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球黃金供給不減但需求下降 印度超中國成最大黃金消費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289

QQ圖片20150212170442

2014年黃金供給維持在歷史高位的同時需求總量微降。其中印度時隔三年再次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黃金消費國,此外全球央行繼續增持黃金,俄羅斯一國便買入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本周四發布的2014年全年《黃金需求趨勢報告》顯示,全球黃金市場已告別2013年的極端情況回歸平穩。2014年全年黃金總需求為3,924公噸,同比下降4%,其中第四季度黃金需求為987公噸,同比上漲6%,主要受央行購金和金飾在年末銷量上升。

2014年總供應量為4,278.2噸 ,與2013年基本持平,因為再生金的供應量縮減至七年來的新低,抵消了同比增長2%至3,114公噸的金礦產量。

需求面

金飾需求繼續成為全球黃金需求中最大的組成部分。2014年全球金飾需求為2,153公噸,同比下降10%。世界黃金協會認為此次下降在意料之中,因為2013年由於金價下跌推動了金飾需求的激增,尤其是中國仍在消化2013年積累的創紀錄購金量。而印度作為全球兩大黃金市場之一,金飾需求去年全年增長8%至662公噸,使得2014年成為該國金飾需求自世界黃金協會1995年有記錄以來表現最好一年。

盡管印度政府在2014年大部分時間對黃金實施進口管制,印度在婚禮和節假日期間的黃金消費推高了金飾需求。中國的金飾需求雖然同比下降33%,2014年仍成為其金飾需求史上表現第二好的年份。

在總量上,印度2011年來首次超越中國,印度以842.7噸成為全球最大黃金消費國,而中國則從2013年創紀錄的 1311.8噸大幅下降至2014年的813.6噸。

QQ圖片20150212170415

投資需求作為另一個全球黃金市場的重要推動力,從2013年的885公噸上漲至2014年的905公噸,同比增長2%。由於2013年的大幅買入後,投資者暫緩了進一步的購金行為,金條與金幣投資需求總量下降了四成。這一下降被ETF減持的大幅放緩所抵消,ETF減持從2013年的880公噸降低至2014年的159公噸。

各國央行在2014年繼續將黃金視為一種儲備資產。全球央行全年需求上漲17%至477公噸,為五十年來第二高的年份。央行旺盛的需求在2014年第四季度尤為突出,同比上漲40%至119公噸。這也是各國央行連續第16個季度以及連續第五年成為黃金凈買家,其中俄羅斯央行的貢獻尤為突出。

2014年,俄羅斯因烏克蘭危機而面臨各種不確定性:年初發生國際制裁後,又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並一直持續到年末。在動蕩的一年里,俄羅斯額外購買了173噸黃金(占全球央行2014年總需求的36%)。

QQ圖片20150212170326

此外,全年科技領域的黃金需求同比下降5%至389公噸,達到2003年 以來的最低水平,主要因為在焊線生產中以更為廉價的銅和鈀銅等替代品取代黃金已是大勢所趨。

供給面

2014年第四季度的黃金供應量縮減2% (從1113.4噸降至1091.0噸),使全年供應量穩定在4,278.2噸。 雖然礦產產品年產量創下新高,礦產產品供應量的增長卻被不斷縮減的回收量抵消。

在噸位上, 2014年供應鏈中的總礦產產品供應量新增145噸 ,而回收量下降了140噸。世界黃金協會遠東區董事總經理鄭梁豪對華爾街見聞表示,這主要是因為金價下跌,民眾出售手中黃金的意願下降造成的。

礦產黃金產量則增長2%達到歷史新高,為3,114.4噸,世界黃金協會預計2015年會保持該水平。 自2008年出現10年來的最低水平以來 ,至2013年,礦產產品每年平均增長4.7%,這 主 要是因為2001年至2011年間黃金價格長達十年的上漲導致了供應量的膨脹。

鄭梁豪對華爾街見聞表示,因黃金從投資到生產存在3至5年的時間差,2014年的產量實際上是2010年前後金價牛市時的礦產投資擴大的結果,所以2015年的產量依舊可能維持高位,尤其是在能源價格下跌拉低生產成本的背景下,黃金礦企可以在金價低迷之際暫松一口氣。

不過2011年和2013年黃金價格的急劇下降導致新采礦項目的發展嚴重減緩,世界黃金協會報告中稱,因為生產商主要關註削減成本和重組 。所以 ,雖然明年產量會保持在或接近該記錄水平,但當前經營創造更多輸出量的潛力是有限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104

全球黃金供給不減但需求下降 印度超中國成最大黃金消費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289

QQ圖片20150212170442

2014年黃金供給維持在歷史高位的同時需求總量微降。其中印度時隔三年再次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黃金消費國,此外全球央行繼續增持黃金,俄羅斯一國便買入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本周四發布的2014年全年《黃金需求趨勢報告》顯示,全球黃金市場已告別2013年的極端情況回歸平穩。2014年全年黃金總需求為3,924公噸,同比下降4%,其中第四季度黃金需求為987公噸,同比上漲6%,主要受央行購金和金飾在年末銷量上升。

2014年總供應量為4,278.2噸 ,與2013年基本持平,因為再生金的供應量縮減至七年來的新低,抵消了同比增長2%至3,114公噸的金礦產量。

需求面

金飾需求繼續成為全球黃金需求中最大的組成部分。2014年全球金飾需求為2,153公噸,同比下降10%。世界黃金協會認為此次下降在意料之中,因為2013年由於金價下跌推動了金飾需求的激增,尤其是中國仍在消化2013年積累的創紀錄購金量。而印度作為全球兩大黃金市場之一,金飾需求去年全年增長8%至662公噸,使得2014年成為該國金飾需求自世界黃金協會1995年有記錄以來表現最好一年。

盡管印度政府在2014年大部分時間對黃金實施進口管制,印度在婚禮和節假日期間的黃金消費推高了金飾需求。中國的金飾需求雖然同比下降33%,2014年仍成為其金飾需求史上表現第二好的年份。

在總量上,印度2011年來首次超越中國,印度以842.7噸成為全球最大黃金消費國,而中國則從2013年創紀錄的 1311.8噸大幅下降至2014年的813.6噸。

QQ圖片20150212170415

投資需求作為另一個全球黃金市場的重要推動力,從2013年的885公噸上漲至2014年的905公噸,同比增長2%。由於2013年的大幅買入後,投資者暫緩了進一步的購金行為,金條與金幣投資需求總量下降了四成。這一下降被ETF減持的大幅放緩所抵消,ETF減持從2013年的880公噸降低至2014年的159公噸。

