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馬總統 預算配置失衡是關鍵 食安預算僅增一成 誰來做好把關?
|
|
「飼料油事件不在國民黨執政時發生,但國民黨『發現』後,立刻承擔解決。」請馬總統先翻翻被監察院稱為「杯水車薪」的食安預算,再問問自己承擔解決了什麼? 撰文‧鄭閔聲 十一月二日,總統馬英九為黨籍候選人站台時表示,頂新進口飼料油混充長達八年,不是在國民黨執政時「發生」,卻是在國民黨任內被「發現」,政府願意勇於承擔責任、解決問題。言下之意,彷彿將一連串的食安危機,當作得意政績宣揚,完全無法理解人民的怒火。馬總統這段談話,也遭作家張大春斥為「奸狡」。 人民的憤怒,來自於反覆重演的惡夢。二○一一年五月爆發的塑化劑風暴,無疑是食安稽查系統的第一記警鐘。當時,《今周刊》已明確提醒政府,台灣每人每年分配到的食品安全預算遠遜於美、日、英與香港;該年度台灣整體食安預算,甚至比各地方政府的跨年煙火支出總額還少! 除了預算規模,《今周刊》同時點出食安、環保單位稽查人力嚴重不足,以及食品原料源頭管制並未落實等問題,呼籲政府補強。若馬總統正視這些意見,當下就應大幅增列預算與人力,並強化食安管理機制,盡可能排除食安風險。 預算低 連監察院也不解遺憾的是,過去兩年國內持續傳出的食安事件,問題癥結與塑化劑案幾乎如出一轍,《今周刊》在去年大統公司以銅葉綠素混充橄欖油後,再次針對食安預算人力不足等事項提出解方,卻始終未見政府積極因應,因此無法及早揪出以餿水油混充食用油販售的不肖業者。 不僅媒體大幅報導,監察院也早已發現台灣食安亮紅燈。○九年即糾正當時的衛生署食品衛生處業務經費拮据、預算配置嚴重失衡、輕忽食品安全業務;塑化劑案後,再因國內食品安全衛生人力欠缺、預算短絀等理由糾正行政院。 儘管外界不厭其煩地「發現」問題,政府卻似無感,讓監察院在今年七月公布的《食品衛生安全研究報告》中直批,食藥署年度預算成長幅度有如「杯水車薪」,根本不敷執行例常業務所需;一一年至一三年間,食品衛生專責人力僅從二一九人增加至二四○人,難以落實食品抽驗稽查工作。 翻開尚待審議的明年度預算書,食藥署針對食品藥物管理業務編列十二.二九億元預算,較去年的十一.○六億元多一.二億元,增幅僅一一%。 然而,預算是在飼料油事件前編列,勢必未考量全面稽查油脂廠與大型食品原料廠所需支出,馬總統若真有「承擔解決」誠意,就應責成行政院,慎重考慮調整預算結構,或許才能擺脫「奸狡」罵名。 食安問題年年爆,食品藥物管理預算夠用嗎? 年度(食安事件) 預算金額(年增率) 2011 (5月塑化劑案) 8.27億元 2012 (5月毒澱粉、毒醬油案) 9.58億元 (15.8%) 2013 (10月大統混油案) 10.71億元(11.8%) 2014 (9月頂新餿水油案、 10月飼料油案) 11.06億元 (3.3%) 2015 12.29億元 (11%) (尚待審議) |
俄去年經濟僅增0.6% 官方警告俄評級或被降至垃圾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123

據國際文傳電訊社,俄羅斯經濟部今日表示俄羅斯評級被下調至“垃圾”級的可能性“相當高”,同時預計該國通脹率將在3-4月達至15-17%的峰值。
俄經濟部長Alexei Ulyukayev稱,俄羅斯評級被下跌至“垃圾”級的可能性“相當高”。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P)上月警告稱,有50%的可能俄羅斯主權債務評級會被移出“投資”級,為近十年來首次。標普當時預計,將於今年1月中旬完成對俄羅斯的評估。
在上周五的一份聲明中,另一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也將俄羅斯主權債務評級由BBB級下調至BBB-級,展望為負面。
國際文傳電訊社還援引俄經濟部副部長Alexei Vedev今日的講話稱,預計今年3-4月俄羅斯通脹會達至巔峰的15%-17%。
通脹峰值可能在3-4月到來,我希望會低於20%,約在15%-17%的水平。
盧布大幅貶值加劇了俄羅斯通脹。但俄羅斯央行今日表示,盧布實際有效匯率在2014年全年同比僅下跌8.3%,盡管12月實際有效匯率環比下跌了13.5%。
另據塔斯社報道,Vedev還對記者表示,初值數據顯示,2014年俄羅斯GDP增長0.5-0.6%。
預估顯示,(2014年GDP)增長介乎0.5-0.6%之間。
塔斯社此前援引的俄羅斯經濟發展部月度監控數據顯示,2014年1月-11月,俄羅斯GDP同比增長0.6%, 11月單月同比下降0.5%。
