為代表古風音樂的米漫傳媒,都能圍繞“人”來打破次元壁,借用流量放大,都在在第一時間經歷著進入整個資本的轉化,與強傳統行業結合,去索取經驗,然後再進化的一個過程。
咨詢類目前還沒有特別好的一些內容,但是很多從咨詢角度切入的大號在興起,例如“三文娛樂”“娛樂資本論”等咨詢也逐漸在往前去滲透。
二次元內容,除了之前非常火的如“十萬個冷笑話”曾因“天時地利人和”引起了泛二次元群體的關註外,其他二次元核心內容在總體影響度上都偏低,經常會出現只有數據但口碑與關註度跟不上的結果。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水漲船高會受到更多人的認可。大熒幕對內容的曝光放大也是決不可忽視的。譬如,《大聖歸來》的火爆,讓更多資本註意到了這個市場。
大環境下的制作與消費
日本和美國制作模式的區別和相同點
首先要承認日本和美國在整個內容產業鏈條上他們是不同的,但都是厚積薄發。日本是一個循序漸進的IP工業鏈條,它有一個模式叫做“制作委員會”。去年提這個名詞的時候大家還覺得蠻可笑的,好像在國內不會實行,但現在例如騰訊、愛奇藝都在努力推行該模式。
什麽叫做“制作委員會”?漫畫作品中最初始的重要環節是“出版”。
當單行本上寫著有一百萬冊已出版,那真的就是實打實的一百萬人去買了這本書。這是可消費用戶,其黏性與網上有一百萬點擊率是完完全全不同的概念。
這時他們就會開始計劃後面的動畫化、遊戲化、影視化,周邊怎麽去賣作。在很早期的時候委員會就會開始有節奏地處理,而電視臺作為資金鏈的核心去周轉牽頭。依靠環環相扣,每一次爆發都是踩在之前那個環節的肩膀上再往上去起跳,實現了紮實的變現遞進,這都是建立在對版權的重視的基礎上。每一個環節,都不斷地有新的資金和資源註入,擴大消費群體,補充其他相對薄弱的環節。
尤其針對動畫化,因為動畫化其實很難只在制作層面上盈利,但是從不斷的分成模式中,去獲得互相的補給,一起變得更加強大。制作委員會的開發到變現的過程基本上以三到四年為一周期。
對比美國,如皮克斯或是迪士尼,他們的電影好像在臨近發行或提前一年,才讓大家知道他們在做這樣的一部電影。但是事實上他們從形成概念到制作環節,直至進入宣發至少需要有4年。美國的IP鏈條是迅速地由電影進行重磅炸彈下的轟炸,打開市場形成下遊產業鏈的跟進。
這兩個體系都依賴於完整的版權模式和工業化體系的合作,而這兩點要素在國內現階段都還沒有成熟。國內的產業很容易忽視前期的積累,直接期待進入變現環節。期待直接爆款,後面跟著分享先前的熱度就好,這是國內常見的惰性和依賴性。
什麽情況下能迅速地形成爆款呢?網文或者是漫畫,我們都覺得它好像突然就爆款了。其實並沒有,它們也都是經過長期的更新積累才形成的“爆款”熱度。再經由其他形式化的改編,熱度疊加才能形成更大的影響力。但事實上,現在動漫化的成功案例還是蠻少的。
目前國內比較尷尬的事情在於,大家都在追逐所謂IP概念上的狂熱和泡沫,並沒有那麽多人在意IP狂熱形成之前,到底做過些什麽。在忽視積累層面下,既想要日本循序漸進逐步汲取熱度的長期變現,又想要效仿美國重磅炸彈迅速爆發。
希望一兩年之內作品迅速地能變現,這種想法無論是日本和美國或者哪國的健康模式,都不是很理智的。就像《大聖歸來》能取得這麽好的成績,是用了四年前期籌劃、四年去制作,共八年才形成一個作品。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它不夠完美。但光從票房上,觀眾的反饋雖然不能說是理智,但給出了相應的褒獎。這切實反映了前期認真磨合出來的作品內容與質量,與隨意砸下來不顧作品本質的區別。
目前說IP(變現能力強),大家都樂意往里砸錢,期望能出現偉大的作品,或者偉大的流量。現在還是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正常合理的投資,但我們要時刻保持冷靜思考,它們的本質是什麽,除去資本的瘋狂剩下的是什麽。
首先是一個專業度的整體磨合。除了天才不需要磨合和積累,大多數人都需要遵從和適應“內容制作”的規矩與變現的法則。特別是2015、2016年二次元才進入了資本化,我們有資金和能力去沈下心研究除了生存以外的事情。
另外,當動漫二次元這個概念逐漸被人們接受之後,它和其他概念所形成的化學反應。現在很多影視對漫畫需求是從年輕人的角度看社會的投射,好奇年輕人現階段的愛情故事與傳統編劇的區別。傳統行業與新的表現形式融合會產生的可能性,我個人還是很期待的。例如,《那年那兔那些事》是明顯的“動漫+軍事”形成的爆發。