各國央行在2014年繼續將黃金視為一種儲備資產。全球央行全年需求上漲17%至477公噸,為五十年來第二高的年份。央行旺盛的需求在2014年第四季度尤為突出,同比上漲40%至119公噸。這也是各國央行連續第16個季度以及連續第五年成為黃金凈買家,其中俄羅斯央行的貢獻尤為突出。

2014年,俄羅斯因烏克蘭危機而面臨各種不確定性:年初發生國際制裁後,又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並一直持續到年末。在動蕩的一年里,俄羅斯額外購買了173噸黃金(占全球央行2014年總需求的36%)。

QQ圖片20150212170326

此外,全年科技領域的黃金需求同比下降5%至389公噸,達到2003年 以來的最低水平,主要因為在焊線生產中以更為廉價的銅和鈀銅等替代品取代黃金已是大勢所趨。

供給面

2014年第四季度的黃金供應量縮減2% (從1113.4噸降至1091.0噸),使全年供應量穩定在4,278.2噸。 雖然礦產產品年產量創下新高,礦產產品供應量的增長卻被不斷縮減的回收量抵消。

在噸位上, 2014年供應鏈中的總礦產產品供應量新增145噸 ,而回收量下降了140噸。世界黃金協會遠東區董事總經理鄭梁豪對華爾街見聞表示,這主要是因為金價下跌,民眾出售手中黃金的意願下降造成的。

礦產黃金產量則增長2%達到歷史新高,為3,114.4噸,世界黃金協會預計2015年會保持該水平。 自2008年出現10年來的最低水平以來 ,至2013年,礦產產品每年平均增長4.7%,這 主 要是因為2001年至2011年間黃金價格長達十年的上漲導致了供應量的膨脹。

鄭梁豪對華爾街見聞表示,因黃金從投資到生產存在3至5年的時間差,2014年的產量實際上是2010年前後金價牛市時的礦產投資擴大的結果,所以2015年的產量依舊可能維持高位,尤其是在能源價格下跌拉低生產成本的背景下,黃金礦企可以在金價低迷之際暫松一口氣。

不過2011年和2013年黃金價格的急劇下降導致新采礦項目的發展嚴重減緩,世界黃金協會報告中稱,因為生產商主要關註削減成本和重組 。所以 ,雖然明年產量會保持在或接近該記錄水平,但當前經營創造更多輸出量的潛力是有限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258

從宏觀經濟視角來看豬週期——對「供給週期論」的質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100

(本文作者為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俞平康)

1、判斷豬週期的走勢對於CPI的判斷非常重要,從歷史數據來看,CPI同比走勢和豬肉同比比較一致,豬肉價格對我國CPI的影響較大。2012-2015年,豬肉在CPI中所佔比重分別為3.27%、3.20%、3.17%和3.21%。當豬價上漲超過30%時,會拉動CPI指數1個百分點以上。

2、豬週期存在嗎?第一,豬週期確實存在,週期大概在3-4年;第二,每一輪豬週期的形態並不一致,波峰、波谷、週期長度都有一些差異;第三,此輪周週期顯然與之前的2輪豬週期差異較大,我們認為有必要對於這種差異找出原因。

3、傳統的觀點認為供給週期決定豬週期的形成。由於豬肉被認為是必需品,因此也被認為是需求零彈性,需求曲線因此更接近一條直線。那麼豬肉的價格唯一由供給決定。因此蛛網理論較好的描述了豬週期的形成。

4、傳統的供給週期論已經不能完全解釋目前這輪豬週期為什麼沒有騰飛,我們嘗試著對此進行理論上的解釋,我們認為這輪週期沒有騰飛的原因有以下幾個:(1)豬肉需求不旺盛、增速下滑;(2)居民消費習慣變遷制約豬肉需求;(3)進口豬肉替代國產豬肉;(4)規模化養殖降低生產成本;(5)玉米價格增速放緩避免了豬糧比迅速上升。

5、目前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量已經低於2010年的低點。2014年1月以後,豬糧比一直處於盈虧平衡點6以下。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量在價格走低的背景下還有下滑的趨勢。那麼新的一輪豬週期有可能起飛嗎?答案是肯定的。凡事都是物極必反。當價格繼續走低時,養豬戶一直處於盈虧平衡線以下,那麼就會降低存欄量,甚至會降低能繁母豬存欄量,當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產生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如果2015-2016年,中國經濟能進一步企穩,那麼需求面因素就會穩定,供給面因素重新佔據上風,這時候,新一輪豬週期很有可能騰飛。

6、那麼該如何理解豬週期呢?綜上所述,可見豬週期不僅僅是由供給週期決定,需求面也對豬肉週期有著很大的影響,近幾年這一影響正越發顯著。經濟增速下降後,會通過豬肉需求和生產成本兩個渠道影響豬肉價格。目前這輪豬週期沒有騰飛主要的原因在於需求的因素成了主角,雖然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一直在下降,但是需求下降的更多,才導致了價格的進一步走弱。

7、豬週期不會因為規模化養殖而消失,變化的只是波動的幅度和波峰、波谷的相對位置。隨著規模化養殖範圍的擴大和水平的提高,豬週期的波動幅度可能會變小,但不會消失。美國和中國一樣具有豬週期。

8、結合供需兩方面因素來看,我們認為,2015年上半年豬肉價格還將下行或者低位震盪,後半年隨著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進一步下降,供給因素在豬肉價格的決定當中重佔上風,配合政策層面的收儲,豬肉價格有望企穩回升,但由於需求面較弱,上升的幅度可能不會很高,豬肉價格可能正迎來史上最長的調整期。

9、在居民收入增速放緩,需求不振的條件下,對於今年物價的後期走勢,結合豬週期節奏和基數效應,我們認為大概率將呈現前低後高的走勢,其中豬價的反彈對下半年物價形成較大貢獻,全年CPI漲幅約1.4%左右,受制於債務週期的長期因素,仍將維持在較低的中樞水平。相比較PPI,CPI的滯後效應可能使得其相對PPI更慢出現反彈,即使經濟在第二或第三季度出現階段性企穩,CPI仍難以出現大幅度的反彈。

