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讓特斯拉自動駕駛 司機去看哈里·波特可行嗎?

隨著更多調查的深入,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特斯拉致命車禍又有了新的細節。美國佛羅里達州高速公路巡警部門周五表示,在事發車輛中發現了DVD播放器。另據目擊者敘述,該播放器事發當時正在播放哈里·波特影片的視頻。

在這起事故中,一輛半掛卡車橫穿有分道線的高速公路,與布朗的特斯拉汽車發生了致命的碰撞。但是問題在於,布朗駕駛的2015年款Model S為何沒有在卡車前自動停住,以及在發生事故時,布朗是否仍專註於道路前方情況。關於Model S的Autopilot自動駕駛系統的運行情況,特斯拉正在接受聯邦監管部門的初步調查。

與出事的特斯拉相撞的另一方卡車司機的代理律師保羅·維克里(Paul Weekley)表示:“關於Model S司機可能在看視頻,現場一名目擊者給出了這個說法,但我們目前還無法證實。我們得到的信息是,在這名目擊者來到現場時,發現播放器仍在播放哈利·波特視頻。”

事故中死者是40歲的約書亞·布朗(Joshua Brown)。死者家屬的代理律師周五發表聲明稱,家屬正在配合調查,並希望“通過這場悲劇獲得的信息可以推動進一步創新,從而提升道路上所有人的安全系數”。

據卡車司機、62歲的運輸員弗蘭克·巴雷西(Frank Baressi)的描述,事發當時他首先等待另一輛轎車通過,隨後開始左轉,突然他看到這輛特斯拉汽車直沖而來。他說:“我懷疑司機發生了心臟病,無法理解司機為何這樣駕車。”他還描述,撞擊後的特斯拉直接從左側的車道穿過卡車車底,滑向右側車道,行駛了200多米才停下,特斯拉的車頂被削去三分之一。在事故的初步報告中,佛羅里達州高速公路巡警部門表示,巴雷西“並未獲得道路的優先行駛權”。

特斯拉在一份聲明中表示:“Autopilot是目前道路上最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但這還不能將特斯拉汽車變為自動駕駛車輛,也不意味著司機可以不用承擔責任。”Autopilot系統使車輛可以在車道中自動行駛,保持一定的速度,而司機將不必操作油門、剎車以及掌控方向。

這起事故也引發了特斯拉與其車內系統合作夥伴的分歧。根據特斯拉的聲明,Model S的攝像頭不太容易分辨卡車的白色車身和明亮的天空。巡警部門的報告顯示,車輛發生事故是在當地時間5月7日16時50分,一個天氣晴朗的周日下午。特斯拉發言人在另一份聲明中稱:“特斯拉的輔助駕駛系統能夠應對任何場景下的緊急制動。”這樣的聲明與特斯拉的合作夥伴,為其提供車內攝像軟件技術的公司Mobileye的表態不符。

Mobileye發表聲明稱:“目前Mobileye提供的防撞技術,或者叫做自動緊急剎車(AEB)僅僅能夠防止來自汽車後部的追尾撞擊,而無法避免從側面橫向插過來的汽車,既看不見,也無法做出反應。側面的彎轉檢測技術(LTAP)要到2018年才有可能實現。”

Mobileye創立於1999年,是業內頂尖的為自動駕駛技術提供傳感系統的軟件公司。它的產品在眾多汽車公司和品牌中都有運用,包括大眾、通用和尼桑,並為其提供高分辨率的地圖以及路況的實時數據。

社交媒體記錄顯示,事故死者布朗是特斯拉的粉絲,曾率屬於美國海軍海豹特遣隊。他目前在俄亥俄州經營一家科技公司。布朗在不久前曾通過YouTube發布視頻,顯示特斯拉Model S的自動駕駛功能能避開進入車道的卡車。

不過布朗也是一名對極限速度的追求者。根據美聯社通過相關道路部門獲得的數據,在過去6年,布朗因為超車吃了8張罰單。布朗的朋友形容他是“對速度有某種特殊的需求”。布朗的前同事也表示:“他開車很快,但是他很自信自己是一位安全行駛的司機。”布朗所經營的一家美國科技公司的保險經紀人這樣評價他的朋友:“他喜歡刺激和速度,而且無所畏懼。”

特斯拉的半自動駕駛技術被視作是目前業內最先進的自動駕駛系統。在Model S上也運用了包括GPS、雷達和超聲感應器和攝像頭,能夠把實時車況和路況傳送到特斯拉的服務器上,在無需人為介入的情況下,來決定在何種路況下汽車應作出何種反應。

盡管特斯拉警告司機,即使依賴於輔助駕駛功能,也不應分散註意力,但這種警告並未被強調,從而很容易被司機忽略。布朗的車禍就是一個證明。但是業內人士認為,這起事故不應成為技術停止發展的阻礙。

高風咨詢董事總經理,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羅威(Bill Russo)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任何技術在初期階段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是在所難免的。在自動駕駛領域,還將面臨更為複雜的技術整合以及機器深度學習的考驗,一切才剛起步。”

就在特斯拉致命車禍被曝光幾小時後,寶馬宣布與英特爾和Mobileye展開合作,並於2021年將全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帶上公路。寶馬也成為首家為自動駕駛汽車“安”上一個期限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44

方星海:盡快公布“滬倫通”可行性研究成果

7月12日下午,方星海副主席會見了到訪的倫敦證券交易所首席執行官亞迪(Mr.Nikhil Rathi)一行。

方星海副主席指出,中英政府高層十分重視中英金融合作,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就“滬倫通”開展可行性研究,是中英雙方探索互利務實金融合作的重大舉措,目前已有良好進展。

亞迪先生對中方在“滬倫通”項目上的支持和努力表示感謝,認為在英國退出歐盟的背景下,“滬倫通”項目對倫敦鞏固金融中心地位具有特殊意義,未來將 與中方一起繼續做好“滬倫通”可行性研究工作,爭取盡早公布研究成果並開展合作。亞迪還表示,當前英國退出歐盟雖然對英國經濟和金融政策帶來了一些不確定 性,但整體影響有限,不會動搖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倫交所將一如既往推進中英金融合作。

此外,雙方還就新加坡交易所擬上市A50期貨期權事宜進行探討。亞迪表示尊重中方權利,富時指數公司未來發布任何中國相關產品將充分征求我方意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63

公司內訌、可行性遭質疑 “超級高鐵”還有多遠?

