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今典大举扩张 红树林酒店五年建十家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85650.html

除了已经营业七年的亚龙湾红树林度假酒店,以及正在建的三亚湾、海棠湾和青岛三处红树林度假酒店,未来5年, 我们将在广州从化、大理、都江堰、丽江、北海等地至少新建6家。我们现在已经明确了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方向,就是运营遍布全国的度假资源的红树林度 假目的地酒店。” 今典集团总裁张宝全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据悉,今年底即将开业的三亚湾红树林度假酒店,共有5000多套客房,相当于10座传统五星级酒店、2座澳门威尼斯人酒店,可以同时容纳 4000~6000人举行宴会、会议。可以举办国际电影节、音乐节、选美大赛、兰花节,吃喝玩乐一站式度假目的地。随后开业的青岛红树林,也是4000间 客房的庞然大物。

“这就是度假目的地酒店,一个集度假休闲、娱乐购物、会议会展、影视外景、文化创意为一体的超级度假综合体。”张宝全指着面前的“红树林中国地图”对记者说。

“和商务酒店不同的是,红树林度假酒店的选址全处于自然景观秀丽的地方,临海、临江、临河、临温泉。”张宝全说。

今典大举扩张

2010年,国内旅游收入达1.2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2.5%,旅游休闲正在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国的旅游还停留在低端 的观光旅游上,游客一走一过,花费最高的就是车费和景点门票,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度假旅游。而当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过4000美元时,中国的旅游将全面进入 度假休闲时代。”张宝全说。

正是基于对未来度假目的地酒店前景的认识,今典集团在未来五年时间里,至少将有10座红树林度假目的地酒店建成开业,五星级客房达3万余间。包括三亚湾、海棠湾、广州从化、青岛灵山湾、杭州、大理、都江堰、丽江等红树林度假酒店。

2012年6月,张宝全打造的首座巨无霸酒店——三亚湾红树林度假酒店的豪华度假酒店和家庭酒店就将开门迎客,今典打造的中国首座度假目的地酒店三亚湾红树林将正式与世人见面。

平衡投资压力的秘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支撑庞大的酒店帝国正常运转,资金是张宝全首要平衡的问题。仅以青岛灵山湾的红树林度假酒店而言,建设资金就高达70亿元。

按照张宝全的计划,将拿出50%的酒店客房用于红树林度假卡的客户享用,剩下的50%客房将用于度假酒店的日常经营,这样既保证了酒店的正常运转,也维护了度假卡客户的权益不受侵害。

记者了解到,这不仅是一张简简单单的旅游度假卡,其中还具有很大的升值潜力。红树林度假卡预计今年6月下旬将全球发售,起始优惠价格为6万元,35 年、每年享受7天度假酒店。随着其他红树林酒店在5年内陆续开业,持卡者可以享受到全国10家以上红树林酒店提供的度假休闲时尚购物等服务,度假卡的价格 也将随着销量的上升而上涨。“这就如同买房一样,任何一个大的住宅项目第一期的价格肯定是最低的,升值空间当然也是最大的。”张宝全解释。

本月底,三亚湾和青岛红树林度假酒店即将推出、发售“红树林度假卡”,青岛红树林度假卡起价6万元,三亚湾红树林度假卡起价8.5万,凭度假卡,会员可在未来35年内,每年以一定时限入住任意一家红树林酒店。

据张宝全介绍:“持卡者每年可入住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选择入住哪家酒店、入住客房的档次以及淡季还是旺季入住。例如购买6万元青岛红树林度假卡的会 员,一年平均可在青岛入住7天标准客房。如果选择在旺季或住套间,时限将少于7天,相反,如果选择淡季或入住普通客房,则将超过7天。我们在售卡时会通过 合同条款的形式予以明确。”

与传统分时度假卡不同

事实上,回溯分时度假的概念,远非新颖,上世纪60年代便在欧洲出现。以每年使用一周的标准分时度假产品而言,相当于将房地产的使用权分割成为52份销售给不同的消费者。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催生出分时度假相关产业,包括一批加盟国际分时度假交换网络的公司、销售或自主开发俱乐部产品的度假交换公司应运而生。

