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11紀念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擴大空襲行動至伊斯蘭國(ISIS)在敘利亞的據點,除增派軍人到伊拉克,還尋求國會撥款5億美元以訓練及武裝敘利亞反對派。此源於兩名美國記者被斬首,片段還上載到網上,事件震撼美國以至全世界,最新民意調查指出71%及65%美國人分別支持對伊拉克及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較之前調查增加四成。
奧巴馬由最初堅持不再踏入伊拉克戰事泥潭,至上月初有限度空襲伊斯蘭國在伊拉克軍事據點,兩名美國記者被斬首片段可算是民意對介入敘利亞戰事的轉捩點,更是打開美國重新長期介入伊拉克戰事的予幕。
小布希年代,美國軍人在伊拉克執行任務時被炸死或誤踩地雷而死的人無數之多,也不及兩名記者被當眾斬首片段上載到youtube震撼,極其之張揚,驚死你睇唔到,或咋睇唔到,擺明扭打,而對象是世界最強的大國美國,美國叛徒斯諾登逃走的飛機,沒有一個國家敢讓他的飛機經過上空,美國勢力之強大,不言而喻,與美國為敵,簡直如同自尋死路! 這就是筆者覺得事件奇怪之處,為何殺人要殺得如此張揚?
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可算是土霸,要地有地、要錢有錢,他們侵佔的土地橫跨敘利亞和伊拉克,估計約與比利時相當,現金加資產估計達20億美元,財富來源主要來自販賣石油、掠奪歷史文物、綁架勒索、控制水電糧食、徵收稅項、收保護費,在中東地區橫行霸道,怎看也犯不著急需要尋死!那是疑點之二。
事件令我想起電影「Iron Man」第一集,那個生意夥伴編制恐佈襲擊,造就售賣武器藉口的橋段。是不是這樣就不得而知,但如此張揚斬首震撼世界,還要是操純英國口音的刀手,事件實際效果是各大國提升反恐警戒級別,個個增加軍費開支買武器備戰,對武器需求增加,帶動整體軍事工業!另方面,美國5億美元泵水武裝敘利亞反對派,武器最終流入誰人的手上?我看很大機會是伊斯蘭國,掠奪也好,偷取也好!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買定一些與軍火有關的股票?呵! 呵!
你們的讚好是我們寫作的原動力,請支持我的 facebook 專頁及筆與誌評的facebook 專頁。
我的Blog: http://luan-invest.blogspot.hk/
我的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luaninvestblog
notcomment facebook 専頁 www.facebook.com/plscomment
459 total views, 21 views today
12月29日,伊拉克軍方宣布從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手中奪回中部城市拉馬迪,並指出伊政府軍的下一個目標是北方重鎮摩蘇爾。
消息一出,最興奮的是美國,五角大樓也發布消息稱,制造巴黎暴恐事件的“伊斯蘭國”主謀也在美軍的空襲中喪命。
海外反恐戰場轉折點
在2015年即將結束之時,中東前線的反恐勝利給全球反恐進展帶來了不少信心。
為什麽重奪拉馬迪是一個重要事件?甚至可以看做是打擊“伊斯蘭國”行動的轉折點?
在“伊斯蘭國”肆虐的敘利亞和伊拉克,以往打擊“伊斯蘭國”的地面主力一般是庫爾德武裝和什葉派武裝,而伊拉克安全部隊往往只起到支持作用。“伊斯蘭國”在7個月前占領拉馬迪時,伊拉克安全部隊的戰鬥力甚至防禦能力都遭到嚴重質疑。
然而,美國從2014年6月開始便展開對伊拉克部隊的訓練。今年6月,伊拉克部隊遭“伊斯蘭國”重創之後,奧巴馬又派出450名軍事訓練人員和顧問訓練伊軍,但和另外3100名身在伊拉克的美國士兵一樣,這些部隊都不會參加地面作戰。
重奪拉馬迪是伊軍的首次重要進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美軍的訓練成果。
正如美國主導的反“伊斯蘭國”同盟發言人沃倫(Steve Warren)所言,這是美軍“和伊軍、反恐部隊、伊空軍、地方和聯邦警力、部落武裝一起經歷數月的艱苦努力得來的成果”。他也提到,這些行動受到了“自7月以來超過600次(美軍發動的)空襲的支持”。
據統計,相較於年初,“伊斯蘭國”今年控制的地域範圍已經縮小了14%。實際上,除了“伊斯蘭國”,博科聖地、“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是目前全球反恐的四大目標,但是,根據美國國務院的《2014年度全球恐怖主義報告》,“伊斯蘭國”去年在全球範圍制造了1083起恐怖襲擊,造成6286人死亡,已經取代“基地”組織成為全球頭號恐怖組織,也無疑是全球正義力量討伐的眾矢之的。
奧巴馬在本月底接受美國國家公共電臺采訪時提到,“確保民眾知悉我們正在采取的所有行動也是我們目標的一部分”。他認為,民眾對反恐進展的失望是因為沒有看到“美軍展開的空襲”,或者沒有看到“從伊斯蘭國手中奪回的城池”。也就是說,無論是各國挫敗恐怖襲擊陰謀,或是在前線消滅了恐怖分子,讓更多的人知悉正義一方所取得的進展也是提振士氣的重要一環。
