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央9天4提“供給側改革”,將這樣影響你我生活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1-22/964339.html

房地產、醫療、教育等與廣大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領域,普遍存在的“供給抑制”是造成當前買房難、入學難、看病難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源。

從11月10號到18號,前後9天,中央四次提及“供給側改革”,這一概念成為中國經濟領域最火熱的詞匯。可以預見,中國經濟改革將迎來一次不小的變化。

11月10號,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11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

11月17號,李克強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強調,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

11月18號,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再提“供給側改革”,指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中央如此密集提到的“供給側改革”,到底是什麽意思?為什麽在這個時候如此重視?加強“供給側改革”,咱老百姓會獲得哪些益處?

“供給側改革”到底啥意思?

大家都比較熟悉,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這屬於“需求側”的三大需求。而與之對應的是“供給側”,也就是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比如說,中國人對手機的需求量很大,iPhone手機甚是走俏,本土品牌卻難有高端貨。中國有很多生產電飯煲、馬桶的企業,但中國人卻不吝重金、不嫌麻煩從日本往回背這些商品。

這背後折射出中國長期對“供給側”的疏忽,造就了今日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尷尬。哪些領域、哪些產業、哪些產品在“供給側”需要加大投入和生產,正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在長期形成的粗放式發展慣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業和一般制造業形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中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同時存在著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

加強“供給側改革”,表明中央決策堅持問題導向,從生產供給端入手,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目前,中國進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國家,需求出現了新升級,只有產業結構跟上來,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加快發展,同時將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加快出清,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供給側改革”關系你我生活

“供給側改革”不僅是對眼下中國宏觀經濟的一劑對癥良藥。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也意味著未來更多的實惠和便利。

買優質產品不必再“海淘”,國內就能提供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某大型外資超市在天貓賣出了224萬升進口牛奶,接近中國人每天液體奶需求量的一成,成為當天最受國人歡迎的跨境商品。同時,日本紙尿褲、韓國化妝品、澳大利亞嬰兒奶粉都是最暢銷的“海淘”商品。

老百姓更多選擇外國產品實屬無奈,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國內一些同類產品的質量無法滿足需求。這說明,我們供給端提供的商品出了問題——只有數量,沒有質量。

未來,通過供給端不斷的改革、完善,國內也能提供質量好、價格便宜的產品,咱老百姓也就沒有必要跑到國外萬里迢迢,大包小包的往回背“洋貨”了。

買房難、入學難、看病難等問題有望得到緩解

房地產、醫療、教育等與廣大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領域,普遍存在的“供給抑制”是造成當前買房難、入學難、看病難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源。

如果敢於打破上述行業中廣泛存在的各種壟斷和既得利益阻礙,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那麽高效率供給的增加無疑將有助於滿足民眾日益增加的對各種社會服務的需求,讓老百姓以合理的成本公平享受到住房、醫療、教育等基本公民權利。

以房地產為例,過去以限購限售等方式控制需求,導致買房難、賣房難,而房價地價卻在暴漲。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得不到滿足,制約了需求的升級換代。未來從供給側著手,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增加房地產土地供給,改善房地產供給結構,才有望從根本上解決居民住房難問題。

  • 人民日報客戶端
  • 劉小英
  • 王坎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