一、豬週期和CPI的關係

判斷豬週期的走勢對於CPI的判斷意義非凡,從歷史數據來看,CPI同比走勢和豬肉同比非常一致,豬肉價格對我國CPI的影響非常大。2012-2015年,豬肉在CPI中所佔比重分別為3.27%、3.20%、3.17%和3.21%。當豬價上漲超過30%時,會拉動CPI1個百分點以上。2007和2011年豬肉價格漲幅都超過了30%,2007年8月豬肉同比達到80.9%,拉動CPI2個百分點以上。豬肉在CPI中所佔比重比較大和波動比較大共同導致了豬肉對我國CPI有較大影響。事實上豬肉價格和CPI兩者擬合度非常高,2005至今兩者相關係數為0.88。

 

二、「豬週期」存在嗎

我們對於豬週期的研究以22省市豬肉平均價格為基礎,該數據最早追溯到2006年7月21日,從圖形上可以看出,06年至今共有3個明顯的豬週期,第一個豬週期是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共經歷48個月;第二個週期是2010年6月至2014年4月,共經歷46個月;第三個豬週期起始於2014年4月底,我們至今就在這一週期中。

我們可以得出幾個觀點:第一,豬週期確實存在,週期大概在3-4年;第二,每一輪豬週期的形態並不一致,波峰、波谷、週期長度都有一些差異;第三,此輪周週期顯然與之前的2輪豬週期差異較大,我們認為有必要對於這種差異找出原因。

 

三、豬週期的供給週期論

(一)傳統供給週期論

傳統的觀點認為供給週期決定豬週期的形成。由於豬肉被認為是必需品,因此也被認為是需求零彈性,需求曲線因此更接近一條直線。那麼豬肉的價格唯一由供給決定。因此蛛網理論較好的描述了豬週期的形成。

當上一期價格為P1時,農戶根據簡單價格預期,即認為這一期價格還會為上一期價格,來決定這一期的豬肉供給量,由於豬肉價格較低,農戶會降低存欄量,減少豬肉供給,體現在供給曲線S上,即供給量為Q1。當供給量為Q1時,由於豬肉市場供小於求,豬肉價格會出現上漲,根據需求曲線,價格會上漲到P2。到下一期,這時候上期豬肉價格上漲會重新帶來農戶飼養肉豬的熱情,仔豬價格會上漲,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量會進一步上升,帶來豬肉供給的增加,這時候豬肉市場重新出現供大於求,豬肉價格再次下跌。這種現象不斷重複出現,就產生了規律的豬週期。

(二)傳統供給週期論下判斷豬肉價格走勢的指標

在傳統的供給週期論下,價格是信號,養豬戶根據價格來調整養豬數量,即生豬存欄量。因此,我們可以根據生豬存欄量估計市場的供求情況,當生豬存欄量下降到歷史低位時,很有可能進入一個新的上升通道。但是僅僅根據生豬存欄量判斷是不夠的,即使生豬存欄量下降到一個歷史低位,但是如果母豬存欄量還維持高位的話,說明養豬戶還看好未來市場,較高的母豬存欄量可以保證短時間繁育大量的仔豬,從而使得這一輪豬週期繼續延長,或者只是一個波段。因此,根據蛛網理論,僅僅從供給面來判斷的話,我們建議緊密觀察生豬和能繁母豬兩個指標,當兩個指標都見底或見頂時,一般意味著豬週期的開始和結束,此外,近兩年豬肉逐漸實現機構化養殖後,企業供給決策對市場有了更多的影響,因此出欄率也成為豬週期所處位置重要的考量。

 

四、對傳統供給週期論的質疑

(一)傳統供給週期論的幾個推論

如果傳統供給週期論完全成立,那麼我們可以得出幾個推論:

1、豬肉價格走勢與非食品價格走勢應該完全獨立,如果豬肉價格完全由供給週期決定,非食品價格短期由需求決定,不同的週期決定力量意味著兩者應當有不同的價格走勢;

2、豬肉價格不受到貨幣供給量和GDP增速的影響,貨幣供給量增速和GDP增速代表了經濟的需求面,如果供給週期理論完全成立,那麼理論上豬肉價格不應該受到需求面的影響,因為在供給週期論中,需求短期是缺乏彈性貨幣供給量和GDP增速應該與豬肉價格無關;

3、當生豬存欄量和豬糧比下降到低點時,市場供給應該減少,豬肉價格一定會回升。生豬存欄量下降意味著豬肉供給減少,豬糧比下降意味著利潤空間下降,一些養豬戶會退出,這些會導致供給減少,當供給下降到一定程度時,豬肉價格會反彈。

但經我們觀察,這幾個推論都不成立。

(二)質疑一:豬肉價格走勢與非食品價格走勢密切相關

下圖是豬肉價格與非食品價格的對比,可以看出,豬肉價格與非食品價格並非完全獨立,二者密切相關,很多情況下,兩者走勢一致,二者的相關係數約在0.5左右,並通過顯著性檢驗。

 

(三)質疑二:工業增加值、M2增速能解釋豬肉價格變動的三分之一

我們用工業增加值增速和M2增速作為解釋變量,豬肉價格同比作為因變量來進行回歸。結果顯示,工業增加值增速、M2增速高度顯著,能解釋豬肉價格變動的三分之一。這說明,豬肉價格走勢會受到經濟增速和貨幣供給量的影響。至少說明,豬肉價格僅僅受供給週期的影響不太全面,豬肉價格同時受到供給和需求面的影響,近幾年以來需求面的因素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圖中也可以直觀看出,豬肉價格走勢與工業增加值走勢很多期間是一致的,而貨幣供給量與豬肉價格走勢很多期間是相反的。

(三)質疑三: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能作為豬週期指示器的說法不準確

我們發現,2014年9月份以來,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直線下降,甚至低於2010年的低點,但是生豬價格依然跌跌不休。這說明,僅僅根據生豬存欄量和能繁母豬存欄量來判斷豬週期是不夠的。


 

五、這輪豬週期沒有騰飛的原因

傳統的供給週期論已經不能完全解釋目前這輪豬週期為什麼沒有騰飛,我們嘗試著對此進行理論上的解釋,我們認為這輪週期沒有騰飛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需求不旺盛、增速下滑

讀者可能會有疑問:豬肉不是必需品嗎,怎麼會受到需求影響。我們對此的解釋是豬肉不僅僅是必需品。當經濟增速下滑,居民收入水平增速減緩的背景下,市場對於豬肉的需求也會下降。經濟增速會影響豬肉需求的路徑在於餐飲消費,這部分消費是在家庭外進行,會受到經濟增速的影響。當經濟減速時,收入水平增速也會下降,居民會減少外出用餐,而外出用餐往往對肉類的需求都比較大,浪費也要比家庭內部更多,而家庭內部用餐比較節儉。