扼殺本土恐怖策劃
除了美國領導的盟軍和俄羅斯在恐怖主義的滋生地展開反恐行動,世界各國在本土挫敗恐怖主義活動的消息也屢見報端,是全球反恐努力的重要體現。比如,比利時聯邦檢察院29日宣布逮捕了兩名預謀實施恐怖活動的嫌疑人,涉嫌企圖在新年制造恐怖活動。據報道,警方在嫌疑人身上繳獲了一些電腦設備和“伊斯蘭國”宣傳資料。
稍早之前,法國警方也宣布挫敗了一起針對警察的恐怖襲擊,拘捕了兩名嫌疑人。內政部長卡澤納夫稱此次行動是法國情報機構自2013年來粉碎的第10個恐怖襲擊預謀。
10月,俄羅斯國家反恐委員會逮捕了15名預謀在莫斯科實施恐怖襲擊的嫌疑人,並繳獲5公斤炸藥。此前俄國安局也抓獲了10名企圖進行恐怖活動的中亞人。據審,這些嫌疑人的目的是為了報複俄羅斯打擊“伊斯蘭國”。
8月,一名美國大學生和兩名美國士兵結伴在歐洲旅行時在列車上遭遇了攜槍恐怖分子正打算實施襲擊,三人果斷上前將其制服,此舉得到了奧巴馬的稱贊,也被奧朗德授予榮譽勛章,曾轟動一時。
巴黎暴恐事件之後,英國首相卡梅倫曾表示,英國在過去一年挫敗了至少7起恐怖襲擊策劃,而這些陰謀都與“伊斯蘭國”存在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在德國,警方4月曾成功阻止了一次恐怖襲擊,在法蘭克福附近逮捕了一男一女兩名土耳其人,查獲暴恐炸彈、子彈和柴油在內的危險品,德內政部指出兩名聯系人與極端組織有關。
在加拿大,警方曾在年初粉碎一起恐怖組織陰謀,逮捕了一名自稱支持“伊斯蘭國”的巴基斯坦男子,該男子企圖利用遙控炸彈襲擊美國駐多倫多領事館。
在今年的美國獨立日前夕,美國國務院證實挫敗了多起恐怖活動策劃,逮捕了至少10名嫌疑人,襲擊目標分布美國多地。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還有比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更讓美國頭疼的恐怖組織?
近日,美國戰爭研究院(InstitutefortheStudyofWar)與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聯合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基地組織敘利亞分支努斯拉陣線(Jabhatal-Nusra)給美國帶來的長期威脅遠甚於“伊斯蘭國”,美國一直以來專心打擊“伊斯蘭國”的戰略可能需要有所調整。
盡管這份“美國反恐大戰略”(U.S.GrandStrategy:DestroyingISISandalQaeda,ReportThree)報告將“伊斯蘭國”與努斯拉陣線都定義為美國的“外部威脅”,但也細分了兩者間的區別。報告強調,美國及其盟友對“伊斯蘭國”合力打擊,而對努斯拉陣線的忽視則給了後者茍延殘喘的空間,美國本土安全的威脅警報遠未消除。
低調
報告撰寫者之一、美國西點軍校前教授卡根(FredKagan)提醒,盡管努斯拉陣線尚未像“伊斯蘭國”那樣對西方國家頻頻發起恐怖襲擊,目前只在敘利亞境內活動,但必須防患於未然,“‘伊斯蘭國’關註度第一,努斯拉陣線第二,這樣的做法無形中會壯大後者的羽翼”。
與頻頻靠掠奪敘利亞土地、制造極端事件而搶占各大媒體頭條的“伊斯蘭國”不同,努斯拉陣線更擅長與敘利亞民眾打成一片,通過滲透進敘民間,開展後續活動。成立於2011年的努斯拉陣線,被認為是基地組織的分支,起初主要由在伊拉克對抗美軍的敘利亞人組成。當敘利亞內戰爆發後,這些敘利亞人回到敘境內,誌在推翻阿薩德政府,其主要據點在敘利亞南部。新美國安全中心的研究指出,目前,約有來自100個國家的3.5萬人投身敘利亞內戰中。其中,努斯拉陣線吸引的外來勢力規模僅次於“伊斯蘭國”。
作為敘利亞政府軍的反對勢力,努斯拉陣線一直與敘民間勢力、與其他反對派保持密切聯系。該陣線甚至會在各反對派中不斷穿梭、遊說,進行利益協調。當然,它的目標直指由美國暗中支持的各派勢力,尋找恰當的時機,對這些勢力發起進攻,一方面確保“後阿薩德時期”的新敘利亞不會被更為激進的勢力染指,另一方面為基地組織續存實力。
在努斯拉陣線內部,也有一定的治理體系,比如建有法庭、提供一些社會服務等。努斯拉陣線希望通過這些機構不斷吸收其他反對派勢力,以壯大自身。與“伊斯蘭國”一樣,努斯拉陣線也會對隸屬於其的成員進行軍事方面的培訓,並不斷對成員進行洗腦。
但是與“伊斯蘭國”動不動就攻城略地的戰術不同,努斯拉陣線不以占據土地為目標,因此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空中或地面打擊。此外,為了防止內部出現叛亂,努斯拉陣線采取廣撒網的戰略,以博得敘利亞各反對派與當地部族的支持。
2014年,美國務院在當年各國反恐形勢報告中,將努斯拉陣線列為“外國恐怖組織”。卡根認為,努斯拉陣線不對敘利亞之外的地方發動恐怖襲擊,只是權宜之計,因為,基地組織目前的目標是確保在敘利亞的存在,同時努斯拉陣線本身也不希望成為美國等其他國際反恐勢力打擊的目標。“他們正坐等‘伊斯蘭國’垮臺的良機,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造成措不及手的麻煩。”卡根說道。