Hyperloop one 這個試圖將“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超級高鐵夢想實現的高科技公司正在面臨創始人之間的內訌。在公司內部矛盾付諸公堂的同時,也有人開始質疑超級高鐵本身的可行性。

不過到目前為止,有關超級高鐵的信息都還是朝著實現人類第五種交通工具的方向前進。

超級高鐵進行時

Hyperloop One於5月12日在內華達的沙漠中完成了首次露天測試。測試車輛以相當於2.5倍重力的推力加速,時速0到187公里/小時的加速時間僅為1.1秒。雖然這離超級高鐵所夢想的與接近音速1224公里/小時相差甚遠,但是也已經讓開發者彈冠相慶, 認為初步證實了超級高鐵的理念。

16日在上海舉辦的極客公園奇點創新者峰會上,Hyperloop One高級副總裁George O'Neal就露天測試的結果表示,“這個系統設計是可以達到 300 米/秒,1000 公里/小時的速度。但是在這一段有限的測試鐵軌上面,我們只達到了重力的 2.4G 的推進力,而且速度也沒有達到我們的設計時速這麽快。

Hyperloop One CEO洛依德(Rob Lloyd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6個月後我們會測試完整的超級高鐵系統、車廂設計,以及在全壓力情況下,減低重力。我們希望超級高鐵能夠取代飛機。”

這甚至比馬斯克最初的設想更雄心勃勃。超級高鐵是2013年時馬斯克從洛杉磯到舊金山遇到堵車時產生的想法。是一種以“真空鋼管運輸”為理論核心設計的交通工具。因其外表呈膠囊形,也被稱為“膠囊高鐵”。它的運行原理是將“鋁制膠囊”置於鋼鐵管道之中,然後將管道抽至真空,再像發射炮彈一樣將車廂發射至目的地。

在後來長達56頁的《Hyperloop Alpha》的論文里,他將“超級高鐵”稱作未來的“第五種交通出行方式”,作為飛機、火車、汽車和輪船的補充。馬斯克稱,Hyperloop可以1200公里的超高時速遠距離運送乘客,其理想中的運輸系統將比現有的子彈頭列車快3-4倍,是現在飛機速度的兩倍。Hyperloop將能夠自己補充能量,在系統中裝上太陽能電板後,獲得的能量將超過整個系統消耗的能量。並且該系統還有存儲能量的設施,實現不使用電池板的情況下維持長達一周的行駛。不過馬斯克也提到,當距離超過500英里之後,還是飛機效率更高。

因忙於特斯拉電動汽車和Space X 的火箭業務,馬斯克不僅把他的想法和論文公開發表,還鼓勵任何有興趣的公司和個人來將這一想法付諸實現。

其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波音公司員工組建的眾籌公司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HTT)和創業公司Hyperloop One,(Hyperloop Technologies Inc的前身)在開發商用Hyperloop車輛方面處於領先。而Hyperloop One 曾經的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官布羅甘·巴姆布羅甘(Brogan Bambrogan)就是SpaceX發射火箭的成員,並參與了馬斯克早期關於超級高鐵的設想。

由於Hyperloop one 管理層發生沖突,巴姆布羅甘已經離開Hyper loop one並在7月初雙方訴諸公堂。不過在之前接受《福布斯》雜誌采訪時,他表示,“我們有團隊,資源和技術,超級高鐵我們可以做到。”

Hyperloop One目前已經獲得8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以繼續科研和研發測試,現在公司估值接近1.2億美元。新的投資者為137家風投,包括領投者Sherpa Ventures、通用電氣旗下的投資機構GE Ventures、法國國家鐵路公司(SNCF)。

6月21日,Hyperloop One宣布與莫斯科市、俄羅斯Summa集團簽署協議,研究建設一條超級高鐵線路與莫斯科交通網絡連接。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Hyperloop One、Summa集團對外宣布,已經與莫斯科市簽署“諒解備忘錄”,這是Hyperloop One與國外政府簽署的第一份諒解備忘錄。

而HTT方面,在今年3月,該公司也與斯洛伐克政府簽署了協議,此項協議將會探索在該中歐國家建造Hyperloop超級高鐵系統。HTT稱,潛在的路線包括從首都伯拉第斯拉瓦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全速行駛只需8分鐘)以及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早先HTT已與加州開發商Quay Valley協議共同建造超級高鐵軌道。不過HTT的計劃也絕不僅限於Quay Valley。2013年,HTT與工程軟件開發商Ansys達成合作,後者負責了Hyperloop流體力學的模擬建模。2014年,HTT又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Suprastudio碩士生建築設計項目合作,而後者主要負責HTT用戶體驗中“人的因素”,例如車廂、車站建築,以及進站和購票流程。今年8月,HTT宣布與國際工程巨頭Aecom和Oerlikon達成合作關系。這些公司提供了全球最初的真空技術。此外,HTT已開始在Quay Valley的所在地加州國王郡啟動審批申請流程,這也將是Hyperloop項目首次獲得審批。

而馬斯科也沒有完全脫離超級高鐵的探索,SpaceX一直在鼓勵年輕人參與到超級高鐵的研發中。今年1月,SpaceX公司在德克薩斯A&M大學舉行了超級高鐵車輛競賽(Hyperloop Pod Competition)的第一階段。馬斯克本人也親臨現場。來自全球20個國家的124支大學和高中隊伍進行角逐,其中的30支隊伍被選中進行下一階段。SpaceX公司15日宣布原本定於今夏舉行的Hyperloop pod competition第二階段的比賽將延期至2017年1月。

科技創新,還是一場盲目跟風的幻想?