「八項規定」也是這次豬肉需求不旺盛的一個原因。「八項規定」之後,各種外出就餐減少很多,餐飲消費也受到很大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豬肉的需求。八項規定是2012年12月4日推出的,2013年餐費收入增速只有2.3%,比2012年大幅下降。

 

我們在圖中繪製了限額以上餐飲業餐費收入實際同比增速(名義增速減去食品CPI同比)和豬產量同比,發現兩者高度相關,在很多年份走勢一致,這進一步證明了我們的說法是正確的。

(二)居民消費習慣變遷制約豬肉需求

羊肉、牛肉、魚肉等肉類對豬肉有一定的替代作用。1985年後,豬肉產量在所有肉類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羊牛肉和其他肉類比重不斷上升,這說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於肉類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變化趨勢,這種其他肉類對豬肉的替代作用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愈發明顯,這也是豬肉需求增速減緩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豬肉價格下降時,有可能變成吉芬商品。居民實際收入提高,大家更多的去消費牛羊魚肉等其他價格更高的肉類,這也是豬肉需求增速減緩的原因。

(三)進口豬肉替代國產豬肉

2008年開始,中國由豬肉的淨出口國轉變為淨進口國,豬肉的淨出口量不斷增加,豬肉的對外依存度也有升高的趨勢。雖然對外依存度還比較小,但是進口豬肉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國內豬肉。由於國外豬週期和國內豬週期並不同步,當國內豬肉價格處於波峰時,國外豬肉價格有可能處於波谷,這時候進口豬肉將變得有利可圖,進口豬肉會提高國內供給量,進而使豬肉價格下行。在這一輪豬週期中,2013-2014年,豬肉進口都保持一個歷史上比較高的水平,這增加了中國豬肉市場的供給量。

(四)規模化養殖降低生產成本

規模化養殖是中國肉豬養殖行業的一個趨勢。隨著規模化養殖程度的提高,生豬養殖成本有了系統的下降,而且規模化養殖的優勢愈加明顯,2013年,規模化養殖成本為1616.9元/頭,散養養殖成本為1853.0元/頭,相差236元,差距還是非常明顯。規模化養殖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中國整體生豬養殖的成本。養殖成本下降後,養殖戶的盈虧平衡線進一步下降,使養殖戶降低存欄量的價格信號中樞進一步下降,這會使這一輪豬週期的調整時間更長。

(五)玉米價格增速放緩避免了豬糧比迅速上升

2014年9月以後,玉米價格同比增速不斷下降,而玉米是豬飼料的主要原料,玉米價格增速的放緩使得雖然豬肉價格下降,但避免了相對養殖成本迅速上升的局面,豬糧比一直保持穩定,養殖戶的虧損程度並沒有進一步擴大,降低存欄量的迫切性沒有進一步增強,減緩了存欄量的下降速度,這也是這輪豬週期沒有騰飛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新一輪豬週期會起飛嗎

目前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量已經低於2010年的低點。2014年1月以後,豬糧比一直處於盈虧平衡點6以下。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量在價格走低的背景下還有下滑的趨勢。那麼新的一輪豬週期有可能起飛嗎?

答案是肯定的。凡事都是物極必反。當價格繼續走低時,養豬戶一直處於盈虧平衡線以下,那麼就會降低存欄量,甚至會降低能繁母豬存欄量,當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產生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如果2015-2016年,中國經濟能進一步企穩,那麼需求面因素就會穩定,供給面因素重新佔據上風,這時候,新一輪豬週期很有可能騰飛,進入1-2年的價格飛速增長期。但是,如果中國經濟繼續下台階,GDP增速進一步下滑,而貨幣政策維持中性,那麼豬週期上漲的動力將會不足。

七、該如何理解豬週期

那麼該如何理解豬週期呢?綜上所述,可見豬週期不僅僅是由供給週期決定,需求面也對豬肉週期有著很大的影響,近幾年這一影響正越發顯著。經濟增速下降後,會通過豬肉需求和生產成本兩個渠道影響豬肉價格。

首先,當經濟增速和貨幣供應量增速減緩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也會放緩,那麼對於外出就餐的需求大大減少,餐營業增速就會放緩,由於外出就餐對肉類的需求比較大,而且浪費嚴重,就會無形中會減少對豬肉的需求;

其次,當經濟增速減緩時,社會對於玉米的非食用需求也會減少,比如,經濟減緩會導致石油需求下降,由於替代效應,原油價格的下降導致生物燃料需求的減少,從而會導致玉米需求的減少,從而會降低玉米的價格,而玉米作為豬飼料的主要原料,進而會降低養殖成本,會減緩豬肉價格的上漲或者加快豬肉價格的下跌。

那麼如何把握豬週期變化規律呢?要綜合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因素。從供給面來說,要綜合看母豬和生豬存欄量,而能繁母豬存欄量更加具有指示價值,當能繁母豬存欄量下降到歷史低點時,往往意味著一個舊週期的結束和一個新週期的開始。從需求面來說,就要看GDP增速和貨幣供給量,當然貨幣供給量對於需求的形成有一個7-8個月的滯後期,當經濟過熱時,如果再疊加供給短缺,那麼會容易到達一個豬週期的波峰。目前這輪豬週期沒有騰飛主要的原因在於需求的因素成了主角,雖然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一直在下降,但是需求下降的更多,才導致了價格的進一步走弱。

八、豬週期會因為規模養殖而消失嗎

很多人認為,豬週期會因為規模化養殖而消失。理由主要為:第一,規模化養殖後,可以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可以有效的預見豬週期的波峰和波谷,可以逆週期而為之,這樣豬週期就會逐漸平緩,甚至消失;第二,規模化養殖後,養殖人比較理性,不會因為價格高而降低存欄量,而價格低而提高存欄量,保持一個比較理性的養殖規模,如果所有養殖人都這樣做,那麼豬週期肯定消失。那麼現實真的如此嗎?