世界銀行在其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2014年俄羅斯GDP同比增長0.7%, 而2015年會萎縮2.9%,較去年12月時預期的萎縮0.7%大幅下調。
它還預計,俄羅斯經濟在2016和2017年分別增長0.1%和1.1%。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營改增”等多項舉措“發酵” 中國電信首三季度凈利僅增1.1%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785.html
“營改增”等多項舉措“發酵” 中國電信首三季度凈利僅增1.1%
一財網 李娜 2015-10-28 16:07:00
中國電信表示,由於2014年6月起實行營改增,以及2015年5月起推出“提速降費”舉措,對中國電信2015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和利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10月28日,中國電信發布了其最新財報。2015年前三季,中國電信營收2463.17億元,同比上升1.1%;利潤164.07億元,同比僅增長1.2%。
中國電信表示,由於2014年6月起實行營改增,以及2015年5月起推出“提速降費”舉措,對中國電信2015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和利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2015年前三季度經營收入為2463.17億元,同比上升僅為1.1%;利潤為164.07億元。其中服務收入為2210.67億元,同比上升1.9%。
事實上,在互聯網OTT業務的猛力沖擊下,電信運營商的收益增長與流量增長之間的剪刀差變得越來越大。
此前,騰訊對外發布微信生活白皮書指出,微信每天通話量達到2.8億分鐘,全年算下來超過了1022億分鐘。相比之下,中國電信2015年第一季度移動語音通話總分鐘數為1583.8億分鐘。
數字化倒逼轉型
中國電信指出,用戶數量上,中國電信2015年前三季度移動用戶數達到約1.94億戶,累計凈增872萬戶。其中3G/4G移動用戶數達到約1.37億戶,累計凈增1818萬戶。4G終端用戶數達到了4373萬戶。
中國電信表示,前三季度移動服務收入保持了增長,平均每月每戶移動服務收入(ARPU)為55.5元,同比略有上升。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替代加速影響,固定電話用戶數減少了667萬戶,但網絡寬帶用戶數達到1.11億戶,凈增414萬戶。
“互聯網對傳統電信運營商的業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是互聯網和傳統運營商在入口上開始爭奪;二是給運營商的收費模式、商業模式、經營模式帶來了巨大變化,傳統運營商習慣於通過前向向消費者收費,而今後應該研究後向的商業模式。”中國電信集團副總經理楊小偉曾經表示,過去運營商引以為豪地說客戶是我的,而今天由於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消費者對運營商業務的感知在逐步下降。
“作為運營商,我們對互聯網是歡迎的、支持的,但是運營商怎樣和廣大消費者建立直接的聯系?運營商必須要進入互聯網領域,要推動自身互聯網化的轉型。”楊小偉如是說。
“數字經濟時代,運營商的傳統業務以及商業模式不斷受到來自互聯網OTT業務的侵蝕,語音與消息等主營業務收入不斷下降,數據業務增量不增收,淪為OTT業務的‘啞管道’。”一位通信設備廠商人士對記者說。
事實上,面對自身的轉型,中國電信也出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在LTE網絡上利用多載波技術提升網絡速度,在終端強調CDMA/LTE多模發展。在不久前的中國電信天翼終端展會上,中國電信也發布了2016至2017年商用VoLTE的計劃。2015年8月份,中國電信在17個城市也開啟了“天翼4G+”業務。
中國電信表示將繼續高效建設4G網絡,為4G發展贏得寶貴時間和節省支出。
提速降費、營改增兩座“大山”
由於2014年6月起實行營改增,以及2015年5月起推出“提速降費”舉措,中國電信表示對於2015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和利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上海財經大學胡怡建教授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此前測算,考慮到稅率增加和進項稅收抵扣因素,電信企業稅負將比以前增加100%。