最近,芬蘭公司FS link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KPMG)就Hyperloop One的可行性研究論證發布了最新的報告。這份報告以連接赫爾辛基和斯德哥爾摩作為一個超大型城域的項目為例,指出建造“超級高鐵”的成本大約維持在每英里4000萬美元。相比加州的高鐵項目將花費每英里5600萬美元,前者確實更加經濟。這份報告稱,連接兩片土地的網絡最快可在8年內建成,一旦海底電線完成即可運行。這份報告估計每年將有4270萬名乘客使用這一系統,因此每名乘客需要支付的價格平均大約為28美元。

該研究論證了Hyperloop One的高性價比,但卻缺少技術層面的探討。KPMG在瑞典的公關總監貝格曼(Bjorn Bergman)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KPMG這份報告本來目的就是局限於分析連接赫爾辛基和斯德哥爾摩超級高鐵這一項目的金融和經濟方面的可行性。對技術問題的分析不在此報告的任務之內。

其實對Hyperloop的質疑在所難免。超級高鐵畢竟現在都還處於早期階段。還有太多工程和其他相應挑戰去解決,比如各種技術細節以及怎樣防止地震到減輕在管道中以音速運行時的嘔吐現象等。Hyperloop的批評者之一、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理論數學研究員艾倫·列維曾指出,Hyperloop的加速度會讓乘客嘔吐。

《財富》雜誌和美國科技網站The Verge都曾發文表達過對“超級高鐵”安全性和可行性的憂慮,稱其能否大規模地解決交通運輸問題存在很大疑問,“根據最初計劃的構想,座艙每30秒出發一次,這個時間差也是各座艙的間距。不過鑒於座艙的最高速度可達每小時760英里,它們至少需要70秒的減速時間。為了避免座艙連環相撞,造成災難性後果,實際運行時的發車距離至少需要翻倍,而乘客數量也得減半。這就意味著它的載客量只有高鐵的10%。”

不過,任何新事物在開始時都會遇到極大的風險和質疑。在馬斯克SpaceX成功回收火箭以及大規模降低火箭發射成本之前,矽谷中的大部分人也都認為他想改變航天業、將人類移民火星不過是個笑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140

中國與加拿大就啟動中加自貿區可行性研究達成共識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中國和加拿大開始就建立自由貿易區進行初步談判。

據新華社消息,當地時間22日上午,李克強訪問加拿大期間與該國總理賈斯汀·特魯多在渥太華舉行會晤時做出上述發言。

李克強在渥太華議會大廈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會談後共同會見記者。

李克強指出,雙方同意加強各級別、多機制交往,充分發揮中加經濟財金戰略對話、外長年度會晤和高級別國家安全與法治對話等機制作用,加強溝通,增進了解,妥善解決問題和分歧。雙方就啟動中加自貿區可行性研究、油菜籽貿易等問題達成共識,並將共同推進金融、人文、旅遊、執法和地方等領域合作。

雙方共簽署14份雙邊合作文件,包括跨境追贓合作協議,關於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的聯合聲明、加拿大對話出口冷凍牛肉議定書、關於打擊各種犯罪的合作協議、加強旅遊合作協議等。 

此前,8月31日李克強與特魯多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中國與加拿大贊成早日啟動中加自貿區可行性研究。

李克強表示,中加兩國在經貿領域的合作是全方位的,雙方贊成早日啟動中加自貿區的可行性研究。兩國要向國際社會發出明確的信號,共同維護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68

互聯網時代,你的創業idea可行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025/159417.shtml

互聯網時代,你的創業idea可行嗎?
吳宏松 吳宏松

互聯網時代,你的創業idea可行嗎?

創業idea可以從哪里來?一文看懂創業idea的全部內容。

本文系作者吳鴻松對i黑馬投稿。

“如果你創業失敗了,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你沒能為足夠多的用戶群體解決他們需要解決的 “一級問題”。這里所說的是已經創業失敗者沒弄明白自己創業idea 是否可行的框架問題,今天所寫內容不涉及已經創業運營的用戶,而是給剛剛創業或者即將創業的群體預留足夠的思想空間,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你想要知道的一切創業idea知識及驗證方法都在這里!

一、什麽是創業idea ?

腦海中忽然迸發出了一個靈感,不可抑制的日思夜想,不能自已的付出越來越多的時間與經歷,此時此刻按照故事的發展脈絡,應該會有一個人對你說:你該創業了。這就應該是我主觀所理解的:創業idea吧!

這個IDEA可能源於自己的突發奇想、源於工作中競品分析、用戶的抱怨、也可能來源於老板的需求等等。這也可能是通過你長期觀察生活中不經意的小細節而找到的。創業idea像是一個靈感,大多是在不經意之間忽然的出現,所以在需要腦洞大開的時候才會有頭腦風暴之類的形式出現。

二、創業idea可以從哪里來?