像日本和美國,在他們的項目鋪設下去之前,就已經與很多品牌開始合作。因為ACGN在它們的社會體系上,是高級的表現形式,是可以成為一個流量入口的。現在國內的IP狂熱,讓人們意識到二次元是年輕人的文化,能夠形成這樣一個流量入口,或者能成為親近年輕人與購買力的工具,這是對整個ACGN的一個重新認知,可以帶來非常多的可能性。
中國二次元動漫的優勢和可能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網絡環境下的一片凈土。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從來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漫畫、動畫是這樣站在巨人肩膀上,又可以從零開始,全新地從網絡再出發。互聯網讓我們吸取了太多日本、美國、歐洲的文化創作信息和素材,在此之上形成的結合點,將會是一個飛躍式的跨步。我個人期待結合中國的文化進行再創作,一旦融合基礎成功建立,可能就會擺脫“山寨”的低劣感而產生像《三體》這樣的作品。
另外,最重要的是我們有龐大的消費人群。16年,90後泛二次元人群將達到了近3億,生活水平也變得越來越高,消費能力的基數提供了一個潛能巨大的資本市場。這也是為什麽近兩年日本在動漫產業逐漸下滑時,他們瞄向中國的一個原因。
什麽樣的形式會變得越來越走俏呢?就是越快、越精準、越直觀體現內容的形式。這里有兩個分層,一是非常高級的內容,能變成一個盒子整個裝下巨大的信息量,去制作高檔的、投入巨大的內容;或者是短平快但非常精準的切入到所有的熱點上。這就形成了分工的兩極化。
短視頻為創作工具開辟了很多空間和可能性。當下,每個人都能在網絡時代去傳遞內容,但誰能最快、最精準、最直觀地表達出來,就可能會快速積累起的流量。二次元方向,YouTube上有很多短小視頻的動畫,切的是當下最熱門、最精準或者是最直觀的話題,流量和影響都很好。但國內這個部分還沒有爆發出來,大多數還都是動畫資訊。
還有就是我特別期待低齡創作人才進入社會後的新一輪爆發。我們之前接觸過很多漫畫創作者或者網絡寫手,都還比較年輕、沒有接觸社會,在家里寫作都是通過電視劇、電影、別人的小說和自己的想象形成內容。現在90、95後逐漸地步入社會,他們接觸到了社會的真實反饋,這個時候產生的內容會是一個新一輪的爆發。因為他們有足夠強的創作能力,以及很好的精力分配,還有現在資本化使得他們所有的創作都是可獲得資金報酬的——創作不再是一個精神上的排解和浪費。
最後內容、平臺和流量這三者的關系是在轉變的。頭部內容,不是因為它在哪個平臺上——之前我們可能會覺得它在B站上我才會看,但是現在它在微博、優酷、微信上只要有趣也會關註。我們並不在意它的平臺是什麽,而是看中他們的態度和內容,所以才會追。所以內容變得非常重要,它成為吸取流量的主要入口。這也是“網紅”的魅力之一,我們為什麽要去關註這樣的人?因為他的內容得到了我們的信任。他們說的內容就變成了流量導向,把我們推向其他的地方,不論在什麽平臺。
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很多人覺得現在是媒體的時代,但其實更是媒體人的時代——誰能抓住這樣的內容形成頭部,他就可能自己變成一個平臺。例如Papi醬現在要做Papitube,它就會形成一個“頭部”的內容,給其他的內容去導流。
大家會比較熟悉的王尼瑪,他就是逐漸轉化形成的內容。從表情包到短視頻、真人脫口秀到整個形成的IP內容,觀眾會跟著他的品牌形成的平臺,不斷地接觸其他的內容、信息、流量。
也有一些大熱的內容的形成,情況很特殊,有一定國內的特殊性。例如《我叫MT》《啦啦啦德碼西亞》《風味英雄》等,都是在“借用”魔獸世界或者LOL這樣的大熱遊戲作品的流量,形成同人作品再形成獨立的IP的,在這基礎上獲取到了極大的流量。這中間有一個取巧的範圍,由於版權的松動形成的捷徑。我很好奇這個狀態在之後會有怎樣的演化。

[本文作者 周佟彤,轉自將門創業(ID:thejiangmen),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IP
內容創業
贊(...)