如今,通过分时度假模式推出红树林度假会员卡,正在成为张宝全平衡投资压力的利器。将酒店50%客房使用权分成若干个周次,按35年期限,以会员制 的方式出售给客户,会员获得每年到酒店免费住宿7天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并且通过红树林度假网交换服务系统,会员可以把自己的客房使用权在其他任何一间红 树林酒店进行交换使用,以此实现低成本、高品质的“一卡在手,全国度假”的目的。

“与传统的分时度假卡不同,红树林度假卡是产权人与客户直接签订协议,没有中间运营机构参与,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今典集团在合同中承诺 所有项目均拥有100%产权,红树林度假目的地酒店、时尚艺术、购物会展、娱乐等配套设施占据酒店40%以上面积。酒店客房占酒店总面积不到60%。今典 将50%客房做卡销售,实际只占据整个酒店不到30%的建筑面积。且这部分物业不出售、不抵押、不转让。”张宝全表示,“度假卡的销售合同我们起草、修改 了一年多时间,就是希望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在内,避免日后出现问题。”

按照张宝全的构想,今典集团用5年时间建成10家度假目的地酒店,共3万余间五星级客房,若将其中一半客房以度假会员卡形式售出,按每年限时7天、起价6万元的标准计算,未来5年销售收入将达450亿元。

“我们已经完成了业态的转型,下面要做的就是资本的转型也就是上市。上市的目的将有别于中国其他企业,融资不是主要目的,规范企业运营将是主要目的。同时,我们将会把红树林酒店品牌做到国外,最终形成覆盖全球的红树林度假体系。”张宝全说话时语气谦和,充满雄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72

十年打基礎、四年建品牌 孵出金雞母 廣達晉陞雲端資料中心天王的祕密

2014-06-16  TWM
 
 

 

當你在使用臉書、谷歌這些雲端服務時,背後提供運算能力的伺服器中,每兩台就可能有一台是來自廣達。如今廣達的雲端招牌愈擦愈亮,已經成為全球雲端服務商與雲端供應鏈業者爭相合作的對象。

撰文‧何佩珊

名列全球四大電腦展的台北COMPUTEX於六月三日正式展開,全球電子廠商無不卯足全力,要在這五天緊抓國際買主的眼球;但相比於世貿和南港展覽館這兩個主戰場,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的角落,一間不起眼的會議室裡,卻也吸引滿滿人潮,顯得更加引人注目──這裡是廣達旗下雲端品牌雲達︵Quanta Cloud Technology,QCT︶的展示間。

走進雲達展示間,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大片藍底白字的裝飾牆,廣達雲端運算事業群副總經理暨雲達科技總經理楊晴華興奮地告訴我們:「你看,這是我們最新設計出來的企業CI︵企業識別︶。」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在Quanta幾個大字底下寫著:「The Most Famous Unknow︵最有名的無名者︶」。

對一家具有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製造商︶色彩的公司來說,這四個字顯得相當狂妄,但對於握有谷歌、臉書、亞馬遜等全球主要雲端服務商大型資料中心訂單,全球大型雲端資料中心市佔率估計超過五成的雲達來說,卻是再精準不過的註解。

光看數字,可能無法在一時之間理解雲達為何如此吸睛;根據廣達二○一三年財報,雲達去年全年虧損超過四千萬元,不但稱不上小金雞,反而像個包袱;但熟悉產業者必然瞭解,雲達其實只是廣達為了區別代工業務,幫廣達在第一線衝鋒陷陣所打造的品牌,背後實質貢獻則是反映在整個廣達「雲端事業群」的業績上。

根據廣達的說法,去年雲端對廣達的整體營收貢獻已經達到一五%。市場估計,其中雲端資料中心的佔比應該在一○%左右;此外,伺服器的代工毛利率一向比NB更好,預期獲利貢獻比重還可以更高於營收。相比於PC市場持續不振,雲端可以說是廣達現在旗下最重要的金雞母。