(1)從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

想要獲得一個發展前景好的創業項目,最需要的肯定不是“錢”,也不一定是“激情”,很難說是不是“堅持”,最重要的是“知識”。是創業者在工作或生活中積累的知識。沒有切身經歷過的知識,很難產生正真的創業的想法“靈感”。創業項目,最好是從自己所學、所接觸、所熟悉的事物中來,自然產生,自己熱愛。

(2)從小事入手

從小事情上入手,從“小”開始,並非胸無大誌。世界上轟轟烈烈的大事情,未必不是從些莫名其妙的小事開始的。

你在街頭夜市看到一個老兄開著輛破夏利車在角落上賣涼鞋、皮包、T恤衫,能不能相信當年沃爾瑪就是這樣開始的?你中午叫盒飯見到送飯的小夥子滿頭大汗,能不能相信有一天他會去創業開快餐連鎖店超過了麥當勞?你又蹦又跳玩你的Wii遊戲棒,能不能相信任天堂曾經是一家印制撲克牌的小作坊?你在百腦匯里開個小攤從東莞進貨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MP3播放器,能不能相信其中有一款白色的有一天變成了風靡世界的iPod?

再大的事業也是從小做起,小的事情容易把握,如果你能在小事情理出清晰的脈絡,挖出其中閃光的地方,把它做得有聲有色,那你根本不用擔心能否把它做大,做大只是個時間的問題,只是乘法里面的系數問題。創業IDEA 也可以說是細節找”精“

(3)從你身邊最討厭的事入手

“我討厭朋友圈各種秀曬炫微商刷屏。我討厭電池都是那麽不耐用。討厭各種線纜。討厭在手機上打字。討厭在機場找不著北。討厭排隊…” 這一切目前的狀態是你討厭、厭惡、鄙視的。想想有什麽是你完全不能容忍的(我說的可不是人啊)。這個“東西”,可以是產品、服務、流程、方法甚至是社會規範。於是,創業Idea 也就出來了......

Uber的誕生就是一個很好的通過討厭的東西來尋找創業idea的例子。

當年Uber的兩個創始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和加雷特•坎普在巴黎參加一個研討會,當時正在下雪,打不到的士。卡蘭尼克就說,我真想點一個鍵就來一輛車。後來他們說,為什麽不做這個東西出來呢?於是就創辦了Uber。

三、創業Idea 有哪些特點?

(一) 好的Idea

這是創始人自己能夠做出來的;

少有人意識到這是值得做的事情;

這是一小群人迫切想要的,哪怕它只是一個粗糙的版本;

它是處於某快速變化的領域的前沿的;

一旦這些問題得到解決,再回過頭來看,它們就會變得再明顯不過;

創業idea不該是“想到”的而應該是“註意到”的。

(二)壞的Idea

1.很多人需要它,但只會用一下下,而不是迫切需要

2.如果有大量的人迫切需要某樣東西,而這樣東西只需一家創業公司的努力就能把它實現出來,那它很有可能早就存在了

3.對該領域並不十分了解

四、為何要驗證自己的創業idea 是否可行?

據某網站數據調查研究發現:99%的創業者總是以失敗告終,小編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自己的產品過於自信。在有了IDEA做了一些市調分析之後,就埋頭進入研發階段,夢想著造出一款顛覆市場的產品,結果產品一上市,傻眼了,用戶不買單,大量的時間、金錢和時間都浪費了,最後只能灰溜溜地退出市場。

那麽,究竟是哪里出錯了?是調研分析不夠深入?不是,人是極其複雜的動物,無論你的訪談、觀察、問卷多麽具備科學性,都不會得到最準確的結果,因為人在不同場合及不同情緒之下對同一事物會產生不同反應,所以通過調研頂多能得到一個趨勢性的結論。

是產品功能太少?也不是,人的需求具有多樣性,任何一款產品,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滿足所有需求。很多時候,你對用戶的需求胸有成竹,殊不知那有可能是偽需求。

上一漫畫讓你知道什麽是偽需求?

五、如何驗證自己的創業Idea 是否可行?

(1)做一個MVP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產品,發布MVP的優勢在於你可以用極低成本制作極其簡陋的產品原型讓目標用戶進行使用,通過用戶的使用反饋驗證假設,不斷進行產品修正直到正式版本的發布。相比於花大量進行市場調研,MVP在你有了IDEA之後發布可以更真實的發掘用戶的真實需求,用戶研究領域有句話說的很好“不要聽用戶說了什麽,而是要看他做了什麽”,行為比語言更能真實反映出一個人的動機,切記!

(2) 用戶研究

用戶研究:用戶畫像、需求分析。

五個維度建立用戶畫像:靜態屬性、動態屬性、消費屬性、心理屬性。

A、 靜態屬性:主要從用戶的基本信息進行用戶的劃分靜態屬性是用戶畫像建立的基礎,最基本的用戶信息記錄。如性別、年齡、學歷、角色、收入、地域、婚姻等。依據不同的產品,記性不同信息的權重劃分。如果是社交產品,靜態屬性比較高的是性別性別、收入等。

B、 動態屬性:指用戶在再互聯網環境下的上網行為。信息時代用戶出行、工作、休假、娛樂等都離不開互聯網。那麽在互聯網環境下用戶會發生哪些上網行為呢?動態屬性能更好的記錄用戶日常的上網偏好。

C、 消費屬性:指用戶的消費意向、消費意識、消費心理、消費嗜好等,對用戶的消費有個全面的數據記錄,對用戶的消費能力、消費意向、消費等級進行很好的管理。這個動態屬性是隨著用戶的收入等變量而變化的。在進行產品設計時對用戶是傾向於功能價值還是傾向於感情價值,有更好的把握。

D、心理屬性:指用戶在環境、社會或者交際、感情過程中的心理反應,或者心理活動。進行用戶心理屬性得劃分更好的依據用戶的心理行為進行產品的設計和產品運營。

進行精準的用戶畫像分析,能更好的服務、滿足用戶的內心真實需求。

3.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流程:需求分析的目的桌面研究——定性調研——定量調研——結論整理。

