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知識貼】IPO定價?不是腳趾頭想出來的,也不是公式算出來的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0/57814.html

停了1年多的IPO重新開閘,投資者熱情高漲,市場火爆。但是小夥伴們你們知道公司在申請IPO時,是怎樣給自己設定每股發行價區間嗎?定價過程都有哪些?i黑馬整理了知乎上的網友回答,希望能有所幫助。知乎網友Luo Patrick(證券公司、投資銀行業務)國內的定價其實都挺簡單的,主要就是PE估值。P=PE倍數*利潤利潤是固定數據啦,PE倍數涉及到當前的市場環境和公司未來成長性,一般會參考已經上市的可比公司PE值適當打個折,然後就算出來估值。DCF估值也是會用到的,但是(我猜)主要還是根據PE來估算,DCF作為佐證。因為DCF的估值太多主觀因素了,很容易操控,不可靠。以上是投行估值部分(不是公司自己給自己估值),這是IPO定價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投行會把估值報告發給一些投資機構,同時組織路演,主要目的在於告訴投資人“我覺得這家公司是非常好的,我估值到XX,你們趕緊來看看吧。”第三步是,投行邀請投資機構來報價,相當於投資人還價:“你覺得值那麽多,但是我們只願意出到這麽多,如果是這個價位的話,我們願意買多少多少。”大多數情況下,投資者報價應該是比投行自己的估值要低一些,有點折扣。如果投資者特別不看好的話,會有非常大的折扣。最後一步是,投行統計一下投資者的報價,算算定在什麽價位能夠把股票全都賣掉,這基本上就是最後的價格。知乎網友FantasticCathy(投資銀行)在成熟市場上,向市場詢價的過程是一個多輪的科學的過程,IPO的定價既不是發行人或者投行用腳趾頭想出來的,也不是用一個或者兩個簡單的公式算出來的。沒做過A股市場,以我最熟悉的港股為例,IPO的市場推介大概是這樣的:香港市場有個“基石投資者”或者叫“基礎投資者”(cornerstone investor)制度,就是某個投資者在項目正式做簿記之前就簽訂基石認購協議,無論最後定價在定價區間的什麽位置,該投資者都以最後的IPO定價認購事先約定好的一定量股票,或者以股數計,或者以總價值計;同時,該項投資以及投資者簡短背景介紹會在招股書中披露。如果在紅鯡魚(Reds)定稿前基石認購協議已經簽署,那麽就進Reds;如果紅鯡魚趕不上,就進給散戶的香港公開發售招股書。在市場火爆的時候,基石投資者可以用early commitment換來確定的分貨量;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好的基石投資者是IPO發行的定海神針 ――這里要補充一句,海外市場IPO最後分股票是可以隨意分的,不是按比例的,舉個栗子,長線基金可能拿到下單量的80%,同樣項目上的對沖基金可能不到50%,私人銀行客戶可能是10%由於有這個制度,通常IPO前期的市場推介都是圍繞這找基石來的。基石投資者簽訂的認購協議使得該投資者必須要認購協議規定的股票數量或金額,無論定價在哪個位置。但是大家都不傻啊,憑什麽呀,太貴了怎麽辦,而且能做基石的也都不是路邊的阿公阿婆,都是大機構或者大富豪,即使正式的定價區間還沒有出來,簽協議前總得給人家一個概念吧,人家掏的是真金白銀哦。所以通常會有一個一兩個月的基石投資者溝通過程,先簽個保密協議(現在新的上市流程以後A1就是公開遞交的了,以後就不需要保密協議了),第一次見面互相有個了解,然後投資者回去做做功課,需要的話去公司看看,有興趣再來第二次見面,這次就聊得更深入一些。若是雙方言談甚歡,就都把老板拉出來見見,你覺得多少價錢可以買,我覺得多少價錢可以賣?聊著聊著,大概位置就出來的。主要考量因素:市場大行情如何,同業的都交易在什麽位置,今後幾年的增長速度,未來3-5年的可預見性怎麽樣,行業周期性如何,企業過往有沒有不良記錄,等等,加加減減,在國內、香港、新加坡、倫敦、紐約、波士頓見30-50個機構,深入聊10-20個,投資者和投資者的觀點其實都是差不多的,走完一輪,其實大家心里就都有譜了。就算見過的投資者後來各種原因不做基石了,這些反饋對後面確定價格區間也非常有指導意義。之後,聯交所聆訊結束,投行分析師就該出門做個環球旅行了,這個叫“預路演”,或者叫投資者教育,基本上就是在管理層正式路演之前提前走一圈。分析師會拿著他們的一個"pre-deal research report" 見投資者,在這個研究報告里面,分析師給出一個公允的估值,但是IPO估值通常需要有一個折價,畢竟你和別的上市公司比沒有公開市場的track record嗎。在這期間,分析師和銷售會拿回來很多投資者的反饋,有關於基本面的,關於行業的,但是更重要的,關於估值的。基於以上的投資者溝通和反饋,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定價格區間了。基本上我們已經知道什麽人大概會在什麽價位下單。定完價格區間,紅鯡魚出街,管理層就上路路演啦,投資者也就可以正式下單。一般來講,整個項目執行最驚心動魄的幾天上演了。最終定價在價格區間的什麽地方,取決於訂單情況,市場情況,發行人的意願。最理想的是比市場一致意見稍低一點點,這樣後市表現的信心就會大一點,所謂的leave some money on the table。現實中最後的定價會常常會比較戲劇化,什麽樣的都見過,哎,有時候真想沖上去大吼一聲:“姑奶奶兩天兩夜沒睡覺了,你們利索一點定個價會死啊!” 可是我不能。。。如果是美國市場,還可以高於或者低於原本的價格區間定價,發行規模也可以在最後做調整,而不需要重新做filing至於模型神馬的,模型是投行和投資者用來檢驗公司給出的承諾/預測的真實程度和可實現程度的重要工具,但是在實踐中,尤其在亞洲市場,還是PE,PB最方便溝通啦。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知乎網友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38