美國是公認的肉豬規模化養殖國家。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出,美國同樣存在著豬週期,豬週期的時間跨度同樣為3-4年。與中國存在差別是,豬週期的波峰波谷之間的距離沒有中國大,也就是波動幅度小於中國。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豬週期不會因為規模化養殖而消失,變化的只是波動的幅度和波峰、波谷的相對位置。隨著規模化養殖範圍的擴大和水平的提高,豬週期的波動幅度可能會變小,但不會消失。美國和中國一樣具有豬週期。

九、對2015年豬週期及物價的判

從供給面來看,2015年1月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分別為40555、4190萬頭,已經低於2010年的低點;2月13日22省市豬糧比價為5.08,低於6的盈虧平衡線。2014年9月份至今豬肉價格還處於下行通道中,受豬肉價格下降的影響,預計2015年上半年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還將繼續下降。

從需求面來看,中國經濟基本面還偏弱,經濟增速較2014年4季度還將進一步下行,八項規定和反腐的影響還存在,根據USDA的預測,2015年我國豬肉消費量增速低於2014年。

結合供需兩方面因素來看,我們認為,2015年上半年豬肉價格還將下行或者低位震盪,後半年隨著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進一步下降,供給因素在豬肉價格的決定當中重佔上風,配合政策層面的收儲,豬肉價格有望企穩回升,但由於需求面較弱,上升的幅度可能不會很高,豬肉價格可能正迎來史上最長的調整期。

結合對於豬週期節奏的判斷我們可以對今年的物價走勢做一些前瞻。由於國內企業部門產能和庫存過剩以及人口紅利拐點的到來,國內經濟在下行期面臨債務及人口的拐點,供需層面結構失衡給了中期物價持續低迷一個合理的解釋。

由於居民收入和就業往往是增長的滯後指標,收入和就業的下滑可能逐漸影響到居民消費和物價水平的提升,消費和物價也因此體現滯後的特點。目前來看就業似乎還沒有出現明顯的問題,其中貢獻較大的是服務業對於就業的吸納,但是低端服務業對就業吸納仍然面對較低收入的現實,因此要警惕居民收入下滑的風險,目前城鄉居民已顯著放緩。

在居民收入增速放緩,需求不振的條件下,對於今年物價的後期走勢,結合豬週期節奏和基數效應,我們認為大概率將呈現前低後高的走勢,其中豬價的反彈對下半年物價形成較大貢獻,全年CPI漲幅約1.4%左右,受制於債務週期的長期因素,仍將維持在較低的中樞水平。相比較PPI,CPI的滯後效應可能使得其相對PPI更慢出現反彈,即使經濟在第二或第三季度出現階段性企穩,CPI仍難以出現大幅度的反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408

5月份匯豐PMI點評:低需求制約供給,財政貨幣協同發力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44

5月份匯豐PMI點評:低需求制約供給,財政貨幣協同發力
作者:孫崢,俞平康

數據表現:5月份匯豐PMI預覽值為49.1,低於市場預期的49.3,前值為48.9。

我們的觀點:

匯豐PMI小幅反彈,經濟景氣仍偏弱。5月份匯豐PMI預覽值較4月份終值小幅反彈0.2個百分點,但仍低於市場預期的49.3,雖然近期宏觀層面的政策在持續推進,但由於貨幣政策的傳導不暢,財政政策落實緩慢,企業的景氣程度仍然偏弱,其中小企業較大型企業的景氣可能更差。




生產顯著收縮,需求仍待擴張。生產指數繼續收縮,本月已由50已跌至48.4;內需方面,新訂單指數反彈至49.3,較上月上行0.6個百分點,但仍處於收縮區間,政策刺激下產出的擴張仍十分依賴需求的改善。外需方面,新出口訂單指數大幅惡化,需求雪上加霜。

產成品有所去化,原材料購進小幅擴張。庫存周期暗示企業擴張意願有所增強,5月份產成品庫存有所去化,原材料購進小幅反彈至49.1,政策持續刺激下企業庫存周期有所好轉,但持續性仍待觀察,庫存周期向好仍然十分依賴於需求的持續改善,企業生產活動已經逐漸形成“慣性的謹慎“,十分依賴政策對於總需求的持續刺激。

價格指數略有改善,通縮壓力仍存。本月購進價格指數上升3.6個百分點至47.2,出廠價格指數上升2個百分點至48.3,,價格指數的回升主要由於美元盤整帶來的大宗商品金融性的反彈,由於需求沒有明顯改善因此通縮壓力仍然十分實際,4月份CPI和PPI雙雙不及預期,豬價、居住價格及油價對物價的支撐低於預期,PPI跌幅也沒有出現顯著的收縮,價格已經不單決定於供給層面的收縮與擴張,走勢仍然需看需求的臉色。

小企業景氣堪憂,就業低位運行。隨著經濟下行,就業風險可能逐漸暴漏,春節後匯豐PMI就業指數始終低位徘徊,由於匯豐PMI樣本傾向於小型企業,吸納就業能力較強的小型企業就業指標的下滑正構成經濟的風險,該指標正成為宏觀政策的重要考量。

經濟運行弱勢,貨幣財政將協同發力。匯豐PMI本月小幅反彈,但依然沒有傳遞出太好的信號,需求不振在制約生產的擴張,央行的兩大中介目標物價和就業都在給政策更多的挑戰。目前貨幣政策仍然對經濟沒有太好的辦法,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很弱,銀行的超儲率有所上升,貨幣淤塞與金融體系中不斷地加杠桿;政策目前更多的還是從財政擴張方面入手,包括債務置換及對基建投資的信貸指引通過希望基建投資來對沖經濟下行的壓力,在此過程中貨幣寬松不可或缺,財政與貨幣的協同性在增強,並將助力經濟的短周期企穩。


(來自華爾街見聞)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337

海通證券董事長王開國:股價漲跌與股票供給無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7676.html

海通證券董事長王開國:股價漲跌與股票供給無關

第一財經日報 杜卿卿 2015-06-26 15:32:00

王開國表示,若股市資金進出機制通暢,不用擔心註冊制帶來的新股供給會造成股價大跌。

26日滬深股指大幅下跌,大盤擊穿4200點,創業板指數更是跌8.91%。

“當前市場情況下,談註冊制有點不合時宜。”海通證券董事長王開國26日下午在2015陸家嘴論壇上談到IPO註冊制時表示,若股市資金進出機制通暢,不用擔心註冊制帶來的新股供給會造成股價大跌。

理由是,在市場資金量不變的情況下,股票供給增加,估值會下滑。但是,若資金進出順暢,無論新股供給增加多少,股票的估值都應該與其內在價值保持一致。因此,股價漲跌,跟股票供給無關。

王開國認為,股票發行核準制向註冊制過渡有緊迫性。一方面,從過去來看,股票市場發展速度落後於債券市場發展,股票發行審批是一個影響因素。“個人認為,現在核準制還是審批制。”他表示,核準制降低了效率,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可以化解企業上市的瓶頸。