早佈局 靠經驗值築雲端高牆不過,廣達從NB走向雲端,再從ODM發展出品牌,背後其實是一條超過十年的漫漫長路。

加入廣達將近十五年,楊晴華回憶,「在二○○○年PC還是大好的時候,大家都覺得PC還可以再賺二十年,沒人會去想後面的危機。但當時Barry︵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的英文名︶的腦中已經開始有雲端的想法。」到了○六年,林百里擘畫的雲端事業輪廓更加清楚,他想要跳脫傳統伺服器單機,甚至是只出主機板的代工模式,提出「3S︵Server、Storage、Switch;伺服器、儲存裝置、交換器︶」的整合作法,為客戶打造完整的資料中心。這時,楊晴華也正式被賦予孵化廣達雲端的重要任務,出任企業解決方案事業群︵廣達雲端事業群的前身︶副總經理。

楊晴華說,3S整合其實就有點像「肉粽」,廣達把所有餡料都炒好,依客人想要的口味烹調,包在一起,客人一拿到手就可以吃,而不像過去做代工,只是把香菇、蛋黃、花生等原料個別交到客戶手上。

但肉粽要好吃,可不能只有原材料好,還考驗廚師的料理經驗與功力,更別說是與企業營運高度相關的資料中心,對穩定度和安全性都有高度要求。「從單一產品到機櫃的整合,複雜度是很難想像的。」他說,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默默努力了這麼多年,到近幾年外界才開始看到他們的成果。

IDC台灣區研究副總監江芳韻也指出,其實硬體大家都會做,但建置資料中心更需要的是「軟實力」。除了串接伺服器、儲存設備和交換器,甚至要有資料中心機架設計、散熱等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對過去藏身在品牌背後、只做個別產品代工的ODM廠來說,「最缺的就是整合經驗。﹂這也是最大的價值所在。

打品牌 雲端之路愈走愈寬○七年起,全球大型雲端服務商快速崛起,正好給了廣達驗證新雲端業務模式最好的練兵機會。對臉書這樣的雲端服務商來說,用戶數快速增加,導致資料中心也必須跟著大量擴充,自然成為著手降低營運成本的首要任務。

「原來向惠普、戴爾採購的伺服器是廣達做的,那直接找廣達是不是會便宜一點?」某業界人士透露了廣達與雲端業者直接接觸的機緣,一開始,純粹是為了「省一元算一元」,「但接觸後才知道,廣達能做的不只如此!」一一年,前臉書技術營運副總裁Jonathan Heiliger 就曾公開宣告他們和廣達合作的成果:「廣達製造的伺服器比之前的效率提高了一三%!」也大概就是從一一年開始,這種直接向ODM廠採購的「Direct sale︵直銷︶」模式,慢慢打破了過去由惠普、戴爾等IT品牌廠主導的遊戲規則。

根據IDC針對ODM伺服器出貨所做的最新研究數據,目前直銷佔整體伺服器出貨比重已經來到一五%至二○%。而廣達就是其中最主要的玩家之一。只是走直銷模式意味著,背後不再有品牌廠下指導棋,廣達自然也不能只埋首於原本擅長的研發和製造,必須走出去瞭解客戶想要什麼,更要懂得行銷自己。因此一○年廣達正式拋開ODM包袱,成立雲達,推出雲達品牌,作為集團在雲端事業十年打底的突圍破口。

這不是簡單的決定。對廣達來說,成立雲達就等於是向原有的品牌客戶宣戰,勢必要面對抽單壓力。不過江芳韻認為,在那個時間點,「廣達相對於同業如英業達、緯創和鴻海,ODM訂單包袱是比較小的,所以原本的劣勢反倒成了得以領先衝刺雲端市場的助力。」四年來,雲達大舉招募代工時期缺乏的行銷、業務和服務人才,成立各區域專責團隊,為客戶設立在地據點,不只就近提供服務,也能瞭解客戶需求。並且積極參與國際上各種IT展會和論壇,如COMPUTEX、Openstack高峰會等等,和過去的品牌客戶同場競技,爭取曝光和展現實力的機會。同時間,廣達協助臉書、谷歌等指標性大客戶建造專屬資料中心的消息逐漸在業界傳開,更助長雲達衝刺的氣勢。