A、調研目標:提出明確調研目標,粗略劃分用戶群。明確調研目標進行調研方案設計。

B、桌面研究:數據、資料收集,對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篩選。主要篩選的維度:這份資料是怎麽產生的?這份資料是什麽時候產生的?這份資料是用來做什麽的?這份資料主要針對什麽市場?這份資料的目的是什麽?這份資料是誰做出來的?,得出探討結論,生成文檔。

C、 定性調研:明確用戶群、特征和需求點,進行訪談或者焦點小組。(不過咱是小公司,投入成本傷不起,也舍不得出,所以選擇了定量研究,就是投問卷);得出探討結論,生成文檔

D、 定量研究:設置問卷,把問卷進行粗略劃分的人群進行投放。問卷投放的的地方:騰訊問卷、問卷星、問卷網等。得出探討結論生成文檔

F、數據清洗:對問卷的結果進行數據清洗,把沒有的數據進行過濾。輸出結果,進行結論整理,輸出文檔。

4.市場分析

(1)市場容量:這個市場的天花板是多少?可容納的規模是多少?這些想清楚之後你才能對你所做的事情有個戰略理解。市場格局,明白你現在所處的市場是藍海還是紅海,是否已經形成寡頭經濟。市場前景和市場風險。明白所處的市場未來發展趨勢,對風險有個預估。

(2)競品分析:競品的定位、競品差異化、未來趨勢了解競品的定位,競品的目標人群以及是怎麽樣切入細分市場的。競品的優勢和差異化,競品相比於其他對手的差異化策略與亮點優勢。即競品為什麽存在?競品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是怎麽樣的?知己知彼,才能更有優勢。明白Idea產品的直接競品和間接競品。

5.團隊能力

做一件事情,首先明白自己的優勢是什麽,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迎接到來的機會,利用機會改進自己的劣勢和不足。用自身的優勢應對威脅,消除潛在的威脅,扭轉劣勢。對自身團隊進行一個swot分析:機會、優勢、劣勢、威脅。並采取應對措施。

6. 小眾驗證方法

以上都寫的太專業了,就像當年你上大學一樣,書本里寫的天花亂墜,什麽黃金屋、顏如玉似乎都可以在書本里找到,但是,當有一天你離開了學校進入了社會這個大染缸,你會發現: 原來當年的金融專業 成就了現在某一線城市的某公司的業務員....

所以,最直白的Idea驗證方法就是:你可以先做一個簡單的產品 ,在你的周圍先影響一遭,比如社交軟件,微信、陌陌、微博、脈脈等各種社交app 。以及身邊的親戚朋友三大姑、七大姨 、8大舅 等

在小眾範圍用戶群里能產生一個階段的期望值(比如:產品未真正形成就有很多人想要預定) 、產生價值(實現購買交易) 綜合這一切的需求,再 回到上面的 1-5 條去大眾範圍內去實施,那麽,你的創業Idea 的驗證實際上已基本被打造成產品 ,開始“問市”了!

寫到最後:至於,這個創業Idea 、以及形成的產品、所擁有的市場、所覆蓋的人群、所產生的消費行為 等 能不能 成功的走下去,是很多因素決定的(比如:市場、用戶、產品、售後、團隊、管理、資本等等) 就不過多的去討論了!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幫助到更多的創業者!

創業 創業項目 創業idea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601

樸槿惠或面臨調查?她提名的韓候任總理稱可行但需慎重

11月3日據韓聯社消息,韓國國務總理被提名人金秉準3日在首爾舉行記者座談會時就韓國總統樸槿惠是否有必要因親信幹政門接受調查表態,雖然各方對憲法規定解釋不一,但他認為可以實施調查。

金秉準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總統也不例外,但樸槿惠是國家元首,因此在程序和方法方面,需要慎之又慎。

金秉準(圖:韓聯社)

2日,韓國總統樸槿惠提名盧武鉉政府時期總統府政策室室長、國民大學教授金秉準為候任國務總理。

據悉,現年62歲的金秉準是行政學專家,生於慶尚北道高靈郡,嶺南大學政治系畢業。1986年起在國民大學任教授。金秉準是盧政府要人,曾擔任過總統府政策室長,統籌管理盧政府政策,後任總統特別助理等職。

韓國總統府青瓦臺發言人鄭然國評價稱,候任總理金秉準兼具學識與政務經驗,其價值觀和才幹有助於實施接地氣的政策,相信他能成為滿足國民新期待的總理。

青瓦臺有關人士表示,上述人事安排接納了政界提出的組建中立內閣的要求,總統將向總理大幅分權,使其專司內政事務。

昨日,青瓦臺就韓總統樸槿惠提名國民大學教授金秉準為新任國務總理表示,這意味著樸槿惠總統將退居二線 ,由金秉準擔任“內治”總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009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應盡早研究“三金合並”可行性

養老金融50人論壇12月10日發布的《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6)》認為,中國當前應盡早研究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三金合並”的可行性,這將有利於提高社會保障資源的利用效率。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CAFF50)”由中關村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董克用教授聯合多家業界機構,共同發起,於2015年12月9日成立。

報告介紹,目前,我國實施的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政策,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相似性,可以合稱為“三金”,同屬繳費型、補充型社會保障福利,都具有“補充養老”功能,均由雇主、雇員雙邊繳費,享受國家稅收優惠。

報告認為,“三金”並存,各自為政,相互之間無法進行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制度重複建設,會進一步擴大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因此,針對三個制度各自修修補補,意義和作用均不大。 “為了提高社會保障資源的利用效率,有必要進行制度整合、頂層設計,將‘三金’合並為‘強制公積金’(簡稱“強積金”),統一強制執行,有利於廣覆蓋、均貧富。”報告說。