2014年6月1日,營改增試點在電信業鋪開,電信業繳納營業稅3%的稅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增值稅兩檔稅率,即提供基礎電信服務的11%稅率和提供增值電信服務的6%稅率。另外,電信企業提供電信服務時,附帶贈送的用戶識別卡、電信終端等貨物,稅率為17%。
此前,電信業三巨頭預計“營改增”導致利潤大降,中國移動預計利潤下降200億元,中國電信預計盈利倒退52.5億元,中國聯通預計利潤下降將超100億元。
除了營改增影響,移動、電信、聯通將從10月1日開始推出當月流量不清零的舉措也被視為運營商盈利能力的另一座“大山”。
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電信企業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轉贈、套餐匹配等服務。專家指出,由於近年來三大運營商傳統的語音業務一直在萎縮,流量收入是三家新的收入增長點,預計此舉將對三家運營商業績產生不同程度影響。
事實上,4G發牌以後,隨著流量消費的快速增長,流量單價也在下降。為了爭取用戶,運營商2014年曾掀起了多輪降價。雖然2014年的移動寬帶流量消費是2009年的7.7倍,而單價按照4G的標準降到了不到以前的1/10。而在2015年,流量單價進一步下降,影響業績。
中國電信表示,期內加大網絡運營投入,加上經營性租賃費有所增長,因此2015年前三季度網絡運營及支撐成本2014去年同期上升21.6%。
此外,公告表示,前三季度,中國電信投資收益及應占聯營公司的損失主要為期內應占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29.9%的損益。本公司股東應占利潤為人民幣163.61億元,比2014年同期上升1.2%,EBITDA為人民幣765.13億元,比2014年同期上升2.3%。EBITDA率(EBITDA除以服務收入)為34.6%。
編輯:劉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iPhone出貨量同比僅增30萬部 蘋果迎最困難時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27/153996.shtml
導讀 : 庫克說:我們認為第二財季將是最困難的一個財季,因為去年第二財季公司的iPhone供貨依舊趨緊,而且我們目前所處的市場環境也同上年同期有著極大的不同。
i黑馬訊1月27日消息,昨日,美國蘋果公司發布了2016財年第一財季財報。iPhone出貨總量為7480萬部,營收為759億美元,凈利潤為184億美元。
iPhone出貨總量為7480萬部,較上年同期的7450萬部增長0.4%。第一財季是蘋果最新旗艦產品iPhone 6S和6S Plus開售的第一個完整財季,而0.4%的增幅也創出自iPhone 2007年推向市場以來的新低。
蘋果第一財季大中華區營收為183.7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61.44億美元增長14%。蘋果首席財務官盧卡·馬斯特里(Luca Maestri)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蘋果正看到該區域的經濟正在發生變化,特別是香港地區。進入第二財季,經濟放緩的跡象將會更加的明顯。我們正在發現一些此前從未出現過的跡象。”市場分析師此前一直擔心,作為蘋果第二大市場,中國市場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將會給蘋果業務構成影響。
蘋果預計,公司第二財季營收將在500億美元至530億美元,低於市場分析師平均預計的556億美元。
蘋果第一財季iPhone出貨總量未達市場平均預計的7550萬部。該公司第一財季營收為75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746億美元增長1.7%;凈利潤為18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80億美元增長1.9%。蘋果第一財季營收和凈利潤均創歷史新高。
以下為蘋果公司高管回答分析師的提問。
問答環節:
高盛分析師:什麽原因導致蘋果對第二財季的營收預期同比下滑了雙位數百分比?