另一方面,註冊制會從多個方面帶來積極變化。首先,對企業而言,將降低上市門檻和成本,解決融資難問題。同時,減少核準制之下產生的尋租成本。

其次,股市當中上市公司的結構發生變化。目前,A股的上市公司在數量上仍偏重傳統行業,而核準制是造成這種情況的直接原因。傳統企業雖然有的開始衰落,由於歷史業績支撐,還是能夠達到上市條件,然而上市後業績下滑的現象很多。但是,新興企業則處在擴張期,雖然未來有很大發展前景,依然很難進入A股市場。

第三,註冊制改革將對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嚴格,退市機制將進一步完善。

最後,註冊制下,投行架構將發生變化,“不愁賣”成為過去。核準制下,投行推薦企業看重過去,而註冊制下更側重未來,需要對行業發展、公司業務模式深刻理解。因此,投行必須深耕行業。

投行的業務模式將從承攬,轉向承銷。股票發行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不愁賣”的時代一去不返。另外,投行人員將在數量上大量增加,以適應註冊制下上市企業數量的增加。投行的風險控制能力要求也將提高,擬上市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對投行項目質量控制帶來挑戰。

編輯:孫汝祥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36

6月第二波IPO28家獲批 新股供給穩步增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6756.html

6月第二波IPO28家獲批 新股供給穩步增加

一財網 杜卿卿 2015-06-24 19:46:00

近日A股頻現暴漲驟跌,市場人士紛紛猜測,監管層或許又會進行節奏控制,減少新股對股市的沖擊。不過,24日晚間證監會下發了本月第二波IPO批文,滬深總計28家企業獲準發行上市,與月初24家IPO相比,新股供給依然持續增加

近日A股頻現暴漲驟跌,市場人士紛紛猜測,監管層或許又會進行節奏控制,減少新股對股市的沖擊。

不過,24日晚間證監會下發了本月第二波IPO批文,滬深總計28家企業獲準發行上市,與月初24家IPO相比,新股供給依然持續增加。

獲批28家企業中,上海證券交易所10家,深圳證券交易所18家。其中,深交所中小板10家,創業板8家。從數量上看,深市未來將迎來較多新股發行。

上證所獲批企業包括安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中新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邦寶益智玩具股份有限公司、蘇州道森鉆采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沈陽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思維自動化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江蘇井神鹽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乾景園林股份有限公司、博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深交所中小板10家,包括深圳可立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凱龍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廈門萬里石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奇信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三夫戶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銀寶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久遠銀海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高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蘇州華源包裝股份有限公司。

創業板8家,包括江蘇美尚生態景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山鼎建築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潤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富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石家莊通合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盛天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華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創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2015年6月18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565家,其中,已過會38家,未過會527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519家,中止審查企業8家。

隨著6月末到來,有市場人士推測,排隊企業中多數企業將面臨中止審查的風險。

“不會中止。”一位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由於證監會5月22日的“新政”,6月末預計不會出現大面積中止的現象,IPO審核與新股供給節奏不會出現較大改變。

事實上,證監會在今年5月22日宣布對中止審核的程序進行完善。

一方面,調整了前期市場條件下實行的財務資料過有效期即中止審查的做法,對符合《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實施程序規定》應中止審查的情形企業實行中止審查,財務資料過有效期的,在企業補充審計報告期間不再中止審查。

另一方面,在財務資料允許延長一個月的有效期內,均正常安排初審會、發審會及核準發行,不再中止初審會和發審會。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65

兩融新動向:多券商緊急暫停融券券源供給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0875.html

兩融新動向:多券商緊急暫停融券券源供給

一財網 王娟娟 2015-07-05 15:40:00

6月15日A股開始暴跌以來,監管層接連發布救市政策,本周末多項政策“組合拳”祭出。而券商機構方面,21家證券公司聯合“維穩”公告之後,國泰君安、長江證券、方正證券等多家券商已火速宣布,在兩融業務方面緊急暫停融券券源供給。

為防範融券賣出交易對股票價格的沖擊,減緩對市場預期的負面影響,維護市場穩定。國泰君安以上述理由在4日首先宣布,擬對融券交易采取臨時性限制措施:1、暫停公司融券券源供給;2、對融券客戶異常交易行為進行嚴格監控。

同日,長江證券也發布公告,暫停公司融券券源供給,同時,對融資融券擔保證券折算率及標的證券融資保證金比例進行了調整,上調83只股票折算率,上調幅度為5%-30%;並將標的證券融資保證金比例下限由0.8下調為0.6。

無獨有偶,方正證券也以類似理由對融券交易暫停公司融券券源供給。方正證券則更為明確表明,自2015年7月6日起暫停公司融券券源供給,同時對融券客戶異常交易行為進行嚴格監控。

多家券商在兩融業務方面的緊急調整和落地,穩固場內融資盤之意明顯。值得一提的是,兩融業務也被監管層作為本輪政策救市的重要抓手,兩融業務新規也在7月1日提前推出,此前也已有多家券商火速反應,在合約展期、平倉線等方面做出新的調整。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48

中央9天4提“供給側改革”,將這樣影響你我生活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1-22/964339.html

房地產、醫療、教育等與廣大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領域,普遍存在的“供給抑制”是造成當前買房難、入學難、看病難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源。

從11月10號到18號,前後9天,中央四次提及“供給側改革”,這一概念成為中國經濟領域最火熱的詞匯。可以預見,中國經濟改革將迎來一次不小的變化。

11月10號,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11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

11月17號,李克強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強調,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

11月18號,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再提“供給側改革”,指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中央如此密集提到的“供給側改革”,到底是什麽意思?為什麽在這個時候如此重視?加強“供給側改革”,咱老百姓會獲得哪些益處?

“供給側改革”到底啥意思?

大家都比較熟悉,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這屬於“需求側”的三大需求。而與之對應的是“供給側”,也就是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比如說,中國人對手機的需求量很大,iPhone手機甚是走俏,本土品牌卻難有高端貨。中國有很多生產電飯煲、馬桶的企業,但中國人卻不吝重金、不嫌麻煩從日本往回背這些商品。

這背後折射出中國長期對“供給側”的疏忽,造就了今日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尷尬。哪些領域、哪些產業、哪些產品在“供給側”需要加大投入和生產,正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在長期形成的粗放式發展慣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業和一般制造業形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中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同時存在著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

加強“供給側改革”,表明中央決策堅持問題導向,從生產供給端入手,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目前,中國進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國家,需求出現了新升級,只有產業結構跟上來,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加快發展,同時將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加快出清,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供給側改革”關系你我生活

“供給側改革”不僅是對眼下中國宏觀經濟的一劑對癥良藥。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也意味著未來更多的實惠和便利。