住房公積金是我國城鎮職工的一項社會保障福利,由國家住建部分管,它具有住房保障和補充養老的雙重功能,自1991年試點以來,尤其是自1998年我國房改及房地產大開發啟動以來,該項福利制度形成了較高的社會知名度。

《2015年全國住房公積金年度報告》(全)

“十二五”住房公積金繳存情況(億元  %)

在“三金”中,住房公積金的覆蓋面與參加率是最高的,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實現了百分之百的覆蓋,在國企和上市公司,甚至包括其他大中型企業也基本上實現了全員覆蓋,不過,仍有一些小型企業無力執行住房公積金制度。

企業年金則由人社部分管,它具有單一的補充養老功能,只能適用於企業,在實施上它不具有強制性。企業年金最早在1991年提出,2004年開始步入法治化管理階段,但與住房公積金相比,它一直發展緩慢,社會知名度低,覆蓋面窄,只有少數大企業執行,企業年金發展十分緩慢的原因有許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卻是企業的“五險三金”負擔過重。

“五險三金”指的是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制度設計不合理。

報告介紹,職業年金也屬人社部分管,同屬補充養老功能,由於企業職工的補充養老已被稱為“企業年金”,因此,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補充養老就不能稱為“企業年金”。“於是,我們又給它取了一個新名稱‘職業年金’。”報告稱,作為性質完全相同的補充養老計劃,卻有兩個不同的名稱,人為形成了補充養老“雙軌制”。職業年金是2014年10月1日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並軌”的派生物,它基本上已界定為“準強制”計劃,並在機關事業單位實現了百分之百覆蓋。

上述報告同時建議加快推出第三支柱的個人稅延養老金。報告稱,個人稅延養老金是現代養老金體系的第三支柱,個人繳費可以在工資所得稅前列支,同時該繳費的投資收益免稅,僅在參加者領取時繳納所得稅。

據介紹,由於強有力的稅收激勵與十足的靈活性,國外第三支柱發展十分迅速。比較典型的是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個人退休賬戶計劃(IRA計劃),加拿大的個人自願存款計劃、英國的個人自願養老金計劃。其中,美國IRA計劃2015年底資產規模為7.32萬億美元,占GDP比重達到41.9%,覆蓋了30%以上的家庭。

我國第三支柱養老金提出較早,但是始終未能落地。早在1991年,《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指出:“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

但較長一段時間內個人稅延養老保險一直沒有實際政策出臺。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制定實施免稅、延期征稅等優惠政策,加快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保險,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2014年保險新“國十條”指出:“適時開展個人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

2015年發布的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推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隨後,2016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出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值得註意的是,“商業”二字已被刪除。

“由上可見,第三支柱從最開始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到稅延商業養老保險,再到稅延養老保險,其內涵在發生變化,也標誌著政策層對第三支柱理解的不斷深化,這也將對第三支柱最終政策的落地產生較大影響。”報告說。

報告認為,當前我國養老金體系結構不均衡,基本養老金一支獨大的問題更為嚴峻,亟須通過發展第三支柱增強國民自我養老保障能力,緩解未來政府財政壓力,同時發展第三支柱能減輕公共養老金負擔,為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營造空間。所以,第三支柱個人稅延養老金的推出既有必要性也有緊迫性,應加快其推進速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985

國研中心:京津冀全部實現煤替代不可行 應推煤炭分級分質利用

河南某城市郊區的農村,隆冬之下,竟看不到一家的煙囪在冒煙。前不久,環保督查組一行人到這里檢查,眼前的景象讓大家感到有些疑惑。

“這里的農村居民,冬天是靠什麽取暖的?”一位督查人員問。當地一位官員回答說:“政府規定全部改用電取暖,給每家免費提供電熱汀。成本可能會增加一些。”

京津冀約有2000萬戶農村居民家庭,長期以來主要用煤取暖,但由於缺乏汙染物控制措施,對環境影響嚴重。近一兩年,為應對日趨嚴重的大氣汙染,京津冀多個城市提出煤改電、煤改氣計劃。

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15日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蘭炭在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改善環境作用研究》對此並不認同。

“若改用電取暖,要增加很大的用電負荷和用電成本,無論政府補貼,還是居民自負,都難以承受;如果用天然氣替代散用煤,需要用戶有相應的消費能力,而且需要有充足的天然氣來源和便利供應設施,即使北京大部分區域具備替代條件,偏遠山區也很難實現全面鋪設天然氣管道,何況河北面積大、基礎設施條件薄弱,不具備全部天然氣替代的條件。”報告稱。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炭戰略規劃研究院戰略研究所副所長任世華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可承擔成本的情況下,推廣和利用蘭炭是減排減霾的現實選擇。”

在15日召開的“煤炭產業與綠色發展”論壇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改善環境成為其優先內容之一。

劉世錦說,煤炭在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占60%以上,還是能源的主力,這種狀況在相當長時間還改變不了。“煤本身是沒問題的,問題出在是否清潔利用,這篇文章能做好的話,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對於煤炭能否在能源消費中發揮更大作用,意義重大。”

京津冀地區霧霾之重,歸根到底是汙染總量大,超出了環境容量和自凈能力。研究顯示,京津冀的單位面積能源消費強度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大氣汙染形成的核心原因是大氣環境對汙染物的承載容量有限,單位面積能源消費強度以及對應的排放強度很高。而京津冀地區煤炭消費占比更高。數據顯示,2015年,京津冀地區能源消費總量占全國的11%,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左右。

上述報告提供了京津冀三地的詳細煤炭消費數據:

北京:2014年到2015年,北京煤炭消費從1740萬噸減少到1200萬噸。2011年到2015年煤炭占北京市能源消費總量百分比從26%降低到15%以下,與其相關的二氧化硫汙染雖有降低但不成比例,與其直接相關的PM10並沒有明顯下降,說明關停四大燃煤電廠實施煤改氣對治理大氣汙染影響有限,而大量的汙染物如二氧化硫與PM10主要來自目前1200萬噸的散煤,加之PM2.5仍有上升勢頭,可見,減少用煤量對降低PM2.5的貢獻不大。

天津:2015年煤炭消費約5000萬噸,較2014年下降約10%,主要用於工業和民用。

河北:2015年煤炭消費約29000萬噸,較2014年下降約2%。河北省的煤炭消費主要集中在電力、冶金、建材、化工、民用等領域,電力和冶金用煤分別占到全省煤炭消費量的約40%和30%,建材和民用煤的消耗量均接近10%。

“由於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和開發利用現狀,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是推動我國能源革命戰略的必然選擇。”任世華認為,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煤炭分級分質利用,而蘭炭就是一種煤炭清潔產品。

煤炭分級分質利用是基於煤炭各組分的不同性質和轉化特牲,以煤炭同時作為原料和燃料,將煤的熱解(幹餾)與燃煤發電、煤氣化、煤氣利用、煤焦油深加工等多個過程有機結合的新型能源利用系統。

中國工程院一份題為《中國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戰略研究》報告認為,以煤的部分熱解氣化制高級油品、潔凈煤發電、灰渣綜合利用為主要特點的煤化級轉化技術,與現有煤燃燒與煤氣化技術相比,在能耗、環保以及經濟性方面具有優越性,可以跨越式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環境效益和經濟性,有望改變現有煤炭利用方式,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

研究發現,蘭炭型煤的PM2.5排放因子最低,其次是山西無煙煤、升級版蘭炭、寧夏無煙煤、傳統蘭炭,原煤(煙煤和洗塊煤)的PM2.5排放因子最高。

任世華介紹,目前,我國蘭炭主要集中的陜西、內蒙、寧夏、山西等地區,產能接近1億噸/年。其中,陜西省榆林市是我國最大的蘭炭生產基地,總產能7000至8000萬噸/年;內蒙古鄂爾多斯、烏海的產能均超過1000萬噸/年。

“但蘭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質量控制問題、技術標準問題、穩定供應問題和市場規範問題。”任世華說,特別是稅收負擔問題。他說,蘭炭生產過程中,每噸原煤獲得65%左右的固態產品蘭炭、10%左右的液態產品煤焦油和25%左右的氣態產品熱解煤氣,其中煤焦油價值占到總產出的45%左右,是維持整個產業鏈的關鍵。“對煤焦油輕質化產品全額征收消費稅,使陷入全行業虧損的境地,整個蘭炭產業也難以為繼。”

上述報告建議,高度重視蘭炭產業發展在加快煤炭分級分質利用中的作用,全過程控制蘭炭產品質量,加強重點領域技術研發和標準體系建設。

“從蘭炭的全產業鏈考慮,應完善相關財稅支撐體系。”任世華建議,可以參照陜西省施行的環保煤、蘭炭省內高速公路通行費減半的政策,給予蘭炭進京津冀地區高速公路通行費減半征收的優惠,或給予符合質量要求的蘭炭產品參照綠色農產品的高速公路收費標準。建議國家減免由煤焦油綜合利用生產的燃料油、石腦油消費稅。

京津冀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左右。圖為一企業員工在觀察爐膛燃燒情況。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23

輪動不足取,配置尚可行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o6m.html

    有位朋友是做小盤股專業戶,這一年多來收成有點寒磣。上周,他拜讀了一位名家的文章,恍然大悟,說:“名家說,大票與小票周期不一,現仍處在大票上行而小票下行階段。名家測算,小票要調整到今年10月份。”據此,這位朋友趕緊拋掉了所有小盤股,換了幾只主板白馬股,滿心期待獲得“輪動收益”。
    豈料,剛換進來的白馬股“補跌”了,而拋掉的小盤股卻大漲,朋友兩面挨耳光,那個郁悶啊!
    “這種現象是暫時的吧?它們馬上就要回到各自運行的時間周期上去的吧?”朋友忐忑不安地問我,“你說呢?”
    我的媽呀!這我哪能知道?
    大小票的運行周期不一,這無疑是肯定的。關於這點,我曾講過多次。參見小文《“二八切換”是個偽命題》(2015-02-01)。至於說小票要調整到10月份,則是毫無根據的。因為股市運行,時間永遠是空間的函數,也就是說,時間是由空間決定的,漲得快了,牛市(或反彈)時間就縮短了;跌得快了,熊市(或調整)時間就縮短了。反之亦然。別把因果關系搞顛倒了。參見小文《兩條定理》(2011-05-04)。根據這條股市基本規律,要是你能夠測算到調整的時間點(段),那就意味著,你既能測到大小票的漲跌幅度有多大,同時又能測到漲跌時間有多長。你居然同時能夠測準這兩項指標?你是人還是鬼神啊?
    倘若那位名家真能料事如神,那你聽到過他事先精準地指出大盤998點、1664點、1849點、2638點等一系列大熊市底點落在哪個時間點(段)上嗎?肯定沒有的吧?你既然連這個股市最簡單的大級別的調整時點都不能測出,更何況複雜得多的板塊輪動周期了?
    說到輪動,我們不妨以美元與黃金或美元與石油為例來說說。它們之間可說是金融市場上負相關關系最為緊密,同時又最為簡單的吧?然而,你見過有誰一直能夠在它們的頂點與底點之間精準地跳轉套利的?沒有的吧?即使是如此簡單的輪動節奏都難以踏準,更不用說股市走勢和板塊輪動了。是不是?正如巴菲特所言,輪動看起來是那樣的真真切切、顯而易見,但要踏準卻很難(大意)。所以,千萬《不要把預測當做投資指南》(2016-04-25),別再枉費心機地企圖在各個板塊之間跳轉套利了,沒有誰會比市場更聰明的。
    在股市運行過程中,正因為空間永遠是主導因素,時間永遠是空間的函數,所以股市永遠不可預測。這樣,無論做大票,還是做小票,也都難以避免會有落空階段,這是再正常、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是不是?倘若你實在難以忍受這種狀況,那就不妨大小票進行組合配置,這倒不失為一個(自我安慰)的辦法。這叫“輪動不足取,配置尚可行”。參見小文《由“滿倉踏空”談開的》(2014-12-03)。
    另外,股市的空間與時間的關系原理還可推演到更廣範圍的領域,比如,經濟危機發生、政治突變、社會沖突、戰爭爆發、自然災害突發,等等,所有事件的集合相當於“空間”,總爆發時期相當於“時間”。關於這方面的內容,這里就不再展開贅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13