麥斯特里:按照固定匯率計算,蘋果第二財季的營收預計將同比下滑5%至10%。也就是說,匯率給蘋果第二財季的營收構成了4個百分點的影響。除去美元匯率同比走強之外,還有一系列的原因導致蘋果本財季的營收將低於上年同期。當前全球宏觀經濟環境依舊非常疲軟,包括俄羅斯、巴西和加拿大等商品驅動型經濟體的經濟同比都非常疲軟。我們對於匯率變動的答複一直是漲價,這種做法有助於保護公司的利潤率,卻不可避免的因高價影響到產品銷量。
高盛分析師:iPhone出貨量是否已經見頂?
庫克:iPhone是公司目前最重要的產品。當我關註市場份額時,我認為新興市場要比金磚四國更寬廣,我看到了巨大的機遇。就升級而言,它非常重要,因為消費者已習慣於不同的樣式。就虛擬現實而言,我不認為它是一款小眾技術。我認為虛擬現實技術會變得非常酷,會擁有一些有趣的應用。
問:關於iPhone的平均銷售價格
麥斯特里:我們對iPhone的平均銷售價格並不十分滿意。匯率給iPhone的平均銷售價格構成了49美元的影響。消費者目前正在積極采用新款iPhone。如果關註整體,就會發現iPhone的平均銷售價格依舊表現良好。我們對此感覺非常好。關於iPhone的渠道庫存,目前已處於我們目標的低端。我們預計的低端在5至7周範圍。iPad和Mac的渠道庫存也都在我們的預期之內。
問:根據蘋果的預計,iPhone第二財季出貨將同比下滑15%至20%,這意味著2016財年iPhone出貨將整體出現下滑。這是否是因為智能手機市場將不再增長,或者蘋果設備已經飽和?
庫克:我們確實認為iPhone出貨在第二財季將會出現下滑,但下滑幅度並未達到你們所預測的水平。目前,我們認為第二財季將是最困難的一個財季,因為去年第二財季公司的iPhone供貨依舊趨緊,而且我們目前所處的市場環境也同上年同期有著極大的不同。事實上所有國家都陷入了困境。
就市場本身我們不會花費太多時間進行預測。我們的觀點是,如果我們能夠制造出偉大的產品,我們就能夠讓用戶購買這些產品。在中國市場,50%的iPhone買家仍為第一次買家。
問:中國市場的下一個支柱是什麽?印度市場在未來2-3年會有什麽變化?
庫克:就中國市場而言,長期演進技術的普及率目前在在20%多。過去我曾談論過這一問題,中國在2010年的中產階級人數尚不足5000萬,但是到2020年將達到5億。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我們將繼續擴大在中國市場的渠道。我們將為中國市場精心打造產品和服務。我們目前不同意中國市場前景將極為慘淡的預期觀點。
印度市場目前是令人興奮的市場。蘋果在該市場的增長非常強勁,增速已快於金磚四國。印度目前是全區第三大智能手機市場,而且人口結構非常年輕。印度的人口年齡結構非常有利於消費品牌,而且印度消費者希望獲得最優秀的產品。
問:因為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一些企業已經更改了營銷戰略。蘋果的營銷戰略是否也會變化?