“安倍經濟學”交易基本公式與日股大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159

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在華爾街,你要從交易安倍經濟學中獲利,首先要知曉下面這個基本公式: NKY ≈ SPX x JPY 在彭博終端機的編碼里,這個公式的意思是,日經225指數的回報大致與日元計價的標普500指數回報相同。 從下面James Mackintosh的圖表(圖中標普500指數以日元計價)可以看出: 自安倍在2012年末上臺以來,日本兩大股指與日元計價的標普指數走勢幾乎一致。 這一公式在周一被打破,日經225指數跌至14008點,創下11月以來新低。Topix指數更慘,跌幅達到4.8%,創下9月以來新低。 然而此前一日美股僅下跌了2%,而日元略有走強。 對此有很多解釋:投資者擔憂4月份的銷售稅上調;投資者擔憂新興市場亂局;他們還擔心美國參議院民主黨可能暫停TPP貿易協議的進程。 對於交易員,似乎在他們擔憂市場時就會買入日元,無論日本央行怎麽印鈔。 Mackintosh認為這些理由都沒錯,但其中任何一個都不足以解釋日股大跌。於是,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市場搶著了結日元交易頭寸。 華爾街見聞的讀者對此都很清楚,去年最熱門的年度交易就是:做多日經指數期貨、同時做空日元。 據CFTC數據,到今年初,日元期貨的凈空頭頭寸達到2007年峰值以來的最高。 下面來自Mackintosh的圖表顯示出日經指數期貨的多頭頭寸(藍色)與日元的空頭頭寸(紅色)的趨勢: 而此前描述的局勢導致日元走強。這促使交易員們回補此前的日元空倉,這進一步推高日元,從而帶來更多的空頭回補。而股指方面則恰好相反。 Mackintosh認為: 市場對於安倍經濟學的看法似乎都是關於日元貶值,而非基本面,這點從以上公式也可以看出。日股的表現與貨幣調正後的美股相當,這顯示市場並未對安倍的三支箭有多大信心。 當然,反過來說,日元走強導致股市下跌也並非市場在對安倍經濟學用腳投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49

巴菲特的投資公式找到了! 石麒麟

http://xueqiu.com/7747145153/27519732
巴菲特的投資公式找到了!


  多年來,投資者一直在尋找一套公式,以圖複製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50年取得的神奇回報,但都徒勞無功。

  或許不必再找了。

  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1月份發表一項新研究成果,聲稱找到了這套公式。論文作者都有深厚的學術資歷,他們供職的AQR資產管理公司(AQR Capital Management)管理著多只對沖基金和其他一些投資產品,資產規模達900億美元。

  論文作者分析了巴菲特從1964年收購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以來的投資成績。他們的公式含有十多個單項,可以歸納為兩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專注於便宜、安全、優質的股票」,即波動性低於平均水平、股價與每股賬面價值之比(市淨率,一種淨值衡量指標)不高的股票。除此以外,研究人員還看好利潤增長高於平均速度、相當大一部分利潤當作股息派發出去的股票。

  公式的第二部分將會令人錯愕:它要求用「保證金交易」來投資這些股票,也就是借錢買股,買進的數量比不借錢能夠買到的更多。研究人員發現,要達到巴菲特那樣的長期回報,投資組合需要有60%的借入比例,也就是說,借款比例足以讓每100美元的投資組合持有160美元「便宜、安全、優質的股票」。

  論文作者之一、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金融學教授、AQR公司副總裁安德烈亞·弗拉奇尼 (Andrea Frazzini)說,在巴菲特整個職業生涯中,伯克希爾投資組合的平均槓桿率一直與上述水平相當。

  這樣的槓桿率很容易被忽略,因為巴菲特可以從他公司的其他部門借款。但弗拉奇尼說,這並不意味著該公司就沒有槓桿了。比如從最近年報來看,伯克希爾的持股總值是其淨值的兩倍,說明它當前的槓桿率約為2比1──比它的長期平均水平還要高一些。

  採用保證金交易當然可以放大利潤。當行情不妙的時候,它也會增加潛在損失。但請注意,前面說的那套公式是將保證金交易的大量使用同風險遠低於市場的股票結合,所以綜合來看的話,投資組合的風險仍然可以不高於大市。

  無可否認的是,大量使用保證金交易的投資組合始終存在收到「追加保證金通知」的風險──如果所持資產跌幅太大,那麼就要存入更多的現金。伯克希爾·哈撒韋在過去50年裡一直能夠避開這種風險。雖然嚴重依賴於槓桿,其自然年度最差的回報率也就是虧損9.6%。而且其賬面價值的波動性也低於標準普爾500種股票指數(S&P 500)。波動性是衡量投資組合風險的一個常用指標。

  公式中明顯缺失的一個因素,是它沒有解釋巴菲特為什麼大量投資非上市公司。但研究人員說,這沒有必要,因為他所投上市公司的表現好於非上市公司。

  考慮到巴菲特常常鼓吹他挑選優秀管理人員的能力,這一點多少讓人吃驚。但研究人員還是發現,其回報「更多地源於選股,而非他對管理層的影響」。(伯克希爾·哈撒韋發言人表示巴菲特不接受採訪。)

  論文的另一名作者、紐約大學金融學教授、AQR主要負責人之一拉斯·佩德森(Lasse Pedersen)強調,巴菲特並非浪得虛名。他說,畢竟研究人員花了數年時間才總結出一套「馬後砲」表現與巴菲特近50年投資成績相當的公式。除此以外,他還擁有不論豐歉都堅守既定方針的自控力。

  不幸的是,研究人員總結出來的這套投資公式散戶應用起來不一定容易。比如它要求投資一大籃子多樣化的股票。另外,對於一個依靠保證金交易的投資組合來說,堅守這套公式也有可能遇到挑戰。

  但是,你或許還是能夠在不借錢的情況下至少部分地運用研究人員總結出的這套公式。比如,如果你的投資組合裡面有現金,你可以把這些現金加到已經配置於股市的那部分中去。這在事實上是自己給自己借錢,也就相當於做保證金交易。巴菲特從他公司的其他部門借錢,當然也就是這種辦法。

  即使你決定不完全按照研究人員的投資公式去做,這項新研究也有著重要的投資含義。比如論文作者發現巴菲特的成績「既不是因為運氣,也不是因為魔力」,所以如果繼任者的選股能力跟他一樣好,伯克希爾在巴菲特退休之後的表現就不一定很差。

  當然這個「如果」是個很大的假設,但研究人員的發現意味著,如果嚴格遵守同樣投資原則的話,隨著時間的推移,投資成績是可以達到巴菲特的歷史水平的。

  另外,這項研究也展示了一種撩撥人心的可能性:遵守這套公式的投資者甚至可以取得比伯克希爾還要好的成績。因為巴菲特自己也說過,他的投資組合已經變得十分龐大,將來會很難擁有同樣的表現。相比之下,規模更小的投資組合可以投資於因為太小、不足以給伯克希爾利潤表現帶來實質性改變的股票,從而獲利。

  據FactSet說,以下取自標準普爾1500種股票指數(S&P 1500)的股票非常符合研究人員在定義「便宜、安全、優質股票」時確定的五個維度。它們的價格相對於每股賬面價值的比率低於平均水平,衡量股價與大市聯動程度的「beta係數」也低於平均水平。