美國反恐戰略該怎麽走
此前,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要求敘利亞沖突各方於當地時間2月27日開始停火。敘政府軍與約100個反對派表示,將遵守停火協議。多方觀察人士證實,敘全國大部分地區27日零時過後恢複平靜,尚未發現沖突雙方嚴重違反停火協議的行為。如果這一協議得到有效執行,這將是國際社會5年來首次推動敘利亞沖突各方實現有效停火。
不過,“伊斯蘭國”與努斯拉陣線已表示不接受所謂的停火協議,將繼續對敘政府軍發起猛攻。美俄等國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也不受停火協議的影響。
盡管目前美俄促成了敘利亞停火協議的生效,但鬥法依舊。在打擊敘境內極端勢力方面,俄羅斯堅持,國際社會應當共同努力,敘利亞政府軍是不容忽視的作戰主力。而美國的做法卻是,一方面拒絕敘政府加入其主導的國際聯合陣線,反對俄羅斯對敘軍事支持,另一方面又訓練“溫和”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對其提供武器裝備等軍事援助。
卡根最擔心的是,美國之前默許俄羅斯對敘境內極端勢力的空襲,會在某種程度上把敘境內其他反對派推向基地組織的懷抱。他分析稱,並不是這些反對派有意要投奔基地組織,而是在俄不改支持敘政府軍的強大壓力下,這些反對派命懸一線,俄也很可能借助敘政府軍之手,將這些反對派統統歸以極端勢力的名下而徹底根除,因此,這些反對派極有可能在無奈之下選擇向基地組織求援,從而壯大基地組織的勢力。
因此,卡根等軍事分析師們呼籲奧巴馬政府應該迅速采取行動,確保那些在“後阿薩德時代”能對敘利亞內部穩定能起到關鍵作用的反對派,避免它們成為淪為基地組織的棋子,同時也要意識到有基地組織基因的努斯拉陣線所帶來的潛在威脅,防止基地組織死灰複燃。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還有比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更讓美國頭疼的恐怖組織?
近日,美國戰爭研究院(InstitutefortheStudyofWar)與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聯合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基地組織敘利亞分支努斯拉陣線(Jabhatal-Nusra)給美國帶來的長期威脅遠甚於“伊斯蘭國”,美國一直以來專心打擊“伊斯蘭國”的戰略可能需要有所調整。
盡管這份“美國反恐大戰略”(U.S.GrandStrategy:DestroyingISISandalQaeda,ReportThree)報告將“伊斯蘭國”與努斯拉陣線都定義為美國的“外部威脅”,但也細分了兩者間的區別。報告強調,美國及其盟友對“伊斯蘭國”合力打擊,而對努斯拉陣線的忽視則給了後者茍延殘喘的空間,美國本土安全的威脅警報遠未消除。
低調
報告撰寫者之一、美國西點軍校前教授卡根(FredKagan)提醒,盡管努斯拉陣線尚未像“伊斯蘭國”那樣對西方國家頻頻發起恐怖襲擊,目前只在敘利亞境內活動,但必須防患於未然,“‘伊斯蘭國’關註度第一,努斯拉陣線第二,這樣的做法無形中會壯大後者的羽翼”。
與頻頻靠掠奪敘利亞土地、制造極端事件而搶占各大媒體頭條的“伊斯蘭國”不同,努斯拉陣線更擅長與敘利亞民眾打成一片,通過滲透進敘民間,開展後續活動。成立於2011年的努斯拉陣線,被認為是基地組織的分支,起初主要由在伊拉克對抗美軍的敘利亞人組成。當敘利亞內戰爆發後,這些敘利亞人回到敘境內,誌在推翻阿薩德政府,其主要據點在敘利亞南部。新美國安全中心的研究指出,目前,約有來自100個國家的3.5萬人投身敘利亞內戰中。其中,努斯拉陣線吸引的外來勢力規模僅次於“伊斯蘭國”。
作為敘利亞政府軍的反對勢力,努斯拉陣線一直與敘民間勢力、與其他反對派保持密切聯系。該陣線甚至會在各反對派中不斷穿梭、遊說,進行利益協調。當然,它的目標直指由美國暗中支持的各派勢力,尋找恰當的時機,對這些勢力發起進攻,一方面確保“後阿薩德時期”的新敘利亞不會被更為激進的勢力染指,另一方面為基地組織續存實力。
在努斯拉陣線內部,也有一定的治理體系,比如建有法庭、提供一些社會服務等。努斯拉陣線希望通過這些機構不斷吸收其他反對派勢力,以壯大自身。與“伊斯蘭國”一樣,努斯拉陣線也會對隸屬於其的成員進行軍事方面的培訓,並不斷對成員進行洗腦。
但是與“伊斯蘭國”動不動就攻城略地的戰術不同,努斯拉陣線不以占據土地為目標,因此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空中或地面打擊。此外,為了防止內部出現叛亂,努斯拉陣線采取廣撒網的戰略,以博得敘利亞各反對派與當地部族的支持。