庫克:我們的戰略一直是制造最優秀的產品。我們已能夠提供不同價格範圍的產品。我不認為我們的做法會發生偏移。我們會為特定的價格區間設計開發產品。我們確保向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
恒天然上半財年凈利僅增2% 繼續發力高附加值消費品
賣原料不如賣消費品。在全球乳制品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傳統的全球乳業原料大包粉供應商希望拓展終端消費品謀求新的增長。
3月22日,占全球乳品貿易三分之一的全球乳品貿易巨頭恒天然公布了2017財年中期(2016年8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業績報告,不出業界所料,恒天然的業績企穩實現增長,但利潤表現並不樂觀。
根據財報,恒天然2017上半財年收入為92億新西蘭元(約445億人民幣),同比增加5%,調整後息稅前利潤為6.07億新西蘭元,同比下降9%,稅後凈利潤為4.18億新西蘭元,同比增加2%。

利潤表現不佳與恒天然原料業務有直接關聯,乳品原料業務調整後息稅前利潤5.10億新西蘭元,下降17%。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全球新興市場消費疲態盡顯,乳制品原料價格低迷的情況下,恒天然原料業務的利潤下滑很正常。
值得註意的是,消費品牌和餐飲服務業務調整後息稅前利潤3.13億新西蘭元,同比增加30%。這背後是恒天然近年來加大對高附加值產品及市場的投入,包括終端消費品,餐飲等業務,這也刺激了恒天然進一步加大對這一塊的投入。
恒天然集團首席執行官施牧德也表示,上半財年的業績表明,“將更多銷量轉化為更高價值”集團戰略是行之有效的。
原料業務承壓
恒天然的原料業務依舊表現低迷,但已經處在企穩回升階段。
據悉,新西蘭牛奶采集量與上一季同期相比下降了5400萬公斤乳固體,為1053公斤乳固體,這對恒天然上半財年的業務帶來挑戰。雖然恒天然乳品原料業務稅前利潤下滑了17%,但由於全球乳品原料價格開始企穩回升,恒天然預計原料業務利潤狀況會好轉。
“新西蘭糟糕的春季氣候讓我們預計這一季原奶采集量將減少7%,但隨後秋季雨量充沛令牧場環境不斷改善,這意味著我們現在可以預計,新西蘭這一季的原奶采集量將比上一季只減少3%,” 恒天然集團董事長約翰威爾遜表示。

恒天然董事會預計,原奶收購價將保持在每公斤乳固體6新西蘭元,全球乳品市場將呈現穩定的需求和相對平穩的價格。“我們看到下半財年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這一季末額外的產奶量對奶農而言是利好消息,管理層團隊正專註於確保我們能從這些原奶中獲得最大價值。”
不過,恒天然董事會方面依舊坦言下半年壓力不小:“我們乳品原料業務受到不同產品類別回報頻繁波動的影響,未來幾個月收緊的利潤以及秋季可能增加的產奶量,都將給我們下半財年的收益帶來一定壓力。”
雖然利潤表現並不算太好,但約翰威爾遜對上半年的業績表現表示認可:““我們中期每股現金分紅0.2新西蘭元,將在2017年4月20日支付,這體現了我們業績表現良好,尤其在消費品牌和餐飲服務業務方面,我們堅持實施‘把銷量轉化為更高價值’這一戰略,並屢創佳績。”
消費品牌及餐飲業務上升
上半年恒天然在消費品牌及餐飲業務的強勁表現,令高層們堅定了繼續加大拓展高附加值產品的決心。
“截止上半財年末,我們額外將2.27億升等量液態奶轉至我們的消費品牌和餐飲服務業務,用於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結果調整後息稅前利潤增長了30%。我們的目標是在年底,把額外的4億升等量液態奶轉換為高附加值產品,這一目標正穩步推進中。”施牧德表示,“盡管市場環境動蕩,但我們有信心創造出更高價值。”
恒天然消費品牌及餐飲業務的增長也得益於大中華區的表現,其進口常溫液態奶品牌在中國市場表現搶眼。宋亮表示,此前恒天然在消費品牌方面經驗不足,隨著對本土市場的熟悉,以及消費者對進口液態奶的青睞,恒天然這塊業務增幅明顯。”此外,在餐飲業務方面,恒天然也很好地把握了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恒天然在中國協助商家打造出奶蓋茶這樣的網紅產品。