  除此以外,這些股票代表的公司「盈利能力」(總利潤除以資產總額)高於平均水平,「盈利能力」五年增長率也高於平均水平。最後,這些股票所代表公司的派息額佔其利潤的比重也高於平均水平。

  這些股票包括:藥品零售企業CVS Caremark;營利性教育企業Devry Education Group;芯片製造企業英特爾(Intel);醫藥用品經銷商Owens & Minor;百貨經銷企業Spartan Stores;能源控股公司Vectren。

  雖然沒有哪只共同基金是完全根據研究人員總結的公式來選股,但也有好幾隻比較接近。有一隻是AQR銷售的「防守型美股基金」(U.S. Defensive Equity Fund),年費率0.51%,即投資1萬美元要交51美元的費用。這只基金為直接投資的人設定了一個很高的最低額度,但投資者可以通過他們的投資顧問機構來投資。

  另一隻側重於上述一部分選股方法的基金是「DFA大盤美股投資組合」(DFA US Large Cap Equity Portfolio)。散戶只能通過投資顧問機構或某些退休金計劃、529大學儲蓄計划來投資,費率各有差別。

  最接近研究人員選股方法的交易所交易基金,可能是「iShares MSCI USA Quality Factor」。費率為0.15%。它投資的是淨資產收益率高、利潤增長穩定的股票。

  Mark Hulbert

  (本文作者Mark Hulbert是MarketWatch/Dow Jones旗下《赫伯特金融文摘》(Hulbert Financial Digest)的主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80

餐飲的50個經營數據與計算公式 張永鵬88_hex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lkz.html

1.餐廳定員=座位數×餐次×計劃期天數 含義:反映餐廳接待能力

 

2.職工人數=(期初人數+期末人數)/2 含義:反映計劃期人員數量

 

3.季節指數=月(季)完成數/全年完成數×100% 含義:反映季節經營程度

 

4.座位利用率=日就餐人次/餐廳座位數×100% 含義:反映日均座位周轉次數

 

5.餐廳上座率=計劃期接待人次/同期餐廳定員×100% 含義:反映接待能力每餐利用程度

 

6.食品人均消費=食品銷售收入/接待人次 含義:客人食品消費水平

 

7.飲料比率=飲料銷售額/食品銷售額×100% 含義:飲料經營程度

 

8.飲料計劃收入=食物收入×飲料比率+服務費 含義:反映飲料營業水平

 

9.餐飲計劃收入=接待人次×食物人均消費+飲料收入+服務費

含義:反映餐廳營業水平

 

10.日均營業額=計劃期銷售收入/營業天數 含義:反映每日營業量大小

 

11.座位日均銷售額=計劃期銷售收入/(餐廳座位數×營業天)

含義:餐廳座位日營業水平

 

12.月度分解指標=全年計劃數×季節指數 含義:反映月度計划水平

 

13.餐飲毛利率=(營業收入-原材料成本)/營業收入×100%

含義:反映價格水平

 

14.餐飲成本率=原材料成本額/營業收入×100% 含義:反映餐飲成本水平

 

15.喜愛程度=某種菜餚銷售份數/就餐客人人次×100% 含義:不同菜點銷售程度

 

16.餐廳銷售份額=某餐廳銷售額/各餐廳銷售總額×100% 含義:餐廳經營程度

 

17.銷售利潤率=銷售利潤額/銷售收入×100% 含義:反映餐飲銷售利潤水平

 

18.餐飲流通費用=Σ各項費用額 含義:反映餐飲費用大小

 

19.餐飲費用率=計劃期流通費用額/營業收入×100% 含義:餐飲流通費用水平

 

20.餐飲利潤額=營業收入-成本-費用-營業稅金含義:反映營業利潤大小

=營業收入×(1-成本率-費用率-營業稅率)

 

21.餐飲利潤率=計劃期利潤額/營業收入×100% 含義:餐飲利潤水平

 

22.職工接客量=客人就餐人次/餐廳(廚房)職工人數 含義:職工勞動程度

 

23.職工勞效=計劃期收入(創匯、利潤)/職工平均人數 含義:職工貢獻大小

 

24.職工出勤率=出勤工時數/定額工時數×100% 含義:工時利用程度

 

25.工資總額=平均工資×職工人數 含義:人事成本大小

 

26.計劃期庫存量=期初庫存+本期進貨-本期出庫含義:反映庫存水平

 

27.平均庫存=(期初庫存+期末庫存)/2 含義:月度在庫規模

 

28.期初庫存=年預計銷售額/資金周轉次數×0.5×(1+月度銷售額/各月平均銷售額)

含義:計劃期初庫存安排

 

29.期末庫存=平均庫存×2-期初庫存含義:年末預計庫存額

 

30.月度流動資金平均佔用=(期初佔用+期末佔用)/2季度流動資金平均佔用=Σ季度各月佔用/3 含義:年、季、月流動資金佔用年度流動資金平均佔用=Σ各季度佔用/4 水平

 

31.流動資金周轉天數=計劃期營業收入/同期流動資金平均佔用

含義:流動資金管理效果

 

32.流動資金周轉次數=(流動資金平均佔用×計劃天數)/營業收入

=流動資金平均佔用/日均營業收入 含義:流動資金管理效果

 

33.餐飲成本額=營業收入×(1-毛利率) 含義:反映成本大小

 

34.邊際利潤率=毛利率-變動費用率

=(營業收入-變動費用)/營業收入×100%

=(銷售份額-變動費用)/銷售份額×100% 含義:反映邊際貢獻大小

 

35.餐飲保本收入=固定費用/邊際利潤率含義:反映餐飲盈利點高低

 

36.目標營業額=(固定費用+目標利潤)/邊際利潤率 含義:計劃利潤下的收入水平

 

37.餐飲利潤額=計劃收入×邊際利潤率-固定費用 含義:反映利潤大小

 

38.成本利潤率=計劃期利潤額/營業成本×100% 含義:成本利用效果

 

39.資金利潤率=計劃期利潤額/平均資金佔用×100% 含義:資金利用效果

 

40.流動資金利潤率=計劃期利潤額/流動資金平均佔用×100% 含義:流動資金利用效果41.投資利潤率=年度利潤/總投資×100% 含義:反映投資效果

 

41.門面價值計算公式:保本點=每天固定開支(房租+水電+稅收+人工工資+雜項)

保本點X1÷預定毛利率)=保本營業額

保本營業額÷平均每客消費÷平均每桌餐位數=每天的保本上座率

 

42.投資償還期=(總投資+利息)/(年利潤+年折舊)+建造週期含義:反映投資回收效果

 

43.庫存周轉率=出庫貨物總額/平均庫存×100% 含義:反映庫存周轉快慢

 