2014年,美國務院在當年各國反恐形勢報告中,將努斯拉陣線列為“外國恐怖組織”。卡根認為,努斯拉陣線不對敘利亞之外的地方發動恐怖襲擊,只是權宜之計,因為,基地組織目前的目標是確保在敘利亞的存在,同時努斯拉陣線本身也不希望成為美國等其他國際反恐勢力打擊的目標。“他們正坐等‘伊斯蘭國’垮臺的良機,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造成措不及手的麻煩。”卡根說道。
美國反恐戰略該怎麽走
此前,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要求敘利亞沖突各方於當地時間2月27日開始停火。敘政府軍與約100個反對派表示,將遵守停火協議。多方觀察人士證實,敘全國大部分地區27日零時過後恢複平靜,尚未發現沖突雙方嚴重違反停火協議的行為。如果這一協議得到有效執行,這將是國際社會5年來首次推動敘利亞沖突各方實現有效停火。
不過,“伊斯蘭國”與努斯拉陣線已表示不接受所謂的停火協議,將繼續對敘政府軍發起猛攻。美俄等國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也不受停火協議的影響。
盡管目前美俄促成了敘利亞停火協議的生效,但鬥法依舊。在打擊敘境內極端勢力方面,俄羅斯堅持,國際社會應當共同努力,敘利亞政府軍是不容忽視的作戰主力。而美國的做法卻是,一方面拒絕敘政府加入其主導的國際聯合陣線,反對俄羅斯對敘軍事支持,另一方面又訓練“溫和”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對其提供武器裝備等軍事援助。
卡根最擔心的是,美國之前默許俄羅斯對敘境內極端勢力的空襲,會在某種程度上把敘境內其他反對派推向基地組織的懷抱。他分析稱,並不是這些反對派有意要投奔基地組織,而是在俄不改支持敘政府軍的強大壓力下,這些反對派命懸一線,俄也很可能借助敘政府軍之手,將這些反對派統統歸以極端勢力的名下而徹底根除,因此,這些反對派極有可能在無奈之下選擇向基地組織求援,從而壯大基地組織的勢力。
因此,卡根等軍事分析師們呼籲奧巴馬政府應該迅速采取行動,確保那些在“後阿薩德時代”能對敘利亞內部穩定能起到關鍵作用的反對派,避免它們成為淪為基地組織的棋子,同時也要意識到有基地組織基因的努斯拉陣線所帶來的潛在威脅,防止基地組織死灰複燃。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出爐之後,歐盟開始催促英國加快退歐進程。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約翰·布倫南(John Brennan)表示,隨著英國退歐,歐盟集團內部也陷入了危機之中,這些因素綜合導致了美國正在面臨幾十年來最令人擔憂的國家安全挑戰。
當地時間6月29日,布倫南表示,歐盟已經陷在英國脫歐之後的一系列事務中難以抽身,但英國脫離歐盟的決定並不會對中情局和英國情報機構軍情六處(MI6)之間的反恐合作產生影響。
布倫南是中情局的第一把交椅,也曾在奧巴馬政府擔任首席反恐顧問,可以說,在白宮天天向美國總統匯報國家安全事務的情報機構高官中,無人能出其右。
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約翰·布倫南(John Brennan)
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政府工作36年以來,我從沒看到任何一個時期我們的國家安全陷入如此令人擔憂的一系列挑戰之中。”布倫南在華盛頓向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發表講話時稱,“由於這些挑戰,一些原本在冷戰後的國際秩序中起支柱作用的機構和國家關系很顯然已經處於壓力之下。”
當地時間6月28日,歐洲議會在歐盟峰會前舉行特別全會討論英國脫歐問題,並通過決定,要求英國“盡早離開”。會上,在場議員以噓聲回應主張脫歐的英國獨立黨領袖法拉奇的勝利姿態,法拉奇還稱:“英國將不會是最後一個離開歐盟的國家。”
布倫南認為,英國公投脫離歐洲是最近幾年歐盟面臨的最大危機。“脫歐把歐盟逼到了一個反省階段,這種情緒將會蔓延到歐盟未來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所有安排中。”
在預警未來可能的影響時,布倫南稱:“那些丹麥、法國、意大利和荷蘭的疑歐派,都在以多種歐洲事務為由要求舉行他們自己的公投。這些變化會讓歐盟成員國間的決策和達成共識的過程變得更艱難。”
美英情報合作將加強
在英國之前,並沒有任何成員國離開歐盟,但也正因此,隨著英國和歐盟展開後續談判,歐洲開始了一段不穩定時期。
“在未來幾個月里,關於英國如何脫離歐洲的討論將主導歐盟日程。”布倫南對此表示擔心,但是,他依然認為英國和美國之間的情報合作不會受影響,原因是,歐盟此前在反恐行動上也沒有發揮過組織化的主導作用,因此英美之間的合作反而會加強。
英國軍情六處前處長迪爾洛夫(Richard Dearlove)此前曾表示,脫歐將會令英國更安全,並降低英國的安全成本。他給出的理由是,英國脫歐後一方面可以不再理會《歐洲人權公約》,更重要的是,可以對來自歐盟的移民采取力度更大的管控。
