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女股神」劉央的財富之旅:「我也只是一枚棋子」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390

在香港打拚了十多年的「中資女股神」劉央,認為眼下港股前所未有的糟糕。 她被評為亞洲「最有權勢的女性」之一,但她說,「在華爾街強大的系統與預測能力面前,我們都是小學生。」

西京資本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西京)主席兼投資總監劉央的丈夫認為,女性的頭髮具有「某種天地合一的神力」,象徵著財富之源。但2011年劉央還是嫌留了19年的頭髮「太麻煩」,於是給剪短了。

結果過去的一年,西京的投資業績果然不理想,劉央本人頻頻被媒體爆出「洗倉」、「清倉」、「改口唱空」等新聞。

劉央是在香港撈世界的北京人,她鍾愛中資民企股,現在管理的基金規模約39億美元(合245億元人民幣),比爾·蓋茨基金作為非銀行機構 QFII(境外投資機構)在中國的投資,2/3由西京打理,也就是說劉央是這位世界首富的「管家」之一;在2011年之前,她的出色表現為其贏得了「女股 神」等稱號。

2012年3月31日,劉央在深圳接受南方週末記者獨家專訪,「這幾個月香港比2008年還慘。」劉央說。此前三天,香港恆生指數暴跌500點至20555點。而在整個2011年,西京旗下的旗艦基金虧損了約30%。

流年不利

2011年9月9日,香港各大媒體不約而同刊登了同一條消息——「西京劉央『清倉』,12只股票一股不留」。報導稱,港交所的股權披露資料顯示,西京於日前大舉拋售,「將原先持有的12只股票一次性清倉」。

劉央重倉民企股不是秘密,其中25只股票的持股量由於持有比例超過5%而必須披露。因此這條消息非常勁爆,當天港股大盤暴跌345點,跌幅1.71%,劉央名下持有的股票更是慘不忍睹。

然而實際的情形是,先前劉央的公司是西京中國,母公司是西京集團。她以個人出資收購了母公司並更名為西京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於是按照交易所規定,原西京中國持有的股票須將持股人變更為劉央及西京資本控股有限公司。

而變更程序是,由交易所先將西京中國的持股數清零,然後進行備案變更。由於時差原因(母公司總部在倫敦),變更期間又恰逢中國的中秋節假期,港交所沒有同步變更。然而就在短短兩三天中,香港媒體紛紛報導了劉央清倉的新聞。

消息見報的當天,劉央的手機被人打爆了,朋友、被投企業紛紛想一探究竟,「我怎麼可能一下拋得掉那麼多股票,交易量在哪兒?誰接盤?」劉央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後來我明白,有人就是利用香港散戶比較易受蠱惑的特點,專門造謠來打壓股價獲利。」

劉央不敢再接受採訪,「有人天天編排我,說西京被大鱷『吃了點心』(指小基金成為大的對沖基金的盤中餐),拿我的話去打擊我投的股票。」

還有一件同樣發生於2011年的小事,也使劉央深受觸動。一天她去香港一餐廳吃飯,遇到一位老人過來找她合影,拍完照後老人對她說,「我跟著你買了好多股票,虧了很多錢,但我還是支持你。」

性格開朗的劉央常在媒體上唱多個股或大市,這件事使她反思自己的角色,「我是基金經理,我的本職是向自己的投資人負責,給他們回報,我的投資人也不在香港,所以我沒必要說太多。」

2011年,香港股市如坐過山車,西京投資基金因此虧損了近三成。「我最大的失誤,」劉央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是在8月份中國不再升息、巴菲特50億美元買進美國銀行時,錯誤地判斷港股已見底並進場大幅加倉,其實那才是歐債危機引發一輪大跌的開始。」

本來截至2011年7月份,西京中國還微幅盈利並跑贏大市,但8月下旬至10月初短短不到兩個月,恆生指數從約20000點跳水至17000點,最低點曾跌至16100點,劉央損失慘重。而巴菲特投資美國銀行後,後者股價也繼續跌了25%。

如今整個西京控股管理的基金規模現值約39億美元,其中除了約5億美元的西京中國基金,和西京健康、西京財富等幾個小規模定投基金外,劉央還管理著約29億美元的專項委託理財賬戶,客戶包括挪威中央銀行、比爾·蓋茨基金會和羅斯柴爾德家族等。

亞洲「最有權勢女性」之一

不過,2011年確是劉央職業生涯中實現龍門一躍的一年——她出資逾億元,從創始合夥人手裡買下了有著20年歷史的英國資產管理公司西京集團的全部股份,成為首位掌舵英資資產管理公司的華人。

2002年4月,劉央獲西京三位創始合夥人之一Peter Irving的邀請加盟西京。次年3月19日,她獨立募資1900萬美元成立西京中國基金,從基金規模看可謂白手起家,「就這點錢還募了近一年,那時候投資人都不相信中國經濟的潛力,認為中國的銀行都做假賬。」

西京中國在香港成立伊始便遭逢SARS,而劉央入市抄底一戰成名。2006年-2007年香港兩年大牛市,恆指由15000點衝至31000點,劉央為投資人賺得兩倍收益,成為西京的王牌基金經理。她把自己賺的數千萬美元的管理費和獎金,也全部投資於基金中。

據劉央稱,9年時間,這只基金的規模達到5億美金,增幅超過摩根士丹利中國自由指數200%。其間劉央只有兩年跑輸大市,即金融風暴肆虐的2008年和2011年,也唯獨這兩年裡恆生指數第四季度為負增長。

這些成績為基金經理劉央贏得了包括「女巴菲特」、「女股神」在內的各種光環,2012年3月還被《福布斯》雜誌評為50位亞洲「最有權勢的女性」之一。

2006年,Peter Irving在一次遊艇事故中遇難,根據他的遺囑將其在西京的部分股權,贈與「對公司貢獻達到一定比例的明星基金經理」。當時劉央因對西京的收入貢獻高達80%而獲得了股權,與另一創始人Tony Jordan成為聯席主席。

三年後,Tony Jordan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後決定退休,劉央買下他的股份。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使三位創始合夥人中的最後一位——專注日本市場的70歲老人Ed Merner雄心不再,他主動提出將自己掌管的日本業務剝離,由劉央繼承西京並希望她能將之發揚光大。

劉央買下母公司於是水到渠成。她信上帝,於是把自己擁有的家庭抑或事業,都歸之於「上帝的賜予」。她的野心極大,希望自己能夠發現「中國的可口可樂、卡特彼勒和微軟」,並使西京有朝一日如巴菲特執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一樣聞名。

劉央是個工作狂,每天深夜才離開辦公室。她對中資股情有獨鍾,5億美元西京中國基金的七成均投向了營收規模在百億港元以下的民營企業股,自稱「靠專業吃飯」的劉央對所投公司的管理層、業務狀況、財務數據等瞭如指掌。

「我們都是小學生」

香港股市在2012年3月底爆發了一輪「民企風暴」,博士蛙(01698.HK)、大慶乳業(01007.HK)等數隻民企股因財務醜聞而致股價暴跌(參見本報3月30日「港股起『風暴』,內地民企遭遇誠信危機」一文),香港人稱買了這些造假公司的股票為「踩了地雷」。

「得以慶幸的是,這幾年我一個地雷也沒踩到。」劉央說,不過,2011年至今,她所持有的雨潤食品(01068.HK),股價也從28港元跌至10 港元;中國建材(03323.HK),股價從27港元跌至不到9港元;威高股份(01066.HK)從22港元跌至8港元;人和商業(01387.HK) 從1.3港元跌到0.45港元,並曾三天跌去44%。甚至劉央名下的某隻股票近期盈利增長超過50%,也被券商稱為「盈利未達預期」而股價暴跌。

作為聲稱「永遠買被賤賣的或錯誤拋售的優秀民企股」的價值投資者,劉央很容易被空方盯上。「只要我持有的被披露出來的股票,幾乎都被阻擊,我成了港股第一大賣空對象。」

她認為,「民企風暴」是空方勢力發動的新一輪阻擊,港股正處於一場金融戰役中,她堅信阻擊者是大洋彼岸的華爾街。華爾街對沖基金的套路是,用「裸 空」手段先建好賣空的倉位,到季度末使由券商發佈相關股票業績低於預期的報告吹響集結號,其間「渾水」這類調查公司發佈看空報告,穆迪、標普等評級機構調 低股票的評級,投行炒作行業風險,媒體再跟進集中進行負面報導,在市場營造恐慌氣氛引起大面積的恐慌性拋售。這套戰法使香港股市近一年來幾乎每到季度末就 有一輪暴跌。

「這是一個強大的系統。」劉央說,2011年下半年對沖基金云集香港,總規模估計達到數百億美元,「就像一隻大老虎進入羊群中,跟人家強大的系統和操作預測能力相比,我們就是小學生。」