為了加強對消費端業務的拓展,恒天然還投資了中國嬰幼兒奶粉企業貝因美,不過收到大環境、渠道變革、自身運營策略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恒天然投資的貝因美表現並不理想,恒天然目前是貝因美的第二大股東,根據貝因美2月28日發出的業績快報,去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72億元,同比下降38.8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7.98億元,同比下降869%。恒天然方面認為,投資貝因美是戰略投資而非財務投資,因此需要更多耐心去推動貝因美發展。
對於下半財年,威爾遜表示:“我們對原奶收購價的預測仍持有信心,但我們會繼續建議奶農謹慎做出預算,乳業的基本面仍強勁,但全球市場將處於持續波動的狀態。”
內地數據失望貸款僅增7,079億
1 :
GS(14)@2015-05-15 01:45:03【本報訊】內地經濟加速下滑迹象明顯,昨日公佈的多項金融、投資、消費數據,全部遠遜預期。人行公佈4月份人民幣貸款只增加7,079億元(人民幣.下同),遠低於市場預期9,030億元;4月廣義貨幣供應(M2)128.08萬億元,按年增幅僅10.1%,為歷史新低,增速比上月和去年同期低1.5和3.1百分點。另國家統計局公佈,今年首4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只有12%,為2000年12月以來最低,比首3月增速回落1.5個百分點。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長一成,為2006年2月以來低位,4月工業增加值按年增長5.9%,以上全差過預測。房地產方面,首4月商品房銷售面積按年跌4.8%,待售面積則增加至6.5億平方米,比3月增加1%。滙豐發報告指,中央雖然之前加快政策寬鬆,但數據顯示效果甚微,預料將大力度推出減息降準等放水措施。昨日收市後,國務院常務會議指,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將推動重大項目儘快開工、重大政策和改革儘快落地,同時決定,新增5,000億元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規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514/19146713
軍隊改革花費大中國軍費僅增8%疑報細數
1 :
GS(14)@2016-03-06 03:14:16■習近平要大幅提升軍隊實力,但今年軍費增幅較往年大減。圖為去年9.3天安門大閱兵。 美聯社
【兩會聚焦】中國軍費再成關注熱點。全國人大發言人傅瑩昨被問及軍費預算時稱,2016年中國軍費增幅約在7%至8%之間,為近幾年最低。傅瑩稱,制訂軍費預算主要考慮國防需要及經濟發展情況。因過去幾年中國軍費增幅均在兩位數,今年突然大減,加上習近平正主導的軍隊改革,軍人加薪、裁軍安置及成立新軍種等均要花錢,故外界質疑此數不實。有學者認為,當局或為配合「時勢」特意報細數。
全國人大十二屆四次會議今日上午開幕。大會昨舉行首場發佈會,中國軍費照例受關注。此前西方揣測因中共軍隊改革裁軍30萬要安置、軍隊要大幅加薪,以及成立陸軍總部和火箭軍、戰略支援軍三大新軍種,這些動作須增加軍費,故預期今年中國軍費或會大幅增加,其中被馬雲收購的《南華早報》更預期有「20%的增幅」;北京《環球時報》則稱「20%不敢奢望,但兩位數要保持」。但昨日回應美國有線新聞(CNN)記者提問時,傅瑩的答案卻令外界大感意外。她表示,理解外媒每年都想早點拿到軍費預算數據,但若提前透露有「搶跑」之嫌,要不講外媒又會心塞,「所以我還是給你一個大致的數。」傅瑩說:「今年中國軍費預算保持增長,但增幅比前幾年低,是在7%至8%之間。確切數字你明天就能看到。」
配合經濟增幅放緩