華盛頓還有一些觀察人士歡迎“脫歐”,脫離了歐盟決策和義務的英國,將會在與美國的防務合作上發揮更大的能動性。但這也取決於誰將取代卡梅倫成為下任英國首相。
國家主席習近平15日就法國尼斯恐怖襲擊事件向法國總統奧朗德致慰問電,對這一駭人聽聞的野蠻行徑表示強烈譴責,向不幸遇難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傷者和遇難者家屬表示誠摯的慰問。
習近平指出,恐怖主義是世界各國人民面臨的共同威脅。中方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堅定支持法國政府維護國家安全,願同法方深化反恐合作,共同維護中法兩國和世界安全和平。
法國國慶節當天夜晚,在法國南部度假聖地尼斯最繁華的街頭盎格魯大街(英國步行街Promenade des Anglais),一輛卡車沖向觀看煙花慶祝的人群,並行駛兩公里,造成至少80人遇難,另有16人傷勢嚴重。
肇事司機為當地人
截至記者發稿時,在襲擊事件發生地點附近的豪華酒店內格雷斯科(Negresco),傷者正在撤離現場,調查人員正在對現場目擊者進行詢問。肇事司機已被證實為31歲的尼斯人,在肇事卡車上,警方發現大量的武器和槍支。
襲擊事件發生後不久,正在阿維尼翁進行私人訪問的法國總統奧朗德立即趕回巴黎,同法國總理瓦爾斯一同前往愛麗舍宮召開緊急會議。法國內政部長卡澤納夫也已經趕赴尼斯現場。卡澤納夫前兩天剛剛宣布即將結束法國的緊急狀態。
奧朗德當地時間淩晨3點40分發表電視講話。他表示:“尼斯襲擊是具有恐怖性質的襲擊,絕不能妥協!法國再次進入高度緊急狀態!”奧朗德在宣布采取措施加強國土安全前再次強調“必須與恐怖分子抗爭到底”。
隨後,奧朗德宣布將反恐級別再次調高,在現有警察和憲兵之外,再部署10000軍隊,並將緊急狀態期限從7月26日起再延長3個月。
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視頻中可以看到,人們四處逃竄,還有目擊者稱,事發現場,有100多人瘋狂向海邊逃跑。一位來自《尼斯早報》的記者目擊了這場恐怖襲擊:“現場太可怕了,全是躺在血泊中的人,我趴在地上不敢動,這一幕令我終身難忘。”
另一名目擊者稱:“所有人都在奔跑,我們聽到槍聲,還以為是國慶煙火的聲音。”
從去年11月巴黎系列恐怖襲擊事件至今僅8個月,法國連續遭遇兩次重大恐怖襲擊。法國BFM電視臺記者莫里斯(Erwin Morice)對第一財經表示:“ISIS為什麽總是瞄準法國?因為我們擁有一切讓他們憎恨的東西:自由、文明和藝術。”
法國《費加羅》報已經刊登出明天的封面,標題為“恐怖,再次來襲”。人們通過社交媒體Twitter和Facebook報平安。法國外交部也已經特別開設了救援窗口幫助人們尋找親人好友的下落。
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聲明稱密切關註法國尼斯恐怖襲擊事件。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則在他的Twitter上表示“深切哀悼”,並鼓勵尼斯人團結起來。
旅遊業再遭考驗
法國過去一個月已經安穩度過了歐洲杯以及正在進行的環法自行車賽。7月和8月是法國人傳統的度假高峰,尼斯恐襲事件可能再次打擊歐洲夏季旅遊市場。夏季通常也是中國遊客赴法旅遊旺季,尼斯是深受中國人喜愛的旅遊城市,是南法遊的必經之地。
此次恐怖襲擊事件發地盎格魯大街則是尼斯最有名的大街,也叫“英國人散步大道”。19世紀很多英國人來尼斯療養肺病,每天都在海邊散步,這條大街也由此得名。漫步於天使灣旁的盎格魯大街,路的一邊是蔚藍的大海,而路的另一邊則林立著高級飯店和餐館,以及別致的小咖啡廳。與其他城市相比,尼斯更加充滿法國風味。這里更生活化,輕松愜意,情趣盎然。
今年歐洲杯期間法國駐滬總領事柯瑞宇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盡管當前歐洲的安全形勢嚴峻,但是還是希望中國遊客能夠前往法國旅遊,品味法國的生活方式。”
去年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對法國旅遊業造成巨大沖擊。第一財經記者今年3月在法國采訪時了解到,旅遊行業的風向標出租車行業今年以來備受打擊。一位出租車司機向記者抱怨:“11月份到1月份的3個月間,法國幾乎成了空城,路上很少有人,旅遊巴士也很少,我從未經歷過這樣冷清的聖誕假日。”
法國當地時間7月14日晚,南部城市尼斯遭到重大恐怖襲擊,目前已造成84人死亡,逾百人受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稱對此次襲擊負責。
這已經是法國兩年內第三次遭遇重大的恐怖襲擊了。恐怖主義已對法國的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頻頻成為恐襲對象是因為法國反恐疏漏太多,還是恐怖主義勢力已經猖獗到急需全球各國聯手才能有力打擊的程度?這些年法國為反恐和安保究竟做了些什麽?