她甚至通過追蹤西京存在託管銀行裡的股票被誰借走(賣空者需要先從託管銀行借股票),追查到這場金融戰役的「總指揮」,是華爾街一家赫赫有名的對沖基金。劉央稱自己非常佩服這些老牌基金,「他們選擇的切入點,無論是題材還是時機,都無懈可擊。」

早在一年多以前,對沖基金就選擇和食品、農業及地產、建材相關的股票大舉建空頭倉位。果然,隨後內地食品安全問題的頻發和房地產調控,使得多只股票在遭受攻擊時幾無抵抗之力。而2012年3月份新一輪的攻擊恰恰發生在內地政治風雲變幻、香港特首選戰正酣的當口。

在2011年港股的慘烈大跌中,多家香港本土基金破產清盤,劉央說,如今在香港有十年以上歷史的資產管理公司,就剩下西京和惠理兩家。2011年底和2012年初,西京獲得了兩筆共3億美元的投資,其中一筆來自美國第一大保險公司。最近,西京還將有2億美元的新投資流入。

為什麼這個時候來自西方的資本開始拿錢給她,「他們是熊市牛市兩邊通吃的,往下砸的時候把錢給對沖基金,知道市場觸底的時候,就把錢拿給價值投資者。所以我是春江水暖『央』先知。」

「咱也不過只是人家一棋子兒,我這十年,就悟到這麼點東西。」劉央嘆了一口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55

王石:我只是一個符號 金錢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2dzna.html

當你仰視著我,你看到的王石只是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充斥著被世俗反覆誇耀的成功,卻跟我毫無關係。」在最新拍攝的廣告片中,王石以平緩的語氣講述著一個被世人誤解的自己。

不管是2008年汶川地震中當中的「捐款門」,還是留學海外之後關於其與萬科總裁郁亮之間的分歧傳聞,作為房地產行業明星人物的王石,總是容易被動地陷入 到各種各樣的傳聞當中,但他鮮有回應。他有微博,但他只關注了65個人,大部分微博的內容也只關乎生活的足跡,似乎與其在萬科董事長的角色毫無關係。

「我從沒有特意去關注誰,一般都是朋友說你應該關注我,或者推薦我關注什麼,我才會關注。」3月中旬的一個上午,在上海的一傢俬人會所裡,身著格子襯衫、 黑色皮夾克的王石精神俊朗,笑談微博、登山、公益和慈善,甚至興致盎然地跟我們講起了小笑話。那一刻,似乎萬科年代已是他一個很遙遠的從前。

當下的萬科卻遠未有王石這般瀟灑,經歷年後的「毒地板」風波和精裝修房質量危機事件後,萬科成長的煩惱逐一顯現。而讓萬科感到最無奈的是,坊間還流傳著王石董事長與管理團隊之間存在分歧的各種傳聞。

這些傳聞的起因有多個版本,其中之一是萬科的商業地產戰略。2010年之後,也即王石留學海外的第一年,萬科一改以往專注住宅地產的發展模式,開始涉足商 業地產領域。儘管萬科管理層解釋,萬科的商業是為了住宅而商業,跟其他開發商是完全不同的取向,但如此重大的轉型在「王石時代」顯然是不可想像的事情:1995年時候的王石就曾很強硬地把萬科旗下的寫字樓、酒店等非住宅的產品全部改為住宅,並從此確立了萬科的住宅地產模式,這種模式十幾年來從未發生過變化。

對於這些似真似假的傳聞,王石的回應簡潔而明確。在他看來,問題不在於有沒有分歧,而在於如何對待這些分歧,「只要不是致命的,即使你認為這個決定不是你的意圖,你也要尊重,這樣對萬科下一代管理團隊的成熟、成長才有幫助。」

作為萬科的董事長,王石從三個方面定義了自己的角色:把握方向、任用人選以及萬科出問題的時候承擔責任,「我覺得我是蠻稱職的。」

隨著王石將自己海外留學的時間延長至五年,萬科對於他而言更多的只是代表過去的一段經歷。未來幾年,王石已經把目光投向了倫敦、耶路撒冷和伊斯坦布爾,他還未想過退休。「我的個性是喜歡自由、挑戰自我。」他追求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或許正如其代言的廣告詞所言:「經歷決定了這個世界,用自己的經歷定義自己。」

對萬科的管與不管

一個董事長最重要的是把握什麼樣的事情。

《中國經營報》:今年2月下旬你回國時候曾提到,你已經將在海外留學的時間從三年延長至五年,原因是什麼?

王石:我的海外留學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從我個人的人生計划來講,50歲至60歲一直在登山,做自己非常開心的事情。2010年的上半年我接到了哈佛大學的 邀請,作為訪問學者到了哈佛,借這個機會填補了我的留學夢,因為我過去沒有這個經歷。到了哈佛之後,我發現一年很快就過去了,但覺得還沒學到什麼東西,所 以就決定把在哈佛留學的時間延長了一年。為了保證後面到倫敦留學的時間,一共延長了兩年。現在來看,五年這個時間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明年到倫敦也是待兩年。後面我還會到伊斯坦布爾和耶路撒冷,加起來可能就需要這麼長時間。

《中國經營報》:在遊學和企業事務管理上你是怎麼安排管理時間的?現在通過什麼樣的工作方式處理萬科的日常工作事務來履行董事長的職責?比如說召開董事會、股東大會等等?

王石:我管理企業的時間和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嚴格來講沒有比例。如果談比例的問題,我怕會引起誤讀。其實重要的不在於比例,在於有沒有起到董事長的作用。 我過去也常說,一個董事長最重要的是把握什麼樣的事情。第一個是戰略上的把握,這更多是董事會層面的。我覺得在這點上我是蠻稱職的。以前登山期間召開董事 會很不方便,不能親臨現場,我就通過衛星電視、衛星電話來溝通;同時,每年的股東大會是我一定要參加的,股東大會不能通過視頻召開,這樣做會不尊重股東。 這麼多年來我除了2003年登珠峰那年,沒有參加股東大會,其他事件都不構成不參加的理由。第二個要把握的是,確定了事情之後讓誰去做,這是用人方面的選 擇。第三個是,公司出了問題要承擔責任。無論如何我不能說,因為我在登山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都不是不承擔責任的理由,這是失職和失責。

說複雜點,作為董事長我有三個原則:第一,行業定位,只要公司的行業確定非常清楚,做決定就不會這麼複雜,比如萬科確定就做房地產;第二就是公司運作的規範化;第三是透明度。 在這三個原則下,做這個董事長就很容易把握了。如果簡單地回答用多少時間去管理企業,我覺得會帶來誤解,好的誤解可能是,用這麼一點時間,公司就能做得這 麼好?另一種不好的誤解就會是不務正業,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公司上。所以說,時間的比例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起到董事長的作用了,而且作用還不 錯。

儘管「淡出萬科」已經兩年有餘,但在海外求學的王石依然是一個備受關注的人物。這兩年以來,關於其與萬科管理團隊之間的各種矛盾分歧傳言就一直圍繞著萬科,雖然萬科一直堅稱王石在公司的地位和角色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但單方面的聲音並未消除外界的各種猜測。

究竟董事長與CEO之間是否存在傳言中的「分歧」?在哈佛求學的王石究竟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管理遠在萬里之外的萬科?近日,極少參加商業活動的王石回到國內,為克萊斯勒即將上市的新一代大切諾基代言,接受了《中國經營報》記者的專訪,解釋了相關疑問。

定位、規範、透明,當董事長的三原則

「沒有分歧怎麼可能呢?」

萬科公司的決策一定是在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

《中國經營報》:現在你是否對萬科的具體管理干預得更多了?

王石:到哈佛之後對萬科的干預更多那是一定的。因為過去登山更多是體力上的磨練,環境很惡劣,而且還是缺氧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對公司管理的干涉就要非 常警惕,因為這時候你對公司的干涉可能是錯誤的。第二,在缺氧的情況下,事情幹涉完了之後可能就忘了,所以我那時候儘量少干涉。還有一點,從通信手段來 講,衛星電話比我們一般的手機要貴得多,我們是職業經理人,花的是股東的錢。所以從兩方面來講,第一是效率問題,第二是成本問題,登山的時候一般的干涉非 常有限。在2010年之前的十幾年時間裡,我也有意識地和萬科公司疏離,不去影響公司的正常運轉

而到了哈佛之後,環境好了,通信手段也恢復到了正常,有了互聯網,溝通的成本越來越低,所以干預就多了一些。其實哈佛對我來說已經不是體力的磨練,是一個精神磨練的過程。

《中國經營報》:你去哈佛留學之後,一些關於你與目前萬科管理層之間存在分歧的傳言很多,比較集中的一點是你跟管理團隊在萬科發展商業地產方面分歧較大。 尤其是你在留學哈佛之後,萬科開始進入一些社區商業、購物中心,甚至一些寫字樓項目,外界普遍認為這與你之前所定下的萬科堅持做住宅地產開發的戰略有分 歧,你如何回應這個事情?如果你們在公司管理上出現意見不同的情況,你們一般會如何處理?