買優質產品不必再“海淘”,國內就能提供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某大型外資超市在天貓賣出了224萬升進口牛奶,接近中國人每天液體奶需求量的一成,成為當天最受國人歡迎的跨境商品。同時,日本紙尿褲、韓國化妝品、澳大利亞嬰兒奶粉都是最暢銷的“海淘”商品。

老百姓更多選擇外國產品實屬無奈,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國內一些同類產品的質量無法滿足需求。這說明,我們供給端提供的商品出了問題——只有數量,沒有質量。

未來,通過供給端不斷的改革、完善,國內也能提供質量好、價格便宜的產品,咱老百姓也就沒有必要跑到國外萬里迢迢,大包小包的往回背“洋貨”了。

買房難、入學難、看病難等問題有望得到緩解

房地產、醫療、教育等與廣大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領域,普遍存在的“供給抑制”是造成當前買房難、入學難、看病難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源。

如果敢於打破上述行業中廣泛存在的各種壟斷和既得利益阻礙,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那麽高效率供給的增加無疑將有助於滿足民眾日益增加的對各種社會服務的需求,讓老百姓以合理的成本公平享受到住房、醫療、教育等基本公民權利。

以房地產為例,過去以限購限售等方式控制需求,導致買房難、賣房難,而房價地價卻在暴漲。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得不到滿足,制約了需求的升級換代。未來從供給側著手,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增加房地產土地供給,改善房地產供給結構,才有望從根本上解決居民住房難問題。

  • 人民日報客戶端
  • 劉小英
  • 王坎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78

吳敬璉:新常態經濟下行是供給側發生了問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5071.html

吳敬璉:新常態經濟下行是供給側發生了問題

一財網 邵海鵬 2015-11-22 10:49:00

從需求側,也就是所謂的“三駕馬車”去解釋和預測將要發生的情況,認為增長或產出是由需求總量決定的,這種需求總量的變動往往是短期的。而從供給側,從增長的動力包括新增勞動力、新增資本和效率去分析,則可以看出一個長期的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李克強總理17日在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時再次強調,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

自中央高層提出“供給側改革”之後,這一經濟術語引起學界關註。

在“《財經》年會2016:預測與戰略”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說,新常態經濟下行,原因是供給側發生了問題,包括勞動力無限供應的狀況也就是人口紅利的消失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下降。

除了吳敬璉以外,楊偉民、黃益平、王一鳴、哈繼銘、白重恩、姚余棟、賈康等經濟學家和學者們都談到了供給側改革對於經濟的影響。

中國經濟頭上的“三座大山”

在《財經》年會上,高盛私人財富管理中國區副主席暨首席投資策略師哈繼銘說,可以把全球經濟抽象想象成只有三個人,分別是:消費者,主要是以美國發達經濟為代表;制造商,主要是以中國為代表;原材料供應商,巴西、南非、俄羅斯等,甚至包括澳大利亞這類國家。

哈繼銘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實際上是消費者受傷。消費者由於超前消費,儲蓄率過低,美國儲蓄率一度為負數,最後出現了金融危機。伴隨著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對經濟造成了重大的打擊,消費者那時候消費不動了,在瞬間對制造商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中國制造業、出口行業工作的農民工突然失業,社會穩定受到一定影響,為此,中國政府當時出臺了強有力的財政刺激政策。哈繼銘將其解讀為,“你可以不消費,但我照樣要生產”。

隨著產能大量擴張,以及國內一些拉動內需的政策,房地產行業相當一部分的需求被提前釋放。與此同時,其背後也有加杠桿推力在起著作用,經濟各個部門杠桿率、債務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直至前兩年,中國開始出現明顯的“三過問題”:產能過剩、債務過高、地產供應過大。

哈繼銘說,這是壓在中國經濟頭上的“三座大山”。在這種情況下,再不斷的刺激,會造成未來更多的過剩產能、更高的債務、更多的房地產供應過剩,這三座大山會變得越來越沈重,問題變得也越來越嚴峻。

從“管理需求端”轉變為“改革供給側”

從供給側入手的結構性改革思路在此之前端倪已現。

“十三五”規劃建議稿提出,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有分析認為,高層的經濟學思想已由以前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轉變為供給、需求“兩手抓”,甚至將把更多筆墨用於供給管理。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稱,五年規劃本來就是解決長期性的供給體系完善和供給結構優化。需求管理主要是短期問題,所以本來也不是規劃的重點。建議稿的靈魂本質上體現的是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問題,結構性改革的思想。

吳敬璉說,從需求側,也就是所謂的“三駕馬車”去解釋和預測將要發生的情況,認為增長或產出是由需求總量決定的,這種需求總量的變動往往是短期的,或者說是周期性的。而從供給側,從增長的動力包括新增勞動力、新增資本和效率去分析,則可以看出一個長期的趨勢。

在《財經》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2010年二季度以後,季度增長率已連續22個季度在波動中下行。除了有周期性因素,最根本的還是結構性因素,供給結構已經不適應需求結構發生的變化。

他認為,只有提高生產效率,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和供給結構的變化。供給側要通過產業的調整、創新來提高生產率,適應市場需求的結構變化。“通過結構性改革的調整,我們對明年經濟的增長,應該也有一個樂觀的預期。”

他說,明年一定需要推進供給側的調整和改革,特別是要推進工業結構的調整。鋼鐵、水泥、煤炭、油氣、有色金屬、玻璃等上遊產業的利潤下降幅度最大,利潤下降也最明顯。如果扣除這六項,其他行業的利潤變化並不是很大。所以,結構調整很重要的是上遊板塊要進行比較大力度的調整。這種調整要跟國有企業的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還要建立有效的過剩產能退出機制。

至於明年的經濟形勢如何,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表示,2015大局已定,只剩下一個多月不會有太多變化,全面估計中國經濟增速在7%左右,至於左還是右,估計左的概率更高一點。

對於2016年,他的基本結論是底線可守常態難尋。2016年的中國經濟還是在一個最基本的底線上實現增長,不會出現大起大落,更不會出現經濟的崩盤,以及所謂的硬著陸。

改革關鍵在於能否忍住短期陣痛

哈繼銘說,眼前來看,如果把刺激政策比喻為打麻藥,它已經失去了功效,打麻藥的唯一目的是動手術,如果不動手術光打麻藥,還有什麽意義呢?動手術就是改革,中國需要改革的東西太多了。改革無非是從兩個領域尋找機會:一是尋找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二是在現有增長的推力下,使得增長的效率進一步提高。

他說,經濟增長新亮點很多,不是對於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上認識不足,也未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關鍵是不是有決心能夠忍住短期改革帶來的陣痛,使得改革能夠真正推進,讓改革的紅利在未來釋放。

要使得明年的經濟情況獲得改善,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效率,特別是通過創新提高我們經濟活動的效率。吳敬璉說,只是提高效率已經提了整整二十年,至今沒有取得突出性的進步。

吳敬璉表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沒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存在體制性障礙,答案就是要改革,通過改革消除這些障礙。”

解決結構調整必須重視擠出效應

對於有些行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弗里曼經濟學講席教授、副院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白重恩說,這並不是總需求不足,而是供給的結構不能滿足需求結構變化所帶來的這種挑戰,這就要求對供給結構進行調整。

不過,在這個調整期間面臨著權衡。白重恩說,因為既有一些行業確實產能不足,又有另一部分是供給不足。那麽是否要為這些產能不足的行業進一步保證它的需求,使得它不會受太大的損失,同時也希望新的供給能夠成長起來呢?