法國反恐精英GIGN
用法律反恐和反暴力
根據法國外交部官網公布的材料,法國政府認為國家以及國家利益成為國際恐怖主義的攻擊目標和三者相關:1980年代開始的中東地區的混亂狀況,1990年代逐漸興起的阿爾及利亞極端組織GIA,以及自2001年美國“9·11”事件以來受到“基地”組織鼓動或與之緊密相關的國際恐怖主義網絡。
自從2001年以來,法國政府試圖搗毀部分恐怖分子的計劃,一定程度上也阻止了恐怖分子的滲入和攻擊。在2015年11月13日的巴黎恐襲事件之後,法國立即宣布實施緊急狀態。原本計劃在7月26日取消的緊急狀態在尼斯恐襲事件後,又宣布再延長3個月。
2015年1月,法國漫畫《沙爾利周刊》遭受恐怖襲擊,12人死亡,另有多人受傷。根據法國內政部的統計,1月11日整個法國共有370多萬人走上街頭紀念恐怖襲擊的死難者,創下法國史無前例的記錄。在電視采訪中,法國總理瓦爾斯這樣表示:“關於反恐和反暴力,應對的方法是法律,這就是民主。”
根據法國外交部官網去年12月17日發布的關於打擊恐怖主義經濟援助的文件,1986年馬德里和1996年倫敦炸彈恐怖襲擊之後,法國就開始加強國家法律層面的反恐能力。2006年1月23日,法國通過了關於反恐行動的2006-64法案,涉及各種安全和邊境檢查的條款。
法國刑法典第421條第一款對恐怖主義行為作出定義,有一張專門的刑事犯罪清單,犯罪涉及清單,“是一種個人或集體行為,其意圖為通過威脅或恐怖故意擾亂公共秩序”則被視為恐怖罪行。如今,一些特殊的恐怖行為,比如環保恐怖主義、密謀策劃恐怖襲擊、為恐怖組織提供資金支持均有特別規定。恐怖主義行為有特殊的司法程序,恐怖事件和相關人員由法國政府司法部的專家進行統一調查、起訴和審訊。
法國也在1986建立了專門的受害者賠償制度,通過保證基金向恐怖犯罪受害者進行賠償。
自2006年反恐法案通過,法國財政部可以凍結一切發動或企圖發動恐怖襲擊的個人或組織的資金。這一條款執行了歐盟與聯合國的反恐相關文件,後者允許凍結此類財產。
2012年12月2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關於安全與反恐行動的2012-1432法案。這一法案對“在網絡上為恐怖主義辯護或煽動恐怖主義而犯罪”的個人設立了制裁措施。這一法案也規定了可以在法國法庭起訴在國外進行恐怖主義行為的法國公民或常住居民,例如可以起訴從未在法國境內參與恐怖活動但在海外參加過恐怖主義訓練營的個人,以及將財產凍結的範圍擴大到煽動恐怖主義的個人。
法國的反恐體系在有效性和尊重法律的原則上得到認可。法國反恐立法的主要意義在於將恐怖主義行為區別於普通刑事犯罪,而設置特殊司法程序。
法國反恐五大原則
上述法國外交部官網文件稱:“法國決心以一切手段打擊恐怖主義,無論罪犯是誰,並努力在外交、司法和執法上加強國際合作,尤其是通過聯合國、歐盟、七國集團、全球反恐論壇以及其他區域組織。
概括來說,反恐行動遵照以下五大原則:
(1)譴責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無論犯罪者是誰或他們的動機是什麽;
(2)努力通過人道、政治、社會戰略終結恐怖主義的溫床;
(3)強調對恐怖主義決不妥協的行動與尊重人權與基本自由並不矛盾;
(4)采取以刑事訴訟與執法相結合的方法,在特殊情況下予以保留;
(5)避免模糊恐怖主義與有組織犯罪之間的界限,但同時認識到在諸多案例中兩者的聯系(尤其是資金方面)。
法國外交部在2013年公布的聲明提出,恐怖主義所引起的全球威脅迫使法國必須通過全球協作來解決。比如,法國致力於在聯合國大會加強國際法規範;而安理會則負責處理恐怖主義相關事件,並將此視為國際安全與和平的重大威脅。
與此同時,除了國際社會在聯合國框架下的規範反恐行為,技術援助也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發出團結一致的信號,在應對共同的敵人時分擔各國的責任,並向其他政府提供最先進的資源和技術協助打擊恐怖主義行為。例如,法國致力於幫助非洲北部薩赫勒地區的國家、毛里塔尼亞和尼日爾建立反恐部隊,從而使這些國家獲得必要的渠道和資源建立足以應對恐怖主義威脅的制度。”法國外交部官網還提出,七國集團將在這一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比如,法國就在1996年接受七國集團關於反恐的25條建議,包括反恐合作與能力、威懾,及對恐怖分子的起訴與懲治;庇護、邊境管控和護照;其他國際條約和協定的擴充;恐怖分子的資金支持以及加強信息交流等多個領域。這些建議構成了法國反恐外交的政治動力所需的參考框架。與此同時,法國也積極參與國際反恐論壇,這一機制旨在加強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的實施,促進區域、跨區域和全球合作,鼓勵跨國反恐合作。
反恐具體舉措還有哪些?