王石:跟管理團隊沒有分歧怎麼可能呢?一定會有分歧的。但對於分歧,我的處理原則是:只要對公司的影響不是致命的,即使你認為對方是錯的,你也要尊重他的 決定,為什麼呢?因為有時候對與錯只是一個角度的問題,只要在一個企業的經營當中,這個決定不是致命的。萬科發展到現在,誰都不能說萬科沒犯過錯誤,我也 經常犯錯誤,但這些錯誤不是致命的,公司還在前進,還在擴張,大家都會從正面來看待所犯的錯誤。

所以我說,肯定會有分歧,關鍵在於出現分歧時怎麼對待,對我來講就是只要不是致命的,即使你認為這個決定不是你的意圖,你也要尊重,這是我管理萬科的原則。你認為他是錯誤的,這是因為你是他的領導,有不同的角度;最後你要求按你的角度去做,因為你是董事長,這對下一代管理團隊的培養、成熟沒什麼好處。

有可能有人會問到:為 什麼認為對方是錯的你也可以不管?事實上這就是我的邏輯:你不要錯得離譜就行。我也是犯過錯誤的,別人為什麼就不能犯錯誤呢?實際上我做的可能也是錯的, 只是從最後的結果看表現得還不錯,這也是動員整個公司資源做的事情。所以我們的分歧很正常,任何公司都一樣。沒有分歧才不正常,如果出現分歧,大家都必須 順從一把手,一把手說的全是對的,那是權威主義,是不對的

《中國經營報》:1995年的時候,當時萬科開始做減法,你很堅決地把萬科當時的非住宅項目都整改為住宅項目,確立了萬科的住宅地產開發商的定位,那麼中國房地產經過這麼些年的發展,你對於商業地產的看法有沒有發生變化?萬科目前是否有必要做商業地產?

王石:萬科公司的決策一定是在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我之前解釋過,現在萬科的做法已經和過去發生了一些變化。過去的萬科是做傳統的郊區大盤,一般 都是500畝以上的住宅。一般來說,大盤規劃的都是純住宅區,一般商業配套不超過8%,這是有規定的,包括學校、商業、酒店等總比例都不超過8%,這是規劃中必須要有的,當然越大的盤商業配套就越多。

但到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萬科無意當中發現,有很多進入市區的項目,要參加老城改造,類似於純住宅的大盤已經沒有了,純屬商業組團的也沒有了,萬科還做不做呢?萬科的結論非常清楚,做!當然萬科就要做包括商業、酒店、寫字樓、商城在內的項目,這方面不存在分歧。

但萬科當時進入市區,我當初認為萬科是拿不到市區的地的,萬科現在越做越大了,郊區的大盤現在越來越少了,甚至沒有了,就必須進入市區。而萬科這段時間都 是由管理團隊在把握的,現在這個時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做不做呢?我可以明確表示,萬科董事會的決策是,做!但萬科以前是沒有這個經驗的,怎麼做呢,由管 理團隊決定。

所以說,作為董事長,我跟管理團隊之間究竟有沒有分歧,可以肯定地說:有!不僅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肯定會有。至於出現分歧的時候,我的意見是否會得到 尊重?我的回答是,我說的話他一定會考慮,但這不等於我的意見他一定聽。我的意見已經不止一次被管理團隊否定,他們認為我的理解是不對的,遇到這種情況我 總是會以欣賞的心情去接受。

《中國經營報》:在企業管理的用人方面你是怎麼把握的?如何理解職業經理人的精神?

王石:用人方面我的大原則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首先對人一定要有懷疑,這種懷疑是制度性懷疑,人是有自私的一面的,他會情不自禁地犯錯誤。關鍵是怎 麼避免犯錯誤?這就需要制度性的東西來檢查和約束,及時發現和制止錯誤或者減少錯誤的發生率。第二就是一旦你用了他,就必須信任他。用人還懷疑他,這是絕 對不正常的情況。

中國人喜歡講「志同道合」,對我來講,其實可以「志不同道合」,也可以「道不同志合」。當然既是朋友又是同事那更好,但是我會對可能成為朋友的同事稍微疏 離一些,因為這樣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有個度。什麼是職業精神、職業操守?就是這樣的,如果把感情用在做事情上,事情就會很難做。

至於說用什麼樣的人,用不用故意迎合我的人,其實不在於這個人是不是迎合你,關鍵在於企業的文化氛圍,如果說企業的文化氛圍就是迎合的、說假話的,那這種 現象就沒辦法改變。在萬科,你說我的下屬會不會迎合我,應該也有,畢竟我的位置在那裡。迎合是人類的本能,問題不在迎合,而在迎合的目的是什麼。

《中國經營報》:你一直很少參與商業活動和廣告代言,這次參加你為克萊斯勒代言,你的代言收入也是捐贈給泰國的一個慈善基金做公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考慮?

王石:我在2000年的時候接了第一個廣告,之後萬科公關部門拒絕了很多公司找我代言廣告的邀請。後來在2006年左右,摩托羅拉也來找我,當時萬科公關 部門也表示拒絕,但摩托羅拉不甘心,說這到底這是不是王石本人的意思,只要王石本人親自說出拒絕這句話,那他們就放棄,他們找到了萬科副總裁肖莉,肖莉覺得我可能會感興趣,她跟我一說,我就答應了。

這次為克萊斯勒做代言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我有好奇心,到底拍廣告是怎麼回事?我想弄明白。第二,我本身不是一個自由人,並不是個體職業者,我是萬科的董 事長,我要考慮到代言可能給公司帶來的影響,我覺得這只會給萬科加分,而不會減分。第三,不僅僅是現在,就是未來,這次代言對萬科來說也是加分。有一些高 科技的企業找我代言,我可能就拒絕了,因為現在那些行業可能很熱,明年泡沫一破裂,公司垮了,到時就有人說萬科董事長代言的那個企業都垮掉了,這是我要顧 忌的。當然,我的個性喜歡探險、挑戰自我,也喜歡吉普,所以我很自然就接受了克萊斯勒的邀請。

事實上,這次代言也是我在哈佛學習的一個感受。我在哈佛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現象,中國的企業家,不管老一代企業家還是新一代的企業家,做慈善做公益都是一致的,但是和國外的企業家相比,我們還是基本停留在民族主義、國家主義這樣的層面上。

在歐洲、在美國,企業家做慈善做公益,成立的基金不在於大小,但考慮的都是國際性的,不是說法國的企業家成立的基金就在法國做慈善和公益,美國的企業家成立的基金就在美國做慈善和公益,只要成立公益基金,馬上會考慮在亞洲、非洲或者南美洲等地方去做公益。

中國從陳嘉庚老先生到新生代的企業家邵逸夫、李嘉誠等,包括改革開放以來的企業家們,做公益慈善都多少會有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的色彩,誠然中國發展也不平 衡,貧窮的人也很多,我們在國內做慈善和公益有很大空間,但我覺得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我們的視角不應該只侷限於國內,要有國際性的視 野。公益慈善應國際化,中國人喜歡講「志同道合」,對我來講,其實可以「志不同道合」,也可以「道不同志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66

分紅無限好, 只是別強迫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5h83.html

自從拙作《強制上市公司分紅非常危險》5月23日發表以來,很多人表達了反對意見。讓我做點澄清。
(1)企業分紅當然好。我做股民也喜歡分紅, 贊成分紅。但是這跟政府無關,不能強迫。中國政企不分問題已經很嚴重。
(2)現在A股公司如果被迫分紅,很多公司就會留下一堆生鏽的機器,漏雨的廠房,和沒人要的產品。失去現金支持,股價會大跌的。特別是大量中小型的股票會很悲慘。股民必須理解這一點。英文裡有一句話,用在這裡很恰當,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意思是,你究竟想要什麼,你可想清楚!你如果真的得到了你所要的東西,你可別哭鼻子!
(3)分紅的公司未必好,不分紅的公司未必壞。龐式騙局可以從股民手上騙來10億元,分紅6億元,內部人落得4億元。股民在那裡傻樂,但終於有一天騙局爆煲。其實,股民你如果真的要分紅,還不如賣掉一些股票更簡單。如果你懷疑某公司其實是個龐式騙局,你應該遠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33

亞太金融中心只是一場空 台灣金融輓歌

2012-6-18  TCW




1995年,台灣喊出「亞太金融中心」計畫,至今已有17年。

2001年,新加坡宣示「以資產管理打造亞洲金融重鎮」,十年之後,這裡已是全球第四強的金融中心。

新加坡能,台灣為何不能?