傅瑩稱,中國軍費預算制訂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國防建設需要;二是經濟發展情況和財政收入。傅瑩借機反譏,指美國軍方炒作中國南海的填島,「可能與他們想要求得到更多的軍費有關係」。「中國軍費增幅大減」!傅瑩話音一落,該消息立即被各大傳媒搶發。法新社以「急電」發稿。路透社、美聯社、CNN、BBC等均顯著報道,「中國軍費增幅5年新低」、「中國軍費增幅6年最少」、「中國軍費預算隨着經濟放緩減少」等不一而足。但海外媒體在報道同時,均對增幅表示質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研究員James Char對法新社指,儘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習近平仍決定要增強軍事實力,包括裁軍30萬,「需要更多錢去賠償和安置被裁減的軍人」。Char和其他眾多分析師都認為,中國實際軍費開支要高於正式公佈的數字。日本軍事觀察家小原本濟指,中國減軍費增幅一個簡單的原因,是無法維持經濟保持兩位數的增幅,另一個原因是習近平推動的軍隊反貪腐運動,減少了軍費被貪污挪用的可能。
軍事專家:12%至15%較合理
內地軍事戰略專家、上海政法學院教授倪樂雄表示,東海、南海局勢日益緊張,中國要擴展空海軍,要增加新軍種、發展高科技武器等,今年軍費增長在12%到15%之間「比較合理」,如低於10%「很難滿足達到上述目標的要求」。倪認為軍費增幅減少可能與目前的經濟現實有關。新浪網/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
【記者會部份重點】
拘維權律師
就記者提出西方媒體評論中國在不斷逮捕維權律師的同時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相矛盾時,傅瑩表示,司法部門會依法處理相關個案,律師應該是守法的模範,「知法違法,就要面對法律的懲處。」但她對「維權律師」的提法有些意見,「我聽很多人講不是很贊同這麼講,好像要把我們的律師隊伍做一個政治劃分。」她強調,律師首先應該是守法的模範,律師執業要遵守憲法、法律,如果律師知法違法也要面對法律的懲處。
北韓問題
傅瑩表示:「朝鮮在發展核武上也走得越來越遠。中國是堅決反對朝鮮發展核武器。」她強調,中方一直堅持要通過外交和平解決朝核問題,制裁不是目的,制裁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朝核問題,本質是安全問題,多邊談判解決朝核問題最初是美國提出的,但美朝深度不信任,每次達成共識後就橫生枝節,但她並沒有直接回答「當前形勢如何影響中朝關係」等問題。
劉源任命
在回應澳媒記者問劉源將軍是不是應該在反腐紀檢監察有更高任命,調任人大財經委任副主任是否大材小用時,傅瑩沒有正面回應,卻指記者對人大不夠了解,並說:「我們也期待他能夠作為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職責。」「我相信也期待他能夠有更多更好的發揮。」資料來源:新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05/19517274
港台僅增聘4人員工日做14小時
1 :
GS(14)@2016-03-30 13:33:22港台接手亞視模擬頻譜後,將直播數碼頻道的港台電視31,啟播時間也會由以往的下午2時提早至上午6時半,並增加3個全新節目。不過港台資源所限,新年度只增聘4名電視員工,工會認為明顯不足,直指現時已有員工須每天直踩逾14小時。主持麥嘉緯亦指,港台硬件已用盡,難製作更多新節目,質疑政府無預先作詳細規劃,甚至沒有訂下一個清晰定位。助理廣播處長(電視及機構業務)陳敏娟早前表示,政府在2016至17年度已增加港台撥款約1.35億元,用作加強電視及電台服務,政府沒因應今次交接額外撥款,但她指調撥資源及人手後足以應付;據資料,新年度新增經常性開支約1,430萬元,包括增聘4名員工。
設備飽和 難增新節目