分享到:
IPO加速,暗推註冊制向前
曾經呼之欲出的註冊制被2015年A股的瘋漲與暴跌打亂了步伐。如今,隨著IPO(首次公開發行)發行提速,“堰塞湖”快速消化,悄然為註冊制改革做好了鋪墊。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下半年以來,已有145家企業獲批發行,募資規模預計達1036億元。無論是獲批家數還是募資規模,都超過了上半年的兩倍。

“去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註冊制進行授權,兩年的授權期即將過半。今年以來證監會在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與加強信息披露兩個方面已經完成了基礎準備工作。目前《證券法》修法也在推進,如果12月份能夠順利二審,那麽很可能在明年全國兩會前後進行終審。”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的新股發行速度正逐漸與未來註冊制的節奏對接,“堰塞湖”消化之後,新股發行市場化的一大障礙就消除了。
IPO月批改周批
註冊制改革轉眼三周年。
2013年11月30日,證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下稱《意見》),標誌著開始向IPO註冊制過渡。註冊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審核公開透明、發行時間與發行方式自主決定、發行價格反映供求關系的市場化發行制度。
經過證監會兩年多全力推進,2015年註冊制呼之欲出。然而,A股突如其來的瘋漲與暴跌打亂了改革步伐,註冊制被“擱置”。
另一方面,“IPO堰塞湖”一直是證監會的心頭大患,只要有大量排隊企業,企業無法實現快速上市,註冊制就不是真正的註冊制,轉板也行不通。令人意外的是,這一困擾市場多年的頑疾,近期出現了消解跡象。
11月的第一個周五(11月4日),證監會宣布核準9家企業首發申請,預計總募資45億元。第二個周五(11月11日),證監會又核準了15家,預計總募資112億元。與此前每月兩批的速度相比,發行頻率有明顯提高。第三周,證監會再核準14家企業,預計募資64億元。
若按當前一周一批的速度,11月25日有望迎來本月第四批。隨著市場逐步從去年的股災及年初的異動中恢複,證監會也在暗暗加快批文下發的速度。與今年年初每月一批的速度相比,當前新股的放行速度驚人。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下半年以來不到5個月時間,已有145家企業獲批發行,募資規模預計達1036億元。無論是獲批家數還是募資規模,都超過了上半年的兩倍。今年前6個月核準70家,總募資418億元。截至目前,2016年IPO核準總計215家,總募資規模高達1454億元。
截至11月17日,IPO排隊企業790家,其中已過會62家、未過會728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687家,中止審查企業41家。由於新三板改革預期放緩、境外上市熱情降低,新股申報依然保持較高的速度。但從絕對量來看,IPO“堰塞湖”有明顯消解的趨勢。畢竟,截至今年10月13日,IPO排隊企業還高達838家,其中包括已過會企業83家、未過會755家。
一位投行保薦代表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前證監會在IPO專項執法中,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因為沒有更新財報、業績大幅下滑等問題終止了審查,目前排隊的企業中,若剔除這樣的企業,符合條件的排隊企業數量要更少一些。換言之,“堰塞湖”的消解速度比想象中還要快一些。
“如果‘IPO堰塞湖’成功化解,就消除了註冊制改革一個非常大的障礙。”一位券商非銀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無論是註冊制改革,還是新三板轉板,都需要理順上市入口,維持公平的上市順序。
董登新表示,當前快速的審核及發行節奏,都是在慢慢與未來註冊制應有的節奏進行對接。“目前市場對較快速的審核與發行,反應都比較正面。”他認為,如果未來股票發行依然是受歡迎的,那註冊制推出時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重啟”爭議
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要“創造條件實施股票發行註冊制”,且創造條件需要有個過程。

劉士余