過時的法規、心態封閉的主管機關,讓金融業處處都有光怪陸離的荒謬事。

這些荒謬的小事,處處綁住業者的手腳,扼殺業者的生機。

當然,也綁死了高喊17年的亞太金融中心夢。

撰文‧楊紹華 研究員‧辛曉昀方雅薇今年三十一歲,二○一○年,她被任職的外商銀行調到新加坡財富管理部門,那一年,她的年薪從八十萬元一舉跳到一六○萬元新台幣。現在,則接近兩百萬元。

「別看新加坡人口不多,但財富管理的生意很好做;在這裡,資產管理業管到的錢,我想有六成以上來自其他國家。」方雅薇說錯了,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資料,當地資產管理業有八成以上的管理資金來自海外。

本身資金條件並不充沛的新加坡,自○一年起確立「以資產管理產業打造亞洲金融重鎮」的目標,十年之後,憑藉強大的資產管理競爭力,這裡成為世界各地資金簇擁的對象之一,帶動整體金融服務業蓬勃發展。

場景拉回台灣。

陳良宇(化名)今年三十七歲,○三年,他參加一場求職活動,聽見職場專家篤定地說:「資產管理將是台灣最具爆發力的產業!」半年後成功進入某投信公司,成為台灣資產管理業的一分子。

工作至今,陳良宇在業界資歷將近十年,「從不到三十歲做到快要四十歲,我一共只有調過兩次薪水,加薪幅度總共不到兩成,年薪大概六十萬元。」人生黃金十年 歲月過去了,對於台灣資產管理業過去十年的發展,他只有一句評語:「爆發你個大頭鬼啦!」一九九五年,政府宣布「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六大中心裡包含「亞 太金融中心」,標榜藉著自由化的環境大量吸引國際金融機構進駐;○一年,時任總統的陳水扁公開表示:「政府第一要務是打造台灣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八 年,馬英九總統宣布「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在「金融中心」的部分,又包含了「籌資中心」、「資產管理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等。

前前後後喊了十七年,「金融中心」、「資產管理中心」等字眼宛如鬼打牆一般地不斷出現,而台灣金融從業人員的薪水,倒也像是鬼打牆一樣長久不變。今年三 月,萬泰銀行董事長盧正昕感嘆:「銀行主管起薪,三十五年來只漲了兩成。」而某投信總經理則表示:「我現在用的年輕基金經理人,薪水和我二十年前剛入行時 幾乎一樣。」新加坡與台灣,喊出來的政策口號相差不多,但是走到今天,新加坡在「倫敦金融城金融中心競爭力指數」已躋身全球第四名,台北則是遙遙落後,名 列第二十七位。

口號相同,結果差很多台灣資產管理業出了什麼問題?

「資產管理產業做不起來,就不必談金融中心。」某金融業高層主管指出,新加坡的成功,就在於「政策很清楚,用資產管理來帶動整體金融業。」他解釋,在「亞 太金融中心」的各項目標裡,「金融服務中心」是要吸引國際大型金融機構來台設立總部,「籌資中心」的前提則是海內、外資金大量匯聚,「這些,都要奠基在強 大的資產管理產業上。」悲哀的是,即使「資產管理中心」口號喊得震天價響,但到目前為止,官方尚未對資產管理的定義及業務範圍訂定統一標準,也就無法對國 內資產管理總規模做出精確計算;央行在○九年的報告中,列出了「僅供參考」的「估算」,國內資產管理規模大約是五.七兆元,不到新加坡的三○%。

而在業界人士的解讀中,這個數字應該包含了國人投資「境外基金」的部分,「台灣人透過總代理買境外基金,是老外在管台灣人的錢,賺錢的是國外的經理人,不 能算是台灣資產管理業的規模,也無助於提升產業的競爭力。」如果扣掉這個部分,台灣業者管理的資金,恐怕不到新加坡的五分之一。

事實上,在許多業者的眼中,「國人大量投資境外基金」,就是台灣資產管理業走向衰敗的起點。「投信是資產管理產業鏈中最重要的商品提供者,但是近年來,台 灣投信的生機,已經被境外大軍嚴重侵蝕。」一位銀行理專是這麼說的:「同樣類型的基金,境外基金付給銀行的手續費往往超過境內基金一倍以上,我當然會建議 你買境外基金啊!」

境外境內基金限制不一

政策箝制,讓本土業者痛失商機○六年起,國內開放境外基金總代理制,一夕之間,來自國外機構發行的境外基金開始大舉入侵,挾國際集團雄厚資源,能夠給予銀 行通路明顯較高的基金手續費,自此,國內投信再無成長空間。○六年至今,投信業者發行共同基金的總資產規模不但成長停滯,甚至有所下降,自當年的一.九兆 元以上,跌至目前的一.八兆元左右。

面對境外競爭,國內業者試圖端出投資於海外市場的「海外基金」收復失土,無奈,這又遇上了一連串的政策箝制。除了央行經常以穩定匯率因素,控管投信海外基金的匯出速度之外,在商品設計上,業者也面臨了不公平競爭。

以近年在台熱賣的高收益債基金為例,「很奇怪,台灣的投信就是比較遜,同樣是高收益債,配息率就是比外國來的基金差。」一位理專提出他「只賣境外高收益 債」的理由。但他有所不知,「依目前法規,投信發的債券基金不能用本金配息,賺多少、配多少,但境外基金就算沒賺錢,也可以用投資人的本金配息。」業者表 示,這個限制,讓國內投信的高收益債基金喊不出漂亮的配息率,更喊不出「固定配息」的訴求,與境外基金一比,對投資人的吸引力高下立判。

「四大流程」過於繁瑣

動輒遭罰,基金經理人大嘆不如歸去政府「只管境內、不管境外」所造成的差異,也讓國內投信的基金操作靈活度不如境外基金。「你知道嗎?投信基金每一筆交 易,都要寫報告,必須符合『四大流程』。」所謂四大流程,是指投信基金的每一筆投資交易,必須經過「分析」、「投資決定」、「執行紀錄」、「檢討報告」等 繁瑣過程,用意在於確定經理人決策符合前後一致的投資邏輯。「立意良好,可惜,執行到現在,四大流程不只流於形式,甚至是讓許多經理人大嘆『不如歸去』的 重要原因。」一位經理人抱怨,四大流程的投資邏輯只有「基本面」,「意思是,你不能從技術面去分析股票的合理買賣點,不能說因為股價突破長線壓力所以值得 買進,他們不聽這一套。」四大流程被明訂於《投信投顧法》第十七條第一項,而在過去兩年,投信業者遭到金管會糾正或懲罰的案例中,有四七%就是「違反《投 信投顧法》第十七條第一項」。不能說這些遭罰的案例都屬冤案,但以接近五成的高比率來看,「四大流程」必然有其不合理之處。

某外資投信業者表示,一次,公司因為違反四大流程遭罰,這件事驚動到海外母公司總部,「因為在國外,資產管理業者被罰錢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總部甚至派了 一組人過來了解;直到我們攤開近年台灣業者遭罰的紀錄,他們才知道,原來台灣幾乎每一家投信都被罰過錢。在這裡,違規是常態。」「為何不能只做存放款?」 怕出事,財富管理業務關卡重重而在資產管理業中扮演經銷端的銀行財富管理部門,同樣也是滿腹苦水。

除了長期低利率造成國內存放款利差嚴重偏低,以致銀行業獲利困難之外,業者試圖以創新商品的方式突圍,也得面對重重關卡。

一位財富管理部門主管回憶不久之前,在一次與金管會官員的會議中,討論到某一新金融商品的開放與否,官員普遍抱持保留態度。而最令他感到驚訝的,是某官員 甚至略感不耐地說:「你們銀行難道就不能乖乖的只做存放款業務嗎?」主管機關的心態昭然若揭,銀行的業務愈單純,愈不會出事,也不用研究那麼多的新商品。

「怕出事」的心態,在怪異而無用的KYC(Know your customer,客戶風險屬性分析)制度上最為明顯。理專解釋,銀行必須把客戶分成六個等級,依不同的風險承受度,對應到不同的「可投資標的」;「搞到 最後,每個客戶的投資等級都一樣,因為只要成為『積極型』的投資人,就可以買所有商品。」理專大嘆:「這樣做真的有意義嗎?」