今年7月1日,法國已建成恐怖主義犯罪分子數據庫(FIJAIT)。事實上,自去年初《沙爾利周刊》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法國政府就采取了相應措施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
(1)增加對國內可疑人員進行監控,包括法國公民和常住外國居民,共涉及3000人,上漲了130%。新增人員主要涉嫌與敘利亞或伊拉克恐怖組織有往來或涉嫌互聯網恐怖主義信息傳播。
(2)作為國家安全警戒系統一部分,調動全國警方、憲兵隊和軍方,派出1萬多名士兵,共計有12.2萬安全人員對全國高危和公共區域進行常設保護。同時在接下來3年內在內政部、司法部、國防部和財政部增加共2680個職位,加強情報和反恐工作。
(3)在接下來的3年內調撥4.25億歐元用於投資貸款、設備購置和行動資金,其中2.33億歐元用於內政部,1.81億歐元用於司法部。部分資金將用於加強中央和市政警察以及憲兵隊的裝備,如防彈衣和武器。
(4)法國的旅客訂座記錄(PNR)系統將對民航中具有犯罪嫌疑的乘客進行監視,該系統從2015年9月開始啟用。
(5)從立法上完善情報搜集方面的法律,例如加強情報聯絡與協調、加強國內情報和罪犯情報搜集系統。
(6)由司法部加強對極端主義人群的甄別和起訴,加強對極端行為的監管和預防(此處強調了穆斯林神職人員的作用),註重對兒童青少年的保護。
(7)加強對恐怖分子的金融打擊,如禁止1000歐元以上的現金交易、允許國家金融情報小組查閱一切通緝人員的信息、嚴格對信用卡的監管、對1萬歐元以上現金存取款的追蹤、加強1000歐元以上外幣兌換的證件審查、加強歐盟內跨境現金實物轉移監管。
從歐洲杯看法國反恐
剛剛結束的、在法國本土舉辦的歐洲杯其實也是對法國安全部門的重大考驗。奧朗德也親自聲明“威脅確實存在”。因此,保障歐洲杯安全的“哨兵”行動共動用了4.2萬警察、3萬憲兵、1.2萬安保公司人員和1萬士兵,在相關城市均進行了警戒。
進入體育場館的安檢堪比進入機場:賽事開始前3小時到場,不準帶包,對觀賽者進行掃描和搜身;國際高速列車到達的北站配備了金屬探測器,安檢人員會在購物中心和交通樞紐對每個人的包進行掃描。但最難的是對“球迷區”進行有效控制,全法國的球迷會聚集在這些地方觀看比賽,有時一處會聚集上萬人。
此外,24支足球隊每支都配備了17名警官和2名安保人員,特勤隊和黑豹突擊隊等精英部隊也隨時待命。
根據法國學者Jean-Francois Daguzan發表於今年6月8日、題為《歐洲2016:法國反恐戰略》的論文,為了便於進行安保工作,法國將全國緊急狀態延長了2個月。緊急狀態意味著:政府可以臨時拘留任何可疑人員;安全部隊可以24小時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進行搜查;可禁止特定會議;特定區域和時間段內的交通可以取消;可關閉任何可疑網站。
該論文稱,2016年前5個月,法國總共進行了3549起搜查,繳獲了743件武器,其中592起搜查安經過司法程序,最終逮捕了56人。5月10日,議會通過法案允許采取更嚴格的措施,包括安全部隊的武器使用受到更少限制、攝像監控範圍擴大等。
國防部在6月1日增設國土司令部以更好地準備和協調,讓軍隊在本土受到恐怖襲擊或面臨威脅、遭受重大災害是提供支援。
法國歐洲杯也是法國首次大規模使用私人安保人員,人數達1.2萬。國內安全總署此前對其中3500人進行了調查,有82人被內政部列為S級,即可能與“伊斯蘭國”或其他恐怖組織有聯系或有過接觸。
法國總統奧朗德28日正式啟動建立國民衛隊的程序,以應對該國當前嚴峻的反恐形勢。這支基於警察、憲兵和軍隊預備役人員的新部隊將負責保衛法國本土安全。
愛麗舍宮28日發表新聞公報說,奧朗德當天上午與負責組建國民衛隊工作的國民議會和參議院議員會面,決定將在現有的預備役軍警的基礎上建立國民衛隊。
公報還說,國家將與有關各方協商,以決定這支保衛法國本土安全的部隊的編制和部署。下個月初舉行的內閣防務會議將討論組建工作,議會相關委員會也將於9月份就該議題舉行咨詢,以盡快建立國民衛隊,投入保衛國民安全的任務。
在《查理周刊》遇襲和巴黎系列恐襲的背景下,法國一直執行最高級別的反恐預警“警惕海盜計劃”和軍人參與本土安保巡邏的“哨兵行動”,目前在全境共部署12萬名警察和軍人。
反恐形勢嚴峻
法國現有的預備役軍警規模為1.2萬人,包括9000名準軍事警察和3000名常規警察。根據規定,只有當現役軍警在夏季休假時,才會動用預備役人員。
此前,7月20日,法國總統奧朗德表示,已下令在加強安全措施框架下動員1萬名軍隊和警察的緊急預備役人員。
2015年11月的巴黎恐怖襲擊後,法國進入緊急狀態。其實行期限原應於7月26日截止,奧朗德14日還曾表示不會延期,但當晚的尼斯恐襲事件令其改變主意。
法國國民議會(議會下院)7月20日淩晨投票通過了有關將緊急狀態延長6個月的政府法案,將本應於本月26日結束的全國緊急狀態延長至2017年1月底。
此外,奧朗德還說,法國情報部門從2013年起共阻止了16起恐怖襲擊。奧朗德說:“從2013年起共在法國國內阻止16起恐怖襲擊。”
當地時間7月14日法國國慶日當晚,一輛卡車沖入法國南部旅遊城市尼斯觀賞煙花表演的人群中,造成至少84人死亡。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稱襲擊者是其成員。襲擊事件發生後,總統奧朗德表示,法國將繼續維持最高警戒水平。
(綜合來源:新華社、中新社)
50萬外國遊客、幾十位國家元首、全球媒體的註意力。如果說有什麽是讓反恐力量如履薄冰的話,那就是即將召開的里約奧運會。
最近一段時間,全球似乎被恐怖暴力事件的陰雲籠罩:德法兩國接連發生多起暴力襲擊事件,造成多人傷亡,其中有幾起不排除恐怖襲擊的可能。而5天後,巴西里約熱內盧即將舉辦夏季奧運會,在抗擊恐怖主義方面幾乎沒有任何經驗的巴西正在緊鑼密鼓地加強安保力量,包括把馬路上的安保人員數量加倍、增設更多檢查點、和外國情報機構進行更緊密合作等措施。
可是,這樣就足夠了嗎?