在權衡考慮的時候,就一定特別關心擠出效應。他指出,目前經濟中出現了幾個現象都跟擠出效應有關。第一,盡管經濟增長速度減慢,但是至少現在沒有顯性的失業問題。第二,工資增長的速度比GDP增長的速度要快。第三,從09年底到現在實際利率在不斷地上升。

那麽,如何來保障一個比較有效率的,也是比較平緩的一個過渡?

白重恩表示,當用刺激性的投資來為產能過剩的行業創造需求時會擠占資源,使得市場上有活力的部門獲得資源的成本在上升,勞動力成本在上升,資本的成本也在上升。“所以,要解決結構調整的問題,就必須要重視擠出效應。”

他強調,一方面要特別關心擠出效應,在考慮財政刺激的時候一定要適度,如果過度的話,擠出效應對新供給的形成會產生損害;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讓新的供給產生成本的降低。

“一個是簡政放權,希望企業在這方面的負擔能夠降低。另外,盤活現有的資產,現在很多資產利用的效率非常低,如果讓這些資產效率提升,就可以騰出資源支持新的供給的形成,一個很大重要的因素,就是國有企業的改革。”白重恩表示。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212

賈康:中國現在一定要抓住不放的是制度的供給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5079.html

賈康:中國現在一定要抓住不放的是制度的供給

一財網 邵海鵬 2015-11-22 12:20:00

新供給主義學派希冀新一屆政府的宏觀政策從需求式管理適當轉向供給側調控,“解除供給抑制”是這一學派開出的藥方,具體政策包括減稅、打破壟斷、減少管制、產權多元化、市場自由化、公平分配、加快城鎮化等。

“中國面臨‘非常之局’,如何以非常之策破解?”日前,在“《財經》年會2016:預測與戰略”上,作為新供給學派代表人物,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說,一定要在供給端有一個成體系化的、問題導向之下的、高水平的對策設計。

對於新常態,賈康說,“新意明朗,但‘常’未實現”。“常”是合乎邏輯,中國經濟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後,要完成探底和企穩,對接一個盡可能時間長久的發展升級版。要“常”在這種狀態上。

賈康表示,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後,經濟增速也就進入中高速。對於現在經濟困難,要謹防因為矛盾累積和隱患疊加所帶來的一滑再滑。如果簡單的讓經濟繼續下行,而沒有新的動力源對沖下行因素,這就要考慮是否會將中國拖到中等收入陷阱,以及由經濟帶來的社會化和政治化的問題。

在嚴峻的考驗面前,需要看到中國實實在在的發展潛力、韌性和回旋余地,但是這其中所蘊含的所有的潛力和可能的活力,一定要有新的制度供給的龍頭激發出來,才能變成現實。

作為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首屆會員,賈康被外界稱為“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他表示,一方面需要適當擴張需求,同時要特別註意處理好理性供給的問題。

針對當前中國經濟下行中間最主要的矛盾已經是通貨緊縮壓力,必須要有適當寬松的總量政策的同時,他認為,要掌握好區別對待的有效供給,做足優化結構方面的文章,以此來增強中國在國際競爭環境中的綜合競爭力和發展的後勁,真正引到新常態上。

對於上述“非常之局”,賈康說,中國的資源環境、能耗、環境壓力和經濟發展的粗放特征,以及在中國的資源稟賦條件下所決定的基礎能源以煤為主的格局,種種因素合在一起,矛盾累積,隱患疊加,形成對綠色發展的挑戰。

對於此前中等收入陷阱的爭議,賈康回應到,這絕對不是什麽所謂的“偽問題”,不是所謂敵對勢力給中國搞的什麽“概念陷阱”,它是一種客觀的統計現象,中國在漸進改革路徑依賴之下,已經看到了各種各樣矛盾的累積。

他認為,中等收入陷阱歷史性考驗階段到來了。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必須要作出優化供給環境、優化供給措施的重大科學決策,來爭取順利擺脫陷阱的潛在威脅。

此外,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需要應對如何彌合二元經濟、走向共同富裕的嚴峻挑戰。賈康說,實際生活中,城鄉區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財產差距都已經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是否能夠將其保持在各個方面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相關的供給環境、機制優化是無法避免的。

在新供給學派看來,必須在已有的供給方面考慮到不同的要素塑造新的動力,形成可支撐升級版的混合動力。供給方面有五項:勞動力、土地代表的自然資源、資本、創新力量、制度體制安排。前面三項在經濟體中等收入階段之前,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過了中等收入階段以後,更多需要強調的是後面兩項,科技創新和制度的創新。

賈康說,中國現在一定要抓住不放的是制度的供給。

新供給主義學派希冀新一屆政府的宏觀政策從需求式管理適當轉向供給側調控,“解除供給抑制”是這一學派開出的藥方,具體政策包括減稅、打破壟斷、減少管制、產權多元化、市場自由化、公平分配、加快城鎮化等。

針對這五大要素,賈康說,比如人口政策和人力資本培育發展戰略方面,必須應對現實的問題,現在看到五中全會放開兩孩,後面還會有動態的優化整個人口政策和人口發展戰略。另外,要把這五大要素里面可能的有效供給提升上來,還必須在改革方面有一系列的考慮。

他舉例說,現在已經在努力實施簡政放權,減少審批,逐步實行改革措施,它的績效要真正體現出來,必須結合體制框架,比如大部制、扁平化。整個政府行使公共權力的基本構架是否能夠如願改造,大部制討論多年沒有什麽進展,扁平化在邏輯上早就已經探討也沒有什麽進展。

賈康說,這些問題一定要考慮,只有這些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轉變政府職能,降低運行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通過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激發中國經濟的潛力和活力。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2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