政府四大基金帶頭砍價

成本思惟,業者代操只賺到蠅頭小利至於投信、投顧、券商的重要業務之一︱︱代操,同樣也是相關業者心中的痛。「大家都知道,政府四大基金(郵政、勞保、勞 退、退撫等基金)會提撥部分資金給業者代操,但這些生意根本賺不到多少錢。」某投信總經理表示,目前政府基金交給業者代操所付出的費用,是每年大約○.一 二%至○.一七%的管理費。換言之,若業者手中管理五十億元的政府基金,那麼每年能賺到的大約只有六百到八百萬元。「政府也會把資金給國外業者代操,管理 費比國內業者高出兩倍以上,大約是管理資產規模的○.五%甚至○.八%,但就算是這樣的管理費率,國外業者往往也是興趣缺缺。由此可見,政府開給國內業者 的條件有多苛刻。」「政府帶頭砍,整個代操的行情都很慘。」某位目前自立門戶以代操為業的資深操盤人表示,代操管理費愈來愈難賺,於是和客戶協商,加收手 續費,「客戶沒有什麼意見,反而是主管機關堅決反對。」在共同基金、代操之外,另一項被資產管理業者一度寄予厚望的業務── 私募基金,長期以來的資產規模更可以用「一路躺平」來形容。

「首先,國內龐大的壽險資金,至今還沒辦法投資台灣發行的私募基金。」一位資產管理業者提出親身經歷,他曾試圖成立一檔投資於亞洲各國的私募基金,找上某 家國內壽險業者注資,「對方說抱歉,台灣不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所以我們不能投資。」他翻出法規才發現,依據《保險業辦理國外投資管理 辦法》第八條第三項第四款,「私募股權基金之基金經理公司須以在OECD國家主管機關合法註冊者為限」。

就算要找一般個人投資私募基金,業者同樣面對重重困難。「法令規定,私募基金的客戶要充分揭露個人資產,而且,要提出三千萬元以上的財力證明。」業者說, 以這樣的條件,「大概只有上市櫃公司的老闆或專業經理人才會參與私募基金。」為什麼?「可以擁有三千萬元以上財力的高資產人士,往往害怕財產曝光,只有上 市櫃公司負責人比較不怕,因為他們的財產多半已經曝光了。」新商品等同高風險?

心態保守,新商機未成形就被打死法令對於客戶背景的揭露要求,出發點在於「確保投資高風險商品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本意或許沒錯,但主管機關對商品的了解不夠,又強力要求客戶揭露財產,其結果,往往是一個值得開發的新市場還沒做起來,就先被打死。

業者舉例,○九年,政府開放「期信基金(期貨信託基金,以期貨、選擇權交易為主的共同基金)」,但開放三年之後,目前市場上僅有四檔基金,總規模三十億 元,「因為法令規定賣基金的理專必須要有期貨執照,又要求買方的財產揭露要更充分、更透明。」如此一來,能夠銷售的理專少、願意投資的客戶更少,市場規模 當然受限。

共同基金、代操、私募,資產管理業三大業務,如今都已被各種五花八門的法令規定掐住生機,「我會形容,台灣的資產管理業,如今已是呼吸困難。」某投信總經 理是這樣描述現狀的:「一檔境外高收益債基金的國人投資總額,可以養活三家以上的本土投信。產業發展至此,台灣人正用大筆鈔票,去養少數幾位國外的經理 人。台灣能夠拿到什麼好處?除了培養了一些會賣基金的『銷售人才』之外,對於資產管理專業人才養成、以及稅收,一點好處都沒有,更不可能讓台灣成為亞太資 產管理中心。」這位總經理無奈地表示,今年二月,英國《金融時報》旗下媒體甚至有一篇報導,指出「台灣是對外國基金業者最有利的市場」。

基於這個現狀,主管機關近來的確有所反應,可惜,在業者眼中,主管機關的反應,仍然荒謬。今年一月,金管會要求境外基金總代理業者,依代理基金的國人投資 金額及比率,增聘人力。「我能體會金管會的用意,畢竟一家吸引國人投資上千億元的境外基金代理商,往往只有十來個員工,而不少投信公司的總管理資產不過 兩、三百億元,卻要養兩百位員工。」然而業者卻又表示:「可惜,金管會的作法,顯然太過天真。」

限制鬆綁

放膽讓利 才能讓本土業者翻身他計算,「總共大約能創造兩百個就業機會,這還包括了從本土業者挖角的部分。」一位投顧業者甚至表示,當他把金管會的要求告知境外業者 時,「老外竟然說,搞半天,原來你們台灣人要的只是這個。」「台灣業者要的當然不是這個……,」某投信高層指出,「如果政府還要資產管理業在台灣生存,還 沒放棄打造亞太資產管理中心、金融中心的大夢,那麼,必須放膽讓利給本土業者。」此外,也要讓境外業者﹁落地生根﹂,在台灣本地管理基金。「新加坡的資產 管理業,就是這樣起來的。」如何讓利?「其實,政府如果有心,隨便一個動作都能幫助國內業者。」提高政府基金委外代操的管理費、解除壽險投資國內私募基金 的限制、開放退休金自選、提供投資人稅制優惠,或要求在台灣吸金可觀的境外基金業者,提撥部分資金交給國內業者代操台股……,業者隨口舉例,「很多事都能 做,就看政府要不要做而已。」在業者眼中,台灣的確有成為亞太金融中心的絕佳條件,除了資金充沛、熟悉中國市場之外,「和新加坡、香港比起來,台灣還有產 業優勢,世界八成的筆記型電腦都在這裡生產,多少晶片從設計到製造都在台灣。」他半開玩笑地說:「新加坡的經理人還要過來問我們台積電的消息哩!」「既然 有目標,就該用興利思惟全力衝,但主管機關現在的作法,卻只是全力防弊。」業者提出妙喻:「就好像一輛汽車發生車禍意外,結果政府是把整條馬路永遠封 閉。」再也不會出事,但這條路也就此荒廢。

在害怕出事、只求防弊的主管心態下,金融大夢的口號依舊,但金融產業的生機,的確正在走向荒廢境地。

一個空口號喊了17年— —三位總統對金融中心的宣示

口號提出

首度提出亞太

金融中心計畫

1995年,政府提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將台灣打造成亞太製造、金融、海運、空運、電信及媒體等六大中心。

繼續造夢

宣示打造

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2001年,時任總統的陳水扁參加「亞太基金管理高峰會」,強調政府將致力讓台灣成為亞洲最重要的資產管理中心。2005年推出二次金改,方案中包括「推動資產管理業務」。

越吹越大

一次喊出

三個亞太中心口號

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再次宣示推動「亞太金融營運中心」計畫,設下「亞太資產管理中心」、「亞太籌資中心」、「亞太金融服務中心」三大目標。

一籮筐的荒謬事,扼殺資產管理業者生機「請問資產管理業者,最讓你受不了的法令規定是什麼?」業者隨口就能舉出一堆案例,以下是各方「點名度」最高的35件荒謬情事。

情節或許有大有小,但當荒謬怪象同時匯聚,足以看出主管機關的保守心態,正在嚴重扼殺業者生機。

境外基金可以做的,境內基金不行01.國內投信不能推出以本金配息的債券基金,而境外基金無此限制,所以配息率明顯較高。

02.高收益債券基金自2010年開放國內投信發行,但要求至少六成投資高收債,境外基金無此限制。

03.境外複合式債券基金早已通過核備上架,但投信至今不能發行複合式債券基金,理由是「怕投資人搞不懂這檔基金的風險屬性」。

04.境外基金可隨便運用衍生性商品,境內基金規範重重,舉例來說,用反向ETF(放空型的ETF)避險不能超過基金淨資產的10%。

05.國內投信發行的海外基金,每筆交易都要匯率避險,投資成本往往立即增加5%以上。

06.境外基金核准後沒有正式上架銷售的時間限制,境內基金申請過後,最慢要在一年內募集。

07.因為匯率因素,央行會卡國內投信發行海外基金的資金匯出速度,但央行管不到境外基金。

08.本土投信抗議,境外基金的申請速度較快,金管會的反應不是開放境內基金的審核量,而是緊縮境外基金。

四大流程,讓台灣投信違規成為常態09.投信買賣須符合四大流程,此事是全球絕無僅有。

10.買賣分析報告的投資邏輯呆板單一,只能寫基本面,不容許技術面。

11.四大流程的紀錄形同文字獄,連每股盈餘預估不準也有可能會被糾正。

12.境外基金不必寫買賣分析報告,境內業者發行的海外基金,最痛苦的就是要幫國外顧問公司「掰」出分析報告。

13.賣出一檔股票之後,若基本面或消息面改變,短時間內補回,可能遭罰。

14.即使市場發生系統性風險,股市全面崩跌造成個股錯殺,經理人也必須依原先設定的停損點賣出股票,否則將被質疑投資邏輯前後不一。

15.過去兩年投信被糾正或懲處的案例中,47%與《投信投顧法》第17條第一項有關,即「買賣股票的分析報告紀錄」。

16.某外資投信曾因違反四大流程遭罰款,海外總部以為是重大醜聞,後來才知道這在台灣是天天發生的事。

過度管制,把業者當小偷17.政府對衍生性商品的心態極端保守,連中國都已開放的避險基金,台灣至今仍未放行。

18.2009年開放期信基金,至今只有四檔,總規模30億元。原因在於賣期信基金的行銷人員必須取得執照,且要更嚴格的揭露客戶資訊。

19.非專業投資者,不能買「反向ETF」,但「反向ETF」是重要的避險工具,為何只有有錢人能避險呢?