對 “獨狼式”襲擊重視不夠
理查德·福特(Richard Ford)是一名已經退休的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反恐專家,目前居住在巴西。他表示,盡管巴西政府部署了強大的力量來確保運動員和賽場的安全,但他仍擔心,巴西對“獨狼式”自殺襲擊威脅的重視程度不夠。
上周,巴西司法部長莫拉伊斯(Alexandre de Moraes)出人意料地表示,奧運會遭受恐襲的幾率“接近於零”,更需要擔憂的反而是街頭犯罪。就在第二天,巴西聯邦警察逮捕了10名涉嫌在互聯網上宣誓效忠“伊斯蘭國”(IS)的巴西人。曾經參加過幾屆奧運會安保工作的福特表示:“認為恐怖主義威脅幾率很小的想法真是太天真了。過去一年中,恐怖襲擊的風險在世界各地都大幅上升了。”
奧運會遭到恐襲雖然罕見,但一旦發生,影響將非常惡劣。歷史上最著名的奧運恐襲事件發生在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11名以色列運動員和1名警察被一個巴基斯坦極端組織殘忍殺害。此外,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一名反對墮胎的抗議者安置的炸彈導致1人死亡、111人受傷。
“不過,巴西還有許多其他國家(舉辦奧運時)沒有的問題,”福特表示,“對於任何想要策劃襲擊事件的犯罪分子來說,這種條件簡直太完美了。”
安保問題是頑疾
作為歷史上首屆由南美洲國家舉辦的奧運會,里約奧運會一直以來為多個問題所困擾:寨卡病毒、水源汙染、門票出售情況不佳、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等。
令安保問題愈加複雜的是幾十年來巴西最大的經濟衰退和一場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機:前者已經迫使資金緊缺的里約州政府大幅削減了支出,並延遲工資發放,後者則令總統羅塞夫暫時停職。為填補資金缺口,聯邦政府不得不調撥近10億美元緊急資金——其中大部分將用於加強安保力量。另外,里約州政府也從其他州調撥了額外的警力。
巴西安保方面的許多問題都屬於存在時間較長、解決起來較為困難的頑疾。由於和10個國家接壤,巴西擁有很長的邊境線,而邊境又是走私軍火和毒品的主要通道。對於犯罪分子來說,要搞到沖鋒槍或炸藥並非難事,而里約的貧民窟里滿是犯罪分子。去年,小偷甚至成功偷竊了一輛裝了一噸炸藥的卡車。
更難以解釋的或許是為何如此之遲才開始為奧運雇傭安保人員。《華爾街日報》的一項調查發現,巴西政府到7月1日才授予為奧運場館雇傭和部署數千警衛的合約,此舉引發了外界質疑:對於那些即將身負監控X光機和實行搜身任務的人,篩選流程是否足夠嚴格?相比而言,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會的安全合同提前10個月就開始授予。
“以前我從沒擔心過恐怖襲擊,我只擔心街頭犯罪,”里約的一名藥劑師羅恰(Fernanda Rocha)表示,“如果真的發生了恐怖襲擊,我不知道要怎麽辦。”
當然,巴西在舉辦大型賽事方面並不是新手。每年,這個國家都要在為期一周的嘉年華慶典期間迎接數百萬外國遊客;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賽也沒有發生任何重大事件。但在對付恐怖主義方面,巴西幾乎沒有任何經驗。對於自己不樹敵、拒絕軍事幹涉的外交政策,這個國家頗引以為豪。
不出意外地,在看到機場和其他地方部署的警力增加之後,許多巴西人開始不安了。最近巴西還出現了幾起爆炸事件。上周,一個可疑包裹導致勒布隆海灘附近的街區關閉了幾小時,所幸最後發現這個包裹中不過是幾件衣服而已。
已有長足進步
不過,福特表示,盡管巴西悠閑自得的態度可能更適合舉辦街頭派對,但自2014年世界杯以來,巴西在安保上還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巴西開始更經常地和美國及其他國外軍隊一起訓練如何處理生化和核武器襲擊,還為奧運會特別建立了一個聯合情報中心,全世界各地的情報服務人員將能夠在相關威脅有所冒頭時進行信息共享。
而正因為里約的犯罪率世人皆知,所以,精英警察部隊在巴西奧運會上面臨的考驗將超過其他國家。“巴西警察扛的槍比我們的大,也比我們的重,他們已經習慣了。”已退休的前FBI警探、現定居於里約的查康(Bobby Chacon)表示。查康曾參與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安保工作。
屆時,整個里約市將有8.5萬名武裝人員和警察遍布在各個角落,這一數量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兩倍。不過,大部分安保力量仍將集中在比賽場館、旅遊地標等地。“巴西已經將警力部署到位,也針對大規模有組織的襲擊進行了訓練,”查康表示,“但還是有許多值得引起警惕的地方,不應該對任何事情都視作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