經濟可行性尚缺,亞行專家認為機器人替代勞動力的可能性並不高

越來越多的人擔心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崛起,會導致大規模的勞動力被替代,造成大規模失業。但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表明,有充足的理由對亞洲創造就業的前景保持樂觀。

5月29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安泰•問政——技術革命將如何影響就業的論壇上,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與區域合作局副局長莊巨忠指出,不同方法估算機器人替代勞動力的可能性結果會有很大不同,如果用更加充分的數據資料去研究,其實機器人替代勞動力的可能性並不是很高。

莊巨忠對第一財經記者進一步分析道,新技術的發展,開始的時候成本比較高,盡管在技術上可行的機器可以替代勞動力,但是經濟上不一定可行。

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發布的《未來就業報告》預測,未來5年,由於全球勞動力市場出現顛覆性變革,如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全球15個主要國家將有超過710萬個就業崗位因為裁員、自動化發展和中介環節減少而消失,受新增200萬個就業機會的抵消,實際上將有510萬個就業崗位凈減少。

莊巨忠則對亞洲創造就業的前景保持樂觀,並分析了幾個方面的原因。

“新技術通常只替代一個職業的部分工作, 而非全部。”莊巨忠指出,每一個職業可以區分為重複勞動和不重複勞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根據現在的研究,重複的體力勞動被機器替代的可能性最高達到70%~80%,重複的腦力勞動被替代的可能性也達到60%~70%。但非重複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被機器替代的可能性都比較低,其中,非重複的體力勞動為20%~30%,而非重複的腦力動力則在20%以下。

“同時,技術可行性並不能保證經濟可行性。”莊巨忠對第一財經記者談道,技術可行性不考慮成本和收益,但經濟可行性就是如何保證在經濟上是最有效的。“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低,盡管技術上可行,但實際上不一定會去替代。比如他們用機器人成本非常高,而他們的勞動力成本很便宜,如果兩者的產出是一樣的,那麽他們還是會選擇用勞動力。發達國家也存在這個問題,當然發達國家的技術可行性與經濟可行性差距相對小一些,因為他們工資高。”

“再則,收入和需求的增長會創造就業,新技術也會創造新職業和新行業。”莊巨忠舉例道,2005年到2015年期間,亞洲12個國家因收入和需求增長所創造的就業總量超過了技術進步所替代的勞動力總量。技術進步使得總的就業減少了66%,這10年時間,相當於每年1億的勞動力被減少了,但由於收入和需求的增長,每年增加的就業相當於1.30億的人口,抵消之後,亞洲這12個國家每年增加3000萬的就業。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黃少卿也認為,沒必要過多考慮技術進步一定會對就業帶來持續的影響,技術進步並不是脫離人類的需求而獨立發展的。“比如,自動化導致某個產業的數量急劇上升,結果是價格降的很厲害,但需求並沒有大的增加。這樣的話,行業的自動化水平進一步上升的經濟可行性就變得不高,它一定會在某一個時間點或水平線上停下來。”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陳憲則提出,技術進步會增加人的閑暇時間和消費需求,這就會催生很多新的行業和就業。“比如,現在在健身、美容、旅遊、學習、培訓等領域,上海不斷地開出很多新店。”

同時,莊巨忠也表示,新技術會給部分勞動力帶來不利影響, 特別是那些從事重複性體力勞動的職業,這需要政府在教育和技術培訓、勞動力市場制度、社會保險制度以及稅收制度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前三個方面都需要錢,需要政府去支付,所以稅收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就顯得非常重要。”

“技術進步對收入差距的影響非常大,過去這樣,將來也會這樣。工資大家都增加了,但高技術工人的收入增長會快於低技術工人。因此一方面需要通過稅收增加政府收入,另一方面也能縮小收入差距。”莊巨忠對記者表示,目前,亞洲國家平均來說,政府稅收收入占GDP的比例不是很高,特別是個人所得稅占GDP的比例不高,這一比例在中國為1.5%不到,印尼是1%,孟加拉是1%不到,越南是0.5%,而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的發達國家,在一占比在8.5%到9%之間,日本也有6%。

莊巨忠還提出,政府在支持新技術發展方面,要加強對電信、通信基礎設施的投資,要反對新技術企業的壟斷,還有有消費者隱私的保護和數據的保護。

黃少卿也表示,技術的發展需要有制度基礎,比如在大數據時代,如果沒有產權的保護,沒有對隱私權的保護,對個人尊嚴的保護,沒有市場機制在起作用,要想在這個社會當中拿到準確數據並且來進行大數據的分析和運用,恐怕很難實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