隨著客戶不斷增加,雲達的基礎愈打愈穩,慢慢地,雲達已經從一個無名小卒,躋身資料中心的領先群。「現在知名度和剛出來時完全不一樣了。」楊晴華說,「如果和去年相比,現在市場對雲達的詢問度至少增加了十倍!」相比於一○年雲端伺服器業務才只佔廣達整體營收的三%,大和國泰證券推估,今年雲端伺服器的營收佔比將可以持續拉高,上看十二%。以此推算,廣達雲端今年營收估計至少超過一千億元。

看未來 維持領先是唯一目標但廣達的未來不是沒有隱憂,連續兩年的高成長將基期不斷墊高,同時間新競爭者又不斷湧入,特別是鴻海結盟惠普的舉動,被認為就是衝著廣達而來,「這樣的高成長還可以維持多久?」業界質疑。

較可能的答案,是在中國市場。目前雲達除了在台灣、美國和韓國設有據點,去年底雲達也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在北京成立公司,同時計畫年底前還要到杭州和深圳成立據點。知情人士透露,這兩個據點的成立,就是為了阿里巴巴與騰訊這兩個大客戶。

此外,雲達今年也會在日本成立分公司,並計畫插旗歐洲市場。「未來兩年內,我們要把該拿到的拿到。」楊晴華說,與其去擔心愈來愈多競爭對手加入市場,他只想往前走,「我在乎的是永遠都要維持領先。」「雲端是一個全新的東西,就像是大西部,看你怎麼去開發。當你能看到未來,而且是很光明的未來時,就什麼都不是問題了!」楊晴華笑說。

拚雲端天王—— 廣達雲端全球佈局

區域現況客戶目標

美國西雅圖和費利蒙各一據點,約60人。谷歌、臉書、亞馬遜等持續擴大市佔率,年底團隊規模預計達到100人。

中國去年成立北京分公司,目前約20人。中國電信業者、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年底前增加杭州和深圳據點,團隊預計擴大到40人。

歐洲剛起步開發中預計年底前成立德國分公司,將成立10人左右團隊。

日本尚未成立據點,但目前已有3至4位員工日本電信業者、樂天等年底前成立分公司,團隊擴大至10人以上。

台灣總部,超過700人今年總員工數(含海外據點)上看900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45

國企全球布局:上海紡織看好東南亞,5年建5到10個廠

“現在大品牌商如果給你一個1000萬美元的訂單,會要求有10%在東南亞生產,否則這個訂單就不給你。”在近日舉行的“2016上海國資高峰論壇”上,上海紡織集團(下稱“上海紡織”)董事長童繼生說。

布局全球不能等。上海紡織計劃用5年時間,在東南亞的柬埔寨、孟加拉等國建立5~10個貿易加工基地。不僅如此,上海紡織要將“非洲原料、歐美設計、亞洲加工、中國集成、全球銷售”作為企業發展的支撐。

在上海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3年之際,上海國企改革發展也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上海國盛集團董事長孔慶偉表示,上海國企既要適應改革發展的新常態,也必須應對國內外環境中的各種“黑天鵝”,不確定性程度之高前所未有。

借助資本的力量,增強應對新常態和“黑天鵝”的能力,進而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是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目標。

布局低成本生產基地

12月14日-16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

這種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平衡,在全球化的當下,更多需要在全球布局才能實現。

上海紡織是上海市國資委監管的大型產業集團,2015年營業收入超過460億元、凈利潤超過10億元。旗下擁有兩家上市公司申達股份(600626.SH)、龍頭股份(600630.SH)。2015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累計2838億美元。上海紡織以近28億美元的出口額,名列中國紡織出口企業第一位。

上海時裝周是傳統產業升級拓展影響力的舞臺。

隨著制造業的全球再布局,以及中國制造業成本不斷上升等因素,紡織業大量產能轉移。為了支撐國際貿易,上海紡織必須布局相應的低成本生產基地。

上海紡織貿易與國際化副總經理金丹艷說,上海紡織計劃用5年時間,在東南亞的柬埔寨、孟加拉等國建立5~10個貿易加工基地。同時,還將通過並購采購商和新設海外銷售渠道的形式,擴大一手定單。進而推動上海紡織從OEM代工為主,轉向ODM(原始設計制造商)為主。

通過上述舉措,上海紡織逐步完善在東南亞低成本制造區域的布局,增強了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