44.客單平均消費=餐廳銷售收入/客單總數 含義:就餐客人狀況

 

45.餐廳服務費=餐廳銷售收入×服務費比率 含義:服務費收入大小

 

46.食品原材料淨料率=淨料重量/毛料重量×100% 含義:反映原材料利用程度

 

47.淨料價格=毛料價/1-損耗率) 含義:淨料單位成本

 

48.某種菜生產份數=就餐總人次×喜愛程度 含義:產品生產份數安排

 

49.附加價值=人事成本+利潤+稅金 含義:勞動力所創造的新增價值

 

50.附加價值率=附加價值/總收入×100% 含義:勞動力對新增價值創造程度,考核總經理和餐飲部經理工作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48

由「霍金世界盃公式」聊到一個投資意識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34i.html

據報導說,有當代愛因斯坦美譽的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受博彩公司帕迪鮑爾(Paddy Power)之托,欲幫英格蘭提高世界盃奪冠的概率,推算出天書般的數學公式:[參見1]

 

由“霍金世界杯公式”聊到一个投资意识

X0是已知變量;
  T是體育場所在城市的氣溫與25[表情]的差異;
  α是倫敦到體育場的距離,單位為公里;
  β1=1時,英格蘭隊的對手來自東歐,否則為0;
  β2=1時,英格蘭隊的對手來自西歐,否則為0;
  β3=1時,英格蘭隊的對手來自美洲,否則為0;
  γ=1時,裁判來自歐洲,否則為0;
  δ=1時,體育場的海拔大於500米,否則為0;
  ε=1時,開球時間在當地的18:00或之後,否則為0;
  η=1時,球隊陣型為4-3-3,否則為0;
  θ=1時,球隊身穿藍色或紅色球衣,否則為0。
    有趣的是,霍金這個數學模型解析了諸多要素,但唯獨缺少一個最最重要的要素:每場比賽11個上場球員怎樣。令人怎麼都沒法想通吧?
    由霍金發明公式這事,讓人不禁回想起上屆世界盃一件神奇之事,一條章魚猜中了所有的比賽勝負。於是乎,這會兒有球迷發問:「霍金教授,敢不敢與章魚帝比試一下?」哈哈!
    「足球是圓的」,世界盃難以預測,這就是世界盃的魅力!所以,霍金公式、章魚帝之事只可當作世界盃助興話題而已,不可當真。就拿霍金說吧,儘管演算出了這個天書般的公式,但他還是不會下注於英格蘭,因為他要把錢用在崇高的宇宙基礎狀態的研究上面。如果真的要玩一把的話,他將投注於巴西隊。霍金還表示,他將把博彩公司付給他的報酬捐贈給運動神經元疾病協會和救助事業上。可見霍金教授的真實用意及善意!
    不過,每逢世界盃,總會吸引許多人或團體或機構,根據各自的計算模型來預測比賽,但結果都令人大失所望。
    世界盃為什麼測不準呢?實在是因為它是個不確定性的複雜適應系統而對於複雜適應系統,比如,世界盃、股市、金融市場、宏觀經濟、等等,任何模型都不能覆蓋其不確定性部分,不能窮盡所有因素,因此難免出錯,常會發生「黑天鵝」事件。於是我們看到,一條章魚打敗了所有世界盃競猜者、不少家庭婦女做股票業績超過專業投資機構、中國大媽做黃金曾經戰勝過華爾街投行家們、宏觀經濟學家預言屢屢失敗、等等,舉不勝舉。
    於是乎,我們面對那些不確定性的博弈場,漸漸意識到,採用什麼理念及方法無所謂對與錯,只有贏與輸。股市有言「股市無專家,只有贏家或輸家」,也折射出了這個道理。
    對與錯是對確定性問題的邏輯評判,而贏與輸是對不確定性結果的客觀驗證。如果把「贏與輸」這個投資意識運用到金融投資這個不確定性的領域,能使投資(或投機)行為更加務實有效。不糾纏於方法是對是錯,著重思考怎麼做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這樣的話,就能掙脫教條主義束縛,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對待,不死搬硬套投資理論,避免刻舟求劍式的操作方法,有利於及時發現錯誤並糾正錯誤。在投資(或投機)過程中不可能不犯錯,即使巴神大爺也免不了犯錯,他曾坦言自己做錯的遠遠多於做對的。
    其實,許多投資出錯並非方法不對之故,而是事實真相不明所致。這時,懷疑或責怪自己採用的方法沒有多大意義,也無濟於事,而需要做的是及時糾正錯誤,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損失,而且說不定還可由此發現贏利的機會呢,因為出現偏差,就有可能存在機會;錯的越大,孕育的機會也許越大。
    所以說,投資只有儘量避免或減少犯錯和及時糾錯,才能立於不敗。索羅斯無疑是這方面的典範。索神大爺說,知錯就改是成功的秘訣。這可能是「贏與輸」投資意識的最高境界吧?
    當然,如果片面或錯誤地理解「贏與輸」這一投資意識,熱衷於投機取巧,一味追尋黑馬、超級大牛什麼的,妄想短期暴富,縱然你使出渾身解數,再怎麼「及時糾錯」,不但不能立於不敗,反而死得快,敗得慘!
    成功是沿著一連串錯誤的軌跡而達到的,我們都是在不斷地犯錯中長大,投資也一樣。
    最後,再接本文開頭的話題玩玩。或許有人開玩笑地問:「如果霍金公式失效,怎麼辦?怎麼及時糾錯呢?」
    霍金的公式針對的不是連續性的投資市場,而是一次性的賭場,他的公式也是一次性的,沒有對沖機制供你「套期保值」,因此,你完全相信他,賭輸了,世界盃也結束了!只能等到下屆他再搞出個新公式,你再試試!哈哈!

世界盃即將開賽,先來樂一樂!