全國人大常委、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日前對於註冊制的表態則激發了市場對於改革重啟的預期。
“我認為現在應該進一步正視這個問題,積極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她表示,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有其必要性,而且註冊制改革的基礎已經奠定。
一方面,去杠桿最重要的是去非金融企業的杠桿,在一個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中,如果不發展股本融資,杠桿率只會上升,不會下降;另一方面,去產能是去掉高消耗、高汙染的落後產能,沒有市場化的淘汰機制,沒有收購兼並的產業重組,也達不到平穩有效推進的目的,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公平高效的資本市場。
吳曉靈同時表示,證監會這一年來在規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明確中介機構職責和全面從嚴執法上做了許多工作,這一切都為註冊制的再次推進奠定了基礎。顯然,吳曉靈希望《證券法》的二審稿的審議能夠如期進行,同時,證監會放開股票發行價格的行政管制。
吳曉靈的上述表態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代表了監管層的態度。“她並非證監會官員,作出這些發言前可能與官方有所溝通。同時她的立場又較為中立,傳遞出的註冊制重啟預期又不會對市場帶來太大沖擊。”一名業內人士表示。

吳曉靈
董登新也表示,當前有條件重啟註冊制改革。“市場化是法治化和國際化的基礎,如果不完成一級市場的去行政化,時間拖得太長,就會失去改革的信心。沒有市場化,就談不上法治化,也就更談不上國際化。”在他看來,時機成熟與否,不在於股市指數高低,而在於準備工作是否完成。
“目前證監會正在加快IPO的節奏,下一步可以考慮放開定價,取消對新股定價的‘23倍’限制,第三步可以考慮下放審核權,交由滬深交易所來審核。只要節奏放開,後續兩步都是水到渠成的事。”董登新表示,目前滬深交易所的上市委員會都已經組建,進行了註冊制培訓,該招聘的審核人員也都已經到位。
不過市場人士有不同觀點。上述券商分析人士就表示,當前市場行情較好,多發一些比較正常,但這並不意味著明年也會保持這樣的速度,也不足以說明註冊制短期就會重啟。
“如果排隊企業年底發不了,就又要補材料,會造成很多麻煩,放到明年對監管層來說又是明年的任務。”該人士認為,市場剛剛企穩,明年如何還很難確定。同時,經濟走勢仍有不確定性,貨幣政策明年也可能趨緊,市場面臨很多不確定性。
“註冊制這麽大的改革,監管層可能還是會比較謹慎。”她認為,目前金融監管框架改革也沒有確定,如果重組或合並,註冊制等改革決策權可能會被上收。
不過,董登新認為,改革一定會遇到阻力,阻力可能來自受沖擊最大的垃圾股板塊利益方,監管層應該頂住這樣的壓力,推進一級市場去行政化最後一公里的攻堅,“實行註冊制,垃圾股的股價可能會跌到地板上,但是廣大投資者會因為新股供給更充分、價格更便宜而受益,中小企業也可以更快獲得資本市場的支持,有利於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
富國銀行決定向前高管追回7500萬美元薪酬
10日據CNBC消息,富國銀行獨立董事決定結束為期六個月的“假賬戶”醜聞調查,並啟動一項史上最大的薪酬追回計劃。
據CNBC獲得的一份董事會文件顯示,富國銀行前董事長兼CEO斯頓夫承認犯下了重大錯誤,在該行內助長了不良風氣,從而導致了職權濫用、制造假賬戶等嚴重後果。

富國銀行前董事長兼CEO斯頓夫
富國銀行宣布,已經決定向斯頓夫索回2800萬美元薪酬、向負責零售銀行業務部門的高管托爾斯戴特(Carrie Tolstedt)追回4730萬美元薪酬。
2016年10月斯頓夫離職時,不僅沒有獲得離職補償金,還“上交”了4100萬美元股票獎勵。2011年至2016年間,斯頓夫的總薪酬為2.86億美元。托爾斯戴特在去年9月離職時被追回1900萬美元薪酬。
2016年,因需要完成激進的儲蓄賬戶和信用賬戶銷售指標,富國銀行員工在這些賬戶之間施展資金騰挪術,甚至還制造了一批虛假電子郵件來為客戶簽訂網上銀行業務協議——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未經客戶授權的情況下進行的。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大量儲蓄卡被制作並激活,PIN碼等也一應俱全。
獨家|貝萊德CEO勞倫斯致股東:未來30年,什麽將引領我們向前?