今年以來,紡織品服裝外貿形勢比較嚴峻,整體呈現下滑趨勢。但上海紡織今年1~11月累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51%,尤其是進口同比增長了15.18%,穩住了外貿盤子。

除了布局生產基地,上海紡織還在加大海外投資力度,通過收購、兼並與集團核心主業相關的企業、業務,增強整合利用全球資源的能力,打造全球產業鏈。

金丹艷說,中國紡織業已經到了產能轉移、跨國布局的新階段,所以上海紡織一方面以資本為主導,打造中國+周邊國家的制造基地,重點布局東南亞國家。一方面則是通過主動的海外投資,帶動紡織業從原來低端的價值鏈轉向更高的價值鏈。

在新一輪改革中,上海紡織已制定“全國布局,海外發展”的戰略。核心就是把上海紡織從一個傳統的地方企業,轉型發展成以“非洲原料、歐美設計、亞洲加工、中國集成、全球銷售”為支撐的綜合性產業集團。

“明年我們將在全球20個國家有40個工廠,海外員工4萬多人,國內2萬人。”童繼生說。

得益於全國布局、海外發展戰略,今年上海紡織集團的收入預計達到540億元。根據規劃,2018年要達到700億元以上,爭取“十三五”期間邁向千億級集團。

不僅是紡織,上海電氣集團(下稱“上海電氣”)副總裁董鑑華表示,當前煤電機組市場存在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上海電氣抓住“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機遇,積極布局海外市場。

近年來國內火電設備利用率下降,2016年全年發電設備利用小時3700小時,利用率不到50%。從長期趨勢來看,“預計2020年前燃煤發電國內新增裝機容量將在3000-4500萬千瓦,僅能滿足中國三大動力設備制造基地年產能的1/3,這對能源裝備企業來講挑戰非常巨大。”董鑑華說。

上海電氣業務聚焦三大板塊:能源裝備、工業裝備、現代服務業。2016年集團總資產2200億元,收入970億元,凈利潤47億元,其中能源裝備收入占比65%。

但是,“一帶一路”為中國企業提供了產能國際合作市場,電力基礎設施方面發展潛力很大。如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電力設備40%占有率來計算,上海電氣出口可以達到985億美元。

上海電氣臨港重型機械裝備有限公司的員工在吊裝國產化率100%的百萬千萬級核電站堆內構件

通過並購做到領先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12月5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多推有利於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於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

孔慶偉表示,這四個“有利於”,為國企改革確立了價值判斷標準,為深化國企改革提供了目標指向、實踐依據和檢驗標準。

自2013年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以來,上海國企正在加快通過資本的投入,調整升級原有的產業結構,形成新的發展動力。

在過去10年里,上海實業集團(下稱“上實集團”)的資產負債表一半以上都有了調整變化。“我們是少數通過並購把兩三個產業做到中國領先的企業。”上實集團總裁周軍說,自己在公司工作21年,目睹了上實集團6-7次重組和更新。

上實集團前身為上海實業有限公司,於1981年7月在香港註冊成立,是上海市政府在香港的窗口企業,目前由上海市國資委全資控股。擁有上實控股(0363.HK)、上海醫藥(601607.SH,2607.HK)、上實發展(600748.SH)、上實城開(0563.HK)、上實環境(BHK.SI)等5家境內外上市公司。

截至2015年底,上實集團總資產約3000億港元,2015年營業收入達1525億港元,歸屬集團凈利潤32.2億港元。

從一包香煙(南洋煙草)、一包味精(香港天廚)、一本掛歷(永發印務)起步的上實集團,通過大約35~40次的收購兼並,形成目前的三大產業——醫藥、房地產、基礎設施。

比如,上實1996年進入醫藥領域,通過20次收購兼並融資,使得上海醫藥成為中國第二大醫藥銷售和醫藥制造企業,2015年上海醫藥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

如果可以持續保持10%以上增長,周軍說,上海醫藥集團會在5年後成為世界500強企業。但上海醫藥同樣面臨產業升級問題,“中國醫藥制造業和國際先進水平比還是有差距,所以我們準備把研發基地和收購兼並前沿放在歐美,未來五年上海醫藥會在美國和歐洲建立基地”。