20.一次,銀行財富管理部門在與銀行局官員開會時,對商品開發的速度提出建議,但銀行局官員說:「你們銀行就不能只做存放款業務嗎?」21.銀行財富管理部門進行客戶風險屬性分析,執行到最後,每位客戶都要求自己是「積極型」。

22.基金所有文宣必須編頁碼,用意在於出事之後投資人容易舉證。

23.基金給銀行的佣金出現改變時必須通知客戶,但揭露的項目規定超細,多達兩張A4紙。

24.金管會要求投信對券商下單的手續費一定要壓低,但又沒有訂定標準。

25.業者希望給下單券商正常的手續費以求較佳的服務,金管會說:「服務這件事不能採信」。

26.依規定,投信公司「能夠支付的對象」僅有銀行、券商、投顧,除此之外不能付錢給其他單位,例如業者為開發業務想付給壽險公司客戶介紹費,不准。

法規卡死大客戶,代操、私募難賺27.政府四大基金委外代操,給國外公司代操部分,管理費給0.5%以上,但給國內業者只有0.12%。

28.代操業務雖可開放接外資的單,但只准透過國內券商下單,逼走不少國外業務。

29.就算是代操,也要符合四大流程的呆板規定。

30.政府基金交給銀行保管,要求保管費是零,因為政府基金要績效,管理費與保管費愈低,它的績效愈容易彰顯。

31.管理費偏低,代操業者想要向客戶收手續費,主管機關不准。

32.一位代操經理人,若負責管理一個政府四大基金的帳戶,不能再操作其他基金或代操帳戶。

33.壽險業者至今不能投資國內業者發行的私募基金。

34.參與私募基金者必須充分揭露財產,逼走不少高資產人士。

35.法規定義「專業投資人」為財力超過3000萬元以上,但專業並不一定有錢,有錢不見得專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25

星巴克只是咖啡店嗎?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764
  星巴克終於出手了。通過1998年以來的最大一次收購,這家41歲的公司正在逐步完成向一家零售企業的轉型。


  6月4日,星巴克發佈聲明稱,它已經和總部位於舊金山的烘焙商Bay Bread達成協議,出資1億美元收購它旗下的法式面包連鎖店La Boulange,這家面包店銷售產品主要包括燕麥、牛排三明治和有機面包。


  這次收購顯然醞釀已久。2010年12月,在一次投資者大會上,星巴克創始人兼全球CEO霍華德·舒爾茨已經提出,星巴克計劃收購大型或者小型的公 司,以幫助星巴克擴大在袋裝咖啡以外的消費品的推出。未來,在超市餐廳和酒店等各種渠道,都將出現更多星巴克品牌的產品,不僅包括袋裝咖啡和茶、VIA速 溶咖啡,還將有其他的瓶裝飲料及冰激凌?等。


  現在看來,星巴克的目標市場將衝出飲品領域,甚至跨入食品範疇。霍華德·舒爾茨希望星巴克成為一家全面的消費品公司。La Boulange的產品最終就會被納入到星巴克的消費品(Consumer Packaged Goods)體系下,不僅在星巴克的門店售賣,還將站上超市的貨?架。


  為了此戰略的推行,星巴克早先做了很多準備。比如2011年3月星巴克的換標,將「Coffee」字樣去掉,就是為了給那些與咖啡不那麼有關的食品騰 出發展空間。星巴克還為此與合作了多年的卡夫公司翻臉,後者之前代理了星巴克產品在美國市場超市渠道的拓展。星巴克以卡夫推行星巴克品牌不力而要收回卡夫 的代理權,但真實原因再明白不過了,星巴克要自己來。


  霍華德·舒爾茨雄心勃勃,他在2011年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中提及,他希望將星巴克打造成為史上第一家同時擁有銷售渠道和消費品牌的公司,意思就 是,星巴克要成為「沃爾瑪」(代表提供銷售渠道售賣其他公司產品的公司)和「可口可樂」(代表傳統消費品牌,需要借助其他銷售渠道賣自己產品的公司)的結 合體—這聽上去確實史無前例。


  星巴克目前已經擁有一個廣闊的銷售網絡,和一個擁有眾多粉絲的品牌,只是這個品牌之下還沒有太多產品。想要快速實現產品品類的擴充,收購是最好的途徑。舒爾茨承認,收購行動肯定不止是對La Boulange的這一宗。


  今年4月,當《第一財經週刊》將「星巴克為何會這般磨拳霍霍」的問題拋給舒爾茨時,他對此的解釋聽起來相當簡單,他認為在傳統的超市和零售店內,顯然還存在很多市場空白;星巴克也從來沒有限定性的戰略,阻止自己在門店之外開展業務。


  免煮咖啡VIA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給予了舒爾茨一份信心。VIA在2009年10月率先於美國市場的星巴克門店推出,8個月後在超市等零售渠道上架,從推出至今的兩年半之後,VIA的全球銷量已經接近3億美元。這份成績不錯。


  不過,不可否認,這一切改變的初衷,最初其實也是基於無奈。


  2008年到2009年間,星巴克美國的業務下滑得厲害,2009年第一季度全年利潤甚至因為美國市場的不景氣下降過69%,此前讓出CEO位置的舒 爾茨不得不重新回到台前執掌局面—美國市場在全球收入中佔比實在太大,儘管星巴克在除美國之外的海外市場不斷擴張,希望將國際業務的貢獻比例最終提升到 50%左右,但在星巴克目前全球範圍內1.74萬家店中,美國市場的門店數佔到1.08萬家,收入佔比更超過了75%。


  在美國市場,星巴克的門店數已經接近飽和,依賴擴張換取業績增長的方式已經失效。星巴克唯有拿出像樣的新品才能重新喚起美國人的熱情,VIA正是在那樣的境況下出世的。


  舒爾茨從中嘗到了甜頭。星巴克於是再接再厲,2012年年初至今,星巴克一直推出看上去與咖啡毫不相關的飲品,3月在西雅圖開出了第一家果汁吧;4月又推出了能量飲料……


  「我可不想成為一個me-too-player。」舒爾茨告訴《第一財經週刊》,他的意思是,不會為了推出新品而推出新品,不會盲目效仿競爭對手。


  星巴克總是強調咖啡是它的靈魂,現在公司的一切還是圍繞著咖啡轉嗎?


  舒爾茨回答:「絕對是。」但收購面包店的舉動卻很可能分散發展咖啡這一核心業務的資源和精力,甚至還有削弱品牌核心價值的風險。


  這位意欲步入政壇的咖啡連鎖業的創始人需要維護其中的平衡。或許,等待市場的檢驗是最好的方式。如果星巴克不再只代表咖啡,猜猜顧客是點頭還是搖頭吧。

 


咖啡店變身零售公司


  2009年10月/在美國推出免煮咖啡VIA,之後在加拿大、英國、日本、中國等地推廣。星巴克開始嘗試不通過經銷商在其他渠道推出自有產品。


  2010年12月/和卡夫因為經銷商協議陷入法律糾紛,星巴克希望收回卡夫擁有的在零售渠道拓展的權利,自行開拓渠道。


  2011年3月/換標,去掉了「Coffee」字樣,正式宣告公司將不再只圍著咖啡業務運轉。


  2012年3月/在西雅圖開出第一家果汁吧,在這家門店中,不僅有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汁,同時還提供食物.


  2012年4月/推出名為Refreshers的能量飲料,開始挑戰紅牛和Rockstar。


  2012年6月/收購烘焙商Bay Bread旗下的法式面包店La Boulang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79

私立醫院:只是少數人的生意

http://www.21cbh.com/HTML/2012-7-13/1MNDIwXzQ3Mzc1Mw.html

最近,中國民營醫院中的「老大」博愛醫療集團,準備在北京籌建一家心胸專科醫院,與其在上海的遠大心胸醫院形成「一南一北」兩大高端心血管醫院。

事實上不止博愛醫療,目前在政策進一步鼓勵下,境外資本、民營資本都嗅到了市場風向標,紛紛加入醫療服務業。6月26日,大陸第一家台灣獨資醫院上海禾新醫院正式開業。

讓社會資本振奮的是今年3月份國務院頒佈的《醫改「十二五」規劃》,裡面提及「到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達到總量的20%左右」。

不過,目前公立醫院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及政府扶持優先權兩大籌碼,佔據了九成醫療服務市場。對於民營醫院將來能否整體達到「20%」的市場空間,業內還是打了個問號。到底私立醫院能否推開那扇由來已久的「玻璃門」,走向與公立醫院真正同台競技的舞台?