 

[參見1]:《霍金欲幫英格蘭奪冠世界盃推出數學公式

 http://top.sina.cn/tech/2014-05-29/tnews-ianfzhnx7380017.d.html?vt=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932

耶倫大戰共和黨:想用數學公式來定利率?門兒都沒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814

昨日美聯儲主席耶倫受到了上任以來最嚴厲的拷問,共和黨人要求美聯儲采用公式化的數學規則來確定利率。但是耶倫予以強硬回擊:門兒都沒有! 她在眾議院聽證會上稱,共和黨的提議會使美聯儲受到政治力量的幹預,削弱其獨立性,並令政策制定者們在應對危機時束手束腳。 如果美聯儲貨幣政策是依據數學規則來執行的,那將是個嚴重錯誤。 共和黨此前要求美聯儲利用數學公式來決定短期基準利率的水平,議案的支持者提到了泰勒規則,該規則由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John Taylor提出,他認為,當產出缺口為正和通脹缺口超過目標值時,應提高名義利率。 耶倫則反駁稱,將當前利率保持在這個規則之下是更合適的“處方”,“美聯儲貨幣政策必須具有更強的適應性,這不是簡單數學規則可以做到的。” 但共和黨表示,當貨幣政策有一個清晰的可預測的規則時,經濟可以達到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這樣一個最好的水平。 共和黨和耶倫之間的口水戰實際上還是何時加息的問題。在美國經濟複蘇、就業市場改善的背景下,QE將在10月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之後加息的時點便是市場最為關註也爭議最大的焦點。 按照泰勒規則,目前的利率應該要達到1%以上,而美聯儲從2008年危機至今一直將利率利率壓在零附近。 關於貨幣政策是否公式化的問題美聯儲其實已經爭論了好幾年,泰勒和其他美聯儲官員站在一個陣營,他們認為公式化會令政策決議的過程更加透明和可預測,也會帶來更好的經濟產出,但是耶倫和其他的美聯儲官員站在另一陣營,他們認為如果美聯儲緊隨泰勒規則,經濟衰退會陷入更深的泥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23

低油價台灣無感 問題出在一道公式

2014-11-17  TCW
 
 

 

國際油價從夏季時的每桶一百零五美元,跌至目前的八十美元。但不少專家認為,國人恐無法享受到低油價好處。

從數據來看,布蘭特原油在今年六月一度突破每桶一百 一十三美元,隨後就一路跌到十月底八十五美元,與六月高點相比,下跌約二五%。

反觀國內油價卻未反映如此跌幅。據經濟部能源局資料,今年六月,九五無鉛汽油的零售均價為每公升三十五‧三八元,十月則為三十二‧○九元,跌幅不到一成。

台北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王塗發、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認為,問題出在油價公式。二○○九年以來,中油推出的油價公式,以購油成本占總成本八成、煉油設備成本約兩成,來計算浮動油價。

但該公式始終為人詬病的一點是,以「前一週的油價」做為比較基期,然後按其漲跌幅的八○%,計算國內油價的漲跌幅度,如此不斷遞迴運算後,導致油價持續超漲。

低油價時代「回不去了」

王塗發舉例試算:若國際油價一百美元、國內油價每公升三十元,當國際油價跌至八十美元,跌幅二○%,因此國內油價須跌一六%(二○%乘以八○%),就變成二十五‧二元。

但若是國際油價又從八十美元漲到一百美元,漲幅二五%,因此國內油價就會上漲二○%(二五%乘以八○%),從二十五‧二元變三十‧二四元。換言之,國際油價從一百元跌至八十元時,國內油價降價四‧八元;一旦又從八十元漲回一百元,卻一口氣漲價五‧○四元。

王塗發表示,油價公式使國內油價走勢越來越偏離國際油價,加上前幾年國際油價飆漲,即便近期國際油價已從高點大幅下滑,國內油價依舊「回不去了」。

曾參與油價公式設計的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廖惠珠解釋,這主要是因為先前政府數度凍漲後一次漲足,才會導致這種錯覺。但林向愷批評,因為國內油價被越墊越高,民眾當然會覺得漲太多,跌了也無感。在這油價公式之下,即使國際油價下探七字頭,台灣也無法回到低油價時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71

拖延二十年 電業法修正有望 新電價公式 開啟電業自由化契機

2015-01-26  TWM
 
 

 

新電價公式出爐,台灣終於得以作廢用了五十五年的舊版電價公式,改用與國際燃料價格連動的浮動機制,讓電價能實際反映成本。有了新電價公式作基礎,將登場的全國能源會議也應將《電業法》修正列入重要議程,進一步推動電業自由化。

撰文‧何欣潔

歷經五十五年,跨越半世紀,台灣的電價費率公式,終於趁著國際燃料價格下跌、電價可望調降並發放回饋金的契機,在立法院完成朝野協商,即將進行大幅度修正。

不同於現行版本、一九六○年代的舊公式,僅將總成本加成定價、再除以售電度數的作法;新公式則將每度電價成本項目攤開透明,讓電價利於外界監督,並加入燃料成本浮動機制,未來電費可望如實反映國際燃料價格漲跌,但協商結論也同時納入緩衝機制,訂出調漲上限,避免電價大漲衝擊民生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電價公式修訂的朝野協商內容,附帶「行政院必須於半年內將《電業法》修正草案送立法院審議」,如果行政院版本草案未在半年之內送達立法院,則逕行審查民進黨版本,將電價公式審查與電業自由化同時進行,可望推進台灣延宕已久的電業自由化進程。

自一九九五年開始,《電業法》修正草案曾五度被送進立法院,均因台電內部大力反對民營化,而無法完成與電業自由化相關的修法程序。

在世界各先進國家中,台灣是極少數尚未啟動電業自由化進程的國家,由台電一家國營事業同時壟斷發、輸、配、售電等業務。由於台電長期壟斷國內電業,並負擔諸多政策責任,社會對其績效並不信任,卻也無法尋求其他廠商取而代之,導致電業市場、電價制定無法正常化,亦無法合理反映生產與外部成本。

本次電價公式修正過程中,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朝野立委均質疑,台電的經營無效率、績效令人難以放心,無法信任台電提出的新版電價公式,一度出現新公式難產危機。

應將發、售電業務開放民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73

不盯盤存股達人股魚 竹科男練出選股公式 每月八萬元滾入袋

2015-02-09  TWM
 
 

 

價值投資人的大忌是心猿意馬,總是徒留抓龜走鱉的遺恨。

價值投資型達人股魚,分享多年來每年穩定獲利二○%以上的祕訣是:把情緒與主觀因素降到最低,建立適合自己的選股公式,奉行不悖後自然成為習慣。

撰文‧歐陽善玲

部落客股魚的名片上印了一行字,「不看盤是投資方法,也是一種生活態度」。這句話表達一件事,不緊盯盤勢,使生活更從容自在,他自有一套行之多年的投資習慣,且長期運作下來,成績斐然。

七年前,為了存頭期款買房,釐清日常收支狀況,股魚培養出記帳的習慣;「我有兩本帳,分別是收支帳及資產帳。收支帳部分,主要檢視生活消費,搞清楚自己花了哪些錢;資產帳部分,則是記錄有價資產增減情況,包括現金、房子、車子、投資組合,還有借貸紀錄。只要看到資產不斷增值,對我來說,就是莫大的鼓勵與成就動機。」兩本帳:每周記錄流水帳,每月檢視資產帳股魚記錄日常花費的方式,採一周一次。「消費後的發票,一定完整保存,若跟朋友聚餐分攤費用,就要先把金額記下來,舉凡食衣住行,每周記錄花不了多久時間。」他說,至於資產帳部分,則是每月檢視,等於強迫自己面對投資虧損及獲利狀態。