編者按:
今年是貝萊德成立30周年,貝萊德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勞倫斯·芬克 (Laurence D. Fink)在他寫給股東的信中,回顧了是什麽使貝萊德取得成功,以及明年、今後五年以至未來30年間又是什麽將繼續引領貝萊德向前。
他還表示,目前貝萊德正在積極多方面進行準備,包括引進投資、風險管理和技術方面的專業知識,以便在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程度時使這些優勢派上用武之地。
勞倫斯1988年與七位合夥人創辦貝萊德,目前貝萊德已經是全球最大規模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勞倫斯曾就讀於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UCLA),於1974年獲得政治學學士,1976年獲商業管理碩士學位。在創辦貝萊德之前,勞倫斯是美國第一波士頓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及管理委員會成員。
近日,他在第一財經首次公開發布了致股東信的中文版本,以下是股東信節選。

貝萊德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勞倫斯·芬克 (Laurence D. Fink)給股東的信(2017)
致全體股東:
父母是我的投資啟蒙老師。父親當年經營了一家小型鞋店,而我母親則在一所大學教授英語。他們收入穩定,工作勤懇,這也給身為子女的我們提供了很多的機會,但我們家在當時卻也絕對談不上富有。記得我們兄弟姐妹三人總是問父母是否要攢錢買個更大的房子或換輛新車。我父親則回答說我們不需要這些東西。相反,我的父母依然努力工作、攢錢,並且不斷地為我們的未來投資。
連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原來我每天都從父母那里潛移默化地吸收這些投資知識。
小時候我在父親的鞋店幫忙,從那時便開始儲蓄。13歲時我買入了第一筆股票:杜邦公司的股票。在此後的中學、大學和研究生求學期間,我也從未間斷的工作、儲蓄、投資。隨著時間推移,我對市場投資力量的了解逐年積累。時至今日,這些經驗仍然對我畢生受用。如果我父親在我出生的1952年在銀行存入1,000美元,那麽到現在這筆錢會增值至2萬美元。但他知道有更好的投資方法。和數百萬的美國人民一樣,他成為了一名投資者。他用這1,000美元投資於標準普爾500指數,而該筆投資現在的價值已經升至80萬美元。
當我搬到紐約從事金融行業,我才深刻體會到父親教導我投資的重要性並培養我具備為未來鋪路的觀念是多麽的難得可貴。正如我父親教導我時所說,投資不僅僅是為了明天,而是為了今後數十年的每一個明天。
2017年的股票市場表現搶眼,很容易讓人沈醉其中。不少人賺了大錢,但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人沒有賺到錢。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或是選錯了投資對象,而是他們根本就沒有去投資。
全球低利率環境和欠缺良好投資習慣一直是困擾儲蓄者的課題。市場以及媒體沈迷於瞬息價格動向的短視傾向,引發了投資者的恐懼,讓他們難以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股評家們也許會因一個接一個的收盤新高而激動不已。但是,一天甚至一年的上漲並不能為未來提供保障。當股票指數創下新高時,還有很多人並沒有從中獲益分毫。而這種斷裂也令憤怒、沮喪和恐慌情緒在全世界的投資者間蔓延。
貝萊德深感自己有重大責任幫助投資者應對這一挑戰。作為財產受托人,我們需要發揮在投資、市場和科技上的專業技能,借助我們在投資方面的知識和精辟洞察力來了解投資者的需求,從而帶動投資行為。途徑之一是實現我們的目標:讓更多的人通過創造財富來謀福祉,即鼓勵一種體系,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參與到金融市場中去,從而為他們的未來提供更好的保障。為實現這些目標,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科技驅動投資行為的改進,開發新的投資方案,並倡導更為穩妥和強大的退休保障制度。作為投資者、投資顧問和創新者,我相信我們在社會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今年是貝萊德成立30周年,我們得以借此機會回顧是什麽使我們取得了成功,以及明年、今後五年以至未來30年間又是什麽將繼續引領我們向前。
