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安徽食藥監:審批查三權分離 把權利關在籠子里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執行之後,各省都在探索食品安全監管的最有效方式。在此輪食藥監體制的改革中,安徽省食藥監局在全國率先把食藥的“審批查”進行了三權分離式改革。

審批查三權分離

“過去技術審評、行政審批、監管查處集中在業務科室,企業為了拿到許可,常會出現找人送禮。現在不用了,你都找不到送給誰,因為審的人不批,批的人不審,審批完了,後面督查的人查了如果不合格,前面兩道程序也要負責任,或停職、或警告。”安徽省食藥監局局長徐恒秋在接受國家食藥監總局走基層媒體團采訪時表示。

自2014年1月1日起,安徽省就已經展開這項改革,把“審”的事項交給技術審評機構,把“批”的工作交由政務窗口,把“查”的職責交給職能處室,三個環節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相互配合,並配套建立了網上審批系統,實行“陽光審批”,大大提高了審批效能,規避了廉政風險。

徐恒秋表示,在行政管理過程中“重審批輕監管”、“以批代管”、“批而不管”的情況時有發生,個別企業一旦通過了相關審查或認證,由於後續監管工作跟不上,很快就回到審批認證前的狀況,食品藥品生產經營中的安全隱患大量存在。同時,一些審批項目“審”“批”“查”在一個部門完成,不僅工作壓力大,也影響了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且容易鉆制度的“空子”。

“三權分離不僅把權利關在籠子里,杜絕潛規則,同時改革釋放了大量監管力量,促進職能處室聚焦政策研究、日常監管和稽查執法,防止了‘重審批、輕監管’導致的監管弱化問題。改革後雖然重視事中、事後監管,但是也不能忽略事前監管,這道關仍然要把住,因為食品和藥品都是入口的,如果出來問題再追究就晚了。”徐恒秋表示。

看似簡單的三權分離,卻激活了安徽省全鏈條監管的整個棋局。

留下監管痕跡

與改革配套的便是監管“四化”的建設以及人才隊伍的組建,為全鏈條監管打牢基礎。

安徽全省有50多萬監管對象,現有1萬多人的監管隊伍,明顯不能滿足監管工作需要的實際。“而且我們省執行的是工商、質檢、食藥隊伍三合一,有三個‘婆婆’,我必須要當最大的婆婆。現在機構里食品藥品監管的任務占了監管隊伍工作的60%以上。”徐恒秋表示。

徐恒秋還表示,“這支隊伍多數是老工商人,開始時他們不會幹也不想幹,甚至不認可食藥,不過沒關系,你們不認我可以,但是我認你們。所以,我們進行了強力培訓,我親自上陣,18次培訓班,我自己講了一半以上。”

除了培訓之外,徐恒秋對這支隊伍進行了“六統一”:統一掛牌、統一印章、統一服裝、統一標識標牌、統一執法文書、統一任命人員。

在隊伍組建成功之後,安徽省著手用最少的人做到最好的監管,這就要靠創新監管方式。安徽已在全省全面推行覆蓋食品藥品監管全品種、全環節的風險分級管理制度,旨在通過對食品藥品企業或單位的產品情況、質量安全管控情況和信用情況等風險要素進行定期評估,按照風險高低評定等級,實施分級監管,使高風險企業受檢查多,低風險企業受檢查少,提高監管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把有限的監管資源用在刀刃上。

結合實際,安徽相繼制定出臺了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工作指導意見、食品生產企業約談制度、“雙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制度、食品藥品事中事後監管細則、食品藥品行政處罰、行政強制適用規則及裁量基準等幾十項制度規範,為監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我們在重視事前監管的同時,更加大了事中和事後的監管力度和頻次,通過國家抽檢和省抽檢,以及基層的快檢,進行風險監管。抽檢是導向性抽檢,過去是選擇大超市,現在是一大兩小,一個是大市場、一個是小作坊和小餐飲。我給我們的執法人員一人配備了一臺IPAD,通過GPS定位,可以定位我們的監管人員是否去了監管現場,而且方便把監管信息時時上傳。”徐恒秋表示。

徐恒秋的這一痕跡監管模式,有效解決了過去監管信息造假的現象。目前,安徽省通過食品安全電子追溯平臺、食品安全抽檢監測系統等,實現監管重心下移,責任到人,確保監管無空擋,監管痕跡化建設更要求監管執法行為留下真實的痕跡,形成規範化監管檔案。

徐恒秋搭建的這個監管模式系統每年需要要投入1個億,在她的計劃中,三年3個億,一定要完成這項任務。

“吹哨人”制度

2014年,安徽省食藥監局在全國第一個建立了“吹哨人”制度。所謂“吹哨人”制度(也叫“吹哨人法案”),就是知情人士的爆料制度,而知情人往往又是內部人,作為知情人能夠盡早發現問題,吹響哨聲,大幅度降低監管成本。而對不遵紀守法的企業則可起到堡壘從內部攻破的作用。

“我們發動所有食品生產和餐飲企業員工參與到食品安全監督活動中來,呼籲內部人員舉報企業使用地溝油、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濫用添加劑、使用過期偽劣食品原料等不法生產行為。只要查實,食品藥品監督部門將給予獎勵,並且對舉報人身份保密。”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生產監管處處長仲炎表示。

仲炎介紹稱,此前,安徽蚌埠市有一處加工紅腸的小作坊,為了讓加工出來的紅腸顏色紅亮,保鮮時間長,小作坊廠長石某父子超標添加亞硝酸鹽。這一幕被一位員工發現,他擔心這種紅腸危害消費者健康,反複考慮後,撥打了12331食品藥品投訴舉報熱線,並向監管人員提供了自己偷拍的照片作為證據。後經執法人員化驗,發現其生產中添加的亞硝酸鹽超出國家標準10倍以上。

仲炎介紹說,內部舉報人有嚴格的保密措施。“從接到舉報信息到獎金發放,只有負責查處案件的食品藥品監管局工作人員跟舉報人單線聯系,包括分管查處工作的上級領導在內的其他人都不知道舉報人是誰,減少暴露的可能性。”

目前,中國尚無任何法律可以保護“吹哨人”。雖然截止到現在,安徽未發生過舉報人被企業發現後打擊報複的情況。但是仲炎仍迫切希望能出臺相關法律,“這個漏洞不補上,就會容易發生吹哨人被報複。”

據仲炎介紹,去年,全國人大就新《食品安全法》向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征求意見,他們就曾對內部舉報人的法律保護問題提出建議。“像美國有《證人保護法》,對舉報人人身安全法律保護以及就業安置、補償等多個方面作出了界定。但我們國家還沒有這方面的法律。所以當時我們呼籲全國人大盡早出臺《證人保護法》,以保護舉報人人身安全。”目前他得到的回複是,我國證人保護法的立法尚未列入議事日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8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