少數人的生意

剛剛開業不久的禾新醫院,坐落在上海徐匯區,設計風格滲透著藝術、小資氣息,軟硬件設施皆非常人性化。每一層樓都設有專門的病人休息區,備有咖啡和茶點,儼然一間小咖啡館。

禾新醫院由台灣聯新醫療集團投資創建,一期投資1.5億元,建築面積達15000平方米,有300多名來自兩岸的醫護人員,30 多個科室。

「聯新集團2003年就來到大陸,跟上海的公立醫院合辦了辰新醫院。」 禾新醫院院長張煥禎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辰新醫院的患者群七成以上是在上海工作的台灣人,禾新醫院會從辰新分流一部分病人,預計患者群仍以台灣人為主。

張煥禎也想做本地高端人群的生意。相比上海的公立大醫院,這些外資醫院的優勢就是,有專家團隊,看病預約制,不用排隊。

不過,由於缺乏本地醫保資質等先天優勢,注定只能做少數人的生意。上海遠大醫療集團總裁助理童穎告訴本報,在上海有好幾家裝潢豪華的外資醫院,因缺乏足夠的客源,到目前還沒正常運營。「想吸引本地高端病人?等上海的大醫院把特需服務剝離出來還差不多。」

目前,上海的三甲醫院普遍設有特需醫療中心,同時有關科室也提供標準不一的特需病房,此外,幹部病房和外賓病房也普遍對外開放。業內人士估計,實際的特需床位數遠遠超過了衛生部所規定的10%的上限。

最近,上海方面已放出風聲,準備把特需服務從公立大醫院剝離出去。不過,「怎麼個剝離法,現在還沒有細節。」童穎說。

目前,中國私立醫院系統大抵形成了幾大陣營:一是做的最早最大的民企系,尤以福建莆田幫為主,例如博愛醫療;二是上市公司類,如復星醫藥、愛爾眼科、康美藥業、馬應龍等先後延伸產業鏈至醫療服務板塊;第三是外資醫院,如台灣台塑集團的長庚醫院,聯新醫療的禾新醫院等。

「到目前為止,通過對綜合性醫院的管理獲得較大規模利潤的只有金陵藥業。」瑞銀證券醫療健康行業分析師季序我告訴本報,金陵藥業2011年淨利潤1.65億,其中宿遷醫院貢獻4500萬,但是其他上市公司投資的醫院要麼虧損,要麼淨利潤停留在幾百萬到1000萬之間。

博愛醫療廣州現代醫院院長王懷忠告訴記者,綜合性私立醫院前期投入太大,回報週期長,至少都要5年以上才能實現盈利,至少要8~10年才能回收投資成本。

夾縫中求生存

私立醫院在國內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卻經歷了種種艱辛。

改革開放之初,國內只有很小部分人有醫保。在那些以製造業起步的城市,打工族聚集的地方,開始出現了最早的民營醫院。

在廣州,建於1983年的廣州益壽醫院是全國最早的民營醫院,由港資和內資合辦。廣州益壽醫院院長邵可立告訴本報,當時民營醫院的出現,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國內多元化的醫療需求,起碼打工族看病,不至於等太長時間。

不過,民營醫院出現之初,大多以專科小門診為主,整體誠信度低,社會評價低。

民營醫院傷不起,邵可立說。第一大傷不起就是稅收,現在私立醫院每年要交5.5%的營業稅,以前還要交企業所得稅等,這對淨利潤率平均只有10%左右的民營醫院來說是一大負擔,而公立醫院是免稅收的。

第二大傷不起就是人才,邵可立告訴記者,現在公立醫院的人才很難出來,私立醫院一般只能找退休的專家和初級職稱的年輕醫生。

現在國家有這樣的政策——放開醫生多點執業,這樣私立醫院就可以成為公立醫院醫生的第二執業點。不過,醫生申請多點執業需要經過第一執業點醫院的批准。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坦言,沒有哪家公立醫院的院長會放人。

第三大傷不起就是科研,民營醫院既缺乏專家,也缺乏足夠的業務量,加上有關部門在科研上對公立醫院的傾斜,私立醫院要做科研比登天還難。

「在醫院審批上,要找很多部門,蓋很多章。有很多硬件方面的要求,建築面積、設備、床位,其實對於私立醫院來說,床位數這些不是關鍵的。」張煥禎說,私立醫院審批應該「減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55

投機只是風險轉移——論投機(三)


2012-7-16 TWM




除了股市,另一個最常被指責投機的,即期貨市場。有些人以為,石油、農產品、貴金屬的價格,都是被投機客在期貨市場炒作來牟取暴利。

這是不明白期貨市場功能所產生的誤解。期貨市場的主要功能,就是按每個人的意願分配風險。

例如,當前原油價格每桶約九十美元,石油公司預計在十二月要賣出一批油,但它擔心屆時油價會下跌而虧損。為了避免這種風險,石油公司現在賣出一份期貨合約給張三,約定到十二月時,以保證價每桶九十美元賣給他。

不管十二月油價怎麼變,石油公司仍按每桶九十美元賣油,它的財富不會因油價而增減,這些油價變動所帶來的獲利與虧蝕,全部轉給想賺錢而願承擔風險的張三了。透過期貨市場,石油公司和投機客間完成了風險轉移。

日前有位知名的退休大學校長指出,期貨市場本質是讓人避免風險,但現在卻是投機客每天買進賣出,商品價格都被這些投機客操弄。

期貨市場只是讓人避免風險,這些風險並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投機客身上。若沒有這些投機客,想避險的人根本無從轉移風險。一方面說期貨市場可避免風險,另一方面卻指責投機客,這是矛盾。

而且,商品價格若是被投機客操弄,那操弄之後也須買家願意買才行。如果商品炒高之後,對消費者不值那個價,他們不會花錢買。認為投機客操弄商品價格,就是說投機客不管把價格炒多高,消費者都照買不誤,天下沒有這麼容易賺錢的事。

事實是投機客在期貨市場的買賣,反映的是未來商品市場的供需。假如未來消費者對商品需求大增,或中東產油國將發生戰亂,或天氣嚴寒導致小麥歉收,投機客現 在就會買進石油或小麥期貨合約,以便將來賣出套利,這些商品期貨價格就上漲。當「商品價格未來會漲」的信號釋放出來,人們現在就開始囤積這些商品,或減少 賣出這些商品,以便將來使用或更高價賣出,這讓石油或小麥價格「現在」就會上漲。

因此,投機客乃是把未來將上漲的商品,其中一部分漲幅移來「現在」漲,到了未來戰亂或天災發生時,這些商品真的漲了,包括投機客在內的所有人,把事前囤積的商品釋出,市場因此有較充分的供應,反而減緩了漲價壓力。

沒有這些投機客,未來該漲的商品仍然會漲,因為造成這些商品漲價的市場需求、戰亂或嚴寒並沒有消失。而且沒有這些投機客,未來商品反而會漲更多,因為沒有 人事先囤積這些商品,以便在未來賣出。投機客預先提醒了人們要未雨綢繆,不要臨渴掘井,這正是他們對人們的最大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53

【參與倫敦奧運的N種方式】瀏陽花炮廠:這次只是小訂單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163

黎舒林是廠裡少有的科班出身年輕人,他21歲,畢業於長沙職業技術學院花炮專業,隸屬於技術科,主要工作是做實驗,研究新品種,相當於花炮廠的科學家。小夥子不清楚,倫敦開幕式煙火花了60萬,只是北京奧運1800萬的1/30。

「我們不是什麼高新技術產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另一位廠長危德漢告訴記者,「你幫我們呼籲一下,我們現在招工難。」危德漢半開玩笑地說,花炮廠工資不高,很難留得住人;而歐美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花炮放得少,訂單銳減,2012年才剛剛有點起色。

倫敦辦奧運,這筆不到一百萬人民幣的訂單,對棠花廠而言,實際意義並不大。「我們每年要出口十萬多箱煙花。」危成焰說。按照這個數字,倫敦的訂單只佔棠花廠百分之一的出口額。「至於象徵意義有多大,則很難說了。」危成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15

Disrupt創業大賽冠軍現狀:贏了只是開始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9/14/232456.html

2012年TechCrunch Disrupt大會本週漸入佳境,幾天後便將誕生新的「創業冠軍」。像TechCrunch Disrupt大會這樣的創業競賽雖然可以讓創業公司一夜成名,產生巨大的轟動效應,但這種效應能夠能給它們帶來長久益處嗎?

誠然,冠軍寶座可以讓創業公司得到真金白銀的實惠——獲得TechCrunch Disrupt大會獎勵5萬美元,但參與這種競賽真能幫助它們取得成功嗎?創業公司贏得一次重要比賽的冠軍,就真的意味從此長盛不衰嗎?