正如我們倡導持續投資為未來打牢財務基礎一樣,我們也深信對貝萊德進行長遠投資的價值。在前30年,貝萊德專註於打造獨特而強大的投資解決方案及不同組件來滿足和迎合客戶的需求。在今後的30年,我們要將這些組件更緊密地凝聚起來,同時讓我們自己更深地融入到客戶的生態系統中去。
如今紛雜的趨勢正在重塑資產管理行業——技術的快速更叠、監管力度的提升和投資者不斷變化的需求——投資者希望他們的付出能夠換來更好的業績和價值。貝萊德在應對這些挑戰方面獨具優勢,能夠通過制定切合客戶需要的解決方案將挑戰轉化為機遇。這種客戶至上的理念也奠定了我們雙管齊下戰略的基石,將有效助力未來的業務增長。
首先,在客戶需求最旺盛的、即最具成長潛力的市場和投資機遇方面,我們一直力爭成為行業佼佼者。事實上,我們已經在部分的成長領域成為了市場領導者,並需繼續精耕現有的業務,例如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因子投資(factor investing)等。另一方面雖然在某些領域的市場份額還較低,但是我們亦同時看到了巨大的增長空間,例如流動性較低的另類投資領域。
其次,我們要充分發掘自有平臺的能力,更廣泛地滲入投資生態系統的各個方面,更深層次地介入到價值鏈的各個環節。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須強化自身競爭優勢,在客戶和股東面前凸顯貝萊德的價值,其中包括繼續提高托管人和資產管理經理之間的溝通效率,擴展我們在數字財富領域的業務,以及通過科技驅動中介關系來吸引更多的個人投資者。
我們還大力布局若幹大型、長期發展的領域。隨著時間的推移,退休保障、技術和例如中國這樣的高增長市場有望對本公司及行業產生深刻的影響。
全球退休保障挑戰
雖然政府機關、企業、保險公司以及財富和資產管理公司早已察覺到全球退休保障危機,但是目前他們還無法為每個人提供安全而穩定的退休保障解決方案。這一問題在全球各地的情況不盡相同,但以下幾個關鍵領域卻會對大多數投資者造成影響:存款不足,投資無門,投資不當,缺乏穩定收入以及養老金缺口等。
有些人只拿出部分財富進行投資,留過多現金在手頭上。還有一些人,即便有足夠的收入,但是要麽出於擔憂而根本就沒有進行投資,要麽因為缺少工具或建議而沒有進行有效的投資。還有些員工根本就沒有退休金儲蓄或享受到任何退休計劃,當其他人都在通過投資來保障退休後的生活時,這些人被排除在外。對於這部分人,收益率僅為3%的國家養老金體系——例如美國政府的公共福利計劃——根本就無法滿足人民退休後的生活所需。即使像澳大利亞這樣具有強大的社保體系的國家也面臨著如何幫助員工管理退休後現金流的挑戰。
從人口統計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走到了人口劇變的前沿。2017年到2030年間,全世界60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預計將增長46%,達到14億。由於壽命延長,全世界的退休保障體系將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而我們等待越久,所面臨的問題也就越發深刻和複雜。我們已經處在一個拐點:在全世界,人們對未來,包括對養老保障前景的沮喪和焦慮不斷催生民粹主義情緒的蔓延。找到這問題的解決方案是當務之急。我們無法接受一個將如此多人排除在享受投資收益之外的體系。把政府的不作為當成是將數以億計人口置於沒有退休保障境地的借口是不可接受的。
雖然市場特征千差萬別,但在人類壽命的延長、退休保障體系的脆弱不堪以及低估投資成效的共同作用下,現在是時候行動起來了。
在投資方面,我們必須繼續加強宣傳和提高投資意識,減輕年長員工由於投資不足帶來的壓力,使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員工了解複合式收益和盡早投資以備退休之需的重要性。同時,我們要重建公共和私人退休保障體系,使這些體系能夠覆蓋更廣大的人群及更有效地使收益最大化。我們應推廣投資行為工具的應用,如自動登記工具,把符合條件的人自動登記到職業退休金計劃中去,以及自動升級工具,通過定期提高供款來增加儲蓄額等。