切實執行記帳後,股魚在很快時間內存到了頭期款,三十一歲買進自己的夢想屋,並在三十四歲那年,將房貸全部還清。短期理財目標達陣後,接著,他又給自己定下中期目標,「建立穩定流入現金的投資部位」,也就是「包租公」概念,讓投資組合每月平均能有八至十萬元進帳。

「透過長期投資高股息及債券,持續累積收益就有可能達標。但前提是必須選對標的,定期追蹤。」每年三月底企業年報公布,股魚就會針對上市櫃公司進行「海選」,將符合條件的個股納入觀察名單。

「我會鎖定五個指標,包括本業獲利占比在八成以上,自由現金流量(編按:營運現金流扣除資本支出、利息與稅金,這是企業可自由運用的現金,可用來擴張規模或發放股利)大於零,利息保障倍數大於二十倍,ROE(股東權益報酬率)大於八%,及營業利益率要大於○%。」他建立了一套公式,利用Excel軟體將符合資格的公司篩選出來後,再透過主觀判斷,剔除一些標的。

「初步入選個股約一五○檔,我會再刪掉一些看不懂的產業及公司,例如金融股、營建股;另外,同一產業若有兩家公司,我會留下營運績效較好的,這樣淘汰下來,大概就剩下七十到一百檔個股。」勤篩選:每年進行海選,每季調整觀察名單選出個股後,股魚會在五月、八月及十一月季報公布時,監控個股變化,動態調整追蹤名單。而這些具備買進資格的標的,要成為股魚的投資組合,還必須具備三條件才值得考慮。「買進要看價位,當個股本益比不到十二倍,殖利率超過六%,就『獲利能力比率』指標來看,股價夠便宜時,才會吸引我進場。」他解釋,所謂「獲利能力比率」,是以「公司每股淨值」乘上「最近年度實際ROE」,再除以「產業期待ROE」,若股價低於此數字可買進。例如,某公司每股淨值五十元,去年ROE是二○%,而產業期待ROE是一○%,依公式計算,當公司股價在一百元以下時︵五十乘以二十除以十等於一百︶代表價位合理,值得買進。至於「產業期待ROE」,股魚以經驗法則指出,半導體及熱門電子產業多在一○%,成熟型電子股約八%,傳產股則在六%。

買進價位出現後,還要檢視公司財報詳細資料,及過去幾年公司填息狀況,若無法在一年內順利填息,就算價位再低,股魚也不會買進。「平時工作忙碌,不太能有時間看盤,所以我都利用假日,檢視買進價位符合設定、『亮燈』的標的,追查下跌原因,只要確定股價是被錯殺的,就會勇敢進場。」透過這樣反覆練習,股魚每周一次檢視個股的習慣,已讓他找到安心、可長可久的投資方法。

股魚

(投資資歷15年)

現職:竹科工程師

股魚如何練絕招?

好習慣1 選股公式化

透過海選指標,建立個股觀察名單:1、本業獲利占比8成以上

2、自由現金流量大於零

3、利息保障倍數大於20倍4、ROE(股東權益報酬率)大於8%

5、營業利益率大於○%

好習慣2 每季檢視口袋名單目前符合股魚選股公式規格的公司,有精華光、中華電、天仁、中碳、中聯資、中宇、大統益、永大、新麥等70至100家公司,等待來到理想中的價位再出手。

好習慣3 股價夠低才買

當個股本益比(以過去4季EPS計算)低於12倍,殖利率超過6%,或「獲利能力比率」(公式如下)合理時,可考慮進場。

(公司每股淨值×最近年度實際ROE)/產業期待RO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73

一條公式解釋:為什麽得勢的變成了小品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21/160450.shtml

一條公式解釋:為什麽得勢的變成了小品牌?
李靖 李靖

一條公式解釋:為什麽得勢的變成了小品牌?

“為什麽小品牌越來越多,創新越來越變得比資源更重要?”

本文由李叫獸(微信ID:Professor-Li)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李靖。

這幾年,你一定註意到了這些變化:

寶潔、聯合利華、可口可樂等掌握眾多大品牌的公司越來越失勢,不斷被各種突然冒出來的小品牌沖擊地位,而且對這些小品牌的封殺也越來越無力。

過去的創業者經常被問“如果騰訊做了你怎麽辦”,任何一個小團隊都擔心突然被巨頭模仿後超過,創業前功盡棄。但最近跟一些投資人聊天發現,整個創業圈討論這件事的人越來越少了,巨頭模仿從而擊敗原有創業公司的案例也越來越少了。

過去做營銷預算最重要,一個1000W預算的方案,不論策略再差也能超過一個50W預算的方案。但現在依靠預算來碾壓別人越來越難。

甚至不光是企業經營,在個人成長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迅速崛起。

這到底是為什麽?為什麽過去憑借資金、流量、資源等各種方式,既有的成功者能夠繼續保持成功。而現在缺資源缺知名度的小品牌也變得這麽有機會?

這篇文章,我希望只用一個最簡單的公式,解釋上面的問題。

(ps. 這是李叫獸文章中第一次引用數學理論)

一、10萬營銷預算擊敗3000萬的故事

首先,在講故事前,關於上面這個重要的問題,業界早有很多討論:

比如這是因為人的創新能力變強了——這不對啊,過去小品牌也想到了很多好創意,怎麽沒這麽容易活下來?

比如這是因為巨頭變得開放了,能夠接受通過投資來做而不是自己複制——這也不對,因為公司一定會做利益最大化決策,它們變開放一定是因為自己做沒那麽容易成功了而不是因為自己突然變善良了。

比如這是因為消費者的偏好發生了改變,開始喜歡小眾商品——人的從眾需求實際上是一直存在,不太可能這麽短時間內連基本需求都變了。

這麽複雜的一個問題,到底可能是什麽原因呢?我跟你一樣,一直想搞明白這個問題,畢竟活在這個時代,必須理解這個時代的“遊戲規則”變化。

b091fa68ddbbbca73200ee0ca9b7941c

下面我們就一起研究下這個問題。

按照科學界的做法,很多複雜的問題往往先從最簡單的模型進行研究。

比如為了揭示人類DNA遺傳的奧秘,直接研究人體太複雜太難了——人有多達23對染色體,而且30年才能繁衍一代,要收集充足的一代代樣本估計需要幾百上千年。

所以遺傳學家找到了果蠅來研究,與人類不同,果蠅只有4對染色體,10天就能繁衍一代,而且一只雌果蠅一次就能繁衍上千只——這位遺傳學家提供了優越的研究條件,然後研究完了推演到人類就方便了。