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副主席趙善恩指,為應付更多電視工作,現時不少前線員工已身兼數職,例如電台新聞部的員工要同時製作電視台的新聞報道;至於負責早晨節目的電視台員工,更要每日清晨4時半開工,下午繼續處理其他日常工作,晚上7時才可收工,「現時人手已相當緊張,我覺得4個新員工唔足夠應付」,憂慮若長遠發展為24小時電視台,但人手依舊必犧牲節目質素,希望政府能撥款增聘員工。港台主持兼編導麥嘉緯指,電視部硬件已用盡,如錄影廠長期爆滿,剪接室亦已由一間劏為兩間以容納更多剪接師,控制台也不時失靈,「而家嘅設備容量已近乎飽和,好難想像點樣再增加節目」。他認為現時人手「啱啱夠用」,但要應付大量工作,就難有餘暇「諗橋」設計新節目。麥憂慮若增加廣播時間,卻沒足夠新節目填補,只會損害形象。麥批評政府一早知道亞視會於4月停播,卻沒有提早作出詳細計劃,確保觀眾有更多選擇,「政府唔止擺港台上枱,而係擺全港觀眾上枱」。他認為政府還說不出其定位,「究竟我哋只係一個替代品,求其有嘢睇就算,定係想我哋做一個有質素嘅、全日廣播嘅電視台?如果係後者,點解唔撥多啲錢俾港台買設備、出去租廠同埋請多啲人?又有冇順勢爭取新大樓呢?」港台電視部總監鄭惠芳認為,港台始終是走公營廣播機構路線,以社會責任為先。她指港台定位難與商營電視台比較,但不代表港台節目不好看。■記者陳建平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30/19549896
美新職較預期少 加息機會降 僅增15萬份 恒指夜期升217點
1 :
GS(14)@2016-09-03 22:33:49【明報專訊】美國聯儲局主席耶倫早前在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上說,加息機會增加,連同一眾聯儲局官員「放風」加息,令市場相信美國離再次加息不遠。但被視為本月21日議息會議之前最重要數據的8月份非農業新增職位,卻較市場預期少,令9月加息機會急降,美元先跌後回升,而美股則抽升。
明報記者 黃展翹、顧冷冰
美國非農職位經歷6至7月的強勁增長後,招聘活動有所降溫。8月非農職位經季節調整增長15.1萬個,遜分析師預期的18萬個,且遠低於6至7月的27萬個以上水平。路透形容,這項非農數據基本上已排除9月加息的可能。消息公布後,美匯指數曾下挫0.4%至95.296,但至晚上11時半已完全收復失地。惟道指昨早段升近百點,恒指夜期收市報23427,較日間期指升217。
美匯指數曾挫0.4% 後收復失地
Federated Investors的首席股市策略師Phil Orlando稱,壞消息就是好消息,市場認為聯儲局9月不會加息,但12月仍有加息可能。歐洲最大保險公司安聯集團(Allianz)首席經濟顧問埃里安認為,數據不是強得足以確保9月加息,使聯儲局處於兩難局面。嘉信理財分析指,美國就業市場仍然不錯,但大概9月不會加息。數據公布後,利率期貨數據顯示,交易商認為本月加息的機率降至21%,12月加息機率54%(見表)。
《華爾街日報》則認為,整體來說美國職位仍持續穩定增加,今年以來每月非農職位平均增長18.2萬個,較過去12個月的均值低2.2萬個。不過這增長速度已足以吸收新的勞動力。綜合經濟師的分析,每月14.5萬個新增職位已足以應付美國就業人口增長,限制失業率上升。上月失業率維持4.9%的低位,雖較分析師預期高0.1個百分點,但仍符合聯儲局多數委員對失業率長期均值的預期。
失業率維持4.9%
富國銀行經濟師John Silvia稱,就業市場接近充分就業,職位增長放緩可避免經濟過熱,使聯儲局較快收緊貨幣政策。8月勞動力參與率維持62.8%,接近40年來最低水平,部分由於嬰兒潮一代退休。就業市場收緊可望帶動工薪增長,吸引美國人增加消費。美國工人8月平均時薪按月上調3美仙或0.1%至25.73美元;時薪按年增2.4%。
富國:新職放緩 可避免經濟過熱
上月非農數據是聯儲局本月20至21日議息會議前最關鍵的數據,以衡量經濟狀况是否可承受加息,以至11月美國總統大選等不確定的影響。由於聯儲局官員不斷向外表示有加息需要,現在就業數據卻遜預期,令加息機會降低,有本港銀行界人士指這會進一步削弱聯儲局及耶倫的公信力。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593&issue=20160903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