接下來十年,周軍表示,上海實業會盡可能多地把資源配置在醫療和環保行業,發揮上海實業在收購兼並、融產結合方面的強大基因。

2015年,上實集團明確了“融產結合”發展戰略,以金融投資業為先導,通過資本運作來發現、培育、持有、退出產業。“我們一直在調資產,就是為了下一個周期。”周軍說。

經濟動力增強

上海市國資委主任金興明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十三五”期間,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將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國有企業活力和國有經濟整體競爭力為目標。

到2020年,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創新將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國企競爭實力更加突出、國資布局結構更趨合理、國資監管體制更為完善、國有經濟整體更快發展。

2016年上海對市屬金融企業正式實施統一監管,以加快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融合發展。浦發銀行副行長、上海國際信托董事長潘衛東就表示,統一監管為金融資本更好的貼身服務上海的非金融國資,助力國企資產盤活並購重組提升競爭力、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

浦發銀行占上海國資規模的1/3,利潤總額的1/4。潘衛東說,今年11月,浦發銀行上海分行就發放並購貸款123億元,為近千家企業提供並購服務,累積並購交易金額8000億元。

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是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重點。上海希望到“十三五”末,整體上市國有企業占競爭類國有企業(即主業處於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總量的50%以上。

與此同時,上海國資布局調整在“十三五”期間繼續加碼。目前上海國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四大領域的國資集中度,已經達到70%。按照規劃,“十三五”國資集中度將達到85%以上。

國資布局調整的加碼,也意味著上海國資流動性的增強。

自2015年初實質啟動運作以來,上海已經向兩大國資流動平臺(上海國盛集團、上海國際集團)劃撥了包括上汽集團、電氣集團、華誼集團、建工集團、光明食品集團、隧道股份、紡織集團等的部分國有股權。

孔慶偉表示,兩年來國盛集團積極發揮資本經營和股權運作的杠桿作用,以改革盤活存量、以創新培育增量,充分利用市場化方式,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國資在進退流動中實現“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良性循環。

2015年11月25日,國盛集團發行的以上海建工股票為標的的可交換公司債,這是國盛集團作為國資流動平臺後,首次以劃轉的國資運營資產為標的進行運作,推動了國有資產的流動。

2016年國盛集團又推動發行了上海國企ETF,使上海國資系統114億上市公司股權獲得新的流動性。

孔慶偉表示,今後國盛集團將不斷豐富、放大國資運營平臺功能,著力做好資本循環這篇文章。在上海市產業結構升級、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向發揮作用;在上海國資布局結構調整、解決國企歷史遺留問題中發揮作用;在國企開放性市場化重組、推動國有資產證券化、產融結合方面發揮作用。

基於一系列改革的推進,盡管面對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和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上海地方國企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截止今年三季度末,上海市國資委系統企業總體經營平穩健康、穩中有進,好於預期。其中,非金融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5027.05億元,同比增長6.6%;實現利潤總額1007.50億元,同比增長13.0%。金融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616.28億元,同比增長3.0%;實現利潤總額1018.61億元,同比下降12.9%,降幅較上季度末收窄5.9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38

欠4.4萬單位10年建屋量難達標

1 : GS(14)@2016-12-21 23:33:37

【本報訊】運輸及房屋局公佈《長遠房屋策略》2016周年進度報告,最新推算2017/18年起未來10年建屋目標維持在46萬個單位,公私營單位各28萬及18萬個,與去年相同。但報告料未來10年實際供應量僅得23.6萬個,仍欠4.4萬單位才達標,差距較去年度進一步擴闊。局長張炳良(圖)承認是「嚴重警號」,公屋聯會批當局覓地不力結果令地產商得益。根據最新長策報告,推算本港2017/18至2026/27年度十年房屋供應目標為46萬個,公私營房屋維持6比4,私樓目標為18萬個單位,其餘28萬個公營房屋中,公屋及資助房屋分別20萬個和8萬個。不過,未來10年實際建屋量繼續不達標,預計實際供應量僅23.6萬個,差4.4萬個才達標,較上個年度推算2016/17年度起10年供應量25.5萬個更低。公營房屋方面,房委會和房協2016/17起5年內將建成約9.45萬個公營單位,較過往為高,房委會及房協分別在明年初及下半年推售2,000個居屋及600個資助房屋單位,不會聯合銷售;私樓方面則料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物業供應量約為9.3萬個。