17be17d81fd32b03adb95c25299623de

在商業問題上,我們也需要尋找這樣一個可以用來進行簡化研究領域。恰好前段時間機緣巧合讓我找到了這個領域——一個10萬營銷預算打敗3000萬營銷預算的故事。

按常理這好像不可能,因為基本上沒有任何專家的方案能夠讓你的ROI(回報率)超過別人300倍,從而讓10萬的營銷預算打敗別人3000萬。

但這的確是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

前幾天我在跟麗人麗妝的老板黃總討論營銷問題時,突然發現他們當年就是這麽做的,他們開化妝品的淘寶店,通過文案創意等優化,僅僅讓轉化率比競爭對手高了3%,就用10W預算打敗了別人3000W。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淘寶體系下資本周轉非常快,今天在淘寶上投了10W的廣告,當天就能轉化回款,第二天就拿到了十萬多一點的錢再投,這樣每天都滾雪球,結果他們一年用初始資金10W,最終投了2000多萬的廣告。

而競爭對手就是因為轉化率低一點點,每次投放反而都會損失一點(淘寶是競價模式),最終一年投入了3000萬,但銷售卻並不比他們多。

df50cb3db16568b63a54b53cd441b42a

最終,他們依靠本來微弱的一點創新和優勢,撬動了巨大的結果。而這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個簡單的模型。

二、複利時代

為什麽叫“複利時代”?其實這整個故事可以用一個最簡單,我們高中就學過的模型——複利模型來解釋。

複利公式: 

307047e05bdae7912907b651618dcf3d

(其中n是周轉次數)

根據黃總說法,當時淘寶資金周轉經常1-2天,也就是一年多了能周轉200次。

即使每次回報率僅僅有3%,那麽1.03的200次方,就是369倍。

然後,10萬乘以369倍就是3000多萬。

(ps.實際的計算比這個複雜很多,但是這個僅僅用最簡單的模型進行理解)

也就是說,因為周轉速度非常快,即使你只有微弱的效率優勢(比如轉化率高),但依靠強大的“複利效應”,最終會產生數百倍的差距,讓本來微弱的優勢變成巨大的成果。

在這個周轉率下,麗人麗妝追上巨頭對手的時間大約為300天——也就是說,它的競爭對手(原有巨頭)必須在300天內反應過來並通過模仿、複制等任何一種方式達到麗人麗妝類似的效率,否則3000萬資金形成的巨大優勢就會化為烏有。

這個簡化的案例,就解釋了為什麽信息時代小品牌變的能夠挑戰知名度、資金、渠道都豐厚的大品牌——因為不光是金錢,所有資源(比如品牌知名度)周轉的速度都變快了。

這意味著一但有公司通過某種創新來優化了效率(也就是複利模型中的“回報率”),就能迅速像滾雪球一樣滾起來,從而讓原有巨頭本來的知名度、渠道、資本等資源優勢很快削減。

08e725b97c536bf9b701bd46dcc18edf

而在傳統時代,這顯然不可能。

我們把同樣的案例換到電視時代看看,用電視投放時代一個最簡單的案例:

假設年初,你有10W營銷預算,跟電視臺簽訂了年度廣告協議,從而帶動線下的銷量,年底前成功在經銷商那里回款,你得到了12萬(相當於20%的回報率)。

然後你的競爭對手某巨頭有3000W營銷預算,也跟電視臺簽訂了年度協議,但它們可能創意、產品等不如你好,從而效率低一些,僅僅有10%的回報率,年底得到了3300萬。

我們假設這個巨頭反應遲鈍,遲遲不模仿你的創新策略從而達到跟你類似的回報率,那麽如果一年周轉一次的話,它要等你多久你才能趕上“3000萬VS10萬”的差距?

很簡單,把下面這個方程的n解出來就行了: 

111

用計算器一算,發現這個n是65。

(ps.為了簡化,上面不考慮用戶主動擴散、經銷商等變量)

也就是說,你做了某個創新從而讓某種效率提高了10%,在年周轉次數為1的時代,原有的巨頭需要愚昧、遲鈍、拒絕創新、體制僵化直到65年都不跟進,你才有機會超過他們。

巨頭再僵化也不可能僵化到65年都不浪子回頭這種程度,所以新品牌、新團隊想通過創新來逆襲,在那個時代難度有點大。

(這也是為什麽《從0到1》說,新產品往往需要10倍改進才能逆襲,因為要扭轉資源的差距)

這就是這篇文章想要分析的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一個模型——複利公式。

00

不論是商戰上的小品牌,還是職場上新冒出來的聰明年輕人,他們相對原有巨頭的唯一優勢就是複利公式中的“回報率”:

比如通過創新降低了產品售價,從而提高銷售轉化率;

比如發現了新的市場定位切入點,從而讓同樣的廣告曝光資源換來更多用戶;

比如開發了某個新功能,從而讓同樣的用戶資源留下的更多(留存率)——這些本質上都是某種資源的“回報率”。

而原有巨頭的優勢則是掌握了大量的“資本金”:

比如有錢從而一下子投更多廣告,再差創意也有人買;

比如有流量資源從而可以讓一個APP瞬間下載數百萬;

比如有經銷商資源所以再差的產品都能上貨架……

通過創新去提高“回報率”重要,還是擁有“資本金”(註:此資本金不光是錢,人脈、流量等既有資源都是資本金)重要?這取決於“周轉速度”——在傳統周轉速度不快的時代,當然是資本金重要;而一旦周轉速度變快,回報率就會比資本金重要。

比如我們再拿一個與錢無關的資源“人脈”來舉例子。對“人脈”來說,是有一個好爹從而把你介紹給各種達官顯貴這種方式有效,還是自己變成一個優秀的人,每個認識你的人都認可你的能力從而願意推薦給下一個人?

這取決於“人脈”這個資源的周轉速度。

8a28ba0f5f29f2c6ac20308cfec10478

假設人脈一年周轉一次(人們平均1年才聊天一次),你是年輕人初始有效人脈有10個;而另一個富二代初始有效人脈有1000個;但你比他優秀,認識你的人每次聊天都有10%的概率推薦你;而認識富二代的人有0%的概率推薦他。

一年後,你人脈變成11,他人脈還是1000——這樣要數百年才能追上。

而如果人們每天都容易聊到“推薦人才”這個話題,“人脈”這個資本金每天周轉一次,就相當於你的人脈每天都能乘以個1.1,一年下來數字想都不敢想(假設不考慮重複推薦)。

(所以微信的出現,人們溝通變多,反而是容易讓人逆襲)

總之,信息時代,各種資源的周轉都變的越來越快:

周轉越快,廣告創意的作用就會更容易超過廣告投放預算的作用。

周轉越快,產品創新的作用就會更容易超過流量、渠道壟斷的作用。

周轉越快,一個企業戰略本身的作用,就會更容易超過資源的作用(因為“戰略”更像資源的利用效率,“好戰略”本身就是競爭優勢)

也就是說:創新、策略思維、與眾不同的思考、新的想法、人才的創造力,越來越重要。而流量、資本等存量價值的作用,越來越低。

怪不得大家都說:

“現在,千萬預算易得,但好方案難求。”

三、為什麽周轉速度變快了?