貝萊德致力於成為這一解決方案中的一分子,而關鍵目標便是幫助更多的人邁出投資的第一步。例如,通過科技發展,方便人們學習投資知識並了解投資益處。我們還力爭通過推出更加透明靈活且收入穩定的金融產品,在未來投資的積累和負積累領域不斷創新。同時,我們專註於與企業單位及政府機構建立合作,改善現有的退休保障系統,尤其是幫助目前尚無法享受到退休金計劃的員工找到解決方案。而科技將在這些解決方案中起到顯著的作用。
科技的演變
數據采集的急劇增長、人工智能的出現、運算能力的大幅進步以及消費者在日常工作中與科技互動的日益頻繁,科技的快速變化有可能改變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為把握科技驅動的業務增長,貝萊德將繼續加快內部創新和引進外部技術。
我們的短期目標是讓更多的投資者和客戶用上功能強大的阿拉丁(Aladdin)平臺。作為“科技2020轉型”戰略的一部分,我們開放了Aladdin平臺來進一步促進發展和融合。除了Aladdin,我們同時還利用數據科學、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來尋找新的投資收益來源,提高貝萊德的經營規模,並在銷售和產品開發流程中建立一個數據驅動程度更高的反饋環。為完成這一轉型,我們也根據預期目標,對相應資源進行了系統化的投資,包括吸引並留住優秀的技術人才來不斷壯大我們的技術隊伍。
近幾年,貝萊德在數字財富業務上已經取得若幹重要進展。我們通過技術手段與分銷合作夥伴以及最終投資者建立聯系,改進了投資行為和成果。在此基礎上,我們於2017年創立了數字財富團隊,通過科技的運用加深我們與財富管理領域合作夥伴的關系,同時提升內部產品開發,並尋求相應的投資機會。
中國等高增長市場的機遇
貝萊德當前和今後最主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擴展其在全球高增長市場中的業務和滲透力,特別是亞洲,尤其是中國。這些市場所面對的人口、經濟和監管形勢的變化,包括儲蓄率高企和家庭金融資產快速增長等,都會為貝萊德帶來廣闊的機遇。
我們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歷來受到制約。但是最新的一些發展,特別是中國監管環境的變化給未來增長展現了重大的機遇。2017年11月,中國政府宣布外資資產管理從業者可以最多擁有國內基金管理公司51%的股份,並可在三年後選擇持有100%的股份(之前的持股上限為49%)。該監管政策的近期開放以及其它進展均有望為貝萊德涉足中國市場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
貝萊德於2017年在中國成功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令我們能夠在中國市場推出並且以私募的方式向符合資格的境內機構和高凈值個人投資者分銷投資產品。
我們相信中國是貝萊德謀求長期發展的一個重要機遇,但同時需要時間和耐心來持續關註這一市場的發展。目前,我們正積極在多方面進行準備,包括引進投資、風險管理和技術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及我們對當地客戶需求的深入洞察力,以便在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程度時使這些優勢派上用武之地。
我們的目標始終如一,就是在每個本土市場擴展業務版圖時,同時關顧當地投資者的各種獨特需求、目標和文化。通過在高增長市場中推行貝萊德的戰略,繼續置身並融合到投資生態體系中去,不斷磨礪競爭優勢,並為實現長遠目標而不懈自我挑戰,我們已準備就緒為客戶做得更多。同時我們也明白到生態體系會不斷發展,並且不時需要調整我們的策略。但我們將不忘初衷,堅持為客戶提供最優質的解決方案,謀求業務的長遠增長。
六年前,也就是在我父親87歲去世前不久,他和我首次探討了這些年來他不斷為未來投資的成果。時間、信念、自信和投資複合的力量,使他收獲了比我父母年均總收入的常規收益高出足足70倍的投資收益。
正如我從父親那里學到的——著眼於長期目標,每日投資一點——這也是貝萊德的一貫理念,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將來,貝萊德將一如既往的秉承這一理念,為遍布全球的客戶、股東、員工、儲戶和投資者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方服務。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