張炳良承認嚴重警號


房屋及運輸局局長張炳良承認差4.4萬個單位是「嚴重警號」,相信下個5年期供應會增加,呼籲港人要作出取捨,不能再「顧左右而言他」,指「規劃過程需時長咗、困難多咗,地區上反對多咗」,若項目遇到太多困難便要剔出,而備受爭議的橫洲公屋項目第一期4,000個單位仍列入10年預算內。被問到他在下屆會否繼續留任,張炳良拒評論,指以今個任期為工作目標。報告提到房委會已用完手頭上「熟地」,令建屋年期由5年增至7年或以上。公屋聯會主席王坤指政府似乎有預謀減少長策目標,將房屋問題逐步「卸膊」,擔心下屆政府無以為繼,長策最終「爛尾」,令地產商得益。■記者張文鈴、鍾雅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21/198723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589

長策10年建屋目標 欠4.3萬公營單位議員轟政府覓地捨易取難

1 : GS(14)@2018-01-08 00:46:02

【本報訊】政府昨公佈最新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政府承認,未來10年只覓得興建23.7萬伙公營房屋土地,仍欠4.3萬伙才達標。運房局局長陳帆昨聲稱,若市民支持公私營合作,釋放發展商在新界持有農地興建公營房屋,可令市民安居。有立法會議員認為,建屋量落後是因為政府捨易取難,團體亦斥責陳帆說法是明益發展商。記者:譚靜雯

■運房局長陳帆(左)稱公私營合作不涉利益輸送;旁為常秘應耀康。


政府於2014年重新制訂長遠房屋策略,當時訂立未來10年建屋目標為48萬伙,此後每年底會更新未來10年的建屋目標。運房局昨公佈2017年長策周年進度報告,按最新需求推算,2018/19至2027/28年度的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維持46萬伙,公私營房屋比例繼續定於6:4,即公營房屋(包括公屋及資助房屋)佔28萬伙、私樓則佔18萬伙。


公私營合作被指益發展商

不過,報告指政府仍未找到足夠地皮興建公營房屋。截至今年9月,政府覓得的土地即使能如期順利建屋,未來10年只夠興建23.7萬伙公營房屋,距長策28萬伙目標,尚有4.3萬伙未有土地興建。私樓方面,政府指會繼續透過賣地、鐵路物業發展項目增加供應,而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物業供應量約9.7萬伙。報告也提到210幅具短中期房屋發展潛力的用地,截至上月初,已有103幅劃作或改劃為房屋發展,料可提供約12.22萬伙住宅單位,當中7.49萬伙為公營房屋。陳帆稱,要達致10年房屋供應目標是一項艱巨的挑戰,又承認建屋目標有落差,但政府決心努力覓地。


對於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日前提出的公私營合作模式,釋放發展商的新界農地建屋,包括興建公營房屋。陳帆稱,當提到公私營合作,「有部份市民……擔心涉及所謂官商勾結或利益輸送」,他強調公私營合作「唔可能唔守規矩」,會按現時地價評估、補償機制處理,不涉及任何利益輸送。他又指,若政府能堅守原則,盼市民支持公私營合作,「等呢個公私營安排盡快啟動」。民主黨尹兆堅批評公營房屋興建進度緩慢,是因為政府沒有具體覓地方法,認為當局應該捨難取易,例如考慮將粉嶺高爾夫球會土地在地權到期後用作興建資助房屋。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質疑,陳帆說法助長發展商囤積農地,而公私營合作模式明益發展商,「一開始已經為咗益發展商,政府幫發展商釋放囤咗嘅農地」,認為政府應先發展棕地。他又稱,長策報告表明無足夠土地興建公營房屋,「但私樓條數,未來3、4年已經有一半達標,即係撥去畀私樓嘅地好充裕,但係公屋就話冇地,係冇說服力,點解唔喺賣地表攞返啲地去起公營房屋」。



來源: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 ... e/20171221/2025118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3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