前面我們理解了周轉速度的加快,讓資源壟斷的作用逐步降低,從而給創新者、小品牌帶來了更多機會。那麽在營銷領域,到底為什麽會發生這件事?

什麽導致了營銷領域,周轉率的增加?

除了常規的科技進步(比如支付便捷)等因素外,我認為這些因素對加快消費者切換商品的周轉速度,影響非常大:

1、渠道壟斷的減少

過去消費者的選擇主要依賴渠道——比如一個鄉鎮消費者看到貨架上只有哇哈哈礦泉水,當然只會買哇哈哈,而渠道實際上是一種周轉很慢的資源。

06a4b08e93c10c4c25a084fa22401e96

我們通過前面的模型就知道,一旦你的生意依賴一種周轉很慢的資源,就意味著你作為創新者很難逆襲,當然也意味著一旦成為領先者即使停止創新開始迂腐,別人也很難超過你。

比如你作為創新者開發了明明更好的新產品,但你只有10個渠道商,哇哈哈有1000個,因為它們可能半年才能進一次貨,所以你每次進貨轉化一批,每次轉化一批,結果3年下來可能才發展了不到100個。

在這期間,只要哇哈哈反應過來研發了跟你一樣的產品並迅速鋪貨,你的優勢就沒了。

而如果你已經占據了大量的渠道,基本上就可以躺著賺錢,甚至不用任何創新——反正後來者逆襲速度很慢,在他長大前複制就行了。

現在,消費者選擇收到渠道的影響正在不斷降低,所以這種“周轉很慢”的資源也變得沒那麽重要,最終導致周轉速度增加,從而給小品牌的創新帶來了機會。

2、第三方評價的增多和品牌力的下降

渠道時代結束後,我們迎來了品牌時代。如果說渠道是占據貨架上的位置,那麽品牌就是占據心智的上的位置。

品牌的到來迎來了很多創新的機會,但很不幸的是,品牌也是一種周轉比較慢的資源。(定位都說了,心智難以改變)

這對已經成功的企業來說當然是好事——只要強化定位,建好品牌這個護城河,即使競爭對手推出了更好的產品又如何?我照樣是行業領先。

當年可口可樂在品牌上建立“可樂領導者”的地位後,即使後面百事可樂通過用戶評測證明比可口可樂好喝,也無法超越可口可樂——因為用戶買可樂不看評測而看品牌。

f08b90ec1cff0c14b251f81e85132adf

但現在在很多行業,情況卻發生了變化——隨著第三方評測信息(比如朋友推薦、電商好評、網紅評測、搜索引擎等)越來越多,用戶變得越來越依靠第三方信息而不是品牌本身做判斷。

前幾年這方面有個很轟動的研究發現,在美國Yelp(類似於我們的大眾點評)越火的地區,連鎖餐廳的日子就越不好過,反而獨立餐廳變火。

ea60dd0ed0961873e4576bacc8f768c8

這是因為過去用戶不知道哪家餐廳好,不得不通過品牌來判斷(“這個是知名品牌,選它沒錯”);而現在大家直接打開點評,一眼就能看到是四星還是五星,看重品牌的程度就降低了。

類似於我們的電商——過去線下看不到評價的時候,你肯定買知名品牌電器,而現在能看到好評,同樣價格下,一個5星但小眾的牌子,另一個2星半都是差評的知名品牌,你肯定選前者。

這對我們的主題(為啥小品牌機會變多)有什麽影響呢?

最大的影響就是——進一步加快了資源的周轉,讓既往成功的作用進一步降低。

這是因為跟“品牌”和“渠道”不同,評測的結果是一種周轉很快的資源——產品好壞可以瞬間得到反應,而品牌的感知的變化則需要很久。

如果消費者像過去一樣依賴品牌做判斷,那你創業做了個更好的智能手環,消費者沒聽說過這個牌子就不買,你肯定沒機會;但如果消費者更多依靠評測去判斷,大家看你京東上評價就是比小米高很多,當然更有可能會買。

9c15bf9babbfbd9aea59ddace029a52e

所以,信息時代的到來(比如人與人溝通、網紅推薦、第三方評測、電商評價),實際上加快了消費者偏好的改變速度,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資源的周轉速度,讓小品牌變得有機會。

3、企業資源的“外部化”

除了上面影響消費者選擇的因素,第三個對周轉速度影響很大的,就是企業資源的“外部化”。

ece810406edc0621a59d59c6e959f5f0

這里說的“企業資源外部化”,就是指企業越來越能夠通過外部資源來做事了:

比如過去都是需要自己積累技術力量建服務器,現在有了雲服務;

過去一個企業要自己積累用戶數據做分析,現在直接可以買BAT開放的付費數據資源;

過去要積累自己的錢投入進去滾動利潤,現在直接利用VC去融資就行了。

這帶來的影響就是:進一步加快了資源的周轉速度。

這是因為:企業外部的資源肯定比內部的周轉快。

就拿錢來說,過去你通過提高效率一年多賺了10W,從而把這10W放到下一年增加投入,周轉很慢。

而現在只要你提高效率第一年多賺10W,風險投資就會相信你這里回報多,所以直接多給你1000萬去投到第二年。相當於10W的資本金,形成“勢能”吸引外部合作後,滾動成了第二年的1000萬。

b365a6ea4704ded3aca44cdad0c8466c

當一個企業可以越來越多得通過外部直接獲得資源,而不是自己積累,就很容易加快周轉速度。從而讓“回報率”這件事變得比“資本金”更加重要。

結 語

為什麽小品牌越來越多,創新越來越變得比資源更重要?

這個問題我思考和研究了很久,直到最後回到我們所有人高中數學就學過的,最簡單的複利模型。

但正是因為這個模型太簡單,才這麽容易被人忽視。

你有1個億,別人有10萬,你的優勢真的是別人的1000倍嗎?

在周轉很慢的世界中,的確是這樣的;但在周轉很快的世界中,只要它通過創新優化了1個百分點的提升,很快就會通過複利效應趕上你。

看到這里,我想你已經理解了開頭提出的問題。

品牌 營銷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4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