若想回答這些問題,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TechCrunch Disrupt大會最近四次創業競賽冠軍的表現,看一看它們現在的經營狀況,以及贏得創業比賽對它們意味著什麼吧。

ÜberConference

ÜberConference

2012年Disrupt大會紐約站冠軍:ÜberConference

簡介:音頻電話會議的時代並未一去不復返,誕生自創業公司孵化器Firespotter Labs的ÜberConference再次提升了這種電話會議的吸引力。這家創業公司改變了之前令人厭惡的登錄方式(如「能用短信把密碼發給我嗎?我的 手機開著呢!」),添加了可視化控件,讓你在持續數小時之久的電話會議期間,還能用鼠標和鍵盤從事一些有益的事情,讓音頻電話再次贏得用戶的歡迎。

現狀:在UberConfernce獲得TechCrunch Disrupt大會創業冠軍一個月後,Firespotter Labs即從知名風投公司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和谷歌旗下風投基金Google Ventures處融資1500萬美元。該公司目前正在積極招募人才,主要是工程師。UberConfernce的iOS版、Android版和付費版不 久便將面世,可以通過其表現穩定的一系列功能來創收,而且前景看似一片光明。

Shaker

Shaker

2011年Disrupt大會舊金山站冠軍:Shaker

簡介:Shaker創始人認為,用戶將會在虛擬空間(如虛擬酒吧)裡流連忘返。如果你覺得Shaker與「第二 人生」(Second Life)有一些相似之處,那就對了,但TechCrunch Disrupt大會上的創業者和向Shaker投資1800萬美元的風投基金認為,Shaker的功能絕不僅僅侷限於聊天。

現狀:在大多數以「化身」存在的聊天室裡,用戶都是匿名的,他們也會很快從「社交探索」為最初目的,轉變為只是 玩一玩遊戲的玩家。Shaker還讓用戶無法以匿名的形式存在:將他們與Facebook賬戶捆綁,幫助他們結識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建立真正的關係。 一些贊助商(主要是樂隊)會給聊天室提供贊助,而Shaker也會充分發揮其優勢吸引用戶,讓他們結識除音樂以外的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

不過,Shaker暫時仍然就像一座「鬼域」。截至9月10日,Shaker的日曆上共有兩次重要活動:一次是「噴火戰鬥機」(Foo Fighters)樂隊的派對,獲得了226個回應,以及下週日的「Hangout」活動,獲得了37個回應。雖如此,Live Nation已與Shaker簽約,成為其推廣合作夥伴,這將有助於Shaker吸引大量用戶,實現真正的騰飛。

Getaround

Getaround

2011年Disrupt大會紐約站冠軍:Getaround

簡介:Getaround是一項個人化的租車服務。車主可以列出不使用自己汽車的時間,讓其他有需要的人按小時 租賃,後者可以最多發佈五條請求信息,最先得到答覆的便租到了車。租車價格包括租賃成本、背景調查費用和保險等。車主將按月收費,租賃者則能以最省錢的方 式用車,Getaround只收取中介費,同時又不需要自己買車經營。這種概念便創造出三贏局面。

現狀:迄今為止,Getaround的業務似乎仍處於增長。該公司已與數千位車主簽約,同時正在擴充團隊力量以 進軍新市場。Getaround最近還推出了一個名為「Getaway」的長期租賃服務,可讓有需要的人租車一週或更長的時間。但是,汽車租賃市場在成為 主流市服務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Qwiki

Qwiki

2010年Disrupt大會紐約站冠軍:Qwiki

簡介:Qwiki是一款靈活、便捷的在線應用,讓用戶可以在自己的瀏覽器中創建視頻演示文件。Qwiki界面非常簡單,甚至能讓一個「菜鳥」在短短五分鐘內製作完成一段十分流暢的視頻。

現狀:Qwiki堪稱是為學校幻燈片講座或時尚活動回顧量身打造,但正如部分人所指出的那樣,它迄今尚未變成其創始人當初承諾的那種革命性應用。到目前為止,Qwiki並未對其所處的行業帶來顛覆性變革,不過它近來同更多主流媒體建立的聯繫或許有助於改變這種狀況。

從以上的事例不難看出,即便是最熱門的創業公司,具備改變世界或獲利十億美元的實力都尚需時日。不過,起碼到目前為止,上述四個TechCrunch Disrupt大會的創業冠軍仍然在維持運營——並非每一家創業公司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與此同時,雖然有些創業公司募集了一些資金,可沒有一家具備改變世界的實力,或是為其創始人和投資者帶來巨額回報。此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創業公司,它們雖沒有贏得過創業競賽,但表現卻超出獲得過這種比賽冠軍的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30

人們期待皇家同花順 但iPhone5只是一副對子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495

在2012年9月智能手機的牌局上,只有兩位選手在玩。其中一位是來自美國的蘋果,另外一位是來自韓國的三星。

美國選手的打法以「緊」著稱。只有拿到最好的手牌之後才會加注,一旦出手,就會把桌上的全部籌碼下進賭桌。好牌不易等,這種事情每12個月才會發生一次。2007年,這位美國選手曾以一手皇家同花順成為了行業的新貴。其他老手方寸大亂。

韓國選手的牌風相對寬鬆。過去他主打麻將,被視作低端玩家。前些年,他從一位美國山景城的莊家那裡拿到了一本秘籍。從此,每隔幾個月,他就會打出一手不錯的同花或者順子。最近,他的籌碼慢慢超過了美國對手。雙方發生了一些口角。


牌桌上還有一些積極的參與者,但在最近,他們都被當成了圍觀群眾。比如來自芬蘭的老字號麻將高手諾基亞,最近拿到了一本《葵花寶典》,決心改玩撲 克。比如來自台灣的選手HTC,每手都跟,所以滿盤皆輸。比如許多來自大陸的觀光客,他們在牌桌邊上吵個不停,揚言自己但凡上桌,絕對把把同花順。

美國的前任選手喬布斯過世後,觀眾希望蘋果能延續奇蹟。韓國「三星」背後的莊家靠搜索引擎暴富,風頭正勁。芬蘭諾基亞,送他偏方的人還在賣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江河日下。台灣人的HTC,已經逐漸被人淡忘。大陸觀光客的名字太拗口,只被人記住了他們愛好吵架的習慣。

牌桌周圍的觀眾越來越多,高清攝像機和聚光燈也被搭了起來。蘋果的好牌越來越多地被人提前偷拍,拿出來給他的對手和追隨者們圍觀。「不過如此嘛。」那些提前知道了一切的追隨者評論道。

喬布斯在2007年的演講,至今無法從他們的腦海中抹去:「今天我們要發佈三個新產品。一支新的iPod、一部電話、一台智能上網設備。」場下響起 了歡呼聲。「一支新的iPod、一部電話、一台智能上網設備。你們明白了嗎?」屏幕上的三個圖標合為一體。全場起立,掌聲雷動,iPhone問世。

見證奇蹟的時刻總是令人難忘。那麼動地驚天愛戀過幾年後,天線沒有了、鍵盤沒有了、手寫筆沒有了,剩下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iPhone。面對蘋果的年度魔術,人們期待重溫那次驚豔的登場。

蘋果知道如何用自己的牌技打動觀眾:從漫長的等待到事先預告的出牌,從盲注到加注,再到攤牌之後那手被聚光燈籠罩的皇家同花順。他們不僅在意贏牌,更在意為觀眾奉上一期精彩的德州撲克冠軍聯賽實況。

他們曾經用「再一次,改變一切」來吊起觀眾的胃口,但這次iPhone5卻只打出了一副對子。到了「iPhone問世以來,一次極其重大的飛躍」,雖然大部分觀眾已經看到底牌,卻仍在期待見證奇蹟的時刻。

喬布斯擁有「現實扭曲力場」。他曾經是世界上最好的魔術師,能和科波菲爾一樣,把那個埋在拉斯維加斯舞台下的巨大機關,包裝成憑空出現在你面前的超級跑車。接班人庫克失去了這樣的魔力,他是一個靠超級數字化運營換取超級供應鏈的超級管理者,卻不是一名優秀的魔術師。

蘋果仍然打出了比韓國對手高出一籌的牌——更快的速度、更好的系統、更舒適的屏幕、更強的內置應用、更精密的製造工藝。他還是贏下了這一手。但根據這兩年的出牌,人們不禁懷疑,他還是不是那個「重新發明電話」的神。

每年一次,無論手氣好壞,蘋果必須出牌,哪怕觀眾席裡沒有發出雷鳴般的掌聲。畢竟每年越來越多的盲注,都讓他上次贏來的籌碼逐步減少。

桌上的其他選手,又蠢蠢欲動了起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0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